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5:03:17

点击下载

作者:宛华主编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试读:

前言

世界历史从古老文明的第一声号子,到电子时代的第一束激光,经历了五千年的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通过学习和了解世界历史,我们可以从大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经历中感悟人生真谛。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创新背后的艰辛……这些过往的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小到个人,是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

古人记述历史的范围受限于他们当时所能认识的世界,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村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每一个读者来说,只有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掌握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树立全球史观,才能正确看待现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但五千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目前有关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出版状况来看,却并不乐观,过于深奥、抽象的专业史学论著常使普通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如何能使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般欣赏历史?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努力。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世界上下五千年》。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中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世界历史。全书分为

古代文明

、争战中的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世界大战时期、冷战时期、世界新格局等九大篇章,精彩扼要地讲述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讲述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世界大事记”“中国大事记”“相关链接”等多个知识板块。其中,“世界大事记”以编年形式介绍世界历史大事,便于读者系统掌握分散的历史信息;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事记”与“世界大事记”相呼应,系统介绍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大事;“相关链接”简要介绍与文字内容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反映社会发展历程。所有这些内容,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了解世界历史为出发点。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在这里,我们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把厚重的五千年历史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古代文明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文学、天文、地理、医药、艺术、宗教等原始的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群星璀璨的早期文明的主要内容。从人类发展的轨迹看,在原始社会之后的最初的阶级社会中,文明古国是人类最早的初始文明的源头,它们分别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西亚古国、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这时候,人类社会进入了早期文明的繁荣时代。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中国大事记:古埃及进入奴隶社会,州(诺姆)出现。

古埃及王国的统一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事实也证明,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的辉煌文明。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它流经埃及的那一段只占全长的1/6。

一般来说,河水泛滥不是件好事,但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那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礼物。每年的7月,尼罗河的发源地就进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罗河的水位大涨。7月中旬的时候,水势最大,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了尼罗河两岸的的沙漠。11月底,洪水渐渐退去,给两岸的土地留下厚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聪明的古埃及人就在这层淤泥上种植庄稼。虽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干旱少雨,但是由于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根本不用为农业灌溉发愁,所以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两岸也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著人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古埃及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尼罗河两岸出现了42个奴隶制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构成的小国)。古埃及人称之为“塞普”,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

这些奴隶制城邦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形成两个王国。南部尼罗河上游的谷地一带的王国叫作上埃及王国,国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护神是鹰神,国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个城邦组成。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的王国叫下埃及王国,国徽是蜜蜂,保护神是蛇神,国王戴红色的王冠,由20个城邦组成。

两个王国为了争霸、统一,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国王美尼斯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美尼斯亲率大军,征讨下埃及,下埃及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美尼斯率领军队与下埃及的军队厮杀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下埃及国王和一群俘虏跪在美尼斯面前,双手捧着红色的王冠,毕恭毕敬地献给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过王冠,戴在头上,上埃及的军队举起兵器,齐声呐喊,庆祝胜利。从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尼罗河流域位置图尼罗河畔的肥沃土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决战胜利的地点修建了一座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遗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美尼斯还派奴隶在白城周围修建了一条堤坝以防止尼罗河泛滥时将城市淹没。埃及统一后,下埃及人从未停止过反抗,直到400年后,统一大业才真正完成。

约5000~4000年前

中国大事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国王,他自称“两国的统治者”“上下埃及之王”,有时候戴白冠,有时候戴红冠,有时候两冠合戴,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统一。在埃及史上,美尼斯统治的王国被称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现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有一块《纳美尔(美尼斯的王衔名)记功石板》,用浮雕记录了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王国的丰功伟绩,这是目前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刻历史记录。因为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原意为宫殿,相当于称呼中国皇帝的“陛下”),所以此后长达3000年的时间被称为法老时代。第三代国王阿哈首次采用王冠、王衔双重体制,就是王冠为红白双冠,王衔是树、蜂双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并定都于孟菲斯。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法老时代的埃及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

·古埃及人的后裔·

古埃及人的后裔现在叫科普特人(古希腊语中“埃及人”的意思),约占埃及人口的15%,信仰基督教。他们平时讲阿拉伯语,科普特语仅在宗教场合使用。科普特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技术性工作,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就是科普特人。

古埃及人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在天文学、几何学、解剖学、建筑学、历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西亚、希腊和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美尼斯之后的2000年里,埃及无论从财富还是从文化角度,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胡夫金字塔

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单从字面意义上看,金字塔让我们感到震惊,它的古老似乎已经无法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再从它的内涵看,它已经成为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绝唱,这无疑是时间赋予金字塔的辉煌。可是如果时光倒转到4000多年以前,金字塔不过是埃及国王的坟墓而已。

在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埃及法老的坟墓还不是金字塔,而是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到了第三王朝时期,法老们本也想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可是,埃及人在那一时期却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于是,人们在设计法老坟墓时,就把它设计成了角锥体——升天的梯子。这在《金字塔铭文》中是有记载的: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铭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拉”就是古埃及太阳神的名字,也就是说,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就像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大金字塔内部结构示意图

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

世界大事记:古埃及第 4王朝时期,开始兴建金字塔。

金字塔,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方锥体”,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因为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所以,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迄今发现的埃及金字塔共约80座,其中最大的胡夫大金字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也是较为古老的金字塔,始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根据古埃及宗教理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继续存在,只要保护好尸体,3000年以后就会在极乐世界复活并从此获得永生。因此,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便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统治时期正逢古埃及盛世,因此其陵墓规模也空前绝后。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后因顶端受到风雨侵蚀,现在的高度仅为136.5米,大致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在1889年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整个塔身呈正四棱锥形,底面为正方形,占地5公顷,4个斜面分别对着东、西、南、北4个方位,误差不超过3分,底边原长230.35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蚀,塔身外层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落,目前底边缩短为227米,倾斜角度为51度52分。胡夫金字塔通身由近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重量在1.5~160吨之间,石块的接合面经过认真打磨,表面光滑,角度异常准确,以至于石块间都不用任何黏合物,全部自然拼接,在没有被风蚀、破坏的地方,石缝中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可以想见其工艺的精湛。

·狮身人面像·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离胡夫金字塔约350米远,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胡夫之子哈夫拉的陵墓)的东侧,似乎是陵墓的守护者,但更可能是死后与太阳神结为一体的哈夫拉王的象征。它高约20米,长为57米,如果把匍匐在地的两只前爪计算在内,共有73.5米长。它的耳、鼻长度超过一个普通人的身长。其胡须据说全长4米,重约30吨。千百年来,这座半人半兽的怪物不断引起人们的遐想,认为它的形象很可能象征着人的智慧和狮子的勇敢的结合,象征着国王凛然不可侵犯和凌驾一切的权威。它表现了古代埃及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在北侧面,距地面18米,从入口通过甬道可以深入神秘的地下宫殿,该甬道与地平线呈30度夹角,与北极星相对。由此可见,北极星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沿甬道上行则能到达国王殡室,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82米,墓室中仅存一具红色花岗岩石棺,别无他物,这也正是后来某些考古学家怀疑金字塔不是作为法老陵墓的一个重要论据。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估计,法老胡夫至少动用了10万奴隶,耗时20~30年时间才建造完成金字塔。但最新的权威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应由劳工建造而非奴隶,其主体部分为贫民和工匠,采用轮流工作制,每个工期约为3个月。因为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地区发现了建造者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和墓地,以及大量用于测算、加工石料的工具(作为随葬品),而奴隶是不会享有这种待遇的。

约4000多年前

世中国大事记: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吉萨高地一字排开,组成灰黄色的金字塔群。这些单纯、高大、厚重的巨大四棱锥体高傲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海中,向世人夸耀着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以及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有一座高约20米、长约46米的气势磅礴的狮身人面像,它来自于设计师的灵感。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某天,工匠们正在吉萨高地忙着修建金字塔时,法老哈夫拉前来巡视。一切似乎都很满意,正当法老要转身离开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山。自己的陵墓旁边竟然有这么一个倒胃口的东西,他很不高兴。建筑师慌忙向他解释:这座小山包的石头里含有贝壳之类的杂质,无法使用,因此放弃了对它的开采。但是,法老不想听这样的解释,他要的是一座完美的,和周围景物谐调的金字塔。于是,设计师们开始了苦思冥想——埃及古代神话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把小山包设计成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既体现了法老的威严,又显示了狮子的勇猛,法老哈夫拉看后赞不绝口。

苏美尔城邦的兴衰

源丰沛,所以庄稼年年丰收,农业非常发达。

在亚洲的西部,有两条大河,东边的叫底格里斯河,西边的叫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在下游交汇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希腊人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因此这里又叫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简称亚述,又叫上美索不达米亚,这里地势较高,丘陵起伏;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为“巴比伦的国土”,又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地低较低,湖泊沼泽众多,两条大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三角洲。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北部为阿卡德人居住的地区,南部为苏美尔人居住的地区。每年春天,亚美尼亚高原的积雪融化,两河河水暴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尤其是地势较低的下游一带,几乎全部被淹没。泛滥的洪水退去之后,留下了大量的淤泥,使两河地区的土地变得非常肥沃,这里的人们和古埃及人一样,享受着大河的恩赐。再加上这里日照充足,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迁徙到这里。大约在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这些城邦都是由一个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组成,面积不大,居民少的两三万人,多的十几万人。每个城市的中心都建有这个城市的保护神的庙宇,城中还建有王宫,周围是城墙。城邦由掌管祭祀的僧侣或国王统治,国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他的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议的制约。城邦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手工业者(自由民)和奴隶。苏美尔人的城市临河而建,被一片片的湖泊沼泽包围。城市之间都有运河相连,商人们乘着满载货物的大船来往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贸易。~乌尔一座陵墓中的黄金短剑及剑鞘~苏美尔人的黄金头盔

公元前2371~前2154年

世界大事记:古代西亚两河流域阿卡德王国时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城邦之间为了争夺奴隶、财富和土地,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这些城邦一面自相残杀,一面抵抗周围山地的民族和来自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苏美尔人中最强大的城邦是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他们之间的战争尤其激烈和残酷。~手持战斧的苏美尔战士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时候,乌尔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大都市,号称“月神之城”。因为月神南娜和他的妻子宁伽尔是乌尔的保护神,他们的庙宇建在乌尔城的中心25米高的3层台阶上,周围是繁华的市场和拥挤的民房。乌尔城大约有3万多人居住,宽阔的护城河同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相连。

苏美尔城邦衰落后,北部阿卡德人在国王萨尔贡一世的率领下,征服了所有苏美尔人的城邦,完成了下美索不达米亚的统一。

苏美尔人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明。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太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29天或30天,每年354天。他们排干沼泽,开凿沟渠,扩大耕种面积。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犁,在三角洲富饶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种植小麦和大麦,制作了大量色彩艳丽的各种陶器。他们的数学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计数采用六十进位制,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就是从那时沿袭而来的。而一天24小时、360度的圆周也同样来自于苏美尔人的文明。他们还发明了楔形文字,记录下了许多神话和史诗,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根据苏美尔法典订立的。他们还是最早使用车辆运输的民族,使用牛拉的四轮货车,比古埃及人要早2000多年。

萨尔贡的征服

苏美尔人建立的各个城邦如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等,为了争夺霸权、奴隶和财富,混战不止,大大地消耗自身的实力,这为萨尔贡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萨尔贡是阿卡德人,出生于阿卡德人建立的基什城邦附近,是一个私生子。刚出生不久就被狠心的母亲装在芦苇篮子里,用沥青封好篮子口,丢弃在幼发拉底河里。庆幸的是,萨尔贡没有淹死,他被来河边取水的宫廷园丁阿基救了起来,收为养子。萨尔贡在养父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技艺高超,多才多艺,后来又做了基什国王的厨师。他利用接触国王的机会,处处留心,熟悉了军政事务。~萨尔贡王石碑断片

基什是阿卡德地区最强大的城邦,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成了阿卡德地区的霸主。

帝尧时期

中国大事记: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366日为一年。

当时,苏美尔地区最大的城邦是乌玛。乌玛军队在他们的英勇善战的卢伽尔(国王)扎吉西的率领下,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只剩下拉格什和北部阿卡德地区的基什还没有屈服,仍然在顽强抵抗。为了彻底统一两河流域,卢伽尔扎吉西决心征服这两个城邦。面对强悍的乌玛军队,基什的贵族们惊惶失措,被打得大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国家危在旦夕。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当上了基什国王。萨尔贡继位后,组建起世界上第一支5400人的常备军,牢牢掌握了军权。由于根基尚未稳固,他仍沿用基什国号。后来,他新建了阿卡德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并迁都该城,改国号为阿卡德。

~显示王室军威的军旗旗中图案详细描绘了公元前2500年强大的乌尔军队的一次大捷。

拉格什是当时苏美尔地区一个很强大城邦,包括奴隶在内有15万人。拉格什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军队的基本编制为队,每队有20~30人,按公民的职业编组命名,比如农人队、牧人队等。

这时,卢伽尔扎吉西正率领温玛、乌鲁克两个城邦的联军与拉格什激战,双方血战多日,战场上尸骨如山。拉格什军队中的不少队只剩下了几个人,被迫将各种职业的人混编成队继续作战。

被拉格什拖住的卢伽尔扎吉西无力对付萨尔贡,只好派使者前去和萨尔贡谈判。雄心勃勃的萨尔贡当然不会屈服,所以谈判破裂,萨尔贡立即率领军队挥师南下进攻扎吉西。

·苏美尔地区主要人物·

萨尔贡(约公元前2371~前2316年),阿卡德国王,第一次统一两河流域。

乌尔纳木(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乌尔王,驱走库提人,建立乌尔第三王朝,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这时,扎吉西率领的联军已经攻克了拉格什,但拉格什人并没有屈服,仍然在进行着顽强的巷战。听说谈判破裂,扎吉西马上率领大军离开拉格什,北上迎击萨尔贡。卢伽尔扎吉西率领50个苏美尔城邦的联军,大约一两万人,与萨尔贡的5000军队展开决战。萨尔贡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军队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而且军队指挥统一,以逸待劳。反观卢伽尔扎吉西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指挥不统一,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主力又在拉格什征战多日,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已成疲惫之师。而且拉格什人并未屈服,扎吉西是腹背受敌。在战争中,萨尔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败苏美尔联军。他用套狗的绳子拴在被俘虏的卢伽尔扎吉西的脖子上,牵到神庙里,当做献给恩利尔神的祭品活活烧死。

战胜卢伽尔扎吉西后,萨尔贡乘胜进攻,率领军队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各地,经过34次战争,先后战胜了拉格什、乌尔、乌鲁克等城邦,征服了苏美尔,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接着,他继续东征西讨,征服了埃兰(今伊朗库齐斯坦一带)、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岸等地,自称“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约公元前2500~前1750年

世界大事记:古

印度哈拉帕文化

时期。

萨尔贡在征服了苏美尔后,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宗教。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派王族子弟和归顺的苏美尔贵族担任总督。他统一了度量衡,大力兴修水利,建立了庞大的灌溉网络,大力发展商业,使阿卡德王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萨尔贡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征服。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征服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印度哈拉帕文化

古印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并称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代的印度人民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印度河全长3200千米,河水丰沛,印度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为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古印度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南亚次大陆的国家合称。中国在西汉时称它为“身毒”,东汉时称“天竺”,唐朝时才称它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印度考古学家发现。因为遗址最先在哈拉帕(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发现,所以古印度文明通称为“哈拉帕文化”。由于发现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因此又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化”陆续发现了250多处遗址,分布的区域十分广大,东起今印度的北方邦,南达今印度的古吉拉特邦,西到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北抵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北部以哈拉帕为中心,南部以摩亨佐·达罗(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为中心,东西约1550千米,南北约1100千米,面积超过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的总和。

哈拉帕文化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前1750年,大体上与我国文献记载的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同时。

一般认为,哈拉帕文明的创造者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但也有专家认为是从中亚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还有的认为是来自西亚的苏美尔人。根据遗址中出土的人骨和各类人像分析,专家们发现当时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有蒙古利亚人种、原始大洋洲人种和地中海人种等。由此可知,哈拉帕文明是几个种族的人共同创造的文明。~摩亨佐·达罗的舞者

从遗址的发掘来看,哈拉帕文明属于青铜时代的城市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面积和布局很相似,其中摩亨佐·达罗保存得更完整。摩亨佐·达罗城占地约85万平方米,人口大概有3万~4万人,城市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有护城河和城墙,城墙上建有塔楼,还有公共建筑和大型粮仓。城中心有一个大水池,专家分析这可能与城中居民举行宗教仪式有关。下城的街道成南北或东西走向,或平行排列,或直角交叉,建筑物的墙角都砌成圆形。城中街道两旁的房屋一般用烧制的红砖砌成,排列非常整齐,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其中有住宅、店铺、饭馆等。从挖掘的墓葬来看,当时已经有了贫富分化。富人住在两三层的楼房里,庭院宽敞,甚至小孩子的玩具上都镶着金银珠宝。而穷人则住在低矮的简陋小屋里,只能使用由泥土和贝壳制的粗劣的生活用品。

哈拉帕文明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斧、镰、锯、刀、渔叉等,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了冶炼金、银、铜、青铜、铅等金属,但没有发现铁器。居民们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棉花、椰枣等,牲畜主要有牛、羊、马猪等。

约公元前21世纪

中国大事记:禹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传子启,夏朝建立。

·吠陀文学·

约公元前20世纪中叶,印度吠陀文学开始出现。“吠陀”一词原意为“知识”,后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西北印度用梵文写成的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其中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从狭义上讲,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共分4部:一为《梨俱吠陀》;二为《娑摩吠陀》,将《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供祭祀时歌唱,共载入赞歌1549首;三为《耶柔吠陀》,主要说明出自《梨俱吠陀》的赞歌在祭祀时如何运用;四为《阿闼婆吠陀》,共20卷,载入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语,其中杂有科学的萌芽。吠陀经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帕文明的商业盛极一时,国际贸易特别频繁。遗址里发现的大量文物充分证明了它与波斯、两河流域、中亚,甚至缅甸、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在波斯湾的巴林岛(古代称为狄尔蒙)发现了许多哈拉帕文明物品,表明巴林岛在当时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转站。从楔形文字的记载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哈拉帕文明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铜、木料(如柚木)、石料(如闪长石、雪花石膏)、象牙制品、天青石、红玛瑙、珍珠等。

哈拉帕文明已经出现了文字,主要刻在石头、陶器和象牙制成的印章上,但这种文字至今没有被解读。

哈拉帕文明存在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亡,但衰亡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有的专家认为是遭到了雅利安人的入侵,因为城市中的巷道和房屋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刀痕的骸骨,有的骸骨呈痛苦挣扎状,而且城市也遭到了毁坏。有的说是火山爆发,大量的泥浆把城市吞没。还有的说是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土地退化,致使哈拉帕文明衰亡。

埃及象形文字

~长着朱鹭头的托特神代表着书写艺术。据说在开天辟地之时,他把文字引入埃及。早在公元前3100年,尼罗河两岸开始种植纸草,用它制成像羊皮纸一样的书写材料。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它们是描摹物体形象的符号,所以被称为象形文字,古埃及人认为象形文字是月亮神的发明。象形文字通常被刻在神庙的墙上,主要是神庙中的僧侣(祭司)使用,所以古希腊人称它为“圣书”。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开始以用细小的芦苇制成“笔”,在纸草上写字,由此象形文字出现了一种简化的僧侣体。公元前7世纪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世俗体,罗马统治期间又演化成科普特文字。

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

世界大事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古埃及衰落后,埃及相继被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征服。这些统治者游览埃及的神庙等宏伟建筑时,在墙壁、石柱上发现了很多类似文字的图画,但他们对这些东西丝毫不感兴趣,所以根本不去研究它。到了公元4世纪,只有很少的埃及僧侣还能够读懂这些象形文字。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关闭罗马帝国境内所有的非基督教神庙,从此埃及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象形文字的神庙,最后写下的象形文字的地方是埃及南方于公元391年修建的一座神庙。这批僧侣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认识这些文字了,象形文字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虽然后来欧洲的旅行家在埃及挖掘了很多文物,带回了欧洲,但由于无法解读上面的文字,只能把它当成一种装饰品。就算有人对象形文字发表见解,也多是无根据的猜测。

1799年,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埃及。一个叫布夏尔的法国军官带领士兵在埃及的罗塞塔城挖战壕时,发现一块黑色玄武岩石碑。石碑上刻着3种文字,最上面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的是古埃及的世俗体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法国的《埃及通讯》刊载了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各国学者纷纷试图破译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当时,有很多人懂希腊文,所以石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懂了。人们知道这块石碑刻写的内容是:公元前196年,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法老托勒密五世在登基后不久,取消了古埃及孟菲斯城僧侣们所欠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僧侣们为了表达自己对法老的感激之情,就写了一封歌功颂德的感谢信,用3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人们虽然知道了罗塞塔石碑的内容,但却没有弄懂那些象形文字的意义。但石碑上同样的内容用3种文字记载,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宝贵的钥匙。“罗塞塔碑”引起了年仅11岁的法国语言天才让·法兰西斯·商博良的极大兴趣,他决心揭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经过20多年的努力,1822年,商博良终于破译了象形文字。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商博良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埃及学之父。到19世纪30年代,人们几乎完全破译了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写就的祭祀纸草

象形文字由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部首文字三部分组成。表意文字是用图画来表示事物,大约有500~600个。表音文字也是一些图画,共有24个子音,构成了大量的双子音和三子音。部首文字类似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主要作用是区分不同范畴的事物,绝大多数的象形文字都有部首文字。

公元前21世纪

中国大事记:二里头文化繁荣时期,二里头文化与我国历史记载中的夏朝时间相吻合。

象形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发展成象形文字。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或概念,如表示水就画波浪线“≈”,星星就画“★”。还有一些表意字,如画许多小蝌蚪表示“多”,牛在水边奔跑表示“渴”。要写一个句子,那就把这些象形文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比如一块纪念公元前3000多年前法老美尼斯统一埃及的石板上,刻着他用权杖打一个跪着的俘虏,俘虏上面有一只鹰,鹰的一只爪子抓着一根从俘虏鼻子穿过的绳子,另一只爪子踩着6棵植物,这表示美尼斯抓获了6000名俘虏。

象形文字中的表意字多刻在神庙的墙壁上或石碑上,而僧侣体和世俗体则写在纸草上。所谓纸草就是尼罗河边生长的又宽又大的高秆植物,古埃及人把它割下后压平、晒干,就成了“纸草”。笔由细小的芦管制成,而墨汁则是用植物的浆液制成。古埃及人就是用这样的书写工具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最早的起义

自从商博良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后,人们从大量的文献中了解了古埃及的历史。其中珍藏在欧洲的两个博物馆中的两部残缺不全的纸草卷文书,记载了爆发在古埃及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奴隶大起义,这次起义大概发生于公元前1750年。

公元前2400年左右,古埃及的古王国崩溃,又过了300多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建立了中王国,定都底比斯。法老、贵族、祭祀和奴隶主们对内疯狂地压榨奴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对外则发动侵略战争,掠夺邻国的财富。奴隶们再也无法忍受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起义终于爆发,同时参加的还有一些同样受剥削、同样活不下去的农民。

由于资料的欠缺,人们无法得知起义领袖的名字,甚至连起义过程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但从残存的文献上人们依然可以看出这次持续了40年之久的大起义的威力。

起义开始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暴动,最后才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起义。纸草卷上记载:“起义者势不可挡,像洪水一样包围了首都底比斯。法老的军队被击败了,龟缩到城中不敢迎战。”“起义者在一小时之内就占领了底比斯城,闯入王宫中大肆抢劫,财宝被抢劫一空,然后四处放火,火光冲天,王宫的大门、石柱、屋子等统统被烧毁,昔日富丽堂皇的王宫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鹰神荷鲁斯栖息在国王哈夫拉的御座上“竟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法老被起义者抓走了……”“各地的官员都逃跑了,王宫里的官员都被赶出来,他们威严扫地。”“昔日庄严肃穆的大审判厅竟然变成了一个任人出入的地方,穷人毫无顾忌地穿梭其中。”“那庄严肃穆的审判厅啊,昔日神圣的法令被起义者随意扔在地上,抛到十字路口,人人践踏,贱如废纸。法官毫无尊严地被赶到全国各地去了。”“富庶的尼罗河三角洲在哭泣,因为国王的粮仓已经被起义者占领,变成了穷人们的财产了。穷人们纷纷取走其中的粮食。”

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

世界大事记: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第11、12王朝)。

·法 老·

法老是古埃及时期对国王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从新王国第18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30年)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但习惯上把古埃及的所有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并被无限神化。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法老死后,其尸体被制成干尸,即“木乃伊”,放在金字塔内部的墓室中。金字塔即埃及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新王国第19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法老,其在位时期是古埃及帝国臻于鼎盛的时期。“起义者抢走了富人们的财产,分发给穷人们。富人们遭受了重大损失,哭泣不止,而穷人们则欢天喜地。”“他们(起义者)做成了铜箭,用血来强求面包,法老的军队一败涂地。”“全国像制作陶器时的轮子一样旋转起来,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其中……”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起义军只是沉重打击了统治者,剥夺了统治者的财富,但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毫无建树,没有发展生产,全国发生了大饥荒。

文献还记载了这些情况:“大河几乎要干涸,河床里的土地比河水还多,人们可以涉水过河。”“所有的农田里的庄稼都枯萎了,没有人种植、灌溉。人们没有衣服,没有食物,没有油脂,没有奶油……人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

起义者虽然推翻了法老和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但没有建设自己的新生活,胜利如同昙花一现般短暂。埃及各地的奴隶主贵族们重新集合力量,向起义者发起了反攻,起义失败了。法老和贵族们又回到了首都底比斯,重新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王宫,恢复了昔日的荣华富贵。而奴隶和农民依旧终日劳作,受着残酷的剥削。

这次大起义严重削弱了古埃及的实力,亚洲的喜克索人乘虚而入,侵入埃及。喜克索人乘着马车作战,速度很快,旋风般冲入埃及队伍中,冲乱了埃及人的阵形,然后大肆砍杀。埃及人乱作一团,纷纷逃跑。喜克索人又乘胜追击,埃及人死伤惨重。当时的埃及人还不会使用战车作战,只有步兵,而步兵根本无法抵挡冲击力极强的马车。喜克索人占领了埃及大片的领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成了埃及的主人。直到150年后,底比斯的统治者阿摩西斯向喜克索人学习,建立了强大的战车部队,并对侵略者们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攻,才将他们全部赶出埃及,收复了失地,建立了新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是继阿卡德王国之后两河流域出现的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公元前1792~前1750年)时,古巴比伦王国到达极盛,他自称“宇宙四方之王”。汉谟拉比每天在宫殿里要处理大量的申诉案件。由于古巴比伦王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所以案件堆积如山,汉谟拉比焦头烂额也应付不过来。他就把过去苏美尔人和周边其他一些国家、民族的法律收集起来,经过修改,再加上当时古巴比伦人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命令石匠把这部法典刻在石柱上,竖在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大神殿里,让臣民们观看。这个石柱高2.25米,上部有一块浮雕,雕着两个人。坐着的是太阳神沙马什,站着的是汉谟拉比。他正在从太阳神手中接过象征着权力的权杖,表示自己的权力是太阳神授予的,人民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将受到神的惩罚。浮雕下面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法律,一共282条,分51栏4000行,大约有8000多字。汉谟拉比在法典的序言中写道:“安努与恩里尔(古巴比伦的神)为人类造福,命令我,荣耀而敬神的国王,汉谟拉比,发扬正义,消灭邪恶不法的人,恃强而不凌弱,使我如同沙马什一样,统治百姓,光耀大地。”

公元前2000年

中国大事记:中国约在此时已有凿井取水的技术。

当时古巴比伦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自由民和奴隶。法典上的法律条文主要就是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的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比如两个人打架,如果其中的一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按照法典的规定,对方的一只眼睛应该被弄瞎。但是,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自由民的眼睛弄瞎,那么只要赔偿银子1迈拉(重量单位)就没事了。如果把奴隶的眼睛弄瞎了,则无须任何赔偿。如果奴隶不承认他的主人,而主人拿出这个奴隶属于自己的证明,那么这个奴隶就要处以被割去双耳的刑罚,如果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割去双耳。自由民医生给奴隶主治病,如果在开刀的时候奴隶主死了,那么医生就要被砍掉双手。

这部法典还体现了一定的公正精神。比如它规定如果有人“打了居高位的人嘴巴”,那么执法者只能给予犯罪人“鞭笞六十”的处罚,而不能按照“居高位的人”的意愿或执法者自己的意愿去随心所欲地处罚。

法典不鼓励告密,其中的一、三、五条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控告另一个自由民杀人,但是经查证是诬告,那诬告者处以死刑。”“如果一个法官做出了判决,但后来又更改了判决,那么将被处以原诉讼费12倍的罚金,并撤销其法官的职位。”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有一些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者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者将受到严惩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一律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里进行密谋,店主没有把这些人捉起来,店主要处死。

另外法典还很有人情味,例如:“如果某人领养了一个婴儿,并将他抚养成人,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能将他领回。”“如果一位贵族因为妻子不能生养而要离婚,那么要先偿还她出嫁时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和所有嫁妆。”“如果丈夫出远门,但没有留下足够的养家费用,妻子可以改嫁。”~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

法典中甚至还有这样在今天看来很荒唐的规定:如果泥瓦匠给人盖房子,房子塌了,压死了这家人的儿子,那么泥瓦匠要用自己的儿子抵命!还有一些法律条文很有趣,比如法典规定:“如果没有抓获强盗,遭抢劫者在神灵的面前发誓并说出自己的损失,发生抢劫案的地区的官员需偿还遭抢劫者损失。”“如果死了一个人,地方官员亦须付银子1迈拉给死者亲属。”

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

世界大事记:古巴比伦王国第6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广泛地调整着当时的古巴比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古巴比伦王国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之一。

腓尼基人环航非洲

腓尼基人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地中海东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曾创造过高度文明,在公元前10~前8世纪达到鼎盛。

历史上,腓尼基人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航海业,这跟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前面是浩瀚的大海,背靠高大的黎巴嫩山,没有适宜耕作的土地,注定了腓尼基人不能成为农耕民族。他们转而发展手工业,制造出精美的玻璃花瓶、珠宝饰物、金属器皿及各种武器等。要拿这些手工制品与异域民族产品进行交易,就需要腓尼基人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闯出一条路来。

~腓尼基的玻璃瓶腓尼基人擅长制作玻璃制品,例如花瓶和珠宝。他们把沙子和纯碱混合成糊状,然后加上染料在高温下烧制。

于是,勇敢的腓尼基人驾驶自制的船只向茫茫的地中海开进了。据说,腓尼基人是从埃及人和苏美尔人那里学到的造船工艺。所造的船船身狭长,前端高高翘起,中部建有交叉的桅杆,两侧设双层樯橹,通体看起来轻巧、结实。这种船主要靠船桨划行,有时也能拉起风帆,可同时搭载3~6人。大概由8~10只船组成一支船队。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珍藏一幅反映腓尼基船队航海盛况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腓尼基人航海情况。

腓尼基人凭借高超的造船技术和娴熟的驾船技巧,怀着无比坚定的决心,航行到地中海的每一个港口,同当地的居民做各种各样的交易。腓尼基人自产的一种红紫色染料有着很好的销路,以至于古希腊人称腓尼基为“绛紫色的国度”。根据后来史学家考证,腓尼基商人并不局限于地中海,他们的商船队曾经一度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至今该海峡还有以腓尼基神名命名的坐标——美尔卡尔塔坐标。腓尼基人由此向北直达今法国的大西洋海岸和英国的不列颠群岛;向南侧一直航行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据说他们还曾环绕整个非洲航行。

~腓尼基的船只腓尼基船只短而宽,并且很坚固。它们是用生长在腓尼基山坡上的雪松木制成的。由独桨、独帆驱动船只前进。

在北非,至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古埃及的法老尼科召见了几位腓尼基航海勇士,对他们说:“你们腓尼基人自称最善于远航,真是如此吗?你们要说‘是’,那么现在你们就进行航行,从埃及出发,沿海岸线一直向前,要保证海岸总在船的左侧,最后回到埃及来见我。到时候我有重赏,如果你们觉得做不到,就实说,我也不惩罚你们,只是以后不要妄自吹嘘善远航了。”法老知道想开辟新航道,要冒很大风险,觉得腓尼基人不会真的去做。没想到这些腓尼基人慨然领诺,接受挑战,而且很快组织起一支船队出发了。3年过去了,他们杳无音讯,法老以为这几个狂妄的腓尼基人早已葬身鱼腹。万没料到3年后的某一天,这几个腓尼基人真的回到了埃及。开始尼科不相信他们,但他们一五一十地向法老讲了沿途见闻,还献上收集到的奇珍异宝,最后法老终于折服了。

约公元前1600年

中国大事记:汤伐夏桀,战于鸣条,夏朝灭亡。

腓尼基人环非洲航行,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当时欧洲流行的说法是:大西洋就是世界的尽头,没有人能穿越直布罗陀海峡。但伟大的腓尼基航海勇士却跨越地中海,北抵英吉利,南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无愧于世界航海业开拓者的称号。

腓尼基人的航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他们为自己建立了海上霸权,垄断了航路和贸易。他们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一系列商站殖民地,其中很多商站发展成著名商城,进而成为强大的城邦国家,如北非的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就一度威胁罗马人。其次,腓尼基人的远航为后来的世界航行提供了第一手航海资料和宝贵的经验,同时扩大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米诺斯的迷宫

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大海中有一个克里特岛,由一位叫米诺斯的国王统治着。米诺斯的儿子安得洛革斯在雅典参加奥运会时被人谋杀,为了给儿子复仇,米诺斯派兵攻打雅典。神也降罪于雅典,城中到处都是灾荒和瘟疫。雅典人被迫向米诺斯求和,米诺斯要求雅典人每隔9年送7对青年男女到克里特岛。

为什么米诺斯要雅典人送青年男女呢?原来米诺斯在克里特岛建了一座巨大的迷宫,迷宫纵横交错,进去根本别想出来。在迷宫里,米诺斯养了一只人身牛头的吃人怪物——米诺牛。雅典每次送来的7对青年男女都要给米诺牛吃,雅典人深受其害。

~克里特母神这位神是米诺斯宗教的核心。落在头上的鸽子象征着她的神圣,手中紧握着扭动的蛇则是提醒信徒记起她与地狱的联系。

26年后,米诺斯派人到雅典索要第三次贡品——7对青年男女,青年男女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抱头痛哭。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提修斯看到人们遭受不幸,心中深感不安。他要求和青年男女一起出发,前往克里特岛,决心杀死米诺牛。

在雅典人的哭声中,载着包括提修斯在内的7对青年男女的帆船缓缓驶航,驶向克里特岛。临别前,提修斯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了米诺牛,返航时他就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

提修斯领着童男童女在克里特岛上岸后,来到米诺斯的王宫。在米诺斯国王验收时,他的女儿——美丽聪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对英俊潇洒的提修斯一见倾心,与他约会,向提修斯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提修斯也非常喜欢公主。当公主知道提修斯的使命后,表示愿意帮助他杀死米诺牛,并送给他一把威力无边的魔剑和一个线球。

公元前17~前14世纪

世界大事记:小亚细亚地区赫梯古王国时期。

·欧洲名称的传说·

传说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在长满鲜花的草地上与姑娘们玩耍,离姑娘们不远的地方有一群牛在安静地吃草。一头白色的大公牛,朝公主欧罗巴走来,温顺地让欧罗巴骑在背上。突然,大白公牛如飞一样奔跑,越过大海。第二天傍晚,来到一个岛上,在一棵大树下停住,欧罗巴跳下牛背,忽见一个伟健的男子站在面前,向她求婚。原来这头大白公牛是不可征服的神——宙斯的化身。欧罗巴做了宙斯的妻子,生了几个儿子。这块大地也以欧罗巴的名字命名,它就是欧洲。先民们以石灰石浮雕记录下这美丽的传说。

提修斯率领青年男女进入迷宫后,将线球的一端系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拿着线团,边走边放线,经过蜿蜒曲折的走廊,进入迷宫。在迷宫深处,提修斯发现了吃人的怪物米诺牛,和它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他敏捷地跳起来,一手抓住米诺牛的牛角,一手拿着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魔剑,奋力刺进米诺牛的胸膛,将它杀死。然后提修斯率领带着青年男女,沿着来时留下的线终于走出了迷宫。

为了防止米诺斯国王的追击,他们凿沉了克里特岛港口所有的船,然后乘着他们来时的帆船返航。提修斯本想带着公主一起回雅典,但这时神要求提修斯必须放弃自己的爱情,否则将惩罚他。提修斯无可奈何,只好将公主留在岛上。沉浸在悲伤之中的提修斯忘了与父亲的约定:将黑帆换成白帆。经过几天的航行,他们回到了祖国雅典。国王站在悬崖上望眼欲穿,等待儿子归来。当他看到归来的帆船仍然挂着黑帆时,以为儿子被米诺牛吃掉了,悲痛欲绝,于是跳海自杀。为了纪念这位爱琴国王,人们就把那片海叫作爱琴海。而那头被提修斯杀死的米诺牛,被神升到了天上,成为冬夜星空中的金牛座。

这个神话故事被《荷马史诗》和其他文学作品大加描写,人们对米诺斯迷宫非常神往,但大都认为那只是个神话罢了。后来,一个叫阿瑟·伊文思的英国儿童听了这个神话后,深深着迷,立志长大后找到米诺斯迷宫。

1900年,已经成为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率领考古队来到了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迷宫。经过3年的发掘,阿瑟·伊文思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附近一座叫作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找到了传说中的米诺斯迷宫。迷宫的墙上有许多壁画,壁画色泽鲜艳,内容丰富。其中有一幅壁画画着斗牛的内容,和神话中所说的迷宫里吃青年男女的人头牛身怪物米诺牛的故事隐隐相符。

~米诺斯王宫遗址壁画湿壁画是一种绘于泥灰墙上的绘画艺术,这种创作手段是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艺术形式。

地下迷宫的发现,让人们见识了公元前15世纪克里特岛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个文明发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达到全盛,公元前1450年左右突然消失。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克里特岛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后来又发生了内战,实力大损。北方的希腊人乘机占领了克里特岛,克里特文明灭亡。

约公元前16世纪

中国大事记:商汤制定刑法,后来称为《汤刑》。

铁列平改革

赫梯王国是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一个强国。~赫梯人的牧鹿形银制礼仪用饮水杯

赫梯王国最初的领土仅有小亚细亚东部的哈里斯河(今土耳其基齐尔-伊尔马克河)中上游一带,最初的居民是讲赫梯语的哈梯人(又称原始赫梯人)。这里地处高原,雨量很少,不适合农耕,所以哈梯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亚大草原的涅西特人迁徙到小亚细亚,征服了当地的哈梯人,并与之融合,形成了赫梯人。他们的语言是涅西特语,也称赫梯语。赫梯王国多山,矿藏(银、铜、铁等)丰富,具备发展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引起邻国亚述的垂涎。公元前19世纪,亚述人在赫梯王国境内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城邦。

在公元前18世纪,赫梯人建立了几个城邦,并且互相攻打,争夺霸权。其中最大的城邦有库萨尔、涅萨和察尔帕。经过长期的征战,库萨尔王阿尼塔征服了涅萨,俘虏了涅萨王,并定都于此。后来阿尼塔未经战斗,便使普鲁汗达王投降,至此库萨尔成为实力最强的赫梯城邦,为赫梯王国的雏形。随后,赫梯王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将亚述人的势力全部排挤出小亚细亚。阿尼塔的继承人拉巴尔纳一世继续征服其他城邦,拉巴尔纳一世的孙子穆尔西里一世时将首都迁到哈梯人的城邦哈图萨斯(今土耳其波尔兹科伊),这标志着涅西特人和哈梯人最终融合。

公元前1600年左右,穆尔西里一世率军南下,攻克了喜克索人在叙利亚建立的城邦哈尔帕,不久喜克索人就在埃及和赫梯的南北夹击下崩溃,赫梯人乘机占领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此时,古巴比伦王国已经衰落,赫梯人不断南下抢掠,令古巴比伦王国不胜其扰。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攻克巴比伦城,将财宝洗劫一空,古巴比伦王国灭亡,赫梯回师时又击败了胡里人。从此赫梯威名远震,疆域东至两河流域北部,南达叙利亚,西到地中海,北抵库麦什马哈什河,成为西亚地区的一个大国。

赫梯人每征服一个地区,就派赫梯王国的王子前去统治,所以那里的居民就被称为“王子们的奴隶”。在赫梯王子们的残暴统治下,赫梯统治者和当地居民矛盾很深,终于导致了“王子们的奴隶”起义,但起义在穆尔西里一世和各地王子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赫梯王室内部矛盾也很尖锐,为了争夺王位,常常自相残杀,连穆尔西里一世都被他的弟弟所杀,赫梯王国在内战和各地的叛乱中渡过了几十年。公元前16世纪末,铁列平即位。为防止王室骨肉相残和贵族争权夺利,保持国家稳定,铁列平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确定王位继承人制度,铁列平规定,王位应由国王的儿子按长幼顺序来继承,即长子优先,然后才轮到其他的儿子。如果没有儿子,那王位就要由国王长女的丈夫继承,其他人均无权继承王位。这就确立了王位的世袭制,防止了王室的自相残杀和贵族的篡位野心。

他还规定由贵族会议保证王位继承法的贯彻执行。王子犯法,不能株连他的亲属,也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和奴隶。不经贵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杀害任何一个兄弟姐妹,王室的内部纠纷由贵族会议裁决。铁列平改革标志着赫梯国家形成过程的完成,使赫梯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