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逻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5:08:55

点击下载

作者:宋明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育儿的逻辑

育儿的逻辑试读:

作者简介

宋明妮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曾是外科医生。现于全国各地开设“逻辑思维”的课程,擅长通过逻辑学的实际应用,解决职场、婚姻、育儿中的各类问埋,并助益家人的成长与进步。宋明妮家庭幸福,育儿经验丰富。丈夫是美因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区集团副总裁;女儿就读于加拿大排名第一的麦吉尔大学,16岁时荣获加拿大皇家咅乐学院钢琴演奏级证书,毕业就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咨询公司并作为加拿大地区唯一的优秀靑年代表,参加“世界许年领袖峰会”。宋明妮的育儿方法科学、实用,以儿童生长发育的医学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倡利用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养育孩子,被众多粉丝成功复制,培养了一个个“别人家的孩子”。

本书用逻辑推导的方法,以始为终,逐步告诉我们如何科学育儿,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丝丝入扣,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作者并不迷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育儿的终极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出一套科学、严谨的育儿方法,严格执行,最终成功教育了自己的女儿,也影响了很多父母,证明自己的方法可以复制。

本书是作者对于自己20多年育儿逻辑的科学总结,可以帮助家长分年龄段(0~3岁婴幼儿期、4~12岁儿童期、13~18岁青春期)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教育的重点和家长自我培养的重点,使家长能够运用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来养育孩子,身体力行,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育儿的逻辑/宋明妮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1

ISBN 978-7-111-61533-0

Ⅰ.①育… Ⅱ.①宋… Ⅲ.①婴幼儿-哺育-基本知识②家庭教育 Ⅳ.①TS976.31②G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7460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姚越华 张清宇 责任编辑:姚越华 张清宇

版式设计:张文贵 责任校对:梁静

封面设计:吕凤英 责任印制:张博

北京铭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9mm×239mm·16.25 印张·1 插页·219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1533-0

定价:49.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010-68326294

010-8837920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网络服务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第一章 逻辑推导: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

很多年以前,当我的孩子还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时,认识我的家长和老师就建议我写一本关于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书。我拒绝了。因为孩子当时还没有成年,没有做到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并拥有独到的思想,还不足以证明我的方式和理念是否真的可以培养出一个值得用优秀来称赞的孩子。而且,按照我的评价标准,考上世界名牌大学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优秀。事实上,很多考入名牌大学被冠以优秀称号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其思想、事业和为人处世都已经泯然众人。如果我培养、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是如此,那我的教育理念也就没有什么独特性和参考性,并不值得分享。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等到孩子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以后,根据职业发展、思维方式和个人素质,才能判断其是否能担当得起优秀这个称号。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工作一年多了。她毕业就进入了一家很多人向往的世界500强咨询公司。在这一年中,她工作业绩突出,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客户的青睐,并作为他们公司加拿大地区唯一的优秀青年代表,被选送去参加“世界青年领袖峰会”。同时,她还在多伦多市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负责全市青年活动的社会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她立志推广环境保护理念,积极参加社会环保组织的各种义务活动。她的优秀已经被社会所认可。至此,我终于可以和渴望培养优秀孩子的家长,分享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了。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我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套自成体系的“红花绿叶”理论,是我培养孩子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如果不能理解我的红花绿叶论的思想和逻辑,即使按照我的方法教育孩子,也会发现固有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执行力度和操作的流畅性,家长依然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自我改变的内驱力也要足够强大,只有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才能真正在行为方式上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和带动孩子的成长。01 培养孩子时的理念和逻辑

众所周知,作为医生必须要懂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理解病人的心理,给病人以身心结合的治疗。所以,医学院会设立一门基础课叫“医学心理学”。读书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几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几个概念让我意识到了该如何思考,也为我后来应用这些概念和方法,训练和教育孩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以下内容部分参考《医学心理学》《儿科学》)

第一个概念: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是要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我们高中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也讲过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包括:(1)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3)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4)人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生存竞争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拥有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并能够通过思考去成功改造它为己用的能力。比如,很多人讨论女性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问题,客观情况是有的职业女性因为忙于事业,而没有时间顾家,造成孩子疏于管教,或者有的女性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放弃了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接受了这个客观事实以后,我就开始寻找一个既不影响事业也不影响教育孩子的职业,最终选择了工作时间有弹性的销售工作。我发现销售业绩与花费多少时间、跑多少客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花多少时间思考如何提高客户成功率密切相关。所以我很容易就做到了销售冠军,又有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成长,并因为业绩出色,不断得到认可而得到晋升。

这改变了很多人纠结的事业家庭难两全的情况,甚至在很多中年男性遭遇所谓升职难的职业瓶颈的时候,我改变了中年女性职业上升更难的客观事实。

第二个概念:心理是脑的功能,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思维过程是以词汇为媒介来进行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活动。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大脑的不断发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语言教育一定是在孩子对一些词汇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孩子从小接受语言指导和训练,会对思维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从小建立的良好语言习惯,是孩子未来性格和思维方式发展的基础。

第三个概念: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更全面、迅速、精确和巩固。

记忆保持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对识记内容的理解程度。个体对过去事物回忆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是否成体系,是否经常应用。根据这个理论,我得出想要培养一个人的记忆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理解性记忆。判断自己是否拥有理解性记忆能力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自己是否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已经掌握的知识串联应用。

比如,关于玛雅文化的知识介绍,玛雅文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死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旅程的开始”。在以千万年为单位的无尽循环的历史长河中,玛雅人认识到“生与死如同朝露短暂”。这些观点马上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以玛雅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对生死的描述,对阴间各种可爱人物的刻画。人间和阴间人物之间关系的连接方式,完全诠释了玛雅文化的精髓。我很快便理解并记住了玛雅文化的主要观点。

第四个概念:人格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影响一个人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这个概念说明:影响人格魅力的因素中,遗传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来自外界教育、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主观意识等。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父母,其父母的言行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以及他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都对他人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这些因素让我在打算要孩子的时候,认真去思考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我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能为孩子做什么,我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等问题。

孩子生下来那一天开始,就要不断训练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和认知,在孩子的大脑中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作为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外界条件之一的家长,我们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做好孩子人生思维框架建立的奠基人。

至此,我培养孩子的目标和原则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把他培养和教育成为一个令大多数人喜欢和尊重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最先接触的拥有社会权力的人物就是幼儿园老师,慢慢地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最后就是老板、领导。任何我们需要满足而靠自己又得不到的利益,都是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的。

不同时期的老师都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学生身上有什么共同的品质和素质?上过学的人都清楚,老师喜欢的学生大都学习好、有礼貌、有教养、人际关系良好、乐于助人、有社会责任感等。好学生的这些品质与老板喜欢的员工品质具有一致性。老板喜欢什么样的员工?业绩好、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好、会沟通、有礼貌、有教养、有团队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就是好学生和好员工等人生赢家共通的品质和素质。

当一个人拥有这些品质和素质,学生时期老师、同学都喜欢他,班干部、三好生等各种名誉、利益纷至沓来,各种机会也会不断出现,他比一般的同学更能获得锻炼机会和成就感,从而更加快乐、更加自信,打心底里喜欢上学,很容易进入一个越来越积极努力的良性循环。

当一个人拥有这些品质和素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领导、老板、同事、客户喜欢,各种其他人求之不得的机会都会首先降临到他的身上,他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优渥的物质条件和梦寐以求的职位。同时因为大家都喜欢、佩服和尊重他,他也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更多的朋友和机会,在精神层面上拥有更多的快乐、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

我的逻辑是,孩子如果想要让老师喜欢,学习好是必要条件。如果再借助自己学习好的优势去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那么就会得到同学的喜欢。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老师喜欢,能感觉不到学习和学校生活是快乐的吗?因为学习成绩好总是被老师表扬,孩子也满足了自我精神愉悦的需求。

同时,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从人身安全的角度来说,也是最安全的。想要欺负他的人,会因为惧怕老师的权力以及喜欢他的同学的力量,而放弃招惹他。对我们做家长的来说,孩子在学校感到快乐和安全是我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最基本的保障。

一个从小到大都被老师和同学喜欢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仅仅是副产品。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习优秀是孩子能够获得老师和同学喜欢的必要条件。孩子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就会自觉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学习的内驱力也会被自己内心的需求启动起来,而且学习对他来说不仅不是心理负担,反而是他快乐的源泉。这样,孩子的学习就根本不需要家长督促和操心了。

从小就被培养着拥有主动学习、乐于助人的能力,并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孩子,到了大学以后,也根本不需要家长教他如何对待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快速地融入这个社会,孩子自己就已经掌握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用。

我通过多年的观察和自身的实践体会到,做一个令人喜欢的人,不但生活快乐和幸福,而且因为内驱力,自己也会不断提高,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拥有很强竞争力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生活和事业无恐慌的心灵自由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思路培养和教育孩子,对于大多数家长所希望看到的,诸如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获得经济利益这些功利的成果,不过都是孩子走在自发追逐优秀的道路上,收获的水到渠成的副产品而已。

我作为妈妈能够为孩子做的就是,从小给她打好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人的基础。比如训练她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训练她拥有礼貌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她有教养的态度和得体的社交方式,灌输给她正确的三观,在她开始学习的时候教她什么是正确的思考方法。02 高级的思维方式培养卓越的孩子

逻辑思维是保障我们生活幸福快乐的重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防止我们受骗上当;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判断所听所闻所见的事情是真是假;可以提高我们对未来生活发展趋势预见的准确性;可以让我们能够快速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应用规律达到我们的目的,从而让我们的生活顺风顺水。

对大多数智力正常的人来说,过得好不好,生活得快乐不快乐与这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所以不会思考也不爱思考,面对问题时,因为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只能采取人云亦云和随大流的方法来规避风险。而这种方法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遗憾的是,如果做父母的本身就缺少这样的思维方式,加上我国的教育体系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内容,那么大量的孩子自然也缺乏这样的思考能力,这些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很有可能不顺利、不幸福。但是,如果父母拥有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归纳生活中快乐的规律,那么按照规律去训练、培养孩子,孩子自然就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我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思路,就是按照我从小学习并掌握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出来的。而且我应用这个思路培养出来的孩子,经过10多年的验证,符合我当初的推论。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我的孩子一直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甚至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她都是领导和客户喜欢的人。她不但学习、工作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好,还拥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从小到大,她都是在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不但丰富了她的工作经验,也让她结识了很多同样优秀的人,并从这些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对她产生了事业上的激励。而且社会活动又为她本身的职业带来了附加值,让她得到了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敬佩,拥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

我的女儿5年级之前是在中国上的,5年级以后一直在加拿大上学和生活。在中国的时候,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我运用心理学中关于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的理论,让她通过帮助其他同学来验证她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我告诉她:“多帮助其他同学,这是一种验证自己是否学懂了老师讲的知识的方法。如果给同学讲解,对方听懂了,他的成绩自然就会提高,说明这个知识你真的掌握了,会有成就感。如果没有给同学讲懂,说明很可能你也不是完全理解这个知识,那么可以找老师请教或者回家和我们一起讨论,直到真的完全掌握。”

我的女儿按照我说的方法去给学习不好的同学补习功课,发现确实如我所说。她以为懂的知识,在给同学讲的时候出现了讲不明白的情况,她就把问题带回家和我们一起讨论,直到她彻底懂了,再去给需要她帮助的同学讲,同学理解后,考试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同学的家长特意在家长会中找到老师表扬她,还当面向她表示感谢。她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

她非常喜欢这种被老师、同学认可的成就感,因此她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就会在上课时更认真地听讲,下课时主动找老师去问不懂的地方,如果老师讲得还不明白,她回家就会和我们讨论,甚至到网上去找高手询问,直到弄懂为止,然后再去给同学讲。

这种学习方式她一直延续到大学。她不但在现实生活中义务给同学答疑,帮助同学理解所学的知识,甚至还在网上给提问的学生解答。她也因为从小培养的这种行为习惯学会了一种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双赢,不但自己可以巩固知识,而且对他人也有很好的帮助。这种双赢理念对孩子的思维培养也非常重要。

她曾经自豪地给我讲过一个发生在她大学期间的趣事。

她当时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他们学校著名的学霸之一。她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经常在学校的学科论坛上主动回答有理科学习困惑的同学的问题。他们学校很多学生在论坛上得到过她的帮助,但是谁也没有见过她,只知道她的名字。她甚至成了他们学校论坛上的“网红学霸”。她的室友有一次回来告诉她:“我今天坐地铁,听到站在我旁边的几个白人男生在说你的名字,好像他们都在论坛上接受过你的帮助,他们相互在问谁见过你。然后猜测你像日本动画片里面那种学霸女生一样,戴一个大圆眼镜,眼睛很小,萌萌的样子。还有一个人猜,会不会这个名字后面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我听到以后特别为能成为你的室友感到自豪。”

在经常解答同学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同学,特别是白人同学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都很差。而且很多问题十分复杂,单纯通过网上文字讲解有时候说不清楚,需要画图才能理解。她决定把大家的问题收集起来,然后找一个小教室当面解答一次,她就在论坛上发布了一个现场解答问题的报名通知。没想到有150个同学报名,这么多同学意味着小教室容纳不了,必须要找一个大教室,但是大教室需要花钱租用。自己义务给同学解答还要花钱,她就想要放弃现场解答,还是回到网上。于是她把这个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发布到了网上。没想到她上午刚发完,下午就有学校大社团的领导给她发私信,感谢她无私的分享,请她不要放弃现场解答,社团将为她提供免费的大教室。最后在这个社团的协助下,现场解答顺利举行。她用了4个小时给来听辅导的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讲解,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好评和感谢。

从此她的形象也正式在学校曝光了,这为她进入麦吉尔大学工学院的学生会,以及后来参加他们学校最难进的辩论社团打下了人脉基础。其实,她当初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知道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她认为自己不过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已。但是结果就是她被更多的人关注、喜欢、欣赏甚至崇拜,觉得她不但学习好,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有能力的人。

如前所说,她毕业就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咨询公司。工作以后,她也是因为一贯的为他人服务,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为己任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客户公司领导的赏识。客户公司在她工作不到半年时就高薪诚意邀请她加入,她婉言谢绝了。后来由于她在工作项目上表现出色,被公司选为加拿大地区唯一的优秀青年代表,派去参加在哥伦比亚举办的“世界青年领袖峰会”。这个时候,她在公司工作刚满一年。

她的经历和结果,就是对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逻辑的完美验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时,一切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的利益,对她来说都是必然的结果,根本不需要她刻意地去抢去争。而且她因此会生活工作得非常愉快和舒心。这就是我从她小时候开始培养并渴望她在成长过程中拥有的状态。03 要孩子之前,需要用逻辑梳理清楚的问题

刚结婚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外科医生,当时没有打算要孩子,自认为不具备做妈妈的能力和条件,不知道爱孩子的妈妈应该有什么表现,与其让孩子生在我家感受不到被爱,不如不要。况且,我不是一个喜欢随大流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因为别人都要这么做或者是谁要求我这样做。

我恋爱、结婚不是因为大家都要恋爱或者都必须要结婚,而是因为遇到了一个能够彼此欣赏、尊重、鼓励和支持的人。和这个人在一起我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爱、被鼓励、被永远支持的感觉;我有了和他一起为了共同的生活而奋斗的士气;我得到了可以每天工作、生活得很快乐的感觉。这让我毫不犹豫地走入了婚姻。

同样,如果只是为了抚慰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而把孩子当玩具,或者为了给自己生一个养老工具,把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那么这样要孩子的理由我不需要。我拥有自己的事业、理想和生活乐趣,没有无聊、空虚的孤独感。我拥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得到给自己幸福养老的物质基础。所以我找不到要孩子的理由。并且我们夫妻都不觉得自己的基因有多么优秀,也不觉得我们的基因有遗传的必要。

直到有一天,我和几个有孩子的护士聊天,她们谈到自己的孩子上学以后越来越不听话,学习不努力,整天被同学欺负,任凭自己如何管教也无济于事等教育孩子的烦心事。当我对她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提出异议的时候,她们对我说:“你没有孩子所以说说很容易,等你自己有了孩子,就知道教育孩子多么不容易。你太理想化了。”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总在想:难道不打不骂就真的教育不出来一个成才的孩子?难道学习对孩子来说就真的是件痛苦的事情?娇惯出来的孩子为什么招人讨厌?令人喜欢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都具备什么特质?如何才能让孩子自觉地喜欢学习和热爱工作?难道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和爱学习是矛盾的吗?难道所有的孩子都会在青春期逆反吗?难道女孩子留长发、染头发、扎耳洞就一定学习不好吗?难道孩子喜欢打游戏、追星就一定没出息吗?

我觉得这些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思想里面缺少一种根本的东西。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个东西,才让她们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感受孩子内心的想法,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很多妈妈只喜欢孩子小时候可爱的样子,而厌恶孩子成长带来的烦恼。

我思考了很久,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本质,这些身为父母的根本不懂爱和不会爱。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愿意花时间倾听对方的想法和诉说,恨不得帮他承担那种委屈和痛苦。我们只有对不爱的人才会听他说话就嫌烦,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陪伴他,也不渴望去理解他,甚至还会咒骂他。

这个发现让我想要为爱而要一个孩子。我要用对孩子的爱来理解他的想法,倾听他的诉说,感受他的内心并和他一起成长。并且我要按照逻辑思维推理的结果去教育我的孩子,看看是不是能够培养出一个从小热爱学习、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乐趣,不经历挨打挨骂的过程、拥有快乐的童年,身心健康的孩子。我很想知道用我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与我推理的结果会有多大的差距。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培养成功了,我就要把这种方法和思想传授给更多和我的护士同事一样,总是遇到教育孩子问题的家长。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一些“小可怜”因为学习而被严加管教,还可以让很多家长意识到自身思维方式的问题,学会爱孩子,更多地反省自己,而不是迁怒于一个心智正在成长、非常需要爱的孩子。

结婚4年以后,我的女儿按照计划来到了我们家。那个时候我们夫妻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对降临在我们家感到幸运和幸福。因此,从当妈妈那天起到现在我都没有放弃过这个目标。

培养、教育孩子并不是只要能生孩子就可以做得好的事情。决定孩子未来身心健康的关键是负责教育他的家长的思维和眼界。

选择是否生孩子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经济因素、事业因素和家庭因素,抚养教育能力,等等。还有什么比创造一个人的人生更严肃和理性的事情吗?我要这个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来到我的生活里面,就一定要做到,让他因为降临到我们家而感到被爱的幸福和幸运。

物质条件的保证最容易做到,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却最为难得,这是我有了孩子以后最花费精力的事情。在备孕期间,我看了很多介绍婴幼儿成长发育过程的医学书,比如《医学生理学》《儿科学》等。我要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实施我的培养、教育计划,让她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礼貌修养……终极目标就是让她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人。

注意:我的教育理念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令人喜欢而不是讨人喜欢。令人喜欢的含义是因为自己拥有大众喜欢的个人素质和魅力,所以其他人渴望与你产生连接,主动对你示好,希望和你在一起,你拥有挑选是否接受对方的主动权。讨人喜欢的含义是自身不具备大众渴望连接的因素,因此要刻意地去做一些迎合大众喜欢的事情,去讨来别人对自己的喜爱,所以是自己主动示好,渴望和别人在一起,只能被动地被挑选。

因此,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人比教孩子如何讨好他人更难,更需要智慧和技巧。作为孩子来说,成为走到哪里都有人主动围绕、主动喜欢的人,快乐和幸福感就更多、更强,生活也更轻松愉快。

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让她来感受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让她活在抱怨和委屈中的。我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让她感受人生的美好,感受什么是爱,什么是快乐和幸福,什么是成就感。当然必要的痛苦和经历如果不能避免,我也会让她知道该如何直面应对,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以激励自己成长,如何不被困难压倒并战胜困难。

我最大的心愿,不是让孩子感谢我生养了她,而是永远听不到她对我给她的人生产生怨恨,不让我因为生了她而感到愧疚和对不起她。从她还没有成为一个种子开始我们就真的从心里爱她!在她长大以后,我要让她知道,她是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的。04 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

很多女性曾经问我:“对于职业女性来说,生完孩子以后是要全职带孩子?还是要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自己回到职场?有人说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应该选择全职带孩子几年。但是全职带孩子的几年会明显感觉脱离了工作和社会,一旦想要重新返回职场会发现自己想要的职位没有了,曾经懂的技术更新了。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只想提醒女性朋友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全职妈妈是否真的能够培养、教育好孩子?

孩子在2岁之前是学习语言的阶段,这个阶段全职妈妈如何教育?孩子听得懂吗?

新妈妈真的比有养育经验的保姆或者父母更懂如何照顾2岁以内的孩子吗?

全职妈妈是培养、教育出优秀孩子的必要条件吗?

孩子多大时才需要开始进行教育?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我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选择做全职妈妈,并不是因为老公养不起,而是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的是照顾和训练,比如训练孩子说话,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等等。这些事情,新妈妈就是全职天天在家,也未必比养育过孩子的父母或者保姆更有经验。孩子在很小的阶段时,不需要妈妈天天、时时的陪伴。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大多数时间是在睡觉、吃饭、玩儿,他们刚开始认知这个世界,还谈不上需要教育和培养。他们需要的是学会吃饭、说话、走路和控制大小便,这些事情不是一定跟着妈妈才能学会。

而当孩子学会说话的时候,说明他们的思维开始形成,这个时候才需要培养和教育。而此时,新妈妈是否需要做全职妈妈呢?是不是妈妈每天在孩子身边,孩子就能培养得比非全职妈妈的孩子更优秀?其实,这与妈妈本身的思维方式和素质有关,与妈妈陪伴的质量有关。

我从孩子6个月大时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当时我婆婆过来帮我照顾孩子。我每天下班以后,负责买菜、做饭。婆婆先吃,我带孩子。婆婆吃完替换我,我再吃饭、洗碗、打扫厨房。然后整个晚上都是我自己带孩子,让辛苦一天的婆婆休息。

我婆婆是湖北人,说家乡话。我曾经担心孩子白天和她在一起会学说一口家乡话,所以我在孩子学说话期间,只要和她在一起就不停地和她说话,让她习惯我的语音、语调。不管她是否能听懂,我什么都和她说,甚至包括我白天工作的情况。我发现每次我和女儿说话,她都看着我,认真地听,就跟她能听得懂似的。直到有一天,她开口的时候说的是普通话,我的担心才消除。

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在学说话期间,即使带她的人说话有口音,只要每天能够和妈妈在一起,听妈妈说普通话,加上她的生活环境中都是说普通话的人,那么孩子一旦开口说话,也是普通话。如同很多广东人在北京生的孩子,即使他们家里说广东话,孩子也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大环境影响了孩子的口音,与谁带关系不大,甚至有的孩子可以说两种或三种不同的语言,比如双语家庭长大的孩子。

孩子的睡觉习惯、吃饭习惯、大小便习惯等都是我培养的,而这种培养同样不需要时时陪伴,只需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条件反射系统就可以了。即使我离开,建立起来的方法照样可以重复。比如睡觉的习惯,只需要每天晚上在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就可以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觉得有效陪伴比无效的整天腻在一起更重要。一个自己都幼稚不成熟、不懂人情世故的妈妈,即使全职也很难培养出懂事的孩子,相反孩子可能天天模仿她各种不懂事、不成熟的言行和表现,不但不会优秀,而且很容易变成人人讨厌的“熊孩子”。一个精神不独立的妈妈,她的全职陪伴也许会让孩子完整地继承了她的思想和行为。这难道不更可怕?

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给女儿,一个女性如何对待生活和工作才能让自己真正感到快乐。我非常认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这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的言行和眼界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线。

我希望我的女儿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那么毋庸置疑,我自己就必须先要做到这一点。我不需要要求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她只需要经常照我这面镜子,然后去做就够了。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中,我从没有提过你必须要怎样的要求,我只是告诉她,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给她提供可以模仿的方法和思路。

很多人会把家庭和事业当成一对矛盾对立起来,似乎照顾家庭就必定耽误事业。我的家庭是以爱情婚姻为基础的,我们夫妻相爱,在家庭生活上我们都很珍惜彼此和照顾彼此。我们都是有事业的人,知道对方在工作中很辛苦,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都会主动承担家务。同样我们在事业上也会相互扶持和鼓励。我的老公从来不认为我是女人就要多照顾家,相反,在我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时,他照顾家反而多一些。只不过我们家教育孩子的责任是我自己主动承担下来的。

我的家庭生活和事业并没有冲突。我白天上班,下班依然买菜做饭。我的老公下班负责做其他家务,比如洗衣服、收拾房间等。这个时候,我就会带孩子看动画片,和孩子聊天,了解她的心情和学校的情况,我每天晚上下班以后的时间都是给了家庭。我工作的时候不会考虑家庭问题,在家里的时候也不会考虑工作问题。我觉得家庭和事业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矛盾关系。我对待职业的态度,每次职业的上升都是给孩子做的榜样,也是我的老公欣赏我,爱我的源泉。

在我的生活中,家庭就是一个团结齐心的团队。我、老公、孩子和父母在这个团队里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在实现整个团队目标的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这正是职场中团队合作的精髓。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个团队才能成功。所以团队的目标怎么会和每个人的具体工作是矛盾的呢?

把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对立起来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找到自己应该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比如,夫妻中的一方只关注自己的发展而让另一方做出某种牺牲来成全自己。很多丈夫以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挣钱养家为借口让妻子放弃职业追求,让妻子承担照顾家庭和他的责任。遗憾的是客观事实证明,一些打着挣钱的旗号,挣不到钱也养不起家的男人,往往还并不体谅和承认妻子放弃自己的事业为家庭做出的贡献。

我的经历可以证明以下几点:一是职业女性照样可以婚姻幸福、事业有成,家庭和事业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二是职业女性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妈妈自身的能力和眼界才是重要的。三是妈妈是女儿的镜子,想要女儿优秀,妈妈必须展示优秀的一面给女儿看。05 我送给孩子的人生礼物(1)做一朵人见人爱的红花

现在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孩子的小学、中学阶段,而且侧重点都是围绕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上什么样的补习班,等等。很少有家长会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上。

家长思维方式不同,对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算优秀的标准也就不同。但是学习成绩是一个硬指标,更容易衡量,也更便于明确努力的方向。因此,家长心里普遍存在一个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考上理想的大学,孩子就算优秀,就算教育成功了。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以能够考上大学为目标。孩子是否优秀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为衡量标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上了名牌大学,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了,未来前途无量就是必然。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这个结论是真的吗?客观事实是什么?客观事实是很多名校毕业的人最终都沦为平庸之辈,并没有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多大贡献。

在我的事业和生活理念里面,靠自己实现梦想的人才算优秀。很多人靠父母的关系找到理想工作,靠父母的钱过上想要的生活,靠继承父母的公司成为大企业管理者,这些人都算不上优秀。这个结果能证明的就是他们的父母确实配得上优秀这个词。我不希望我的女儿成为一个因为能力不够而与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过得不开心、不快乐的孩子。

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靠自己能力可实现梦想的孩子,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大多数人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主要是因为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缺乏安全感。这种内心的不安全感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想要借助他人的能力,但是又无法对他人产生良好的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心理就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抱怨、生气、愤怒等不良情绪,这样的情绪就会导致一个人的心情沮丧、痛苦。

比如,最常见的家庭矛盾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没有能力挣到更多的钱来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没钱买质量好的用品,没钱买房子、汽车等,从而产生生存和生活的不安全感。还有,最常见的情侣之间或者夫妻之间的吵架、生气,往往是因为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的想法和要求去做,而产生对彼此情感稳定性的怀疑。大众生气的理由之一就是对方不听话,其实就是一方无法控制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而产生的抱怨而已。

因此,内心极度缺乏被满足的安全感的人,最容易感受到不快乐。比如缺钱、缺爱、缺赞扬、缺关怀、缺认同……各种物质或者情感缺失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快乐群体的主力。

我还发现人快乐幸福的感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交往层面上,被很多人喜欢、欣赏、尊重、赞扬、关注、关心、关怀、帮助等,可以获得很多利益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安全感,因此他们就会展现内心快乐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自信。

在个人精神层面上,自我的成就感(比如完成一个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做自己有兴趣或者喜欢的事情(比如,吃美食、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话(比如,别人的赞美、幽默风趣的话),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书、电影、风景),被爱的感觉(比如,父母、爱人),等等,这些可以让自己感受到愉悦从而产生快乐幸福的感觉。

综上所述,快乐幸福属于心理层面的感受,而能够产生这种感受的因素不外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因此,我的思考点也就是,如何让孩子得到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让孩子得到这些要么别人给,要么自己拥有。别人给的或者有条件才给予的,一旦不给或者条件失去就会拿走,那么孩子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因此,想要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快乐幸福,就要学会获得快乐的技能和拥有感受快乐幸福的心理,拥有一种内心的安全感。并且这个安全感一定是来自自己对自我需求的满足,而不是靠发挥控制欲要求别人给予的。从物质方面来讲,想要靠自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就必须拥有能够挣钱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自己想要什么都买得起、吃得起。在精神方面,就要多培养一些能够让自己产生快乐的兴趣爱好,懂得爱、学会爱,学会成为一个大多数人喜欢的人。

当一个人具备了人见人爱的红花特质,那么他内心不论物质的需求还是精神的需要,都会因为拥有足够的人脉和足够的能力而轻易达成,内心也会得到需求被满足的快乐感受。(2)独立生存的能力

几年前,女儿上大学以后,我就回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朋友们听说我回来,就组织了一个聚会。其中几个女性朋友的孩子要去美国上大学,有的是去上本科,有的是去上研究生,大家自然就讨论了起来。谈话中她们无一例外地担心自己的孩子到那里的生活会出现很多问题。不会做饭怎么办?吃的早餐不营养怎么办?生病了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和同学相处不好怎么办?学校宿舍只让住一年,以后找房子遇到困难怎么办?等等。因为她们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照顾。甚至还有人决定办停薪留职,陪女儿一起去美国,照顾女儿半年,等她觉得孩子可以照顾自己了再回来。

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听着她们说着各种担心一直没有参与。她们问我:“你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加拿大不担心这些吗?”我笑着告诉她们这些担心我根本没有,因为我的孩子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了。

从小爸爸就教育我要独立。我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对我说:“爸爸妈妈会老,你不可能靠父母一辈子,你必须学会靠自己独立生存,学会如何战胜各种困难。你必须勇敢和坚强地去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爸爸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5岁学游泳,6岁学滑冰,10岁开始学做饭,而且很快就给全家人做饭。

我很感谢爸爸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让我成了一个不但经济独立,而且精神上也非常独立的女性。所以,我也很愿意用爸爸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女儿。我希望女儿能够生活和工作得更好。

我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其实从她上小学时就开始了。比如,我从来不陪她写作业。她只要开始写作业,我就不打扰她,去做自己的事情。我告诉她在写作业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我从来不在乎她的分数。因为我知道她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一定会努力学习。但是我很在乎,她是否学懂、学会了。如果她考试成绩不好,我从来不责备她,而是安慰她,因为我知道她心里更难受。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错。如果是知识点不理解,我就会给她讲,直到她完全理解。我还让她用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学懂了。如果是因为马虎出现的错误,我就一句话:“下次注意就可以了。”因为我自己都做不到不马虎,所以没有资格指责孩子。

我更在乎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学习钢琴时,我在乎的是培养她的毅力和恒心,体验失败和成功的感受,体验人生很多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至于她弹得是否专业,我并不在乎。她练习的时候,我从来不在旁边陪着。但是她上课时,我会坐在后面认真记笔记,把老师说的重点记下来。我要让孩子知道,老师在什么情况下会为她高兴,什么情况下会对她表示不满。她想要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人,这点必须学会理解和感受。其他的都不重要。

从女儿上9年级开始,我就再也没有给她做过早饭。我告诉她:“你已经是高中生了,很快就要去上大学,你上了大学我就回国。所以你必须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好。趁我现在和你在一起,你要学会如何安排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以后早饭你就自己安排,而且你要开始学习做饭。做饭是一种让自己过得好的生存技能。你以后想吃什么自己都会做,就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吃了。对于吃货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会做更幸福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教你做中餐。”女儿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决定。

我们当时说完就开始行动。我让她想好第二天早上要吃什么,然后我们俩便奔向超市,把她想要吃的东西都买回来。第二天早上,我和她一起起床,并指导她自己拿专门煎鸡蛋的小煎锅,煎了一个鸡蛋。她说:“妈妈,你去睡觉吧,剩下的我会。”我告诉她吃完后要把餐桌和厨房收拾干净再离开,她答应了,我扭头就走了。

从此以后,她每天早上洗漱完毕,自己准备早餐,吃完以后会把餐桌和厨房收拾干净,再去上学。虽然我后来再也没有给她做过早饭,但是因为我的房间和厨房就隔一堵墙,她开冰箱、刷碗的声音我都能听到,所以她起床我知道,我会不自觉地竖着耳朵听她的动静。开关冰箱门、倒牛奶、烤面包、刷餐具、拧大门把手、关门。直到这些声音消失以后,我才睡回头觉。

后来她学会了做中餐,也学会了做西餐,还会烤各种饼干点心,经常做完拍照片给我们看。看到她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有滋有味,我们不但感觉很放心,也有很强的成就感。

这些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独立精神和生活习惯,让我从不担心她离开我之后的生活状态。事实证明,这些也让她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职业生涯中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很多的机会,比其他同龄人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好。(3)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的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责骂过一句。因为我认为我是她的镜子,如果她做错了也是模仿了我,我会反思是我哪里的言行出现了问题,给了她错误的引导或者示范。我不会因为自己的错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去责骂或者抱怨她。

在孩子面前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基础。我非常认同思想决定言行,乃至最后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的观点。因此,在思想形成阶段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和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思维方式的建立,还要归功于爸爸对我的教育。我从生下来的第56天就跟着爸爸一起生活,我接受的主要教育都来自爸爸,我的模仿对象也是爸爸。

爸爸从来没有看过有关儿童教育的书,也没有学过什么教育理论,他对我的教育方法都来自他对我的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我提什么要求,爸爸都不会直接简单粗暴地拒绝,而是经常让我说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如果他觉得合理就会答应;如果他觉得不合理就会给我讲,我的要求哪里不合理,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合理的。甚至我小时候说谎,爸爸也并不会马上指出我在说谎,让我很没有面子,而是会抓住说谎的漏洞提问我。

我小时候最爱玩儿的游戏是猜谜语、下棋,最喜欢看的书就是侦探类的书。因为这也是爸爸喜欢玩儿的游戏和喜欢看的书。我可以经常和爸爸一起下棋,一起讨论福尔摩斯,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

现在回头看,爸爸就是我的镜子。我的思维方式就是在和他一起聊天、玩儿游戏、看书中建立起来的。爸爸在和我讨论的时候,告诉我:“我说的也不一定对,所以你觉得我说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反驳我。只要你反驳得对,我就按照你说的做。同样,如果我说得对,你就要按照我说的做。”所以我小时候,经常被其他人说我和爸爸说话没大没小,但是爸爸却不认为我这是没大没小,还总夸我聪明,说我的很多观点可以证明他考虑问题不周到,让他也很有启发。

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慢慢地让我养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我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事物发展有很强的预见性,让我总是能走在大多数人的前边。因此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我要按照爸爸对待我的方式培养孩子,甚至在他教育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在我的孩子小时候,不管她提出什么要求,我都像对待大人提出的要求一样重视。我会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简单说可以或者不可以。当她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的时候,我会马上夸她,并鼓励她去做。

比如她说:“妈妈我想要学弹钢琴。”

我会问:“你为什么想要学弹钢琴呢?”

她如果说因为谁谁在学弹钢琴。我就会问:“她学钢琴,你就也要学吗?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学呢?你为什么不让她跟你学不弹钢琴呢?”

如果她答不上来,我就会继续问:“你是想要让她学你不弹钢琴,还是坚持想要学弹钢琴?”

她说:“想学弹钢琴。”

我说:“那你就要再说一个理由。因为跟别人学不应该是你想学这个乐器最合理的理由。”

她说:“因为钢琴好听。”

我问:“你是说弹出来的钢琴曲好听吗?你也想弹出那么好听的曲子是吗?”

她说:“是。”

我说:“那你知道想要弹出那么好听的曲子需要很多时间去练习,你能坚持吗?”

她说:“能。”

我说:“你想要弹出好听的曲子这个理由,我很支持。我同意给你买钢琴,而且我们一起坚持好好学,直到你能弹出好听的曲子来好吗?”

她说:“好。”

类似这样的探讨性对话,在我和女儿之间一直进行着。慢慢地我的女儿在我对她提出要求的时候,也会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要求我?”我就要给她说一大堆的理由,让她自己判断我的理由是否合理。

当然她也会指出我的话中不合理的地方,来拒绝我的要求。我不会因为被拒绝而生气,相反我会因为她能够独立思考而高兴。因为我知道,时代变了,我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应她生活的时代,所以我的观点还真不一定就是对的。因此我很喜欢听她讲一些新观点、新视角的东西。她否定我的同时也给了我新的启发,给我的知识来了一次更新。我从来不怕孩子挑战我,就怕孩子不爱动脑子、人云亦云,这是我和其他家长不同的地方。

我培养孩子这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防止她受骗。这样,她对任何人说的观点都会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质疑一下。除非对方给的理由符合逻辑,否则她就会警惕,并不会轻易相信,盲目地执行。这也让她在独立生活中学会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总要求孩子听话。很多家长从来不想,自己说的就一定对吗?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吗?如果不能,说明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也未必正确。那么为什么不听听孩子的想法?他们更年轻,思想更接近当下,说不定他们的想法在当今时代更行得通。

有一段话被广泛转发,不知道原作者是谁,在这里借用一下作为第一章的结语。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第二章 0~3岁婴幼儿期培养的重点:建立条件反射01 0~3岁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医学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早期婴儿神经反射分为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1~3岁的幼儿出现的往往是直觉行动思维,这是思维的初级形式。思维过程是以词汇作为媒介来进行的,借助于某种形式的语言完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活动。

幼儿在1~2岁时会产生想象的萌芽,但是孩子4岁前的想象力还是很零散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通过后天学习与强化形成条件反射,才有利于适应自然,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儿童行为培养的重要方法。我就是根据这个知识,在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培养了她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生儿对光和温度的反应很敏感。2~3个月的婴儿对人脸和活动的物体感兴趣。3~4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辨别色彩,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黄、绿感兴趣。1岁儿童可以出现10~15秒的随意注意。新奇、鲜艳的刺激可以使2~3岁的儿童集中10~20分钟的注意力。

在这里要提出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再认和再现。

再认是当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能够确认出来的能力。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以下条件:(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2)眼前事物与头脑中过去事物的相似程度。(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我们教孩子认字,需要经常不断地重复让他看到,这就是提高再认能力。我们读书就是再认能力的体现,里面学过的字,再看到还可以认识。

再现就是回忆,把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非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将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一般这种能力的发育要比再认迟缓一些。背诵就是再现能力,比如孩子不识字,但是她照样可以按照家长教的儿歌背出来。

认识字和能背诵是两个概念,我们读报纸时不经过刻意地反复背,看一遍是背不下来的,但是我们拿到报纸就可以读,这就是再认和再现的本质区别。

再认是用眼,再现是用脑。在犯罪学里面,辨别罪犯靠再认能力,比如,找几个人过来问见没见过。而描述当天发生的情况靠再现能力,比如描述那天下雪,当时自己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周围有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等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是短暂的,一般来说1岁的孩子对人或物的再认能力大约只维持数天,2岁时可达数周,3岁时延长到数月。所以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带着孩子见自己的朋友,孩子开始认生,等熟悉以后便高兴起来,但是过一段时间,再带着孩子去见这个朋友,孩子又会用警惕、害怕的眼神看着这个他曾经认识的长辈。很多妈妈还会和孩子说:“你怎么不认识了?这就是你见过的某某阿姨呀。”如果大家知道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记忆特点,就不会奇怪孩子的这个反应了。

很多家长因为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希望孩子从小眼界开阔,所以孩子1岁左右时就带去迪士尼,或者出国旅游,以为带着孩子去这些地方会增长孩子的见识。其实如果家长了解孩子智力发育的过程,就会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徒劳的。带1岁左右的孩子去迪士尼,他的记忆力也就几天,隔一周再带他去,他还会觉得新奇,跟没有去过一样。所以带这么大的孩子出门,经常在家周围逛,也可以给孩子新鲜感。因为孩子还没有长期记忆,在孩子眼里,迪士尼和楼下街心公园的区别并不大。

所以根据孩子这个时期的记忆特点,带他们出国旅游的意义并不大。因为他们的记忆能力只能维持数周或数月,根本无法达到开眼界的目的。我记得女儿3岁的时候,在三峡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我们带她去三峡,本来想要带孩子看看这里最后的美丽风景,因为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结果她现在完全不记得三峡什么样子了。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需要睡在一个温度舒适的环境中,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适宜的温度为20~22摄氏度,湿度最好保持在55%~60%。有些家长经常对孩子过度保温,夏天室内温度超过22摄氏度也会以怕孩子着凉的名义不开空调,而且还给孩子包裹得很严,造成孩子烦躁哭闹、睡觉不安、食欲下降,甚至因为过度受热而诱发很多疾病。在冬季给孩子穿得过多容易造成“婴儿捂热综合征”,医学上也叫“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其症状包括:发烧、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是一种婴儿冬季常见病。

因此,儿科专家呼吁,在寒冷的季节,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生活条件良好,冬天屋子里有暖气的情况下,切忌把婴儿包裹得过紧、过严、过厚,更不能无限制地在婴儿被褥周围加热水袋等散热物,切忌给婴儿蒙被睡眠或用棉被堵塞其口鼻,以防影响呼吸,也不要把新生儿置于母亲腋下睡眠,或让婴儿含着乳头睡觉,提倡母婴分被睡眠。

1~2岁的宝宝身体快速增长,开始具备最基本的大肌肉运动能力,能站能走之后,宝宝的生活范围扩大,大脑迅速发育,开始产生探索世界的愿望。这个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生活习惯养成、认知学习启蒙的重要阶段,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家长都要用正确的语法、发音与孩子说话并鼓励孩子模仿。可以让他听儿童歌曲,给他讲故事,让他用蜡笔画画,也可以让他认识字卡片,跟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

这个阶段的儿童因为语言能力常常不足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直观的肢体表达用得更多。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由于不容易被他人理解,经常会表现得脾气暴躁。很多人反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交往时容易出现肢体碰撞,比如在儿童娱乐场所,4岁以下的孩子一起玩儿,因为孩子之间无法交流,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就会采取推拉甚至拍打其他孩子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建议家长针对喜欢动手打人的孩子,在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这也是培养孩子智力发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如果大家回忆自己小学时候的经历会发现,班里喜欢动手打人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都不突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强。这也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长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因此根据以上这些医学心理学知识,针对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明确了0~3岁的孩子最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条件反射的训练和良好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的建立。02 0~3岁婴幼儿期的育儿重电:条件反射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们夸奖她们的孩子多么聪明,甚至从来不考虑智商遗传因素,就是觉得自己1岁的孩子聪明绝顶,能够听懂大人说的话,讲的道理,都不需要刻意训练,孩子就能学会某种技能。

我必须说,这都不是真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理论知识的来源,我都在上一个小节里面列出来了。同时我不仅有科学理论做支撑,还有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培养、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

我曾经养过狗。养过狗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狗经过训练以后,主人都会觉得自己家的狗特别聪明,听得懂人话。我也觉得我家的狗出奇地聪明,但是我非常清楚对狗的训练不是给它讲道理,而是应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狗的那些所谓能听懂人话的表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