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1:35:20

点击下载

作者:巴伦一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试读:

前言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治国理政、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同时一些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整,可能会对中国金融稳定形成外部冲击。新时代,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正在全面提升;新时代,中国“新经济”形态的形成需要配套的“新金融”业态的支持。这就需要把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新高度,需要对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最终还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取得了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民营银行设立、互联网金融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进展,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金融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隐患,需要注意严防风险。据有关资料,2017年我国银行信贷资产总额达到129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1.7万亿元,而且还潜藏着不少隐性风险。因此,必须全力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的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经营信贷风险是一个银行命运的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使命就是承担风险、管理风险,进而从中获取赢利,即用风险换收益。因此,从事银行信贷业务的客户经理、信贷管理人员与金融高管必须坚决克服恐贷、惧贷、惜贷心理。要知道,任何风险都是可以控制的。在金融市场上,现代商业银行并非要消灭风险,而是在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在市场拓展与风险控制之间、在稳健经营和竞争活力之间进行平衡和控制。

如何进行这种高难度平衡与控制,有效地防控与化解信贷风险呢?我潜心研究20年,完成本书,内容包括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概述、贷前尽职调查全流程风险管理、贷中尽职控制全流程风险管理、贷后尽职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贷款风险点识别与管理五大部分,并附录示范操作模板。在这本书里,我扬弃了在我国流行数十年的信贷“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再造了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新流程,提供了巴老师讲案例22个、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技巧30招、不良贷款清收36法、示范操作模板10个、贷款风险点识别与管理方法49个(其中23个信贷行业风险点、6类信贷客户风险点、20个信贷产品风险点),为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为中国银行业100多万亿信贷资产安全乃至国家金融安全保驾护航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本书里,我将与大家分享自己从事银行工作40年的丰富金融工作经验和担任银行信贷营销高管15年、营销管理6000多亿元金融产品(其中1200多亿元贷款)并实现安全经营的宝贵经验;用自己从事33年银行讲师、讲座1000多场、学员100多万人次的丰富教学经验,提供大量的“干货”(案例与模板及技巧);用案例教学与行动学习的方法,让读者点化(开悟)、消化(理解)、转化(运用)、升华(成长),入脑(记住)、入心(认同)、入行(行动)、入效(成效),进而系统、全面地掌握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掌握高超的平衡智慧与艺术。

业务发展快慢至多影响一家银行领导与员工收入的多少,而信贷风险大小则将直接影响一家银行与银行领导、员工职业生涯的生死存亡。重大信贷风险会导致金融高管与信贷从业人员人财两空。世界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一家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信贷资产出现重大风险。经济上行时期信贷风险控制好坏还不能完全看出一家银行领导与员工信贷风险管理的真实水平,而经济波动时期信贷风险控制好坏将是检验一家银行及其领导与员工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这是一本您只需花极小的购书成本就可让您的银行防止、减少或化解几个亿、几十亿,甚至超百亿元贷款风险的实用工具书!是一堂让您及信贷团队成员保位子、保帽子、保票子、保面子、升值、升级、升薪的高端培训讲座。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权威指导

本书创作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现行金融法律法规,特别是银监会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我长期从事银行信贷营销与管理工作,特别是长期担任大型商业银行省级分行信贷高管(包括公司、大客户、房地产企业、中小企业与个人金融),书中的知识点与方法论,大都是在信贷业务实践中成功运用再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创新

我扬弃了我国商业银行流行数十年的贷款“三查”制度,构建了全新的商业银行信贷流程,即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尽职控制与贷后尽职管理。并创新了一些在经济新常态、科技新背景、金融新环境、客户新需求条件下现代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如交叉检验法、“四流”(物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四迹”(经营轨迹、蛛丝马迹、信用足迹和信息痕迹)跟踪法、跨界融合法、假骗甄别法等。应用广泛

本书是每个金融高管及金融监管机构干部进行信贷管理及风险监管必备的决策参考书;是每个金融信贷从业人员,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评估公司、审计机构从业人员必备的实用工具书;是每个金融员工及大专院校经济、金融、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信贷知识的有益参考书;是每个经济、金融培训老师进行信贷风险管理课程开发与授课必备的备课资料书;是每个企业老板、企业高管与财务人员了解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学会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增强信用能力并争取获得金融机构融资必备的金融辅导书。模板操作

本书提供的示范操作模板及系统的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读者可实行拿来主义,采用模仿、嫁接与创新的方法直接运用到信贷业务管理中;可作为银行金融机构制定信贷规章制度与操作模板的示范蓝本,作为银行信贷从业人员与相关人员开展信贷业务管理的工具指南。案例丰富

我将22个信贷风险案例融入本书,包括:公司、小微企业与个人客户贷款风险案例;信贷行业、信贷产品风险案例;贷前、贷中、贷后风险案例;金融高管、客户经理风险案例;道德风险、能力风险、操作风险案例等。通过以案讲法、以案讲规、以案讲学,让您开心、开眼、开窍,进而视而有见、听而有闻、问而有应、察而有觉、言而有信。成果转化

学习不落地(转化),等于一场空。研读本书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提高信贷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信贷营销与管理业绩,提高借款人信用意识,提高社会信用环境治理能力,提高国家金融安全水平。

通过对本书的系统学习,使读者学会从信贷风险全流程管理、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尽职控制与贷后尽职管理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掌握信贷风险管理的新方法与新技能。对读者所在的金融机构来说,可将本书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业绩、工作意见、管理制度、工作模板、培训资料与企业文化;对读者本人来说,可将本书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理念、技能、方法、模板、习惯与业绩。让读者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同事、保护银行、保护客户、保护社会,达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稀释风险、分散风险、补偿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化解风险,提升客户价值、提升银行业绩、提升员工薪酬的目的。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有许多感谢之言要表达。第一,要感谢我近40年金融职业生涯(1979年农行恢复时转农行)的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我的信贷从业经历与经验是我一生的财富。感谢我的领导与同事们对我长期以来的关心、关怀、关照与关爱。第二,要感谢全国279家培训机构的领导与培训经理。我的1000多场金融培训讲座,特别是500多场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课程讲座,是创作本书的主要知识点与方法论。第三,要感谢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李昆老师,帮我连续策划出版了4本书。第四,要感谢我的四个“情人”(有深厚感情的92岁的老母亲、妻子、女儿及4岁的外孙女),为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要感谢我自己。到2017年底,我参加金融工作40周年了。40年来,我的身份变了,从回乡知青到亦工亦农、集体干部、国家干部、自由培训师及教授;我的工作地点变了,从农村到乡镇、县城、省城及全国各地;我的工作单位变了,从农村信用社到银行营业所、县支行、地区中心支行、省分行、大学;我的角色变了,从儿子到父亲、外公。但有4点是始终未变也永远不变的,那就是:孝心、良心与责任心;敬业、专业与精业;科学的中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规划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及持续评估的改进力;持续的学习力与创新力。本书也是献给自己60周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欢迎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邮箱:99619024@qq.com;微信公众号:巴伦一老师;新浪微博:巴伦一老师;腾讯微博:巴伦一老师。巴伦一2018年3月于上海浦东第一章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概述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意义与原则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概念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全面了解客户信息,建立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将信贷经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重要环节,科学设定各环节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把各环节的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建立各岗位的考核和问责机制,通过对各节点的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

信贷管理流程是以信贷客户信息与银行内部资源信息为加工对象,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按照一定顺序组合的一系列信贷业务活动。一个完整的信贷管理流程包括内部流程与外部流程。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把流程管理理论与安全、稳健、价值、规范的经营文化运用到信贷流程风险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与制度安排。银监会颁布的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2号)、《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1号)、《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2号)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银监发〔2009〕71号),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并将作为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提出“全流程管理”的概念与原则,明确要求贷款人建立有效的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制订每一贷款品种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覆盖主要风险点,针对不同的贷款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规范和推动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起点到终点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流程管理强调规范化、流程化、持续性和系统化。它摒弃了劳动分工理论所形成的各司其职、各自为政、割裂式的流程模式,强调流程的全局性、统一性、科学性,要求管理者在进行流程管理、流程分析时,必须树立纵观全局的意识,考虑每个流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用整体和动态的方法分析与管理流程。其目的在于使流程能够适应行业经营环境,能够体现先进实用的管理思想,能够有效融入公司战略要素,使银行降低成本、缩减时间、提高质量、方便客户,提升综合竞争力。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特点(一)整体性

由于市场竞争的时效性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向集约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需要强调整体性原则。(二)层次性

商业银行信贷活动比较系统和复杂,一项专业服务往往需要多部门协同完成,这又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流程可以继续分解,信贷流程必须具备层次性。(三)过程性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现全过程监管和全方位控制,从客户与市场需求出发,实现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高效化和全方位监控,把管理贯穿于信贷业务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对每个环节的内部操作线路、岗位、职责都有明确规定,进而形成环环相连、环环紧扣、环环制约的过程管理链条。(四)精细性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和量化的标准,都渗透着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信贷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严密的制度约束和控制之下,它是对原来的粗放型信贷经营行为的颠覆和扬弃。(五)动态性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高度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高度关注同业竞争策略的调整,高度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变化,实质就是要在市场末端和决策高端之间建立起能够为客户、为市场需求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高效业务流水线,保持贷款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协调,与借款人关键生命周期的匹配,实现信贷合理投放与按期收回。(六)创新性

信贷业务流程的设计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亘古不变的流程只能僵化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方式,进而使商业银行难以适应新变化而陷入困境。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创新成为加强信贷全流程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创新的源泉来自多个方面,包括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推出、特定客户群的需求、个性化区域金融的发展及新型风险的出现等,商业银行如不适时调整流程设计,将难以适应未来信贷市场生存发展的需要。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意义(一)是执行外部监管法规的强制性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大,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监管手段也更趋多样化与科学化,我国银行业已进入强监管时代,其中信贷风险监管始终是重中之重。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的过程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对贷款的全流程管理,重点加强对借款合同、贷款使用与支付、贷后管理等薄弱环节的管控。《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贷款人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行贷款全流程管理,全面了解客户和项目信息,建立固定资产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各岗位的考核和问责机制。”《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贷款人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行贷款全流程管理,全面了解客户信息,建立流动资金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各岗位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贷款人应建立有效的个人贷款全流程管理机制,制订贷款管理制度及每一贷款品种的操作规程,明确相应贷款对象和范围,实施差别风险管理,建立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和问责机制。”《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第四条规定:“贷款人从事项目融资业务,应当具备对所从事项目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配备业务开展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机制。”

为对接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主动改进信贷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积极构筑与外部监管严密对接的有效路径。(二)是顺应信贷资金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

信贷资金具有预付、周转、增值和偿还的基本属性,它具有两个特殊运行规律。1.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银行将贷款借给借款人,只是借出了这一部分货币资金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而这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仍归贷款人。而借款人在贷款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天灾人祸、管理不善、不讲信用等多种风险,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这是银行信贷资金产品与工商企业产品的本质区别。工商企业的产品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的,产品销售给购买者,就相当于把所有权与使用权都卖出去了。2.双重支出与双重回流

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分为两种。一是银行贷款人的发放和收回的运动形式。这是信贷资金运动的关键,没有银行贷款人的发放和收回,就没有信贷资金的正常运动。二是从借款人的投入、生产、使用到取得销售收入的运动形式。这是信贷资金周转运动的基础,没有借款人将信贷资金投入生产使用,信贷资金的源泉就会枯竭。因此,信贷资金运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双重支出与双重回流的运动形式。(1)双重支出:第一重支付,银行将信贷资金发放给借款人,即资金的使用者,银行的信贷资金开始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第二重支付,企业通过用从银行贷款的资金购买生产要素来进行生产流通活动,这时的信贷资金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通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与活劳动相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2)双重回流:第一重回流,是指企业销售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这时,资金又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同时表明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被社会承认,实现了商品的价值,这一过程无论对企业实现其商品价值,还是对银行按期收回贷款本息,都是一次关键的飞跃;第二重回流,是指企业将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时,信贷资金又回到它的出发点—银行手中。

纵观信贷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包含着五个转化:信贷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资金分配转化为资金使用;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转化为银行信贷资金。信贷资金双重支付、双重回流与五个转化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借款人还款意愿(不愿还款)与还款能力(不能还款)的风险。因此,必须对信贷资金实行全流程风险管理。(三)是提升银行信贷资产精细化管理与风险防控水平的最好路径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经济面临新常态,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需要更加重视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运行环节多、链条长,需要采取更加全面、更加严格的措施来管理细节、控制风险。通过完善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商业银行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和问责机制,推动商业银行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真正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质量,强化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架构体系,提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信贷业务安全运营和长远发展。(四)是支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通过必要的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等手段,规范商业银行贷款支付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借款人资金被挪用,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保障信贷资产质量。(五)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对优质资产业务的营销效率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信贷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银行业面临经济波动、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风险控制形势严峻。与此同时,金融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对优良客户、优质业务的争夺更加激烈。要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信贷办事效率。这有赖于通过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实施,实现对信贷运作效率的持续提升和对信贷操作风险的强力管控。(六)是建设流程银行的重要实践“部门银行”的经营理念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严重不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需要。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打破了原有“部门银行”的管理模式,把信贷管理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以解析信贷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对每个信贷环节科学设置管理指标,对管理人员提出明确的作业标准和管理要求,严密监控与评审信贷流程运行绩效,并适时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进而实现信贷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这种管理模式始终围绕业务流程进行规划与建设,弱化了部门概念,强调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运作,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符合“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的总体趋势。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原则

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提出了信贷全流程管理的七大原则。(一)全流程管理原则

不论是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还是个人贷款,均经过从借款人申请贷款到贷款业务结束的过程。全流程贷款管理强调要将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行为贯穿到上述贷款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

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先进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从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出发,把贷款全流程细分为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尽职控制与贷后尽职管理三大环节,以及贷款申请、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支付、贷后管理、回收与处置九大关键要素,对关键环节与要素提出风险管控要求,并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将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建立明确的考核与问责机制,对贷款实施精细化管理。(二)诚信申贷原则

诚信申贷的实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借款人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按照贷款人要求的具体方式和内容提供贷款申请材料,并且承诺所提供材料是真实、完整、有效的;二是借款人应证明其设立合法、经营管理合规合法、信用记录良好、贷款用途明确合法及还款来源明确合法等。

贷款申请是贷款全流程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第一个环节,对于管理客户关系、开拓业务市场、发现潜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强调贷款申请人应秉承诚实守信原则向贷款人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申贷材料,有助于从立法的角度保护贷款人的权益,从而使贷款人能够更有效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做好贷款准入,在贷款的第一环节防范潜在风险。(三)协议承诺原则

协议承诺原则要求银行作为贷款人,应与借款人乃至其他相关各方通过签订完备的借款合同等协议文件,规范各方有关行为,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调整各方法律关系,追究各方法律责任。

协议承诺原则的核心定义是合同的完备性、承诺的法律化、管理系统化,弥补过去借款合同的不足。它是规范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的根本准则,也是商业银行追究借款人违约责任的依据。协议承诺原则要求:

第一,商业银行应与借款人乃至其他相关各方通过签订完备的借款合同等协议文件,规范各方有关行为,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对于借款人挪用贷款等不当行为,商业银行应在合同中做出周密约定。

第二,借款人应通过签订借款合同等协议文件,承诺一系列义务,包括承诺申贷的真实有效、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支付对象(范围)、支付金额、支付条件、支付方式等。其中,承诺申贷材料信息真实有效、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及贷款资金的支付方式尤为重要。

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强调签订协议承诺,依靠法律来约束借款人的行为,使得一旦违约事项发生,商业银行或者免责,或者以协议承诺为依据实施追责处罚。协议承诺原则不但能够切实保护商业银行的权益,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四)贷放分控原则

贷放分控是指银行将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作为两个独立的业务环节,分别管理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目的。贷放分控原则改变了我国银行业传统信贷业务操作中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不分的弊端,它的根本点是贷款审批通过不等于放款。

推行贷放分控,一方面可以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践行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建设流程银行,提高专业化操作程度,强调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有效制约。

贷放分控的操作要求: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贷款发放部门或岗位,负责审核各项放款前提条件、贷款资金用途;采取贷款人委托支付的,贷款人应审核支付申请的信息是否与商务合同相符;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提交的支付申请进行审核;采用贷款共管账户资金支付的,贷款人应按照贷款人委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进行审核。(五)实贷实付原则

实贷实付是指银行根据贷款项目进度和有效贷款需求,在借款人需要对外支付贷款资金时,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及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方式,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的借款人交易对象的过程。实贷实付原则的关键是让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用途,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

推行实贷实付,有利于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在满足有效信贷需求的同时,严防贷款资金被挪用,避免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还有助于贷款人提高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管理和跟踪。同时,实贷实付为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所倡导的全流程管理、协议承诺原则等提供了操作的抓手和依据,有助于贷款人防范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六)贷后管理原则

贷后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以后所开展的所有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贷后管理工作是商业银行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基石,有助于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风险于未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在沿袭商业银行传统贷后管理方式的同时,突出强调以下新要求:

第一,建立贷款质量监控制度、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及贷后动态监测和重估制度。

第二,监督贷款资金按用途使用。

第三,对借款人账户进行监控。对约定专门还款准备金账户的,银行要对收入、进入账户比例与账户内资金平均存量提出要求。借款人现金流异常的,控制借款人的资金支付。

第四,强调借款合同的相关约定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第五,明确了银行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贷后管理的法律责任。

第六,参与借款人的贷款重组,维护银行债权。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一个有效的贷后管理机制,要求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等变化状况,监测贷款资金的用途及流向,适时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极有可能导致贷款资金出现违约的因素,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因素,并迅速采取措施,防范信贷损失。(七)罚则约束原则

罚则约束是指监管部门对银行执行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对于明显违反规定的银行,监管部门将利用市场准入、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监管措施”与“行政处罚”手段(如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等),约束商业银行和借款人等交易主体的行为,以保障贷款法规的执行力。

通过合理设定贷款业务的处罚类别,可以督促银行加强贷款的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依法经营的水平。比如,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规定,贷款人违反规定办理贷款业务逾期未改的,监管机构可采取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等监管措施,或给予责令限期改正、纪律处罚、罚款、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等行政处罚措施。对贷款调查、审查、放款等环节未尽职的除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外,还可处以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罚款;对越权审贷、违规放贷、违规支付贷款资金的,除采取监管措施外,可处以最高不得超过30万元罚款。[巴老师讲案例之一]

信贷风控防线全面失守风险案例一、案例简介

××家族及其企业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就从××银行骗取贷款266笔,共计318亿元,目前形成不良贷款62笔,高达75亿元。

从被警方认定贷款诈骗高达2.7亿元的××公司操作贷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一般套路:××指使手下××、××伪造向××银行贷款所需的相关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利润表、银行交易流水、货物购销合同、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假材料,并利用其子××等人注册的××公司等公司向银行骗取贷款。资料虚构该公司一年营业额高达10多亿元,员工数百人。询问笔录显示,作为空壳公司的法人和股东,××坦诚自己从未找过一个客户和签过一份销售合同。

但他仍听从××指派,于××年6月前往××银行办理贷款。××称,××公司的贷款是用××省(外省)××县的土地进行抵押。在土地抵押环节,××县国土资源局抵押科工作人员××参与了共同作假。具体操作手法是:××等人到县国土局办理土地贷款抵押登记时,当着银行工作人员的面,按照正常流程将材料交给××,然后××便告知××和银行工作人员“回去等通知”。在××银行工作人员等待领取“土地他项权利书”的空档期,××等人会将事先伪造好的“土地他项权利证书”交给××。拿到假的“土地他项权利书”后,××便通知××和银行两方,并当着银行工作人员的面交给××,故意给××银行工作人员造成“‘土地他项权利证书’是从××县国土局办理”的假象。××省××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收受了××贿赂的价值50万元奥迪Q5一辆、价值18万元的江诗丹顿手表一块、现金20余万元。另外帮助××伪造虚高地价材料的××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分公司工作人员××和××,拿到××30万元好处费,虚增土地评估价值高达10倍。

伪造贷款资料需要大量虚假印章,这个任务主要由××次子××完成。在××位于××的家中,警方搜出了××县国土资源局、××县人民政府的假公章,还有××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业务专用章、××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证专用章等。这些印章都是××找人私刻的假章。××家中还藏有184份空白土地他项权利证书、38份空白国有土地使用证、10份房屋他项权利证书—这些证书也都是假的。××证实,这些印章和资料均用于办理抵押贷款。

本来应该拥有完善调查、审查、风控流程的银行,为何让××家族及企业的造假屡屡过关?××银行客户经理供述:“××公司在向××银行申请贷款前,××公司的领导会先找到××银行的主要领导进行沟通,然后银行领导就会交代业务部领导,业务部领导又转交我们负责办理。”在办理××公司贷款业务时,“贷款金额、利率、期限都是领导交代下来,说是××、××和银行主要领导亲自谈好了,我们只要按照谈好的内容去办理就行了。”

目前,××银行主要领导已受到纪律处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家族及其企业多名贷款诈骗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并受到法律制裁。二、问题思考

1.请从信贷风控防线角度,分析××家族及其企业通过假企业、假人数、假报表(材料)、假抵押、假评估、假印章等六假手段骗取××银行贷款318亿元带给我们哪些教训?

2.信贷风控防线全面失守会给银行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3.银行如何全面筑牢信贷风控防线?三、老师讲评

1.信贷风控防线全面失守案例教训非常惨痛。一是信贷经营文化扭曲。这家银行的经营文化完全背道而驰。不是安全第一,而是所谓的个人业绩第一;不是稳健至上,而是个人疯狂捞钱至上;不是价值为本,而是个人利益为本;不是规范管理,而是混乱管理。二是信贷合规文化丢失。没有制度、没有规矩,前中后台之间没有制约,岗位之间没有制衡,管理行对经营行没有监督,一切按领导授意去办,银行风控形同虚设。三是信贷底线文化丧失。银行主要领导、金融高管、信贷前后台人员都有人收受客户贿赂。四是信贷尽职文化缺失。在××公司贷款诈骗案中,××银行客户经理调查报告竟然写着“对于××公司提交的贷款材料,进行了调查核实,没有发现材料中有虚假的材料”,仅仅是“增值税发票不齐全”。中后台也没有尽职审查审批、没有放款审核、没有核保核押、没有支付管理、没有账户监管等,风控防线全面失守。

2.信贷风控防线全面失守将会给银行带来灾难性后果。一是给银行信贷资产造成巨大风险。该案例中一个集团客户及关联企业的不良贷款就占某银行总资产的10%以上。二是给金融干部队伍造成巨大伤害。从某银行主要领导到客户经理,一些人因此案把位子(被抓、双开)、帽子(撤职)、票子(停职停薪)与面子(处分处罚)全丢了。三是给银行声誉造成巨大破坏。

3.银行全面筑牢信贷风控防线的措施。一是强化员工不想违规的正能量。全面、经常、持续地开展信贷经营文化、信贷合规文化、信贷底线文化与信贷尽职文化教育。教育信贷从业人员对法律、对道德、对制度要有敬畏之心。二是设立员工不敢违规的高压线。加强学习辅导,设立思想高压线;健全规章制度,设立制度高压线;严格考核管理,设立机制高压线;强化违规处罚,设立纪律高压线。三是构建员工不能违规的防火墙。银行必须对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建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岗位制约,我的合规我负责,他人违规我有责,全行合规我尽责;第二道防线是网点与部门制约,即一岗双责,网点与部门必须同时承担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双重职责;第三道防线,即专业监督制约。加强审计、内控、信贷管理等部门对信贷业务的专业、专职监督。监督不留死角,实现对信贷业务人员、风险管理流程、网点、产品、时间段监督的全覆盖。做到全行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与全时段风险管理。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规范流程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规范流程

信贷管理是一个诸多环节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管理过程,任何一个贷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风险。在当前我国信用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强化贷款业务的全流程管理。尽管信贷业务品种不同、对象各异,但都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共同的管理流程。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管理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的过程。每一笔信贷业务都会面临许多风险,规范操作流程就是要通过既定的操作程序,通过每个环节的层层控制达到防范风险、实现效益的目的。(一)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三查”制度的弊端

在我国商业银行流行数十年的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要求了,必须进行扬弃。其主要弊端如下。1.缺乏尽职与问责要求

在传统商业银行管理框架下,与风险管理战略有关的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大量存在个人决策代位集体决策的现象。同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中,相关部门和领导者及信贷从业人员权责不清,导致制衡、监督缺位。特别是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三查”制度没有严格的尽职要求与问责制度,出现贷款风险,往往由所谓的“集体”承担责任,个人责任虚化、空化问题突出。

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特别是客户经理对客户“十个不了解”的问题突出:不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同业平均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盈亏平衡点、平均利润率等指标;不了解客户提供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到底如何;不了解客户重大事项的变动、大额资金的流向等经营事项;不了解企业本身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处于何种阶段,失去及时退出的最佳时期;不了解抵押品变现的难度和变现的成本,被充足的第二还款来源和完善的抵押担保所迷惑,忽视第一还款来源;不了解企业的资金实际使用量是多少;不了解企业真实的所有者权益;不了解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企业资金的周转水平一定要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不了解企业对信用风险敞口的真实承受力;不了解企业管理层的真正素质等。2.贷前调查不实

当前一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很大一部分问题出现在贷前调查上。(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贷款操作规程中规定的要求深入细致地进行实时实地调查。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为完成营销指标、拓展客户、抢占市场,往往在一些贷款业务上放松对客户的准入标准,贷前调查不实、不尽职、流于形式,没有把贷前尽职调查作为“了解你的客户” “了解你客户的业务”“了解你客户的风险”的关键评估判断环节,导致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人与企业乘虚而入。(2)有的客户经理仅仅根据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资料作为贷前调查的依据,造成贷前调查失实。(3)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过程中没有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没有摸清申请人的真实背景。(4)有的客户经理凭经验和感觉办事,没有进行贷前调查便形成了调查报告。客户内部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假按揭、假资本金、假报表、假印章、假评估、假抵押”等骗贷行为频频出现,严重危及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5)贷前调查中没有用影像图片等有效手段记录借款申请人的真实经营情况,不能给贷款审查审批人员提供大数据系统分析及其他客观、科学的审批依据。3.贷中审查不严且贷中控制缺失(1)贷中控制缺失。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端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把合同管贷、贷中核保核押、贷放分控、支付管理及账户监管作为基本的信贷流程与风险控制手段。(2)贷中审查审批不严。一些银行没有设立严格的贷款准入标准,特别是行业准入、客户准入、区域准入没有明确的政策标准,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审批了贷款,形成风险隐患。(3)借款合同管理虚设,造成银行法律纠纷不断。借款合同管理上存在借款合同不合规与不完善的缺陷、借款合同签署前审查不严、签约过程违规操作、履行合同监管不力等问题。如对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约束不力,往往未明确约定贷款人提前收回贷款或解除合同的条件。贷款人在合同的条款中没有具体体现风险控制的要求并约定实施,致使借款合同对借款人不存在真正的法律约束,也不能在法律上真正保护贷款人的权益。(4)在放款与支付环节上把关不严。没有根据约定条件及受益人原则实行贷款资金的发放与支付,确保贷款按照约定的用途和进度使用,造成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同时,由于部分借款人通过虚假交易甚至无交易划转,套取银行贷款,给信贷资产质量埋下巨大隐患。4.贷后管理不真(1)重放轻管思想严重。一旦贷款发放完成后,贷款管理就基本结束了。客户经理由于自身营销任务太重、考核指标太多,对贷款使用、支付情况及其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信息跟踪检查不够。走访客户、贷后检查也很难落到实处,大多流于形式。(2)商业银行上下级机构之间在贷后管理上缺乏严格的制衡机制。在监督手段上,上级行仅仅限于对下级行进行检查指导,缺乏有效的预警手段、大数据监控系统和贷后监控考核体系。(3)贷后管理工作内容上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工作上随意性较大,不规范、不严谨、不严格、不认真。(4)在贷后管理技术手段上没有建立科学的贷后管理系统。主要靠人工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对风险控制的技术指导作用。(5)对集团客户贷款风险管理能力偏弱。集团客户往往涉及关联担保、虚假套贷、贷款挪用、盲目投资等多种贷款违规问题,且问题涉及众多市场主体,错综复杂,给银行贷款造成巨大风险损失。然而,我国一些银行并未从这些损失中吸取教训,对集团客户贷款的风险管理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二)再造商业银行信贷流程,建立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在对原有信贷“三查”制度扬弃的基础上,再造以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尽职控制、贷后尽职管理三大环节为主体的新的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1.贷前尽职调查全流程风险管理

贷前尽职调查全流程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客户贷款申请受理、尽职调查前准备、现场调查、非现场调查、分析论证、撰写调查报告等六个流程。

做实贷前,识别与预防风险,是这个环节流程再造的关键点。一是客户贷款申请受理要做实,重点是客户诚信申贷要到位。二是尽职调查前准备要做实,重点是客户经理团队要组建到位。把合适的贷款申请客户分配给合适的客户经理去调查。三是现场调查要做实,重点是账务核查、面谈制度与实地走访要做到位。四是非现场调查要做实,重点是大数据查询与风险判断要到位。五是分析论证要做实,重点是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效益性与前景性认定要到位。六是撰写调查报告要做实,客户经理必须签署法律声明,对贷前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负全面责任。2.贷中尽职控制全流程风险管理

贷中尽职控制全流程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审查审批、合同管贷、贷中核保核押、贷放分控、支付管理、账户监管等六个流程。因此,除了保留传统的贷款审查环节,新增了合同管贷、贷中核保核押、贷放分控、支付管理、账户监管等流程。

做严贷中,识别与控制风险,是这个环节流程再造的关键点。一是审查审批要做严,对不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贷款坚决不审批。二是合同管贷要做严,充分发挥借款合同对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保障作用。三是贷中核保核押要做严,对担保抵押贷款不合法、不合规、不足值的坚决不贷款。四是贷放分控要做严,对不符合放款条件的贷款坚决不放款。五是支付管理要做严,对不符合借款合同约定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坚决不支付。六是账户监管要做严,对不符合银行账户管理规定的贷款坚决不放款,已发放的贷款也要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合同,提前收回贷款。3.贷后尽职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

贷后尽职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制订贷后管理方案、贷后非现场监测管理、贷后批量监管、贷后现场检查与评价、贷后核保核押、贷后交叉营销、信贷风险预警和处理、贷款到/逾期收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潜在风险客户退出、提交贷后管理报告、信贷档案管理十二个流程。

做真贷后,识别与处置风险,是这个环节流程再造的关键点。(1)认真制订贷后管理方案。特别是方案要有针对性、操作性与预见性。公司客户要一户一案。个人客户与小微企业要制订整体贷后管理方案。(2)认真做好贷后管理十二个规定动作。银行要明确规定这十二个动作的标准、频率、责任、时间节点与考核。(3)认真检查发现风险。包括检查的内容、频率、报告与问题整改等工作要切实做到位。(4)认真预警报告风险。时间就是安全,隐患就是损失。银行必须建立严格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事项、流程、系统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5)认真处置化解风险,特别是做好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不良贷款的防控与清收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大难题。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要多法并举,包括营销手段清收、行政手段清收、法律手段清收、创新手段清收。不良贷款清收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分析借款人各种影响因素,从中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方法加以解决。(6)认真总结贷后管理的经验教训。银行要每年总结贷后管理方面的正反案例,编成信贷风险案例集,组织全行信贷从业人员开展大讨论,在讨论中深思,在讨论中警醒,在讨论中升华。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关键要素

从信贷业务实践看,要全面实施信贷全流程管理,在做好上述三大环节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掌控好贷款申请、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支付、贷后管理、回收与处置这九个关键要素。这九个关键要素与上述的三大环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信贷全流程管理的完整链条。(一)贷款申请

贷款申请是银行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中的首要环节,是拓展客户、拓展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助于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挖掘潜在客户需求,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借款人需要使用贷款资金时,应按照贷款人要求的方式和内容提出贷款申请,并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承诺所提供材料的真实、完整、有效。贷款申请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借款人名称、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申请贷款的种类、期限、金额、方式、用途,用款计划,还本付息计划等,并根据贷款人要求提供其他相关资料。(二)受理与调查

贷款申请是否受理,主要基于考虑银行收益是否有效覆盖风险来对客户进行初步判断,并作为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口。贷款人应落实具体的责任部门和岗位,履行尽职调查并形成书面报告。尽职调查主要是为后续的风险评价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银行在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由分管客户经理采用有效方式,从三个方面入手收集借款人的信息。1.借款人及其关系人的情况

借款人及其关系人的情况是指公司治理、领导人素质、行业地位、专业能力、企业资质、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通过调查分析,评定资信等级,评估项目效益和还本付息能力。2.项目本身情况

项目本身情况是指项目的规模、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政策合规性、环境影响、产品市场容量、潜在市场竞争等。3.贷款担保情况

贷款担保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对担保的合法性、抵(质)押物价值及可变现能力等,并就具体信贷条件进行初步洽谈。客户经理根据调查内容撰写书面报告,提出调查结论和信贷意见。(三)风险评价

银行应创造条件实现贷款风险评估岗位与尽职调查岗位完全分离。要从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角度,建立一支从事贷款风险评价的专业化队伍,并明确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价人员的职责分工,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现制衡原则。银行客户经理将调查结论和初步贷款意见提交银行审批部门,由审批部门对贷前调查报告及贷款资料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设置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和标准,对借款人情况、还款来源、担保情况等进行审查,全面评价风险因素。风险评价隶属于贷款决策过程,是贷款全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风险评价的全面性、相关性原则,根据信贷业务的本质要求,凡影响到贷款按时收回的相关因素均应纳入评价范围。当然,贷款评价角度对不同项目应各有侧重,对于某些不依赖项目本身现金流还款的项目,甚至项目本身不产生任何现金流的项目,风险评价的重点应集中在还款来源的可靠性上,如对依赖财政拨款的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供水暖电气等项目,应重点评估当地财政的偿债能力。(四)贷款审批

银行要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对信贷资金的投向、金额、期限、利率等贷款内容和条件进行最终决策。银行要实行“审贷分离”,即贷款审批部门必须独立于贷款经营部门,达到“另一只眼看风险”的效果。“分级审批”不是要求对同一笔业务设置多个审批层级,而是要求贷款人建立贷款审批授权制度,明确不同层级的审批权限。贷款审批应依据国家有关信贷政策,从银行利益出发审查贷款业务的技术、经济和商业可行性,分析申报材料的主要风险点及其风险规避和防范措施,依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给银行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决定是否批准贷款。由此,贷款审批流程在决策上更强调风险点的控制与防范。(五)合同签订

合同是记载当事人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凭证。对于银行来说,借款合同约定是维护贷款人和借款人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强化合同管理有利于规范银行和客户双方的行为,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合同签订强调协议承诺原则。强调协议承诺,要求借贷双方将贷款合同放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位置,是立法的重要依据。协议承诺基于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契约原则,要求银行将贷款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和理念落实到合同中。从法律角度来说,贷款人与借款人地位等同,贷款人唯有通过合同约定来约束借款人,才具有法律效力。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只有协议承诺才是贷款人追究借款人违约责任的依据,因而协议承诺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协议承诺的重点是承诺申贷材料信息的真实有效、承诺贷款的真实用途、承诺贷款资金的支付方式及承诺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贷款人通过签订周密的借款合同约定详细的各类贷款限制性条款,并认真进行贷后对照检查。一旦发现客户有严重违反协议的情形,银行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提前收回贷款。(六)贷款发放

银行必须贷放分控、实贷实付。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都有独立的放款部门,这些部门完全独立于贷款调查、审批部门,对贷款使用和发放的合规性与借款合同是否相符独立负责,且通常与贷款调查和审批部门的分管行领导分开。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贷款的批准和实际发放、支用环节分别得到有效控制和科学制衡。

按照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发放和支付管理的要求,在贷款发放和支付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审核工作量,同时考虑到放款环节应作为一道重要的风险管理屏障,因此专门规定了“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审核工作,此处所说的“独立”是指不能将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与信贷经营、信贷审批混岗。作为贷款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贷款人应建立健全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岗的岗位职责,明确审核工作的尽职要求,充分发挥其对借款人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约束作用,防止因贷款挪用带来的信贷风险。贷款人应设置两类条件:一是贷款发放条件,二是贷款支付条件。无论是贷款人受托支付还是借款人自主支付,在贷款人同意发放贷款之前,必须对发放条件进行审核。(七)贷款支付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突出强调了贷款支付环节。对支付的规定至少包括支付资金用途、支付方式、支付工具、支付方式变更,贷款资金支付限制禁止行为,借款人及时提供贷款资金使用记录和资料备查等约定。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第一次将贷款支付环节的管理提升到与贷款利率、金额、还款来源保障等合同要素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极大地完善了借款合同的运用,保证了贷款流程科学、合理、有序运行。过去在实贷实存时期,银行通常是将一个项目的贷款一次或若干次发放至借款人账户,然后由借款人自主使用,贷款人只能事后检查贷款的使用情况,实效性和有效性明显不足。因此信贷“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发放和支付环节进行重大调整,以监控贷款按用途使用为主要目的,设计新的支付管理方式。即贷款人应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支付审核和支付操作。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贷款人应审核交易资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在审核通过后,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象。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的,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总报告贷款资金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八)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关系到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它既是风险管理的问题,又是业务经营的问题,是银行贷款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已经构成贷后管理的“短板”。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贷后管理,一方面有助于准确地甄别客户的风险度,提升资产质量,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根据行业和客户的不利变化采取应对措施。贷后管理要求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变化等状况,监测贷款资金的用途及流向,适时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及有可能导致贷款资金出现违约的因素。贷后管理要覆盖贷款审批之后的整个流程,包括贷款重组、贷款转让和贷款回收。银行为实施有效的贷后管理,需要建立贷款质量监控制度、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及贷后动态监测和重估制度;借款人现金流出现异常的,要控制借款人的资金支付;贷款人要参与借款人的贷款重组,维护贷款人的债权。(九)回收与处置

贷款回收与处置直接关系到银行预期收益的实现和信贷资金的安全,贷款到期后按合同约定足额归还本息,是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维护信用关系当事人各方权益的基本要求。银行应提前提示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对于确因借款人暂时经营困难不能按期还款的,贷款人可与借款人协商贷款重组;对于不良贷款,贷款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方式,予以保全处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