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启示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2:59:1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春雷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善行启示录

善行启示录试读:

【序章】来自人心的力量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谈论正能量。

是的,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能量,都是正能量。

但是,我常常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什么是最大的正能量?

诚然,经济学家、政治家、法学家、哲学家、企业家、文学家等等,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最大的正能量,应该是代表社会文明高度和方向且适合国情现实的社会制度建设。

毋庸讳言,社会制度建设的最关键部分,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精神和法制体系建设。

而法治精神和法制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则是以善良、博爱为内核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这,就是我们正在呼唤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当今的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的成果已经百花齐放,中国社会已经在整体上进入一个初步富裕的新阶段。但是,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与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相比,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是相对滞后,甚至是严重滞后。种种乱象,千奇百怪,让人触目惊心,瞠目结舌。

社会道德的沦落,使得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矛盾之中,也将我们的富裕生活置放于一种喜忧参半、哭笑不得的境地。我们在享受着先进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又在忍受着最无奈、最悲愤的精神折磨,就像这漫天的雾霾,大大降低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是的,像雾霾!

2011年10月13日,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广东省佛山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

当天下午5时30分,一个只有两岁大的女孩儿——小悦悦,在佛山市广佛五金城的街道上,不幸相继被两辆汽车碾压。七分钟内,十八名行人路过,竟然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才被送往广州军区总医院急救。10月21日凌晨,经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凄然离世。

2011年10月16日,《羊城晚报》首先披露此事,随即全国媒体广为转载,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当天就有上百万条微博热议此事。很多人读完报道,泪眼模糊,悲愤无语;更多人仰天长叹,掩卷沉思——人性何故沦丧至此?随即,无数网友借以展开声势浩大的讨论,从谴责那些见死不救者的冷漠麻木,继而转向了对国民道德现状的追问:是谁,造成路人如此冷漠?“曾有法官判决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大学生承担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案例,当时就有人预言:以后谁还会再去搀扶受伤的路人。”一位律师一针见血地说。最近一再发生的路人受伤、倒地无人搀扶事件,就是这种预言的真实体现。这也让我们一次次想起培根在《论司法》中的名言:“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广东另一位律师则表示,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路人并没有实施救助的义务;同时,由于各地发生多起助人为乐却遭反咬一口的事件,也让大家变得过度自我保护。“根源在于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精神!”一位人大代表认为。若缺乏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大多数人便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寻求自保,势必会出现个人无公德、社会无公义的普遍现象。

…………

小悦悦事件也引起了国外众多媒体的关注,引来了世界舆论对中国国民素质现状的质疑。

日本朝日电视台在一个时政节目中,用了两分钟的时间,通过不少图版,来报道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严厉谴责中国的道德沦落问题。

美国多家电视台特地制作了小悦悦事件的专题片,用相当尖锐的语言进行讽刺和抨击。很多美国人表示:中国的道德现状十分可怕。

维基百科在报道小悦悦事件时评论道: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物质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严重落后,信仰缺失,导致世风日下。

小悦悦事件,让中华民族蒙羞!

整个中国,都在低头沉思……

2011年10月20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指出,小悦悦事件让人痛彻肝胆,心灵受到巨大冲击。我们不否认这个社会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是绝大多数,但这次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们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我们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过程中的“一手硬”和“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道德堕落更不是社会主义。悲剧的发生反映了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

小悦悦事件是一个触点:它触发了长期累积的道德隐患。

小悦悦事件又是一个契机,它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扬善惩恶,道德重构。

就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不久的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建设,再度升温!

于是,一个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要求的公民道德建设大潮,在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全面展开……

浙江省制订并实施了《公民道德养成计划》,强调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行为习惯,在广泛参与中增强体验,将道德意识外化为公民的行为习惯。

安徽省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从基层巡演、媒体宣传、帮扶礼遇、教育提高四个方面入手,放大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蔚成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努力为“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把每年3月定为“公民道德建设月”,围绕着一个又一个主题,积极探索公民道德建设新途径,唱响新疆最美声音,展示新疆最美形象。

贵州省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践行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

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通过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方案》,并迅速召开动员大会。实践活动的主题非常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燕赵大地上的一场具体实践。活动向每一个燕赵儿女发出号召:做一个乐于助人的河北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河北人,做一个爱岗敬业的河北人,做一个孝老爱幼的河北人。

活动开展以来,从太行山麓到渤海之滨,从漳河之畔到坝上草原,在十九万平方公里的燕赵大地上,进一步形成了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积善心、行善事、做好人更加成为燕赵儿女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涌现出了灿若繁星的善行人物——“油条哥”、“馒头哥”、“豆腐姐”、“蔬菜嫂”、“最美农民工”、“最美学警”、“最美大学生”……

2012年12月18日,中宣部在石家庄召开“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工作经验座谈会。教育部、民政部、团中央、人民日报社、人民大学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唐山市、邯郸市邱县、廊坊市银河南路街道办和广东省中山市分别发言或介绍经验。

会议充分肯定“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创造了新形势下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

据悉,这是中宣部第一次正式肯定和推广省级先进工作经验!

滴水知日月。

本书选取的这二十八个典型故事,来自全国各地,主人公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警察、医生、教师,也有家庭妇女;有个人,也有群体;有的忠于职守,有的乐于助人,有的诚实守信,有的孝老爱亲,有的见义勇为……

寻觅足迹,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都在各自的生活中默默地思考着善,践行着善,传播着善。他们,和他们背后更为庞大的善行群体,像一朵朵鲜花,装扮了这个姹紫嫣红的时代春天;像一条条小溪,汇成了这个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

【第一章】遍地善行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多处论及善:“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善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把善付诸行动,是为善行!其实,千百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善早已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最核心部分,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和神圣宫阙,在社会道德领域里更是超越一切、亘古长青的主旋律。如果说,一个木桶的容水量是由组成木桶上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话,那么,善,就是这个木桶的底板。善的缺失,将会让这个木桶滴水无存!其中故事数不胜数,不复赘言。但是,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发展一样,道德的恪守、建设和推进,善行的遵循、发扬和守望,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反复、曲折、失落甚至滑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从过去以政治建设为中心,转换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这种转换,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们的利益诉求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变化,极大地冲击了既往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善恶观念。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角,在几乎所有的精神和物质的颗粒上都打上了自己的印记。我们既然选择了商品,就无法拒绝它骨子里挟带着的特质。它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必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重塑人们的观念,左右人们的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虽然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资本等等,它们的一些本质属性,仍然故我。所以,当这些负能量长久地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之后,就会抑善扬恶,就会引发道德滑坡。道德滑坡的特征是世界性的,主要表现为: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奢靡腐化、享乐至上、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盗窃抢劫、尔虞我诈、制假贩假、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冷漠麻木等等。试想,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滑坡不更是如此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法治可以惩处恶行,但唤起善行则还是需要德治。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道德和善行做基础,单靠严刑、峻法、酷吏,是无法和谐宁静的。法治的镣铐只能束缚人的手脚,但束缚不住人的心灵;而道德虽然不能强力约束人的行动,但却能约束人心。事实上,如果一个社会缺失道德和善行,纵然铸造再多的镣铐,纵然构筑再多的监狱,这个社会也将发生悲剧和不幸,也将陷入灾难和混乱。道德建设中的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道德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倡导和奖掖善行,将是必须的、必然的、必要的!中国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的、光明的、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共产党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11年深冬的彤云让人呼吸困难,人们多么期待一个春风送暖、丽日曈曈、新桃满枝的2012啊!2012年的脚步自信而铿锵,在神州大地上坚定地前行。蓦然之间,我们不由得一次次惊呼:2012,遍地英雄!遍地善行!

最美农民工:生死二十秒

善行,是每一个心性正常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深蕴于人心的最浓郁的精神积淀。当这种积淀在某一个瞬间迸发出来的时候,就会闪耀出如雷似电的璀璨光华!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王俊旺噌地从车上跳下来,追上向前滑行的大货车,飞奔到驾驶室旁,迅疾地从车窗伸进手去,一把将方向盘打偏。

他用自己年仅十八岁的生命,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王俊旺的手里还死死地抓着那个被扯下来的坐垫……

王俊旺是河北省临漳县协王村的一名农家小伙子。2012年6月,刚刚过完十八岁生日的他,在武安市元宝山水泥厂的一个工程队打工。

2012年6月4日上午8时许,正是水泥厂职工下夜班上白班的交接时间,水泥厂门前的那条坡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一辆大货车静静地停靠在坡道上。四名工人正往车上抬装钢管,王俊旺和另一名工友潘海军在车厢上负责整理摆放。

钢管一根根在车厢上垒加,堆得越来越高……

当钢管装载接近完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这时,车厢里已经装载了十多吨钢管,由于路面是一个坡道,承重越来越大的货车突然开始溜车滑行,并且越来越快,向着前面的人流冲去。“溜车啦,快闪开!”车下的工友们惊慌失措地大声呼喊。

货车正对着上下班的人群,前面还有一段煤气管道。重载钢管的大货车一旦滑冲过去,车毁、人亡是必定的,如果再撞断煤气管道引起爆炸,必将是一场天大的灾难!

和王俊旺一起站在车厢上的潘海军,一时吓呆了,不知所措。

一秒、两秒、三秒……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王俊旺反应最快。他噌地从车上跳下来,追上向前滑行的大货车,飞奔到驾驶室旁,迅疾地从车窗伸进手去,一把将方向盘打偏。

这时,大货车犹如一匹受到拦头扯缰的惊马,猛地向左拐了一个将近九十度的弯。正是这个急转弯,避开了前面的人流和车流,也避开了前方的煤气管道!

十秒、十一秒、十二秒……

大货车依旧向前滑行,并且因强大的惯性速度越来越快。险情并没有过去:左边是一条更陡的坡道,更危急的是前方依然有行人。

十三秒、十四秒、十五秒……

千钧一发关头,王俊旺再次追上大货车。他想跳进驾驶室紧急制动,但因脚下打滑,没有成功。

十六秒、十七秒、十八秒……

王俊旺没有放弃,第二次、第三次,他终于用左手打开了车门,右手瞬间抓向车座,试图跃上大货车的驾驶室。但因人和车都处在惯性中,他没能抓住车座,却一把抓在了坐垫上,坐垫被突然扯掉。他的右手落空,导致一脚蹬空,身体瞬间失去平衡,右手抓着坐垫摔倒在坡道上。

十九秒、二十秒。

善行感悟

二十秒生死关头,王俊旺的抉择不是一个年轻人的冲动,而是一份积淀在内心的道德力量的本能爆发!

十几吨重大货车的后轮无情地从王俊旺的头部、胸部碾过……

王俊旺,用生命的力量和重量改变了大货车滑行的方向,并减缓了大货车滑行的速度,使得货车司机得以及时赶到,控制住了货车。

王俊旺,用自己年仅十八岁的生命,挽救了坡道上更多人的生命。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王俊旺的手里还死死地抓着那个被扯下来的坐垫……“整个过程也就二十秒,大货车溜出去了二十多米,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反应,悲剧就发生了。俊旺只有十八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工友潘海军失声痛哭。

工友冯李所哽咽着说:“当时大货车前面的坡道上散放着槽钢和钢筋,车滑行时左摇右晃,极难控制。俊旺第一次没能控制住车时,他肯定意识到了困难和危险,但他没有放弃,他是怕撞到别人哪!”

二十秒,在人的一生中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瞬间,但王俊旺的生命却在这短短的二十秒里闪射出耀眼的辉光!

王俊旺的壮举让我们再一次思考: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区分出了人格的高低与贵贱。当一个人为了他人的生命和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眼含热泪地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个大写的人!

在工友和朋友的记忆中,王俊旺心地善良,富有爱心,敢于担当。

王俊旺所在施工队负责现场指挥的宋现福说,事发当天,他们要把搭脚手架用的钢管装车拉走。本来王俊旺在车下,车上只潘海军一个人在整理摆放,但随着钢管越装越高,活越来越难干,也越来越危险。宋现福提出再上去一个人,到车厢帮助潘海军。他刚一说,王俊旺就自告奋勇跳上了车。“车上危险,让我上去吧!”这是王俊旺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虽然王俊旺来到这个施工队才三个来月,但工友们对他却有着一致的好评:“俊旺平常不爱说话,但很勤快,乐于助人,从不偷懒,尤其是遇事有担当。”

平常和俊旺交往最多的年长工友徐纪成说:“俊旺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一天半夜大约一两点钟,我突发高烧,难受得不停地哼哼。熟睡的俊旺听到后,马上起来询问我的病情,然后立即跑出去买药。回来后,他喂我吃了药,并守着我直到天亮……”至今回忆起来,徐纪成依然泪盈眼眶。

同村好友王啸对俊旺最熟悉不过了。2012年年初的一个深夜,河南安阳的一个客户急着要货,他只好半夜启程。寒夜深深,远行孤单,需要喊上一个伙伴陪同。王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俊旺,于是就叫醒了睡梦中的好哥们儿。车行半道,突然爆胎。俊旺对王说:“你一路要开车,先睡会儿吧,我来修车换胎……”说到这里,王啸泣不成声。

数学老师申海民对王俊旺更是记忆深刻:“在学校的时候,俊旺就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好孩子。当时俊旺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每当有同学完不成数学作业,他总会辅导同学完成后才离开。”有一次,申老师生病住院了,俊旺还专门组织同学买了水果前去看望。“俊旺的英雄壮举,不是偶然的冲动,而是他优秀品质的自然体现。”申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是的,在王俊旺身上闪耀着普通劳动者的人性光辉,体现着普通劳动者勤劳善良、重信守义、博爱包容、诚实淳朴的优秀品质。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扶危救困、关爱他人,是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尽管俊旺已经离去一年多了,但他的亲人依旧思念如初。

在中年失子的巨大痛苦中,俊旺的父亲王福印也心存慰藉,为有这样的好儿子而骄傲。父亲心底的俊旺,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那一年,俊旺的弟弟上学后,他执意退学。俊旺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全家仅靠四亩薄田和父亲在外打工的收入,难以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

王福印一说起这事,就止不住泪流满面:“俊旺独自一人在外打工,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游戏,从不乱花一分钱,全部工资都带回家,他知道家里负担大,心里一直挂念着家里呀!”

七年前,俊旺的奶奶不慎摔断右腿,一直拄着双拐。由于父亲在外打工,当时年仅十一岁的小俊旺就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重任。他每天给奶奶送水送饭,端屎端尿,细心周到。遇到好天气,俊旺还时常搀扶着奶奶在村里转转。俊旺外出打工第一次领到工资,就给奶奶买来了奶粉。

得知孙子出了事,奶奶老泪纵横,拄着双拐的手不停地颤抖:“小旺出事前,刚刚回家看了我,还给我买了两个稀罕的香瓜……”

王俊旺,一个平凡孩子,一个凡人英雄!

善行荣誉

◎武安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邯郸市道德模范

◎河北省道德模范

◎河北省见义勇为英雄

◎河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烈士

◎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最美学警:危难之处显身手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敬业是道德的范畴,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态度。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只有敬业才能成就卓越。敬业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

敬业就要奉献,而奉献正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

尤其是对于人民警察来说,经常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时刻面临尖锐复杂的局面,随时面对生死关头的考验,这就特别需要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惊险而又悲壮的一幕,发生在2012年7月9日17时30分。

正值暑期客运高峰,秦皇岛市昌黎火车站第一站台上挤满了焦急上车的旅客。

实习学警李博亚在派出所执勤民警潘力强的带领下,正在站台上维护旅客的上车秩序。

人们都在用期盼的目光迎接从山东德州开往哈尔滨的K1547次列车进站。

巨大的列车嘶鸣着,正向站台轰隆隆驶来。

突然,站台上一名中年男子从人群中蹿出,跳下站台,疯狂地向火车行驶的铁轨中心奔去——“他要卧轨自杀!”站台上的人们被瞬间的剧变惊呆了。

只见一个身影疾速地跳下站台,奋勇追了上去!

那是实习学警李博亚!

火车紧急制动,铁轮摩擦着铁轨,闪射出刺眼的火花,发出凄厉的声响!

李博亚迅速地拽住了那名企图卧轨自杀男子的手。

还有五米,火车像座大山一样迎面压来。

李博亚用尽力气试图把旅客拉出铁轨。

还有三米,火车头的阴影已经把他们笼罩。

那个男子狂躁地高喊:“不要拉我,我不想活了。”同时拼命挣脱李博亚。李博亚被甩了一个趔趄。

两米、一米,在强大的惯性中,火车把李博亚和那个跳轨的男子一起卷入铁轮之下!

中年男子被撞后,正好趴到两道铁轨之间,昏厥过去,却逃过劫,没有受到任何碾轧。而李博亚的两条小腿还在铁轨上。车头连着一节车厢,近十个铁轮,无情地轧过,瞬间血崩、稀烂……

民警潘力强飞速跳下站台,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给李博亚喷血的双腿止血。“拿绳子来——拿绳子来——”潘力强高声狂喊!

一名旅客从行李卷儿上挥刀割下一段绳子。潘力强一边用绳子给李博亚捆绑大腿,一边用报话机急促地呼叫车站派出所。

潘力强把李博亚的两条大腿绑住了,拼力把他抱上站台。

这时,昌黎站派出所三名民警冲到现场,拨打120、协助救援、拉警戒线……几分钟后,位于昌黎县的秦皇岛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呼啸而至。

救护车飞驰而去,人们在铁轨上又找到了李博亚掉下来的血淋淋的断肢,立即送往医院。

2012年7月9日18时27分,李博亚被送入医院重症医学急救科。医院立即组织显微外科专家、脑外科专家、眼科专家、口腔科专家、耳鼻喉科专家进行紧急会诊,分别进行手术准备。

2012年7月9日19时30分,李博亚被推进手术室,由医院安排的六个治疗小组分别实施手术,重点是抢救双下肢。

直到2012年7月10日凌晨1时50分,连续进行了五小时二十分钟的抢救性手术才结束。

此后,医院又相继为李博亚进行了两次手术。由于事发时李博亚的左腿膝关节以下被轧断,而右脚粉碎无法再植,医院将他尚未完全损坏的左脚移植到了右腿上,这样成活的概率更大……

善行名言《道德经》对“善”做出了深刻的阐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逐利,自甘寂寞。

用水来比喻善,是老子的一大发明。

李博亚,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出生于1992年12月。就读于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是该校2011级公安技术系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的学生。经学校介绍,李博亚等十名大学生于2012年6月23日来到秦皇岛市昌黎车站派出所,参加社会实践。

李博亚的主治医师张旭,至今依然感动不已:“这孩子醒来后首先就问那位旅客怎么样了,而并不关心自己的伤势。”尤其让张旭感动的是,李博亚说:“假如有一天再遇到类似的事,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昌黎车站派出所教导员马剑松至今记得:在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李博亚积极主动,没有不良习气,工作中非常热心,乐于助人。

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的领导说:李博亚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经同学民主选举当选为区队团支部书记和副区队长……

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李博亚异位续接的左脚已经成活,身体恢复良好。

2012年10月23日,秦皇岛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李博亚举办了欢送仪式。

李博亚回到老家河南省平顶山市,为安装假肢及康复训练做准备。

李博亚之所以被称为“最美学警”,美就美在他心存大善,爱岗敬业,用行动诠释了新时期青年一代的英雄本色!

善行荣誉

◎秦皇岛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秦皇岛荣誉市民

◎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

◎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

最美女教师:小女子,真英雄

善,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善,吉也。”所以,善的本义是“吉祥”。

善字做形容词用,有“吉祥、美好、善良、完好、满足、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表明一个人“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具有良好的行为和品质;善字做名词用,有“好人”之义。

英雄,是雄壮的,更是善良的。

喧嚣了一天的城市渐渐沉静下来,璀璨的灯火把大街小巷映照得绚丽多姿。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教室的灯光渐次关闭,晚自习结束了,学生们纷纷走出校门。

这一天是2012年5月8日。

初三(3)班班主任、语文教师张丽莉和几个学生正要过马路。学生们有说有笑,神情轻松。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刻,一场灾难正在向着他们悄悄逼近——停在路边的一辆大客车,因为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突然启动,向着他们冲过来!

此时,张丽莉老师正面对着大客车,只要她向后退一步,就能躲过灾难。可是,在这生死瞬间,她本能地冲了上去,一手拉过一个学生,一手推出另一个学生,随即用她纤弱的身体像一座大山一样挡在了大客车前面,两个学生得救了……

善行者说

作为教师,如果孩子们期盼一缕春风,那么,我愿献上整个春天;如果渴求一滴海水,我愿倾其一片海洋;如果寻觅一片红叶,我愿给予整片枫林……

这一秒,时间凝固了。然而,十几吨重的大客车却没有凝固,继续撞向张丽莉,把她狠狠地撞倒在地,死死地碾压在车轮之下……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急救车飞驰而来。

神志尚有些清醒的张丽莉老师说:“先救学生……”

医生抓紧对老师和受伤的学生同时展开救治。

学生们说:“先不要管我们,快去救我们的老师,她比我们伤得重,是她救了我们。”在场的很多学生都在哭着喊:“先救我们的老师——”

同事李金茹老师眼含热泪摸着张丽莉冰凉的额头。

当救护车把张丽莉老师送到佳木斯中心医院时,她脸色苍白,气若游丝,处于休克状态。

伤情异常严重,张老师命悬一线!医院迅速将张丽莉送往ICU抢救,进行输血抗休克治疗,同时组织专家对急救方案进行讨论。最终,专家一致认为:只有进行截肢手术,才有希望保住张丽莉的生命。在征得了家属的同意后,医院立即抽调骨干力量,为张丽莉实施截肢手术。

2012年5月8日23时30分,中心医院手术室内,当医护人员围拢在张丽莉身旁时,无不惋惜哀伤——这位身材高挑、相貌美丽、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女老师,将永远失去站立在讲台上的双腿。

麻醉、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加压输血……面对手术台上这位可歌可泣的好老师,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一丝不苟、近乎苛刻地执行着每个程序。在他们的心中都有着同一个念头——不仅要保住她的生命,还要尽最大努力为她保留残肢。

经过医护人员一夜不眠不休的抢救,张丽莉的生命体征渐渐趋于平稳。

2012年5月9日下午,佳木斯市领导赶到医院探视张丽莉,指示医院:“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全力以赴,救治英雄教师。”

2012年5月12日下午,由黑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专家组抵达中心医院,对张丽莉的伤情再次进行综合会诊后认为:张丽莉的生命体征平稳,但仍然处于急性创伤阶段,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新问题。专家组研究决定,连夜将张丽莉转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

为确保转院期间张丽莉的安全,黑龙江省卫生厅派出了两辆救护车进行转送,其中一辆备用。并指令救护车沿途经过的县区医院,派出120救护车守候,以备应急。

2012年5月12日23时,在五位专家、两位医生和两位护士的护送下,张丽莉开始转院。

得知张老师要转院的消息,众多佳木斯市民深夜自发来到医院门口送行,当担架抬出来的时候,市民鼓掌阵阵,高喊:“张老师加油!”

当救护车驶离医院时,当地的上百辆出租车打着双闪,将救护车送至出城口。

此情此景,在佳木斯历史上从未有过!

在哈尔滨,交警指挥中心已调配精干警力,确保重点路段顺利通行,多辆出租车守候在哈尔滨东站接迎,为张丽莉祈福。

2012年5月13日凌晨3时左右,历时四个多小时,奔波近千里,载着张丽莉的急救车顺利抵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经过抢救和治疗,张丽莉终于转危为安。

善行感悟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插上了双翅;她的年龄比你们大不了许多,却让你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即便再次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张丽莉老师奋不顾身救学生的消息传开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多次指示全力抢救并亲自看望。

2012年5月19日,由共青团佳木斯市委、广播电视台、义工联盟联合举办的“等你回来——祈福张丽莉老师早日康复万人签名仪式”,在佳木斯市新玛特广场举行。来自全市各界的团员青年、普通市民万余人参加了签名活动。大家在“丽莉老师加油,我们等你回来”等条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表达对张丽莉老师的敬意和祝福。

躺在病床上的张丽莉,心中依然牵挂着即将考试的学生。她在接受第三次手术前,给自己的学生写了一封信。我最最亲爱的宝贝们:今天是我醒来的第十天,距离你们中考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了!醒来的每一天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你们!你们丽莉姐的大脑里,无一刻不浮现出所有人每分每秒积极学习、努力付出的画面。相信我善良、可爱、幸运的宝贝们必定会在中考之时获取辉煌战果!因为手还比较肿,所以只好打字给你们。但是不要担心我,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可以说一天一个样,连医生都诧异于我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于当时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从未后悔过,对于今后的生活也早已欣然接受。实际上,我真心地感谢上苍,让我在迎接每一天的曙光时,真切地感慨——活着真好!今后,我会更加精彩地活,为了这个世上所有爱我的人!所以,孩子们你们要记着,你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你们能够健康、快乐、平安地生活!“展雄风,恣奔腾,三班才子胜卧龙;夺金魁,勇无畏,三班佳人最珍贵;拼百天,赢明天,才子佳人创佳绩!”——还记得我们的百天誓言吗?很抱歉我食言了,原本说好无论怎样我都会陪伴你们走到最后的,可如今我却只能遥想祝福了,原谅我的未信守承诺吧!但就像我经常说的一样,老天是不会辜负真心付出的人儿的!愿你们时时谨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早日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另外,平日里上下学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懂得保护自己。最后送一首蔡琴的《我心是海洋》给你们,我们彼此共勉!加油,孩子们!永远爱你们的丽莉老师2012年5月25日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爷爷、父亲、大伯、大伯母、小婶都是人民教师。

丽莉是爷爷唯一的孙女。丽莉刚上小学的时候,在乡下教书的爷爷专门去镇里商店买了一个最漂亮的小兔子铅笔盒,里面装满了文具,作为礼物送给她。从此,那个漂亮的小盒子,便盛满了她的梦想。

对丽莉影响最大的人,还有爸爸。丽莉小时候,母亲上班很忙,没时间照顾她,爸爸就把她带在身边。于是,在爸爸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爸爸在讲台上讲课,全班同学的最后面,坐着一个年仅三四岁的小姑娘。

小丽莉听不懂爸爸讲的内容,但她的心里已经深深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说起理想,张丽莉就是一句话:“我这辈子就当老师!”

爸爸当初并不希望丽莉报考师范学院,因为他深知老师的艰辛与操劳。他曾多次劝女儿考公务员,但丽莉回答得很干脆:“这辈子我当定老师了!”

2004年,张丽莉考入大庆师范学院。毕业时,她曾经实习的大庆油田宣教中心有意留下她。这可是很多毕业生的梦想啊,但是张丽莉放弃了。

2007年,张丽莉如愿以偿走上讲台,开始了她的执教生涯。

张丽莉真心地热爱这个职业,她把全部的热情和爱心都奉献给了学生。五年间,张丽莉多次被评为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张丽莉已经结婚,而且有孕在身。因为这是一个毕业班,孩子们面临中考。她斟酌再三,还是做了人工流产。“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张丽莉深深懂得“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

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张丽莉和学生挎着胳膊一起走路的情景。在生活中,学生们都称呼她“丽莉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当不好的老师。”这是张丽莉的口头禅。有一位同学不大喜欢学习语文,张丽莉就特意在课堂上让他朗读课文,并当着全班同学微笑着夸他“声音有磁性,很好听”给了这位同学极大鼓励。“宝贝,加油,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平时,张丽莉还时常给他发一条短信。很快,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就赶上来了。

2009年的一天,班里有一位同学病休,张丽莉和几个班干部前去看望。在街上等出租车的时候,一辆自行车慌慌张张地撞向了身边的一位女同学。当时,女同学吓得不知所措,张丽莉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揽入怀中。自行车挂坏了张老师的裤子,可她的第一反应却是抚摩着女同学的头发说:“孩子,你没事吧?”

后来,提起这件事,这位女同学泪光闪闪:“只有最亲近的人,才会那么做。那时候,我真的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那种感觉超越了师生情,她就像一个妈妈。”

善行荣誉

◎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一个人的一生该有多少个一分钟啊!

一分钟对于通常的人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潜藏的凶险骤然降临的时刻,吴斌四十八岁生命的热能在这最后一分钟立时裂变、聚变,感天动地的光芒照亮了二十四个生命一望无际的旅程……

善行感悟

一个潜藏的凶险骤然降临的时刻,吴斌四十八岁生命的热能在这最后一分钟立时裂变、聚变,感天动地的光芒照亮了二十四个生命一望无际的旅程……但是,对于吴斌来说,这一分钟却是生命之花绽放得最为惊艳的时刻!

2012年5月29日早7点10分,杭州长运公司司机吴斌驾驶着大客车从杭州出发开往无锡,10点10分顺利抵达。休息一个小时后,吴斌驾车从无锡站再次出发,返回杭州。

11点30分,车辆行至锡宜高速公路宜兴区域阳山路段。

11点39分24秒,突然一个铁块从空中飞落,击穿客车前挡风玻璃,瞬间砸向吴斌的腹部,导致肝脏破裂、肺肠挫伤及肋骨多处骨折。

吴斌用右手捂住腹部,挣扎着伸长右腿,踩住刹车;

11点39分52秒,吴斌停车、拉手刹、开启双闪灯;

11点39分55秒,吴斌解开安全带,以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动作。

11点40分05秒,吴斌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快速疏散旅客。

做完这些以后,吴斌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瘫坐在驾驶位上。

吴斌没有把最宝贵的逃脱危险的第一时间留给自己,而是留给了车上的二十四名旅客。

他工作九年没有出过任何事故。这次,他却没能平安返回。

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年仅四十八岁。

善行荣誉

◎杭州市杰出职工

◎浙江省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善行举措河北省十一个设区市和一百七十二个县(市、区)的党委、政府都围绕“善行河北”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石家庄市开展“学雷锋,倡善行,树新风,建设幸福石家庄”活动;承德市开展“积善承德”活动;张家口市开展“善行张家口”活动;秦皇岛市开展“及时雨在行动”活动;唐山市开展“德行唐山”活动;廊坊市开展“爱在廊坊”活动;保定市开展“善美保定”活动;沧州市开展“好人之城”活动;衡水市开展“厚德衡水”活动;邯郸市开展“善行河北,温暖邯郸”活动;邢台市开展“善行邢襄,情暖泉城”活动……

【第二章】百善孝为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邶风·凯风》中有这样的句子:“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意思是说:温和的风从南面吹来,酸枣树成长好当柴烧。母亲明晓事理又有美德,而我不成器难以回报。这里歌颂了母亲的善良美德,并昭示了儿子欲尽孝之意。倡导孝行文化,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具有深厚的家庭道德价值和社会道德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今天,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庭美德,“孝老爱亲”被写进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规范。大兴孝老之风,也是“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见,孝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父母的,也是对其他老人的,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胸怀广阔的大孝。老吾老可敬,及人之老更可敬!

善行名言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我是您闺女

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南臣赞村。

村子的南头有一个小院,一间门楼进去,三间北屋,一间西屋。小院很老旧,西屋和门楼已经没有屋顶,三间北屋虽然还算完整,但土坯垒成的墙上已经布满了疏松的碱土,梁檩上面挂满了灰白的蜘蛛网。一阵微风吹过,院子里的那棵老枣树上飘落下几片枯叶,没有一点儿声息。这个小院已经多年没人居住了。

这个小院的主人呢?

这个小院曾经居住过一对老人——朱书贵和刘秀焕。他们夫妇无儿无女,早在三十年前就去世了。

人去院空,但往事并没有尘封,依然浮现在人们的心底和眼前……

善行感悟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

孝,就是每一个人都从身边事开始,从自己做起,由近及远,由易及难,让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逐渐扩散。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一个流淌着孝心的社会,必定是道德高尚的和谐社会!

时间回溯到1976年。

当时朱书贵七十八岁,老伴儿刘秀焕七十六岁。那年大旱,地里的庄稼叶子都打卷了,人畜吃水也发生困难。人们纷纷到村外的水井里去打水。两位古稀老人呢,虽然有好心人偶尔帮忙,但总是不稳定,没有依靠。老人便常常因为缺水而饥渴。

两位老人多年跟林秀贞的父母一起下地劳动,两家比较相熟。按照街坊辈分,林秀贞称呼朱书贵六爷爷。她见老人总是缺水,就时常为老人挑满水缸,够他们吃上几天。后来,她又看到老人做饭不灵便,顿顿凑合吃,便经常给老人送一些饭菜。

这年冬至那天,林秀贞端了两碗热腾腾的饺子给老人送去。迈进屋门,一股寒气涌来,林秀贞看到两位老人正在端着碗喝冷粥,就问老人怎么不热热再吃。老人说,柴火不多了,要省着烧呢。林秀贞伸手掀开锅盖,锅里结着冰碴儿。她鼻子一酸,哭了。

林秀贞噙着泪花回到家。“两位老人的日子太不容易了,”她难过地对丈夫说,“咱们把两位老人养起来吧?”

丈夫朱金英憨厚善良,点点头:“行!”

就这样,林秀贞承担起了赡养两位老人的义务。那一年,林秀贞三十岁,在社办企业上班,有一个两岁的儿子。“从今以后,我就是您的闺女,挑水烧柴的事都不用愁了,我们管你们。”当林秀贞把这个决定说给两位老人时,老人多年暗淡的眼里第一次闪烁出了喜悦的光:“那可好了,那可好了!”

林秀贞自己也没有料到,这件事竟然成了她后来三十多年里善心尽孝的开端。

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说文解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诗经·小雅·蓼莪》中深情地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

孝,就是每一个人都从身边事开始,从自己做起,由近及远,由易及难,让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逐渐扩散。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一个流淌着孝心的社会,必定是道德高尚的和谐社会!

1981年,金黄的麦田收割过后,村里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耕地分了,集体的财产和生产工具都分到了各家各户。当家家户户兴高采烈的时候,有两个村民却蹲在地头,满脸愁容,唉声叹气。

五十岁的朱书常自幼没有父母,还有些呆傻,过去还能混吃“大锅饭”,如今这“大锅”一拆,挨饿就在眼前。

另一位落泪的是孤寡老人朱金林。他个头儿低矮,浑身病疾,智力也有些缺陷,几乎没有劳动能力,过去有村里养着,如今集体散架,谁还管呢?

一连几天,看着两位老街坊悲愁的样子,林秀贞落泪了。

回到家里,林秀贞又与丈夫商量:“咱们把这两个人也养起来吧?”

老实木讷的丈夫还是点点头:“行!”

当她把饭碗递给这两位老人时,说出来的还是那一句话:“我就是您的闺女。”

但是,林秀贞的善心之旅仍然没有停歇。

1988年,失去丈夫的朱淑芬老人又被林秀贞赡养起来。

1996年,八十多岁的张振起老人也听到了林秀贞的那句话:“我就是您的闺女。”

一连赡养六位老人,这对林秀贞来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她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呀!

可是,林秀贞没有畏难。她一再对丈夫说:“我们既然决定管老人了,就只能做好,不能让老人们再遭罪。”

林秀贞是一个不忍心看到穷人掉眼泪的人,是一个听不得不幸者叹息的人。只要看到有人受苦受罪,她的心里就无比难受。只有大家跟她一样幸福、一样说说笑笑、一样修房建屋、一样衣食无忧,她心里才感到踏实,才会快乐。

林秀贞,原本就是怀揣善心的好人!

在村里,林秀贞的家境相对较好,但在那个年代,她家做饭取暖仍是烧柴草——烟熏火燎。可是,1976年冬天,林秀贞和丈夫朱金英却为两位老人买了一个煤炉和六百斤煤,解决他们的取暖和做饭问题。

第二年春天,林秀贞发现朱书贵家的土坯房有些破旧,就和丈夫一连忙了几天,帮老人修好房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林秀贞总是想办法托关系给老人买糖、买肉滋补身体,逢年过节就带上面和馅,到老人家包饺子……

一天,刘秀焕老人拽着林秀贞来到窗台前,抽掉一块砖,里面藏着两小盒安眠药。老人向林秀贞说出了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妮儿啊,我跟你说吧,原来我寻思跟你六爷爷俺两个人,要老了不行了,就吃这个安眠药,一个人吃一盒,睡死就算了。现在我也想开了,反正有你呢,我就把这安眠药交出来吧。”

林秀贞和老人抱头痛哭了一场。她说:“六奶奶呀,您怎么想这个法呀。”哭完,就把两盒安眠药扔进了炉灶里。

正是在林秀贞亲生女儿般的悉心照顾下,两位老人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983年10月,朱书贵老人出门时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看见老伴如此境况,刘秀焕心里一着急,也病倒在炕上。两位老人同时病床不起,这是林秀贞万万没有料到的。这一年,朱书贵八十三岁,刘秀焕八十一岁。

两位病卧的八十多岁老人,身边一刻也离不了人,这可如何是好?

林秀贞抱起被子就到了老人家里,搭起木板,住了下来。

挑水、做饭、买药、喂饭……这些事尽管繁杂,但还不算难事,尤其让林秀贞感到困难的是,两位老人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并且朱书贵老人还大小便失禁,需要定时帮助解大便。

即便是亲生儿女,面对如此境况,也会让人想起“久病床前无孝子”那句老话来。

那么,对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林秀贞来说,该会如何应对呢?

最初,细心的林秀贞闻到炕上有臭味,就想掀开被子看看。可是老人却紧紧抓住被角,不让她掀开。

林秀贞真诚地拉住老人的手:“我是您闺女。您就把我当成亲闺女。自己的闺女,还有啥不好意思的。”

林秀贞说完这话,朱书贵老人松开了被角,两行混浊的老泪滚落到枕上。

先帮老人清理大便,而后用温毛巾擦洗身体,再换上干净的床单,林秀贞做得不急不躁,不疏不漏。

当时,刘秀焕老人看着这一切,非常过意不去,就冲着老头子说:“你看你这个死老头子,你光拉,你光尿,你叫咱闺女可受累了,你还不如死了的好。”说着,刘秀焕老人,用颤抖的手抓住林秀贞,流着眼泪不停地说:“闺女,苦了你呀。”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到了寒冬,帮老人换尿布、洗尿布、晒尿布就更难了,仅是用水问题就难以解决,丈夫不得不到池塘里凿冰取水。林秀贞用冰水洗尿布,双手裂满血口,吃饭时常常拿不住筷子。

林秀贞的儿子朱新宇当时九岁,他至今记得:“母亲天天都在洗呀洗,院子里拉了六七根铁丝,每一根铁丝上都挂得满满的。”让朱新宇最难忘的是,自己的脸冻得通红,当母亲伸手抚摩自己的脸颊时,他感到母亲的手是那么粗糙,像一张砂纸。

林秀贞在老人家住了七十八个夜晚。

那一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朱书贵老人去世了。林秀贞与丈夫披麻戴孝为老人发丧送终。到了腊月二十八,刘秀焕老人又去世了。林秀贞再次按照村里风俗,为老人操办丧事。

她的儿子新宇说,他从很小就记得,这些老人就和家里人在一起,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他和妹妹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和妈妈一起伺候老人——洗衣,擦身,洗脚。新宇记得很清楚,比如给老人洗脚,就是母亲手把手教他的——要把脚指头之间的泥洗掉,要把脚后跟的皴洗净,很有学问呢。

1998年,七十岁的朱淑芬老人卧床不起,林秀贞干脆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专门请了一位小保姆。当时,林秀贞开办了一家小型玻璃钢厂,需要时常到外地联系生意。一天,她和丈夫正在千里之外的宁夏商谈一笔将近二十万元的业务,马上就要签合同了,突然,家里来电话:朱淑芬老人病重。林秀贞马上决定回去:“二十万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毕竟是钱,不是人命,今年挣不了,明年挣,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去无回。”

经过精心治疗,朱淑芬老人脱离了险境。

给朱淑芬老人做饭,听起来简单,却很让林秀贞犯难。

老人年岁大了,脾气变得烦躁,而且对林秀贞产生了依赖性——只吃林秀贞做的饭菜。有一次,她先是给老人做了面条,老人嫌面条里放了香菜,不吃。老人说想吃咸食(类似面饼的食物)。林秀贞做好了咸食,老人又嫌油腻,说要吃窝头。这年月,村里都吃馒头了,窝头已不常见。林秀贞就开始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找窝头,终于在一户人家找到了,再用油炒一炒,老人才喜笑颜开。

1999年腊月初六,林秀贞的母亲病危在床,奄奄一息。中午12点左右,林秀贞惦念着朱淑芬老人的午饭,就不时抬头看看表。姊妹们都看出了她的心思,而一直昏迷的母亲此时竟然清醒了,用微弱的声音说:“妮儿,你去给淑芬做饭吧。”林秀贞真是舍不得离开母亲哪,可是那边还有朱淑芬老人呢。

林秀贞还是离开病危的母亲,匆匆跑到朱淑芬老人家里,用最快的速度做完饭,端到老人手上。

当她跑回自家胡同时,只听见家里已经乱成一团,孙子哭奶奶,外孙哭姥姥,妹妹哭亲娘。那一刻,林秀贞顿时瘫倒在地。她猛然明白:刚才母亲的清醒竟然是回光返照。她号哭着,爬到床前,抱着母亲冰凉的遗体,晕厥过去了……

没有陪伴母亲的最后时刻,林秀贞落下了永远的遗憾。

善行感悟

用三十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大。

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朱金林老人1994年去世,在林秀贞家住了十四个年头儿。

朱淑芬老人2000年去世,林秀贞照顾了十二年。

2002年,张振起老人又病倒在炕上,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大白天经常瞪着眼睛说:“外面咋这么黑呀?”这时,林秀贞就握着老人的手,安慰他不要害怕。

有时候,老人明明是躺在自家炕上,却又吵着要回家。林秀贞和丈夫就只好抬着老人在院子里转一圈,然后再抬回炕上,对他说:“到家了。”这样,老人就安静一会儿。等到又要喊着回家时,他们就再次抬着老人,在院子里转一圈。

慢慢地,这一招不灵了。老人说:“回家咋不坐车呀?”林秀贞就招呼丈夫,套上牛车,把老人拉到大街上转一圈,再回家。

如此这般,在村里,人们时不时就能看见林秀贞和丈夫套着牛车,拉着张振起老人转街。村里人都说:“看,秀贞两口子又在哄孩子哩!”

这一年,八十八岁的张振起老人去世。在林秀贞那份亲闺女般的抚慰和善良的“哄骗”中,老人走得安详而平静。

团结友善,助人为乐,是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每个社会成员之间都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特别要尽一切努力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设身处地,多为他们着想,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切实的帮助。

林秀贞正是践行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优秀代表!

六位老人中,最后一位辞世的是朱书常。这位老人最是让林秀贞操碎了心。

按照街坊邻居的习俗,朱书常辈分较大,林秀贞称呼他常爷。这位常爷有些呆傻,情绪不稳,经常骂人。有一次,邻居一个姑娘从林秀贞家附近走过,朱书常就追着人家骂骂咧咧。林秀贞听说了,赶快跑过去,向人家道歉。

朱书常犯起糊涂来,有时也不买林秀贞的账。1996年冬天,林秀贞给常爷盖了新房,但他总是跑回自己原来的破房子去住。为了让老人住得安心,林秀贞就决定请人再翻修老宅。建筑队动工那天,朱书常一看要拆他的老房子,捡起半块砖头就追打林秀贞,几个工人赶紧抱住朱书常,可他还是出手了,砖头擦着她的头皮飞了过去,吓得林秀贞咕咚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房子最终还是翻修好了,朱书常乐呵呵地住了进去。

2011年5月10日,朱书常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这位在林秀贞家生活了三十一年的老人,终年八十一岁。一位孱弱的孤寡老人能活到这般高寿,实在少见。

但是,老人走得突然,还是让林秀贞难以接受。

原来,林秀贞以为常爷突发脑血栓,需要长期卧床恢复,就立刻用一千多元钱买来一个防褥疮气垫床,让常爷躺在上面,她已经做好了长期伺候的准备。可是没想到,常爷只使用了三四个小时。

林秀贞说:“常爷走的前一天晚上,吃了一碗饺子、半碟子炒菜和香肠,还喝了二两酒,没有任何去世的征兆。谁知这个病来得太突然……”

朱书常老人从发病到去世的半天里,虽然不能说话,却一直紧紧抓着林秀贞的手……

善行荣誉

◎衡水市三八红旗标兵

◎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三八红旗手

◎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

◎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

◎新中国“双百人物”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院长不退休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各大诸侯国的历史。其中写道:“善,德之建也。”

正是这部巨著,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善,是建立德行的基础。

以老子为宗师衍生出来的道家,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始终推崇“善”,其重要典籍《太上感应篇》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

道家重视行善去恶,虽然目的在于求道,但它所极力倡导的善行,比如爱国爱民、敬长爱幼、慈心于物等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了敬老院,赛过活神仙。穿的是新衣,吃的是米面。老来有依靠,女儿身边伴。感谢共产党,生活比蜜甜。”

这是多年前河北省青县金牛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七嘴八舌凑成的一首顺口溜。其中的“女儿”,就是敬老院院长周汝珍。

养老院坐落在金牛镇的丰台堡村,周汝珍就出生在这里。

1944年出生的周汝珍,年轻时就是一个风云人物。早在1958年,只有十四岁的周汝珍就当上了村里的妇女干部。20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周汝珍一边担任村妇女主任,一边搞副业,编织盖房子用的苇笆,早早地就成了万元户。加上丈夫开货车、经营小企业,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988年,四十四岁的周汝珍仍然在丰台堡村担任妇女主任。一天,镇领导突然找到她说,敬老院的一名老荣军住院了,他的老伴儿双目失明,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稳觉,一天到晚不停地哭泣,想让周汝珍去帮忙照顾几天。

周汝珍古道热肠,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到了敬老院,她除了耐心劝解、陪伴那位老人,还帮助别的老人洗衣服、洗脚、剪指甲,给老人们喂水喂饭,甚至端屎端尿。闲下来的时候,她就陪老人们唠嗑……

平素死气沉沉的敬老院,由于周汝珍的到来,就像幽暗的屋子里突然照射进来一束耀眼的亮光,一下子活泛起来了。

这个敬老院自从成立以来,三年里已经换了四任院长。原因呢,一是这些老人大多是荣军,心高气傲,不好打交道;二是前几任院长不够用心,让这些老人不满意。

短短几天,这里的老人都喜欢上了热情善良的周汝珍。

然而,周汝珍只是临时来帮忙的,那位住院的老荣军回来后,周汝珍就要离开了。

让周汝珍没想到的是,那些曾在三年里“赶跑”四任院长的心高气傲的老人们,竟然说什么也不肯放她走了。她告别的那一天,一群老人拦在敬老院的大门口,另几位老人联合起来,直接去找镇领导,坚决请求镇党委选派周汝珍来担任院长。

这让周汝珍大感意外,又深受感动。

但是,对于周汝珍来说,临时来帮几天忙,没啥说的。如果要她长期来当院长,她心里并不情愿,一是因为家里的生意离不开她;二是家里有舒心的好日子,根本没必要来这里伺候人。再说了,敬老院里有功劳、有脾气的老荣军居多,脾气怪异的光棍儿老汉多,也不好伺候哇,三年更换四任院长,谁都干不下去,我周汝珍能行吗?

总之,周汝珍不来敬老院当院长有一百个理由。

善行感悟

让老人们生活得温暖舒坦,这是儿女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周汝珍演绎的是社会呼唤、人人渴望的“老有所养”的生存境界。

她是天下儿女的楷模,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标杆!

周汝珍找到镇党委书记讲了这些理由,最后说:“这活不好干哪!还是别让我干了。”

没想到,镇党委书记比她还真诚:“大姐呀,这活要是好干,我还找你呀?”

见周汝珍还想说什么,书记问她:“你是共产党员吧?”“是。”“是党员就服从组织安排吧。”

这一句话,让周汝珍的一百个理由都不成立了。她没话说了。

作为一个公民,要讲道德,守善行。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除了要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之外,还要比普通公民具有更高的道德自觉和党性恪守。

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周汝珍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使得她比普通公民具备了更高的道德起点,也具备了更充足的善行动力。

当时,敬老院的八间房子都漏雨,伙房里只有三袋面,账本上仅剩五块钱。而工作人员呢,只有三名,却要照顾十八名老荣军。

你说,她这个院长怎么当?

别无选择,周汝珍主动当起了服务员、炊事员。

为了省些水电费,冰天雪地里,周汝珍在河面上凿开冰窟窿,为老人们洗衣服。就连凿冰窟窿,周汝珍也颇动心思:每次凿三个,先在第一个冰窟窿上用笤帚扫掉老人衣服上的残留粪便,再到第二个冰窟窿的水里用刷子刷,最后到第三个冰窟窿里用手把衣服搓洗干净。河水,冰冷刺骨,不一会儿,她的双手冻成了红萝卜。但她天天如此,洗呀洗,洗干净了再拿回屋用火烤,每次都要烤几个钟头。慢慢地,她的双手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最后导致手指扭曲变形。

为了维修房子,周汝珍骑着自行车到民政局去争取资金。

会计问她:“你是干什么的?”

周汝珍说:“我是金牛镇敬老院的院长。”

会计说:“怎么又换人了?男同志都干不了,你一个妇女干得了吗?”

周汝珍不知道该如何说是好。

这次没见到局长,第二天她又去了,但局长说暂时没钱,让周汝珍自己筹措。

回到家里,周汝珍就向丈夫借钱,丈夫不肯。周汝珍让儿媳妇帮着说好话,丈夫才给了她三千块钱。就这样,周汝珍把敬老院的八间房子全部重新修补了一遍,终于使老人们的天空不再漏雨。

为了改变敬老院的经济困境,周汝珍又绞尽脑汁想点子,搞起了“资本运作”:她用敬老院的牌子和资产入股,与人合开了一家福利工厂,每年可分得一部分利润,总算解决了敬老院的经费问题。

在敬老院里照顾老人,是辛苦活,是细致活,还是技术活。

她学会了按摩——老人们不是腰疼,就是腿酸。于是,周汝珍经常给老人揉揉后背,捶捶肩膀,捏捏胳膊。

她学会了理发——几十位老人,行动不便,外出理发,既花钱,又费事。于是,周汝珍就学会了理发,不仅理发,还要给老人刮脸。她说:“老人的脸面,就是咱敬老院的门面。”

她甚至学会了灌肠——老荣军丁军泉的肠子在战争中被打断过,一直有便秘的病根,几天就要灌一次肠,才能排泄大便。周汝珍刚当院长时并不知道。一天半夜,老人被大便憋得疼痛难忍,呜哇乱叫。叫声惊醒了沉睡中的周汝珍,她迅速起床,找来一辆小拉车,半夜三更拉着老人送到医院。在回来的路上,周汝珍想:今后再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总是往医院拉也不是办法,老人受罪呀!于是,她下定决心:跟医生学灌肠技术。

想法不错,做来不易。周汝珍第一次给于军泉老人灌肠时,由于手生,加上紧张,结果把老人弄疼了。不料,这老人是有名的火暴脾气,一脚就把周汝珍踹倒在地上。趴在地上,周汝珍委屈地哭了。那一刻,她心乱如麻:委屈、不解、痛苦、愤怒……千头万绪,齐涌心上。

但是,仅仅片刻的沉默,周汝珍便强忍着委屈爬起来,又是道歉,又是赔笑,继续哄着老人灌肠,终于把药液灌进去了。

有一次,周汝珍给老人灌肠之后,要让药液在大肠中多停留一会儿效果更好,她就用手堵着老人的肛门。不料老人憋不住了,突然挣扎发劲,顷刻之间稀汤粪便喷射而出,喷溅得周汝珍满脸满脖子。强烈的臭气刺激,使得周汝珍哇的一声呕吐不止……

周汝珍的灌肠技术不断长进,终于熟练如医。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于军泉老人每次便秘难忍时,都是周汝珍亲手灌肠。

于军泉老人活到了八十九岁。

临终前,老人颤抖地拉着周汝珍的手说:“闺女呀,我这辈子欠你的太多了。下辈子我变个牛,给你家耕地吧!”

…………

2012年初,“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推开不久,青县中心敬老院举办了一次“学习周汝珍做孝老爱亲之星”演讲比赛,那些年轻人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我们感到了周汝珍德行善举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大孝闺女”周汝珍伺候敬老院里的老人,一干就是二十三个春夏秋冬,她的大爱精神感染、激励着我,我才干了四个多月,我要向她学习

尽孝,干四年、四十年!——我连续三个春节都在园区陪同老人们守岁,有朋友来电话问我值吗?我告诉他们:值!

——我家在外地,平时很少回家,即使回到家,心也无时无刻不在园区,别人给卧床的张大爷喂饭,他习惯吗?常尿裤的李奶奶,她的裤子洗了吗?昨天夜里又梦到了李爷爷喊我……

——那天夜里,李景田大爷在我面前过世了。我给他刮胡须,剪指甲,又打来热水给他擦身,怕烫着他,我兑着凉水。旁边有人说:死人还怕烫啊?我说:他孤苦了一辈子,我要让他干干净净地有尊严地离去!

台上的年轻人充满深情在演讲,台下的老人们伴着泪水在鼓掌……

学习周汝珍,大孝献爱心。我们再一次看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早晨,雾霭渐渐退去,晨曦徐徐涌来。6点钟,香甜地睡了一夜的老人们渐次醒了,安静了一夜的敬老院像一支晨光曲,开始了新一天的演奏。

老人们开始穿衣服、叠被子、取脸盆、接水洗漱,动作舒缓,不急不躁。而周汝珍的早晨却是最忙的时刻,她的脚步像踩着铿锵的鼓点,急促咚咚,呼呼如风,从一间宿舍跑出来,瞬间又跑进另一间宿舍。

有那么多老人在等着她侍候,她只能像一个陀螺,高速旋转。

刘玉龙老人长期瘫痪在床,周汝珍进来了,给他倒水、擦脸,一只手还没将毛巾搭到盆架上,另一只手已经准确地拿起了床边的夜壶,让老人小便。

杜墨峰老人患了脑栓塞,周汝珍进来了,帮他扶着铁架子大便,之后又给他擦屁股、系裤带。

张文国老人弯不下腰,周汝珍蹲下身帮他穿好鞋,顺手又给他按摩了腿脚、胳膊、肩膀和脖子。老人缓缓地呼出一口气:“好舒服哇,好舒服哇。”

…………

当所有的老人都安详地坐下吃早饭的时候,周汝珍又要问问这个饭菜是否可口,问问那个消化好不好。

这就是周汝珍每一天早晨的“必修课”。一年到头,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那一年,来自小牛庄的李嘉义老汉突发脑栓塞,半身瘫痪了。突然的病变,让老汉陷入了绝望。他开始绝食了,一连两天滴水不进,任凭谁来劝说,就是一句话:“不想活了!”

第二天晚上,周汝珍端着一碗冲好的鸡蛋汤进来了,没有说话,咕咚一声就跪在了老人床前:“您老要是还不吃饭,我就不起来。”

李老汉扭脸向墙,不理周汝珍。

墙上的钟表嘀嗒嘀嗒,屋里静得没一点儿声音。不知过去多久,李老汉扭回脸来,看见周汝珍还在地上跪着。“呜呜——”李老汉号啕大哭。周汝珍也跟着哭起来。

李老汉终于吃下了这一碗鸡蛋汤……

后来,李老汉又整整活了八年。

有一年冬天,院里有七位老人同时闹病。周汝珍正忙得不可开交,突然听说家里婆婆和孙子也病了。她急得火烧眉毛,两边都需要照顾,都舍不下呀。

她把敬老院的几位老人安顿好后,就赶紧往家跑,半路上碰见丈夫从外头买药回来。丈夫一见她就火了:“你回家来做吗?你滚回去!家里不需要你!”

周汝珍虽然满肚子委屈,还是赶紧跑到家里看望婆婆。婆婆也正在因为看不见周汝珍而生气呢。周汝珍忍着委屈,把婆婆哄高兴了,这才又跑去看望孙子。看到孙子烧得满脸通红,周汝珍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孩子大哭起来。

孙子六岁的时候在天津做心脏病手术,周汝珍也是因为敬老院脱不开身,没能去陪孙子。孙子在电话里埋怨说:“奶奶,我做手术你都不来,你是不是我奶奶呀?”

电话这头,周汝珍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自从当了院长,周汝珍二十多年从没有在自己家里度过一个除夕。

周汝珍委屈地哭过,老人们感动地哭过,但她也开心地笑过,老人们更是一次次合不拢嘴地笑过。老人们都说,她是敬老院里的“开心丸”。

一次,周汝珍给一个老荣军的房间洒消毒水,不料老人不高兴了,气呼呼地说:“我喘不上气来,你还喷这东西!”

周汝珍连忙道歉:“没想到您老对这药味过敏,是我的不对,您别生气呀。”

可是老人依旧气愤不已。这时,周汝珍灵机一动,给老人端上了一杯水,学着舞台上的步子,用戏腔唱道:“老爷,喝杯水消消气吧——”

老人扑哧一声被逗乐了:“你这丫头哇。”

当时,周汝珍已经六十岁了,可在老人眼里,她还是一个“丫头”哇。

周汝珍年轻时在村剧团唱过戏,每周给老人们开生活会的时候,她都要先来一段河北梆子,博得老人阵阵叫好。

周汝珍不仅用戏曲给老人送去欢乐,也还能用戏曲消解老人之间的矛盾。

一次,两位老人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吵起架来,越吵越上火,服务员劝不开。周汝珍闻声跑过去,一进门就大喊一声:“爹们哪,你们别吵了!我给你们唱戏了!”一声喊罢,周汝珍也不理会两个老头儿,兀自声音高亢地唱起了河北梆子《大登殿》:在金殿叩罢头我抽身就走,不由得背转身我喜笑在眉头。猛想起二月二里龙抬头,我梳洗打扮上彩楼,公子王孙我不打,彩球单打平贵头。寒窑里受罪十八秋,等着等着我做了皇后。

周汝珍这一唱还真管事,俩老人当时就不吵了,微笑着像孩子一般,一动不动地坐在一旁聆听……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再也离不开周汝珍了。

侍候老人,起早贪黑,嘘寒问暖,洗脸洗脚,端屎端尿,不嫌不弃,和颜悦色,十天八天或许有人能够做到,一年两年或许也有人能够做到,但是,几十年如一日,又有谁能够做到?

即使是亲生儿女,也未必能够做到。

可是,周汝珍做到了。

原因何在?

她朴素的衣着里面,包裹着一位共产党员专门利人的高尚心灵!

她额头眼角的皱纹里面,深藏着一位公民纯洁无瑕的仁孝大爱!

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工作突出,周汝珍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按有关政策,她转成了国家正式职工。

1998年,她到了退休年龄,也办理了退休手续。

不巧,当时她为敬老院办事出了车祸,骨折住院。这样,家里的儿女和老伴儿都下定决心让她退休。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听说周院长要退休,就像失去了蜂王的蜜蜂,急得团团转,乱得满天飞。几位腿脚健全的老人雇车来到青县县城,跑到各家医院寻找周汝珍。当终于找到他们的周院长时,几位老人扑扑通通地就在她的病床前跪下了一片,额头磕地咚咚直响,像孩子一样哭喊:“老闺女呀,你不能退,你一定要打发我们死了再退,你不能不管我们!”

老人们跪在地上哭,周汝珍也跪下陪着老人哭,恳求老人们起来:“爹们哪,我不退休了还不行吗?我不退!等把你们都送走我再退休!”

就这样,她这个院长硬是没有退休。

对于这些孤寡老人来说,敬老院就是他们生命的终点。而每当有老人去世时,这些没有亲人的老人,周汝珍会把人间亲情一分不少地送给他们,让老人走得安详而有尊严。

老人临终前,周汝珍都会亲自给他们理发、洗脸、洗脚、擦身,再换上寿衣寿鞋。去世后,周汝珍会把苹果、香蕉、点心各一盘,供在老人灵牌前。火葬场的车来了,周汝珍会亲自帮手把灵柩抬上车,同时嘴里深情地念叨:“大伯呀,上西方大路拣好道走哇。”

一整套当地的丧葬风俗,周汝珍做得庄重肃穆而又情深意长。这让旁边的老人们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孝敬老人,尊敬老人,早已融化在了周汝珍的血液里。

每年春节大年初一这一天,周汝珍给院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拜年时,必定双膝跪地,作揖磕头说:“大伯呀,老闺女给您老拜年了!”

善行感悟

周汝珍把温暖送给了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更把幸福的憧憬带给了社会上所有的老人。

周汝珍用自己的行动,擦亮了党徽,增光了党旗,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同时,周汝珍的所作所为,也为社会提供了敬老院管理和服务的样本。

前几年,县里要调周汝珍去县城的光荣院当院长。敬老院的老人们听说后,又集体找到周汝珍:“周院长,你不能走哇!”

这一次,周汝珍坚定地说:“我就不走了,干到死吧。”

十几年前,她没能退休,她对敬老院里的老人说:“等把你们都送走了,我再退。”如今,她先后给一百多位老人养老送终了,她还是没能退休。

因为,敬老院里的老人,送走一个,又来一个,她是送不完的。

更因为,如今的敬老院与另一个福利院合并了,院里来了十几个被人遗弃的孩子,有脑瘫的,有残疾的,有智障的。这一下,周汝珍忙活得连自己的年纪也忘记了。

但是,青县金牛镇丰台堡村的村民们没有忘记:周汝珍已经七十岁了,她自己也是一位古稀老人了!

这片大地更没有忘记:这里有一个敬老院,敬老院里有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七十岁的大孝闺女——周汝珍!

善行荣誉

◎2008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2009年度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2011年度河北十大新闻人物

◎2012年度河北省道德模范

爸爸就是我的家

一个四岁的女孩儿需要什么?

需要爸爸妈妈抱在怀里的呵护和疼爱。然而,她四岁那年,爸爸摔成高位截瘫,妈妈决然改嫁他人,她反而成了瘫痪在床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的唯一依靠。

一个五岁的女孩儿需要什么?

需要在幼儿园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唱歌、玩耍、识字。然而,她五岁那年,身体还没有灶台高,却要承担起照顾瘫痪在床的爸爸和近于双目失明的奶奶的重任。

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儿需要什么?

需要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和奔跑在青青的草地上,和同学们无忧无虑地学习、畅游。

然而,她十一岁那年,却用自制的板车,推着爸爸,带着奶奶,在大上海一边乞讨,一边为爸爸求医治病。…………

1997年4月,黄凤出生在安徽省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

小黄凤四岁那年的冬天,她的天空突然坍塌:爸爸黄志仁在江苏打工时不慎从高空摔落,导致高位截瘫,大小便不能自理,吃饭、穿衣、翻身都要依靠别人。几个月后,妈妈因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便提出离婚,随后改嫁他人。妈妈离开的那一天,小黄凤追在后面,哭着喊着,最终也没能留住妈妈。小黄凤眼前一黑,昏厥在地。

就连黄志仁也不能相信:妻子丢下他还能理解,怎么能忍心丢下小凤啊?

于是,黄志仁就想:自己死了算了,也许这样她妈妈可怜小凤,就会把她接过去照顾,孩子也不用跟着自己受罪了。

他决定用绝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让黄志仁料想不到的是,看到自己不吃饭,小黄凤也不吃了。黄志仁绝食三天,小黄凤也罢餐九顿。黄志仁担心孩子饿出个好歹,就劝小黄凤吃饭,可是小黄凤又反过来劝他吃饭。随即,父女相拥,哭成一团。

黄志仁终于“妥协”了。

妈妈走了,屋顶塌了。原本完整的家,只剩下年幼的小黄凤、瘫痪在床的爸爸和患有眼疾几乎失明的奶奶。

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的小黄凤,却成了爸爸和奶奶唯一的依靠。

爸爸傻呆呆地盯着女儿,泪涌不止。小黄凤伸出嫩嫩的小手,给爸爸抹去泪水。但是爸爸的泪水更多了。这个可怜的男人,他现在拥有的,只有泪水了。小黄凤再次擦去爸爸的眼泪,像哄孩子一样,轻轻说:“爸爸不哭,爸爸不哭。”

五岁,六岁,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龄啊,这是一个还需要依偎在妈妈爸爸怀抱里撒娇淘气的年龄,这是一个任性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的年龄,这是一个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哭会闹的年龄。而这个年龄的小黄凤,却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强韧地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小黄凤就像一棵柔弱的小树,虽然还无法撑起坍塌的屋顶,却用新绿的叶片,在暗淡的天空中摇曳着希望。

个头儿还没有灶台高的小黄凤,站在小板凳上,试着炒菜、煮饭、下面条;饭菜做好后,还要喂爸爸。小黄凤端着摇摇晃晃的大碗,常常把饭菜洒到爸爸的脖子里;平时,小黄凤会摸索着给爸爸洗脸、擦身、按摩,晚上每隔两个小时还要起来为爸爸翻身。在给爸爸翻身时,小黄凤力气不够,翻不动啊,她就用头顶着爸爸的后背,用牙咬着爸爸的衣服,使劲拉,使劲拽,直累得满头大汗。但她从不说累,她心里明白:“有爸爸在,我就有个家。”

在春天和夏天里,小黄凤会跟着邻居在自家菜园里播种和采摘蔬菜;秋天,她会在奶奶的口授下腌制咸菜。最难熬的是冬天,在刺骨的寒风中,小黄凤要在水井旁给爸爸和奶奶洗衣服。她一遍又一遍地搓洗,冻得实在忍受不了时,就把手放在嘴边哈哈气,然后再接着洗,这样,十根手指都变了透明的红萝卜。

…………

善行者说

我没觉得我坚强,妈妈走的时候,我就哭了。

不管多难,我都要好好读书,以后还要带着爸爸读高中、读大学。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

长大了,我想上医学院,成为医生或护士,可以照顾爸爸,也可以照顾别人。

小小一棵树,冰雪压不住,迎着苦难,她在长大。几年过去了,小黄凤成了一个干活儿勤快、动作利索的“小大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志仁心疼女儿,领来低保金之后,偶尔会给小黄凤几块零花钱。可懂事的小黄凤,舍不得买零食,舍不得买自己喜欢的小饰品,她偷偷把零花钱全都用到了家里。有时候爸爸问起钱是从哪里来的,小黄凤就说是平常买菜时剩下来的。

随着年龄慢慢长大,一个强烈的愿望在小黄凤心底萌发:治好爸爸的病!要是爸爸能走路了,她想让爸爸带她去黄山,那是她在课本上读到过的最美丽的地方。这个愿望埋在小黄凤的心底,生根,发芽。

黄凤十一岁了,她要把心中的愿望付诸实施了。经过多次打听,她瞄准了上海的一家医院。

那时候,除了亲戚接济,黄凤家的生活费就是每月一百四十元的低保金。这些年来,他们省了又省,共攒下了一千元。她觉得,这些钱应该可以为爸爸治病了吧。于是,她决定去上海,越早越好。

黄凤恳求村里的电焊工叔叔,帮着焊了一副铁架,上面铺木板,下面装上四个小轮子。爸爸躺上去是一张床,黄凤推起来是一辆车。

这一天早晨,在邻居的帮助下,黄志仁躺在了铁床上。她们要到县城乘汽车,去上海。

天刚蒙蒙亮,黄凤带着奶奶,推起铁床,向县城走去。

从她们的村子到县城,五十多里路,那个铁床本来就笨重,上面又躺一个人,更是死沉死沉。正是初夏,太阳升起来,天气燠热。小黄凤推上七八里,汗水就浸透了衣服。坐下来歇一歇,喝口水,继续前行。黄志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对黄凤说,算了吧,咱们回去吧。黄凤推着车,脚步没有停。一直推了六七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县城汽车站。

大巴车的老板可怜他们,就免掉车费,并且免费装上那个铁床,把他们带到了上海。

2008年5月,十一岁的黄凤,带着全家仅有的积蓄,带着不能动弹的爸爸,带着视力几乎失明的奶奶,终于站在了上海街头。

这是黄凤平生第一次来到城市,河水一样的车流,直插天空的高楼,都让她看得眼晕。她用铁板车推着父亲,和奶奶一起,一边乞讨,一边寻找医院。为了攒钱,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一顿饭只吃一个馒头和几片咸菜。渴了,就到停车场接一碗自来水喝。晚上呢,一家三口就在天桥下栖身。

瘦弱的黄凤推着父亲在上海市内走哇走哇,直到第五天,总算找到了那家医院。但等待她的,却是一个绝望的消息:医疗费需要一万元。

黄凤一下子惊呆了,蹲在地上哭起来。擦干眼泪,黄凤决心继续在上海讨饭,为爸爸攒钱。可是,一连讨了两个月,也没有积累多少,而她就要开学了。于是,她们一家三口只得返回老家。

离开上海那天,黄凤望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不由得从心底涌上来一阵巨大的悲痛。

她想哭,但眼底早已没有了泪水。

善行感悟

感谢小黄凤,又让我们重新理解生活,理解人生,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是她,让这些再平常不过的道理熠熠生辉,成为我们最宝贵的人生信条。

黄凤是一个从苦难中走来的幼小的孩子,但她不是弱小者。在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她不俯首屈服,敢于昂首前行。是的,黄凤本不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和磨难。但是,这些压力和磨难对于黄凤来说也并非全是痛苦和噩梦。在自然界中,石墨和钻石的成分都是碳。然而,它们却是如此不同:一个乌黑松软,一个晶莹坚硬。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它们的天壤之别呢?是压力和温度。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给石墨加上六万个大气压,再加上两千摄氏度的高温,石墨就可以变成金刚石晶粒。我们眼前的黄凤,不正是这样的一颗金刚石晶粒吗?

2009年的一天,黄凤在电视里看到一条消息,北京有一家医院专治高位截瘫,而且价格便宜。黄凤心里一阵阵地高兴:爸爸的病有希望了!她决定利用暑假,带着爸爸去北京治病。

她开始为远赴北京做准备了。这次坐火车,铁板床太笨重,也不方便运输。焊工叔叔便专门设计了一个易于拆装的轻型木板车。

下火车后,黄凤让爸爸躺在上面。她拴上一条布带,用瘦弱的肩膀拉起板车,走进了北京的街道。

父女两人一边乞讨,一边询问。一个月后,终于找到了那家医院。然而,根本没有床位,而且价格也远非电视上看到的那么便宜。黄凤再次绝望地哭倒在地。

开学时间快要到了,无奈,黄凤只好再一次踏上返程。

这一年,十二岁的黄凤到离家二十里的镇上读初中。她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给爸爸和奶奶做出早饭和午饭,喂过爸爸后,就匆匆赶路去上学。傍晚回到家里,再做饭,喂爸爸,最后才是写作业。

黄凤就像一只上满发条的钟表,嘀嘀嗒嗒地走个不停。但是,她心中的那支红烛一直在燃烧。治好爸爸的病,是她的最大心愿。

2010年4月,黄凤再次带着父亲来到北京求医。

苦人终有天眷顾!

黄凤的大孝之举,引起了北京武警总医院的关注,他们破例收治了黄志仁。

当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安沂华掀开被子,为黄志仁做体检时,他猛地惊呆了:“长期瘫痪卧床的患者极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下肢血液栓塞等并发症,但在病床上躺了十年的黄志仁统统没有,身体的各项检查都十分正常。这个结果,通常需要三个人二十四小时轮流照顾才能实现。

然而,十年来,照顾黄志仁的竟然就是小小的黄凤,这真是一个人间奇迹!

医护人员都注意到:黄凤的手指关节特别粗大,与她的手腕明显不成比例,手上长满了厚厚的茧子,完全不像是一个十三岁女孩儿的小手,倒像是一个建筑工人的粗掌。

一只小小的蚂蚁,竟然做出了一头大象的壮举。在小黄凤的体内,蕴含着多大的能量啊!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记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意思是说,乌鸦是一种仁慈之鸟,小乌鸦刚孵化出来后,母鸦要哺育它六十天才会出巢飞翔自立。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飞不动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这时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这就是“乌鸦反哺”的故事,它和“羔羊跪乳”一起,成为我国颂扬传统孝道的经典。

幼小的黄凤也许不知道这两个故事,但她的血脉里必定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因子!

道德建设,需要从娃娃抓起,这或许有些俗说的味道,却是构建道德大厦最坚固的基石。

北京武警总医院尽最大努力,为黄志仁做了四次神经干细胞移植手术。那些天,小黄凤始终不离爸爸左右,陪着他与病魔抗争。

术后不久,爸爸的腿开始有了知觉,竟然能够轻微地活动了。看着爸爸那双被自己抚摩了十年却从来没有感觉的双腿,小黄凤第一次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十年来,小黄凤似乎早已忘记笑的感觉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一个花季少女绝不该有的忧郁,就像一个红彤彤的小苹果涂敷了一层厚厚的秋霜。“真希望爸爸能早一天站起来。”小黄凤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女儿的笑容,就像一束温暖而亮丽的阳光,直直地照射进爸爸的心底,让这个曾经在无数个深夜里号啕大哭的中年男人,也开心地笑了一次。

能看到女儿的笑容,黄志仁觉得这比自己的腿好起来还值得庆贺。

十年来,女儿为自己吃的苦受的累,真是太多太多了!“照顾爸爸,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苦。就是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因为,只有爸爸在,我才有个家。”小黄凤转过身去,用手捂住脸……

两年里,北京武警总医院先后为黄志仁做了六次神经干细胞移植手术,他的病情明显好转。

几年来,社会上众多爱心人士为黄凤捐款捐物,帮助她的一家渡过难关。

黄李村父老乡亲的热心关爱,时时让黄凤感念铭记。村里将黄凤一家列为“五保户”,亲戚朋友帮助他们代种几亩粮田。

从初二开始,黄凤转入五河县二中。在申集镇政府的帮助下,为黄凤一家在学校附近租住了一套沿街的房子,可以方便照顾爸爸和奶奶。

…………

每当有记者采访,或者参加电视节目的访谈,黄凤总会谈起关爱过她的人们:“在上海时,高阿姨每天都给我们送饭。在北京,武警总医院的吴阿姨、程叔叔……”只有说起这些善良的人们,黄凤忧郁的脸上,才会浮现出难得的笑容……

善行荣誉

◎2010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2011年度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

◎2013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称号获得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