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奇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9:09:04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然的奇石

天然的奇石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赏石先导——夏商两周时期

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蒙昧时代。灵石崇拜与大山崇拜几乎同时发生,互有叠压现象,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灵石由神秘化逐渐人格化。夏朝的建立和青铜器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玉器的广泛应用和加工技术的全面提高,为赏石文化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代妇好墓中的玉器品类繁多,精美绝伦,集古玉器艺术之大成,象牙杯镶嵌有绿松石,是古代雕刻与镶嵌之精品。

远古灵石崇拜启蒙赏石文化

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

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奇石工艺品。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文明,直至未来。古今一切利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 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 远古人类打造石器蜡像

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使用打制的石头工具,比较简单粗糙,就质地而言,早期以易于加工、质地较松软的砂质岩为主。

而且,元谋人已经开始用石块作为随葬品。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也有绿色砂岩、燧石、水晶石等。

早在3万年前,峙峪人所制作的一件石墨饰物提供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例证。

在三峡地区,10万年前的长阳人遗址,几千年前的大溪、中堡岛、红花套、城背溪、关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这些遗址中发现最早最多的器物便是石器。不仅有石锛、石斧、石刀、石刮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而且还有石珠、石球、石人、石兽等装饰和玩赏石品。元谋人 其实是云南元谋发现的两颗牙齿化石,也是元谋人化石仅有的两件标本。简称元谋直立人或“元谋人”“元谋猿人”。元谋人的生活时期是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石器加工比较精细,且已经出现装饰品,如钻孔石坠、穿孔小石珠、砾石等。距今1万年前的桂林庙岩人时期,就出现了用石头制作的工艺品。庙岩人选择形状像鱼的天然石块,在一端略作修饰,做成鱼头,在另一端雕刻出鱼尾纹,使整块石头像一条鱼,增添了石的观赏魅力。河姆渡文化 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经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它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生活情况。

距今1万至7000年前,桂林的甑皮岩人用小块石头穿孔作为胸饰佩戴。同时,在甑皮岩墓葬中还发现带有宗教色彩的红色赤铁矿粉末,并以此作为崇拜物撒在女性臀部上;一些男性死者身旁摆放有鹅卵石和青石板。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有选料和加工具有相当水准的玉玦、玉环、玉璜等各种玉器。

这些遗物充分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除了个人使用的简陋劳动工具和贴身装饰品外,还利用石头制造出了生产用品、装饰品和祭器。■ 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罐里,发现有已断线的砾石项链。

石,大者为山,小者为石,石是山的浓缩和升华。“土之精为石。石,气之核也。”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支配下,山是有灵性的,石为山之局部当然也有灵性,于是就出现了灵石。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有一处被称为狩猎图的岩画,画中间一巨石耸立,两边安放着小岩石。这是氏族部落崇拜灵石的宗教场所。■ 马坝人遗址石器

人们对大山无比敬仰,以山作为神的化身,而大自然中存在一种主宰一切的神灵,神灵居住在大山之上,大山也就更加至高无上了。

泰山是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是大山崇拜的载体,泰山也是中华东方崇拜信仰的典型范例。泰山是我国的神山、圣山,自古就为人们所崇敬。

石为自然生成之物,虽世间沧海桑田,天苍地老变化无常,而石头巍然屹立、坚硬、耐久不变。人类认为石头有灵,从而产生了敬仰心理,产生了石崇拜和有关石头的传说。

石祖崇拜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原始信仰,它起源于远古时代,但影响颇深,至今有些民族和地区依然保留着原始崇拜的遗俗。石祖是一种崇拜形态,一般将石柱、石塔、石洞、孤立石等作为性器官的象征,成为崇礼和膜拜的对象。

石器是人类对自然石形态改变的结果,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地、主动地与自然抗争的过程。

石器的制造经过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进而到定型化、艺术化的过程。旧石器时代,石器外形简单粗糙,多为利用天然石块或河滩软石稍加打制用于生产。■ 旧石器时代石器尖状器女娲 是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她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娲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两位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失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后来随生产的发展和所需的不同,种类繁多的石器相继出现。

石器在材料选择上由自然石块到普通石材,由软质石料到硬质石料,由单一石种到多石种,由普通石种到优质石种,直至玉石、宝石。并由重外形到重质地、重色彩,各种优质石种相继被发现、被应用。

可以说,石器的多功能、多样化与定型化,石料选择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寻觅,是经过长期选择和实践的结果。同时,石器的多样化与定型化,是历经亿万次实践而形成的最佳外观形式,这种最佳的外观形式萌生出美的雏形。

因此,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阶段,是赏石文化的实践阶段。

远古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自然山石、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生动反映。它积淀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并且寄托着先民对宇宙奥秘的认识、理解和对自己命运的追求。

它是集体创造的最初形态的原始文化意识,在文字出现后逐渐被记录下来,虽有一定的加工和附会,但仍能反映出朴素的原始风貌。

女娲是我国神话中创造万物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女始祖。“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记述远古时期,当天崩地裂、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吋,她以大无畏的精神,炼五彩石把残缺的天补起来,挽救了人类,后人因此把彩色异常之石叫作女娲石。西王母 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王母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王母娘娘。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山在西方,故称西王母。《南康记》记述:

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

女娲石同女娲一样,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它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奇石,也是人间最理想的观赏石。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相应有其理想的环境模式,昆仑山是我国人追求的神山仙境,它被描绘成无比高大奇特,拔地而起直插青天,是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境,同时又被视为西王母居住之地,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 新石器时代工具石片《山海经·海内经》中说:“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海内十州记》中将昆仑山描写得富丽辉煌:“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禹 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后世尊称为大禹,也称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的第一任君王,于公元前2029年至公元前1978年在位。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是我国传说时期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我国国土为九州。

此外,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则细致描绘了周穆王驾八骏渡沙漠,万里西游至昆仑,与西王母瑶池欢宴的盛况。这些神奇的神话传说,自然引起人们的极度憧憬。

小者为石,大者为山,因此昆仑山也就成为远古时期最伟大的奇石。

随着社会的进步,灵石由神秘化进而人格化,被人类崇拜祭祀。如关于“禹生于石”“启母石”的传说,就是原始灵石崇拜的写照,传说将灵石人格化并将石赋予母性的特征。《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随巢子》:“禹产于昆石。”明确提出禹是昆石所生。在《遁甲开山图》中记述禹是其母女狄“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感石受孕而生。二者都反映一个事实,禹因石而生,石是禹产生的根本。■ 新石器时代工具石器

禹不仅生于石,而且还是社神。《淮南户·汜论篇》记载:“禹劳天下,死而为社。”认为禹是社神,是“名山川的主神”。《书·吕刑》记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河南登封启母阙启母石

河南嵩山南坡有一巨石,高十余米,相传即为启母石。有文记载“古代神话谓禹娶涂山氏女生启,母化为石”。灵石非但有灵,还具有生育能力。大禹由灵石所生,而我国第一个王朝统治者夏启,也是石头所生,“石破北方而生启”,夏启之母涂山氏也由人变成石头,而石头又生了启。

禹、夏启、涂山氏3人的生存均与石头息息相关,组成一个由灵石衍生出来的家庭,最典型最生动地反映出夏代对灵石的敬仰和神化。

人和石具有不解之缘,人类的祖先是石头所生,那么人类也就成了灵石的后代,人和石从远古就结合在一起,所以对石头的信仰和崇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灵石崇拜的礼俗也应运而生。这一切为我国赏石文化的产生,从实践和理论上创造了前提条件。

夏朝划分九州,铸九鼎,产生文字,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石矛矛头石器鼎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左传》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将全国划分为九州,设九牧以统治国民。夏王朝的建立,揭开了我国历史新篇章,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

夏商周诸氏族相继崛起,先后完成了从部族到民族的发展,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汉民族文化的基础。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又为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禹铸九鼎”,并把国家大事铸在上面。《汉书·郊祀志》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禹在九鼎的鼎面上,分别铭刻着天下9个州的山川草木、禽兽的图像。

奇异的观赏石在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应推《尚书》,其中列举九州上贡的物品,青州有“铅松怪石”,徐州为“泅水浮磐”。在《尚书译注》中称怪石为怪异、美好如玉的石头,产自泰山。《尚书·禹贡》记载:“岱丝、桌铅、怪石。”《名物大典》上记载“泗水浮磐”即磐石。孔安国《尚书·传》记载:“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磐。”《枸椽篇》记载:“泅水之滨多美石。”

磬在远古时期也称作“鸣石”或“鸣球”, 《尔雅·释乐》记载:“大磐谓之磬。”《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绿松石 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据推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绿松石所制。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此外,绿松石碎屑可以做颜料。藏医还将绿松石用作药品。

记述先人化装后模仿自然界各种鸟兽的形象和动作在击石拊石的节奏声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追逐嬉戏的生动场面。

夏代青铜器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被确认为夏王朝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修建十分豪华,四壁文采斐然,并嵌以宝玉,其间还堆放着青铜、美玉、雕石等,其中有一件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制作精美,镶嵌技术熟练,是件艺术精品。

此外,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工具,如石铲、石斧和石刀等。■ 新时器时代石器

除石器以外,还有玉器、玛瑙与绿松石等装饰品,说明绿松石、玛瑙已被广泛运用。■ 古代玉蟾蜍

南京还在夏代遗址发现76枚天然花石子,即雨花石,分别被随葬在许多墓葬中,每个墓中放1~3枚雨花石子不等,有的雨花石子放在死者口中。这是已知关于雨花石文化的最早实证,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夏商时期,赏石文化已初步形成。

灵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虽然历经社会动荡和不同民族习俗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也加上不同时代的印记,但人们的崇敬心态还是一脉相承,并演变为对灵石的各式崇拜、众多礼拜仪式和遗俗。

在《山海经》这部我国古代最早的神话总汇中,有记述仰韶文化的神话。书中记述了大量先秦时期华夏美石、奇石、彩石、文石、泰山玉石、乐石、蚨石、冷石等石种,同时还大量记述了各地山神。阅读链接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个社会形态的文明都必须借鉴和吸收以前社会形态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如此,社会方有新的创造和进步。赏石文化也是经过了这样的传承方式。赏石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起初重视实用性,渐渐发展到重视色彩、质地,进而发展成为装饰品和饰物,成为审美对象。原始人类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美丽的小石子作为装饰物,虽处于萌芽状态,但已成为赏石文化的早期行为。

商代崇玉之风开启赏石之门

我国赏石文化,最早是在园林中得以实践的,苑内筑丘、设台,布置山石。《史记·殷本纪》中记载:

益收狗马奇物,充韧宫室,益广沙立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虎纹石磬

我国园林最初的形态称为“囿”,即起源于殷商时期。囿最初是帝王放养禽兽,以供畋猎取乐和欣赏自然界动物生活的一个审美享乐场所。殷墟 我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是我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横跨洹河两岸,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在此建都达273年。

先秦由于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有了剩余,猎取的一些动物,能成活的,便圈起来人工饲养,以后随范围扩大和种类的增多,渐渐发展成为园林的雏形。

除园林石外,这时最早开发出了观赏石中的灵璧石。灵璧石主要产自于安徽灵璧县,远在3000年前,就已经被确认为制磬的最佳石料,并且对其进行开采和利用。从殷墟中发现的商代“虎纹石磬”就是实物的佐证。

这面“虎纹石磬”原是殷王室使用的典礼重器,横长84厘米,纵高42厘米,厚2.5厘米,石磬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纹,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 古代石磬

虎纹石磬发现于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形体最大的商磬。它表面雕刻的虎形纹造型优美,刀法纯熟,线条流畅,薄薄的石片表面,一只老虎怒目圆睁,虎尾上扬,虎口大张,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躯呈匍匐状,做出猛虎扑食的架势。■ 商代晚期的龙纹石磬

据测定,该磬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轻轻敲击,即可发出悠扬清越的音响。

石磬在商代是重要的礼乐之器,商人用以祭天地山川和列祖列宗。《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即是表述先民敲击石磬,举行大型宗教舞蹈的场景。

磬的形制又分为单悬的特磬与成组使用的编磬,它们不仅在数量上有区别,而且其质地也在使用中有严格的规范。祭天地山川,使用石磬;祭列祖列宗,则敲击玉磬。

后来又规定,只有王宫的乐坛上才可以悬击石磬。诸侯如胆敢悬击石磬,那就是僭越,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王室还设有磬师,专门教授击磬之道。

譬如虎纹石磬,是单悬的特磬,以青色灵璧大理石精心磨雕,在发现这件石磬的西侧有女性骨架24具,可能是殉葬的乐工。妇好 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后人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殷墟中有许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就有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编磬。

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其墓位于安阳小屯,里面有铜器、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多达1000余件。尤其玉器品类繁多,玉器制造精美绝伦,集古玉器艺术之大成,象牙杯通体雕刻,并镶嵌有绿松石,是古代雕刻与镶嵌的精品,同时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玉器生产的人员,称为“玉人”。

进入商代,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赏玉活动就已经十分普及了。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曾“得旧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万八”。

而《山海经》和《轩辕黄帝传》则进一步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舜曾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玄圭送给禹。

玉器收藏,最晚始于夏商时期。由于玉产量太少而又十分珍贵,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

因此,我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说文》道:“玉,石之美者”,这就把玉也归为石之一类了。于是奇石、怪石后来也常跻身宝玉之列而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上贡物品。■ 妇好墓玉琮

妇好墓中玉器的原料,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3件嘴形器,质地近似岫岩玉,一件玉戈可能是独山玉,另有少数板岩和大理岩。■ 妇好墓玉龙

这说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为主,有别于近畿其他贵族和各方国首领所用的玉器,从而结束了我国古代长达两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阶段。

妇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深浅不等的青玉为主,白玉、黄玉、墨玉极少。除王室玉之外,还有来自地方方国的玉器,如有的刻铭说明是来自“卢方”的,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国玉器的工艺特色。

琢玉技巧有阴线、阳线、平面、凹面、立体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种琢法,图案的体面处理也有变化。

妇好墓玉器的新器型有簋盘纺轮、梳、耳勺、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头、鹤、鹰、鸱、鹦鹉、鸽、燕雏、鸬鹚、鹅、鸭、螳螂、龙凤双体、凤、怪鸟、怪兽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等,其中有些器型尚属罕见。

妇好墓玉器的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艺术传统,而且依据现实生活又有所创新,如玉龙继承了红山文化的玉龙,仍属蛇身龙系统而又有变化,头更大,角、目、口、齿更突出,身施菱形鳞纹,昂首张口,身躯卷曲,似欲腾空,形体趋于完善。龙凤 一种典型的古代吉祥搭配,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凤和龙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龙形象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玉凤是商代的新创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长尾,飘逸洒脱,与玉龙形成对照。玉龙、玉凤和龙凤相叠等玉雕的产生可能与巫术有关。玉象、玉虎等动物玉雕来自生活,用夸张概括的象征性手法准确地体现了动物的个性,如象的驯服温顺,虎的凶猛灵活等。

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如绝品跪形玉人,头戴圆箍形帽,前连接一筒饰,身穿交领长袍,下缘至足踝,双手抚膝跪坐,腰系宽带,腹前悬长条“蔽”,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面庞狭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表情肃穆。其身份是墓主人妇好还是贵妇,难以确辨。

无论是玉禽、玉兽还是玉人,均为正面或侧面的造型,这是妇好墓玉雕以至整个商代玉器的共同特点,也反映了商代以品玉为特色的赏石文化,从而为后世丰富多彩的赏石文化开了先河。阅读链接商朝时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物,为我国赏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弥补了先秦文献记载之不足。玉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是石头制作技术和石头应用的全面总结和实践,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光辉的玉石文化。玉器时代又是赏石文化的起始,并为赏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全套的技术。

春秋战国赏石文化的缓慢发展

进入周朝时期,除了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技艺方面发展的同时,以自然奇石为对象的活动方面也有所进步。

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这方面的事件,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阚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 卞和抱璞雕像

阚子由此可以算作我国最早的石迷,也可称为奇石收藏家,相传他得燕石于梧台。梧台,即梧宫之台,在山东临淄齐国故都西北。《太平御览》中对这件事做了较详细的记述,阚子得了一块燕石,视为珍宝,便用帛包了10层,放在一个里外有10层的华美箱子里。春秋时期 我国历史阶段之一。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我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但是,由于审美观点不同,人们对同一燕石出现了不同评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这亦庄亦谐的故事,说明先秦时期民间已有怪石的收藏活动。

春秋时期,楚国也出现了一位极为著名的奇石收藏家,就是卞和。有一次,他在荆山脚下发现一块十分珍奇的“落凤石”,于是拿去献给楚王,雕琢成“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并经历了10个朝代、130多位帝王,1620余年,创造了奇石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述了和氏璧的传奇历史:春秋时期,楚国釆玉人卞和在楚山采到一块璞玉赏石,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但二人均无识宝之慧眼和容人之胸怀,反而轻信小人之言,颠倒是非。卞和被诬为欺君,砍去了双脚。■ 春秋战国玉器

但是,卞和不屈不挠,当楚文王即位时再度献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玉人理璞而得宝石,遂命名为和氏璧。

韩非子认为和氏璧之珍贵,是由其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贵在天然,“和氏之璧不饰于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 春秋玉器

一块宝石历3位君王,废卞和二足方被人认识和接受,它的出世可称为世界之奇,同时和氏璧也触发了众多历史事件。如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和氏璧,命玉工孙寿将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鸟虫形篆字镌刻其上,始成国玺,并雕成“方四寸兽纽,上交五蟠螭”。

春秋之际,各国王侯为娱乐享受,竞相经营宫苑,争奇斗胜,吴王夫差筑“姑苏台”, 《说苑》有云:“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足见当时园林已初具规模,并且院内有地形起伏变化和山石、奇物、鸟兽、层台等。

这时,还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赏石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诗经》记述了先人对美石的歌颂和以石为信物、以石为礼品相互赠送的情景。

秦国士子交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琼瑶也是美石,已作为士子间的礼品。《诗经·栖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石托物明志。■战国玉佩饰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家与儒家对我国赏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都可归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即大自然,人们由畏天到敬天,进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出生在三峡岸边的战国诗人屈原,也是一位奇石爱好者,在他那光照日月的诗篇中,多处写到奇石。他的帽子上嵌着明月宝璐,衣服上佩着昆仑玉英;乘的龙车是用玉石做的轮子;带的干粮是用玉石磨的精粉;在汨罗殉国时,也是抱石而投江的。

此外,他还以巫峡山顶那块奇石“神女”为象征,塑造了一位盼望情郎的美女山鬼。战国齐国孟尝君“以币求之”,以美石分给“诸庙以为磬”。阅读链接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得到和氏璧而使其成为传国之宝。《录异记》:“岁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和氏璧是块宝石还是块玉石自古说法不一,据近代学者分析,有的认为是蜡长石,有的认为是月光石,尽管不能定论,这历史之谜有待于人们探讨研究,但是2400年前和氏璧的出现,对于宝石、玉石和赏石文化的认识和应用,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代的赏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置石造景——秦汉魏晋时期

秦始皇建“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宫,以及汉代“上林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即使在东汉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东汉巨富、大将军梁冀的“梁园”和东晋顾辟疆的私人宅苑都曾搜罗奇峰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3块景石,还被赐以三品官衔,俗称“三品石”。南齐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楼、观、塔、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

秦代封禅造景开赏石之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原来作为自然崇拜的某些对象,渐渐被赋予某些社会属性,使自然神演化为人格神,如山神、日神等。以后又进一步被王权者宣扬、利用,而成为真正的宗教形式。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幻想使江山永固,又想长生不老,永享人间富贵荣华,所以神灵、长生不老药,对他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巨型泰山石■ 秦始皇封禅泰山浮雕

他不辞跋涉之苦到全国各地巡视名山大川,访道问仙,登峄山、琅琊山、成山头、芝罘蓬莱等,并封禅泰山,宣示功德。

海上仙山,是一个最美好的理想境界,由于方士的渲染,给它涂上了一层虚幻、奇妙和神秘的色彩,为历代人们执着追求。海市蜃楼和蓬莱三仙山,则成为我国传统神话中仙岛、仙域景观的典型代表。

秦朝以来,方士盛行,他们迎合秦始皇的迷信心理,极力鼓吹仙山之说。方士徐巿,即徐福,他终于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以长生不老药为诱饵,说服了秦始皇。

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寻找仙山神仙,但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徐福一去不返。而庙岛群岛的奇丽景色,却真有仙山之风貌。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边奇景。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嬴政,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全国统一的皇帝,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把我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我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泰山自古被视为神山、圣山,成为天的象征和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形象。泰山封禅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文肯定。■ 泰山石玉女布浴李斯 (约前284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然而唯泰山为五岳之宗,由于泰山雄伟高大,雄峙东方,被视为通天拔地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更以其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汉武帝面对泰山,佩服得五体投地,赞道:“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经过神化的泰山成为古老昌盛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大好河山的代表,是大山崇拜的典型化和具体化。封禅活动也成了一种旷世大典。

从以上不难看出,对泰山崇拜真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在世界赏石、供石史中也是空前绝后的。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泰山奶奶。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真人,女子得仙称元君。《岱览》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丞相李斯在岱顶发现了一个女石像,遂称为“泰山姥姥”,并进行了祭奠。

后世宋真宗东封时,因疏浚山顶泉池发现损伤了的石雕少女神像,遂令皇城使刘承硅更换为玉石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泉池则称为玉女池。

无字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巨型立石,立于岱顶之上。此石为一长方体,下宽上窄,四边稍有抹角,上承以方顶,中突,高6米,宽约1.2米,顶盖石与柱石皆为花岗石,石柱下无榫,直接下侵于自然石穴内,无基座,无装饰,通体五色彩,无文字,粗犷浑厚。

明代张岱《岱志》中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无字碑的造型质朴厚重,是泰山精神的象征。同时,以巨大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