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治学习困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0:35:50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治学习困难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治学习困难试读:

前言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长,通过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获得智力的发展。在这个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各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中,学生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化。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学习困难;作为教师,则要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诊断,并采取专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来对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治学习困难。

出现在学生身上的学习困难,已经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和医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哪些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学习困难的发生?本书就是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试图为教师提供相关疑惑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困难不仅仅涉及教师和学生两者,其他人员和因素也都和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关,尤其是家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是指在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上;学习困难的诊断、矫治以及预防都离不开家长在其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谈论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治学习困难的问题上,想要避开家长而只谈教师的行动,这是绝无可能实现的任务。实际上,本书也是以教师可以采取的行动为主,并辅以家长和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来探讨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难的方法。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学习困难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学习和学习困难的含义,并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影响因素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学生心理行为障碍,通过对这些心理行为障碍的分析,得出其与学生学习困难的联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第三章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突出强调了个别化教学、教育匹配、具体能力训练、情商训练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作用。第四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指出全纳教育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性,并具体讲解了一些矫治学习困难的方法,具体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五章主要是从预防学习困难的角度,谈了对学习困难的早期干预手段和注意事项,特别指出了学习困难的干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治学习困难,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社会学、医学等许多领域。限于篇幅和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并未能穷尽学习困难的方方面面,对于学习困难的预防和矫治方法也可能有所欠缺,望读者谅解,并不吝批评指正。编 者

第一章 学习困难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抱怨,他们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上课时小动作太多,爱讲话,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回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比其他学生多用好几倍的时间,而且必须要有人陪伴在旁边。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认为这些不良表现是学习动机不强,态度不端正,性格懒惰造成的。实际上,教师或家长可能冤枉了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并非总是由于存在动机和态度问题,而可能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出了问题,也就是存在学习困难。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困难

不同的人对学习可能给出不同的定义,学生会说,学习就是天天去学校听老师讲课,然后回家写作业;家长会说,学习就是送孩子去上学;教师会说,学习就是将教学任务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完成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另外有些人也会说,学习就是掌握新的知识和技巧,可谓各执一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学习呢?一、学习的含义

一般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这个定义中表明学习有三个特点:第一,主体必须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儿童从不会用筷子吃饭到学会用筷子吃饭;第二,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保持的,因为药物、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暂时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学习;第三,主体的变化是因为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后天学习到的,必须排除由于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而导致的变化。

从本质上说,学习就是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从社会活动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人类个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人类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那什么叫做学习能力呢?说简单一点,学习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概率。

对于学生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婴儿从脱离母体开始就开始了一生的学习历程,通过学习来适应环境,获得发展。适应程度的好坏就取决于个体学习能力的强弱,学生的学习能力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则会在成长中遭受困难,影响发展过程。三、学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从学习的本质特点来看,个体的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学习决定个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我们可以把人的发展区分为两个内容: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主要由遗传、营养、物理环境等因素决定。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个体身体的良好发展并不是一个难题,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人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人的最终发展。心理的发展主要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用另外的话来说,就是智力和性格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什么叫做认知呢?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逐渐认识周围的世界,这种认识世界的能力的发展过程也叫做认知发展。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是指个体在知识的获得和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或行为。学校教师承担了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任务。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完成的,发展结果的好坏评价是通过学业成绩来体现的。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好,在升学考试中取得成功,那么就可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未来就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虽然个体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保证一定会成功,但是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就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就目前一般情况来说,学历水平是跨入好的行业、获得好工作的门槛。

其次,我们来分析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学生性格形成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学习社会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用通俗的话来说,也就是个体学会为人处事的过程。婴儿刚刚出生时是一个纯生物性、基本上不具备社会性的个体,他们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是不懂得社会规范的,在饿的时候随时哭泣,在想拉屎、撒尿时毫不会自我克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慢慢懂得不能随地大小便、吃饭时不能用手随便拿东西等社会规范。学生是如何掌握这些社会规范的呢?答案是通过学习掌握的。

儿童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基本上是沿着以下两种途径进行的。

在生命早期,儿童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度过的,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抚养和教育,儿童逐渐学习各种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家庭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父母对儿童性格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儿童主要通过模仿学习,父母是儿童的主要模仿对象;第二,儿童最初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外界信息和儿童自身行为的评价主要靠父母传递意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社会规范,并学习遵守社会规范。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展的成熟,儿童的依恋对象从单一开始变得多元,儿童逐渐疏远父母而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关系。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儿童要学习新的人际规则,学习和父母交往时不一样的交往方式,例如,孩子对着父母发脾气或有些过激行为,父母并不会抛弃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用这种方式对待小伙伴,就可能会遭到小伙伴的拒绝。儿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社会人际交往规范的过程。

儿童主要是通过与父母、教师、朋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社会规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当然,不是每个个体都能成功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如果个体不能良好地掌握社会规范,就可能出现犯罪行为。如果个体不能良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就可能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

整体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社会规范,通过学校学习来促进智力的发展。成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出现在学生中间的学习困难,无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四、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或因此而留级。狭义的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在70分以上。

学习困难的概念源于教育学,最初注意到的是儿童的智力问题。后来,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儿童学习困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常见的同义词有:学习困难、学习无能、学习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

学生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取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20%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我国学者的相关统计结果为,学生学习困难在学生中的发生率为6.5%~17.8%,男明显多于女,比例约为4 ∶1。

第二节 学习困难的表现

学习困难的孩子普遍存在听觉辨别能力差、知觉转换障碍、协调运动(感觉统合)障碍、学习能力偏异、视觉—空间知觉障碍、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平衡等问题。一、听觉辨别能力差

听觉是一种通过大脑皮层分析后获得的声音感觉,是由具有传导声音作用的传音结构——外耳道、鼓膜、中耳及中耳腔内的听骨链以及具有感受声音作用的感音器官——耳蜗、蜗神经、脑干听神经核团、大脑皮层听区等共同构成的听觉神经系统协同完成的。整个听觉神经系统中的任何部位发生结构或功能障碍都可以导致程度不同的听力损伤。

存在听觉辨别能力差的孩子,一般没有实质性的听力障碍,但是,这些孩子在听别人讲话或老师讲课时,分不清“妮”、“泥”、“你”、“匿”,和“乌”、“无”、“五”、“务”等近似音。影响听讲和理解,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二、知觉转换障碍

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幻觉和其他知觉障碍。

错觉:错觉是对客观刺激歪曲和错误的知觉,这是客观刺激物与心理上印象相结合时产生的一种虚假的错误知觉,常在个体发生精神障碍时出现,其实错觉也可以见于无精神障碍的健康人。错觉的产生常与感觉条件、情绪因素相关,当视力损害、光线暗淡时可出现视错觉;当处于激烈的恐惧及急切期待的情绪时常出现错觉;当处于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时也可出现错觉。学习困难的孩子常会出现听错觉或视错觉。

幻觉:所谓幻觉,就是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而感觉器官出现了虚幻的知觉体验。学习困难的孩子,着重是前庭幻觉。主要表现:重力不稳,平衡能力不佳;运动上的障碍,四肢和身体运动上的严重不正确;空间认知错误和知觉障碍;正中间交叉困难,右手无法在左半身正确活动,左手在右半边活动也会有问题(双侧协调障碍);眼球运动困难,视觉统合小足,形成认字和阅读上的困难等。

有知觉转换障碍的孩子,当别人讲到一个物品,或者老师讲到某个问题时,不能很快联想到这个物品或者这个问题的状况。例如,当老师要让小朋友描述一下“狗”的样子,并在自己的题板上写出“狗”字时,他不能立刻联想到狗的模样,也不能立刻写出“狗”字来,甚至于把“狗”想象成“羊”、“猫”或其他的家畜。三、协调运动障碍

协调运动障碍也就是身体协调不良。身体协调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大脑学习不足。

1.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1)异常的姿态反射。(2)异常的肌肉紧张。(3)头部位置不稳(无法自然控制)。(4)眼球运动障碍。(5)多动和自伤。(6)癫痫发作。(7)语言发展障碍。(8)智能学习困难。(9)情绪无法控制。(10)认知不足或错误。

2.身体协调方面的困难(1)重力不稳:走路不稳,有时走起路来不是走而是跑,其原因是身体和地心的协调及掌握不足,也就是平衡力不足。(2)身体形象不明:如在做指五官游戏时,常常指错,也就是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不足,控制不佳。(3)空间位置关系不明确:一是对距离判断不准,如常把水倒在杯子外边,不会扣扣子或常扣错扣子;二是对方向的判断常有错误。(4)对刺激的辨别能力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以旋转为例,有的孩子怕这种活动,稍微一转就晕(感觉过于敏感);而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怎么转也不会晕(感觉过于迟钝)。(5)触觉防御过当或不足:怕别人触摸,别人一摸就感到痛苦或痒得特别难受;而有的孩子皮肤感觉迟钝,摸他时他没有感觉,甚至你拧他一下也不会感觉痛。(6)异常的固有感觉反应或听觉反应:对某种行为、旋转或爬高特别敏感,或害怕某种声音。四、在学习上的表现

1.做游戏时出现异常状况(1)俯卧在垫子上时感到紧张:一般而言,孩子俯卧在垫子上的时候,因为手、脚常使不上力,而全身会深深陷在软垫内,会感到很舒服。但这些孩子碰到软垫时便特别紧张,他会用力挺起头,把额头贴在垫子上,使脸部腾空,因为头整个放在垫子里,会让他极度不安,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时,他们的全身几乎是僵硬的。

这类孩子通常也不喜欢身体被左右或上下摇动,不喜欢荡秋千,因为他无法主动和地心引力取得协调,平衡的能力通常不佳。由于行动缺乏自信,常常特别黏人、爱哭、过分依赖。(2)做游戏时笨手笨脚:这些孩子在旋转绕圈圈测试时,显示出严重的笨手笨脚;让他们由趴着的动作变成仰卧动作时,会显得笨拙而缓慢。(3)蒙住眼睛就什么也不能做:这样的孩子,常常是不会做或不敢做“捉迷藏”的游戏,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只要蒙上眼睛就什么动作都不敢做,更不知道如何去抓要抓的对象了。(4)在做指五官游戏常常出错:存在协调运动障碍的孩子,小时候玩指五官游戏时就常常指错,如别人说“鼻子、鼻子——耳朵”时,他可能指完鼻子后指眼睛,或指嘴巴,再指鼻子,总是不能按照命令去做。

2.学习上的各种困难(1)手指不灵活:手指是人类和外界环境最常接触、用得最多的部位,通常比较不害怕陌生碰触,一直是探索时最重要的工具。协调运动不良的孩子手指触觉不良,手的灵活性差,害怕陌生人碰触,手眼协调能力差,突出表现在写字和绘画能力的不足。字的笔画稍多一些,就写得七零八落,不成字样;绘画时往往把本来圆圆的苹果画得长长的;而将长长的黄瓜画得方方的。(2)坐姿不良:“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是形容人的姿势风度。

协调运动不良的孩子坐下时,往往出现弯腰驼背、两手无处放、常放在胸上等现象;或者是不能较长时间地静坐,坐不了一会儿就要起来无目的地活动,假若你要求他静坐20分钟,他会如坐针毡、烦躁不安。(3)听写时错误不断:听、视觉的协调不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协调运动不良的孩子对听到的声音无法即时理解,因此无法和视觉配合。这种孩子在听写上的练习会特别困难,常常漏字、漏段,甚至根本无法跟得上。

在做数字排列时,每个数字的顺序也经常弄错,6以后,常漏掉7,直接变成8,或永远记不清楚哪个数字后面是哪个数字,以致一再犯错。五、学习能力偏异

学习能力偏异的孩子,主要表现在操作及语言能力的偏异。如有的孩子在操作方面对拼装玩具很感兴趣,从模板上拆下零部件,然后再按照图例拼装,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如果让他用剪子进行剪贴,就显得非常笨拙,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语言能力方面偏异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有的孩子对家长或老师专门教的语言,往往记不住或表达能力较差,而小朋友之间传诵的儿歌不但学得快,而且背诵起来绘声绘色。

有的孩子阅读有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读、拼读准确性差、或理解困难。他们常常有字不会写,错别字多、难以纠正,拼音不好,听写、默写、背诵困难。但是这样的孩子有的数学比较好,有的喜欢音乐,还有的喜欢绘画。

有的孩子存在数学计算技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数量、数位概念混乱,数字符号命名、理解与表达、计数、基本运算和数学推理障碍,以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但是,在这些孩子中,有的特别喜欢体育运动,甚至在某项体育竞技中能取得很突出的成绩。六、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视觉—空间知觉障碍,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够认识,但对其部分属性如空间或距离关系产生错误的知觉体验。如看到的实体形象比实物大得多,称之为视物显大症;视客体较实物小得多,称视物显小症;对客观实体辨别能力差,称为视觉辨别障碍。

视觉—知觉障碍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现:

一是辨别形状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常常分不清6和9、d与b、p和q等数字和字母;月与用、了与子、车与东、马和与等汉字;把正方形看成长方形,把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把普通三角形看成等腰三角形。

二是写字总是写不好,根本达不到横平竖直的基本笔画要求,不是横七竖八,就是上歪下斜,常常把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字,要么写得挤作一团,叫人无法辨认;要么就是中间闪下一个大空,让别人看起来误认为是两个字。

三是在生活、学习中操作不协调,如用热水瓶或水壶往杯子里倒水,常常把水倒在外边;在有格子的练习簿上写作业,总是不能按照格子来做,不是靠上、就是偏下,不是左歪、就是右斜;一行字写下来,不是上吊、就是下斜,或者是像蚯蚓在爬。七、理解与语言表达缺乏平衡

一般来说,对一件事情、一篇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思考是基础,而思考、语言思维能力是听觉与视觉能力的综合提升,是在具备基本的听觉和视觉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升华出来的能力。它综合所听到的、看到的事物,并对这些事物进行思考、理解,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若听觉或视觉有问题,思考和理解也会出现问题,理解与语言表达就会缺乏平衡。

理解与语言表达缺乏平衡的孩子,在听或阅读时,常常遗漏或替换,不能正确阅读。

例如:当老师读完“小明是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小朋友”这个句子时,要求小朋友重复一遍,会有以下情况发生:

遗漏障碍的孩子可能会这样回答“小明是个聪明的小朋友”、“小明是非常聪明的小朋友”、“小明聪明伶俐”等。

替换障碍的孩子可能这样回答“小明非常聪明伶俐”、“小明和聪明的玲玲是好朋友”、“小明是个非常明白的小朋友”等。

诸如以上这些障碍和偏异,都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困难。凡是有上述情况的孩子,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第三节 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十分顺利,有的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两大方面。学生学习困难的出现是这些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

学习困难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研究发现,在学习困难学生的一级亲属中,学习困难的发病率高达45%以上,学习困难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父系传给子代的比例是40%,母系为35%。

2.脑损伤

脑损伤能够改变脑的某些功能,继而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引起脑损伤的因素很多,如严重的头部外伤、意外事故、被撞击、发高烧、脑瘤、脱水以及其他的一些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在学习困难学生中的脑损伤发生率一般比正常学生高。

3.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由于大脑对躯体感觉器官所得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的组织和分析,以致整个机体不能有效运动的现象。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学生由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其智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造成学习困难和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障碍。研究表明,学生感觉统合失调时直接影响学业质量。

4.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异常

近年来,随着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脑功能异常在学习困难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轻度的脑结构异常、脑血流局部灌流不足、脑电图轻度异常等。

5.生理上的晚熟及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童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生理上的晚熟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入学的儿童中,有一些学生的生理条件尚未完全成熟,适应能力较差,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继而导致一些情感问题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而对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追踪调查,发现无论在注意能力、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方面,低出生体重儿童都比正常儿童要差。

6.身体疾病

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的孩子体弱多病,经常缺课,使得所学的功课连续性间断,学习的内容联系不起来,自然会导致学习困难。有的孩子有慢性病和先天性疾病,由于没有什么疾病的表现,往往容易被忽略其特殊性,对这样不健康的学生采取和健康学生一样的要求,自然会导致学习困难。另外患病的学生往往由于缺课的机会多,而患儿的体力又跟不上紧张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压力下引起学习情绪和学习精力降低。二、心理因素

1.认知能力缺陷

许多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不足造成的。所谓认知能力是指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整套心理能力,它包括动作、知觉、注意力、记忆、语言、思维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认知能力与学习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失调都可能引起学习困难。

许多研究发现,在学习困难学生中存在认知能力缺陷的现象,如注意力缺陷、记忆或语言能力缺陷等,即有认知能力问题的学习困难学生大都在一种或几种认知能力上有问题或欠缺。认知能力是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发展起来的,由于认知能力发展不良而造成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合适的认知过程以及非言语思维和言语思维发展中的失调等。

2.学习兴趣与策略

学习适应性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过程,其影响因素既有来自外部的,而更重要的则是来自人体内部。适应学习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掌握了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志品质,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因此对学习的适应需要个体良好的人格因素来维系。

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测量中,总分、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学习技巧、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均比学习优秀组低,说明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较多,而教师、家长对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关注和投入。

适应性历来被认为是与心理、健康水平密不可分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马斯洛和麦特曼甚至认为对于生活的适应就是心理健康构成要素之一。学习的适应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活适应,因而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学习适应性良好者心理问题及其症状的表现程度普遍低于学习适应性差的学生。

3.情绪和行为问题

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抑郁、焦虑和情绪障碍对学生学习成绩具有显著影响。三、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首任和终任的老师。家庭环境不良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首先是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家庭的文化氛围,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它包括家庭的藏书情况、父母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家庭学习环境等,学习困难学生母亲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其次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期望态度。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很严厉、常打骂孩子、望子成龙心切等,有些学生由此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或焦虑,甚至反抗,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对学习与做其他事情缺乏责任心,行为放纵,这样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再次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差,父母关系不和等,都可能对学习困难的产生起到作用。

2.学校环境

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环境对其影响逐渐加强。教师的言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教师偏重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压力下,只重视学习的优、中等生,忽视甚至歧视学习困难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抱很高期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期望很低,不同的期望值会对不同学生产生在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客观上会造成学生学习及训练机会的不均等。这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学生的自我信念、成就动机,长期下去,会使他们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有不少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班级中缺少温暖,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越来越处于被冷落和孤立的境地,他们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不佳所占的比例明显比优生高,这些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致使学习困难的发生。

另外,在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太多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使学习困难的发生率增加。

3.社会环境

除家庭、学校以外,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近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不良成人群体的影响,传播媒介的消极作用,都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近年来,美国学生学习困难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有专家认为可能部分是由于长期暴露在慢性的毒物中,比如铅、重金属、物理环境中的化学制剂。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美国一个城市化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和学习困难发生率联系的研究证实,LD的高危险地区均与曾经有过铅毒性和空气污染机构有关;与贫穷、受官方援助居民百分比较高、成人受教育程度低也有关。

总之,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复杂,涉及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学习困难的预防与矫治应该采取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教师发挥其关键作用,也需要社会各方都付出相应的努力,尤其是家长不能放弃自己应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 学习困难的诊断

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习困难,其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困难的诊断。一、学习困难的诊断意义

首先,诊断是制定教育对策及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困难学生诊断要找出“病症”和原因。“病症”和原因找准了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诊断又能不断地完善和丰富教育对策、修订治疗干预方案。诊断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诊断为干预治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同时,诊断是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不断深入分析的动态过程,它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育对策。

再次,诊断有矫治性意义。诊断的目的是为了矫治孩子已有的症状。同时诊断还有预防性意义。诊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一个体今后可能发生的学习困难作出预测,因为,诊断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对各种类型学习困难症状和原因累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就为如何预防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经验的依据。诊断的预防性作用在学习困难学生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减少学习困难学生的发生率,是积极的干预策略。二、学习困难的诊断步骤

1.资料的整理

根据诊断要求,学生材料应按照学习困难的问题性质、特征、程序和原因分别归类。

问题性质,比如是学业状况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等。

问题特征,如外语学习困难有何特点,是记不住词汇,还是听力或语言能力较差等。

问题程序,如数学学习空间差到什么地步?相当于几年级的水平等。

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家庭教育的原因、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原因等。有了这样一个结构,归类就比较清晰,就能“纲举目张”。

2.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是诊断的核心,其中要抓住三点。(1)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大体上可以从个体内部因素(如智能、个性、身体等)和个体外部因素(如家庭教育情况、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等)来寻找原因。但事实上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是多种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诊断就是要分析出最初的起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比较充分地了解孩子的过去,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2)透过现象看实质:例如,厌学、畏学情绪是一种现象,但为什么畏学、厌学,各人背后的原因不同。有的学生缺乏意志力,有的学生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是懒惰成性,有的则因学业经常失败而自卑、自弃等。诊断就是要分析判断出实质性的问题。(3)抓住主要问题:学习困难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状态。例如,知识基础差、学习技能低、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还有人格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等。每个孩子的问题各有侧重,抓主要问题,就是要找到影响每个孩子学习的主导性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三、学习困难的诊断方法

当我们就学习困难学生的某个问题进行诊断时,常常使用一些具体诊断方法。常用的有课堂行为分析、作业错误分析、能力诊断、行为诊断,以及教育会诊等。

1.课堂行为分析

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课堂,学生课堂行为往往反映了其自身学习方面的障碍。利用事先设计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所获得的资料,可以分析学生如下行为:(1)对教师讲课的反应。有些学生似乎也在听教师讲课,但对教师讲课内容反应迟缓或者毫无反应。究其原因,一种可能是听不懂,有知识障碍;另一种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究竟属于哪一种,要具体分析。(2)做课堂作业时的反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常常能有效地完成这些作业,而学习困难学生则常常很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落后也会胡乱做一通,或者随声附和。这个问题的症结,一方面是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基础差;另一方面是课程上统一的教学要求使他们难以适应。所以,教师布置课堂作业也要因人而异实施分层作业。同时,要当场检查学习困难学生作业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防止他们学习上“含混过关”。(3)不安定的课堂表现。包括心神不定、随便讲话、做小动作、骚扰邻座、起哄等不良课堂表现。这方面的原因就更多了,如自控能力差,或因与老师关系紧张存心作对,或是其他原因。(4)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有些学生怯于回答问题,上课总是默不作声,可能是起因于学习退缩倾向;有些学生回答不得要领或语无伦次,则可能在问题理解或言语表达上有问题。凡此种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各种异常表现归类,找出其症结所在,这便是教育诊断的技能。

2.作业错误分析

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总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如果把这些错误系统地加以整理,可以分析出一些带有规律的问题。比如,学生计算数学题常常会算错,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学生使用了有毛病的程序。例如让一位学生做了5道减法题,这位学生做的5道题中有两题答对,3题答错。仔细分析发现,他总是将大数减去小数,而不管哪一个数在上面,这种错误程序叫“大数减小数”。可见准确诊断了学生作业错误,可以使他的这一学习困难迎刃而解。作业错误分析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能力诊断

各种学习能力的诊断(包括阅读、言语、拼写、计算等)是学习困难学生诊断的主要部分,这与改善他们的学业状况直接有关。一般可用学科成绩测验与诊断检测表进行诊断。例如,阅读能力诊断,可以先用阅读水平测验测定学生的阅读水平等级,再用阅读诊断量表诊断学生的具体阅读障碍。找到具体阅读障碍还可做进一步的能力诊断。如某学生词汇遗忘较突出,则要进一步查明该生的记忆力如何;某学生阅读速度慢,则要检测其知觉信息能力有何问题;某学生阅读句子不完整,则要注意其对信息编码、组织能力如何。

计算能力诊断可以参照下列项目进行:不能记住数学公式,字数与符号联系困难,空间图形要领混淆,解应用题困难,心算能力差,口算能力差。

4.出声思维诊断

诊断时,给被试者一个思维作业,比如一道数学题或一篇短文阅读,让他们用出声思考来完成,同时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口述。如果被试者在进行过程中发生停顿,诊断人员可以问他现在想什么,但一般不应提出问题,以免干扰被试者的出声思考。

出声思维技术是相当有效的学习困难学生诊断工具。这种技术还可以用于教学补救与干预,以训练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解决技能。

5.行为问题诊断(1)行为失调的症状:好斗,憎恨别人,发脾气,不顺从,对抗,不礼貌,鲁莽,不合作,不体谅别人,吵闹,支配别人,盛气凌人,不诚实,说谎,说话低级下流,妒忌,猜忌,挑剔,责备,依赖别人,不能承担责任,戏弄别人,否认错误,易生气,自私等。(2)焦虑—退缩的症状:过分焦虑,害怕,紧张,害羞,胆怯,忸怩,退缩,孤独,不愿交友,沮丧,悲哀,烦恼,过于敏感,容易受伤害,自卑,感到自己微不足道,缺乏自信心,容易激动,常常哭等。(3)不成熟的症状:注意广度不够,不能集中注意,常做白日梦,手脚不灵活,笨拙,动作不协调,缺少活力,精力不济,懒惰,常昏昏欲睡,对事物缺少兴趣,缺乏坚持性,做事不能有始有终,脏乱,邋遢,不整洁。(4)社会性攻击的症状:结交不良伙伴,偷窃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恃强欺弱,破坏公物,忠于坏朋友,逃学,离家出走。

6.教育会诊

这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人员等参加的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集体会诊的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吸收家长、有关的同学,甚至学生本人参加。会诊之前,应该将有关学生的材料分发给会诊者,便于事先准备会诊意见。会诊时,先由主诊者扼要介绍学生情况。然后请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分析学生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可以运用的有利条件,讨论与制订教育干预方案等,最后达成比较一致的会诊意见。四、学习困难的鉴别诊断

1.与其他心理行为障碍的鉴别

临床上需要与其他心理行为障碍主要鉴别的有:(1)精神发育迟滞。(2)孤独症。(3)选择性缄默症。(4)品德障碍。(5)注意缺陷多动症。(6)癫痫。

2.学习困难的鉴别(1)差距标准

是指个人在学业或能力发展方面的内在差异,也就是个人潜力与实际表现的差距。差距标准的判定,首先需要标准化的能力测验与成就测验。决定差距的方法主要有:

①年级水准差异:是将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与现读年级比较,明显低于现读年级某个差距以上的(如一二年级),则符合差距标准。

②期望公式:又称为潜能和成就水平差距法。此法利用不同的公式,将预期的成就水平量化,再与学生实际的成就相比较,低于预期成就水平者,即符合差距标准。

③标准方法:将学生能力测验与成就测验的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再进行比较。

④回归公式: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如一个学区),建立能力成就的常模与两者的回归关系。(2)排他标准

是指学习困难不是由于智能不足、感官障碍、情绪困扰或缺乏学习机会等因素所造成。这种排他标准并不完全排斥上述障碍者可能同时伴有学习困难的现象,如果同时并存,则需提供多种特殊教育的服务。

学习困难鉴定的6项排他标准是:

①一般智力测验智商在90左右或以上。

②双眼的视力值经矫正后在0.5以上。

③两耳的听力损失不超过30分贝。

④情绪困扰现象不是直接可以观察得到的。

⑤没有明显的动作障碍。

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等。

若视觉、听觉和动作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扰,环境、文化或经济不利等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不可判定为学习困难。(3)特教标准

即学习困难学生必须是无法在普通教学条件下进行学习,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

3.学业不良学生的鉴别(1)智力标准

这个标准主要是为了排除弱智和低能学生,智商低于70者不属于学业不良。(2)学业不良标准

采用绝对学业不良与相对学业不良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学习困难学生,即以代表性较好的样本的学科统测平均分为参照标准。学科统测是根据教学大纲命题的绝对评价,而以低于平均分25个百分等级为划分学习困难学生的标准是相对评价。两者结合也是一种确定学业不良标准的方法。这里要注意学科测试的内容效度和样本的代表性,如果这两点或者其中的一点得不到保证,划分的结果就可能不可靠。(3)学习过程异常

学习过程:学生知觉、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学习困难学生在这种过程中往往会在某些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偏离常态的行为。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平常观察到学生的这些行为。

①课堂学习中反应迟缓。这说明学生可能在感知学习内容时有困难(如不认识字母、符号及其相应的意义),或者理解知识发生困难等。

②记忆效果差。可能是对知识组织、编码、复述和精细加工等方面有问题。

③注意力涣散。表明学生在感受、选择信息方面有困难,或者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④解题或回答问题思路混乱。可能是学生根本不理解问题,或者有较多的知识缺陷,或者缺少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

⑤言语障碍。不能完整、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言语发展障碍又直接影响阅读、写作与思维。

⑥行为问题。课堂上屡屡违纪或干扰别人,可能是听不懂上课内容,也可能是学习态度动机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如果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几个月或半年以上)出现上述某些行为,则可以认定为学习过程表现异常。

具体鉴别时,要注意这三条标准的意义是不同的。智力标准是为了将学习困难学生同弱智、低能学生区别开来;学业不良标准是为了将学习困难学生同学习优、中等生区别开来;而学习过程表现异常则是为了将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区别开来。在具体鉴别某个孩子时,这三条标准要综合考虑。原则上,第一条、第二条标准是鉴别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鉴别是否为学习困难学生必须符合这两条标准。第三条是重要的补充条件,若学生确有持续的学习过程表现异常,则可能属于稳定性学习困难,若学生在学习过程没有持续的表现异常,则可能属于暂时性学习困难。

第二章 学习困难与心理行为障碍

我们发现,学习困难的诊断较多地依靠诊断者的个人经验与判断,而比较缺乏相对客观的定量数据指标,这是由学习困难的高异质性决定的。学习困难是一个高异质性的团体,很难有一致的特征足以代表这个团体,常被发现的特征也不一定出现在每一个学习困难者身上。其实,这也是学习困难问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和正确对待的一个原因。然而,关于学习困难与学生的心理行为障碍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清晰明朗的结论。比如,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儿童孤独症、睡眠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儿童抑郁症,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行为障碍,与学生学习困难之间有着比较确定的联系,关于其的预防和矫治,也都有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学习困难与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国外报道在5%~10%之间,国内调查在10%以上,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及剖腹产儿患多动症的概率较高。

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让家长和教师束手无策。一、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多动症患儿自婴幼儿时期即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养较困难,不容易养成定时大小便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除活动过度外,还有动作不协调,特别是精细动作不协调,如穿针线、扣扣子、使用剪刀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行为无目的,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上课不守纪律,学习困难。这些患儿智力正常,但因精神不集中,听觉辨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较差,学习能力一般较低。

1.活动过度

活动过度是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其特点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为“三多”,就是活动过多,小动作过多,说话过多3个方面。(1)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就是指躯体活动明显比正常儿童多得多。多动症儿童就好像上足了发条的钟摆一样,只要不闭上眼睡觉,永远也不会安静下来。他们不喜欢待在家中,总是喜欢在户外到处奔跑、跳跃。上学后,一个课时就得从座位上起来好几次;下课后,从不在教室里停留,有时老师还没有宣布下课,就像出弦的箭一样,“嗖”地一下子就蹿到教室外边去了,不是大声喊叫,就是和其他同学打打闹闹,严重影响学校秩序,常常使老师和学校领导感到“头痛”。(2)小动作过多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小动作特别多。在婴儿时期,哺乳时手从来不老实,当手还不会抓东西时,老是摆动;从手会抓东西开始,不是揪住妈妈的头发,就是揪着妈妈的耳朵,或是揪妈妈的衣服。稍大一点,也就是学龄前这一阶段,常常把手放在自己的口中,咬手指头或者咬手指甲,常把玩具搞坏。上幼儿园后,不是今天把小朋友惹哭了,就是明天把幼儿园的玩具弄坏了,上小学后,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从不认真听讲,双手也是不闲着,一会儿翻翻书,一会儿把铅笔放到嘴巴里咬来咬去,一会儿又挠痒痒;脚也没有安静的时候,不是双脚在地上动荡不安,就是用脚尖踢前后左右同学们的腿或脚。在家中做作业时,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小玩具,或者把书反复翻开又合上,或者在书上乱写乱画,学期尚未结束,书本已破烂得不成样子了。(3)语言过多

语言过多是多动症患儿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些孩子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显得话特别多,很难静下来听别人讲话,在别人讲话时,常常爱插嘴,并经常与大人顶嘴。在和小朋友相处时,常常发生争吵,不合群。在课堂上,好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小声说话;经常会在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讲完,就举手抢答,往往答非所问。

2.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也就是注意集中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第二个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在注意集中性、稳定性、选择性3个方面的异常。(1)注意的集中性差

注意的集中性差或异常,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从儿童的注意发展来说,正常的孩子2~3岁时集中精力专注的时间为10~12分钟,5~6岁达12~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左右,10~12岁为25分钟上下,12岁以上可达30分钟以上。多动症的孩子对一件事物专注的时间很短,这些孩子就是从事他们所喜欢的游戏时,其专注的时间也不足正常儿童的1/5。由于专注时间短,上小学后,每节课最多也就能集中精力听上10分钟或8分钟,然后,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思想“开小差”了。(2)注意的稳定性差

注意的稳定性差或异常,也就是注意力易分散。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分心。比如说,上课时,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稍微有一点动静,眼睛立刻会循声找寻,东张西望;做作业时拖拖拉拉,半个小时的作业,2~3个小时都做不完,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不是趴下,就是摆弄铅笔,很不安稳。由于分心,干什么总是粗心大意,给生活、学习带来很大困难。(3)注意的选择性差

注意的选择性差,用医学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是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同时从感觉到的各种刺激中,选择性地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忽视另外一些刺激。例如,考试的时候,往往把1号题的答案写到了2号题目下面;明明是10道题,只做了8道;或是正反面的卷子,只答了正面就匆匆忙忙交卷退场。

3.控制力差

控制力差是多动症的又一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冲动、任性、没有耐心等。(1)冲动

遇事不冷静,行为鲁莽,不考虑后果,有时把原来很好的愿望变成了不好的后果。遇到挫折时不能忍受,常出现激烈的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甚至会动手动脚地打人、污言秽语地骂人,常常给别人带来伤害。上学后,经常违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样的错误经常发生,很难改正。(2)任性

这些孩子当他们一旦有要求时,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非哭即闹,再不然就撒泼打滚,不听劝解。比如说,吃饭挑食,只吃米饭加鱼、肉、蛋,就是不吃蔬菜;或是吃饭时看着电视吃、玩着游戏吃、走着跑着吃等,如果改变吃饭的方式,他就不吃了。(3)没有耐心

这些孩子干什么事都没有耐心,不按顺序、不守规矩、不愿等待。例如,在集体游戏或比赛中,不能遵守事先定好的游戏规则,不按规定的顺序轮流进行,而是抢先捅入,或常去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不受小朋友们欢迎。

4.品性问题

部分多动症儿童因为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没有耐心等缺陷,会伴有违抗性、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如在家常与父母顶嘴,违抗父母的命令,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经常与同学闹别扭,违反学校纪律;经常说谎,打架斗殴,旷课逃学,严重的可发展到偷盗、结伙滋事、外出不归或离家出走等。

多动症患儿伴有的品行问题,除自身心理因素外,与外界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孩子自控能力差,难以接受约束和控制,容易违反规章制度及社会公德。对这些孩子,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5.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然而,由于以上症状,仍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部分孩子存在知觉活动障碍,他们往往分不清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清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有些多动症儿童将“6”读成“9”,把“b”看作“d”,甚至分不清左右;有的多动症儿精细动作困难,表现为双手交换翻掌、手指快速轮换等动作不灵活,拿筷子吃饭、握笔书写、扣扣子、系鞋带、做手工游戏等动作笨拙;还有的表现为空间位置障碍,如分不清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阅读时眼球运动不协调,认字时常常把偏旁相近的字混淆起来。诸如以上这些功能障碍,都会造成学习困难。二、多动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

1.婴幼儿期的表现

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主要表现为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养难和不易养成良好的习惯。胎儿时胎动的次数特别多;到了会爬的时候,常爬出摇篮或从床上摔到地下;当到了学走步的时候,不是在大人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走,而是以跑代走,一丢开手就会马上摔倒;1岁以后,过度的活动常常弄得大人手忙脚乱,有时抱也抱不住;3岁以后,开始破坏玩具,不是弄得稀里哗啦,就是丢三落四,再不就是翻箱倒柜,把家中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幼儿期(1~3周岁)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难集中、动作不协调、行为无目的、缺乏控制力。多动症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就表现出不安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分散精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听话、任性、好激动。

2.学龄前期的表现

3岁左右,对大人特别依恋,尤其是对妈妈,往往一眼看不到就大声疾呼,整天纠缠妈妈,没完没了。这些孩子情绪不稳,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还常常不避危险,头部、面部、四肢经常被摔伤或碰伤。倔犟、固执、好发脾气,得不到满足时就耍赖。缺乏控制力,纪律性差,不守游戏规则,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接近他们。

4~6岁时的主要表现是行为目的不明确,安危不辨,与其他小朋友不合群,情绪易冲动,不听话,时常与大人顶嘴。

3.学龄期(中小学)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动症患儿的一些临床症状会逐步改善或消失。国内外调查研究显示,学龄前的多动症儿童,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约有50%的孩子症状有显著改善或基本消失;初中学业结束后,大约还有15%的孩子仍有多动症的表现。那么,中小学生多动症有哪些表现呢?

多动、冲动仍是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并不像学龄前儿童那样动手动脚,乱翻弄东西,扰乱别人了。而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坐卧不安,常在安静的场合下做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听课时看样子坐在那里很安静,其实手、脚正在无目的地活动,要么手拿着笔不知在乱画乱写什么,要么脚在桌子下面不停地摆来摆去,做作业常拖拉。这些孩子做事常不假思索、不计后果,冲动、冒失,常与家长顶嘴或与老师发生争执,和同学们缺乏沟通、缺乏合作精神,对同伴讥讽、嘲笑,自己做错了事往往埋怨他人,不愿承担责任,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注意力难以集中仍是突出表现。这些孩子常常不能排除周围环境中一些正常儿童可以忽略的听觉或视觉的刺激。如常被教室内外的响声所吸引而东张西望;或观察同学的发型、衣服款式,或追视阳光内的飞尘。干什么都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不能坚持始终,比如做作业时,不是忘了小数点,就是漏了一道题,或是抄错了题目答非所问。上初中的学生,常常脑子里冒出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且挥之不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强大动机的驱使下,或对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如看自己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或玩电子游戏时,集中的时间会延长,也可能非常专注。

进入中学以后,明显地表现出学习困难。由于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听课,课下又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常有波动,如父母或老师对其辅导抓得紧的话,成绩就会好,稍微一放松,成绩马上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多门功课不及格的情况。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还会出现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品行障碍。在小学时主要表现为冲动、任性、好与家长顶嘴;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只注重自己,不受欢迎等。到了初中以后,随着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家庭,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独立愿望日益强烈,对父母的指令不服从,甚至和父母对打对骂起来。在学校或社会上,常有攻击和违抗行为,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或迷恋上网,荒废学业。三、多动症与活泼调皮的区别

活泼、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与多动症进行区分呢?主要从注意力、控制力、目的性和药物观察4个方面来进行。

1.从注意力方面进行区分

多动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做起事来有始无终,丢三落四,对任何事情都显得心不在焉。活泼调皮的孩子好奇好动,你给他讲故事,或老师讲课时他都能聚精会神地听,做作业或做游戏时都能专心致志,一般不受外界干扰。

2.从控制力方面进行区分

多动症儿童做事情缺乏控制能力,没有耐心,冲动、任性,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活泼调皮的孩子能约束自己,听话懂事,如和小朋友们一块做游戏时,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轮不到自己时,能耐心等待;做其他活动时能按父母或老师的要求去做;惹人喜爱。

3.从目的性上进行区分

多动症的儿童目的性不明确,做事冒失,集体活动不合群,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向其他小朋友发号施令,大多数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一块玩,有时不知道躲避危险。活泼调皮的孩子做事目的性很明确,活动有度,循序渐进。

4.用药物进行观察

这是一个最简便的方法。观察所用的药物就是镇静类的药品,按照儿童的常规用药剂量进行服用。多动症患儿服下镇静药后,反而会兴奋,会更加多动不安。活泼调皮的孩子服下镇静药后,产生催眠作用,很快就会入睡。四、多动症的生物医学病因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多动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生物医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生物医学因素又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轻微脑损伤

新生儿脑损伤多见于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通常是指胎头通过产道受压、产钳助产所致。随着产科助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产伤性颅内出血已逐渐减少,但是产伤和缺氧两个因素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胎儿宫内长期缺氧后脑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壁变脆弱,即使产伤较轻,也可导致产伤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死亡率很高,存活患儿大部分可留下智力低下、癫痫甚至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轻者可导致多动症。

2.遗传因素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40%的多动症儿童的父母也患有多动症,也就是说,多动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多动症患儿的父母与正常儿童的父母相比,前者多动症患者为后者的2~8倍。

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一般认为,遗传病发生的物质基础是遗传物质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是遗传病发生的根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疾病的根本点。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X、Y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以及多基因遗传。

对多动症的遗传,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染色体畸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连锁遗传和多基因遗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单基因遗传,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他们在对以注意缺陷、阅读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多动症患儿进行研究发现,与位于第六号染色体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有关。20世纪末,又有学者提出来,多动症的遗传方式,既不符合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也不符合X、Y连锁遗传,而可能是具有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总而言之,至今为止,国内外对多动症的遗传方式尚无确切的定论。

3.神经生化因素(1)多动症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关

近年来研究资料显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与脑内儿茶酚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等,其前身是多巴胺)功能不足有关。以上的结论首先来自于动物试验,用药物使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存储减少或耗竭时,大鼠会出现明显的活动过度症;给大鼠服用苯丙胺以提高多巴胺在突触部位的含量,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可使大鼠安静。通过以上动物试验,去甲肾上腺素障碍或释放不足导致觉醒过度,造成了多动症。在临床上使用能加强脑内突触部位多巴胺含量的苯丙胺及丙咪嗪,对治疗儿童多动症有效。(2)多动症与多巴胺有关

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的密度与儿童发育有关。所以,临床治疗中使用能增加多巴胺功能的药物后,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增加、运动行为减少、冲动行为得到控制,并能协调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

4.神经系统发育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动症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一定的关系。多动症的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差三大临床表现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警觉水平、持续注意、运动的抑制、执行功能、语言记忆的损害的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

5.母亲孕期异常与破腹产

在多动症患儿中,母孕期有异常史的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母亲在孕早期感染弓形虫、巨细胞、风疹等病毒、细菌感染、中毒、X线照射等,这些因素均可造成胚胎神经发育早期宫内损害,造成胎儿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其中轻度脑功能障碍可导致神经系统软体征,造成儿童多动症。另外,母亲孕期异常,可造成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多动症的比例在60%~80%之间。

孕期母亲吸烟,被认为是影响儿童认知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能自由通过胎盘,而且胎儿血中尼古丁浓度较母亲血中尼古丁浓度更高,因此,吸烟能增加母亲和胎儿血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导致胎儿缺氧,从而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母亲孕早期饮酒过量,可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出生后可致活动过度、注意力缺陷和冲动任性。

母亲孕期若服用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或者吸食毒品,将会给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轻者也会使出生的孩子患上多动症,重者可致死胎死产或先天愚型。

另外,剖腹产也与多动症有关。据国内外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剖腹产的孩子多动症发病率在60%~80%之间。妊娠、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妊娠期间,母体内部的各种系统和器官,为了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足月妊娠后,子宫肌肉出现节律性的收缩,随之子宫颈扩张,这时,胎儿如果一切情况正常,就会自然而然地顺产道娩出。只有遇到难产、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时才进行剖腹产。

自然分娩对母婴一生都有很大的好处。一是经阴道分娩,临产前胎儿的全身随着子宫的收缩而得到摩擦,这对出生后孩子的动作发育和协调功能都大有好处。二是经阴道分娩,胎儿全身特别是头部通过弯曲的骨盆动作和软产道的挤压,使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三是通过产前的挤压作用,使新生儿的肺部得到锻炼,为自主呼吸创造了条件,能够促使婴儿健康成长。所以说,剖腹产的孩子由于未经阴道分娩,没有经过母亲子宫收缩的摩擦,没有经过母亲弯曲的骨盆动作和软产道的挤压,神经系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出生后就会出现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自控能力差等多动症的一些症状。五、多动症的社会心理病因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动症的病因除生物医学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诸如父母的婚姻不和、父母犯罪、父母亲双方或一方有精神障碍、母亲的不良分娩史、不良的养育环境、低社会阶层、饮食及食品添加剂问题等。在多动症患儿的病史中,这些不良因素并非是单单哪一个因素起作用,而常常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1.环境因素

所谓环境,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两个方面。

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环境,也叫天然环境。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像空气、水、土壤、自然界的声音等都与人的生长发育、疾病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原生环境与多动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一是某些地区地壳表层放射性物质含量过高,母孕期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出生后的儿童易患多动症。二是土壤或水源中含铅的地区,儿童也好发多动症。

次生环境,是指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原生环境被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因素所污染导致生活条件发生变化的环境。次生环境导致的多动症,主要来源于铅中毒、微量元素缺乏和噪声污染等方面。次生环境带来的铅中毒,主要是空气、水源、土壤中的铅被人吸收。微量元素缺乏主要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噪声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工业的噪声。

社会环境与儿童多动症有关。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阶层与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环境均与多动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经济过于贫困、住房面积狭窄、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碍,或长期寄养于不良条件的家庭等,以上不良的社会环境都是造成多动症的危险因素。

儿童从出生到成长,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如酗酒、吸毒、家庭破裂等,在给成人造成危害的同时,也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儿童多动症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2.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气氛祥和、团结友爱能消融不良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苦恼与挫折,是培育孩子成才的摇篮;而不良的家庭因素,如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不和、家庭暴力、父母有物质依赖等不良嗜好、父母的精神障碍等因素,都会对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每一个人都会有家庭的烙印。这是因为除了有遗传因素外,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人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个人成长发育的主要年龄阶段大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从小就会得到合理的营养,能有效地防止各种营养缺乏疾病的发生,是体格健壮的基础。若从小营养缺乏,体弱多病,不仅影响体格发育,也会影响心理和智力发育。如果是营养过剩、膳食不合理,特别是蛋白质(肉、鱼)摄取过多,蔬菜摄取过少的话,也会发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在行为的发展方面,家庭影响也很重要。如家庭中的长辈之间具有亲密感情、文明行为、道德规范等,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别是4岁前这段时间,是儿童身心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其影响最为深刻。孩子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如果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经常吵嘴、打架,或动不动就拿孩子出气的话,就会使孩子长期处在焦虑、恐惧的情绪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久而久之会形成攻击性人格、懦弱心理、注意障碍、自控能力不强等。

3.心理因素

心理、精神因素与多动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这是因为儿童正处于幼稚期,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这个时期又是幼童认识社会最敏锐的时期,注意力、记忆力、控制力等都在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如果说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孩子的综合素质就会逐步提高,将来就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反之,若儿童生长在一个家庭内部矛盾突出,父母关系紧张,儿童在家得不到感情上的温暖,闷闷不乐;在学校又经常受到不当的体罚教育,老是感到委屈;在社会上由于不合群,常常遭到小伙伴或同学们的歧视,非常孤单。以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不正当的方式,都会给儿童造成重大的精神创伤,导致多动症等行为问题。六、多动症的诊断和治疗

截至目前,多动症仍是比较难以诊断的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之一,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多动症的诊断依据,所以,目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的诊断。

1.收集病史

儿童的病史主要由其家长或主要监护人来提供,收集病史应当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根据家长提供的线索,对重点问题再进行深入的询问。

首先是倾听家长的述说。父母或监护人往往是因为对孩子的问题感到苦恼来看医生,不少家长在谈到孩子的病情时显得非常激动,有的甚至会掉眼泪,要耐心听他们的诉说。其次是等他们的情绪稍微好转后,开始交谈并有目的、深入地询问一些重点问题。根据家长提供的情况,大概了解到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冲动任性好发脾气等。询问的问题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询问和了解儿童的主要症状

对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学习困难、冲动任性及一些不良行为问题,最好请家长举例说明。如注意力涣散问题,在家做作业或做游戏时能坚持多长时间,能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老师有什么反映等;在什么情况、什么场合下冲动任性,发脾气的频度和强烈程度是什么样子等具体的事例。这样才能了解主要症状,才能客观地进行评价和最终作出正确的诊断。(2)询问了解有没有其他相关疾病

儿童多动症与焦虑障碍、抽动症、对立违抗性障碍等一些精神、心理行为疾病共患的情况多见,因此,应详细询问了解儿童合并其他障碍的具体情况,如孩子是否说谎?常在什么情况下说谎?都是给谁说谎?是否有偷家长钱的行为?有没有经常或无故顶撞家长、老师,或故意不服从的行为?有没有经常聚众打架斗殴的行为?(3)询问了解家庭背景

一要了解是单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家庭关系(孩子的父母是否经常打架、犯罪坐牢),亲子关系(是否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是否经常陪孩子一块玩)如何;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宽、严、放任自流)如何。二要了解父母的文化素养,工作性质,个人嗜好(有无酗酒、吸毒、赌博),脾气性格。三要了解家庭居住环境(住房面积),周边环境(是否紧靠大马路、紧靠噪声很大的工厂或铅、铜污染严重的工厂),邻里关系怎样等。(4)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哪些症状逐步加重,哪些症状逐渐减轻等。

2.观察症状(1)对多动症儿童进行现场观察

儿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其行为的外在表现差异性很大,因此,医务人员应仔细观察。医院的诊室对患儿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要观察孩子进入诊室后是感到受约束、十分拘谨,还是大大咧咧、旁若无人;家长介绍病情时,是安坐静听、依偎大人身旁,还是东张西望、到处乱跑;对父母介绍他的问题是似听非听、无所谓,还是大呼小叫、激烈反对;对医务人员提出来的问题是认真回答,或是所答非所问,还是拒不回答。另外,还可以观察到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看一看父母之间是相互理解、补充,还是相互埋怨、争吵;对患儿是保护过度,或是关怀备至,还是态度粗暴、漠不关心。经过观察,可以对儿童的行为以及家庭关系一目了然。(2)通过交谈观察患儿的症状

与患儿有目的地直接交谈,是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观察症状,为诊断提供依据的最好方法。比如,对家长反映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通过与儿童交谈,了解是注意力涣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根本没听;或是对家长、老师或其他人有消极对抗情绪;或是有其他心理障碍就是不愿意学习。儿童个人的叙述往往是比较可靠的,与儿童交谈中发现的问题是比较真实的。因为有的孩子父母管教方式不当,孩子往往不给家长讲实话,只要医务人员交谈的方法正确,大多数孩子还是愿意讲真话的。

3.综合检查

综合检查就是要根据病史,分别进行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物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是指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获得被测对象的身体形态特点、发育程度、健康状况、机能水平的各种准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最终的判断。

物理检查包括脑电图、脑电地形图;CT、核磁共振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及基因检查)及生化检验(某些特殊的生化测定如铜蓝蛋白,苯丙胺酸、甲状腺能力,铁、锌等微量元素,血铅测定)。

4.多动症的治疗

有人认为多动是孩子的天性,长大就会自己控制,不需要治疗。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不对多动症患儿进行及时治疗的话,孩子越来越大,症状越来越严重,治疗起来就很困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多动症和其他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治疗得越及时,疗效就越好。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角色排演、自我欣赏和自我表演的方法,改善和纠正患儿的行为问题。(2)特殊教育

利用适合多动症儿童的教育环境和方法,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使其学业水平与智力水平保持一致。(3)社会化技能

鼓励多动症儿童与有同情心的伙伴多接触,参加各种活动,为他们提供完成社会化化的环境。(4)躯体训练项目

躯体训练主要包括拳击、健身、田径运动、游泳、网球等,使躯体的外观和感觉处于良好的状态。感觉统合训练是多动症儿童躯体训练的好方法,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促进多动症儿童更好地自我控制、自尊和自律。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我们在后面会专门进行介绍。(5)药物治疗

哌甲酯,又名利他林,是目前国内最常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证实,哌甲酯能显著地改善儿童的注意力、自控力和学习能力,减少多动性行为障碍。治疗学龄期儿童多动症的有效率在70%~96%。用药后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及冲动任性症状有所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小朋友及父母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好转。

治疗多动症常用的药物,还有苯丙胺、匹莫林、咖啡因以及脑活素等。这些药主要是中枢神经兴奋药,而不是镇静药。在临床工作中,不少家长看了药品说明书后,常常会提出“我的孩子是多动症,为什么还要用兴奋药呢”这样的问题。

这是因为多动症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较多的慢波活动,觉醒程度较低。这种低觉醒程度在精神生化上表现为大脑皮质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或功能不足。中枢兴奋剂的作用机制是促使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抑制其再回收,使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从而达到提高大脑皮质觉醒水平、改善和提高注意力、减少活动过多的目的。

多动症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适合药物治疗,第二军医大学制定了对多动症的用药标准。

一是孩子年龄在7岁以上,完全具备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多动、思想不集中、行为障碍、任性冲动及学习困难等,经脑诱发电位检查及心理测试证实为多动症者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二是虽然无多动的表现,但思想完全不能集中、学习困难、成绩很差者,亦应进行药物治疗。

三是虽然学习无困难,但有严重的多动、任性冲动、不守纪律、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使老师无法授课者,也要进行药物治疗。

四是虽然有多动,思想不集中,但学习成绩尚可者,可暂不用药物,应进行心理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及脑电生物反馈等治疗;症状加重或学习成绩下降者,再进行药物治疗。七、多动症儿童的家庭康复

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除了教师和医生付出努力外,更主要的是需要来自家庭的配合,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要正确对待,给孩子创造一个康复的良好家庭环境。

1.家长应关爱多动症患儿(1)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多动症孩子的心理机制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涣散,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游戏。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这些病理特点,想方设法地保护孩子的注意力,特别是当孩子集中注意某项活动或某件事情时,不要粗暴地干涉他,即使是孩子做的这项活动或事情有错误时,也不要大声训斥,而是要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清楚道理,并教给他正确的做法。(2)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称赞。对于多动症孩子的一些好的行为表现,应立即给予口头的表扬或赞许;不论是在一天当中有多少次好的表现,都要一一给予表扬和称赞,对于突出的表现,要给予突出的奖励,除口头的精神鼓励外,还包括物质的奖励,如买小玩具、去公园等。(3)对孩子的过错,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进行惩罚。对于孩子的过错,也就是不良行为,不要一开始就惩罚。在希望改变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之前,必须告诉孩子什么是良好的行为规范,应该如何去做,当孩子这样做了,就应及时进行表扬奖励;如果不这样去做的话,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一旦孩子违犯,就按照事先的约定去进行惩罚。

2.家长要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正规治疗

既然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所以治疗起来时间比较长,见效比较慢。在孩子的治疗康复当中,父母对待多动症患儿的态度和方法,是关系到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因此,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父母要了解多动症的一般知识,分析孩子的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按照医生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家庭治疗氛围。

二是在掌握孩子发病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孩子避免过度兴奋、激动与过度疲劳。

三是克服对孩子简单粗暴、不讲道理以及保护过度、溺爱无边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法。

四是如果父母有心理障碍,必须与孩子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或者是父母的治疗在先,也就是说先解决父母的心理障碍,再对患儿进行治疗,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正规治疗。一些初次到医院进行诊疗的多动症患儿,往往是用药一个疗程后效果就非常明显,家长认为孩子好了,就不再进行治疗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多动症又复发了,再去医院治疗就没有第一次的治疗效果好了。有的孩子这样反复多次,症状越来越复杂,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甚至辍学。所以,在对多动症孩子的治疗上,一定要正规,并且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教育训练综合进行,治疗效果才更显著。

六要对孩子始终保持期望。面对一个多动症的孩子,有的家长会失去信心和希望,变得脾气急躁。当所有的办法都用尽而效果仍不明显时,变得灰心丧气,甚至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应该学会谅解,学会克制,这是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有病的孩子,要保持冷静,要对孩子充满希望,只要方法对头,孩子的多动症是可以治好的。

3.多动症儿童饮食上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饮食上,应坚持“三多三少”的原则。“三多”是指多吃富含蛋白质和卵磷脂的食物,多吃含锌食物和多吃含铁食物。(1)多吃富含蛋白质和卵磷脂的食物。因为蛋白质和卵磷脂这些营养物质参与脑的代谢,可以改善大脑的神经传递信息,达到缓解多动症症状的目的。所以在家庭膳食上应注意给孩子进行调节。富含蛋白质和卵磷脂的食物主要有各种动物的肝脏及心脏、鱼(鱼子)、鸡蛋、大豆(豆制品)、核桃仁、花生米;虾米、海带、紫菜、淡菜等海产品(因为这些海产品中含有多种能够安定神经的物质);牛奶等。(2)多吃含锌食物。孩子缺锌会造成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差,多动、任性等问题。所以多动症的孩子应多吃富含锌的食物,如肉类、动物肝脏、南瓜子、脱脂奶粉、花菜、卷心菜等。(3)多吃含铁食物。因为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造血的原料,缺铁会造成大脑的功能紊乱、注意力涣散等。因此,多吃含铁的食物有助于多动症患儿的康复。含铁比较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血(鸡血、鸭血、猪血)、动物肝脏、动物肾脏、大豆、黑木耳、芝麻等。“三少”是指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含酪氨酸及甲级水杨酸的食物,少吃糖。(1)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调料如辣椒、胡椒面等,食用后容易令人兴奋、躁动不安。所以,多动症患儿不宜多吃这些东西。(2)少吃含酪氨酸及甲级水杨酸的食物。含酪氨酸及甲级水杨酸的食物也有兴奋作用,多动症患儿应少吃为好。常见的含酪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含甲级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3)少吃糖。因为糖在体内分解产生能量时,会产生丙酮酸和乳酸等废物,而这些废物靠含有维生素B1的酶分解后排出体外。如果说孩子吃糖很多的话,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1大量消耗,导致维生素B1缺乏而影响丙酮酸和乳酸等废物的排出。如果丙酮酸和乳酸在人体内堆积过多,会令人不安,出现莫名其妙的恼怒、脾气急躁、情绪激动等症状。所以,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多吃糖,否则,会加重病情。

第二节 学习困难与抽动症

抽动症又被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以眼、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或伴有喉咙异常发音及污秽语言为主要表现,是儿童较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抽动症起病多在21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以2~12岁年龄段之间发病为多,男多于女;病程长,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如不及时治疗,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可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患有抽动症的学生,其身体病症导致其学习效果不好;并且更为主要的是,外显的抽动症状常常为其带来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在学习上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导致学习困难。一、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抽动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相继或同时出现肌肉抽搐和异常发声,或伴有秽语。抽搐突然、快速而复杂。常由面部开始,逐渐波及颈、肩部肌肉而后达躯干及上下肢。面部不自主运动,常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张口、缩鼻、做怪相等;头颈部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斜颈、挺颈、扭脖子、耸肩膀等;躯干部的抽动表现为挺胸、扭腰、握拳、甩手、举臂、踮脚、抖腿、步态异常等。

异常发声或伴秽语,不由自主地发出干咳声、吼叫声,或“啊啊”、“吭吭”、“喔喔”、“嘘嘘”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如犬吠;可同时伴有秽语、咒骂,或随地吐唾沫。

抽动症的运动抽搐或发声抽搐临床上有不同的类型。

简单运动性抽动: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侧视、耸鼻、撅嘴、张嘴、耸肩膀、做鬼脸、点头、上肢突然抖动、腹肌抽动、踢腿等。

复杂运动性抽动:稍慢一些的、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似有目的的运动行为,如咬唇、拍手、冲动性地触摸人和物,打或闻自己或者他人身体某部位,投掷动作,弯腰、后仰、旋转、跳跃、单脚跳、下蹲,或模仿他人的动作,淫秽的姿势等。常见的复合运动抽搐是打自己、蹦、跳、触摸以及拾起东西闻等。

简单发声性抽动: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吸鼻、清咽、咳嗽、尖叫、呕吐声、犬吠声等。

复杂性发声抽动: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无目的地重复词或短句,包括重复自己的和他人的词或短语、秽语等。部分患儿抽动前有局部不适或紧张感,只有抽动方可缓解。二、抽动症的症状特征

抽动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不自主的、突发性的、快速的、反复发生的、无节律的、方式固定的运动或发声。患者感到抽搐的发生是不可抗拒的,但可强忍一段时间。各种形式的抽搐障碍常因心理紧张而加重,睡眠时消失,当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如看电视、读书、或做游戏时,抽动随之减少。全身各部位抽动的特点是:

眼部:扬眉、皱眉、眨眼、斜睨、凝视、翻白眼等。

口部:吮手指、咬牙、咬铅笔、咬嘴唇,或不停地吐唾沫、口吃等。

面部:撅嘴、咧嘴、皱鼻、扮鬼脸等。

颈部:摇头、点头、扭脖子、耸肩膀等。

上肢:甩手、搓手指、举臂、扭动手臂、握拳头等。

下肢:踮脚、抖腿、踢腿、旋转、跪下走路、步态异常等。

躯干: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等。

喉部:干咳声、清嗓声、吼叫声等。

秽语:不自主地污言秽语、说脏话,或骂人等。

其他行为异常:重复、刻板的语言或动作,强迫性的行为,冲动性的触摸动作,模仿别人,猥亵举动或控制不住的下流动作;也可能发生破坏物品、自伤、伤人或侵犯别人的行为。

以上各类症状,有的同时出现,有的是先发生一类症状,一段时间后换另一类或几类症状,或各类症状交替出现。患者发作时意识清楚。三、抽动症的病因

抽动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器质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药源性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目前许多研究工作者认为,抽动症是可以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双胞胎共同患抽动症的较多,抽动症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抽动症及其他心理行为疾病较正常人多见。科研工作人员认为,抽动症遗传的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

2.神经生化因素

近年来,通过神经递质与行为以及神经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示抽动症与中枢神经递质失调有关。有学者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可能是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靶细胞受体,由于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所致;也有的学者认为,抽动障碍与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或是由于脑内r-氨基丁酸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发生抽动。此外,近年来对内啡呔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5-羟色胺以及r-氨基丁酸的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调,可能是继发于内源性鸦片系统功能障碍,故认为内啡呔在控制秽语综合征病理机制中有重要影响。

3.抽动症与脑器质性病变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57.9%的抽动症患者有神经系统软体症,50%~60%的抽动症病人脑电图异常,主要为慢波或棘波增加,但是没有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头颅CT异常。有人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行为运动的异常与杏仁核一纹状体通路障碍有关;不自主发声可能是与扣带回基底节及脑干不规律放电有关,所以说,抽动症可能是器质性病变。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可以造成或者诱发抽动症。

一是母亲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如家庭暴力、过度惊吓、突如其来的精神刺激、严重的妊娠反应,特别是妊娠头3个月的严重妊娠反应是导致子代发生抽动障碍的高危因素。

二是婴儿出生后的应激,如产伤、惊吓、高烧、抽搐等因素均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

三是儿童受到精神创伤,长时间过度的精神紧张、意外事件的刺激、脑外伤等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四是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需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

另外,由于长期服用或者大剂量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长期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他林、匹莫林等可引起抽动症。四、抽动症的诊断和治疗

1.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单纯性抽动或儿童习惯性痉挛,常见于5~7岁的儿童,以简单性运动抽动和简单性发声抽动为常见;病程<1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1)有单个或多个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等简单抽动。(2)抽动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2周,但不超过12个月。某些患儿的抽动只有单次发作,另一些可在数月内交替发作。(3)18岁以前起病,以4~7岁儿童最常见。(4)不是由于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小儿舞蹈病、药物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2.慢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简单、复合运动抽动和简单性发声抽动多见,发声和抽动不同时存在,一般不超过3个肌群;病程>1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1)不自主运动抽动或发声,可以不同时存在,常1天发生多次,可每天或间歇出现。(2)在1年中没有持续2个月以上的缓解期。(3)18岁前起病,至少已持续1年。(4)不是由于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小儿舞蹈病、药物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3.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也就是抽动秽语综合征。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抽动障碍,部分患儿伴有模仿言语、模仿运动,或强迫、攻击、情绪障碍以及注意缺陷等行为障碍,起病于童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I-2-R)》(1)症状标准:表现为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二者多同时出现。抽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3)病程标准:18岁前起病,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4)排除标准: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不自主抽动或发声。

4.抽动症的治疗

针对抽动症状的治疗,较常用的药物有氟哌啶醇(又称氟哌丁醇)、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四本嗪、泰必利等。

氟哌啶醇为多巴胺受体强有力的阻止剂,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效果比较突出,临床应用有80%以上的病人取得症状缓解的疗效。治疗时应从小剂量(0.5毫克,每日两次)开始,然后达到小儿每日剂量4~8毫克。

氟哌啶醇的缺点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有动作减慢和肌张力增高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如震颤、强直,静坐不能、惊跳、便秘、嗜睡,严重者有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还有的会发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部分儿童的副作用十分突出,以致影响到治疗的继续。为了避免以上副作用,一是采用平时小剂量用药,一般每日1~4毫克为宜,症状加重时增加剂量的方法;二是也可适当加用安坦,以抵消氟哌啶醇的副作用;三是与硝基安定联合应用,效果会更好。

对于伴发多动症的患儿,应首选可乐定,如效果不明显,可用抗抑郁药。五、抽动症儿童的家庭康复

作为抽动症患儿的父母和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由于孩子的抽动,甚至说脏话是一种病态,而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以粗暴的态度或行为对待孩子。若对孩子进行打骂或不适当的惩罚,只能加重孩子的病情。尤其是孩子的家长,要学习和了解抽动症的一般知识,基本掌握孩子发病的原因、症状类型、发病规律,积极配合医师对孩子进行正规治疗。要按照医师的要求,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尽量避免孩子的过度兴奋或紧张。

临床研究证明,多数抽动症患儿有偏食和挑食的毛病。为了使抽动症患儿早日康复,合理安排他们的饮食非常重要。

一是要使患儿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尽量让孩子少吃零食。这就要求父母在膳食的制作上应品种多样,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二是掌握患儿的饮食原则。所谓抽动症患儿的饮食原则,就是说哪些食品可以多吃一点,哪些食物应该少吃一些,哪些食物不应当让孩子吃。

由于抽动症孩子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而影响了脑功能。因此,富含蛋白质和卵磷脂的动物肝脏、心脏、鱼、鸡蛋、大豆及其豆制品、核桃仁、牛奶;锌、铁含量较高的瘦肉、动物(鸡、鸭、猪、羊)血、花生米、黑木耳、卷心菜等可以多吃一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