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最新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3:51:5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最新版)

中公版·(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最新版)试读:

中国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图书 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掌握考试技巧实现一次通过

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四年来,先后已有15个省份进入“国考”。按照教育部要求,2015年起全国将全面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从改革试点省市的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不足三成。一方面显示了教师资格“国考”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准入标准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显示了广大考生没有真正转变观念积极备考,未能掌握通过考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组织数百位教育理论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了业界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此后,丛书编写专家组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最新真题考点,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提升应试者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帮助越来越多的考生顺利通过了考试。

2015最新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共172本图书,包括笔试教材系列35本,标准预测试卷系列32本,高频考点速记系列32本,真题大全系列3本,题库系列32本,考前命题预测试卷系列32本,面试系列6本。该笔试教材系列图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权威编著 汇聚名师专家智慧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数百位教育理论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师资格历年统考真题及命题趋势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倾力打造出本套教师资格专用教材系列,领跑教师资格辅导行业。这是多年辅导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考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为考生的教师征途保驾护航。专业解读 洞悉考试命题规律

中公教资专家团队凭借其雄厚的师资力量,结合十多年教师资格考试辅导与教学经验,对最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了专业解读,深入分析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原理和考查重点,全面总结命题规律,科学预测命题趋势,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对考生的复习方法进行合理点拨,使考生精准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助力考生赢取满意分数。系统归纳 全面梳理重要考点

中公教资专家团队秉承两个编写标准,即“依据大纲内容”和“紧扣真题考点”,对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考点进行系统统计,对考点出现的频率和难度进行了细致分析,全面梳理教师资格考试的所有考点、能力要求和题型类别,最终架构起以考试大纲内容为中轴线,合理串联教师资格考试重要考点的知识体系,使考生切实掌握考试内容,复习更加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高效备考 科学复习事半功倍

本套教材的主体内容为双色设计,考试重点用红色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生快速抓住核心内容。高频考点后添加了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等内容。真题再现板块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情;知识拓展板块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必要地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章后的“能力提升训练”提供适量的模拟题,使考生能够自我检测,有效提升应考能力。名师伴学 答疑解惑稳步提升

中公教资团队为考生提供专业、全面、细致的售后服务,以帮助考生尽可能地提升应试能力和实战水平。购买本套教师资格图书,可以在线体验网校精心研发的教师资格精品课程,并可在线视听最新考试真题名师精讲,更有上百名专家定期举办教师资格考试讲座,讲解考点,解惑答疑。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各位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稳步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考试,早日圆梦三尺讲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2014年11月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应试攻略

一、最新考情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学段教师资格统考科目二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教育管理的素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八个模块。从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来看,考试类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四种题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题型、题量、分值具体分布情况如下:二、必考题型解读(一)单项选择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考试覆盖范围比较广。在历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中,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1题,所占分值为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2013~2014年真题中各知识点题目数量统计如下表所示:

单项选择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基本稳定不变,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旨在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特点:

1. 记忆型考题重点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每个模块的相关概念、定理和有关分类的内容。对于此类知识的考查,考生必须牢固、全面地熟记相关知识,并在答题时做到准确回忆和再现。【例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2014年下半年真题)A. 《学记》B. 《论语》C. 《论演说家的教育》D. 《理想国》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基础知识。题目中涉及的内容为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例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等体现的教育思想都是考试中常涉及的内容。《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正确答案为A。【例2】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2014年上半年真题)A. 道德认识B. 道德意志C. 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相关知识。题目中涉及的内容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它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和外部表现。它是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故正确答案为D。本知识点为高频考点,在2012年、2013年分别以辨析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以上例题均以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为出发点,考查了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针对本类型考题,考生在备考时应根据考试大纲,在系统梳理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记忆每个模块里包含的重要理论与概念等,不断强化,多加练习。

2. 理解性考题侧重于考查实际的教育问题或现象所体现的教育原理和知识,出题内容多集中于心理学相关的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等几个模块,此类型的考题要求考生要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例1】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2014年下半年真题)A. 循序渐进原则B. 直观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启发性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的内容。中学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丰富学生的知识,运用了言语直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故正确答案为B。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都是中学教学模块的高频考点。【例2】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2014年下半年真题)A. 消退B. 负强化C. 惩罚D. 正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老师和同学对小伟的行为不予理睬是不给予他任何强化物,属于消退原理,故正确答案为A。

以上例题均以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立足点,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针对本类型考题,考生在备考时应根据考试大纲,在准确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各个考点,对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要点面结合,加深认识。(二)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这五个模块。题量基本稳定在4题,所占分值为32分,约占总分值的21%。2013~2014年真题中各知识点统计如下表所示:

辨析题需要考生对题目给出的观点或说法做出判断,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阐明原因。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应用等能力。【例题】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014年下半年真题)【答题思路】

回答辨析题时,要明确三个步骤:一是要有判断,二是要有分析,三是要有总结。“教学”与“基本途径”是题眼,“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是重要的修饰语。考生应回归到“教学”这一知识点,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且论证有据。【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辨析题无外乎有三种分类:正确型、错误型、片面型。错误型和片面型事实上都属于“错误”的范畴。例题中属于第一种类型。在答题时考生要思路清晰,按照上述三个步骤进行作答。在复习要着重注意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而能够运用相关理论作出正确的判断。(三)简答题

简答题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育心理这几个模块。在历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中,简答题基本稳定在4题,所占分值为40分,约占总分值的27%。2013~2014年真题中各知识点统计如下表所示:

简答题考查点比较明确,需要考生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简明扼要地针对题目进行作答,力求答案准确、简洁。【例题】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014年上半年真题)【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德育的内容。题干中明确地让考生回答德育的“基本规律”,考生只需根据相关内容提取要点即可。【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如例题所示,简答题难度一般,主要是要求考生准确回忆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时,考生应条理清晰,准确记忆。答题时,要审清题意,明确考点,确定考查范围,简明扼要地突出要点,无需做过多的拓展和引申。(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德育等几个模块。在历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中,材料分析题一般是2道大题,每题下设置1~2个小题,所占分值为36分,约占总分值的24%。2013~2014年真题中各知识点统计如下表所示:

材料分析题通常是给出一段教育事实材料,根据材料呈现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评价和分析。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应用等能力。【例题】材料: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一次交谈。

学生A:你知道吗?前两天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我感觉很简单,这似乎与我中文语法学得好有极大的关系。

学生B: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我当时几何学得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时简单多了。嗯,看来不同知识间还是有很大联系的啊!

学生A:是啊,不光书本知识学习是这样的,我学弹琴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我会弹电子琴,现在钢琴学的也挺快的。

学生B:可有的时候也不一样,上周末骑着邻居王大爷家的三轮车,我以为我会骑自行车,学起来应该比较快,可没有想到不是这样的。怎么骑也骑不好,总往一边倒。看来会骑自行车反而影响了学骑三轮车啊,真奇怪。

学生A:挺有意思,看来学习还是很奇妙的。

问题:(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中涉及的学习原理。(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2014年上半年真题)【答题思路】

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内容。本题的题眼为“学习原理”。首先,考生应细读材料,学生A和学生B的交谈内容正是强调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体现了学习迁移的不同类型。根据材料找准定位后,结合学习迁移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接着再根据原理指出运用方法。【参考答案】(1)材料体现了学习迁移的思想。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首先,学习迁移从迁移的结果来看,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材料中,学生发现语文语法的学习促进英语语法的学习、电子琴促进钢琴的学习,就是正迁移的体现。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材料中,学生感受到学习自行车不利于三轮车的学习,就是负迁移的体现。

其次,学习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向来看,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之分。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材料中,学生们感受到的迁移过程,都是先学习的活动对后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因此都属于顺向迁移。(2)教师应当利用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

①精选教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选择精炼的教材,对促进学生的迁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迁移。

③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顺序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而迁移的规律也在其中。

④教授给学生迁移的策略,提高学生迁移的意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迁移的策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

材料分析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考生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在备考时应多读、多看、多思考,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并多加练习,以不变应万变。作答时要做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语言流畅,书写无误,规范整洁,字数恰当。三、高效备考策略

1. 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

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在仔细阅读本书之前,大家要对照教师资格最新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真题可参照我们的配套试卷——《2015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及专家详解·中学》,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考试情况、命题特点进行大致的了解,为更好地使用本书做好铺垫。另外,大家也可参照“最新考情分析”与“必考题型解读”两部分内容进行考情预览。

2. 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从教师资格历年真题来看,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的各个章节。要牢记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可以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二是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眉批,加强记忆;三是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3. 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模块分明,内容体系完备。在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打开深层记忆回路,加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大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出合理的答案。

4. 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多做练习是检测大家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的知识记忆和系统的脉络梳理之后,大家要结合每章之后的能力提升训练,进行适当的练习(我们的配套试卷也为大家提供了高度契合真题的预测试题,供大家参阅和查看),以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缺,稳步提升,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中学)一、考试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 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 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 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 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 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 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二)中学课程

1.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 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 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 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三)中学教学

1. 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 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 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 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 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 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 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 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 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 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 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 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 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 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七)中学德育

1.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 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 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 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 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 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3. 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4. 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5. 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6. 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7. 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 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三、试卷结构四、题型示例

1. 单项选择题(1)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A. 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 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C.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2)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A. 人格B. 性格C. 能力D. 气质

2.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2)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3. 简答题(1)我国中学应贯彻哪些基本的教学原则?(2)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4. 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

问题:

①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

②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 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 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考点聚焦

1. 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和辨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 在历年考试中,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及发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对这些知识加强识记。考点梳理

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但“教”与“育”这两个字在春秋以前尚未合成一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培育,这就有我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真题再现【2013年上半年中学真题】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因此,题干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真题再现

1. 【2014年上半年中学真题】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 延续性B. 模仿性C. 社会性D. 永恒性【答案】C。

2. 【2012年上半年中学真题】辨析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具备社会性,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真题再现【2014年下半年中学真题】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 永恒性B. 依附性C. 时代性D. 独立性【答案】A。

2. 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真题再现【2013年下半年中学真题】辨析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2. 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3. 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4. 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如下特点:(1)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知识拓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其他特征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2.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根据《礼记》记载,我国的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目的是让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出现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

②西方

A. 古希腊教育

古希腊教育以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为代表。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国,9 000户奴隶主统治着25万余奴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经常引发奴隶暴动,斯巴达奴隶主为了维持统治,特别重视军事镇压。因此,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雅典是一个商业、手工业、航海业发达的城邦国家,实施民主政治。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B. 古印度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教育盛行。婆罗门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经典的《吠陀》,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比较关心大众,教育面向更多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C. 古埃及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尊重。“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最典型特征。(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表面上看来读书人通过平等竞争可以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但实际上仍是被豪门贵族垄断的以维护特权政治为宗旨的选拔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末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使其成为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教育内容除了通俗的教义外,很少习文,而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为主。(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二,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四,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真题再现【2012年上半年中学真题】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首先排除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属于古代社会的教育,都存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情况,因为奴隶社会早于封建社会,故选择B。

3. 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

第四,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第三,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考点聚焦

1. 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 在历年考试中,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是考查重点,考生尤其需要识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考点梳理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关系的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现象、问题,揭示教育背后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以作为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依据和指南。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知识拓展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并初步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自觉地在教育工作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 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认识和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和原则;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学生观、知识观、教育观;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班主任工作要点。

3. 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今的教育历史,传承优秀的教育遗产,这些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4. 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将来从事的教师工作有个基本的了解,做好心理上和专业上的双重准备。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三大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的总结。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 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知识拓展《学记》的主要内容(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强调了教学相长。(3)“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提出了教学要长善救失。(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5)“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真题再现

1. 【2013年下半年中学真题】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 《论语》B. 《大学》C. 《学记》D. 《孟子》【答案】C。

2. 【2014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学记》B. 《论语》C. 《论演说家的教育》D. 《理想国》【答案】A。(2)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可以总结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墨翟

墨翟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知识拓展

老子和庄子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倡议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

3. 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