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对称性的会计准则优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0:26:36

点击下载

作者:赵西卜,张国源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于会计对称性的会计准则优化研究

基于会计对称性的会计准则优化研究试读:

前言

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设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既是G20峰会的要求又是经济发展之必须。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会计准则趋同通常意味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此展开论证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但是实务中频发的会计造假使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以推断,会计准则仍存在不完善和不完备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修订会计准则。目前,会计准则中的主要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夹杂了很多对未来事项的估计和判断,特别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使用,多重计量成为财务报告面临的一大问题。财务报告信息成为历史数据、现时数据、未来数据的混合体,财务状况表中既有真实数据又有估计数据,利润表中既有已实现金额也有可能实现金额。在此背景下,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受到质疑,分析师、监管者和越来越多熟悉会计知识的投资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财务报告数据分解、还原,以得到他们决策需要的会计原始数据。会计视角下的决策信息能否真正满足决策者需要尚不明朗。

第二,会计准则制定尚存在“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之争。虽然会计准则在其概念框架中强调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但现实中的会计准则制定经常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其结果必然造成某些利益相关者获益,而另一些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同时,会计准则与利益相关者的特殊需求糅合在一起,致使会计准则出现一些特殊例外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导致具有类似经济实质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截然不同,打破了会计准则自身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这些例外规定在会计实务中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经济后果,如何权衡其利弊,会计准则如何在“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之间取得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尚待研究。

第三,面对实务中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准则制定者通常选择修改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会计信息质量由会计准则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共同决定,因而在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时,有必要将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环节区分开来,对症下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现有准则框架下,究竟应该从准则本身入手还是从准则执行抑或两者兼有角度入手,并不十分明确。

以上困惑中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的存在会导致会计不对称现象。不对称是指对于同一事项或交易,主体双方确认和计量并不对等,这可能源于会计准则制定仅仅基于交易个体对业务信息有用性的考虑,未从宏观角度考虑业务信息对中观和宏观决策的影响。如果说在信息化尚不广泛的背景下,独立主体的会计信息能够与基于该主体视角的决策具有相关性,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其在中观和宏观决策中的作用显然极为有限。只有把个别主体作为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相关决策,才能使决策具有应有效果。在此种决策思路中,会计对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会计对称性理论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中立性和宏观信息客观性的一种理论描述,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企业间会计信息对称,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也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会计信息对称,也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与企业会计信息间的对称。如果将对称性理论落实到一个个具体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上,对称性理论指导下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极其庞杂。

我对会计对称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源于1994年关于稳健性的思考,经过不断讨论并吸收同行的批评意见,于2004年在《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第一篇关于会计对称性的文章《会计对称性理论及其在多层面信息需求中的应用》。此后,会计界开始关注会计对称性这一问题。在我招收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中,张国源和程亚琼对会计对称性问题有一定兴趣,自2010年开始与我进行合作研究,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当代财经》《会计研究》杂志发表《会计对称理论:会计准则制定的优化路径》和《会计对称性原则与公共信息会计:关系梳理与实现路径》。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项目研究品牌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030250),我们专门进行了《会计对称理论:会计准则制定的优化路径——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分析》项目研究。本书正是我们研究会计对称性问题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研究后得出的初步结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会计对称性不仅仅是一种会计系统表面现象,实际上它反映了会计信息间的规律。会计对称性由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决定,同时也是会计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实现会计对称性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和如实反映,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助于实现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质量。

第二,会计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很多时候是由于会计准则制定者出于对经济后果的考虑修订会计准则而产生。我们以稳健性原则和遏制盈余管理的准则规定为例说明了会计不对称现象引发的经济后果。稳健性原则在实务中主要产生有利的经济后果,属于合理的会计不对称现象;而遏制盈余管理的准则规定主要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属于不合理的会计不对称现象。

第三,会计确认和计量环节实现对称性,会计报告环节有差别地实现对称性,即在财务报表中保留合理的不对称现象改正不合理的不对称现象,在报表附注中实现对称性披露,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不对称现象的正面效应,同时尽量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分层财务报告实现了计量属性的分层次列报和披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计量属性的不对称。这样处理可以使会计准则制定兼顾“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两方面,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在大数据背景下,以对称性原则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鉴证,对于抑制盈余操纵将起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本书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感谢出版社陈永凤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苦劳动,感谢所有被我们引用的文献的作者,是他们的研究贡献为会计对称性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会计对称性是一种制定准则的新视角、新思路,本书仅仅是对会计对称性常识性研究的初步成果,书中观点尚不成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乃至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指正。赵西卜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第1章导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会计准则制定和优化是会计研究之根本问题。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通常意味着会计准则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后,我国会计准则更加科学和完善,会计信息的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并没有改变我国会计实务中频发的会计造假事件。上市公司因披露虚假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遭到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处罚的事件屡见不鲜。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5年里,我国上市公司发生与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有关的虚构资产、虚构利润、推迟披露、虚假陈述、重大遗漏等事件共计219件,涉及151家上市公司。(注:作者根据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的中国上市公司违规处理研究数据库相关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处理文件和公告文件的详细内容整理而得到相关统计数据。)由于处罚的滞后性,上市公司的一些违规行为尚待发现和处理。违规事件发生之后,有关政府部门、媒体和学术界大都将罪责归于管理不善、会计准则未得到有效执行、监管不力、商业道德败坏等,看起来除了会计准则及其会计产品本身外好像其他所有方面都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可能是会计准则作为指导会计实务工作的主要规范,使会计系统产生不准确甚至虚假的会计数据,因此会计准则的自身质量也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研究发现,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夹杂了很多对未来事项的估计和判断,也就是说目前会计系统将未实际发生的事项以估计的形式进行了列报和相应披露。(注: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变动、未来纳税利益等都含有对未来估计的成分。)

金融危机后要求改进现行会计标准的呼声日趋强烈,乃至2009年和2010年的G20峰会也都把建设高质量会计标准作为重要议题。但从其后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9至IFRS13)(注:IFRS9-Financial Instruments(金融工具),IFRS10-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合并财务报表),IFRS11-Joint Arrangements(合并安排,也可称共同控制),IFRS12-Disclosure of Interests in Other Entities(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的披露),IFRS13-Fair Value Measurement(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看出,现时数据(如公允价值)和未来数据(如预期损失模型的使用)仍是会计准则考虑的内容。这样的模式和方法仍使得财务报告所列数据成为历史数据、现时数据、未来数据的混合数据,财务报表项目金额中既有实际发生数又有估计数,会计利润既包括已实现利润也包括预计未来可能实现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受到质疑,分析师、监管者和越来越多的熟悉会计知识的投资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财务报告数据分解、还原,以得到他们决策需要的会计原始数据。可见,会计视角下的决策信息能否真正满足决策者需要并不明朗。

众所周知,会计的基本功能首先是如实反映,因而“信息中立”是会计价值的根本所在。然而会计具有“经济后果”也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后果”也是会计所固有的特征。会计准则应该选择“信息中立”还是选择“经济后果”作为其制定目标,引起了激烈争论,截至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当前,《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和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都强调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并将其作为如实反映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通常考虑了“经济后果”,正如美国会计学家Zeff所指出的,会计准则利用其“经济后果”去完成非会计目标,甚至会计准则的制定从来都是一个政治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争夺各自利益进行博弈的结果。会计准则与利益相关者的特殊需求糅合在一起,致使会计准则出现一些例外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导致具有类似经济实质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截然不同,打破了会计准则自身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死记硬背的处理方法剧增,且少有理论支撑,相同或类似会计业务处理的不对称性使得会计人员工作量巨大且容易出错,同时,不同会计主体之间对同一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在确认时间、会计科目和记账金额等方面不对称,主体之间会计信息对应关系不明显,加大了审计证据的搜集难度和相关审计成本,使得虚构资产、虚构利润、推迟披露等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会计准则趋同只是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形式上的趋同。只有趋同的会计准则在各国得到有效执行,且能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实现实质性趋同,才能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可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意味着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为高质量会计准则要在实务中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支撑系统与之配合。Hope(2003)(注:Hope O K.Disclosure practices,enforc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and analysts'forecast accuracy:An international stud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2):235—237.)指出,财务信息质量是会计准则质量和监管执行的一个函数,缺乏正确的执行,即使最好的会计准则也会变得不合理,当规则被违反时如果没有人采取行动,规则依然只是纸上的要求。目前,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审计、监管、治理、法律等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健全,企业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在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时,有必要将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环节区分开来。属于会计准则制定环节的问题,应通过会计准则修订予以规范;属于会计准则执行环节的问题,应通过完善相关执行机制来解决。

在此背景下,我们从会计对称性角度对以上情形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可能的会计准则优化方法。本书的研究意义在于:

第一,深化人们对会计对称性和会计准则中不对称现象的认识。会计对称性是会计信息之间普遍存在的规律,但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会计不对称现象,打破了会计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影响会计准则的内在一致性。本书分析了会计对称性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并对会计准则中不对称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其引发的问题,还以稳健性原则和以市场监管为目的的会计准则制定为例,具体说明会计不对称性的产生和经济后果,以及如何评判其合理性。

第二,探索改进会计准则的途径,为会计准则修订提供建议。鉴于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遗余力地改进会计准则,乃至G20峰会也把建设高质量会计标准作为其重要议题之一。改进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是两大会计准则制定目标,“信息中立”是会计信息质量之根本,是真实、公平、公正的保障,“经济后果”是会计准则必然出现的结果,影响利益分配,两者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孰轻孰重尚无定论。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会计对称性这一独特的视角研究会计准则的改进,拓展了研究空间,并且力求兼顾“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打破会计准则制定的矛盾,以期为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做些许贡献。

第三,有助于缓解实务中面临的诸如多重计量、会计造假等紧迫问题。随着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因其能够提供更及时更相关的信息而被引入会计准则,多重计量成为会计准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问题,计量属性的不对称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此外,会计实务中的会计造假事件频发,其原因之一就是会计信息之间缺乏对应关系从而难以搜集审计证据。因此,本书从会计对称性视角研究会计准则优化将有助于这些实务问题的解决。1.2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本书从会计对称性视角分析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目的是优化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本书将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会计对称性的重要性。会计对称性深深扎根于会计系统中,复式簿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以及投资一受资、债权一债务、收入一成本/费用相互对应的会计处理都呈现出对称性。表面上看,会计对称性是会计系统呈现出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没有必然性?会计对称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会计对称性的作用体现在哪里?本书将通过这些问题说明会计对称性的重要性。

第二,会计不对称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利弊分析。既然会计系统普遍存在对称性,会计对称性是重要的,为什么会计准则中还存在不对称现象?会计不对称现象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产生了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本书将进一步探讨会计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第三,如何评价会计不对称现象。会计准则中不对称的会计处理规定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效果是否实现了其设立的初衷?如稳健性原则、市场监管等造成的会计不对称性是否达到了稳健及监管目的?是否利大于弊?本书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考察会计不对称现象的经济后果,为会计准则中不对称处理规定的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如何改进会计准则。在对会计不对称现象利弊加以权衡之后,如何决定是否实现会计对称性?或者如何通过改进会计准则,既发挥会计不对称现象正面效应,又能减少或避免负面效应呢?本书将从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列报等方面说明会计准则的改进。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本书采用规范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为辅。首先,本书由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对称和相关会计理论推演出会计对称性的含义,明确其地位和实现会计对称性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文献分析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梳理,总结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结合会计准则发展的现实背景,提出本书的研究设想;接着,梳理了会计准则中的不对称现象,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和危害;之后,以稳健性原则和以遏制盈余管理为目的的会计准则规定为例阐述了如何在我国会计环境下评价会计不对称现象,采用实证和案例研究方法对会计不对称现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准则优化方法,以消除或减少会计不对称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规范研究中,本书使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研究法、史证研究法等方法。具体来讲,会计对称性以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为理论基础,会计对称性集中体现了这些基础理论在会计领域的演绎和发展;梳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会计不对称现象,并进行归纳和分类,找出共性;运用史证研究法分析会计不对称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历史条件;比较分析会计不对称与会计对称的优劣,权衡利弊,为会计准则的优化提供参考;会计对称性还可以发展演绎到管理会计、政府会计、环境会计以及宏观经济核算等更多领域。本书实证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规范研究提供相关证据,提高说服力。在实证研究中,本书使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会计不对称现象产生的经济后果,使用案例研究分析会计不对称现象在我国会计环境下的应用效果,从而为正确评价会计不对称现象提供证据。

本书总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会计对称性视角对会计准则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准则优化设计方案。本书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图1—1 本书的研究思路图示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本书共包括七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是导论。本章提出本书所要研究的问题,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2章是对会计对称性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会计对称性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本章详细介绍了会计对称性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会计准则和实务中的重要性,并对现有关于会计对称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第3章讨论会计不对称现象及其引发的问题。本章主要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梳理,并归类;第2部分从理论上分析这些会计不对称现象存在的原因,发现其合理性;第3部分探讨了会计不对称现象对会计准则质量和会计实务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引发的问题。

第4章从会计对称性视角分析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本章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稳健性原则目前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第2部分分析了稳健性原则的产生和变化过程;第3部分通过分析稳健性原则与会计对称性的冲突,指出稳健性原则对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4部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别从上市公司和信息使用者角度检验稳健性原则在我国实务中产生的经济后果;第5部分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第5章从会计对称性视角分析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本章主要分为6个部分:第1部分探讨现实中会计准则制定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会计准则制定者与上市公司处于动态博弈之中;第2部分列举我国会计准则中以遏制盈余管理为目的的规定;第3部分从会计对称性角度分析通过会计准则制定或修订遏制盈余管理的代价;第4部分对研究会计准则遏制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第5部分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会计准则在遏制盈余管理方面的局限性,以及作为会计准则支撑系统的监管制度在遏制盈余管理中的作用;第6部分提出了有关遏制盈余管理措施的建议。

第6章讨论基于会计对称性的会计准则优化设计。本章主要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提出了改进会计准则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第2部分对改进会计准则的做法进行可行性分析;第3部分探讨会计对称性应用的拓展,会计对称原则不仅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还能扩展到政府会计、环境会计等领域。

第7章为结论部分。本章总结了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可能的创新点,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的结构框架如图1—2所示。图1—2 本书结构框架图第2章会计对称性: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2.1 对称

对称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对称无时无刻不在我们面前展现它的魅力。甚至有人说,对称就是上帝,对称就是美,对称就是真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对称”一词的解释,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称的含义也由最初的几何概念拓展到各个领域,衍化出极其丰富的内涵。2.1.1 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对称

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对称通常意味着某种科学规律,科学家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科学语言,它不仅可以描述世界还可以基于理性推导出人类不曾经历的世界,它在音乐、建筑、雕塑、绘画、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数学可以将生活中的几何对称用其专门的语言表示出来(例如,对称操作,即不改变物体内部任何两点间的距离而使物体复原的操作),通过进一步推理,探索空间中隐藏的规律。法国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发明了描述数学结构中的对称的语言,人们称之为“群论”,许多代数结构,包括环、域和模等可以看做在群的基础上添加新的运算和公理而形成的。它是抽象代数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很多物理和化学研究也都以群论的方法建模。德国数学家艾米·诺特发现了对称和守恒性之间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诺特定理,即作用量的每一种对称性都对应一个守恒定律,有一个守恒量,从而更深入描述了对称的实质。

对称性被认为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原理或称第一原理,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实际上是指在表面看来彼此不相干的现象中隐藏着的统一规律。(注:参见孙宗扬:《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前言,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从极其微小的量子论世界到极其广阔的相对论世界,对称无处不在,以至于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可能结构都是由对称决定的。1974年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时,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毛泽东主席确实抓住了“蛇的七寸——要害”。物理学家们还非常注重对称破缺(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诺贝尔物理学奖曾经三次颁发给从事对称破缺问题研究的科学家。其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了在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注:当两个整数都是偶数或者都是奇数时,数学家就说这两个整数具有“相同的奇偶性(宇称)”;如果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它们就具有“不同的奇偶性(宇称)”。在物理学中,宇称是反映空间反射变换下单粒子或多粒子系统变换性质的物理量。宇称守恒是指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粒子的镜像与该粒子除自旋方向外,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而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他们揭开了对称破缺现象存在的原因,即如果系统受到外部一个小扰动而破坏了它的对称性,就产生了对称性破缺。

在化学中,各种微粒结构和性质的对称性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分子中,原子固定在其平衡位置上,其空间排列是对称的图像,利用对称性原理探讨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是人们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而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揭开了更深层次的对称性,即元素化学性质间的对称性。2.1.2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对称

对称的研究,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在音乐、美学、建筑、文学、经济等社会科学领域,对称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巴赫在音乐创作中使用对称的手法,置换上下声部,创作出经典音乐,流传至今。现在,对称性已被用作一个正式的形式典范,例如许多作曲家如巴托克所使用的拱桥形式。赫尔曼·外尔(2005)这样解释音乐中的对称:“对称性涉及的范围绝不仅限于空间中的物体,当用于声学和音乐,而不是几何对象时,它的同义词‘和谐’更能说明情况。”

在美学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平面中的圆周、空间中的球面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因为它们有着全部的旋转对称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是球形的,因为任何其他图形都有损于它们作为天国的完美性。正是承袭这一传统,在一首近代诗中,上帝被赞誉为“伟大的对称”(注:Anna Wickham在题为“Envoi”的诗中写道:“伟哉对称是上帝,爱欲深激于吾身,悲情同时油然生。年华虚度日复日,皆因方式失匀称,祈乞赐吾完美形。”)。

Dagobert Frey(1949)在《艺术中的对称性问题》一文中指出:“对称意味着静止和约束,不对称意味着运动和松弛;前者有秩序和规律,后者任意和偶然;前者拘于形式上的刻板和约束,而后者有生气、有变化和有自由。”当把上帝或基督作为一种永恒的真理或正义的象征时,人们总是用对称的前视图来描绘他们,而不采用侧面的形象。公共建筑以及礼拜堂,不管是希腊的庙宇,还是基督教的教堂,都是对称的。

在经济管理领域,对称通常意味着某种平衡,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经济管理领域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带来的危害。例如,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性,指的是在市场交易中,产品的卖方和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所拥有的信息是不相对称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会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和市场的失灵,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A.Michael Spence多年致力于“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的研究,关注信息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说明信息在市场中的传递方式、效用以及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其提出的信号发送模型将预期、决策信息集、信息条件等概念引入博弈论,对博弈论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2001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金融学中,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是指相同幅度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如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较不明显。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出现的原因是货币效应传导机制复杂,传导机制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货币政策效应呈现非对称性。

综上,可以总结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称是指一个系统本身存在的规律。当系统受到系统之外的因素干扰时,系统的运转将受到影响,不再呈现原来的规律,导致对称破缺(不对称)(见图2—1)。比如,数学原理的推导有赖于众多假设和前提,当这些假设和前提发生变化时,数学原理将会发生变化;分子中的原子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状态,一旦有外力影响,会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分子原有的性质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宇称守恒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但在外力作用下它也会被打破。在社会科学领域,对称的含义虽然比自然科学领域丰富,但两者彼此联系。赫尔曼·外尔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对称做了简单而深刻的总结:“不管你把对称性定义得是宽还是窄,它一直都是人民长期以来用以理解和建立秩序(order)、优美(beauty)和完善(perfection)的一种概念。”(注:赫尔曼·外尔:《对称》,3页,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可见,在社会科学领域,对称是指一种规律,一种行为规则。比如,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对称首先表现为创作或建造形式上的一种规则,遵循这种规则会给人一种天然的和谐的美感;经济学中的对称指经济行为应遵循的规则,体现着经济活动的秩序,一旦规则被破坏,经济行为将会遭到扭曲。图2—1 对称向不对称转化2.2 会计对称性

会计对称性将对称概念引入会计领域,它反映了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处理中应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体现了经济活动的规律,能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经济现象,为决策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依据。会计对称性概念不是对称概念的简单移植,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将其他领域对称理论研究的精髓与会计准则制定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更好地阐述存在于会计领域中的规律。

赵西卜(2004)指出,会计对称性是会计主体就其会计信息生成与报告而言,在记录经济交易、反映财务状况方面具有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一一对应关系。按照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会计对称性包括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对称性和会计报告的对称性。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对称性又可分为静态对称和动态对称。其中,静态对称主要是指单一会计主体内部某一时点的平衡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即资金平衡关系。动态对称包括外部对称和内部对称。其中,外部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同一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初次确认和计量的对等性,包括:投资与受资,债权与债务,收入与成本、费用等,其表现特征是:交易主体双方在初次确认和计量时要满足依据相同、解释对应、时间一致、项目对称、金额相等五个条件。内部对称是指同一会计主体发生逆向业务时应采用与正向业务相反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相同或同类经济业务采用相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提取资产减值与资产减值转回,接受捐赠与转捐赠,销售与销售退回等。本书将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会计准则规定和会计实务处理视为会计不对称现象(见表2—1)。表2—1 会计对称的类型与不对称的现实表现

资料来源:赵西卜等(2012),略有调整。2.3 会计对称性的理论基础2.3.1 复式簿记

现代会计建立在复式簿记之上,复式簿记的典型特征就是“二重性”,即一项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以相等金额进行记录。复式簿记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与单式簿记相比,复式簿记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记录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还能反映交易双方之间的经济利益流转关系。对此,美国著名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所著《会计思想史》中有详细的阐述。他在书中指出,同一商品的交换存在两个有利害关系或者说相互之间有经济利益流转的集团,一方的经济权利对应着另一方的经济义务,会计记录一项交易的来龙去脉是控制和管理交易双方经济责任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复式簿记对一项交易的二重性处理实际上便是对商业往来中交易的来龙去脉进行控制与管理实践的抽象与提炼。复式簿记的双重外表,其实质相当于商品交易中的买方与卖方、经营活动中的受许人与特许人、资本往来中的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基本的经济利益流转关系。荷兰会计史学家海渥(1990)更是认为构成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基本方式的二重性是复式簿记的基础,它扎根于事物的性质。

经济交易伴随着商品流和资金流的同时流动,复式簿记借贷方账户对同一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同时记录反映了这两种经济利益的流转。“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实为会计的静态对称。而买方与卖方、受许人与特许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通过交易双方相互对应的借贷方科目表示出来。比如,一方卖出商品(贷方)同时资金增多(借方),另一方必然是商品或存货增加(借方)同时资金减少(贷方),并且双方对应账户的金额相等,这是会计的外部对称。记账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账户,与以前发生的同类业务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以综合反映企业整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经济利益流转方式,不能另立账户账簿,这是会计的内部对称。复试簿记中的会计对称性如图2—2所示。图2—2 复式簿记中的会计对称性

由此可见,复式簿记源于经济交易的特征,经济交易和复式簿记共同决定了会计的对称性。2.3.2 如实反映观和技术论

如实反映观下,会计就像是照相机,不论事实是什么样子,会计信息都应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如实反映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也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林斌等,2005)。各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也将如实反映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特别是,201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8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2010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都将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信息质量特征,这是世界上两大准则制定机构FASB和IASB前期合作项目的成果。如实反映是指财务报告在文字表述和数字上要如实反映经济现象,财务信息要有用,不只是反映相关的经济现象,还必须如实反映经济现象。如实反映旨在强调会计信息必须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的经济现象。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8号》和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还指出,会计信息要想达到如实反映就必须同时满足完整性(completeness)、中立性(neutrality)和无重大差错(free from material error)的要求。其中,完整性是指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任何造成会计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的遗漏,都会使信息达不到如实反映的目的,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不应带有偏向性,会计信息应该如实反映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不能对会计信息加以粉饰以达到对特定利益相关者有利的目的;无重大差错表现为会计信息准确、可靠以支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微小差错的存在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判断。

如实反映观的渊源是技术论。在这种观点下,会计准则被看做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有序、系统、内在一致,并与客观现实相吻合、无偏见,从而实现会计实务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内在一致。其基本要求就是会计原则在账务技术处理上的前后一致性。Paton和Littleton(1940)认为,与其他任何领域中的人类行为准则一样,会计准则应符合人们已认可的清晰思维,因此,它应该是有序、系统和连贯的,它们应与可观察的客观环境相协调,准则应是不带个人色彩的和不偏不倚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追求完美的理论设计,其作用是使会计实务达到科学合理和内在一致。

会计对称性要求会计主体之间,会计主体内部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以及列报,保持一一对应关系,主张对相同性质、内容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原则上应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应出现例外情况。反之,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处理割裂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不能完全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

会计对称性反映了经济交易的实质特征,经济交易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转,交易双方在会计上确认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就必须如实反映交易双方相互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会计对称性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技术处理方法。

在实践中,如果会计准则制定遵循统一的会计原则或概念框架,生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必然逻辑有序、前后一致,那么,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经济实质的经济业务处理的规定必将符合会计原则,前后一致,对正逆向业务处理必然相互对应,因而会计处理必定呈现对称性。

会计对称性还特别体现了会计信息中立性的要求。赵西卜等(2012)认为,会计准则制定中出现监管层、企业界、会计信息公众使用者等利益之争在所难免,保持会计准则中立性难以实现,对称性原则的引入至少可在两大方面抑制会计准则出现过大的利益偏差:一是在准则设计层面按对称性原则进行规范方法的设计,可预防利益倾向的发生;二是在会计处理技术方面按对称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可使生成的会计信息更加中立、清晰和易于理解。

不论会计目标是什么,也不论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如实反映都是会计信息的最基础要求,是会计的生命。而会计对称性是实现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特别是中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2.3.3 伦理学基础

根据伦理学原理,会计准则必须做到公平、公正。Scott(1941)明确指出了公正、正当和真实是会计的主要道德职业标准,并将“正当”解释为会计程序对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必须公平对待,将“真实”解释为财务报告应该不虚假地、真实地陈述,将“公正”解释为会计数据应当是公正、不偏不倚的,而不是偏袒的展示和陈述。由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存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生成不同的信息,进而影响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公平目标就是指会计准则制定应该公平对待各个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使会计准则产生更加合理、公平、公正的经济后果。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多,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大众,如何同时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会计准则制定者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就是提供所有信息使用者都需要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是中立的,不偏袒任何一方。因此,中立性就成为实现会计准则公平、公正的标准。

很多人认为公平、公正以及中立性过于抽象,缺乏实际操作性,现实的做法是只要在会计业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编制中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法规,经得起会计规范的检验,会计信息就是真实和公正的。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会计准则或会计法规是否公正真实的关注。会计对称性的研究就是关注会计准则是否公正真实的问题。会计对称性反映了经济业务或事项会计处理之间的天然联系,不偏袒交易任何一方,只为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流转关系,是实现如实反映和中立性的技术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对称性体现了伦理学的精神。2.3.4 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会计对称思想

会计对称性广泛存在于会计准则中,会计对称思想更是准则制定者考虑的一项原则,体现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我们在跟踪国际会计准则(IAS)的修订时发现,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的反馈意见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对准则修订发表的意见中有很多观点包含着会计对称性的思想,并且其中一些建议已经应用到准则制定和修订中。

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Robert P.Garnett不同意IAS27(2008年版)母公司丧失对子公司控制权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时,将剩余投资账面金额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益的会计处理,理由是该会计处理与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其他投资的会计处理不一致,剩余投资并非交易的一部分,可供投资和按权益法计量的投资只有在其出售时才确认为损益(注:参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1295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James J.Leisenring指出在IAS32修订(2005年版)中远期合同按照固定的远期价格的现值记录为负债的做法,与其他远期合同的会计处理不一致,远期和期权合同符合衍生工具的定义,应作为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处理,而不应该对IAS39规定的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一种例外情况(注:同上书,1396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James J.Leisenring和Anthony T.Cope不同意IAS39修订(2003年版)中将单独判断没有减值的资产包括在具有类似特征的一组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评估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容易造成会计主体之间对同一资产减值处理的不同,他们指出对于相同敞口的金融工具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是不可接受的。(注:参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1870页。)

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考虑了会计处理之间的对应关系,包含了会计对称思想。会计主体对其发生的具有相同或类似经济实质的交易应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这是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体现。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如我国的基本准则)正是统领会计准则制定的一系列核心原则。保持具体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的一致性是实现会计准则体系内在一致性的直接途径,也是会计主体内部对经济业务会计处理应保持对应关系的理论依据。因此,会计对称性实际上反映了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应与概念框架保持一致。

从我国会计准则的修订来看,会计准则的许多改进体现了会计对称性的应用,特别是2007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原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中的不对称现象。例如,按照2007年之前执行的会计准则,企业发生的捐赠支出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而企业接受捐赠的收入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记入“资本公积”账户,由此造成了捐赠与接受捐赠业务处理的不对称性。当企业将其接受的捐赠资产转捐赠(相当于发生逆向捐赠业务)时,此时企业账面上既反映资本公积又反映营业外支出,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客观反映企业的权益状况和利润状况。新准则虽未明确规定有关捐赠的会计处理,但从新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对“营业外收入”和“资本公积”科目的规定来看,捐赠收入作为“捐赠利得”直接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由此捐赠和接受捐赠均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计入损益,从而实现了捐赠与接受捐赠业务处理的对称性。

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在2007年修订前规定,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付的负债应计入资本公积,不计入当期损益;而债权人将债务账面价值与受让资产的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因此形成债务重组双方对债务重组损益会计处理的不对称性。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损益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从而实现了债务重组双方处理的对称性。

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修订前规定,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均不确认损益;当发生的非货币资产涉及补价时,收到补价方将收到的补价与盈利过程已经完成的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和应缴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之间的差额,作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支付补价方不确认损益。由此形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交易损益处理的不对称性。新会计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无论是否涉及补价,交易双方都应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以账面价值计量时,不论是否涉及补价,交换双方均不确认损益。因而,新准则的规定实现了非资产交换双方对交换损益会计处理的对称性。

此外,为了避免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会计不配比”现象,直接将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这样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而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不一致现象,这种指定有利于反映相互联系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承担相同风险)的价值变动对损益造成的影响,实现会计处理的对称性。

由上分析可知,会计对称性是保证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一致性、保持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处理与概念框架(基本准则)相一致的途径,它已经成为会计准则制定中不可无视的因素。2.4 会计对称性的重要性

首先,实现会计对称性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和如实反映。中立性和如实反映都是很主观的概念,它们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缺乏具体的执行标准和衡量标准。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利益相关者争相参与或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和如实反映很难实现。会计对称性从会计信息之间相互关联的视角阐述了会计处理真实反映经济交易和事项应呈现出的性质。会计信息要想做到不偏不倚地及时反映客观事实,在会计处理上必然呈现对称的特点。可见,会计对称性可用来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实现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同时也为会计信息实现如实反映和中立性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其次,实现会计对称性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能让使用者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对称性反映了会计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勾稽关系,强调会计信息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处理遵循对称性可以使报表项目与经济交易或事项相对应,报表项目内涵更加清晰,报表项目的对应关系更加明确,更易于信息使用者理解。

再次,实现会计对称性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方面,会计对称性有利于提高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对称性要求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经济交易或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正向与逆向业务分别采用相反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企业不同时期报表项目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致,增强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会计对称性有利于提高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对称性要求在初次确认和计量做到会计处理依据相同、解释对应、时间一致、项目对称、金额相同,增强了主体之间的会计信息的对应性和可比性。同时,主体之间的会计信息建立起对应关系可以使会计信息可验证性增强,易于搜集审计证据,减少会计造假的机会。

最后,实现会计对称性,有助于实现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具体准则之间应遵循相同的会计处理原则,这也是概念框架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市场监管、利益相关者游说等因素的影响,各具体准则与概念框架之间、各准则之间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3)指出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三大缺陷之一就是有太多例外原则,具有类似经济实质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却截然不同。会计对称性反映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的对应关系,避免出现例外原则,使各具体准则与概念框架、各具体准则之间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实现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

因此,会计对称性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当会计准则在实务中得到恰当执行,还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反之,会计不对称现象割裂会计业务或事项之间的联系,不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破坏会计准则内在一致性,使会计信息难以理解,缺乏可比性,因而损害会计准则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2.5 会计对称性文献回顾

会计对称性不仅是准则制定者考虑的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会计对称性概念被提出之后,不少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

李维新(2005)研究了因会计准则制定站在微观单一主体角度而造成的会计不对称现象,分析了该类会计不对称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和对宏观经济数据质量的危害。他认为,会计准则制定应考虑会计信息的宏观需求,而会计对称性是实现财务会计信息与宏观经济核算对接的一种有效方法,会计准则制定应将对称性作为一个重要原则。

Yuji Ijiri和Haijin Lin(2006)从更高的研究视角指出会计处理应遵循对称性的原则,他们发现传统会计不仅记录了现在的和未来的“好事项”(Goods),比如企业拥有的资产,也记录“坏事项”(Bads),但仅限于记录未来的“坏事项”即未来“好事项”的流出,没有记录现在的“坏事项”,如环境成本。由此形成传统会计的不对称处理。他们认为企业中的“好事项”和“坏事项”应同等处理,因为它们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和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因此财务报告既要披露“好事项”又要披露“坏事项”。

王国生(2009)研究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不对称现象的表现和后果,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对称现象分成会计制度之间的不对称现象和会计制度内部的不对称现象,其中,前者主要表现为会计计量基础不对称、会计科目不对称、会计处理方法不对称和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的不对称性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其他业务活动收支的反映方法不对称、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不对称、经营结余(或亏损)的结转不对称和会计报表项目的设置不对称等。他指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会导致会计信息缺失,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不实,不利于分析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因此他建议修订相关会计制度,使制度之间相互协调一致,同时改进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列报,使会计信息呈现对称性。

宋伟斌(2009)通过案例演示了会计对称性在售后回购业务中的应用,在会计处理上分离销售和回购两个业务,更好反映该业务的融资功能,并明确反映融资本金的金额。具体会计处理是:销售商品时,销售方将收到的全部款项确认为货币资产,同时确认负债,购买方支付全部款项时,货币资产减少,负债减少;发生回购时,销售方按照支付的价款金额减少资产和相应负债,购买方按收到的价款金额增加资产和负债,回购支付款项与销售价款之间的差额在回购期内按照一定的摊销方法计入财务费用。他建议对会计对称性的研究认识应提升到会计原则高度。

俞校明(2009)从稳健性原则视角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条件抵销权合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及长期股权投资等账务处理中出现的会计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他认为由于会计实务盈余操纵案频发,会计规范不得不以防范虚假信息为首要目标,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稳健性原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对稳健性原则运用中的度的把握与限制是导致会计信息非对称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海平(2010)分析了企业横向的会计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盈余管理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人为因素、会计实务程序选择(如不同行业对经济业务处理的要求不同)、企业的异质性、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会计制度是产生企业之间会计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应通过构建数据库系统实现会计信息整合、改进会计制度和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等措施缓解企业之间的会计不对称。

赵西卜等(2012)认为中立性是首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称性可作为中立性的可实现途径。他们建议将会计对称性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为中立性的内容,这样做能使准则制定者面临较少的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倾向,从而抑制会计准则制定中经济后果的影响,还能从形式上简化会计准则框架、内容和具体方法,从实质上提升准则制定的要求,以此优化和简化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综上,学者们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会计对称性在准则制定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依据会计对称性改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但是,会计对称性直到最近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还很缺乏,研究方法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具体。2.6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分析了对称在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内涵,得出使用会计对称性的概念来描述会计信息之间的规律是合适的。然后,分别从复式簿记、如实反映观和技术论、伦理学和现实中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等角度阐述会计对称性的理论基础,说明会计对称不是偶然的表面现象,而是由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由会计理论逻辑推演出的结果,是会计信息间呈现的一种规律。并且,会计对称性是现实中会计准则修订一贯考虑的原则,实现会计对称性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和如实反映,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助于实现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最后,本章对会计对称性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本书的研究指明方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