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禅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0:19:07

点击下载

作者:星云大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星云禅话

星云禅话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星云禅话/ 星云大师 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5(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663-9

Ⅰ.①星… Ⅱ.①星… Ⅲ.①禅宗—通俗读物 Ⅳ.①B946.5-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67900号本书中文简体字版权由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授权出版中文简体字版专有权属东方出版社

星云禅话(XINGYUN CHANHUA)

作  者:星云大师

责任编辑:夏旭东

出  版:东方出版社

发  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100706

印  刷:北京京都六环印刷厂

版  次:2016年4月第1版

印  次:2016年4月第1次印刷

印  数:1—3000册

开  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  张:9.375

字  数:70千字

书  号:ISBN 978-7-5060-8663-9

定  价:43.00元

发行电话:(010)64258117 64258115 64258112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本书观点并不代表本社立场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010)64258029《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大陆简体字版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赖永海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月清 王邦维 王志远 王雷泉

     业露华 许剑秋 陈永革 吴根友

     徐小跃 龚 隽 葛兆光 温金玉

     彭明哲 程恭让 鲁彼德 董 群

     潘少平 潘桂明 魏道儒总序自读首楞严,从此不尝人间糟糠味;认识华严经,方知已是佛法富贵人。

诚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幸福,古德这首诗偈可说一语道尽行者阅藏慕道、顶戴感恩的心情!可惜佛教经典因为卷帙浩瀚、古文艰涩,常使忙碌的现代人有义理远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编纂一套白话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这个心愿总算有了眉目。是年,佛光山在中国大陆广州市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将该套丛书定名为《中国佛教经典宝藏》[1]。后来几经集思广益,大家决定其所呈现的风格应该具备下列四项要点:

一、启发思想:全套《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共计百余册,依大乘、小乘、禅、净、密等性质编号排序,所选经典均具三点特色:

1.历史意义的深远性

2.中国文化的影响性

3.人间佛教的理念性

二、通顺易懂:每册书均设有原典、注释、译文等单元,其中文句铺排力求流畅通顺,遣词用字力求深入浅出,期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契入妙谛。

三、文简意赅:以专章解析每部经的全貌,并且搜罗重要的章句,介绍该经的精神所在,俾使读者对每部经义都能透彻了解,并且免于以偏概全之谬误。

四、雅俗共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是白话佛典,但亦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以达到雅俗共赏、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册书均以题解、源流、解说等章节,阐述经文的时代背景、影响价值及在佛教历史和思想演变上的地位角色。

兹值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诸方贤圣齐来庆祝,历经五载、集二百余人心血结晶的百余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也于此时隆重推出,可谓意义非凡,论其成就,则有四点可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佛教史上的开创之举:民国以来的白话佛经翻译虽然很多,但都是法师或居士个人的开示讲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计划,读者也不易窥探佛法之堂奥。有鉴于此,《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突破窠臼,将古来经律论中之重要著作,做有系统的整理,为佛典翻译史写下新页!

二、杰出学者的集体创作:《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结合中国大陆北京、南京各地名校的百位教授、学者通力撰稿,其中博士学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拥有硕士学位,在当今出版界各种读物中难得一见。

三、两岸佛学的交流互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撰述大部分由大陆饱学能文之教授负责,并搜录台湾教界大德和居士们的论著,借此衔接两岸佛学,使有互动的因缘。编审部分则由台湾和大陆学有专精之学者从事,不仅对中国大陆研究佛学风气具有带动启发之作用,对于台海两岸佛学交流更是帮助良多。

四、白话佛典的精华集萃:《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典里具有思想性、启发性、教育性、人间性的章节做重点式的集萃整理,有别于坊间一般“照本翻译”的白话佛典,使读者能充分享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付梓在即,吾欣然为之作序,并借此感谢慈惠、依空等人百忙之中,指导编修;吉广兴等人奔走两岸,穿针引线;以及王志远、赖永海等大陆教授的辛勤撰述;刘国香、陈慧剑等台湾学者的周详审核;满济、永应等“宝藏小组”人员的汇编印行。由于他们的同心协力,使得这项伟大的事业得以不负众望,功竟圆成!《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说是大家精心擘划、全力以赴的巨作,但经义深邈,实难尽备;法海浩瀚,亦恐有遗珠之憾;加以时代之动乱,文化之激荡,学者教授于契合佛心,或有差距之处。凡此失漏必然甚多,星云谨以愚诚,祈求诸方大德不吝指正,是所至祷。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于佛光山[1].编者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大陆出版时改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丛书。原版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光山继《佛光大藏经》之后,推展人间佛教的百册丛书,以将传统《大藏经》精华化、白话化、现代化为宗旨,力求佛经宝藏再现今世,以通俗亲切的面貌,温渥现代人的心灵。

佛光山开山三十年以来,家师星云上人致力推展人间佛教,不遗余力,各种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创办,全世界弘法度化之道场应机兴建,蔚为中国现代佛教之新气象。这一套白话精华大藏经,亦是大师弘教传法的深心悲愿之一。从开始构想、擘划到广州会议落实,无不出自大师高瞻远瞩之眼光,从逐年组稿到编辑出版,幸赖大师无限关注支持,乃有这一套现代白话之大藏经问世。

这是一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传统佛教文化的丛书,取其精华,舍其艰涩,希望既能将《大藏经》深睿的奥义妙法再现今世,也能为现代人提供学佛求法的方便舟筏。我们祈望《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具有四种功用:

一、是传统佛典的精华书

中国佛教典籍汗牛充栋,一套《大藏经》就有九千余卷,穷年皓首都研读不完,无从赈济现代人的枯槁心灵。《宝藏》希望是一滴浓缩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经》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润的方便,所以选择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式,以舍弃庞杂的枝节。由于执笔学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角度,其间难免有所缺失,谨请十方仁者鉴谅。

二、是深入浅出的工具书

现代人离古愈远,愈缺乏解读古籍的能力,往往视《大藏经》为艰涩难懂之天书,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之生命智慧,亦只能望洋兴叹,欲渡无舟。《宝藏》希望是一艘现代化的舟筏,以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字,提供读者遨游佛法义海的工具。应邀执笔的学者虽然多具佛学素养,但大陆对白话写作之领会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与台湾有相当差距,造成编写过程中对深厚佛学素养与流畅白话语言不易兼顾的困扰,两全为难。

三、是学佛入门的指引书

佛教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深入,门门是无限宽广的证悟途径,可惜缺乏大众化的入门导览,不易寻觅捷径。《宝藏》希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标,协助十方大众深入经藏,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成就无上的人生福泽。

四、是解深入密的参考书

佛陀遗教不仅是亚洲人民的精神归依,也是世界众生的心灵宝藏。可惜经文古奥,缺乏现代化传播,一旦庞大经藏沦为学术研究之训诂工具,佛教如何能扎根于民间?如何普济僧俗两众?我们希望《宝藏》是百粒芥子,稍稍显现一些须弥山的法相,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三昧法要。各书对经藏之解读诠释角度或有不足,我们开拓白话经藏的心意却是虔诚的,若能引领读者进一步深研三藏教理,则是我们的衷心微愿。大陆版序一《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一套对主要佛教经典进行精选、注译、经义阐释、源流梳理、学术价值分析,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大型佛学丛书,成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星云大师担任总监修,由大陆的杜继文、方立天以及台湾的星云大师、圣严法师等两岸百余位知名学者、法师共同编撰完成。十几年来,这套丛书在两岸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研究、弘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推动两岸的文化学术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则是《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的简体字修订版。之所以要出版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首先,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其次,佛教源于印度,汉传佛教的经论多译自梵语;加之,代有译人,版本众多,或随音,或意译,同一经文,往往表述各异。究竟哪一种版本更契合读者根机?哪一个注疏对读者理解经论大意更有助益?编撰者除了标明所依据版本外,对各部经论之版本和注疏源流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再次,佛典名相繁复,义理艰深,即便识得其文其字,文字背后的义理,诚非一望便知。为此,注译者特地对诸多冷僻文字和艰涩名相,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注解和阐析,并把所选经文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希望这些注译,能成为修习者得月之手指、渡河之舟楫。

最后,研习经论,旨在借教悟宗、识义得意。为了将其思想义理和现当代价值揭示出来,编撰者对各部经论的篇章品目、思想脉络、义理蕴涵、学术价值等所做的发掘和剖析,真可谓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当然,佛理幽深,欲入其堂奥、得其真义,诚非易事!我们不敢奢求对于各部经论的解读都能鞭辟入里,字字珠玑,但希望能对读者的理解经义有所启迪!

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如何去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拟对繁体字版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进行修订,并出版简体字版的《中国佛学经典宝藏》,随喜赞叹,寥寄数语,以叙因缘,是为序。二○一六年春于南京大学大陆版序二

身材高大、肤色白皙、擅长军事的亚利安人,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多年从中亚攻入西北印度,把当地土著征服之后,为了彻底统治这里的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种姓制度,创造了无数的神祇,主要有创造神梵天、破坏神湿婆、保护神毗婆奴。人们的祸福由梵天决定,为了取悦梵天大神,需要透过婆罗门来沟通,因为他们是从梵天的口舌之中生出,懂得梵天的语言——繁复深奥的梵文,婆罗门阶级是宗教祭祀师,负责教育,更掌控了神与人之间往来的话语权。四种姓中最重要的是刹帝利,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都由他们实际操作,属贵族阶级,由梵天的胸部生出。吠舍则是士农工商的平民百姓,由梵天的膝盖以上生出。首陀罗则是被踩在梵天脚下的土著。前三者可以轮回,纵然几世轮转都无法脱离原来种姓,称为再生族;首陀罗则连轮回的因缘都没有,为不生族,生生世世为首陀罗,子孙也倒霉跟着宿命,无法改变身份。相对于此,贱民比首陀罗更为卑微、低贱,连四种姓都无法跻身其中,只能从事挑粪、焚化尸体等最卑贱、龌龊的工作。

出身于高贵种姓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为了打破种姓制度的桎梏,舍弃既有的优越族姓,主张一切众生皆平等,成正等觉,创立了佛教僧团。为了贯彻佛教的平等思想,佛陀不仅先度首陀罗身份的优婆离出家,后度释迦族的七王子,先入山门为师兄,树立僧团伦理制度。佛陀更严禁弟子们用贵族的语言——梵文宣讲佛法,而以人民容易理解的地方口语来演说法义,这就是巴利文经典的滥觞。佛陀认为真理不应该是属于少数贵族、知识分子的专利或装饰,而应该更贴近普罗大众,属于平民百姓共有共知。原来佛陀早就在推动佛法的普遍化、大众化、白话化的伟大工作。

佛教从西汉哀帝末年传入中国,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漫长艰巨的译经过程,加上历代各宗派祖师的著作,积累了庞博浩瀚的汉传佛教典籍。这些经论义理深奥隐晦,加以书写的语言文字为千年以前的古汉文,增加现代人阅读的困难,只能望着汗牛充栋的三藏十二部扼腕慨叹,裹足不前。

如何让大众轻松深入佛法大海,直探佛陀本怀?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乃发起编纂《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一九九一年,先在大陆广州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订定一百本的经论种类、编写体例、字数等事项,礼聘中国社科院的王志远教授、南京大学的赖永海教授分别为中国大陆北方与南方的总联络人,邀请大陆各大学的佛教学者撰文,后来增加台湾部分的三十二本,是为一百三十二册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于一九九七年,作为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的献礼,隆重出版。

六七年间我个人参与最初的筹划,多次奔波往来于大陆与台湾,小心谨慎带回作者原稿,印刷出版、营销推广。看到它成为佛教徒家中的传家宝藏,有心了解佛学的莘莘学子的入门指南书,为星云大师监修此部宝藏的愿心深感赞叹,既上契佛陀“佛法不舍一众”的慈悲本怀,更下启人间佛教“普世益人”的平等精神。尤其可喜者,欣闻现大陆出版方东方出版社潘少平总裁、彭明哲副总编亲自担纲筹划,组织资深编辑精校精勘;更有旅美企业家鲁彼德先生事业有成之际,秉“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之襟怀,促成简体字版《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的刊行。今付梓在即,是为序,以表随喜祝贺之忱!二○一六年元月星云禅话序

在我们的家庭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美奂的客厅,如果能摆设一盆淡雅香洁的鲜花,整个客厅将显得生机盎然;在洁白宽大的墙上,如果悬挂一幅烟岚云岭的山水国画,整个山河大地仿佛拥怀在抱;一盘色香俱佳的菜肴里,如果加点调味品,就更可口美味了。禅,就像茶几上的那盆花,墙上的那幅画,菜肴中的调味品。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能加上一点禅味、禅趣、禅机,人生的情况就别有意境了,正是“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生活在忙碌、紧张、动荡、纷乱的今日社会,必须寻找一股安定我们浮躁心灵的力量。禅,无疑是袪除我们心中焦虑疑惧的力量;禅,是安住我们身心的一剂清凉散。禅的里面有智慧,禅的里面有幽默,禅的里面有慈悲。禅可以把我们的妄想烦恼止于无形,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不忍回想的前尘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如春波无痕,烟消云散。禅,是一种艺术的生活;禅,更是一种圆融的生命,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如此美妙的禅,不只属于寺院所有,也不仅仅是出家人所独享。禅,应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人人的生活里,都需要禅的智慧、自在、率性与逍遥。

几年来,我曾在海内外各地应信徒的要求,随缘开示禅的密意,更在台湾电视公司讲说过禅的精华宝典——《六祖坛经》。节目播出以来,各方对于禅的需渴反应,如雪花般纷飞而来。于是有新闻晚报副刊邀请我,每日为它撰写一则禅的公案,题名“星云禅话”,时间达一年之久,总共完成了三百多篇文稿,美国与泰国的世界日报,也一并刊登。更有人建议将“禅话”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在繁忙之余,也能享受禅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于是经“爱心”节目制作人周志敏居士的精心筹划,《星云禅话》终于在一九八六年四月和观众正式见面,迄今已经录制了二百多集。

自从“星云禅话”在报纸刊载以来,有许多读者和信徒纷纷来函,希望佛光出版社能将“禅话”编纂成书,如同我历年来在各地的演讲开示集录一般,一集一集地广为流传,让更广大的大众,能够透过文字般若,随时随地体悟禅的无上妙味。我为了践履自己一向“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信念原则,应多方要求,才慨允佛光出版社的出书计划。与本书同时,台视公司也应观众的需要,要我将已播出的“星云禅话”节目出版成书,并且发行录像带,把禅的密意带入每个人的家庭里,落实于生活之中。

台视公司、佛光出版社所出这两套《星云禅话》的内容虽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以说是二而一、一而二。只是此二书都是我从佛光山住持退位以来,奔走于国内外弘法布教的忙碌之中,夜以继日撰写、录制而成。由于过分匆促,挂一漏万,未臻尽善尽美之处在所难免,将来《禅话》还要继续编纂、录制下去,希望能将不妥的地方改正过来。好在禅本来就是不立文字,意在言外,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在言语道断之中,品味禅的深深妙用、弦外之音。

是为序。一九八七年九月星云于佛光山1 不肯承担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道:“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

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时粥饭,都只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在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禅者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

昼夜二十四小时,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禅不可忽视的功课。2 滴水和尚

仪山禅师有一天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招呼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不悦地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那么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虽然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滴水!”滴水和尚回答。“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心包太虚,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人在世间,福报有多少?这是有数量的,莫以为自己万贯家财,若福报享尽,仍会一无所有。一个人该有多少金钱、多少爱情、多少福寿、多少享用,等于银行存款,浪费开支,终有尽时,故节用惜福,虽是滴水,皆不废弃,滴水虽微,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3 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动念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照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慈悲关怀道:“你在此参学十三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来找我一下。”

灵训禅师将整理好的行李先放在门外,就持具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灵训依言走近。

归宗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灵训禅师语下,顿然彻悟。

归宗禅师的“佛法心要”是什么?慈悲心、菩提心、般若心,总之一句,就是禅心。

修学佛法未成而退,这是对自己本分事放弃责任。一句“天气严寒”的关怀,别人都这么关心自己,而自己却不关心自己。一句“途中善自珍重”的勉励,终于使灵训回到家门,认识自我!

禅,有时说尽了千经万论,禅的边还没有摸到;有时只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彻骨彻髓地认识自家本来面目。归宗禅师的慈悲关怀,那也是由于十三年的照拂;灵训的彻悟,那也是因为机缘成熟。“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实不虚假。4 佛今在何处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儿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5 禅师的眼泪

空也禅师有一次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笑说道:“这么一个胆小的出家人。”

空也禅师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流泪是怕你们,生死我早就置之度外了。我只是想到你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有力气而不为社会工作,为人服务,却每天在此打家劫舍,我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固然为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所不容,将来还要堕入地狱去受三涂之苦,因此为你们着急而流下了眼泪!”

强盗们听了,终于抛弃贪欲嗔恨的心,而皈依在空也禅师的座下。

眼泪,有悲伤的眼泪,有欢喜的眼泪,有感动的眼泪,更有慈悲的眼泪。空也禅师的眼泪,就是慈悲的眼泪。慈悲的眼泪从慈悲的禅心中流出,就是强盗土匪,在慈悲的眼泪之前,也会熄下嗔恨的邪念。有禅心的人们,不用心灰意懒,以慈悲的心、慈悲的眼泪,来洗尽世间的罪业吧!6 不愧为侍者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往斋堂方向走去,就唤住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梯禅师不以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钵,我怎么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么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

石梯说出主题:“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庄重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石梯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什么是“本分事”?是明心见性的事,是了脱生死的事,是回到本家的事。本分事,是认清本性、安住身心、慈悲忍耐、发心作务的禅风。禅者的生活中,无处不是禅,吃饭是禅,睡觉是禅,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无事不禅。禅,不仅包含了生活,更包含了宇宙所有。所以,我们能将做人的本分做好,将事做好,是自己的不去推辞,不是自己的不去妄求,那就是本分事,也就是禅心了。7 瞬目视伊

仰山禅师带着试探的语气问智闲禅师道:“师弟!你最近参禅的心得如何?”

香严智闲就用偈语回答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

仰山听了说:“师弟!我承认你深契如来禅,至于祖师禅,你还没有入门呢。”

于是,香严又作了一首偈语道: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听了这首偈语后,仰山非常高兴,便去报告老师沩山禅师道:“真令人兴奋,师弟已悟入祖师禅了。”

智闲禅师和仰山禅师同为百丈禅师的弟子。唐代,自六祖惠能以后,禅宗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有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接待十方禅者,倡导集体修行;继有百丈怀海禅师设立清规,以新的立法安住大众。门人弟子互相发扬,排除知解的分别,主张不立文字,探究心源,提倡即心即佛,以平常心为道,棒喝的机用,接化的简速,遂成为中国祖师禅的特质,而印度静态的如来禅,经过中国禅师的阐扬,更加活跃而成为动态的祖师禅了。

智闲禅师的偈语,“贫无立锥之地”,这就是不着一物的如来禅,即至说到“瞬目视伊”,这就是活泼的扬眉瞬目无非是禅的祖师禅了。8 我不是佛

有一秀才,住在寺中读书,自觉聪明,常以禅机和赵州禅师论辩,有一天问禅师道:“佛陀慈悲,普度众生时总恒顺他的心愿,不违众生所求,不知是不是如此?”

赵州禅师回答说:“是的!”

秀才又说:“我很想要禅师您手中那根拄杖,不知是否可以满愿得到?”

赵州一口拒绝说:“君子不夺人所好的道理,你懂吗?”

秀才机辩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当头大喝说:“我也不是佛。”

秀才虽然无以为对,却不认输。有一天,秀才坐禅时,赵州禅师从他身旁经过,他看看禅师,并不理睬,赵州禅师责问道:“青年人见到长者,怎么不站起来行礼迎接?”

秀才学着禅师说道:“我坐着迎接你,就如同站起来迎接你。”

赵州禅师听后,忽然上前打了秀才一个巴掌,秀才大怒,责问赵州禅师道:“你为什么打我?”

赵州禅师温和地说道:“我打你就如同不打你!”

秀才是知识分子,禅师是体悟真理的圣者,知识分子不是体悟真理的圣者的对手,尤其是赵州禅师,他的禅风活泼捷巧,干净利落,随便一言,使你无法招架,赵州不是悭吝不给拄杖,只是不喜欢秀才强词夺理讨杖的方法罢了。尤其给秀才一掌:“我打你就如同不打你!”这就是给只学禅而不悟禅者的训诫了。9 我也有舌头

广慧元琏禅师初学道的时候,依止在真觉禅师的座下参禅,白天负责厨房典座的工作,晚上则以诵经作为修行的功课。一日,真觉禅师问他道:“你看什么经?”

元琏回答道:“《维摩经》。”

真觉再进一步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

元琏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深愧自己所知有限,反问真觉禅师:“维摩在哪里?”

真觉回答道:“我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就是不能告诉你!”

元琏觉得非常惭愧,就辞别真觉禅师到处云游行脚,亲近的善知识多达五十人以上,但是仍然不能契悟。一日,去参访河南首山省念禅师:“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去之时如何?”

首山禅师道:“拾取自家宝藏!”

元琏当下大悟,说道:“我不怀疑禅师们的舌头。”

首山问:“为什么呢?”

元琏回答:“我也有舌头。”

首山很高兴地说:“你已经了悟禅的心要了。”

舌头人人都有,但真正懂得舌头妙用的不多。舌头会说话,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就是看会不会运用舌头。有人以舌头做功德,有人以舌头造罪业;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嚼舌根子。禅师的舌头,大众能领会吗?10 佛法无二般

韩愈韩文公因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因当地文化落后,无人论学谈心,不得已,有一次去参访大颠宝通禅师,问道:“禅师春秋多少?”

宝通禅师提起手中念珠道:“会吗?”

韩愈答道:“不会。”

宝通补充一句:“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不知其意,因为无法对谈,不得不回去,后来越想越放不下,为什么一个和尚的对话,自己会听不懂?第二天再来时,在门前碰到首座,便请示首座,昨天与宝通禅师之对话,意旨如何?

首座听完后,便叩齿三下,韩愈更是茫然不解。

韩愈到法堂内见到宝通禅师,再重问道:“禅师春秋多少?”

宝通禅师亦叩齿三下。

韩愈忽然像明白了什么,说道:“原来佛法无二般。”

宝通禅师问道:“为什么?”

韩愈答道:“刚才首座的回答,也跟禅师一样。”

宝通禅师像自语似的道:“佛儒之道无二般,我和你也是一样。”

韩愈终于有省,后皈归依大颠禅师,执弟子礼。

韩愈问春秋多少,其实人生岁月何用挂心,要紧的是人天合一,心佛不二,所谓道的大统,儒也佛也,一以贯之也。是故禅师以手珠示意,佛儒一统也,及昼夜一百八,意指岁月无多,莫为佛儒争论,佛道儒道,共襄携手可也。11 不许为师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因食荔枝,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地说道:“长老!这是家乡江西来的水果,请您吃几个。”

清素很欢喜地接过荔枝,感慨地说道:“自从先师圆寂后,不得此食已久了!”

从悦问道:“长老先师是何大德?”

清素答道:“慈明禅师,我在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

从悦禅师非常惊讶地赞叹道:“十三年堪忍职事之役,非得其道而何?”说后,便将手上的荔枝全部供养给清素长老。

清素即以感激的态度说道:“我因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传人,今看你如此虔诚,为此荔枝之缘,竟违先师之记,将你的心得告诉我!”

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从悦禅师得到印可以后,清素禅师教诫道:“我今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荔枝有缘,即能悟道。“佛法在恭敬中求”,从悦对前辈的恭敬,恭敬中就能得道。古人一饭之恩,终生不忘,如清素禅师,一荔之赐,竟肯道破心眼,此乃感恩有缘也。“不可嗣我,当可嗣真净克文禅师”,师资相助相信,亦禅门之美谈也。12 将军的忏悔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大喊道:“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都说道:“船已开行,不可回头。”

船夫也大声回答道:“请等下一班吧!”

这时,梦窗国师说道:“船家!船离岸未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师父讲话,因此就把船开回头让那位将军上船。将军上船以后,刚好站在梦窗国师的身边,拿起鞭子就抽打梦窗国师一下,嘴里还骂道:“和尚!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

这一鞭打在梦窗国师头上,鲜红的血汩汩地流下,国师不发一言就把位子让出,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不敢大声讲话,都窃窃私语,说禅师要船载他,他还打他。将军已知道刚才的情况,但仍不好意思认错。

船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船,走到水边默默地、静静地把脸上的血洗掉,这位蛮横的将军终于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禅师!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世间上什么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说:“修道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世间上的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顽强。诸葛亮七擒孟获,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此皆忍辱所化也。13 一切现成

浙江的法眼文益禅师往闽南参访时,行脚途中遇雪,就暂在地藏院中借住,因为风雪多日,与院主桂琛禅师相谈甚契,雪停后,文益辞别桂琛禅师,拟继续行脚。桂琛想送法眼一程,两人走到山门外时,桂琛禅师指着路边一块大石头问道:“大德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道这一块石头在你心内或心外?”

法眼文益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依唯识学讲,心外无法,当然是在心内。”

桂琛禅师抓住了话柄,就问道:“你不是在行脚云游吗?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内?”

法眼文益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就决定留下来解开这个谜团。法眼在地藏院中的岁月,每天都向桂琛禅师呈上自己的见解,但桂琛禅师总认为法眼的见解不够透彻。有一天,桂琛禅师就对他说道:“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不得已,再从另一个角度报告自己的心得,桂琛禅师仍然否定说:“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经过多次呈报,均不蒙桂琛印可,只得叹道:“我已经词穷意尽了!”

桂琛禅师听后,补充一句道:“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在这句言下,法眼文益禅师大悟,后开法眼宗,门徒千余,得法者八十三人。

在佛法里,所谓马上长角,头上安头,总是多余的事;“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吾人心上负担岂止一块石头,所谓金钱、名位、爱情、生活等,已经压得喘不过气,还有那是非得失、荣辱、苦乐等,更是奇重无比。如果明白一切现成,何用劳烦于唯心与唯识?14 覆船生死

有位学僧去参拜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他道:“从哪里来?”

学僧回答道:“我从覆船禅师那边来。”

雪峰禅师故意幽他一默道:“生死之海还没有渡过去,你为什么先要覆船呢?”

这个学僧不了解雪峰禅师的意思,便回去把经过告诉覆船禅师。覆船禅师对这个学僧说道:“你真愚笨,为什么不说我已超越生死苦海所以才覆船呢?”

于是这位学僧又回到雪峰禅师的地方来,雪峰禅师又问道:“既已覆船,还来做什么?”

学僧胸有成竹地说道:“因为既已超越生死,还不覆船做什么?”

雪峰听后,就不客气地说道:“这句话是你老师教的,不是你说的,我这里有二十棒请你转给你的老师覆船,告诉他,另外还有二十棒,就留给我自己吃,这一切与你无关。”

雪峰禅师给覆船和尚二十棒,自己也甘愿挨二十棒,这个公案至为明显:禅,应该无言说教,所谓言语道断,不应在语言上传来传去,两个人都卖弄了禅,所以各挨二十棒!这不关学僧的事,学僧还不够资格挨二十棒哩!15 成见不空

有位学者,特至南隐禅师处请示什么叫做“禅”。

禅师以茶水招待,并在茶倒满杯子时,并未停止,仍又继续地注入。眼看茶水不停地一直往外溢,学者实在忍不住,就说道:“禅师!茶已经溢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禅师说道,“你心中满是学者的看法与想法,如不事先将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自满、傲慢,一直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

器皿要装入真理的法水,一要空而无物,二要清洁无染,否则即使再好的饮料,也会变质。16 嫌什么

龙牙山的居遁禅师,为求大彻大悟,就诚诚恳恳地到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一住多月,均未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有一天,鼓起勇气,走进法堂问道:“学僧自到禅师座下参学以来,殿堂随众,进进出出,不蒙开示一法,不知为什么?”

翠微禅师不在意地反问道:“嫌什么?”

居遁因得不到要领,只好告别翠微禅师,前往德山亲近宣鉴禅师,又经多日,请示宣鉴禅师道:“学人早就心仪德山的一句佛法,但我已来了多日,事实上身在此处却得不到禅师一句佛法。”

宣鉴禅师好像和翠微禅师约好的一样,回答道:“嫌什么?”

此二位宗师所答均不谋而合,居遁不得已又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一日,问道:“佛法紧要处,乞师一言。”

良价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龙牙居遁禅师于此言下大悟。

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其实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吾人在世间生活,其实均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所谓随生死之流而不息也,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即是平常心显现,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耳。17 佛心是什么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

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紫璘不以为然,忍耐着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不迷,觉悟做什么呢?”

慧忠禅师的反诘,紫璘供奉无语可对。

又有一次,供奉在注解《思益梵天所问经》,慧忠禅师就说道:“注解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璘不悦地答道:“你说得不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面放一双筷子。问紫璘供奉这是什么意思,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

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地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看不懂,怎么说已经契会佛心呢?”

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离开生活,则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注解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希望参禅论道者,莫离“世间、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谈论也。18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说到真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名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19 击碎虚空骨

梦窗国师年少时,千里迢迢地到京都一山禅师处参学,有一天,至方丈室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请师直指。”

一山禅师严峻地回答:“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道:“请和尚慈悲方便。”

一山更威严地道:“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如此多次仍得不到一山禅师的开示,梦窗心想:既然与禅师无缘,长此下去也无法开悟。于是忍泪辞去一山门下,往镰仓的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在佛国禅师座下却遭到更无情的痛棒,这对殷殷求道的梦窗,实是一大打击,终于他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决不复归见禅师。”便辞去了佛国禅师,夜以继日专与大自然界做静默的回答。一日,坐庭前树下,心中无牵无挂,不知不觉至深更,入庵房欲睡,上床之时,误认无墙壁之处为墙壁,糊里糊涂把身子靠了过去,不料却跌了下来,在跌倒的一刹那,不觉失笑出声,就此豁然大悟了。身心开朗之余,脱口做了一偈: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飏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心眼洞明之后,感恩之余,便去会见一山禅师和佛国禅师,呈上自己之所见,机智密契,佛国大为称赞,立刻为他印证云:“西来之密意,汝今已得,必善自护持!”

时梦窗年三十一岁。

古今中外禅师有一特色,大都语冷心慈,一山禅师的无方便,无慈悲,实则即方便,即慈悲;佛国禅师的棒喝,更是大方便大慈悲,设无此二师,何有后来梦窗国师?故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而秋霜冬雪,更可使万物成熟也。20 一无所求

宋朝雪窦禅师在淮水旁遇到学士曾会先生。曾会就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方面去看看。”

曾会就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很好,我写封介绍信给您带去,他定会好好地待您。”

可是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时,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求见住持,一直陆沉在大众中过了三年。曾会于三年后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才找到雪窦,便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不敢,不敢,因我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邮差呀!”

即从袖里拿出原封不动的介绍信交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笑。曾会即将雪窦引进与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嗣后苏州翠峰寺欠住持时,就推荐雪窦任其住持。

今日社会上为求职小事,经常攀亲带故,请托之风比比皆是,如雪窦禅师者,虽有晋身之阶,但弃而不用。吾人若能精勤修学,一日自然瓜熟蒂落,龙天推出,所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耳。21 贵耳贱目

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俨禅师的德行,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俨禅师至此,才冷然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

惟俨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么?”

太守摇了摇头回说不会。

惟俨:“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今日社会上,人与人初见时,常说“久闻大名”,其实心中可能在想“不过如此耳”,此皆贵耳贱目之人。见面不如闻名,闻名不如死后说好,此皆人之劣根性耳。李翱居高官,性倨傲,以儒者自居,何能忍受药山禅师之冷漠,此即禅与儒深度不同之明证。22 怎可动心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发心,有相当魄力。

一日,从四川来了十七名行脚僧挂单寺中,预备亲近仰山,向其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无事,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互相不能解决,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十七个门外汉,明天走的时候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一起默然相对,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十七个人不自觉地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的时候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当初六祖大师为了二僧争论风幡谁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仁者的心动耳。”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的举唱,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合在一起的妙境,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合,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义焉。23 默然无语

黄龙禅师住在净戒寺的时候,有一次,在那里与洞山圆禅师相见,黄龙默然无语,两人只是焚香对坐而已。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圆禅师起来说道:“夜深了,妨碍你的休息。”说完,就走了出去。

第二天,各人回去,黄龙一回到自住的禅院时,首先迫不及待地向永首座问道:“你当初住在庐山的时候,认识洞山圆长老吗?”“不认识,只听过他的名字。”

停了一会儿,永首座问道:“老师这次见到他,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黄龙答道:“奇人!”

首座退下以后,询问侍者:“你跟老师见到洞山的时候,他们夜间谈话,谈些什么?”

侍者把实际情形,如两人对坐,默然无语的话告诉首座,首座深深呼吸后,喟然大叫一声:“疑杀天下人!”

人与人之间,要用语言文字才能交换思想意见,有时语言文字,把理路越说越混淆不清。禅,不立语言文字,禅师传道,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笑骂,都是直截了当的教育。如黄龙、洞山二老,虽然无言,岂不已心心相印耶?老首座又何必多疑?不过,由疑亦能入禅也。24 谁在井中

有一年轻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禅师回答道:“假如有人落在千尺之深的井中,你能不假寸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

学僧说:“近日湖南畅禅师圆寂,也是像你一样,讲的话,不合乎常识。”

性空禅师就喊仰山慧寂禅师把年轻的学僧赶了出去。

仰山后来问耽源禅师说道:“依你看,怎样才能够救出那井中的人呢?”

耽源反问道:“痴汉!谁在井中?”

仰山无法回答,后来又问沩山禅师道:“老师!依您看,怎样才能够救出井中之人?”

沩山出其不意地大声叫道:“慧寂!”仰山应诺。

沩山禅师说:“从井里出来了也。”

以后仰山慧寂曾举这些话告诉众人说:“我在耽源禅师处得命,沩山处得地。”

禅者讲话,不合乎常识,的确不错。禅,本来就是超越常识的。一般人思想观念总在事相上解释来,解释去,殊不知这都是妄心上的知见,不是禅心上的体悟。

坠落在万千尺的坑井中,要假他人的绳索才能救得起来,这从事相上去做是多麻烦的事,如果能直下承当,从理上去会,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那真实的世界不是又为自己所有了么?25 待客之道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去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品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等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26 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所以,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那么高年,您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一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亦佛教之美谈也。27 云门内外

云门禅师去参访睦州禅师,到了睦州禅师的道场,正是黄昏薄暮时分。云门用力敲着两扇紧闭的大门,许久以后,睦州才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正将一脚跨入门槛的时候,睦州出其不意地用力把门关上,云门大叫:“哎哟!哎哟!好痛哟!”

禅师:“谁在喊痛呀?”

云门:“老师!是我。”

禅师:“你在哪里呢?”

云门:“我在门外啦!”

禅师:“你人在外面,为什么叫痛呢?”

云门:“因你把我的脚关在门里面了。”

禅师:“脚在门里,为什么人在门外呢?”

云门:“你确实把我分成里外了。”

禅师:“愚痴!一个人还有里外之分?”

云门于此言下,好像一锤击在心上,顿时粉碎虚妄的身心世界,终于大悟。

云门禅师虽然腿被压断,但这一关一阖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意识,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世间,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虚妄对待的,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所以吾人给虚妄对待紧紧束缚,无法超越,而今截断众流,返归本原,统一了内外,超脱了你我,不悟而何?28 割舍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地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后,放下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人在世间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踞住我们的心房,哪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金代禅师的“不是为生气才种花的”,多伟大的禅功!29 善恶一心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头山访问法融禅师,见师端坐习禅,旁若无人,决不举目看他一眼,不得已,只好向前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法融:“观心。”

道信:“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无法回答,便起座向四祖作礼,并问道:“大德高栖何所?”

道信:“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那么,你认识道信禅师吗?”

道信:“你问他做什么?”

法融:“向德滋久,冀一礼谒。”

道信:“我就是!”

法融:“因何来此?”

道信:“我特意来访,请问除此之外,还有哪里可以‘宴息’?”

法融:“东边有一个小庵。”

四祖道信便叫他带路,到了那里,看到茅庵四周有许多虎狼之类的脚印,四祖便举起两手做恐怖的状态。法融禅师看到时,便说:“你还有这个(恐惧)在吗?”

四祖反问:“你刚才看见了什么?”

法融又无法对答,便请四祖道信坐下,道信在法融入内取茶时,在对面他的座位上书写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时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这是大不敬的事。四祖也笑着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听后,茫然不知所对。

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荣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贵贱勘不破,就有分别;生佛勘不破,就有颠倒。难怪四祖道信禅师和法融禅师的悟境不同了。30 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赞他为大乘法器了。31 到地狱去

有人问赵州禅师:“师父平时修福修慧,人格道德至为完美,假如百年之后,不知会到哪里去呢?”“到地狱去!”“以师父您的修持德行,百年以后怎么会去地狱呢?”“我若不去地狱,你所犯的杀、盗、淫、妄罪业,谁去度你呢?”

赵州禅师到地狱去,和地藏菩萨的精神一样,怀着无限的慈悲,带着广大的行愿,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难怪慈航法师也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