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喜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5:28:33

点击下载

作者:刘干才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姓喜庆

百姓喜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百姓喜庆作者:刘干才排版:梦工厂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ISBN:9787538580280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百姓喜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长的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安居为本建房庆贺

人们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为家,从而产生了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居住习俗与建房习俗。特别是我们居住的房屋能够体现民族的智慧,其中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痕迹。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出现了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场所,认为居住房屋是人生的大事。因此,房屋建造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在通常情况下,房屋建造分为选址、设计、备料、择日、破土、上梁、落地、乔迁等阶段,而且在每个阶段,各个地方都有相应的喜庆习俗。从穴居到建房居住

那是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猛禽野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有伤亡的危险;住在山上,常遭受狂风的吹袭,有时候被吹到山下;住在山下,常遭受洪水的冲袭,不是被冲走就是被淹。■古人类生活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的安全,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改善居住条件,想办法躲避猛禽野兽和狂风、洪水的威胁。■山顶洞人生活复原图

有一个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部落,他们的部落首领看见鼠类动物在地上打洞,然后钻到洞里居住,受到了启发,就叫人们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让大家居住在洞里面,并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可以预防猛禽野兽的侵袭了,而且洞里面是冬天暖和夏天凉快,人们生活安逸多了。

从此,气候寒冷的北方先民开始了穴居生活。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就是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伟大实践。龙骨山 是中外驰名的一座山,在房山区周口店西。因山上盛产中药龙骨而得名。从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之后,龙骨山便中外驰名。因为它是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的故乡,是研究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的科学基地。

山顶洞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由于赤铁矿石和海蚶壳的发现,可知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北至宣化,南达海边。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一层上。山顶洞遗址由4部分组成: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有完整的动物化石。山顶洞的洞口向北,是人工开凿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地穴型居室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北京人 又称北京猿人,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其化石遗存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一般认为约在距今7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还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比“北京人”同时代晚,已经有了现代人的外形,留有猿的某些特点,能够使用工具了,懂得选择与建造躲避猛禽野兽和冬暖夏凉的洞穴居住了。这些早期实践,体现了我国上古先民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的智慧。

北方先民利用穴居方式解决了狂风和洪水对生存的威胁,而南方的先民们,同样常常遭受狂风和洪水侵袭。在恶劣自然环境的逼迫下,他们也开始考虑自己居住的安全了。

在南方有一个部落,其中有一个人受到鸟雀在树上搭窝的启发,就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洪水冲淹,还可防止禽兽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山顶洞人 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处于母系氏族时期。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会人工取火。共同劳动,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能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已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了。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当了部落首领,并尊称他为“有巢氏”。据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氏”用在人身上,用以表示尊敬。据我国古代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路史》记载说:

昔载上世,人固多难,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则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搏兽而食,凿井而饮。桧秸以为蓐,以辟其难。而人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原始社会生活场景图

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他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了各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就一致推选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传说有巢氏执政后,他便与手下人一起到处寻找建都的地方,他选择都城的标准就是要避风避水,但又不能远离水源,这样才适宜人居住和生存。后来,有巢氏来到了晋西的通天山,他发现通天山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从四缘到境内,山环水抱,川错垣间,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真是一块好地方。通天山地形东高西低,其图形■原始巢居复原模型像一个摩崖石刻的“人”字。西面是自天际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从“人”字一撇的外沿擦岸盘纡而过,意象苍古,显示着历史的曲折与遥远。东边苍茫叠翠的通天山,恰由“人”字一捺的锋刃处蓄势努起,汇聚着山川的灵气与魅力。有巢氏 是五氏之一,我国古代神话人物。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要有地方住。有巢氏的任务是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有巢氏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一个进步的标志。

有巢氏就选择了通天山作为都城。传说他最初迁都于此地时,便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事。所以,后人便把天通山看作是有巢氏的都城了。

通天山后来历经演变,在夏代时是西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商代时是诸侯沚国的都城,在春秋时称为“屈邑”,在西汉时名叫“土军”,在北魏时设置为冷西郡。隋文帝 (541年~604年),即杨坚,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尊号“圣人可汗”。他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社会各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使中国成为盛世之国。隋文帝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到了隋初的时候,隋文帝杨坚有一次视察到了通天山,见山体自下而上“石叠如楼”,不禁连声赞叹,于是把通天山改为“石楼山”,后来就一直沿用了这个名称。

石楼山区域是一块宝地,这里创造了隶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不朽文明。在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殷商时期,石楼是方国之一。后来,史学界公认的“石楼类型的殷商青铜器”,就是这一时期石楼古老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

石楼是有巢氏的诞生地,山川形胜,钟灵毓秀。这里有神奇的物产,其名泉闻名遐迩,晋马龙驹骏健一时,贡品红枣名扬华夏。著名的“黄河奇湾”是万里黄河九十九道弯中最美最圆的湾,融雄奇婉约于一体,是难得的天然美景。

有巢氏又叫“大巢氏”,简称“有巢”、“巢”,相传年号“巢皇”。在北京平谷“中华百帝宫”里,“有巢氏”作为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的“中华第一人文圣祖”,被列为五氏之首。

有巢氏使人类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构木为巢的功德,是一个进步的标志,表明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文明历史进程。■有巢氏浮雕■半坡人生活场景

到了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所有部落已经开始进入了半穴居时代。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即是其中之一。白鹿原 是一个历史地名,许多历史典籍对其均有记载,其位置大致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方向,灞河和浐河之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数民族杂居及其与汉文化融汇之所。白鹿原上有汉文帝灞陵、薄太后墓、窦太后冢。在西安建都的历代王朝,往往都以白鹿原为皇家郊游狩猎的御园。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的东南,渭水支流浐河河床的上层河阶,背对关中平原上的白鹿原,正面向着浐河,附近草木兴盛,河里的鱼虾与陆上小动物不可胜数,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后经考古发现,河阶上建有数千座半穴居的茅草屋,屋顶或圆形或三角形,人们就住在这种半穴居的土坑内。

半坡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3部分。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丰富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遗物。

半坡人的房子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槛,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个至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

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米至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做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中型的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先民生活场景复原模型

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原始村庄

半坡遗址部落的中心,是一座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进门后,前面是活动空间,后面则分为3个小间。前面的空间是供氏族成员聚会、议事的场所;后面3个小间,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老人和儿童的“集体宿舍”。一明两暗 指正房3间,每间由隔扇隔开,形成“一明两暗”。明间又称“堂屋”,是家长会见重要客人和在节日里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两暗”一般是一间作书房,一间作卧室。是我国传统建筑形制,其特点是方便生活,保障安全。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房屋完全用椽、木板和黏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

半坡这种随农业经济兴起的河阶住地,不仅出现于半坡村所在的浐河与灞水河两岸的河阶地,该地域附近随处可见类似遗址的分布,据考古统计,已发现数十处之多。可见,这种“河阶宝地”是多么的受欢迎。石器 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河阶台地不仅建立起灿烂的半坡文化,也是许多著名遗址的发源地,像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在磁山遗址有两座房基址,为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深约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

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还放一个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深度在3米至6米之间,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积,厚度一般在0.5米至2.5米之间。■半坡遗址房屋建筑

从半坡遗址的住房状况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住房发展已经从茹毛饮血、巢穴而居的蛮荒时代演变到住房条件初步细分的居住文明时代。■原始人生活场景

黄河中下游进入半穴居时代的同时,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高温、多雨又潮湿的水乡泽国,出现了大量的“干栏式”住宅。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编纂的政书《通典》记载: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

这种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诸多相似。后来,经过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的房屋就是标准的“干栏式”住宅。《通典》 唐代史学家杜佑撰,共200卷,内分9门,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当时,这里背山面水、风光明媚,真是一个好地方。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榫卯 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遗存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可见,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原始人建造房屋场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河姆渡文化生活场景图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即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干栏式建筑 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

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得多,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这种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干栏式建筑技术还被河姆渡人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事实上,河姆渡人的这种干栏式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气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较温暖湿热,年降雨量较大。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形,这种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河姆渡遗址文化

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沙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黄帝壁画

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伏羲 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我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是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111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于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在我国河南禹州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的大片范围之内,生活着一个叫有熊的部落,部落的首领叫轩辕。

轩辕本姓公孙,是我国远古传说人物伏羲和女娲之孙,少典之子。他生长于姬水,也就是后来的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因此改姓姬,故称姬轩辕。因为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女娲 又称女娲氏,娲皇,是我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我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传说轩辕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神奇,他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他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等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了有熊部落的首领。因为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成为部落首领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落,被称为“黄帝王朝”。他的部落也不再称作有熊国了,而改称黄帝部落。

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从发祥地陕西北部逐渐向东进入黄河中游流域地区。此后逐渐东进,后来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

在黄帝领导的部落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同时,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和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进入了黄河中下游流域。■蚩尤画像

传说炎帝族发祥于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附近,该部落首领炎帝也是少典的儿子,黄帝的兄弟,姓姜,号神农氏,生得牛头人身。炎帝族与黄帝族建立了稳固的联盟,世代互通婚姻,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良渚人类生活场景

炎帝族部落在其进入山东地区的进程中,与从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双方发生了长期激烈的冲突,后来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蚩尤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的酋长,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我国神话中的古代战神。传说蚩尤的身体异于常人,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作战时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

黄帝战败蚩尤后,凭其卓越智慧,在当时艰困的环境中,改变居住形态,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上的建筑物宫室。

对此,史书中有许多记载。《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白虎通》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新语》称:“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来有室屋,常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其他史籍也有类似的记载。

黄帝将半穴居改建为地面建筑,说明当时的人们更加注重对周围地理环境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首先,地面建筑必须位于台地或高岗等地势较高之处。这些台地或高岗,应是范围相对较小而平坦,且明显高出周围地区数米甚至更高,可以观察到周围较远地区的各种情况,便于军事防御和防御洪水。因此,择高而居是新石器时代选择居住地址普遍遵循的原则。

这种位置,在后来的地名上,多被称作岗、台、城、冢、岭、墩、山或崖等,如“郝家台”、“王城岗”等。此类建筑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环壕型,在城墙四周有护城壕,如郝家台等城址;另一是无城壕型,如王城岗城址。■原始房屋内景

其次,地面建筑的位置还必须紧邻自然水源。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人们还未发明凿井技术。至龙山时期,尽管凿井技术已经发明,但由于这种技术尚没有普遍推广,且在高、台地上打井十分困难,故利用自然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仍是人们的主要选择。■原始村落模型

这类建筑以城头山、走马岭等屈家岭文化城址为代表。此外赵陵山、寺墩等良渚文化遗址,周围有圆形或方形河道,也属水城类。这些建筑大多位于小河流岸边或洼地、湖泊附近,有的则紧邻泉水,都具备地上自然水源的条件。良渚文化遗址 位于杭州城北18千米处余杭区良渚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千米,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此外,地面建筑的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块盆地。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聚落。建筑物内居民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出征或自卫。故当时选择的建筑场所,也要考虑到周围是否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个自然条件。

地面建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防御敌人侵袭。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的萌芽,又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需求的增加,故部落之间的掠夺性战争不断发生,获取财富甚至人口的意图成为战争的基本目的。为了保护本部落的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害,各个部落都用夯土或石材构筑坚固的城堡用于防御。

二是用于防洪。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当时时常发生洪水泛滥灾害,从而造成极大的损失。面对洪水泛滥,人们除了进行治理之外,还采取建筑城墙的办法把居民区圈围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洪水泛滥的危害。

三是防御猛兽的侵袭。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相对稀少,凶猛的野兽在人们居住区周围游荡;再加上当时战胜猛兽的能力较为低下,从而造成了人们惧怕猛兽的心理。到了黄帝时期,人们有能力和技术去建造更加可靠的地面设施,用以有效地防止猛兽的侵袭。

需要指出的是,黄帝时期的地面建筑规模较小,主要用于居住和自卫;而其经济、文化中心方面的功能或根本没有,或处于萌芽状态。■原始部落复原模型

我国古建筑水平最高、技术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楼阁,它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地面建筑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的“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在《竹书纪年》上记载这么一段传说:“黄帝六十年,凤凰巢于阿阁。”历史记载也好,传说也好,我国地面建筑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楼阁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早期楼与阁有所区别,楼指重屋,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群中处于次要位置;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平面呈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群中居主要位置。后来楼与阁互通,无严格区分。多为木结构,构架形式有井傒式、重屋式、平坐式、通柱式等。

由于黄帝统一了华夏部落,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成为了华夏民族形成后被公认的全族始祖,被称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而他在人居建筑方面的功绩,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阅读链接陕西临潼姜寨村的史前时代聚落遗址,从居住文化角度来说,与半坡遗址居住形态相仿,但从总体布局来说,则更为完整和典型。整个居住区内四面分布着许多大、中、小型的房屋,布局上所有房屋的门都向居住区的中心开设,居住区的中央有一大块空地,还有两片可能是用作牲畜夜宿场的地方。所有的房屋几乎都是主人的,每座房屋的室内都设有灶炕,大部分房屋形式是半穴居的,也有少量的地面房屋。房屋分为五大组,每组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门也朝向广场的中心。他们的大、中、小项房屋有着不同的功能。小型房屋是作为母系社会中一个家庭里成年女子过对偶生活的住房。中型房屋供一个家庭使用,族长是女性,带领着老人、未成年人和孩子住在一起。大型房子供整个氏族使用。讲究的选址与设计■古典民居

在黄帝时代,人们营造的房子有半地穴、地面建筑、圆形房子等,也有方形房子,用立柱架梁,木骨泥墙,室内一明两暗,这种建筑房屋模式,奠定了中华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基础。因此,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建筑的鼻祖。■山西丁村民居

据史书《帝王世纪》上说:

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有了这些建筑基础,我们祖先在解决了基本的藏身、保暖和防卫等问题之后,便开始追求建筑形态的美感、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健康以及情调的优雅等,对选址、方向、采光、水源和环境的追求日益成为显而易见的造屋原则了。苏洵 (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他诗作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相传,那是在我国宋朝时期,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祖父是一个出家人,法号白莲道人,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蒋山,他每隔两年,都要游走名山大川一次,来寻龙布穴,而且每次回来,都要到白莲道人的道观中修行静养。

有一天,蒋山正和白莲道人下棋,突然蒋山对白莲道人说:“你想得到一块宝地吗?”没等白莲道人回答,蒋山又说:“这次我云游回来,寻得两块宝地,一块儿地可以大富比石崇,另一块儿地可以大贵于天下,现在你在两块儿地之间选择一块儿,我送给你。”棋 是以对弈为主,其中有互相的博弈。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我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下棋不单只是一种活动,它还是一种艺术,一种起源于我国,在我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我国的国粹。

白莲道人认真地想了一番,说:“我是半路出家的人,家里的儿子还在读书,我也不奢求什么富贵,只要后代有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了。”

蒋山想了想,说:“那这两块儿地都不合适,不过上一次我在四川彭山的象耳山,寻到一块儿好地,今后在那里一定会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章秀士,我就把那块儿地送给你吧,明天一早我们就去那里看看。”■清代民居

白莲道人听到蒋山这样说,心里十分高兴。于是,第二天天刚刚亮,两个人就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他们经过了十几天的路途颠簸后,终于来到了彭山象耳山。■云南少数民族民居

这里四面环山,来龙如大将军出阵,单刀匹马,贪狼峰起龙顶,绿葱葱的小树秀丽动人,明朗开阔,前面案山层层相朝,向上一支文笔秀峰,直冲云端,一汪小溪水从林间曲曲而过,站在山峰上一声轻啸,空谷震荡,声音清澈幽旋,久久在山中回荡。苏轼 (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宋词“豪放派”代表。追谥“文忠”。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全集》等。

蒋山和白莲道人来到山峰顶端,蒋山蹲下身子从口袋里拿出一盏油灯,点燃后轻轻地放在了一个地方,虽然从四面刮来风,但是灯火却丝毫未动。

蒋山手指放灯之处对白莲道人说:“此处就是佳穴之位,一步也不能离开,葬在这里你家才能出文章盖世之士,其余地方均不能成穴。”

白莲道人为了稳当,就在自己认为可以立穴的地方,用油灯不断地测试,灯火都会被风吹灭,这时他才真正佩服起蒋山。

一年之后,白莲道人的母亲去世了,于是他就按照蒋山说的那样将他的母亲葬在了他所说的穴位中。

没过多久之后,蒋山又来到道观,并与白莲道人一起再去考证他母亲的坟墓,蒋山看到后,说:“这样看来,你还存在一些小失误,我来帮你纠正一番吧。”说着,蒋山就在坟头的左边添了不少土。苏辙 (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四川人。1057年,他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北宋散文家,他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而且书法也颇有造诣。他的书法运笔结字与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又过了几年,白莲道人的儿子苏洵果然以文章出仕了,后来又出了苏轼、苏辙两人,他们都以诗词歌赋名震天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说故事影响了百姓的建筑意识,人们认为房屋的建造关系到了子孙后代的仕途或者一家人的生活美满。于是,在民间建房时,增添了许多建房选址的风俗。■徽州民居马头墙

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为了便于采光,所以选择建房地址时,一般都选择坐北朝南的位置。对屋基的地势要求大致是:地势平坦,背山依水,左边地势低,右面地势高。■徽州民居内景

最理想的屋基是“左有流水,右有长道,前有污池,后有丘陵”。这样的环境是人居的最佳之地,左有流水潺潺,可以解决淘洗饮用问题;右有长道,能够解决交通问题;前有污池,方便排污;后有丘陵,不但给居所创造优美环境,也阻挡西北风的入侵。

对于坐北朝南的房子来说,最好是选择西边的山头比东边高一些的地方,因为早晨朝阳总比长时间西照要好得多。房前要有大路,但大路不能直对大门,屋后不好有路,也不能有池塘,大门不能直对人家的屋顶、墙角、烟囱和山尖等。

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山区农村,大多数房屋都背靠山坡,面临河流、沟渠、池塘或者水田。这样的建房选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南方气候炎热、地气潮湿,在靠近山脚的地带,甚至是山坡上建房,因地势较高,有利于日照充足和空气流通。

而且在南方山区农村,成片平坦的土地稀少珍贵,将房屋建在坡地上,而将灌溉便利的平坦土地腾出来种植粮食作物,显然更符合经济理性。

此外,背山面水之处,既便于农民上山拾捡柴禾、收取山货,也便于日常生活起居的汲水炊饮,可谓一举多得,因此成为村民建房选址的最佳之选。姜太公 (前1156年~前1017年),字子牙。他曾先后辅佐了6位周王。西周初年,被姬昌封为“太师”,尊为“师尚父”。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在浙江建德建房基址选定之后,还要请泥水师父来勘测打桩。勘测打桩也有很多的讲究呢。

第一步是,找一张长条红纸,在上面写上“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写好后把它贴在一根事先选好的粗壮木桩上,然后把这根木桩钉在屋基的后正中,再用一根红线往前拉,一直拉到屋基的正前门位置打个桩,这前后两根桩之间的延长线要正对屋前的山坳。这两根主桩定好后,整个屋基的朝向就定下来了。■潮汕民居

第二步就是定四角了。只要以两根主桩为基准,往两边延伸一定的距离,就可找到房子的4个角。4个角找到后,分别打上4根桩,每根桩子按后东、后西、前西、前东的次序,分别用红纸写上“甲”、“马”、“将”、“军”贴上,为屋基的4个角。这样,整个屋基就算选好定好了。■潮汕传统建筑

在传统的广东潮汕人心中,房子地址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前途、命运、祸福等;盖一座房,等于建立世代基业,办子孙大事。所以,他们在房子的选址上特别慎重。罗盘 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宙不和谐就是凶。于是,他们凭着经验把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全部放在罗盘上,以此寻找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时间。

潮汕人建房一般请专门为人看住宅基地和坟地等地理形势的人代为选择,故选择住房地址又叫“相地”。相地时,他们一般运用“罗盘”定位,就是罗经盘中二十四山,也称“排分金”。

二十四山包括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癸;丑、艮、寅。要取吉方位。罗盘以“卯”代表东方,以“午”代表南方;以“酉”代表西方,以“子”代表北方。

潮汕地区屋址最好选择在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山丘,这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环抱的最佳之所。潮汕人有句俗语说:“在生勿住向北厝,死后勿葬向北坟”,反映了选择地基的重要性。玄武 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们。因此说,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