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注评配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5:20:41

点击下载

作者:刘克庄,谢枋得编选,杨万里,等注评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千家诗(注评配图)

千家诗(注评配图)试读:

前言

陈伯海

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谈到古代士君子人格修养的途径时,曾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作概括。套用这个模式,是否也可以说,现代社会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养成,应该是“兴于科教,立于法制,成于人文”呢?科技与法制固然重要,而缺少人文关怀,现代人格精神的建构终竟是不完整的。人文植根于人性的深处,虽也随时代生活而起变化,但在纷繁多变之中仍有其恒定不易的根基,这就是为什么人文教育经常要倚仗传统,把开发传统资源充当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明乎此,便不难揭示当前普及古典诗歌的重要意义。

普及古典诗歌有多种渠道,一个关键性的措施是提供好的诗选,这可以由现代人用现代眼光重加编纂,也可以采用曾经流传并有定评的选本,因为其中必定有成功的经验在。若取后一种做法,则《千家诗》不失为古代普及读物中心的上选。《千家诗》有一个长久流传的过程。现有的本子原由两个单本合成: 七言部分原题《增补重订千家诗》,署谢枋得选、王相注; 五言部分题《新镌五言千家诗》,由王相自选自注。其中谢枋得系南宋未年人,而王相生当明末清初,年代相距甚远,且有关史料中从未提及谢枋得编有此书,故今人多断言书乃明人所编(录有两首明人诗),甚或为王相自编,托名谢枋得。这个推论也可斟酌。因为明代诗学在“前后七子”复古思潮的笼罩下,长时期来以宗唐黜宋为基本倾向。而七言的《千家诗》不仅唐宋并取,其收录宋人诗在数量上还超过了唐人,更录有不少理学家的作品(开卷以程颢居首,朱熹接续,似有微意),显然与明代诗坛的主流风气不一。在今传两种明本中,题《明解增和千家诗注》者经鉴定为明中叶的抄本,其中未录两首明诗,且有注、有图并有和作,表明原书确已流传了一段时间。由此推断,七言《千家诗》很可能出自宋元人的旧本,后经明代传播演变,最终由王相增补修定,并与其自选的五言本合为今本。此外应提及的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匠的祖父曹寅所刻《栋亭丛书》中收有署名“后村先生编集”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简称《后村千家诗》,后人遂径认《千家诗》编者就是刘克庄。今本书即考虑到上述情况,署名为刘克庄、谢枋得编选。

今本《千家诗》编定后,在有清一朝得到广泛流布,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列为最受欢迎的蒙学课本,至有“三百千千”之称。它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原因在于: 一、 选诗数量适中(220余首),合乎初学的需求; 二、 所选皆近体佳篇,短小、明白而饶有情趣,易于成诵和习作;三、 包容面宽广,计选作者125人,风格多样,唐音宋调兼顾; 四、 按诗体分编,每种体类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列,便于把握效仿。当然,作为旧时代的选本,也会有不适合今人需求的地方,如选有较多的应制诗和朝省诗,有的篇章道学气嫌重,完全不录古体诗等,这些缺陷大多是由时代造成的。

现在出版的《图文本千家诗》,是原有文本外加以注释、点评、诗人小传,并配以相关的图画,这样就把选诗、导读和形象演示结合起来了,更有利于古典诗歌的普及。愿本书的出版能引起更多读者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爱好与钻研,进一步激发其积极的人生思考与人文关怀!

卷一 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午天: 中午。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将谓: 一定会认为。

哲学家常常居高临下地分析人们思想中的迷津,指导着人们的实践,甚至在作诗时也仍忘不了要“告诉”人们一点什么。“你们不要认为我是装作少年快乐状呀,我心里实实在在是快乐啊。”岂止是“余心乐”,诗人还要告诉别人他在“偷着乐”。唐诗抒情是通过景语“体现”出来的,宋诗抒情是通过独白“告诉”出来的,这在哲学家写的诗中尤为明显。言唐诗与宋诗的差别,这也是一种观察角度。(山谷诗)云: 西风壮士泪,多为程颢滴。《林下偶谈》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泗水: 河流名,发源于山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 不经意地。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诗歌,难以句摘品评,其艺术性来自一首诗的整体效果,是谓之“浑成”。唐诗还保持着这一特点。自宋代以后,“好诗”的标准渐有变化,诗家往往好争一联之胜,一句之奇。朱熹这首有名的诗,其好处全来自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语带机锋,富有哲理。当然,诗歌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语录体诗了。晦翁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最活泼者。《宋诗精华录》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声细细: 宋词演唱的特点是“浅斟低唱”,“语音软美”。

此诗开篇说理,结句以景语道情语,故别开生面。何以见得“春宵一刻值千金”?以下三句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当时情景:月色、花香、楼台、歌舞、秋千、夜景,它们分别触动着读者的视觉、嗅觉、听觉,整个场景是美丽香软的。幸福和快意总是那么短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故曰此时此景“一刻值千金”。殿阁位次春帖,自欧公、涑水之后,惟有坡老因颂寓规,不但求工乐府而已。《式古堂书考》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清景:清新之景。

匀:纯。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上林: 本指上林苑,此指都城园林。

本诗紧扣“早”字写春色,从记实和想象两方面着笔,构思新颖。初春时节,柳树刚吐出黄芽,还来不及长成柳叶,远远望去,颜色斑驳不纯。此为实景描写。后两句作假设: 如果等到繁花似锦时再出来游春,那时只能是“人看人”完全没有“清景”可赏了,诗人凭借其敏锐的感觉,先得春机,自得其乐。虽缘春色而作,却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公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唐诗评选》

春夜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金炉: 香炉。残: 断续。

剪剪: 微风貌。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恼: 撩乱。

本诗题原作《夜直》,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至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眼看就要实现多年的政治抱负,诗人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写下此诗。寒夜将尽,漏声已残,诗人信步走到庭院,迎面吹来阵阵春风,还带着丝丝寒意。想到要面对即将到来的种种复杂情势,诗人想了很多,直站到月亮偏西,花影移上栏杆。本诗看似写景,实则写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荆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之上。《沧浪诗话》

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酥: 奶油。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皇都: 京城。

一场春雨后,古老的都城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了,到处迸发出勃勃生机,但还不是生机盎然。远远望去,春意似乎遍地都是,走近一看,却什么也看不到。这就是早春的感受。它让你莫名其妙地感动,无端地兴奋,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诗人在表达这一切的时候,运用了通感和反衬两种修辞方法,以酥比春雨是通感,最后两句是反衬,并配合使用“最”、“绝”等极端性的字眼,达到了更为强烈地传达感情的效果。景绝妙,写得也绝妙。《批韩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 酒名。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tong): 太阳初升的样子。

新桃: 新桃符,旧时用来驱邪的桃木板。

本诗纯用白描手法,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一幅辞旧迎新的热热闹闹的场景: 放爆竹,饮屠苏,打开一扇门,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感受扑面而来的春风,换上新桃符,祈求新一年的平安……整个场面喜气洋洋,欢快酣畅。诗歌表面上写迎新春,实际是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实施后的愉快心情。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荆楚岁时记》

上元侍宴

[宋]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建章: 本指汉代宫殿,此泛指皇宫。

御炉: 皇帝所用的香炉。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鹄立: 伸直脖子站着张望。

一朵红云: 指皇帝出行时盛大而华丽的仪仗。

上元应制诗,既要写出节日气氛,又要写出皇家威严。太实则俗,譬如都下暴发户,虽富却不脱粗鄙; 太枯则陋,一副乞儿相,有失大家规范; 直接赞美则近腴,不赞美则近傲。如何戴着脚镣将舞跳好,颇费心思,往往非高才硕学不能办。宋人论文,每重馆阁体,以其词汇富赡,一派雍容华贵气象。苏轼此诗,可看作此类作品的典范之作。诗歌没有直接去描写宫殿的壮丽、歌舞的美妙、宴会的豪华,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浅浅提及,蓄而不发,以氛围写场景,虚中见实。东坡随意吐属,自然高妙,奇气峍兀,情景涌见,如在目前。《唐宋诗举要》引方东树语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律: 古代以十二音律比拟一年十二个月。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生意: 生机勃勃。

参差: 长短不齐。立春之作,贵在写出春回大地时的那种勃勃生机和希望。从实际经验来看,乍立春,余寒料峭,不可能马上能见到满地春光春色,但作者却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错觉: 一入春天,似乎冰雪天气立即减少了,草木已知道春天的来临,眼前春意盎然,就连春风吹动水面仿佛也牵动一片绿意……全诗从想象出发,写出了诗人逢春之喜和对新年的向往之情,体现了哲学家总是在虚拟世界(张栻)诗平淡简远,德人之言中找感觉的特点。也。《鹤林玉露》

打球图

[宋]晁说之

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三郎: 唐玄宗的小名。

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

九龄: 张九龄,唐玄宗前期的宰相,以直谏著称。

韩休: 唐玄宗前期的宰相,以忠直著称。

风流皇帝宋徽宗在以奸臣蔡京为首的官僚集团的引导下,耽于享乐,奢侈无度,国事日非。徽宗本来多才多艺,尤好蹴踘,无赖高俅就以此一技之长位至显贵。这种反常的政治局势不得不让宋人想起历史上相同的一幕: 唐玄宗在他统治的后半期,荒于政事,沉迷女色和游艺,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大唐江山气数至此为一大转折,迅速走向衰退。诗人见到唐玄宗打球图,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意在借古讽今,对宋朝统治者以当头棒喝。晁氏世居都下昭德坊,其家以元祐党人及元符上书籍记,不许入国门者数人,以道其一也。《老学庵笔记》

宫词

[唐]王建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紫阁: 本指仙居楼阁,此代指朝元阁。

仙人掌: 仙人承露盘。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朝元日: 皇帝朝见玄元大帝的日子。

以宫廷生活为诗料的诗词称为宫词。朝家之事,多为斧声烛影,外人罕得其详。有秘密的地方就有宝藏,有宝藏的地方必有挖宝人,王建就是这批挖宝人中较著名的一个。皇家宫阙(包括行宫)其庄严华丽自不待说,而皇帝行礼的仪式更是极尽奢侈豪华。如何将这种场景摄入绝句之中,颇有讲究。一言以蔽之,专言气象可也。本诗上联言宫阙之壮丽庄严,神秘气息扑面而来; 下联言今皇帝乘舆前往行礼,仙气淋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王建宫词,俱以情事见奇。《唐诗镜》

廷试

[宋]夏竦

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衮(gun)衣: 古代天子王公所穿的衣服。

动: 飘动。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纵横: 才情奔放。丹墀(chi): 本指宫殿前的台阶,后代指皇帝。

宋人有所谓“馆阁文字”之说。这类诗文对词藻和意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华丽、威严、富贵气等。《宋诗纪事》卷九引《青箱杂记》记载: 夏竦试制科,廷对出,大臣杨徽之见其年少,对他说:“老夫他则未知,惟喜吟咏,愿丐贤良一篇以卜他日之志。”夏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徽之于是知道他将来必有大出息。诗的前两句写皇帝亲临主考,场面庄严肃穆; 后两句写应试者(即诗人自己)才华横溢,透露出诗人无限的自信与自负。皇家气派与不世英才相得益彰,流光溢彩,这是本诗独到意境之所在。夏郑公竦……少好读书,工为诗。文靖读其句,深爱之。《东轩笔录》

咏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朝元阁: 唐代在骊山建的祭祀场所。

长杨: 泛指古代宫苑。残月西沉,晓风拂面,东方泛白。诗人从江南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陕西临潼,不等天亮,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起身直奔华清宫。登上朝元阁,冷风从耳边呜呜地吹过,诗人仿佛听到从遥远年代传来的秋声。诗歌通过一系列衰飒意象,描绘了今日华清宫的荒凉破败,这不但与历史上华清宫的盛极一时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也与诗人此正甫(杜常字)大寺自河北移使秦前的心理期待构成巨大反差,在这种感凤,元丰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过华清,有诗四首,词意高远,气格情的巨大反差中,诗人的感慨已在风雨清古。声中表露无遗。《河上楮谈》

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群玉山: 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瑶台: 传说神仙居处。

传说此诗乃李白为杨贵妃作。前两句用联想的手法,描写贵妃的惊世之美: 彩云般的衣裳,如花的脸庞,她是那样光彩照人,就像春风吹拂下朝露焕发出的光芒。这两句是比拟性的实写。后两句化实为虚,想像贵妃的居住环境: 下一次见面,不是在群玉山顶,就会在瑶台的月光下。从全诗来看,李白并没有正面着笔写贵妃之美,而是从侧面入手,虚实结合,通过一系列如梦如幻的神仙境界来烘托所描写的对象,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回想余地。“想”字妙,得恍惚之致。《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题邸间壁

[宋]郑会

荼縻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荼縻(tomi): 蔷薇科植物,花有清香。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应说: 应该是。

常山: 县名,在今浙江。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写法上,与杜甫的《月夜》诗全同——从对方着手,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这种反常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厚意。本诗后两句连写想像中妻子的两个细节: 因思念而神思恍惚,敲断了玉钗,独自一人喃喃自语。情景刻画逼真,传神达意,极富“现场感”,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笔飘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入李、杜深格。《玉壶诗话》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 指成都雪岭。

东吴: 今江苏省南部一带。

此诗似为题画而作。写法上有两点极富创意。首先,着色鲜明均匀,如黄、翠、白、青等等; 其次,诗人写景极富层次感,有点现代摄影中推拉镜头的味道,由下至上,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有全景,有特写,井井有条,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少陵诗笔捷悬河。刘敞《编杜子美外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袅袅(niao): 轻微吹拂。崇光: 华贵的光彩。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微风吹拂下,海棠花泛出华贵的光泽。在这美好的夜晚,诗人担心海棠花会一睡不醒,所以,燃起明亮的蜡烛,照着这株艳丽的鲜花。传说唐玄宗一次在沉香亭召见贵妃,恰好贵妃醉酒不能应召,玄宗笑着说:“不是贵妃醉了,而是海棠花还没醒。”玄宗以贵妃喻海棠,苏轼以海棠喻美人,活用典故,不露痕迹。先生尝作大字如掌书此诗,似是晚年笔札。《注东坡先生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贵自然。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文,有不期然而然之妙,唐人能有之。《而庵诗话》清明[宋]魏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萧然: 清冷的样子。

野僧: 山野里的僧人。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乞新火: 寒食节禁火三天,到清明节前重新生火,故称“新火”。

魏野是宋代有名的隐士,作诗以清苦著称。本诗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在清明节那天的寂寞萧条之状。今人有句曰“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人的寒窗生涯于此可见一斑。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清明节实际是带有游乐性质的节日,它改变了以前清明节侧重于祭奠先人的传统,增加了欢乐气氛。这一天,红男绿女结对出外踏青郊游,饮酒作乐。知道这一点,有助于理解诗人写此诗时的感情状态,从而可以更加深切地理解本诗。魏野字仲先,其诗固无飘逸俊迈之气,但平朴而常不事虚语耳。《玉壶野史》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鹅湖山: 地名,在今江西铅山县。

豚(tun)栅: 猪圈。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桑柘(zhi): 黄桑,类似桑树的一种植物。

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进行,《荆楚岁时记》说:“社日,西邻并结综合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后飨其胙。”一般来说,春社是祈求大地之神赐予好收成,而秋社则是谢神赐予了好收成。进入封建时代,社日作为民俗活动,重点由娱神转向娱人。本诗前两句写农村庄稼长势喜人,鸡壮豚肥,必将是一个丰收年。后两句从侧面着手,通过描绘村民个个醉醺醺的模样,极力渲染了社日热闹、尽兴的场景。极村朴中传出太平风景。《唐诗别裁》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 此指唐代皇宫。

五侯: 用汉代五人一起封侯典。泛指贵族之家。

京城里万紫千红的鲜花到处开放,皇家水池边的百年御柳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只见一队队人马从宫里走出来,原来他们正把皇帝赐予的象征新火的蜡烛分送到各个贵戚大臣家里。绝句的长处在截取生活场景的“横断面”,通过典型意象或场景来表达中心意思。本诗即抓住“赐新火”这一寒食节特定的景象,极具代表性。前两句写景为这一特定场面作了极好的背景烘托。可谓裁剪有法。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批点唐诗正声》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酒旗: 古代酒店用的旗帜,又称酒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 指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本诗在绝句艺术上独树一帜。一般来说,绝句只截取生活的当前情景,以有限写无限,但此诗却能超出常规之外。首先,本诗空间辽远,场面阔大迷离; 其次,时间跨度大。总的来说,此诗以巨大的时空视角来写江南的春天,读来又并不觉空泛。因为诗人在设色和取景上做到了色彩鲜明、景致具体,如红与绿的色彩对比,酒旗、寺庙、楼台等具体物象以“千里”、“四百八十”等大数目使之延伸扩大,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内涵。字字着色画,此种风调,樊川所独擅。《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上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日边: 此指天子身边。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是一个下第举子复杂心态的记录。中了进士,成了天子或高官的门生,进入候补文官队伍,前途一片光明,命运尽在掌握。诗前两句中的“天上”、“倚云”指新第进士们沐浴着浩荡皇恩,后两句写诗人自己。荷花开在秋江边上,它不会因春风吹拂而盛开(荷花在夏秋之际开放),故曰“不怨”。其实这只是反语而已,诗人在此要表达的,既有对幸运及第者的羡慕,又有对自己不合时宜的嘲解,情感比较复杂。高蟾诗思虽清,务为奇险,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然落第诗曰……盖守寒素之分,无躁竞之心,公卿间许之。孙光宪《北梦琐言》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短篷: 有篷的小船。

藜(li): 草本植物,古人常用它制作手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本诗写对春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诗歌一气呵成: 在古树阴里系好小船,拄着拐杖过了桥,霏霏细雨淋湿不了衣裳,杨柳风吹到脸上没有一丝寒意。古人常用“目击道存”来表达独到的、妙不可言的个人感受。诗人对杏花丝雨、杨柳轻风的美妙感觉,正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王维诗句“山雨疑无路,空翠湿人衣”常让读者莫名地感动;而本诗“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也同样能激起我们心中鲜活的感觉,仿佛春天就在身边。美好的诗句常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这首诗就是这样。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芛气。如“沾衣”云云,余深爱之。《娱书堂诗话》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嫌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屐(ji)齿: 木制鞋留下的印痕。

柴扉: 用木条编成的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风俗,节假日期间,公私园林都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以来游人数众多为荣。这一次,诗人想游之园却紧闭着,为什么呢?原来这座园林已很久没人居住,周围长满了苍苔。但春天无处不在,“寂寞花无主”、“纷纷开且落”原来并不一定只指山野间的花草,都市里也有类似情况。小园主人虽然不在,但花草依旧逢春再发,它勃勃的生机甚至连围墙都挡不住,一枝火红的杏花却越过墙头向外伸了出来。“窥一斑而知全豹”,那满园春色该是怎样?诗人不说,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偏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吴融《杏花》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 县名,在今山东省。

琥珀: 树脂化石,光泽晶莹。此喻指美酒色泽。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的诗总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可贵,从而使你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更容易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所包含的人生意蕴。李白不会让悲戚之语搅乱你的心情,也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把一己之忧戚强加给读者。李白总是那么热情奔放,自信乐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上时时散发出豪杰与富贵之气,即使是平常的日子,例如在乡间小路边的便民店喝点小酒,伴随诗人的仍是名酒、鲜花、玉碗、琥珀杯,一饮千钟,不知今夕何夕、他乡故乡。也许是李白写出了人类最理想的自由境界和我们本应有而不得的生活,所以,他的诗代表着一种高不可及的艺术颠峰。太白豪放,此诗仿佛。《批点唐诗正声》

题屏

[宋]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呢喃: 此指燕子的叫声。  底事: 何事。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芝山: 地名,在江西省波阳县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有名的诗句。言意二者关系让历来的哲学家们颇伤脑筋,而文学家涉足这一领域,更搅乱了哲学家们本已理不清的思路。“岂曰无媒,不可说也”,“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情事之羞涩微妙,于此可见一斑。把理解的主动权全交给读者,这正是诗家惯用的“不言而言之”的文学手法。本诗即在向人们表达那种无法言说、刹那间感受到的天地会心所带来的淡淡的满足感。是诗人发现了自然界的奥秘,还是忽然对人生有所顿悟?不知道,说给你听也不会懂的,还不如让我独上芝山,看看山,听听风。拈花一笑,颔首会意,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之谓也。王荆公为江东提刑,巡历至饶按酒务。始至厅事,见屏间题诗云云,大称赏之。问专知官谁作,以季孙对,即召为之语,嘉叹升车而去,不复问务事。《石林诗话》

漫兴

[唐]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藤本植物,多用作拐杖。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颠狂: 风中飞舞。

此为杜甫随笔兴到之作,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意为之,以寄时慨。春天将残,诗人心情更恶,拄杖来到芳草洲边,看到江边杨柳在随风起舞,水中片片桃花逐水而流。对于这两种自然景象,诗人分别冠以“颠狂”和“轻薄”两个极富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贬斥之意甚明。诗人同时所作诗还有“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之类句子,联系当时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背景,诗人应该是有感而发。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含今,无有涯端。王得臣《增注礼工部诗集序》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避秦:指为躲避秦末战乱而隐居深山。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津:渡口。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后,桃花源就成了乱世之人或遗民心中的圣地。宋代遗民谢枋得在避居福建时,给自己的栖居之地取名“庆全庵”,意即庆幸能保全性命于乱世的地方。诗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藏身,转眼又是一春,请溪水不要带走这里的花瓣,怕有好事的渔郎会随着花瓣找到这里,打搅我平静的生活。诗句之中透露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出诗人对栖居之地淡淡的满足,谢枋得《武夷山中》或者,表达了一种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坚决态度。

玄都观桃花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紫陌红尘:指游春队伍来来往往极其热闹。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唐代长安近郊著名的道观。

刘郎:诗人自指。

这是一首讽刺诗。京城大道上,宝马香车一队队疾驰而过,无人不说是看花回来。你们可知道,这玄都观里千百棵桃树,都是我刘禹锡离开京城后栽种的呢。诗人这样说实在是有所指。刘氏因参加政治革新而被上台的守旧势力贬到边远之地,十年后才被召回。如今,那些在他被贬期间靠投机上台的人一个个春风满面,得意洋洋,“紫陌红尘拂面来”活脱脱地画出了这帮得志小人的嚣张气焰。而“尽是刘郎去后栽”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字里行间流露出调侃新贵的味道。风刺时事,全用比体。《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因《玄都观桃花》诗再次招致守旧势力的嫉恨,很快又被贬出京城,这一次比上次贬得更远。十四年过去了,诗人在朝中大臣的推荐下再次回到京城。十四年的沧桑变幻,人事全非。当年盛极一时的玄都观此时已经开始荒芜,一半园地长满了苔藓,还种上了蔬菜。诗人来到这里,发现当年植树的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不禁感慨万端。平常自然景观的变化中包括了无限的社会风云,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倔强的个性。诗至中唐,渐失风人温厚之旨。《古唐诗合解》

卷二 七言绝句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涧(jian):两山间水沟。

黄鹂:黄莺。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常去州城西门外西涧(俗名上马河)游赏。此诗当是偶然即兴之作,但也应是悠然会心之作。情景相应,忽然触发。这从首句“独怜”两字中可以看出。独怜就是偏爱。诗人之所以偏爱这涧边一方小草、深树密叶中的黄鹂啼鸣,乃是他冲淡襟怀的观照。“野渡”两句,更是为后人所激赏。宋代以后,仿效者甚多。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图画。《唐诗笺注》

花影

[宋]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叠:指花影。 瑶台:本指西王母仙宫,此指楼台。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教:被。这首诗《千家诗》作者题为苏轼,为讥刺王安石变法几兴几败而作。此据谢枋得《叠山集》改正。诗的比喻意义是非常明白的:无耻小人随着政治风向的不断转换,忽然上台,忽然下台,一朝得意,一朝失败,似走马灯般地转换,终究还是上台得意之时为多。历史总是重复着这样的闹剧。这就好比太阳光下,花影扶苏,直爬上高台; 太阳落山,花影暂时消失; 但隔不多时,月光一出,花影依然摆动得意。善良的人们对其却无可奈何。此伤小人在位而不能去之之意也。

北山

《千家诗》[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陂(pi):蓄水处。

堑(qian):沟渠。 滟滟:水光闪闪貌。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晚年退居北山,过起表面上看来是很闲适的生活,但心情十分苦闷。看到执政者篡改他的变法举措,而他却无法再施展抱负,对此他十分无奈、愤懑。此诗即是这种心情的反映。北山的秀丽风光抹不去他心头的阴影,他席地而坐,久久地数着凋落的花瓣,一片,两片……然后起身,慢慢地寻找一方洁净的芳草,以至于延误了归家的时间。实际上他在寻找什么呢?寻找心中的一方净土?寻找过去变法时雷厉风行的日日夜夜?我们仿佛听到老人的喃喃自语声。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而字字细考之,若径隐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石林诗话》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红树:开满红花的树。

平湖:平静的湖面。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箫鼓:吹箫打鼓。

杭州西湖之春是美丽的。这首诗可以说是西湖春之圆舞曲。首句写湖边,次句写湖上,两句总写美的景:红树、碧草、湖光、白鹭,声彩秾丽,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而其中的花香莺啼,白鹭扑楞楞展翅飞动,连画师也画不出。三、四句写美的人:风和日丽,在夕阳箫鼓中,人们载着歌声归去。“不愁明月尽,自有夜光来。”结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可惜这样的歌声,不应该出现在南宋将亡前的宋理宗时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漫兴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桑青钱。

糁(san):米粒。 青钱:青铜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稚子:此指初生笋的嫩芽。 凫(xiao):野鸭。

这首诗是杜甫初到成都后不久所作。当时诗人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安定,曾写下较多数量的绝句来歌咏这闲淡的生活。本诗是《绝句漫兴九首》组诗中的第七首。观察的细微,描绘的自然,心境的平和是此诗的特点。杨花似雪,满地平铺如毡; 水面上是圆圆的小荷叶,一个“点”字将荷叶的轻、小、圆、嫩托了出来。尖尖的笋芽无人注意,却被诗人收入笔底,而凫雏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麓堂诗话》

春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一首著名的惜春诗,但写得惜而不悲,仍然别具一种情趣。诗写的是暮春景色,一阵急雨,花枝成空,风雨送春归去。蜂儿蝶儿见此地无春可采,纷纷到别处去追逐春光了; 同样地,诗人的心也被蜂蝶带走,一起去追寻春色。春天是美丽的,它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宋人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一开首引了十一首春归诗词作为入话,王驾此诗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作者换成了苏轼,恐怕是小说家的误记。又,王安石将此诗改动几个字后,收入自己的《临川集》中,可见他也激赏此诗。此诗盖讥炎凉之辈。《唐诗摘抄》

春暮

[宋]曹豳

门外无人问

落花

,绿阴冉冉遍天涯。

冉(ran)冉:此处为缓缓延伸的样子。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宋人李清照《如梦令》有句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诗首两句正是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但这里并没有丝毫的小儿女伤春情感,而是流露出一种“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情怀。花红瘦了,有芳草绿树浓阴; 莺声歇了,有池塘的蛙鼓,同样是生机盎然的世界,同样使人怜爱。生活总是美好的,有着多种色彩,就看你怎样去对待它和选择它。当然,也有人是这样来理解此诗的:美丽的花,美丽的莺声没有了,只剩下漫天的绿芜和聒噪的蛙鸣,花与莺代表着正义、君子,杂草、蛙鸣代表着邪僻、小人。那么,它变成一首哲理诗了。此诗专写暮春之景,宛然在目。《千家诗》落花[宋]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连理枝:同根异枝,古诗中常作为夫妻的比喻。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青帝:古代传说中的春之神。诗人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偏偏嫁给了市井俗子,终生郁郁不得志。可是她的心是善良的,还是愿普天下有情人生生世世相爱,白头偕老。诗全用比兴手法,喻指却十分显豁。首句喻新婚燕尔,乐事正浓; 次句喻无情风雨打散鸳鸯春梦; 三、四句喻愿老天作主,让恩爱夫妻不致中途分离。一片惜花惜春之心都化作对人世间美满婚姻的深情挚爱。前车之鉴,自我而止,这种心情令“妒花”句,“便相摧”,飘忽零落,不胜慨惜人可叹可敬。《名媛诗归》

春暮游小园

[宋]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一从:自从。

开到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天棘:即天门冬,叶退化,有线形叶状枝。

诗人站在暮春的小园中,呆呆地望着爬满墙头的天棘,眼前是一片碧绿。“太单调了。”他低声地发出一声叹息。他想起了春天的花事,那刚开过的荼,白色的小花,醉人的芳香; 再往前,有娇弱的海棠,艳艳地羞红了脸,似乎刚刚做过一个好梦,现在已经谢了; 还有那迎接春天的红梅,斗雪而开,满树繁红,增添了春天的雅韵,如今早已红销香残。一切都已过去了,春天带着她们走了,走得远远的,眼前只有这碧绿的天棘。诗人又低声地发出一声叹息。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艺概》

莺梭

[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掷柳:形容莺穿越柳枝时的迅捷。 乔:高大的树木。

交交:鸟鸣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此诗全用比喻、拟人手法。整首诗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又如一首春之交响乐。画面的中心是黄莺。它在春天的美景中穿梭来往,飞高落低,歌唱着春天的到来。三、四句是诗人的即兴联想:洛阳三月,繁花似锦,是莺儿花了多少工夫织成的?全诗充满了生香活色的流动美。后村诗……绝句尤不落旧套。《宋诗精华录》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书案:书桌。句谓瓦上雀影落在书桌上。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周易》,儒家六经之一。从表面上看,它是一部讲占卜的书,实际上其中充满了辩证法,有关于运动、转化、对立统一的精妙论述。封建时代淡于名利或仕途失意的士大夫,常把它与《老子》、《庄子》一起读,以消世虑。此诗作者正是在专注读《周易》时,忘却了时光的流逝,忘却了世情。他在看到了书桌上跳动的麻雀影子、落入砚池中的点点杨花后,才惊觉春光的老去。诗在闲适的氛围中,也稍稍流露出几许惜春的情绪。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艺概》

登山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强(qiang):勉强。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此诗题原作《题鹤林寺精舍》,鹤林寺在今江苏镇江。全诗一气呵成,照应紧密。因终日在昏昏醉梦中,所以有次句的忽闻,忽闻也正倒跌出终日昏昏之态。忽闻之后的行动是勉强出游登山,希望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春光。登山后遇到僧人,闲话古今,打发了半天的日子。因为对方是僧人,两人相谈当然多为世情之外的话题,大可消散诗人胸中的郁闷,所以末句称之为闲。闲者,放也,放却心头营营。于此也可见出诗人终日昏昏,是有不得意在胸中之故。徐用吾曰:实情近语,恬淡可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蚕妇吟

[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子规:杜鹃鸟。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玉人:指歌舞女子。

古人以蚕妇为题材的诗歌很多,如蒨桃(北宋名胡寇准的侍妾)的《呈寇公》:“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张俞的《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与此诗可以鼎足而三。这首诗的特点是将玉人与蚕妇置于同一时间内,写出两种人因身份不同,而苦乐不均的情况。当然,玉人的歌舞到四更天,也是身不由己,从而简接反映出豪门贵族淫靡奢侈的生活状况。平生结客知心少,乱世逢人笑口难。谢枋得《寄谢叔鲁》

晚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花木芬芳。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榆荚:即榆钱,榆树的果实,白色成串。这是一幅晚春景色的绝妙图画,其中既有万紫千红的浓丽色彩,这是花草树木为挽住春色作出的最后一次努力,又有漫天的杨花榆钱,在空中如雪般飘扬飞舞。诗准确地刻画出晚春天气的特有景色,使人不免有怜春、惜春之感。

伤春

[宋]杨万里四句分两层写,而“晚春”两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字,跃然纸上。朱宝莹《诗式》风。

准拟:满以为。

枉却:辜负。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中年以上的人常有这样一种经历:当春季未来时,打算这次要好好享受一番大自然的赋予,美美地乐几天; 当红紫芳菲的春天到来时,却又是平平而过; 当花红狼藉、春天过去的时候,追悔懊丧,惆怅感叹不已。诗正是如此准确深刻地写出了这种心态。世务纷繁,中年哀乐不由人,他再也提不起少年时代那样的兴致了,而并非如诗中所说“年年不带看花眼”。眼福是人人都有的,大自然不会偏心于谁,只是无暇或无心情去享受罢了。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石遗室诗话》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子规:杜鹃鸟。杜鹃鸣声凄切,咽下有红斑,所以古人有杜鹃啼血的说法。

苏轼《浣溪纱》词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与此诗同一意念,都是一厢情愿地试图用个人的意志力量来改变自然规律。诗从暮春三月,依然有花枝零星绽放中得到启示,犹如苏轼从湖北兰溪西流这一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一样,萌发春光重归、人生再少之想。值得注意的是王令与苏轼都是极力与命运抗争的人物,所以能发此奇想。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运斤。王安石《思王逢原(令)》

三月晦日送春

[唐]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苦吟身:作者自指。贾岛有“苦诗诗人”之称。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君:指刘评事。

诗题原作《三月晦日赠刘评事》。晦日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诗抒发爱春、惜春之情,而想象奇特,出人意表。人事代谢,忽变沧桑,人们总是希望留住美好的一刻,“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入行》),“堪锁千年白日长”(李贺《过行宫》),与贾岛此诗表达的都是同样意思,可以说是千古同悲而又无可奈何。用意良苦,笔亦刻挚。《唐诗笺注》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乍:刚。当户:对着家门。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其爱君忠义之志,概见于此。《东皋杂记》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后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此诗即作于闲居洛阳期间。初夏时节,天色放晴,风和日暖,空气格外清朗。南山苍翠,正映对门户。柳絮不飞,葵花向日。全诗句句写景,诗面显得宁静恬淡。但是诗中处处有作者的影子,尤其是第三、第四句,寄寓着作者不为政治风云动摇、忠于君国的理念。我们尽管可以不同意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从容气度、执着专一的处世之道,还是值得称道的。

有约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黄梅时节:江南农历五月入雪,多雨,梅子转黄,称黄梅天。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灯花:灯火燃烧后结蕊。

诗写候客不至时的焦灼心情。首二句写喧闹嘈杂的环境,沙沙的雨声,咯咯的蛙鸣,使在焦急等待客人的主人心情更加烦乱,更加没有耐心。家家雨,处处蛙,响声似欲从纸上飞出来。可是直到夜半,客人大驾仍未光临,主人更是心神不定,手拿棋子在桌上地敲个不停,加入了雨声与蛙鸣声的交响乐队。过夜半,落灯花,都说明待客时间之长。而敲棋这一动作,则突出地反映了主人烦噪的心情,是全诗的精妙所在。意虽腐而语新。《诗人玉屑》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是一幅《消夏图》。午睡醒来,梅子的余味尚留于齿牙之间,酸酸的; 浓绿的芭蕉叶色映入纱窗,一片绿茵茵的。困人天气日初长,睡起后无情无绪,在门前看儿童追逐柳花,戏嬉玩耍。诗处处透出闲适之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此诗第四句是从白居易诗“谁能更学儿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而来,确有道理。并引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谓“梅子留酸”、“芭蕉分绿”已是初夏风景,安得复有柳花可捉乎?但是诗人作诗,不可以常理测度,这就是王维画雪里芭蕉的道理。诗家谓诚斋(杨万里)多失之好奇,伤正气,若“梅子留酸”……极有思致。《浩然斋雅谈》

三衢道中

[宋]曾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黄鹂:黄莺。

诗如一首动听的轻音乐,又像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黄梅时节,江南地区本应日日阴雨连绵,现在却日日放晴,首句为整首诗奠定了亮色。作者在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州)中旅行,先是驾轻舟,后改山道步行。处处是一片绿阴,几声黄莺的鸣叫,划破了山林的寂静,就像乐曲中的华彩乐章。读这首绝句,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咄咄逼人门弟子,创南已见一灯传。赵庚夫《读曾文清公集》

即景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时禽:在这一季节中最活跃的禽鸟。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却:罢。 絮:指杨花。

此诗写暮春初夏景色。翠竹清阴,映照小窗,成双作对的禽鸟在夕阳中鸣叫戏耍。此时海棠已谢,柳絮飘尽,随着夏季的来临,白昼加长,人越发感到娇慵困倦,这次第,怎生得黑。作者是位才女,但所嫁非人,一生郁郁不欢。见禽鸟对对双双,触目伤怀,因此她的无情无绪不是没有原因的。语有微至,随意写来自妙,所谓气通而神肖也。《名媛诗归》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乳鸭:才出壳的幼鸭。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江南农历五月,黄梅季节,阴雨绵绵,难得雨止,出门闲游宴饮,其心情的愉快可以想见。全诗充满动感与色调:池塘的水上飘动着小鸭,天空中阴云移动,人在东园西园醉饮,乘醉又摘下一树枇杷; 乳鸭是毛绒绒的黄色的,天空一会儿蓝,一会儿白,梅子由青转黄,金黄色的枇杷香甜诱人。诗正是通过这些动感与色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快乐的心境。复古诗笔俊爽,极为作者所推。《四库全书总目》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芰(ji)荷:菱花与荷花。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由于黄庭坚与执政者政见不合,他的最后十年可以说是在放逐中度过的。鄂州(今湖北武昌)正是他晚年流寓地之一。心情郁郁,难得开怀,偶然遇到清明的山光水色,十里荷花,开口一笑,悠然会心,暂时忘却世事,此情此景盖与苏轼贬黄州游赤壁时相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对贬谪之人的小小安慰。诗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南楼在仪门之南石城上,一曰黄鹤山,制度闳伟,登楼尤胜……下阚南湖,荷叶弥望。《入蜀记》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水晶帘:指帘子在水中的倒影。

诗的意境清明洁净,使人读了都想进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池水是那么清澈,当中织入了树林、楼台、帘子的倒影,色彩斑驳,相互重叠; 细风一来,忽然打碎、分开,一会儿又重合,依然是那样明净。满架的蔷薇,香气随风掠过水面,带来阵阵芬香。全诗充满了一种恬净的美,其中有动景与静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此诗形容山亭夏日之光景,极其妙丽,如图画然。想山亭人物,无一点尘埃也。《注解选唐诗》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yun)田:田间除草。 绩麻:搓麻线。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曾写过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此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劳动的繁忙,但格调轻快,是一支劳动的颂歌。村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论白日黑夜都沉浸在劳动之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泥土气息。诗的第三、第四句,通过对小孩在桑树阴下栽瓜苗的描述,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田家勤朴之风可想见也。《千家诗》

村居即事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子规:杜鹃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了:了结,完成。

此诗与前范成大《田家》诗同样写农村四月的繁忙景象,但范诗轻快,翁诗神韵。翁诗背景阔大,“绿”与“白”成为诗中画面的底色,加上一个“遍”字和一个“满”字,就使画面有了动感。“雨如烟”典型地刻画出江南乡村四月的烟雨天气,其中杜鹃声声,更显得悠扬动人。第三、第四句是神来之笔,我们如闭目凝想,就仿佛见到田中一个个活动着的圆点,那是农夫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田间插秧呢。主旨鲜明,诗情画意俱足,是此诗的最大特色。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

题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可怜:可惜。

绛英:红花,指榴花。榴花明艳,灼灼如火,绿叶中间又点缀着石榴,累累下垂,十分可爱。但是它开在幽僻之处,无人欣赏。不然的话,如开在繁华闹市,车水马龙,游人如云,那么树下必将落英缤纷。这是诗面的意思,是否作者另有寄托呢?如柳宗元《钴钿潭西小丘记》所云:“以兹丘之胜,致之沣滈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而哀其不幸?或者如张九龄《感遇》诗所云“草木有两诗(指另一首诗)意调俱新,俱本心,何求美人折”,而自命清高呢?这偏锋。只能请读者自去体会了。《批韩诗》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塘:堤。 陂:蓄水池。

漪(yin):水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信口:随口。

诗写山村小景,一片野趣。诗意当取自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这是从诗人眼中看出来的农村图画,平和宁静,无忧无虑。一片绿色中,夕阳染红了青山与绿波,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短笛,野调无腔,随口而吹,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全诗声色俱足。自然与人事化而为一,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二十四诗品》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畦(qi):直行田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闼(ta):推开大门。

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此诗即题于其邻居湖阴先生扬德逢的屋壁上。首两句写其居室的整洁、庭院的清幽,以显示房屋主人的高情雅趣。第三、第四句写户外的景色,手法奇特。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但这两句却是工对; 而且用“护”字、“排”字,将静物活化,尤其是末句有青山赴目之感,为后人所激赏。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石林诗话》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镇淮桥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东晋时两姓世家大族。

寻常:平常。

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秦淮河南,近朱雀桥。本是吴国防守驻兵的地方,因兵士都穿乌衣,故名。晋室南渡后,王导、谢鲲等名臣都居住在此,后即成为著名的贵族住宅区。昔日豪门贵族的住处,如今已变成平常百姓之家,夕阳蓑草,荒凉一片。而这一切是通过年去年来的燕子的经历来展现的。诗写尽了人世沧桑的巨大变化。然而诗歌本身并没有发一点议论,也没有一声感慨,只以细节出之,笔墨冷峻。有感慨,有风刺,味之自当泪下。《批点唐诗正声》

卷三 七言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浥:湿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隘。

诗人咏别,或黯然神伤,或满怀惆怅,皆落常套。此诗则一扫阴沉低靡的情绪,不仅有意将离别时间定格于一日之始的清晨,而且衬托以朝雨初霁的清新氛围,使人感觉爽快明朗。其惜别之情也因环境的反衬及表达的含蓄而更显悠长:无论是以“青青柳色”暗寓“留”意,还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临别劝酒之语,都显得天机凑泊而蕴涵无限,能传达出引人共鸣的诚挚情谊。这便是此诗长久以来传诵不绝的原因。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胡应麟《诗薮》

与史郎中钦听 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一为句:用西汉贾谊因才遭嫉,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典,暗示诗人被流夜郎的遭遇。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长江边,世传仙人乘黄鹤过此,因名。

落梅花:指《梅花落》笛中曲调。

安史之乱打破了李白隐居庐山的平静生活,重新唤起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热情。年过半百的诗人毅然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希望能借此为朝廷建立奇功。不想却陷入了李璘与肃宗权力争夺的泥沼,最后以“附逆”罪被长流夜郎。此诗作于李白遇赦之初,身心俱疲的诗人登临武昌黄鹤楼,面对茫茫江水,无限伤感。他意识到,自己会像遭受贬黜的贾谊那样终生不再见用,从此,京城长安更是遥遥不可望及了。可见这场劫难已使其“大鹏飞兮振八裔”(《临路(终)歌》)的豪迈理想近于幻灭。于是在那一曲《梅花落》的笛声中,他能仿佛感受到落梅纷飞时分的萧瑟凄凉,这不仅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而且也意味着一个曾经使人激昂亢奋的时代已告终结。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钟惺《唐诗归》

题淮南寺

[宋]程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休便休:有休息处便休息。

楚江:指长江中下游段。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悲秋客:见到秋景而悲伤的人。

宋代的诗人把写诗当成人生的重要事业,引起哲学家的不满,后者认为哲学才是人生的要务,写诗则是浪费精力。但这并不表明哲学家不会作诗,或没有作诗的情怀。程颢这位大哲学家便颇写了一些好诗。依他的学说,“仁”就是天地的生气,鸢飞鱼跃、草长花发,都是“仁”,能体会此“仁”的人,就有“圣贤气象”。这实际上等于现代美学所讲的“移情”。不过,哲学家的移情,与一般诗人的作风也不肯相同。“悲秋”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移情,程颢要反其道而行之,“一任晚山相对愁”,作为“道人”者无动于衷。此可称为“反移情”。无独有偶的是,这路数恰与宋代诗人提倡的“翻案法”相同,只是程颢不自觉罢了。极用意人诗文得意处,每从不经意处得之。贺贻孙《诗筏》

秋月

[宋]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空水:天空与溪水的合称。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

朱熹佩服陶渊明,他的闲居悟道之诗,也往往与陶的隐居情趣相通。朋友陈亮曾鼓励他出去做事,他说老兄不要来鼓励我,“留闲人在山里嚼菜根”也不错。远离尘嚣,独自享受山间的清溪秋月、白云黄叶,而感悟自然的悠长存在,确实能传达出那种一无窒碍、空灵澄彻的心境。在宋代,如果是专业的诗人,大抵不肯这样做诗的,因为诗意虽不错,但前人诗里同样的意思也并非没有,既然已被前人写过,那么最好避开不写,或者至少要在语言上添些“换骨夺胎”的功夫。这也是被浓重的历史意识所累,其实后人读诗,一般只看诗的本身如何,未必把它放到整部诗歌史上去考察其诗意是否为前人所未道。朱熹是哲学家,不以诗人自命,所以肯这样写,倒成了宋诗中难得的清丽隽永的佳品。景物所在,性情即于是焉存。乔亿《剑溪诗说》

七夕

[宋]杨朴

未会牵牛意如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弄金梭:用金梭织锦。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年年句:旧俗妇女于每年七夕向织女星乞求灵巧,此谓织女每年给人间许多智巧。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早已深入人心,他们遭受磨难而坚贞不渝的爱情让人扼腕之余又生鼓舞。而织女的心灵手巧也为人间女子所心仪,成为她们争相遥拜的对象。此诗却故意将这对浪漫美好的仙眷写成不明事理的化身,责怪他们为何给这个惯以智巧相倾轧的社会更多的机巧!这倒不是出于对传统民俗的挑战,而是诗人为避七夕诗写作的雷同,刻意洗剧的结果。虽有休嫌天上佳期少,已恨人间巧态多。李朴《乞巧》煞“风景”,却能巧翻诗意,脱去庸常。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啼散:啼声消散。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阶:台阶。

立秋时分,天气趋凉,而暑热对人的影响却未全消,此诗即巧妙地捕捉了这一节令特征。诗中主人公保持着夏日养成的午睡习惯,醒来时,白日喧嚣的鸦声已听不见了,屋内屏风上的图画也看不清了。他躺卧榻上,像往常那样摇起手中的团扇,却顿觉凉意袭人。秋天仿佛突如其来了,诗末月光朗照下的满阶梧叶似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回观“睡起秋声无觅处”之句,可知其时秋风未盛、落叶无声,季节的这一变迁原是悄悄然发生的。这使人恍悟,全篇的精妙正在于利用昼寝夜起产生的观感差异来凸现时令的推移。难得的是,新巧的构思并未妨碍其表达的转承无迹、自然浑融。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司空曙《立秋日》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轻柔的丝织品。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坐:一作“卧”。

曾经看过一幅古画,画的就是几名宫女“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情景,不禁感叹诗人竟能以如此简单的句子表现如此生动易画的形象,且那种活泼纯真之感,令人暇想。诗句的展开是情景交替式的,首句是景,次句写动作而含情,第三句又是景,末句复写动作(实是“静作”)而含情——少女看天上的牵牛织女,多少暗示了对于爱情的朦胧期待。景是清冷的色调,将主人公的一动一静衬得极其鲜明; 情蕴涵在动作中,不直白,所以意味无穷。

千余年前的秋夜里这一点小喧闹终于仍归宁静,活泼的一幕随时间的流逝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当我们在夜间抬头,或者一样地“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时候,杜牧笔下少女的心境便不再遥远了。全写凄凉,反多含蓄。贺裳《载酒园诗话》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溢:满出。

玉盘:白玉盘,比喻中秋明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苏辙兄弟同科进士及第,在之后的宦海生涯中,两人晤少离多,难有畅聚的机会。熙宁十年(1077),已相别七载的二苏终于在徐州共度了一百多日。中秋时节,苏轼虽能与弟弟在一处赏月,但因新的离别在即,其心情仍不免沉重,此诗即再现了当时的感受。诗人突出描写秋月的清冷,并叹问,明年今夜月圆依旧,而赏月之人又将飘泊到何处?同样是以月的永恒存在反衬人间物事的短暂易变,诗仙李白曾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沧桑感,苏轼此篇则传达了人世无常之感。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苏轼《和子由山茶盛开》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悄然:忧愁的样子。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去年:过去的某一年。

怀旧是一种忧伤的“白日”梦,需要有特别的外界触因。此诗将利于生发此种情感的因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独自登上临江的高楼,油然而生的孤寂之感易起人遐思,何况又是在一个月色澄静的夜晚,水天一色,空灵飘渺,思绪便氤氲而升,打开记忆中被掩蔽的角落,使许多年前一起登楼赏月的人蓦然出现在心头。怀念之情随即弥漫开来,与这夜景相融相和,整首诗便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缠绵情调。“风景依稀”句缭绕有情,极似盛唐人语。黄叔灿《唐诗笺注》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汴州:北宋首都,在今河南开封。

宋室南渡后,在风景宜人的杭州找到了避难的港湾,杭州也因之更趋富丽繁华。其湖光山色中点缀着朱甍碧瓦的峥嵘飞构,迷离着丽娃娇姝的曼妙声姿。在这歌舞升平的表象下,客居者流连忘返,沉迷为慵懒的游人,偏安一隅的耻辱和危急早就被忘却,北伐的雄心亦已荡然无存。诗中所云“直把杭州作汴州”,不仅反映其时君民乐不思蜀的心态,而且更借金兵攻破汴州的往事敲响了亡国在即的警钟。诗人这一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也是传统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优势心理最典型的表现。至绍兴建都,生齿日富,湖山表里,点饰浸繁,离宫别墅,梵宇仙居,舞榭歌楼,彤碧辉列,丰媚极矣。《西湖游览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四时:四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别样:特别,分外。

这首诗写西湖的荷花,本是为了让友人记住眼前的美景,不至一去不返。然而那关于荷花的令人难忘的描写,倒使其主题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满湖的莲叶密密匝匝连成一片碧绿,出水芙蓉在日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红艳,仅此便刻画出了荷的神韵。因为它并非以姿态取胜,而是能凭其花大叶广改变所依托环境的整体面貌:它把水面化作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阳光像舞台上的灯光,映射得挺拔而美艳的花朵越显出挑。所以诗人用“别样”来形容自己的观感。翠围红绕战纵横,似看吴宫习女兵。聂大年《西湖十景·曲院风荷》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潋滟(lianyan):水波荡漾貌。

空濛:烟雨迷蒙之状。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进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

熙宁六年(1073)春天,带着政治上的不得意,苏轼来到杭州任通判。所幸的是西湖的清新秀美能够时时化解他心头的郁闷,他寄情山水,山水也因此获得了知音。西湖三面环山,湖山相映,姿态万千,适合在任何季节气候游赏。诗中晴日的波光、雨天的山色所呈现的美景已透露了这一特点,而别出心裁地将西湖比作西施,以美人“淡妆浓抹皆相宜”形容湖山仪容万方,则可谓真正揭示出西湖美之底蕴。从此,“西子湖”成了对这片风景最能传神写貌的称呼。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何处着一毫脂粉颜色。査慎行《初白庵诗评》

入直

[宋]周必大

绿槐夹道入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敕使:传达皇帝命令的使臣,由宫内侍臣担任。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玉堂:翰林院之别名。

紫薇花:因唐代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宫中多种此花。与天子相对而坐,品香茶,谈国是,为作者仕宦生涯所受的最高恩遇,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想而知。但此诗却写得不露声色,首句以群鸦归巢时的啁哳纷乱,暗指受召前心情的复杂不安,应召后的快慰之情则借篇末花映新月的图景来表示,诗中仅“清不寐”三字直接反映主人公当夜的激动难眠。全篇情景相生,将沐浴皇恩的欣喜之情以这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出,体现传统士人对皇此可与李卫公“月中清露点朝权依赖的同时又想保持一定的矜持独衣”一首同推清绝。立。陈衍《宋诗精华录》

夏日登车盖亭

[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莞然:微笑貌。

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境内。

此诗为作者贬官安州(在今湖北安陆)时所作。上两句写夏日亭中休闲之状:倚着石枕躺在纸屏风遮掩的竹榻上,翻几页闲书,累了便长长地睡一觉,仿佛很惬意的样子。但紧接着一个奇怪的“独笑”表明诗人并非无忧无虑,而是满腹心事。作者在朝为官,有善于媚上欺下之名,谪居后实亦未能安处。尽管篇末他自拟为《楚辞》中避世高隐的渔父,表示认同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人生观,然而他岂能真正看破荣华,保持本真?惟有江湖意,沉冥空在兹。张九龄《郡内闲斋》

直玉堂作

[宋]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禁门:宫门,因禁止随意通行,故名。

两相麻:写于黄麻纸上的两篇拜相诏令。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墀:宫殿前的石阶。在翰林院值班时,趁周遭寂静无声,连夜写上两篇公文,畅快淋漓,这有展现才情,渲染写作快感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宦途得意心情的流露。因为撰写任命丞相的制诰,是代天子立言,如此显要的职务,自然使作者产生无法抑制的工作热情。诗末两句云,天色未明,紫薇花浸润在月的光芒中,这静谧和谐的一幕,更为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此诗以动作、环境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措辞精炼,耐人寻味。有人问曰:“绝句如何炼意?”

竹楼

予曰:“意在句中。”周容《春在堂诗话》[唐]李嘉祐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五侯:西汉成帝封妻舅王谭等五人为侯,后泛此指皇亲贵戚。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纱帽:夏季的凉帽。

此诗原名《寄王舍人竹楼》,在其中,竹楼只是展现主人公澹泊傲世精神的道具。本篇开首即点明王舍人身为小吏而不屑与达官贵人为伍的独特立场,之后写他花很大的力气建成一座竹楼,为的只是夏日纳凉和休息玩赏的方便。身为官吏而常以竹楼为栖息之所,似有本末倒置之嫌,但抛弃官场的繁文缛节、逢迎趋附,自由闲适地卧对水鸥,却是符合人性需要的姿态。七言四句,总要一意一气,而起承转合之界,各自井然。张谦宜《絸斋诗谈》

直中书省

[唐]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丝纶阁:颁发诏书之处,即中书省。丝纶,喻指帝王之言。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紫薇郎:指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取天文紫微垣为义,故称。“薇”一作“微”。

元和十年(815),诗人因触怒权贵,受诬遭贬。六年后,他重回朝廷,任中书舍人。经受了仕途凶险,其内心已趋于消沉,即使在此清贵之职上仍觉宦情索寞。当他值班于中书省时,被禁锢被羁绊的感觉便更为强烈。此诗即刻意营造了宫深无人,时间漫长难熬的寂寥氛围,并通过自问在这样的黄昏,独坐无聊,有谁作伴,凸现抒情主人公孤寂的身影。末句中书郎对中书花,花、郎作伴,冷清而又相慰相籍,优美含蓄,融不尽之意。绝句一句一转,却是四句只成一事,著重尤在第三句一转,方好收合。张谦宜《絸斋诗谈》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代指方塘。

这首著名的读书诗,许多小孩耳熟能诵,但因全诗用比喻来写,意思并不容易理解。喻体当然很明白,一方池塘要保持清澈,须有源头活水经常充实更新。问题是这“半亩方塘”与“源头活水”究竟何所喻。如果前者喻心灵,那么,诗题既为“观书有感”,后者则当喻书本,或泛指知识,这是通常的解释。但依宋人的用语习惯,用“源头活水”比喻心灵的可能性更大些,所谓“心源”,即将一种根本的、活泼的领悟能力视为知识的源头。而“半亩方塘”可指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整体。《观书有感》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虽未正面讲到读书的问题,但它强调读书的目的不在知识方面的夸多务博,而在于使根本的领悟力的活泼不衰,简单说,就是学会思考,才能保证知识清澈有条理,这是相当重要的。诗重清真,尤要有寄托……有寄托者,必有气魄。薛雪《一瓢诗话》

泛舟

[宋]程颢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艨艟(mengcheng):古代的大型战船。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来:以前,过去。依《朱文公文集》,这是《观书有感》的第二首,也是比喻体。水浅了浮不起大船,春水生涨,大船就不费推移,自在中流。“春水”显然是上一首“源头活水”涵养至大的结果。所以,两首意思连接,上一首讲根本的领悟力,这一首讲涵养。根本的领悟力是抽象的,须不断具体化,源源不绝,涵养至于盛大。“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这就要多读书,多穷理,多学习,之妙。所谓“格物致知”,“今日格一贺裳《载酒园诗话》物,明日格一物”,到某一天会有个“豁然贯通处”,就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景象了。如果说根本的领悟力是抽象的种子,那么读书穷理就是具体生长的过程,最后的“豁然贯通”便是果实了,因此读书是不能轻视的。简单地说,《观书有感》两首,前一首讲思考,后一首讲学习。综合起来,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冷泉亭

[宋]林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