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去梯言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7:20:29

点击下载

作者:赵彦锋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去梯言系列)

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去梯言系列)试读:

前言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曾给全美大学生提出过5条建议:①学点经济学,知道经济规律,把握自己的人生。②学点统计学,统计是现实中最常用的技能。③学点金融学,要有人生风险的概念。④学点心理学,认清人类理性的瑕疵,包括你自己的。⑤相信自己的直觉与激情,适当忽视你认为应该忽视的建议。

震荡起伏的股市风波,让许多人更加认识到,懂点金融学常识是多么的重要。

金融源于生活。金融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如衡量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与储蓄、购房都有关系的利率;随时都有可能影响人们吃穿用度的通货膨胀等等。再比如,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与银行打交道;出国要使用汇兑;国家每一个财政计划、每一个货币政策的出台,都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尤其中国千千万万的股民、基民、期民,无不在关注着每一次央行调整的货币政策。汇率、银行、利率、货币……这些金融学的关键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金融学。我们每一天都要运用金融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融资、借贷都是一种金融活动。

随着财富日渐金融化、虚拟化,不懂金融,就等于自我隔离于世界。个人已经不能独善其身,不管你愿不愿意,金融已经影响你的生活。每个普通民众都有可能共享中国财富增长的盛宴,但守着“金窝”的天时地利,不一定就能分到大蛋糕。要想成为百万富翁乃至千万、亿万富豪,必须要找到一条捷径才行。这条捷径是什么呢?这就是金融。正像阿里巴巴开启宝藏大门的口令一样,金融正是打开财富之门的口令。

金融机构帮助你决定怎么花钱、怎么打理自己的财富,你是会成为一个有品位、有希望的新贵,还是一个暴发户。金融的发展程度会影响你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子,甚至于娶什么样的妻子,嫁什么样的丈夫。人民币到底在你的包里越来越薄,还是升级换代,这都需要你付出行动,认识这个即将变化的金融世界。

金融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如果说经济学让人更快乐,那么金融学无疑让人更加懂得生活的智慧。和经济学一样,在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中,也蕴含着金融学的道理。《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一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些贴近生活的内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金融学的知识向读者一一讲述。

事实上,生活的富足不需要大把的钞票,需要的是经营生活的智慧。为帮助一些不了解金融学的读者朋友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学知识,《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汇集国内外众多金融学书籍的精华,以培养金融眼光、练就赚钱本领,学会以投资理财为出发点,用大量翔实插画图解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新演绎了金融学这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使人们在茶余饭后轻松掌握经济学的精髓。

在百忙之中抽出片刻时间,每天读点金融学常识,在轻松中学习,在学习中放松,逐渐认识和理解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钱是什么东西,了解一切关于货币的指标与你的关系,这些知识对你必有裨益。读完此书,你会发现自己已是一个生活中的“金融通”“金融学高手”了,你会明白如何在压力与繁忙之中保持一份轻松、从容和淡定,如何更聪明、更精彩地生活!入门篇开启金融之门Chapter 1我们生活在富饶的“金融时代”——什么是金融学推开高贵冷艳的金融学殿堂大门⊙融入到生活中的金融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金融学不再“神秘”“高深”,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人人都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人民币?对,但这种想法狭隘了。钱?对,虽然感觉有点俗,但至少没有人是排斥钱的吧?既然大家都喜欢钱,那务必要了解一下金融学,因为金融学研究的就是关于钱的问题,货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当你推开金融学的大门,你会发现,金融无处不在。在这里,你不仅能接触到银行存款和银行借款,还能知道物价上涨会对利率产生何种影响;不仅能懂得利用基金股票来理财投资,还会知道外汇期货也是一种金融工具;你不仅能从“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漫步到香港,还能从北京金融大街畅游到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你不仅能欣赏庄严古朴的建筑,还能欣赏神奇的以钱生钱术,甚至还有金融操纵控制政治的强大力量。

乔布斯充满传奇的一生,三言两语是无法简单概括的。大学只念了一学期便辍学,之后和伙伴在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在公司的经营正风生水起时因理念不同而辞去苹果公司的职务,之后成立皮克斯动画且成功运营,再回到苹果公司将苹果公司经营发展至今。他成为了将互联网放到人们口袋里的人,成为影响世界的人。

乔布斯去世后的首个交易日,苹果公司的股价就出现震荡,使苹果公司成为纽约证券交易市场当日最受关注的个股。大家称乔布斯为“乔帮主”,有“独裁天才”“当代爱迪生”等美名,他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魔法师。全球没有人不知道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就连他创立的皮克斯动画也一直颇受欢迎。乔布斯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用“巨大”这个词都无法形容的,他是改变世界的人。就乔布斯个人来讲,也许他并不关心苹果的股价,但是,在他带领苹果公司的时候,苹果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给股东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乔布斯似乎拥有无穷尽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和新奇产品,这不仅改变着他自己的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也时刻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未来科技的认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许多企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但是苹果公司却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非但如此,据数据显示,在这数年间苹果公司股价一路上扬,从曾经最低的80多美元到现在接近400美元,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苹果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推向世界,影响民众,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消费热点,这无疑对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投资活动越来越多地被人所认识并接受,成为平常百姓家的一个常见的话题,金融学早已走下学术的“神坛”,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以前,企业经济和金融都是分开的,联系还不是那么紧密;而现在,全球经济紧紧地绑在一起,企业经济和金融业无法分开,更重要的是,金融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绑在一起,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影响和渗透,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经营,在当今社会都离不开金融。金融学并不是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普通人不可以随便进出,它就像是一个项目丰富又幽深的公园,谁都可以进,但是对于你怎么利用它,还得看个人的知识和功力。有些人走错道,可能走进了可怕的鬼屋,好端端吓病一场;有些人好好研究,可能就走出了正确道路,不仅有美丽的风景,也许还有很多美味诱人的果实。越来越多的财富是金融活动创造的⊙财富引擎——金融业⊙

未来金融业将会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动力。

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们说,有投入才有产出,产出就是财富。所有的产业都一样,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是以创造财富为目的。在早期的农业社会,财富是粮食,是农作物;在工业社会,财富就是产品,生产出多少产品就是创造多少财富;在服务业发达的今天,财富的创造逐渐从农业和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上,而服务业里面,创造财富最多的,莫过于金融业了。

财富被产生出来的标志就是用少量成本或者不用成本创造出更多价值。这种所谓不花成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资本呢,其实就可以俗称钱。那么很显然,用钱生钱似乎比其他两种要素生钱更为迅速,这就是金融业的作用。

那么金融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呢?我们都知道,同样是钱,同样是财富,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他们带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同样一百块钱,对于一个富人来说可能毫不在意,随手放在哪里毫不放在心上;但是对一个穷人来说,一百块钱就很有用。也许可以为孩子买一罐奶粉,也许正好给年迈的父母买上一盒急用药,也许是家里三五天的买菜钱。这就是资金的效用不同。另外,相同的钱用在不同的地方带来的收益也完全不同。比如还是那一百块钱,有些人可能拿来买吃的,被消费掉了;而有些人则有可能拿来投资,放到股市里从而赚来更多的钱。那么金融就有这么一个作用,在没有金融的时候,人们的钱多了只能储存起来;而有了金融系统以后,人们钱多了则有很多选择,可以放在银行里拿利息,可以放到证券市场上去投资,等待股息分红,或者购买保险、国债等等。当然,金融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是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的。与风险相对应的就是收益,金融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吸引广大资金闲置者将剩余资金放到金融市场里,以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个人角度来说,重要的就是个人理财。时间往前倒退二三十年,大部分人说起理财恐怕只有一个途径:存钱。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投资理财有多种途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除了要规避投资风险,同样要注意储蓄的收益可能被通货膨胀抵消,所以很多人会进行股票债券和保险、国债以及基金包括不同期存款搭配选择方式来进行一个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

所以说,如今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财富是被金融创造出来的,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越来越重视金融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当然,国家也必须加快金融制度建设,同样加快法制建设以促进金融的发展。为什么有人钱多却感觉不到幸福⊙钱都去哪儿了?幸福感呢?⊙

>>储蓄也不“安全”了,以前储蓄会增加财富,现在却面临贬值风险。

>>供房子……一年买房子,一生做房奴,被房贷套住。

钱多起来了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一点也不过分。首先国家很富有,这是没的说,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得都让专家们忧虑了。从人们的财富上来说,也确实多了起来。就比如,在农村农民们盖起小洋楼,电灯电话不用说,家用电器也齐全了,虽然消费习惯和设施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很大,但室内设施其实已经跟城里并没太大差别。至少,同十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同三十年前比,那改变更是天翻地覆。但是,为什么如今人们的幸福感还不如三十年前呢?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却并不感到富有?

陈志武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以前基于亲情和友情从而实现的互助互惠的经济活动,如今已经是市场化、经济化的东西了,全部都渗透到了隐性的金融交易里。而现实里显性的金融服务,如同保险、养老、信贷以及其他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保障不够健全,那么中国人在钱多起来的同时,可能仍旧感到很不安。就像我们古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而现在,老了不要养儿子就已经很好了,生活压力似乎远超过我们的收入,即使今天能过上富有的生活,但人们对未来依然是惴惴不安。这会导致人们的一个储蓄偏好,消费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会导致内需不足,无法增长,总体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依靠大量外需来拉动,而中国人的幸福感也无法提升。

所以说起来就是:人们富起来了,但是金融工具没跟上。

在幸福感里面,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房子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里,本身就有一种置业文化,就类似于有房才有家。没有房子,即使结婚生子,却仍让人感觉浮萍无根,内心始终不觉得安定和充实,总有那么一种空虚感存在。因此,不管怎样,每个人几乎都有这么一个目标:要为房子而奋斗。正常来讲,也许为房子而奋斗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年轻人要为房子奋斗终生。即使是老年人,也许也还要为下一代操心,为儿女买房子付上首付才算完事。更重要的是,变身房奴之后的人们消费会更少,有人流传说供上房子以后不敢换工作不敢生孩子甚至都不敢生病,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一个现实:除了房子这个本身不动产,不可流通之外,人们的消费力度更加下降,流通性更加减弱,因此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美国人那么有钱?为什么他们很乐意全世界到处乱跑去旅游?为什么他们敢于赚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花没了再去赚?一方面这是观念上的差异,东西方消费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另一个方面就是西方国家保障比较好,而我们则还与其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系统发达,他们的资金很自由。相对来说,中国金融系统则没那么发达,这是我们经济制度需要努力发展和创新的方面之一。金融治国,政府富有不如人民富有⊙什么是拉弗曲线⊙

阿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1941年9月1日-),美国经济学家,南加州大学教授,供应学派代表人物。拉弗先生以其“拉弗曲线”而闻名于世,并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当税率为100%时,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都停止了。税率从0~100%,税收总额从零回归到零。“拉弗曲线”必然有一个转折点,在此点之下,即在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随税率的升高而增加,一旦税率的增加越过了这一转折点,政府税收将随税率的进一步提高而减少。只有在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实际税收才是最高的。

人们常说“国富民强”,这也一直是国家和人民追求的状态。可是,藏富于国和藏富于民是一回事吗?它们会带来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负债累累的政府国民过得比较幸福,经济制度比较健全,能真正酿出民主、自由,发展科学带来全面繁荣;而有巨额财富,拥有强大外汇储备的政府反而不能给国民幸福感?为什么不是富有者更加具有民主法制?“国富”和“民富”不是一回事吗?国家富起来了难道不等于国民富起来?人民富裕了对国家影响到底如何?

国富,就是财富都集中于国家。比如在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鼓励农业生产,但是必须“家不积粟”。农民需要努力耕地种粮食,收成必须上交国家,不许自己私藏。出于商鞅的考虑,也许富有的人民不好管理,他们自己有实力可以和政府对抗,而贫穷的百姓则好管理得多,能解决他们的温饱即可。可是再想一想,多少农民起义不是因为赋税严重,苛捐严苛,如硕鼠害民?

民富,则是指财富归百姓所有,藏富于民。这种结果多因为国家轻赋税重发展而致。试想,国家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财富无法生成。而即使有大量财富,如果都被征收税负,百姓依然没有财富可言。

到底藏富于国有利于发展,还是藏富于民有利于发展呢?

陈志武曾举这么一个事例,如果分两组国家,分别是公元1600年时国库丰盛的国家,如中国明朝、印度、土耳其以及日本等;另一组负债累累,比如像英国、意大利城邦、荷兰、西班牙、法国等。但是,从400年前直到19世纪、20世纪,当时负债累累的那组国家如今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且民主法制建设都很好;而另外一组除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改变命运逐步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之外,那些“腰缠万贯”的国家反而都是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富甲一方的中国也不例外。

如今,中国外汇储备空前,美国则向全世界借贷。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人民。而美国,却成了众多大陆人眼望的幸福绿洲。是不是真的就是政府穷,民间富催化民主与法治?

从根本上说,国家的财富也是来源于民众的创造,是无数百姓将自己小份额的财产让渡给国家,才汇聚成国家的巨大财富。就好像一条大河,主干道充足的河水必定是由许多支流汇聚一起才得以形成的。小河里有水才能保证大河不干涸,而若大河抽干了所有小河里的水,大河离干涸的日子也不远了。

因此,可以说,民富是民主法治以及自由的基本条件。藏富于民,则政府有求于民,有求于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必定要全力建设好才能够让人民心甘情愿让渡出财富。金融出问题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辛格夫妇都是工厂工人,如今退休在家,拿着养老金,日子闲适。一天在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议论纷纷,说是金融危机来了,金融业许多公司倒闭,很多老板跳楼。两老一边唏嘘,一边高兴地说,我们虽然没什么钱,但这个时候我们比那些有钱人幸福。我们不投资,不买股票,没有债券,有点积蓄存银行里,多安全啊!当初不买基金,那个卖基金的小伙子还说咱们老顽固呢!这下是我们对了吧!

辛格夫妇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是不是金融只对从事金融活动的人有影响,对普通老百姓没影响呢?金融出问题了,到底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上人尽皆知的几次金融危机。1929年的经济大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产品大量剩余积压,资本家们把成桶的牛奶倒入河里,企业纷纷破产,工人失业是普遍的现象,每天排队等候领取救济粮的失业工人不计其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自泰国货币危机开始,短短几个月内很快席卷整个东南亚,波及日本、韩国,并且不断向全球扩散。更近一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因次贷危机等起因波及整个金融领域以致几乎引起全球的经济危机。受此影响,国内股市大跌,股民损失惨重,散户从2007年短暂的股市春天里获利的日子成为历史上的记忆。就危机爆发的头几个月里广东省沿海许多出口加工型的企业都纷纷倒闭。更甚,对外贸的影响至今尚未恢复。这些虽然是国际性金融危机,但是也能波及国民个人,比如造成失业,股市暴跌,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如果是国内金融出现问题,像解放前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那种民不聊生的日子相信经历过的人都会永难忘记。

金融危机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是金融系统层面。既然金融出现问题,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金融系统。基金债券公司倒闭,投行关门,金融从业者失业。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让全球开始瞩目和震惊的就是雷曼兄弟破产,随后在同一天,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接着美国保险集团AIG陷入也陷入危机,让许多人艳羡的华尔街金融从业人员顷刻间纷纷失业,并且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很难找工作。除投行外,与民众联系更密切的银行也一样。如果银行倒闭,除银行工作人员失业以外,市民的存款皆付之一炬,如果把全部存款都放在银行,且是同一个银行,则风险更大。现在国际金融系统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系统开放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就好像“美国打个喷嚏,全球可能就要感冒”的说法一样。

第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实体经济进入低迷状态。金融为什么会影响实体呢?工人在工厂加工,制造衣服、鞋子、帽子和金融有什么关系?是的,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一个西方国家的人贷款买房的问题居然让一个在东方国家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失业了,似乎是不可能关联上的两件事,但它们就是切实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联系其实不复杂,东方国家工人制造的衣服鞋帽需要卖给西方人,当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那边的工人失业,购买力低,银行倒闭或者资金紧缩,那边的企业也就无法有贷款,企业也没能力继续购买我们的衣服、帽子。东方的工厂里成品卖不出去,无法接到订单,企业无法回收成本,工人工资难以为继,并且也不再需要工人干活,于是东方的工厂里工人也失业了。就从经济体内部讲,金融发生问题,企业融资势必就困难,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会因在金融市场投资失利而导致企业进行的生产萎缩,社会产出减少;大量工人失业,收入减少,购买力进一步减少,有效需求减少,经济进一步萎靡;如果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国内需求减少,国际需求也逐渐减少。

第三,就是金融危机对金融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逐渐渗透到对人身心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信心的问题。当金融低迷时,投资者对市场信心就弱,如果持续低迷,则信心越来越弱。如果金融问题影响到投资者信心,则预期收益就会减少,投资者宁愿观望也不愿投资,投资需求则减少,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一部分,有效需求不足会造成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产出增长。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对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都会造成经济增长放缓或者停滞。严重的金融危机还会引起金融秩序的变化,很可能需要重新建立金融秩序。

所以,金融出现问题了,不仅是国家经济增长和产出变化的问题,而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金融危机一旦发生,每一个人的日子都将变得艰难。所以国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系统,个人虽无法控制大环境,但是在理财和投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将所有资产投资在一个方面,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防止当发生危机时所有财产都会付之东流。懂点金融学常识,不做金融盲⊙金融知识匮乏会造成什么问题⊙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货币符号、尺寸、防伪标志、反假币等知识的掌握很不足。

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理财方式有多种,对于理财方式的选择也不清楚哪种更适合自己,无法最大化的为自身创造财富。

容易遭受金融诈骗。

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关于金融素质的小测试。

假设你要买台价值1000英镑的新电脑,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来买?你的选择如下:①分期付款,每月支付100英镑,共偿还12个月;②按20%的年利率贷款,也就是说一年后偿还1200英镑;③前二个选项一样。这三种方法你会选择哪一个?

金融学教授、金融扫盲中心(Financial Literacy Center)主任安娜玛利亚·卢萨尔迪称,93%的美国人不能答对这题。(她还补充说,金融盲现象在国际上也很普遍。)即使比这还浅显的金融问题也会难住大多数人。

金融,看似高深,实则并不全然属于机构或专家行为。金融,看似抽象,实则并不超然于日常生活之上,换以“理财”表述,恰与普通民众有着切实关联。正因如此,200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决议形式规定,把每年4月确定为“金融普及月”,或可称作为“金融扫盲月”。

目前,金融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复杂程度已大大提高,而消费者认知的“复杂程度”却没跟上。“知识没有跟上现实世界的发展,”卢萨尔迪说,“关键词是‘脱盲’。如果你是文盲,你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中生存,金融学也一样,金融盲也没有办法生存。”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教授刘易斯·曼德尔(Lewis Mandell)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教育对形式上的金融脱盲指标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尽管令人困惑的是,它的确能够改善人们日后在生活中做出的金融决策。专家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部分原因,在于个人作出非理性金融决定和采取非理性行动,金融扫盲或许有助于防范这类危机再次重演。

财务和经济涉及收入,通俗表述即为金钱。对金钱,普通美国人时下所持的普遍态度和认识,依照约翰·布赖恩特的描述,可以归结为:“人人都想要它,却没有人懂得它。”为低收入者提供“动手能力,而非施舍”,无异于一场“银权运动”。布赖恩特说,在美国,“金钱是一项大禁忌,大家不会公开谈论它。这就是有人会以次级贷款形式举债的原因”。

次贷举债,一度让不少低收入阶层成员圆了住房梦,时下也让其中不少人面临无力支付高利率分期还款、房产可能遭放贷机构没收的困境。一些美国民众当初为购买住房而举借次贷时,按照布赖恩特的判断,并不了解分期还款额度会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也不明白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在交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相当低,因而需要承受超乎正常贷款项目的风险。

美国联邦储备局(以下简称美联储)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一系列数据:

——全美国范围内,高中学生中,能对个人财务和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答案者平均仅为48.3%;

——同一批接受调查的样本中,认为从出生至就读大学的18年间股票市场收益一般高于银行储蓄收益者仅为16.8%;

——依美国法律规定,如信用卡失窃、窃贼透支1000美元,信用卡持有者即使通报信用卡发行商,依然可能分担至多50美元损失,却有将近53%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此条例。能完整、准确作答者仅为13%。

这项调查每两年举行一次,迄今为第六次,所获结果不如2006年。两年前的调查中,能对个人财务和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答案者平均为52.4%。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恶劣影响波及整个美国和全球金融业,影响美国以至全球经济,看似需由政府“救市”和“埋单”,实际却最终将由纳税人、即普通民众付出代价。布赖恩特认为“排除(放贷机构)贪婪以及金融解释误导因素,”他告诉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记者,“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知识)文盲,存在于广泛层面上。”正因如此,次贷危机之下,金融扫盲尤为必要。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大楼内发表讲话,提及向年轻一代普及金融知识的意义。“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作好金融知识准备,”伯南克说,“对(改善)他们自身的福利而言必不可少,而对(维护)我们大家的经济前景而言则至关重要。”

他强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严重问题,提醒大家意识到,个人从年轻时就熟悉金融知识是何等重要……他们可以更好地作出抉择,纵然金融市场日益复杂,也会有能力驾驭自如”。

美国人的消费信贷债务截至2006年累计达到2.4万亿美元,其中信用卡债务为8250亿美元。更令人吃惊、也常被学者引为全球经济失衡原因之一的数据是:美国人储蓄所占收入的比例2006年为-1%,创下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的储蓄率最低纪录。

财务管理技能必不可少,金融扫盲,并非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提出的课题。2007年3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民主党人鲁宾·伊诺霍萨正式递交一项决议案,提议设立“金融普及月”。这项决议案当时获得119名众议员附议支持。2007年4月17日,众议院全体成员投票表决,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这项决议,把每年4月确定为“金融普及月”,以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决议文本写道:“个人财务知识对确保个人管理现金、信贷和债务以及成为富有责任感的员工、一家之长、投资者、创业者、企业领导人和公民而言必不可少。”至于推广金融教育的针对性,决议文本写道:“个人财务管理技能和终身习惯形成于儿童时代”。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则离不开人们对金融的消费。但目前我国有诸多的“金融消费者”对金融这份“套餐”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搞不清自己拥有诸如“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等权利,弄不懂自己在消费过程中应知、应会的金融法规常识。由于金融知识的不普及,近几年来犯罪分子利用假存单、假支票、假货币等形式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金融案件频繁发生。2000年,我国因金融案件而导致的直接损失高达近10亿元,比1999年翻了一番多。而这一切无不缘于在“金融消费者”中存在的“金融盲区”。2001年6月,我国河南省某县金融系统在“金融宣传月”活动中,印发600份货币知识问卷,选择300名农民和300名城镇居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流通几十年的人民币符号、尺寸、防伪标志等简单知识基本掌握的城镇居民占25%,农民仅有10%,掌握货币形态等知识的城乡居民不足5%。在同时进行的居民假币识别能力调查中,有15%的城乡居民略懂一些反假币知识,对反假币知识一无所知的城乡居民高达85%。

历史上许多次的金融危机都源于民众对金融的盲目,使得最初是金融危机,之后变成经济危机,最后成为了信任危机。实际上经济危机,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危机。如果民众不掌握金融常识,全球危机只会雪上加霜,所以“金融扫盲”迫在眉睫。Chapter 2金融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学我们的财富去哪里了——个人的“资产流失”⊙财富去哪儿了?个人“资产流失”⊙“新财富500富人榜”于2003年首度发布,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富人排名,是透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佳窗口。2015年已是第十三度推出的“新财富500富人榜”,跟往届相比,2015“新财富500富人榜”(见表1)有哪些新变化呢?表1 2015“新财富500富人榜”各项财富指标创历史新高(以上文图来源:新浪财经、《新财富》)1.上榜门槛已达到40亿,上榜者的平均财富首次突破百亿元2014年,中国GDP增速降至7.4%,创24年新低。但是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各项财富指标创出新高。新财富500富人榜此前从未有过财富突破千亿级的富人,而今年身家过千亿元的富人达到4位,他们的财富有的受益于旗下资产上市,有的则因为旗下上市公司股价上涨。2.A股告别连续数年“熊冠全球”的尴尬,成财富增长第一推动力在度过长达6年的大熊市后,A股迎来了一波久违的波澜壮阔的大行情。2014年全年,上证综指上涨52.87%,深证成指上涨35.62%,A股告别了连续数年“熊冠全球”的尴尬,跃居2014年全球最“牛”市场。这一波牛市行情直接提升了上榜富人的财富数字。3.互联网造富能力首屈一指:榜单前10位当中,5位来自互联网行业今年资产过千亿的4位富人中,有两位来自互联网行业。他们是持有阿里巴巴7.8%股权的马云,以及腾讯的马化腾。跻身前十名的富人中,有5位来自互联网行业,占了半壁江山,京东的刘强东、小米的雷军今年均杀入前十。事实上,不只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受到青睐,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富人同样获益。今年财富成长最快富人即是顺丰速运的王卫,电商的兴旺带动了物流业的高成长,顺丰速运在最近一轮融资中的估值提升,带动王卫的财富一年增长2.5倍,达到250亿元。

有些人能够守得住自己的财富,有些人却失败了。《福布斯》杂志从1982年公布“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以来,到今天,只有50位富豪依然榜上有名,也就是说高达87%的富豪富不过一代,甚至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就像网络泡沫的蒸发,他们的钱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蒸发掉了。想当初,他们的财产也是经过千辛万苦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应该说他们很善于投资理财,但是为什么最后却坠落?《福布斯》杂志的调查显示,除因为投资失败带来的财产蒸发,多数失败者并没有在生活上时刻注意,他们的钱时刻被一些昂贵的奢侈品、交付巨额物业管理费用、转移财产,被爱人或情人侵蚀了。

当大家在拼命攒钱的时候,你是否曾想过,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资产,正在被其他东西无声无息地侵蚀掉?这种你在拼命赚钱,但不断被扯后腿亏钱的感觉实在很不爽。一提到“资产流失”这几个字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你的资产便会不知不觉地流失。想让个人财务正常运转,就从找出财务漏洞开始吧!个人因为财务漏洞导致的资产流失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下面几个领域。

1.储蓄流失增值机会

如果你每年的花销超过了个人资产的7%,那么20年后,你花光所有钱的可能性高达80%,原因很简单,就是“通货膨胀”。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实“通货膨胀”是财产的强腐蚀剂。20年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人们手中的钱将贬值20%,这还算是乐观的估计。

因此我们提倡“适度”储蓄,过度储蓄将可能使财产增值机遇流失。经济专家有观点以认,中国人的9万亿储蓄存款,假如相对于同期的国债之间1%左右的利息差(斟酌到存款的本金税和国债的免税因素),那么中国人将会在每年流失掉900亿左右的资本增值的潜在获利机会。

对大多数人来说,避免这类散失最好的办法是将银行储蓄转为同期的各类债券就可以了。从目前来看,不仅有交易所市场还有银行柜台市场都能够很便利地实现这类交易,而且流动性也很强。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应该尽力地辛劳工作、节约节俭、储蓄和爱护财富,但咱们不应该只是“擅长”储蓄,还应当“善待”储蓄,合理的储蓄才能将财富发挥到最大价值。

2.过度和不当消费

消费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时候你逛完商场时手里拎着的大包小包,回家一看却发现,有些东西其实不买也是可以。这就是所谓的“过度”与“不当”的消费。它们也会让资产无形流失。所以,花钱买的是什么,一定要想清楚。

过度消费可以分解为“情绪化”消费或“冲动性”消费。例如,看到打折商品就兴奋不已,在商场里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实际上买了很多并不需要或者暂时不需要的东西,纯属额外开支。特别是在对大件消费品上,比如楼盘、汽车、高档家电,往往还会“过度”消费,这样不仅造成家庭财政的沉重负担,且会导致家庭资产隐性流失。

不当消费指为了“面子”的消费而不是需求的消费。在消费上总喜欢与别人攀比,人家能花的我也要花,不论有没有必要。

3.理财观念薄弱

中国家庭的活期储蓄太多,这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白吃了大把大把的息差,其实只有稍加运作就能有效地减少利息损失。对单个家庭来说“不当”储蓄的损失可能十分微弱,但由于基数的宏大,中国家庭因此而流失的资产是个天文数字,就仅对单个家庭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累计流失也是无比巨大的。资产流失很多时候都不显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松就可能失去大量资产,要不断地强化理财意识才能成功积累财富。

不注意平日里的财富漏洞,即使你是富翁也不外乎沦落到穷人的下场。何况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本来就没有在他们还是富翁时拥有的巨额财产,就更应该提防财富漏洞,将财产的流失防患于未然。流动性过剩——钱多了也会惹麻烦

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讲就是钱太多了,乍一听,是件好事,钱多了还不好吗?俗话说,物极必反,金钱也是一个道理,虽然有钱是好事,但是太多了,也会带来危机。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只有价值10元的商品,按道理国家只发10元的钞票就足够了,但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市场上有20元的钞票,如果大家用这20元买了10元的东西,结果原本值10元的东西就价值20元了。

通常意义的“流动性(Liquidity)”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流动性过剩一词,是指市场上的钱太多,大大超过了长期资本的数量,至于多到多少才算“过剩”,似乎并无统一的定论。

现在研究者对“流动性过剩”的识别,大多是从结果和原因来判断:“流动性过剩”的结果是资产市场泡沫严重,具体说就是股价、房价虚高;“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般则归结为货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涌入,为控制汇价导致央行大量投放货币,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

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Foreign Trade Surplus),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流动性过剩”有时被称为“资金周转过渡”。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富人获得社会财富的比重将更高一层,而穷人则只能获得“做大的蛋糕的更小份额”,而富人的消费倾向很低(因为相对穷人,该买的都买了),让富人获得了更多蛋糕,他们却不会拿来消费。为了追求保值增值,他们只好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根据上面的论述,这会使得投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速度,最终会形成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提起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而这场危机的源头,正是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过剩可由多个原因导致。一方面包括了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手段包括调降准备金率和利率,回购国债以放入资金到市场),经济周期的变化,汇率制度的缺陷,热钱(又称投机性短期资金)大量涌入等。这些因素皆可大大提高资金流动性,当流动过度时,便会引起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也可理解为伴随通货膨胀或者源于通货膨胀,即部分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

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急剧增长,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外部原因。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隐患,是影响金融稳定的核心因素。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股市波动,这些都与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

1.经济过热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外商投资不断加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大量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而这些多余的资金,必然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

所谓经济过热,是指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资源供给不成比例。当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资源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原材料因供给不足而产生的物价上涨,可以理解为商业投资加大导致了商品生产增多,从而使得生产商品的资源供货短缺,并带来原料资源的物价上涨,也就使生产成本提高,这样一来,成本的提高自然也就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社会的需求总量不变,长时间的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投资没有回报,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2.通货膨胀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因而没有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激活了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也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

流动性过剩不仅能够造成国家的经济危机,甚至能够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点,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股市波动

在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是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针对股票投资的个股而言,流动性是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我买了这只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只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很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货币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社会发行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信用货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流通纸币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表明,持有货币的债权人希望尽快把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实现自己的债权。由于所有的债权人都希望用货币换回其他商品,货币就出现了贬值的压力。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农副产品“疯涨”背后的甲流金融学⊙物价为什么会变动?日本是怎样稳定物价的?⊙

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一军”“苹什么”“糖高宗”之后,“盐王爷”终于来了。由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所谓的碘盐抢购影响,盐价开始飙升,流行语“盐王爷”出炉。“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能听到关于诸如此类的买盐对话;而在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

无独有偶,从2009年起,大蒜批发价格从4月份的每公斤0.2元,到5月份的每公斤0.3元,到6月份的每公斤1元,到8月份的每公斤2.5元,再到12月份的每公斤4元,直至2010年年初的每公斤19元,一路猛涨。

以前去小饭馆吃顿饭,大蒜可以免费吃,东西不值钱,可现在最起码得要一块钱一个了,最贵时大蒜的价格已经飙升到每公斤19元,于是有网友就送给了大蒜一个外号叫“蒜你狠”。同样表现不俗的还有“豆你玩”的绿豆等,它们带来的是新一轮的农产品涨价。平时“老实巴交”的农产品领域,为何一改往日的淳朴形象,同时走上了“疯涨”的道路?

这还得从2009年3月出现的甲型HlNl流感疫情说起。那时,国内就盛传大蒜具有预防甲型流感的功效,甚至有媒体称美国专家也把大蒜列为九大消毒蔬菜之首。虽然其间有政府和专家出面解释:大蒜的抗甲流作用并未有临床证明,也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期间,不单是中国,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蒜难求”的局面,多个国家开始加大大蒜进口力度,其中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大量从中国采购大蒜,使得中国的大蒜出口量大幅增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此疯狂涨价的局面?

物价变动是指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不同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物价是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交换价格,有输入价格和输出价格两种:输入价格是为生产或销售目的而取得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输出价格是作为产品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企业按某一输入价格购买一项商品,再按较高的输出价格售给客户,这种情况不能视为该项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动,只有输入价格或输出价格同时增高或降低,才算物价发生了变动。

物价变动的原因,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某种商品生产率普遍提高,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则价格就会相应上涨。①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一方面使有关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复杂劳动增多,从而导致其价值增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使原有产品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价值受贬,价格下跌。②货币价值的变动。货币所表现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量同时发生等方面等比例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不变。但如果二者任何一方的价值单独发生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涨跌。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提高,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降低,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就会下跌。③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供求情况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④竞争和垄断。竞争引起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促使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下跌。垄断引起商品价格的操纵,使物价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上涨。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防止物价过度变动,保持物价平稳,已经成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第一要素。确保物价平稳,尤其避免物价暴涨,不仅是重大民生,而且是当今最大的政治问题。怎样衡量通货膨胀带来的痛苦⊙住房痛苦指数⊙

绝育黄瓜,自杀西瓜,染色馒头,最近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断跃入我们的眼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连吃得安全都保证不了,别的又从何说起呢?

曾经有人用一个顺口溜来描述生活中的痛苦:早上醒来,用二甘醇超标的田七牙膏刷刷牙,再用发臭的蓝藻水洗脸,给孩子冲一杯添加了三聚氰胺和激素的牛奶,自己喝黑作坊的豆浆,吃根地沟油炸的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中午,和同事到餐厅吃饭,点盘避孕药催大的香辣鳝鱼,敌敌畏喷过的小白菜,盛碗陈化粮的毒米饭。晚上,回家蒸盘有瘦肉精的死猪肉,抓个加漂白粉的馒头。要睡觉的时候,被刚装修完的甲醛呛得眼泪直流,只好把脑袋蒙到黑心棉被里,想到房子还有40万贷款加利息,辗转反侧到天半亮也没睡着,找安眠药吃了半瓶也没用,含在嘴里,哦,还好是糯米粉……

当然,这些只是生活中偶然才会遇到的,属于小概率事件,只能用于调侃生活,然而,在经济学上确实有“痛苦指数”一说,也早已经有人研究过。“痛苦指数”现身于20世纪70年代,它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等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总和。其公式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众对相同升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现代经济学家不同意以完全负面的“痛苦”一词来形容上述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负面冲击。实际上,经济学家中有许多认为公众对温和通货膨胀的成见是来自其相互影响:群众只记得在高通货膨胀时期相关的经济困难状况。

有实证研究表明,公众对于通货膨胀的忍受力是失业的1.6倍,因此有人提出“痛苦指数”的公式应该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1.6)+失业率百分比。而随着房价的一路飙升,住房已经成为生存的头等大事,而“住房痛苦指数”也就成为更贴近我们生活的“痛苦指数”。“住房痛苦指数”指用来衡量住房经济困难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商品房的平均售价(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住房痛苦指数。从此计算公式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住房痛苦指数”与中国商品房的平均售价成正比,与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成反比。中国商品房的平均售价越高,则住房痛苦指数值就越大,而中国的人均年收入越高,则“住房痛苦指数”值越小。

有人认为中国的房价应该高,因为与外国相比,中国人多地少,土地短缺。那么我们拿人口密度高于中国的国家英国为例进行比较。英国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国,为每平方公里247人,是中国人口密度的170%。中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32人。这是一个并不高的,甚至是中等偏低的人口密度。因此,如果英国的“住房痛苦指数”大大高出中国的“住房痛苦指数”,是不足为怪的。而英国2003年的房价,普通地区为200英镑/平方米(约合388美元/平方米),伦敦地区的房价要贵一些,约合400~600英镑/平方米。一处480平方米的房产售价为17万英镑,因此,英国的一般地区普通住宅售价约合3000~4000元人民币/平方米;伦敦地区约合6000~10000元人民币/平方米,或均价1000美元/平方米。2003年英国人的人均收入为28330美元,以此换算,月收入为2362美元。如此算来:英国人的“住房痛苦指数”=388美元/平方米÷2362元美元=0.16这个数字说明,一个普通英国人的月均收入可以买到6.22平方米的商品房,而中国人三个月的月均收入还买不到1平方米的商品房,两者相差近20倍。

当“住房痛苦指数”被应用于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时,原本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迷阵就变得简洁而清晰了。研究痛苦指数像交给人们的一把尺子,简单易懂,谁都会用,谁都能很容易很准确地,对房地产市场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那么痛苦指数究竟应该如何计算呐?

以2006年5月为例,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3199元平方米,2006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97元(以上数字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公报),因其为“上半年”,所以应乘以2,即为11197元。以此为基数除以12,可以算出月收入为933元,于是2006年5月“百姓住房痛苦指数”即为:百姓住房痛苦指数=3199元÷933元=3.43。

而这个数字是一个变数,既可纵向比较,也可以横向比较。我们先来作纵向的比较。

例如,在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以此为基数,除以12,可以算出月收入为874元,2005年全国平均房为2820元平方米。于是,2005年的“住房痛苦指数”即为:住房痛苦指数=2820元÷874元=3.22。

如此看来,2006年5月“住房痛苦指数”比2005年大幅上升了0.21。它清楚地显示了这一时期的对楼市宏观调控失灵,“住房痛苦指数”支持国家采取进一步的、更有效的调控措施和金融政策。

痛苦指数存在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量化中国政府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市的影响评价体系,免得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随意评说,让人对中国房地产的运行状况莫衷一是,一头雾水。这个指数还可以分解成全国各地的“住房痛苦指数”。各地会有很大差异。它与简单的商品房价格上涨指数相比,在表达对不同城市适宜居住程度上更直观,更准确,有更强大的可比性。当我们将“住房痛苦指数”作为一种人文指数,引入对中国房市的观察和度量时,你会立即发现,它居然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那架金色的天平,是观察和度量中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第一量具”的衡量器。Chapter 3大家都在讲的CPI是什么——每天学点金融学名词这年头没有人讲中文了,都讲CPI⊙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何才能跑赢CPI

大多数理财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他们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资上涨能跑赢CPI吗?

物价在涨,工资也在涨,谁跑得更快?虽然多数城市工资总额在提升,但是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后,实际上多数城市工资呈下降趋势。

有人曾经列举了30年前的1元钱与现在的1元钱之间的区别:

30年前,1元钱能做什么?

交一个孩子0.6个学期的学杂费(一个学期1.6元),或治疗一次感冒发烧(含打针),或买20个雪糕,或买7斤大米,或买50斤番茄,或买20斤小白菜,或买20个鸡蛋,或到电影院看5次电影,乘20次公交车。

现在的某个不特定时间点,1元能够做什么?

乘公交车1次(非空调车),或买2个鸡蛋,或买0.5斤小白菜,或买0.8斤番茄,或买0.7斤大米,或看病挂号1次(最便宜的门诊),或缴纳小孩学杂费的1/800,或看0.05次电影。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简单地说,是由于物价(CPI)上涨了,钱不值钱了,所以1块钱买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了。

经济危机之后,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觉是更贵了,CPI恐怕是大家谈论最多的经济词汇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大家对CPI的关注归根结底还是对日常生活所需品的价格变化的关注,比如说猪肉的价格变化、面粉的价格变化、蔬菜的价格变化。那么CPI能如实地反映出老百姓最关心的日常生活费用的增长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CPI。

CPI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我国的CPI指数是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权重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占比重最大,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米还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