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发展研究(2016年第1期 总第2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2:28:40

点击下载

作者:郝宏桂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沿海发展研究(2016年第1期 总第2期)

沿海发展研究(2016年第1期 总第2期)试读:

名家寄语

智库建设既是国家治理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也是公共政策与决策支撑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和应对全球性挑战,迫切需要发挥智库智力密集的优势,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沿海发展智库”作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之一,以“服务一带一路、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为宗旨,致力于江苏乃至全国沿海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研判到产业升级与转移、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平台建设与机制体制创新等问题的前瞻,从研究成果的发布到科研技术的转化都显示出了独特优势和战略谋划的巨大潜力。

新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讨论,也有许多观念需要更新。为适应这一需求,沿海发展智库主办了经济学、管理学类的学术出版物《沿海发展研究》。该集刊以沿海产业升级与转移、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园区平台与机制体制等为着力点,旨在为我国沿海开放开发理论研究提供合作交流平台,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效持续的推动力。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上,力求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鹰击长空酒歌亮,马驰草浪壮思飞。希望《沿海发展研究》集刊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新型智库建设的需求,立足沿海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研究,吸引越来越多的智库学术界专家分享学术见解、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我深信,在智库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交响乐中诞生的《沿海发展研究》必将成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必将成为宣传推介沿海发展智库的一张文化名片。

衷心祝愿《沿海发展研究》厚积致远,成为智库研究的知名品牌!2016.12.6

·沿海战略·

[1]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发展路径研究[2]蒋海兵

摘要: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场及其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沿海各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成长条件不足及其他问题。因此,精准定位沿海各地重点海洋产业,挖掘各地沿海地域特色与优势,培育特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产业体系,多元化发展海洋产业势在必行。

关键词:江苏 海洋 战略性新兴产业 空间布局一 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点(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开发能力、改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产业。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可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电力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高端船舶和[1]工程装备制造业。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对该产业特殊性、产业选择条件、评价标准、发展定位等的研究尚属空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需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国家战略举措与海洋高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对深度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具有深远意义。(二)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现状

2015年,江苏海洋产业的生产总值达到6406亿元,占江苏生产总值的9.1%,其中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037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81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而且,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全省造船完工量为16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3.8%,占全国的39.6%;沿海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达366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47万千瓦,装机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海工装备产品数量和产值约占全国的1/3,产品覆盖从浅海到深海、从油气平台到海洋工程船舶等各种类型。而2013年江苏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23908万吨,占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3.2%。江苏沿海地区国内游客数仅为5839万人次,占全国沿海地区游客数的4.96%。“十二五”时期,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迅猛发展起来。首先,风电产业布局于江苏沿海地区,与风电相关联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快速成长。其次,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相关药企焕发活力。再次,江苏海洋装备产业在国内同类型产业中具有突出优势。最后,上述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平台的建设。

1.江苏沿海开发区的空间格局与海洋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

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240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0.6%,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南通市海洋生产总值为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9.7%;盐城市海洋生产总值为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连云港市海洋生产总值为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2013年,江苏涉海就业人员达194.9万人,占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5.5%。(1)重要开发区与产业结构图1 江苏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技术开发区

图1展示了江苏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布格局,其中以连云港港、南通如东洋口港、盐城大丰港三大港口为基础而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为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中国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其中,连云港经济开发区以新医药、纺织、电子、化工、食品、机械和建材为主导和特色产业;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以钢铁、冶金、石化、光纤光缆、石油机械、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劳保用品等为主导和特色产业;中国大丰港经济开发区以新能源、石化与新材料、新型医药、冶金及机械制造、木材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和特色产业。

从重点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分析可知,江苏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和特色产业既包括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又包括传统支柱产业。而传统机械加工、食品等产业则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必要支撑与保障。

在江苏省沿海地区县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见表1)中,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独具特色,经过20年发展,形成了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滨海港经济区以高新技术、流体装备和现代服务业,医药、电子产业,纺织服装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特色产业;东台经济开发区以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电子电气产业、新材料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产业;江苏·响水经济开发区以电子机械产业、纺织和服装产业、食品产业为主导和特色产业;江苏省阜宁经济开发区以风电装备产业、LED科技产业、光伏产业、汽车后市场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和特色产业;江苏省建湖经济开发区有绿色照明、机械制造、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节能与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产业,其中绿色照明和机械制造产业是支柱产业;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群;如皋经济开发区以汽车配件产业、锻压装备产业、电子电气产业、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食品产业为主导和特色产业;启东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电子通信、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配件、新型能源、现代纺织等六大产业群,吸引了日韩、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竞相落户;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业、港口仓储及加工业、塑胶建材业、现代物流业、总部经济为主导产业;东海经济开发区以硅资源加工业、新材料行业、轻纺业、电子信息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灌南经济开发区经过1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3+2”产业格局,即金属精加工行业、装备制造行业、光电行业三个新兴产业和酿酒食品行业、板材家具行业两大传统产业。表1 江苏沿海地区县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和特色产业

从各地支柱产业来看,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各地的发展重点。各地均在重要的产业园内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成为未来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15年,江苏省确立了首批5个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分别为上海合作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区、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盐城新能源淡水产业示范区和东台海洋工程特种装备产业园。(2)江苏沿海地区主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格局

图2显示了江苏沿海地区主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的分布格局,基本反映了沿海各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如连云港正在努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盐城与南通正在努力发展风电产业,南通正在努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此外,盐城、南通也在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图2 江苏沿海地区主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

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这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着集聚发展的内在需求。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会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风电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海上装备制造业等配套产业,包括风电机组专用船舶、海上码头、海上基础、塔架产业等的发展。

2.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1)江苏沿海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

①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在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中,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国家建设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基地。2010年3月,国家开展了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4个项目全部位于江苏省沿海的盐城地区。2010年8月,龙源电力在江苏如东竣工投产的32兆瓦潮间带试验风电场,系全国首个完全处于潮间带的风电场。2012年11月,龙源电力在江苏如东的150兆瓦潮间带示范风电场全部投产发电,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

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江苏省船舶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08年以后,江苏船舶产业加快了向海洋工程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步伐,并已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建造能力。目前,江苏省已基本实现浅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部分海洋工程船舶已形成品牌,深海装备制造也取得了一定突破。2012年,江苏省海洋工程产值突破100亿元,交付各类海洋工程装备产品12艘,接获海洋工程装备产品[2]订单30个,合同额达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5%。

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江苏省自1997年建立第一个省级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起,就将海洋药物作为开拓海洋新兴产业的重点对象,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江苏省决定依托泰州市的医药产业基础,在泰州市率先布局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从2006年11月启动建设至今,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医药高新区和唯一的部省共建医药园区,也成为江苏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领跑者。

在做大做强江苏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盐城风电装备产业园、南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园等特色园区的基础上,江苏省开始培育发展更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让其成为未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2)江苏沿海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南通已形成以主城区为主的船舶海工研发服务高地,以国家级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海工船舶装备工业园,以沿江沿海省级开发区为主阵地的船舶海工基地以及以苏通科技产业园为平台的船舶电气产业园,在那里汇聚了中远船务、中远川崎、吉宝造船等一批旗舰型企业。2010年12月,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南通市海洋工程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有6家海工企业交付各类海工装备产品12艘,有9家企业接获海工装备订单28个,合同额达27亿美元,占据全国海洋工程市场1/3的份额。2012年1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南通市“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②海上风电产业。截至2012年底,南通市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5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在风电开发项目的带动下,南通市风电设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风电整机制造为核心,叶片、塔筒、轮毂、底座、齿轮箱、机舱罩等各类配件配套生产的产业链。

③海上风电产业。盐城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于2010年被科技部认定为首家“国家海上风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于2012年被江苏省列为第二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盐城市已建成东台、大丰、响水等3个风电场,其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013年,江苏省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家首批4个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中,江苏大丰200MW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江苏东台200MW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和江苏滨海300MW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已获得江苏省能源主管部门核准。此外,江苏省响水近海风电场200MW示范项目、华能大丰3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等海上风电项目也已获得国家或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核准。

2013年10月,盐城市海上风电产业被列入国家首批发展试点。中央财政将采取三年滚动方式对盐城市的海上风电产业试点予以支持,2013年首批拨付1亿元启动资金;省财政也将同步给予配套支持,用于盐城市开展海上风电产业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批复的要求,盐城市将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以海上风电装备研发为重点,主攻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和大功率发电机、大尺寸叶片等关键零部件开发,以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价值链向两端延伸,实现海上风电规模化、关键技术自主化、市场销售国际化、运营服务一体化。2013年6月,大丰市开工建设1万吨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示范项目,这是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独立运行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工程,该工程已于2014年3月竣工投产。

④海洋生物医药。2012年12月,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该园区坚持规划先行,于2010年委托上海海洋大学编制了“全市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逐年攀升,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连云港市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连云港中心、康缘海洋医药中试基地、江苏省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连云港海珍品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等一大批科研单位和科技基地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3.江苏海洋科技的发展概况

江苏省充分发挥了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了涉海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了国家海洋局(江苏)海涂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苏省(连云港)沿海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南通)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江苏省(盐城)海上风电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由此其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科技水平有大幅提升。2009年11月,由中央财政资助的全国十三个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之一的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在盐城开建,有力地推动了盐城风电装备产业研发、配套、总装的一体化进程。连云港市已初步形成以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海工学院、赣榆省级科技兴海示范县、省级海洋科技示范园区、连云港海珍品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江苏省金桥盐业有限公司贝类苗种基地、康缘海洋医药中试基地等科[3]研单位和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开发体系。(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企业除依托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自然因子,如土地、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还必须综合考虑涉海产业所面临的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以及外部市场需求等其他社会因子。作为陆地产业向海洋的延伸,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在布局上存在一些共性,主要表现为:①遵循产业集聚与扩散规律;②存在产业地域分工现象。不同之处在于,海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只能在与陆地产业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市场机制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决定性力量,技术创新是该产业形成的推动力,而消费需求则是该产业形成的拉动[4]力。

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组织要素的演变

海洋经济是依托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港口条件、滩涂等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依托于此,并且在高科技支撑下逐步发展起来。该产业早期发展的战略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尽管目前其产值贡献率不高,但它仍是未来我国海洋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根据产业区位理论,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其区位条件,市场、原料、劳动力、集聚是影响传统产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经历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过程,资金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升级版,它极大地增加了产业的附加值,包括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如造船业与海洋工程装备业。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如海洋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显然,后者对资金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同时,新产品的推出也需要市场。而目前资金、技术与市场因素是制约海洋战略性新产业布局的重要因子。

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促使沿海地区加快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未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向知识及创新密集阶段。目前江苏省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园区、科研机构等硬件设施不断优化。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上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新兴产业面临资金、技术、市场困境。由于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它们的区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科技要素与资源要素同等重要,对产业配套与支撑条件的要求比传统产业更苛刻。(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的特点

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空间布局之间的排斥性与互补性

一方面,风力发电站、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与传统渔业、化工业、造纸业、港口物流业等的空间布局相互冲突。化工、造纸、火电等产业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些企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势必会影响新兴产业。协调这些产业之间的布局成为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又存在互补性,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会拉动沿海传统装备制造行业、海上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产生的风电又可为沿海产业发展提供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能带动海洋生物养殖捕捞等行业的发展。

2.各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同区位指向

①自然资源指向型产业,即自然资源要素存量及其状态在产业布局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在海上风电方面,基于不同的风能资源条件,该类型产业近期的布局以江苏省附近海域[2]等资源条件好且靠近产业和人口聚集区的海域为主。

②市场指向型产业布局优化,即市场需求量及市场分布状态在产业布局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水利用业为代表,在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不同地区,技术、政策、资金等要素决定了海水利用项目的最终分布状态。南方沿海地区应以大规模海水直接利用为主,针对水质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积极在电力、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推广水电热联产等海水利用模式。

③综合区位因素导向型产业,即技术、资金、区位、劳动力、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在产业布局中起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具有明显地理区位优势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断汇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与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形成明显的集群化布局态势。

④技术指向型产业,即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发展水平、外部技术可获得性等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技术要素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影响深远,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比较快、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往往是海洋生物科技力量较强的地区。作为技术导向型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应围绕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进行产业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技术与资金依赖性强,市场风险高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成本高,资金投入大,并且存在着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因而它特别需要科学研究机构提供研发条件,金融机构给予资金保证,包括针对高市场风险的风险资本的投入。在这些方面应构建相应机构与管理体制,培育新兴产业。二 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一)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问题分析

从省内发展机遇来看,江苏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不断优化,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从省内发展挑战来看,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海洋产业的结构和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的综合效益有待提高;产业集聚能力较差,目前江苏省沿海区域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海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和海陆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在江苏省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快速提升的同时,其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沿海城市中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同时也存在着规划衔接不畅、产业链不完备、科技[3]支撑不足等诸多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与其他海洋产业相比,海洋医药、海水综合利用和深海采矿等海洋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大。受国内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江苏省海洋科技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仍以与国外合作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几家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低端产品,在设计、配套等核心技术上几乎不具竞争力;关键元器件与材料国产化率低,配套设备缺乏稳定性。此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需要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2.各地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其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自身发展需要,因此形成有效的社会融资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5]

。(二)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1.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

长期以来,江苏省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致使江苏省海域海水水质污染加剧,入海口沉积物增多,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赤潮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不同行业在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资源上的矛盾日益加剧,如渔业、盐业、农垦三者争占滩涂的矛盾一直存在;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海港建设相互影响的问题也很突出;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排放、海水淡化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海域污染问题。江苏省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趋势明显,工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探索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临海港口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布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须关注与思考冲突消除机制

未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应从长谋划,研究其与传统产业布局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避免未来问题尖锐化。针对传统海洋捕鱼业与海上风电产业的矛盾,港口重化工业与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矛盾,港口运输与海上风电场运营的矛盾等可以预见的布局矛盾,应早做准备,尤其是要通过各类规划方案提早设计化解方案与措施,保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协调发展。

3.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其活动超出海域环境的承载能力

从江苏省沿海层面看,各地普遍存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方向、项目设计过度趋同的问题,并且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地区忽视自身发展条件和具体发展环境而盲目跟风出台新政策、上马新项目,搞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同构化趋势。另外,某些地区的海洋产业聚集度过高,生产负荷已严重超出本地海域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沿海地区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与市场仍不完善

由于江苏省沿海地区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时间短,配套产业不完善。在重点发展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应加强产业配套,既打造产业链条,又通过激活海洋新兴产业市场、科研支撑机制、集聚区配套体制机制等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三 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一)全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

首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它是近十年来海洋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0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2297亿元,到2014年达到29264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年均增速达37.5%,海水利用产业的为33%,海洋电力产业的为25.9%。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预计未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海洋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它将成为未来10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08~2015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2007~2014年,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的产值在海洋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增突出,分别由0.42%、0.04%上升到1%、0.4%。此外,海洋医药业产值由2001年的5.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58亿元,并形成青岛、上海等产业中心;海水综合利用业的产值由2001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4亿元,海洋电力业的产值由2001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9亿元,发展前景乐观。

其次,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是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1992年,我国在天津塘沽建立了国家海洋高技术开发区,该开发区于1995年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以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最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在十六大做出“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之后,十七大又做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时期这一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方针。(二)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六大新兴产业。参照国家及江苏省标准,此处将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产业列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信部《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指出,江苏沿海临港产业带应以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为依托,培育新型重化工业园区和海洋工业示范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等海洋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船舶、石化等现代临港优势产业和新材料、光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综合江苏省三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目标确定的江苏省主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清洁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业等行业。

1.盐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初步建成绿色能源、环保装备、海上风电、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盐城市正在大力培育港口经济、海洋生物、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大丰新能源淡化海水产业项目已被纳入国家区域示范计划,海洋生物科技园建成全球最大的微藻研发生产基地,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能源淡化海水试点城市。

2.连云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连云港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因此,连云港市应开展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积极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等“四新”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突出发展蕴含高新技术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精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水生态农业、海洋工程建筑业。

3.南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南通市正在积极培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风电等产业。其中,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主要布局为:以现有沿江企业为重点,逐步向沿海地区延伸,建成西起如皋市长青沙,东至启东市长江出海口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带,高端发展两大“海洋工程装备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六大“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基地”;海洋机械制造业布局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洋口港临港工业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和滨海工业集中区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于沿海工业园区内;海洋电力能源产业中的火电项目建设主要是通过现有电厂扩建和技术改造来实现,风电项目主要布局在浅海和辐射沙洲海域。

江苏省沿海发展规划指出,目前江苏省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环保装备等行业。因此,江苏省沿海地区需加快发展优势和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培育全国重要的医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形成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生物质能发电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鼓励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高零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能力;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发电(含核电)装机容量占江苏沿海地区总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四 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发展路径分析

通过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分析可知,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亟须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巩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条件;其次,需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金与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并且为“政产学研”融合创造条件;最后,海洋产业园区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器可先行先试,以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针对江苏省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结合不同海洋产业区位指向的特点,探讨各类产业的空间发展路径。(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江苏省近年建设的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基地包括远洋造船基地、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与船舶配套产业基地。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除了在国内具有较扎实的产业基础之外,还具备宏观区位优势:一是位于长三角地区,拥有较好的科研、设计优势;二是海洋工程产业配套条件好,下游零部件生成企业众多;三是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好。

存在的问题:一是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能力总体较弱,与国外差距较大;二是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设备及部件对外依赖性强;三是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二)海上风电产业

1.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优势

①风力资源与滩涂土地资源丰富,江苏省近海滩涂平坦开阔,距离海岸线10~30公里,风功率密度为沿海区域的1.5~1.8倍;距海岸线40公里内,水深5~20米,70米高处风速可达7.2米/秒,风力资源较其他沿海地区更丰富。江苏省有在离岸5公里以外的2.4万平方公里辐射沙洲区域的海上风电场,该区域具有优良的风能资源,70米高以上区域平均风速达到8米/秒左右,且受台风等灾害影响的概率低。

②位于长三角地区,江苏省海上风电场均属于华东电网的覆盖范围,紧靠电力负荷中心,所产电力可以直接并入华东电网,电力市场和消纳条件较好。江苏省是能源消费大省,有巨大的电力消费市场,生产生活对能源有较大需求。

③江苏省风电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该地区风电产业链齐全,形成了一定集群优势,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风电机组配套能力。江苏省已有风电开发和设备制造企业 20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整机制造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制造能力已达 100万千瓦,发电机、高速齿轮箱、回转支承等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50%。

④具有城市电力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电网结构及电源点分布比较合理,电网对风电发展的制约较小。

⑤滩涂土地的征用成本低,且海上风电场建设与工业开发、港口建设、航道和泊船区规划不存在冲突,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少。

2.海上风电场的空间布局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江苏省风力发电发展规划(2006~2020年)》,陆地风电场大部分位于连云港、盐城、南通沿海三市的滩涂;潮间带风电场分布在岸外的辐射沙洲;海上风电场分布在海州湾及其南部海域。海上风电场规划总面积为 9295平方公里,涉及江苏海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根据风电场拟选场址,可将江苏省海上风电场划分为四个风电基地,自北向南分别为连云港及盐城北部基地、盐城东部基地、盐城南部基地和南通基地。连云港及盐城北部基地主要指滨海废黄河口及其北部的陆地及海上,盐城东部基地主要指废黄河口至射阳河口之间的陆地及海上,盐城南部基地主要指射阳河口至东台之间陆地及海上,南通基地主要指海安及其南部的陆地及海上(见图3)。图3 江苏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基地分布

3.海上风电场发展存在的潜在问题

①投资风险高。江苏省海上风电仍处于试验阶段,缺少成功、成熟经验作为借鉴。海上风电场的建设难度高,运营维护费用高,风电并网难度大。

②海上风电施工难度大,占地面积广。在滩涂上建设海上风电场必须面对风电场基础施工、风电机设施运输、风机吊装及设备转场等难题。

③影响滩涂海洋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④海上风电的电价政策不明朗,投入与产出不对称,投资比沿海风电高。(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

江苏省自1997年建立第一个省级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起,就将海洋药物作为开拓海洋新兴产业的重点对象,实现了海洋药物研发中心与省内的海洋经济开发区、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的联动发展,在海洋药物的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省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有17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2012年,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700亿元,形成了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

与一般医药产业链相比,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药源为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近几年大量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初始来源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低等海洋生物及其共生微生物。中国目前已经开发的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中,绝大部分以海水藻类为生产原料,[6]且与海带有关的海洋药物数量最多。

2.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存在着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有限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被稀释,产业规模效益低下,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尚未出现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聚。

②海洋药源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江苏省近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已经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沿海城市重化工业的相继上马、过度捕捞以及不合理的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已经对包括药用资源在内的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③海洋生态资源问题最为紧迫,由此造成的药源问题将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海洋药物研发的主要障碍。五 优化政策与保障措施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综合利用海洋资源、资本、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类要素,从初兴、成长到发展成熟需要经历较长过程,而且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因此,此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考虑该产业的一般特点及特殊要求,要从土地、金融、财税、创新、信息、环境保护、法律等方面统筹考虑该类产业的发展政策,且政策制定既要灵活有效,又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健康的制度环境,使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优惠政策相对于周边地区形成比较优势。1.准确定位未来重点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集成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海洋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基于要素互补、生产营销环节共用、上下游产业配套的要求,促进具有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向基地集聚,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把基地打造成为江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和载体。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其开发潜力巨大,并且会产生连带经济效应。

各地要按照“突出优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原则,选择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增长潜力大的城市与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一批能够成为全国标杆的新兴产业。各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的配套支撑条件、科研条件等综合选择特色产业,尽量打造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2.加强海洋产业人才培养,注重地区科研合作,增强地方海洋科研实力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能量来自知识增值带来的技术创新,人才是知识增值的载体,所以应坚定不移地制定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政策环境,引进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同时应利用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培养专业人才。

在各类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及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地区,普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产业化小试中试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面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基于信息网络的政策、法律、劳务、维权平台等各类服务机构,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只有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才能把握创新的市场化方向,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转换率。

鉴于江苏省沿海各市自身的科研实力与投入,应以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生产为主攻方向,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各市海洋科研机构则应侧重于技术消化吸收与生产环节。3.探索适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通过提高对企业授信额度、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领域。深入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实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投资和消费政策。

首先,积极探索适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的各项融资创新渠道,充分发展各类基金的作用;其次,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采取上市、配股和发行债券的方式来提高各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资金保障制度;最后,积极推进风险投资体系,发挥风险投资企业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刘明、汪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2030年展望》,《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4期,第62~65页。

[2]于会娟、李大海、刘堃:《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研究》,《经济纵横》2014年第6期,第79~82页。

[3]杨凤华:《江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1期,第12~15页。

[4]董树功:《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的共同推动》,《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26期,第89~90页。

[5]仲雯雯、郭佩芳、于宜法:《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9期,第163~167页。

[6]汪帆:《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4。

Implication for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in Jiangsu Coastal Region

Jiang Haibing

Abstract:With the marine economy having entered the high-tech era,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featured b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had been emerging as the competitive frontier for most coast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y,the report mainly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found out the exis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roblems of 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in Jiangsu coastal region involving the aspects of public awareness,plan and policy systems,financial investment,etc. Moreover,the report propose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stimulate the new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Jiangsu coastal region,including building up a good development atmosphere of 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y,formulating policy systems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forming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y development,raising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speeding up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building 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s,increasing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optimizing its financial mechanism. Also i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protect marine eco-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Keywords:Jiangsu Coastal Region,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Spatial Distribution

[1] 本文获得2014年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项目“江苏沿海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空间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RIJCD14003)的资助。

[2] 蒋海兵,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1]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研究[2]刘波 陈丽

摘要:江苏省沿海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完善的区际通道、开放的经贸合作、广阔的产业合作空间等优越条件。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期,在开发开放中积极释放“三沿”黄金岸线效益,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要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实现“四大突破”,打造沿海开发的升级版;要依托基地平台,发挥“先行先试”效应,打造合作发展的新引擎;要变革开放模式,扭转“重东轻西”的单向开放格局,打造双向开放的新格局;要搭建绿色生态廊道,以“绿色对话、绿色共建、绿色服务”为桥梁,打造合作共赢的新样板;要坚持文化先行,发挥“文化桥头堡”的引领作用,打造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区。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发展路径 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省沿海地区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处,具有重要区位优势。作为我国沿海的经济大省,江苏省积极融入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推动自身沿海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其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其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其沿海地区在全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一 “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013年以来,国家提出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战略,以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全方位国际合作、塑造更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区域架构和地缘格局。准确、充分认识“一带一路”战略的宏观背景与战略要求,分析江苏省沿海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制定抢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先机的思路与对策,对于推动江苏沿海地区更好更快转型发展和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一)“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政治新格局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详细内容见表1)。这一战略的提出不但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响应,而且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第一,“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第二,“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是未来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战略的新引擎。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深化东西联动发展、全方位策应要素流动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2]要。表1 “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向及其打造的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建设(二)长江经济带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是中国新一轮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见表2)。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空间;第二,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示范;第三,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新举措;第四,为江海双向对外开放提供了新走廊。表2 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况二 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条件(一)有利条件

1.机遇优势

首先,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最具影响力、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为江苏省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其次,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提升沿海地区发展层次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最后,“一带一路”战略为江苏沿海地区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打开了新天地。

2.地缘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部,地处“一带一路”的地理交汇点。南邻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接环渤海经济圈,东与东北亚地区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是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会区域,是由“π”型主骨架组成的国家网络型经济体[3]系的重要节点。

3.交通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现有三大沿海港口群,至欧美、东亚的航线已经较为完善;沿海三市都拥有民航机场,而且已开通了部分国际航线;沿海高速、连霍高速、苏沪高速全线贯通,上海合作组织提议的“从连云港到圣彼得堡”的公路将要建设;新长、沪通、沿海、连盐、徐宿淮盐等铁路将呈现“北进南下,西连东出”的放射状脉络。陇海-兰新铁路进入中亚的干线已经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高铁已提上议事日程。

4.资源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海岸线长954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有130公里;沿海堤外滩涂总面积为5001.67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风能资源丰富,是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滨海旅游资源独特,拥有2个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人文资源丰富,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淮剧、淮海戏和海州五大宫调之乡的美称。

5.平台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对外合作载体迅猛发展,苏沪、通沪、盐沪等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已成为融入长三角、接轨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着力点。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中韩自贸区、中捷水晶文化产业合作园、中意产业园区、中奥产业园区、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等中外产业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加快了江苏省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