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鬼魅:滑坡与泥石流的防范自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9:53:47

点击下载

作者:侯红霞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泥沙鬼魅:滑坡与泥石流的防范自救

泥沙鬼魅:滑坡与泥石流的防范自救试读:

前言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是一个与各种灾害相抗衡、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艰难历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相对集中,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突发性疫情、火灾、爆炸、交通、卫生、恐怖袭击等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潜伏”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危险因素,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人员伤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幸。这些事件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安全风险中,而且谁也无法预料自己在何时何地会遇到何种灾难。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不要等到地震来临时,才想起不知道最佳避震场所的位置;不要等到火灾发生时,还想不起逃生通道在哪里或是不知道灭火器怎样使用;不要等到车祸发生时,因惊慌失措而枉自送了自己的性命;也不要等到遭受人身侵害时,才想起当时不该疏忽大意……

古人云:“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话就是提醒我们在平时就应注意防范身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曾经发生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倘若我们平时能够了解、积累一些有利于自我保护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并加以适当的训练,那么,当我们陷入突如其来的困境和危险时,就会镇定自若、从容应对,产生事半功倍、化险为夷的效果。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特别是青少年,掌握一些减灾自救的安全常识,是必不可缺少的。只有了解掌握这些宝贵的知识,才能在紧要的危急时刻,临危不乱、张弛得当,有方法、有步骤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各种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让广大青少年牢牢记住:你的安危,牵系全家的幸福,让我们给你的幸福再加一道保险!谁都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注意——危险时刻会发生!防患于未然,只有懂得更多自救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珍爱生命,关爱身边的人,让我们细读本书,一旦在身处危难时,我们才能够用科学的自救方法和救助他人的方法一道去守护危境中的生命!

心心相印,我们一起向前走,手挽着手,我们共同跨过逆境。我们一起努力,让脆弱的生命坚强起来,让宝贵的生命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第一章 山塌地陷——认识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有时候简称地灾,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形成的自然灾害。也就是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生产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改变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改变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与构造、破坏原来的岩石以及形成新的岩石等的自然作用。按营力的来源,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所谓的地质构造就是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并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图1图1 地质作用的结果

其中断裂和褶皱是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板块构造学是20世纪地质学对地质构造及地质作用的新认识。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坚硬的部分,它漂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较大的软流圈上面。

岩石圈中存在着许多既深又大的断裂,这些断裂把岩石圈分割成板块,全球共有六大板块。

地球内部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物质对流运动,使岩石圈破裂成为板块。板块形成后继续运动,发生分离、碰撞等现象。

通常地幔中的熔融物质沿板块间的拉张断裂带挤入,并不断向断裂两侧扩展,形成新的洋壳,而部分板块则随着载荷它的软流圈物质向下移动而消失在地幔中。

板块运动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图2图2 洪水泛滥

内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构造有一定的影响,使其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为地貌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给人类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该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般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不同。

如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盐度,大气曾经历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生物最早出现在地球形成约10亿年以后等。

人类乱砍乱伐,破坏环境,违反自然规律,地质作用会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灾害。如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图3图3 地质引发的地震灾害

虽然人类没有办法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

1. 地质灾害的主要种类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9种。它们分别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图4图4 积层增温导致煤层自燃(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图5图5 退化的土地(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图6图6 干涸的水库(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常见地质灾害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灾情重,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初步调查统计,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8年底,全国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5万多起,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2000多起。各种地质灾害共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毁坏房屋达几千万间。此外,地质灾害还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通讯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几亿到几十亿元。图7图7 山体滑坡

目前,国土资源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图8图8 地面塌陷

2. 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1)地质灾害对危害对象的作用方式

地质灾害对危害对象的作用方式可概括为3种:直接危害、间接危害和深远危害。

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造成人员伤亡,破坏房屋、铁路、公路、水电工程设施,威胁城镇、村庄安全,威胁财产、牲畜、机械设备、各类物资、工农业产品等。其作用方式是灾害体与危害对象直接作用,灾害直接造成破坏或损失。图9图9 地质移动引发房屋倒塌

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耕地、草场、农作物、经济林等,造成农牧业减产,恶化农牧业生产条件,造成工厂停工、交通运输中断、水电工程效能降低等,以及人们为防治地质灾害和恢复生产的各种支出费用增加。其作用方式是地质灾害与危害对象不发生直接作用,而是由灾害的连锁反应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以致减产、停工、效能降低,而造成破坏或损失。

深远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等。这些资源和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需经过漫长的周期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其作用方式是不造成直接危害或损失,但其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将造成地质灾害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进而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深远危害。图10图10 地质灾害严重(2)形成危害的表现形式为造成人员、牲畜伤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具有突发性特点。地质灾害一旦发生,无论是人类还是牲畜等都很难避让或逃脱,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为800~1000人,经济损失约40亿元,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例如美国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低于25人)。

例如,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根据震后各县市初步统计结果,震区诱发的地质灾害达13628个。其中,滑坡9549处,崩塌3406处,泥石流673处,形成堰塞湖34处,直接经济损失达438.012亿元。威胁居民点和临时安置点共计约13577处。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大致占地震灾害总死亡人数的1/3,其中,四川省31个灾难性滑坡死亡4996人,最严重的一个灾难性滑坡,即北川县城的王家岩滑坡死亡1600人。图11图11 堰塞湖

破坏村镇、矿山、企业房屋建筑物及工程设施,造成财产、物资、机械设备等损失或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均可以对村镇的房屋、各种建筑物和工程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破坏,同时也造成与上述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相关财产、物资、机械设备等损失或破坏。中国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城市有59座,县级以下城镇400多个。一些地质灾害严重的城镇不得不搬迁重建。我国有100多个大型企业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灾难的危害,一些企业被迫搬迁或停产废弃;有55个大型矿山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灾难的危害。这些都造成大量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图12图12 地裂涌出褐色泥浆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均可以对铁路、公路、航运、水电工程等各种交通运输线路及工程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破坏。例如,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造成公路2482处损毁,总长约636千米,危害桥梁21座。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均可以破坏土地资源,冲毁或淤埋公路、铁路、引水渠等。冲毁耕地、草场造成农牧业减产,形成间接损失。冲毁或淤埋公路、铁路可能造成交通中断,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及物资供应,形成间接损失。冲毁引水渠会造成水渠断流,影响浇地及居民用水,因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形成间接损失。例如,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损毁农林地共计124平方千米。

破环资源环境,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均可破坏各类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并使生态环境恶化。冲毁耕地、草场不仅造成农牧业减产,还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特别是耕地恢复缓慢,造成耕地面积减小。采矿形成的地裂缝可能改变水资源环境,使地下水位下降,甚至是将地下水引入矿井,造成矿井疏水增大,浪费电力资源。地质灾害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是目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图13图13 泥石流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性与分布

中国地质灾害发育总体上具有如下特点:

1. 群发性地质灾害与降水、地震等诱发因素关系密切。我国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在岩土、斜坡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降水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某年降雨量明显增大时,这年为地质灾害高发年;当某一次降雨为暴雨或特大暴雨,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这次降雨也可能诱发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发生。此外,一次强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更是极具群发性。如1920年宁夏海原8.0级地震共诱发次生地质灾害667处, 2008年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共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万余处。图14图14 发生群发性地质灾害现场

2. 突发性除个别滑坡为低速蠕滑,对居住在滑体上的村民房屋造成变形、开裂为缓发性灾害外,大多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均为突发性灾害,一般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突发性灾害往往难以预料,具有瞬时性(发生历时短)、速度快(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的特点。如陕西陇县庙岭梁滑坡,1988年8月13日突然发生滑坡,滑距约40米,从开始滑动到结束仅几分钟;2005年9月20日,陇县地区普降大暴雨,在神泉-关山的公路两侧引发多处泥石流,冲毁公路20余处。

周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地质灾害与年降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约10年不规则的周期性。丰水年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偏高,且形成波浪起伏的灾害顺序。其次表现在同一年中,雨季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7~9月份降水高峰期更为集中,具体发生时间大多和降水同步或滞后。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如下:

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受地质环境条件制约,越是地质环境差的地段,地质灾害越集中发育。特定的地形地貌、岩土条件、斜坡结构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我国85%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川滇藏地区以及湘西、鄂西地区。其中,滑坡灾害是最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而在滑坡灾害中,黄土滑坡约占35%。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高发的地区。该区地形切割剧烈,高低差相对较大,以中低山及黄土残塬、梁、卯为主;岩土体风化破碎,大部分地区具有多元结构;发育多条NW向及NE向断裂等。这些都是地质灾害形成的有利条件。因此,在断裂带发育地带,地形变化剧烈的地带及岩土结构复杂的地区都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并且大都具有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图15图15 岩土体风化破碎

地质灾害的成因

地质灾害是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活、生产以及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破坏现象或过程。地质灾害是地质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是地质动力活动及地质环境变化要素,主要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与它们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的异常变化。

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素,主要包括人类的生命健康、生活生产和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人类对地质灾害的抗御活动。这两方面属性分别作为灾害体和受灾体共同构成地质灾害,并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程度或规模。图16图16 检查地质灾害防护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不发生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就不会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地质灾害;同时,如果没有人类及其各种活动,或者人类具有充分的减灾能力,能够完全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的破坏作用,也不会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在那些地质动力活动比较微弱,地质环境比较稳定的地区,地质灾害很少发生;在人类出现以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只是伴随地球运动和演化而发生的地质动力现象,构不成灾害;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些地质动力现象就时刻危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生存与活动的方式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地质灾害的抗御防治能力有所差异,所以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也不相同。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各种自然条件控制,其次受耕植、放牧、采矿、引水和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以及受灾体类型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不同:崩塌、滑坡、泥石流属于外动力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气候、水文、植被等条件控制,其次受耕植、采矿、工程建设以及破坏植被等人为活动影响;地裂缝主要受新构造活动、岩土、水文地质以及人类开采地下水、采矿等活动控制。图17图17 过度采矿也会引发地质灾害

各种条件对地质灾害活动的作用不同,可概括为两种类型: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条件,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或激发因素。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地貌、岩土体性质与结构是其形成的主要基础条件,强烈的现今构造活动(地震)和暴雨、洪水以及采矿等是其形成的激发因素;地裂缝——岩土性质与结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是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构造运动、采矿、开采地下水等是其形成的主要激发因素。

地质灾害受灾体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与密度;城镇及房屋、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工程设施;畜禽、耕地、农作物、草场;公用与私人财产类型及价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土地、水、生物、矿产等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其他减灾措施。图18图18 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护工作

上述各种条件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能否形成以及地质灾害的灾害程度:当地质灾害活动作用于受灾体,并超过受灾体的抗御能力时,受灾体发生破坏损失,即出现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活动条件越充分,地质灾害活动的能量和规模越大,活动越频繁,受灾体的数量和密度越高,对地质灾害的破坏作用越敏感,防治能力越差,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越高,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地质灾害监测手段与方法

选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测量监视地质灾害活动以及各种诱发因素动态变化的工作,称为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是预测预报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因此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地质灾害监测的中心环节是通过直接观察和仪器测量记录地质灾害发生前,各种前兆现象的变化过程和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活动过程。图19图19 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

此外,地质灾害监测还包括对影响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条件的观测。例如,降水、气温等气象观测;水位、流量等陆地水文观测;潮位、海浪等海洋水文观测;地应力、地温、地形变、断层位移和地下水位、水化学等地质、水文地质观测等。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主要有:卫星与遥感监测;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直接观测与仪器台网监测。不同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和监测的有效程度不同。

总的看来,目前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水平还比较低,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要求。今后地质灾害监测的发展趋向是:全面提高监测能力,丰富监测内容,实现各种监测方法的相互配合,提高信息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加强专业监测的同时,在灾害多发区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化监测工作;把地质灾害监测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以及环境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综合监测网络。图20图20 正在进行地质监测

你知道吗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很多,可归纳为三大类: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调查,访问调查和现场调查。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调查:主要是利用遥感影像、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进行判断。这种调查方法速度快、效率高,可节省人力资源,但费用较大,而且难以确定早期地质灾害的形成时间。访问调查:主要是对知情人员或当地居民进行访问,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时间、发生过程,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现场调查:主要调查灾害体的规模、形态、灾害现象,必要时进行山地工程勘查,包括钻探、开挖浅井和探槽等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程度、发生频次和概率,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避让

地质灾害的预防应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建筑物远离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二是在灾害点进行监测预警并立警示牌。主要包括下列措施。图21图21 地质灾害

1. 新建房屋建筑选址应避开陡崖或危岩体、冲沟沟口,建在平坦安全的地区。

2. 对已建或在建的建筑物及居民点逐一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不留死角。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居民区,建议当地政府立即组织转移至安全的地方,避让地质灾害。

3.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人口聚集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做到每个灾害隐患点都有专人监测,并确定撤离信号。一旦遇到险情,及时组织群众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4. 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立警示牌,提醒在山区道路上行进的人员和车辆注意安全。图22图22 房屋建筑应避免建在陡崖处

5. 把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地方政府、交通、铁道部门,并提出加强巡查、避让危险和排除危险的建议。

6. 经常发生滚石、飞石等山区道路附近,应立警示牌,提醒在山区道路上行进的人员和司机注意观察,防范山坡上的滚石、飞石。

7. 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村镇干部的作用,提醒广大群众,外出活动要时刻注意观察,防范地质灾害。

8. 对威胁主要流域的地质灾害应加强监测,注意汛期由于降雨、河床水位上涨引发的岸坡失稳坍塌、滑坡、泥石流。图23图23 河床水位上涨

你知道吗地质灾害等级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l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的治理

如果城镇和居民点位于地质灾害高危险,且无法避让的地区,应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监测预报、工程防治、生物防治。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图24图24 地质水文监测1. 对隐患点安装监测仪器,及时对灾害进行预报和预警,确保人民生命安全。2. 对滑坡、崩塌隐患点采取喷锚加固、削坡卸载、堆压坡脚、填埋裂缝、修建挡墙、修建防护网、浇注搞滑桩等措施,加固边坡的稳定性。3. 对泥石流沟谷以修建排导槽、栅栏坝防护为主。4.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或地区,进行生物工程防治,以种植树、草等植被为主,加大边坡的保水固土能力。5. 修建小型水库,加强沟谷调洪蓄水能力,降低洪水或泥石流对居民点的威胁程度。图25图25 对泥石流进行防护

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减灾的基本途径是:减少灾害活动的频次、减轻灾害活动强度或活动规模——特别是避免或减少各种人为灾害以及人为自然灾害活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受灾体或增强受灾体的抗灾能力,避免或减少受灾机会,减轻灾害破坏损失程度;实行有效的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措施,减少灾害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灾害的社会危害。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制定减灾规划和紧急预案,实施各种防治工程等;综合减灾——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工程减灾与非工程减灾相结合,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减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社会化减灾——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民众共同参与减灾,形成广泛的社会减灾体系。

山崩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地质变化,给人们生命、财产和正常生活带来损毁的自然灾害。自然科学界对于地质灾害的定义是: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有30多种,较常见的、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有: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和裂缝,由地质灾害引起的道路损毁、河流改道和堰塞湖等。此外,还有人为施工、采矿、毁林和战争等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如矿区地面塌陷、矿震、水土流失和地下水污染等。图26图26 山崩

1.山崩是怎样发生的?

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的现象,有的地方俗称“山剥皮”,通常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区,泛指组成坡地的物质,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现象。暴雨、洪水或地震可以引起山崩。人为活动,例如伐木和破坏植被,路边陡坡开凿,或漏水的管道也能够引起山崩。有些山崩现象不是地震引发的,而是由于山石剥落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在雨后山石受润滑的情况下,也能引发山崩;而由于山崩,大地也会震动引起地震。

一般在山崩前,山崖上的岩石通常早就风化疏松了,部分岩石已分崩离析,如果到了无法维持的程度,就要自然塌落。自然塌落造成的山崩,通常规模和范围较小,一旦有强烈地震发生,就会发生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山崩,造成严重灾害。有时,由于强烈地震的摇动,还会使较平缓山坡上的石块随坡滚落,形成山崩现象。另外,在有冰川和雪山的地区,如果发生融冰或雪崩,也会引起山崩的发生。图27图27 雪崩也会引起山崩灾害

一般来说,山崩包括坠落、倾覆、滚动、滑动、流动和不易察觉的潜移。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崩下,发生突然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山崩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滑坡,土体、岩块或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下滑运动。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多发生在坡度小于40°~50°的缓斜坡上。约有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滑坡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土质滑坡又分为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质滑坡又分为沉积岩滑坡、风化岩浆岩滑坡、变质片岩滑坡等。按滑动体厚度分为浅层滑坡(厚数米)、中层滑坡(厚数米至20米)、深层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规模大小悬殊,有数十立方米,数百至数百万、数千万立方米,乃至数亿或数十亿立方米。滑坡的运动速度差异也很大,有慢得人们的肉眼都难以觉察的滑坡,也有快

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动具有间歇性。滑坡的运动方式是滑动,有牵引滑动、推动滑动,都使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宏观上的完整性。图28图28 崩塌导致行走困难

2.山崩可造成哪些灾害?

山崩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灾害损失。首先,山崩会使山脚下的生命和财产全部埋葬于崩落的岩石和泥土之中;其次,山崩会损毁道路、桥梁和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再次,山崩塌落的乱石往往堵塞山谷、河道,形成堰塞湖,引发洪水泛滥。举例来说,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8.5级大地震中,就引起了大范围的山崩,塌落的乱石堵塞了河道,形成堰塞湖,湖水上涨,最终引起湖水泛滥,淹没了下游65公里处的瓦尔迪维亚城,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1976年5月29日中国云南龙陵的两次强烈地震中,震中附近100多平方公里范围的广大山区,发生了多处山体沙土和石块崩塌及顺坡滚落现象,损毁了大片稻田,堵塞了许多沟壑、河道,一个电厂也遭到严重破坏。在2008年5月12日中国的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中,山体崩滑塌落的乱土石,不但埋葬了很多生命、财产,还损毁了道路交通,使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无法通达;更严重的是,崩滑物堵塞了多处山谷河道,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幸亏处理和预防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次生灾害和生命财产损失。图29图29 崩塌也会损坏公路

你知道吗山崩的预防山崩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预防的。首先,我们要尽量避免在山崖等易发生山崩地质条件的地方建筑房屋,不在山岩下修建居民区和住处。其次,对山脚下必须修建的道路、桥梁等设施,要适当地修筑防坡坝进行防护,或用钢筋铁网对山体进行护理,只要留心预防,就可能使山崩灾害降到最低程度;再次,如果发现山上有可能坠落的危石,要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在山下生活的居民,要定期对山体进行检查,发现有山体裂缝或欲坠岩石,及时处理或离开。

第二章 山走地滑——可怕的滑坡灾害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失稳,沿着坡面内部的一个(或多个)软弱面(带)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剥皮”等。

认识滑坡

滑坡体的物质成分就是那些构成原始斜坡坡体的岩土体,而斜坡坡面上的其他物质(如雪体、冰体、货物、动植物体等)顺坡面下滑都不是滑坡现象,甚至坡面上的岩块、土块等岩土碎屑物质零星地顺坡面下滑也不属于滑坡现象。

滑坡是发生在地壳表部的处于重力场之中的块体运动,产生块体滑动的力源是重力。

滑坡下部的软弱面(带)即滑动面(带)是发生滑坡时应力集中的部位,斜坡坡体在这一位置上发生着剪切作用。自然界中的许多所谓“岩崩”、“山崩”现象实质上仍是滑坡现象。但是从滑坡体解体后的各个局部块体来看,它们在滑动背景中还同时发生了倾斜甚至翻滚,块体之间还发生挤压和碰撞。这样的滑坡具备了一些崩塌现象的

特征,所以又往往被统称为“岩崩”或“山崩”。这类滑坡可以看作是滑坡与崩塌之间的过渡类型,称为崩塌性滑坡。图30图30 山崩的结果

坡体内的软弱面(带)往往有很多,有的坡体内同时发生滑动剪切的软弱面(带)也不止一个。有的滑坡虽然只有一个发生剪切作用的软弱面(带),但随着边界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向上或向下转移到一个新的软弱面(带)位置上继续发生剪切滑动作用。

整体性是滑坡体的重要特征,滑坡体至少在启动时呈现整体性运动。许多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也都还能大体上保持自身的完整状态,但也有些滑坡体因岩土体结构、滑动面(带)起伏、含水量、剪出口位置等原因而发生变形或解体,从而表现为崩塌性滑坡,或更进一步转变为崩塌、坡面(或沟谷)泥(石)流。

通常情况下,滑坡是包含着滑动过程和滑坡堆积物的双重概念。滑动过程带来灾害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滑坡堆积物是滑坡运动后的产物,它不仅是指那些直接参与了滑动过程后停积下来的物质——滑坡体本身所形成的堆积物,而且也包括由于滑坡作用的影响而间接形成的堆积物,如水下的浊流堆积物、滑坡堰塞湖中的静水堆积物等等。图31图31 岩崩落下的巨大石块

一个完整的滑坡可由以下要素组成:

滑坡体——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阶地)——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图32图32 滑坡床

滑坡周界——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而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为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当然,上述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完全具有。

什么是滑坡侵蚀

在概括滑坡的概念时,用“整体的”滑动就不能将有时是分块运动的滑坡包含进去;以“缓慢的”来归结,就不能把高速的滑坡包含进去;而用“某些自然因素影响下”就不能把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滑坡包含进去。对同一事物来说,对它的看法也会随着不同的观点角度而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把滑坡说成一种常见的山地地质灾害,会给社会与经济建设带来一定损失的斜坡变形破坏事件的是灾害学家;把它认为是一种表示动力地质作用、物理地质自然现象的是地质学家;而将它称为坡体运动现象、以水平位移动为主的变形现象、指边坡或山坡各种破坏的统称则是希望铁路能安全运营的铁道部门。图33图33 滑坡侵蚀

侵蚀一词已被地学界应用了很长的时间,当初,外营力的夷平地质作用就是用侵蚀来表达的。在柯兹缅柯的著作中,把土壤侵蚀引入了水土保持界,之后,各国对其的运用渐渐广泛起来,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采用此概念,迄今为止,它仍然被我国使用,对其定义的概括较为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有: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在陆地表面,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及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的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图34图34 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从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定义对土壤侵蚀的定义中少了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这个作用对象,这就使之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两种定义则没有本质的区别。

地质侵蚀是指水流对坡面、河床等的破坏作用,它的含义远远不及土壤侵蚀的含义广泛。对土壤侵蚀的定义进行分析,我们知道,作用力是土壤侵蚀的必须条件,被作用对象是这个作用力的承受体,从而使之发生破坏、运移、沉积现象。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土壤侵蚀认为是岩土体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的破坏、搬运和沉积过程,这个定义相对要简单一些。

滑坡侵蚀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1. 滑坡既是应力的来源,又是被作用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破坏也会作用于本身,即其本身就是一种重力侵蚀现象。

2. 滑坡侵蚀体是多个侵蚀体的复合体,因为有其他侵蚀体在其滑动过程中发育。比如,远距离搬运、高速运动的滑坡侵蚀体的各部位就有差异,其前部是泥流,中部是土流、沙石流,后部则是基岩或土体。图35图35 基岩大山崩

3. 滑坡侵蚀既作为母质体,又作为侵蚀体,使滑坡侵蚀体在经过多次滑动后再次滑动。最后,滑坡侵蚀体就会以一种松散堆积体为形式“为各类侵蚀提供母质,即物质来源,如水力、重力、人力等,最终将滑坡侵蚀体转化为土流和泥石流等。

滑坡侵蚀可以依据上述的观点定义为:在重力作用下,坡体上部分岩土体沿着一定的破裂面发生破坏,并向下向前滑动,在不远处堆积的过程。这样定义的滑坡侵蚀是一种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有五种类型,即滑坡侵蚀、崩塌侵蚀、滑塌侵蚀、溜坍侵蚀、泥石流侵蚀。

滑坡的分类

1. 滑坡的不同分类(1)按滑坡体物质分类

此类滑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土质滑坡、半岩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此外,按照物质的类型和性质,还可以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图36图36 土质滑坡(2)按滑坡诱发因素分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根据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人们将其划分为多种类型,如:地震滑坡、暴雨滑坡、冲刷滑坡、融冻滑坡、侵蚀滑坡、渗漏滑坡、加载滑坡、人为(工程)滑坡和液化(浮涌)滑坡等。(3)按滑坡发生时代分类

此类分类方式比较特殊,可将滑坡分为三种类型,即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它是以河流侵蚀期作为划分滑坡发生时代的依据。图37图37 因暴雨引起的滑坡(4)按滑坡体规模大小分类

以滑体体积反映滑坡规模大小为主要指标,将其分为:

微型滑坡:此类滑坡的规模最小,体积在1万立方米以下;

小型滑坡:此类滑坡的体积在1~10万立方米之间;

中型滑坡:此类滑坡的体积在10~100万立方米之间;

大型滑坡:此类滑坡的体积在100~1000万立方米之间;

特大型滑坡:此类滑坡的体积在1000~1亿立方米之间;

巨型滑坡:此类滑坡的规模最大,体积在1亿立方米之上。(5)按滑坡的运动速度分类

根据滑坡在滑动过程中的速度,将其分为:

蠕动型滑坡:此类滑坡的滑速最慢,在0.1米/秒以下;

慢速滑坡:此类滑坡的滑速在0.1~1.0米/秒之间;

中速滑坡:此类滑坡的滑速在1.0~5.0米/秒之间;

高速滑坡:此类滑坡的滑速在5.0~20米/秒之间;

剧冲型滑坡:此类滑坡的滑速最快,在20米/秒以上。(6)按滑坡受力状态分类

此类滑坡与力有关,所以,可以根据受力情况将滑坡划分为:

牵引式滑坡:此类滑坡首先发生滑动的部位是滑坡体前部,由于失去支撑,后部坡体随即也会发生滑动情况,滑坡范围的扩展状况是由前向后的。

推动式滑坡:此类滑坡与牵引式滑坡不同,首先发生滑动的部位是滑坡后部,然后,由于推挤作用,前部坡体随即也会发生滑动情况,滑坡范围的扩展状况是由后向前的。

混合式滑坡:结合以上两种滑坡的特性,在前后共同作用力下发生的滑坡。

滑坡体的力学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受益于这种分类方案,它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能够合理地布置有效滑坡治理工程。图38图38 山体滑坡造成损失严重(7)按滑动面埋藏深度分类

为了满足工程上的需要,可以按照滑移面的埋藏深度将其分为:

表层滑坡:此类滑坡极易施工,其滑面埋深在3米以下;

浅层滑坡:此类滑坡容易施工,其滑面埋深在3~10米之间;

中层滑坡:此类滑坡可以施工,其滑面埋深在10~30米之间;

深层滑坡:此类滑坡施工有困难,其滑面埋深在30~50米之间;

超深层滑坡:此类滑坡很难施工,其滑面埋深50米。(8)按易滑岩组分类

可以根据易滑岩组种类将滑坡分为10种类型,即融冻滑坡、偶滑地层滑坡、黏土滑坡、红色地层滑坡、煤系地层滑坡、玄武岩地层滑坡、半成岩地层滑坡、千枚岩地层滑坡、砂板岩地层滑坡、黄土滑坡与红色黏土(岩)滑坡。此处,我们只把红色地层滑坡和煤系地层滑坡作为重点介绍。

红色地层滑坡:红层是一套中生代红色、紫红色砂页泥岩互层地层的简称,它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受其中遇水后易泥化、软化的页岩和泥岩的影响,如果出现岩层与坡向相同的倾向情况,那么,顺层滑坡和地层的松散堆积物沿岩层风化面,就很容易发生基岩面滑动的情况,而由红层所形成的滑坡堆积物则更容易发生再次滑动的情况。地表水下渗的通道往往就是红层中的陡倾角裂隙,当出现暴雨时,坡体极易突然滑动,因为暴雨会形成极大的孔隙水压力。不过坡体很快就会恢复稳定状态,因为孔隙水压力会随着坡体的滑动大幅度降低或立即消失掉。图39图39 山体滑坡奇观

1982年、1989年和2002年,重庆市境内和四川东部因为暴雨,致使孔隙水压力突然增大而引发了滑坡,其中有85%以上就是在红层中发生的。鸡扒子滑坡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实例,它是在侏罗系地层中发生的老滑坡的局部复活现象。尽管该滑坡在多年之内都是稳定的,但是,1982年7月18日14时,连续的暴雨使得它再次快速滑动起来,在几个小时之内,就滑移了100~300米,其滑坡体有1200米长,300~850米宽,体积估计有1300万立方米,最后,滑坡前部进入了长江。连续的暴雨和暴雨过程中因小滑坡引起的侧方石板沟堵塞,使得坡体完全承载了上游的汇水,从而使空隙水压力不断增大,引发其复活。

红层滑坡的规模有小有大,其中,小的滑坡体积仅仅数千立方米,而大的滑坡体积可达数千万立方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其滑动速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受孔隙水的压力或滑动面倾斜度的限制,如果滑动极为快速,那就说明孔隙水压力很大或滑动面较陡。

煤系地层滑坡:一些灰色砂页泥岩地层中含有的煤层常被称为煤系地层,它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上覆地层沿煤层或其顶、底板黏土岩层滑动的现象就常常发生在煤系地层中。此类滑坡往往有着很大的规模,在贵州西北部煤田区和川南煤田区,就有一些是巨型滑坡。此外,还有次一级滑坡经常发生在这些巨型滑坡之上。较易发生滑动的还有煤系地层所形成的松散堆积物。

这里有一个煤系地层滑坡的典型实例,即贵州大方县城里的古滑坡。该滑坡体有着极大的规模,其长为2300米,平均宽为1600米,体积约4.4亿立方米。滑坡体有着明显的分级,能清楚地辨别滑坡平台、阶坎,出水点广泛分布在沿各级滑坡间的阶坎处。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与生产中的大量废水随着坡体漫流而下,又没有对原有的排水系统进行修补,因此,导致几处表层滑坡得以复活,造成损失与灾害。四川古蔺县复陶-柏阳坝古滑坡,可以说是中国滑坡之最,滑体的平均厚度为250米,最厚处达到300米,表面积为10平方千米,体积竟达25亿~30亿立方米。因为滑动,其上部的煤层已经随着坡体而流失,尽管如此,滑坡体之下仍有厚75米的煤层,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图40图40 山石防护网

能直接影响坡体稳定性并诱发大型滑坡,且能导致古滑坡复活的积极因素是地下采空。人为因素在煤系地层滑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明显的诱发作用。

滑坡的形成

1. 滑坡变形与作用力的关系

滑坡之所以能发展并形成最终破坏,总是和一定的内外营力对斜坡的改造作用相联系的,这些作用对滑坡稳定性造成的影响有的是可逆转的,有的是不可逆转的。它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变滑坡的稳定性:(1)改变斜坡的外形,实际上是改变了坡体的临空状况及应力场。属于这方面的作用包括流水、海、湖(包括人工湖泊)的蚀淤,泥石流的侵蚀刨蚀和堆填以及人工开挖、堆放等。图41图41 人造荒山很容易发生滑坡事件(2)改变坡体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质,即降低斜坡的抗变形、抗破坏能力。属于这方面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冻融作用和地下水的作用等不可逆因素以及水的浸湿软化作用等可逆因素。图42图42 风化作用也会形成滑坡(3)改变坡体、岩体的应力状况。属于这方面的作用包括地下水动水压力和空(孔)隙水压力的作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地震力、人工爆破震动力以及开挖坡体、工程荷载等。这些动力如果已使斜坡造成变形或破坏,其影响为不可逆的,否则为可逆的。

在影响某一滑坡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中,往往可以确定起关键性作用的主导因素,这些因素是在斜坡演变历史中不断降低斜坡稳定性的动力因素。某些可逆因素,如降水、洪水、地震及气温的变化等,可以使已接近失稳状态的斜坡突然破坏,称为触发或诱发因素。

各种动力因素对滑坡的作用又往往集中在坡体的某些部位、某些面或某些带中。坡体中的这些活跃面(带)与斜坡中的软弱结构面(带)和应力集中带一样,对坡体的演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些原来并非最薄弱的部位,由于它是某种动力作用的长期活跃带,随着作用的进展,它甚至可成为斜坡演变的控制带,则该动力因素为导致坡体稳定性不断下降的主导因素。

2. 滑坡主导因素(1)岩土地质类型

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作用下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黄土、黏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岩土力学强度较弱与较坚硬岩层互层结构的碎屑岩组亦利于滑坡的形成。图43图43 凝灰岩(2)地质构造及岩土结构

岩层中的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裂发育的斜坡,平行和垂直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结构面是产生滑坡的内在地质环境条件。(3)地形地貌

相对高差较大,山体坡角陡,即坡角大于10°、小于45°、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山体滑坡的内在地貌环境条件。特别是在斜坡向与岩层结构面倾向一致时易于滑坡的形成。(4)地下水作用

地下水使岩土软化、降低岩土的抗剪和黏结强度,产生动水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是产生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图44图44 页岩

3. 滑坡诱发因素(1)大气降水与滑坡关系的研究。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的滑坡是发生在降雨期间或降雨之后,一个地区的滑坡发育程度有随降雨量增多而增强的规律。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对降雨与滑坡灾害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均从降雨历时、降雨量、降雨强度及降雨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的成果具有特定的应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本区域或相类似的地区。另外,对于不同物质组成的滑坡体,降雨过程对其影响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渗透性和排泄能力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图45图45 强降雨也会诱发山体滑坡(2)沟谷、河流、湖泊、海洋水的作用

岸坡的形态、岩土类型、组成结构及地质构造条件、风化程度等,是影响库岸再造的内因。不同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岩土边坡具有不同的抗剪强度和抗冲刷能力,它们决定着最终库岸再造的范围、作用强度和再造类型。而库水的涨落、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以及地震等因素则是库岸再造的外因,尤其是库水涨落、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不仅会导致岩土抗剪强度降低,而且会引起岩土自重及动、静水压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岸坡的稳定。地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诱发大规模岸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水库蓄水后影响库岸再造的外界因素而言,无疑是河水位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水的长期浸泡作用。如前所述,特别对于细粒土来说,饱水强度远远低于天然含水时的强度。当岩(土)体强度逐渐降低,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岸坡将产生坍塌,甚至整体滑移型破坏。②水波浪的冲刷作用。受其影响岸坡一般产生侵蚀——剥蚀型再造。岩质岸坡一般表现为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岸体受冲刷后,产生剥落;土质岸坡则表现为波浪顺坡面回落,牵动表层的土层并将其带入库中或造成坍滑。③水涨落对水文地质参数的改变效应。库水的涨落导致岩(土)体中水文地质条件改变,也即使岸坡中的地下水静、动水压力发生突变,这对覆盖层深厚且透水性较差的土质库段影响较大,易发生整体滑移失稳。④地表水、地下水的联合作用。暴雨期间,来自库岸流域内的地表水、地下水使土体饱水、富水、自重加大,一方面表现为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则起到肢解岸坡岩土的作用,对各种类型库岸再造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影响。(3)人为工程活动破坏坡体平衡作用

①开挖坡脚与增加荷载。由于建筑、填方、倾倒、筑堤等引起边坡超载。另外,边坡削方挖土、堆积物搬迁与增加荷载使坡脚压力增大,坡脚下部失去支撑,在斜坡上增加荷载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而失去平衡,致使沿软弱面下滑。图46图46 堆积物搬迁也会引起滑坡

②地下采掘活动引起地表坡体失稳。地下大规模的开矿采空区及坑道密布,会造成山坡坡脚增大和引起顶板岩层的变形,进而引发滑坡。

③人为开挖形成斜坡或增大原有坡体的坡脚。在采石、修路、大型建筑场地及基础开挖等工程活动中,往往有破坏坡脚岩土人为增大斜坡角度的现象,或将原本不存在斜坡的山体或平台人工开挖后形成了较陡峭的边坡,从而为滑坡创造了条件。

④人为提高地下水及地表水位,造成斜坡失稳。当水库区蓄水后,水位提高,加之库岸边坡的再造,促使滑坡的发生。

⑤爆破、重型运输等引发的动力震动促进山坡失稳滑坡。(4)地震的作用

地震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使斜坡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二是造成地表形变和裂隙增加,降低岩土的力学强度,引起地下水的变化。于是,在触发滑坡的滑动和促进滑坡体的形成等方面创造了条件。(5)乱砍滥伐人为活动

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以便水体的渗入而诱发滑坡。图47图47 乱砍滥伐也会促进山体滑坡

4. 滑带土

滑坡与其他斜坡变形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一个或多个相对明确的滑动面(带),滑动体沿该面(带)运动。滑坡的发生与否常常取决于滑动面(带)土体的应力状态和强度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滑坡的形成机理就是滑带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国外对滑带土研究较早的是伏斯列夫,他对黏土进行剪切试验时,除观测到不均匀变形外,还发现与主剪切面斜交的破裂面;今井秀喜等研究裂缝产生机理时,用黏土模型做剪切试验,把先出现的羽状裂缝称为雁行排列的张裂缝,把羽状裂缝强烈切割的部分称为破碎带;斯开普敦等对滑带(面)厚约20厘米的剪切区进行微观构造研究,也观察到一些间断排成阶梯形的倾斜破裂面与主剪切面斜交(交角为10°~30°),指出其显示脆性破坏,并称其为里德尔剪断,该剪断形成于滑动之前;恰连科用高岭石做剪切试验,认为大多数土和岩石的剪切破坏形式与里德尔结果相似;福本正安指出,当剪应力达到破坏强度的53%~78%时,即会产生蠕变破坏。

多年来,尽管不少学者对滑带的作用、滑带的变形和性状、岩性特征、滑带组成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系统的滑带研究、滑带的形成机理、滑带的微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要想从根本上认识滑坡灾害,就必须对滑坡的重要组成部分——滑动带进行从表象特征、物质组成和成分变化、天然状态及滑动状态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形因素及过程、微观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其形成机理和变形机理,最终准确地认识滑坡的形态特征、规模及诱发因素,从而达到有效防治滑坡灾害发生的目的。

滑坡的分布特征

1.全球性滑坡灾害区域分布

发生在斜坡上的滑坡是一种地貌灾变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地球的表面尽管只是由平地和斜坡两种地形单元组成,但是,它仍有着多种多样和极其错综复杂的形态。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轻易看出平地的面积远远小于斜坡的面积。而且,只要是斜坡地形,滑坡就有产生的可能。在水底,特别是海底,也有极为突出的表现。在陆地,滑坡可能在坡度很缓的斜坡上发生。例如,在唐山地震区,地震液化作用不仅能轻易地对坡度在8℃以上的地段产生影响,甚至能使5℃以下的河流岸坡发生滑动。由此可见,滑坡分布的全球性特征取决于斜坡地貌单元分布的广泛性。图48图48 治理滑坡

2.我国的滑坡灾害区域分布

我国滑坡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各省(区、市)均有分布。总体来说,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西安-兰州-玉树-拉萨一线以东之间区域,因同时具备滑坡发育的山地地形和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气候条件,是我国滑坡分布的密集地带。其中以西部地区(西南、西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宁夏及甘肃等省(区、市)最为严重。据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400多个市、县、区、镇,1万多个村庄受到滑坡灾害严重侵害,有详细记录的滑坡灾害点约为41万多处,总面积为173.5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截至2000年)。

此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公告统计,2001年全国共发生滑坡灾害3034起,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云南、重庆、福建和四川等省(市);2002年滑坡灾害最严重,全国共发生4万余起,分布在福建、湖南、云南、四川、重庆、广西、湖北、新疆和浙江等27个省(区、市);2003年全年共发生滑坡灾害8973起,主要发生在陕西、重庆、四川、湖南、云南、湖北、安徽、广西以及贵州等省(区、市);2004年全国共发生滑坡灾害9130起,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广西、安徽、福建等省(区、市);2005年,全国共发生滑坡灾害9359起,主要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重庆、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市),其中福建省滑坡灾害最为严重,全省全年共发生滑坡灾害5934起,占2005年全国滑坡灾害发生总数的63.4%;2006年,全国共发生滑坡灾害88523起,主要分布在湖南、福建、广东、江西、广西等省(区),其中湖南省全年共发生滑坡灾害78641起,占2006年全国滑坡灾害发生总数的88.8%。图49

你知道吗滑坡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分布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发生时,或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因素的作用时间,如在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滑坡的危害

1. 滑坡的直接危害

滑坡的直接危害是指滑坡在形成、发生、运动过程中对人的生命财产、各种建筑设施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破坏作用。

根据滑坡所造成的危害对象可分为:(1)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包括滑坡发生过程中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家畜家禽和其他物资财产的损失。一次不大的滑坡灾害在人员密集居住的地方,也能造成巨大的灾难。1987年9月1日四川巫溪县发生了一次仅7000立方米的岩崩,但是给县电力公司的宿舍楼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坏,在这次事故中,98人死亡;1997年7月17日,同样还是四川,兴文县发生的金凤村滑坡,仅3500立方米的体积,发生时正是村民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赶集的高峰期,造成53人死亡,40人受伤;2001年5月1日晚,重庆武隆县城发生的1.2万立方米的崩塌性滑坡,摧毁了一幢9层的宿舍楼建筑,造成79人死亡,7人重伤。图50图50 滑坡危害人类生活(2)对水利水电的危害

水库坝岸发生滑坡、崩塌就会直接危害到大坝枢纽工程;近坝库岸如果发生大型滑坡、崩塌,坠入库中激起的高大涌浪就会危害大坝的安全;库区两岸发生大量滑坡、崩塌,废弃物流入水库,造成泥、沙淤积,缩短水库使用寿命;如果灌溉渠道发生滑坡、崩塌,就会填实渠道、中断通水,甚至数百米渠道基础全毁,造成整个灌区瘫痪。1963年10月意大利瓦依昂水库近坝库岸发生体积为2.5亿立方米的特大型滑坡。滑坡高速冲入库中填满整个坝前库容,激起达几百米高的巨浪,冲毁下游数万米的工程设施和村镇,造成2500人丧生。图51图51 山体滑坡崩塌也会形成砂淤积(3)对道路工程的危害

滑坡、崩塌对铁路、公路建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在铁路、公路建设的选线过程中,一次大型滑坡造成的灾害或崩塌形成的堆积区,都会迫使线路改线或绕道行驶。否则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进行治理,使整个建设预算大大超出预期投资;若在道路选线过程中忽略或错判了老滑坡、古滑坡的存在,就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复活,更要花费巨资去治理。

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如果是施工方法和工艺不当,或者在道路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潜在滑坡的防治和危险高边坡的加固,很容易就引发工程滑坡或崩塌的发生。工程滑坡、崩塌有很大的危害,能够造成施工人员伤亡、增大防灾投资和延长工期。比如因为滑坡的发生造成川藏公路改线。虽然在工程初期已经作了初勘,但是在设计阶段却没有防治工程设计,所以在施工阶段也没有按照先治滑坡后开挖路基的工序进行,2002年5~8月工程开挖过程中引起了较大范围的滑动,被迫停工对此滑坡进行补充详细勘察和防治工程设计,不仅延长了一年以上的工期,而且追加投资近2000万元。

在道路工程竣工后,试运行初期,如果在施工中对潜在滑坡的危险认识不足,没有做好必要的防治措施,或者因为加固措施不到位,致使道路运行初期就有可能产生滑坡、崩塌。滑坡对道路造成的危害,也许只是阻碍交通1~2小时,也可能将道路完全掩埋,连续数日交通中断,如果毁坏路基或桥梁,则会造成中断交通数月以上。20世纪90年代初期,川藏公路318国道在西藏境内发生滑坡,近400米长的路基滑入河边,造成交通中断一年以上。后来临时在滑体中部开出一条便道通车,每年也都时通时断,直到2000年再次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对滑坡进行治理,对公路进行抢救性修复之后,才使得这段公路基本畅通。(4)对广大耕地、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滑坡、崩塌灾害对耕地、森林植被也有非常严重的危害,前面提到的中阳村滑坡毁坏田地47公顷,发生在千将坪的滑坡毁坏田地近33公顷。1996年9月18日四川西昌市关把河中上游发生了400万立方米的大型滑坡,堵断河流以后,形成高30多米的土石坝,滑体上13公顷的森林全部倾倒毁坏,有的甚至被埋没。图52图52 山体滑坡导致大面积的植被破害(5)对工矿、城镇建设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西部山区几乎所有工矿都受到过滑坡、崩塌的危害,大部分的县乡级城镇都受到过滑坡、崩塌的危害。四川金阳县城就在一个老滑坡体上,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城中心也是一个老滑坡。1933年岷江中上游发生地震时,千年叠溪古城毁于一旦。

2. 滑坡的间接危害

滑坡的间接危害是指滑坡发生后造成的次生灾害和影响。主要有:(1)滑坡堵塞河流造成淹没危害

滑坡堵塞河道以后,不仅会对河道上游造成淹没危害,而且被堵河坝溃决的话还会对下游造成溃坝形成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如2000年4月9日,在西藏林芝地区易贡藏布扎木隆巴支沟发生滑坡,并形成岩崩→滑坡→泥石流的灾害链,堵断河道,形成近100米高的土石坝,使上游水位迅速上涨50多米,淹没了上游良田耕地667公顷。60天后大坝溃决,形成特大洪水并冲毁了下游近100千米沿河两岸的道路、桥梁、耕地和村庄,造成很大的伤亡损失。(2)阻断交通带来的次生危害

1995年7月28日大渡河上游康定县境内落鹰岩发生岩崩,阻断大渡河,造成河水断流达半个小时之久,毁坏公路200多米,交通被中断半年之久,使上游多个乡镇的生产生活物资、农副产品全靠人背马驮来运进运出,严重影响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3)大型滑坡灾害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危害

一次大型的滑坡、崩塌灾害不仅造成当地的重大经济损失,还会给受灾群众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甚至给周围居民造成很长一段时期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滑坡的成灾模式

直接成灾是指滑坡、崩塌发生过程中直接对滑体上和滑体前方的各种物体和生物造成的直接破坏作用。称为直接成灾模式。

除了造成的直接破坏,滑坡、崩塌还会造成间接破坏,例如滑坡造成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诱发洪水,淹没了建筑设施,导致通信交通中断等,不但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还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创伤。图53图53 滑坡崩塌也会堵塞河道

滑坡和崩塌都不是单一的自然灾害,在他们发育或者发生的同时会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反之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也会如此,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灾害链。认识灾害链的形成和产生规律,对防范和抑制灾害的发生和扩大有着良好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有哪些灾害链:

1. 单一型的自身灾害链

崩塌→滑坡灾害链:崩塌诱发滑坡在自然界中是很普遍的现象,犹如人堆积废弃物一样,堆积多了,对坡体产生影响,就会引发滑坡。崩塌引发滑坡的原理也和这个类似,崩塌下来的崩积物不断加载坡体的重力,或者堆积成坡体,最终导致滑坡的发生。

滑坡→崩塌灾害链:若坡体较陡,且滑坡剪出口的位置高于坡脚,那么就可能会转化成为崩塌灾害。因为滑坡体滑离发生时,会呈向前倾倒趋势。

滑坡重力型地震灾害链:由滑坡造成的重力型地震不同于我们一般所知的地震灾害,能够引发重力型地震的滑坡往往是大规模且体积庞大的滑坡。

2. 由其他灾害引起的滑坡、崩塌灾害链图54图54 山体崩塌灾害

一些滑坡和崩塌的产生,是由于地震、降水等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此种情况构成的灾害链主要有:

地震→滑坡、崩塌灾害链

暴雨→滑坡、崩塌灾害链

山洪→滑坡、崩塌灾害链

洪涝→滑坡、崩塌灾害链

干旱→滑坡、崩塌灾害链

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灾难不仅仅停留于地震,地震后的不断降水,引发的灾害链是多方面的。仅滑坡就多达1.5万余处,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1/4。

再例如,2006年,重庆云阳因为干旱引发滑坡。因为持续高温,致使土地严重缺水、开裂,使本身已经沉睡的古老滑坡再次苏醒,形成典型的“旱滑坡”,滑坡致使村庄遭到严重破坏,多间房屋倒塌。

3. 由滑坡、崩塌引起其他灾害的灾害链

由滑坡、崩塌引起其他灾害的灾害链,例如泥石流、堰塞湖、洪水和局地干旱等。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链:滑坡、崩塌灾害转化为泥石流灾害的方式有饱水的滑坡体、崩塌体被整体诱发后,饱含的水将其液化,从而形成了泥石流;当滑坡体、崩塌体遭遇洪水时,相互融合而形成泥石流;滑坡体、崩塌体滞留在沟谷内,待洪水来时,形成泥石流。

滑坡、崩塌→涌浪灾害链:如上文提到的1963年,在意大利北部,因滑坡引起的维昂特大坝大洪水就是这种情况。滑坡体拍进水库,因为速度快,将峡谷加深到400米,但此滑坡运动并没有停止,一部分山体更是冲上对岸,弹起140米高,将水库中的水压了出去,这股涌浪可谓是滔天巨浪,瞬间将卡索村较低地方完全摧毁,而这个地方已经比水面高出260米,加上洪水达到坝顶上方245米这个高度,表明洪水至少高出河床约500米。图55图55 严重干旱也会诱发滑坡崩塌

我国也有类似事件。如1961年,湖南柘溪水库大坝上游1550米处的塘岩光水库,在蓄水初期,引发了1651万立方米的滑坡,激起巨大涌浪10次,且延续了1分钟。摧毁了施工现场,并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滑坡、崩塌→堵江淹没→溃决洪水灾害链:此种灾害链主要发生在峡谷区,例如汶川地震造成的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若不是及时疏通引流,造成的灾害定是极其巨大的。此外堰塞湖又分为完全堰塞湖和不完全堰塞湖。但无论是何种状态的堰塞湖,都会对下游地区造成危害。

滑坡、崩塌→坡面洪水灾害链:此种灾害链主要是指因为滑坡和崩塌导致的堵塞水利工程中的盘山渠道,道理和堰塞湖差不多,都是因堵塞而使水溢出造成的灾害。这种灾害链多发生在降水多的雨季,尤其是暴雨更容易导致灾害的发生。

滑坡→局地干旱灾害链: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大型滑坡地区。因为滑坡体解体的原因,使一些地表径流转为地下水而变得短小。地下水顺着坡体排泄,很难存留在坡体上,更别说露出坡体,回到坡面,故而造成了小范围的干旱区。

4. 由其他灾害引起滑坡、崩塌后再转化为其他灾害的灾害链

多种灾害相互诱发的情况在自然界中很常见,由其他灾害引发滑坡和崩塌,又由滑坡和崩塌引发其他自然灾害,这也是一种灾害链。(1)暴雨、山洪、洪涝→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链

有些时候这些灾害很难被分开,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诱发,最后形成了很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暴雨可以引发山洪,山洪造成水灾又可引发洪涝灾害。而这三种灾害又可诱发滑坡和崩塌,滑坡和崩塌与山洪洪水混合形成泥石流灾害。图56图56 洪涝灾害(2)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

因为崩塌而使坡体上面存有大量堆积物,如果在暴雨或者多雨季节,雨水对坡体产生作用,本来已经负重很大的坡体,发生滑坡,到山脚时与洪水相容,形成泥石流。(3)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链

由地震引发的滑坡我们上面已经做过详细的讲解,在这里不再多作解释,地震后往往伴随着强降雨或者持续降雨,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几种情况,诱发泥石流。主要表现为:一,因地震导致的滑坡堵塞流水,形成堰塞湖,湖水到一定程度溢出,与滑坡、崩塌堆积物混合形成泥石流;二,地震导致水利工程及水坝发生滑坡,水坝中的水涌出,伴随滑坡形成泥石流;三,因为地震引发滑坡中,有一部分是饱水坡体,在运动中,水将固体物质液化而逐渐形成泥石流;四,由于地震,致使坡体物质沿其液化层发生解体以及滑动,从而引发泥石流。(4)地震→滑坡→堵江淹没→溃决洪水灾害链

强震区所特有的灾害形式是地震→滑坡(含崩塌)→堵江淹没→溃决洪水灾害链。多发生在我国西部山区具有活动性的断裂带上,如甘南北西向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川西的南北向构造带,还有高山峡谷地段。图57图57 万亩农田被淹没

滑坡灾害统计与评估

2003年11月,我国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规定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等级确定标准。滑坡、崩塌是地质灾害中的主要灾种。

灾害统计要做到非常精细,要实事求是,不能虚构,不能漏项,力求准确。灾害统计是灾害评估的基础,如果统计不准确,评估就会出现误差。灾害统计主要由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四部分组成。其中,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是《地质灾害预防条例》规定必须统计的内容,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对灾害全面分析评估的需要,因此也要统计。

1. 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包括因灾害直接受伤的人数和直接死亡的人数。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要分别统计,不能合起来写伤亡多少人。(1)受伤人员统计

在统计因灾害直接受伤人数时,轻伤和重伤不光要分开统计,还要按国家有关文件的划分标准进行。(2)死亡人数统计

因灾害死亡的人数包括灾害发生时死亡的人数以及灾害发生后经过抢救无效死亡的人数。灾害发生后到现场抢险救灾发生伤亡事故的人员,不属于因灾害死亡的人数。

2. 直接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滑坡发生过程中对地表房屋等建筑设施、生态、耕地、物质财产和自然人文景观等危害折合成的经济损失。图58图58 山体滑坡危害耕地

3. 间接经济损失

由滑坡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是多种多样,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中断交通带来的损失

国家干线铁路、公路由于灾害断道停运一个小时或者停运一天,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如果停运一个月,可想而知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若一条通往山区乡村的公路,因灾害断道一个月,就会严重影响外面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进和乡村农产品的运出,甚至会造成乡镇工矿企业产品积压、停工、停产等损失。(2)堵断江河带来的损失

堵断江河所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因灾害堵塞大坝上游的回水淹没乡村、城镇、铁路、公路和其他设施,给上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失。大坝溃决以后,冲毁下游的桥梁、道路、森林、农田、村庄和城镇,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间接损失常常超过直接损失。图59图59 桥梁破坏(3)毁坏机关、工矿、学校带来的损失

造成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上班,工矿停工、停产,学生无法上课,其他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4)中断通信线路带来的损失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游玩都离不开通信,如果损坏了通信线路,带来的影响和间接损失是很大的,如果要说带来多大的损失,统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图60图60 被滑坡摧毁的房屋

4. 对社会环境影响

一次大的灾害在社会上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如谣言四起,人心不安,少数人盲目外逃避灾。坏人趁机兴风作浪,治安状况下降,甚至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有些滑坡灾害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无法恢复与重建。文物被毁后无法再生。

降雨与滑坡的关系

降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的距离可以说是很近。但降雨是导致斜坡失稳最主要的触发因素之一,与滑坡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暴雨频次、降雨时间、降雨的周期变化、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雨型等对滑坡的影响方面。

1.滑坡发生与暴雨频次和降雨周期的关系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境内,暴雨与滑坡发生的频次最高的是7月份,其中暴雨频次占总数的30%~44%,滑坡占统计总数的31%~35%。当然这是全国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个具体区域,例如川北山地和甘南地区,暴雨与滑坡的次数最多的时候则是8月份,分别占总数的39%和57%,6月份发生滑坡最多的是四川岷江的上游地区,占总数的31%。

一个区域的降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则被称为降雨周期,分为月周期、年周期等,但统计滑坡的周期一般是以年来计算的。如果在同一个区域内的不同地点发生大量的滑坡,那么这属于较短的周期特征,一般持续时间在1~10年之间。若是同一区域内同一地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