创业破局:转败为胜的必修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6:11:46

点击下载

作者:周超,刘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破局:转败为胜的必修法则

创业破局:转败为胜的必修法则试读:

推荐序一

Recommendation Preface 1创业的真相:没有理论,只有经验

实话实说,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的是,周超和刘欢脑子里装的故事这么多,作为职场精英,她们是真正的有心人,不仅有出众的观察力和过人的情商,而且有想法,有一种超越本职工作要求而看大局的能力。

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对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我一直以来的感觉都是喜忧参半,既乐见他们的激情,又担忧他们缺乏经验,不是说姜必须老的才辣,而是说创业这件事和书里讲的理论知识完全不是一码事,很多年轻人从象牙塔里刚刚走出来,就要当老板,成功的概率实在是低之又低。

很多人喜欢拿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说事,因为他们都是大学辍学就创业且成功了的,不仅是成功,而且是巨大的、难以超越的成功,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幸存者偏差”,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只看到最成功的那个人,可是我们看不到、听不见的是那些更多的失败者,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

但是,观察者有说话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是观察者,可以替失败者说话,不仅讲成功的经验,还讲失败的教训。作为媒体人,我们是有责任去揭示创业的完整真相的,作为职场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也担当起了这样的责任。

只有了解了创业的真相,还义无反顾地冲进去创业,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是看清楚、想明白了的,愿意承担创业风险的,他需要自己承担风险,而不是拉上社会给他承担风险、为他垫背,他也需要自己咀嚼失败的滋味,当然最大的那一份成功的收获也是归属于他个人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一个个创业者甘愿承担创业风险,最后汇集出来的是创业者群体对于整个社会创新所奉献出来的成果。我想,这就是应该有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态度吧。

周超和刘欢的《创业破局:转败为胜的必修法则》正是这样的一本书,给创业者以真相,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这里没有理论,只有故事,且是经验故事。知识和经验哪一个更重要?我的答案是经验。什么样的经验更重要?自然是自己的经验,吃一堑长一智。但是,如果自己的经验不足,那么在创业之前、创业过程中,看一看别人的经验教训,也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在周超、刘欢她们的笔下,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创业者画像,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故事就是案例,你可以总结创业的教训,也可以发现成功的机会,当然,故事首先还是故事,是一些可以读得畅快淋漓的人和事,有纠葛,有希望,这些都一一被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句话:“创业失败,并不代表创业者后来生活窘迫,相反,很多创业者在失败之后通过总结教训、重整旗鼓或是回归职业经理人身份,都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这才是创业的真相。(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推荐序二

Recommendation Preface 2创业,一场“学知利行”的人生修炼

周超和刘欢是我的好朋友,以“创业心态”打工的她们不仅仅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更是成功的职场“创业者”。

当下我们所处的新时代,为创业者提供了最好的创业氛围,很多人选择创业来实现理想、张扬个性、改变人生。但创业既是一场冒险,又是一个技术难度相当高的“活计”。所以失败的概率很大,成功的概率很小。如何提高成功率,本书就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创业指南书。

要创业,要成为一名创业者,首先要想清楚一件事:“为什么创业?”所以创业首先是一个立志的事,立志的大与小将决定创业的成与败。

把创业当作出人头地、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的途径,立这种小志向的人如果聪明且勤奋,还能抓住机会的话,总会有小成。但这种创业者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在创业过程中喜欢“投机”,爱走捷径,所以韧性不够,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二是这种创业者容易“小富即安”,一旦赚到了钱就把精力放在物质满足上,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还有一种人,他们在创业的一开始就立了大志,怀揣着某种理想和情怀,这种人天生就具有使命感,他们可以穿透“迷雾”、看见“天道”,时刻遵从内心的召唤,并用从身体基因里迸发出来的“洪荒之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马云说:“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少部分人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相信,创业者一定是这少部分人当中的一分子。

儒家从天赋上把人分为三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生知安行”的人与生俱来知道自己的使命,并通过让更多的人相信而看见,创造前所未有的事业,乔布斯、马云都是这样的创业者,极其稀缺、百年一遇。“困知勉行”的人既没有天赋,后天又不修身践行,所以注定浑浑噩噩、平庸一生,这种人占绝大对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创业者都是“学知利行”的人,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创造多大的事业,实现多大的人生价值。但他们到了一定时候,有了这种意识就敢于行动,一旦确立目标就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所以创业者要有好的心态,不做机会主义者,更不急于求成,而是秉承“学知利行”的人生信念,把创业当成一种享受,“扎硬寨、打呆账”,步步为营,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用坚定的信念和超出常人的毅力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我们相信,创业者是极其智慧的,又是极其笨的。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有一股狠劲,也必有一股“笨劲”。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小聪明者,但有大智慧的人很少。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创业者是稀缺“物种”,是芸芸众生中的少数人,所以我们希望优秀的创业者能够成功。同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能成为创业者,但也必须有与创业者同行的良好心态,做职场的“创业者”,成为那些优秀创业者的同行者,乃至事业的合伙人。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只有已经走了太远太远的人,才知道怎么走远。”所以希望创业者们可以通过本书启迪心智,掌握在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的方式与方法,并最终取得成功,拥有灿烂的人生。(腾讯家居总编辑、资深媒体人、策划人、企业战略及品牌营销观察家)

自序

Preface“创业!”“当老板!”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曾有过或者正在考虑甚至正在实现的梦想。

尤其当我们看过太多成功企业家的创业传奇故事,听过太多创业教父的成功故事之后,似乎只要沾上“创业”这两个字就意味着飞黄腾达,只要当上老板就能一夜暴富……长久以来,“创业”一直被当作一个褒义词,或者至少是一个中性词,在大家的印象中,“创业”至少不是件坏事。

然而,我却见过太多人在创业过程中的纠结和无奈,看到过太多人在创业失败后的无助与痛苦。大家在顶礼膜拜成功人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那些失败人士的教训,人性的反复、情感的纠结、忠诚与背叛等都在创业过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当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身边,就发生在你的同事、同学、朋友身上时,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这里,我将这些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创业者的故事一一讲述出来,并总结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教训,探讨其中可能成功的机会点,希望给正在创业的你们以借鉴。

在开始之前,还要给大家纠正一个观念:创业失败,并不代表创业者后来生活窘迫,相反,很多创业者在失败之后通过总结教训、重整旗鼓或是回归职业经理人身份,都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现在,就一起探索他们的故事吧。周超第一章 阶层是影响成功的基本因素第一节 个人主义的利弊

李盼的性格肖像李盼其人,个子不高,170厘米左右,梳着帅气的小分头,单眼皮,皮肤白皙,习惯穿一身浅灰色的西装,不系领带,一看就是职业精英的形象。李盼是做销售的,他的销售业绩一直是公司里最好的,形容他绝对可用“意气风发”四个字。或许他天生就是做销售的料,他做销售靠的不是能说会道,也不是靠拼酒到吐血,他骨子里就透着一股精明,什么时候该压货,什么时候该促销、回款……一本大账在他脑子里比计算机还靠谱。潜在客户、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客户……在他这儿只要见上一面,后期绝对能搞定。在这一本本的功劳簿后面,有他的精干、有他努力的付出、有他严谨工作的态度,当然也有一点点不安于现状的骄傲和不屑!

代表了一类人的特点

1.非常擅长做销售,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公司资源。

2.有一定的专业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属于公司核心员工。

3.对自身现状不满足,有欲望、有野心。

▼创业前的他

自认为销售业绩好,公司一大半的业务都靠自己撑着,每年能给公司带来不少利润,但又觉得领导给的提成太少,于是想自立门户,带上几个同事自己创业。自认为这一行早就熟了,以自己的能力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创业!他认为做企业最难的是市场和客户,只要把客户牢牢抓在手里,企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代表了一类人的想法

1.公司一大半的业绩、利润都是自己带来的,是个人在支撑着整个公司。

2.领导什么都不干,如若没有这几个有经验的业务经理,公司可能早经营不下去了。

3.只要有客户、有市场,创业就一定能成功。

经典案例

第一次见到李盼是在集团公司的年会上。年会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全国各大区分公司总经理的工作述职、突出人物的表彰、来年目标的确定等。虽说是个激励人心的盛会,但冗长的流程、无聊的表演、轮番的敬酒和讲话也着实令人烦闷。

李盼是华东大区的分公司总经理,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大区是今年全集团业绩最好的。尽管如此,因李盼不喜欢这样的场合,他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饭桌前,应付着三三两两来敬酒的同事和客人。“李总,上海今年又是业绩第一名,祝贺您哦。以后请多多指教!”市场总监周小姐过来敬酒了。“哦,您客气了!”李盼起身应付着。“以前总听说上海业绩好,今天算是见到‘真神’了,幸会!”周小姐看这里清静,也就坐下了,准备小聊一会儿。“哎!这算什么啊,我以前是自己开公司的,后来公司倒闭了……”李盼轻轻抿了一口酒,眼神里有些落寞。也没问对方是否想听,李盼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在参加工作的前五年里,他一直都是公司的销售冠军,而且是把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的那种“常胜将军”。他当时销售的产品以食品为主,尤其是汤圆、粽子等季节性产品,每到节日,订单多得数不过来!平时,他主要销售速冻水饺、速冻包子等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平时主要在超市售卖,所以上海大大小小的超市经理、经销商都成了李盼的“铁哥们儿”,凡是他的货一律无条件支持。这些兄弟也成了他日后创业的宝贵资源。“因为业绩特别好,我也攒了一些钱,所以后来干脆就自己买了个加工厂,开始自己生产”,说到这里,李盼淡然的脸上闪过一丝笑容,“就这样,我自己当上了老板,自产自销。”“那你的公司是怎么倒闭的?”周小姐轻轻地问了一句。“我聘请了一个生产经理,让他帮我把控质量问题,但是他没有把好关,生产出来的5000斤粽子发酸,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而这些产品却全部流向了超市,超市验货发现后全部退货了。当时正值端午节,因为没有及时提供合格货品,还产生了很多违约罚款。”“哦,这样啊!”周小姐发现李盼在说这些的时候竟是那样的平静,可是眼角的落寞和无奈却掩饰不住,周小姐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安慰他。“光这些也就算了,可是后来……”李盼顿了一下,继续说下去,“后来,公司里有一名员工想偷公司机械井的配件,被电死了。”“啊?”“员工家属不依不饶,拉着横幅来工厂里闹事,要求赔偿,工厂根本无法正常开工。虽说我们都知道他肯定是去偷东西的,但是没有摄像头,也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家属就认定是工伤,不断闹事,想要巨额赔偿。”“那后来呢?”周小姐继续问着。“后来,当地工商、公安都介入了,把我们的工厂查封了。刚刚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来又出了事故,直接就给查封了!”“那后来呢?后来您去做什么了呢?您是怎么熬过那段时间的?”除了给李盼添点儿酒,周小姐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工厂没了,但是我还欠了好多好多债,欠超市的罚款,欠给死者家属的赔偿,欠供应商原材料的货款,还欠员工的工资……欠了很多很多钱!因为还有工商、税务的一些法律责任在身上,当时也没有企业敢用我。”“真的太不容易了。那你是怎么挺过来的呢?”周小姐深深地觉得他不容易。“后来我就回农村老家了,我必须还债!回农村后我就自己煮粽子,用木柴烧火,用老家的那种大铁锅煮,一锅一锅地煮。我的父母帮我包粽子,我负责烧火煮,没日没夜地煮,记不清自己煮了多少粽子,总之一直在煮。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的一个经销商大哥去老家看我,当时我光着身子,穿一条很破的短裤,满脸是汗地正烧着火煮粽子。大哥说,你怎么会成这样了呢?”李盼顿了顿,终于说不下去了。“回去之后,大哥召集了好多经销商老朋友,商量怎么帮我。”顿了一会儿之后,李盼又继续说下去,他此刻的倾诉欲望或许比别人倾听的欲望更强。

很多故事,听的人已经听不下去,但说的人却更有一番凄婉和苍凉的感觉。“多亏了我那帮做经销商的兄弟们!因为我的粽子是自己做的,没有生产资质,不能再进超市销售,但他们很讲义气,冒着各种风险,只进我煮的粽子,通过卖给大客户、食堂、发职工福利等种种措施,帮我把产品全销售出去了!只那一年,我把全部债务都还清了!”

李盼看了一眼周小姐,说到这儿,他的眼神里并没有轻松和自豪,依旧是淡淡的落寞和平静。“那后来呢?你就来咱们集团工作了?”周小姐试探地猜测。“是的,还清了债,我就来咱们公司上班了,卖咱们公司的产品,还是销往上海的各大超市”,李盼望了一眼正在远处敬酒的几个经销商,他们刚刚获得了优秀经销商的年度奖金,看不出来他们还跟眼前这个瘦瘦小小其貌不扬的华东大区经理有这样的渊源!

周小姐终于读懂了李盼眼中的落寞:同样的人,同样的渠道,同样的做事流程,但心情却截然不同。往事历历在目,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这位传奇英雄的失败。英雄末路、起起伏伏,经历过如此跌落云端的人生后,留在他脸上的怎能不是平静?

拿在李盼手里的那个“集团销售冠军”奖牌,于他来说或许只是一种讽刺和对往事的提醒。他不敢想象以后还要不要再次创业,更没有要东山再起的豪言壮语和意气风发,至少目前,他有的只是眼中的落寞和脸上的平静。

再次见到李盼是在半年后上海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员工都在忙碌着,一个瘦瘦的、小小的、稍微有些苍老的男子拿着扫把在扫地,一脸的落寞和平静。“李盼?李总?”周小姐上前招呼,不敢相信一个分公司的老总,没有发号施令,没有统筹规划、分解目标,没有拿着电话指挥业务,却在扫地,安静地扫地。但上海分公司的业绩依然是集团第一名。“哦,我是李盼,有事吗?”李盼微微抬起头,嘴角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分公司总经理一样,对这位市场总监周小姐不住恭维、热情寒暄,虽然他们之前已经认识了,并在北京有过短暂的交谈。“嗯,我没事,方便的话晚上一起吃个饭,坐坐!”周小姐主动邀请。“好啊!” 李盼淡淡一笑,仿佛是对待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

创业心经

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结:自以为“得客户者得天下”!

很多出色的销售都曾经这样抱怨过:“我一年能给公司拉来多少客户,给公司创造了多大的利润,却只拿一点点提成,剩余价值都被领导拿走了!”然后雄心勃勃地开始创业。

总结上述案例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放大自己在销售方面的贡献,忽略了平台带给他的巨大支持和保障。

能够搞定市场、攻下客户的人确实让人佩服,如今各公司也确实是销售为王,但案例中的李盼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公司这个平台,正因为有这个强大的平台才使得他的销售特长能够施展,而且老板承担了资金、税务、人员管理、生产等一系列风险,但是很多做销售的人员却忽略了这一点,片面放大自己对公司做的贡献。

2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严重,忽略团队做出的贡献,不注重团队配合和资源整合。在他拿下一个又一个的订单时,生产、物流、品牌、品控、财务等各部门做出的配合和支持是不可忽略的,这更多的是一个团队的功劳,但他却过多地将其归结为个人的功劳。所以当他踌躇满志地去创业时,这些没有想过的问题便一股脑儿涌现出来了,创业也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3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在李盼的这个案例中,看似是由两个偶然事件导致失败的,一个是不称职的生产经理,另一个是公司内部出现了小偷。但细想一下,如果有一套完善的体系,那么这两个事件完全可以避免。(1)通过完善的生产体系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如果生产体系足够完善,肯定会有“生产标准、标准作业流程、品控质检、市场督查”一系列流程,仅有一个生产经理是不够的。“酸粽子事件”绝非偶然,即使没有酸粽子,之后也可能会产出其他不合格的产品。(2)通过完善的安全体系避免困境发生。

一个普通工人随随便便就能打开机械井,这是管理制度的疏漏,说明任何人都可以随便靠近危险设备。工人出事了,说明机械井也一定是存在故障的,如果平时固定检修、经常维护,应该也不会造成惨剧的发生。而且关键位置没有安装摄像头、红外线等安全设备,导致出了问题无法找到证据。

反败为赢的机会点

1将工作重心转移,由抓销售转为抓管理。在案例中,李盼由一个销售精英转为创业者,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升职,需要进行自我角色的转变。做管理和做销售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将才、一个是帅才!他每天的日常工作应该从谈客户、看销售报表,转为抓内部管理、协调和平衡各部门的运转、筹集资金、预估风险等。

2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自己创立公司之后,要负责的事情非常多,即使每天加班加点也不一定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不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后担责任的肯定是老板。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办法就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公司管理体系,让企业自动良性运转。

何谓完善的管理体系?(1)奖惩制度要完善。每个人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应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完成要惩罚,提前完成要奖励。一个员工辞职后要有其他后备人员或环节可以补上,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意外离职而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转。(2)职责权利要分明。每个人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该负什么样的责任,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职责没有尽到就要承担后果,并且应有后备人选随时可以替补。(3)各个关键节点要相互制衡,有干活的、有检查的、有平衡各方利益的,等等,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多几双眼睛从不同角度来替老板看好公司。即使出了问题,肯定会有人及时向老板汇报,而且不同部门从不同利益的角度考虑,也不会任由事态快速地向一个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样老板只要做决策就可以了。

3非核心业务外包。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老板虽然要全面考虑问题,但是一些跟自身专业相差太远的事务还是要委托更专业的第三方去做,这样更专业,也更省心。在案例中,李盼在招聘销售经理的时候,如果委托资深的猎头或资深人事经理招聘,可能会在员工的选择上谨慎一些。而且如果有专业的法律顾问,那么在出现事故后也不会那么被动。

当然并不是说全部都交给第三方负责,这样反而会走入另外一个极端,最好是老板有自己的判断,但同时多多借助外部的专业力量。

4规避风险,考虑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

记得李嘉诚曾经说过,他每天都在花大量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我的项目可能会失败在什么地方。”很多销售额过百亿的老板,也是无时无刻不在质疑,某件事情存在的风险是什么?它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越是他们想做的项目,在这方面的思考就越久。

案例中,在李盼意气风发地进行创业时,一直缺少了这一环节。这也是很多初级创业者爱犯的一个通病,他们兴高采烈地想象着一个项目今年赚多少、明年赚多少、多少年后可以上市……然后兴致勃勃地开干,却很少去想这条路上会遇到多少困难、荆棘、风险。

当然,现在有太多的心灵鸡汤、励志教材鼓励大家:“不要害怕困难,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这样的想法是没错,但应该强调的是,反复思考困难、论证风险,并不等于要放弃理想,而是要提前预估风险,并且做好应对准备。有准备地前行,理智地不放弃理想!第二节 过于自信未必行得通

查九兰的性格肖像查九兰的相貌并不算斯文,他留着平头,带副金属框眼镜,为了显得自己成熟有派头,还特意留了短短的络腮胡子。平时没有固定的穿衣风格,但他每次跟人谈话时倒是有固定的套路:先是聊聊自己曾经的辉煌历史,然后再谈谈他新认识的某个很牛的大腕或财团,然后又聊聊某个项目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以至于可能会跟他聊得太投机而忘了本来的目的。就算是跟熟人,他也是这样的聊天套路。但是他特重感情、讲义气,只要朋友有事,他二话不说就会去帮忙,所以,他真的有很多朋友。在他的世界中,永远有无数的希望和数不清的市场发展机会。

代表了一类人的特点

1.年少轻狂、有理想、有志向,心中充满梦想和希望。

2.个人非常优秀,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肯定和赞誉。

3.性格外向,有感染力,有才气,拥有不服输的劲头。

▼创业前的他

非常自信,认为打工只是暂时的,自己早晚要创业,而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因为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都佩服他、看好他,于是他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很多上学期间优秀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优越感,同样也可能都有过这样的踌躇满志,所以查九兰在毕业选择工作时是相当有抱负的,一般的工作他根本看不上眼,更何况很多公司要求刚入职场的学生从基层做起,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然而老天爷也真的是眷顾这位天之骄子,他毕业后的头一份工作就是当老板!

但也许是开篇过于顺利,才导致他后来的一系列不顺利。

代表了一类人的想法

1.打工只是暂时的,早晚会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2.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经典案例

查九兰上的是一所一本大学,他在学校里绝对算得上风云人物,各种学生会、社团都有他的身影,更为传奇的是他在上大二的时候曾经被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看上,让他去公司工作,后来他干脆休学一年到这家公司做全职工作,据说挣了很多钱。一年以后又回到学校读完了大三大四,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

他这段在学校期间就被老板挖走的工作经历,让很多学弟、学妹甚至同班同学都对他顶礼膜拜,他们认定了查九兰就是一位未来的世界500强公司的老板。

在这种顶礼膜拜声中,果然一块馅饼幸运地砸到了他脑袋上,而且还是在临近毕业季的时候,不偏不倚奇迹般地摆在了他面前。

故事要从头说起。

某食品公司的市场总监夏小姐招聘了一名实习生做市场部文员,这名实习生叫园园。当时正巧是新品上市的旺季,公司需要找一家“促销活动执行公司”来合作,简单地说,就是雇佣高校的大学生到超市做促销、到社区做路演活动、有展会的时候去会场发传单之类的。

夏总监就安排了实习生园园做这件事情,先让她从网上搜索一些能做相关业务的公司,然后逐一约到公司来洽谈合作意向。

实习生园园是查九兰的诸多粉丝之一,就把公司想寻求合作的消息告诉了查九兰,问他能不能做,查九兰一听极其兴奋,要求园园务必向公司推荐他。园园就把查九兰的情况跟夏总监汇报了,并诚恳希望夏总监能见一见他。

一见面才知道,原来夏总监和查九兰是校友,而且还是一个系的,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老师,这样就更加亲切了。然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夏总监和查九兰都是学生会的,当年的夏总监是学生会里的风云人物,由于学校发展很快,当年的很多体系都是夏总监们一手创办的,比如学校网站、校刊、校报,甚至地区级的体育盛会都是他们那一届学生会首创并延续下来的,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所以,作为创始人之一,夏总监的很多照片、故事、报道等都留在了母校的网站、校刊、档案室里。后来的很多学弟学妹都听闻过夏总监的故事,查九兰也不例外。

传说中的学姐如今是干练的职场丽人,而且是自己有求于人家的甲方。查九兰的各种崇拜、欣喜、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而夏总监漂泊多年,也难得有个知心朋友,看见优秀的学弟也确实有心帮衬一把,谁都有刚毕业的时候,更何况,在查九兰做的提案中,确实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亮点打动了夏总监,而且他的报价也的确很有优势。所以这一单生意,夏总监就给了查九兰。

这是查九兰幸运的开始。

比这个更为幸运的是,夏总监竟然答应查九兰的条件,给了他3万元的合作预付款。虽然这在商务合作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是对于刚毕业做第一单生意的查九兰来说,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拿着3万元激动坏了的查九兰当天就在校门口召集了5个小伙伴,晚上他们开始贴广告、招募兼职大学生、往超市配送宣传品、报销售数据……合作开始了,5个人的公司就这么成立了。

他们非常尽心尽力,但是一些基本的职场能力却不具备。例如,让他们写个活动总结报告写不出来、让他们做个数据分析模型做不出来、在遇到其他领导或其他部门质疑的时候不会应对。

好在夏总监比较有经验,她就手把手地教他们,甚至很多总结和关键数据都让自己部门的人整理出来。倒也不是夏总监看在校友的面子上过分袒护他们,只不过她会用人所长。市场部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到各超市检查跑不过来,说白了,谁愿意顶个大太阳到处跑着去查店啊,查九兰他们倒是勤快,跑腿的活都能干,脏活、累活不嫌弃,这就够了,至于那些报告,夏小姐让自己的职员动动手或指导指导查九兰也就完成了。

就这样,他们合作了两年,夏总监觉得很省心。查九兰的小团队勉勉强强也能维持温饱,几个人发工资、交办公室租金是够了。何况,查九兰的其他同学们找的工作不是助理、就是文员,要么就是销售员、实习生,而他一毕业就成立了公司,被别人一口一个查总地叫着,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在这种飘飘然里,查老板没有考虑过他的资金缺乏、没有考虑过他未来的发展、没有在乎过他们团队整体的专业性不高、也没有介意过夏总监一次又一次冲他们大发雷霆……

在查老板眼里,夏总监就是他的亲姐,夏总监怎么骂他都没关系,只要有夏总监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他就这么沾沾自喜又尽心尽力地跟夏总监合作了两年,一切都那么习惯又顺理成章!

然而,夏总监怀孕了!夏总监事业有成又不愁吃喝,一怀孕就辞职回家好好养胎了!比这个更为糟糕的是,夏总监生完孩子后并没有回原单位上班,跳槽去了一个更有发展前景的新公司,这家新公司不需要“促销活动执行公司”。

夏总监辞职后不久,查九兰和这家食品公司的合作就结束了,因为没有了夏总监的指导,他不知道他们的工作该如何开展,他们出了错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虽然已经过了两年的时间,但是他和他的团队没有成长起来。

更为糟糕的是,他们公司没有拓展新业务的能力,两年的时间里,除了服务夏总监,他们没有开拓新的客户,虽然他们也曾经尝试过,但都失败了。他们不会谈大客户,不会做未来规划,甚至不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职场上的一切规则他们都不懂。

所以,查九兰这家公司就此解散了,他们辛苦忙碌了两年的业务也就此终止了。

然而,习惯了被别人称为查总的查九兰并没有找工作的打算,他认定了自己未来是世界500强公司的CEO,而一直跟着他干的几个人也习惯了在查总的庇佑下工作,他们也不愿意离去,或者说,他们没有信心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们开始了二次创业,开始转战电商!

2010年,正是电商品牌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于是他们决定做休闲食品的电商,开始运作“西域美狐”这个品牌,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开心果、碧根果、核桃等干果产品。只不过,这次没有另一个夏小姐出来帮他们了。

夏小姐关注了他们的电商网站,因为查九兰他们毕竟是学市场营销的,整个网页设计得确实比较有特色,产品的包装也算精致,尤其是一些产品的广告卖点很抓人眼球,有一点吸引力。

然而,当夏小姐试过他们的产品之后,就彻底失望了。产品质量非常不好,甚至比不上农贸市场一般货源的水平,而且很多品种断货。相对于它精美的包装、极具诱惑力的产品卖点及高端的价格而言,这样的产品质量绝对会让消费者大呼——“上当受骗啦!”夏小姐特意提醒了查九兰,把她的意见和对市场的看法都告诉了他。然而,跟以前一样,查老板只是非常虔诚地记录下了这些意见,但并没有做出改变!

六个月后,“西域美狐”店铺毫无悬念地关店了。

生完宝宝一年后,夏小姐带着她老公和查九兰见了一面。查九兰胖了,下巴留起了很时尚的胡子,气色非常好,依旧是风度翩翩,侃侃而谈。倒是夏小姐温柔多了,不再冲他发脾气,一直微笑着听他讲话。

查九兰依然很健谈。谈他参加各种投资峰会的所见所闻;谈他们在台湾成立了“查氏集团联合商会”,有各种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谈他某个兄弟又做了什么样的项目,市场前景很好……唯独没有谈他现在在做什么。

查九兰应该过得也还好吧,他结婚了,妻子很贤惠,生了个可爱的胖丫头,夏小姐去参加了他们简单的婚礼,他只是说他不能贷款买房子,因为他没有稳定的收入证明和社会保险。

再一次有查九兰的消息就是两年后了,查九兰在朋友圈里发消息,他开了一家“道口烧鸡”实体专卖店,照片上看着每天有好多人在排队买。他在朋友圈发的信息不是搞促销,就是招加盟店。看起来很热闹,很忙碌!这一次,夏小姐没有再打电话关注他用的是什么商业模式、是否盈利、如何运转等,只是听说,和他一起创业的那几个人去了别的地方,这次的道口烧鸡店是查九兰和他妻子一起经营的。

年底的时候,夏小姐要跟他老公一起回老家,夏小姐的老公说:“你从查九兰那买10只道口烧鸡带回去吧,反正我们回家也要带东西嘛,就从九兰那儿拿吧,看他能给快递不,支持他一下!”

然而,烧鸡没有买回来,因为打电话的时候他说烧鸡已经不卖了。夏小姐没有问为什么。

之后他们就再没有联系过,只是有一次听查九兰的朋友说,他可能打算回老家了,还听他朋友抱怨说,九兰的电话总也打不通,很久不联系了,不知道他在忙什么……

创业心经

主要失败原因总结:自身尚未成熟,缺乏社会历练。

1没有成熟的思维,未与社会接轨。

学生的做事风格和步入社会后的职场人的做事风格是有很大差别的,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学生负的责任较小。学生做的每一项任务都有老师把关、而且老师有义务指导你,为你答疑解惑;生活上学生的大部分花费都是由父母支付的(这里指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学生至少不会有交不起房租的风险。所以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学生不需要承担太多风险。

而进入社会就不一样了,公司聘请你(无论是请你到公司就职,还是跟你进行外部合作),是请你来解决问题的,没有人有义务给你答疑解惑。你能做好,是本分;你做不好,就会被辞退。问题解决不了,你就要承担相关责任,轻者解除合作,重者还要有相关的赔偿。这也是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容易犯的通病。

而查九兰一毕业就遇到了夏小姐,他就很自然地把夏小姐当成了老师的角色,有问题找夏小姐就可以解决,他从未想过自己要成熟,自己要承担责任。所以在刚踏入社会这个阶段,他没有跟社会接轨,还是以学生的心态在创业,注定会失败。

2自我学习能力差,没有随着业务的成长而成长。

查九兰足足跟夏小姐合作了两年的时间,两年里,他一直生活在夏小姐庇佑的温室里。无论是从业务水平的专业度上、开拓业务上,还是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规划上,他都没有想过要学习,也没有想过要有进步。

就算不跟夏小姐学,进入社会开公司了,也应该跟同行业的佼佼者学习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优秀的地方,是否可以追上来、超过去……这些他都没有做,两年的时间甚至没有开发任何新客户、拓展任何新业务,注定会被淘汰。

或许查九兰不开发新业务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他认为再服务别的客户是对夏小姐的不忠!但他谈的是感情,夏小姐要的是商业服务,他还是在以学生的姿态和一个社会上的职场人合作,他没有及时成长、成熟起来,所以他自己一厢情愿的付出并不能换取商业上的回报。

3没有专注于一个行业,各种资源没有形成积累。

你可能听过很多励志故事:“马云六年发不出工资来”“只要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就能成功”……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励志故事的激励,查九兰一直在坚持创业,但是马云的坚持是一直在做电商平台,很多人的坚持也是专注在某一个领域。

查九兰的三次创业,做促销执行公司、在互联网上卖干果、开实体店卖烧鸡,这三个领域的关联性不大,很难形成资源的积累,在每一个领域内只能是浅尝辄止,所以成功的概率也就很低。

查九兰一直创业不肯去上班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拉不下脸面去上班,他认为自己是个老板,再去上班做个小职员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不断在创业。

很多创业者也有这种心态,导致最后进退两难。

4没有自身特长及优势。

听了查九兰的传奇故事,相信很多人最后也没有看明白,查九兰到底擅长什么?他是擅长谈判?还是擅长执行?

其实查九兰自己也不明白他的核心优势在哪里,更不要说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做企业不得不谈到的问题就是:你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你的企业竞争壁垒是什么?

如果创业,就要学会以下几点。

反败为赢的机会点

1先与社会接轨,了解并适应这个社会的基本生存法则。

如果能够重来一次,建议查九兰先到职场中去锻炼两年,先摸清楚社会上的基本生存法则,去掉身上所谓的“学生气”,以一个专业的、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出现,再考虑创业的问题。

当然,他还需要禁得住诱惑。夏小姐给他这么好的合作机会确实很诱人,但是,如果有了足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类似的机会还会有很多。否则就会像上述案例一样,虽然有这么好的机会,但只能抓住一时,而不会长久。

2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突破能力需要提高。

养成能够积极反省自己、主动寻找自身差距的好习惯,并且长期坚持下去。除了能够主动发现自身不足,还需要有超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自己寻找答案,求证答案,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很多成功企业家都是在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怀疑过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而查九兰没有想过要突破自我,他抱着在学校里的荣誉和光环不放,最终负于大家的超高期待和假想。有太多的光环和荣耀有时未必是好事。

3挖掘自身的核心优势。

查九兰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忘了自身性格的强项,在阴差阳错的种种机缘中成了随波逐流的一叶浮萍……

他急需做的就是总结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在哪个领域最多、自己的性格和先天优势中最擅长的是什么、自己的各种社会资源都集中在哪些方面……其实这不仅仅是查九兰的问题,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没有明白这一问题,导致庸庸碌碌过一生。当然很多人的一生主要追求安逸和享乐,会把重心放在家庭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只是如果想创业,就不得不考虑“自身核心优势”的问题。创业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这只是诸多人生选择中的一种而已。

4谨慎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查九兰创业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为自己的公司做一个长期的规划,任由它自行发展。不管是否创业,很多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或者说是不敢规划。这里所说的规划并不是指金钱上的目标设定,而是指一定时期内你需要坚持的方向。方向定了,那么工作重心就不要变,围绕这个重心执行,可以有偏颇、可以绕路,但最终会到达你想要的彼岸。第三节 德不配位,必受其累

代表的社会阶层:出生富裕,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社会经验。

很多职场人士都会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家庭,自己生不逢时。如果这个人再有点能力,尤其在职场上取得一定成绩时,就更会感慨:“我不就是没钱嘛, 要是有个人能给我投资, 能支持我一下,我早就成功了!给我一个平台,我不会比马云差,给我老板的位置,我就能缔造商业奇迹……但这不是没有这样的机遇嘛!”日子就在这样的抱怨中度过了。

但这里有一个例子,他有背景,有机会,有资金支持,而且也属于职场精英人士。如果说别人都是草根出身,创业起步艰难,那赵文斌绝对是含着金汤匙出身,有贵人鼎力相助的人。

经典案例

说起赵文斌赵总,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男人。

赵文斌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微胖的身材,有着一头浓密的短发,整天乐呵呵的,开一部捷达,走路慢悠悠的不着急。赵文斌为人和善,但骨子里总有一股小男人的劲头,遇事喜欢别人让着他,在做重大决策、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时总是“来时打车票怎么报销啊”“昨天买了一箱水还是我垫的钱呢”这些琐碎小事,但他性格还算随和,一般人都会让着他。

赵文斌原本是在一家知名食品公司里上班,担任北京地区销售部部门经理。虽说赵总负责的是销售部,但他没有一般销售经理的那种激情和狼性,就是平平淡淡、不温不火地工作着,不过由于他的人脉、资源还行,每月也都能完成任务。他从来都不乐意挑战更高的目标,也不去争取更多的权利,只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大家从来不会把建功立业、创业奋斗、迅速发展这样的字眼跟赵总联系到一起。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他还真就一夜之间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老板。赵文斌的姐姐和姐夫早年是做煤炭生意的,虽说不像有的煤老板那样一掷千金,但绝对也是实力雄厚,资金充裕。

恰巧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顺义有一家食品工厂准备转让。工厂主要采购腐竹、木耳、粉条等干货,进行销售和二次包装后把货物送进超市销售。老板不太擅长经营,工厂就是艰难维持着。这家工厂的规模和设备虽然很一般,但是占地面积不小。姐姐和姐夫一商量,决定出资500万元把这家工厂买下来,让弟弟来经营,正好是食品工厂,也是弟弟熟悉的领域。就这样,赵文斌成了这家工厂的老板。为了让弟弟安心当好这个老板,姐姐和姐夫还给弟弟租好了办公室,并且送给弟弟一辆奥迪车,好让他出去见客户的时候有面子。

一家有规模、有基础、有客户、有渠道的公司就这样到了赵文斌的名下,这让多少人羡慕呀!

大家都认为赵老板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每天陷在松软的高档沙发里,跷着二郎腿指挥手下的人干活,时不时再开着他的车出去跟客户喝喝酒打打高尔夫……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接手之后发现很多货物都没有给各大超市供应上,到处都是过期货物、残次品货物……超市方面听说新老板接手了,强烈要求赶紧补货、换货,把超市的货架先充实起来,否则东西都没有,消费者怎么能买到啊!

这本来是件好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送货、退换货,各超市的货架是充盈了,然而超市有三个月的账期,也就是说,前三个月需要不断地把货送进超市去,第四个月的时候才能把第一个月的货款收回来。换句话说:需要姐姐和姐夫再压3个月的货款进来,即必须再投入资金200万元!

货是开始卖起来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50多万元的货物,利润也就不到2万元,这得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啊!因为他们的货物价格太低了,卖相又不好,没有优势与其他品牌产品竞争。所以,必须提升品牌,升级产品,补充一些好的货源、做些有品质的包装,把价格提高一些,这样利润还能高点。

做销售、维护老客户是赵文斌的强项,但做品牌他可真是不擅长。且不说核心诉求、品牌知名度这些高深的东西了,单单是给产品换个包装就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了!用不起知名的设计公司、请不起资深的品牌专家,赵总就自己去街边找了个设计工作室开始设计包装,且不说包装设计有点土,发给印厂的文件还根本不能用。反反复复折腾了一个月,去印厂盯了好几个通宵,终于一款包装出来了。

由于他的经验不足,来来回回折腾,做出来的包装品质一般,价格却比别人贵一倍!

新品出来了,需要做广告、做促销、抢占超市的黄金陈列位置,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

工厂方面,倒是快速找到了高档的优质货源,补充了松茸、鸡枞菌、特级木耳等品种,但高档产品要放在高标准的库房里存放,目前工厂的库房条件简陋,需要赶紧升级库房。库房升级了,品种增多了,人员的技术又跟不上,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工厂并且传授技术。升级库房、采购优质货源、重新梳理生产工艺……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投入,赵总又让他姐夫划过来了200万元。

这些工作都不是赵总的强项,尤其在面对生产标准、环境温度等这些纯生产技术性问题时,赵总简直就像看天书一般。必须要聘请一个生产经理。

新产品上市后,单品的毛利率倒是有了一些提升,可是上新产品要给超市交高额的进店费、条码费、堆头费,等等。因为是新产品,消费者不了解,就需要做大量的市场推广活动,试吃、促销、买赠、广告、路演……每一项都需要投入高额的费用。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单看产品毛利是增加了,但是把成本费用摊进去的话,每个月还是亏损的。所以,企业想正常维持,需要姐夫每月拨款50万元左右。

这样下去,谁都沉不住气,不知道还要亏损多久才能见到盈利。赵总和他的姐姐、姐夫找了多个行业专家、精英顾问来咨询,其中也包括一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CEO,让他们来帮忙破解难题,大家给出的结论基本是一样的:现在的快消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快速做大做强。

如何快速做大做强呢?即,迅速开拓市场,抢占各超市终端,抢占市场份额,对消费者做高频次的广告曝光、产品试用等。总之业务要迅速扩大,那么投入也要不断增大,方能支持这项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说,摊子铺得越大,投入就要越多。在市场开拓前期,每想挣1元,都需要5元的投入。

那么何时才能盈利呢?经过一个专家的精细测算:销售额达到1个亿的时候,方能实现盈亏平衡,之后才能开始盈利, 这个时间大概需要3~5年, 但是,并不确定5年后一定能盈利!

与此同时,赵总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是混乱一团:员工闹离职的、业务人员卷着货款跑掉的、各部门之间推卸责任不配合的、员工跑到竞争对手处恶意出卖信息的……

由于是一家生产型企业,在工商、消防、税务、卫生许可等方方面面都要达标并且接受定期检查,这些赵总根本搞不定,而他聘用的那个生产经理也是束手无策。赵总感到无奈、无助、彷徨,甚至想寻求解脱。

一年以后的某一天,赵总突然出现在了原单位,看起来依旧乐呵呵的!“呦,赵总来啦?来谈业务?”老同事们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不,我回来上班。”“上班?你不是当老板了吗?厂子不干了?”“呵呵,不干了。”赵总微微垂下眼睛,有点尴尬,但依旧乐呵呵的。“为什么呀?”同事们一脸的不解和惋惜。“不挣钱呗,我姐夫他们每个月都要往里面投好多钱。他们马上有新的项目,也等着用钱,所以就不给这边投钱了,只能关了!”赵总说得很平静。“那厂子怎么办啊?”“厂子卖掉呗!对了,我还有好多库存的松茸和木耳呢,都是极品,有需要的我便宜点出货。”“嗯,我们一定想着帮你问问。”

同事们就这么跟他闲聊着。

三个月后,赵总给他的老朋友打电话:“你那儿现在需要人吗?我厂子不是卖掉了嘛。哎!卖得很便宜啊,最近食品很不好做………是这样,我以前的生产经理还有一些工人没有去处,看您那儿能给安排一下吗?……好的好的,非常感谢您了!”

朋友见到赵总以前的生产经理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一个形象实在不怎么样的女性,说话也没有什么逻辑性,根本就不像一名管理者。而且对于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更是一窍不通。

至于赵总为什么会把她招去做生产经理,因为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戚介绍过来的。

又是六个月过去了,赵总升职了!赵总这次重返职场后,踏实多了,虽然他偶尔还是会做事儿慢吞吞,但是认真了很多。而且凭借赵总多年的人脉,他的销售业绩一路提升,公司已经给他升职,让他做华北大区的销售总经理,赵总很满意。并且赵总跟公司说,他在华东上海一带也有很多人脉,可以迅速打开销售渠道。公司对他非常满意。

只是每见到一些新客户的时候,他还是会说:“我原来库存的还有一些松茸和木耳,都是极品,要的话跟我说一声,便宜点就出货了……”

创业心经

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结:德不配位,必受其累。

1赵文斌不具备当老板的潜质。

1)老板应有的个人特质:激情、奋斗、豁达,他都没有。

在案例中,赵总是个慢慢吞吞的人,一心想着只要完成本职工作就好,不愿意挑战更高的目标,他没有当老板的特质,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当老板。只是当一个现成老板的位置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无法拒绝。

2)老板应具备的业务能力:财务、营销、管理、生产等方面的技能,他也没有。

案例中的赵总,除了有人脉,比较擅长销售外,对其他模块的业务根本不擅长,而且他也没有兴趣学习这些新知识。

2投资人对投资额度和收益额度都没有正确的预期。

1)“投资人”并不等于“资助人”。

案例中的姐夫并没有客观地评估弟弟的实际能力,只是觉得有个好机会,给弟弟争取了下来,这并不是对被投资人的信任。

2)投资人应该对项目熟悉,并且对项目有客观的评估和预期。

投资人在决定投资之前,一定要对项目有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在经过理性判断之后再出资。文中的姐夫出资过于草率,根本就没有经过理性思考。至于项目预期,姐夫或许想过:“挣了钱,我一分不要,都给弟弟”,但是,对于后期不断的追加投入,他是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最后实在支撑不了就撤资了。

遇到类似问题,请务必提前考虑清楚,你对对方到底是“投资”还是“资助”。如果是“资助”,就是一次性的,不需要回报,也不需要对项目进展进行关注。如果是“投资”,就要评估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并且要对项目做好充分的预判,预判包括“好的”和“不好的”两个方面。

3孤立无援,没有得力的团队。

赵文斌其实从始至终都是在孤军奋斗。姐夫虽然给了很大的经济支持,但是从管理上、团队上、合作资源上都没有给到任何帮助。而赵文斌的姐姐、妻子等这些至亲的家人也是旁观的角色,并没有给到他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创业并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的事。

反败为赢的机会点

1对自身进行强化培训。

如果不具备上述那些潜质也没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1)参加外部培训,上总裁班大学、MBA管理课程等。

2)先做一些小项目,从小处入手,培养自己对整个项目的运营和管理的熟悉度。

3)他自己做一份项目规划书,并请专家帮助一起修改完善,在做项目规划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找到可能发生的问题。

2对项目进行充分考察,做好收益预期。

考察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考察符合时代潮流的项目以及当下比较火热的项目。

食品行业已经进入寡头竞争时代,没有大的财团介入很难生存。虽然赵总在食品公司工作,但是自己创业后可以考虑转换一下思路,走在时代的前列,如考虑当下比较火的O2O项目、电子商务项目等。

2)考察与候选人老板特质相适应的项目。

赵总的性格不温不火,而食品行业是一个争分夺秒抢着消费者的行业,显然这并不是他最擅长的。他可以考察那些与他性格比较接近的项目,比如,一些大客户销售、企业咨询等项目可能节奏比较慢,但对统筹能力和细节能力要求高,以赵总的性格来讲还是比较匹配的。

3)考察市场上稀缺但未来可能存在巨大市场机会的项目。

这就需要进行各种考察并且着力去寻找了,需要具备强大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而且需要不断去探索。

3做好项目规划。

1)项目何时达到盈亏平衡点或何时能盈利,应该有个准确的时间预期。其实就是提前算笔大账、细账,看看这个项目到底盈利能力是多少?是否值得做?很多初期创业者就缺乏这一点,总是凭个人感觉去判断,但没有真正去计算,可能各种成本减去之后根本没有盈利点,甚至会亏损。

2)在什么情况下追加投资?

必须提前约定好,当项目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时方可追加投资。同时,在业务蒸蒸日上、形式大好的情况下也应该果断追加投资,避免错过市场良机。

3)在什么情况下撤资?

项目在规定的期限内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短时间内又无法改变局面,可以考虑撤资,以迅速止损。

4)在什么情况下变更项目?

市场千变万化,在原有项目不行,又看到新的市场机会的情况下,可以果断调整项目。初创企业应行动便捷、及时掉头,避免一条路走到黑。

4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投资者应该给予被投资者一定的鼓励,做他坚强的精神后盾, 虽然行业不同,但企业管理的理念是相通的,可以传授一些管理经验。此外,放权也是必要的,在客户、渠道、技术、合作伙伴等方面都可以给予一定支持。第四节 曾经的成功未必代表将来的成功

代表的社会阶层:成功人士,经验丰富,站在历史的功劳簿上。

创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二次创业比第一次创业更有挑战性。如果说其他的创业者起点低、经验少、资金不足……都是客观存在的硬伤,但沈博洋的资质和背景可就跟他们完全不一样了。

经典案例

当年的沈博洋可谓白手起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关村产业园刚刚起步,中国IT业形势一片大好,沈博洋就是在那个时候创业的。

沈总的第一次创业就从摆地摊卖鼠标开始,后来给别人攒机装电脑,再到后来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小电子设备风行,MP3、MP4、摄像头、U盘、录音笔、数码相机等风靡一时,沈总抓住机会成功转型,推出了几款在国内相当有影响力的产品,从而一跃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关村大佬,身家过亿。沈博洋公司的霓虹灯大招牌在中关村某个著名的写字楼上夜夜闪烁,使得这栋写字楼一度成为地标性的建筑。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沈总的公司与上市擦身而过。

市场变化风云莫测。小电子设备、数码相机等产品还没有风靡到一定规模,3G时代到来了,智能手机把MP3、数码相机、录音笔等的功能集于一身,这些零零碎碎的小电子设备一下子成了鸡肋产品,市场容量迅速萎缩,沈总公司的销售业绩一路下滑。转型成了一个“生存”还是“毁灭”的话题!

面对行业突变,接受这种考验的本不是沈博洋一家公司,同行都面临着同样的危机。对于沈总来说,中关村大佬的位置是保不住了,但是以他的经验和人脉来说,适应市场需求,无论转型做点什么,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