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活动育人价值开发与实践转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0:28:56

点击下载

作者:袁文娟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班队活动育人价值开发与实践转化

小学班队活动育人价值开发与实践转化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小学班队活动育人价值开发与实践转化/ 袁文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313-21264-1

Ⅰ.①小…Ⅱ.①袁…Ⅲ.①小学-德育-班会-活动-课程-课程设计②少年先锋队活动-课程设计-小学 Ⅳ.①G6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85066号

小学班队活动育人价值开发与实践转化

著  者:袁文娟,/p>;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  话:021-64071208

印  刷:上海天地海设计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710mm×1000mm 1/16

印  张:11.5

字  数:209千字

版  次:2019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9年7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13-21264-1/G

定  价:58.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64366274序

作序,总是有最早读书的幸运。我这是第二次给袁文娟,师的书写序,加上特殊的背景,更有了不一般的感受。多年的近观远望,深知袁老师带着她的伙伴们摸爬滚打的经历,因此,读着书,我能触摸到书中呈现出的心路伸展,也能理解写书的动因。为了让自己不断向前走,也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可以少点摸索,一起向前走,袁文娟,师坚持积累,不断整理,逼着自己完成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创生在地气里的书,也是从地气里升腾超越的书。书中所谈的内容,都来源于亲历亲为的实践。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不断进行的思索提炼。袁文娟,师承担着管理学校和学区的工作,她是一个习惯于深入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者,特别善于培养教师,善于组织教师的实践研究活动。因此,她熟悉不同层面的工作。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不同层面工作的思考。书里不仅梳理了学生成长和活动设计的实践历程,还涉及班主任成长状态的分析和班主任培养研究。由于具备上述特点,这本书可供在学校工作的广大教师阅读。

本书第三章系统介绍了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在附录里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实录。从工作需要出发,可以在这部分迅速找到参照。但是,不能到此止步。需要好好读一读“价值追求”部分,思考体悟儿童立场,从而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人,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本书里大量谈到教育生态和系统工作,这些很可能是学校领导所感兴趣的。我初见袁老师,见到她举重若轻的工作状态,是在有了根基的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所以那时我未感惊奇。之后,她调到了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那时看到她的高效工作状态,我感到吃惊了。在短短时间内,各年级显现出骨干班主任,其中还有刚从学校毕业的教师。一所新建的流动儿童学校迅速在全校形成了班队活动研究氛围,而且为区域内其他学校提供示范。在这本书里,我清楚地认识了她的工作思路。袁老师从观察分析分类入手,形成针对类状态的工作思路,并且逐步系统化。系统化的概括是开展新的工作时的参照框架,新的工作同时又充实丰富了原先的系统化思考。因此,工作之于她,不是执行上级任务,也不是全新的“白手起家”。如此能够把握教育的规律,让老师们迅速成为教育实践研究的主人,引导每一个学生生动发展,从而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给教育同仁们提供帮助,为教育发展助力。华东师范大学 李晓文2018年重阳节于上海苏州河畔第一章 回溯:研究经历

1987年9月,我从常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江苏省常州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003年5月起更名为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工作,担任语文教学、班主任,兼任大队辅导员,可以说走上教师岗位,我就和学生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要说真正意义上对学生活动的研究,是从1998年9月,我走上校级领导岗位开始的。

在担任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工作之初,我选择了少先队工作作为突破口,和老师们一起探索少先队教育的“四化”建设,希望在传承中赋予活动育人以时代内涵。其间,主持创办的“新竹服务公司”及红领巾跳蚤市场、红领巾人才市场,成为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的品牌。

2001年,我所在的学校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1]基础教育”研究,我负责的学生工作在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中获学生工作团队建设和班队活动建设两项第一。通过开展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整体建构了学校学生活动新体系,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

2007年9月,我调任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任党支部书记,党建[3]带队建,以引导流动儿童积极适应城市生活、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调研分析不同年段学生城市生活适应的重点和难点,开发“在融入中成长”的流动儿童学校年段教育活动系列,获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2年8月,我调入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成了一名学生工作专职教研员。依托相关项目,重点聚焦学生活动校本体系构建后,逐步开展了系列活动及单个活动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区域提升学生活动育人价值支持系统的构建等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区域学生活动的新参照、新形态。

回溯在学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的经历,是工作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活动育人”这一教育力量生成与汇聚的过程,也是我对“活动育人”的内涵逐步清晰并形成学校教育实践转化策略的过程……[1]“新基础教育”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系统与学校整体转型的实践路径问题。[2]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2011年8月因区划调整,与常州市虹景小学合署办学,2012年1月两校合并,原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撤销。后文中的活动或事件若发生于2011年8月区划调整前,依然保留使用“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称谓。[3]流动儿童,后文也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简称随迁子女。一、“新竹服务公司”:构建少先队体验教育模[1]式的探索[2]

第四次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提出“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的思想,这是少先队教育实践与科学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学校少先队工作不断改革和深化,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们以“加强‘四化’(即活动社会化、内容生活化、形式儿童化,规范制度化)建设,让队员充分享受愉快童年生活”为目标,把少先队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参与活动对象的角色体验性作为突破口,创办“新竹服务公司”,科学设计了一系列让队员可以自由选择的少先队活动,包括校内、家庭、社区和社会活动,让队员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学习履行角色义务,享受角色乐趣。这些活动克服了以往只强调“应该”和“必须”,队员难以进入角色的弊端,使队员们在角色体验中成长进步,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新竹服务公司”的组织模式

打破少先队传统组织活动方式,以岗位为基点,以各职能部门为基本组织单位的“新竹服务公司”,是体验教育基地建设的一次探索。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第一,少先队的小干部以往一般由老师指定或通过竞选演讲产生,其有限的岗位往往被少数能力较强的队员长期“占据”,大多数队员处于“被管理”的状态,被排除在集体活动之外,无法体会到少先队组织对其成长的作用,对队集体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二,广大队员交往、合作和表现自我的内在需求日益增加,创设一种让所有的队员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和展示其聪明才智的少先队组织和活动方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在广泛征求队员意见和反复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决定成立“新竹服务公司”,作为全体少先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及进行自我教育、自主活动、自主管理的基本组织方式,让队员们在成为“公司职员”,为“公司”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他人,锻炼自己。一个由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参与组建和管理的“公司”就这样诞生了。“新竹服务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为队员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帮助,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学校管理。“新竹服务公司”采用目标管理和层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形式,下设三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再分设专门工作机构,各部门围绕公司的总目标,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公司的组织机构及职能如表1-1所示。表1-1 “新竹服务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能“新竹服务公司”的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职员”,包括公司所招的“临时工”“钟点工”均由公司所属的“红领巾人才市场”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凡是新录用的员工均需进行专门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经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与此同时,“新竹服务公司”还为各部门聘请了活动辅导员,帮助和指导队员们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在岗位实践中体验成功。

实践证明,“新竹服务公司”这种新型少先队活动组织和运作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活动范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少先队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公司”广设岗位,广招“贤才”,使许多队员都有了参与和服务的机会;“公司”运转的自主性,使许多队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实现,他们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二)“新竹服务公司”的活动模式

以丰富的角色模拟活动为载体,突出队员的主体地位,创设并利用情境,“新竹服务公司”的这些活动特点大大提高了体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队员所处社会地位及年龄特点,学校大队部指导“新竹服务公司”认真设计、选择服务内容,采用角色模拟法,把社会生活典型化、戏剧化、游戏化,刻意营造一系列角色情境,赋予队员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队员置身其中,理解角色规范,主动参与角色训练,进而获得角色经验,做好参与成人社会的准备。“新竹服务公司”的活动以队员自主教育为主,公司所属各部门均有各自的活动内容,每次活动的主题及形式一般由队员自己确定。通常情况下,一次成功、完整的活动应包括以下四个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现象)—寻找原因—提出计划—开展活动—解决问题(总结成果)。

例如,“红领巾跳蚤市场”的创意就来自两篇队员日记,一位队员写道: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彭同学一起到高同学家开展假日小队活动。高同学从她的书柜里拿出一大摞书给我们俩看,嗬,《格林童话》《三国演义》《三毛流浪记》……高同学家的书可真多呀!要是什么时候,我也能有几本自己喜欢看的课外书该多好呀!可是家里这么困难,我怎么好意思开口呢?

另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和妈妈一起整理房间。我们从书柜、衣柜里整理出了整整两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玩具、读物。扔了,怪可惜的,有好多还像新的一样;留下,又占地方。怎么办呢……

这两篇日记,引发了辅导员的思考,她把这两篇日记交给了“手拉手”工作部,让他们帮忙想办法。于是,“手拉手”工作部的队员在校内展开了调查。他们发现:几乎每个队员家里都有弃了可惜、放着又占地方的“过时用品”,与此同时,又有部分队员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缺少课外书、玩具、衣服……

不久,以“红领巾献爱心,小跳蚤大市场”为主题的“红领巾跳蚤市场”办起来了,跳蚤市场的1个模拟集市和23个模拟商场开张,4 000多件商品上市,70%的商品重新找到了主人,成交额达3,000多元,近千名家长参与了活动。跳蚤市场的开设,不仅巧妙解决了身边小伙伴的烦恼,这3,000多元钱还被投入“身边的希望工程”,为“手拉手”学校——溧阳市祠堂小学赠送了一批学习用品。队员们通过在跳蚤市场担任管理员、售货员、部门经理等,既模拟实践了这些社会角色,了解并初步掌握了角色的基本素质、技能要求,又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去资助了有困难的小伙伴,因此印象非常深刻。当然,对我们来说,教育效果也相当明显。“新竹服务公司”的活动,与少先队日常工作及队员们自身的学习、生活、劳动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让队员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的特点,是少先队原有教育活动的深化和发展。

例如,“手拉手”工作部“爱心总汇”组织“红领巾钟点工”“红领巾志愿娃”,定期到寿星宫敬老院、新村物业管理公司参加义务清扫宣传工作,就是在“假日小队”活动和组织的基础上开展的,但队员们以“公司员工”的名义参与活动,就多了一份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与责任,更有利于对队员进行社会公德的启蒙教育及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教育。正像徐同学在日记中写的那样:今天我干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认真,因为我是“新竹服务公司”员工,我不能因为我的不负责任而影响“公司”的信誉!“我能行”工作部组织策划的“争当家庭小主人”活动,模拟父母当家理财,主持家务,为每个人设立一个岗位,通过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队员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在“百名家务劳动小能手”颁奖大会上,队员们有的说:“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父母当家的辛劳,以后即使不签合同,我也会尽我所能为家里分忧的。”有的说:“爸爸妈妈尊重我的劳动,我觉得我是有用的。”有的说:“我感到自豪,因为我第一次凭自己的劳动拿到了我想要的东西。”还有的说:“以后我再也不会取笑我的同桌了,她成绩不如我,但干家务活却‘绝’了,我要向她好好学习。”

小主人“加油站”新竹电视台开辟新闻、学习、生活、欢乐四大频道,每个频道均有自己的宣传口号、主持人、品牌栏目。为了帮助队员营造进入角色体验的良好氛围,四个频道先后开辟了《丫丫说新闻》(及时报道体验教育活动)、《一点通》(为队员参与体验教育排忧解难)、《校园你、我、他》(为队员提供参加体验活动的参照)、《体验音·诗·画》(通过电视散文的形式再现队员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专栏。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指导作用。“新竹服务公司”以“服务队员”为宗旨,面向全体队员,突出队员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为每一个队员提供一定的体验时空。公司组织的各种真实生活与成人角色模拟相结合的活动,既让队员们乐于参加,又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三)“新竹服务公司”的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大队员自主工作(活动)的力度,促进队员主动发展,“新竹服务公司”的这一系列举措提高了队员参与体验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竹服务公司”的评价激励机制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针对公司员工而言的。它侧重于对其“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由各部门对照《“新竹服务公司”岗位考核办法》,通过细化、量化各岗位工作职责,根据员工参加岗位培训情况、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是否接到同伴投诉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以此作为履行聘用合约,评选优秀员工及评定岗位等级的主要依据。凡考评合格或优秀者,均可得到不同等次的“报酬”或奖励(书籍、电影票、学习用品等),不合格者会收到黄牌警告,仍无改进者将被解除聘约。

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们的进取心,公司在员工中开展了岗位等级评定,自下而上地设立了“职称”(段位):新竹一段、新竹二段、新竹三段、新竹四段、新竹五段、新竹六段、新竹七段、新竹八段、新竹九段。每一段都有其要求。段位评定由公司员工自行申报,服务公司“小小考评组”负责评审,凡是获得“段位”的队员在以后人才市场的招聘中,可享受优先录用的资格,并记录在“队员成长备忘录”中。员工成同学以前从没有当过小干部,也没有得过一张奖状,但自从他在红领巾人才市场找到一个岗位后,每天都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工作,还被评为“新竹服务公司优秀员工”。他高兴地告诉辅导员:“谢谢您给了我机会,我成功了!”其实这个机会并不是老师给的,而是他自己寻找的。我们相信,像成同学这样的队员,他们一定会把在“新竹服务公司”的经历与体验成功迁移到学科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个层面是相对于参与“新竹服务公司”活动的非公司员工而言的。公司不以队员参与活动的成绩或结果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发展性评价,注重队员们在体验过程中的情感评价,这样的评价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次评价。“纵向评价”即与“昨天的我”比较:参加活动是否更大胆,更有主见,更善于表现自己了?在某一方面是否有进步或突破了?等等;“横向评价”即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有选择、有准备地参与“新竹服务公司”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引导队员打“有准备的仗”,尽力使自己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像“科技节”、“我的创造发明(小制作)”现场发布及展示比赛、“读书节”宣传口号征集、节徽设计比赛、“体育节”花样皮筋设计比赛、“少先队教育节”、“最难忘的一次队礼”征文比赛等,给了队员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快乐,再也不会出现因为没得到“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整整一个学期不开心的事情了!

为了便于队员们从自己的成长中不断吸取前进的动力,“新竹服务公司”还给公司员工及参与公司活动的队员发放《成长备忘录》,包括“这就是我”“我能行”“瞧,我真棒”“我自豪”四大内容,让队员自己记下在“实践中体验”的点点滴滴,留下在体验中成长的每个脚印。当队员们在《成长备忘录》中记载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的“新竹服务公司”也办得越来越兴旺了!(四)“新竹服务公司”给我们的启示“新竹服务公司”是在反思原有少先队活动模式的弊端及造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体验教育思想构建的教育模式,即“需要+自主+引导=特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少先队传统教育、基础建设、雏鹰争章等教育活动的发展和创新。“新竹服务公司”的创办适应并满足了队员好奇、好胜、好模仿、合群从众、追求自主的心理需要,围绕少先队教育活动的需要,实现了学校少先队组织建设的立体化。“纵向”是少先队大、中、小队,通过不同规模和档次的组织教育,培养了队员的组织观念;“横向”是“新竹服务公司”各工作部为队员提供的不同内容和项目,可以自主选择的时空。两种机制并存且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学校少先队工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

队员们组建的“新竹服务公司”,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基本能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队员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公司动态变化的员工招聘制和多元评价制度的运行,增强了队员们的自信心,他们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体验到了挫折与艰辛,体验到了爱心、知识、合作的重要……与此同时,退到幕后的辅导员,其敬业精神、创新表现、守信作风、适应能力也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队辅导员——指导队员办好“新竹服务公司”,把体验教育的舞台搭建得更加广阔,更具时代性;

中队辅导员——为队员架设梯子,引导他们充满自信地走上体验教育的舞台,大胆展示自己;

活动辅导员——指导队员们在舞台表演的一次次精彩剧目(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可以说,辅导员和队员们一起探索着,一起成长着,面对体验教育的广阔天地,同样也有信心喊出:“新世纪,我能行!”“新竹服务公司”组织的体验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生活,也为学校赢得了很多荣誉:“‘新竹服务公司’——走向社会,从这里出发”获得了全国少先队“创新杯”竞赛最佳创新活动奖;“新竹服务公司”“我能行”广告部策划制作的“世纪风车”,代表全中国少年儿童赴北京向“第五次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部长级儿童发展问题磋商会议”献礼;“新竹服务公司总经理岗位竞聘”和“小广告人”分别荣获“江苏省少先队小课题展示活动”特等奖和一等奖……[1]袁文娟,构建少先队体验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校长,2002(1):72-75.[2]少先队代表大会,简称少代会。二、“新基础教育”研究:在系统构建中实现学[1]生工作的转型提升“新基础教育”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教育理念与学校整体转型的实践路径问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交互展开。实践方面,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研究,包括在学校实践的基本领域——课堂教学、学生工作、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重建式的实践探索。“新基础教育”研究先后经历了探索性研究、发展性研究、成型性研究、扎根性研究四个阶段,从1994年9月起,每5年为一个阶段。我有幸参加了该课题学生工作专题组的研究,并在此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研究让我们的老师、学生和学校都得到了实惠,这里的实惠是一种看得见的变化,积极向上的变化,是能不断感受到的一种发展,真实、主动、健康的发展。(一)我们的起始状态

刚开始进入“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研究时,学校的学生工作大多以“德育”的名义组织活动,由分管德育的校长、教导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具体负责,存在着“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应景与功利,工作的重心是根据上级的工作安排组织学校层面的活动。为了充分展示先进学校的风采,今天一项主题教育,明天一项专题活动,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活动都不能拉下,而且还要努力争取最好,很少想过这些活动,是否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生们是否喜爱这样的活动。

即使是学校自行创意的少先队体验活动,虽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因为是全校参与,学生年龄跨度大,所以难以顾及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状态学生的成长价值。而且,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班队建设还相对薄弱,班主任要么习惯于演绎学校的活动安排,共性有余而缺乏个性;要么相当随意,想到什么,就搞什么活动,学生出现什么问题,就搞什么专题教育,很少考虑活动的适切性和系列性。

这样一些缺憾,我们在“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的理论框架中,找到了新的参照物,开始了富有创造意义的学生工作系统构建。(二)我们的重建思路

在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把“学校德育”改为“学生工作”,表面上看不过是文字转换,但蕴含其中的是从观念到行为的跟进改变。(1)转变工作定位。我们将学校德育放在学生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纵横两个维度思考学生工作,纵向是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成长需求,横向是作为道德基础性构成的基本元素在小学阶段的发展目标。无论是纵向、横向,还是纵横之间,两点如何连接,我们认为,不仅仅是德育的问题。当然,我们这样考虑,并不否认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相反是希望通过认识并建立其内在联系,进一步凸显德育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2)调整组织机构。成立“学生发展研究部”,下属少先队大队部、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和家长学校,围绕“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工作目标,修订部门岗位职责。与此同时,加大年级组的管理职能,将学生工作作为年级组长必须参与研究的“课题领域”,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从班主任、年级组任课教师以及课题组三个层面,加强互动交流,增强教师研究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寓促进学生的发展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寓对学生发展的研究于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3)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根据“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的统一要求,制定了《学生发展研究五年规划》(下称《规划》),全面分析了学校学生工作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施策略。《规划》几易其稿,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修改、完善,这一过程,也成了凝聚人心、明晰发展方向的过程。学校教师组成了学生发展研究的“共同体”,人人争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和服务者。(4)推进日常研究。我们立足于学校原有的基础及已经形成的经验,在进一步加强校级层面学生活动建设的同时,降低重心,关注并研究学生班级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从“组织建设”“活动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开展学生工作的日常研究。通过研究在学校(班级)环境中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机制,努力整合教育资源,系统构建学校学生工作,并在系统构建中逐步实现学校学生工作的转型性提升。(三)我们的专题研究

在“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的研究中,我们依托岗位建设、活动建设和文化建设活动,分别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生活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难忘童年的多彩”的工作目标。1.岗位建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生活的主人

班级组织建设,我们主要依托“岗位建设”展开。在已有校级层面岗位的基础上,向班级、家庭、社区进行拓展,形成了多层面的岗位群,为不同类型的学生“亮相舞台,展示自己;服务伙伴,提高自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与创造空间。

特别是班级岗位建设,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整体设计了班级岗位的建设目标。低年段:让学生认识岗位,了解岗位的作用,呵护他们的择岗积极性,指导他们开展岗位工作,并让他们在此过程中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岗位职责,体验岗位锻炼的快乐。中年段: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岗位,鼓励并帮助学生把自己选择的岗位工作做好,培养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做好同一件事的持久性。让学生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岗位工作。高年段:以优质高效为目标,要求学生能主动协调岗位工作与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之间的相关联系,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赋予岗位职责新内涵,形成岗位服务标准,便于自评和互评。

我们提出了按需设岗、自主竞聘、注重过程、定期轮换和多元评价的岗位建设实施原则和推进策略。近年来,针对岗位评价这一难点问题,我们又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以年段为单位,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方式的一体化设计,即低年段个体定向比较式评价、中年段分项目标引领式评价、高年段能级目标达成式评价。这一举措较好地凸显了评价的激励引领价值。

依托班级岗位建设,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在每天进行着的学校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并努力实现自己在班级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主人翁意识。这为丰富学生日常生活,改变大多数学生一味被动接受应试教育的学习状态,提出了能够付诸实践的可能,学生的生活因此呈现出丰富、立体、动态生成的特点。

与此同时,岗位建设还丰富了教师研究学生的视角,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之外看到学生最本真的一面,便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时帮助学生矫正内隐在其行为背后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观念,开发其潜能。2.活动建设: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长的快乐

如果说在班级岗位建设的研究中,我们把通过班级岗位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作为“新基础教育”“成事成人”的追求,那在班队活动建设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又增加了一个关注点,即通过研究促进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我们的班队活动研究,经历了“单个活动的研究—主题系列活动的研究—年级系列活动的研究—学校学生活动的年历设计”四个阶段。

在单个活动的研究阶段,我们主要的收获是做出了几个能体现“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改革方向的班队活动,例如,“让我走近你”“我的大作发布会”“小小设计师”“成长的足迹”和“嗨!男孩,女孩”等,涌现了学校首批班队活动的骨干教师。

在主题系列活动的研究阶段,我们围绕“科学就在我身边”“我会合作”“与舞同行,携手成长”等主题进行了系列活动的策划和研讨,逐步清晰了好活动要呈现真实的主题、真实的过程、真实的评价、真实的师生角色和体验的价值追求。

在年级系列活动的研究阶段,我们形成了《年级活动指南(试行稿)》,包括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发展目标和班队活动建议三个部分。其中“学生年龄特点”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等形式,梳理而成的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征和主要问题;“学生发展目标”主要是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潜能、对环境的要求和主动健康发展的宗旨,确定的成长目标;“班队活动建议”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提出的相配套的主题活动建议。虽然《年级活动指南(试行稿)》试行时间不长,但教师们已经普遍感受到它的价值:不仅能守住学生发展的底线,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还能有所预见,防患于未然,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完成了“不同类型班主任设计班队活动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重建建议。

当学校形成了《年级活动指南(试行稿)》后,有老师曾问过我们两个问题。

第一,有了年级活动系列,是否还需要学校层面的大活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班队活动的研究给了班主任更大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空间,学生的潜能在班队活动中被开发,他们对参与校级层面的活动就有了新的需求与期盼。曾经轰轰烈烈的校级层面的大型活动,虽然依旧在组织,但相对于班队活动的研究则显得有些滞后,出现了被弱化、被边缘化的趋势,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新的探索,需要进一步开发大型活动、传统活动的育人价值,并把学校的大主题活动和年级、班级活动进行对接。

第二,有了年级活动系列,是否还需要上级工作安排的指导?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我们要将学校活动与上级安排主动对接,把上级的要求转化到学生活动之中,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为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学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执行。

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对以往开展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反思与重建,尝试着在以前每学期设计活动行事历的基础上,借用年历的方式对学校活动作整体的设计,最终完成了学校学生活动的系统构建,包括横向的年度系列活动和纵向的年级系列活动,形成了《学生活动年历(试行稿)》。如此一来,对于老师来说,每年要做哪些基础性的活动一目了然,对于学生来说,小学六年必须要参加哪些活动也是可以预知的。3.文化建设:让每一个学生都难忘童年的多彩

在“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的推进中,我们没有很刻意地做文化建设的研究,但学校的学生文化却依附于带有学校特质的“岗位”“活动”等载体,自然积淀并日趋鲜明。

如果说,做“岗位”,从校级层面下移到班级,开始建立纵向年段意识,兼顾不同年龄学生的参与需求和可能性,是“文化”追求“全员”和“全程”的体现,那在活动体系构建中,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策划,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包括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则是“文化”追求“全面”的体现。

我们给学生话语权,让孩子说孩子的话。通过少代会、校长信箱、定期座谈等方式主动维护学生作为一名儿童的正当权益,不仅“为孩子们说话”“说孩子们的话”,还“让孩子们说话”。我们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让真实倾诉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常态,让真实倾诉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快乐。

我们给学生选择权,让孩子做孩子的活动。对活动,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体验,甚至还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我们不仅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活动,还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设计自己的活动,运用集体的凝聚力,伙伴的影响力,把学校的希望和要求化为孩子们的生活,让不同发展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我们给学生创造权,让孩子装扮孩子的乐园。校园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我们把乐园的设计权交给孩子,使校园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反映学生成长、精神面貌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展现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展现学生成长的全景,展现每个班级的个性。孩子们生活在自己创设、反映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给学生评价权,让孩子交流他们自己的成长。我们把评价还给孩子,让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这样的评价既包括“纵向”的评价,又包括“横向”的评价。“纵向评价”即让学生与“昨天的我”比较:参加活动是否更大胆,更有主见,更善于表现自己了?在某一方面是否有进步或突破了?等等。“横向评价”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有选择、有准备地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的老师在学生文化建设中,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并努力促进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学习用“儿童的大脑”思考问题,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情感”体验人生。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主动走进儿童特有的精神世界,倾听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做出的决定和选择,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逐步形成自己的儿童立场。

在学生工作系统构建的过程中,我们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发展了,好学、自信、开放,充满孩童的天真与快乐!我们的老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成长,更多享受到了职业的尊严和自豪!学校的学生工作也因此更具内涵,更具特色,更具活力![1]袁文娟,在系统构建中实现学生工作的转型性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2-35 .三、在融入中成长:随迁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1]分析及活动指导

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创办于2003年9月,是一所专门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18个教学班的7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8月,我调入该校,成了一名随迁子女教育工作者。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的比例明显增加。城市为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科技环境,市民的文明生活方式、习惯和相关素养,也成为滋养随迁子女成长的重要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没有固定职业,为了维持生计,整日在外奔波,家庭经济收入偏低,这使得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培养还处在“温饱”阶段。而且,随迁子女来常州之前生活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在校学习、锻炼的机会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也会使其成长品质出现较大的差异。为此,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在随迁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凸显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也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尽管老师们以浓浓关爱对待这群孩子,不离不弃,但教育效果未必见好。因为这样一种关爱,更多还只是一种补缺式的怜爱,有时甚至还仅仅停留于物质上的资助,而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更为积极影响力的教育的导引作用还没能充分彰显。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一些老师看到的大多是随迁子女的弱点与问题,对其生存状态和成长需求的关注不够,缺乏对随迁子女教育这一独特教育现象产生原因的深层次剖析,难以形成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在某种意义上是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一个瓶颈。

活动是人发展的实践载体,人必须在活动中发展。对于学前和家庭中教育活动相对薄弱的随迁子女来说,成长中更需要综合性的活动。但学科教学的分科性往往难以为他们提供成长中的这一条件,而丰富多彩的各级各类活动则能够更好地满足并引领随迁子女特有的成长需要,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深层次的主动发展。

为此,从2008年3月起,我们以“在融入中成长”为目标,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实践研究,全面梳理了随迁子女的年龄特点及成长需求,开发了“在融入中成长”的系列活动,帮助随迁子女在又好又快地感受、适应、享受和创造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随迁子女的年龄特点及成长需求,我们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对本校学生的成长特征开展全面调查与问题诊断,初步认识与理解了学生活动与随迁子女成长品质提升的关系。(一)各年段学生城市生活适应状态1.低年段

低年段随迁子女的特点和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集体生活体验与基本规范训练缺失。缺失的状态和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学前生活背景,由此产生了不同的适应状态。(1)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学生很少。一年级新生中只有20%左右的学生上过较为正规的幼儿园,这些孩子的家长来城市生活时间相对较长,有着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子女发展有较高期待,舍得花时间,也舍得花钱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而其余学生多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或仅接受过不规范的学前教育。(2)良好行为规范养成受到的挑战较大。因为城市幼儿园的收费要比简易学校高,所以虽然孩子未到入学年龄,但其家长对于能找到一所肯接收孩子的学校已经非常满足。因此,对于这部分入学之前已在私人办的简易学校上过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对小学生活有所了解,但对如何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却没有任何优势。(3)入学与城市生活适应有许多困难待克服。之前一直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老家的孩子,除了入学读书要度过一个入学适应期,还有其他的内容需要适应,诸如带养人的转变,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语言交流障碍的克服等。相对来说,后者的难度更大。2.中年段

随迁子女中年段学生呈现如下状态。(1)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随着孩子个头不断长高,进城务工人员对待子女不再如低年段时那般呵护与关注。进入三年级,独自上学、拥有零花钱的学生明显增多,加上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规范意识,自我约束力弱,有着比城市孩子更多的自由,于是,在交通、卫生等方面带来许多新问题。(2)交往对象与活动场域扩大。学生之间交往日益频繁,不仅上学、放学喜欢邀约伙伴同行,周末和节假日还喜欢相约外出活动,开放公园、大型超市是随迁子女节假日的常驻地。随着生活场域的逐步扩大,学生的好奇心也在增强,他们喜欢模仿,也容易习得一些不文明行为,并且在同伴间相互影响。(3)学习要求提高,普遍难适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学习写作文,从听、说、读到写,是语言实践能力的一个新的质的提升。因为缺少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做铺垫,随迁子女对写作文有一定畏惧。英语学习更是缺乏语言环境,也少有家长能给予必要的辅导与帮助。学习要求提高,学生作业不会做,说谎的现象时有增加。3.高年段

进入高年段,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集体、老师、同伴对学生的性格发展产生越来越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1)不满足已有的课余生活。随迁子女在完成作业后,做得最多的是:看电视、读课外书和玩儿。约60%的随迁子女“课余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多子女家庭的学生还要“带弟妹”。由于物质条件所限,随迁子女参加兴趣班的不多,由家长出钱,上校外兴趣班的学生更是少数。(2)亲子关系出现新的发展。高年段的学生渴望父母把自己看作大人,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开始反感父母在他人,特别是老乡面前数落自己。尽管这样,大部分孩子对父母还是充满崇拜与感恩,开始关注家人,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工作状况,内心充满对父母的感激,但羞于用语言表达。(3)学习的责任感普遍加强。临近毕业,学生面临升学的选择,许多学生会因为不想回老家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奋。大部分学生对人生理想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或因为不想让父母再劳碌而增强了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二)针对不同状态和问题的活动指导1.低年段

随迁子女学前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使得入学适应指导的起点和重点与原先的经验有较大差异,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老师们不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上学”的兴趣,规范学生“上学”的行为,还要特别关注在集体生活中强化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的养成和规范语言的训练,在集体生活中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自信、规范和丰富性。这在城市学生集中的学校是很少需要花气力做的工作,在随迁子女学校却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智慧。(1)习惯养成指导。主要从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展开行为养成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渗透在各科教学中,由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培养与训练。而生活习惯养成,则主要通过班队活动来展开。例如,针对个人卫生,我们提出4项要求:干干净净上学校,勤剪指甲勤洗手,爱护牙齿会刷牙,我的书包会整理。并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指导:一是提出学生能参照、易记忆的细化要求;二是设计系列班队活动,给予方法指导和过程推进;三是利用夕会课和健康教育课进行日常评价;四是开展“我是讲卫生的蓝天娃”达标活动和“卫生小标兵”评选。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它是学校低年段班级建设、学生发展、家校沟通的重中之重,我们用心做,反复做,坚持做,就做出了成效。(2)言语表达交流指导。经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低年段学生城市生活最大的不适应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即听不懂常州话、不会说普通话、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所以,学校要为随迁子女搭建言语交流实践的平台,在帮助学生“自信、规范、丰富”的表达上花气力。除了学科教学,我们还依托班队活动与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整合,具体落实言语表达交流的指导,主要选择了“感受季节变化”和“学习与人交往”两个专题,梳理相关学科学习内容,对每一个主题设计了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素材,形成系列性的主题班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并感知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特点,学习文明礼仪,培养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两个主题跨年级延续,分别以年级为单位设计系列活动。2.中年段

根据中年段学生独立活动时空的拓展、学习要求的提高,随迁子女“在融合中成长”着重在“遵守规则”“自理自护”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做文章。(1)遵守规则指导。从游戏规则、班级公约和社会公共秩序等维度,以班队活动与品德、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方式展开。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指导方面,我们组织开展了“上学路上”系列活动。以三年级为重点,通过强化性的活动,扶助他们发展独立性。随迁子女上学方式多样,除了步行,还有坐公交车,坐父母的电瓶车、电动三轮车,与老乡或邻居包租私人面包车拼车,等等,要关注和引导的问题较多。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整合,以“故事”为线索,开展了“说一说上学路上的故事”“写一写上学路上的故事”“演一演上学路上的故事”系列活动。活动成果的展示,以小品表演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舞台感”,引导学生在说、写、演故事,教育别人的同时,开展自我教育,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2)自理自护教育。我们设计了“购物的学问”“早餐的学问”“女童防拐”“我要安全地成长”等多个活动。其中“购物的学问”,选择在四年级开展,因为四年级学生普遍拥有了“常规的零花钱”,用学生的话说是因为“爸爸妈妈认为我们已经长大,会用钱但不会乱花钱,比较放心”。学生购物最典型的问题是不会选择。很多学生热衷于购买小摊上的“三无产品”,买东西“图便宜和方便”,忽视了“卫生与质量”的要求。所以,对学生的消费指导不能仅局限于节约零花钱的教育,还要渗透城市生活技能培养,传授消费常识、生活小窍门,解密“三无产品”的危害性。与此同时,节约零用钱的教育,与尊重父母的劳动相结合,从“不乱花钱,要花好钱”两个层面展开,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消费品质。(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指导。为了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和适应中年段的学习要求提高带来的挑战,我们组织了“我的学习秘笈”金点子发布会,用学生的资源帮助学生。系列活动的构建可以“先总再分”,也可“先分后总”。从整体意义上的学习来策划,包括:怎样制订学习计划?上课怎样做到认真倾听?怎样又好又快完成作业?怎样才能不和“小马虎”交朋友?从分学科切入,包括:怎样提高计算正确率?怎样快速记忆英语单词?怎样写好作文?怎样吹出好听的口琴(竖笛)曲?3.高年段

高年段学生“在融合中成长”,主要从“提升课余生活品质”和“感恩与理想”两个方面展开活动指导。(1)提升课余生活品质指导。针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相对缺失,课余生活品质不高的现状,我们通过多种途经和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表达、情感的不断丰富。我们开展“快乐学习1+1”,引导学生习得丰富课外生活的本领。“1+1”的第一个“1”为学科学习内容的课后延伸,第二个“1”,则为课外的拓展和学科间的整合。其中,课外拓展的方向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学科本身内容的拓展;二是学科衍生物的拓展;三是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1+1”的拓展活动,既能进一步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沟通学科学习与生活,学科学习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又体现了班队活动独特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学习的快乐。(2)感恩与理想指导。在“感恩父母”主题下组织开展“我以父母为荣”“父母以我为耀”“我和父母共创未来”系列活动。在“为梦想插上一对翅膀”主题下通过“给梦想寻找一个理由:认识自我,点亮梦想”“给梦想开启一扇窗户:展望未来,走近梦想”“给梦想插上一对翅膀:汲取动力,飞扬梦想”三个系列活动,让学生们知道,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才可能有一切。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没有梦想的学生,也能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有梦想的学生,通过上网、调查、采访,进一步走近自己的梦想,让梦想从模糊走向清晰、具体。汇报活动现场,学生自信的展示、激情的话语、同伴与老师热情的建议与鼓励,进一步点燃了学生对梦想的憧憬和追梦的热情。

五年的实践研究,我们以调研为基础,不断在变革行动中更新实践,不仅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也让老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随迁子女是“既特殊又不特殊”的学生群体。说其“特殊”是因为他们生活的背景、接受教育的背景、成长的背景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说其“不特殊”是因为他们和所有同龄学生一样,都是一个个鲜活、灵动、富有生命意义的个体,一个个天真烂漫、有待发展的孩子。与城市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特点及其成长潜能,可以用“丰富”和“有待丰富”两个词加以概括:随迁子女来到城市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比城市孩子更能干、更能吃苦、更懂得感恩;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使得他们的表达、眼界与情感均有待丰富。

这样一种认识的形成,体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自觉增加了一份学校教育的责任。我们的研究关注了随迁子女的独特性,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努力开发其潜能,凸显活动育人的独特魅力,学生的生存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呈现出我们所[2]期待的状态:(1)有认识自我的主人翁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争做课堂的主人,班级的主人,校园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对人生目标有初步认识;(2)有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自觉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举手投足懂礼貌、有教养;(3)有勤奋上进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4)有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能与父母共同分担生活的压力;(5)有健康和谐的身心素质——热爱运动,有健身锻炼的习惯,能掌握若干项体育技能,身体素质过硬,心理健康,能适应城市生活。

我们认为,这样的一种状态,正是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中成长的最好例证。[1]袁文娟,在融入中成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46-49.[2]袁文娟,在融入中成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生活适应的指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4):51-55.四、班级生活重建:综合开发学生活动资源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对当代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作为战略主题的构成,同时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上述内容,必然要求重新审视、研究、建设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新型学校生活。

我们的前期研究,大多在活动策划与组织这一相对狭隘的领域展开,对“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土壤——班级生活研究不够。所以,2012年9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的指导下,我以“基于小学生发展的班级生活实践研究”为题申报常州市小学德育袁文娟,师工作室研究课题,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将班级建设的变革实践有机融入班级生活,与此同时,也促使学生活动的研究在更为全面的范围里展开,也更能落地生根,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开创性。

我们曾在某一校外培训机构四年级的学生中做过一个小调研“说[1]说我的班级生活”。现将学生发言列举如下。生1:我的班级生活是单调的,因为我和我的同学在班级里几乎要么是上课,要么就是写作业,只有在有些课在外面上课,我们才可以放松一下。这和我想象中的班级生活相差很大,我非常希望我的班级生活能快乐一些。生2:我们班的班级生活很枯燥,上课、下课不觉得,但每天放学老师要我们写日记就感觉到了……老师还说,日记写多了,就可以出口成章,但我并不这么觉得,每次写得跟流水账一样,枯枝(枯燥)乏味,有什么意思,难道老师您就喜欢这样的日记吗?生3:我们的班级生活丰富多彩。每个星期五都会举行一次联欢会,大家都会表演节目,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下课时间我们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现在我们在一起玩拍手游戏。生4:我们的班级很普通,但同学们一个个好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班的生活、学习都是自主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有小小班主任、劳动委员、护眼员……每个人都十分负责,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所以渐渐地,从什么都不会的我们变成了能力非常强的我们。生5:我的班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殷老师对我们很宽容,她知道我们学习很辛苦,所以减少了作业,允许我们带一些小卡片玩,课余时间她还陪我们玩,使我们的班级生活多姿多彩。在运动会上,一开始我们的班级总分排在年级倒数几名,后来是殷老师鼓舞了我们,“运动员们”也个个奋勇争先,最终拿到了全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可是,殷老师怀孕了,她要离开我们一段时间,我们依依不舍地跟她说再见。生6:我的班级是没有纪律性的班级,不说成绩,就连吃饭也比不上人家班级。人家吃饭不声不响,我们班呢,两个老师轮流看着,别的老师都笑话我们,老师都无地自容,恨不得挖个坑钻到地里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术科老师年年换,没哪个老师愿意带我们班。我快对我们班无语了!生7:每天的大课间除了跳长绳,还是跳长绳,跳得腿都麻了,还有一些同学干脆就不下去了。可是能不下去吗?唉,(大课间活动)如果能够新颖点,我也不会觉得学校生活那么无聊了!生8: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活跃的班级,每天男生们多在外面[2]晒太阳,运动,有的甚至玩起了CF,女生们也没闲着,玩着编花篮、推手等游戏。上课时我们积极举手发言,因为上课认真,我们班的作业做得很好,而且应试无忧。我爱我的班级。生9:我的班级生活很枯燥,学校上午、下午都要做操,就算是炎炎夏日,再怎么不情愿,都得下楼做操,每次都满头大汗。“体活课”烈日当空,下楼还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事,根本不能自由活动。多么希望老师多给我们点自由!……

学生对自己的班级生活提到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