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6:40:21

点击下载

作者:庄云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融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

金融学常识常备实用百科试读:

前言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金钱的价值。在当今商业社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婚丧嫁娶,都需要金钱作为基础,没有金钱的日子寸步难行。所以,基于这个视角,我们应该将金钱看作一种好东西。正如龙应台所说:“金钱,是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一个人有了钱,他就可以放手去求取知识,可以在国内国外游走,可以使家人丰衣足食。因为他有钱,他可以不斤斤计较,可以不钻营奉承,可以不小头锐面。资源的充分,使他比较容易成为一个教养良好、宽容大度、体恤弱者的人。”

谈到金钱,就不得不说金融学。而要了解金融学,就要了解最基本的金融学常识。很多人认为金融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也认为金融学和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所以平时并不关注金融方面的东西。其实,金融学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高深,它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和金融学打交道,关注起金融学来。

工薪阶层关注金融学,是想通过学习金融学常识,找到财富增值的方式,帮助自己改善生活,过上富裕的日子;企业老板研修金融学,是希望盘活用活资金,赚取更多的钱,实现经营效应的最大化;投资者研究金融学,是期望在变与不变的金融市场中把握市场先机,在纷杂动荡的金融市场中规避金融风险,提高自己金融管理的能力……关注和研究金融,实际上是运用金融知识把握金融市场任何一次变化的机遇,为自己未来的行动运筹谋划。然而,要想实现这种财富的增值与飞跃,就必须要具备相关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操作技巧。

人民币的下一步走势如何?还会一如既往地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吗?股市向何处去?利率、汇率会如何变化调整?怎么应对通货膨胀?金融泡沫从哪里来?我们如何参与金融游戏去分享金融市场一杯羹……答案都蕴藏在“金融学”这个神奇又充满魔力的盒子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通俗的金融学常识读物,它一改传统金融学读物的枯燥模式,采用妙趣横生、幽默有趣的案例和图表,并结合当今的实时动态,用具体形象的事例帮你破解日常金融学中的秘密,从银行存款到银行借款,从物价上涨到利率调整,从基金股票到外汇期货,从金融危机到金融融资,从金融投资到负债理财……可以说,你想了解的金融学常识都在这里。

学习金融学,运用金融学知识智慧投资,获得财富增值,从而实现财富自由,你就能着手去做你喜欢的事,去经营自己热爱的事业。你也将不再饱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哪都去不了”的现实困扰,去实现自己的旅行梦想。希望本书能成为你打开金融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为你构建辉煌的财富殿堂和事业大厦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成就你的财富人生。

第一章货币常识——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金钱就是货币吗?

在某电视相亲节目中,一位女嘉宾说“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让该节目一时间的被关注度骤增,她本人也成了“拜金女”的代名词。“拜金女”一词也因此在网络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倘若是社会学家评价这个问题,毫无疑问会否定这样的炒作事件;但在经济学家眼里,用金钱来衡量价值无疑是最可取的。但这也让人们怀疑,金钱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值得人们膜拜的?它的价值是什么?难道所有东西都能用金钱来衡量吗?

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越来越重视金钱,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更有甚者,还引发了更多女性去崇拜那些“拜金女”。

我们在生活中都习惯用钱来衡量一切,如家庭的幸福与否、公司的规模大小、城市发展的好坏,甚至国家的强弱。那么,钱的价值又要怎么来衡量呢?这就不得不谈到货币了。

每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能够被看作货币;从那些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国家,货币是不同的,有的国家使用的货币是石头等,并非只有金钱才是货币,金钱只是货币的一种。

钱和货币的区别是什么?

某家的女儿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因为是家族里唯一的大学生,所以找对象很是挑剔,到了28岁还没嫁出去。之前,家里的门槛都被提亲的媒婆踏平了,而家里的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要有房,二要有车,三要有稳定的工作,礼金最少也要10万元。结果,上门的“女婿”不是因为经济条件不足,就是相貌丑陋,直到把女儿变成了28岁的“剩女”,成为邻里的笑柄。

用钱去衡量人的做法暂且不论,有人说,钱不就是货币吗,货币不就是钱的学名嘛?其实不然。钱和货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货币是商品,有价值;而钱在国际上普遍被当作纸币,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由于纸币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因此它不能够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也不能完全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是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它。货币的形态随着历史的足迹总是在变化,但是其价值都是不变的。就像是水,本是用来滋润大地的,但是,无论它是蒸发成水蒸气或是化成雨雪,最终还是会回到大地里来,它发挥的效应始终如一,只是显现的形态发生了改变。货币经历了天然海贝、铜钱、黄金、白银、纸币等多种形态,其价值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它的使用,被使用才有价值,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它虽然自由却不能自主,但它能左右人的命运,这就是货币。

货币在每一个国家都一样吗?

1992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确定了欧洲经济货币同盟,规定欧元现钞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欧元区成员国原货币从2002年3月1日起停止流通。目前,欧洲已经有19个欧元区成员国,他们国家的货币统一被欧元替换。

货币也是有“国别”的,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货币,如人民币、美元、日元;也有多国使用同一种货币,如欧盟国家统一使用欧元,欧元在欧盟内部可以自由流通且是等值货币;还有的国家用别国的货币作为本国法定流通货币,如巴拿马就选择美元作为法定货币。而英国却不同于其他国家,在英国不同的自治体可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如英格兰、苏格兰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用过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的英镑,并且可以在英国境内的所有地区交易。但是,在这些不同版本的英镑中,只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社会唯一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是不被接受的。

货币看似无所不能,但是它终究还是受到人的控制,它只是作为人们用于交换的一种中介,是人规定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就是面值的多少。要了解金融,首先要了解货币,货币是开启金融学的一把钥匙。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货币打交道,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少之又少,许多人都把它看作买卖的工具。

货币的面值一直是各国关心的重点,有的国家的货币面值大,却买不到多少物品,有的国家的货币面值很小却能买到很多物品。例如,1元人民币相当于167.18韩元,我们可以用一张100元人民币买到100个冰棍,而用100韩元连一个冰棍都买不到。

钱是怎样贬值的?

同事们轮流请客吃饭,在小张家,馒头做得只有包子那么大,但吃了3个就饱了;去小李家,馒头做得比拳头还大,但吃了6个还是腹中空空。你应该已经明白了,没错,小张家的馒头是我们俗称的“死面”做的,是没有放太多的发酵粉做成的。而小李家的馒头无疑就是用发酵粉主打,一个馒头轻轻一捏就缩小了一半,像海绵一样。也许小李家所用的面粉分量不及小张家的多,但是看上去,小李家的馒头要大很多。也就是说,看起来很多的东西,实质上却没有什么分量。这和通货膨胀的道理类似。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钱贬值了,手里抱着成沓的钱,银行卡上的数字达到十几位,但是实际上买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物品。

在宏观经济学上,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就会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人们钱包里的货币就无法达到之前的购买力了,人们手中的钱就没那么值钱了。所以说,通货膨胀是和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所以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就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易货贸易和专用货币是指的什么?

祖先甲:“我的这头牛不要了,有谁想拿什么换吗?”

祖先乙:“我想要牛,我这里刚好多了2个奴隶。我用2个奴隶换你的一头牛怎么样?”

祖先甲:“……成交。”

在生产生活中,企业和个人都有机会和金融打交道。企业要上市融资,个人有江湖救急。似乎对不同的人来说,金融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那么,金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顾名思义,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通俗地说,就是钱的流动。从此可以看出,金融的核心就是钱,这是一个研究钱的学科。因此,想学明白金融,就不能不弄清楚钱是什么。

我国古书中,有关于神农氏时期人们易货场面的记录:“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上面是原始社会人们易货贸易的基本形式。这种交易方式虽然古老,但十分有效。事实上,这种一对一的以物易物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从小孩子之间互换玩具,到成人交换生活用品,国与国之间也用石油、矿产换取食品、武器。有时,这甚至是一种最方便的手段,不必为汇率、承兑这些问题烦心。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货币的概念。如果说有货币,那么所有用于交易的商品就都是货币:对原主人来说是货币,对交易对象来说是商品。当时的这种交易形式,只能算是商品市场的雏形。这种货币雏形的特点是专用性和临时性,即只对交易双方来说被认可为货币,不具有普适性。当时人们能够接受这种交易和货币形式,与当时商品交换的需求和数量很少有关。

但商品贸易的水平不会一直处于低下的状态。随着易货贸易的逐渐增多,人们渐渐发现这种交换方式效率太低:一个人手里有羊,想要换农具;而这时刚好有人想出售农具,却想换盛器。结果他不得不跑很远,把羊换成盛器之后,再找有农具的那个人去交换。于是,那些交易更频繁的人首先开始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有一种大家都想要的产品,我把多余的家产都换成这种产品,以后再去交换所需,那该有多么方便啊!

通用货币是什么?

据记载,古代的波斯、印度和欧洲的意大利、雅利安地区都有用牛羊作为货币的记载。

荷马史诗中,古希腊的英雄狄俄墨得斯的铠甲被标价为9头牛,格劳科斯的铠甲价值100头牛,一名手工娴熟的女奴可以卖到4头牛。

人们开始寻找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接受度最大的商品。在当时,衣食还是大部分人最关注的方面。因此,食品和衣物成为了通用货币的首选形式。

食品作为通用货币这一点,甚至在语言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拉丁文中表示钱的词汇Pecunia和印度目前仍在使用的货币名称Rupee,分别来源于Pecus和Rupye,这两者都是两民族各自古代语言中牲畜的意思。汉语中的“币”字则是纺织物的名称(“币,帛也。”——《说文》)。

不过,无论是食物还是衣物,这时的通用货币都仍带有商品的主要属性——使用价值。也就是说,这时的货币,都是用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的,对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它们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货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这一阶段的货币叫作“使用价值货币”。

使用价值货币已经具有了通用性,人们在使用这种通用货币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与对方交换之前,还要考虑自己手里的货物是否是对方需要的。如果不是对方需要的(实际上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就无法直接交易,需要进行若干次中间交易才能交换到自己需要的货物。

使用价值货币使古人的易货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市场出现了。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开始体现出来,结果就是生产、生活资料被更有效地利用起来,而这则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反过来又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进入市场。生产和交换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这一切,都是货币通用化的结果。

然而,使用价值货币虽然具有了通用性,却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一旦某一区域通行的使用价值货币如牛、羊等,数量已经完全满足了人们对其具有的使用价值的需求,人们就会不再需要这种货币。而一旦这种货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基于该使用价值货币的市场也将随之崩溃。

金属货币为什么能够大行其道?

太平洋的雅普岛上,人们用巨大的轮形石盘作为货币,这种难以搬运,更不可能随身系带的货币,直接限制了人们跨地域交易的能力。

随着商品贸易的不断加强,货币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这也使原有的货币形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最初,交换价值货币的形式在不同地区也是不同的。诸如贝壳类的货币,由于材质薄脆,给保存带来很大的难度。其他币种也大多存在种种缺陷,在某些方面对交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地的人类祖先,都在不断地寻找一种便于使用和保存的货币形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属货币应运而生了。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掌握了开采矿石和初级冶炼的技术。当铜铁等金属被人们发现后,由于其具有易锻造、成品坚固耐用的特点,很快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之中。不仅如此,在一段时期内,常见金属还曾以使用价值货币的形式存在。

但后来常见金属的产量越来越高,便渐渐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地位。金银这些贵金属将铜铁取而代之,并绕过使用价值货币,直接以交换价值货币的形式主导了商品市场。在此后的千百年间,金银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主币,而铜则作为辅币在部分区域继续行使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发展历程如下图所示。

金属是古代货币的最终归宿。它统治了古代商品市场一两千年的时间,为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近代,金属货币还是被信用货币逐步取代了。其中的原因将在下一节中说明。

交换价值货币没有使用价值吗?

货币是从使用价值货币过渡到交换价值货币的。但这时的交换价值货币仍然是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而任何实际存在的事物都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利用。因此绝对而言,古时候的交换价值货币还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这种使用价值相对于其货币的地位来说微乎其微,因此通常只讨论它们的交换价值。直到今天,货币开始数字化、虚拟化,其使用价值才真正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金属货币为什么后来演变成纸币?

商周的铜器铭文和甲骨文都有关于当时人们使用贝类作为赏赐物的记载,墓葬挖掘得到的陪葬品中则有着大量被用作货币的贝类。

在春秋时期之前,贝类一直是中原人们通用的货币,单位是“朋”,即10个贝组成的一串。这就是“夏后以玄贝”的说法来源。

在使用价值货币市场崩溃了一次又一次之后,人们开始倾向于在另外一种市场进行交易了。这种市场与此前的市场形式不同,在这里流通的货币,不是基于自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基于它的交换价值。

最初的交换价值货币也是从使用价值货币演变而成的。

稀有贝壳、珍稀羽毛、宝石、沙金、石头,这些如今常见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但这些金属货币的前辈之所以被历史淘汰,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币值不够稳定。例如,使用价值被满足使货币贬值、不易保存、长时间储存或多次流通后币值下降等。金属是古代货币的最终归宿。在今天,绝大部分人都不必揣着沉甸甸的金银块出门,这就要归功于货币的信用化了。

为了更有条理地引入信用货币,我们先回过头来看一下,金属货币究竟有哪些性质,使它能够在古代的币种角逐中独占鳌头,统治全球商品贸易逾一千年。金属的性质如下图所示。

金属易切割,这方便了进行小金额的商品交易;易锻造,这给铸造定型金属货币提供了基础,迎合了不同地区统治者建立专属经济区的愿望,由此大受推崇;易保存和携带,让它们作为货币使用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金属有着适合作为货币的优越条件,但是最关键的一条仍然是:储量有限,币值稳定。这才是人们普遍接受它作为货币的绝对基础——毕竟没人愿意花同样的钱,今天能买到一棵白菜,明天就只能买一片叶子了。而其他性质可以认为是为币值的稳定服务的。例如,货币本身是否笨重、是否易切割熔铸,这些都是货币的易用性,而币值稳定则是一种货币的可用性,这才是货币存在的根本和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货币,想要在较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可用,必须保证其自身价值,也就是交换价值的稳定。那么,货币价值是否稳定,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是:信用。

信用是什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政府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推动了信用货币制度在全球的推广。

信用是对于兑现的保证。金属货币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保持币值稳定,是因为它的储量有限且固定。而金属的储量特点,则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因此,金属货币的币值稳定,是基于“自然信用”的。

一旦社会财富增加,单位货币对应的财富也会增加,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升值了。而货币升值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开始贮藏货币,而不是用货币去交换产品。因为生产在加速,同样的钱在未来可以换取更多的产品。随着被贮藏的货币越来越多,货币升值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很快,市面上的货币已经无法满足作为交换媒介的需要了。

不仅金属,任何货币都是基于某种信用的。例如,早期的以物易物中,牛能够作为货币,是因为牛的生存状态保证了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被储存而不至于失去使用价值,这也是自然信用的一种,或者可以归类为“产品信用”。

不同的货币,它们基于的信用形式也是不同的。有的信用稳定,而有的则稳定性相对较差。在货币漫长的发展史中,信用稳定性差的货币逐渐被稳定性强的货币替代了,金属成为阶段性的胜者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然而,即便是基于强大的自然信用的金属,其币值的稳定性在20世纪初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世纪前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效果开始表现出来。蒸汽动力的应用,带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各种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生产出来,社会财富高速积累。社会上可用于交换的产品大量增加,但作为交换媒介的金属货币,其数量反而变得更少了。

而就在金属货币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表现出无力和疲态的时候,基于另外一种信用的货币产生了。

银行券是怎么出现的?

工业革命之后,金属货币量变得无法满足流通领域的需要。而提供存贷款业务的银行,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

这一时期的存款形式是:储户把金属货币存放到银行,存款到期后,银行对储户返本付息。而银行为储户开具存金凭证,就是银行券。一开始,银行都在按规矩办事,有多少笔存金,就开具多少份银行券。但后来,随着银行信用的不断提高,人们交易的时候也不再去银行兑现金属货币,而是直接用银行券进行交易,社会上对银行券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既然人们把金币放在银行不取出来,银行就开始尝试以贷款的形式,发行比金币存量更多的银行券。这些银行券被人拿去使用,并在一定期限后返还给银行。同时交付给银行的,还有这笔贷款的利息,以金属货币的形式支付。也就是说,银行以多发银行券的形式,不断地赚进真金白银。于是,银行券越发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扮演货币的角色。这种基于银行信用和后来基于国家信用的货币,对应的就是金融学中“信用货币”的概念。但是考虑到任何货币种类都是基于某种信用的,我们称其为“狭义信用货币。”

国家信用货币是怎么产生的?

在中世纪,欧洲君主的借贷信用很差。君主的早逝、战争的失败和意外的灾难都会导致银行家血本无归。他们无法向君主的继任者追讨,唯一的制裁办法就是未来不予贷款。既然如此,为何银行家还积极地为王室提供贷款呢?

瑞典和英国银行家最早通过向王室贷款,确立了自己企业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从此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国家信用一般而言都是要高于普通银行信用的,因此,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存放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银行券开始取得绝对优势,并逐渐取代了普通商行的银行券,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里成为了唯一的指定银行券,也就是唯一的国内银行信用货币。

商行超过存金发行银行券,最初是一种欺诈行为。但是在最多的情况下,这种欺诈不仅不会对储户造成损失,还会更有利于他们财富的积累。结果就是,尽管这种超发银行券的行为具有一定风险性(会导致银行在挤兑中破产,未能兑换到金属货币的储户也将面临损失),但更经常存在的双赢结局诱惑着储户和银行沉溺其中。

而一旦这种欺骗上升到国家层次,就更不是骗了,正应了那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增发银行券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加入其中,这也带来了商业竞争。为了在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中胜出,银行家们开始了整合之旅。

这一时期的银行券已经具有了货币的属性,也就是说,不同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实际上就是不同的货币。前面已经提到,一种货币想要取代其他货币生存下来,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提升货币稳定性,也就是提高信用。为了提高货币信用,银行家们开始成立联合银行,乃至于中央银行,从而形成更高的信用。保证了发行的银行券的生命力,也就是保证了他们自己的财源。

信用货币的现状是什么?

早在15世纪初期,意大利威尼斯就成立了银行,这被普遍认为是银行最早的开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银行得到了普遍发展。信用货币已经发展了600多年,这期间信用货币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以便适应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其间,货币形式发生过两次重要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银行券取代金属货币,在流通工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次变革是各国把货币发行的权利收归中央银行。至于金本位的崩溃,虽然影响深远,但由于这时金属货币早已不是交换工具的主力,因此对流通的影响,表现并不明显。

在这两次变革中,又以货币发行权国有化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事实上,在货币发行权收归国有之前的几千年间,货币形式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一直都呈现着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的货币形式给人们很大的选择余地,可以在交易中采用更适合自己需求的货币形式。而货币国有化之后,虽然货币信用有所提高,但失去了多样性的货币,其使用的便利性受到了很大制约,商品交换亟须多样化的货币进行沟通和润滑。

政府自知无法抗衡经济的力量,与其坐等满足交换需求的全新货币不断诞生,威胁主币地位,不如允许社会机构以主币为基础,发行受到主币制约的、能够兑现成主币的货币形式。于是,以广义货币的名头发行的货币形式被允许存在。而相对的,中央银行货币被称为狭义货币。

广义货币是什么?

货币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物资交流,更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我们最常见的是每个国家只使用一种货币,并且由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可是,也会存在例外,如欧盟国家通用的欧元、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的法郎等,出现了多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的现象。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别国的货币作为法定流用货币,如巴拿马把美元作为法定货币。不同国家的货币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名字,如法国和比利时在使用欧元之前,它们和瑞士的货币都叫法郎。

广义货币是和狭义货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是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者口径,通常以M2来表示,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加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国家统计口径和方法也会有多不同,如在美国中常常以M3来表示广义货币。

广义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物物交换。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出现在物物交换时代,在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物资,寻找一种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中间物品。这个中间物品就充当了最原始的货币,如牲畜、盐、贝壳等。(2)金属货币。经过不断地摸索,人们发现了金属最适合充当货币,并最终选择了金银等。这些金属呈块状,使用时先测试其成色,又要称重。为了方便,古希腊、罗马和波斯逐渐开始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3)纸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金属货币也会出现种种缺陷,尤其是大额交易中,金属货币的重量和体积令人烦恼。于是,替代金属货币的纸币产生了。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这种货币制度被称为“金本位”。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这样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见下图)。其中M1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是什么?

金本位的崩溃、无法兑换金属货币的纸币的强制发行,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改革的阵痛。然而,伤痛终将过去,100年后,世界经济空前发达,高速运转的流通领域则催生了花样繁多的信用货币。

这些信用货币表面上看来用途、特点各不相同,实际上彼此之间仍然存在联系。为了厘清目前流通领域中的各种货币形式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需要回顾一下货币的进步历程,如下图所示。

为了和早期的可承兑的银行券、辅币相区别,信用货币一旦以“纸币”和“硬币”的名称出现,就说明它们一定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了。

狭义货币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货币:纸币和硬币。它们是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是广义货币存在的基础。

目前的纸币和硬币是不可兑现成金属货币的银行券。一般而言,纸币的面额较大,是国内商品流通中的主币;硬币面额普遍较小,作为辅币在小数额的交易中使用。

狭义货币在国内流通市场上具有最高的信用级别,人们最信赖以这种形式进行交易和结算。然而,信用级别并不是人们关注货币的唯一指标,交换的便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行的货币体制中,狭义货币不擅长的领域,由广义货币来接管。对于狭义币以外的广义币,本节采用更形象的说法:衍生币。

衍生信用货币是什么?

小红:“我没带钱,却想买这个娃娃,怎么办?”

小绿:“很简单。你签发一张汇票给老板,付款人写你爸爸就可以了。”

狭义货币在一国境内具有完全流通力,也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在商品交换中使用它作为一般等价物。但在经济生活中,组织和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希望他们支出的货币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领域)、对特定的机构或个人生效。但受到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他们又不能直接对狭义货币做改动,因此,这些企业和个人选择发行基于他们自身信用的能兑换成狭义币的流通工具来实现这样的目的。

主要衍生信用货币的特点如下。

这些流通工具本身并不一定带有“币”的名头,但它们在流通中起到了货币的作用,这就是衍生币。由于衍生币持有人可以凭衍生币到发行人处兑换狭义币,因此,衍生币可以看作持有人对发行人的一种债务凭证,双方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

衍生币的发行机构和目的不同,衍生币的信用强度也参差不齐,形式则花样繁多。目前金融和商业活动中,最为常见的衍生币有期票、本票、汇票和支票,如下表所示。

期票、本票、汇票和支票分别是什么?

期票是由债务人签发的,标注了确定债权人的商业票据。这种票据的特点是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予以承兑,也就是兑现成狭义货币(即纸币/硬币)。期票的诞生年代较早,在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之外,没有过多地关注流通能力,以至于后期人们希望使用期票进行交易,充当货币职能的时候,不得不采用“背书”的方式来解除流通限制。背书的行为在本质上相当于重新发行了这张期票,可见期票形式对于流通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期票不止可以由银行签发,由银行签发的期票称为银行期票。

背书(Endorse),指的是在票据背面(最初通常没有文字),由票据当前的主人,也就是债权人签署转让字样,把对于上一个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下一个人,而自己则成为这次背书后的期票的债务人。

这里所说的上一个债务人,可能是最初签发期票的人,也可能是这张期票某一次转让成功的对象。

本票是一种指定了承兑时间和债权人的衍生币。与期票不同的是,本票可以指定为“持票人”收款,这样就解除了期票指定某个确定的人作为债权人所造成的流通障碍。另外,本票可以指定为立即兑现,也可以指定为远期兑现。前者称为即期本票,后者称为远期本票。本票不仅可以由银行签发,也可以由其他组织和个人签发。前者称为银行本票,后两者分别称为商业本票和个人本票。

衍生币不仅可以由债务人签发,也可以由第三方签发。例如,某组织或个人出于某种原因不希望自己成为债务人,却又想发行衍生币,这时他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签发债务人为第三方的衍生币。这样衍生币的债权人会找债务人承兑,而不是签发方。具有这样特点的衍生币有汇票、支票等。

汇票(Bill of Exchange,Draft)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某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由于汇票可以指定持票人收款,因此流通性级别等同于本票。

而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付款人为银行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因此,支票可以看作汇票的特殊形式。不论是汇票还是期票,都是建立在出票人和付款人的某些约定基础之上的。一旦付款人拒绝兑现,则出票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出其在银行的存款金额。如果存款低于支票金额,银行将拒付给持票人。这种支票称为空头支票。

各种货币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选择同亚汇黄金脱钩,同时由中央银行发行不兑换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经历了由兑现到不兑现的过程,逐渐确立了法定货币的地位。

千年以前,金银凭借其稳定的储量、不易改变的物理性状和易切割锻造的特点成为那一个时代的货币之王;百年以前,全球中央银行强推不兑现银行券,使纸币成为统治商品交换一个世纪的币种。但政府可以动用行政力量扶持一种货币登上统治地位,却无法阻挡经济发展对这种货币地位的撼动。

在发达国家,作为衍生币的电子货币,其风头已经盖过了钞票;国际贸易中,汇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一般的生产生活中,银行本票和支票的应用也早已普及。没有人可以断言,在这些衍生货币形式中,就不能诞生下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信用货币。尽管到那时,政府也许还会再次凭借行政权力攫取新的统治货币的发行权,但货币发展的方向,没人能够左右。

衍生货币之外,游离于法律边缘的货币形式也一直存在。例如,商场代金券、游戏虚拟币这些服役于特定领域的交换工具,并不存在兑换成狭义币的官方指导比率,因此它们并不属于广义货币的范畴。相反,它们是民间经济团体因应市场需求发行的基础货币,在货币等级中与纸币分庭抗礼。对于这些特殊货币形式的存在,只要它们不威胁到主体货币的统治地位,而且其存在对商品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政府一般会“放它一马”。但就这小小的纵容,为日后的货币之争增添了更多的变数。毕竟,谁又能保证,小范围的星火最终不会燃起燎原之势呢?货币的争锋,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旷世大戏,关注于其中的人,必将获益良多。

那么,硬币和传统金属货币有什么区别?

在发行时期,硬币中所含的金属,其市场价值一般要低于硬币的币值,也就是说,一枚硬币是可以买到比自身所含更多的同样金属的。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货币,其币值等同于金属价值。

从“钱”说起:货币是什么产生的?

很久很久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人们只能过着群居生活。为了生存,他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每天打到的食物有限,勉强能填饱肚子。那时候,没有产品剩余,因此也不会发生交换。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工具也有所改进,有时候会出现产品的略微剩余。这时候,部落内部的氏族之间,会出现偶尔的物物交换。例如,一只绵羊和两把斧子交换,即1只绵羊=2把斧子。从交换的机遇、时间和对象上来看,都是偶然性质,少之又少的。

生产力不断进步,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这时商品的交换仍然仅限于物物交换,但是交换的范围和种类扩大了。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进行交换,这就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多样性。但是商品交换的直接性质是不稳定的。因此,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例如,5袋大米换一只羊,一只羊可以换两把斧子。这就改变了物物交换的性质,使得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通过一般等价物媒介的间接交换。

最初的时候,这个中间媒介是不确定的,通常由经常交换的主要商品来充当,没有固定到一种商品上。由于各地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充当媒介的商品各种各样,有贝壳、牲畜、农具、兽皮、盐等。

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规模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觉得不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有诸多缺点,如携带不方便、不容易储存、商品种类有季节性等。为了适应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找到了最佳一般等价物——金属。马克思说:“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时,就是货币。”

从古至今,货币的形式千奇百怪,各种各样,但最主要的由金属扮演,尤其是黄金和白银。“金银不是天然的货币,货币是天然的金银”。总而言之,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货币逐渐产生,并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

为什么说贝壳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远古时代,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没有剩余产品,也不需要交换。新石器时代到来后,在尧舜时期,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培育出粟类谷物,懂得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和烧陶艺术。渐渐地,生产力缓慢发展,偶尔会出现剩余的商品,人们开始进行极少的物物交换。

禹废除禅让制,传位于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夏朝,产于沿海地带的海贝是最早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并逐步成为最早的货币。从山西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河南偃师二里头、巩县稍柴等夏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看,夏朝的社会分工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其中,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绿松石等非本地产品,应该是经过交换和贸易得来的。而遗址中发现的一些天然贝、骨贝和石贝等,标志着夏朝的价值形式已经由一般等价物进入到货币价值形式。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贝壳充当货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货币的货,发财的财,商人时贾,欠债时账,放债时贷,甚至连买卖两个字都有贝字,可见贝壳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根据甲骨文记载,在商朝的时候,商王就经常把贝壳作为赏赐给大臣,如果谁能获得大王赏赐的贝壳,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在商朝,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分工变细,商品交换也会变得频繁,货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从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一直到唐宋时代,在一些交通和经济欠发达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将贝壳作为货币使用的现象一直存在。在云南,到明朝时,贝壳还在作为货币使用。

钱的储蓄功能是怎样产生的?

生产力提高以后,就会出现多余的大米不容易储存。你就可以把大米卖掉,换成黄金,把黄金存起来,这样即使来年收成不好,或者你不想种水稻了,也可以用黄金直接去换大米、羊肉等其他商品。

这本来是钱的功能的自然延伸,却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通货膨胀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手里的钱贬值了。于是,为了防止手里的钱变少,就会选择把手里的钱变成更好的储蓄工具,如债券、股票、房地产、古玩等。也有很多人,选择把纸币换成黄金。钱的出现,给通货膨胀带来了必要条件:本来1块黄金可以买5袋大米,如果只能够买2袋了,那么就是通货膨胀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大米供应变少了。

然而,钱本身并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和钱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源。在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的历史时期,各国的物价有上涨也会有下跌。有些商品的价格出现变化,与当年的天气变化和收成、战争、疾病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很长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只升不降的情况。因此,在钱的初期,是没有通货膨胀的,价格在整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持续的通货膨胀是1940年以后才有的。

钱只是众多储蓄工具中的一种,整个社会是不断调整将财富分配给不同的储值工具的。当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钱大幅度不值钱时,钱的储蓄功能就会丧失。因此,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在健康、公平发展时,钱的储蓄功能不是必要存在的。

什么是易货贸易?

1952年的9月和12月,中国和锡兰(今称为斯里兰卡)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还尚未同锡兰建立外交关系,而且两国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但是这次政府贸易协定不仅建立了新中国和锡兰的贸易关系,还促进了贸易额的迅速增长。1957年8月,面对“超价”难题,周恩来提出了将贸易和援助分开来谈的政策,即橡胶贸易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中国同时给予锡兰经济建设的设想,使得中锡顺利签订了第二个5年贸易协定。面对美国对华的封锁、禁运政策,我们从南亚和东南亚打开了缺口,促进了中锡友好关系的发展。

像新中国和锡兰签订大米换橡胶的贸易协定,就是易货贸易的典范。易货贸易指的是在换货的基础上,把价值相等的出口货物和进口货物直接结合起来的贸易方式。传统的易货贸易,买卖双方各自以等值的货物进行交换,不涉及货币的支付,也没有第三方介入。为确保合同的顺利进行,贸易双方通常会签订一份相互交换抵偿货物的合同,把相关事项加以确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较多的就是通过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易货。

易货贸易的特点就是实际做法比较灵活多变。例如,在交货时间上,可以进口和出口同时交货,也可以有先有后;在支付办法上,可以现汇,也可以账户记账,再从账户上进行冲抵;在成交对象上,进口对象可以是一个人,而出口对象可以是由进口人指定的另一个人等。

易货贸易是一种古老的贸易方式,如今却有了全新的形式。它不但促进了贸易双方的经济发展,还实现了贸易国政府间的友好往来。在中埃双边贸易交往中,从1956年开始的30多年里,中埃两国一直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实行记账贸易:贸易由双方国营公司执行,每年通过记账清算。1986年1月1日,中埃才实现了现汇贸易。如今的易货贸易和过去的记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以单项合同来洽谈易货条件。但是政府依然在交易过程中扮有重要角色。

在易货贸易中,易出方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交换价值货币没有使用价值吗?

在物物交换有了一般等价物的媒介后,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了。例如,3袋米可以换1只羊,1只羊又可以换5匹布。后来,为了方便,大家不约而同地用1块指甲盖大小的黄金替代了1只羊。用黄金替代羊只,充当媒介的货币职能是有变化的。

衣服可以穿,粮食可以吃,房子可以住,这些衣服、粮食、房子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满足人们的特殊需要,对人们有用。因此,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所有的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当商品对人们有用时,人们才愿意去交换,或者购买。

商品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生产中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不是自我就能够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可以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

货币是从使用价值货币过渡到交换价值货币的。但这时的交换价值货币仍然是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而任何实际存在的事物都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利用。就此而言,古时候的交换价值货币还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这种使用价值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地位来说微乎其微。因此,通常只讨论它们的交换价值。直到今天,货币开始数字化、虚拟化,而其使用价值才真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纸币和硬币是真正的钱吗?

我们现在见到的钱,基本上是纸币,只有少量硬币。从金融学角度看,这些纸币和硬币并不是真正的钱,因为它们并不是足值货币。实质上,它们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标明它值多少“钱(面值)”的符号。

这样,就又引入了本位币和辅币的概念。本位币也叫主币,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国内唯一合法的标准货币。本位币是国家最基本的流通货币,在中国就是人民币单位“元”。

在金属本位制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面值和实际价值是一致的,即通常所说的足值货币。正因如此,这时候的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熔化,因为它在铸造、熔化后并不会减少重量。

但是,如果本位币在流通中产生了磨损,并且这种磨损超过了重量公差(法律允许的细微差别),就不能再进入流通领域使用了。因为这时候的金属货币重量不足,对方未必承认这块金属货币依然值这么多钱;并且,如果你把它进行重新铸造、熔化,这时候会发生实际损失,重量不够,不合算了。有鉴于此,政府规定这类本位币可以到指定的部门去兑换新币。这类似于现在流通中使用的纸币,当纸币污损严重时也是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你付给对方,对方很可能会以某种理由拒绝接受,但这时候你可以到商业银行去换取面额相等的货币继续流通。

辅币是一个国家基本流通货币的辅助货币,主要用途是辅助大面额货币流通,用于零星交易和找零。在中国,辅币就是人民币单位“角”、“分”。辅币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有限法偿能力。任何个人都不能对辅币进行自由铸造,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来做。

用硬币偿还债务时收款人可以拒收吗?

在福州开小店的李先生是做零售批发面粉、红糖、食用油等食品的,因此经常收到一角的硬币。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就攒下了近一万枚硬币。他想存到银行,可是跑遍了当地各家银行的网点,都没有一家愿意受理。这笔用不掉、存不了的钱成了他的负担。

无独有偶,家住陕西省西安市的卖菜的郝师傅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卖菜收到的一角硬币有一万多枚,找不到银行受理存款业务。

银行为什么会拒绝受理硬币存款业务呢?暂且不论这样做是否合法,这引出了一个理论知识——辅币的有限法偿能力。

有限法偿能力也叫有限法偿、有限偿付,是指货币具有的有限法定支付能力。当这种货币的支付数量超过一定数额时,收款人有权拒绝接受。一般来说,有限法偿能力是专门针对辅币而言的,不过由于不同国家的辅币支付能力不同,有些国家的辅币是有限法偿,但也有些国家的辅币是无限法偿的。

在英国,法律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硬币属于有限法偿,如5便士及10便士的硬币最多只能偿还5英镑以内的债务、50便士的硬币最多只能偿还10英镑以内的债务。换句话说,如果超过了上述规定,这时候对方就可以拒绝接受只具有有限法偿能力的辅币了。我国的情况有些不同,人民币元、角、分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因此,银行拒绝受理大额硬币存款的业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和有限法偿能力相对的就是无限法偿能力,也叫无限法偿、无限偿付,是指货币具有的无限法定支付能力。无限法偿能力是本位币的最大特点,无论本位币金额大小、用途如何,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但本位币的无限法偿能力有时候也是“相对”的。例如,全球不少国家为了防止麻风病传染,专门把麻风病传染区隔离开来使用另一种专用货币。哥伦比亚在1901~1928年、菲律宾在1913~1930年,就都发行过“麻风区专用硬币”。不过,麻风病在今天已不再是绝症,这些硬币经消毒后纷纷成了钱币爱好者的收藏珍品。

本票可以在异地使用吗?

2014年6月11日,一位88岁的老先生来到南京银行黄埔路支行,要求将自己银行卡内的余额全部开成本票。老人的银行卡内共有46万余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全部开成本票做什么用呢?银行工作人员以为老人有可能是遭遇了电信诈骗,便询问他开票的用途。老人说要拿去给外地的女儿买房。工作人员劝说道:“这本票到了外地可不好使啊!”老人先是迟疑了一下,后来打了个电话,就称自己在南京市内买房。这个举动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然而老人坚持开本票,又不愿意提供自己儿女的联系方式。无奈,银行工作人员只好报警求助。后来,民警联系了他的子女。原来,老人在朋友的介绍下,要将这些钱投入一个所谓的“高回报的理财”产品中。后经查,那个理财产品其实是一场骗局。

老人为什么要将银行存款转成本票呢?原来本票是自付证券,不需要承兑,出票人本人承担付款责任,无须委托他人付款。那么,本票究竟是什么呢?

本票是一人向另一人签发的、保证即期或在指定到期日对收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对本票的定义是银行本票,指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一张有效的本票是否有效,根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需要具备以下几项条件:①标有“本票”字样;②无条件支付承诺;③出票人签字;④出票日期和地点;⑤确定的金额;⑥收款人或其指定人姓名。

本票的作用主要有4种。(1)商品交易中的远期付款,买方可以先签发一张以约定付款日为到期日的本票,交付卖方。卖方可凭本票如期收到货款,在急需资金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本票转售或者贴现。(2)用作金钱的借贷凭证,由借款人签发本票交给贷款人。(3)企业向外筹集资金时,可以发行商业本票。(4)客户提取存款时,银行本应支付现金,倘若现金不够,可以发给存款银行开立的即期本票给客户,代替现金支付。

银行本票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汇票可以拒付吗?

2015年10月,江苏恒宇公司出售了一批货物,得到了一张深圳发展银行宁波分行的承兑汇票背书,金额为40万元。同年的12月1日,江苏恒宇公司持这张汇票向江苏泰州某银行进行贴现。银行受理后查询确认,汇票没有挂失,记载内容和查询内容一致。于是,江苏恒宇公司很快和银行签订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合同,取得了贴现票款40万元。

12月26日,是汇票到期的日子。泰州银行向慈溪这边的付款银行委托收款,却遭到了拒付。理由是这张汇票此前已经被慈溪法院公告后做出除权判决了,也就是汇票已经无效。江苏恒宇公司只好按照贴现和同约定,将40万元的票款退还泰州银行。

什么是汇票呢?为什么委托付款的银行可以拒绝付款呢?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我国的《票据法》第十九条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汇票是国际结算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信用工具。和本票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委托证券。最基本的至少需要3个当事人: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

出票人(Drawer)是开立票据并将其交付给他人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汇票必须经过交付才能完成汇票行为。而且出票人在完成汇票行为后,就负有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责任。如果付款人拒绝承兑或者付款时,收款人或者持票人可以制成拒绝证书,向出票人行使追索权。一般是出口方,因为出口方在输出商品或劳务的同时或稍后,向进口商付出此付款命令责令后者付款。

受票人(Drawee/Payer)就是“付款人”,即接受支付命令的人。进出口业务中,通常为进口人或银行。在托收支付方式下,付款人一般为买方或债务人;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一般为开证行或其指定的银行。汇票经过正当付款后,票据上的债权债务关系便宣告解除。付款人在付款后,就可以要求持票人在汇票背面签字作为收款凭证并收回汇票,注上“付讫”字样。

收款人(Payee)又叫“汇票的抬头人”,是指受领汇票所规定的金额的人。进出口业务中,一般填写出票人提交单据的银行。收款人是汇票的债权人,一般是卖方,是收钱的人。

汇票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常用的支付工具。在国内贸易中,卖方通常在没有结清账户的情况下先发货,标明货款金额和支付方式的商业发票随后跟到,买方通常可以在不签署任何承认自己义务的正式文件之前先获得货物。相反,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缺乏信任,买方在获得货物之前必须支付货款或者做出支付的承诺。使用以支付金钱为目的并且可以流通转让的债权凭证——票据为主要的结算工具。依照国际惯例,人们使用汇票来对交易进行结算,它是由出口商开出的、要求进口商或者它的代理在特定时间支付特定金额的命令。

支票上的金额是随便填写的吗?

支票上的数字可以由他人随便填吗?可以随时取现吗?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支票吧。

支票(Cheque/Check)指的是银行的活期存款户对银行签发的要求从其活期存款账户上为指定的人或者持票人即期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命令。简单地说,支票是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因此,支票可以看作汇票的特例。支票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出其在付款人处的存款金额。如果存款低于支票金额,银行将拒付给持票人。这种支票称为空头支票,出票人要负法律上的责任。

支票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记名支票和不记名支票。记名支票在“收款人”一栏,写明收款人的姓名,而且必须由收款人签章才可以支取。不记名支票又称空白支票,支票上不记载收款人姓名,只写“付来人”(Pay Bearer)。取款时持票人无须在支票背后签章,即可支取。此项支票仅凭交付而转让。还有画线支票。出票人或者持票人可以在支票正面画两条平行线,这样的支票只能通过银行收款人入账以防冒领。如果不幸被冒领了,也可以通过银行代收的线索,追回票款。画线支票又可以分为普通画线和特别画线两种。普通画线支票只是在支票上画两条横线,也可以在横线上加上“××公司”字样;特别画线支票是在平行线中写明收票款银行,这样其他银行就不能持票取款。另外,有一种保付支票,支票上加盖“保付”字样,这样的支票,保付责任即由银行承担。

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和领用支票,必须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支票一经背书即可流通转让,具有通货作用,成为替代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信用流通工具。运用支票进行货币结算,可以减少现金的流通量,节约货币流通费用。

汇票、本票、支票有哪些异同?

汇票、本票、支票都是有价证券,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呢?

汇票是委托他人付款的证券;本票是约定本人付款的证券;支票是委托支付证券,但是受托人只限于银行或其他法定金融机构。

我国的票据在使用区域上有区别。汇票在同城和异地都可以使用;本票只用于同城范围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以及其他款项的结算;支票可用于同城或票据交换地区。

从基本当事人来看:汇票和支票都有3个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本票只有出票人和收款人,出票人就是付款人。

从承兑角度来看:远期汇票需要承兑;本票不需要承兑;支票一般都是即期的,不需要承兑。

付款期限不同:我国商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必须承兑,承兑到期,持票人方能兑付;本票付款期为1个月,逾期兑付银行不予受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