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书屡用屡效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5:54:12

点击下载

作者:徐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书屡用屡效方

徐书屡用屡效方试读:

徐书屡用屡效方徐书 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徐书屡用屡效方/徐书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

ISBN 978-7-5132-5297-3

Ⅰ.①徐… Ⅱ.①徐… Ⅲ.①验方-汇编 Ⅳ.①R289.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42920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1 字数126千字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297–3

定价 4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个人简介

徐书,男,江苏无锡人,主任中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临床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指导国家级课题一项,并著有中医专著《杏林碎金录》《徐书专病特效方》。

徐书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业医三十余载,勤求博采,寻访名师,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河北名老中医田淑霄老师,苏北家传三代中医外科名家陈瑞山先生,河北中医外科名家林为雄先生等,得其真传,为当今新孟河医派代表人物。徐书主任平日勤研经典,博涉诸家,提出了“以脉诊为中心,以经方为龙头,时方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的学术思想,尤擅以经方治疗各类疑难病证,疗效显著,诊日求医问药者,户限欲穿。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徐书教授临床经常应用并验之效确的50种专病专方。每一节分别从 “组成”“方解”“临证心悟”“验案集粹”四方面对该方进行论述。其中,“组成”“方解”介绍了该方的药物组成、方药解析、适用病证及常用加减法。“临证心悟”介绍了作者对该病的心得体悟,突出了治疗思路及辨证要点。“验案集粹”是作者行医多年来运用辨证论治取效的一些典型案例,供读者参考。

诸方或为作者研读医籍所得,或为临证所悟,皆在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所发挥,切合所治病证的基本病机。全书理、法、方、药一线贯穿,临床验之效确,为作者三十余年临证之精华。如作者认为过敏性紫癜为离经之瘀血所致,故以加味承气汤治之;青光眼发病多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厥阴虚寒证候,与吴茱萸汤的病机非常相似,故可用加味吴茱萸汤治疗;以“温肾”“疏肝”“软坚”排石三法治疗泌尿系结石,总结出四逆散合大黄附子细辛汤等,皆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及学术价值。该书为难得的中医内科佳作,值得广大中医师生参考借鉴。自 序

余自悬壶以来,所诊病患万千,思之,病虽繁复,一言以蔽之,不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之间。譬如伤寒六经,虽变化杂芜,然各经病者,均有所主之方。再如《金匮》百合病,虽有汗、吐、下异治之别,然其机一也,故可以百合地黄汤统之。此即先贤主病主方之论,擒贼擒王之法也。

医非博而不能通,非通而不能精。余临证以来,所遇疑难病证,皆喜寻幽探微,潜心经典,旁涉百家,每至废寝忘食,必推根明旨,以期覆杯之效。

是书名曰“屡用屡效”,其方或余思研经典所悟,或为师传秘典,或为各家心法。其立法,依古训而不落窠臼,辟新方以融会贯通,皆剑指核心病机,临证验之效确。若有心人思推玩味,举一反三,再遇繁杂之证,即可快刀乱麻,不致手足无措也。

此皆余临证之精粹,今欲付之梨枣,以飨同道,但求弘而广之,以解生民之苦。然是书皆一家之言,兼之仓促而就,不免纰漏舛误,望同道不吝指正。

是为序。第一节 加味桃核承气汤:笑看“离经之血病”,紫癜神似膀胱癌加味桃核承气汤系过敏性紫癜特效方。过敏性紫癜其病位在肌肤,常表现为双下肢出血点,余认为此病病机为血不归经,属离经之血的范畴。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原则,以温经化瘀之法可使血液归于常道。可用桃核承气汤泻下祛瘀,此乃化瘀生新之法。【组成】

桃仁10g,桂枝10g,大黄10g,芒硝5g,甘草6g,益母草30g。【方解】

桃核承气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按常理,热者应该寒之,不应用热药,桃核承气汤本为下焦瘀热互结证而设,却加桂枝以通行血脉,不亦怪哉?余思之,取桂枝意在开太阳膀胱皮毛,诸如五苓散用桂枝,像自来水的开关龙头一样,无桂枝则开关闭锁。

另外,根据“血者,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的原则,大黄、芒硝药性寒凉,极易造成凝血之患,故用桂枝,寒、温并用,相得益彰。

加味桃核承气汤由桃核承气汤加益母草组成。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泄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泄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益母草善于活血止血,祛瘀消水;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临证心悟】

加味桃核承气汤系过敏性紫癜特效方。过敏性紫癜其病位在肌肤,常表现为双下肢出血点,余认为此病病机为血不归经,属离经之血的范畴。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原则,以温经化瘀之法可使血液归于常道。可用桃核承气汤泻下祛瘀,此乃化瘀生新之法。

足太阳膀胱经有两个实证,即:①蓄血证;②蓄水证。所以,把水与血的关系解决了,这个病就可以彻底治愈。桃核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膀胱蓄血证,正因如此所以用其治疗过敏性紫癜切合病机。且过敏性紫癜系外邪侵入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用下法可促进毒素排出。在临床中,余除以桃核承气汤作为过敏性紫癜的特效方外,还用于治疗精神异常、头皮下血肿、膀胱癌等证属离经之血的疾病,皆有很好的疗效。【验案集粹】杨某,男,7岁。2017年1月11日初诊。

现病史:双下肢紫色斑点反复发作1年,在多家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给予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时双下肢皮疹暗红,扁桃体肿大,口干,舌苔白腻,脉细弦。

辨证:瘀血内结。

治法:破血下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味。

桃仁6g,桂枝6g,大黄3g,芒硝1g,甘草6g,益母草10g,蝉衣6g,生姜15g,大枣15g。7剂。

二诊:皮疹大部分消失,舌淡苔薄,脉细,继予上方7剂。

三诊:皮疹完全消失,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巩固。第二节 加味止咳散:咳嗽百变不离风寒二条,四两拨千斤还看加味止咳肺为气之本,司呼吸,宣发与肃降是其生理功能,只有宣发才能肃降。外感内伤皆可导致诸气上逆于肺,则咆哮而咳,故治咳之法当以宣降清润为务。【组成】

麻黄5g,杏仁10g,甘草6g,白前10g,前胡10g,百部10g,款冬花10g,枇杷叶20g,鹿衔草20g,天浆壳10g,山海螺10g。【方解】

余早年跟随南通市中医院蒋仰山老先生学习时,发现其治咳之法以宣、清、降为主,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皆取得佳效,遂逐步总结出加味止咳散。

肺为气之本,司呼吸,宣发与肃降是其生理功能,只有宣发才能肃降。外感内伤皆可导致诸气上逆于肺,则咆哮而咳,故治咳之法当以宣降清润为务。宣肺首选三拗汤,以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杏仁下气定喘;甘草和中,合用有宣肺止咳,降气平喘的作用。前胡、白前、枇杷叶,其气主降,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可恢复肺之生理功能。余常重用枇杷叶20~30g,降肺止咳,疗效颇佳;鹿衔草不仅善于治咳,而且补肾、温阳,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都有佳效,尤适于虚人咳嗽,伴有汗出者。山海螺、天浆壳也是余临证常用的清肺化痰之品,教科书中少有提及,故特记录于此。【临证心悟】《医学心悟》云:“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程钟龄先生总结出止嗽散治诸般咳嗽。余师其意,制加味止咳散,治疗风寒束表之咳嗽有佳效。在临床中余总结加减法如下:风热者,加黄芩10g,桑叶10g;内夹寒饮者,加干姜3g,细辛5g,五味子10g;痰热内蕴者,加苏子10g,白芥子10g,牛蒡子10g,葶苈子10g,车前子10g;阳虚象明显者,加附子5g,细辛5g。

山海螺、天浆壳皆为余用治咳嗽痰喘之常用药,特介绍于下。

天浆壳:味咸,性平。入肺、肾二经。功效清肺化痰,定惊透疹。《饮片新参》言其“软坚,化痰,清肺。治肺风痰喘,定惊”。可治咳嗽痰多,气喘,百日咳,麻疹透发不畅,发热咳嗽等,在慢性咳喘病治疗中只要见咳嗽痰多者,余即加用此药,一般以6~10g为宜。

山海螺:味甘,性平,无毒。功效消肿,解毒,排脓,祛痰,催乳。治肺痈,乳痈,肠痈,肿毒,瘰疬,喉蛾,乳少,白带。对于脓痰较多的咳嗽气喘效果佳,用量为10~30g。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诸般咳嗽皆以风寒咳嗽为多,故治咳当突出两个字——“宣”与“降”。其使用技巧:当外感症状明显时,重在“宣”,“降”为辅;当外感症状不明显时,重在“降”,“宣”为辅。【验案集粹】张某,女,32岁。2015年3月20日来诊。

现病史:咳嗽2周,曾先后服用中药、西药,无明显效果。刻下咳嗽昼夜无休,痰黄而黏,口干口渴,汗出,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咳嗽。

治法:宣散风热,清热宣肺。

方药:加味止咳散加黄芩、桑叶、鱼腥草。

麻黄5g,杏仁10g,甘草6g,前胡10g,款冬花10g,枇杷叶20g,鹿衔草20g,天浆壳10g,黄芩10g,桑叶15g,鱼腥草15g,生石膏30g。7剂。

二诊:药后偶咳,上方去石膏,继服7天,巩固治疗。第三节 八味镇咳汤:百日咳从痉病看,行气活血辅佐法本病系感受时行疫气之邪,蕴伏肺络,兼夹痰火瘀滞,气逆上冲而致,一般宣肺止咳之品难以取效,其病理特点是小气管的痉挛所致。痉挛之际,气逆不顺往往会导致瘀血、痰浊的产生,所以解痉镇咳是治疗之标,活血降气是治疗之本。余从临床中总结出八味镇咳汤,此方解除小气管痉挛病证甚效。【组成】

钩藤6g,全蝎3g,白芍10g,甘草3g,当归10g,川芎6g,红花3g,百部6g。【方解】

八味镇咳汤为余治疗“百日咳”所创,近年来用于肺部肿瘤引起的刺激性干咳疗效颇佳。方中首选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柔肝,配伍全蝎入络解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理气,钩藤、甘草镇惊,使痰液容易咳出,百部润肺下气止咳。诸药合用,能使血畅气调,肺润咳平。诸药相配,解痉止咳效佳。【临证心悟】

“百日咳”也称“顿咳”,属于痉挛性咳嗽,初起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1~2周后症状逐渐加重,以其咳嗽阵作,气逆而发,面红伴呕吐痰涎为主要特征。本病初期,舌苔多薄白,后期舌苔转黄腻,出现痉挛性咳嗽,称之为痉咳期。本病系感受时行疫气之邪,蕴伏肺络,兼夹痰火瘀滞,气逆上冲而致,一般宣肺止咳之品难以取效,其病理特点是小气管的痉挛所致。痉挛之际,气逆不顺往往会导致瘀血、痰浊的产生,所以解痉镇咳是治疗之标,活血降气是治疗之本。余从临床中总结出八味镇咳汤,此方解除小气管痉挛病证甚效。【验案集粹】王某,男,6岁。2015年12月6日初诊。

现病史:咳嗽1月余。阵发性咳嗽伴呕吐,夜间加重,曾经在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无好转,遂来中医门诊治疗。来诊时,见其精神萎靡,乏力,大便正常,舌质偏红苔黄,脉细弦数,沉取无力。

辨证:肝火犯肺,肺阴亏虚。

治法:清肝泻肺,养阴止咳。

方药:八味镇咳汤加减。

钩藤6g,全蝎1g,甘草3g,当归6g,川芎3g,白芍6g,黄精6g,党参6g,香附4g,百部6g。5剂。

二诊:患儿咳嗽大减,原方继续巩固5剂后痊愈。第四节 新加葛根汤:鼻部诸病阳明寻,新加葛根两解法古人治疗鼻炎之方皆有黄芩、生石膏,此法是根据经典“胆热移于脑”之理而成。余师其意,取经方葛根汤。【组成】

葛根15g,黄芩9g,黄连6g,藿香10g,桔梗10g,白芷10g,苍耳子5g,辛夷10g。【方解】

古人治疗鼻炎之方皆有黄芩、生石膏,此法是根据经典“胆热移于脑”之理而成。余师其意,取经方葛根汤。此方既能解表又能清里热,其中葛根作为鼻腔引经药,黄芩、黄连可以清邪热,直中病机。另外,《三因方》之苍耳子散中的苍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治疗鼻炎、鼻窦炎效佳;中成药藿胆丸以藿香和猪胆汁治疗鼻窦炎,因猪胆汁用之不便,故将其去掉,以藿香配桔梗、白芷,芳香化湿,托毒排脓,余临床治鼻窦炎以此效方百发百中。【临证心悟】

余在临床中总结出新加葛根汤治疗鼻窦炎有特效。一般认为,鼻窦炎的发生大多由鼻炎或急性鼻炎治疗不彻底而致。它不同于过敏性鼻炎,其病理机制常因鼻窦化脓,以鼻塞流浊涕、腥臭异常为主要表现,伴有前额疼痛,鼻塞不通等。中医又称“鼻渊”。《素问·气厥论》曰:“胆热移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医宗金鉴》谓:“鼻渊内因胆经之热,移于脑髓,外因风寒,凝郁火邪而成。”

治疗此病,历代医家基本皆以苍耳子散,或单纯清热法治疗,疗效不佳。鼻窦部位从经络来看,属于肺、胃经,故余从阳明经入手,以葛根汤、苍耳子散、藿胆丸三方加味组成效方加味葛根汤,一以外散风邪,一以清透郁热。

加减法:

1.伴口干口渴者,加银花10g、连翘10g、生石膏30g。

2.伴脓鼻涕多者,加大桔梗用量,一般可用10~30g,桔梗量大容易引起恶心,亦可加竹茹。

3.鼻窦炎转成慢性者,加黄芪30g、皂刺10g。

4.鼻窦炎,炎症时间长者,往往伴有血瘀,加川芎10g、赤芍10g。【验案集粹】王某,男,34岁。2016年3月12日初诊。

现病史:头痛伴脓鼻涕2年余,在人民医院行CT检查,诊断“左侧上颌窦及左侧筛窦炎”。刻下前额痛伴咽喉疼痛,鼻塞,黄脓鼻涕,口不干,舌质红苔白,脉右寸弱。

辨证:太阳阳明少阴合病。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新加葛根汤。

麻黄3g,附子5g,细辛5g,黄芩9g,桔梗10g,甘草6g,半夏12g,茯苓10g,葛根15g,白芷10g,金银花10g,藿香10g,白蒺藜10g,辛夷10g,姜枣适量。7剂。

二诊:药后头痛消失,仍有少量脓鼻涕,继用上方巩固治疗。第五节 加味旋覆代赭汤:痰喘调肝为先,降逆肺胃为要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然气机调节之枢纽在肝,故痰喘者当以平肝降逆化痰为大法,方以加味旋覆代赭石汤。【组成】

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姜半夏10g,苏子10g,莱菔子10g,橘红10g,槟榔10g,龙骨30g,牡蛎30g。合并外邪者,加三拗汤,即麻黄、杏仁、甘草。【方解】

方中代赭石平肝逆,与党参配伍,能使党参补气之力直达下焦,伍苏子降逆平喘之力更强。诸花皆升,唯有旋覆花独降,其肃降之力甚强,还可通大便。喘证乃痰阻气道,气道痉挛而致。故选槟榔可解除肺部痉挛、憋闷,其效比厚朴更强。余在临床中经常重用槟榔,皆获佳效。此外应根据大便情况决定槟榔用量,大便稀少用3~5g,大便干可以用10~15g。半夏、莱菔子、橘红皆属化痰之品,诸药相伍,平肝降逆,化痰平喘。龙骨善治肺中痰涎引起的咳逆,与牡蛎配伍治痰之神品,二味药能降逆化痰而不敛邪气。【临证心悟】

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然气机调节之枢纽在肝,故痰喘者当以平肝降逆化痰为大法,方以加味旋覆代赭石汤。

经云:“诸气郁,皆属于肺。”喘证乃肺气上逆,痰阻气道而致。传统中医皆从肺、肾求治,实证在肺,虚证在肾。余临证之初也按其法求治,然临床总有不尽人意之时。后思小青龙汤善治寒夹饮之喘证,其中白芍、五味子收逆而平肝,方悟喘之证与肝逆有关。

正常生理状态下,肝升而肺降,金木互制而维持升降功能,可达到呼吸平稳,气道通畅。然肝为刚脏,内藏相火,外感内伤,木郁化火,升发太过,克伐脾土,水湿成痰,上迫于肺则导致肺金不降,上逆而喘。遂总结出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痰喘有特效。【验案集粹】王某,男,72岁。2017年8月12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0年,近日因外感后出现咳喘加重,先后住院2次,症状略有好转,出院后又加重,求助于余。刻下,咳逆倚息,痰声辘辘,色白多而黏,胸部憋闷,大便黏滞,舌苔白腻,脉滑数。

辨证:痰阻气道,升降失职。

治法:降逆化痰,止咳定喘。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党参10g,姜半夏10g,苏子10g,莱菔子10g,白术20g,橘红10g,槟榔10g,生牡蛎30g。7剂。

药进7剂,咳喘若失,继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善后。第六节 加味千金苇茎汤:痰热喘宜甘凉法,肺肠表里降为顺外感风寒痹阻于肺,肺气上逆与痰胶着阻塞气道,外邪入内,极易热化,往往形成痰热交阻,引发热喘。治热喘之法,当以甘凉之药清热,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之喘,应时时注意通便,让邪有出路。【组成】

芦根30~60g,桃仁10g,杏仁10g,薏苡仁30g,冬瓜子30g,苏子10g,姜半夏9g,大黄5~10g,槟榔5~10g,甘草3~6g。【方解】

方中芦根甘寒轻浮,善清肺热,专通肺胃结气,能使热毒从小便而出,其中空又如肺之气管,善达诸窍。冬瓜子专于开痰,《名医别录》载其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善逐垢腻,为五脏内痈之要药,与芦根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下气利水,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杏仁宣降肺气,桃仁活血逐瘀生新,杏仁配桃仁,一气一血,气血通调。苏子、半夏化痰平喘,槟榔配大黄,泻下通腑。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逐瘀定喘之效。

本方甘凉清润而无苦寒,且质润而不燥,无伤津液之弊。方中芦根、冬瓜子、薏苡仁用量亦大,若热喘重者,芦根可用60~100g。

加减法:

1.夜间哮喘甚者,重用桃仁15~20g,同时加当归10g,全蝎5g。

2.痰中带血者,加黄芩15g,藕节炭15g。

3.胸闷者,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

4.胸痛者,加郁金10g,枇杷叶20g。

5.大便稀者,去大黄,加车前子15~30g。

6.肺部感染者,加鱼腥草30g,龙葵30g。【临证心悟】

外感风寒痹阻于肺,肺气上逆与痰胶着阻塞气道,外邪入内,极易热化,往往形成痰热交阻,引发热喘。治热喘之法,当以甘凉之药清热,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之喘,应时时注意通便,让邪有出路。喘证分虚实,实喘在肺,虚喘在肾。实喘又分为寒喘和热喘,热证实证之喘,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以及肺痈等。病机性质属于实证、热证,首选加味千金苇茎汤。此方最大的优点是善用甘寒以养其肺,此为余之一得也。【验案集粹】花某,男,66岁。2017年2月10日初诊。

现病史:咳喘伴发热2周。患者1周前,因受凉出现咳嗽、胸痛,继之出现咳喘、发热,体温达39℃,经人民医院检查,X片显示:右肺下部炎症。予以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近1周来又出现发热咳喘,遂求治于中医。刻下咳喘,痰黄,胸闷,下午体温37.8℃,口干,大便偏干,舌苔黄腻,脉弦细滑。

辨证:痰热蕴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定喘。

方药:加味千金苇茎汤合小柴胡汤。

柴胡20g,黄芩15g,芦根60g,桃仁10g,杏仁10g,薏苡仁30g,冬瓜子30g,苏子10g,姜半夏9g,大黄10g,槟榔10g,鱼腥草30g,龙葵30g,甘草6g。7剂。

二诊:寒热已退,哮喘已平,仍口干,痰黄。继用上方,巩固治疗。第七节 加味栀子宣痹汤:反流诸病从肝逆,降逆止酸清宣剂余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乃肝气横逆,肺气不降,继而胃酸上逆,灼伤食道引起反酸、灼热、疼痛等症状,治疗当以清热降逆、止酸作为大法。【组成】

栀子10g,豆豉10g,郁金10g,枇杷叶20g,佛手10g,甘草6g。【方解】

郁金,辛、苦,性轻扬上行,能疏肝行气解郁;枇杷叶需重用,《本草新编》云其“味苦性平,下气,除呕哕不止”;合栀子豉汤,四药皆苦,苦能降泄,降胃气,降肺气,降肝气;另外加佛手、甘草以助药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若患者出现心中灼痛伴大便稀的,余常以干姜易豆豉。久病证属厥阴虚寒者,当以吴茱萸汤合宣痹汤。【临证心悟】

余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乃肝气横逆,肺气不降,继而胃酸上逆,灼伤食道,引起反酸、灼热、疼痛等症状,治疗当以清热降逆、止酸作为大法。余治疗常用栀子豉汤与宣痹汤合方加味,疗效极佳。《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上焦,表现反酸、胸痛、胸闷等症状。余分析其病机,胃以降为顺,胃酸上逆则肝气横逆,直接导致肺气不降,心火上炎。治疗当以清心降火,降逆止酸。清心降火首选栀子豉汤。《伤寒论》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条文中的典型症状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可以栀子豉汤治之。方中栀子味苦性寒,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可疗胃中热气,除烦;豆豉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除烦,宣郁散结。

胃酸上逆,不循其道,其根在于肺气不降,则胃气上逆,正如叶天士所云:“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是以降肺气则诸气皆降,余首选宣痹汤。宣痹汤方出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六条:“太阴湿温,气分闭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其方由枇杷叶、郁金、射干、淡豆豉、通草组成,以其轻宣肺痹为法,不特为湿蕴上焦,清阳郁致哕者而设。【验案集粹】梁某,男,39岁。2016年11月15日初诊。

现病史:反酸伴胸痛1年余。患者曾在多家医院行胃镜检查,考虑反流性食管炎,予以西药治疗,病情反复,曾服过中药,无明显疗效。刻下,时有胃酸,胸部灼热,口干,咽干,舌红,脉左关弦细滑。

辨证:肝胃郁热。

治法:清肝泻火,宣发郁热。

方药:加味栀子宣痹汤。

栀子10g,豆豉10g,郁金10g,枇杷叶20g,佛手10g,乌贼骨20g,川贝10g,甘草6g,14剂。

二诊:药后明显好转,胸部灼热感消失,继用上方,连续服用42剂,随证加用蒲公英20g,牡蛎30g,百合10g,诸症消失。第八节 丁香降逆汤:胃气动膈气机逆,四方合用显神功余认为,顽固性呃逆病机复杂,寒热虚实错杂,气阴亏虚夹杂痰饮,非一方一药可以治疗,故总结出丁香降逆汤。【组成】

丁香6g,柿蒂15g,旋覆花10g,代赭石20g,陈皮10g,竹茹10g,党参10g,白芍20g,甘草10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茵陈10g,枇杷叶10g,半夏9g。【方解】《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五气为病……胃为气逆为哕。”中医学认为,呃逆之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肺、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胃的气机失调。故调理脾胃,复升降气机是治疗呃逆的基本原则。

该方由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芍药甘草汤等方变化而来。橘皮竹茹汤是治呃逆偏于热的主方,丁香柿蒂汤是治疗呃逆偏于寒的主方,而旋覆代赭汤是治疗痰痞之主方,芍药甘草汤乃缓膈肌痉挛之方,今四方合用以治寒热错杂,痰痞互结之证,切合病机,故余应用于临床每每得心应手。【临证心悟】

余认为,顽固性呃逆病机复杂,寒热虚实错杂,气阴亏虚夹杂痰饮,非一方一药可以治疗,故总结出丁香降逆汤。丁香降逆汤具有凉温平和,善调肝降胃肃肺,调气化痰降火,扶正祛邪,兼虚实通治之效。

呃逆指因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表现为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控的一种病证,早在两千多年前即有记载。传统中医认为,本病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嗜食辛辣、阳明腑实、肝气横逆以及情志不畅等而起。对于本病,余素从虚实辨证,声音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者,多为实证;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气短乏力者,多为虚证。这种辨证对一般的呃逆治疗是有效的,然临床亦可见久治不效之顽固性呃逆。其病机相对复杂,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诸方不效,治疗颇为头疼。余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顽固性呃逆特效方——丁香降逆汤,验之临床,其效可圈可点。

张锡纯云:“盖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时或不降,则必壅滞转而上逆。”并进一步指出,“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代赭石可益肾纳气,配合旋覆花降胃气之上逆,药力尤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丁香、柿蒂均具有镇静作用。以上均是中医学在治疗呃逆中应用普遍,且有较强和胃降逆止呃作用的药物。

呃逆的发生虽然以胃气上逆为关键,但与肺气之失于肃降、肝气之横逆密切相关。芍药甘草汤有调和肝脾、益阴缓急、疏畅气机、增强和胃降逆作用。与此同时,西医学认为,呃逆是膈肌的一种不自主的间歇性、痉挛性收缩所引起的动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余在临床中发现,本方不仅对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病取效甚捷,在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胸腹腔肿瘤、肝硬化、脑血管病及胸腹腔手术后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导致的顽固性呃逆等,均有佳效。

此呃逆效方为顽固性呃逆而设,实证加重生姜、竹茹的用量,虚证去竹茹加红参,一般用本方4~5剂即效。至于正常人偶患呃逆,取鲜韭菜60g,开水洗净,打碎榨汁,炖热内服,每次取其法皆良效。此为民间验方,记录于此以备同道参考使用。【验案集粹】案1 李某,女,40岁。2016年9月15日初诊。

现病史:顽固性呃逆3年,白天重,睡觉好转,时断时续,伴胸闷、纳差、消瘦、面色萎黄,口干,舌淡苔白,脉弦细,曾在上海多家医院予以中西医诊治皆无效。

辨证:虚寒呃逆。

治法:肺胃同治,降逆止呕。

方药:丁香降逆汤加减。

丁香10g,柿蒂15g,代赭石20g,陈皮10g,红参10g,白芍20g,甘草10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茵陈10g,枇杷叶10g,黄芩9g。7剂。

余予以此方,患者服用7剂后呃逆明显好转,胸闷缓解,纳食增加,精神好转,服用2周后呃逆止,随访1年无复发。案2 赵某,男,38岁。2016年4月25日初诊。

现病史:因确诊为“胰腺癌”在无锡某医院住院放化疗后呃逆不止1周,经甲氧氯普胺、盐酸异丙嗪、针灸及中药治疗,疗效不佳。后延余会诊。刻下,呃逆连连,痛苦面容,声音洪亮,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痰热呃逆。

治法:肺胃同治,降逆止呕。

方药:丁香降逆汤加味。

丁香6g,柿蒂15g,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半夏12g,陈皮10g,竹茹10g,太子参10g,白芍20g,甘草10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茵陈10g,枇杷叶10g,黄连9g,全瓜蒌20g。7剂。

后其父告知,患者服药1剂后呃逆好转,5剂后未再出现呃逆。第九节 四逆止血汤:血溢诸症从气治,四逆止血顺肝气咳血之证多为气火失和,“阳络伤则血外溢”,血随气逆,随咳而出,余常以四逆止血汤平肝降气,和络止血。【组成】

柴胡10g,青皮10g,白芍10g,甘草6g,白及20g,茜草10g,小蓟30g,藕节炭30g,蒲黄10g,侧柏叶炭10g。【方解】

四逆止血汤从治气入手,治气者必治肝,故以四逆散作为调气之主方。其中青皮配枳壳,既可泻肺,又能平下焦之肝气。值得注意的是,因青皮较枳壳破气之力甚强,故血证首选青皮。方中以柴胡、青皮、白芍、甘草疏肝柔肝平气,以茜草、小蓟、侧柏叶炭清热止血,蒲黄化瘀止血,藕节炭不论寒热虚实之出血皆可应用,白及收敛止血,诸药合用,共奏平肝降气、化瘀止血之效。

对于呕血者,可合用泻心汤,即黄芩、黄连、大黄。热势较盛者,可合用犀角地黄汤,使火降血下,肺热则清,络和则血止。【临证心悟】

咳血之证多为气火失和,“阳络伤则血外溢”,血随气逆,随咳而出,余常以四逆止血汤平肝降气,和络止血。

余从临床经验中总结血证三法:(1)治血,包括收敛止血,凉血止血,离经之血则以祛瘀止血为主。(2)治火,根据火降血止之理,实证清热泻火,虚证滋阴降火。(3)治气,实证清气降气,虚证温补益气。

上述三法可灵活运用,相得益彰。【验案集粹】董某,男,31岁。2011年5月5日初诊。

现病史:咯血1月,时轻时重,曾在无锡某医院CT检查无明显异常,西医怀疑是炎症感染,给以输液治疗,未见好转,遂求治于中医。现咯血时作,量少,口干,舌淡苔白,脉弦细滑。

辨证:肝火犯肺,络脉损伤。

治法:清肝、泻肺、止血。

方药:四逆止血汤加味。

柴胡10g,青皮10g,白芍10g,甘草6g,白及20g,茜草10g,小蓟30g,藕节炭30g,蒲黄10g,侧柏叶炭10g,黄芩15g。10剂。

二诊:患者自述,药进1周,咳血即止。第十节 新加桑白皮汤:凉止降逆绝奇方,血热鼻衄桑白汤鼻出血在临床特别常见,多见于儿童。但对专病专药的探索,来自国医大师李士懋老师的经验,其用单味桑白皮10~15g治疗鼻出血,后余在临床中使用,发觉单味桑白皮力单势孤,故总结出桑白皮汤专治鼻出血。【组成】

桑白皮15g,黄芩9g,大黄6g,血余炭10g,白茅根30g,芦根15g。【方解】

方以桑白皮为君,另加黄芩、白茅根清热止血为臣,大黄降气止血为佐,血余炭止血归经为使,诸药相配,清泄肺热之力甚强,故治鼻血效佳。虚火者当引火归元,常用引火汤救治。余常用肉桂、细辛各5g,研末,冷开水调,敷两足涌泉穴。此方剂量适用于儿童,若成人鼻衄,量当倍之。【临证心悟】

鼻出血在临床特别常见,多见于儿童。但对专病专药的探索,来自国医大师李士懋老师的经验,其用单味桑白皮10~15g治疗鼻出血,后余在临床中使用,发觉单味桑白皮力单势孤,故总结出桑白皮汤专治鼻出血。

另外,衄证多火,还需分清虚火、实火。实火当脉弦滑有力,虚火之脉,无论大脉或细脉,当沉取无力。实火者火热妄行以清热泻火,用桑白皮汤有佳效。【验案集粹】胡某,男,10岁。2015年4月6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素有慢性鼻炎,症见喷嚏,鼻痒,近日有鼻出血5天,难以自止,大便干,舌质偏红苔白,脉两寸弦滑。

辨证:肺热灼盛。

治法:清降肺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10g,侧柏叶10g,黄芩9g,大黄3g,芦根10g,白茅根20g,血余炭5g,枇杷叶5g,冬瓜子10g,玄参6g,10剂。

二诊:已无鼻出血,鼻痒好转,口不干,舌苔白腻,脉寸关弱,继用葛根汤加黄芩巩固之。第十一节 喉科六味汤:巧辨六经为先锋,喉科六味主喉病余治疗喉痹,从经方入手,阳结者以小柴胡汤合六味汤加减;阴结者余常用麻附细合六味汤加减。【组成】

薄荷9g,荆芥6g,僵蚕6g,防风6g,桔梗10g,甘草6g。【方解】

六味汤,首见于清代喉科专书《喉科指掌》,书中以此方作为统治喉科72症的基本方。为避免与六味地黄汤混淆,后世常称之为喉科六味汤。余治疗喉痹,从经方入手,阳结者以小柴胡汤合六味汤加减;阴结者余常用麻附细合六味汤加减。

近代喉科喜用寒凉药,认为咽喉炎都是热证。临床遇见很多咽喉肿痛患者,因误用寒凉药致其肿痛非但不消,相反极易化脓或转成慢性,反复发作而前来求治者众。咽喉为门户之要道,六淫之邪皆可侵入,其中以风、寒最为多见。喉痹日久当以寒热错杂合而为痹,治疗大法当以寒、温并用,以辛温发散为佳。慢性者,遇寒会肿大疼痛,常伴舌淡,苔白,脉沉者从肾入手,以麻附细为主导,扶正托邪外出。偶见咽喉肿痛反复发作者伴乏力、气短者,补中益气同样效佳。所以治喉痹者,首辨阴阳,再辨虚实寒热。有的放矢,必能速效也。【临证心悟】《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余以喉科六味汤作为喉痹的基础方,阳痹者治在少阳,阴痹者治在少阴。

喉痹包括西医学的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儿童更常见。喉痹的急性期当从少阳入手,祛邪外出,若失治误治或过用寒凉导致急性转慢性,而形成夙根。一受外邪,极易反复发作,形成扁桃体慢性肿大,时有影响睡眠,出现打呼噜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哮喘,应以少阴麻附细托邪外出。【验案集粹】

熊某,女,28岁。2017年1月5号初诊。

现病史:慢性咽炎5年,反复发作。近日因受寒后出现声音嘶哑,咽喉感僵硬,疼痛,咽干,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证:少阴喉痹。

治法:温阳散寒。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六味汤加减。

麻黄3g,附子10g,细辛3g,当归10g,南沙参20g,薄荷9g,荆芥6g,僵蚕6g,防风6g,桔梗10g,甘草6g。7剂。

二诊:患者自诉3剂后声音嘶哑除,咽喉疼痛明显好转。继续上方7剂后,诸症消失。第十二节 固汗汤:阳虚气虚汗出证,治肾求本为出路余认为,自汗是标,其本在肾。故治疗自汗要肺肾同治才能取效,遂总结出固汗汤固之。【组成】

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菟丝子10g,五味子10g,瘪桃干15g,浮小麦30g,鹿衔草20g。【方解】

固汗汤,以玉屏风散固表,五味子、枸杞子、鹿衔草益肾,浮小麦、瘪桃干、糯稻根治标止汗。全方配伍简单但疗效佳。

瘪桃干又名碧桃干、桃枭、干桃等,为桃或山桃的未成熟果实,刷净果皮上绒毛,晒干入药。可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等症,为余止汗之习用药。【临证心悟】

自汗在临床中非常常见,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为最多。《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治疗自汗证常用黄芪汤,当代经方医案多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自汗证。汗证当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者从表治汗,内伤者根据虚实调整阴阳。余思之,自汗多属气虚不固,气虚者多伴阳虚也,气虚不固往往是表象,根源在肾。所以单纯见汗止汗不能起到很好效果。余认为,自汗是标,其本在肾。故治疗自汗要肺肾同治才能取效,遂总结出固汗汤固之。【验案集粹】吴某,男,45岁。2015年8月30日初诊。

现病史:自汗年余,疲劳后胸口下肢出汗明显,口不干,睡眠差,舌淡苔白,左寸关弱。

辨证:气虚不固。

治法:脾肾同治,固表治汗。

方药:固汗汤加味。

黄芪30g,白术10g,浮小麦30g,防风6g,瘪桃干10g,五味子10g,枸杞子10g,糯稻根10g,鹿衔草10g,生姜15g,大枣15g,10剂。

2015年9月15日,患者欣喜告知服用10剂后出汗消失。第十三节 三加龙骨牡蛎汤:虚火上蒸迫津液,阳虚盗汗三龙牡盗汗者,当今以阳虚虚火上蒸者为多,余常以三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成】

桂枝10g,白芍10g,龙骨30g,牡蛎30g,白薇10g,知母10g,黄柏10g,麻黄根10g,鹿衔草20g,霜桑叶10g。【方解】

盗汗一症,临床颇为常见,如《金匮要略》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气血阴阳皆虚,阳虚不能固外,阴虚不能内守,故易发盗汗,临床治疗多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外台秘要》所引《小品方》之二加龙骨牡蛎汤(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桂枝,加附子、白薇)。二加龙骨牡蛎汤治虚弱浮热汗出,方中附子、白薇,寒热互用,泄热导火,相火下潜则肾水不寒,浮热得泄则汗止。龙骨、牡蛎,收敛浮越,潜阳入阴,陈修园称此方治虚阳鼓动之浮热自汗,具有导火潜阳、养阴泄热之功。余使用时,则喜在二加龙牡汤基础之上,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麻黄根敛汗,命之曰三加龙骨牡蛎汤。

方中白薇,《本草从新》载其“苦咸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可治“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之血厥。因其性味苦寒,极易伤胃,易引起头晕、恶心、呕吐之症,对于脾胃虚弱者,可加竹茹、生姜佐之,甚者弃之。鹿衔草,《中国药典》载其“祛风湿,强筋骨,止血”,可用于风湿痹痛,腰膝无力,月经过多,久咳劳嗽等症,然其止汗之功鲜为人知。《素问·病能论》中即有应用其治疗酒风汗出之症:“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其止汗之效主要是添精补髓而止汗。桑叶主升发,而霜桑叶主潜降。余止盗汗常加这两味专药。【临证心悟】

盗汗者,当今以阳虚虚火上蒸者为多,余常以三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历代医家多认为盗汗为病,寐来其身如浴,醒来方知,证属阴虚,当滋阴降火,宜当归六黄汤辈。然验之临床,效多平平。余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盗汗的病机为阳虚为本,虚火为标,故以二加龙骨牡蛎汤加知母、黄柏、麻黄根来治疗,在此基础上加鹿衔草、霜桑叶两味专病专药,诸药配伍可取得显著疗效,命之为三加龙骨汤。

汗为心之液,肾主五液,肾阳虚衰,玄府不闭,既可以引起自汗,也可引发盗汗。阳虚盗汗的典型特点多伴有畏寒肢冷,脉虚无力,汗后身冷肢凉。故治汗之法既可以从表治,也可以从里治。从里治主要是从肾治,从心治,补肾就能补心,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既是补肾剂又是补心剂。对于盗汗一证,血虚者有之,气血两亏者更有之,皆可用三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特殊类型的盗汗可通过辨脉法来辨治。若左关弦数,苔见黄腻者,当属肝胆湿热,可用龙胆泻肝汤清泻之。余常合六一散治之,世人皆知利小便可以实大便,而利小便同样可以止汗。故知理者,可理清水之出路,切不可刻舟求剑。若汗后怕风者,可加防风、秦艽以袪风。其机理为肝体阴而用阳,风木为体,相火为用,其火易炎,最易寐中盗汗也。

若左关沉弱,又可以乌梅丸加龙骨、牡蛎来止汗也。舌苔白腻者,脉濡缓,治法以芳香化湿为主,主方为藿朴夏苓汤。曾治余某,盗汗年余,每晚醒后胸部出汗明显,口干,舌苔白腻,脉濡滑,以封髓丹合藿朴夏苓汤7剂,诸症皆除。【验案集粹】王某,男,43岁。2016年12月3日初诊。

现病史:盗汗1年余,曾找两位中医诊治,观其处方皆从阴虚入手,其效乏乏,问其所苦,云虽夜间汗出,但醒后自感冷汗涔涔。口中和,舌苔白,脉细弱。

辨证:阳虚盗汗。

治法:温摄潜镇。

方药:三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10g,白芍10g,龙骨30g,牡蛎30g,白薇10g,知母10g,黄柏10g,麻黄根10g,竹茹10g。7剂。

药进7剂,诸症好转,继续服用1个月痊愈。第十四节 加味百合汤:传陈老秘法,胃痛以理气为要诸多内外因素均可引起胃之失调,尤以饮食不节和情志不畅多见。然胃痛者,必夹气滞,故治痛当以治气为先。在治疗上宜理气和胃,畅其气机,复其和降,其痛自除。经云:“诸气郁,皆属于肺。”故治气当以治肺为先。【组成】

百合30g,乌药15g,荔枝核9g,延胡索9g。【方解】

百合汤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其云:“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本方原为治疗胃脘痛属气郁化火,或热积中脘,服热药无效或增剧者而设。《神农本草经》中载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陈修园亦谓:“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而诸气俱调。”《本草从新》谓乌药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百合、乌药一凉一温,润而不滞,辛而不燥,故对胃脘部的气痛、热痛均宜,寒痛者可加高良姜、桂枝。《得配本草》谓荔枝核:“甘、涩,温。入足厥阴、少阴经。散滞气,辟寒邪,治颓疝,疗心痛。”《本草新编》谓延胡索:“味辛、苦,气温。入肺、脾二经,又入肝足厥阴。止心腹卒痛,小肠胀疼。”四药相伍,行气止痛,颇有良效。【临证心悟】

此方非焦树德焦老之三合汤,乃陈瑞山陈老家传方加味百合汤,灵活加减可治各种胃痛,疗效可靠。其病变部位虽在胃,然与肝、脾有关。

诸多内外因素均可引起胃之失调,尤以饮食不节和情志不畅多见。然胃痛者,必夹气滞,故治痛当以治气为先。在治疗上宜理气和胃,畅其气机,复其和降,其痛自除。经云:“诸气郁,皆属于肺。”故治气当以治肺为先。

加减法:

1.寒者,加高良姜10g。

2.热者,加炒栀子6g。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蒲公英20g,牡蛎30g。

4.反酸者,加吴茱萸3g,黄连6g。

5.胃中灼热者,加丹参10g,川楝子10g。

6.病久体虚者,加党参10g,黄芪24g。

7.嗳气频频者,加代赭石20g,法半夏12g,香附10g。【验案集粹】蒋某,男,48岁。2017年5月16初诊。

现病史:胃痛5年余。患者5年前因饮酒后引起胃痛,饮食稍不慎则发作,胃气胀满,曾在人民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刻下,胃脘隐痛,食后尤甚,时有胃胀,口干,舌苔薄腻,脉右关弦滑。

辨证:中焦气滞,胃失和降。

治法:理气清热,和胃止痛。

方药:加味百合汤。

百合30g,乌药15g,荔枝核9g,延胡索9g,炒栀子6g,蒲公英20g,牡蛎30g,14剂。

二诊:药后1周疼痛消失,腹胀减轻。继续上方14剂,巩固治疗。第十五节 葶苈子汤:瘀血痰饮闭肺络,金匮葶苈是奇招余在临床中发现,肺源性心脏病与浊垢壅遏气道有密切关系。其病机为气道不畅,肺气不能宣降,内停瘀血,使气道不通,水泛心肺。故泻肺强心,活血利水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大法。【组成】

葶苈子30g,桑白皮30g,车前子30g,丹参30g,赤芍30g。【方解】

肺源性心脏病以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疗法疗效欠佳,当以《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为君以破水泻肺。《神农本草经》云:“葶苈子主癥瘕,积聚,结气,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次应用葶苈子治疗疑难病,如大陷胸丸治疗大结胸,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己椒苈黄丸治疗肠间饮聚成实。佐桑白皮宣通肺气而利水,丹参、赤芍活血,车前子化痰利水,诸药合用,共奏强心利水、活血泻肺之效。【临证心悟】

余在临床中发现,肺源性心脏病与浊垢壅遏气道有密切关系。其病机为气道不畅,肺气不能宣降,内停瘀血,使气道不通,水泛心肺。故泻肺强心,活血利水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大法。在临床上运用葶苈子汤治疗肺心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舌下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等瘀血证候,重用葶苈子可取佳效。伴有心慌气短者可合用生脉饮。

使用本方应注意,本方属于高效方,但不能单独使用。一般在临床中,余习惯将全真一气汤(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中名方,由熟地黄、白术、人参、麦门冬、五味子、附子、牛膝组成)与葶苈子汤同时使用,效果更佳。其次,正虚明显者上述剂量应减半,另加黄芪、红参。肺源性心脏病伴心衰者,葶苈子用量30g以上效果很好。【验案集粹】陆某,女,76岁。2016年10月5日初诊。

现病史:反复咳喘10余年,下肢水肿加重1月。曾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输液治疗,症情好转,出院后仍然以地高辛、呋塞米、茶碱缓释片维持。现口唇紫绀,动则喘甚,下肢水肿,舌苔白滑,脉寸关脉大,尺弱。

辨证:上实下虚,肺肾同病。

治法:补肾强心,泻肺利水。

方药:葶苈子汤合用全真一气汤加减。

熟地黄30g,山药30g,附子10g,麦门冬10g,白术10g,牛膝9g,五味子10g,葶苈子30g,桑白皮30g,车前子30g,丹参30g,赤芍30g。10剂。

二诊:咳喘明显好转,下肢水肿消失。继原方巩固治疗1月,诸症平稳。第十六节 半夏定眩汤:眩晕当从痰饮治,半夏定眩镇水神余总结30年临床经验发现,眩晕病人以痰饮上冲最为多见,因制半夏定眩汤以化饮定眩。【组成】

半夏20g,茯苓30g,白术20g,桂枝10g,泽泻20g,磁石3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10g,大枣4枚。【方解】

余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半夏定眩汤,此方虽仅十味药物,却包含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方。以上三方均有治疗痰饮上冲眩晕之效。其中半夏辛温,《神农本草经》云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认为:“半夏小剂量(10g)具有化痰止咳作用,中等剂量(20g)具有化饮定眩之功效,大剂量(30~60g)有交通阴阳安神之功效,而60g以上具有止痛治哮之效,常应用于肿瘤或强直性脊柱炎。”关于龙骨、牡蛎,陈修园曰:“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性涩以固脱,何其浅也。”张锡纯云:“龙骨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故余在治疗眩晕证时恒加龙骨、牡蛎以固正气,降上冲之痰饮而收效尤捷。【临证心悟】

余总结30年临床经验发现,眩晕病人以痰饮上冲最为多见,因制半夏定眩汤以化饮定眩。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涉及病因繁杂,且见解不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则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言:“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更明确指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而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则强调“无痰不作眩”。

痰湿型眩晕的主要辨证要点为眩晕,舌胖苔腻,脉沉弦或沉滑。余早年以代赭石配合夏枯草、车前草、姜半夏为主治疗眩晕取得一定疗效,然病易反复。后总结出半夏定眩汤,其治疗痰湿型眩晕具有起效更快,且不易复发等特点。

加减法:

1. 口干明显者,桂枝用量为3~5g。

2. 舌胖大有齿印者,桂枝、肉桂合用。

3. 伴口干口苦者,合用小柴胡汤。

4. 有颈椎病变者,加葛根30~100g。

5. 体弱脉虚者,加红参10g。【验案集粹】案1 唐某,女,34岁。2015年12月3日初诊。

现病史:眩晕反复发作3年余,以起床及伏案工作时间长后明显,加重1周,伴呕吐,舌淡胖苔薄白,脉寸关脉滑大,尺弱。

辨证:少阴水饮上冲。

治法:定眩利水,升降并用。方药:半夏定眩汤加减。

姜半夏15g,茯苓30g,白术20g,泽泻20g,龙骨30g,牡蛎30g,磁石30g,桂枝10g,车前子10g,葛根30g,生姜10g,大枣4枚。7剂。

1周后复诊,患者诉无头昏、恶心,继续巩固治疗。案2 卢俊强,男,45岁。2016年1月6日初诊。

现病史:有高血压,头昏,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每日早晨口服洛丁新10mg降压治疗,血压平稳,舌淡苔薄腻,脉沉细滑。

辨证:少阳少阴合病。

治法:和解少阳,温潜利水。

方药:半夏定眩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9g,半夏12g,党参10g,甘草6g,茯苓30g,泽泻20g,白术20g,磁石30g,龙骨30g,牡蛎30g,附子5g,生姜15g,大枣5个。7剂。

1周后复诊,患者诉头昏、口干口苦好转,脉沉缓,守前方继续服用2周后自觉无明显不适,后改用洛丁新5mg每日早晨空腹服用,监测血压稳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