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7:56:3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揭秘中国古代史

揭秘中国古代史试读:

简介

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变化越来越快,历史被遗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天,当我们蓦然回首往事时,却不能忘记曾经在中国黄土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品格,依然凸现在中国革命史上,凸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第一章 历史上的古代男子

赵匡胤胞弟宋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太宗赵光义(太祖赵匡胤的胞弟)是个志大才疏、寡廉鲜耻而又心胸狭窄的人。其当街杀人,可能是一个政治阴谋。

一、不择手段,灭亲登台

太宗是“烛影斧声”千古疑案的主角。经近几十年的研究,他经过预谋,弑兄夺位,已成为大多数史家的共识。即使《宋史》一书,因时间仓促,元人多照抄宋代国史,对帝王多为谀词,仍不能不露出蛛丝马迹。如《太宗本纪》说:“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所说涪陵县公是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都被他逼贬而死,以除去他们对皇位的威胁。宋后则是太祖皇后,在太祖崩后,因继位问题和他争吵,故在其死后不按后礼安葬。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后的第二年。而宋太祖死于开宝9年,距岁末只有8天,太宗便迫不及待地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所以毛泽东在读到这段历史后批判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可谓一针见血。

二、当众强奸,无耻之尤

南唐亡后,小周后随李煜被解到开封。她每次入宫,都在赤裸后被5个宫人抬持,供太宗当众强奸,并由画工现场作画。太宗高大黑胖,小周后纤弱娇小,故这种流氓行为,对她精神上、肉体上都造成极大的痛楚。这就是她每次回家后对李后主破口大骂,后主也只能每日以泪洗面的深层原因,也是后主被太宗毒死的原因之一。宋人当然不敢写出。但画工的《煕强幸小周后图》却在宋亡后流传下来,并被金元人多次临摹。

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详细描写。冯海粟学士题画诗云:“江南賸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吹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认为靖康亡国乃是报应。这画一直到明代还有人见到,见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篇》。国亡后后妃被辱事,本不鲜见,但太宗在大庭广众之下,行春宫秘戏之事,说他是无耻之尤,似不为过罢!

历史上美女配英雄的典范有哪些

大明王朝到了崇祯皇帝手里变的风雨飘摇起来,袁崇焕被错杀,皇太极高兴的眼泪汪汪的说到:“大哥,谢谢呀!”这应该是东北人进行的首次成功的忽悠;吴三桂最后一次吻别了陈圆圆后走马上任山海关警备总司令。作为一个传奇的女人,陈圆圆也许无法选择命运,然而命运却把三个最为优秀的男人抛到了她的面前,崇祯皇帝故做潇洒的把她赐给了吴三桂,而吴三桂还没有对她产生审美疲劳就得雄赳赳的去保家卫国。

也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优秀的人出现了,他叫李自成,这个刚刚从农民变成皇帝的爆发户在逼死了崇祯后,面对陈圆圆完全丧失了理智,连同吴三桂的金银财宝一并笑纳,而远在边关正准备效忠李自成的吴三桂听见自己的老爹被杀时觉得无所谓,家被抄时依然无所谓,然而当陈圆圆也没了时,他便“三军将士皆素缟,冲冠一怒为红颜”,自己留起辫子,亲自领着一帮留着更长辫子的东北老蔫儿们杀向了中原。

魏、署、吴三国的CEO们总在不停的招揽人才,财大气粗的曹董准备以八十万的天价收购吴国时,却没想到被一个叫周瑜的“黄毛小儿”和一个叫诸葛亮的“山野村夫”成功阻截,那次叫“赤壁之战”,周瑜的成名之作,而诸葛亮仅仅靠自己的信息优势——提前贿赂了天气预报员而获知了三天后的一场大风——便理直气壮的想与周瑜平分秋色。其实就连这也很可能是子虚乌有之事。一直很喜欢周瑜,因为他儒雅风【蟹】流,羽扇纶巾,想想看,一个标准的帅哥,事业有成,海内景仰,心胸豁达,今天我们所说的如沐春风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和周瑜打交道的感觉。

而周夫人就是三国时美貌仅次于貂禅的二乔中的小乔,史书上并没有对小乔更多的记载,但可以想象的是美女和很帅的英雄在一起,除了是神仙伴侣还能是什么,可惜天妒英才,周公谨年纪轻轻便早早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有人说那是周瑜气量小,被诸葛亮气死了,其实说的深刻点,周瑜被诸葛亮气,反而更说明了周瑜的远见卓识,因为他提前看到了吴国潜在的最大的威胁。

吕不韦是个很有胆子的人,有次他问他老爸:“如果我们卖洗衣粉,能挣多少?”他爹说:“赚不了多少。”“如果搞IT呢?”“那就利润可观了。”“如果搞房地产呢?”“我的儿子,你太聪明了,现在房价正贵呢!”最后,他又慢悠悠的问:“如果是培养一个总统呢?”他老爹简直惊奇的从床上跌下来说:“那才是奇货可居呢!”

于是小吕便变卖了家产,找到当时在邯郸混的很惨的秦国总统的儿子异人,大把大把的使银子,不时的一起桑桑拿,搓搓麻,在一个很可能是小吕故意安排的机会里,异人见到了美丽的邯郸女子赵姬,触电的感觉很厉害,异人一下就疯狂的爱上了小赵,即使过把瘾就死也在所不惜,吕不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光给了异人一个漂亮的老婆,还捎带了他尚在娘胎的儿子,那就是日后的秦始皇,在小吕的帮助下,异人成了秦国总统,又过几年,小吕的儿子成了秦国总统,值得一提的是,赵姬生性风【蟹】流,不断的搞出花边新闻,还又给后来的秦始皇生了两个弟弟,气的赢政一怒之下杀之,总感觉赵姬的风【蟹】流不羁给他儿子留下了很坏的印象,使他有种厌恶女人的心理,否则,为什么秦始皇有,而秦始皇后却不闻其名呢?

宋朝是个悲剧的时代,那时拥有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领导者们完全不用担心每年的GDP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中国所有封建王朝处于最高水平,如果没有金国人的侵入,这种状态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女真人的进来打破了这种繁荣,宋朝的兵是出奇的多,也是出奇的笨,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军队,却被人包饺子似的一锅端,想想今天的美国大兵,他们也是职业军人,当兵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危难时刻总有人站出来,中国人很熟悉的有岳飞,而同时期的还有另外一个人,叫韩世忠,也是一样的出名伟大,他的其中一个老婆是梁红玉,他们夫妻两个曾在一个叫黄天荡的地方大败金兵,整整围困了他们四十多天,替宋朝的老少爷们们狠狠的出了一口气。而梁红玉的出身很不好,放在今天,属于扫黄打非的严打对象,一名三陪小姐。由此也可以看出名人不一定操守也很好,著名的清官海瑞也是著名的“陈世美”,其休老婆的手法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倒是岳飞16岁结婚,终其一生,未纳一妾,也没有什么风【蟹】流韵事,实在给天下人树了一个榜样,只是岳夫人只属良家妇女,刚烈有余,传奇不足,可惜可惜!

西施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她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她养大,胡子里装满故事。故事的开始,就是她太美了,以至于引起了一次鱼类的集体自杀,当然那个时候缺少的就是媒体,也没有机会参加一下“超级女生”之类的以便提高一下知名度,所以她的美貌只能靠最原始的嘴巴一传十、十传百来进行,不过人的嘴巴最厉害的功效就在于它的无限夸大性,我想今天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也许西施MM最多只是让一条鱼死于以外,而最后很可能说成她造成了某种鱼类的物种灭绝。不管怎么说,当时在京城很红的范蠡帅哥因为听到她的美貌而和她拍拖起来,顺便提一下,住在村东的一位西施的粉丝因为喜欢做一些模仿秀,而被人叫做“东施效颦”。

当时西施MM的祖国正忍受着吴国帝国主义的强权政策和经济封锁,为了打破僵局,很红的很有魄力的范帅哥决定把自己的女友送给当时吴国总统Mr夫差,西施成功的牺牲了自己,成全了男友,她用自己的美色把夫差迷的团团转,而她的男友范帅哥则加紧战备,趁一次夫差总统出席结盟会议的机会,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吴国。故事的结尾,范帅哥不是很坏,他也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做出的牺牲,他成功的投身商界,从一名政治家成功的转型为一名精明的商人,并给自己娶了个雅号陶朱翁,而西施MM现在应该叫陶朱翁夫人。

大玉儿死后被尊为孝庄,她嫁给了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满洲人对伦理观念不是太在意,活的很潇洒,比如大玉儿就是和她的姑姑一起嫁了过去,再比如后来她的最著名的诽闻情人多尔衮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位蒙古王公,自己又娶了这位蒙古王公的女儿,算是互为翁婿。大玉儿最初的成名是在招揽洪承畴的问题上,这位号称大明王朝三架马车之一的将军在战败后不幸被俘,远在北京的崇祯皇帝却以为他已阵亡,中国历来人死为大,皇帝马上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向洪承畴同志学习的纪念运动,皇帝亲自祭拜,规模之大,格调之高,前所未有,不过洪同志刚开始表现也确实够爷们,宁死不屈,并且开始绝食,以报天恩,皇太极用尽了办法,也劝说不动,最后,在某一个黄昏的时刻,一位美女提着一壶酒来到软禁的地方,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几天后,这位一直想死的将军剃发跪拜,归了大清。

年轻时刘邦是个古惑仔,喜欢蹭人饭,整天吃完东家吃西家,气的他老爹总拿他树反面典型:“你也像你哥那样多挣俩钱,赶紧奔小康呀!”刘邦依旧我行我素,多年后这位当了皇帝后还揶揄他老爹:“看我今天过的比他那小康如何呀?”有一天,邦哥没地方混饭了,刚巧有为吕老太爷请客,于是他便晃悠过去了,大约这位吕老太爷可能跟项少龙一样,提前读过了历史,认定他要当皇帝,死活要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他。

于是这位吕小姐便跟着邦哥斩白蛇、灭暴秦,再与项羽逐鹿中原,一争高低,期间这位美女还被项羽俘虏过,这中间有无电视剧可写便不得而知了。吕稚最为成名的就是狠毒,刘家子弟被她杀了大半,还正了个“人彘”,就是把一个情敌砍去手脚,舌头割了,眼睛扎瞎,耳朵扎聋,扔进厕所里,她儿子看见后,立即吓的得了永久性精神分裂症,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刘邦和吕稚可能没有爱情,他们更像克林顿和希拉里,只是政治夫妻,权力是联系他们的唯一纽带。

项羽是绝对的英雄,至今仍他仍有很多的粉丝——“羽毛”。年纪很小的时候,他叔叔项梁问他:“读书好不好,将来考清华北大,读MBA,毕业后到电力系统工作,很赚钱的。”项羽很坚决的说“NO!”“那练剑怎么样?参加奥运会,拿金牌,会有很多‘羽毛’地”“NO!”“那你要学什么?”“我要学兵法,统领一帮的小弟去扁人!”从此,他叔叔就像捡了宝贝一样对他。还有一次,项羽看见了秦始皇,很不服气的说到“将来我一定要取而代之。”吓的他叔叔差点没封他的ID。传说项羽力大无穷,可以把很大的有三条腿的鼎给举起来,当年秦始皇的一位先辈也想拿这玩意练举重,结果一不小心没抓住,砸坏了腿,结果没几天就去找秦国的先辈们做述职报告了。

项羽非常英勇,几乎从没有打过败仗,他能有三万人就把刘邦的五十六万人打的全部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他具备了一个英雄所有的条件,然而他却失败了,上天注定我们的民族称为汉族,而不是楚族。在垓下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让我们读出了他的不服,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有个美丽的女子陪伴着她,毫无怨言的为他而付出,霸王别姬成了足以令我们后人永世唏嘘不已的经典画面,我相信作为女人虞姬是幸福的,因为她的男人是真的英雄,虽然失败了,但失败又何尝不是一种结局呢。

汉景帝真的很会生儿子,一个叫小猪的后来成了威震寰宇的汉武大帝,他还有两个儿子基因也很好,一个是中山靖王,他的基因最终遗传给了一个叫刘备的家伙。而另一个儿子是长沙王,他的后人叫刘秀。刘秀是个标准的帅哥,史学界的评委们齐刷刷的全部给了他10分。刘秀小时候家里已经不行了,他和他的哥哥也整天忙着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有一天年轻的刘帅哥看见了更为年轻的阴丽华,马上就成了她的忠诚粉丝,并立下宏伟誓言“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其实那个时候他还远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汉皇帝,所以做梦也就做个执金吾的官。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party,有一个很会算命的就说“将来有位皇帝是要叫刘秀的”。刚好当时有位叫刘秀的大官,顿时觉得自己很不简单起来,这时尚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刘帅哥凑上前去说“我也叫刘秀,会不会是我”,结果大家都好像听说布什抓住了拉登一样哈哈大笑,当然结局就不用多说了。最让我感动的是刘帅哥对阴丽华真的非常好,虽然中间他因为政治原因而娶了另一位皇后,但最后他还是不改当初志愿,与阴MM一生恩爱,白头偕老,可谓相貌、才华、人品之三绝,即使那位中间插足的郭皇后后来被废后,下场也很不错,决然没有中国古代通行的那种斩草除根的厄运。

清朝覆灭是魔咒显灵还是慈禧无能

纵观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覆灭淡出历史,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嘉庆、咸丰有重要责任。但似乎慈禧有着更大的责任,可以说是她加速了王朝的覆灭。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那拉氏慈禧,当政达47年之久,可以说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清朝的那些事儿该怎样解读,从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的覆灭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发?慈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与一次次丧权辱国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她的手里走向最后的没落,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大凡一个新的王朝,开朝前期一般都会出现“盛世”状态,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老百姓休养生息,社会发展进步。中国的大清王朝也是这样,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268年的历史(1644-1912),波澜起伏。清朝前期从顺治到乾隆中叶的百余年间,就出现了“康乾盛世”。这是一个可以与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相蓖美的封建治世。然而,大清由“盛到衰”这种现象也像自然界的很多东西一样,在到达它的顶峰之后,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就会走向衰败,各种问题就会出现。大清,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样没有逃脱这样的规律和命运,以致于清王朝覆灭而改朝换代。

说到大清的覆灭,不能不说说慈禧太后。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后人都评说她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我们从正史和野史中了解到,似乎只看到她当政只做的两种事:一是拼命地维护其独裁统治,为了这个目的,她镇压了变法,并不惜将已登上帝位的儿孙们废掉,使中国坐失改良的历史机遇;另一种就是卖国,“量中华之财货,结与国之欢心”,在后清所签的40多个卖国条约中,有多半就是在她当政时期内签下的。

平心而论,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民间野史的评价还是官方正史的评论,慈禧无疑是清政府软弱无能,腐败残暴的权力代表。没人静下心来重新反思一下历史,对慈禧进行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难道慈禧太后真的那么无能吗?笔者从历史的资料中对慈禧太后的生平进行了一番研究后认为,慈禧太后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祸国殃民”的败类,应该说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多少做出过贡献!反过来说,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也得益于慈禧的“祸国殃民”!

此话怎讲?估计也会招来人“拍砖”。当然,真正的历史真相只有当权者自己最清楚,我们权当“茶余饭后”戏说野史。对历史上任何一件事情,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当真了。我们在进行历史通俗化讲述时,应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关系。正史不一定全信,野史也不一定全不信。对正史与野史的资料都应当筛选、考据、分析,特别在引用野史资料时,应当慎重。戏说是戏文,历史要真实,应分清戏说与历史,千万不可把戏说当历史。因为历史的事实,已经明摆着放在那里了……

好了,话题转回来,先说说清朝覆灭与诅咒是怎么回事。据传,叶赫那拉氏族酋长金台吉临死前发下的诅咒:“即使我叶赫族里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将清朝灭亡!”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典故。不管它是以讹传讹,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事,总而言之,这个事情流传甚广。慈禧应该是从小就知道,而在小时候所经历的种种也使她意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才能彻底将广大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而祖辈们曾经遭受过的横祸以及留下的这个诅咒也坚定了她要推翻统治者的决心。

而努尔哈赤从此认为”灭建州者必为叶赫”。不过蔡东番的《清史演义》里头讲说努尔哈赤修堂子挖出一个碑,上头有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清朝后来果然就灭在叶赫手里头。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光绪帝的那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但实际上,就目前满文、汉文、朝鲜文的记载中好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情,就是修堂子没有挖出石碑,至于后来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光绪的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这似乎是冥冥中历史的一种巧合。

然而,历史的发展难以预见。叶赫那拉氏族和爱新觉罗氏族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的时候,难免要打上几仗;是朋友的时候,便开始联姻。是战是和,都是视当时的情况和利益而定。事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不但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还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便是叶赫那拉氏所生。不过,不可思议的是,清朝最终确实亡于叶赫那拉氏之手。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由于她的保守和固执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最终签署清帝退位条约的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叶赫那拉。是巧合还是魔咒显灵!权当戏说野史罢了。

到这里,你该知道我为什么要写上面一段呢?看起来像是在猜测慈禧的心理。没错,我是在猜测,但是只要有理有据,猜测很多的时候也是在陈述一种事实。一提到慈禧太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中国的罪人,因为她使中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死后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后人评。而我在读完慈禧的一生后,却觉得这个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无冕女皇实在不简单。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的。

人们有理由痛恨她、指责她。然而,义愤无法代替历史的总结和汲取;谩骂也无法取代我们的理性分析。她的存在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有太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与很多历史上的亡国的统治者相比,如商纣,秦二世之流,慈禧太后无疑是聪明的,辛酉政变中她所体现出来的老辣与谋略更是让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望尘莫及。这样一个极具独立思考且手段高明的人怎么会把一个清王朝折腾成这个样子呢?又怎么可能犯下如此多的“低级失误”呢?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她是有意而为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想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大家应该明白,凭慈禧的智商,她不可能不知道“权力越大,影响越大”这一事实,于是她一步一步地计划,一步一步地走向权力的巅峰,之后再大步的任意胡为,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将矛头对准了清政府的统治者。这样,在她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蓄意对清朝政权的蹂躏与摧残之后,清王朝终于土崩瓦解,慈禧也以一种近乎自杀的方式加速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覆灭。她留下千古骂名的同时,也让数千万同胞提前几十年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统治和剥削。

我们试想,以慈禧的能力,她如果走正道,殚精竭虑的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缓和阶级矛盾,那么,清王朝的统治肯定还可以延续多年,那就无法真正做到救民于“水深火热”了,而是变相延长了封建帝制对平民百姓的奴役时间。所以,慈禧才会以牺牲自己名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让大清覆灭。从这一点来看,她无疑又是一个“有功”的历史人物。

当然,有了上面对慈禧太后内心真实想法的客观描述,我相信大家对慈禧的反感也许会有些改变,就能理解慈禧曾经说的“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这句话,是为了进一步激怒民众,让天下臣民觉得清政府即使到了战时也只顾自己享乐,彻底打击人民支持清政府的信心。镇压太平天国是因为她意识到即使洪秀全赢了,那也就是另一个改朝换代而已,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制度问题。“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利用当时民众极度仇视洋人的心理,击破普通民众反抗政府所能承受的心理底线……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清朝的灭亡,是西太后慈禧蓄意谋划的,她成功的导演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曲大戏,以超凡的演技与无与伦比的智慧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推向了变革的前沿,以独特而又有效的方式一步一步地瓦解了整个清王朝。在她死后不久,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统治了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其注定的末日。至此以后,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人们开始了他们驱逐外敌,解放中国的绚丽篇章,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奏响了东方这块古老大陆的最强音,中国社会的景象也从此焕然一新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一个王朝的覆灭,某个人的力量只能是起到加速的作用,其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全方面的问题。当权者的执政思想、执政方式的落后并影响时代发展是根本,以此为前题,再加上对国家机器控制力的丧失是就是亡国的关键。而外务失败、科技和军事不振等就成为催化剂。这样的国家灭亡是早晚的事情,而不应把其归罪于某一个人的身上……

中国古代男子“艳福”到底有多深?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礼记》所记的这段文字,大概是古代帝王后宫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标准配置”了。实际上,帝王们拥有的特权之一,就是与他相中的女子有绝对性交自由,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可以临幸多少女人,临幸过多少女人,谁也不说准,“第一男人”并不按标准配置执行的。即便中国古代婚姻史专家陈鹏,在世时翻破了二十四史,阅尽了笔记野述,最后得出的也是模糊结论,“多者万计,少者逾千”。

在大家的印象中,过去,不只帝王荒淫,可以与除妻子以外的N个女人发生性关系,即便是非帝王男子,也是可以讨几房老婆的。如大家津津乐道的“五日之御”:五天一个循环,夜夜有不同女人陪睡;晋时权贵石崇,家蓄美女数千,供其与朋友淫乐享受;《金瓶梅》的主人公西门庆,整日花天酒地,潘金莲、李瓶儿、春梅这些妖艳女子轮着玩。似乎,中国古代男子都是幸福的男人,至少性满足程度上比现在男人好。大概因为这个印象,不少男士后悔没有生在汉、唐,至少从我的同事、朋友口中,我就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要像古代男子,允许娶几个老婆多好?”

过去男子当真如此快活么,妻妾成群,可以由着性子与异性发生关系?答曰:否。中国古代男子的行性行为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即使是诸侯,纳妾的数量也有规定,“五日之御”只是诸侯的特例,特权。《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即此“诸侯一娶九女”说法的原始出处。从这里可以知道,诸侯一下子就能娶到九个女子,是沾了原配的光。原配娶来时,两个“媵”(小妻)会跟她一起过来,而“媵”又有两个陪嫁女。这样原配与两个“媵”,加上各自己所带的陪嫁女,就是九个女人了。

这是诸侯的“艳福”,其他男子可遇不到这样的美事。虽然有“一夫多妾”的说法,但一般官员想多纳个妾也非易事,“庶人”则干脆禁止纳妾。

汉蔡邕所著的《独断》称,“卿大夫一妻二妾”,除非有特殊贡献,才可以最多娶八个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有点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个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妇”,和现在一样,是一夫一妻制。

即使够格纳妾,也不是一生随时都可以娶的。明朝,亲王一级的,“许奏选一次,多者止于十人。”世子及郡王则少多了,减了一多半,“额妾四人”,一生一般就是一次,除非无后,才可择二次。

元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文规定老百姓(庶人)不得娶妾的朝代。《元史·良吏》(列传第七十八))记的第一个“良吏”叫谭澄,是元世祖忽烈当政时主管农业部门的高级官员,“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所谓“良吏”,用今天的话是“心系人民的好官”。谭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尊敬,他不只真心实意在帮助农民兄弟解决温饱问题,还为他们的香火着想,斗胆上书允许庶人纳妾。《元史》是这样记载的,“(谭澄)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如果不是谭澄上书忽必烈,元朝的普通男人一辈子恐怕都别想有讨妾之艳福。

明朝,与汉、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性观念较为开放的朝代,比宋、元时期宽松多了。但是,虽然明朝的帝王大多荒淫无度,但对民间的男女关系控制则从紧,庶人娶妾也是不许的,“仿元制”。嘉靖三十一有例,“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如果敢偷偷纳妾,则要受皮肉之苦,要被痛抽40大鞭:“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

婢女可以和男主人发生性关系,这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家庭里的一条“潜规则”。而中国古代男子也当然地把婢女当成自己,除妻、妾之外的泄欲工具。如《红梦林》第六回中,“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对象即是婢女袭人,“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连袭人自己都觉得给宝二爷“试试”,是正常的。

实际上,男主人与婢女发生性关系并不是随便来的,同样受到限制,有的甚至因此被处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山分校历史系教授姚平在其所著《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一书中记述,在唐代,男主人与婢女发生性关系很普通,甚至有官员携宠婢在办公室过夜,真是风流潇洒。但也有代价,《唐会要》记载,“开成四年二月,刑部奏:大理司直张黔牟在寺宿直,以婢自随。”张黔牟带着婢女一起值班,受了处分,“合判官一任,当徒一年”。

婢女,让中国古代男子满足性欲的层次丰富了,但与纳妾一样,也不是什么样男子都能蓄婢女的。明朝万历年间,鉴于普通人家蓄养奴婢现象出现较多,民风日下,左都御史吴时来申明律例六条,其中第一条是,“庶人之家不许存养奴婢”,“潜规则”对普遍男子是行不通。

那么,不准纳妾、蓄婢,普通男子“包二奶”、嫖娼总可以吧?也不尽然。

第二章 揭秘古代的宫廷秘闻

揭秘武则天如何从小三咸鱼大翻身?

两天前,新浪博客中网友的一篇“假如我有个女儿就鼓励她做小三”博文(当然是调侃),看后觉得蛮有意思的。在当今社会虽说“小三”不被人们认可,但充分证明“小三”又确实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这“小三”的来历可谓有其历史的渊源,历史上一个从“小三”咸鱼翻身转正的典型代表人物——武则天!这个“小三”的转正充分让人们理解,谁沾惹了“小三”是要付出代价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唯一无二的女人,也是中国女人权利梦想的顶峰人物。武则天之前,有一心想当一把手却终极落败的女人,比如吕后;武则天之后,有垂帘听政但未敢真正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女人,比如慈禧。在中国千年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实在是个堪称奇迹的女人!那她是如何从“小三”咸鱼翻身的呢?笔者认为,武则天是充分利用了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做到这一成功逆转的!

在说这件事前,先说说“小三”一词的来历。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小三”一词的,小三是通过互联网流行开来的一个词,是对“第三者”的贬称。是指第三者插足成功拆散别人一对夫妻,从而使自己升级“转正”为对方的合法配偶。是置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于不顾,凭自己个人喜好,肆意侵犯他人家庭,直到拆散他人家庭的人。第三者在民间称呼为“小三”、狐狸精(意思像狐狸那样迷惑男性的女性)。

好了,知道了“小三”的意思,我们就说说历史上最会做“小三”的武则天了。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小妾”,是众多宫女中的一员。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不知何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他的儿子李治当时十八岁,以太子身份入宫陪床,而武则天也在陪床,这一来二去,两人居然就勾搭成奸,便建立了感情。

唐太宗死后遗诏把武则天送到庙里做尼姑。李治当皇帝后,一天去庙里烧香,就碰到了武则天,于是李治就把武则天带回家。说穿了就是做“小三”,和萧淑妃一起玩双飞,三个人马上亲密无间,玩得不亦乐乎。王皇后知道后且怒且恨,后转忧为喜,心想这下有办法了。有一天四个人一张桌子上吃饭,王皇后说,我这里一大摊子事要做,每天忙得顾不来照顾皇上,武姐姐和萧妹妹你们两个要多操点心了,武姐姐也常来我这里走动走动,缺什么说一声,我也好有个照应。李治说好好好,一家人团结和睦和平共处这个太好了,寡人很高兴。

其实这说明李治还嫩,至少不懂女人,女人之间无所谓友谊,尤其是女同事之间,尤其像王、武、萧这种特殊的同事关系。王皇后这一招很高,叫以小三制小三。就像现在机关一般有至少有两个以上副职,这两个副职权力交差,职责重叠,一个报告上来不仅甲副要看要批,乙副也要看要批,而这两副大多时候意见不会统一,就会报到正职那里决定。这叫互相制约权力集中。现在王皇后把武则天引为知己,就是要夺萧淑妃的宠,而有利益就有分歧,有分歧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损伤,王皇后就可以从中渔利。这一招不可谓不高,可惜的是她遇到的是比她更高的人。

刚开始,李治还有点担心,一来这个武则天是他老子的老婆,论辈分该叫后妈,现在整来给自己当“小三”就有乱伦之嫌疑,二怕武则天恃宠而骄,不团结同志,搞得人人怨怒,这就不好了。用蒋介石对戴笠的话说,台子我搭,戏还得你唱。可武则天很会现代管理学中的“团队管理学”,每天往王皇后哪里跑,和王皇后身边的人打成了一片,哪怕是一个办事员级别的小宫女小太监,只要武则天看见,马上叫住,问长问短,还送小礼物,有事找姐姐啊,姐姐尽力帮忙。一来二去,所有人都觉得武姐姐和蔼可亲,关心下属,一点架子没有,纷纷给武则天说好话,说的李治心花怒放,同时也麻痹了王皇后。

现在看来,武则天果然不同“凡女”。在宫中所做的一切,慢慢让王皇后感到了危机,可是她又发现这个危机更难解决。现在有个新女性特备八招: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过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好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据过来的人说,这个斗“小三”是最难的。因为一个小三倒下了,却有千万个小三站了起来,小三复小三,小三何其多,今生斗小三,万事成蹉跎。王皇后发现这个武小三比那个萧小三更难对付,真是前门打狗后门进狼,正象范伟所说“防不胜防啊”。

要是一般人,斗不过小三还可以离婚,找个没有小三的男人继续过。可是王皇后情况特殊,她下岗了没办法再就业,因为岗位只有一个。这时候萧淑妃也坐了冷板凳,每天过来和王皇后唠嗑想办法,马上亲如姐妹不分彼此,说的都是知心话,而就在前不久还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搞得你死我活的,所以说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或者正如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她搞不明白了,而武则天早就不登门了,人家每天专攻皇帝李治争取转正。老是纠缠现有情敌,就容易让潜在情敌趁虚而入,王皇后就是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

现在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个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对付武小三,手段就是告状。女人三大招:一哭二闹三上吊。当然武则天也会告状,无非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大家吵吵闹闹,幸亏李治是个好好先生,李治没有其他优点,就是脾气好。从来不发火,尤其对女人,表现出一个成熟男人应有的稳重和理智。这样过了一年,事情有了转机,武则天肚子大了。还是韩寒先生说的好:现在无论搞什么事情,都得像搞女人一样,搞大就等于搞定。而对小三而言,就是被搞大,只要被搞大,什么都好说。

武小三被搞大之后,马上成了“熊猫级”的保护动物,享受着特殊护理。三个女人也暂时停止了争斗,马上一致对内,看看武则天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后来武小三生下来一个女孩,人见人爱,王皇后更是爱不释手,因为王皇后不生孩子——这就是她最大的硬伤!这个告诉了女人在很多地方可以不行,但在生儿育女上可千万不能不行。

武则天决定通过管理学中“风险转嫁”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上次,她成功地嫁祸了王皇后一回,王皇后虽然没被她整死,却被她整倒了。从这一点来说,她积累了嫁祸于人的经验,也增长了斗争的信心,她觉得王皇后没头没脑,最适合被嫁祸,一旦被嫁祸,她就发懵,从而失去辩解力和反抗力。这也告诉了世间女人——有时也得有点心机!

接下来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王皇后来和孩子玩了一会儿,就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武则天偷偷溜了进来把孩子掐死,然后用被子盖住。一会儿李治下班回家,来看孩子,武则天从外面一起进来,嬉笑如常,掀开被子一看,孩子已经绝气多时,马上泣不成声。大吵大闹,问保姆,保姆说只有王皇后上午来过,我们一直没进来。于是李治很生气,如前所述,李治是个好人,一般不生气。可是正因为是好人,生气才可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咬人的狗不叫,乱叫的狗不咬人。李治说,把皇后请来。皇后一来大吃一惊,无以自明。李治说:咱们的夫妻情分尽了,明天你就搬出去住吧。

一年后,武则天通过斗争成功从“小三”转正,来了个咸鱼大翻身。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关在一小院子里,姐妹俩相对凄凉。前尘往事涌上心头,千言万语无从详述,不由得感慨系之。萧淑妃说,小武这个狐狸精,没想到玩的这么狠,下辈子但愿我转生一只汤姆猫,她转生一只杰利鼠,生生世世我咬她的脖子。武则天闻之大怒,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啊,岂容妖雾卷土重来。于是把两个人砍去手足,腌在酒瓮里,说两个黄脸婆还想翻变天账,门都没有,我把你们灌成醉蟹。据传武则天在世,宫里不准养猫,违令者诛九族。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典故就是这么说的。

但李治让“小三”武则天转正的代价就是后来失去了家庭的幸福和江山社稷……“小三”武则天与情敌斗争的心得和法则:

1、在她看来,如果朝中没有亲信和外援力量,就等于是在孤军奋战,早晚会被战死。相反,拥有了亲信和外援,特别是那种强大的亲信和外援力量,就拥有了强大的势力,就会处于不败之地。

2、王、萧两位情敌都是实力派人物,以牙还牙对付她们根本无关痛痒,必须付出点血本才行。武则天的血本就是亲生女儿的性命,才套住王、萧这两只大狼,这说明她们足够强大。

3、要对付强大的敌人,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实力,起码要和对手不相上下。武则天把自己武装起来后,对敌作战的效果马上就显现了出来。接着,她又一记闷棍,就把王、萧二人打趴下了。

膏药在古代为什么称为狗皮膏药?

狗皮膏药出自古代八仙之一铁拐李,据说他是狗皮膏药的发明者。狗皮膏药是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狗皮膏药能够快速起效,且无毒副作用,一直应用至今。

李铁拐在民间影响很大,但主要是与其他七仙作为一个群体——八仙出现的。大概是因为传说他身背的大葫芦,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过去民间特别是医药行把他作为狗皮膏药的发明者和祖师爷。

卖狗皮膏药这一行业敬的药仙就是铁拐李,传说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有一家做膏药的王掌柜,乐善好施,不管贫富,只要生了疮,就给人治,名声不错。一天,王掌柜带了一些膏药去赶庙会,半路碰上了一个瘸腿乞丐,浑身破烂,直冒臭气。乞丐见了王掌柜,伸开瘸腿,腿上长了个小疔疮,请王掌柜给治治。王掌柜一看,取出一帖膏药贴在小疮上,说道:“明天准好。”第二天,王掌柜又碰上了瘸腿乞丐,忙问:“好了吗?”乞丐说“不好,疼得更厉害了。”王掌柜揭开膏药一看,果然疮更大了,就说:“我给你换一帖药力大的,再不好,你到我家找我。”于是给乞丐又换了一帖。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王掌柜要出门,刚迈出大门,就见那个瘸腿乞丐在门边等着呢;没等王掌柜开口,瘸子就大骂起来;“你真坑人!彰德府的膏药——净是假货!”王掌柜揭开一看,不得了,腿疮变的碗口大了。王掌拒挺过意不去,说“我再给你配帖好膏药。”说着扶起乞丐走进家去。刚一进院,一条大黄狗扑了过来,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柜一看急抄起乞丐手中的木棍,一棍将狗打死。乞丐笑了:“今天有狗肉吃了。”王掌柜跑到后院,找出几味名贵药材,给乞丐配好了一帖膏药。过来一看,乞丐正吃着烤狗肉,旁边摊着几块狗皮。乞丐接过配好的药,往腿上一按,又拿起一块狗的皮,也捂到了上面。功夫不大,乞丐把狗皮膏一揭,碗口大脓疮不见了,真是神奇。王掌柜接过狗皮膏,感慨万分,”这时瘸腿乞丐忽然不见了,他这才明白是拐仙——铁拐李前来传授仙方。

其实,狗皮膏药是外用药的一种俗称,外用药依据中医的内病外治等原理,将药物直接敷在患病部位(中医上称为阿是穴),中医上称之为穴位敷贴疗法。这种方法早在帛书《五十二病方》里就有记载,包括吴师机等在内的历代名医对“狗皮膏药”在行医上的作用都有很高的评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狗皮膏药”被现代医学概括为透皮给药或透皮缓释给药等名称,透皮缓释技术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这种给药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给药方式。“狗皮膏药”在医学界已经得到正名,由于给药的安全性和无毒副作用,它正在成为一个最具潜质的明星而倍受推崇。在中国目前的市场上,就有很多的产品已经取得了成功,产品不仅仅有象奇正“消痛贴”和天和“骨通贴”这样的知名大品牌,而且有些厂家已经将产品延伸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领域。

古代驸马的悲惨生活是怎样的?

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宜城公主的附马裴巽,在外面宠幸了一个女人,叫公主知道了。于是,公主把这个女人抓来,剥掉她身上一块皮;又剥掉裴巽额头一块皮,然后,把剥下来的两块皮,互换位置贴之。贴完后,再叫裴巽到前厅办理公务,底下的臣僚们,看见附马这个样子,都忍俊不止。

驸马爷,常被认为是受上天眷恋的幸运儿。然而,他们并非个个都是美满幸福的。

在历史上,汉武帝时开始设置这种官,起初多让皇室或外戚及王宫大臣的子弟担任。到三国时,魏国的何晏因与公主结婚,被授予驸马都尉之职。其后,杜预与司马懿(晋宣帝)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也拜为驸马都尉,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驸马已不是官职,仅是称号而已。“驸”指的是马,三匹马拉一辆车,左右两边的马称为“驸”。“驸马”则是掌管皇帝之“驸”的人,汉武帝时开始有“驸马都尉”这种官职,掌管皇帝舆车之“驸”。《后汉书》载:“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即东汉馆陶公主找的女婿恰巧是个驸马都尉,从此以后逐渐把“驸马”作为皇帝女婿的专称。另一说法是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自身安全,掌管皇帝车驾的人只有皇帝女儿(公主)的丈夫才能担任。这一规矩被后世皇帝一直沿袭下来,天长日久“附马”便成了皇帝女婿的代名词。后来,凡作了皇帝女婿的人,无论是否擅长训马,都被拜作“驸马都尉”。

皇帝的女婿当然不好当,驸马尽管身份高贵,但公主却是皇帝的女儿,这样一来,驸马不可以三妻四妾,不可以要求老婆三从四德。《明史·志第三十一·礼九》载:“驸马黎明于府门外月台四拜,云至三月后,则上堂、上门、上影壁,行礼如前。始视膳于公主前,公主饮食于上,驸马侍立于旁。”完全是奴才相。有些驸马比较幸运,公主还算安分守能相安无事;但有些就比较倒霉了。《宋书·本纪第七·前废帝》载:“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这位宋山阴公主嫌只有驸马一个老公服侍太少,要让皇帝哥哥又给找了二三十个“面首”。

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宜城公主的附马裴巽,在外面宠幸了一个女人,叫公主知道了。于是,公主把这个女人抓来,剥掉她身上一块皮;又剥掉裴巽额头一块皮,然后,把剥下来的两块皮,互换位置贴之。贴完后,再叫裴巽到前厅办理公务,底下的臣僚们,看见附马这个样子,都忍俊不止。后来,公主也觉得不雅观,于是,又从那个妇女的额头剥下一块皮,贴到裴巽的额头上,把裴巽额头上原先贴的那块转贴到那个妇女的额头上。那个妇女羞愧难当,自缢身亡。从那以后,凡是认识裴巽的妇女,一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

刘三嘏曾考取进士,一篇《一矢毙双鹿赋》辞彩华丽,辽圣宗极其赞赏,并将与皇妃白氏所生的第四女许配给他。刘驸马突然从辽国逃到北宋避难,史书上对此次叛逃原因只写五字:“与公主不谐”。可当时北宋对辽国年年纳贡唯恐有所得罪,怎敢收留他?等辽国使节拿着国书一到北宋即乖乖把此人交与对方。刘驸马重踏故土除了他的双脚,还有他的首级。《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的驸马冉兴让身为明神宗的驸马,有一天,他的妻室寿阳公主没有告诉管家婆(公主的奶娘)梁盈女,便自行与他相聚,享受天伦之乐。岂料梁盈女恼怒职权被侵犯,居然把冉兴让从公主房中拖出来,赶了出去。公主好言相劝,也被她以粗言秽语辱骂了一番。寿阳公主一夜不曾合眼,第二天一早就进了宫,想把这件事情告诉母亲郑贵妃,岂料梁盈女恶人先告状,已经在郑贵妃面前说了公主许多坏话。故此郑贵妃拒绝见女儿,自然也就听不到女儿的申述。冉兴让受辱之后,写好奏章准备参奏管家婆,谁知梁盈女的相好太监早已料到这一着,纠集了几十个大小太监在内延等候,他们一见驸马走来,便把他团团围住,劈头盖脸就打,直打得驸马爷衣帽破碎,伤痕累累,好不容易才逃出重围。回家后,冉兴让打算再写奏章,圣旨却来到了。皇帝严厉地责备他一番,下令收回蟒袍玉带,还把他送进国学反省了几个月,不准他再提此事。

清朝驸马必须对父母尽孝道,所以驸马不与妻子同住,驸马要见妻子,须先由公主“宣召”,所以不便时时求见。公主要见丈夫,也得找个什么理由才宣召,然后由下人奔走传达,还要赏赐花钱。麻烦的是,一些管家婆,常常从中作梗,致使驸马和公主如牛郎织女,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名为夫妇,却难得有机会共枕床席。

第三章 千锤百炼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十四个圣人

圣人大意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称圣人。圣人的介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之书籍。

儒家主要强调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为传续儒门道统的圣人之代表。而颜子、孟子、子思和曾子,还有一些先贤大儒,只能被视为境界接近圣人的人(虽然他们有时也被尊称为圣人,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圣人。)

一、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馀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三、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四、诗圣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十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有《杜工部集》传世。

五、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武圣关羽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七、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

八、草圣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张旭谈草书到“绝”的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言受杜少陵《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

九、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历任供奉。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画风独特,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人物画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有“疏体“之称。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十、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被唐代名僧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自幼得其教海深明佛理。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十一、二岁时逃离寺院。后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十一、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13篇5000馀字,包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十二、谋圣张良

汉初大臣,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苏),遇黄石公,后与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内,韩信全家抄斩。后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了。

十三、木圣(科圣)张衡

东汉时期(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十四、药圣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

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他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因病治医,勤奋成家,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故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历经千百年的“桥坚强”有哪些?

从建成12年即发生坍塌的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到通车仅14年即出现垮塌的杭州钱塘江三桥引桥……接连不断的“桥脆脆”让人们不禁对中国古代众多名桥心生感慨,那些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依然坚挺的桥,被誉为“桥坚强”。

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着惊人的辉煌,是拱桥与索桥的起源地,仅历代建造的石拱桥就有百万座之多。许多名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桥梁建筑中的瑰宝。

1412岁 赵州桥——单孔石拱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是河北的赵州桥,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故有“桥王”之称,“寿星桥”之誉。

赵州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一至十九年(591-599),由建筑大师李春主持建造。桥总长64.4米,宽9.5米,主桥孔净跨为37.02米,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单孔敞肩石拱桥。它跨越河北省赵县城南5里处的洨河,南连东都洛阳,北达涿郡燕京,成为“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风驰万国通”的要津,不仅为一般老百姓所使用,更为皇家官宦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且桥的造型美观,坚固耐用。赵州桥的杰出之处在于:一是单拱37.03米的跨度保持了1300多年纪录;二是拱券扁平,桥面平缓;三是敞肩式拱券,通水性能好,自身重量轻,这一技术在西方1200年后才出现。赵州桥历经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其“坚强”的原因是:(1)选址得当,桥基稳固。桥基建在以细石、粗石、细砂和黏土组成的地层上,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4.5到6.6公斤的压力,桥基几无下沉;(2)拱券砌筑合理。28道拱券独立并列组合,可单独维修,且内窄外宽,拱脚石较上部稍宽,十分稳固;(3)在主拱券上设置了多个铁拉杆,在拱石间嵌有“腰铁”,可谓固若金汤。

桥上有一组奇妙的雕刻,则是交通控制线。神话传说中“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驴蹄印”是告诉驭手要爬坡了,需扬鞭策马;车道沟是告诉车辆不能偏载,要走中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茅以升对该桥组织过一次承载能力测试,赵州桥可荷载8吨,尽管在古代极少会有这么大的辎重!

如此赵州桥,焉能不长寿乎!不“坚强”乎!

952岁 洛阳桥——跨海石梁桥

正如古时的“天津桥”不在天津,是在洛阳;而“洛阳桥”也不在洛阳,是在福建的惠安。这是我国最早的跨海大石桥,传说唐宣宗在游乐洋江时,览山川之胜景,有“类我洛阳”之语,遂将江名改为洛阳江,所建的桥也就叫“洛阳桥”。洛阳桥始建设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建成于嘉祐四年(1059年),是一座47孔、1106米长的石梁桥。

洛阳桥有三个首创:一是“筏形基础”。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投大石块,成为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叠砌桥墩。这一世界上首创的技术,到现代也有采用。二是“种蛎固基”。由整条大石板纵一层、横一层垒置起来的桥墩,若用腰铁来固定,很快会被海水腐蚀。然而用生长在浅海里的贝壳类软体动物牡蛎来固定效果十分理想,其附着力很强,每1.25毫米能承受100公斤的压力。它与附生物胶接一体,不再分离。它的繁殖力也很强,无孔不入地在石缝里密集繁生,把石块牢牢地胶结一体,桥基虽历经千年风浪的侵袭,至今安然不动,开创了将生物学用于工程的先河。其三是浮运架桥。即利用潮汐涨落,运石料、架石梁的方法,后人称之为“涨舟弦牵”的建桥技术。洛阳桥的石梁共有300余块,每根石梁长约12米,宽厚均在0.5米以上,重7至8吨。宋代运输工具还较简陋,更无吊装设备,就是用这种方法把巨大石梁装在船上,待海水涨潮时,把石梁安放在两墩之间,这种浮运架桥的方法在国内外已被广泛采用,并可架设重达数千吨的整孔钢桥。

洛阳桥建成后,经历过无数次兵燹之祸、飓风地震之灾等。

819岁 卢沟桥——11孔联拱桥

北京的卢沟桥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够荷载400吨重量的古桥!卢沟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其望柱上有数不清的石狮子举世闻名,又因“七七事变”被永载史册。不过,卢沟桥还有一件令世人震惊的事儿。这就是1975年,四百多吨重的超限大件平板车,安全通过了这座古代石桥!

那年,从国外进口了一个大型装置,由天津港运到房山,哪一座桥能荷载400吨?于是,北京市聚集了各路专家学者进行测评,只有卢沟桥可以通过。曾参与这一测试的高级工程师孔庆普先生(今已86岁)曾向笔者介绍:那时采取的办法是在载重车上装上钢锭,在桥下边测试下挠量,第三次加载到430吨,大家认为没问题了才正式通过。当时,孔庆普先生手持绿色的旗子一挥,牵引车拉着拖车徐徐开动,以每小时5公里速度缓缓行走,在辎重驶过桥顶后,记者们手中的相机快门响成了一片。

卢沟桥何以有这么大的承载量呢?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全桥长266.5米,10墩11孔,是一座圆弧联拱石桥。建桥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700多年后通过大件,而是为了抗击洪水。永定河原称无定河,因河水混浊凶猛,又称小黄河、黑水河。作为出入燕京的通道,卢沟桥必须坚固耐用,故采取了厚墩、厚拱型制。“为使桥墩的基础牢固,建桥时将若干根粗大的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上面穿入巨石连成一个整体,砌成一个桥墩。这种桥墩自然承载能力很强。桥的拱券是小跨径,不等跨,不等距。拱券石厚度是1米,以框形纵联式结构砌筑。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其十分坚固,也使卢沟桥练就了“金刚之身”。

305岁 泸定桥——铁索桥

跨越在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铁索桥,在建筑技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泸定桥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比美洲建造的第一座铁索桥早96年,比欧洲的铁链吊桥早36年。

这座桥长123.42米,跨径100米,宽3米,高10余米。全桥由13根粗大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铁索并列放置于底部,作为承重;两侧的4条同底索用吊钩螺丝联在一起,作为两旁的栏杆扶手,起保险作用。泸定桥的铁索平均每根长127.47米,重1.5至2吨;每根铁索平均有890个扁环扣联而成,13根铁索共有扁环11571个;扁环长约为19厘米,外径9厘米,内径3厘米。

泸定桥铁索的坚固性,首先在于铁件的强度,这种用土法冶炼的锻铁件,其强度还是较高的,据有关专家做过破断强度试验。清代的链子,链环每股直径25 毫米,破断力为21至26吨,约合每平方厘米2.1至2.6吨,已相当于现代普通钢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每个扁环上都刻有打造工人的代号,以保证质量。据说,凡有断裂,按号找人,先打200大板再说。还有,就是注重维修,约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一年小修一次。大修时须将全部铁链拆卸,若有裂缝损伤一律更换。

桥的分类什么是桥?

桥,是路的延伸与连接。是水上梁、空中路、陆上节点或枢纽。具有行人载物,安全便利,顺畅交通的功能。简而言之:“桥是跨越障碍的通道”。

关于桥的分类,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划分,可有木、石、砖、竹、藤、铁等之别。若按桥型划分,则可大致分为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几类:

梁桥——

是桥梁中最基本的型制。它是在立柱或桥墩上搭建梁体(桥面)而成,是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它有石梁桥、木梁桥、钢梁桥、混凝土梁桥之分,还有单跨多跨之别。如古代的洛阳桥、五里桥;现代的钱塘江大桥与三桥、武汉与南京的长江大桥、北京的立交桥等。

拱桥——

由墩台、拱券与桥面构成,是在墩台之间以拱形的构件来做承重结构。按材料分有砖、石、混凝土拱桥、钢筋混凝土桥和钢拱桥等;按桥面位置分有上承式、中承式;又有单孔和多孔之分等。赵州桥是单孔石拱桥、卢沟桥是多孔联拱石桥,它们都是上承式;上海的卢浦大桥是中承式钢拱桥。

悬索桥——

又称吊桥、索桥。由索塔、锚锭、主览、吊杆、桥面(梁)组成。这种桥型跨越能力很强,它可以一跨就能越过大江和海湾。古代的如泸定桥,现代的如广东的虎门大桥、润扬长江大桥等。

斜拉桥——

由主梁、桥塔、拉索组成。作为一种拉索体系,比梁式桥的跨越能力更大,是大跨度桥梁的主要桥型。斜拉桥的索塔型式有A型、倒Y型、H型、独柱型,材料有钢和混凝土的。斜拉索布置有单索面、平行双索面、斜索面等。如:江苏的苏通大桥、浙江的杭州湾大桥等。

吕伯奢的故事-善良人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代传承的精彩故事都是以英雄为主题,仿佛是英雄的历史。然而在这些英雄故事的背景下,更多是百姓的血泪。我们看一下人口数据:

公元156年全国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人口损失率98.3%。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此数据在不同资料有不同的说法,详细资料可以查询各家资料分析。但是三国鏖战导致中国人口大量损失是不争的事实。)

以《三国演义》为版本,故事刚开始,有个善良的人叫做吕伯奢。那时曹操行刺董卓失败而逃亡,被陈宫抓捕。陈宫发现曹操是有志向的人,立即决定放了曹操,而且自己弃官跟随曹操。当曹操和陈宫经过吕伯奢家的时候,吕伯奢准备热情招待,结果曹操和陈宫误杀了吕伯奢家八口人,随后他们知道杀错了。等到吕伯奢买酒回来,曹操知错再错,杀掉吕伯奢。曹操留下了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使仁义的完美主义者陈宫发现跟错了人。《三国演义》里的吕伯奢,是数千万无辜受害者的典型代表,他甚至还来不及知道乱世已经到来,没有为灾难做任何准备,就如此死得清白,死得无辜。而如曹孟德这些所谓的英雄或者奸雄的故事被传扬,被历代专家学者分析。类似吕伯奢这样在故事中有描述,算是数千万百姓中幸运的了。

本人为善良人谋的主张,我们更关注这些善良的人。和英雄相比,他们拥有更少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对于乱世的左右和把握能力更差。但无论对故事里处于什么状态的人,我们用同样的策划规则,首先区分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客观条件是当事人无法左右的条件,但是可以认识。而主观因素则是当事人可以把握的。从故事来看,吕伯奢的结局前因都已经定,当然我们无法改变结果。只是作为广大的善良人们,能把握的资源很少,所以更需要珍惜。思考问题的定位是,如果我们处在这样的状态,如何做最好,吕伯奢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有朋友提出一些关于在该时代的平民的打算,追随英雄创业。这些方面的例子在《三国演义》是有的,如本故事里的陈宫就是,当然陈宫的资源高于普通百姓,而仍然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追随,结果弄得自己也不清白。也有跟很好选择的故事,如关定的儿子关平,被关羽收为义子,至于以后光荣牺牲是事后发展,并不意味这追随这件事的错误。但大多平民没有关平的幸运。如江南大户人家鲁肃,用家产资助孙策,为孙策开辟江东政权提供财力保障。对于广大平民来说,很难遇到,也很难判断这样的机会。我们要着想的是,善良而并没有准备的百姓。这些人无法拥有改变纷乱的能力,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有朋友提出,吕伯奢错在善良。那么这个反正的例子不用我来举,另一版本的说法不同:“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这是《魏书》里的描述,吕伯奢五个儿子不够厚道,牵连了吕伯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平民不够厚道,那更不是这些人的对手。作为善良的人,如果不是由于巧合或者恰遇某些人利益的需要,受害还不是必然的。这样相比,抛弃善良则更危险,受害则是必然的了。

让我们回到《三国演义》,吕伯奢明知两个人是通缉犯,当然这两个通缉犯并没有侵害吕伯奢的意图,但是,吕伯奢并没有考虑到通缉犯的心态,以及为了保护自己所可能做出的举动。虽然没有主观受害的可能,但是客观受害的可能是很多的。除了故事实际发展的情况外,还有如董卓的兵追赶等等都会有灾难性结果。而吕伯奢没有任何警醒,且因为善良家人做出让人误解的举动。这个结果无法改变了,我不是说吕伯奢做错什么,而是现实中善良的人,例如你,怎样防止各种各样的侵害。

现实中善良的人,大多数人,没有害人之心。可是常常成为受害者。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不是说你做得对与不对,而是如何保护自己,不受那些物欲横流的人们的侵害。如果我们很难做到不受侵害,那么如何尽量少受到侵害呢。

例如你每天买菜,你给路上乞讨的人施舍,你给貌似困难的人帮助……是不是也会上演一场农夫和蛇的经典故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问题都会出在哪里,如果是你,该如何保护自己。

最近太忙,打开博客发文章按钮,提笔就有事落下,所以相关很多话题都没法写完。学习内容以及关于现代管理案例的内容,也不可能一一写成博文。

今晚策划师学堂主题:策划师解读《三国演义》六。预习《三国演义》第六回。题外:上海某电子企业老板十年经营之命理解读(待定)。时间地点不变,召集人:朱建衡。

第四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

好为《梁父吟》

前面说过,很多朋友关注是“自董卓以来”这一段,在很久以前我们谈策划书的格式早都作为引用,这是一个经典的策划。但前后文更重要,提交策划书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而策划书仅仅是具体内容。

昨天参加者都是策划师学堂的常友,以前也事先讨论过这个话题,以后也可以继续讨论。逐句学透隆中对虽然有点快,但策划师学堂的形式允许任何时候重温。这作为大家提议的《三国中的策划》专题开头。

相传在古老的齐国,有三位很厉害的人,怎么厉害,不能找到很详细的典故,仅几句描述可以了解他们的实力。公孙接杀了一头野猪,又杀了一只猛虎,可谓力大无穷。掌管军权的田氏权贵田开疆,曾打败敌人三军,仅这名字就威名赫赫。还有一个古治子,跳到河里漂流十里,抓住一只鼋,另一手抓住马尾巴跃上岸。细节不再多说,齐国有这三位强人,且田家势力强,对国君构成了威胁。大家知道齐国君先姓姜,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后姓田。齐景公姜杵臼的时代,还是姜姓时代。晏子为齐景公设计,用两个桃子奖励给三位高人。公孙接和田开疆先取了桃子,作为勇士应该光明磊落,不能假惺惺地谦虚,是美德。可问题在于桃子只有两个,古治子得不到桃子,也不能假惺惺相让,所以就直言说,“我也应该得到桃子,你们怎么不退回?”前两个人觉得惭愧,私自居功没有脸面就自杀了。古治子觉得是自己要桃子引起他们自杀的,是不仁不义,所以也跟着自杀了。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这三位勇士就埋在泰山下的梁甫这个地方,到了三国时代还有许多人追忆这个故事。《梁甫吟》,也称《梁父吟》就成为了有关葬礼的歌。当然,关于梁父吟,也演绎了很多词,但多数都保留和这个故事有关。

一个人有很多爱好,可以爱吃炒米粉,也可以喜欢放风筝,而为什么“好为《梁父吟》”写入文章呢。有几点联系,我们可以追溯一下:

1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幼年丧父,8岁时叔父投刘表做官,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就随叔父到荆州。诸葛亮16岁时叔父去世。因为家乡是山东,和家乡有关的一些追忆是人之常情。

2 反映诸葛亮对于古代的英雄故事的兴趣,在此也窥豹一斑。文章只是以点带面。例如我们平时说小孩,他连管仲鲍叔牙都知道,并不是说“只知道”,而是说他对春秋故事的了解。

3 这个故事里说到晏子,和智谋有关。而诸葛亮在三国故事里是智谋的代表人物。

联系仅仅是表面现象,但“好为《梁父吟》”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前面说过,有人虚拟的诸葛亮八字,虽然是不是真实无从考究,但以此来推理诸葛亮的性格应该很吻合。作为一个智谋策划者,天生是内向和自闭的人,这从八字可以看出,也可以理解。后面有“时人莫之许也”也说明这个问题。

而三国演义描述了诸葛亮能说会道的情节很多,如舌战群儒和骂死王朗。在我们当今社会里,能说会道的人很多,特别许多做生意的人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油嘴滑舌。诸葛亮虽也可以说是能说会道,却有理有据,出口谨慎。这和油嘴滑舌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

在八字的心性里,偏印表示内向,思维,推理等特性,偏印盖头,推理和观察能力很强,但表现和破坏规则的能力不强。而食伤则开放、通融、外向、表现,语言能力强。而诸葛亮印旺无食伤,并没有外向型的特性,所以事事拘谨。那么为什么如此拘谨的人,语言能力很强呢?

梁父吟作为一种歌谣的一个代表,表示诸葛亮由思考转化为一种表达的能力,而并不来自“外向”。如吟诗抚琴等等,虽无天性,但智力可以为自己创造。有时在命理指导时,对于一些印过旺无食伤,才华局促于内在的一些朋友,我提示他们可以通过一些设计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现实中可以通过沙龙等活动,也可以多旅游,参加社会活动,网络上例如写博客等。既然思想过剩,发挥途径不足,可以利用思想为自己策划设计发挥的条件。以智商优势开发情商,可能有更好的情商。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字,古文真是启示无限,经历不同阶段的体验,又有不同的感受。另外“好”,“为”这两个字也很值得品味,几句话说不完了。

李师师真的是宋徽宗的情人吗?

女人一旦成为大人物的情人,其社会作用就很复杂。中国落马的贪官,几乎都有情人,而且情人们都神通广大,不可小看。

李师师与当今许多漂亮女人一样,是一个背景非常神秘的人物,尽管她只是风月场的名妓。

历史上是真有李师师其人,也是一位名妓,也的确和宋徽宗有往来。但李师师不是水性扬花,而是一位重感情的女人,她与当时著名文人周邦彦也有一段情。

宋徽宗是皇权贵族的代表,周邦彦是文人雅士的代表,燕青是江湖浪子的代表,一个与这么多阶层都有交情的女人,其背景和关系的复杂可想而知。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3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认为她很像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之后,她父亲因罪死于狱中,小女子被迫流落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有一天突然看见她,觉得是个美人坯子,知道她将来可以为自己的企业产生经济利益,便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表演,以便侍人。后来,李师师经过培养和磨练,果然成为京城名妓,风月场头牌小姐,是公子王孙、贪官富商争相光临的对象。有逢场作戏的,也有产生感情的。当然,跟许多名妓一样,逢场作戏的如过江之鲫,产生感情的寥寥无几。其中,她与当朝一号人物的感情算是非常特殊。堂堂大国的一号人物宋徽宗也慕名而去拜访李师师,后来两人成了情人。可见李师师的名声之大,名不虚传。

宋徽宗见李师师是隐瞒身份的,高俅是中介人。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她看见这个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他带来的陌生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她猜想,这不是皇帝老爷,也是宰相级的人物,得罪不起,于是,殷勤侍奉,百般温柔。

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考察企业生产为由,出宫去找李师师放松筋骨,李师师少不了给他一条龙服务。李师师是个聪明人,渐渐地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使出浑身解数!

被皇帝超度后的李师师,身价直线上升,远远超过当今娱乐场天后的出场价,以后谁还能请得她出场?这就使她几乎成为宋徽宗的独家秘密情人。

梁山那群性压抑的男人,虽然卤莽,也有个别智商高的,他们整天想被招安,正苦于找不到人脉关系,知道了李师师这个人物及其背景后,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腿一拍,有了,只有这个女人能在宋徽宗床上吹枕边风。于是,梁山集团首先派出了第一帅哥、高级公关经理燕青出马。

燕青拿了公款去做事,倒也大方,上下打点银子。在钱财的诱惑下,李妈妈带他引见了这位才色兼备的美女,而大帅哥也有非凡的魅力,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三两下就把李师师的身体和心灵给捕获了。这场有阴谋的情色交易,或者说情色诱惑,很快发展成了宋朝最奇特最刺激的姐弟恋。

梁山108将的命运,因此走向了没落的拐点。但是,这里需要强的是,梁山命运的转折点,并不是她造成的,不能嫁祸给她。因为,梁山即使不利用她,也会被招安,这是宋江一直以来的经营策略,谁也改变不了。而且,任何女人一旦对男人动了情,都会为男人做事,这是人之常情。换成别的女人,即便是影后、超女冠军、当红女主播,也会这么做。

后来的评论家和读者普遍认为梁山被招安后的没落是红颜祸水造成的,不少人都认为梁山众经理人的命运最终败在这个女人手中。其实,这对她是非常不公平的,李师师只是世俗中的女子,她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有追求金钱的欲望,有满足性爱的本能,就算她有一颗贪婪的心,也不能因此而把108条好汉的命运嫁祸给她。她只是在男色与才华的诱惑下,产生感情,帮情人做了她力所能及的事。

以宋江为首的梁山高层,整天千方百计想被招安,李师师只是被利用的一个棋子而已。她因为是青楼女子,一直被鄙视,从而把梁山被招安的事嫁祸给她,把她当成祸水,这是歧视女人的表现。妓女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而每个人都有帮爱人做事的本能。

乱世的牌局

当西汉皇朝的中央集权瓦解,权力出现真空,各利益集团纷纷争夺利益。这种局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洗牌”。洗牌后,当然大家会摸牌,都希望摸到一张好牌,有下面一些朋友摸到了几张大牌。

何进:我姓“何”,这可是第一张好牌,象征着权力的皇帝的舅舅,皇太后的哥哥,很厉害。

董卓:我姓“董”,何进没有出好牌,当然姓董的了。虽然没有资料显示董卓和董太太后有直接亲戚关系,但他确实是因为姓董被召入京的。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恰好太太后,何进都已死,抢到了皇帝。

袁绍:我姓“袁”,也是老K级的大牌了,更有袁术成对子,实力非凡,敢和王牌抗衡。

曹操:我姓“曹”,虽然曹不是什么大牌,但有两张,还有“夏侯”可用,召曹和夏侯两家全部资产,也足以争得一席之地。

吕布:我没什么牌,可是我可以抓你们的牌,抓一张“丁”,太小了。抓一张“董”比较大。董牌出手后,是不是还能抓到“曹”?

刘备:我姓“刘”,被踩得很烂的“刘”,可是刘牌多啊,和刘表、刘璋碰一碰,你们也拿我无奈。

孙坚:我姓“孙”,牌不算大,可是我自己再复制两张,看谁能吃完。

这些人手上都有张好牌,这些牌有什么作用呢。每个人创业时,都会评估自己的优势,有原始资本可以拼一拼。没有好牌固然没有机会,但有好牌就能打好牌吗?如果这样,结果就太简单了,也就没有后面的精彩故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趣的实力调整就出现了,方法随时改变着格局。因为原始资源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终收获。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所以,也就有我们的三国演义。

我们看到有一张好牌的人可能是成功者,可能是失败者。除了摸到的一张好牌外,还有什么在影响过程的发生呢?其中什么因素在真正主导呢?

《水浒》众强人有鸟的个理由上梁山水泊

最近看电视剧《水浒传》,越看到后来,就越看不下去鸟。感觉水浒传里面的所谓英雄好汉都不是东西,放着大宋文治臻盛的大好局面不珍惜,却伙着要上梁山落草为寇,其实都是心里素质太差,有点委屈就惊叫唤,完全辜负了人民的好皇帝宋徽宗的升平社会的良好愿望。

故事因为花石纲而起,一个花石纲你们就要造反了?你们从哪里学到的伦敦暴民的臭脾气?人家皇帝宋徽宗拉动一下内需你们就喊遭球不住了?大宋官府对草民也太软弱了,也不准备对付这些草民的预案,结果让贼人坐大,坏了宋家江山。

言归正传。就说几个代表吧,看看他们有什么冤屈。

晁盖,小企业主,有别墅,成功人士,养十个二奶的钱都有。无法理解这厮有啥冤屈,政府又没通知你说要征用你家庄田,又没有说打黑要抓你下牢,难道说就因为没有人推荐你加入当地政协,你就要大闹一场?

宋江,郓城县押司,公务员,科级干部,什么样的官职?就是郓城县人民法院院长,除了郓城县书记,他就可以口含天宪,右手握管,左手收钱,事实上宋江也是这样做的,不然那得这么多钱给人家棺材本,养阎婆惜?政府都高薪养廉了,还不知足,要上山,你说该不该死。

林冲,这家伙在作者笔下最冤,啥子野猪林,啥子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好像有冲天的冤屈。六月飘雪似的,其实呢,屁大个事!公务员的基本道德都木有!人家小小知府许三多睡了一百多个女干部,哪个女干部的丈夫哼过一声,即使不备感荣耀,至少也安之若素。你就不干了?人家高俅是啥子官,吓死你!人家是蔡太师为首的“六人会”,是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成员之一,是出席辽金宋军事战略合作会议的首席代表,比许三多高五六级,你林冲真是抓不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狼狈上山,真的活该。

阮氏三雄,这三个家厮就更不该了,人家宋徽宗千古罕见的仁君圣主,何时来打搅了你们的致富路?官府上门来给你们结扎木有?木有,计生委上门来抱你家的娃儿送至西夷国换钱木有?木有,人家跑到你家来把你家房子拆球了,还要殴打你家老母木有,木有,哪么,你们为啥子要造反哩?给我一个理由。

鲁智深和武松完全自毁前程,鲁达这厮都开正牌军车了,不知自重,武松呢,都顺利加入城管了,不加珍惜,你想想,城管招人,街上马上轧断马路,你信不信。

所以呢,梁山好汉哪个有冤,哪个有苦?想想,都是笑话。因此,我建议禁播《水浒传》,把这种引诱犯罪的精神污染清除出去。

第五章 八卦历史

乾隆年间就有电视机了吗?

乾隆年间,有一天,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他治下的大清帝国幅员辽阔,繁荣富丽,环境优美,百姓听话,在业务上超越了古往今来所有以贤明著称的帝王。然而,值此天朝盛世,工匠们却还在烧制几百年不变的瓷瓶瓷盘,真是岂有此理。责令工匠们即日起烧制一种超越古往今来所有瓷瓶瓷盘瓷碗的瓷器,不然提头来见。

工匠们接旨后绞尽脑汁,也烧出了几个样品,但谁也不敢说那就是超越古往今来所有瓷器的东西。这时有个机灵的年轻工匠提出,既然无法从工艺和图案上做出突破,那不如造一些在形状上超越瓶、盘、碗的东西好了。老工匠们听了都表示同意。然后就烧出了这个方头方脑的东西来。

不过此时皇帝早把这事儿给忘了。没人来催,工匠们也不敢随便把这个模样古怪的东西献上去,于是这个瓷器就慢慢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

CHINA的由来是怎样的?

说法一:

早在1500多年前,在印度语中,从中国秦代的“秦”字得来的“chin”已经被印度人广泛使用,以用来称呼中国。后来,许多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了商业基地后,开始向中国南部推进。自然,葡萄牙人也就从当地的印度商人那里学会了用“chin”这个词来指中国,并把它带回欧洲,变成了China。

对于China,拉丁语系的人们很快就造出了一个方便而完全规范的词Chinese,并被多数欧洲人采用,而且一直延用至今。

这就是China和Chinese的由来。

说法二: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说法三:与瓷器无关——中国为什么叫China?

新民晚报2004年8月3日16版介绍景德镇瓷文化。其文说,宋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这些史实,我无异议。唯可疑者,其说china由来,文云:“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说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译音,我觉得很新鲜。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起)改名景德镇。此时所制瓷器已负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推论,其后本镇瓷器外销朝鲜、日本、越南,又其后经阿拉伯远销到欧洲,皆以产地昌南作为商品名称。昌南两音,口碑远播,写成法文便是chine,写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译成汉文瓷器。瓷器名声响遍全球,欧洲人就把中国也叫作瓷器,而大写其字头,成了China。这个推论亦能自圆其说。

然有极大障碍,景德镇人难以克服。就是至今无人能够否认英文China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这个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么意思吧。那就是说,什么昌南,什么瓷器,还得在娘胎里静待两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资格太嫩了,昌南瓷器争什么。三千年前,不但焚书坑儒的秦朝,就连春秋五霸的秦国,都还不存在,China怎么能是秦的译音呢?论资格,支那之名比周朝还要老,怎轮得上替暴秦争面子呢?

请容详说支那由来。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云:“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他显然不同意China与昌南瓷器或与秦朝挂钩。隋代慧苑法师《华严经音义》云:“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他则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义。两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时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颖出。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外邦对我华夏称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国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支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国名,初无瓷器一义。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才小写其字头,获得瓷器之义。这已经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镇人不必失望。你们不是还有浮梁县的高岭村吗?没人替它争取,它却进入洋文。在英文里,Kaolin义为瓷土。景德镇瓷器最初用高岭村出产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称高岭土。Kaolin乃高岭之译音也。后来欧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哪里产的,皆以高岭称之。贵村之名于焉“走向世界”,不亦壮哉。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偷窥狂是谁?

“瘦燕肥环”,瘦燕就指赵飞燕。赵飞燕和她的孪生妹妹赵合德生在江南水乡姑苏。赵飞燕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概,邻里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她妹妹赵合德风姿迥异,生得体态丰腴,玉肌滑肤,美艳妩媚与赵飞燕不相上下。

她们都是汉成帝的宠妃。

赵合德虽然比不上飞燕会来事儿,但是她丰满的身躯,状若含苞待放的蓓蕾;酷似粉装玉琢,着体便酥,恰好形成了对汉成帝另外一层强烈的补偿心理。在与赵飞燕日日夜夜缠绵得昏天黑地时,情不自禁地就会想到赵合德,总觉他心中的遗憾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得到充分的满足。还是在赵合德与汉成帝度过第一个不眠之夜后,汉成帝就在欢畅无比,欲仙欲死中,把赵合德叫做“温柔乡。”说“我当终老是乡,不愿效武帝之求白云乡了。”这话有如谶语,后来果然应证。

最令汉成帝入迷的是赵合德兰汤沐浴、自从汉成帝一次无意间从门窗隙缝中窥见了赵合德洗澡后,就成为他一种新鲜的刺激:从赵合德宽褪罗衣,玉骨冰肌,兰汤潋滟,到自我欣赏,顾影自怜,关窗锁户,轻醮细拭,一幕幕活色生香的旖旎画面,有景像、有动作、有表情、更有声音,是汉成帝的经验里从来没有汲取过的。他对身边的太监说:“自古以来皇帝没有两个皇后,如果有的话,我一定要把昭仪(此时赵合德已为昭仪)立做皇后。”后来为赵合德修宫殿,汉成帝特地关照用蓝田玉镶嵌了一个大浴缸,注入豆蔻之汤,更显水光潋滟。不消多说,自然是赵合德的浴缸了。

赵合德知道了自己入浴的过程,竟能如此地使皇帝神魂颠倒,于是便将计就计地不予揭穿。更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尽量铺排无限的媟艳风光,甚至连浴罢的情态,也加以刻意的美化,以捕捉汉成帝的注意力。

赵合德入浴时的美态,紧紧地扣紧了汉成帝的心弦。赵飞燕听到了风声,便有一种失落感,害怕失宠衾寒枕冷,于是,也如法炮制地想要吸引她的皇帝丈夫。汉成帝来了以后,赵飞燕才开始沐浴,她赤身裸体,千娇百媚帝挑逗皇上,还不时地故意往皇上身上洒水,以为会给皇上带去新鲜的刺激,谁知这一招让皇上大倒胃口,没等她洗完就匆匆离去了。

赵飞燕哪里知道这位爱看女人洗澡的皇帝的内心世界?汉成帝喜欢“从帷中窃望之”,而赵飞燕请他去观浴,哪里有什么新鲜刺激可言?赵飞燕聪明一世,却不晓得这点心理学知识,着实让人惋惜。

为什么古代海上航行不载妇女?

向来航海,除了客船之外,运兵运货的船只,是不许女性上船的,说是“有女同行,航行不利”。其实说穿了,男女同船,男的在航行中无所事事,寂寞得很,就会发生男女间的关系,引起互相争夺,那么打打杀杀的事便跟着发生了,所以任何一类的船上都不许女性上船。《明史》上说:“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即表示郑和所造的宝船,长度是四十四丈,阔度有十八丈,共计有六十二艘。现在我请大家闭目沉思一下,四十四丈就是四百四十尺,阔度是一百八十尺,这是一种用木料制造的船,依照这种船只的尺度,吃水一定很深,而船的桅杆,少的前后只有一根,多的只有四根,在造船家讲起来,是不可能的。

一次,我买到一部南洋方面出版的著作,名为“文心雕虫”,这部书名为雕虫,大约指雕虫小技之意,其实颇有意义,不可以小技目之。上面说:“明代的一尺,仅等于近世的半尺。”我欣然若有所得,这时回想到从前敌伪时期,我到北京去买书,在午门广阔的长垣上,设有历史博物馆,其中陈列着历代不同的度量衡物器。我最注意的就是汉代的一个铁锤,注明汉时的一两,相等于近代二钱。所以张仲景药方上用药量动辄以两计,事实上这一两不过是今之二钱而已,因此,我大感兴趣。

当时看到历代用的尺,有些是用玉石做的,有些是用木制的,有些用竹制,五花八门,各朝不同。

不过论各朝的尺度,虽都称一尺或二尺,而长度却比今时的尺短得多,所以古代常称昂藏七尺之躯,其实也不过今之五尺有余,最多六尺而已,而且当时的尺,无法与今时所使用的公尺、市尺、英尺相对照,只能推断到明朝的尺度,一定也比今时的尺度短,所以实在的尺寸,还是没有一个决定性的答案。而郑和所造的宝船究竟多少长,多少宽,亦难以断定。

向来航海,除了客船之外,运兵运货的船只,是不许女性上船的,说是“有女同行,航行不利”。其实说穿了,男女同船,男的在航行中无所事事,寂寞得很,就会发生男女间的关系,引起互相争夺,那么打打杀杀的事便跟着发生了,所以任何一类的船上都不许女性上船。但是郑和特别造一只小船,船上载着几十个老年妇女,做的是针线工作,专门为官兵们补衣服,而且从前他们穿的是布袜布鞋,一双鞋穿不到一个月,要是没有妇女为他们制作和缝补,那么出海之时,即使准备二十万对鞋袜,也不够长期穿用,特别是布鞋的硬底,做起来最费时日。老年妇女,已经对男女之事不感兴趣,所以随带这班老年妇人,是不会出事的,否则几万官兵的衣衫鞋袜,以及被服等等,就要装满几只船。他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省船只,还可以修修补补,延长衣服鞋袜使用的日期。

最奇怪的,船上还带了两名稳婆,即近代所谓接生婆(这是我阅读董文乐所著的《爪哇开港记》上的记载)。我初初看到这一个记载,觉得非常诧异,再继续看下去,原来郑和每到一处,总要设帐施诊给药,还教导当地土人如何接生,因为这些落后地区的妇女,生出来的孩子,要割脐带的话,总是用锐利的碎石,而碎石上常常带有污浊的物质,往往引起破伤风症,一下子因而死亡(按:破伤风的名词,出于中国唐代医书,并不是西医所创始的)。郑和这种工作也是安抚土人的善良计划,设想周至,令人钦敬。

郑和还请了几个农夫,因为从前老一辈耕田的人,观察气候的变幻,都能够预测到何时刮风,何时下雨,十有八九是准确而应验的。(按:从前有一部书,叫做“农谚”,说的皆是关于气象变幻的俚俗之词。我在上海时买到这本书,现在却再也买不到了。)郑和对于农夫的观察气象也尊敬得很,因为沿海常有飓风,只要被农夫们观察到预兆,他就先期准备将船只驶到避风港之中。

郑和出洋回到中国,首都已由金陵迁移到北平(明时原称北平),他受到成祖的嘉奖。当时明朝的三大殿,已造得粗具规模,成祖问郑和:“我国的宝船,究竟有多么大?”郑和答说:“单单一个舵,大概有三四丈高。”成祖听了,有些似信非信的模样。因此郑和又奏说:“明天我带领船夫,把一只船的舵,拆下来放在空地上供皇上御览。”成祖就命他照此而行。

这个船舵直到明朝亡国以后,还留在清宫中。我从前到北方去参观故宫,也见到这个木制的船舵,可惜我当时没注意这是郑和宝船上的“舵”。近年来,我看到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与文化》上,也有这个舵的图形。后来我看《中国航海史》上,又见到这个大船舷的图画,在舵的底下站着一个人,用来作对比,可以看出这个舵,有五六个人之高,那么观察起来就有三丈多高。今将这一张图,船舵旁立一人,以作比例,可以从人与船舵的对比来推测宝船之大。可想而知,每一艘船可载士卒七百人至一千人,是很平常的事。

中国富婆名妓谁最有钱?

赛金花,原名赵灵飞,安徽人,因家道中落,化名“傅彩云”,穿梭于秦淮河花船之上卖笑为乐,许多富商显贵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赛金花赚了大把银子。同治七年,赛金花被中了状元的苏州人洪钧在探亲途中相中,娶回家做了三姨太。

赛金花是中国历代名妓中最风光的一个,由于她先后出访过德、奥、俄、荷四国,应该属海归派人士,况且她又与外国人有瓜葛,并与曾朴还有版权、名誉权索赔官司,因此,她的财产数量可观。按现在的计算方法,估计赛金花的资产在一千万上下,排第一。

李师师,原是汴京城染房老板王寅之女,幼时寄养佛寺,因人称佛门弟子为“师”,所以叫李师师。长大后出落得花容月貌,被妓院老板李媪收养,学习琴棋书画、歌舞侍人,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歌舞班中。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见到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

苏东坡性情豪放,在诗词中畅论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腹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什么?”有说是文章,有说是见识,苏东坡都摇头,只有王朝云说,你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称赞:“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东坡在杭州四年,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生活十分清贫,王朝云始终相随。

王朝云傍上了苏东坡,苏东坡诗文书画值多少钱!况且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了两个儿子,苏东坡又把王朝云看作患难知己,如果她不死,按时下计算最少也能得到六百五十万左右的财产,排第三。

柳如是,本名爱柳,字如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因家贫自幼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明末清初著名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一。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与尺牍。

杜十娘,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城南教坊司名妓。一次接客时,偶遇南京布政老爷的公子李甲,二人情投意合。李甲日日沉浸在温柔乡里,耗尽了钱财。其父闻听后怒不可遏,断了供给,并劝说京城的亲戚都不要借钱给他。

可恨李甲薄情,更可恨其有眼无珠,只看到十娘的身份,而没看到十娘的钱包。现在买一张彩票也能中个四五百万,十娘百宝箱里的金银翡翠等各色珍奇玩物,按时价最少也有五六百万,排第五。

寇白门,原名寇湄,字白门,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来到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板桥杂记》载:“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由于白门为人单纯,决定了她婚姻的悲剧。但从她能在一月之内筹集到2万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件事,可见寇氏赚钱能力之强,估计财产在四百万左右,排第六。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原籍池州,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起义,祖父和父亲因贻误战机被杀,梁红玉也沦为京口营妓。朝廷派童贯率军平定方腊,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所捉。

有奸细向金兀术献计: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烧毁韩世忠战船。但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策以少胜多,围困敌军近五十天,使金军不敢渡江侵犯。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他索性辞去官职,与梁红玉白头偕老度过余生。

梁红玉由于有了韩世忠做靠山,积累了一定财富,大约三百多万,排第七。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苏州人,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原为昆山歌妓,曾寓居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所以清人将她列入“秦淮八艳”,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崇祯帝日夜不安。

圆圆因与重大历史事件有联系,名气很大,虽然后来落魄,但依仗其名气,靠写回忆录、出卖独家新闻赚了一大笔银子,约有二百多万,排第八。

莘瑶琴,南宋杭州花魁娘子。幼时因战乱与父母失散被卖入妓院,长到十四岁已经美艳异常。但她只想做青倌人,不肯接客,鸨母就将她灌醉,把她的初夜卖给了一个姓金的员外。瑶琴痛不欲生,但姐妹们劝说她,走到这一步更要接客,找到如意之人好尽早从良,还要积攒一些银两为将来赎身,瑶琴从此不再反抗。

莘瑶琴多年的积蓄虽然在秦重为她赎身的时候用掉了,但由于她和朱重开的油店生意兴隆,加上朱重老实肯干,瑶琴持家有方,很快便发家致富了,其资产也迅速上升。但由于全靠劳动致富,没有什么“外财”,资产估计也就是一百多万,排第九。

小凤仙,原是京城陕西巷云吉班姑娘。民国初年,蔡松坡任云南督军,袁世凯想方设法拉拢蔡松坡为己所用,同时也秘密派人监视他。蔡松坡的革命热情相当高,根本不愿当袁世凯的走狗,但碍于他的势力也无可奈何。一天,他扮成商人来到陕西巷云吉班散心,一眼看中小凤仙。

小凤仙由于与蔡松坡偶然相识而有了发财的机会,但蔡松坡以国为重,倾心革命,没能给小凤仙带来多少财富。只是那些房产能值七八十万,最多排在第十位。

第六章 古代的风俗习惯和人物

古代“宅女”超龄不嫁有什么后果?

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才是真正的“宅女”。按今天男女婚恋的“纯自然”状态,如果没有家国的干预,岂不是要老死闺中?

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仅仅是来自民间。

适龄男女婚姻大事,在周代就属官方议程,国家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周礼》中说:“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就是“半”,媒氏主合其半,让男女成为夫妇。这也许真起了“示范”作用,不然到了三国时期,也不会把“媒官”设到交趾、九真等边疆地区。据史料记载,元朝的“媒互人”甚至由政府任命发执照,俨然就像今天婚介所的老板。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历代以媒人牵线、家长包办促成男女成婚的方式是主流。但男女婚嫁既然是家国大事,政府也就往往会进行干预,出些“奇招”。“奇招”有哪些呢?一是制定法令。越王勾践命令男子二十岁而娶,女子十五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十三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按《大清通律》,男的十六岁而娶,女的十四岁嫁人。二是处罚。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譬如,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对于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配对结婚的也要处罚。

帝王为何如此积极地要求适婚男女及时成家呢?你想,适龄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小孩,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靠谁啊?你不急,皇帝急!而且,古代一直就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阴阳调和了,人心才安然,社会才稳定和谐!

男婚女嫁历来就是家国大事。如今,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泱泱大国,人丁也不缺乏,但如何转变观念,文明地促成适龄男女喜结良缘,还有待于国家、社会、民众诸方共同努力。

越南现代史上的“瑈夫人”与“龙夫人”

“瑈夫人”与“龙夫人”是同一个人。

2011年4月24日,在越南现代史上饱受争议的“瑈夫人”在罗马去世,享年87岁。瑈夫人本名陈丽春,是当年“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1955至1963年在任)胞弟吴庭瑈的妻子,由于吴庭艳终身不婚,她曾长时间扮演第一夫人角色。

陈丽春于1924年出生在越南一个贵族家庭,19岁时嫁给越南阮氏王朝重臣吴廷可的第四子吴庭瑈,婚后用起了“瑈夫人”的名号。由于她力挺吴庭艳政权镇压佛教徒的政策,西方媒体称她为“龙夫人”,这差不多等于在说她是“残暴的夫人”。

看了陈丽春年轻时的照片,娇小妩媚之外,透着不羁与自信。吴庭艳请她做第一夫人真是请对人了,对于西方人来说,身穿“奥黛”的陈丽春也符合他们对于东方女性的想象。她在与西方政要、西方媒体打交道时,为吴庭艳政权赢得了不少印象分。但恰恰也是陈丽春,由于她冷酷无情地把1963年6月越南高僧释广德自焚事件比喻为自作自受的“烧烤”,而她的夫婿吴庭瑈也丧心病狂地说如果僧人想再次自焚那么他愿意提供汽油,这些谬论很快让吴政权失去了来自西方的同情与支持,美国默许了南越军人针对吴庭艳的政变,吴庭艳与吴庭瑈在11月的兵变中死于非命,当时正在美国为吴政权做辩解演讲的陈丽春逃过一劫,但从此后半生不能返国,只能流寓异国他乡,寂寂而终。

★狂热的天主教信仰与集权的家族政治

吴氏兄弟和瑈夫人的命运为何至此?笔者认为这与他们的天主教信仰(陈丽春在嫁给吴廷瑈后也皈依了天主教)、特别是他们守持信仰的方式有关。

吴氏兄弟的父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吴庭艳自幼接受天主教信仰,在政治上既是坚定的反殖民主义者,也是决定的反共产主义者。他脱离官场沉浮时,常在宗教信仰中寻求自省、砥砺意志,他还曾经在比利时的天主教修道院孤独地过着静思生活。当时在欧洲盛行的是人格主义天主教思想,吴氏兄弟都受到这一思想流派的影响,尽管法国人格主义思想家伊曼纽尔·穆尼埃的后人称当年在法国留学、与人格主义者有过来往的吴廷瑈是一个骗子。

有论者指出:“吴廷艳的统治是独裁主义和裙带主义的”。他的四弟吴廷瑈掌管秘密警察,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五弟负责照管顺化的老皇城,指挥着一支私人军队;六弟担任驻英国大使;二哥则是天主教顺化教区总主教。在吴庭艳执政的8年里,这个家族权倾朝野,不仅控制政府权力和宗教权力,而且卷入各种经济活动、垄断经济资源,通过巧取豪夺积聚起巨大的家族财富。

当狂热的宗教信仰与不受监督制衡的权力扭结在一起,吴氏兄弟的天主教信仰通过残酷的抑佛政策达到了一种另类的极致。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规定越南南北分治,在南北边境正式封锁前,大批天主教难民由北方逃到南方,他们成为了吴庭艳的支持者。吴庭艳还宣称“圣母玛利亚已经离开北方”,鼓动天主教徒南逃。吴庭艳当政后,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专断的统治者,他宣布把国家奉献给圣母玛利亚。整体来看,越南是一个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在南越亦是如此),但吴庭艳政权在人事升迁、土地分配、商业利益、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偏袒天主教徒的政策,甚至毁坏佛教寺庙,强迫佛教徒改信天主教。让佛教徒不能忍受的还有,在南越所有重要的公众场合都必须升挂梵蒂冈旗帜,而佛教旗帜却被禁止。1963年5月的佛诞日,一些佛教徒(包括儿童)因抗议禁止悬挂佛教旗帜而在吴庭瑈授意下被军队枪杀,由此引发了一连串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佛教徒的抗议,吴庭艳政权的武力镇压也不断升级。外交部长以辞职和剃光头来表示抗议,吴庭艳的回应则是逮捕了这位辞职的部长。在严厉镇压佛教徒这件事上,吴庭艳、吴庭瑈、陈丽春是坚定地站在一起的。

1963年6月11日,为抗议吴庭艳政权对佛教徒的残暴政策,高僧释广德在西贡街头自焚身亡,现场照片在国际舆论界引发了强烈的愤慨。陈丽春的父亲当时任南越驻美大使,迫于西方舆论压力而辞职,陈却称父亲辞职是懦夫行为。

到底是宗教信仰让她如此坚定,还是高高在上的权贵意识让她如此冷酷?释广德事件后,负责吴庭艳政府对外宣传工作的陈丽春发表了多番冷血言论,与吴庭艳同为天主教徒、一直勉力支持吴政权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也为之心寒。《时代》周刊发表封面文章,批评陈丽春是一心只想着自我扩张的权力狂,认为她是吴庭艳官邸的真正掌权者,因为她居然批评吴庭艳对佛教徒的政策太软弱了。有一次吴廷艳在签署对死难佛教徒遗属的抚恤令时,“龙夫人”向他泼了一勺汤。

释广德自焚前留下遗言:“在我闭上双眼去见佛祖之前,我恳求总统吴先生能以一颗同情心去对待人民并履行许下的宗教平等诺言,以长久地保持国力”。在当天黄昏时,有西贡市民说看见佛祖的脸出现在天上,并不停地哭泣。4个多月后,吴庭艳、吴庭瑈死于兵变。

★对天主教人格主义理念的极端实践

对于释广德事件,吴廷艳曾发表广播演讲回应,宣称会将天主教人格主义理念放在自己心目中重要的位置,并根据这一理念去待人处事。

人格主义是现代西方天主教思想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流行,吴庭艳、吴庭瑈的天主教信仰中,不免染有这种思想底蕴。

人格主义反对弗洛伊德主义把自我归结为无意识的性欲冲动,也反对存在主义把自我归结为盲目的自由意志。人格主义把自我归结为人格,即一种精神性的道德品格和道德主体,其内部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等不同价值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信仰上帝,以调解人格的内部冲突。

人格主义认为,人格是自我意识根据道德规范对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以及行为的调节能力;而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观念的冲突,因此必须进行“人格主义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道德的再生。人格主义者追求成为高度自我修养的人、精神化的人。在他们看来,历史是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结果(以上论述引自百度百科的“人格主义”词条)。

人格主义在南越的实践,主要是由吴庭艳—陈丽春轴心发动的。他们是天主教人格主义的信奉者,但他们的实践却是极端化的:首先,在政治上把对上帝的信仰转化为国家政策,试图建立一个天主教化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给予天主教会和天主教徒特权,强迫非天主教徒改信天主教;其次,在社会生活方面将道德法律化,将天主教伦理观念强行推广到全社会。

在天主教伦理思想的影响下,吴庭艳、陈丽春推行了清洁社会不良行为的运动,强行关闭妓院、鸦片馆、赌场,并出兵围剿经营黄赌毒的黑社会组织。陈丽春还担心美国人在南越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会影响越南人的道德观,她通过其夫吴庭瑈要求美国人收敛在南越的享乐行为,尽量到越南以外的地方去寻求休闲娱乐。这些措施当然不存在太大争议,但与此同时,吴、陈等人还唱起伦理道德高调,出台了广受争议的《保护道德法》,这部法律禁止民众跳舞和唱柔情歌曲,规定离婚要总统批准,甚至避孕都要被限制。吴、陈等人试图将天主教的一些伦理清规推广给所有吴政权治下的子民(包括大量的非天主教信仰者),这是道德强迫症和道德洁癖症的表现,患有这种病症的人一旦大权独揽,当然会出台种种极端政策。

吴庭艳除了打击违反天主教伦理、经营黄赌毒的黑社会,还打击佛教、高台教、和好教等非天主教信仰,摧毁了后两个教派的独立武装力量。吴庭艳的政治洁癖症还反映在他的反共歇斯底里上,吴廷瑈执行其兄的旨意,强硬镇压越共在南方的力量,他的秘密警察逮捕了大量左派嫌疑犯,对他们进行酷刑折磨乃至杀害。

戴维·凯泽在《美国悲剧》一书中指吴庭艳所奉持的人格主义在南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吴氏兄弟无法靠“价值观”和“道德”立国,最终只能依靠他们的家族、他们的卫戍部队和“勤劳党”(由吴氏兄弟追随者成立的秘密组织,这些人借吴氏兄弟的权势大肆垄断政府合同,掠夺社会财富)来维持统治。

吴庭艳与美国关系的破裂也可能与他的人格主义道德自诩有关。作为一贯的民族主义者,他试图在美国人面前保持尊严,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不能忍受美国人对南越政府的批评,因为这是对越南主权的侵犯。他曾在美国一所神学院生活过,从他的天主教禁欲主义立场来看,美国在道德上并不是楷模,甚至可能是不及格的。

他的弟弟、以血腥手法而闻名的吴廷瑈在年轻时的道德理想主义体现在他曾组织、策划反体制、反殖民的学生运动,后来他又模仿越共严密的组织纪律来指挥秘密警察,要求手下人忠诚、克己。

整体来看,受法国天主教教义影响甚深的吴氏兄弟与陈丽春并不是法国人格主义的真正实践者。法国人格主义在政治光谱上具有左派底蕴,它试图把天主教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并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吴氏兄弟和陈丽春一方面口头上强调人应当追求精神财富、精神境界,一方面又放纵家族、朋党贪掠物质财富,同时在政治实践中严重侵犯人权。法国人格主义思想家伊曼纽尔·穆尼埃的后人称吴廷瑈是一个骗子,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滥用权力的歇斯底里到寂寞终老异乡

释广德事件让西方世界彻底认清了“瑈夫人”的真面目,当世人心情沉痛、愤慨之时,她居然说出了狂妄冷血的风凉话:“如果是爱国分子就不应该用进口的汽油来点火自焚!”有些政治家虽然心如毒蝎,但表面上还是会做许多道德文章,甚至会机巧地迎合公众的道义情绪。陈丽春却不是这样,这很难说是性情率直,而是长年形成的权贵意识、自我中心意识使然。说到底,是权力使人傲慢、刻薄。

陈丽春年幼时受佛教、儒教教育,当她成为“瑈夫人”和天主教徒后对这些非天主教信仰采取了激烈的镇压态度,这说明她在宗教信仰上也是狂妄、浅薄的。真正的天主教徒是秉持良善、宽容、人道主义情怀的,而她的天主教信仰看来只是实现她盲目的自由意志的一种工具而已,道德也被她用做了反人性的工具。在南越反佛、灭佛政策中,她似乎比吴庭艳、吴廷瑈兄弟还要更歇斯底里,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她的这种歇斯底里让这对兄弟死于非命。

吴氏兄弟在被反叛军人捕杀前曾藏身于西贡的一所天主教教堂,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而“瑈夫人”或“龙夫人”的悲惨命运却只是刚刚开始。丈夫死于兵变之后,接下来是长女死于车祸,然后是亲弟弟勒杀了她们的亲生父母,她自己则在异乡孤独地熬过了长长的48年。一位观察者说:“当她的丈夫被打死时,在某种意义上她已经决定跟这个世界告别了。她也许一直在等待着什么,也许就是跟丈夫团聚的那一天。”

从恣意纵横的人生高峰跌入不幸连连的人生低谷,要走多长的路才能让自己心境平复下来?她每天都要去一个小教堂祈祷和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无人知道,但她坚持几十年如一日这么做,似乎又能说明点什么:或者心已死寂,或者已真正学会了感恩。

时光如水流逝,她不再是那个柔媚的“瑈夫人”,也不是再是那个狠毒的“龙夫人”,当她于87岁去世时,她叫陈丽春,一个在异乡沉默孤寂至死的越南女子。

哪位帝王死后最好色?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葬有顺治帝孝陵、孝庄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熙帝的陵墓为景陵。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宫内,除了葬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1人,即温僖贵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敬敏皇贵妃原本和妃嫔们葬在一起,后来移葬在景陵地宫内。景陵妃园寝正中是温僖贵妃,景陵双妃园寝葬抚育过乾隆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

在康熙帝之前,处于政治联姻的需要,清朝皇帝的皇后多是蒙古公主。康熙时期,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鳌拜专横跋扈,结党营私,而索尼历经三朝,沉稳干练。在孝庄太皇太后的主持下,皇后的桂冠终于从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女子的手中移到了赫舍里氏的头上,索尼的孙女变成了康熙的皇后。这也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

1665年,12岁的康熙皇帝和13岁的赫舍里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大典。虽然是一场政治婚姻,但皇帝和皇后年岁相仿,鳌拜把持朝政对皇帝多有不敬,压抑的环境促成了皇帝和皇后的恩爱感情。婚后不久,康熙和皇后赫舍里氏生有一子,但这个孩子只活了四岁就夭折了。

康熙铲除鳌拜,亲理朝政之后,已经不再需要皇后家族势力的扶持。政治纽带一旦宽松,皇帝和皇后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那么亲密了。康熙后宫的女人逐渐多了起来,钮祜禄氏、佟佳氏、乌雅氏……一个接一个的进宫。钮祜禄氏出身世家,聪明伶俐,喜欢读书,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她在众多的妃子中脱颖而出,钮祜禄氏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佟佳氏是康熙的表妹,康熙帝对她百依百顺,对于自己的妻妾,康熙帝似乎都十分温存。

虽然身边的女人日益增多,但康熙对少年时候就相识相知的结发妻子还是很有感情的。吴三桂谋反后,康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就在这时,赫舍里氏又一次临产。上午皇后生了一个儿子,下午便去世了,喜事转瞬之间变为丧事,康熙帝悲痛欲绝,不顾前方战事吃紧,辍朝五日为大行皇后举办隆重的丧事。在赫舍里氏的梓宫停灵的25天时间里,康熙皇帝竟然有20天亲自去举哀,足见感情之深。

对于赫舍里氏以生命为代价生下来的皇子,不满2岁便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后来,太子不成器,最终被康熙废掉。废太子时,康熙哭骂他“生而克母”,仍念念不忘发妻。

皇帝的感情从来就不是给一个人的,康熙也不例外。康熙陆续迎娶的后妃中,年龄最小者只十一二岁,最大者也不过十五六岁,有的在二十几岁就过早去世了。从康熙九年最早去世的赠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算起,到乾隆三十三年最后去世的醇怡皇贵妃止,康熙帝的后妃们历经了康雍乾三朝,前后延续了99年。在康熙帝的后妃中,还有四对亲姐妹。其中,孝懿仁皇后佟氏及其妹妹佟氏贵妃又是康熙帝的亲表妹,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很少见的。

景陵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约一公里处。景陵背靠昌瑞山,南望象山,峰峙山川,山水交映,可谓是景物天成,“上吉佳壤”的风水宝地。自建成后就引起了盗墓贼的觊觎。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并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四后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康熙帝共有多少后妃,史学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康熙全传》记载,康熙帝后妃中贵人以上者有49人,册封在册的后妃有67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答应、常在等据说共有200余人。

虽然滥情,但康熙帝对他的妃子们还是有真情的。康熙外出期间,经常写信或把土特产等派人送回宫中,甚至会写信给深居宫中的嫔妃们,讲一些途中趣事,解解她们的闷气。康熙帝为他的后妃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晚年为自己身后嫔妃们的生活进行了安排。他下令,有儿子的嫔妃,年老后到儿子的府邸居住,这一安排打破了皇帝驾崩后后妃独居宫中到死的定例。

康熙去世之前,他的两位皇后已经安葬在景陵地宫。康熙帝安葬之后,他的嫔妃们也就陆陆续续的安葬过来。于是,一座帝陵就安葬了如此众多的嫔妃。

中国古代的和尚是如何偷情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和尚作为出家人,四大皆空,而且戒律森严,应该不会和偷情之类的淫秽之事挂上勾,可是在中国古代偏偏有些和尚不仅热衷于偷情,而且还是个中高手。

目前所查到的最早的关于和尚偷情的记载是智远道人。

汉魏以来对和尚也称道人。《南史·后妃列传下》载述,梁元帝娶徐昭佩为妃,但二人关系不大融洽。可能是因为元帝只有一只眼睛,不大好看。每次元帝临幸徐妃,徐妃“必为半面妆以俟”,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总是惹得元帝“大怒而出”。徐妃与元帝臣暨季江私通,季江感慨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凓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从而为中国贡献出了“徐娘半老”这一成语。就是这位徐妃“与荆州后堂瑶光寺智远道人私通”。

唐代以前,和尚动不动就偷皇后、公主。

武则天一生男宠无数,第一个却是一个和尚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作为太宗的嫔妃,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白马寺和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一来二去二人就认识了,自然也少不了要做些苟且之事。武则天当上皇帝后,立刻让冯小宝当上了洛阳名刹白马寺的主持。高宗死后,武则天就让冯小宝随便出入后宫,又把他的名字改为“怀义”,赐给他薛姓。

唐代几位公主也和和尚偷情,一位是高阳公主,一位是太平公主。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第十七女,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旧唐书》载述:“有胡僧惠范,家富于财宝,善事权贵,公主与之私,奏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货流于江剑。”

和尚偷情,有时难免发生撞车的事件,《宋稗类抄》卷四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五代的一位名叫张席的和尚去逛妓院,遇到微服出游的李后主,二人虽然谈笑投机,但毕竟还是要讲个先来后到,所以和尚先“拥妓入屏帏”,李后主不无遗憾地写道:“浅斟低唱,偎红倚绿,大师鸳鸯寺至,传持风流教法。”然后,煜徐步而出,僧妓竟不知。煜常密谕铉云。和尚住的是鸳鸯寺,修的是风流法。张席居然和皇帝撞了车,好在李后主讲究嫖德,不仅不和张席争风吃醋,反而诗兴大发,最后悄然离开。

和尚犯淫戒,一旦事发,是绝对没有好果子吃的。最惨的当要数《水浒传》中的好汉杨雄的老婆潘巧云和和尚裴如海了。潘巧云与青梅竹马的和尚裴如海偷情,后来杨雄的结拜兄弟爱管闲事的石秀杀了和尚裴如海,巧云先被杨雄割去舌头,又“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脏五肝,挂在松树上。”

元明以后,有许多专门辑录和尚偷情的史料,如明詹詹外史《情史类略》,更有本题“南陵风魔解元唐伯虎选辑”的《僧尼孽海》。和尚或出入宫廷,或主持寺院,专事勾引,独思淫乐。无论当朝公主、官宦妻妾,还是良家妇女、平民闺秀,都逃不出他们的手心。

在杂剧和各类市井小说中,尼姑思春,和尚偷情更是随处可见。被文人演绎得最多的恐怕属月明和尚和柳翠的偷情。

即便是佛经,也有关于和尚偷情的记载,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六:“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修行了二十年,一见妙龄女子便把持不住,真是枉费了婆子一番苦心,难怪她要一把火烧了庙。

和尚为什么要偷情?苏东坡学士道:‘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和尚们还有四句言语,道是:‘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人有七情六欲,既然是和尚也不一定真正能做到无欲。敦煌本《历代法宝记》记云:“则天咨问诸大德:‘和上等有欲否?’神秀、玄约、老安、玄赜等皆言无欲。则天问诜禅师:‘和上有欲否?’诜禅师……答:‘有欲。’则天又问:‘何得有欲?’诜答曰:‘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则天言下悟。”南宋济宗禅师宗杲,更说出“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的话。既然高僧都承认有欲,就更别说孽根未净、定力不足的小和尚了,或者根本就是披着僧衣的假和尚了。鲁迅笔下的阿Q认为自己有权摸小尼姑的脸蛋,其理由便是“和尚摸得,我为甚么摸不得。”

反过来说,女人为什么要偷和尚?也许《水浒传》中好汉杨雄的老婆——潘巧云临死时对杨雄说的一句话足以说明问题:“跟我师兄一晚,胜于跟你十年。”至于和尚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的魅力,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古代私奔的男女后来都怎样了?

这两天微博上最热门的就是“二王私奔”。对于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词语和事件,不少人有个疑问,“从古至今私奔的故事很多,那些私奔的男女私奔后结果怎么样了?究竟过得好不好呢?”

在古代,私奔主要是指男女双方情爱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得不到家庭的认可和统一,只好私下里悄悄一起离家出走,其中以女子跟随男子为主。

事实上,“私奔”这种情况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发生得很少,在富贵人家和官宦家庭,由于受教育较高,青年男女遵循自身意愿而违背父母之命的是有,不过由于这一行为不符合封建社会所宣扬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价值观,所以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最有名的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是为数极少的成功案例。司马相如这个穷小子,用现在的话“没房没车没钱没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却以一首琴歌《凤求凰》打动了千金小姐卓文君。但两人‘私奔’后,司马相如依然是空有才艺却无钱财,卓文君便放下了千金小姐的架子,当垆卖起酒来,成了现在人所谓的“小摊小贩”,好在由于这份感情得之不易,双方比较珍惜,最终结局还是美好的。

不过从历史上来看,更多私奔的平凡女子们,得到的结局都是甘为人妾、郁郁寡欢,也有遭遇男子背信弃义、移情别恋的。

古代社会对于‘私奔’的惩罚极其严厉,男方被发现后,当事人会在氏族祠堂中被除名,其土地被充公,人被绑到门板上,用族棍将其打伤甚至打死;女的要么被送回家,要么放到井里淹死。若是女方家庭好,属于大家闺秀被穷小子勾引私奔的,女方家庭则会把男方赶出势力范围。但是无论男女,当事人家庭都会在社会上觉得“抬不起头”。

据介绍,古代一些著名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和刘兰芝”、“杜十娘和李甲”等多多少少都有些“私奔”的意味,但结局都被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悲剧的事实却带有各种物化的渲染,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内心里其实向往这种“自由恋爱”的美好,但是又不敢违抗主流的封建价值观,只好借助“化蝶”等情节来给予美好的祝愿。

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古代女人刮除体毛吗?

比起她们与时俱进的高智商,中国的女人在刮除体毛上可没什么进化。事实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将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颜料画眉……没错,黑泽明的电影《乱》里的女人喜欢把眉毛搞成一小点儿,就是师从中国先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古代女人们还流行“挽面”,就是用线除掉脸上的细毛……都说只有男人爱面子,看来并非如此。

古代皇帝后宫3000人,果真有这么多吗?

3000?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炀帝,就曾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是选了3000童贞女子入宫供他“消遣”。隋炀帝还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军当属唐玄宗。别看古书中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他的后宫人数可是高达四万……嗯,一天一个,也得100多年才能用完。

古人常说学富五车,五车到底能装多少书?

需要指出,这“车”是马车、牛车,而不是大卡车。这词儿是描述战国时代的名家施惠如何勤奋好学的。他每次出个门,都要带上五车竹简在路上阅读。也不知道这一路颠簸的,他能不能看得进去,总之这范儿算是做足了。这五车竹简也没几本书,大概连精装版的《古文观止》也装不完。照这么个算法,咱们随便一个人都是学富几十、上百车的。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们用什么来洗头呢?

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

古人没有卫生纸,那么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练过“忍者神功”,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竹片来“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疮来。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因为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纸张较为昂贵,用纸来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为,古人只好继续当“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鸟你什么爱惜纸张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温柔”的对待。

古人没有冰箱,那如何保存食物呢?

谁说古人没有冰箱?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就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时期,奴隶们就冬天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饮用。简单地说,古代的“冰箱”是一个盒子,里头放冰块,再将食物放在冰中间,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不过,以前的“冰箱”简陋且功能单一,不像现在,冰箱甚至可以成为惊悚片里杀人凶手的容器。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在商朝,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来观测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个高职完全不成问题。到了周朝,人们已经学会从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了。秦汉时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气节的制定。之后,农历的问世,更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古人预测天气,虽然没有精密的仪器,但很多时候却比现在那些所谓的“天气预报员”靠谱多了。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现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假面”功力更胜古人几筹。

古人没有保险套和避孕套,如何避孕呢?

古代的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怀孕,会命令太监把那女子倒挂起来,用藏红花来清洗下体。过去的青楼女子也会服用一种含有麝香的“凉药”来避孕。不过,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甚至还有人喝剧毒水银。当然,多数古人不会刻意避孕。

古代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古人比现代人可要环保多了。随手乱扔垃圾这种不文明的事情,很少发生。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会将垃圾集中处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来堆放垃圾。解决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烧掉,烧不掉的就掩埋起来。古代垃圾场的遗迹里,大多数是碎裂的瓷器、漆器。拼一拼,说不准能还原一件古董。所以,想发横财的,可以翻翻古人的垃圾。

古人喝水是生饮还是会煮开再喝呢?

只有现代人才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古时候还没有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都可以直接饮用,不用担心拉肚子。只有天气寒冷时,古人才会把水烧开了喝。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取水,但古人要提防水源受到污染,因为古代瘟疫的流行,大多跟饮用水有关。武侠片里的恶人,常使用在水里投毒这种下三滥的招,取人性命于无影无形。

古时就有地图吗?那如何制作的呢?

传说大禹治水时,就有地图。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3幅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古地图。西晋的地理学家斐秀创立的《制图六体》,使地图的编制有了更大的精确度。古代地图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量出来的,所以,制作地图的兄弟们,首先得是跟唐僧似的苦行者。因为,想要制作一张全国地图,往往需要10多年,是个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古人写错字如何修改?

直接用毛笔涂掉是最简单的办法。王羲之和颜真卿,就是这样应付错别字的。所以,《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稿》算是两位大书法家的“涂鸦之作”。最普遍的方法是:在错别字旁边(通常是右上方)用毛笔加点,保留原字继续写下去。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名为“雌黄”的矿物涂在错别字上,有点类似现在的“涂改液”……信口雌黄就这么来的。

在没有杀虫剂的时代,古人如何扑杀害虫?

古代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五花八门,植物性的包括嘉草、莽草等,动物性的包括蜃灰、鱼腥水等,矿物性的则有食盐、硫磺、石灰、砒霜等。使用的方法包括混入种子收藏、伴同种子种植、浸水或煮汁喷洒、点燃熏烟、涂抹虫蛀孔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府甚至还得专门设官员管治虫害。每到害虫猖狂的时节,便会出现“全民捕虫”的壮观景象。

古人上班时几点到几点?打卡吗?

别以为打卡上班是现代的变态发明。看看古人上班的记录,你会觉得现在算是人性化多了。古代衙门里的公务员上班的时段为:春冬二季,清晨六点签到;夏秋二季,清晨五点半就得签到。如果谁敢无故旷工或迟到,就不是扣点钱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依天数和情节轻重,可处以笞刑或徒刑。所以,上班迟到有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不好混啊。

古代学生有寒暑假或周末假吗?

现在的学生常常叫嚷假期太短,如果这种抱怨发生在古代,估计手掌心早被老师或家长打掉两层皮了。古代学生没有专门的假期,除了新年、端午节等举国同庆的节日外,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寒窗苦读,考试前还得头悬梁锥刺股,或凿个壁偷点光,进行一下考试冲刺。古代只有官员才能休假,所以,努力考取功名后,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放假了。

古代的婴儿会喝羊奶或牛奶吗?还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婴儿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会有这么多幼年夭折的惨况了。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喝动物奶。婴儿还是以含有人类抗体的母乳为主,因为那时候动物奶还没有现在的杀菌处理技术,婴儿对细菌没有抵抗力。若母亲没奶怎么办?只能“借乳”了,奶妈这一职业由此诞生。没奶的穷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适合吞咽的细浆来作替代品。

古人怎么取火?

最初,古人看到火山爆发或雷击起火,以为是什么神灵,会顶礼膜拜。后来,燧人氏看见啄木鸟与木摩擦生烟,从中学会了钻木取火。西周时发明了“阳燧”取火,就是用凹面的铜镜,运用阳光聚焦的原理取火。直到人类懂得击石取火后,用火就很方便了。所以,打火石是古人居家的必备品。不过,也要警惕放在小孩小猫够不着的地方,免得玩火自焚。

铁杵真能磨成绣花针吗?如果不行,那针是怎么做的?

在古代,凡属于金属类的东西都算贵重物品,如果典故属实,那位磨铁杵的阿婆,算得上有钱又有闲的人了。不过,制作铁针的确需要很大的恒心和耐心。先要将烧红的铁抽成铁丝,再剪成一段段,将一头磨尖,另一头钻洞。制作用于针灸的针就更烦琐了,要先插入腊肉中用油脂来填补坑洞,尖端还要磨得又尖又圆,才能避免针戳断血管。

以前没有卫生棉,那月经布是抛弃式的,还是重复使用?

古代妇女身上最长的东西,除了头发、裹脚布,就数“月经布”了。月经布是一根长布条,用于“大姨妈”来时紧紧包裹下体。但是,由于古代妇女参加体力劳动比较频繁,所以依然难免“见红”。此外,因为中国向来崇尚节俭,使用过的布条还是会经过清洗后重复使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