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快乐宝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3:52:43

点击下载

作者:谭地洲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快乐宝贝

培养快乐宝贝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培养快乐宝贝作者:谭地洲排版:吱吱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4-01ISBN:9787538439014本书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Preface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刚出生的时候,只有四种基本情绪,其中之一便是快乐!也就是说:人,天生就是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发现,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是孤独的、郁闷的,他们不愿意说、不愿意听、不愿意笑,甚至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动不动就发脾气。孩子的情绪不好,父母也无法感受到快乐,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快乐性格也是可以培养的,特别是在孩提时代。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走上成功之路,那么就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快乐性格。

然而,孩子的快乐情绪培养,必须采取非物质化的手段,或者说必须着眼于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导。这也给很多父母带来了困惑:要如何感受孩子的不快乐,又要如何引导孩子走向快乐?

基于此,本书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告诉父母们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快乐,或者说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以下的几个要点,是本书的主要观点,也是培养快乐宝贝的几个核心条件,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 父母自己要快乐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快乐的必备条件。相信大多数父母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有了孩子的家庭,夫妻间要更加体谅、包容、忍让,随时提醒自己争吵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 孩子的身体要健康

也许有人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情绪快乐没有直接关系。事实恰恰相反,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健康的体魄关系密切。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孩子在健康的时候情绪非常好,生病的时候自然精神萎靡不振。由此不难看出,身体健康是拥有快乐情绪的基础和保障。

◆ 别限制孩子的自由

限制孩子的自由就是压抑他的快乐。这一点很多父母能够意识到,却很难做到。孩子不断长大,渐渐远离父母的“控制”,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父母因此以安全为由,限制孩子的行为活动。表面上看来,孩子越来越“乖”,事实上,他的热情和活力正在一点点丧失,他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

◆ 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

教育孩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对孩子的情绪教育更是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孩子不良情绪感到束手无策,根源在于我们对孩子情绪的不关心和不尊重。当孩子不快乐时,父母们往往采取两个极端做法:一是听之任之,相信过一会儿就会好;另一是严加斥责,让孩子在惧怕中保持安静。这两种做法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尊重孩子的感受、用心体会孩子的情绪,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是成功实施情绪教育的前提。Chapter 1

1 你希望孩子更快乐吗

NIXIWANGHAIZIGENGKUAILEMA

你希望孩子更快乐吗?相信没有一个家长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视宝宝为掌上明珠,几乎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这样“无私”地爱着他们,为的难道不就是让他们感到快乐吗?

可现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孩子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愿望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快乐却似乎越来越少了。当孩子扬起稚嫩的小脸,认真地讲出“我不快乐”这几个字时,身为父母的我们真的迷惑了。糖果、小玩具、新衣服,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睡前的一个故事,这些曾给予我们无比快乐的东西,如今已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想让现在的小家伙们真正觉得快乐,似乎越来越困难了。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物质条件匮乏的过去,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比如美食、好看的衣服、好玩的游戏,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快乐;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基本的生理需要并不成问题,对他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当然也就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快乐。

因此,对于现代的父母来说,关键的不是给予孩子快乐,而是让孩子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比如开朗乐观、自信坚定、对周围变化的环境做到足够的适应。慢慢地,他们就会自己去定义快乐、寻找快乐、实现快乐。

快乐教育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我们成人应该毕生去体会和实践的生活信条。孩子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承担着莫名的压力和影响,如果对你而言,快乐已不是一个心爱的玩具那么简单,那么对于孩子也同样不是。第1节 快乐方程式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于社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比这个问题更重要!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一定意义来说,也恰恰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价值观,究竟是希望孩子快乐,还是成功。

成功主义和快乐主义的教育观都要求孩子追求卓越,但两者之间不同的是,成功主义的家长是老板,是监工,他们脸上的阴晴完全取决于成就活动的结果,而非过程。诚然,现在的社会压力那么大,要想生存,首先要获得成功,哪怕它与暂时的满足、快乐不一致,也要坚持下去,毕竟成功是基本的生存之道。

单就“获得成功”这一目标本身而言,它是不完美的,正如成功者如果仅仅取得了成就,内心却无法得到快乐的话,他的成功本身也是不完美的。与成功相比,快乐更简单,不需要与人竞争和比较,完全靠自己获得,又不会轻易被谁夺去。如此与其他目标都不相悖的生活体验,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呢?

宝宝女儿小柔今年已经3岁半了,人都说人如其名,小柔却是个例外。不仅不“温柔”,而且性格倔强,还很有自己的小道理。

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小柔也不爱去幼儿园。她说老师只喜欢“乖孩子”,不违反纪律、不乱说话、会讨老师喜欢的宝宝在幼儿园很受宠,对这一点她觉得很不公平。别看小柔年纪小,一张小嘴却是相当能说会道,有时候几个大人的道理都讲不过她。有天早上,她又磨磨蹭蹭地不想去幼儿园,妈妈催促着说:“小柔快点啊!再不快就来不及了!”小柔却慢条斯理地“质疑”开了:“为什么要快啊?幼儿园又不会长腿跑掉?!再说了,我们老师说,做事情要认真仔细,不要毛毛躁躁的,我在认真地穿衣服穿鞋呢,我这是听老师的话啊!”弄得妈妈一点脾气都没有。其实,妈妈也知道小柔这样有个性的孩子,在幼儿园有时是会受到老师限制的,这当然会让孩子不舒服。可是小树就要勤修理才能长大成材,妈妈也希望老师能把小柔的性格改一改。

小柔的倔强源于她的不快乐。小柔很有自己的道理,但恰恰老师只喜欢“乖孩子”,不违反纪律、不乱说话、会讨老师喜欢的宝宝在幼儿园才会受宠,像小柔这样的“硬骨头”,是不太适应幼儿园的集体教育的。因此小柔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无法体会到快乐,她的性格得不到释放,能力得不到发挥,她根本就得不到认可,因此也就感受不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 fun”,从字面就可以体会到,这种快乐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表演给谁看的,完全是孩子们真实的体验,是一种从内心流淌出的幸福和满足,这才是宝宝们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真正应该体会到的感觉。为了这样的美好,我们的教育本质上也该是快乐的。让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享受这个世界,享受学习、享受做事、享受为人,然后在快乐的心情中,获得自己定义的成功。

但认为希望孩子们快乐的家长,让我们自省一下,我们还是更希望宝宝说我们想听的话,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成为我们期待中的样子吧?如果他哪天拆坏了你的一只昂贵的手表,你会因为他的兴奋和雀跃而既往不咎吗?我们自认为提供给他们的巨大快乐,充其量也不过是娱乐,是让他们获得快乐的最低级手段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发展有“三大法则”,那就是自我尊重、自我认同和情绪控制。这三个方面有助于宝宝慢慢形成明确坚定的价值观、减少成长中的迷茫和苦闷、学会自己随处体会快乐的感觉,也有助于提高快乐的程度。01 赢得自尊

在父母主观臆想的世界里,幼儿自尊感这个概念被严重地误解了——“孩子嘛,还谈不到自尊这个问题”;或者片面地认为,只要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甚至是无条件的爱,让他们感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自尊就自然会得到发展。

其实,积极的关注仅仅是宝宝形成自尊感的条件之一,宝宝自尊感的高度发展不仅取决于能够获得恰当的支持、积极的鼓励和无条件的关爱,更决定于他们自我信念中对世界的掌控感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

美国教育界曾掀起过一场运动,那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意味着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想想看,当你昂首阔步地面对自己、面对周围、面对未来的时候,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不是“我能行”、“我会实现我的目标”、“暂时的挫折打击不了我”……假如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的自尊,快乐还会遥远吗?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孩子自尊感的发展确实还有待提高。也许是从小被父母包办一切,他们的生活更像是被导演的一场戏,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也丧失了对世界的控制感,久而久之变得浑浑噩噩,对什么都无所谓,缺乏上进心和勇气,甚至越来越自卑。有的孩子本来可能很有干劲,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珍贵的探索行为,却偏偏被父母说成是淘气、捣乱,一次次地被遏制打击,十足的劲头估计也只能变成泄了气的皮球了。孩子的成长中充斥着这些消极情绪,整天笼罩在恐惧和担忧之中,要想获得快乐谈何容易。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晓飞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生子,他的降临对他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子诞生记。晓飞从不自己睡,不仅不自己睡,还经常是被爷爷奶奶抱着摇晃一整夜的。怕他上幼儿园受委屈,跟小朋友玩被欺负,晓飞在小学之前的童年生活,就是在他家宽敞的小别墅和屋外的花园里度过的。他不知道什么叫被拒绝,从来都是他拒绝别人;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他的需要还未说出口就已经被满足。大家应该都猜得到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晓飞根本无法适应学校生活,面对聪明能干的小伙伴们,他深感自卑,在学校压抑着度过,回家之后就乱发脾气,整天不见笑容。他也想尽量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可这对他而言,是多么艰巨的挑战啊……

溺爱也是一种不尊重。不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不尊重他们的发展规律,甚至不尊重他们的未来。身处溺爱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不会快乐,因为他们只是一个期望的继承者,这份爱的沉重是他们承载不动,也不该肩负的。

当然,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不至于被我们溺爱到如此地步,但我们可以认真想想,我们的孩子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如果我们身边的宝宝聪明伶俐、懂礼貌会说话,我们的开心里是否有虚荣的成分?相反,如果他们在超市乱拿东西,在小区里大喊大叫的时候,我们的气愤又是因为什么呢?

任何人都有被人尊重的权利,也需要体验到自尊的感觉,孩子更不例外。因为自尊是快乐的第一心理动力,也是健康人格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快乐自信地长大,希望你多多注意以下几点。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是无条件的,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管孩子正在接受表扬还是批评。如果孩子表现好才能赢得尊重,稍一犯错就只有贬损和斥责,他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的,更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到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维系。其实想想看,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犯了错误,本来已经很自责恐惧时,还遭到一通批判甚至冷嘲热讽,我们的心里也不会舒服。经常用换位的角度考虑一下,我们希望获得怎样的尊重,就应该去怎样尊重孩子!

孩子也渴望被尊重,首先就是被最亲近的父母尊重。要尊重孩子,首先要避免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出现,例如“你真笨,什么都学不会”、“你没长耳朵吗”、“这么不听话,早知道就不该生你”、“你把我们的脸都丢光了”、“为什么人家可以但你不行”等等,类似的说法应彻底从父母的语言系统中消失。如果孩子真犯了错,也要首先向他说明错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然后明确对的做法和想法,并对孩子的改正能力表示坚定的信心。

打孩子是最伤孩子自尊的行为,现在的家长已经越来越注意这一点,所以我想强调的是,任何属于惩罚性质的做法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方法有很多,用暗示、旁敲侧击、举反例等办法让错误行为自然消退都是上策,中肯的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中策,而惩罚绝对是下下策。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都很强,父母惩罚的恐吓作用很快就会被逆反、抗议甚至憎恨取代,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让孩子变成你的“敌人”,并加速其自卑、逃避等消极性格的形成,对其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帮助孩子成功

人人都渴望成功的体验,人人都需要成功来坚定自信,对孩子而言,成功的经验更是重要。当他第一次坐起来看到直立的世界,第一次从妈妈手里接过糖果,第一次用脚掌感受大地的坚实,那种成功的喜悦是任何快乐都无法代替的;当他帮助妈妈做家务、洗干净小袜子、在小区的楼道里捡起一张废纸、帮助幼儿园的小朋友完成手工制作,这点滴的成功,都在为他的成长积累着一分一毫的自信。

别认为这样的小事微不足道,别以为只有在幼儿园里得到了小红花、在美术课上画出了小青蛙、可以用英文流利地对话才叫成功,如果你的孩子暂时还做不到这些,那么鼓励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真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自豪的表情绝对会感染到宝宝,慢慢地,你会在他不擅长的领域看到他惊人的进步。

当然,更好的做法就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宝宝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看似简单的事情,他们学起来可能并不轻松;失败只是暂时的,不要一味指责,指导性的建议比批评更有意义。“来,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如果这样会不会更好”、“如果我是你,也许我会这样试试看”、“别泄气,再努力一次没准儿就成功啦”……这些话都会让孩子觉得你和他在并肩作战,而不是仅仅把困难留给他,然后等着看他笑话。

积极的自我暗示

宝宝年纪小,他们的自我评价其实往往就是大人对他们的评价,比如“妈妈夸我是乖宝宝”,或者“爸爸说我很聪明”,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式语言,对于宝宝确立积极的自我暗示影响重大。对于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具有自卑感的宝宝来说,不断肯定他们的小进步,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宝宝塑造积极自信的自我概念很有帮助。

另外,父母还可以教会孩子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例如失败时要安慰自己“没关系,谁都不可能每次都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行”;犯错受了批评要告诉自己“妈妈生气的只是我做的错事,并不是生我的气,只要我不那么做就好了”;遇到困难时要对自己说“我不笨,不认会输,我要再试试看”等等。这些自我暗示的语言,其实更是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完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切忌一边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却在听到他考试成绩不佳时又大发雷霆,要确保“言传”和“身教”是一致的。

全面地评价孩子

当几个妈妈在一起抱怨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的描述:“我们家宝宝啊,倒是挺听话,可就是胆小,这样以后怎么在社会竞争啊?”“听话就好,我家的那个简直就是小霸王,左邻右舍的孩子见了他就像见了过去的土匪,人人敬而远之!”“土匪有出息,聪明的孩子才能当土匪呢!不像我家宝宝,别人家的孩子学走路他学爬,人家会说话的时候,他才会走,全都慢半拍。”“他是发展的晚,并不代表笨!我那孩子倒是聪明,背广告词特别快,背英语单词就不行了,一句话,只要是学习能用到的,一样也记不住。聪明不用在正地儿,跟没长脑子一样!”……

不知足的妈妈们总看到孩子的缺点,其实,以上他们数落的宝宝们,个个都有很多优点,如果妈妈们能看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事情也许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我的宝宝特别听话,虽然有些胆小,那是因为一直没离开过我们的保护,我以后要多多给他自主权,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的!”“这一点,我家宝宝应该向你孩子学习,因为他确实有些淘气。这一点可能是我的疏忽,我过去只是限制他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从来没真正跟他讲过为什么,从今后我要多让他的好奇心用在探索性的活动上,没准儿还能培养出一个科学家呢!”“你说得对!我家宝宝的各项发展都有些落后,开始的时候我很担心,后来发现他也都能学会,而且也不比别的孩子差。我想,孩子之间总是有个体差异的,看到他学会一件事情时候的高兴劲儿,我也觉得很快乐。”“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是老师总反映他在幼儿园上课不够认真,我想,既然我在培养他智力的方面不用花太多心思,那就多想想怎么吸引他在学习问题上的注意力吧。”

用全面的眼光评价孩子,用发展的观点帮助孩子,有了你的理解,孩子才会是快乐的。孩子本来就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需要全面发展,也需要在方方面面都树立尊严和自信。02 自我认同

5岁的毛毛聪明懂事,听说有个母亲节,于是便想着那天给妈妈做顿饭吃。不能动煤气又不能用电锅,这该怎么办呢?聪明的毛毛最后决定做西餐,既安全又简单。说干就干,他把花生酱涂在了饼干上做三明治,又把蛋糕放进牛奶里做麦片,把果冻和冰淇淋搅在一起当饮料。如果这些都不算离谱的话,他还用巧克力做沙拉,用薯片夹草莓,总之是把他喜欢的食物全部“混搭”个遍。看着儿子的发明创造,妈妈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宝宝啊,这个花生酱妈妈不是涂面包用的吗?蛋糕放进牛奶里就没法吃了啊……”“我就喜欢这么吃嘛!”满以为妈妈会夸他懂事的毛毛不高兴了。

做家长的都知道,两三岁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他们的心气儿很高,可是能力却不够,常常是好事没做成,倒给家长添了不少乱。这时候,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随意评价他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或者从给自己添麻烦的角度让孩子不要这样胡闹等,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探究行为,降低他们的自我评价。

孩子渴望独立,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他们第一次自我意识萌发的表现,也是幼儿脑部机能高速发展的标志,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虽然可能会给你的生活增添麻烦,甚至闹得“鸡犬不宁”,我们仍然应该理解和珍惜这些行为,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上边提到的毛毛的妈妈,就因为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只从自己的思维模式判定孩子的行为很“可笑”,从而使孩子刚刚产生的自我意识受到了压抑和打击。

母亲节快乐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树立他们积极的自我概念,让他们更自信、更快乐,家长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用鼓励的话语和孩子交流,用接纳的态度评价孩子的行为。“宝宝做得真不错”、“妈妈相信你能行”、“好像看起来挺不错哦”、“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等等说法,都是鼓励孩子很好的语言。你的信任和赞许,会让孩子潜在的自我控制机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就更愿意去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而且,孩子会因此更加信赖父母,与父母的内心贴得更近,遇事反而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导和建议。

另外的一个注意事项,是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干涉。越是孩子自尊高度发展的阶段,越是自我意识高度萌发的时期,父母就越可能犯“越权”的错误,即投入过多的关注,并在孩子努力的过程当中掺杂过多的主观意志。他们总是把孩子在做的事情当成他们自己的事情,把孩子将要取得的结果当成自己即将面临的结果,于是看似比孩子还着急,还用力。殊不知,这样好的出发点并不能让孩子领情,相反,这只会让孩子反感甚至厌恶。因为你的做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权力被剥夺了,他的努力与他想取得的结果已经无关了,对于他想完成的事情也没有了责任感和归属意识。本来的意愿,因为家长的过度参与而变得趣味全无。

自我认同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有了对自身能力的信任,他们才愿意去完成一个任务,实现一个目标,达成一个心愿,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自我的认同感能让孩子树立对人生基本的热爱,也帮助塑造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帮助他们在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快乐,因此,也格外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着重保护。

先认同孩子

人之初到这个世界,几乎是最无能力的生物,虽说最聪明,但生长周期的比例也最长,很多动物在幼儿期阶段已经可以出外觅食、承担家庭重任了,但人类的幼儿还需要成年人的悉心照顾,否则连生命都难以维持。人类特殊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我们与生俱来就需要互相依靠、通力合作才能谋求个人的发展;而人类相互依存的生活现状也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地需要周围群体的评价作参照,自我认同感更是如此。

所谓自我认同,即个体依据个人经历对自我的认识,身处成长期的儿童,其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外界反馈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由于孩子本身的思维能力和评价系统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自我的判断和认识主要来自于他人,尤其是至亲的父母的评价。经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无疑会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价值的、受人喜爱的;过多地批评也只能给孩子带来消极的自我感受,进而形成自卑、怯懦等退缩型个性特点。

父母的认同,例如频频的点头、赞许的眼神、表扬的话语等,对于孩子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同感的建立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多点头少摇头,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打击,多帮助少嘲讽,让孩子建立更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自信地面对一切挑战。

让孩子喜欢上自己

一个认同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喜欢自己的孩子。他为自己的优点感到骄傲,也相信自己可以不断地改正缺点,不断提高。让孩子自己喜欢自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尤其对于孩子好的动机行为,比如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帮助其他小朋友,尊敬长辈等等,哪怕这样的行为是“应该的”,也要及时表示你的喜悦,“你能这么做,妈妈真高兴”、“妈妈为你骄傲”、“你这一点值得我们全家向你学习”,这些表达都有助于孩子悦纳自己,进而对自己产生喜爱之情。

若孩子很少有主动的利他行为,或者很少有成功的经验,这时家长就应该为其创造相应的活动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奉献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尤其要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不断进行积极评价,例如“妈妈认为乐于助人是一项很好的美德,我很高兴我的宝宝做到了”、“你看看你做得多好”、“真不错,爸爸看了也一定很高兴”、“让我们把整个过程讲给爸爸听”……这些引导都能将孩子的关注点从事情的结果上转移到事情本身的性质和行进过程,从而让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自我认同度。03 情绪控制

快乐的第三法则——情绪控制,或许这是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相信父母们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想让孩子快乐,就要让他们远离负面的情绪,例如挫折、愤怒、悲伤等,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保护孩子以免受不良情绪的侵扰。这样的家长常常为孩子的错误寻找恰当的理由,以避免宝宝内心产生自责和挫折感;当孩子生气或是难过的时候,急忙转移注意力,用玩具或零食让宝宝破涕为笑,不停地人为制造看似正面的情绪环境。

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让孩子获得了快乐吗?我看不见得。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反而导致了不少孩子情绪控制力较弱,对于轻微的刺激即反映强烈,大哭不止、暴跳如雷、拳打脚踢的现象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正是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过度的情感保护妨碍了孩子的情感成长。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最后带着情感需求的缺陷进入成年期,只会酿成更多的悲剧。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情绪,他才有可能理解他正在感受到是什么情绪,这种情绪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各样的情绪。

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并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感生活,并且学会有效的实施控制,这其中尤其应该注意以下的内容。

情绪控制需要合理宣泄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力量,也是一种对待外界环境的无意识体验,要想有意识的改变情绪的本质,即把消极的情绪变成积极的情绪,没有很强的意志力是基本无法做到的。而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又是有积累效应的,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需要合理宣泄,否则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的一点就是,控制情绪并不等同于压抑情绪,就像治理洪水,疏导永远比堵塞要明智得多。对于孩子而言,由于其情绪控制的经验还不多,也尚未总结适合自己的合理的情绪宣泄方法,因此父母更应该防患于未然,训练孩子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点需要明确的是,宣泄并不等于发泄。情绪的发泄只能获得暂时的痛快,之后仍然是该悲伤还悲伤、该气愤仍气愤,对于消极情绪的结束没有任何帮助。其实,有效的情绪调节办法应根据不同情绪的性质而异。比如,处理悲伤情绪的最好办法是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宝宝体验到爱和温暖;对于愤怒和自责等情绪表现,家长应该去了解引发情绪反应的事情究竟是什么,然后解决这类问题,或者帮助孩子分析清楚事情的性质,告诉孩子今后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应该怎么去想;至于创伤感和委屈感,远离导致创伤和委屈的事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具体的处理办法也还要由事情本身的实际情况、宝宝的性格特点等区别对待,但一个关键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情绪问题的处理方法不一而足,并没有一个放之皆准的解决模式,需要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多想办法。

增强心理免疫力

同样是打针,有的孩子哭声震天,有的却十分坚强;同样是遭到了老师的错怪,有的孩子就能很快忘记委屈,继续快乐地玩耍,有的却一直“耿耿于怀”,从此对老师不理不睬……在同样的情境下,为什么有的孩子安然无恙,有的却过不去心里这道坎呢?就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或称心理抵抗力)不一样。

生物学中的免疫力是指人体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正是有了免疫力的存在,人体才得以识别和消灭病毒、细菌,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心理免疫力对于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类似的功效。正如想要提高身体素质,需要提高免疫力一样,想要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具有更好的对消极情绪的抵御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势在必行。

宝宝由于自理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又尚未完善发展,想要让自己不断萌生的越来越多的需要得以满足,就只有靠喊叫、哭闹甚至生气发火来表达,这时,其情绪失控的现象也最容易出现。针对这类情况,家长的预防工作就要首先做好了。比如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之前,要告诉他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如果真的喜欢可以回家之后告诉父母,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妈妈都会满足他;再比如去超市购物之前要和孩子讲好条件,不许翻乱货架上的东西,不许想要什么就必须买,否则以后不再带他出去玩,等等。如果孩子表现得好,最好额外给些奖励作为表扬,这样的准备工作都会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以避免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产生的哭闹和难过。

另外有的孩子比较胆小,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他们更容易受到恐惧、挫折感及委屈等消极情绪反应的侵扰。对于这类宝宝,家长应该提前向他介绍一些事情可能的结果,比如去动物园之前可以给孩子描述一下可能见到的景象,“我们这次去动物园你可能会看见很多庞然大物,像是大狮子、大老虎之类的,妈妈给你买的画报上也有它们的样子。别看它们个子大,但被关在笼子里了,我们是很安全的,它们跑不出来,勇敢的饲养员叔叔还敢走进去给他们喂食呢!”或者当孩子要面临一项挑战,你可以提前向他表明自己的立场:“明天我们的小英雄就要去参加运动会了,妈妈真为你骄傲!妈妈小时候最不爱运动了,你比妈妈强!明天你得不得奖,妈妈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妈妈希望你通过运动会喜欢上运动,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那才是最大的收获。妈妈希望你变成我们家的运动专家,帮助爸爸妈妈一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好吗?”这样的提前“动员”消除了孩子的紧张和忧虑,也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获取快乐的活动中。

最后还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一贯的情绪发展都比较正常,但偶然会对一些情绪刺激作出比较激烈的情绪反应,只要还不算过头,时间也并不持久,家长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只要采取忽视的态度,孩子会自己恢复到平时状态的。切不可表现得过分焦虑,否则也会加剧孩子的不良情绪反应,或诱导其再次发生。04 快乐密码[训练]

训练目标 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纯粹的快乐感觉;同时还能培养宝宝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强化其前庭刺激。

训练分析 纯粹的快乐感觉,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是最珍贵的情感体验。爱笑的宝宝,不仅智力发育会优于同龄人,其社交能力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训练方法 快乐的不倒翁 适宜年龄2~4岁

该游戏需要准备一个不倒翁的形象。首先,由家长出示不倒翁,然后引导宝宝了解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的原因。接下来,教孩子双腿盘起,坐在床上,家长一边念儿歌,一边从左右、前后等不同方向推动孩子的身体,要求孩子保持平衡,像不倒翁那样,倒下了又能坐起来。还要一边说着儿歌,“说你呆,你很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坐起来。”如果孩子还不能掌握好“不倒”的技巧,家长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这样做既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孩子直观地学习“不倒”的要领。第2节 快乐也需要培养

生命是可以被享受的。无论你境遇如何,地位怎样,你总可以选择两件事情:快乐或者不快乐。曾有个幼儿园老师问他的孩子们,“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妈妈今天夸我听话!”“快乐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场!”“快乐就是我长大了!”……看来,孩子们的确更懂得快乐的真谛:快乐,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快乐,就是自己让自己快乐。

小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好动、顽皮、爱说爱笑。如果拿这条标准来衡量才4岁的丁丁就不合适了,因为他简直比他爷爷还“懒惰”:懒得动、懒得笑、懒得说话、懒得做事,甚至懒得吃喝。丁丁好像没有自己的喜好,带他去超市问他爱吃什么,他总说随便;在幼儿园里,他也没有特别喜欢的小朋友或玩具,反正老师让他玩什么他就玩什么,让他和谁玩他就和谁玩。丁丁比较喜欢看动画片,但只要是动画片就行,从不挑拣,哪怕爸爸过来要看新闻,他也好像并不生气,只是默默地走开。妈妈对丁丁这样的状况很担心,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并不快乐,她也曾试着带丁丁出去玩,给他买一些益智玩具之类,他的改变也不大。

在父母一手安排的世界里,丁丁根本找不到自己。他也许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想法,也表达过愿望和要求,但都被爸爸妈妈善意地拒绝了。他们不知道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小念头,对于孩子来说,快乐也许并不是巧克力、小汽车、迪斯尼,而是一次郊游、一张卡片、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

我们都知道,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孩子的快乐已经不能单纯靠物质的提供引发了,对他们来说,快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支持。

追根到底,能帮助孩子快乐起来的最重要途径,还是做父母的我们,自己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每天紧张兮兮、患得患失、过于完美主义,孩子怎么能成为一个快乐、知足的人呢?研究表明,成长在快乐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比一般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快乐。这其中不乏有遗传的因素,但孩子快乐的最终源泉,还是父母为其创造的安全、快乐的心理环境。01 培养是一种促进

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没有外界施加的压力,我们通常都会保持目前的状态不变,虽然也许我们对于这种状态并不满意。在宝宝的成长初期,如果不是你的积极促进和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会大大地往后推迟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间;就像他长大之后,如果你不催促他去做作业,他就会躺在沙发上长时间地看电视,好像根本忘记了有作业的存在。努力是痛苦的,拼命的努力更加痛苦。如果没有人培养和促进,孩子最初充其量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他所能取得的成绩远比他的实际能力所能做到的要少得多或晚得多。

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带”,在这个区域里,我们不用花费任何努力,感觉舒适安全。任何一次有意识的努力,或者第一次尝试做新鲜的事情,都是对“舒适带”的极大挑战。对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孩子们来说,如果这时没有父母的坚持和鼓励,他们很可能老早就停了下来,再也不愿前进一步。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自己只能走这么远,觉得自己的能力只是如此,他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获取满足感和自信的机会,于是变得越来越“懒惰”,也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明明如鸡肋一样地工作,还是因为担心无法迎接挑战而选择了“安全”,放弃了前进和突破的快乐;说了不知多少次要给房间大扫除,最后还是给自己找了很多继续拖延下去的借口,虽然避免了劳动,但看到那些垃圾心里就别扭。

有一则寓言:鸟妈妈和鸟宝宝住在巢穴里,转眼到了鸟宝宝该学习飞翔的时候了,可是鸟宝宝不知道此事,如果听任鸟宝宝自行其事的话,它就会留在温暖舒适安全的窝里永远不飞出去。鸟妈妈还知道,是到了鸟宝宝应该离开巢穴飞到外面去的时候了,如果没有准备好就飞了出去,鸟宝宝就会掉在地上;如果到了时候还没飞出去,鸟宝宝就会拒绝离开巢穴。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现在,鸟妈妈完全有信心相信她的儿子已经准备好了。于是,鸟妈妈就给了它坚实的一臂肘,一下子把它推出了巢穴,从此,鸟宝宝开始自由飞翔了。

突破自己,本身就会获得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成长的快乐。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体会成长的喜悦,拥有越来越强烈的能力感,这才是最震撼心灵的、由衷的快乐所在。02 当培养遭遇抵制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委屈了,“我们不是没有培养啊!你说的提供机会什么的,我们都在做啊!可孩子根本不听我的话啊,他只愿意做他想做的事情,如果我让他做什么他一定不肯的!难道为了让他快乐,就要事事顺着他的意思吗?”

当然不是。我们要做到只是希望他们在完成我们的要求时能更自愿、更快乐,而不要带着被强迫或者被逼无奈的心情去做,因为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下,他将会取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快乐的情绪,绝对会提高他成功的概率,也会丰富他的收获。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努力引导应该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帮助的促进,而不是一种负面的,带有贬低、控制、强迫甚至愤怒等色彩的“督促”,如果我们硬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整理房间、做额外的家庭作业、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宝宝们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愤怒、憎恨、对抗的情绪也会随之产生。这并不是亲子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其实只不过是孩子对威胁的一种本能的逃避,但这种逃避却会蔓延到很多领域,他以后会试图逃避家长安排的一切任务,不仅如此,这样的逃避还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求知欲,阻碍他们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并且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永久的情感伤痕。这对于孩子,甚至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许多家长都看不到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不是应不应该约束、管理、引导、教育孩子,而是应该如何约束、管理、引导和教育。那种强制的、严厉的甚至是负气的方法,不仅无法教育出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他今后的人格也会多少被扭曲;而如果我们尝试更多的,使用接纳的、鼓励的、较少敌对的、平等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宝宝们也将会更努力、更有能力、有抱负、负责任,这就是积极地培养带来的结果。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也许只要你多关注、多微笑、多鼓励、多参与到他的努力过程中,那些之前他厌恶之极的事情都会重新引起他的兴趣。他不爱读英语是因为怕你说他进步慢、不努力;他不爱早睡觉是因为他觉得你们的家庭都是夜生活的一群,他还想和你们多玩一会儿;他喜欢顶嘴是因为爸爸妈妈都太爱讲道理了,在与你们的争辩中他从来都没胜利过;他不爱去幼儿园也肯定有很多的原因,只是你都没有发现而已……孩子的兴趣栏里几乎是一片空白,拥有无限的可能,你可以让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愉快,也可以让它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无奈。

所以,你应该去培养你的孩子,用一种正确的、让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作为父母,你有权利好好管教你的孩子,更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接下来整个一本书的内容,我都会努力和你分享正确的培养方式,也将作为一个孩子的代言人,向你描述宝宝们心里的真实想法,让我们共同努力,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成为一个既快乐又成功的人。03 积极的培养

积极培养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采取行动,它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让他们凡事都能用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实践。积极培养能够帮助孩子冲出他的“舒适带”去探索、去冒险,它有助于孩子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更有助于他们体会到事情进程本身的快乐。

积极培养是鼓励的、向上的,不是唠叨责骂,强制要求,它不带有负面的情绪色彩。积极培养总是表现出尊重、关爱和你对孩子的重视,它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尊,感觉到成功的可行性,感觉到除了成功他还有别的理由愿意从事这项活动,感觉到做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雀跃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积极培养也是灵活的,它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以孩子的积极情绪作为前提,也只以孩子的快乐和收获作为目的。由此可见,积极培养的前提是孩子自己的意愿,是他的兴趣所在,如果你一定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子的话,也要先尝试让他对你的塑造感兴趣。

积极培养的途径

积极的培养对于你所期望孩子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都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对孩子施加的这样有意义的培养,你可以采取3种方式。

第一,通过你的模范作用影响你的孩子,也就是要以身作则。孩子观察你的行为、情感表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模仿行为获得变相的促进与鼓励。积极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塑造你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让它们保持在值得孩子学习的水平上,以便孩子在“走路中学会走路”。这就像你为孩子规范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是你们全家都按照这样的生活习惯在生活,而不是你在打牌晚睡的同时还要他看书早睡一样,在你的规范应用于孩子身上之前,务必先确定自己已经履行。你的言行不一是这种积极培养的大忌!

第二,培养的过程是直接的、具体的、细节性的,并不是你讲述一个原则之后,就要孩子做到完美。你强调的持之以恒究竟指什么,遇到具体困难时要如何坚持,想要放弃的时候要怎样激励自己等等,你必须为你的孩子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看清楚你对生活、家庭、事业及责任感等方面的态度和做法,然后让他在他自己的生活领域中尝试做做看。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他需要的绝对是你的指导而不是置身事外的指责。

第三,你要尽量多去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活动,比如他与同伴交往的情况,有什么成就追求、文化经验和休闲爱好,这些都能帮助你更真实地了解你的宝宝,帮你找到教育他的最佳切入点。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尽力去帮助他以快乐的角度重新认识他周围的资源,“好像有些偏心的老师,其实还是很喜欢你的”;“楼下那只小狗不是故意吓唬你的,它可能也有些怕你,就像你看到它也会钻进妈妈怀里一样”……这些都是让他更快乐的原因。

积极培养的目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最重视的是什么?在孩子的发展和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对你来讲他最需要获得的东西是什么?你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你要让孩子有成就还是快乐?进取还是知足?成功还是满足?或是所有这些?当你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这些重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对你的孩子选择什么道路并且成为哪种类型的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同样反映出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价值观。你如何看待家庭、信仰、教育、社会公平、健康、成就、快乐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会影响你如何养育你的孩子。教育永远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如果你总是抱怨孩子不能实现你的理想,不能像你一般优秀,那你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在自律的问题上还做得不够。

这种积极培养的目的,应该是“我们将会如何”,而不仅仅是“你应该如何”。不要把发展的重任交予孩子一人,然后冷眼旁观的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他应该如何,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会快乐,你也同样不会快乐。

积极培养的艺术

积极的培养是一种艺术,是利用你的创造性、你的爱,和你的不断试验确定培养方式的类型和强度的艺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用多大的强度施加影响对你的孩子最有效果,都是你需要不断考虑的问题。不管是采取非常严厉的方式督促孩子,还是完全没有约束,让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都是不动脑筋、不负责任的家长才会做的事情。懂得教育的家长,往往能够在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有一个需要我们时刻注意的问题是,如果你希望孩子快乐,那你就要每时每刻都怀着一颗充满体谅的爱心去打磨你对孩子成功的深切期待。你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论是教育还是一般日常的活动,都需要向他们表达两个方面的含义:对孩子的期望和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根据这两个方面的不同结合可以将父母分为4种类型:

1 低控制水平和低接纳水平

这种类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会遇到很多麻烦,孩子几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管制,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不快乐,不遵守纪律、精神不集中、情感不成熟。我们称之为“没人照看的小可怜”。

2 低控制水平和高接纳水平

这类父母养育下的孩子大多数表现出娇纵、任性、没有责任感、缺乏独立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惯坏了的孩子”。

3 高控制水平和低接纳水平

这种类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受到父母过多的管制,他们有极少的自由,父母们很少体验到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通常表现为缺乏社交技巧、缺少自尊、感到不被疼爱;他们对父母表示愤怒和憎恨,就像一群“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4 高控制水平和高接纳水平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类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能够得到一种合理的关爱和恰当的培养,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融洽美好的,家庭气氛是和睦快乐、积极向上的。在这种环境中养育出来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自尊、情感成熟、会取得很高的成就,也特别乐观积极,健康向上。04 培养快乐宝宝[训练]

训练目标 通过宝宝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发自内心的愉快感觉。

训练分析 自尊感是快乐的源泉,宝宝通过对自己面容的认识,可以产生对自己的喜爱,再通过父母的言语和神态,也会深刻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训练方法 认识自己 适宜岁龄2~4年

父母先准备好一些家庭成员的单人照片、合影照片,还有一些宝宝和他的小伙伴的照片,最好选择那些面部容貌比较清晰的,然后向宝宝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要求。“我们来玩一个找自己的游戏,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引导宝宝从几张较熟悉的单人照片中找出他自己,并说出自己的名字,比如“这是宝宝,这是吴雨辰。”如果宝宝找对了,要马上给予肯定和赞扬,然后让他在比较有难度的合影照片中寻找自己。当然,如果宝宝的认人能力很强,还可以让他说出照片上的人都是谁,叫什么名字等等。

注意,家长给予孩子照片的数量可根据其年龄、能力来增减,也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Chapter 2

2 被爱威胁的小可怜

BEIAIWEIXIEDEXIAOKELIAN

你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吗?先别急着否认,来看看我们平常的做法。

如果同龄的孩子都可以走得很稳,可是你的宝宝却跌跌撞撞;假设其他孩子都能说会道,但你的宝宝却迟迟不开口;倘若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都乖巧伶俐、聪明懂事,你的宝宝却总是和你唱对台戏,也不爱叫人,这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丢脸,甚至在实在忍受不下去的时候严厉地批评打骂他:“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

不用争辩,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的付出背后,有我们的期待和想象。一旦孩子让我们失望,让我们难堪,或者做不到我们期待的完美时,我们就会收回我们的爱,用贬损甚至惩罚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他们也自然地用任性和叛逆来“回报”我们。当你被孩子的顽劣气到头痛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他们内心充斥的是难过,是屈辱,是人格的贬抑,是自尊的伤害。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每家就那么一个宝贝,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所以我们加倍看护孩子,监督他们的一言一行,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的偏差。这样的结果,最终只能导致孩子的自尊、自信、责任感和主动精神慢慢被扼杀!

这不是耸人听闻。纯洁的孩子正在对世间的爱产生错觉,“父母爱我是有条件的,我必须做到才可以获得他们的爱”。所以他们也开始给自己的爱加上条件,“既然你对我不好,等你老了我也不对你好”,他们的心灵不再温暖、宽容,他们不爱别人,也不爱自己。

让我们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在爱的海洋里体会爱,学会爱,懂得自重,无所畏惧,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永远快乐,永远幸福,这才是我们做父母最愿意看到的事情。第1节 我表现好,妈妈才爱我

曾经有个幼儿园老师要我推荐一个小朋友们都喜欢听的故事,我向她推荐了《逃家小兔》。这个故事写于1942年,却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原因就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无条件的爱的故事。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有一只小兔子,他突然很想离家出走去看看。于是他就对妈妈说:“我要逃走啦!”妈妈慈爱地回答:“如果你逃走,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可爱的小宝宝!”“如果你追我,我就变成一条小鱼,游得很远很远。”“如果你变成一条小鱼,游得很远很远,我就要变成渔夫,用钓竿把你带回家。”“如果你变成渔夫,用钓竿带我回家,那我就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让你找不到。”“如果你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让我找不到,我就变成园丁,还是可以找到你。”“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那我就变成小船,开到远远的地方。”“如果你变成小船,开到远远的地方,那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你想去的地方。”“如果你变成风,那我就变成小鸟,在你到来之前飞走。”“如果你变成小鸟,那我就变成树,好让你还是可以飞回树上的家。”“如果你变成树,那我就变成小孩跑回家。”“如果你变成小孩,那我就变成你妈妈,用怀抱欢迎你回来。”“天哪!”小兔没辙了,“那我还是不变了,老实地当你的小宝宝吧。”“好啊!那我们来吃胡萝卜吧!”妈妈开心地说。

……

这个故事之所以广受喜爱,就是因为它的安详幸福,因为其中的那种奢侈的安全感,是多少孩子求也求不到的感觉。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要做到无条件地爱,却是那么地困难。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太多,而情太少。情是一种相对平稳但持久的情绪体验,也正因为是一种体验,所以我们只需要抒发,需要表达,就像我们喜欢一本书、一朵花、一部电影,喜欢就喜欢好了,顶多希望表达出这种感受,并不奢求要那本书或那朵花有什么共鸣。但爱就不同。爱相对于情而言更强烈,更热烈,更“自私”。爱一个人,就是想让对方知道,想让他知道我们的爱,也想让他同样地爱我们。这是一种期待,期待回应,更期待彼此的付出对等。所以,是爱都会给爱的双方带来一定的压力。

爱是自我的,更强调我的收获,看不见对方的付出;而情是利他的,只看到对方的好,然后体会那种喜爱和崇拜。如果一个恋人过于自我,他(她)就会不断地要求对方,而且觉得自己委屈、可怜,希望对方为自己付出更多,患得患失,这样的爱就有了条件。同样,如果一个父母过于自我,他(她)对孩子的情感付出就不会“无私”,无法完全地理解、接纳孩子,做不到无条件的欣赏孩子,只看到他的不足,于是爱变成了占有,变成了支配,变成了要求,这样的爱也有了条件。“如果你今天听话,妈妈就喜欢你。”“如果你继续表现这么好,我就给你买玩具。”在你对孩子没完没了的感情交换背后,你不是在爱孩子,而只是在爱自己。

女儿3岁生日那天,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囡囡,你最喜欢谁啊?”女儿乖巧地扳着手指数道:“我最喜欢小姨,然后是舅舅,然后是爸爸、外公、妈妈、舅妈、外婆……”我在想,如果不是外婆手里还拿着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她没准儿会把最疼她爱她的外婆放在最后一位。外婆为此难过了好久,更令她不解的是,为什么她那么爱囡囡,小公主居然一点都不领情。说实话,听了女儿的回答,我的心里也有些别扭。我毕竟是她的妈妈啊,竟然排在了小姨、舅舅、爸爸、外公后面,明显的倒数地位。我每天辛辛苦苦地照顾她,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可在她心中,竟然还不如那些一星期跟她疯玩一次的大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一点也不难想明白。妈妈和外婆付出的心血多,对囡囡的期望也就高,相对于和孩子发生情绪冲突的机会也就越多。“妈妈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你要懂事些知道吗?”“如果你听话,妈妈就不会生气,也不会批评你了啊!”“妈妈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如果你也对妈妈的唠叨很头疼,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心平气和地接受呢?

更严重的是,当我们用这种自以为很“无私”的方式爱孩子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总会带有太多的对孩子的要求和不信任,我们假设的前提就是,孩子是做不好的,我要随时监督他。在幼儿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当他开始感知父母的爱,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和他最亲近的父母、亲人都无法给予他一种无条件的、无负担的爱的话,他又怎么能形成健康完善的性格体系,以后又怎么能自信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未来呢?

排在囡囡喜欢榜上前两名的小姨和舅舅,对她的关怀和爱就是没有要求的,他们不会说“你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我就不和你玩”,也不会给孩子施加压力“我对你那么好,所以你要乖乖地听我的话,不然我就不对你好了”,更不会提出令人恐惧的期待“你这次考试要考第一名”。在孩子的感受当中,和他们玩是轻松和愉快的,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和他们在一起,孩子是安全、快乐、无压力的。

对宝宝而言,家的概念就该是个快乐、自由、轻松的港湾,在这里他不用担忧,没有恐惧,也不用为了什么强迫自己。他会在这里获得信任和尊重,他有理由爱自己、相信自己,也相信爱他的人们。但有条件的爱恰恰给不了孩子这些感觉,它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愤怒、自我贬低,对外界充满了厌恶和不信任,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会养成具有缺陷的人格模式,也难以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01 爱的条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社会中面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由于对前途的不确定性,由于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我们对孩子教育的主要目标,几乎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能否取得成就这一个方面上。我们有条件的爱就是针对孩子的表现而给予的,而且我们都坚信只有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孩子努力用功,战胜时代赋予的困难并最终获得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成为“人上人”。

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实践中,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很会使用自己的爱去奖励或者惩罚孩子,以希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当你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认同的时候,你往往都会向他暂时收回你的爱,比如当他不听话,不能约束自己,或者自私自利的时候,你的表现会立刻不那么亲切。仔细想一想,在这样的情形中,你是真的要拒绝给予你的爱了吗?当然不是,你依然爱着你的孩子,即使是打骂的时候,你的心里还是爱他的。可是,你的宝宝也许还不足以智慧到可以分辨你的严厉到底是“我不赞同你这样的行为”还是“由于你的所作所为,我不再爱你了”。孩子的真实感受是你的爱终止了,起码是暂时中止了,对他而言,这样的伤害是致命的。

爱一定是有条件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就是没有原则的爱,就是溺爱。但是,我们对孩子的爱,究竟要以什么为条件,却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不以结果为条件“我要先看半个小时动画片再去洗澡,不然我就不洗!”“你要先给我讲3个故事,然后我再喝牛奶!”“我就是不睡觉!除非你答应我明天给我买那辆小汽车。”……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相信很多家庭都会遭遇这样棘手的问题。不答应孩子的条件,他们就拒绝听你的话,哪怕你的要求并不过分,但他们一定要你遵照他们的规则进行。不仅如此,好多孩子几乎事事都要和父母讲条件,面对这样“难缠”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无计可施,“这么小就这么会讲条件,这么不听话,长大了可怎么办呢?”

其实,这就是一些很典型的将“爱”与“条件”划等号的事例。孩子如此的行为,也不过是向爸爸妈妈学习之后的结果。“来,宝宝乖,吃完这一口饭妈妈就给你喝酸奶!”“宝宝好好洗澡,妈妈晚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