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绿宝石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9:27:30

点击下载

作者:李香慧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绿宝石版)

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绿宝石版)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绿宝石版)/李香慧编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3(小学生枕边书)

ISBN 978-7-5021-6425-6

Ⅰ.影…

Ⅱ.李…

Ⅲ.名人-生平事迹-世界-近代-少年读物

Ⅳ.K812·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202369号小学生枕边书: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绿宝石版)李香慧 编著

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1号 100011)

     网 址:www.petropub.com.cn

     编辑部:(010)64523643 发行部:(010)64523603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晨旭印刷厂

2008年3月第1版 2008年3月第1次印刷

710×1000毫米 开本:1/16 印张:17

字数:270千字

定价:29.80元(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调换)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前 言

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一个孩子的头上无论有什么样的天花板或者穹隆,在他的眼睛里反射出来的总是天堂。”是啊,童年是段充满魔力的时期,童年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童年是篇奇异的童话,童年是首优美的歌谣……我们都曾是孩子,都曾有过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都曾用稚嫩的小手去触摸未知的世界。童年时期,孩子们将未知的世界当做一座宝库。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探索中成熟。

那么,作为伟人,他们的一生都经历了怎样的困惑?他们的成长历程和我们的有何不同?小列宁认错、小李四光救火、小爱迪生孵鸡蛋……各种各样耐人寻味的故事,时而让我们捧腹大笑,时而使我们陷入沉思。怀着对前人的怀念与对孩子们的企盼,我们将一个个伟人的成长故事,编成精美的课外读物——《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让孩子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乐趣、受到启发!“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多磨难”,每一位伟人的成功无不经历一段艰难摸索的奋斗路程。本书精选了包括英雄人物、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在内的55位近代伟人,选取了他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则则小故事,或长或短,每一个故事,都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生命真理。人们常说,阅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启迪和感悟。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著名军事家,法兰西帝国皇帝。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拿破仑,一个在西方世界中翻天覆地、掀起滔天巨浪、令世人敬畏景仰的人物;一个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与幻想、凭借勤奋与意志响彻整个欧洲的人物;一个跨越历史和国界的阻碍,震古烁今、空前绝后的人物。他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战斗。只听他大吼一声,“冲啊!”手下的士兵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所鼓舞。一时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还有一次,拿破仑率领军队爬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对士兵说:“我比阿尔卑斯山高,你们呢?”在都默不作声的时候,一个士兵回答说:“我也比阿尔卑斯山高。”其他士兵也纷纷说:“我比阿尔卑斯山高。”拿破仑立即鼓励大家说:“只要你们有这样的自信,我们就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呢?首先,要认识你自己。不妨把自己的“硬件”摆一摆,诸如学历、工作年头、取得业绩乃至身高、体重、着装拿出来评判一番,是不是其中的某项让你信心尽失。

其次,给自己设定一个自信的形象。从形象入手,穿着合体的服装,换一个时髦的发型,走路步伐加大、加快,说话声音大20分贝,在走廊与旁人热情地打招呼。这都是建立自信新形象的开始,周围的人一定会喜欢你。

再次,要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自我激励,它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习、生活和事业的成功。把自己视为一个成功的形象,有助于打破自我怀疑和自我失败的习惯。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相信:自信可以释放人的各种力量,胆大、英勇、坦诚、开朗、乐观、豁达、谦虚、热情;自信的人热爱生活、无所畏惧;自信的人敢于接受自己的缺点,看问题较客观,较易接受现实,对自己较负责,较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自信的人更富同情心,也更具爱的能力,人际关系不会太紧张;自信的人都是美丽健康的人,这种美丽和健康由内而外。

枕边箴言自卑是人生最大的跨栏,每个人都必须成功跨越并找到自信,这样才能到达人生的巅峰。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弗朗兹·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1770年12月16日的一天,在城里一位姓贝多芬的宫廷歌手家里,一个男孩子降生了。孩子很健壮,放开嗓门哭叫,似乎在向人间宣告他的到来。孩子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了喜悦,孩子的祖父路德维希慈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高兴地对儿子约翰说:“这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维希吧.”为孙子起名的老祖父肯定没有想到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居然会征服欧洲,征服世界,列入了世界大音乐家的行列,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贝多芬的祖父原为比利时人(也有为荷兰人的一种说法),20岁时来到波恩,此后就定居下来。他做过宫廷乐团的歌手,晚年当了乐团的乐长。为人豪爽,有个性,他算是贝多芬家族中出色的人物。贝多芬的父亲约翰也在宫廷乐团里当歌手,是个平庸之辈,喜欢喝酒,每次喝醉回来便对妻子叫骂不休,弄得家里缺少和谐的气氛。据说贝多芬的母亲出身名门,死了丈夫再嫁给约翰的,每天在贫穷与丈夫的折磨下,默默地操持家务,是个温和善良而又能干的女人。

毕竟是音乐世家,也许是还有些遗传基因,刚刚牙牙学语的贝多芬就喜欢听琴。每当老祖父弹奏钢琴,他不哭也不闹,全神贯注地听,成了老路德维希的小“知音”。

1773年12月24日,贝多芬刚刚过完他的3岁生日,祖父却因病逝世了。小贝多芬还不大懂得死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慈祥的老祖父再也不能给他弹琴,像往日那样疼爱他了。直到许多年以后,他提起祖父还是充满了崇敬,身边始终保留着他的一张照片。

祖父死后,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约翰那点菲薄的薪金,尽管贝多芬的母亲拼命节省,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约翰也是一个不争气的家伙,30多岁的人,没有本事却能喝酒,越穷越喝,越喝越穷。有时他也想改变一下家庭经济的窘困,除了当宫廷乐师之外,还去兼任家庭音乐教师来贴补家用。因为他的任性与酗酒,主顾们往往不敢用他。

贝多芬4岁那年的一天,他父亲把他叫到身边,以少有的温和的声调对他说:“你今年4岁了,莫扎特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弹小步舞曲,5岁开始作曲,今年才18岁已成为著名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贝多芬怯生生地听着,一动也不敢动,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的态度很和善,已经使他很满足了。约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对前途已经失去了信心,就把赌注压在孩子身上,想让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他想培养出一个神童到处演奏,钱就会滚滚而来。实际上,他把贝多芬当成了“摇钱树”。

从此贝多芬被关在屋子里,学习钢琴和提琴的弹奏。约翰充当儿子的教师。他脾气暴躁又过于急于求成,每天规定的功课多得小贝多芬不能胜任,稍不如意则打骂呵责。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亲,也恨这架老式钢琴,他羡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伙伴们。

有一天小贝多芬趁父亲不在家,央求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回来就练琴。”妈妈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叮嘱小贝多芬:“去玩一会儿吧,千万别让爸爸知道了。”“知道了,妈妈。”小贝多芬飞也似的跑了出去,像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谁知他刚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发现了,约翰大发脾气,揪着贝多芬的耳朵把他捉了回来。小贝多芬吓坏了,求助地望着妈妈。妈妈鼓足了勇气劝丈夫说:“约翰,孩子还小啊,才4岁……”“你懂什么!我是音乐家,我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约翰既固执又蛮横,小贝多芬被迫又坐在钢琴前,眼泪一滴滴洒落在琴键上。邻居们也看不下去,有时也当面劝约翰别这样对待孩子,他听也不听。一次半夜喝醉了回来,竟从床上把贝多芬喊起来练琴。这种残酷的训练是一般孩子无法承受的,可是,贝多芬以惊人的忍耐力承受住了一切。

贝多芬8岁那年,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他在科隆音乐学校大厅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标价每人1块金币。为了增加票房价值,调动听众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广告上把贝多芬说成6岁,以达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报纸上赫然刊登着“6岁儿童音乐演奏会”的消息。这次演奏还算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带着贝多芬四处旅行演出。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我们常说,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恋的,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没有伙伴,没有童年的欢乐。他是孤独的。他时常偷偷地站在小阁楼的窗前,看着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小贝多芬多想跟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玩啊,跳啊。可是环境使他过早地成熟,他常常独自沉思。长大以后,这种沉思竟成了习惯。没有孩子的天真,没有撒娇弄乖的家庭条件,他只有从音乐里去寻求安慰。他爱莱茵河岸边的绿野、树上的鸟鸣、教堂的钟声,这些都能使他忘掉忧愁,得到慈父般的抚爱。莱茵河庄严地流着,它给了贝多芬以音乐的天赋,也给了他少年时代的贫困和孤独……

看看贝多芬的童年,我们陷入了沉思。父亲的严厉和固执对贝多芬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我们无法回答。

枕边箴言我们要学习贝多芬勤奋学习的精神,但是,也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因为童年是美好的,让我们在享受自己童年时光的同时,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林肯亚伯拉罕·林肯,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美国第16任总统。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子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1831年6月的一天,他和几位水手来到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他们看到,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那里,他们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像在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奴隶,有的还走上前摸摸奴隶的胳膊,拍拍奴隶的大腿,看奴隶是不是结实、肌肉是不是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年轻的林肯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我有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林肯在竞选总统前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一个参议院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林肯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自卑的表情,他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记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好。”参议院陷入了一片沉默。他转过头来对那个傲慢的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我的父亲学会了做鞋子的技术。”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他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的帮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所有的嘲笑都化作了真诚的掌声。

平时,有人批评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总统温和地说。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将敌人变成朋友。

他,两度被选为美国总统。今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著的这样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说:“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经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呢?”林肯回答说:“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话就匆匆地走了。记者一直没有弄明白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以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曾经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是父亲说:‘如果这些石头可以搬走的话,那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完呢?’有一天,父亲进城买马去了,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她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就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的时间,我们就把石头搬光了。因为它们并不像父亲想象的那样,是一座座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的。”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是啊!“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林肯说得多好啊!不是能力不够,也不是运气不好,而是自己没有信心,就这样在想象中的困难面前止步,结果是永远不能和“成功”握手。

其实,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战胜自己,才能充满信心,才能一往无前地迎接每次挑战。

如果一件事值得做,它就值得你全力以赴,如果它不值得你做、也就不值得花时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没有人能真正引起另一个人的动机,只有自己能引起自己的动机。

枕边箴言任何事如果不值得你尽全力追求,就无法激发你克服一切障碍而去完成它的意愿。所以,我们要不放弃,不后退,不屈服,依靠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一定会取得成功。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

1809年2月12日,伟大的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在塞纳河畔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中,他与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同年同月同日生。达尔文是家中的第5个孩子,祖父和外祖父都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闯将和知名人士。祖父是一位博物学家,通晓动物、植物、矿物、地质等多门科学,他还是一位发明家、哲学家、诗人和医生。外祖父以研制的具有英国独特风格的奶油色瓷器而闻名。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他19岁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家庭妇女,担当着照料家庭、教育儿女的责任。

达尔文在这个富裕家庭的优美环境中一天天长大。他学会了走路、说话、采摘野草和花朵、捕捉小飞虫,有时还用棍棒当“刀枪”,到处“冲锋”,向树上的小鸟“开枪”。妈妈对童年的达尔文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启蒙教育,教他认字、唱儿歌,给他讲故事。

一天,天气晴朗,妈妈领着达尔文和妹妹在楼前的小花园里玩耍,两个孩子采了一些花朵,又去捕捉蝴蝶。妈妈拿起花铲想给刚栽的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用鼻子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树的树根旁边。“妈妈,我也要闻闻。”达尔文欢天喜地地蹦跳过来,学着妈妈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妈妈心想:孩子,你使劲地闻吧,这是大自然的气味,别看这泥土乌黑,但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妈妈正想着怎样通俗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达尔文提出了问题:“妈妈,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我要树苗像你一样茁壮成长。”妈妈说,“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青草育肥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奶;这泥土使花朵开放,蜜蜂才成群地飞来;这泥土滋养着玉米、高粱和小麦,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妈妈,那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来呢?”达尔文问道。妈妈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她了解儿童的好奇心,也从来都不指责孩子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耐心地给孩子解答。她笑着对达尔文说:“小猫和小狗是猫妈妈和狗妈妈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妈妈生的!”“那最早的妈妈是谁呢,她又是谁生的?”“听说最早的妈妈是夏娃,是上帝造的。”“那上帝是谁造的呢?”“孩子,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我教你的儿歌记住了吗?”“记住了,妈妈。我背给您听好吗?”“好的,背吧,我听着。”达尔文用悦耳的童声流利地背出了妈妈前几天教的儿歌。“你背的好极了!”达尔文刚背完最后一个字,妈妈就惊喜地叫起来。“妈妈,我将来要向爷爷和爸爸那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听了妈妈的夸奖,达尔文挺起小胸脯说。“好孩子,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会有作为的。”看着聪明可爱的孩子,妈妈脸上露出了微笑。

妈妈给了达尔文最初的教育。家里的花园,塞文河两岸的绿色世界是达尔文最早的课堂。妈妈在这里教他怎样根据花蕊来识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由于妈妈的循循善诱,达尔文的知识一天天丰富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达尔文8岁那年,一直体弱多病的妈妈去世了。妈妈在去世之前,对达尔文的爸爸说:“我不放心的是查理,他太小太淘气。他的爱好是有点怪,不过我希望你能保护他的爱好。这孩子不笨,只要好好引导,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妈妈去世以后,二姐被父亲指定主持家务,达尔文处处都得听从管教。二姐对小孩子缺乏耐心,总是对达尔文指手画脚,任意训斥。妈妈去世1个月后的一天,二姐指着达尔文的鼻子嚷着:“一天到晚尽玩树叶、野草、石头,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你再这样胡闹下去,我就把你这些‘宝贝’统统扔出去!”达尔文心里特别难过。他想,要是妈妈在世,她肯定不会这样对待我的。但是,达尔文没有被这些痛苦压倒,他从自己的爱好中得到了乐趣。他不但天生喜爱各种动物,而且喜欢搜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标本。

达尔文喜欢沉思,对环境观察敏锐。从小的时候,他就养成了独立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为了钓鱼,经常独自坐在河边或者池塘边,注视着水上的浮子,水下的游鱼,认真地观察鱼儿是怎样上钩的。

这种善于发现,勇于观察的品格,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达尔文不断的思考着,求证着,执著地追求着,终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

执著二字,对人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路上不设定目标不行,目标选定后没有勇气不行,光有勇气没有千斤压顶不弯腰的执著精神不行。世间万事唯有执著地追求,才能使目标实现。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还表现为对事业成就的从不满足,因为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才可能使自己的事业更上层楼。

枕边箴言只要你不畏挫折与磨难,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总是能够充满信心,勇往直前,对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总是孜孜以求,从不间断,你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孟德尔约翰·格雷戈尔·孟德尔,遗传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遗传法则与细胞学的进展相结合形成了细胞遗传学。

1822年7月20日,遗传学的创始人约翰·格雷戈尔·孟德尔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附近的海因泽多夫村。孟德尔誉为遗传学的创始人。

在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注意到孩子或多或少有与其父母相像的地方,从17世纪始,人们开始对遗传现象进行实验性的研究。1683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曾报道:将野生的灰雄兔和有颜色的雌兔放在一块让其交配,结果生下来的所有兔子全与母兔颜色无关,而呈现公兔的灰色。在孟德尔之前,许多遗传学家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他们描绘了一大堆有趣的遗传现象,他们曾设想过与今日基因相似的物质,但遗憾的是,他们对于这类遗传因子(今称为基因)的重组和分离等都没有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他们并没有发现“遗传法则”,而孟德尔注意到了这一点。通过8年豌豆杂交遗传试验的反复观察研究,他找到了生物的“遗传法则”,从而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这种独创性足以证明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创始人。

孟德尔祖籍德国,他父亲是一位农民,务农之余尤爱花草果树。孟德尔自幼聪明,常随父亲在花园里栽培各种花草。孟德尔6岁时入本村小学就读,课余兴趣全在种植花卉和养蜂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掌握了不少植物栽培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因家境贫寒,其父一度让他休学,学校一位教师看出了孟德尔的培养前途,极力劝说其父亲,孟德尔才得以继续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孟德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840年,孟德尔考入奥尔米茨大学哲学学院,学习数学和物理等课程,为以后的遗传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843年,孟德尔结束了奥尔米茨大学的学习,进入了布隆的圣·托马斯·奥古斯丁修道院,做了一名传教士,几年后升任神父。孟德尔虽以宗教为职,但对神学并没有多大兴趣,把时间放到了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上。1852年,孟德尔被修道院院长送到了维也纳大学,系统学习物理、化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和昆虫学等自然科学知识。1853年,孟德尔结束维也纳的学习回到修道院,继续他在小花园内进行一些植物的遗传学实验。

孟德尔想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看来似乎并不复杂,他希望弄清楚植物的形态和花的颜色是根据什么法则传递给后代的。也就是说,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否有规则可循,以前许多人的实验似乎已经看到一些有规律的结果,但是,究竟是什么规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规律的现象,这些问题成了生物学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856年的春天,孟德尔在修道院的植物园中新开了一块废弃不用的荒地,栽种了豌豆、菜豆、玉米、草莓等,还饲养了蜜蜂、家鼠等小动物,以便从中挑选能进行动植物遗传杂交试验的材料。经过许多次的实践和多年的经验,孟德尔选中了豌豆。孟德尔挑了22个性状稳定的品种,又选出7对可以明显区分的性状,如黄色和绿色的叶子,高茎和矮茎,光滑种子和皱皮种子,豆荚饱满和不饱满等等。他将具有成对不同性状的豌豆进行人工杂交(例如高茎×矮茎,圆粒×皱粒等),然后把杂交产生的第一代杂交种再相互交配,并详细记录它们的“子孙”的各种性状。年复一年,冬去春来,每天他都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观察这个实验。有一天,孟德尔的好朋友气象学家耐塞尔教授来到修道院,经过一番愉快交谈后,耐塞尔问:“听说你正在进行一项豌豆试验?”“是啊!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了。”“能让我参观一下吗?”“正要您指导!”孟德尔从维也纳大学结束学习回到布尔诺后,受聘为布尔诺高等技术学院助教,主要教物理和生物。在学院中,这位30多岁、学识渊博、待人谦和的有着胖胖圆脸的青年教师很快获得了教授们的好感,耐塞尔教授尤其喜欢这个勤奋、厚道的年轻人。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各自不同领域中的研究体会。今天,耐塞尔提出要看一下豌豆试验,正是孟德尔求之不得的事情。

他们穿过一条长长的林荫道,绕过那五彩缤纷、香气袭人的花圃,来到了一块狭长的、种满了豌豆的园地。这是一块约35米长、7米宽的土地,并不肥沃,但一排豌豆却长势喜人。“你看,就是这些豌豆,长得多好!”孟德尔喜滋滋地指着一串串嫩绿、饱满的豆荚夸耀说。“你已经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付出这么多精力,究竟要得出什么结果呢?”耐塞尔问道。“我准备年复一年地观察这些豌豆的子子孙孙们,通过实验找出植物遗传的规律性。”孟德尔回答并进一步解释道,“简单讲,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植物会形成千姿百态的形状和颜色。”孟德尔的实验前后历时8个年头。据统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一共栽培了数以千计的豌豆植株,进行了350次以上的人工授精,挑选了一万多颗各种性状的种子。艰辛的劳动终于换来了成功的硕果,豌豆实验证实了孟德尔所预想的结论。此时,为了证实豌豆实验的结论有着普遍意义,治学严谨的孟德尔又用玉米、菜豆等植物品种做重复的实验,直到证明豌豆试验的结论可从特殊推广到一般。

1865年,孟德尔发表其历时8年累积起来的实验结果的时刻终于来临了。也许是因为其内容太丰富,罗列的数据也太繁琐,报告分两次在2月8日和3月8日的布尔诺自然科学会的例会上宣读。会场设在布尔诺高等技术学校,这是一幢石头建造的四层楼房。2月8日的傍晚,孟德尔迈着庄重的脚步来到了会场。因为这是自己教书的学校,所以心情是平静的。会场里聚集着大约40多位听众,有天文学家、植物学家、化学家、医学家等。会议主持人是孟德尔的好朋友,研究会秘书长耐塞尔教授,多少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孟德尔的实验进展,分享着他的每一个成功和失败。今天,终于要在这里宣布正式结果了,耐塞尔似乎比孟德尔还要激动。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今天,将由神父报告他关于植物杂交试验的新结果。”接着,腋下夹着一叠论文的孟德尔缓步走上了讲坛,他说,“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条规律。”这时全场鸦雀无声,一个个都把专注的、满怀兴趣的,但又是疑惑的目光投向讲坛。孟德尔顿了一下,继续言辞清晰地讲述下去,“第一,当具有成对不同性状的植物杂交时,所生的第一代‘儿子’代‘杂种’的性状都只与其‘父’与‘母’中的一个相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只隐而不显。例如,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所生的‘儿子’们(杂种)全部是高茎,而矮茎性状则隐而不显。如果将‘儿子’们(杂交第一代)再自相杂交,所生‘孙子’(杂交第二代)的性状就不再相同,而会发生‘分离’,而且显性性状的个体数与隐性性状的个体数之间的比例是个常数,即3∶1。例如,将高茎与矮茎豌豆所生的‘儿子’(全部高茎)再相互交配,‘孙子’们中有高茎,也有矮茎,其数量总呈3∶1的比例。这就是分离定律(后称孟德尔第一定律)。第二,当同时具有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植物(例如圆粒兼黄色的豌豆×皱皮兼绿色的豌豆)杂交,所生第一代杂种全是圆粒兼黄色的,而第二代杂种的每一个性状各自按3∶1的比例独立分离,互不干扰,也即圆粒黄色和圆粒绿色的比例是3∶1,而皱皮黄色和皱皮绿色的比例也是3∶1,这就是自由组合定律(后称孟德尔第二定律)。”孟德尔款款细述,在座的学者们全神贯注,倾听着孟德尔一步一步地解释着他的实验。但是,随着演讲的深入,人们对于这项过于新奇的杂交结果及其有规律的数字比例越听越难以理解了。

约一个小时后,演讲暂告一段落,余下部分在3月8日再次进行。当然,仍然是数字连篇的理论。显然,孟德尔的理论超越了听讲者的接受程度。报告结束后,学者们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也没有进行任何讨论,更没有人大声叫好。出于礼貌和学者的涵养,鼓掌致意,掌声并不热烈。据说,听众只是默默地向黑夜的街头散去。更为遗憾的是,报告会后的这种平静状态一直持续了35年。虽然,怀有自信的孟德尔把讲演的内容写成了45页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并发表在第二年自然科学研究会的会刊上,会刊也按惯例同当时各国120多个科研机构和各高等学校交换各自出版物,各国学者也应该有机会读到这部不朽著作,但是,绝大多数印本只是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这部价值非凡、论证严谨的大作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即使当时欧洲研究植物杂交的权威、德国植物学家耐格利教授对此也疏忽了。

孟德尔拿到论文的40部副本时,首先将一部赠给了耐格利,并为征求他的意见写了封信。等了又等,直到第二年的2月27日,孟德尔才收到耐格利的回信,但耐格利并没有特别陈述意见,只是希望孟德尔寄给他六类由杂交产生的豌豆种子。倘若耐格利这位当时的大生物学家提出孟德尔并予以介绍的话,孟德尔定律则会更早地沐浴着灿烂的光辉而登场,不仅如此,生物学也肯定不用等到20世纪就会取得相当大的进步,达尔文也与孟德尔失之交臂了。达尔文较孟德尔早两年逝世,达尔文生前若知道孟德尔的研究,也许会立即响应,并亲自加以重复试验。他们是同时代人,若把这两个伟人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或许在科学史上会早一些出现辉煌的春天。事实是,35年中,醉心于达尔文主义的科学界生物学界没有把这个乡村修道院院士的论文放在眼里。但是,孟德尔自己坚信这个理论对生物进化学说有着“难以估计的意义”。他在晚年对友人耐塞尔说: “等着瞧吧!我的时代总有一天要来临。”

孟德尔的时代终于来到了。1900年,三位植物学家,即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丘尔马克在《德国植物学会杂志》的第18卷上,发表了相同结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在35年前就已公布的遗传定律,终于使这个淹没了35年的伟大学说走向了世界。孟德尔法则的问世,如同太阳照耀着生物学发展之路。孟德尔遗传法则和细胞学的进展相结合形成了细胞遗传学,此后,生理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发生遗传学等,不断形成壮大,推动着科学不断向前,直至今日。

事实上,科学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多科学家是在艰难的环境下继续自己的实验。不过,我们要坚信,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毕竟,乌云遮不住太阳,真理总有一天会被世人所接受。

世间每种职业、每种营业、每种业务,都有可以改进的余地。不要以为你的主张或计划没有先例可循,或者你年纪轻轻、经事不多,就不能为人所重。凡是能够将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贡献给世界的人,凡是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开创自己的主张和方法的人,最容易为人所认识。

枕边箴言一个拥有天才的人,必拥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常人的思想和途径。没有人能够单纯的仿效他人得到成功。成功是不能从抄袭、模仿中得来的。成功是一种创新的力量,因此不要害怕自己成为一个勇于创新的人。埃尔米特埃尔米特,19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

埃尔米特是19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但是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他的大学读到几乎毕不了业,每次考不好都是为了数学那一科。他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考不好的科目还是数学。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噩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课本上的“共轭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自然对数的“超越数性质”,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人。

1871年德国的铁血雄兵蹂躏法国后,要求法国割让土地的就是洛林。经过百年来战争的洗礼,洛林留下来的是一批苦干、达观的法国人,足能面对环境的苦难。埃尔米特的父祖辈都参与了法国大革命,祖父被大革命后的极端政治团体巴黎公社逮捕,后来死于狱中;有些亲人死在断头台上;他的父亲是杰出的冶矿工程师,因为被公社通缉,逃到法国边界的洛林小村庄,在一家铁矿场中隐姓埋名做矿工。

铁矿场的主人叫雷利曼,一个标准强悍的洛林人,有一个比他更强悍的女儿玛德琳。在那个保守的时代,玛德琳就以“敢在户外穿长裤不穿裙子”而著名,她凶悍地管理矿工。但是一遇到这位巴黎来的工程师,她就软化了,明知对方是死刑通缉犯还是嫁给他,而且为他生了7个孩子。埃尔米特在7个孩子中排名第5,生下来右脚就残障,需扶拐杖行走。他身上一半流着父亲优秀聪明、理想奋斗的血液,一半流着母亲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洛林强悍血统。

埃尔米特的表现让父母忧心,父母只要求他能把书念好,再多的钱也愿意付出,于是就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因着超卓的数学天分,他无法把自己塞入数学教育的窠臼,但是为了顺父母的意,又必须每天面对那些细微繁琐的计算,以致痛苦得不得了。这位孝顺的天才,似乎注定终生的自我折磨。巴黎综合工科技术学院入学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他从18岁开始参加,考到第5次才以吊车尾的成绩通过。其间他几乎要放弃时,遇到一位数学老师李察。李察老师对埃尔米特说:“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拉格朗日被称为“数学界的贝多芬”,他所作的求根近似解被誉为“数学之诗”。但是埃尔米特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李察老师说:“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与完成学业的坚持,才不会被你认为垃圾的传统教育牺牲掉。”因此他一次次地落榜,却仍继续坚持应试。

埃尔米特进技术学院念了一年以后,法国教育当局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肢障者不得进入工科学系,埃尔米特只好转到文学系。文学系里的数学已经容易很多了,结果他的数学还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他同时在法国的数学研究期刊《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发表《五次方方程式解的思索》,震惊了数学界。

由于不会应付考试,无法继续升学,他只好找所学校做个批改学生作业的助教。这份助教工作,做了25年,尽管这25年中他发表了代数连分数理论、函数论、方程论……已经名满天下,数学程度远超过当时所有大学的教授,但是不会考试,没有高等学位的埃尔米特,只能继续批改学生作业。社会现实对他就是这么残忍。

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但是也给他带来许多幸福:认识妻子、好友、信仰,与整个生命的成熟。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回顾上,用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埃尔米特死于1901年1月4日。他在晚年写道:“三角几何是永恒、是不朽的。自然界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绝对的三角形,但是在人的脑中却存在着完美、绝对的三角形,去衡量外面的形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总和是180°,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最长斜边对应最大角。这些三角几何的基本特性,不是人去发明出来或想象出来的,而是人在懵懂无知的时候,这些三角特性就存在,并且无论时空如何改变,这些特性也不会改变。我只不过是一个无意中发现这些特性的人。三角几何的存在,证明了一个永久不变的世界存在。”

不会考试的数学家埃尔米特却在数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哑然失笑。我们茫然于当时的教育制度,我们更钦佩埃尔米特执著于数学的伟大精神。

其实在我们的历史与生活中,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他们都在艰难困苦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到成功,不言放弃。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曾经实验过上千种灯丝材料,最后才找到了钨丝而成功。试想要经历这成百上千的失败,又要多么坚韧执著的精神意志啊。

成功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成功之前面对失败的精神品质。人生是一场搏斗。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枕边箴言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是命运的主人。巴斯德路易·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发明了著名的“巴氏消毒法”,并征服了狂犬病。

路易·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822年12月27日,路易·巴斯德诞生在法国东部多尔城一座临近山区的破旧楼房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硝皮匠,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却把知识看得很重要,他拼命干活赚钱,渴望把儿子培养成为一名教师。巴斯德9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阿尔波瓦中学附属小学念书。刚上学时,由于他胆子小,个子也矮小,成绩又不突出,并没能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但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们发现,巴斯德具有其他孩子没有的品格。比如,在读书时,他具有一股坚持到底的恒心和耐心。尽管胆小,他却喜欢提出问题,书上的知识,老师的讲解,似乎永远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那时候,小学实行分组教学法,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组长领读课文,其余同学跟着朗读。巴斯德多么希望当一名领读的同学啊,可是他始终没得到过这份光荣。为此,他常常在家里伤心地流泪。

小学毕业后,巴斯德升入了阿尔波瓦中学。校长罗马勒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指导他们确定奋斗的目标。他认为巴斯德在学业上虽没有出众的地方,可是他学习起来是那样的专心,无论周围如何喧闹,他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之前,总是认认真真地想一想,直到确定之后才把答案说出口。校长认为,这样爱思索的孩子是值得好好培养的,他对巴斯德的父亲说:“您的孩子一点不比别人差,您应该送他到巴黎上大学。”1839年,年仅16岁的巴斯德只身来到巴黎,进入高师预备班听课。第二年,他按照自己的愿望,到贝藏松公学学习,预备投考高师的功课。他在贝藏松一边读书,一边当助理教员,用大量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勉励妹妹:“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

1842年,19岁的巴斯德又到巴黎去读书,力行着“意志—工作—成功”的道路,终于在第二年,依靠他的勤奋和努力,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勤奋好学的巴斯德一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像一只蜜蜂钻进了花丛,拼命地吮吸着每一滴知识的甘露。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取着,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又一鼓作气,完成了博士论文。巴斯德的才华得到了当时著名化学家巴拉尔教授的赏识,把他安排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研究酒石酸的旋光现象。巴斯德如鱼得水,整天在实验室里和化学试剂为伍,终于发现了酒石酸旋光现象的秘密。这位青年化学家的发现震动了巴黎,并得到老化学家毕奥的赞扬,认为他应到一所大学担任教授。然而,教育部却委任巴斯德为国立中学物理教员,巴斯德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去做了。

1849年,巴斯德调任斯特拉斯堡学院化学教授。校长劳伦特对巴斯德很器重,常邀他到家里作客。在那里,他结识了聪明、美丽、性格活泼的校长的女儿——玛丽小姐,巴斯德的才华和高尚的心灵打动了玛丽小姐,他们很快便举行了婚礼。可就在婚礼那天,新郎却突然失踪了。最后,人们在实验室里找到了巴斯德,只好拿下他手中的试管,把他带回举行仪式的教堂。巴斯德对酒石酸的研究并没有结束,他还在不停地做着实验。有一次,他偶然发现酵母对酒石酸居然有选择作用,他十分惊讶于这个发现。他问自己,发酵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连科学界的泰斗杜马教授都把发酵作用看得非常奇异而深奥,认为它的秘密很难揭破。巴斯德对发酵的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发明与创造的先导。正当巴斯德将注意力放在发酵上的时候,1854年9月,32岁的他被任命为里尔理工大学教授兼院长。里尔是酒精工业发达的地方,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便是发酵,这对于巴斯德的新研究太有帮助了。正是在这里,巴斯德第一次闯入了奥秘无穷的微生物世界。

里尔以酿酒业闻名全国。但在1857年,有好几家酒厂发生了怪事——原本芬芳可口的啤酒都变得酸得不可下咽。酒厂老板望着一桶桶发酸的啤酒,焦急万分。当时人们都认为化学是神秘万能的,于是,六神无主的酒厂老板们便写信给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巴斯德,请求他的帮助。优秀的科学家都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对酒精问题的认识,巴斯德断定,啤酒里有微生物在作祟。他凭借着显微镜找到了它们——一种像小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巴斯德把酒厂老板们都叫来,告诉他们,正是这些显微镜下的小小乳酸杆菌,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酒变酸了。“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能使啤酒变酸?”老板们将信将疑。“是的!”巴斯德肯定地说,“现在,我只要用眼睛就能断定你们的酒是不是发酸了。”老板们听后更觉惊奇,他们拿来了各种各样的酒,想试试巴斯德是不是说大话。巴斯德将一瓶瓶酒打开,逐一滴在玻片上,一个个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乳酸菌的有无来判定酒味是香的还是酸的。每当巴斯德作出一个判断,立刻由一位品酒师来尝味,作出鉴定。结果,巴斯德的判断全部正确,酒厂老板们心服口服。那么,怎样有效地防止啤酒变酸呢?巴斯德把封闭的酒瓶放进铁丝篮子里,浸在水中加热到不同的温度,力图杀死乳酸杆菌而不把啤酒煮坏。最后,他发明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50℃~60℃的环境中,保持半个小时,便能杀死里面的乳酸杆菌。这就是沿用至今的著名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方法消毒的。

正当巴斯德为能使全国都享受他的发明而欲进行深入的研究时,忽然收到老教授杜马的恳求:希望他能研究正在法国南方蔓延的可怕的蚕瘟疫,以拯救濒于毁灭的法国蚕丝业。当时巴斯德还没有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甚至不能十分准确地区分蚕和蚯蚓,要去研究治疗蚕病,自然困难重重。但对于前辈的敬重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带着妻儿和三个精力充沛的助手,巴斯德来到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莱。得病的蚕身上都有棕黑色的斑点,像撒过一层胡椒,当地人称它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都难免一死,极少数结成了茧子,可用钻出的蚕蛾产的卵孵蚕,全都是患病的后代。当地人绞尽脑汁,用尽了各种方法来对付蚕病,可都失败了。巴斯德想,与其盲目地尝试各种无济于事的办法,不如找出病的根源,他决定用显微镜来探寻蚕的病因。他把病蚕用水磨成糊汁,吸一滴放在玻片上,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经过多次仔细的检验,终于发现病蚕体内都有一种棕黑色的椭圆形微粒存在,而在健康的蚕身上是绝对找不到这种微粒的。他设想,这种微粒可能就是使蚕得病的真正原因。工作进行到第二年,许多养蚕户开始怀疑了,他们抱怨说:“政府应该派个动物学家或养蚕专家来,至少也派个兽医来,怎么选了个化学家!他整天用显微镜看,难道能把蚕病看好吗?”巴斯德默默忍受着冷嘲热讽,心里想着:让时间来证明吧。在阿莱的日子里,他失去了他尊敬和热爱的父亲,他赶回家乡时,只见到了父亲的棺材。在继长女和幼女不幸得伤寒去世之后,他年仅12岁的次女在此期间又得了伤寒症,没有见到父亲就死去了。巴斯德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更加专心于研究,他觉得:“只有工作可以使我的思想脱离深深的悲哀”。巴斯德呕心沥血地进行实验,终于发现,细菌不仅存在于病蚕身上,同样存在于雌蚕蛾体内。根据这一发现,他发明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检种方法:把交配过的雌蛾放在一小块麻布片上产卵,然后将产完卵的蛾缝在麻布的一角,等它干枯后,取一部分捣烂加水稀释,用显微镜检查。如果有微粒或微粒的痕迹存在,就连麻布一起烧掉;如果没有,则它的卵就是健康的,可留作明年的蚕种。接着巴斯德便四处奔波为农民传播挑选好蚕的方法,由于过度疲劳,46岁的他终于病倒了。他得了中风,开始半身不遂。在人们送他到海湾去疗养的途中,他还念念不忘给蚕治病。巴斯德同蚕病奋斗了6年,终于使法国的养蚕业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通过对蚕病的研究,巴斯德认识到,微生物是可以控制的。

巴斯德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决定在胜利中再接再厉,把眼睛又盯住了下一个目标——征服狂犬病。尽管此时他已年过六旬,身体虚弱,但还是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工作。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它是由于被疯狗咬伤(或抓伤)而引起的。这种病在当时几乎是无药可救的,病人出现烦躁、恐怖、口渴异常而又恐水等症状,最终难免一死。巴斯德和助手们进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微生物在起作用。他们提取疯狗的唾液稀释后给兔子注射,兔子很快死去而并非死于狂犬病,那是怎么回事呢?祸根会不会在血液里呢?巴斯德将疯狗身上抽出的血注入健康的狗体内,并未使之得病。众所周知,狂犬病从被咬伤到发病需要经过一段潜伏期。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狂犬病的发病症状,巴斯德终于发现,引起狂犬病的微生物(病毒)是经过神经系统发生作用的,它从伤口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就是狂犬病的潜伏期。巴斯德从一只疯狗的脑颅里取出一点延髓,再将一只健康的狗麻醉后锯开脑盖,把疯狗的延髓注射进去,再缝起来。狗醒来后行动如常。但过了14天,它发病了。实验证实疯狗脑髓里也存在狂犬病病毒,从而论证了他的推断。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巴斯德发现,狂犬病病毒可以通过连续的活体培养而减弱毒性,如果制成疫苗,便可用于预防狂犬病的发作。同时他还发现,在被疯狗咬后的短期内,以减弱毒性的狂犬毒液作为疫苗进行接种,仍然具有预防效果。接着,他又找到了一种配制疫苗的最佳方法。他把疯狗的延髓用线吊起来,放入清洁的放有干燥剂的玻璃瓶中,它的毒性便一天天减弱,到第14天,完全失去了毒性。然后把干缩了的延髓研碎加水稀释,便可以用来注射。巴斯德在动物体内注射了这种疫苗,实验结果表明,注射过疫苗的动物获得了对狂犬病的抵抗能力。

1885年,正当巴斯德准备开始拿自己作试验品来进行人体的预防试验时,7月间,一个9岁的小男孩墨斯特被带到了巴斯德面前。可怜的男孩手脚被疯狗咬得鲜血淋淋,他的母亲乞求巴斯德给予治疗。巴斯德开始感到有些为难,因为疫苗治疗狂犬病在人类还没有先例。他检查了墨斯特,发现伤口有14处之多,他注定要得狂犬病了。假如对他进行注射疫苗的治疗,或许有可能死里逃生。科学家的职责使巴斯德不再犹豫,当晚他就给墨斯特注射了用干燥了14天的延髓液制作的疫苗,次日注射13天的,然后是12天的,11天的……孩子天天在实验室里同小动物玩得兴高采烈,而巴斯德却度过了忐忑不安的两星期,以至每晚都要失眠和发烧。治疗终于获得了成功,墨斯特挣脱了狂犬病的魔爪,回到了他的小学校。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不仅是法国全国,世界各地的病人蜂拥而至,要求巴斯德为他们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也很快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巴斯德的巨大成功使法国人民欣喜若狂,人们筹集资金建立了巴斯德研究所。

微生物的难题就这样被一个个的攻破了,我们伟大的生物学家巴斯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传奇故事。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很保守,不敢尝试改变自己,他的生活就变得枯燥、厌倦和无奈,因为他失去了许多创造的机会。有许多人活得暮气沉沉,也是由于不敢尝试所致。还有许多人一直逗留在工作的表层,不能投入其中好好奋斗一番,都是源自不敢尝试的毛病。尝试难在第一步,只要你能突破刚开始的犹豫,改变自己。

勇于尝试必须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梦想,要设法改变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发觉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凡事都有得失,要认清哪些是得,哪些是失;你要获得想要的,就得同时忍受一部分得不到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去做已决定的事。不要用功利的眼光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枕边箴富新的工作需要新的能力、新的生活习惯,要设法改掉现有的恶习,培养新的适应能力,这是成功之道。法布尔享利·法布尔,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法布尔是19世纪著名的昆虫学家。1823年9月,他诞生在法国南部山区圣·莱昂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凭着非凡的钻研精神和坚毅性格,40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昆虫学家。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研究蜣螂这种昆虫的。迷人的春天来到了,阳光照在嫩绿的草地上,一队羊群走了过来。羊群排下了许多粪便,这可忙坏了一种叫蜣螂的昆虫。蜣螂又叫屎壳郎,是一种油黑肥胖的甲虫。人们在田野或道路旁常可以看到一对对蜣螂在滚动着一团团粪球,忙忙碌碌。蜣螂推粪球的方式很有趣,它头前长着一排坚硬的角,像个圆的钉耙,用这钉耙将少量粪土聚集在一起,再用脚搓成团,推动着向前滚动。球越滚越大,甚至超过了蜣螂的身体。陡坡险沟也不能阻挡,有时到了坡顶,就连球一起滚落下去。有时一只蜣螂推不动,就雌雄双双合作,前拉后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实际上,在公元前几千年,埃及尼罗河边的农民就注意到了蜣螂的这种行动,他们见到这种现象很奇怪,这个圆球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种甲虫要推动这个圆球呢?于是有了一些迷信的想法,人们认为这个能够旋转的球是每天运动一周的地球的形象。由此,蜣螂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称它为神圣甲虫。

几千年来,对于蜣螂的圆球发生兴趣的人很多,可谁也没有去深入研究,谁也没有认识它的生活习性,谁也不知这种球的确切用途,谁也不知道蜣螂是怎样养育自己后代的。法布尔决定解开这个谜。他想先找个蜣螂的卵来研究这种甲虫的生活习性。他请了许多小朋友帮忙,但总不能如愿。小朋友告诉法布尔,他们看见了蜣螂在地上滚动的粪球,里面却没有卵。一次,一位小朋友告诉法布尔,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球,形如梨子,呈棕色,是在一个甲虫的地洞中找到的。小朋友讲:“我还砸碎了一个,发现里面有一个卵。”法布尔想:“这也许正是我要找的蜣螂卵。”他决定和小朋友一起再找一些这种“梨子”状的东西。第二天早晨,法布尔和小朋友来到草地上,他们终于又找到了埋在地里像个梨子样的东西。经详细观察,法布尔确认,这是雌蜣螂的杰作。这个稀奇的东西真像一只不太新鲜的梨子。法布尔兴奋极了,继续寻找。不久,又找到一个,更有意思的是,边上还有一只雌蜣螂关注地看护着。法布尔一连找到了12个大小差不多的“梨子”,而且,好几个都有雌蜣螂呆在边上。一个暑假中,法布尔几乎每天都到这些地方去观察、寻找,共挖到了100多个蜣螂的窝,里面都有这样一个“梨子”。经过认真研究,法布尔发现,“梨子”是用精细的兽粪做成的,它是蜣螂幼虫的粮食。蜣螂在地面上滚动的圆球,是成虫的食物。蜣螂的卵是长椭圆形的,就藏在“梨子”上端的狭小部分。从卵里孵化出的幼虫就靠吃着身边的粮食长大。法布尔还发现,蜣螂的卵孵化出幼虫,最多的需要33天,最少只要21天。要知道,法布尔从第一次观察蜣螂到最后得出准确结论,经过了30年之久。

法布尔写《昆虫记》时,第一篇写的就是蜣螂,将其称为“清道工”。法布尔以前的昆虫学家主要在做昆虫的收集和分类工作。他们研究昆虫的身体是什么形状,有几只脚,翅膀是什么颜色……法布尔认为:这是研究死的昆虫,昆虫是活生生的机体,大千世界,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生机盎然,光靠在实验室里解剖,怎能获得准确资料呢?研究昆虫,了解昆虫,要到大自然去,到山林中去,到小溪旁去,看昆虫如何捕食,如何交配,如何产卵,如何跳跃,如何飞翔。法布尔讲:“研究昆虫学,就是去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它们的本能和习性,他们的才能和感情……”这也是法布尔写作不朽巨著《昆虫记》的指导思想,这部著作的一个副标题是《关于昆虫的本能和习性研究》。法布尔几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果终于汇成了十大卷的《昆虫记》,全书200多万字,包括了219篇文章。在这部宏大的著作中,法布尔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活生生地展示了一个绚烂多彩、瑰丽多姿、奥妙无穷的世界。他把一个个昆虫写得生动有趣,有的地方还富有诗意。

法布尔对写作是极为认真的。他积累的那些资料,是花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后获得的。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他决不妄加猜测,宁愿保持沉默,因此,他的记载基本上是客观的总结,描绘了昆虫的真实面目和习性,写出了昆虫的最有生机和最为绚丽的秘密。蜜蜂是一种很聪明的昆虫,它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真是这样吗,法布尔想证实一下这个说法,法布尔设计了一个现在看来很简单的试验,他在自己屋檐下的蜂箱里捉了40只蜜蜂,然后小心地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