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6:50:58

点击下载

作者:杨剑飞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

“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试读:

序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当前中国社会热度最高的议题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1)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正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正在悄悄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互联网+”,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解释: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传统行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开发出新的发展业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互联网为所有的行业领域提供了零距离接触的平台,能够促进行业之间、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同时,互联网渗透到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重组,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创新潜力的激发,形成经济发展新态势。而具体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互联网+”又将为其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呢?

在如此雄厚的现实基础上,“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发展即使不能说是未来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对现有教育形态进行了新的变革与创新。如果把教育看做一个产品,那么“互联网+教育”,或者说是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育人理念、课堂模式、师生关系、教材编写、学习方式,甚至对于校园形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授课形式,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狠狠地击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节约路程时间等用户痛点,对原有的模式进行冲击与颠覆是必然的。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有不少功能是可以被在线教育取代的。例如,近年来一些科普类的网站:豆瓣、果壳、知乎等,陆续推出一些“达人”,只要拥有某一方面的专长,就可以通过认证成为“果壳达人”或“豆瓣达人”,拥有的粉丝越多,“达人”们的影响力就越大。果壳网还成立了慕课学院,“达人”们通过慕课学院开设课程、著书立说、线下讲座,成为受欢迎的教育工作者。

在这种大趋势下,不少教育机构将眼光投向了互联网在线教育。根据相关统计,2013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的投资出现井喷。从2013年年初开始,平均每天有2.6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除了百度、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勇开先河之外,淘宝、小米、金山也纷纷试水,加入在线教育领域。资本的快速涌入,让在线教育项目如井喷般涌现,一方面投资机构急于抢占项目,另一方面创业者看到拿钱快的机会,纷纷突进这个领域。

在线教育如此火爆,哈佛商学院的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硅谷Startup Grind大会上大胆预言:“15年后,半数美国大学将会破产”。他的成名之作Innovator's Dilemma是乔布斯唯一赞赏的商业书籍,在这部著作中,Clayton Christensen描述了行业颠覆的规律。在他的眼中,互联网将以极其宏大的方式改造整个教育界。

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中国互联网教育的热度从2012年开始发酵,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它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如何借助互联网和IT技术,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2)

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开始了“互联网+教育”的专项研究,这也是该院“互联网+”与文化发展课题的子课题之一。作为此项研究的最终成果,这本《“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以“互联网+教育”为核心理念,以在线教育为背景,从互联网发展与现实教育问题入手,梳理和挑选了大量“互联网+教育”的实例,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集中探讨互联网冲击和融合背景下,教育理念、学习方式、教材编写、校园空间等四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未来趋势;深入思考互联网教育,或者是互联网对教育行业到底带来了哪些冲击以及在这些冲击下,教育行业如何转型,互联网下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教育者如何应对等现实问题,比较好地总结了当前互联网给教育、给学习带来的新变化;同时也致力于为这场新的学习革命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和新观点。

当然,“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研究和著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但是,就当前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研究而言,这本书还是比较前沿的,对现状做出了较好的梳理,为下一步的深化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值得推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咨询指导小组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2015年11月

(1)陈晨,杨君.新常态下的新机遇[N].光明日报,2015-04-02.

(2)“互联网+”时代御风而来[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5(5).

导论

克莱·舍基说,互联网让我们进入一个“人人时代”。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变得更为平等,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借助Online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呢?硅谷投资人、创业导师Paul Graham曾预言:大学现有的功能,会逐一剥离出来,由各式各样的公司、机构来承担。Paul Graham举例他自己所办的孵化器Y Combinator就是这类小公司中的一员。

互联网的强大整合作用使得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虽然不如新闻出版、新媒体产业方面那么宏大,但是就教育自身而言,尤其是对传统教育而言,却是产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教育中许多无法或者较难解决的痛点问题,正在被互联网一点点消除掉,呈现出新的动向。

一、传统人才教育的缺失

在人才教育方面,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种影响既是对传统人才教育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才的培育更加具有科技特色。以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为例,可以看出传统教育的缺失,从而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互联网对于这种传统教育缺失因素的积极优化作用。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类专业也逐渐成为考生们追逐的热点。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3》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仅全国211大学共开设多达3200个包括本硕博各层次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从数量上来看,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文化产业各类毕业生也不少,但是业界依然感到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数量的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却是适用人才的持续短缺。造成这种“育人”与“用人”之间偏差的原因很多,而核心的原因在于现有专业培养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要求,主要表现为“有什么设什么”“会什么讲什么”“专业融合不够”和“理论与实践二度失衡”等问题。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一)课程设置上“有什么设什么”

在我国,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实务发展明显快于理论的构建与完善。早期的研究人员,多是从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等领域跨界而来,而且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绩。这既是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一种既定态势,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学科交叉性极强的一种表现:文化产业一个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突出的业态,范畴非常广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服务、会展服务、演出服务等各种纷繁复杂的产业对象都包含其中(1)。在没有形成自身强有力的核心理论体系之前,学科交叉的多元性将是文化产业学科的常态,即同样是文化产业学科,但是课程的特色、研究的方向都不会相同,甚至是百花齐放,特色各异。在这种态势下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各个学校的人才应该是各有专长。

然而,实际上的培养结果却与预期相差太多。由于文化产业涵盖的领域太宽泛,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概念、范畴的理解各不相同,对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一些学校理解为只要是文化领域的教师,都可以转行来教文化产业。所以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就出现了两种不良态势。第一,但凡有文化产业临近专业的师资,开设文化产业专业就“不缺师资”。盲目开办专业,导致全国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数量在几年内突飞猛进。第二,由于“不缺师资”,导致的结果就是有什么样的老师上什么样的课程。在对部分高校课表及教学内容的调查中发现,文化产业专业的课程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师资力量来开设,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多借鉴自传统学科,不能将传统学科与文化产业密切结合起来,没有掌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无法实现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

(二)课堂教学上“会什么讲什么”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教师们在课堂传授上也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文化产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对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有极高的要求,至少需要老师对一般的经济、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有所研究,尤其是文化产业高度的实践性,要求老师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从业实践经验,否则在案例的分析与解读,特别是重大文化项目的把握上会严重缺乏掌控力和感染力,使得教学变得理论化、死板化。现实中,很多高校的文化产业课程设置虽好,但由于授课教师多来自文学、艺术学、管理学、设计学等传统学科,对文化产业运营规律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很难将原有学科背景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

师资力量的先天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出现折扣。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教师不能深入地教,学生不能深入地学,结果就是学生在毕业时对文化产业所有领域都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具备精专的技术,也不具备创新型的思维能力和宏观的分析能力。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提出了“1+2”的教学模式,即1个学生+2名导师(校内学术导师和业界实践导师)。通过导师之间的互补性,弥补师资的短缺,打通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大动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

(三)培养模式上缺乏“合纵联合”

文化产业的毕业生虽多,但是适合于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却依然紧缺。由于文化产业还不是独立学科,所以其专业特性明显地打着隶属学科的印记。譬如新闻传播下的文化产业学生更加倾向于传媒产业;艺术硕士领域的文化产业学生更专注于艺术相关领域等,而对于真正复合的“懂艺术、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却重视不足。这里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精专技术基础上的宽口径全方位发展型的人才,而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低水平重合。

因此,在培养模式上需要双管齐下。

一方面需要打通专业之间的藩篱,实现横向的链接。当前我国的分科教育使得现有专业壁垒森严,不同专业的课程、师资尤其是优势教学力量、设施等都有明确的权限范围,这就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所学校,专业负责人或者更高级别的负责人之间达成了资源共享的育人共识的话,这两个专业的融合会比较容易。反之,出于对自留地优势资源的保护,专业之间的互动一般较难实现。因此,需要在专业建制上实现突破,通过相关专业集聚式发展,实现多方面的融合。而这种聚合,是有主有次的聚合,强调主专业,再复合其他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多地强调全面散式的教育。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纵向融合。纵向融合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培养模式的本硕连读甚至是本硕博的全面复合。通过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多层次联合,实现前专业复合或后专业复合发展。譬如:本科专业为文化相关专业,硕士可以攻读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为科技类,硕士可以攻读文化艺术类等,通过前后不同学科的连续攻读,实现不同专业的有效融合,同时经过一定的实践,强化对不同学科背景的融合贯通,切实提升动手能力。

(四)实践与理论二度失衡

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教育,出于就业和人才的综合发展,文化产业教育需要提倡“实践性”,但是也同样需要注重理论的构建与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统一。

一方面,文化产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学校需要创新现有的体制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积极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鼓励实践、勇于创新的机制氛围。但是另一方面,绝不能因为“重实践性”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当前,不少高校在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等专业学位领域设置文化产业方向。以往的文化产业教育过分侧重理论,而现有的考核体制中,对“实践性强”的专业硕士的要求又过度突出了“实践”。

总体上,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就“学术”而言,学生固然需要掌握文化产业的“术”,但是“学”的工具性才能更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成长。过于强调理论基础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会造成“有学无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过于强调实践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根基不牢,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产业发展对于教育体制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创新理念,根据产业实际的需要适时地改革教育的方法与模式,必须以“全面深入改革”的魄力,为这种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体制机制上的松绑,用新思路去培养新人才。而“互联网+”则以其无限的内容容量、多元的互动方式和全天候的对接模式使得文化产业人才教育显得更加符合实际。

二、“互联网+”的新机遇

正如上文所述,课程设置上“有什么设什么”、课堂教学上“会什么讲什么”、培养模式上缺乏“合纵联合”是目前文化产业人才教育的主要问题所在,其核心深层原因在于教学资源在传统行政隶属关系下的“小圈子”所造成。因为教育资源的无法自由流通,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尽量以现有的教师和课程为依托,无法根据文化产业学科的实际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人员和课程的优化布局,从而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多是讲述与自身学科背景相近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一旦涉及学费、学位等实际问题,文化产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性就受到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各个专业自成体系,长期以来,优秀教师、优势课程成为看家宝,从不轻易“外借”。各个专业之间的相对封闭,成为文化产业教育的极大障碍。作为融合性极强的新型学科,文化产业的人才教育要求学生涉猎不同的课程,了解不同的专业知识,甚至是跨学科完成多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等。

教学资源如何流通成为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命题。而“互联网+”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以互通互联的特性为优质教学资源流转提供了天然的平台。

(一)“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最近教育发展的现状而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网络课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就会发现,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教育本身的错,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新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思维正在全面地改造着这个世界。进入到2015年,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连接一切”的特征开始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了攻击。在文化产业教育领域,互联网已经发起了进攻号角。“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这种新的生态不仅仅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也许会突破教育本身的界限,融入到“学习型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

(二)“互联网+”让教育主客体界限逐渐模糊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三)“互联网+”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体而言,互联网教育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途径。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传播,使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便利的学习条件,从而克服了传统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及专业化限制所带来的师资短缺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主选择教师和学习的课程,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所在学校的有限师资和千篇一律的课程安排。同时,学习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在校学生,无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何种问题都可以通过在线教育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带着问题的自主性学习使得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专业特色问题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转,是学生主动选择自己要学习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的安排,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甲方市场局面。

三、“互联网+教育”:新教育理念的勃兴

2015年年初,国家提出了“互联网+”的产业融合理念,使得全社会更加关注互联网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提升带动作用。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产业革命,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更加确切。互联网如同空气一般,已经从产业拓展到了整个社会,融入几乎每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中,尤其是在中青年中,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一)“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腾讯集团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先生在《“互联网+”是的如何顺势而为?》中说:“互联网就像电一样,过去因为有了电,很多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拿来用,去改变自己的行业。所有行业都需要基于互联网重新思考,因为这是大势所趋的方向。‘互联网+’是一个趋势,‘+’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这里所说的“互联网+”就是通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行业中去,为传统行业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和技术指导,从而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的行业业态的生成。如此一来,“互联网+”将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先生说:“‘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认为,未来“互联网+”应该是我们目前所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未来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公式。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则认为:“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始,下一步全球大趋势是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走向DT(Data Technology),而‘观念’转型升级才是成功的起点。不懂技术的人可以把懂的人请来,因为数字的鸿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思想观念’,观念的鸿沟才是真正的鸿沟,转型升级就是要把脑袋升级,脑袋升级经济才能真正升级。我们要思考如何用互联网技术、理念、思想去与传统行业进行交融和共同发展。”

综合起来看,互联网界的先行者们对“互联网+”的不同阐述,反映出一个共识:“互联网”拥有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改变传统、发展传统,使传统呈现出新的面貌。对“互联网+”的理解,无论说它是一种“趋势”,还是一种“化学反应公式”或者说是“在线化和数据化”,都反映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变化”结果。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互联网”本身像“电”一样,是一种工具;“互联网+”本质上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正如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所说,是一种“零距离和网络化的思维”。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最终将全球“连接”起来。

(二)“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不断促使其进行换代升级。当“互联网+”遇到教育的时候,互联网对教育变革作用也体现得很明显。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面对一个班学生授课。而现在的在线教育,只要有一个可以联网的终端,便可以在任何地点在网上选择各自喜欢的课程学习。

其实,互联网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应用在了教育领域。BAT在2014年全面完成了他们对于在线教育平台的布局。从节奏来看,似乎淘宝对于在线教育的嗅觉更好一些。2013年8月,淘宝同学上线;2014年4月,腾讯课堂上线,同期QQ用户的“查找”框,除了“找人”“找服务”“找群”外,可以直接查找“课程”;8月,百度全资收购传课,原有的百度学堂与传课合并。但是,整体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教育的案例就是“慕课”。

慕课的出现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共享,这些资源均由各地优秀的教师录制而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慕课不同于传统的视频课程,里面的课程是由许多时间在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构成,而且整个课程都是由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关卡,只有通过这个关卡才能接着下一个模块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类似于玩游戏,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游戏通关”带来的乐趣。目前,在线教育在国内外都发展得很快。譬如:阿里巴巴和北京大学合作打造了大型网络课程平台——华文慕课,里面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北京大学顶尖的教师录制而成,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免费学习,只要通过考试便可以得到学业证书。国外还有比较知名的可汗学院,这个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百万学生,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互联网+”既然是一种思维、一种理念,那“互联网+教育”便是在这种思维、理念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硕果。互联网思维是由百度CEO李彦宏首次提出的,其原始定义是指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2)后来的互联网基本理念,如“民众主张、共同参与、消费主权、用户至上”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其中小米掌门人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七字诀流传最为广泛。教育界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趋势,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教育模式改革和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成为“教育”成长的营养源,为“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养料,成为一种“教育思维”。它的主体仍然是“教育”。只是由于“教育”主体成长在“互联网+”的土壤之上,我们便不能以传统教育思维与方式去浇灌它。“互联网+”也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所能改变的,乃是我们思考教育、发展教育的方式。对于“互联网+教育”的理解,有如下四点:(1)“互联网+教育”会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教育。(2)“互联网+教育”会加速教育的理念化,是一种“理念化”的教育。(3)“互联网+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接触教育的机会,强化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它使得教育的“过程”更加强调人的“自主性”。(4)“互联网+教育”会简化教育过程,突出知识、信息和数据,知识和信息将演变成一种新的教育消费品,替代传统的教师体力劳动。

(三)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

以内容为主的移动互联网在线教育行业主要有以下形式:录播、直播、题库搜索、在线测试、回答问题APP等。目前的在线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电商平台模式。这是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第一种模式。传统的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利用自己庞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将客户和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用户通过电商平台自主选择教育资源。如阿里于2013年7月推出教育频道“淘宝同学”,走2B+2C的混合型平台模式,一方面,各个机构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直播教学,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淘宝同学”发布课程;另一方面,机构和客户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资源。同时,腾讯推出的“微课堂”、百度的“教育频道”以及之前推出的“百度文库”,都属于这一模式。在BAT以外,也有很多受欢迎的电商教育平台,如“跟我学”,也是采用学生在线选教师、在线支付、在线评价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资源的在线整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与用户的零距离对接。不足之处在于教育资源没有经过筛选,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大量同质化内容充斥网络,给用户带来选择困难,有可能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学习效率较低。在以后的几年中,这种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2)互动分享模式。这种模式除了提供资源和平台之外,还为用户提供了学习工具。例如YY教育由YY教育网站和YY语音软件构成,YY教育网站为用户提供讲师、机构和课程的分类介绍,提供往期课程的视频、录音、课件和讲义。而YY语音软件则是多玩自主研发的免费即时通信工具软件,可以实现讲师同时与上万学员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采取此类模式的在线教育网站还有VIPABC、91外教、51TALK等。

相比电商平台网站,这类网站更注重学习效果,更加具有黏性,能够提高用户的忠诚度,但对技术和师资的要求也更高。目前这类模式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数据的开发和普及将使得在线教育能够对学习者的个人信息有更为精确的把握,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体验、答疑解惑,经过后台专业分析,形成教育大数据,在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思维模式、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将会是未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3)O2O(Online to Online)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传统培训机构向在线教育的转型,利用科技打通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之间的界限。O2O模式通过搭建平台让家长和老师直接对接,家长或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类别、年级、位置、时间,甚至教师年龄、性别、授课风格、好评度等指标来筛选老师,然后在线试听、购买课程、上课、课程管理、评价老师,形成用户服务闭环。例如365好老师就采用这种模式,通过网站、微信服务号推广,APP上线后,拥有自己的线上渠道,线下与教师采用1∶9的分成模式。好未来是一家在线培训集团,正在将旗下摩比思维馆、学而思网校、学而思培优、乐加乐英语、东学堂语文、智康一对一、家长帮七个品牌整合PC端与移动端的多维特性,打通从线下课堂到线上PC、Pad、Phone等一体式教育体系通道。

四、“互联网+教育”的Online与Offline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指出,中国将继续响应联合国的倡议。中国有2.6亿在校学生和1500万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3)这一宏伟蓝图中,无疑,互联网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就在于时时处处学习,而互联网正好具有这种融入社会每个角落的特质和潜质。

(一)Online让教育无处不在

2014年两则新闻引起大家关注,一则是海尔宣布裁员1万名中层管理员工;另一则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职业教育时隔8年再次成为国家层面主导的教育国策。教育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国家发展,其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从培根喊出“知识就是力量”到当代企业家李嘉诚强调“知识改变命运”,无不强调知识——这种先前经验的重要性。

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先前经验“过时”的速度加快,学生十几年的努力可能最终只换来一纸文凭,那些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并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本身不努力或经济环境不好,而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正如教育家朱永新所言,现在的教育不但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互联网的出现,让终身教育落地的成本不断缩小。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虑教育对人类终身学习的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学习止步于拿到学历,大学毕业意味着学习中止,很大一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还是大学里形成的一套东西,如果不受工作压力的影响,很少有人会主动再去深造、再提升自己。当然,“学习止步于毕业”除了和学习者本身有关系外,还和我们的教育环境有着重大的联系。即使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在传统教育的环境下,没有集中的时间,鲜有机会接触到名师,都是造成参加工作的人不爱学习的原因。也可以说,传统教育环境下,再教育、再学习的成本高昂。

互联网的出现使全时空学习成为现实,由于互联网本身就是由原子单位组成的一个系统网络,其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特征,教育中的Online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服务,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的零碎时间实现碎片化学习。至于名师资源,现在的TED、公开课等模式已经给出清晰的解决方案,全球名师精髓知识,可以供全球的学习者随意学习。碎片化和名师在线,使再学习、再教育的两大成本降到最低,相信我们通过教育中的Online部分一样能享受到EMBA、总裁培训班这些学习班上“金贵”的名师服务。这正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所在,这也是互联网教育成为未来趋势的原因。

(二)Offline验证学习结果

互联网教育中的线下部分,除了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的渠道外,还有一种主要是来验证学生线上部分的所学知识,通过线下的实践、运用,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现在比较成功的翻转课堂模式,就是让学员通过视频、社区等在线学习知识,线下到学校、课堂来讨论遇到的难题,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一一解答。国内虽然也开始大力实践这种翻转模式,可与国外相比,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如果不给学生实际验证的机会,线上教学的意义也就很小了。

不过,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中,容易运作并出结果的反而是职业教育。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迸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尤其在线下部分,职业教育更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所学内容,这样职业教育就变成一种“睁睁眼、动动手”的简单行为,任何人都有机会来升级自己的工作知识。比如美发师,由于每年流行潮流不同,美发师要理出时尚、时髦的发型,都要去美发学校缴纳一笔不小的学费,而通过互联网教育,美发师完全可以通过一台连接宽带的电脑,以视频的方式来学习,然后再在店内拿假发做练习,这不仅省出时间、学费,还可以让再教育成为一种更为平等的权利。

五、互联网对教育模式的颠覆

从“黑板+粉笔”到“电脑+课件”,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的生态环境。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变革也迎来新机遇,教育行业也将进入互联网化时代。互联网来了,如何解决线上线下的博弈是传统教育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最终树立品牌又是需要思考的。

例如,以云校为代表的移动教育产品将成为K12类教育的主流。移动教育产品会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帮助中小学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探索基于课堂O2O的个性化模式,主要的目标用户为学生家长和老师,目的是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一个老师向家长公开学校工作、子女学校生活等的交流平台。

未来移动教育产品,将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智能化校园交互平台,实现“手机端+PC端”的全程可操作模式,同时专注于O2O的学生学习生活管理模式,成为一个“校园培训+交互”的平台。

中国互联网教育仍处于蓝海阶段,且处于萌芽阶段,满足广大潜在用户需求的产品和平台还没有规模化出现,因此“BAT”三巨头也先后进军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意在分得一杯羹。

(一)“互联网+教育”的商业模式

O2O牵涉到线上线下,但它起源于电话销售,不是在线教育,后来这个词被借用了,各级教育市场都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热炒。线上线下到底是在做什么?是不是所有的线下学员都要上“线上”的课?譬如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有充足时间上“线下”的课,为什么要上“线上”的?就商业模式而言,线上可以创造很多粉丝,但是不能创造经济。转到线下就可以创造经济。

线下到线上,就相当于传统教育企业都在干的事,核心在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只要有一点可以实现,企业就可以做。比如说降低成本。传统的考试之后,判卷都得好几天,现在改到线上,可能考完试立马就能看到学生的排名。当然,就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而言,一个学员选择“线上”还是“线下”是取向的问题,二者并不是零和游戏——“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未来商业模式上值得应用的。

说到“互联网+教育”的商业模式,就不能不提到“互联网教育免费”这个现象。近年来很多教育企业打着“免费”的旗号在市场上斗得火热。在线教育“免费”到底是什么情况?真实状况是很多人把原因和结果搞混了,不是因为免费所以才出了很多商业模式,而是因为没办法了才免费。“互联网+教育”要实现其产业价值,就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可变成本为零,那么你就是免费。否则,就慎言。

目前,整个在线教育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在线教育如今正处于成长期,如果不能探索出合适的盈利模式的话,其发展前景将不堪其忧。目前互联网教育主要采用收费、免费、收费免费相混合三种盈利模式。

1.收费模式

在线教育采用收费模式比较多。目前收费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受教育者那里收取会员费,二是付费课程。收取会员费主要采用VIP会员的形式,为VIP会员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订制服务。如华图网校的包月服务,980元包月费可在一个月内享受华图网站的所有教育资源。付费课程也是在线教育较为常用的盈利模式,例如新东方的各种培训课程、梯子网、能力天空、第九课堂都采用这种盈利模式。

目前收费模式还面临很多问题,会员服务涉及会员与非会员之间享受的待遇如何区分?能否为会员带来有价值的增值服务?能否满足会员的预期心理需求?如何吸引并抓住非会员群体?而付费课程则要注意如何确定合理的课程价格,如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等问题。

2.免费模式

随着在线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网站开始推出免费模式,以此来提升网站的粉丝关注度。免费并不代表网站没有盈利模式,这里所谓的免费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的,网站的盈利则来自入驻网站的机构和个人。比如“淘宝同学”,依托淘宝网强大的流量资源,为线下教育机构提供平台,收取中介费。2014年3月12日,在教育培训年会上,“淘宝同学”负责人透露教育类目支付宝交易额在2013年的10.53亿元人民币中,用户购买的品类中,在线课程占43.1%,教材资料占33.3%,线下课程占23.5%。(4)从10.53亿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很大比重,而“淘宝同学”从中抽取一定的交易金额,则是它一贯的盈利模式。而YY网则以收取入驻教师的佣金费为主要盈利模式,其做法是为教师提供入驻平台,与教师按照1∶9的比例进行分成,绝大部分收入归教师,YY收取类似房租性质的佣金费。

免费模式有助于吸引大量的受众资源,能为网站带来大量的流量和人气,将会是未来在线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但对网站的要求也比较高,一是要求网站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才能为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人提供好的平台,吸引优质教育资源;二是要做好教育资源的把关,为了收取中介费或佣金费放任大量劣质教育资源未经筛选地流入市场,将会降低网站的信誉度,从而失去市场生存权。

3.“收费+免费”混合模式

目前很多网站尝试采用“收费+免费”混合的模式,对同质化、大众化的内容采用免费模式,对特殊化、差异化的内容采用收费模式。还有一些网站采用初期免费,后期课程收费的形式。前期通过免费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而高级或者进阶课程则采用收费模式。在互联网教育中,这种模式相当普遍。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不用担心用户不够的问题,专注于做好内容和技术平台,是提高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缺点在于用户的黏度不足,在免费试用期间,一旦发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用户就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网站。

案例1:“邢帅网络”——年营收6000万元人民币

邢帅称自己是“典型的屌丝创业”,“最初创业是因为没办法交学费而被大学退学,所以我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人花最少的钱就能学到一门技术,至少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2008年开始,邢帅自己一个人开始做网络学院。2009年,他进入“YY网”进行互联网教学。2010年,学院科目迅速扩展,业绩大幅度提升。2012年,在很多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邢帅网络学院营收6000万元人民币。

从一开始只有1位老师,每个学员学费10元人民币,到现在超过100位老师,课单价格部分突破1000元人民币,甚至还有学费5万元人民币的课程,累计付费人数超过15万人,邢帅认为学院的成长得益于“真的是一帮屌丝在做事情”,“我们对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已经有自己的培养老师的体系,课程内容必须幽默有吸引力,否则课还没讲完,学员都走了”。“在线教育收费,这已经是一种颠覆,而课程内容与授课方法,更是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邢帅说,“传统教育是老师在上面讲,讲完了你自己没有学,那么老师讲的东西还是跟你没关系。邢帅网络学院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能让他学会一门技术。今后我们想要做成一套体系,从学习技术到找工作就业,我们都能解决,帮助屌丝改变命运,并且还要让企业反馈说,邢帅网络学院毕业的学生能做事、不跳槽。”

案例2:K12国际教育

K12国际教育是一家在线教育培训公司,专门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提供课程和教育服务。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4月,并在8年间迅速成长为美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公司之一。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以技术、科技为基础,为0~12年级的学生提供课程、软件、管理系统和管理的一站式运营外包服务。公司开设的初衷是通过在线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受教育者接受同样的教育。

1.K12的客户

K12的服务对象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服务内容是这些年级开设的所有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围绕这些课程所开发的试题库、测试软件、管理软件等。因此K12的客户主要是接受K12教育的学生,其次是从事K12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辅助教学人员。

2.主要产品和服务

美国K12公司成立以来,为世界超过20万学生提供包括核心课程、AP(大学预修)课程、世界语言、重修和选修课程在内的150万余种课程。公司的业务分成三大板块:一是公办远程教育,12~13学年,为32个州和哥伦比亚学区的10万名以上学生提供特许公里网络远程教育;二是商业机构教育(Institutional Business),提供课程、教学软件和学习管理系统,在12~13学年提供了550个课程,在线课程注册学生超过8万;三是私立国际教育,国际的私立网络远程教育学校,由学生家庭付费,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进行销售。

K12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为美国各州提供课程教育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包括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还包括维护和运营资源的软件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以及学生互动工具等。公司并不是独立运营的封闭系统,而是与传统学校相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针对性、互动性更强的在线教育服务,综合性更强,服务更全面。自开办以来,K12国际教育取得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认可,很多学校与其进行合作,将其虚拟教育交付给K12进行管理。

K12的课程形式包括在线课程、离线学习包和老师在线指导等。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以及作为基础教育的语言、数学等学科。学习阶段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预科在内所有阶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司不断开发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包括移动课堂、网络游戏、虚拟实验室、互动式视频、电子书等。其中移动课堂是针对移动手机用户越来越多,为了增加学习的便利性而开发的,是当前在线教育的一大亮点,可见K12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K12有一套专门的辅助学习软件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网络平台,利用学习工具,访问在线课程,制订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进度。这些学习工具包括辅助制订课程计划和时间表的工具、学习进度跟踪工具、学习效果测评工具等,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课程学习。目前这些工具同时对教师、学生和家长开放,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

K12的学生管理系统则是通过收集学生和学校信息,为学校招生和学生学习提供监督和管理上的便利。这一系统也是公立学校虚拟在线教育中大部分数据和信息的来源。

K12十分注重在线教育中的互动交流,不断利用新的技术开发互动交流软件,以加强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2008年公司推出the big thin K12——在线社区,为学生、家长、老师和K12工作人员提供在线交流的平台。在这个社区中,老师可以发布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在线测试题库、回答学生问题;学生可以分享课程文档,与同学讨论交流,参加在线俱乐部,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学校可以发布重大通知和决定,征询社区成员的意见等。2010年,公司推出专门针对家长的社区——家长休息室,为家长们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3.核心资源

公司的核心资源包括良好的公共关系、品牌及教学质量、良好的运营能力、优秀的技术。K12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经历了15个春秋,15年来,公司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营体系、良好的管理模式。作为内容平台,K12强调教育品牌的打造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技术水平。而在公共关系层面,公司一方面加强与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远程教育学校等开展合作办学,目前已经与美国29个州的教育系统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与业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在2011年引进oracle eBusiness Suit,提高运营效率,为公司业绩更大规模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4.K12的盈利模式

K12的经营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合作学校,K12通过为合作学校提供课程、在线学习平台(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OLP)、软件管理系统、管理服务等一站式外包服务,获得服务费用。这部分收入是K12的主要收入来源,约占公司总营收的80%。另一部分来自学生学费,学生通过付费购买在线课程,也是K12创收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部分。这种盈利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在线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学生的购买课程的学费。显然K12的盈利模式更符合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受到更多群体和机构的欢迎。事实证明,自2008年K12国际教育上市以来,年收入稳步上升,财务状况处于良性运转状态。

(二)“互联网+教育”的师生模式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对原有教学结构创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则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实现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互联网时代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都将重新被定义,超越教学活动的所有边界:目标、内容资源、课堂、时间、空间等。互联网时代将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研究,互联网时代将是游戏化的学习方式。(5)而师生分离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师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是互联网教育与其他形态教育的本质区别。如果在同一区域内面对面的教育,即使是运用了网络技术教学,也不算是“网络教育”,因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面对面的,而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此时的教育应该称为“数字化教学。”

以青岛二中为例,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优势智能发展,学校对100多门校本课程建成网上自主选课和动态管理系统。学生和家长随时随地远程登录学校选课系统,全面了解课程简介及课程开设情况后进行自主选课;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选课系统了解学生对自己开设课程的选课情况,针对学生的需要,不断完善并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该系统课程和任课教师进行在线多维度评价,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对课程的过程管理,根据课程等级评价制度,奖励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淘汰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保障高质量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支持。学生利用Pad通过云平台接收学习任务单,基于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生生互动答疑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

尤其是通过云计算的应用,也可以大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例如长三角地区一所院校的精品课程,通过上传至云端,便可以供全国范围内的师生使用。云计算将分散于世界各角落的个体的、零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全球范围内资源利用者提供了便利。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并且它的软件作为一种在线服务来提供,这些软件多数是低廉的,不用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这使得很多院校可以在不更换旧设备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到最新资源,节约了大量成本。由此,各大IT巨头纷纷开展了云计算教育计划,例如亚马逊的“云计算开放式基金”,IBM的“蓝云”计划,谷歌的“Google101”计划,还有国内杭州师范大学——微软IT学院等。

同样,以青岛二中为例,学校自主研发了“教师发展电子系统”,从教师发展的日常管理、选课培训及学分认定、综合评价等方面,关注教师发展需求,保障教师培训质量。在教师培训资源方面完成数字化建设,将理论与实践培训、国内及国外培训、入职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等资料整理后全部转化为电子课程,并实现基础课程、高端课程、特色课程等级分级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建设课程视频点播平台,逐步实现教师在线培训,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随时随地循环学习自己需要的课程。根据大数据记录分析,教师对牛津大学培训、新加坡弗莱士学院培训、卡内基培训等课程点播率最高。教师针对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利用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或调整教学;基于时间轴的备课机制使得教与学的活动更加明晰;电子教案的共享功能为教师更高效地备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互联网的应用,使得课堂交互的“教与学”更加便利。教师利用云平台展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利用电子书包资源查阅资料,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合作讨论的成果利用平台进行实时共享;学生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相互间产生思维碰撞,教师点播,达到学习升华;教师通过实时课堂测评,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师生角色,真正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走向现实。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变成了“先学再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内化,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也得以明显提升。

六、“互联网+教育”的新趋势

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它与传统教育是和平共处还是此消彼长?在未来教育中,“互联网+教育”是刚性需求还是一时兴起?未来的教育市场将走向何方?

(一)“互联网+教育”的刚性需求

通常人们认为教育的刚性需求是学历教育和培训市场的刚需,但不代表在线教育的刚需。在线教育分为成人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两部分,成人市场的刚性需求表现在成人有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需求,即成人必须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的需求。而中小学教育的刚性需求则表现在课程辅导上,在现有教育制度下,孩子成绩好才是硬道理,辅导成为K12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也是在线教育激战的原动力。腾讯发布《K12在线教育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指出,K12人群总数约为2.83亿,目前仅18%接触过在线教育,未来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将有更多的“触网”可能。(6)而互联网教育,通过各家愉悦的方式将传统填鸭式的知识输出变成了愉快的享受,其重点更多培养孩子有兴趣去学习,让孩子在玩耍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以“爱学堂”为例,从其名字的本身就可以感受到,爱学堂本身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而爱学堂所有的课程不再是像传统辅导班那样去灌输知识,而更多的是把知识用动漫和电影的形式来呈现,再加入“00后”喜欢的各种互联网因素。爱学堂认为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不是负担,能够做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同于国内其他的教育产品,爱学堂的营销策略是做孩子真正喜欢的教育产品,而不是家长满意的教育产品。传统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是功底和责任心,而爱学堂则要求教师将功底和责任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显示出来,使教学效果通过孩子的满意度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爱学堂的理念是“有趣有效有爱”,有趣体现在动画课程上,有效体现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有爱则体现在把老师的选拔标准重新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爱心和教学的责任心。

提到用户群,在整个教育行业,在K12阶段的用户群是孩子,但是买单的是父母。教育市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出既让家长满意又让孩子感兴趣的产品。爱学堂的做法是以学生的持续学习为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开发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学习产品。线上课程基本是在学生课外的时间里完成的。对于爱学堂的课程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份课件,而是一套智能学习系统,一款有温度的产品。学生在进入爱学堂学习系统之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