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2:44:25

点击下载

作者:潘桂娟,杜松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丹溪

朱丹溪试读:

前言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难经》,本草学探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继依托2005年度国家“973”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研究”、2013年度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地阐释与解析其代表性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为提升中医师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丛书即是此系列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以每位医家独立成书,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结、提炼和阐发。此外,本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现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的“医药卫生”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并将于“十三五”期间完成此项出版计划,拟收载历代102名中医名家,总字数约1600万。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中的学术骨干,分别来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年成就了这份艰巨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传承、运用、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项目及丛书撰写、统稿与审订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暨编委会和审订委员会全体成员,精益求精之心始终如一。在上述科研项目负责人、丛书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员主持下,由常务副主编张宇鹏副研究员、陈曦副研究员及各分题负责人——翟双庆教授、刘桂荣教授、郑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钱会南教授、马淑然教授、文颖娟教授、陆翔教授、杨卫彬研究员、崔为教授、柳亚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静波博士等,以及医史文献专家张效霞副教授,分别承担或参与了团队的组织和协调,课题任务书和丛书编写体例的起草、修订和具体组织实施,各单位课题研究任务的落实和分册文稿编写和审订等工作。编委会还多次组织工作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组织审订委员会专家复审和修订;最终由总主编逐册复审、修订、统稿并组织作者再次修订各分册文稿。自2015年6月开始,编委会将丛书各分册文稿陆续提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拟于2019年12月之前按计划完成本套丛书的出版。

2016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对传承脉络清晰、理论特色鲜明的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认知理论,系统总结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精华,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的能力,切实传承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预防治疗观”。上述项目研究及丛书的编写,是研究团队对国家层面“加强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号召的积极响应,体现了当代中医学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过此项全国协作的系统工程,凝聚了中医医史、文献、理论、临床研究的专门人才,培育了一支专业化的学术队伍。

在此衷心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所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等16家科研、教学、医疗单位,对此项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关领导及华中健编审、伊丽萦博士及全体编校人员对丛书编写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丛书即将付梓之际,百余名作者感慨万千!希望广大读者透过本丛书,能够概要纵览中医药学术发展之历史脉络,撷取中医理论之精华,传承千载临床之经验,为中医药学术的振兴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以促进本丛书不断修订和完善,共同推进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编委会2016年9月

凡例

一、本套丛书选取的医家,均为历代具有代表性或特色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名家,包括汉代至晋唐医家6名、宋金元医家18名、明代医家25名、清代医家46名、民国医家7名,总计102名。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旨在对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等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总结阐发,并进行精要论述。

二、丛书的编写,本着历史、文献、理论研究有机结合的原则,全面解读、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医家原著,适当参考古今有关该医家的各类文献资料,对医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加以发掘、梳理、提炼、升华、概括,将其中具有理论意义、实践价值的独特内容阐发出来。

三、丛书在总体框架上,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在内容阐述上,要求概念正确、表述规范,持论公允、论证充分,观点明确、言之有据;在分册体量上,鉴于每个医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总体要求控制在10万 ~ 20万字。

四、丛书每一分册的正文结构,分为“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后世影响”五个独立的内容范畴。各分册将拟论述的内容按照逻辑与次序,分门别类地纳入以上五个内容范畴之中。

五、“生平概述”部分,主要包括医家姓名字号、生卒年代、籍贯等基本信息,时代背景、从医经历以及相关问题的考辨等。

六、“著作简介”部分,逐一介绍医家的著作名称(包括现存、已经亡佚又经后人辑复的著作)、卷数、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学术价值等。

七、“学术思想”部分,分为“学术渊源”与“学术特色”两部分进行论述。前者重在阐述医家之家传、师承、私淑(中医经典或前代医家思想对其影响)关系,重点发掘医家学术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学术渊源;后者主要从独特的学术见解、学术成就、学术特点等方面,总结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特色。

八、“临证经验”部分,重点考察和论述医家学术著作中的医案、医论、医话,并有选择地收集历代杂文笔记、地方志等材料,从中提炼整理医家临床诊疗的思路与特色,发掘、总结其独到的诊治方法。此外,还根据医家不同情况,以适当方式选录部分反映医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的医案。

九、“后世影响”部分,主要包括“学术影响与历代评价”“学派传承(学术传承)”“后世发挥”和“国外流传”等内容。其中,对医家的总体评价,重视和体现学术界共识和主流观点,在此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明新见解。

十、附以“参考文献”,标示引用著作名称及版本。同时,分册编写过程中涉及的期刊与学位论文,以及未经引用但能体现一定研究水准的期刊与学位论文也一并列出,以充分体现对该医家研究的整体状况。

十一、附以丛书全部医家名录,依照年代时间先后排列,以便查检。

十二、丛书正文标点符号使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医家原书中出现的俗字、异体字等一律改为简化正体字,个别不能对应简化字的繁体字酌予保留。《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编委会2016年9月

内容提要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至正十八年(1358)。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著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等。朱丹溪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朱丹溪之后受众者甚广,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不仅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后世派的形成与发展。本书内容包括朱丹溪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绍、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

编写说明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至正十八年(1358)。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著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等。朱丹溪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以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朱丹溪之后,受众者甚广,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不仅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后世派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朱丹溪学术的研究,经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检索,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共有期刊论文290余篇、学位论文8篇、研究专著3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医史文献角度,考证朱丹溪的生平、学术渊源、著作版本、弟子谱系等;二是从理论角度,研究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如“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及养生理论、哲学思想等;三是就内科、妇科、儿科某些疾病,总结朱丹溪的临证经验及诊疗规律,以及朱丹溪所创方药在后世临床的运用等。其中病证以“痰证”“六郁”“中风”“眩晕”等的研究最为集中,也是朱丹溪诊治杂病最有特色的几个方面。研究性专著主要侧重于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总结,如刘时觉的《丹溪学研究》、章真如的《朱丹溪学术考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组织编写的《倡导养阴的朱丹溪》等。此外,朱丹溪现存著作的校注,已有多种校注本出版。上述文献为本次整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次整理研究,在既往基础上充分收集与朱丹溪相关的传记、年谱、轶事、医话、医案等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充分挖掘,旨在全面展现朱丹溪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分析影响朱丹溪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深入阐述朱丹溪的主要学术观点、临证经验,以及朱丹溪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

本书深入分析了朱丹溪学术思想中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同时阐述了其“气血痰郁”学说和养生理论、对《局方》的评议等理论内容,并且从内、妇、儿科等具体疾病入手,具体总结朱丹溪基于“气血痰郁”理论诊治具体疾病的理、法、方、药,尽可能收集朱丹溪现存医案并深入分析。此外,本书还概要论述了丹溪学派的形成,丹溪学派传人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朱丹溪学术思想对后世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温病学发展的影响,朱丹溪学术思想在国外的传播等,以供学者研究参考和临床借鉴。本书内容对于研究朱丹溪学术思想及中医学术的发展历史,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次整理研究,所依据的朱丹溪著作版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局方发挥》,以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脉因证治》,同时还参考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朱丹溪医学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丹溪医集》等。

在此,对参考文献作者及支持本项研究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杜松2015年6月

生平概述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元代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元代著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朱丹溪医德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师从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刘河间之再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批评滥用《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同时,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其好友戴九灵在《丹溪翁传》中谈道:“乃以三家(刘、李、张)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朱丹溪之后受众者甚广,形成了丹溪学派,并尊其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经久而不衰,不仅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促进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后世派的形成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北宋时期施行文人治国,讲究思想一统,奉行儒家政治。宋代理学以儒为基,援引道、释之说,不论是其治学之风,或者是某些具体哲学思想和方法,对同时期或其后的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受朝代更替、连年战乱等影响,从北宋到南宋,儒家学术内部进行了革新,从北宋后期始,官派医学墨守成规,趋于僵化,临床偏重验方和成方成药,而忽视理论研究。这时候北方战乱频繁,加上饥荒劳役、连年天灾,造成疫病丛生;还有因墨守成方,导致疾病失治误治者。在此背景下,医学界受儒学争鸣的影响,开始进行学术探讨与理论创新,产生了后世所称“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滋阴派”等不同医派。如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代,医学进入“新兴肇兴”时期,学术争鸣之风大兴,不少医家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学说。

(二)医学背景

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始,至金元时期而学术争鸣之风大盛。这一时期,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等见识卓越,代表了当时医学发展的高峰,也大大促进了后世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

金元时期,刘完素的“火热论”、张子和的“攻下逐邪论”、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滋阴论”,都是力倡新学的杰出代表。朱丹溪是以上四家中最晚出的一家,故尤能集诸家之大成而有更多的发挥。朱丹溪的一生,几乎经历了元朝兴衰的整个过程。前期,社会较为安定,有利于其求学,从理学、医学等各方面充实自身的素养;后期,则社会动荡、疫病多发,但在这种环境下,恰恰有利于朱丹溪在医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朱丹溪所处的南方江浙地区,湿热为病较多。由于当时存在滥用《局方》而盲目温补之弊,故朱丹溪撰写《局方发挥》加以批评,才使医风为之一变。在上述背景下,朱丹溪集前贤之所长,结合自身的学养经历,进而形成了“丹溪学派”,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医学术发展。《义乌县志》(1987年版)记载:朱丹溪是元代四大名医之一,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等,合称“金元四大家”。《义乌县卫生志》(1986年版)记载:朱丹溪与陈无咎(黄溪人)、虞抟(华溪人)合称义乌医学“三溪”。朱丹溪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名医名士,形成了丹溪学派,经久而不衰。

(三)家族背景

朱丹溪家族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居至浙江义乌赤岸镇,其后成为义乌朱氏望族,朱丹溪乃赤岸朱氏开山鼻祖朱汛后裔第34世孙,赤岸朱氏18派始祖朱禄后裔第14世孙。其家族人才辈出,官显于朝。据《赤岸朱氏宗谱》记载,南宋时,赤岸朱氏第18派赤岸支朱杞(朱禄11世孙,是朱丹溪的堂曾祖父),以子贵赠承直郎、婺州路总管府判官。生九子,有七子登科仕官,有“九子七登科”的美名,传扬后世。曾伯祖父朱杓(1202~1274),精于理学、医学,不事科举,一生救人无数,隐居著书立说,著有《卫生普济方》等书,重视医德,赠朝列大夫、同知台州路总管府事、骑都尉,追封沛郡伯。朱丹溪的曾祖父朱桂,仕迪功郎;祖父朱环,宋时乡贡进士;堂祖父叔麟,宋咸淳戊辰科进士,仕从事郎,奉国军节度推官,元时定海县尹、黄岩州同知,并精医,晚年以医济人。父朱元,母戚氏。其祖父辈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成长显然亦受家族影响。

二、生平纪略

元至元十八年(1281)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镇。朱丹溪自幼天资聪慧,好学不倦,“受资爽朗,读书即了大义”,“自幼好学,日记千言”,又善作诗赋,受到长辈们的器重。

朱丹溪童年时,正逢朝代交替,元朝取代南宋,各地民众不堪压迫,纷纷反抗,处处战乱,兵祸不断,生灵涂炭。朱丹溪9岁时,即1289年三月初,台州杨镇龙在台州、东阳、玉山交界处起兵,建大兴国,率众十余万,攻东阳、义乌,浙东大震。十月,被浙东宣慰使史弼所镇压。朱丹溪家处义南赤岸村,兵乱中屡遭洗劫,房屋被烧毁,家中也被洗劫一空。不久,朱丹溪之家族又受到“资助杨镇龙”的牵连。当时史弼的镇压十分残酷,凡供词中牵涉到的,全家“必尽杀乃止”。此时,朱丹溪的父亲正患病卧床,幸仗姑母朱寿多方营救,才不致全家都蒙冤而作刀下之鬼。但从此之后,家境每况愈下,朝不保夕。兵乱、饥寒,时时刻刻侵袭着朱丹溪幼小的心灵。

元元贞元年(1295),朱丹溪的父亲朱元因病去世。朱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且年幼,全家仅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艰辛悲悴”,苦不堪言。戚氏教子有方,对其子“有恩且严”。一次,幼子“戏取人一鸡卵”,戚氏“笞而责还之”。朱丹溪的童年,就是在如此贫寒的生活和严格的家教中度过的。他既经历了艰辛的磨炼,又得到了母亲很好的教育和熏陶。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处处为民众着想,敢于拒抗官府的苛捐杂税,为抵制官府的苛敛而为民请命,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其名声也因此远近皆知,连官府都忌他三分。如:元大德六年(1302),朱丹溪22岁,“‘包银’之令下,州县承之,急如星火,一里之间,不下数十姓,民莫敢与辩。”朱丹溪所辖之里,仅报富户二家。郡守召朱丹溪责问说:“此非常法,君不爱头乎?”朱丹溪笑着回答说:“守为官,头固当惜,民不爱也。此害将毒子孙,必欲多及,民愿倍输吾产当之。”郡守虽然发怒,但朱丹溪始终没有屈服。

从朱丹溪三十岁到四十六岁这期间,他对理学、医学进行了潜心的钻研,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创立了“丹溪学派”,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部分将在“从医经历”中详述。下列

朱丹溪年谱

,从中可以看出朱丹溪的人生轨迹。朱丹溪年谱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1281),1岁,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金华府义乌县赤岸镇。朱姓为当地之望族。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庚寅(1290),10岁,朱丹溪自幼好学,稍长,习举子业。

成宗元贞元年乙未(1295),15岁,父朱元病卒,家道中落。母戚氏教子有恩而严。

元成宗大德六年壬寅(1302),22岁,朱丹溪尚侠气,因包银之令为民请命。

元成宗大德七年癸卯(1303),23岁,长子嗣衍生。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30岁,朱丹溪有志于医,始读《素问》。

元仁宗皇庆二年癸丑(1313),33岁,朱丹溪继续攻医,学有所得。十一月,诏行科举。

元仁宗延祐元年甲寅(1314),34岁,八月,科举恢复。

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1315),35岁,朱丹溪治母病获愈。

元仁宗延祐三年丙辰(1316),36岁,朱丹溪赴东阳八华山,师事许谦,受朱熹之学。时许谦47岁,患病,鼓励朱丹溪学医。

元仁宗延祐四年丁巳(1317),37岁,八月,朱丹溪乡试失利。祖父朱环卒。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1320),40岁,朱丹溪再应乡试,仍失利,遂弃举子业,专志于医。重读《素问》,并矢力于公益。

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1321),41岁,朱丹溪为其师许谦治病,时许谦52岁。参与增修《宗谱》,并赋合谱诗。

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戌(1322),42岁,三月,朱丹溪以“倒仓法”治愈许谦痼疾。

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1323),43岁,妻戚氏卒。从子嗣汜生。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己丑(1325),45岁,朱丹溪外出千里求师。途经定城,始得观《素问玄机原病式》、李东垣方稿。夏,谒罗知悌于武林;秋,始得受业。时朱丹溪已有医名。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46岁,朱丹溪继续学医,手抄李东垣方稿。罗知悌年事已高,赖其为辅。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47岁,罗知悌卒,朱丹溪为之营葬,尽得其学归。

元文宗天历二年己巳(1329),49岁,宋濂20岁,与朱丹溪为忘年交。

元文宗至顺二年辛未(1331),51岁,朱丹溪主持修葺朱氏祠堂,作《牖铭并序》。

元惠宗元统元年癸酉(1333),53岁,八月,朱丹溪客居金华,治愈叶仪滞下危证。又为梅溪楼氏题像赞。

元惠宗至元二年丙子(1336),56岁,朱丹溪至浦江麟溪,为郑氏(浦阳郑太和)纂定家范。

元惠宗至元三年丁丑(1337),57岁,许谦疾革,朱丹溪侍侧。十月,谦卒。

元惠宗至元四年戊寅(1338),58岁,朱丹溪赴浦江九灵山,为戴士垚母治病。

元惠宗至正元年辛巳(1341),61岁,杜本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本与罗知悌相友善,与丹溪有交往。

元惠宗至正二年壬午(1342),62岁,正月,朱丹溪主持更定族中祭礼完毕。

元惠宗至正三年癸未(1343),63岁,戴思恭受业于朱丹溪,时年20岁。

元惠宗至正四年甲申(1344),64岁,正月,邑间痘疮流行。夏,朱丹溪倡修蜀墅塘;秋,修筑祭田。

元惠宗至正五年乙酉(1345),65岁,十一月,蜀墅塘工竣,宋仁杰等请宋濂为记,并志朱丹溪之功。

元惠宗至正六年丙戌(1346),66岁,朱丹溪之母戚氏卒。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67岁,朱丹溪撰《格致余论》成,特请宋濂题辞。

元惠宗至正十年庚寅(1350),70岁,朱丹溪上书余佥事。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72岁,诏求前代圣贤之后、儒医、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之士。正月,震亨撰《清德里记》;秋,赴金华治张君疾。

元惠宗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74岁,朱丹溪撰《风水问答》成,持请胡翰为序。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75岁,朱丹溪命再从子漳主持续修蜀墅塘。

长子嗣衍卒。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丙申(1356),76岁,朱丹溪撰成《宋论》。

元惠宗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78岁,六月二十四日,朱丹溪逝世。十一月,葬于东朱山墎头庵,神主入祠堂。楼英奉父命赴义乌吊唁。宋濂撰《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

三、从医经历

朱丹溪30岁时,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有所感悟,认识到“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是非常错误的,遂辞去里正,准备到八华山求学。但因母亲患“脾[1]疼”重证而无法分身,且“众工束手”,因此立志学医为母亲治病。他刻苦钻研《素问》等典籍,“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亦即先弄懂浅显易懂之处,把难点疑问先搁置起来,待过两年后学有所得,再对难点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他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六年的勤奋学习,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从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朱丹溪36岁时,因感到自己学问肤浅,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毅然告别妻儿老母,到东阳八华山白云书院师从名儒许谦学习理学。许谦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承朱熹四传之学。许谦在八华山讲学,“授受分明,契证确切”,随其学习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朱丹溪勤奋学习,常学到深夜四更时才肯稍息。而且,“潜研默察,必要求于实践”,“不以一毫苟且自恕”,因而学业大进。四年之后,朱丹溪成为许谦之得意门生。理学思想影响了朱丹溪的一生,后来他首将理学之思想结合于医学,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元皇庆三年(1314)八月,恢复科举制度。朱丹溪在37岁时乡试不中,40岁时再度应试仍失利。虽科举失败,但朱丹溪并不灰心。他认为“既穷而在下,泽不能致远”,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此时,其师许谦卧病日久,多方求医,愈治而病愈剧,因而鼓励朱丹溪学医,并言自身之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于是,朱丹溪开始专心从医。

朱丹溪正式从医时已年届40岁,“乃复取《素问》攻读之”。因原来已有医学基础,加之勤奋努力,因而学业大有长进。他不仅重新钻研《素问》等书,还亲自手录当时盛行的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昼夜揣摩。

朱丹溪42岁时,以“倒仓法”治愈了其师许谦多年的顽疾,从而声名鹊起。据朱丹溪自述,许谦因患胃痛而多方求医,用药多“燥热辛香”,治数十年而变成“足挛痛甚”,自己料想已成废人,医生也已技穷。朱丹溪经过细心诊察,用防风通圣散连服半月,泻下“积滞如五色烂锦者,如桕烛油凝者”,近半月,病似退,又半月而进食稍增,但“两足难移,计无所出”。此后,朱丹溪得到“西域之异人”传授的“倒仓法”,得知此法对瘫痪非常有效。朱丹溪经多次实践,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第三年三月,将此法用于许谦。许谦服后泻下多次,又饮“轮回酒”数杯。调理半月后,便觉身体轻捷了许多,两足渐能活动,不久便行动自如了。

朱丹溪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探讨和总结,领悟到“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穷之病”的弊端,体会到《和剂局方》用药偏于温燥,若滥用则流弊不少。同时,因其父亲死于“内伤”,伯父死于“瞀闷”,叔父死于“鼻衄”,幼弟死于腿痛,妻子死于“积痰”,都是由于“药之误也”,使得朱丹溪多有困惑而不得解,可谓“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继而,朱丹溪决定再度外出求师,以“为之依归,发其茅塞”。

元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岁,已有医名,为寻找医学真谛,外出千里求师,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又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闻某处有某医,便往拜而问之”,“连经数郡”,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老师。后又到定城,得到“寒凉派”刘完素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和“补土派”李东垣的书稿,耳目为之一新,但始终未得“的然之议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于是不顾夏日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罗知悌(?~1327年),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大约生于1238~1243年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年轻时入黄门为宦官,精于医学。其时,南方盛行《局方》之学,而北方刘完素则创“火热论”,倡言医学新理论。河间之学传于荆山浮屠,游行至江南而再传罗知悌于杭城。罗知悌得刘完素之学,复旁通张子和、李东垣二家学说,成为江南接受医学新思想的第一人。罗知悌促进了北学南渐,开创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新时代,名闻一时,曾以医术侍奉宋理宗,甚得宠厚。其好读书,善识天文、地理、艺术等。

朱丹溪“候门下三载”,1325年秋,罗知悌终于收他为徒。因“念其诚”,“尽以其术授之”。罗知悌当时年事已高,由朱丹溪伺诊,尽授其医术,朱丹溪因此而得以自创一家。据朱丹溪自述,罗知悌治病并无固定药方,诊病时必令弟子诊视脉状回禀,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病,以某药为引经,而一方之中,自有攻补兼用者,也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这使朱丹溪深受启发,大悟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而以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须经匠人之手方可,这即是“随时取中”之意。《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记有这样一则医案:“因观罗先生治一病僧,黄瘦倦怠,罗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而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与钞十锭遂行。”朱丹溪从中体会到“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的治疗原则,其言“大悟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由此确立了对此病证的治疗思想。此案不仅可见罗知悌处治用药游刃有余的高超医术,更可体会到其拯救患者的崇高医德。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这对其治疗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的观点,为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元泰定四年(1327),朱丹溪47岁时,罗知悌去世。朱丹溪安葬了师父后回到义乌老家。此时,朱丹溪已尽得其学,成为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的三传弟子。朱丹溪此次求师,跨浙、苏、皖三省,行程超过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和重重挫折。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使得朱丹溪的千里求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在以后的医学发展中能有卓越的成就。

朱丹溪既得罗知悌之学,便回家乡济世救人,其言“每治疾,往往以意为之,巧发奇中,按之书,无有也”。当时乡之诸医,仍循规守旧,对朱丹溪的治疗方法和所持医理大惑不解,甚至嘲笑并排挤他,但朱丹溪并不与之争辩。不久,曾经嘲笑、排挤过他的医生,见他对各家医论无所不通,治病不死板地套用古方,且“所疗皆中”,其医术获得乡里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对其颇为认可。数年后,朱丹溪“声誉顿著,遍浙河(即钱塘江)西东,至苏州一带”。

朱丹溪诊病体察入微,治病十分注意保护正气,但并不拘泥。所以他说“有病则病受之”,对体格强健、病情较急的患者,常单用攻击之药;又注重“腹诊”,并善用化瘀活血方药。对情志过极引起的病证,朱丹溪尤有独到的诊治心得,或“以情解情”,或行气解郁,或化瘀兼用补药,等等。

朱丹溪不但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为贫穷的人治病不取报酬。有贫困而无处求告的,还送药送医上门,即使远在百里亦不辞辛苦。即“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夫告痡,先生谕之曰:疾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召,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遥弗惮也”(《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

朱丹溪年过五旬之后客居金华,常住在吴翰家中。吴翰亦为许谦弟子,两人有同窗之谊,且交情很深,常常“士大夫相过,坐席恒满”。朱丹溪与宋濂交谊亦颇深,对各种问题常互相讨论和质疑。当时宋濂才20岁,二人为忘年之交。

清江县人杜清碧亦为名医,并与朱丹溪之师罗知悌交往颇深,著有《敖氏伤寒金镜录》,非常重视舌诊。时杜清碧学道于武夷山,至婺源时忽患脑疽,但自治不愈。朱丹溪闻讯赶往婺源诊治,对杜清碧说:“何不服防风通圣散?”杜清碧说:“已服三四帖了。”朱丹溪仔细想了想说:“何不用酒制过?”杜清碧随悟,依朱丹溪之法自治,结果“服不尽剂而愈”。从此以后,杜清碧心服朱丹溪。

朱丹溪63岁时,浦江赵良仁、戴思恭、戴士垚、赵良本等,同日就学于朱丹溪。其他如金华赵道震,江苏王安道、刘叔渊,绍兴徐彦纯,义乌虞诚斋等,亦先后来就学。

朱丹溪著书态度也十分严谨,早年“不从弟子之请而著方”,恐后人拘泥其方而不再详审病情。至67岁时,其见解更加精粹,“其自得者,类多前人所未发”,遂应弟子张翼等再次请求,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共五种。今仅存前三部。

由于朱丹溪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从医数年后即“声誉顿著”,遂广泛授徒,传授医术。朱丹溪之传人中,医术精湛、学养深厚者辈出。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明代乃至其后的中医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一生,为人正直不苟,“筒悫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丹溪翁传》)。

元至正十八年(1358)夏,朱丹溪“有事适东方,暑行来归”,“无大疾恙,盖寝三数日而殁”。六月二十四日,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临终前无他言,独呼其从子嗣汜,说道:“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言毕,遂卒。

朱丹溪去世后,人们莫不洒泪哀恸。诚如宋濂之言:“丹溪先生既卒,宗族失其所倚藉,井邑失其所依凭,嗜学之土失其所承事,莫不彷徨遥慕,至于洒涕。”朱丹溪子女与弟子,将其葬于义乌东朱之墎头庵。

朱丹溪娶妻戚氏,生二子,字嗣衍、玉汝。朱丹溪对其子孙教育颇严,长子朱嗣衍(1323~1397),从学于朱丹溪,以医名,先于丹溪而卒。次子朱玉汝,从子朱嗣汜,亦以医名。朱丹溪临终时独呼嗣汜,以“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为嘱。孙朱文正(1376~1447),字克升,承祖业,授“医学训科”。曾孙朱燧(1396~1453),字完善,精医,曾编试验方附《格致余论》后。朱丹溪家族世代从医,可谓医学世家、医林之家。

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对朱丹溪推崇备至,常远道前来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滨狮子岩顶建有朱丹溪纪念亭,狮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赤岸镇区、义乌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丹溪街之命名。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对人民有贡献的医学家,在他的故乡——义乌县赤岸镇修建了“丹溪墓”,墓旁建“丹溪庙”,庙内塑造“朱丹溪像”。据《浙江通志》记载,朱丹溪墓侧竖立有宋濂写的《丹溪先生墓志铭》石碑,即《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同时朱丹溪的挚友戴良又写了《丹溪翁传》,这两部重要文献流传后世,成为今日研究朱丹溪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朱丹溪以《内经》等经典理论为指导,集前贤及同代各家之长,一生坚忍不拔,勤奋治学,并怀赤子之心治病救人。他创造性地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完整地阐释“相火论”,力纠滥用《局方》之弊;总结“气血痰郁”杂病辨证纲领,善于诊治内伤杂病,并在痰证诊治方面堪称古今代表人物。他鸣高立异,卓然成家,坚持实践,勇于探索,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堪称医林之典范。

[1]据《赤岸朱氏宗谱·格致余论自序》,原作“脾”,今《倡导养阴的朱丹溪》改作“痹”。

著作简介

朱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有关文献记载,具名朱丹溪所撰的医籍达20余种。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著作均已散失。现存著作情况亦十分复杂,有朱丹溪本人所撰,亦有其弟子整理编纂,有的则是托名之伪作。现将朱丹溪现存著作存佚及主要版本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一、现存著作

(一)朱丹溪本人所撰著作

1.《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共计1卷。属于医论著作。此书成书于1347年。书名之含义,正如“自序”所云:“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其篇曰“格致余论”。书中载有医学论文43篇,对医学理论、临床各科,以及摄生、养老等均有独到的阐发。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所论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全书收载“饮食色欲箴序”“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病必求其本论”“养老论”“慈幼论”“倒仓论”“相火论”“房中补益论”“张子和攻击论注”等名论40余篇。其中,“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两篇集中地反映了朱丹溪的基本医学观点,对人体阴阳及相火理论展开了深入的阐发。如篇中分析人体阴阳盈虚时,指出阴气难成而易亏,在正常状态下亦“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由于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原因,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则出现异常状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进一步加剧,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摄生、养老方面有“饮食色欲箴序”“养老论”等,指出人体阴气不足、精血俱耗是导致疾病与衰老的原因,主张去欲主静、茹淡饮食、戒色欲、养心收心、不使相火妄动,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于人生自幼到老的主要摄生原则。在诊断方面,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在治则方面,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在具体病证方面,有“痛风论”“疟论”等;在具体方药方面,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另外,还有杂论数篇。在病因病机方面,朱丹溪重视湿热、相火。其“相火论”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在治疗上,注重滋阴、养血、清热,反对滥用温补和盲目攻邪等。书中论述了医儒结合之理,所论医理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著名医家王履、戴原礼等皆列其门墙,后人私淑者尤众,皆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中心弘扬师说,使养阴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日本汉医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书现存版本近20种。

2.《局方发挥》

《局方发挥》,共1卷。属于医论著作。此书成书于1347年。内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之书评。朱丹溪有感于此书只列各方主治证候而不载病源,立法虽简便未能变通,遂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全书针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配伍原则及辨证论治等内容,共论述31条。每条均先设“或问”提出问题,而后阐发自己的见解,分析利害,阐明医理,引经据典,答疑解惑。其中,着重阐发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指出《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死守成方,不求病源,偏向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力主追根溯源,尊《内经》及张仲景之书,以复医学因病证制方、辨证论治之旨。

3.《本草衍义补遗》

《本草衍义补遗》,共1卷。属本草类著作。此书成书于1347年。《本草衍义补遗》,是针对宋·寇宗奭《本草衍义》的发挥。书中载药189种,皆根据个人临床心得体会进行论述;药物排列及论述无定式,包括五行归属、气味归经、产地炮制、功能主治、禁忌鉴别等。其中,药物论述详略各异,但多针对《本草衍义》而言。补遗内容有二:一是纠正舛误,补充各药的功用、主治、鉴别、禁忌等内容,书中除9种药物的内容与原著相仿,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补;二是新增了败龟板、御米壳等36种药物。该书还介绍了某些药物的使用要点与宜忌,尤其反对服食金石药,增补用药经验,多为临证心得。这些实践经验的直接总结是极其珍贵的,对本草学的贡献不容否定。李时珍说:“此书盖因寇氏《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所发明,而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

(二)朱丹溪门人整理的著作

1.《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共5卷(一作3卷)。属综合性医书。刊刻于1481年。此书内容为朱丹溪所论,由明·程充校订。此书并非朱丹溪自撰,而是由其弟子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丹溪心法》书中的程充《丹溪先生心法序》云:“景泰中,杨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陕右;成化初,王季瓛附方重梓于西蜀,志欲广布海内,使家传人诵,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杨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遗,附以他论,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于此,每阅是书,实切病焉。辄不自揆妄意,窃取《平治荟萃》经验等方,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济生拔萃》、东垣、河间诸书校之。究尾会首,因证求方,积日既久,复得今中书乌伤王允达先生,以丹溪曾孙朱贤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参考。”可见,明初的两种刻本(其一,景泰年间杨楚玉收集本书流行之遗稿予以刊行;其二,成化初王季瓛增加一些附方,重刊于西蜀),均有后世医家增附的内容。程充为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予以删订校正,即当前之流传本。

此书体例清晰,卷首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6篇医论;而后5卷,分列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各科病证100篇,兼及其他各科。论述病证,先引朱丹溪原论,次则记述朱丹溪门人戴原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其中各病证的附录部分,对于病名的解释,以及在病因、证候、治疗等方面有相当深入的分析。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以及“气血痰郁”诸病证的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临床治疗虽重视补阴,但并不拘泥于专方,治法也比较灵活多变。此书是研究内科杂病和朱丹溪学说的重要著作。程充称誉朱丹溪的学术经验是“集先贤之大成”,确也并不为过。书中“别阴阳于疑似,辨标本于隐微,审察血气虚实,探究真邪强弱,一循活法,无泥专方”(程序),每被后人奉为圭臬而有“杂病宗丹溪”之誉。末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丹溪翁传”。

2.《金匮钩玄》

《金匮钩玄》,共3卷,并附医论6篇。元·朱震亨述,门人戴原礼(一作戴元礼,名思恭,号复庵)辑补。此书约成书于1358年。明·吴琯刻《薛氏医案》辑录本书,并更名《平治荟萃》。本书原系朱丹溪课徒口述之笔录,后经戴原礼整理和补述而成,不仅反映了朱丹溪学术与治验,而且也寓涵戴原礼学术之精粹。此书卷一、卷二为内科、喉科和外科病证,包括中风、六郁、伤寒、内伤等98种病证;卷三有妇人经、带、胎、产16种病证,小儿吐泻黄疸、急慢惊风等22种病证的主治方法。医论均属戴原礼为阐扬师门心法而补述者。有关本书作者存在争议,但根据其内容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本书应为“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书中有很多类似门人在老师授课或侍诊时的记录,多种病证残缺不全。但本书刊行之后,素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成为研究丹溪学派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3.《丹溪手镜》

《丹溪手镜》,共3卷,共160篇。有学者认为,《丹溪手镜》亦系朱丹溪手笔,为朱丹溪毕生治学经验之结晶。如:陈乾阳“刻丹溪先生手镜序”中曰:“独《手镜》一帙,为丹溪所秘,左右行游,常挟与俱,不轻以示人。”据明·吴尚默序,此书系朱丹溪亲撰,授其后裔,秘而不传,一直到朱丹溪逝世二百余年之后,由其裔孙朱文英交出藏稿,1621年付梓问诸于世。《丹溪手镜》是先生的毕生心得和秘旨,从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及特点。此书内容言简意赅,不是为著书所作,而是记录心得和秘旨所成。此书卷上论诊法、辨证、治法、经穴等,卷中论伤寒和杂病的治法、方药,卷下论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辨证和治疗,较为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善以“气血痰郁”为纲诊治内伤杂病的特色。其论诸病证,大要以五脏为中心,以虚实为纲要,侧重剖辨其脉因症治之异,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是其毕生学验之总结,与朱丹溪其他著作内容互为表里,可资临证参考借鉴。陈乾阳在序略中评点是书,称“其文简质,而旨奥衍,其洞人之脏腑阴阳,而为之剂,往往于单辞片语,辄能奇中,然大要渊源于黄帝语,非《素问》弗道也”。

4.《丹溪医按》

《丹溪医按》,共2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编辑。此书成书于1377年。后戴原礼授与广东王立方,经后人反复转抄校订。此书载有风痫、风寒、寒热、痰饮、疟疾、痢疾、咳嗽、咳血、喘逆、泄泻、心痛、痛风、项背痛、胁痛等38类证治医案,共366则。医案简明扼要,治法精当,用药中和。

5.《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共4卷,70篇。旧题元·朱震亨著,清·汤望久校辑,初刊于1775年。一般认为本书非朱丹溪原著,系后人辑集朱丹溪诸书方论编成。此书卷一、卷二列卒尸、痹、痉、厥、伤寒、大头肿痛等内科病证27种;卷三、卷四除分载宿食、留饮、嗳气、吞酸、嘈杂、积聚、消渴诸内科病证外,还列述外科、五官、妇人、小儿等病证36种,并附有杂证、杂治、脏证、七情证、杂脉、察视、汗等7篇医论。此书每述一病,首述脉诊,次审因辨证,最后论治法,“脉、因、证、治”一以贯之,既严守辨证求因,又有审因论治原则。四诊之中,强调首察脉象,由书中所述,足见朱丹溪对脉学的研究与贡献。因此,是书历来被视为学医之津梁。

二、亡佚著作

1.《外科精要发挥》

此书是对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之发挥。据《中国医籍考》记载,此书已佚。宋·陈自明(1190~1270)不仅擅长妇科,著有《妇人大全良方》一书,而且精通外科,其于1263年撰成的《外科精要》,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外科”命名的外科专著。《外科精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外科专书,该书刊出后,不少医家,如朱丹溪、熊宗立等,都给以校注或补遗。但据《中国医籍考》记载,《外科精要发挥》已亡佚,详见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

2.《伤寒论辨》

据《浙江医籍考》记载,已佚。

3.《宋论》

成书于1356年,应属朱丹溪之理学著作,未见。

4.《风水问答》

成书于1354年,应属朱丹溪之理学著作,未见。

其他方面的著作,如:《丹溪本草》(见《菉竹堂书目》),《丹溪发明》(见清乾隆二十二年《婺源县志》),《丹溪医论》(见《菉竹堂书目》),《朱氏传方》(见《菉竹堂书目》),《丹溪治法语录》(见《医籍考》),《丹溪药要》(见《苏州府志》),《丹溪脉诀》(今存清代刘吉人选录《丹溪脉诀指掌》,收入《三三医书》中),《丹溪脉法》(见《古今医统大全》),《丹溪秘传方诀》(见《医籍考》),《丹溪随身略用经验良方》(见《述古堂书目》),《伤寒发挥》(见《续文献通考》),《治痘要法》(见《国史经籍志》),《素问纠略》(见《医籍考》)。以上书目,原书已经亡佚,成书年代及内容均已不详。

三、托名朱丹溪的著作

1.《脉诀指掌图》

《脉诀指掌图》,共1卷。一说谓李东垣撰。成书于1248年。又名《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此书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及其治法等予以解说。

2.《胎产秘书》

《胎产秘书》,共3卷。旧署元·朱震亨撰,系后人托名之作。初刊于1742年。共载方150余首。书中对妇人胎前产后、饮食起居之宜忌及育儿须知多有论述。

3.《怪疴单》

《怪疴单》,共1卷。约成书于1358年。本辑集医案,有称朱丹溪治者,有称李东垣、张子和治者,故或为朱丹溪搜采,或为后人依托朱丹溪之名而题署。书中共载疑难怪证71例。各案先详言其症状,次明治验之方药,余如病因、病机、立法、治则等均略。全书用药以单方验方居多,其中颇不乏有临床参考价值的内容。

四、与朱丹溪相关的著作

1.《脉诀指掌》

《脉诀指掌》,旧题丹溪先生撰著,清·刘恒瑞选校。约成书于清末。又名《丹溪脉诀指掌》。此书系刘氏取《脉诀指掌图》选辑校录而成,后收入《三三医书》之中。

2.《产宝百问》

《产宝百问》,共5卷。旧题元·朱震亨编辑,明·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念西居士)订正。刊行于1559年。是书设问百端,叙述妇人杂证、经、带、胎、产诸疾之证治。书中选方约244首,每证有一方或数方。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师从许谦,学习理学

朱丹溪为元代医家,《元史》“方技传”无专载,附见于许谦传《宋元学案》,列朱丹溪于“北山四先生学案”,亦附载于许谦门人传中,反映了他与许派传人的密切关系。朱丹溪36岁时,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许谦承朱熹四传之学,为当时的名儒大家之一。许谦及其上三代宗师:何基、王柏、金履样,在金华地区递相授受朱熹理学。理学始创于北宋,发展于南宋、金元直至明清,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理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确立了其在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朱熹为宋儒理学之集大成者,提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即理与气是同时存在而不可分的。

理学对中医学,尤其是对金元时期的中医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由于理学的渗透和影响,促进了中医界的学术讨论、学术争鸣和学术流派的形成,繁荣了中医学术。从朱丹溪本人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看,朱丹溪改儒学医,是将理学引入医学的第一人,理学思想对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有学者认为,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家理学色彩,因而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

在朱丹溪的著作中,不但渗透了理学家的观点和哲理,而且多处直引其文。如《格致余论》“相火论”云:“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又云:“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朱丹溪还将程颢的“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的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成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指导思想。此外,《格致余论》之书名,亦取自理学家所言“格物致知”,书中的理论观点也多以理学思想为中心。《丹溪心法》之“心法”,也是《大学》“诚意正心”之义。由此可见,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形成,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朱丹溪接受了理学家“气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认为天地为万物之母,人之有形也是由“气”聚而成,“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万物同此一气”。所以,人体之动也是绝对的、主要的。同时,朱丹溪之宇宙动静观的思想基础来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即“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理学家主张“慎动”,这种动静观对朱丹溪“相火论”的形成也颇有影响。朱丹溪认为,“动”在人体就是“相火”,“其所以恒动,皆相火之为也”。相火有常、异之分,相火之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在精神修养方面,理学家认为,“人欲”是万恶之源,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如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丹溪也认为:“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指出“徇情纵欲”之祸害。由此可见,朱丹溪把“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修养论引入医学,强调用“道心”控制“人欲”,以理智调控人之情志。

总之,朱丹溪深厚的哲学素养,决定了其学说的独特之处。朱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正是基于其理学思想的创造性成果。理学家用“阳常盈阴常亏”来说明天地阴阳之运,朱丹溪则用“阳有余阴不足”来说明人体的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理学家用人欲去说明人性善恶,朱丹溪则用饮食色欲去说明病因病机,进而提出饮食养生和节欲的方法;理学家认为天下人欲横流,所以灾难层出不穷,朱丹溪则认为人之情欲无涯,所以阴易乏阳易亢。因此,朱丹溪以理学为宗,认识问题的角度及学习方法都以理学为出发点,其“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及其病因病机学说,均是以理学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可以说,理学的思想贯穿于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体系之中。

(二)研读经典,融会贯通

朱丹溪中年学医,始终研读中医经典,有关其医学思想渊源于经典,可以在《格致余论》自序中得到印证。其曰:“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又云:“震亨三十岁时……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他特别强调《素问》是载道之书,但其“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不认真钻研或非有学问之人也难领会,只能望洋兴叹。对于当时医者崇尚盛行的《局方》而忽视研究医理,朱丹溪指出“有方无论,无以识病”,并穷研《素问》《难经》诸书,提倡遵循医学理论,欲救时弊而立治学之风。中医经典,诸如《内经》《伤寒论》等,在朱丹溪的从医之路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朱丹溪的诸多医学观点,都本于《内经》并有所发挥。例如:其倡导的“相火论”,其本源也来自于《内经》中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观点。《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中有关诊法的论述,也是在《内经》诊法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朱丹溪的养生理论中,强调顾护阴精为核心,探索养生的方法宜忌,注重调和饮食,反对滥用辛燥之剂,主张节制色欲,这些学术思想都与《内经》密切相关。《局方发挥》所论31条中,引证《素问》原文23段、《难经》原文5段,引经据典,以正其误。他晚年深有体会地说道:“《素问》,载道之书也。”可以说,朱丹溪深受《内经》的影响,而通过自己对《内经》的理解和发挥,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医学思想。

除《内经》以外,朱丹溪对于《伤寒论》和本草学著作也有深入的研读。《慎斋遗书·吴序》指出,金元四家“各得仲景之一体”。朱丹溪亦对张仲景学术十分重视。例如他在《局方发挥》曰:“仲景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