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你说的话!“高情商”五部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0:43:54

点击下载

作者:马薇薇,邱晨,周玄毅,黄执中,胡渐彪,张超,(美)麦克·P.尼克斯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就是你说的话!“高情商”五部曲

你,就是你说的话!“高情商”五部曲试读:

前言

第一篇 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

第一章 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

第二章 倾听可形塑自我及人际关系

第三章 沟通是如何瓦解的

第二篇 我们为什么无法倾听

第四章 “什么时候才轮到我说?”

第五章 内在的期望损害了我们倾听

第六章 情绪化让我们具有防卫性

第三篇 倾听的技巧

第七章 倾听的核心: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

第八章 同理心自开放做起

第九章 如何化解情绪化反应

第四篇 人际关系中的倾听艺术

第十章 亲密伴侣间的倾听

第十一章 家庭中的倾听

第十二章 倾听儿童与青少年

第十三章 倾听朋友及同事

后记

返回总目录

对本书的赞誉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为什么人们不听?”作者问。难道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珍稀宝贝?尼克斯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项艺术来改善与修补伴侣、亲子、朋友与同事关系,甚至告诉我们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听力”!他也解释“什么不是倾听”,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听以及倾听的障碍为何(特别是“防卫是因为过度的情绪反应”)。幽默、真实的生活案例与简单的练习,让本书成为一部实用又有趣的自助手册。——《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力且知性的一本书。——《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一本将许多“倾听基本原则”做了重要回顾的书,这些原则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已经学到,却又很快遗忘了的。本书的优势之一是:尼克斯直接针对读者说话的能力。——《家庭心理治疗学报》(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老牌演员莉莉·汤姆林(Lily Tomlin)曾给予忠告:“只要认真听,就可以省掉说话的时间。”这本《

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

》告诉我们倾听的方法。这是一本非常特殊的书,它将几十年如何改善我们的重要关系,以及最终目标是“改进我们自己”的临床智慧,淬炼为实际可用的忠告。通过“每个人都想被听见”的重要角度,尼克斯博士告诉我们:真诚的倾听是如何避免让关系破裂与干涸的。在他的建议之后,他还举出清楚、熟悉且相关的真实家庭问题与挫败案例作为对照,这种呈现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开放地接受与使用他所提供的讯息。他强调不要让被伤害后的气愤、焦虑与害怕等情绪阻碍了我们倾听的能力,也列举了许多故事,让我们知道如何处理从“批判”到“沉默”与“侵犯”的诸多事件。同时,他也提供了改善自尊、减少直接情绪反应的线索。这不只是一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部重要的手册,不管我们是想在有生之年让自己对关系感到满意,或是避免关系死亡。—卡罗·安德森(Carol M. Anderson, MSW, PhD),匹兹堡大学韦斯顿精神医学研究院及治疗中心

一部文辞优美又条理分明的倾听指南。这本书是对“无价值感”的一帖解毒剂,我们有太多人是因为社会文化切断了我们“与人互动”的需求,而感到“无价值”。尼克斯博士运用他个人与病患的生活故事,提供了如何“倾听亲友”的清楚步骤。这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很好读,也是治疗师的重要工具。—马瑞欧·所罗门(Marion F. Solomon, PhD),《自恋与亲密关系》(Narcissism and lntimacy)作者

尼克斯博士写的书,就好像直接跟我们说话一样,他说话的方式,让我们不仅能够,也热切地想聆听。他把倾听的关键元素,具体展现在读者面前,依循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学到更多。—提尔马·戈瑞奇(Thelma Jean Goodrich, PhD),卫彻斯特家庭学院

我用这本书来上研究所第一学期“精微咨询技术(counseling microskills)”的课,学生认为这是我所用过最好的教科书。《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使用真实生活中的实用案例来说明“主动倾听”是怎么一回事。这种方式让教材变得鲜活,很适合初学“主动倾听”的学生,而对于已经熟悉“主动倾听”的人而言,不啻为一本较棒的复习教材。此外,我经常会向来诊所的伴侣们推荐本书。—艾沃生·伊肯(lverson M. Eicken, PhD),加州州立大学咨询系讲师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只需提醒你自己一件很简单的事:停下来,听一听你生命中重要的人说话。这本书曾在不同的时段对我耳提面命,也协助我改善了与配偶、孩子及朋友之间的关系。—道格·O(Doug O.),加州胡桃溪

译序

“沟通”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也习惯把许多问题归咎于“沟通不良”。尽管坊间有许多着力于亲子、夫妻、家庭、师生或工作场合的沟通书籍,但是可以把理论与实际加以糅合,然后由浅入深呈现出来的,并不多见。这本麦克·P.尼克斯(Michael P. Nichols)的著作《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How Learn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是我在美国求学时“发现”的一本沟通的好书,它自沟通的第一步倾听着手,从“如何真正听到对方所说的”入门,然后层层铺叙倾听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又如何“破解”,读来有条有理,例子平易鲜明,是一本很好用的“工具书(tool guide)”。更重要的是,尼克斯虽然是心理学家,但全书之中绝不“掉书袋”,许多想法是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呈现的,没有佶屈聱牙。

在进行家庭或个人心理治疗的工作中,我把这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How Learn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介绍给病人,有时也当成家庭作业,获得了很多正面的回响。回国之后,有机会把这本书翻阅多次,发现可以把好书译出来,让有心者一起分享,的确是一件很棒的事。接触了许多的学生、家长或一般民众,许多人的共同心声是:很难被别人了解,不被了解,常常是“沟而不通”,没有把沟通的功夫真正做好。尤其是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常常被“卡”在沟通的问题上,不知所措,让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管道打通。我不仅将这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How Learn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的重点放入治疗现场使用,而且也在亲子教育、亲师互动的相关演说中运用,获得了相当好的反响。最近看到不少企业或EMBA课程也将倾听列入,我认为的确有更多的人也注意到了倾听的重要性,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在业界受到青睐,而是可以推广到社会不同角落与关系上,让我们彼此可以更靠近,也可以更自在地做自己。

通过进行第二版修订,也有机会将此书重新阅读一次,许多沟通重点依然值得玩味。感谢好友杨美慧读过之后还圈选了一些需要厘清与解释的地方,特地寄来让我在修订时做参考,她的参与让本书更有可读性。

我把“沟通(communication)”这个词做了新的诠释,正好把它介绍出来,在开始看尼克斯的本书时,可以有“开胃”效果:

·有意识的努力(conscious effort):沟通的功夫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刻意去努力、去学习的。

·开放(openness):指的是姿势、态度、想法的开放,还有问“开放式(open)”的问题。

·双向的 过程(mutual process):沟通是“说者(speaker)”与“听者(listener)”两个角色互换的过程,说的人可能是下一刻的听众,听的人可能下一刻就会发言,所以,管道是双向的。

·讯息(message):沟通是讯息的交换,讯息又分“报告(report——说什么,就指什么)”及“要求(command——在表面说的之外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中国人善于“间接沟通”,也就是使用“要求”的机会很多。

·特殊的个人(unique individual):每个人都是特殊、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内在经验世界,有不同的感受、想法以及行为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语言上的互动。

·需求(need):人有被了解的需求,也有被认同的需求,所以,要借由沟通来让别人了解(认同),也了解(认同)别人。

·真诚(ingenuity):真诚可以赢得信赖,也才会有真实不欺的沟通可能。

·内容(context):说话的内容要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尤其最忌讳做“历史学家”——把之前的陈年老账又搬出台面;另外,也要注意“环境”及“时间”,如果在家谈孩子,发现丈夫如东风射马耳,不妨约在餐厅或咖啡店来谈。有些环境是可以避免被打扰的,而且能够让人更专心听的。沟通需要时间,如果手边正在忙,不能用心听,那么就另外约个时间,千万不要敷衍。

·接受(acceptance):接受对方是他自己有表达的权利,听他说完就是接受,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容忍(tolerance):因为每个人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想法及意见。容忍不同的声音,可以明白不一样的看法,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会拓展我们的见识与胸襟。

·解释(interpretation):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或一层滤网(filter),所以同样的信息,听在每个人的耳朵里会有不同的解释及效果,这也表明了每个人的不同以及沟通的难度。

·观察(observation):沟通不只是语言文字上的,而且还有我们的“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姿势、动作、语调、脸部表情等。除了接收语言文字之外,还要配合观察到的线索,这样才可以让沟通变得顺畅。

·非批判性的态度(non-judgmental attitude):沟通时,记得不要把“自己”放在前面。许多人在还没有听对方说时,心中早有答案或意见,只是“等着”把它说出来而已。在做“听众”时,请把舞台让给说的人,不要让自己的成见蒙蔽了我们倾听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没有批判性的态度。“不被了解”是沟通踢到铁板,很多人在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沟通,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之后,就会退缩,甚至懒得沟通了。结果是自己砌了一面隔绝的围墙,不被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他人,于是,我们看到这个人一直在萎缩。既然沟通是个人成长的一个主要元素,那么想要突破阻碍、畅通管道、丰富生命,何不自这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开始呢?

前言

最伤我们心的,莫过于我们意识到,自己在乎的人没有真正倾听我们说话。不管年纪多大,我们都需要他人了解我们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一双具有同理心的耳朵,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巨大。同样,这也是为什么不被理解的挫败会那样伤人。

三十五年来,我在担任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治疗师的经历中,完善了关于倾听的见解。我调解过亲密伴侣间的争吵;指导过父母进行亲子沟通;在病人与病魔缠斗时,我努力让自己报以同理之心。从中,我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生活中的诸多不顺及冲突,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原因—我们没有真正去听对方在说什么。

只说不听,就好像从中截断电线,还希望它能导电去点亮什么一样。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刻意去阻断与他人的联结。事实上,我们常常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没有一点办法,从而丧失了沟通的勇气。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个人主义的概念。按照这些概念的描述,我们需要去找寻内在安身立命的方向,从塑造我们的重重对话网络中挣脱开来,从而成为独立的个体。这就像是说,我们长大成人后,就不再需要获得注意了,它就像辅助轮一样,一旦你学会了就用不着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在自主做决定(哪怕是未经思考的),或者说自主思考、行动的层面上,人们都无法自立。而是说,沟通是一种我们无法摆脱的“生而为人”的条件。离开沟通,我们便无法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沟通,从广义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与交换。

很遗憾,现代生活的压力,压缩了我们日常的注意范围,也让倾听的质量恶化了。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晚餐是微波炉“叮”一下的快餐,追新书新剧也只是读读书评剧评而已。我们的时间只够做这些!我们每天奔走于必须完成的义务之间,练出了一身“不听”的本事。比如,开车放着广播,有趣的地方我们还会注意一下,其他时候我们必须留意路况,或是又转念想起其他什么事。时间很快过去,我们什么都没听进去。又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结果却进广告了,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根本没有在听。

我们被许多的图像轰炸,从电视、电子邮件、垃圾邮件、网络、手机、传呼器到传真机,这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总认为自己善于同时做好几件事,我们可以在讲电话的时候查看电子邮件,看电视时,也翻一翻购物

目录

,找一找要买的东西。结果,我们欺骗了自己,误以为自己可以同时做很多事。而事实是:我们只是差劲儿地赶完一件又一件事而已!

我们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庞杂信息,却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丧失了专注的习惯。从体育馆放的流行音乐,到电视或收音机播的广告,我们被各种噪声轰炸,也成了“转移注意力”的达人。如果一个节目一开始就不能吸引我们,那么我们就会转台;如果某人说起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但说不到点上,我们就会自动合上耳朵。

虽然我们为家人朋友保留了极为有限的时间,但即使是在这种时候,那种没完没了的被动型分心又抢了先。我们已经累得没有精力去说,也没有精力去听,而只是把自己安顿在五光十色、声画并茂的屏幕之前。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忘了怎么倾听吗?也许吧!但或许现代人过上这种生活,是对话意义渐失的“果”,而不是“因”。我们之所以这样活,是因为我们在寻求某种慰藉,以用来抵消没有人倾听的那种失落感吧!“我们怎么遗失了倾听之道”,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唯一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失落,在我们的生命中造成了好大一个破洞,它呈现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满、悲伤,或是一种被剥夺了什么的感受。我们怀念真诚倾听他人时的快慰,也怀念他人用同样方式回应我们的慰藉。但是,我们却不明白现在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儿了,又该怎么去修补。长此以往,这种“缺乏聆听”就破坏了我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因为不了解对方在说什么,而给彼此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不管在什么场合,由于我们经历过这种“没有被人听见”的失意,就会认为没有人关心我们。

即使我们去了解彼此的观点,也并不意味着就能消除冲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去了解对方的看法,冲突就只会更严重!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去聆听彼此呢?要知道,“倾听的基本之道”可一点也不简单!“倾听的基本之道”常常会成为一种负担。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迁就彼此,其中一部分,就是例行公事般地给予对方关注。这当然不能说是负担了。但是,维持专注、仔细地倾听,就需要尽全力、无私心的自制力。要想好好倾听,我们就必须先搁置自我,以对方寻求关注的需求为先。

尽管对话更容易让人听下去,但对话毕竟是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的,结果如何,两人都有责任。而很不幸的是,如果我们无法了解彼此,就会怪东怪西:是他的错,他自私又鲁钝;或者,是我的错,我太依赖别人了,我没有说清楚自己想说的。

人们无法了解对方,大部分原因不是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或没有诚意,而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有必要说点什么。所以我们往往就对方说的话做反应,而没有去提炼对方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反应令我们不经思考就做反应,也让了解与关心变得不可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防卫式反应。一旦说话者所传达的讯息伤害、激怒或惹急了我们,我们就什么都不想听了。

很不幸,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有关“主动倾听(active listening)”的忠告,能帮我们克服防卫式反应这种疯狂习性。要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聆听者,并改善我们的关系,我们必须就先确认及掌控那些会引起我们焦虑,并引发误解及冲突的“情绪扳机(emotional triggers)”。

如果你觉得这个任务很艰难,那么请记得: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自己认为的更有能力。我们在工作上尽心尽力,而且依然能与朋友共享真诚又开放的谈心时刻。事实上,与朋友的交谈也是一种对话:人们既能放心地谈论彼此关心的事,也能关切地倾听;既能坦白地说出实话,也能得体地知道何时应该闭嘴。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这样啊!

在着手写这本书期间,我不管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在工作上,也一直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我更认真地倾听老婆的抱怨,而不做防卫式反应;我在提出个人的建议前,先尽量听一听孩子怎么说。尽管如此,我仍然在几次的对话中感到受伤与挫折。我太太严厉地指责我该承担更多家务,或者训我没有听她说话,这都让我觉得受到了非难。或者,我打了太多电话向编辑抱怨写作的压力,她也让我感到自己是个抱怨鬼,成了别人的负担。而我的朋友瑞奇会喊我不雅的名字,好像我当之无愧似的。在这些时刻,我不仅没有倾听(指听到且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而且还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很生气,甚至完全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再跟那个人说话!

上述这些不被了解的情形,你一定明白多么令人痛苦。当我太太“吼”我、我的编辑对我很“刻薄”、我的朋友捉弄我的时候,我会受伤、退缩。然而,其中最为难受的是,就在我自己正努力学习当一个更好的聆听者的时候,这些挫折把我整个推回原地!我并不会想到,既然事情进行得不顺,那么就需要好好修补。相反,我只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而且也很无能。我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都不能跟人好好相处,那么又有什么能耐来写有关倾听的书呢?我又怎能教导别人如何对话?

也许你知道这种感觉!我们在试着改变生活中的一些方面,不管是饮食方式、工作习惯也好,或者是倾听技巧也好,而历经挫败时,我们往往会觉得无望,甚至会放弃。突然之间,我们以为的进步也成了自我幻觉!如果我只是在阅读一本有关倾听的书时,碰到了这些挫折,那我肯定会放弃。但是,我是在写这本书!在一阵痛苦的沉默静思之后,我回头同刚刚吵过架的人又谈了谈。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带着解决问题的决心,在陈述自己的看法之前,先倾听他人的说法。在这一整个过程之中,我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是怎样经历了由“亲近”到“疏离”的周期。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改善自己的倾听质量,进而影响了这个周期。

所以,这本书发出了一份邀请,请你来考虑一下,我们该如何与他人说话,又该怎样听他人说话。为什么倾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们要如何融入别人的经验世界,进而听得更深入?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不良的倾听习惯破坏了本来顺畅的倾听?

在成功沟通的秘诀中,我会谈论到下面的议题:

·真正的“对话”与“轮流发言”之间的差异。

·听懂别人话里的意思,而不只是表面的意思。

·怎样让一个从来不好好听人说话的人,来了解我们要说的。

·如何减少争论。

·如何获得你想要的支持,而非你不想要的忠告。

·如何让不懂沟通的人开口说话。

·如何说出不同的意见,同时,避免让他人感觉受到了指责。

·如何在激烈的讨论中,让双方都明白对方的观点。

·说话的人如何搞砸了他们所要传达的讯息。

·人际关系的好坏如何影响了倾听。

·如何让别人听你说话。《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一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说明为什么倾听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这么重要的地位,甚至远比我们所了解的更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起压力过大或工作过度,缺少同理心的倾听,更能让人丧失生活中的热情与乐观!

第二篇探讨了那些隐蔽的预设、潜意识里的需求以及情绪化的反应,这些才是造成我们未能倾听的真正原因。我们会发现是什么使得听者防卫过度,因而听不见别人要说什么;为什么你有重要的事要说时,别人却并不爱听你想表达的。

在解释了阻挠倾听的主要障碍之后,我会在第三篇里检视,在了解及控制情绪化反应(emotional reactions)后,如何成为更好的倾听者;我也会说明,在最难沟通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人听你说话。

最后,在第四篇里,我会探讨在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伴侣、家人、亲子、朋友及同事关系中,倾听是怎么失败的。我也会说明,由于各种关系是变动的,所以倾听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然后,我会解释,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如何去突破阻碍,进而听见彼此。

在每一章的最后面都有“练习”的部分,专门协助你成为一位更好的倾听者。事实上,这些练习也可以将被动的阅读过程转化为主动的改善倾听能力的过程。

不管我们认为倾听多么理所当然,它的重要性都是不能低估的。我们如果具备关注他人、了解他人的这种才能,就能使他人获得认同感和被重视感。我们如果能去倾听,或认真倾听,那么所带来的善意也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有效的倾听,通常也是最好的办法,让我们能与他人愉快相处,从他人身上学习,并让他们的陪伴有趣起来。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带领我们向前迈出一小步,让我们勇于表现出对彼此的关心吧!第一篇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

在多重的人际关系中,说与听是联结并维系双向关系的重要纽带。被倾听就是被认可,也就是我们的表达在别人身上得到反应,使我们的感觉、行动及用心有了意义。

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没有人听,那么说话者便无法满足传递想法与表达情感的目的;也因此,在说话者的心中产生了一种被拒绝、被忽视的挫败感。

表达及被认可是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互动、互惠的过程,自我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完整,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平衡。第一章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被听见就是被重视,它满足了自我表达及与他人沟通联系的需要。悦纳的倾听者容许我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人的倾听与注意协助我们在肯定自己的过程中,厘清思绪及感受。被了解的需要是滋养人心的养料。】

很多时候,人们似乎都不听彼此说话。“他希望我能听听他的困难,可是却对我的难处不闻不问。”“她老是在抱怨。”“我唯一一次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在他告诉别人的时候不小心听见的。他为什么从不对我说这些?”“我没法子同她说话,她太挑剔了。”

太太们抱怨丈夫把她们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丈夫们抱怨老婆唠叨聒噪,说话从来都没有重点。

她觉得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他才不认为构建关系有什么用呢。

人一生有种种的动机,“被听懂”这种渴望可以说是其中最强烈的了。被倾听意味着对方认真对待我们,觉察我们的想法及感受。归根结底,也就是说,他们认可我们所说的话是很重要的。

渴望被倾听,就是渴望逃离孤立,进而建起孤岛之间的桥梁。我们接近彼此,透露我们的所思所感,试图以此来克服与他人之间的分隔感,以求得理解。获得这样的理解貌似很简单,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乔安娜看中了一件职业套装,她犹豫要不要花这笔置装费。“亲爱的,”她开口道,“我在商店里看见了一件还不错的套装。”“那不挺好的吗。”亨利敷衍了一句,便接着看新闻去了。

贾斯汀开车时发生了擦撞,使他心烦意乱。他担心,要是让丹妮丝知道了,一定会揪着这事不放。于是,他闭口不提,只纠结着该怎么修好汽车。丹妮丝察觉到了贾斯汀的距离感,猜他是为了其他事在生自己的气,但她不想引起争吵,就什么都没有说。

良好倾听的要素是“同理心”。同理心只有靠我们搁置对自我的过度关注,进入他人的经验世界,才可能达成。同理心有一部分是先天的直觉,而有一部分则要经过后天的努力,其是人际关系的诀窍。

倾听者的同理心,是领会他人说的是什么,再表现出这种理解。它建立起了解的桥梁,让我们与愿意聆听和关心我们的人相连,由此证实我们的感受是合理的,是被认可的。同理的倾听就是改变关系的力量。那些我们深有感触而又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用言语说出来,在收到明确回应后,我们就会心生宽慰,觉得有人理解我们,并产生一种“人性相通”的感激之情。

倾听巩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增进了彼此的关系,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对自己的观感。在一位愿意接纳的倾听者面前,我们可以厘清自己的想法,发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在向愿意倾听我们的人讲述自己经历的同时,我们也更能聆听自己的声音。我们的生命版图就是在这种对话中日渐清晰的。不被倾听是一种伤害

我们需要他人认真对待,需要对方有所回应,但这种需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到挫败。父母抱怨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孩子埋怨父母只知道责怪或说教,根本不听自己的说法;即使是平常可以彼此分享和互相信任的朋友,现在也由于太忙了,没空听彼此说话。如果我们在私人领域中都得不到同情或理解,那么也就不再期待在公共生活里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及注意了。

我们需要被人倾听的权利常常遭到侵犯,这种情况数不胜数,哪怕他人是不经意的,但也并不表示伤害较小!

我有一个做精神科医生的朋友,我告诉他我正在搜集有关“不被倾听的痛苦经验”时,他发过来了这么一个实例:“我打电话给一位朋友,并在他的答录机上留言,问他能否找个时间碰面。他没有回话。我有点焦急,也很困惑。我该不该再打电话去提醒他呢?毕竟他也很忙。或者我应该等上一两天,那时他会回我电话吗?是不是我一早就不该约他?这些都让我很不安!”

看到这个案例时,我很吃惊,第一个念头是,没回电话这么一件小事,竟然可以让一个人感到不被理会而深受困扰!然后,我惊醒过来,仿佛被人甩了一个耳光,我意识到朋友是在说我啊!突然间,我觉得好丢脸,开始想要辩解!我没有回电话是因为……唉,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总能找出不回电话的理由。重要的是,我没能及时回电话伤害到了朋友,也让他觉得困惑,但我却一点感觉也没有!

如果这种不经意也能造成伤害,那么很难想象,当要说的事对说话者而言既紧急又重要时,那种伤害造成的痛苦又有多深啊!倾听这么基本的事,我们都觉得不必多说。然而,在当一名倾听者这件事上,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

你出差回来,想跟丈夫说一说路上的见闻,他听着听着,但一两分钟之后,就好像要睡着了,你很伤心,有一种被辜负的感觉。又比如,你赢得了一项荣耀,打电话告诉父母,但他们好像并不在意,你觉得很泄气,也觉得自己有点愚蠢—自己高兴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期待别人的赞美!

上面说的情况是,当你为了一些特别的事而感到兴奋时,没有人听,你会很难过。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个人对于你来说很特别,你期待他会在乎你,但你觉得他没有倾听你,这时,你也会有受伤的感觉。

罗杰大学时的好友是德里克,他们都主修政治,也对政治极为热衷。他们一起追踪水门事件发展的细节,品咂每一条新披露的线索,就像在津津有味地追看连载的黑暗连环漫画一样。他们在享受尼克松“水门丑闻”被披露出来的那种辛辣、痛快的感觉时,彼此之间的情谊也超越了单纯对政治的热爱。

罗杰记得与德里克促膝长谈的美好感受,那是由一种深刻、无以言喻的同理心所激发出的!他感受到了一种双重的喜悦,他既能说出自己想说的,也能听到朋友说出自己一直在思考,却没有表达出来的!德里克不像罗杰的其他朋友,他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谈话对象,他是真正在听。

即使后来他们在不同城市的研究所,也仍维持着良好的情谊。至少每个月他们都会去看望对方,打打台球,看看电影,或上中国馆子,接着,不管多晚,他们都会秉烛夜谈。

然后,德里克结婚了,情况就变了。德里克并不像一些人那样,一结了婚就疏离了以前的朋友,德里克的太太也很喜欢罗杰。然而,罗杰觉察到的距离虽然微乎其微,却造成了很大的差异。“这个真的很难描述,我在跟德里克说话时,老是觉得很别扭,也很失望。他是在听我说话,但不知怎的,他好像不是真的那么在意。他没有问问题,以前他不仅是单向接收,而且是全心投入。这种情况让我很难过。我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满怀热情,但是告诉德里克之后,只会让我觉得我的生活仿佛与他不相干!”

罗杰的难过,说明了倾听的重点。我们渴望的并不只是不被打断或干扰。有时,人们看起来是在听,事实上却没有真的听进去。许多人在听我们说话时,善于用沉默来伪装。但那些四下张望或摇来晃去的动作,透露出他们并不走心。有时哪怕他们并没有流露出不专心,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没有在听,觉得他们并不在乎。

德里克的消极表现,对罗杰的伤害特别大,因为他们曾经那么亲密。现在,他们的友谊遇到了瓶颈,罗杰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对朋友敞开心扉,德里克也为他们渐行渐远的情谊所扰。

友谊本身是自愿的,所以要不要就它坐下来谈一谈,也要看双方的意愿。罗杰不想对德里克有所抱怨或要求,何况我们又该怎么告诉朋友,我们觉得对方已经不再关心自己了?因此,罗杰没有告诉德里克自己有被疏远的感受。可惜的是,当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差时,“谈论它”也许是唯一可以挽救的方法!与你关系亲密的人,你尤其渴望他们能理解你,这时,不被倾听的伤害也就格外严重!

大多数人有过这种经历后,都会以成人的姿态来伪装自己,不再把那些琐碎或误解的事放在心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变得冷漠一些,那好吧,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得不到响应会让我们备受伤害,一气之下,我们有可能在人际关系中退缩起来,甚至达数年之久。

有一位女性发现丈夫出轨了,她痛心到像是被人狠狠踢了一脚。在悲伤与气愤之下,她找了一位很亲近的人倾吐心声,那就是她的婆婆。虽然婆婆试着理解她、支持她,但是一个做婆婆的,真的很难听进去媳妇编派自己儿子的不是。她尽力了,但是显然,她提供的支持仍然不够。最后,危机过了,这对夫妇重归于好,但媳妇却认为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婆婆没有为她做什么,从此便不再与婆婆说话。

遗憾的是,这位婆婆拿媳妇固执的沉默也没有办法。我们常常认为他人的反应是无理取闹,但是从得不到响应而受伤的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反应却是很合理的。

倾听就是要报以专心,引出兴趣,热切关怀,用心体会,及时确认,细心察觉,为之感动,表示赞赏。事实上,倾听是人存在的核心,以至于常常不为我们所察觉。也可以说,倾听本身又常以不同的伪装出现,以至于我们不容易发现它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需求。就像是前面的罗杰,还有那位与婆婆疏离的媳妇一样,我们平常也没有意识到他人倾听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有当自己被剥夺了这个权利后,才豁然明白了它的重要性!

偶尔的情况下,我们能意识到他人倾听我们的重大意义。比如,你无法决定是否接受一个新的职位,便打电话和一位老友商量。她没有告诉你该怎么做,但是她在听,她真正在听,这已经能协助你看得更清楚。再举个例子,你喜欢上了一个刚认识的人,在餐馆享受了一顿很棒的晚餐之后,你鼓足勇气,邀他到你的住处喝杯咖啡,他却拒绝说:“不,谢谢,我明天必须早起。”被拒绝的滋味够你受的,你说服自己说他不是真的喜欢你,于是开始躲避他。可是,几天之后,他又来关心你发生什么事了。你再次鼓足勇气,告诉他你伤心的原因。出乎意料地,他没有反驳什么,反而很认真在听,也接受你所说的。他坦白道:“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但是事实上,我想再见你。”

生活为什么不能一直像这样呢?我说,你听,不就那么简单吗?然而,事与愿违。说话与倾听之间有一种很特殊的关系,说者及听者都在不断交换角色,设法抢占有利位置,用自己的需求压过他人的需求!如果你怀疑这个说法,那就请试着告诉某人你目前所遭遇的困扰,然后看看过了多久之后,他会忍不住打断你的话,告诉你他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给你一个可能适合他本人,却不适合你的建议。

一位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男子,在探讨自己与疏远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时,突然忆及父亲与他一起玩电动火车的快乐时光。那可是从他父亲和他父亲的父亲手里传下来的一套Lionel牌的火车组。沉浸在回忆中,他再次感受到与父亲传承家庭传统的光荣之情,变得越来越兴奋。当他说得正高兴时,治疗师突然接过话头,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小时候的玩具火车,还有他让邻居小孩带上各自的装备,在他家地下室铺设火车轨道的情景。治疗师说了好一通,病人终于按捺不住被中途打断的愤怒,喊道:“你的玩具火车,关我什么事!干吗老是要告诉我?”治疗师迟疑了一下,就像吐露心事一样,用一种克制过的、不带个人情感色彩的口吻,讪讪地说道:“我只是想表示友善而已!”分享一种感受,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说,而另外一个人听。

治疗师本身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实际上,他犯了好几个错,不过,谁让本周是“请放过治疗师周”呢),他想当然地认为,分享自身的经验就等于同理心。事实上,他已经把焦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病人就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被认同、遭到误解,而这就是伤害!

同理心这个字眼已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没有充分强调出“认同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作用。同理的倾听就像仔细地读一首诗,消化每一个字,去了解文字背后所要传达的意思。个中区别在于,尽管同理心也是一种主动的想象,但它基本上是接纳多于创造。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每个人的独特反应都有它的意义。但是当我们去听别人说话时,重要的是理解力,而不是创造力。倾听也是一种见证

倾听有两个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二是见证他人的经验。真正的倾听者会搁置自己的参考架构,进入我们的经验世界,他不仅能理解我们所说的话,而且还予以肯定。这种肯定对维护自尊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人听我们说话,我们就会把自己关在心中的孤城里。

今年三十六岁的玛丽,在为一个小意外而不安,她甚至怀疑自己可能需要心理治疗。事情是这样的:玛丽是某公共政策机构的副所长,她安排了一场与副州长的会议,会上,她将提出一个有关大型州立工厂的管理方案。出于礼节,她邀请了老板出席,尽管如果他不来的话,她会表现得更好。但老板反过来,请了该机构的主要游说人员与会,因为他们得靠这位游说员,来向国会议员说明这个管理方案的必要性。会议的开场,完全在玛丽预料之中,老板天马行空地说了一大堆没有重点的话。但他在结束开场白之后,并没有请玛丽上台,反而让那位游说员做了报告!玛丽震惊之余,游说员已经开始讲了起来,直到十五分钟后会议结束,玛丽连提及自己方案一个字的机会都没有!

玛丽忍不住要告诉丈夫今天发生的事。谁知道丈夫出差去欧洲了,要三天之后才会回来。她早已习惯了丈夫因为生意常要出差,但还不习惯这种沟通中断的经验,她的确很需要同丈夫谈一谈。夜幕低垂,玛丽越来越绝望,整个人都乱了。她现在不仅是觉得挫败而已,而且也开始感到无能。自己为什么这么依赖丈夫?为什么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玛丽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缺乏安全感,如果她更有安全感,那么也就不会这么需要某人在身边,就不会这么脆弱了。她靠自己就行。

玛丽埋怨自己,想不通自己为何要苦求他人倾听。她自我总结了一下,她认为如果自己更有自信,就不会那么依赖他人的响应了。事实上,她的抱怨和结论是一般人通常都会有的。我们需要别人有所反应,这反过来也让我们相信:只要自己够坚强,就不会那么需要别人了,而别人也就无法让我们失望了。“被倾听”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安全感。与一些人所想的相反,我们不会像一个完成品,比如雕塑或纪念碑那样完整无缺。如同其他生物,人类不仅需要养分来茁壮成长,而且也需要养分来维持体力及活力。而倾听滋养了我们的价值感。

我们越觉得不安,就越需要别人的保证。但是实际上,对所有人来说,无论我们感到多么安心或适应良好,都需要别人的注意力来支持我们。如果你对这一点还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么就请试着观察我们是怎么用自己偏好的方式来宣布一些消息的。举例来说,我太太如果有什么消息要告诉我,那么她可能在我工作时就打电话来,或是我一回到家,她就立刻说出来。她是一个有话就说的人,而我就不是了。如果我有什么好消息,我会先按住不表,然后以一种很夸张的方式宣布出来,恨不得小题大做。

有一段时间,我辛苦了好几个月,想敲定一个出书的计划。我太太知道我在忙一本书,但是我没有告诉她出书合约已经不远了。我殷切地等待着,企盼着,也让自己不要期望过高。我产生了很多有关得到好消息,或者说,是分享好消息的夸张幻想,而告诉我太太就是最大的回报!我最最不想做的,就是简简单单地告诉她。我想要,也需要把宣布这个消息当成天大的事来做。合约敲定的那一天,我的心情好极了,最棒的是,终于可以让我太太知道了!我打电话到她办公室,说要给她一个惊喜,要带她去吃一顿很棒的晚餐。她答应了,没有多问什么。(好吧,她“只”认识我三十年而已。)

我回到家时,太太已换上丝质礼裙准备出门。她看出我很兴奋,但还是耐心地等待谜底揭晓。在餐厅里,我叫了一瓶香槟,香槟送上来时,她终于耐心地问了:“你要告诉我什么吗?”我把合约拿出来,摆在桌上,像个十岁的小孩显摆自己的成绩单一样。她看出了那是一份合约,脸上的笑容好灿烂!那个模样,掺杂了爱与骄傲,有一种说不出的甜美!我喜极而泣!

为了迎接这一刻,我们彼此不知隐忍了多长的时间。我这种要安排特殊场合宣布好消息的人,与我妻子那种不需要费事精心设计的人,共同分享了好多喜悦!等着宣布好消息的那段时间,充满了焦虑的期待,我们可以感受到不断积累起来的紧张。我们都有一种想要影响他人,并得到回应的冲动,无论我们是要去表白、对峙、炫耀,还是提议,而这都会导致紧张。其中的兴奋来自希望获得正面的回馈,而焦虑则出于害怕被拒绝,或别人不关心。

你选择告诉什么人什么事,正说明了你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你与生活中其他人的关系。把自己展示出来,事关骄傲与羞耻,也与你选择分享的人有关。那么,你觉得跟谁在一起,可以放心地大哭、抱怨、生气、吹牛,或透露出特别丢脸的事呢?一位好的倾听者是见证人,而不是评断你经验的人。

一旦你能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且有人听到了并认可了这些想法,那么你一下就轻松了,仿佛身上的某处疼痛突然消失了。如果这个过程很快,就像日常我们跟他人对话时那样,那么你也许都察觉不到自己有被了解的需要。但是,别人没有听你说话的那种失望,以及你等待与期望对方能听你时的那种紧张感,正说明了被倾听是多么重要的事。我们总会有想把心里话全部说出来,与别人沟通或分享的时候,这时,我们就知道被人忽视、陷入沉默是很痛苦的,而说出来就是想减轻那种痛苦。“想想看”

你还记得上一次有一件很棒的事发生时,自己等着要告诉某个人的情景吗?那时,你选择了谁?事情的经过如何?倾听还是一种尊重

前面提到,我们认为被人倾听是理所当然的,后来发现它是人生中强烈的动机之一。被人倾听是一种媒介,借由它,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是否能够被人了解与接受。所以,虽然我们关心听我们说话的人,甚至爱他们,但是偶尔,我们也是在“利用”他们。

当我们有被欣赏的需求时,我们会把别人当成与我们有关的“自体客体(self-objects)”。“自体客体”这个概念是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提出的,指的是给我们反应的“他者(other)”,我们没有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而是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人(someone-there-for-us)。

把听众当成“自体客体”的想法,可能会让你想起那些老是谈论自己,看起来并不关心你说话的讨厌鬼。他们在听他人说话的时候,心思却不在那里,只是等着把话题再转回到他们自己身上而已。

这种不被欣赏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我们与父母之间,尤其让人痛苦!如果父母不接受我们是拥有自主权利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及理想,那简直令人抓狂。而父母在我们面前认真听别人说话的样子,会更让人生气!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专心一点地听我说话?作家哈罗德·布罗德基(Harold Brodkey)在《逃家的灵魂》(The Runaway Soul)这本书中,很戏剧化地借由一个年轻女子与男友的一段对话,描述了这么一种令人生气的经验。下面,首先发问的是那位男友。“你爸爸听你说话吗?或者他只是在自说自话?”“他只顾说自己的。难道我爸给你机会开口了吗?”“除非是我坚持要说的时候。然后,我们就轮流自说自话了。”“就是这样子!现在我爸爸对你说的话,比跟我说的话要多了!”

当然,这个女子的爸爸会和她的男友说更多话了,因为她的男友是一个新的听众嘛!

伤我们最深的人,往往是那些我们认为很亲密的人,他们让我们觉得,对他们而言,我们的关注及了解十分重要,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他们是那么轻易地就把注意力转到别人身上了。在跟我们谈心事的过程中,他们又注意到了别人,然后草草结束与我们的谈话,转而去同另一个人说话。我们发现,原以为是只跟我们分享的事,而他们老早就告诉过许多人了。所谓的“推心置腹”,也不过如此。这种“滥情”的“知己”最伤人的地方,不是他们利用了我们,而是他们剥夺了那种他们看重我们、视我们为特殊的感觉!

虽然没有人愿意遇见那种不在乎别人感受的超级自恋狂,尤其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但是,事实上,我们不就常常这么无法自拔地沉浸在自恋中吗?而“自恋”也成为探讨倾听之道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在这里提到“自恋”,是想说明“我们需要他人”的这个诉求,就某方面而言,是全然自私的。“被倾听”可以维持我们的自恋,或者简单来说,可以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

入学报到那天,罗珊与她的父母把行李从车上卸下来后,她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消沉情绪,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缺失了什么。她不安地看着其他学生和他们家人一窝蜂地拥入宿舍,放下精致的枕头被褥、iPod、DVD、发卷、笔记本电脑、网球拍及曲棍球杆。要知道,罗珊从没有见过什么曲棍球杆。父母驾车离开后,留她一个人独自站在宿舍前面,那种初进大学的兴奋,已然消失无踪。

大一那年,她一直无法克服孤立感,每个人好像都可以很轻易地交上朋友,除了她。她常常打电话回家,试着告诉父母情况有多糟,但是他们却说:“别担心,亲爱的,每个人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点寂寞。”“你应该交更多的朋友!”或者说:“也许你应该更用功地学习!”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安抚他人,并不表示你就在聆听。

没到第一个寒假,罗珊开始逃课、厌食、哭着入睡。濒临承受边缘时,她终于预约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就诊。

治疗师请罗珊直接喊她“诺琳”时,她很吃惊,完全不习惯大人的这种开放姿态,而诺琳是罗珊见过的最富有同情心的人。她没有告诉罗珊该做什么,或是去分析罗珊的感受,而她只是听。对于罗珊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诺琳的帮助下,罗珊度过了大学的第一年,以及接下来的三年。诺琳协助她发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正来自她从未真正被父母所关爱的感觉。罗珊一直认为自己的父母很好,但她现在明白了,他们并不是很了解她。罗珊的父亲总是很忙,而母亲则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诺琳逐步让罗珊认识到,除非她能与父母厘清问题,不然她就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愤怒情绪,这也容易让她陷入沮丧。诺琳征得罗珊的同意之后,建议她与我联络,做几次家庭治疗。

第一次见面,罗珊及她的父母先后到达。虽然他们都面带微笑,但三个人看起来就像猫绕着蛇看那么警惕。我事前已经在电话中建议罗珊,在第一次见面时,尽量放慢步调,也请她不要一下子将太多的愤怒施加到父母的身上,而是要先尝试与父母取得一些共识。同时,她要建立共识的,应该是自己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而不是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但实际上,她首先拿父亲开刀,说自己小时候虽然很爱他,但长大后发觉父亲很可笑,对别人漠不关心。(她的父亲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理个小平头,为共和党投票,是一个忠党爱国者,做事果断。)在听完女儿并不友善的评论之后,罗珊的父亲只说了一句:“你就是这么看我的?”然后就不说话了,沉默是他保护自己的盔甲。

然后,罗珊转向母亲,她用“肤浅”“虚假”来描述自己的母亲。而一个孩子对母亲最最残酷的指控就是,她说她母亲“只关心自己”!

罗珊的母亲想尽力听下去,但是她做不到。“那不是真的!”她说,“你为什么凡事都要这么夸大其词?”

这只让罗珊更火大!母女两人就这么一来一往,用越发尖锐的声音互相指责。

我试着安抚他们,但没有什么效果。罗珊一心想沟通,但她所谓的“沟通”,不是相互迁就的旧式“聊天”,而是“传达”。这可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尤其是其中一位家庭成员执意要告诉其他人一些重要的讯息,当面用尖锐的事实与他们对质,而不管对方听不听。

结果,罗珊的母亲哭着离开了会谈。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我单独与罗珊见了面。她为会谈最后变成那样而感到抱歉,不过,她很高兴把自己的感觉发泄出来了。她认为,母亲已经表现出自己是个不能接受事实的人,正如她以前对母亲的看法一样。罗珊已经不与母亲说话了,但是她不在乎。

六个月后,出乎我的意料,罗珊打电话来说,她与父母想再预约一次会谈。这次,他们交谈的气氛虽然很友善,但却是不着重点。罗珊夸奖母亲的鞋子很好看,又问候了妹妹的近况,她母亲也关心她过得如何。可是罗珊已经克服了那些痛苦吗?罗珊再度觉得自己是被人施惠的对象,被草草打发了事,她不想发作,却又忍不住。

一发不可收拾地,她生气地指责母亲并不是真的关心她的感受,只是表现出形式上的礼貌而已。我的心陡然下沉,但是这回罗珊的母亲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发火,或阻止女儿说下去。她没有说太多话,同样,也没有为了替自己辩驳而打断罗珊。是什么原因让她这回可以安静地听女儿的指责了呢?我不知道,但是她的确在听。

一个母亲所承受的最大压力之一,就是当子女在“需求”及“愤怒”这两种本能之间来回时,充当一个靶子。气愤会直接扑向那双推动摇篮的手,不管母亲是多么慈爱,这也是孩子寻求独立自主必经的历程。罗珊的母亲似乎感受到了这一点,想起在某些方面,她的女儿毕竟还是个小女孩。

罗珊似乎在期待母亲的回击,但是当她所预期的情况没有出现时,她明显冷静了下来。她想要的也许只是被听见而已!

那次会面之后,罗珊与家人的关系也有了戏剧化的转变。以前,他们只限于独白或沉默的沟通方式,现在已进入“对话”的状态。罗珊会打电话与写信给家人,也会与母亲分享秘密。虽然不是每次都这样,也不是每次都很成功,但是罗珊已经以更为成人的方式向母亲打开心扉,而不只是单纯地视她为“该把什么事都做对”的母亲而已。相应地,罗珊也没那么孩子气了,她更像一位可以自己独立生活的成熟女子了。

罗珊“被倾听”的需要无法满足,这也让她与他人失去了交流,进而心里产生不满。她能说出口来,就像是推倒了那堵阻挡她与别人联系的墙!正是因为长期都没有机会说起,所以,她的感受才显得有些幼稚。与诺琳谈话时,诺琳不设防的态度,才使得罗珊愿意开口了。

我们时不时在家人之间看到,因为某个人的一番话而扭转了整个局面,就像罗珊与父母第二次会谈时的场景。但是,带来转机的,并不是罗珊说了什么,她以前也说过这些话;而是因为她母亲搁置了争执自己才正确的念头,只是好好地听着。

他人的愤怒和焦躁之下,隐藏着没有说出来的感受,如果我们学会倾听这些感受,那么就具备了消除痛苦、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能力。稍稍用心一些,我们就能听出敌意后面所隐藏的痛苦,逃避后面所隐藏的悔恨,以及让人们害怕开口去说或专注去听的脆弱。了解倾听的治愈能力后,我们甚至可以听进去那些让我们不自在的事了。

被听见就是被重视,它满足了我们自我表达及与他人相连的需要。包容开放的倾听者能接纳我们表达的想法和感受。他人的倾听与关注有助于我们确定自我意识,进而厘清我们的思绪及感受。倾听者让我们相信,他人能够认同我们,由此,也让我们印证了“人性相通”。无人倾听,只会让我们觉得受到忽视、不被认可、被隔绝、被孤立。我们需要被人了解,需要有人能听我们说话,理解并认可我们的经历,这是滋养人心的养料。

如果生活中没有足够的带有同理心的理解,那么我们就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不自在当中,焦躁又孤独。那种感觉可不好受,于是,我们用消极的逃避方式寻求慰藉,比如坐在电视机前看肥皂剧,捧着冰激凌大吃特吃,或缩进虚构小说世界里,沉浸在主角们的刺激生活中。当然,放松一下没什么不对的,但是为什么在没有什么可看的时候,我们仍然要打开电视呢?为什么不打开车上的广播,我们就会觉得不自在,即使广播里只是噪声而已?

我们通常混淆消极逃避的方式与舒解压力的方式。许多人常常在一天接近尾声之时,觉得精疲力竭,但也许不是工作过劳让我们疲惫,而是生活中缺乏了解所致。其中缺失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给予我们关注与认可的“自体客体”,也就是那些关爱我们、用心听我们说话的人。

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足以维系平衡及热忱时,或者是我们无力维系的时候,我们就会从病态的自我意识中寻求庇护。我们追求刺激、兴奋、响应及享乐,这些感觉也可以从与我们关心的人交心对话中获得。然而,如果没有他人与我们说话所带来的稳定感,我们可能就会持续躲在沉默里面,就像是少了那些可以让我们分心的电子娱乐产品,我们便能听到绝望低沉的轰隆声。练习成为更好的倾听者·在你认识的人当中,谁是最好的倾听者?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他具备哪些素质?(不打岔?提出有趣的问题?认可你所说的?)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感觉怎么样?从他们身上,你能够学到什么,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呢?·什么事情是你迟疑不敢跟伴侣谈论的?为什么?这些压抑不说的想法与不敢表达的感受,之后怎么样了呢?你不说出来的后果如何?对于两人关系的影响呢?·如果你改善了自己倾听的方式,那么你希望谁能注意到?什么样的对话是你最希望换个方式进行的呢?·如果有人认为你没有真正听他们说话,那他们会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的结果可能会如何?·如果别人认为你在听他们说话,那他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结果会如何?·下一次当你在烦恼某件事时,请留意你对于找人谈一谈是做何感想的?有什么原因让你打住不说吗?你在担心什么?如果你跟某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又会发生什么事?第二章倾听可形塑自我及人际关系【和一个对我们所说的话表示非常有兴趣又有反应的人在一起时,我们仿佛生意盎然,整个人都活了起来!倾听对我们的生命,就如同工作及爱一样,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倾听所散发的动力,使得我们可以更深入且丰富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通过与他人对话来定义自我、维系自我。被认可(或者说,被倾听)就是别人给我们以回应,让我们的经历有了意义。这样,我们就能真实地认识到自己的行动能力(agency)和自主能力(authorship)。然而,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讨论过的,表达及被认可对我们身心健康是这么重要,但它也是一种双向、互惠的过程。我们的生活是在对话之中与别人合作完成的,因此,我们要想让他人倾听我们、认可我们,以此来定义和维系自我的话,就必须也给对方认可。维持好表达(说)及认可(听)之间的平衡,我们才能与所关心的人站在平等的立场互动。

如果你的生活,或生活中的某个重要关系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你无法充分表达自我或相互认可,那你只会更难以调节这种平衡。倾听对于塑造坚强而健全的自我,以及稳定而良性的人际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之所以对塑造个性有重要作用,主要在于比对或分享经验,或者是否定或歪曲经验时,话语发挥出了力量。你被了解与被接受的地方,像是别人说出“是啊,那不是很棒吗”时,成为你“社会自我(social self)”的一部分,也就是那个你承认及分享的自我。而不被欣赏的地方,比如别人说“你一开始就不应该有那种感觉!”,成为你“私下自我(private self)”的一部分,你知道这个自我,但不会与人分享,或是又否认又隐藏,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糟糕的是,很多不被接受的部分就成了你“否认的自我(disavowed self)”,也就是精神分析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所谓的“非我(not me)”。有些父母太焦虑了,以至于不愿意承受孩子发脾气;有些则认为太丢脸了,不允许子女有性感受。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受焦虑所害的自我经验,这些经验无法与我们人格中的其他部分同化。倾听能塑造我们,而缺乏倾听就会扭曲我们。

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年轻母亲,因为年幼的女儿想买芭比娃娃而指责她:芭比娃娃这么蠢的东西,不值得买;小女孩应该为自己而感到羞愧才是;她得更自重。我听了真是难过,这位母亲用那种伤人的嘲讽,不停打压小女孩的自尊心,教她所谓的“自我尊重”,真是想逃也逃不掉!这位母亲该不该随大流,让女儿像其他女孩一样拥有芭比娃娃?这是她个人的决定。但是,她也应该尊重女儿有自己想法的权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