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商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4:48:57

点击下载

作者:含含妈咪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情商课

儿童情商课试读:

前言PREFACE

孩子高情商,这样培养就对了

被誉为“情商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曾说:“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是情绪的因素。”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认知,不能管控自己的情绪,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不会与人和谐相处,即使再聪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如今,人才的竞争早已不是简单的智商竞争,更多的是在智商基础之上的情商的较量,正如著名作家柯云路所说:“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因此,一个有远见卓识、有责任心的家长在关心孩子智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情商培养。

既然情商教育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情商呢?所谓“情商”,简单来说是一种情绪智慧,即认识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近年来随着情商教育理念的发展,情商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诸如强化心理素质、提高化解冲突的能力等方面成了情商教育的热点。当然,成就孩子的高情商,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必不可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孩子拥有高情商,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情商智慧,比如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多一点陪伴,尊重孩子的隐私等。总之,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言传身教的作用。

自我认知是一种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掘自我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更不会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发掘自己的潜能。试想,一个连自己都看不清的人,又怎能谈高情商呢?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郁闷、愤怒、焦虑、紧张、嫉妒……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很可能被这些消极情绪所左右,成为情绪的“奴隶”。因此,我们要给予孩子指导,教孩子认识情绪、管控情绪,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强壮的外表,脆弱的心灵”,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一些孩子,再适合不过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孩子的心理普遍十分脆弱:碰到一点点困难就消极悲观,止步不前;仅仅因为父母的几句批评就离家出走;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选择自杀……心理素质这么差,怎能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呢?因此,打造孩子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大孩子的内心,成了当下情商教育的热点。

社交能力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联结的一项重要技能。在情商这门课程中,我们称之为“社交商”,社交商是一种重要的情商能力,其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因此,提高孩子的社交商,发展孩子的人际能力,是情商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除此之外,情商还包括独立自主意识、化解冲突的能力、性格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内容。不过很多家长对情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会陷入一些误区,比如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情商,盲目花钱给孩子报“情商训练班”,结果并没有取得多大效果。为此,本书特别列出一章内容,旨在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情商教育,让孩子的情商教育变得更科学、更有效。

总之,孩子的情商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太过随意。本书在传统情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当下父母圈流行的“心理素质”等话题,并配以翔实的案例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希望本书能成为广大父母的枕边书,成为培养孩子高情商的教育指南。第一章做高情商父母,培养高情商孩子

父母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第一任老师,唯有高情商的父母,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便是父母,最先模仿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传身教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孩子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都会有父母的影子。因此,想要孩子拥有高情商,父母首先要修炼自己的情商。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放低姿态是为了体现一种平等,是为了架起亲子感情交流的桥梁,是为了进行心灵的对话,试试放低姿态和孩子沟通,你将看到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

我们时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意跟我讲”“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真难”“跟孩子说不了几句就来火”。而孩子却这样抱怨父母:“他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他们总是用一种命令的口气跟我说话。”其实,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究其原因,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而一旦沟通都成了问题,情商教育便无从谈起。

那么,该如何开启正确的沟通模式呢?家长不妨试试放低姿态的方法,即放下大人的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流,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一个闷热的下午,妈妈去接荣荣放学,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妈妈一边气喘吁吁地蹬着自行车,一边时不时地擦汗。荣荣坐在后面和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妈妈,今天君君又迟到了,我算了下,这是他第6次迟到了……”闷热的天气,加上后面的小人儿在不停地念叨,妈妈有点心烦。

忽然,荣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起来了,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一盒水彩笔,我的刚好用完了。”

妈妈看着刚刚路过的文具店不耐烦地说:“刚才干吗去了,不早说,都过了文具店了。”荣荣不说话,等到妈妈带着她返回文具店的时候,荣荣气鼓鼓地对妈妈说:“不买了,回家!”妈妈也来了气,母女俩沉默不语。

回到家里,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开始质问、批评荣荣,荣荣眼泪汪汪地忍不住说:“妈妈,我们小孩子也挺可怜的。”妈妈一下子愣住了,荣荣继续说:“你们大人生气的时候朝我们发火,可是我们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呀,我们朝谁发火呢?这太不公平了!”听着荣荣为自己辩解,妈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有点后悔,后悔刚才用粗暴的态度对待荣荣。

从这件事以后,在和荣荣沟通的时候,妈妈尽量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和荣荣交流,渐渐地,母女俩之前的一些代沟也消失不见了。

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应该是一个和孩子友好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需要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良好的沟通去实现。

著名教育评论家谭柳青曾说:“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只有对孩子施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熏陶,才能得到孩子的正面回应。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孩子要以人为本,讲究平等交流的艺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低姿态的沟通艺术,和孩子真诚、平等地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情商。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尊重,例如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建议等。再比如,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蹲下身子,直视着孩子的眼睛,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尊感,从而更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当然,放低姿态并不仅仅是针对肢体动作方面,父母更要学会从心理上放低姿态,和孩子保持心理上的平等。比如家长可以真诚地和孩子做朋友,这样就容易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给予孩子指导。提升情感智慧,教养高情商孩子

父母情感智慧的高低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教养出高情商孩子,父母就要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做“情感教导型”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大致有两种父母:一种是“情感疏离型”父母,另一种是“情感教导型”父母。前一种父母的情商较低,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压抑孩子的情绪;后一种父母的情商较高,懂得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孩子心爱的小兔子死了,哭得很伤心,一位父亲是这样说的:“死了就死了,再给你买一只养就好了,有什么可伤心的。”孩子听到父亲这样说,哭得更厉害了。

而另一位父亲是这样说的:“小兔子死了,你很伤心,是不是?”孩子点点头,父亲继续说:“是不是觉得像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孩子又认真地点了点,父亲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温和地说:“爸爸知道你很难过,以前爸爸也养过一条很可爱的小狗,我失去它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揉揉哭红的双眼,问道:“真的吗?”爸爸点了点头。孩子停止哭泣,向爸爸恳求道:“爸爸,帮我买一条小狗吧,我想养一条小狗。”

同样是孩子失去心爱的小兔子,两位父亲的做法完全不同,相应地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前一位父亲比较粗心,属于情感疏离型父母,面对孩子的伤心哭泣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的情绪没得到纾解,在这样的教导下,孩子不容易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后一位父亲则比较心细,属于情感教导型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摆脱了伤心情绪,经过这样的教导,将来孩子如果碰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就会进行自我调节、情绪梳理,而且这样的孩子也较容易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较高的情商。可见,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父母也要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做情感教导型父母。

那么,该怎么做情感教导型父母呢?1.尊重孩子的感觉和情绪反应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反应和情绪反应,比如:有的人喜欢红色,不喜欢绿色;面对他人的指责,有的人心平气和,有的人则火冒三丈。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如此,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感觉反应和情绪反应,不要在孩子的感觉、情绪前加上自己的是非论断。

比如,一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妈妈一听,生气地说:“不上学将来长大了能干啥?爸爸妈妈辛辛苦苦为了你,你却对我说不想上学了?”这样一顿批评过后,孩子的厌学情绪不仅得不到疏导,还可能会愈演愈烈。

而如果妈妈这样说:“怎么了,孩子?跟妈妈说说,为什么不想上学了。”这时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苦恼说出来,比如不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和同学相处不融洽,学习上有困难,等等。这样通过沟通,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疏导厌学情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不要轻易否定、压抑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不分对错的,不管是快乐、愉悦,还是悲伤、痛苦,都是人性的体现。但是我们常常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回家就说:“我讨厌数学老师!”家长马上纠正说:“老师是教你知识的人,你要学会尊重老师,怎么能讨厌老师呢?”这样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而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孩子不再愿意向父母表达他们的想法,甚至把一些不良情绪压在心底。

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要接纳、认同他们的情绪,并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做一个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

权威型的父母,并不是居高临下,只会发号施令的专制者,而是能遵循“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这一原则的高情商父母。

由于受到西方教子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开始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愿意当权威型家长,但是家长们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与孩子沟通起来愈发困难。其实,大多数家长对父母的权威产生了误解,认为权威就是专制,其实真正的权威型父母并不是这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1)权威型家长。这类家长不但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而且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同时,他们又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懂得倾听孩子、尊重孩子。所以这类家长是严格的,是理性的,也是民主的。(2)专制型家长。这类家长有点独裁者的意味,家长只是一味地向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很少理会孩子的感受,因此也常常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如果孩子不愿意听从,家长就会非常粗暴地采取惩罚措施让孩子听话。(3)溺爱型家长。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属于这种类型,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对孩子提出任何的高要求,也不对其进行适当的管教。(4)忽视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十分马虎,认为不需要刻意去管教孩子,抱着顺其自然的心理,所以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也不会为孩子设定什么规矩,对孩子表现出较少的关心。

这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详情见下表:

根据表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其他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更为恰当。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家长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不过正如鲍姆令德所指出的,相对来说,权威型的家长最利于孩子成长。

一般来说,权威型的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是有权威的,而且这种权威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权威型的父母会为孩子创造极佳的成长环境,同时会进行适当的限制;他们给孩子指导,但不是控制孩子;他们会批评孩子的过错,但是同时允许孩子为自己辩解……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就应该做一个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1.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

什么是建设性的关怀?即用积极的、热情的、负责任的态度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教育手段挖掘孩子的潜能,激励孩子成长。给予建设性的关怀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情感环境,比如家庭环境要宽松、和谐、民主;其次,要多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再次,要塑造孩子积极的行为,鼓励孩子上进;最后,要恰当地表扬孩子的合适行为,以爱和鼓励引导孩子。2.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约束

相对于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对孩子进行约束更为困难。不过只要父母谨记以下几点原则,便能逐渐成为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1)给孩子定规矩,如果可能,把这些规矩写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并监督孩子。(2)在孩子开始调皮捣蛋前提醒他们,锻炼他们的自控能力。(3)借助书本、影像等资料,向孩子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4)如果孩子违反了某些规定或是限制,给孩子适度的惩罚。(5)犯了错,让他们面壁思过,学会反省。(6)全家人统一战线,切不可让“权威”摇摆不定。给孩子一些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我们不要试图去揭开它,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也需要被尊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隐私,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他们把自己的秘密锁在日记本中,锁在手机里,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看到,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也不可以。然而,很多父母却总是想方设法地“探寻”孩子的秘密,比如翻看孩子的手机、日记,偷听孩子打电话。殊不知,父母的这些做法俨然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是孩子最反感的行为。

吃过早餐,吉吉去上学,可是刚出门没走多远,吉吉突然想起来,自己的作业放在桌子上忘拿了,于是急忙往家跑。吉吉回到自己的房间时,看到妈妈正在翻看自己的日记。看到突然回来的吉吉,妈妈愣了一下,表情有点不自然地说:“吉吉,你怎么回来了?”

吉吉说:“路上想起来作业忘拿了。”继而质问妈妈:“妈,您怎么偷看我的日记?”“偷看?当妈的看看儿子的东西有错吗?”妈妈也有点生气。“那您也不应该没经过我的允许就偷看,这是我的隐私!”吉吉也毫不示弱。“小孩子哪里来那么多隐私,还什么允许不允许的,快拿上作业去上学!”妈妈合上吉吉的日记本,然后把桌子上的作业装到吉吉的书包里,走出了房间。

很多家长像吉吉妈妈一样,觉得孩子还小,根本没什么隐私,而且作为父母,关心孩子也是应该的,有必要知道关于孩子的一切。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发现大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比如父母会有一个上了锁的抽屉,不许自己碰。这让他们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大人就能有自己的隐私,且不让他人去触碰,而自己就不能呢?他们渴望长大,渴望被当成大人一样对待,于是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后,也渴望获得大人的尊重。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这一点,美其名曰是关心孩子,殊不知随意打开孩子珍藏秘密的锁,会使孩子失去对大人的信任,把亲子关系弄得很僵。而且父母这样做也是一个糟糕的示范,即让孩子认为只要是关心别人,就可以毫不在意对方的隐私。这样,在父母错误的示范下,孩子将来自然就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而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隐私的孩子,情商通常会很低。

因此,为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为了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障碍,我们有必要在尊重孩子隐私这件事上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孩子隐私合同书》,写上哪些事是孩子的隐私,父母要尊重,哪些事是父母应该知道的,孩子有必要告诉父母。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让孩子放心,在没有自己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不会窥探他的隐私;第二,父母的这一做法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反而会更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秘密。那么,该怎么制订《孩子隐私合同书》呢?下面我们提供一个模板,父母可以试着填写一下。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娇惯孩子

现在给孩子幸福,将来就是给他痛苦;现在给他天堂,将来就是给他坟墓。——卢梭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很多父母却把握不好爱的尺度,把爱变成了溺爱、娇惯。

钰钰长得白白净净,是一家人的掌上明珠,一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过全家人也不介意,甚至觉得钰钰十分可爱。

可是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钰钰身上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由于平时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喂饭吃,所以钰钰到幼儿园不肯吃饭,每次都要老师哄她几句才肯动筷子;玩游戏的时候,大家都很和谐,唯独钰钰吵吵闹闹,不遵守游戏规则,而且只要是她看上的玩具就会去抢夺,因此,常常因为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发生争执……

由于在幼儿园不顺心,钰钰常常回到家之后和爸爸妈妈发脾气。一天,钰钰回到家之后,妈妈做了面条,钰钰不想吃,对妈妈抱怨说:“烦死了,天天吃面条!”妈妈不知道谁惹着这位小祖宗了,只好拖着疲倦的身体给钰钰做了她最爱吃的蛋炒饭,钰钰这才心情大好。

像钰钰一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从小娇生惯养,也因此添了不少坏毛病,比如:有些孩子在家中被宠成了“小王子”“小公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到三四岁还要大人喂饭,不会自己穿衣服;有的孩子任性,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以哭闹、不睡觉或是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等等。

也许家长爱子心切,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进入学校,走入社会,孩子身上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不尊重老师,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没有同情心,毫无责任感,为人自私、冷漠,等等,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高情商呢?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守护着孩子,总有一天,我们要放手让他自由去闯荡,自由去飞翔,但是如果我们从小娇惯孩子,等到将来他想要自己独立去生活的时候,却丧失了独自生活的能力,这是何等的悲哀!因此,我们要温柔地爱孩子,但也一定不能溺爱、娇惯孩子。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1.给孩子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才是最好的爱,家长应该给孩子立规矩,给孩子规矩内的自由。比如跟孩子“约法三章”,即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给孩子制定规则,告诉孩子如果事情发生了,他就要根据当初的约定约束自己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立的规矩一定要简单、具体:“简单”是说规矩要容易执行,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具体”是说规矩要清晰明了,不能笼统模糊。并且,家长设立规矩后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软磨硬泡就朝令夕改,使规矩失去效力。2.让孩子吃一些苦

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孩子从小吃一些苦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帮你提一些东西;到了五六岁,让孩子扫地、擦桌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节假日的时候,带孩子去乡下走走,让孩子做一些粗活;寒冷的冬天,陪孩子一起去锻炼身体;等等。

总之,要让孩子在吃苦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坚强。3.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守护者,但是作为孩子的守护者,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对孩子的保护欲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比如当孩子摔倒时不要急着去扶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当孩子向父母寻求不必要的帮助的时候,适当地拒绝他;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忙着帮他解决,试着让他自己处理;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不要替他承担责任,要让他适当承担做错事的后果;等等。

当然,孩子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变得很脆弱,这时家长就要伸出援助之手,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在这所学校里,情商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孩子学好这门功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必不可少。《学习的革命》一书中阐述了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注重家庭氛围的和谐,热爱生活,孩子自然会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如果父母自身脾气不好,或是非常情绪化,高兴起来对孩子大加赞赏,生气起来对孩子严加苛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商普遍不高。

刚上二年级的星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周末的时候,星星在家里写作业,忽然听见“哗啦”一声,晒在阳台上的衣服被打湿了。星星仰着头向窗外探了探脑袋,心想肯定是楼上的阿姨在浇花时不小心把水洒了下来。

这一幕正好被坐在客厅的星星爸爸看到了,爸爸是个急脾气,马上上楼跟邻居理论去了。说是理论,星星只听见爸爸骂骂咧咧的声音,不一会儿,爸爸回来了,一边气冲冲地去阳台收衣服,一边数落邻居的不是,星星看在眼里,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

有一次,星星正要出去玩,开门时,正好看到一只小狗在自家门口小便,这小狗星星认识,是隔壁王大爷家的,星星十分生气,学着爸爸的样子,一边嘴里骂着,一边找王大爷理论去了……

看到邻居家的小狗在自家门口小便时,由于受爸爸的影响,小小年纪的星星便学着爸爸的样子破口大骂起来,我们可以想象,长此以往,星星就会像爸爸一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立即用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基本没什么情商可言,可见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情商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该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1.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善于模仿父母的言行,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对于父母的言行,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全然接受。因此,父母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跟着父亲学习担当,跟着母亲学习细腻,不断启迪孩子的心智,提高孩子的情商。2.夫妻关系要融洽

家长是家庭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一定要融洽,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喜欢用争吵来解决问题,殊不知在父母的“战争”中,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孩子。孩子总是担心父母会争吵,因此会变得忧虑,进而变得怯懦、退缩,或是脾气暴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渐渐地,孩子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有暴力倾向或是有性格缺陷的人。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即使是夫妻之间有争执的时候,也要静下心来,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3.打造和睦的亲人关系

除了夫妻关系要融洽外,亲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更加友善。因此,家长要做好示范作用,在和亲人相处时要互相敬爱、互相帮助。给孩子多一点陪伴,陪孩子一起成长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给孩子多一点陪伴,便能帮孩子建立起更多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形成健康的人格,表现出更高的情商。“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要长大了”,这句话一度广为流传,我们能从话语中感受到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孩子的伤感和无奈,这是因为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太忙太累,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另外,也不乏一些父母虽然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在一旁自己玩,父母拿着手机刷新闻、聊天。甚至还有些父母用物质满足来代替亲子陪伴,殊不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陪伴是比物质更重要的心灵给养。

一天,爸爸妈妈和花花准备去看电影,可是到了电影院,一家人却在选片时产生了分歧,爸爸想看科幻片,妈妈想看喜剧片,而花花则想看一部倾心已久的动画片。妈妈建议大家各自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看完后在大厅集合。爸爸赞同,妈妈作为提议者没意见,而花花则有点不情愿:“我一个人怕黑,别的爸爸妈妈都陪孩子一起看,我自己看没意思……”最后妈妈只好陪花花去看了动画片。

电影散场后,花花意犹未尽,开心地和爸爸妈妈讲述电影里的场景,花花问妈妈:“妈妈,您也觉得很好看吧?”妈妈点了点头说:“确实还不错,不过妈妈已经是成年人了,妈妈本可以选择去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但是妈妈因为爱你,所以选择了陪你一起看,其实让妈妈开心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你开心的样子。”

花花想了想,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您有想做的事,我也陪着您。”

从此以后,花花学会了“陪伴”这个词。妈妈在电脑前打字,花花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妈妈的水杯没水了,花花会去帮妈妈倒一杯热水;爸爸想去跑步,花花陪爸爸一起去跑步;刚来的小邻居没什么朋友,花花主动和他玩耍……

陪伴是一种情感能力,孩子只有学会这种能力,才能懂得关心他人,了解他人的感受,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而父母是孩子言行的指示器,让孩子学会陪伴,最简单的方法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他人身上。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陪伴孩子呢?1.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每天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很多家长,从早忙到晚,其间除了和孩子一起吃饭,接孩子上下学外,几乎很少有时间进行亲子沟通,这样就造成一个现象:父母每天都能看见孩子,但是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时间长了,亲子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很容易产生隔阂。为此,家长每天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在这段时间内,家长要把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放下,全身心地陪着孩子。2.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

陪伴孩子既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陪同”,也不是监督式的“看管”,而应该是建立在互动和交流基础上的有质量的陪伴。比如: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通过游戏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每天睡觉之前,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将亲子阅读变成你和孩子之间重要的情感升温方式;空闲时间带孩子逛逛自然博物馆、昆虫馆、海洋馆等地方,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和孩子谈心,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学习、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孩子指导;等等。第二章教孩子认识自己,发现内在的自我

良好的自我认知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就看不到自身的优缺点,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比如,他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缺点而妄自菲薄,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自大,试问这样的孩子怎会有一个高情商呢?因此,我们要教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发现内在的自我,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教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有句古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了解、认识别人的人确实聪明,而能认识、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有智慧。

孩子也需要自我认识的能力,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才能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根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别提悦纳自己了。

霍霍回到家后有点失落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班上竞选班委了。”妈妈问:“结果怎么样?你参加了吗?”“没。”霍霍有点后悔的样子。“怎么不去试一试呢?这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呀。”“其实我想参加,可是竞选班委要上台发言,还要说出自己的优点、能胜任的理由之类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所以不知道该怎么说……”

听完霍霍的苦恼后,妈妈拿出一张纸,从中间对折了一下,对霍霍说:“现在你来思考,把自己的优点写在左边,缺点写在右边。”

霍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所以大约20分钟后,霍霍才完成了对自己的审视,看着满满一张纸都是自己的优缺点,霍霍不禁说:“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缺点啊。”妈妈说:“对啊,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优缺点,只是大多数人不去了解自己,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知道了,我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改掉缺点,争取下学期当班长。”霍霍信誓旦旦地说。

妈妈点点头,给了霍霍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竞选班委的时候,霍霍不知道该说什么,原因是他根本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事后在妈妈的帮助下,霍霍才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人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过程,孩子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意味着孩子能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进而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当然,在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让孩子悦纳自己,比如我们要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不要为了自身的缺点而妄自菲薄,也不要因为自身的优势而骄傲自大。那么具体来说,该怎样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呢?1.让孩子通过反省来认识自己

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这是认识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花一点时间来思考自己这一天做了什么,其中哪些事是值得做的,哪些事做错了,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加深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审视的习惯。2.让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认识不足的典型表现之一,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在一次比赛中失利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直被自卑情绪所困扰;有的孩子因为运气好,在考试中蒙对了几道题就飘飘然,觉得自己进步了很多。这些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要不得。

我们常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要让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教孩子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即用旁观者的态度来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这样对于孩子认识自己,特别是认识自身的缺点很有帮助。3.用提问法增加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平时,家长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或是让孩子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增加对自身的关注和认识。比如父母可以问孩子:“这件事你能做好吗?”或是问:“你知道你有什么优点吗?”或是让孩子自己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等。让孩子拥有自我肯定的力量

自我肯定感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根基。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自我肯定的力量,那么他在生活、学习中便有了自主的动力,就不会自卑、自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总是太过依赖他人的评价,如果听到赞扬的话就眉开眼笑,如果听到一点点不中肯的话,就会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意识到“我是重要的,我是独特的,我的存在很有价值”,即让孩子建立起自我肯定感,拥有自我肯定的力量,这样他会变得更积极、更乐观。

得益于爸爸妈妈的良好基因,悦悦从小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早的口琴、竖笛开始,到现在的电子琴、小提琴,悦悦俨然成了一个小才女。这段时间,悦悦一直在练习小提琴,不过相对于其他乐器,小提琴更难一些,悦悦每拉完一首曲子都会跑过去问爸爸妈妈,期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赞扬。每当这时,爸爸或是妈妈就会说:“好听,宝贝儿。”不过悦悦有点不大相信,总是要再问一遍“真的好听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才高高兴兴地走开。有时候,爸爸妈妈在忙别的事,会敷衍她一两句,或是她演奏得确实不太好,爸爸妈妈会指导她一下,这时悦悦就有点不高兴了,练琴的时候也不那么专心了。

爸爸妈妈觉得悦悦有点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了,应该让悦悦学会肯定自己,为自己加油鼓掌。一次,当悦悦拉完一首《欢乐颂》,又跑来问爸爸妈妈是否拉得好听的时候,妈妈认真地对她说:“悦悦,爸爸妈妈觉得你每次演奏得都很棒,所以以后你不用每次都跑来问爸爸妈妈,你应该自己给自己表扬,自己给自己鼓掌。”

于是,从此以后,在一首曲子拉完以后,悦悦会拍拍自己的小手,给自己以鼓励。当然,有时候,悦悦还是会跑来问爸爸妈妈,因为悦悦更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赞扬。

如果你经常看体育比赛,会发现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上场之前嘴里都会念念有词,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其实这是他们在给自己鼓励、加油。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鼓掌,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表扬,这样才能强大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产生自信的力量。

比如可以在家里为孩子设立一块“表扬板”,每天让孩子讲一讲有什么值得表扬的事,例如自己穿衣服、帮大人做家务、借给同学橡皮等等。只要是值得表扬的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应该记录下来。这种自我表扬、自我激励的方式,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很多优点,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学会做正确的自我评价,因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肯定的基础,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孩子才会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才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才能,进而产生自我认同感。这样,孩子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时,就能通过自我肯定而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帮孩子挖掘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自身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总能发现孩子身上的诸多优点。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天才,只不过天才是需要被挖掘的,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在一座玫瑰园里生长着各种颜色的玫瑰:红玫瑰、黄玫瑰、白玫瑰……还有一株黑玫瑰。黑玫瑰唯独一支,但是却被其他玫瑰讨厌,“黑得像块煤炭一样”“真是个丑八怪”“根本不配和我们生长在一起”……面对大家的冷嘲热讽,黑玫瑰感到很委屈,不过他还是坚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哼,长得再好也是个丑八怪”,其他玫瑰们都嗤之以鼻。

一天,一位植物学家来到这里参观,当他看到一朵黑玫瑰在玫瑰丛中随风摇曳,就上前仔细看了看,忽然惊叫起来:“黑玫瑰,这竟然是黑玫瑰!这可是旷世稀有的品种!”最后,植物学家为了研究、保存和繁衍这个珍贵的品种,便花重金买了黑玫瑰,其他玫瑰看到后,十分羞愧地低下了头。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只是不曾注意或是没有发现而已。比如有些孩子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有突出的美术才能;有的孩子虽然调皮、贪玩,但是动手能力特别强等。

著名教育家卢勤老师曾说:“我有一双爱的眼睛,5分钟之内就能发现孩子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的长处。这是我的习惯。我始终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身上有很多棒的地方,只是有的没被别人发现,如果能被发现,他们的表现比谁都不差。”也许我们的孩子就是玫瑰园中的那支黑玫瑰,而家长则需要像那位植物学家一样,做一个伯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发自内心地赏识他的优点,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去鼓励他保持优点,帮孩子挖掘自身的潜能。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1.帮孩子发现“我能行”

要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关键是帮孩子发现“我能行”的力量,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让孩子问自己“我哪点最行”“哪方面最擅长”“如果我做那件事会不会比别人做得更好”等,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不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2.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很多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平凡,甚至有些笨,其实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使孩子非常平凡,也能发现他的闪光点或独特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比如简单地夸孩子“挺不错”“还不赖”,而是要给孩子充分的理由,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在打心底称赞自己,而不是简单的敷衍,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告诉孩子:不完美才完美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完美之人”,没有完美的大人,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不仅要接纳不完美的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不完美才是完美的道理,从而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一点小小的不完美,正是因为这份不完美,人们才会去努力,去追求完美。但是对于正在成长路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美美是个十分爱漂亮的女孩子,可是她最近在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长了两颗小虎牙。美美见过一些有虎牙的叔叔阿姨,他们一笑起来,两颗虎牙就露了出来,别提多难看了,美美越想越伤心,坐在床上哭了起来。

妈妈听到美美的哭声,进来问道:“怎么了,宝贝?”美美指着自己的小虎牙对妈妈说:“妈妈,我长了……一……两颗虎牙……”说着还用手指往回按,仿佛这样就能把虎牙按回去。

妈妈被美美的动作逗乐了,不过看到美美伤心的样子,还是安慰她说:“美美,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有的人皮肤黑一点点,有的人像你一样长着虎牙,但是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的缺点啊,而且长着虎牙多可爱呀,你喜欢的明星……对,佟丽娅,她不是也长着小虎牙吗?你看人家多漂亮啊,妈妈觉得你长大后也会像她一样漂亮迷人的。”

听了妈妈的话,美美不哭了,睁着两个圆圆的大眼睛问妈妈:“妈妈,真的吗?”妈妈认真地点了点头。美美开心地笑了,露出一对可爱的小酒窝,对妈妈说:“妈妈, 我还有两个小酒窝呢。”说完,母女俩相视而笑。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孩子会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并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产生自卑心理。比如一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的相貌问题而苦恼不已:皮肤太黑、牙齿难看、头发稀少等;有些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看到同学炫耀名牌衣服、手机、书包,感到有压力;有的孩子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或是无意中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论,就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当发现这些自认为的不完美后,很多孩子不能接受这份不完美,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缺点,并为此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活出精彩的自己。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1.告诉孩子“人无完人”的道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段追求完美的过程,长相要完美,做事要完美,一切都要完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人也一样,没有谁会有完美的容貌,也没有人毫无缺点,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人无完人”的道理。比如,当孩子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苦恼的时候,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个人都有缺陷,有的人缺陷较大,是因为上帝钟爱他的芬芳。”然后再说出孩子的一些优点,这样便能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同时找到自身的优点,重拾自信。2.给孩子爱的鼓励和拥抱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失落的情绪,这时家长应该在讲授道理的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拥抱,让孩子知道,即使他有一些缺点,父母仍然是爱他的,并且告诉他,在父母眼中,他永远是最棒的。3.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一些父母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同时,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能力不足,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家长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不完美的感觉,甚至感觉自己很失败。其实家长不必对孩子太苛求,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才能让孩子更从容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孩子爱逞强,让他掂量一下自己

爱逞强的人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总是去做那些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结果白费了力气不说,还浪费了时间,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高情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总是爱逞强,明明自己没能力办到的事总是嚷嚷着要去做,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爸爸,我来帮您吧。”刚放学的煜煜看到爸爸正在从汽车后备厢搬东西,就急忙跑过去要帮爸爸,爸爸忙说:“不行,不行,箱子太重了,你搬不动。”煜煜好逞强惯了,趁爸爸上楼的时候,伸手去搬箱子,结果没走两步便扔到了地上,差点砸到自己的脚。

回到家,煜煜看到妈妈正在厨房择菜,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您择菜。”妈妈看到煜煜这么积极,也想锻炼一下他做家务的能力,于是准备教他,可是煜煜一拍胸脯,对妈妈说:“不就是择菜吗,我会,您去忙您的吧。”妈妈笑了笑,赞许地点了点头,忙其他的事去了。

不一会儿,妈妈回到了厨房,看到厨房一片狼藉,白菜叶子扔得到处都是,在砧板上是被揪得没了叶子的白菜梗,煜煜正拿着刀准备去切……妈妈哭笑不得,赶紧夺下煜煜手中的刀,用略带生气的口吻说:“你这不捣乱吗?从来没学过,万一弄伤了自己怎么办?去玩你的吧。”煜煜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吃过饭,妈妈在电脑前工作,突然电脑黑屏了,在一旁玩耍的煜煜看到后忙说:“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说着拿起鼠标狂点,电脑没反应,煜煜又按电脑的开关,还是没动静。煜煜信心满满地说:“应该是电脑主机太脏了,里面有个小风扇,擦擦灰尘就好了。”说完煜煜找来了螺丝刀,打开电脑主机,捣鼓了半天,最后又试着开机,结果这次主机上的指示灯都不亮了。妈妈不禁埋怨道:“就知道逞强,这下好了,彻底坏了。”煜煜有点尴尬,悻悻地走开了。

相信不少家长从煜煜身上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总是爱逞强,什么事都喜欢抢着去做。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逞强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明明自己够不着电梯的按键,偏偏要争着按;明明自己够不着的东西非要自己去拿,结果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弄伤了自己;明明帮不了别人,非要逞强,结果没有帮成别人,还把自己弄得很尴尬;等等。

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逞强呢?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使然,什么事都想做;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尤其在听到大人的夸奖或是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但又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经常做出一些“不自量力”的举动。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会很为难:如果批评孩子,怕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如果让他们去做,又怕他们伤着自己。

其实,面对爱逞强的孩子,关键是要让孩子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孩子就不会太过执着于自己做不到的事,不会再那么逞强了。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1.对孩子的评价要中肯

出于对父母的信赖,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评价,比如有些父母经常夸孩子,孩子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觉得自己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是要注意,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中肯,因为过度的夸赞很可能会让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可以这样夸赞孩子:“这件事你做得很好,如果更细心一点会做得更好。”这样既夸赞了孩子,又为孩子提供了指导意见。

同样的道理,对孩子消极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如果孩子有不足的地方,批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时机,并且尽量用委婉的语气给孩子指导和建议,帮他树立自信。2.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自己

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有一部分来自生活实践,比如当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再去做同样的事,这便是认识自己能力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给孩子认识自己的机会,比如:通过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让他认识自己的动手能力;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超出他能力之外的事,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等等。让孩子在反思、检讨中认识自己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布朗宁

曾子告诉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都要抱着反思、检讨的态度审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养成反思、检讨自己的习惯,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不断进步。

妈妈发现迪迪最近染上了一个臭毛病,即一遇到事情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对于自己的过错一点也不懂得反思。妈妈决定帮迪迪改掉这个坏毛病。

周三的晚上,迪迪和平常一样,先是和同学去打球,然后回来看电视,看课外书,一直到11点才睡。平时,每天都是妈妈叫迪迪起床,而这一次妈妈决定让迪迪犯一次错误,于是早上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叫迪迪起床。等到迪迪醒来的时候,已经8点多了,迪迪赶到学校的时候,早自习都结束了,老师批评了他。

回到家后,迪迪十分沮丧,对妈妈埋怨道:“都是您不好,不叫我起床。”妈妈对迪迪说:“你明明知道今天要上学,为什么昨天还睡那么晚呢?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就应该自己去承担后果,而不能随便把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而且妈妈不可能提醒你一辈子,如果犯了错误,你要懂得自我反省。”

从此以后,迪迪做错事的时候都会自我反省,很少再推卸责任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像迪迪一样,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家长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自己犯了错总是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大人的头上。幸亏妈妈及时教育迪迪,引导迪迪自我反省,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培养自我反省、检讨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孩子始终以一种谦虚的态度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加以改正和完善,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反思、检讨自己呢?1.善用“沉默法”,给孩子反思的空间

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让孩子承认错误,可是事实上,即使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承认了错误,他打心底里也是不服气的,未必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可能因为怕受到大人的责罚而撒谎。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这时不妨试试“沉默法”,即保持沉默,给孩子一些反思的空间。不要小看这种方法,孩子在犯了错的时候通常内心会有不安的感觉,这种无声的责问不仅能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还能让孩子受到内心的责罚,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2.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也并不是不去承认错误,而是犯了错不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还是会犯错,这便是缺乏自省能力的表现。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他的自省能力。

比如,当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与之争斗并吃了亏时,他会想:“上次我用打架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愤怒,但是吃了亏,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呢?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其实这一过程便是孩子在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时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比如说:“看,早就跟你说不能打架,现在吃着苦头了吧?”而是应该引导孩子:“为什么打架没有解决问题呢?下回换一种方法试试,例如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尽量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和对方沟通。”当孩子渐渐养成了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也就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了。谨言慎行,莫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但是要毁掉一个孩子,仅仅是给孩子负面评价就够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被父母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其中有正面的,如“懂事”“聪明”“积极”,也有负面的,如“真笨”“没出息”“马大哈”,正面的标签可以给孩子激励的作用,而负面标签则可能会让孩子深陷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

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还会把孩子的缺点和他们自身捆绑得更紧,以至于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于是孩子就变成了你口中的那个“坏孩子”。

丸丸本来是一个优秀的小女孩,可是最近却变成了大人眼中的淘气鬼,老师眼中的调皮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妈妈经常带丸丸出去玩,有时碰到熟人朋友,不免会对丸丸夸上几句,妈妈怕丸丸骄傲,总是谦虚地回应,“哪有啦,没你说得那么好”“哪有很聪明,就一般般啦”“别看她现在乖巧懂事,有时也闹腾得很”。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对丸丸产生了心理暗示,当丸丸表现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又会说“真是越说你越胆小”“一点也没以前听话”“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丸丸觉得妈妈都这么说自己,自己就是妈妈说的那样,渐渐地,丸丸由一个听话、乖巧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到处捣乱、不听话的孩子。在学校,丸丸不认真听课,扰乱课堂秩序,不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变得异常淘气。

丸丸这一系列改变都是妈妈总是给她贴一些负面标签导致的,为什么这些负面标签会对孩子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当我们给孩子冠以“笨”“不听话”“胆小”这样的标签时,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逐渐形成一种自我暗示:我就是笨,我就是不听话,我就是胆小等,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归类,最终变成我们嘴上说的那个样子。

通常来讲,家长这种给孩子随意贴标签的行为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驱使,会对孩子在自我认知方面产生误导,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1.不要总是重复强调孩子的某些缺点

一些父母很喜欢重复强调孩子的某些缺点,如爱哭、爱闹、好动、胆小、害羞等,也许父母有意通过对孩子的负面评价来激励孩子,但是这样很容易陷入“标签效应”的恶性循环,即父母说出什么样的标签,孩子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因此,父母不要总是重复强调孩子的某些缺点,以免孩子形成固化思维,不能全面认识自己。2.不要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时常会不问清事情缘由,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打招呼,就说孩子“从小胆小”;当孩子以肚子疼为借口不去上学,就说孩子“爱撒谎”;等等。其实,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可能是因为孩子怕生;孩子不想去上学,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所以,当遇到一些事情时,请不要轻易下结论。

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表现出顽皮、捣蛋、不爱学习、乱拿东西等毛病,这是正常的,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行为轻易地下结论,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第三章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情绪管理教练

能否管控住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那些高情商的人永远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而那些低情商的人总是成为情绪的“奴隶”。当然,情绪管理这门课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做他的情绪管理教练,教他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先让孩子认识情绪

管理情绪的前提是认识情绪,唯有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管控情绪。

情绪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认识自身情绪是一件很难的事,不过情绪可以通过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可以陪孩子看一些绘本作品,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