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201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5:17:3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医学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2012版)

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2012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临床诊疗指南:2012版.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肖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78-7-117-17524-1

Ⅰ.①临… Ⅱ.①中… Ⅲ.①临床医学-指南②神经外科学-诊疗-指南 Ⅳ.①R4-62②R651-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82204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临床诊疗指南

编  著:中华医学会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524-1策划编辑:肖军责任编辑:杨帆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临床诊疗指南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陈 竺

副组长 黄洁夫 王国强 马晓伟 陈啸宏 刘谦尹力

    张雁灵 陈新年 钟南山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羽 王正国王海燕 王澍寰 巴德年

   史轶蘩 白书忠 朱晓东 庄 辉 刘 俊 刘彤华

   刘雁飞 汤钊猷 祁国明 买买提明·牙 生 李兰娟

   李秀华 吴孟超 吴明江 吴咸中 邱贵兴 沈倍奋

   张震康 陆道培 陈可冀 陈香美 陈洪铎 金连弘

   郝希山 胡亚美 顾玉东 高润霖 郭应禄 韩济生

   韩晓明 戴建平 魏于全

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 张宗久 韩晓明(兼)

副主任 赵明钢 姜永茂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委员会名单

名誉主任委员  吴阶平 韩启德

主任委员    陈 竺

常务副主任委员 钟南山吴明江

副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羽 王正国王海燕 王澍寰 巴德年

     史轶蘩 白书忠 朱晓东 庄 辉 刘 俊 刘彤华

     刘雁飞 汤钊猷 祁国明 买买提明·牙生 李兰娟

     李秀华 吴孟超 吴明江 吴咸中 邱贵兴 沈倍奋

     张震康 陆道培 陈可冀 陈香美 陈洪铎 金连弘

     郝希山 胡亚美 顾玉东 高润霖 郭应禄 韩济生

     韩晓明 戴建平 魏于全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一飞 王方正 丛玉隆 叶鸿瑁 匡安仁 吕传真

     朱积川 华桂茹 庄 辉 刘大为 祁 吉 那彦群

     李仲智 李春盛 吴新民 何晓琥 余子豪 张齐联

     张宏誉 张奉春 张震康 陆道培 陈 杰 陈 实

     陈可冀 陈洪铎 范光升 林三仁 周东丰 郎景和

     赵玉沛 赵家良 赵继宗 郝希山 胡盛寿 项坤三

     侯春林 姜玉新 徐 苓 徐建光 曹谊林 彭庆新

     蒋朱明 韩济生 韩德民 傅 瑜 曾正陪

编委会办公室

主 任 张宗久 韩晓明(兼)

副主任 赵明钢 姜永茂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编著者名单

主 编 赵继宗 周定标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马廉亭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王 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大明 北京医院

   王亚明 海军总医院

   王任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王江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茂德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贵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恩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毛 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毛伯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卢亦成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只达石 天津市环湖医院

   史克珊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

   冯忠堂 昆明医学院

   乔 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任祖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刘 健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 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刘伟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刘伟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刘运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刘宗惠 海军总医院

   刘晓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江 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孙 涛 宁夏医学院

   李京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勇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杨卫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杨玉山 天津市环湖医院

   肖绍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辛 骥 青海省卫生厅

   汪业汉 安徽省立医院

   沈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宋来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汉伟 山西省人民医院

   张庆林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张庆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建宁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张 剑 宁海军总医院

   陈道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武文元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罗毅男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周良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周定标 解放军总医院

   赵元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赵奇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赵继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赵雅度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洪 涛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徐宇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徐如祥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徐启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凌 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郭怀荣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唐文渊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陶晓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康笃伦 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傅 震 江苏省人民医院

   傅先明 安徽省立医院

   蒲 智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鲍圣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学术秘书

    于嵩林 刘 巍 齐 巍 康 帅一、参加《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专家名单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丁建军、万杰清、万登峰、于宏伟、马延山、马廉亭、尹卫、尹龙、方兆阳、毛伯镛、毛国华、毛颖、王硕、王力军、王大明、王宁(北京)、王宁(哈尔滨)、王任直、王伟民、王志刚、王志潮、王运杰、王京、王茂德、王勇、王树凯、车万民、付友增、冯东侠、冯华、冯春国、卢亦诚、史彦芳、叶敏、左峰、石小峰、任少华、关俊洪、刘卫东、刘伟国、刘运生、刘建民、刘健、刘艳辉、刘暌、刘藏、孙永全、孙伟建、孙涛、庄明华、朱刚、朱志辉、朱晓江、江基尧、许百男、齐巍、何永垣、何伟文、何睿瑜、余化霖、吴玉萃、宋伟健、宋坤、宋锦宁、张义、张文川、张东、张光运、张庆俊、张红、张和平、张建宁、张建民、张思迅、张虹、张晓彪、李方成、李世亭、李生、李克民、李良、李建华、李林、李昭杰、李栋平、李展鹏、李萌、李新钢、杨华、杨应明、杨绮帆、杨雷霆、沈建康、邱冠恒、邹安琪、陈永群、陈建、陈谦学、周良辅、周定标、周岱、周敬安、周斌、宗淼、屈延、林小聪、林少华、林贵军、欧阳辉、欧绍武、罗祺、范一木、范振增、金虎、侯凯、柯以铨、段炼、洪涛、胡志强、胡锦、赵元立、赵世光、赵丛海、赵永阳、赵阮、赵建农、赵洪洋、赵继宗、凌锋、唐文渊、夏昌兴、徐正平、徐如祥、殷和平、涂勇、聂晨、袁贤瑞、郭宗泽、郭海波、郭瑛、钱锁开、顾红库、顾志恺、顾建文、高宏伟、高国栋、高亮、高晋健、康德智、曹毅、梁勇、章翔、黄正松、黄光富、黄良文、黄盈、黄峰平、龚坚、傅继弟、傅震、富壮、彭彪、游潮、焦德让、蒋秋华、韩富、雷霆、鲍圣德、漆松涛、蔡少明、蔡涛、潘伟生、魏伟、魏建军二、参加《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简化版)》编写的专家名单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

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鲍圣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傅震(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雷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卢亦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苗延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治疗科)、盛晓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放射治疗科)、汪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理科)、王运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游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于金明(山东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张懋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章翔(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赵世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学院神经外科)、周定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姚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马文斌(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三、参加《颅内肿瘤周围水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第1版)》编写的专家名单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王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鲍圣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文清(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运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世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卢亦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沈建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黄峰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傅震(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李新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袁贤瑞(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徐如祥(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冯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游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刘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章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富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杨玉山(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赵刚(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兰青(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詹仁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傅先明(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杨卫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洪涛(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庞琦(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宋来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雷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杨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孙晓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黄光富(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茂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柳琛(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潘伟生(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神经外科)、赵元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康德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费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张庆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刘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四、参加《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专家名单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

赵继宗、王硕、赵元立、周定标、王任直、周良辅、黄峰平、沈健康、冯华、游潮、漆松涛、黄正松、傅震、李新钢、李家增、刘怀琼、王兆钺、鲍圣德、富壮、洪涛、黄光富、江基尧、兰青、李建华、李树人、李新钢、凌锋、刘健、刘伟国、卢亦成、孟庆海、裴杰、蒲智、孙晓川、王大明、王茂德、王运杰、武文元、徐如祥、许百男、许民辉、杨辉、杨卫忠、杨玉山、杨智勇、姚鑫、袁贤瑞、詹仁雅、章翔、赵刚、赵世光、朱晓江五、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六、《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组

组长: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组员(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列):鲍圣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范建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冯晓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傅震(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高培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胡永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江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雷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李新刚(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卢亦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马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治疗科)、马文斌(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治疗科)、盛晓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伽马医院放射治疗科)、王茂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汪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科)、王运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吴浩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科)、吴劲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少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夏廷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治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姚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313神经外科)、游潮(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于金明(山东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袁贤瑞(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赵世光(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章翔(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七、《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2013)》编写组成员名单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执行秘书:姚勇,王镛斐,吴哲褒,贾旺,潘力,贾桂军,朱慧娟,顾锋

通讯作者:王任直,金自孟

编写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于春江(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王世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科)、王伟民(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毛志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邓志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茂德(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卞留贯(复旦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王海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恩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王镛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冯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刘阿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刘志雄(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华克勤(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任祖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朱朝辉(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朱慧娟(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士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李桂林(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李益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张大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苏长保(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连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张亚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宏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宏伟(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张庭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汪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科)、吴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张福泉(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单广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金自孟(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幸兵(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周涛(北京301医院神经外科)、郁琪(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赵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兴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赵建农(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钟定荣(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姚勇(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姚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姜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赵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高宇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贾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贾桂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徐淑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顾锋(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耿道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徐德生(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夏鹤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龚凤英(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康军(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鲁晓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章翔(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康德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惠国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韩国强(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雷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蔡博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潘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潘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八、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本共识执笔者:魏俊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康德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元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胡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江荣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石广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柴文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王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高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孙世中(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彭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林元相(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郭树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本共识编写委员会成员: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王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李新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冯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刘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基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张賽(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俊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侯立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洪涛(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袁贤瑞(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高国栋(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康德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游潮(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鲍圣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赵世光(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赵元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胡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本共识编写委员会顾问:刘大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黄胜坚(台湾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崔丽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周建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于学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詹思延(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任祖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 录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再版序序序前 言第一章 一般诊疗技术第一节 神经外科病案记录第二节 辅助检查第三节 术前常规准备第四节 术后处理第五节 出院医嘱第二章 颅脑损伤第一节 一般原则第二节 头皮损伤第三节 颅骨损伤第四节 脑损伤第五节 外伤性颅内血肿第六节 开放性颅脑损伤第七节 脑损伤的分级第八节 颅脑损伤的预后附:颅内损伤风险的临床评价第三章 颅脑肿瘤第一节 胶质瘤附:特殊类型的胶质瘤第二节 脑膜瘤第三节 垂体腺瘤第四节 听神经瘤附:面神经功能分级及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第五节 颅咽管瘤第六节 颅底肿瘤第七节 脑干占位病变第八节 儿童颅后窝肿瘤第九节 脑转移瘤第十节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第十一节 生殖细胞性肿瘤第十二节 上皮样和皮样肿瘤第十三节 脊索瘤第十四节 血管母细胞瘤第四章 脑血管疾病第一节 颅内动脉瘤附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附2:未破裂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第二节 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 烟雾病第四节 海绵状血管畸形第五节 颈动脉-海绵窦瘘第六节 颈动脉粥样硬化第七节 高血压脑出血第八节 脑淀粉样血管病变脑出血第五章 脊柱脊髓疾病第一节 脊髓空洞症第二节 椎管内肿瘤第三节 脊髓损伤第四节 椎间盘突出症第五节 腰椎管狭窄(lumbar canal stenosis)第六节 颈椎病第七节 后纵韧带骨化第八节 脊柱脊髓血管性疾病第六章 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第一节 癫 痫第二节 帕金森病第三节 扭转痉挛第四节 痉挛性斜颈第五节 脑性瘫痪第六节 面肌痉挛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第八节 舌咽神经痛第九节 癌性疼痛第十节 精神外科第七章 颅内感染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第二节 脑脓肿第三节 脑囊虫病第四节 脑包虫病第五节 艾滋病第六节 脑血吸虫病第七节 颅骨骨髓炎第八章 常见先天性疾病第一节 先天性脑积水第二节 颅 裂第三节 脊柱裂第四节 枕大孔区畸形第五节 蛛网膜囊肿第六节 神经管肠源性和支气管源性囊肿第九章 神经外科特殊治疗技术第一节 亚低温治疗第二节 立体定向技术附1:立体定向脑肿瘤的间质内放射治疗附2: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技术第三节 血管内治疗第四节 神经导航技术附:微创神经外科医疗技术项目规范准入管理建议第十章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第一节 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技术第二节 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技术第三节 术中功能定位技术第四节 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技术第五节 术中肌电图监测技术第六节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共识第一节 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第二节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第三节 颅内肿瘤周围水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第1版)第四节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的专家共识第五节 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概述诊断治 疗第六节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第七节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2013)第八节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临床路径第一节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第二节 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第三节 垂体腺瘤临床路径第四节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路径第五节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第六节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第七节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第八节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第九节 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路径第十节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第十一节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第十二节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第十三节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第十四节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第十五节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第十六节 三叉神经良性肿瘤临床路径第十七节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再版序

2006年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通过国内多个地区举办《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推广学习班,对规范神经外科诊断和治疗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由于神经科学发展迅速,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一些理念和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第一版指南已经略显陈旧,不能满足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的新要求,2010年在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下着手再版。本次再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各专业组的组长或本领域专家修订和补充而成。周定标、李京生负责审阅颅脑损伤,于洮负责审阅颅脑肿瘤,江涛负责审阅脑胶质瘤,王任直负责审阅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毛颖负责审阅脑血管疾病,王贵怀负责审阅脊柱脊髓疾病,傅先明负责审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王亚明、张剑宁负责审阅立体定向技术,乔慧、陶晓蓉负责审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

再版内容补充近年国内、外临床资料,如未破裂动脉瘤的诊疗规范;增加了脑淀粉样血管病变脑出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等章节;对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一章重新编排;补充完善了脑肿瘤间质内放射治疗及脑活检等立体定向技术。另外,卫生部主持制定的临床路径已在国内很多医院采用,需要进一步规范普及,本次再版增加了17个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第三,增加了8个得到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的讨论后达成临床问题共识。以上内容集合成册,再版本书。再版风格上尽量与第一版保持一致,内容上力求更为实用、规范。

本次再版历时较长,有些新资料未能编入,加之本人水平所限,该书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指教,以期改进。2012年12月序

在卫生部的领导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组织了50多个专科分会的医学专家和学者编写出版了这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这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表示热烈祝贺。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对临床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总结了我国医学专家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凝聚了我国老、中、青三代医务人员的智慧,同时吸纳了循证医学证实了的医学科技进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的出版适应了当代发展的需求,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护理等业务工作行为,有章可循。广大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必将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发挥重大的作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的出版发行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医疗服务的监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参加编写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有已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专家,也有在医、教、研领域担当重任的中年学者,还有冉冉升起的医学新星。在编写过程中,专家们尽心尽责,严肃认真,保证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代表卫生部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和各位编写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循证医学成果推陈出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版难免存在不足。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要结合新成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对第一版提出的不足之处,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定期修订,使其日臻完善。2008年12月2日序

在国家卫生部的重视和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出版了。这是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出版后,我国医疗卫生管理界的又一项开创性的出版工程。这部旨在指导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诊疗行为的巨著的成功出版,是全国军地医疗卫生界数千名专家教授精诚合作的成果。我谨代表全军广大卫生人员,向为本书编写和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军地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出版与《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相配套的《临床诊疗指南》,是加强医院科学化管理、保证正常医疗秩序、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前提。随着当代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诊疗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医学学科之间、医学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也广泛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医学新学科。同时,人口的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全民卫生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国家医改的逐步深入,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诊疗技术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是军地广大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共同任务,更是提高我国医疗事业整体水平的紧迫需要。

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的这部《临床诊疗指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医学科学的最新进展,既有科学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又有优化先进的临床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的有机统一,这部巨著的出版,对于加强军队医院科学化管理,保证正常医疗秩序,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希望,军队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全体医疗工作者,在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同时,重视抓好《临床诊疗指南》的学习和使用。以一流的业务技术,一流的医疗质量,一流的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繁荣我国军地卫生事业,不断作出更大的贡献。2008年12月前 言《临床诊疗指南》是由国家财政部支持、卫生部领导、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全国临床医务人员诊断治疗行为的第一部医学学术巨著。

现代临床医疗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临床新技术不断涌现,各相关学科的专业分化和交叉更加明显,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转归、康复的认识更加深入,推动着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采用信息技术,经过大样本的分析研究,在取得充分可靠证据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靠的诊疗方案,实现优化的临床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纷繁复杂,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探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是对广大医务人员的挑战,更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才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要在医疗过程中对每一个病人进行连续、严密的观察,及时准确地做出分析、判断和处理,提供规范化服务。

为了满足广大医务人员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对医务人员临床诊断、治疗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使诊疗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有利于加强医疗工作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诊断治疗指南,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国家财政部的支持下,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临床诊疗指南》。

自2001年开始,《临床诊疗指南》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牵头组织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56个专科分会,由数千名专家教授历经4年编写而成。《临床诊疗指南》内容丰富翔实,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先进性、指导性的鲜明特点,供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及其医疗专业人员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参照使用。大家在实践中如发现有什么问题或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及时反馈给中华医学会,以便再版时进行修订。《临床诊疗指南》按学科以分册的形式将陆续出版发行。中华医学会2004年9月第一章 一般诊疗技术第一节 神经外科病案记录一、神经外科病人的病史采集

准确系统地采集神经外科病人的病史是正确诊断疾病的首要条件,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在临床工作中认真执行。病史的采集应始终遵循客观、真实、公正的态度进行,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避免暗示,条理清晰。一份符合诊断需要的病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般项目

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籍贯、住址、职业、工作单位、家属姓名及地址、联系电话、入院日期、病史采集日期、病史提供者和可靠程度等。2.主诉

记录病人此次就诊的主要原因及时间。对意识障碍、儿童或智力障碍的病人,可询问家属获得主诉。主诉应简洁、精练、重点突出,不要用医学术语来表示。3.现病史

(1)起因或诱因:许多神经外科疾病都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地点和环境,如颅脑外伤的病案应重点记录外伤经过、受伤时间、致伤原因、头部着力部位及运动方向等;又如癫痫病人可以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突然发作,发病时间很明确,在吃饭、睡觉、走路、交谈、休息等任何情况下均可发作;而脑肿瘤多数起病隐匿,缺少明确的发病时间、诱因等。

(2)起病形式:即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有无进行性加重,是发作性还是周期性的。多数血管性疾病、炎症、外伤是急性起病,而肿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慢性起病的。

(3)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头痛、眩晕、言语障碍、瘫痪、感觉障碍、视力障碍、视物成双、听力下降、吞咽困难、抽搐、精神异常、智能障碍、不自主活动、走路不稳、尿便障碍、睡眠障碍、晕厥等。

(4)症状发生的顺序:对定位诊断帮助较大,先出现的症状多数与原发病灶有关。如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病人,先出现一侧神经根刺激症状,以后相继出现该侧肢体无力、对侧肢体麻木、感觉减退、大小便障碍,此时病变部位应考虑在肢体无力一侧的脊髓,感觉障碍平面提示脊髓受损节段。

(5)症状严重程度:有无缓解、加重、复发,如头痛,可以是轻微胀痛,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也可以是剧烈疼痛,伴喷射性呕吐、夜间痛醒。

(6)伴随症状:脑外伤病人受伤后的意识状态、昏迷时间;有无中间清醒期、有无近事遗忘、伤后有无头痛、呕吐和抽搐等。对可疑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询问发病时间、头痛的性质、部位及与休息的关系;是否伴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等;病后神经系体征及其他症状,如肢体力弱、语言障碍等出现的顺序及进展情况。有癫痫发作史的病人,应重点记载首次发作时的年龄,有无先兆。抽搐发作开始部位,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全身性还是局限性发作,是强直性还是阵挛性。抽搐发作时有无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口吐白沫、误咬唇舌、大小便失禁等。还要详细记载是否系统使用抗癫痫药物、疗效如何。

(7)其他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要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癫痫及服用抗凝药物史,发病诱因、病后症状及病情进展,以及有无类似发作史。

(8)诊断治疗经过:脑肿瘤病人可以在整个病程中相对一段时期保持稳定,没有加重或反而减轻,但整个病程是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对以往的检查结果和诊断,必须去伪存真,科学分析。4.既往史

包括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外伤手术、中毒、过敏、肿瘤、免疫性疾病、输血病史。许多儿童病人需特别询问生长发育病史,如母亲怀孕期有无严重感染、缺氧、子痫;是否高龄初产、足月顺产;有无窒息、发绀、惊厥、黄疸;小儿何时会说话走路、学习成绩如何、儿时生过何病等,这些对许多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脑性瘫痪等疾病有较高诊断价值。5.个人史

指病人主要个人经历,如文化程度、职业、工种、出生地、烟酒嗜好、吸毒、性病、生活爱好、曾经去过何地等。6.家族史

对于确诊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十分重要。如家族中有无肿瘤、癫痫、偏头痛、肌萎缩、近亲结婚、与病人类似的症状。二、神经外科病人的体格检查1.常规系统全身体格检查

包括头部、面部、颈部、肢体、脊柱等部分。2.神经系统检查

应进行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对危急病人应重点检查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眼底、眼姿、肢体活动深浅反射和病理反射。第二节 辅助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应进行血型、血尿常规检查,血钾、血钠。对准备手术的病人应做出凝血时间测定,有条件的单位应行凝血功能检查。肝、肾功能、乙型肝炎标记物、丙型肝炎抗-HCV抗体、HIV抗体检查;对怀疑有颅内感染、如无腰椎穿刺禁忌证,可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常规检查,以及糖、蛋白、氯化物定量和细菌学检查。对有内分泌障碍的病人,应检查内分泌功能,如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皮质醇、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和血糖等测定。

2.影像学检查 应常规进行头部CT检查,椎管内病变需拍摄脊柱正、侧位及相应某些特殊位置的X线片。根据病情选择MRI检查或脑血管造影等。X线平片对于诊断颅骨骨折,颅内金属异物等疾病仍有重要意义。

3.心、肺功能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平片。

4.其他检查 经颅多普勒、颈部超声、脑电图、脑干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脑血流图、单光子发射体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检查等,可视临床需要和医院条件选用。

5.手术切除的病变,以及穿刺抽吸的囊液等标本,应进行化验及/或病理学检查。申请单中需描述术中肉眼所见。第三节 术前常规准备

1.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术前向病人家属(病人)讲清手术目的、达到的预期效果、可能的术后并发症。如病变不能根治,术后病变可能复发以及手术意外等问题。讲清手术治疗的大致费用,特别是一些手术所需特殊器械、材料及方法的费用等。征得病人家属(病人本人)的同意,双方签字。

2.签署输血意外知情同意书 除老幼病人外,尽量采用自体输血,对良性病变,如外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手术,术中自体血回吸收。如可能输异体血,应向家属(病人)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意外,如过敏反应、肝炎等,并签署输血意外知情同意书。

3.麻醉医师术前访视病人,并签署麻醉意外知情同意书。

4.酌情备血。

5.术区备皮;术前一日晚10时后禁食水;对特殊病人术前一日晚可给予镇静剂以消除紧张。

6.拟选用的各种抗生素、特殊检测剂(如碘剂)和一些麻醉剂的术前敏感试验。第四节 术后处理

1.转运病人时防止震动病人头部。

2.全麻术后,病人应放入ICU病房观察。

3.根据手术情况,每30~120分钟观察一次病情,包括生命体征、神志。

4.鞍区手术应特别注意记录出入量。

5.术后6小时病人仍不清醒,应进行CT检查。

6.根据病情给予脱水、激素、抗癫痫治疗。

7.继续对术前合并症的治疗。

8.切口无渗出,可不更换敷料。切口5~7天拆线。

9.若病人术后5天仍体温升高,应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并送脑脊液的常规、生化、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选择适宜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如确有颅内感染,可每日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或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直至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为止。第五节 出院医嘱

1.明确休息时间门诊复查时间,复查时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2.出院后继续使用的药物,要求具体写出药名、剂量、使用方法;用药持续时间。

3.是否需要放射治疗,化疗。

4.是否需要其他专科继续治疗。

5.一些需要特别交代的事宜。第二章 颅脑损伤第一节 一般原则

和平时期颅脑损伤(head injury)多见于交通事故、厂矿事故、自然灾害,坠落、跌倒、爆炸、火器伤以及各种钝、利器对头部的伤害,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合并存在。一、急诊脑外伤病人接诊处置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尤其是神志瞳孔等重点体征变化,询问病情,确定GCS评分及分型。全身检查,确定有无胸、腹、脊柱、四肢复合伤,及时行头部CT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以及适当的急诊处置。根据病情,决定就地抢救或直接进入手术室施行急诊手术。二、救治原则

抢救生命(心-肺-脑复苏),解除脑疝,止血,预防感染,复合伤的治疗。三、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

头皮和颅骨损伤的清创手术,血肿钻孔引流术,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四、综合治疗

如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止血药物的使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营养与能量支持。五、危重病人抢救及监护

有休克的头部外伤应在急诊就地抗休克治疗。头皮外伤应简单止血包扎后再转送。保持呼吸道通畅,怀疑合并颈椎损伤者应佩戴颈托。六、康复治疗

预防和对症治疗各种外伤后并发症,采用高压氧、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促进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恢复,精神心理治疗。第二节 头皮损伤一、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scalphematoma)多因头部钝器伤所致,根据头皮血肿的具体部位又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一)诊断1.临床表现

(1)局部肿块皮下血肿一般体积小,有时因血肿周围组织肿胀隆起,中央相对凹陷,易误认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组织疏松可蔓及范围较广。骨膜下血肿其特点是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

(2)休克或贫血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蔓延至全头部,小儿及体弱者可导致休克或贫血。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化验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

2)血红蛋白下降表明出血严重。

(2)影像学检查

1)头部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血肿部位切线位平片。

2)必要时可考虑行头部CT检查,以除外颅内异常。(二)治疗

1.非手术治疗较小的头皮血肿在1~2周可自行吸收,巨大的血肿可能需要4~6周吸收。采用局部适当加压包扎,有利于防止血肿继续扩大。为避免感染,一般不采用穿刺抽吸。

2.手术治疗小儿的巨大头皮血肿出现明显波动时,为促进愈合,在严密消毒下可行穿刺抽吸,其后加压包扎。包扎的松紧要适当,过松起不到加压作用,过紧可能导致包扎以下疏松组织回流障碍,出现眶内及耳后积血。二、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scalp laceration)系由锐器或钝器伤所致。由于帽状腱膜具有纤维小梁结构的解剖特点,头皮血管破裂后血管不易自行收缩而出血较多,可引起出血性休克。(一)诊断1.临床表现

(1)活动性出血接诊后常能见到自头皮创口有动脉性出血。

(2)休克在创口较大、就诊时间较长的病人可出现出血性休克。

(3)须检查伤口深度、污染程度、有无异物、颅骨有无骨折或碎骨片,如果发现有脑脊液或脑组织外溢,须按开放性颅脑损伤处理。2.辅助检查(检查应在急诊止血处置后进行)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化验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

2)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表明出血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1)头部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创口部位切线位平片。

2)必要时可考虑行头部CT检查,以除外颅内异常。(二)治疗

头皮血供丰富,其清创缝合的时限允许放宽至24小时。采用一期全层缝合,其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根据创伤情况应用抗生素、补液输血等。三、头皮撕脱伤

头皮撕脱伤(scalp avulsion)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扯,使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颅骨骨膜被撕脱所致。(一)诊断1.临床表现

(1)休克失血或疼痛性休克。

(2)活动性出血接诊后常能见到自头皮创缘有动脉性出血。2.辅助检查(亦应在急诊止血处置后进行)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化验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状况,有无继发感染。

2)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表明出血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1)头部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平片。

2)必要时可考虑行头部CT检查,以除外颅内异常。(二)治疗

治疗上应在压迫止血、防治休克、清创、抗感染的前提下,行中厚皮片植皮术,对骨膜已撕脱者,需在颅骨外板上多处钻孔达板障,然后植皮。条件允许时,应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血管吻合、头皮原位缝合术,如获成活,可望头发生长。第三节 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skull fracture)系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的连续性中断。颅骨骨折的病人,不一定都合并有严重的脑损伤。但没有颅骨骨折的病人,由于力线作用可能存在严重的脑损伤。一般来讲,凡有颅骨骨折存在,提示外力作用较重,合并脑损伤的几率较高。根据骨折部位可将颅骨骨折分为颅盖骨折(fracture of skull vault)及颅底骨折(fracture of skull base);又可根据骨折端形态分为线形骨折(linear fracture)和凹陷骨折(depressed fracture),如因暴力范围较大与头部接触面积广,形成多条骨折线,分隔成多条骨折碎片者则称粉碎性骨折(comminuted fracture);而颅盖骨骨折端的头皮破裂称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颅底骨折端附近的黏膜破裂则称内开放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骨折和累及气窦的颅底骨折易合并骨髓炎或颅内感染。一、颅盖骨线状骨折(一)诊断1.临床表现

(1)病史有明确的头部受伤史。

(2)头皮血肿着力部位可见头皮挫伤及头皮血肿。2.辅助检查

(1)试验室检查同头皮损伤节。

(2)影像学检查

1)头部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平片。

2)必要时可考虑行头部CT检查,以除外颅内异常并经CT骨窗像可明确骨折部位。(二)治疗

单纯性颅盖骨线状骨折本身无需特殊处理,但应警惕是否合并脑损伤;骨折线通过硬脑膜血管沟或静脉窦所在部位时,要警惕硬脑膜外血肿发生的可能。需严密观察或CT复查。开放性骨折可导致颅内积气,应预防感染和癫痫。二、颅底骨折

颅底部的线形骨折多为颅盖骨骨折线的延伸,也可由邻近颅底平面的间接暴力所致。根据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骨折。由于硬脑膜与前、颅中窝底粘连紧密,故该部位不易形成硬脑膜外血肿。又由于颅底接近气窦、脑底部大血管和脑神经,因此,颅底骨折时容易产生脑脊液漏、脑神经损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并发症,颅后窝骨折可伴有原发性脑干损伤。(一)诊断1.临床表现

(1)颅前窝骨折累及眶顶和筛骨,可伴有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称“眼镜”征或“熊猫眼”征)以及广泛球结膜下淤血。如硬脑膜及骨膜均破裂,则伴有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额窦或筛窦由鼻孔流出。若骨折线通过筛板或视神经管,可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颅底骨折发生在颅中窝,如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如累及颞骨岩部,硬脑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时,则合并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如鼓膜完整,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向鼻咽部而误认为鼻漏。骨折时常合并有Ⅶ、Ⅷ脑神经损伤。如骨折线通过蝶骨和颞骨的内侧面,尚能伤及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如骨折端伤及颈动脉海绵窦段,可因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形成而出现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破裂孔或颈内动脉管处的破裂,可发生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

(3)颅后窝骨折骨折线通过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称Battle征)。骨折线通过枕骨鳞部和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头皮肿胀,骨折线尚可经过颞骨岩部向前达颅中窝底。骨折线累及斜坡时,可于咽后壁出现黏膜下淤血。枕骨大孔或岩骨后部骨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Ⅸ~Ⅻ)损伤症状。

(4)颅底骨折的诊断与定位,主要根据上述临床表现来定位。淤血斑的特定部位、迟发性以及除外暴力直接作用点等,可用来与单纯软组织损伤鉴别。2.辅助诊断

(1)实验室检查对可疑为脑脊液漏的病例,可收集耳、鼻流出液进行葡萄糖定量测定。

(2)影像学检查

1)X线片检查的确诊率仅占50%。摄颏顶位,有利于确诊;疑为枕部骨折时摄汤(Towne)氏位;如额部受力,伤后一侧视力障碍时,摄柯(Caldwell)氏位。

2)头部CT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更大,不但可了解视神经管、眶壁有无骨折,尚可了解有无脑损伤、气颅等情况。(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

单纯性颅底骨折无需特殊治疗,主要观察有无脑损伤及处理脑脊液漏、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当合并有脑脊液漏时,须防止颅内感染,禁忌填塞或冲洗。取头高体位休息,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静脉或肌内注射抗生素。多数漏口在伤后1~2周内自行愈合。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漏液者,可考虑手术。2.手术治疗并发症

(1)脑脊液漏不愈,达1个月以上者,在抗感染前提下,开颅手术修补硬脑膜,以封闭漏口。部分脑脊液鼻漏者还可经鼻内镜进行修补。

(2)对伤后出现视力减退,疑为碎骨片挫伤或血肿压迫视神经者,如果可能应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管减压术。三、凹陷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见于颅盖骨骨折,好发于额骨及顶骨,呈全层内陷。成人凹陷性骨折多为凹陷及粉碎性骨折;婴幼儿可呈乒乓球凹陷样骨折。(一)诊断1.临床表现

(1)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2)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3)神经功能障碍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而出现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同头皮血肿

(2)神经影像

1)X线平片骨折部位切线位,可显示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CT扫描CT扫描不仅可了解骨折情况,且可了解有无合并脑损伤。(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

(1)对骨折位于非功能区凹陷深度小于1cm的小面积骨折,无临床症状者不需手术治疗。

(2)新生儿的凹陷性骨折,应尽量采用非手术复位方法。如使用胎头吸引器置于骨折处,通过负压吸引多能在数分钟内复位。2.手术治疗适应证

(1)合并脑损伤或大面积骨折片陷入颅腔,导致颅内压增高,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有脑疝可能者,应行急诊开颅去骨片减压术。

(2)因骨折片压迫脑重要部位,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