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沿的风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8:25:41

点击下载

作者:张恩台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在前沿的风景

走在前沿的风景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阿基米德——由洗澡得出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是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其中浮力定律的发现却是由一件趣事引起的。

传说叙拉古国王亥厄洛命金匠打制一顶纯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纤细的金丝密密地织成了各种花样,大小也正合适,国王十分高兴。但转念一想:我给了工匠15两黄金,会不会被他们私吞了几两呢?因此,马上叫人拿秤来称,结果不多不少正好15两。但一位大臣说:“重量一样不等于黄金没有少,万一金匠在黄金中掺进了银子或其他东西,重量可以不变,但王冠已不是纯金的了。”国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有什么办法能既不损坏王冠又知道王冠是否掺了银子呢?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欣然领命。可是,不损伤王冠就不能取样跟纯金比较,也不能用试金石查检金的纯度。从表面看,是无法看出金子纯度的,该怎样判定王冠的黄金纯度呢?阿基米德思来想去,一直想不出判定方法来。一连几个星期,他茶饭不思。

阿基米德心力交瘁,觉得总这样也不是办法,还是先调节一下身心,再继续研究吧。于是,他吩咐给自己准备洗澡水。

仆人这一次把浴盆里的水加得太满了。阿基米德一条腿刚伸进去,水便溢出盆来,再伸进一条腿,水又漫出来一点,等到洗好澡,盆里的水已经少了一些。这时候,他再把腿伸进盆去,那水却不再溢出来,即使全身都浸泡在盆里,水也没有溢出一点儿。

看到这种现象,阿基米德突然明朗起来。物体进入水中,一定会排出与体积相等的水,那么,体积越大排开的水一定就越多了。如果把与王冠等重的纯金浸入水中,它排出的水是一定的,如果王冠里掺了别的金属,那些金属的体积一定比纯金大,那么肯定会多排出一些水,两相对比,王冠里有没有假,不就很清楚了吗?

想到这里,阿基米德跳出浴盆开始检验自己的设想。他用各种金属放进水盆,计算溢出的水。得出的结论跟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同。这时,他觉得解决王冠的问题已经成熟,便带着必要的仪器进了王宫,准备测试一下王冠是否真由纯金所制。

宫殿里,阿基米德请亥厄洛取来纯金,称出跟王冠等重的一块,放进满满一盆水中,这时,盆中的水开始溢出盆外,阿基米德小心将这些水放进杯中,然后放在天平的一端。接着又把王冠也用同样方法浸出水来,放到天平的另一端,这时候,全体在场的人都清清楚楚看到,王冠所排出的水显然比纯金的多,天平公正地倾向了一方。

阿基米德向亥厄洛国王禀报:“金匠一定在纯金里掺了比金轻的金属,因此王冠的体积会比纯金大一点,因此排出的水便比同样重量的纯金多。”在事实面前,金匠只得承认自己确实偷了国王的纯金。

阿基米德沿着用排出液体多少称量物体这条思路继续研究,终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这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就是著名的浮力定律。

张仲景——弃仕从医的医学家

张仲景(约150—约215),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人,是我国古代与华佗齐名的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擅长的是外科手术,而张仲景则专攻内科,尤其对伤寒病最有研究。他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近两千年来,一直被医学界视为珍宝。

张仲景小的时候很爱学习。他喜欢读《诗经》、《论语》,也喜欢读《史记》、《汉书》等史书。他读史书的时候,虽只有七八岁,但爱憎分明。对那些危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他深恶痛绝。他佩服汉初北海太守朱邑和渤海太守龚遂那样的官员,不仅有才学,且政绩卓著,更重要的是关心民众,爱护百姓。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为此,张仲景发愤读书,想做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官,铲除危害百姓的盗贼,惩治欺压乡里的劣绅,使家乡父老都过上安宁太平的好日子。他为了激励自己,还特地找人画了朱邑和龚遂的像,挂在自己房间的墙壁中央。

不久,张仲景的家乡发生了瘟疫,仅他那个村子,在两年间就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夺去了生命。在此期间,他发现一些人没钱医治生病而亡,更多人因为迷信巫师而断送了性命。

为和巫师做斗争,张仲景放弃读书求仕的道路,立志改学医术。他听说同郡有个叫张伯祖的大夫,医术高明,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了痛苦,便前去拜师学医。

张伯祖早就听说张仲景以博学有志闻名乡里,见他前来拜师学医,感到惊讶,便问道:“听说你早就立志以朱邑、龚遂为榜样,为何今又弃仕学医?”

张仲景愤然说:“现在的大小官员,多有追逐名利,谁管民众的疾苦?我想来想去,还是像您一样,用自己的医术直接治病救人,才是最实际的。况且,现在百姓信巫不信医,白白送了性命;我一定要学好医术,让百姓信医不信巫。”

张伯祖感到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的确难能可贵,于是收张仲景为徒。

张仲景从医后,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医术提高很快,两年后便能初步独立治病下药了。

有一天,比他来得早的几位师兄对他说:“仲景,师傅病倒了,让你快去!”张仲景闻言,急忙来到师傅房中,见师傅躺在床上,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急忙上前诊脉。他足足诊了半个时辰,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便对和他一同进来的师兄说:“师傅一切正常,怎么会昏迷不醒呢?”

众人又推大师兄诊脉,大师兄哆哆嗦嗦地诊断后说:“表面看来正常,但仍有细微的变化,这大概……也许……我一时也很难说清楚是什么病。”

众人又推举二师兄诊断,二师兄战战兢兢地诊断了一番说:“大师兄说的有道理,我也认为正常中有些不正常……”

张仲景以为自己诊断失误,又认真地再次为师傅诊脉,这次约诊了一个时辰,张仲景一动不动,全神贯注,然后坚定地说:“我仍然断定一切正常。”

众人说:“那师傅为什么会昏迷不醒呢?”

张仲景说:“师傅不是昏迷,可能是疲劳过度,睡得深了一些。”

张仲景的话音刚落,师傅竟忽地睁开眼坐了起来,笑着对张仲景说:“孩子,从今天起,你出师了,可以回去单独行医了!”

张仲景高兴地笑了,他的那两位师兄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张仲景回乡后,风里来,雨里去,有求必应,一心投入到为百姓治病解忧中,这年他才十六岁。

张仲景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边治病边总结,终于整理出了一整套关于伤寒病的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理论。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为百姓治病,他把终生所得著述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伟大的医学经典。

贾思勰——重视实践的农学家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农学家。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任北魏高阳郡(今河北境内)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访问老农和观察、试验所得,写成《齐民要术》一出而知名于后世。

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史籍中,保存着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农业科学著作就算《齐民要术》了。尽管它是1400多年前问世的,但至今仍然闪烁着科学的异彩。这部著作的作者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他为编著《齐民要术》这部农书,不休不眠,呕心沥血,苦战了十多个春秋。

青年时代的贾思勰,读书入了迷。一年到头,哪怕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的春游时节,他也独自坐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伏案读书。书,是给人们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源泉。年轻的贾思勰因发奋读书,树立了编著农书《齐民要术》宏伟志向。

一次,他读到《汉书》里的《龚遂传》,龚遂重农的事迹深深感染着他。龚遂是西汉时人,在任渤海太守的时候,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去鼓励人民耕田养蚕,发展生产。结果,使原来生产比较落后的河北东部一带逐渐富裕起来,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贾思勰决心以龚遂为榜样,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贾思勰重视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实践知识。

他看不起那些只知道读死书的人,认为他们没有真才实学,真正的知识存在于天天生产的农夫之中。因此,贾思勰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官场,也不是在书斋,而是周游各地,访问老农,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他足迹踏遍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的山山水水。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满腔的热情,求知的渴望,去发现新问题,积累新经验。

有一年,贾思勰到了并州(今山西境内),发现那里的芜青长得特别好,块根有碗口粗。他就向当地农民请教栽培方法,原来跟别处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特殊。农民还告诉他,这里的芜青从来都长得这么大,即使从别的地方取来的种子,下一年后,也会长得粗大起来。同时,他又发现,从朝歌(今河南境内)取来的大蒜瓣蒜种在这里栽种,都变成蒜瓣很小很小的百子蒜,情况和芜青完全相反。贾思勰反复琢磨这种变异性产生的原因,终于弄明白了朝歌的大蒜瓣在并州变成百子蒜是因两地土壤条件不同的缘故。贾思勰不仅到实际中去,从具有实践经验的农夫中汲取营养,在一些疑难问题上,还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

还有一年,他养了200只羊,没想到秋天没有贮存足够的饲草,到了冬天,竟冻饿死了不少,后来虽然赶紧又买了不少干草扔到羊圈里,但又多半被羊踩烂,羊还是接二连三地死掉,差不多只剩下一半了,而且样子都是那样难看和可怜。这个问题他百思不解,就向有养羊经验的老农请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第二年秋天,贾思勰接受头一年的教训,为羊贮存了足够的饲料,并且想了个办法,把青干草堆放在羊圈中间的高地上,用栅栏围起来,使羊在栅栏周围能随意抽草吃。这样,每只羊都长得膘肥体壮,新添的羊羔也都结结实实的。贾思勰终于取得了养羊的成功经验,他把这个经验和以前的教训一起整理好,生动具体地写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靠深入实际、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在《齐民要术》里比比皆是。在许多方面,较之前人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做出了新贡献。

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对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为我们保留了战国以来的农业技术遗产,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农学家,如元代的王祯、明朝的徐光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贾思勰是我国农学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科技人物,他的光辉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祖冲之——5岁决心解开圆周之谜

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的科学家。他计算出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当时全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祖冲之不喜欢读古书。5岁时,父亲教他学《论语》,两个月他也只能背诵十几句。气得父亲又打又骂。可是他喜欢数学和天文。

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话似乎不对。第二天,他就拿了一段绱鞋子的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等待过往的车辆。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的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他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的结论都是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祖冲之研究了刘徽的“割圆术”。所谓“割圆术”就是在圆内画个正6边形,其边长正好等于半径,再分12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每边的长,然后再分24、48边形,一直分下去,所得多边形各边长之和就是圆的周长。

祖冲之非常佩服刘徽这个科学方法,但刘徽的圆周率只得到96边,得出3.14的结果后就没有再算下去,祖冲之决心按刘徽开创的方法继续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计算出192边形、384边形……以求得更精确的结果。

当时,数字运算还没利用纸、笔和数码进行演算,而是通过纵横相间地罗列小竹棍,然后按类似珠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祖冲之在房间地板上画了个直径为1丈的大圆,又在里边做了个正6边形,然后摆开他自己做的许多小木棍开始计算起来。

此时,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已13岁了,他也帮着父亲一起工作,两人废寝忘食地计算了十几天才算到96边,结果比刘徽的少0.000002丈。

祖暅之对父亲说:“我们计算得很仔细,一定没错,可能是刘徽错了。”

祖冲之却摇摇头说:“要推翻他一定要有科学根据。”

于是,父子俩又花了十几天的时间重新计算了一遍,证明刘徽是对的。

祖冲之为避免再出误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复计算两遍,直到结果完全相同才罢休。

祖冲之从12288边形,算到24567边形,两者相差仅0.0000001。祖冲之知道从理论上讲,还可以继续算下去,但实际上无法计算了,只好就此停止,从而得出圆周率必然大于3.1415926,而小于3.1415927。

很多朋友知道了祖冲之计算的成绩,纷纷登门向他求教。之后,祖冲之又进一步得出圆周率的密率是355/113,约率是22/7。直到1000多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得出相同的结果。

孙思邈——整理药方的“药王”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医德,重视妇女、小儿疾病。创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对预防、养生、针灸、药物学以及临床各科疾病诊疗等有较大贡献。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穷苦人的家里。他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不得不带着他到处借钱求医,终于治好了病。他看到不少乡里人因为家里穷,生了病没钱治而绝望的死去,心里非常难过。他说:“救活一条命是多么重要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能复生,比黄金贵重得多。金子可以慢慢地挣到,人的生命千金也买不到啊!”他下决心钻研医学,立志要拯救千百万病人的生命。

孙思邈刻苦学习,很快就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医生,他的名声渐渐传到京城长安。隋文帝召他入朝,给朝廷里的官员看病。孙思邈借口有病推辞了。后来唐太宗又召他入朝,答应给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口回绝了。他想永远留在民间,给那些没有钱治病的老百姓服务。

孙思邈精湛的医术让老百姓都很佩服。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孙思邈在大街上,遇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准备去埋葬,后面跟着一个哭得很伤心的老婆婆。突然,他看到从棺材里流出几滴鲜血来,急忙跑上前去,问:“能告诉我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吗?死了多长时间了?”抬棺材的人说:“棺材里装的是老婆婆的女儿,因为难产,刚刚才死。”孙思邈说:“她也许还有救,打开棺材看看好吗?”

那些人以为他是在吹牛,根本不相信他的话,抬着棺材继续往前走。老婆婆心想,反正人已经死了,让他试试,说不定还有希望生还,就拉住孙思邈说:“您大概是个医生吧?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您真能救活她吗?请发发慈悲吧!”

老婆婆叫抬棺材的人停下来。孙思邈打开棺盖一看,里边那妇人的脸色发青,样子十分可怕。把把她的脉,还感觉到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在她身上选了一个穴位,扎了一针。不一会,这个妇女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小孩也哇哇叫着生了下来。看到这个情景,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一针救了两条命,起死回生,真是神医啊!

还有一次,有个病人找上门来,两只手捧着肚子,十分痛苦地说:“医生,快给我想想办法吧,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小便了,小肚子快要胀破了!”

孙思邈想,这肯定是尿道堵塞了。吃药怕来不及了,怎么办呢?他猛然想到,能不能把一个管子插到尿道里去,把尿引出来呢?看着病人那痛不欲生的样子,孙思邈决心试一试。用什么作管子呢?软了插不进去,太粗了也不行。正巧,他看到邻居的小孩拿着葱吹着玩,决定用葱来试。他选一根细而坚挺的葱,洗干净,去掉葱尖,小心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对着葱用力吸口气。过了一会儿,尿果然缓缓地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也慢慢地瘪了下去。孙思邈又一次解决了一个难题,他成了导尿方法的发明人。

孙思邈一生中长时间生活在山区。山里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今天医学上叫甲状腺肿大)。那时候,医生都用海藻来治这种病。可是,山区里很难见到海藻。孙思邈想起老百姓常说的话:“吃心补心,吃肝补肝。”那么,能不能用羊的靥(羊的甲状腺)来治这种病呢?他想法买来羊靥,给病人吃,病人的脖子就慢慢消肿了。当时孙思邈还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但是他的治疗方法是正确的。得大脖子病是因为缺碘,羊靥里含有丰富的碘,所以能治好这种病。

孙思邈还用猪肝、牛肝治疗夜盲症,用米糠、麸子,治疗脚气病,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孙思邈还主张人不要蒙头睡觉,要按时吃饭,饭不要吃得过饱,吃完饭后要走动一下,不要马上睡觉。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医学主张,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孙思邈的针灸技术很高明。有个病人说他的大腿有一个地方十分疼痛,连腰都不能弯。孙思邈给他开了一服药,没有效果,就决定给他针灸。可是,一连扎了好几个穴位,病人还是说痛。孙思邈想,人的身上有365个穴位,是不是除了这些穴位之外,还有其他的穴位没有被发现呢?他决定仔细地寻找一下。他一边用手在病人身上轻轻地按掐,一边问:“这儿痛不痛?”他按掐了许多部位,病人总是摇头,他继续耐心地寻找着。当他按到一个部位的时候,病人忽然大叫起来:“啊……是,就是这儿!”孙思邈就在病人说痛的地方扎了一针,病人很快就不痛了。

这个穴位医书上没有记载,孙思邈根据病人说的“啊……是”,把这个穴位定名为“阿是穴”。因为这个穴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哪里疼痛,就在哪里针灸。后来,人们就把随着疼痛点而确定的穴位,都叫做“阿是穴”。

孙思邈一面给病人治病,一面总结行医的经验。他广泛搜集流传在民间的土药方,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加以鉴别和修改。他还亲自采药,加工药材。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在公元652年,编成了一部医书,名叫《千金要方》。

30年后,孙思邈已经一百岁了,他又把后来这30年所收集到的药方,编成了另一本书,名叫《千金翼方》。这两部书是能与《黄帝内经》、《伤寒论》相并列的杰出医书,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后来,人们为了保留这些药方,把其中重要的方子刻在石碑上,叫做《千金宝要碑》。

孙思邈一生在医药学方面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他系统的整理收集了6500多个药方,长期居住民间,为百姓治病,潜心研究,治愈了大脖子病、夜盲症、脚气病等当时的疑难病症,并对针灸、养生、食疗、炼丹等作了研究。后世的人们都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药王”。

郭守敬——我国古代科学集大成者

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1276年郭守敬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全部工程一年完成,定名通惠河。

在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上,宋元时代是科学技术最为繁荣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重要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郭守敬就是在当时创新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也是13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地理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对天文研究和天文仪器创制方面贡献巨大。

郭守敬从小喜欢动脑筋,对各种自然现象很感兴趣。他的祖父郭荣是一位精通数学和水利的学者,对少年时代的郭守敬影响很大。祖父认为他有培养前途,就送他到邢台西面的紫金山去求学。那时,一些有学问的人,像邢台人刘秉忠及沙河人张文谦等,都住在紫金山研究学问。郭守敬读书刻苦认真,特别爱好天文学,利用课余时间制造了一些天文仪器的模型,得到张文谦等人的赞赏。

郭守敬青年时代就不怕困难,敢想敢做。离家乡邢台城外五里多地,有一支泉水,经过一座石桥流进城里。年代久了,淤泥湮没了石桥,泉水涨起时,附近的庄稼和交通都受影响。于是县里人决定建造一座新石桥。20岁的郭守敬,被指定为工程的负责人。他年纪虽轻,劲头却很大,先到现场仔细观察了地形,决定建桥地址,还开凿了沟渠,使泉水能够畅通无阻,把被淤泥湮没了的石桥也掘了出来,全部工程,只用了40天。当地百姓都赞扬他“巧思绝人”。

当时中都(现在的北京)附近的河道,由于战争的影响破坏得很厉害,元世祖忽必烈派郭守敬负责治理这些河道。他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知道,现在的大运河是从浙江杭州起,往北直通到北京的。可是当时,大运河只通到通州。从通州到北京的运输,要靠陆路。每逢秋雨连绵之日,运输就很难进行。

郭守敬建议在北京和通州之间开凿一条河流,跟大运河连接起来。建议被采纳后,他立刻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决定把昌平区北山的泉水导入瓮山泊(现在的昆明湖),再引进城里的什刹海,然后流入新运河。他还在这条河上修筑堤坝,设置闸门,用来调节水量,使大船也能通行。这就是有名的通惠运河。

元代以前的历法,虽经多次修改,但仍然墨守成规。郭守敬认为只有根据对天象的周密观测,才能定出比较准确的历法。于是,他打破陈规,自制了一套天文仪器,计有13种之多,很有创见。其中的“简仪”,可以用来清晰地观测天空的日、月、星宿。仪器制成后,郭守敬提议在全国各地进行观测。元朝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派官员协助他在各地建立观测站。东到高丽(现在的朝鲜),西到滇地(今云南昆明市)和凉州(今甘肃武威),北到铁勒(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到琼州(今海南岛),共建立了27个观测站,可以同时对天象进行观测,规模之大,当时是举世无双的。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再加以精密计算,经过4年时间,到公元1280年,制成了一种新历法,取古语“敬授民时”之意,命为《授时历》。《授时历》推算出一年有365天,跟地球环绕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和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的一周期一样,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年。

对于郭守敬的才华,外国人也很钦佩。清朝初年,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看了郭守敬制造的天文仪器后,称他为“中国的第谷”。第谷是丹麦的天文学家,制造过多种天文仪器,不过,他比郭守敬晚了300多年。

郭守敬在数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创造了一种算法,能计算球面三角形,他的“平立定三差法”,是一种高等级数的运算方法。这种方法,在欧洲又过了4年,才由著名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兹研究出来。

郭守敬活了86岁,一生从事科研活动,对我国古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哥伦布——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他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先后4次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自古以来,亚欧之间的贸易商道以中东为必经之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不经地中海,绕过非洲南端经印度洋直达东方以及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航路,后来又完成了经美洲南端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到达欧洲的环球航行,这一连串的事件总称为“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15世纪,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各国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黄金。

自从《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贪婪的贵族、商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新航路的开辟正是在西欧人寻求黄金的狂热下出现的。

此前,西方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达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土耳其人占据着,另外两条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迫切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接到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开辟新航路的急先锋。15世纪初年,葡萄牙便开始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70年代抵加纳,80年代到达刚果和安哥拉。1486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船长率3艘轻便帆船出航,于次年初抵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因遇风暴折返里斯本。

1497年7月8日,在葡萄牙新国王支持下,达·伽马率领4艘帆船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起航,沿着迪亚士走过的航线向南航行,11月份抵达好望角,然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次年3月到达马林狄港。在阿拉伯商人的领航下,达·伽马的船队循着阿拉伯和中国海员熟悉的航线方向,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库城。至此,欧洲直达印度的航路开通。

与此同时,西班牙另辟途径,向西探航。1492年8月3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余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向正西航去。

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其实,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哥伦布当时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西向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1519年9月,葡萄牙没落贵族费尔南多·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率265名船员分乘5艘陈旧船只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外港圣·卢卡尔港启航,开始了西航绕过美洲驶向摩鹿加群岛的计划。11月底船队到达巴西沿岸。次年初抵达拉普拉塔河口和阿根廷的圣马台湾。

1520年10月船队驶入美洲南端海峡。从11月底到次年3月初,船队在风平浪静、一望无垠的太平洋上连续航行3个多月。1521年3月,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岛。11月份航抵摩鹿加群岛中的帝多利岛。残存的船员装了一船香料后,乘坐残存的“维多利亚号”经印度洋启程回航,次年9月抵西班牙的圣·卢卡尔港时生还者仅18人。这样,经过为时近3年的航行,从欧洲横渡大西洋、经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路终于开通。

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宇宙观的更新具有重大意义。

哥白尼——10岁怀疑神学的天文学家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他撰写了天文学巨著《天体运行论》,首次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哥白尼生活的时代,科学很落后。在他的国家波兰,绝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相信“天主”可以主宰宇宙。所以,人们都非常注意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变化。要是夜晚天空出现流星、月食,白天发生日食,占星术家和教士们就会编造出许多谎言来吓唬人,并且乘机骗取钱物。

转眼,哥白尼已经10岁了。这一年,他的家乡托伦城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染上这种病的人极少能活下来。说来也巧,月食就在这时发生了。占星术家和教士们就四处散布说:“这是邪教徒们造的孽,他们惹恼了天主,天主就降下灾祸来惩罚人类。让我们来祈求天主息怒,宽恕人类的罪孽吧!”

哥白尼的父亲身体本来很强壮,不知怎么也染上了病。母亲赶紧去请教士。教士在圣像前跪下,左手贴在胸口,右手不住地画十字,嘴里念叨着:“求天主保佑,赦免这个可怜的罪人吧!”

教士忙活了半天,可是哥白尼父亲的病情一点也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教士见他的招数不灵了,便哭丧着脸,对哥白尼的母亲说:“请你原谅,恕我直言,看来病人的罪孽太重,天主不肯饶恕他,要把他的灵魂带回天堂去审判。”

母亲请求教士再次为父亲祈祷,可教士却直摇头,接过母亲送给他的钱,便匆匆走了。晚上,哥白尼又独自一人悄悄爬上阁楼,久久凝视着繁星密布的夜空。他的脑海里浮现了许多问题。“遥远的天空茫茫无际,天主是怎么住上去的呢?她又怎么能管到人间的事呢?”

带着这些疑问,他去问母亲:“爸爸是坏人吗?”“她一向对人很宽厚,我不曾见过他做过什么坏事啊。”“这就怪了!”哥白尼说,“今天来的那个教士,明明说天主惩罚的是邪教徒,既然爸爸诚心诚意信奉天主,又没干过坏事,为什么天主还要惩罚他呢?是天主弄错了吗?”“天主是不会弄错的。”“要是天主没错,准是那个教士错了,我非把这件事弄明白不可!”

就在这天深夜,瘟疫夺去了父亲的生命,从此,全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哥白尼和哥哥一起被舅舅瓦兹洛德家抚养。

舅舅先后把哥白尼送到当时最好的学校读书。哥白尼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舅舅常带他去参加人文主义者的聚会。在那些场合,他受到了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这对哥白尼后来从事天文学事业,并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起着重要作用。

哥白尼长大后,潜心钻研天文学,他在《天体运行论》中,首先提出了“日心说”,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麦哲伦——率船队完成全球航行

斐迪南·麦哲伦(1480—1521),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航行,麦哲伦在航行途中在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被当地居民砍死。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斐文南·麦哲伦1480出生于葡萄牙北部俄伯尔多一个贫穷的骑士家庭,大约10岁左右他被父亲送进王宫服役。1492年正当哥伦布远航美洲发现新大陆之年,麦哲伦被选为王后侍童,随国王、王后周游全国各地。

麦哲伦出生、成长的时代正是人类历史大变革时期正是探险家、航海家辈出的时代。1486年葡萄牙迪亚士已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于是,探险队一个接一个应运而生,数百艘航船接二连三地驶出西班牙的加的斯、帕洛斯和葡萄牙的里斯本。无名土地的发现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几十万年期间发现的地域,地理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地图随新资料接踵而至则日新月异。参加远洋探险,对年轻的麦哲伦有极大的吸引力。

约1496年,麦哲伦被编入国家航海事务厅。这个机关正在为达·伽马的远航探险进行秘密准备工作。麦哲伦来到这里开始学习积累航海方面各项知识和经验,并熟悉新大陆、非洲、亚洲的航海图与丰富的航海资料,麦哲伦为加入探险活动而跃跃欲试。

1505年3月25日,一支野心勃勃的武装舰队,肩负着为使葡萄牙变成为世界最大帝国,彻底征服东方的狂妄使命而驶离里斯本港口。舰队拥有20艘大小帆船,2000多成员。麦哲伦在其中仅为一名普通水手,这是他毕生探险事业的开端。

麦哲伦作为普通水手,什么活都干,在暴风雨中收帆、排水,在烈日下修工事、搬货物,参加海战、陆战、攻城、修商站等。他接触各种人物,了解所经过的地域、海洋和有关的天文知识。1506年在印度的科那诺尔战役中,麦哲伦受伤,不久被转移到非洲,约1507年回到里斯本。那遥远的异乡风情、探险生涯令他渴望下一次远航。

1509年麦哲伦再次加入一支企图夺取马六甲的舰队,在马六甲遭到苏丹的突然袭击,因一位船长机警,麦哲伦的英勇果敢,舰队未全军覆没,仅丧失全部小艇与1/3船员。1510年麦哲伦参加围攻印度果阿的战争,已升为船长。1511年麦哲伦参加第二次对马六甲的远征,经过6周激战,葡萄牙占领马六甲,进而控制整个东方贸易。

1512年麦哲伦回到里斯本,已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海员。1513年他作为一名下级军官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泽莫尔的陆战,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14年回国后的麦哲伦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遭到国王冷漠地拒绝了。国王冷冷地对麦哲伦说:“葡萄牙宫廷根本不需要你效力。”如果他离开宫廷和葡萄牙,谁也不会介意。

在麦哲伦像叫花子一样被赶出宫廷后不久,结识一位宇宙学者法利罗,这人是个地道的理论家,他未上过舰船,也不会升帆,但他制作的海图、星盘和许多航海工具堪称一流,对麦哲伦帮助不小。这期间,麦哲伦根据已故葡萄牙皇家制图家贝格依姆绘制地图,深信美洲南部有一条海峡联系大西洋与南海(即太平洋)。

麦哲伦与法利罗正制定从西部航行至东方“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的航海计划。1517年10月20日,麦哲伦破釜沉舟离开了葡萄牙抵达西班牙的塞尔维亚,拜访要塞司令巴尔波查(也是葡萄牙人),受到巴尔波查全家热情接待(次年巴尔波查女儿俾脱利兹成为麦哲伦的妻子)。由于有这样的靠山,麦哲伦又与印度院主管阿朗大私下达成协议,法利罗也来到塞维利亚。

1518年3月22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与麦哲伦、法利罗签署协定:两人享有未勘察过海洋开拓土地专有特权;可得到他们新发现土地全部收入的1/20;如发现六座以上岛屿,他们有权占有其中两座;他们两人及其子辈和继承人享有这些土地和岛屿总督的封号。国王答应装备5艘议定吨位的船只,两年内保证充分供应船上所需的全体船员、粮食和火炮。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及排除葡萄牙的外交干扰,在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装备充足的帆船、265名成员,告别了妻儿从圣路卡尔港扬帆出海。

10月3日船队离开加那利群岛特内里费。舰队12月13日抵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巴西的富饶和美丽的风光以及土著居民的和平使船员恋恋不舍。舰队于12月26日离开里约热内卢继续向南航行,至1月10日抵达拉普拉塔河口,这就是贝格依姆地图上海峡所在地,结果显然是个错误,花了整整两周时间仅发现它是一条大河。船队继续向南航行,麦哲伦沿途调查每一个海湾,2月24日,船队抵马提阿斯湾,麦哲伦的一线希望又扑灭了。

3月31日船队抵达圣胡利安湾,麦哲伦决定停泊过冬。这里满目荒凉、寒风刺骨、海峡渺无踪影,麦哲伦还下令缩减口粮,于是阴谋在船员们满腹牢骚中形成。当时“圣安东尼奥”号船长是麦哲伦表弟麦斯基塔。西班牙船长凯萨达和卡尔塔海纳在4月1日深夜带30名武装人员悄悄登上“圣安东尼奥”号,抓住麦斯基塔,以铁链锁住全部葡萄牙人。这样西班牙船长控制3艘船。面对严峻形势的麦哲伦采取周密计划果敢行动先夺取“维多利亚”号,然后迅速粉碎了叛乱,并审判处决凯萨达船长,而把卡尔塔海纳与一名煽动不满情绪的神甫留在荒无人烟的圣胡利安湾海岸(留下一些食物)让他们自生自灭。

8月24日船队启航南行(“圣地亚哥”号在5月间探航时沉没了)。1520年10月2日,麦哲伦的舰队终于发现了他要找的海峡(后来被称为麦哲伦海峡),11月8日“圣安东尼奥”号船叛逃回国,11月28日船队通过海峡进入南海,因海面风平浪静,故船员叫它太平洋。面对这个陌生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一向沉默刚强的麦哲伦也不禁热泪夺眶。

船队进入太平洋后,整整3个月在烈日当空、茫茫无垠的大洋中航行,粮食一天天减少而且发霉,淡水发臭,船员们得坏血病至少死去19人。终于在1521年3月6日船队抵达关岛,3月17日在菲律宾群岛萨马岛靠岸。

3月28日麦哲伦在马索华岛抛锚,岛上土王卡兰布与他友好交往。在卡兰布建议下,船队于4月7日驶抵宿务岛,与岛上土王胡马波纳订盟,麦哲伦一边与岛上居民贸易,一边让胡马波纳家族及其他岛上土王受洗加入基督教。

但马坦岛土王西拉布拉布早已对宿务岛统治者不服,麦哲伦为显示自己的威力,竟亲自带了60名水手企图镇压西拉布拉布,他又狂妄自大不要宿务岛土王的支援。

1521年4月27日夜,麦哲伦仅带60名全副武装的西班牙士兵对1500名岛民以长矛、梭镖、石头、泥块等为武器的战争,结果麦哲伦被一支毒箭射中大腿,梭镖、石头纷纷向他投来,船上大炮无济于事,小船又不能靠近。岛民蜂拥而上把麦哲伦杀死在地上。麦哲伦死后,西班牙人与当地酋长及居民关系紧张起来,又被杀死许多人。人数只剩下150人,于是“康塞普逊”号被毁掉。

两条船驶抵马鲁寸群岛。“特里尼达”号不能继续航行,最后由埃里卡诺率“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2月13日离开帝汶岛回国。经5个多月抵佛得角群岛,发现“葡萄牙号”想强占“维多利亚”号,埃里卡诺只好立刻起锚开船,船上只有18人,终于在1522年9月6日船驶回圣路卡尔港,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将航海事业推向高峰,环球航行的完成证明了地圆说,第一次横越太平洋为以后地理学、海洋学发展有重要贡献。大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航海家他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但作为殖民主义者他使菲律宾较长时期受西班牙奴役,他本人也为此目的葬送性命。

李时珍——看松辨茯苓的少年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卦考》、《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其中《本草纲目》是我国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公元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的医学世家李家。李家几代从医,祖父是个走街串巷的游医,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父亲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对医药学颇有研究。

李时珍经常跟随父亲和哥哥去附近山上采集草药,帮助父亲抄写药方,自幼就获得了许多药草知识,并深切体会到人们对医生和医药知识的迫切需要。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明朝,一般殷实人家都让子弟读经书,作八股文,以便获取功名。但李时珍并不热心功名,他特别喜欢医药学,常常背着父亲攻读医药书,幸好父亲还算通情达理,不再强迫他去走光宗耀祖的仕途道路,于是李时珍就一心一意研究起医药来。

1532年,为了考察入药的植物,李时珍决定外出亲自采访药草。他与师弟庞宪同行,有时搭船,有时坐车,有时骑驴,有时徒步,到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比较大的村子,他便住下来,寻访本地名医。

有一天,他们骑着驴,跑进一条山道,见两旁山谷里生满了几十年几百年的高大老松。他们边走边看,一会儿,李时珍开口说:“庞宪,这里的松树同刚才见到的不一样,都长得干巴龇裂的。”

庞宪抬头,见前面树林里,果然有几棵松树,叶子都已凋黄,随口答道:“怕都是病松吧!”

李时珍摇摇头,说:“这不是平常的病松,那树根下面的土为什么都是泡的,我猜那里面有茯苓,我们过去挖起来看看。”

说着,李时珍从驮袋里抽出一根小鹤嘴锄,跟着师兄走进了松林。李时珍围着树走了两圈,看了看土色,选定了一块地方,指给庞宪看,庞宪就用锄头使劲地挖。他挖了一会儿,果然挖出一颗有番薯大的褐皮茯苓来。

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遍尝百草,寻访名医,搜集民间药方,并作了大量研究,撰写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最终成为明朝杰出的医学家。

韦达——代数学之父

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他讨论了方程根的多种有理变换,发现了方程根与分数的关系,在欧洲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16世纪末,法国同西班牙开战。在战争中,西班牙采用密码通讯,符号非常复杂,他们还用这些密码同法国国内的特务联系,致使法国情报泄露,法军节节败退,西班牙步步紧逼。

法军截获了西班牙的一些秘密信件,但人们看到的是天书般的符号,谁也弄不懂。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请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律师法兰西斯·韦达帮忙。韦达在当时已很有名声,他是一位业余数学家。韦达利用代数知识,破译了一份很重要的西班牙情报,法军扭转了战局,不出两年,西班牙战败。

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认为韦达施展妖术,认定韦达背叛了上帝,要把他处以火刑。但是韦达身在战胜国法国,西班牙奈何不了他。韦达的所有空闲时间都在研究数学,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可以几天不睡觉。据说,韦达还以他精湛的数学知识,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当时,比利时也有一位数学家叫罗梅纽斯,他也深受国民推崇,国王感到很自豪。一次,比利时使节向法国国王夸口:“你们国家的数学家没人能求解我国数学家罗梅纽斯一个关于45次方程的问题。”这道题是1573年罗梅纽斯在《数学思想》一书中提出来的。法国国王下令国内数学家求解此题,但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人报告结果,国王心里闷闷不乐。

一天,韦达与国王交谈,国王提起这件事情,并把方程给韦达看,结果韦达在几分钟内求出了答案。国王高兴地夸道:“韦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当场奖赏韦达500法郎。

1591年,韦达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门》一书。这部书中,韦达不但使用字母表示未知数,还使用字母表示方程中各项系数,发展了解二、三、四次方程统一方法,以及各种变换。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符号代数学,它明确区分了“类的算术”和“数的算术”,划分了代数与算数界限,人们因此称韦达为“代数之父”。

韦达常使用代换法解方程,他只承认方程有正根,因此不能完全认识方程的全部解,他的解法接近了现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了纪念他,人们把根与系数关系公式叫“韦达定理”。

韦达于1540出生在法国的丰特内,他本名叫法兰西斯·韦沃特。韦达是拉丁文名字。韦达生前写出不少著作,但多数没有出版发行。他利用《几何原本》第一个提出了无穷等比级数求和公式,发现了正切定律、正弦差公式、钝角球面三角形的余弦定理等。

大数学家笛卡尔说:“我继承了韦达的事业。”

伽利略——发现摆动原理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自幼聪明,对抽象的数字感兴趣,爱动手制作小玩具。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16世纪中叶,在意大利比萨城有一个没落的贵族,他是数学爱好者和音乐师。在那个时代,靠研究数学和音乐根本找不到谋生的职业,所以,这个充满理想的人,一面四处寻找工作,一面陶醉在数学计算和音乐欣赏中。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了,他的到来无形中增加了这个家庭的负担,但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由于家庭经济不富裕,多一张口,就多一份消费,为此,父亲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工作,以便养活全家。

幼年的伽利略,头大大的,额宽宽的,鼻子高高的。幽默的父亲,一见到儿子便说:“哈哈,一看我儿子这硕大的脑袋,就知道他将来准是个不平凡的家伙。”

注重教育的老伽利略,在儿子刚刚学说话时,就开始对他进行教育,教给他数字,教他学唱歌。这个长着大脑袋的小家伙,对音乐似乎没兴趣,而对抽象的数字却很敏感,常常一个人数着父亲教的阿拉伯数字,而且咿咿呀呀地数个不停。

老伽利略对儿子的教育很有耐心,不仅教他数字,还教他拉丁文和其他文字。等到儿子长大一些了,又开始教他画图画、做玩具等。

细心的父亲喜欢观察儿子的一举一动。他发现,伽利略的手很巧,愿意自己动手做小玩具。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够既喜欢抽象的数字,又喜欢动手,这些让父亲意识到,儿子是个不平凡的孩子。

为了开发儿子的智力,父亲牺牲了许多欣赏音乐的时间,系统教授儿子本国文字、拉丁文、计算等。

伽利略的记忆力令父亲吃惊,父亲教过的东西,他能过目成诵。到了一般孩子上学的年龄,伽利略就能够自己阅读家中的一些书籍了。

伽利略13岁那年,父亲在佛罗伦萨开了一家羊毛店。来到佛罗伦萨不久,父亲为伽利略联系了一家教会中学。文化科学的内容主要是哲学、数学等。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伽利略最喜欢数学,其次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在上教堂的过程中,有一件东西引起了伽利略的兴趣,这就是教堂里的大钟摆。他看到了正在晃动的钟摆,那钟摆慢悠悠地运动,与其相伴的是有节奏的滴答滴答的响声。

在别人聚精会神地做祈祷时,伽利略却在专心地观察钟摆。他测量和计算着钟摆的晃动距离,发现钟摆向两侧摆动的距离和时间是相等的。有了这个意识之后,他就想证实它。

祈祷结束了,老师和同学们离开了教堂。伽利略走到吊灯前。

那吊灯是用长长的绳子从屋顶上垂吊下来的。伽利略推动吊灯让它自由摆动。仔细观察,他发现吊灯和钟摆一样,不仅向两侧的摆动具有等距性,而且时间也是相等的。

一个神父以为这个学生在捣蛋,就毫不客气地要求伽利略马上离开教堂。

伽利略不甘心,他想进一步证实。他到铁匠铺找铁块,在木匠铺找木块,去商店买来丝线、麻还有铁链,回到自己家中,拴上各种重量不同、长度不等的物体,反复进行实验。

当时,虽然摆钟已经问世,但是多用于教堂,普通人家里还没有钟表,也没有其他的计时工具。

为了对摆动现象进行研究,必须给出一定的时间量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