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是个加油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03:03:06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励志是个加油站

励志是个加油站试读:

前言

为了深入学习“中国梦”,使我们少年朋友成长为复兴中国、崛起中国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我们必须在这学习成长的阶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成长需要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标杆,将决定我们人生高度;这个梦想是太阳,将指引我们脚下的道路。我们刚刚开始人生,我们就要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梦想无限,希望无限!

特别是我们生长在伟大的中国,我国正在复兴,正在崛起,我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我们更应有一个充满多姿多彩的伟大梦想,学好坚实的知识,建设美好的祖国。

为此,我们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精选了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中外经典故事,分别为爱国、品德、感恩、爱心、勤学、习惯、励志和智慧等内容,同时每篇故事还有哲理小启迪等,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具有极强的启迪性、可读性和欣赏性。

故事是美文的表述,并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使我们最容易阅读,也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没有冗长的说教,而是用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智慧和梦想的力量,以使我们产生共鸣和启迪。这样,我们就会获得智慧的无穷魔力和潜在的梦想灵感。

我们青少年从这些最感动人心的小故事里,可以吸取梦想之光,并迸发出生命的火花,使我们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国梦”增光添彩,并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想!

陈胜立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陈胜和吴广一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

陈胜,字涉。他年轻时像牛马一样在地里干活。

有一次,他在和几个雇工谈起对当时统治者的仇恨时,说:“将来如果我们中间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穷哥们!”

有个伙伴听了不理解地说:“我们现在穷成这个样子,靠给人家当雇工过活,哪会有什么富贵呀?”

陈涉叹口气说:“小小的燕子和麻雀怎能知道鸿鹄的雄心壮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指燕子和麻雀,比起天鹅(鸿鹄)来,燕雀当然渺小得多啦。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让淮河地区的900人到渔阳去守卫,当时正是7月,雨量非常大,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无法继续走路,这样就不能准时赶到了,按照当时法律是要处死的。

无法生存的人们在陈胜和吴广的率领下被迫反抗。

陈胜和吴广都是河南人,他们率领起义军最后攻占了陈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张楚”。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也纷纷起兵反秦。

然后陈胜派兵向西攻打秦朝军队,结果被秦军大将章邯打败。后来起义军内部也发生分裂,陈胜、吴广分别被部下谋杀。其他的剩余起义军和刘邦、项羽的军队联合,终于消灭了残暴的秦朝。

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了反秦的烈火,动摇了暴秦的根基,使秦二世仅仅存在三年就灭亡了。梦想小启迪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贫贱、富贵的不公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有了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就必定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王充书铺读书立志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

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

但是,他的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是以劳苦人民的生活、劳动实践为基本出发点的。

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

于是,他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

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儿,写一点儿,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论衡》共85篇,20多万字,书中解释了万物的异同,解释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梦想小启迪王充读书立志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那不屈服于贫穷的精神和非凡的毅力更让人佩服。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呢?

大器晚成的崔林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个人才,便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曾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

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并诚恳地说:“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曹操听了手下的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时,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相貌俊雅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而曹操则扮作贴身卫士,手扶佩刀,站在一旁。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的才能很出众。

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的才能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到文帝时,崔林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梦想小启迪面对别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需知人才是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有所成就的,只要你有着足够的毅力,就一定会走上成功之路。

鉴真东渡传佛教

鉴真,唐代扬州江阳人。他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他14岁出家,22岁受具足戒,不久游洛阳、长安等地,遍研三藏,尤其精通律藏,后来,住在扬州大明寺,专门弘扬戒律。

当时,日本受中国影响,仿照唐朝修建佛寺,大力提倡佛教日本政府还派荣睿和普照两位年轻的和尚到中国学习佛经,并想聘请中国的高僧去日本传授佛学。

742年,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求见鉴真,邀请他到日本讲学。鉴真看他们非常诚心,就问身旁的弟子:“你们有谁愿意接受邀请,去日本国传法?”在场的僧侣没有人回应。过了半天,一个名叫祥彦的僧徒站起来说:“日本国离我们太遥远了,而且中间隔着茫茫大海,途中恐怕生死难料,所以不敢去。”鉴真说:“为了弘扬佛法,怎么能顾惜生命呢?你们既然都不愿意去,那就让我去吧!”僧徒们见师父态度很坚决,都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东渡日本。正当他们要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出现了许多海盗,四处抢掠财物,沿海关防检查十分严格。

在这个时候,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被官府知道了,没收了他们的船只,第一次东渡宣告失败。这以后,鉴真又进行了三次东渡,都失败了。

748年,61岁的鉴真做好了第五次东渡的准备。

一天夜晚,鉴真和他的弟子们登上大船出发了。没料到他们出海没有半天,海面上突然又刮起暴风。

风越刮越大,浪越来越高,乌云遮日,狂风怒号。一连在海上漂了14天,船终于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他们这一行人已经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

753年,鉴真所乘的船抵达日本九州岛,历尽千难万险的东渡,终于成功了。鉴真在日本整整度过了10年。

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

日本朋友将他葬在唐招提寺,并且世世代代纪念他。梦想小启迪挫折总是与人生相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就越容易遇到到挫折。在心中树立一个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成功会来到你的身边。

喻皓勤奋学建筑

喻皓,北宋初年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建筑家,对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喻皓从小就喜欢干木工活,常常捡些破木头、碎木片,通过细致地刨、削,做成小巧、美观的房屋、家具、宝塔等玩具。

到20来岁时,他的手艺已经很出众了,能够建造亭台、楼阁、庙宇、厅堂等。

他年轻时生活在洛阳。洛阳城里的相国寺,是唐朝时期修建的著名的建筑物。

有一次,他去那里游玩。他注意到相国寺的阁楼非常别致,尤其是向上翘起的飞檐,过去从来没有见到过。

为了掌握这种飞檐的结构,他常常跑到那里仔细观察。

起初,他是站着看,累了就坐下来看,坐累了又躺下来看,一连好多天,边看边琢磨。

他终于弄清楚了这种结构的奥妙,掌握了制造这种飞檐的技术。

喻皓一生负责修建过许多重大的建筑工程,河南开封的开宝塔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八角形的塔,要求的技术难度很高。

他前后花了8年时间才将它全部建成。完工时,人们看到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很奇怪,就问喻皓是怎么回事。

喻皓回答:“开封地势平坦,四周没有高山,又多西北风。经过风吹和湿气浸润,百年以后,塔身自然会正了。”

后来,果然不出喻皓所料,开宝塔几十年后就由倾斜变得笔直了。

原来,喻皓不但努力钻研建筑艺术,而且每到一地都仔细研究当地气候条件以及风土人情,作为设计工程的参考。

所以,他的建筑艺术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梦想小启迪喻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是由于兴趣所在,二是由于他的勤奋。一个人一旦在兴趣的基础上树立了远大志向,并为之刻苦努力的话,怎么会不成功呢?

顾炎武读万卷书

明末清初有一位爱国主义思想家,叫顾炎武。他从7岁进入私塾学习开始,就非常喜欢读书。

据说,他不仅熟读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儒家经典“十三经”,而且能够背诵。顾炎武超人的记忆力并不是天生的。他从小就用背诵诗文的办法来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把一本书背下来以后,总是经常复习,反复背诵。他曾经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复习两百页读过的书,不复习完决不休息。他用这个办法,使自己读过的书终生不忘。顾炎武这样勤奋地读了20多年书。到他45岁时,除了古代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以外,他还读完了各州、府、县的地方志,和朝廷大臣的奏疏等,共12000卷,阅读书籍的总数达到好几万卷。

在他的家乡,再也找不到他没有读过的书了。

于是,顾炎武开始周游天下,遍读天下的书。顾炎武骑着一匹马,用另外两匹马和两匹骡子驮着自己的书,开始了自己的长途旅行。

他一路走一路复习自己读过的书。到了一个地方,他就向当地人了解风土人情、名胜特产、历史传说等等,然后一一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自己所见所闻与书本的记载,有不相符的地方,顾炎武就做详细调查,把调查的结果记在书本的有关章节旁边。

经过长期的读书和积累,顾炎武写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和《日知录》30卷等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梦想小启迪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对一个没有志向和毅力的人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但是顾炎武做到了。如果你已有了远大的志向,就要不辞辛苦,奋发向前!

毛奇龄从小立志

毛奇龄是浙江萧山人,162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家庭。他从小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5岁开始读《四书》,8岁开始读《五经》,每天从晨光微露一直读到暮色沉沉。经过几年时间的苦学,他把当时读书人必读的几本书读得滚瓜烂熟。

因为家境清贫,毛奇龄家里书籍不多,他常常到藏书多的祁家借书阅读,并且一定按时归还,决不拖延。

冬天,天气寒冷,冻得手指不能屈伸。夏天,酷暑难耐,蚊虫咬得浑身发痒,坐立不安。为了按期归还,同时借到更多的书籍阅读,毛奇龄总是不顾一切地拼命读书,还把疑难问题和心得体会记在笔记簿上,随时请教老师和长辈。数年以后,他的读书笔记竟堆了两尺多高。一些读书人看到小小的毛奇龄如此用功,都称赞他的学习精神。明朝后期,有一位名叫陈大樽的人做了萧山的童子考试官。13岁的毛奇龄也去应考。陈大樽一见他便开玩笑说:“黄毛未退,敢来应试?”

不料,毛奇龄顺口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一句话,说出了自己年纪虽小,要干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

陈大樽一听,大吃一惊,惊叹这个小小年纪的考生思维如此敏捷,口才非同一般。

后来毛奇龄果然不负厚望,成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擅长散文、诗词,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

毛奇龄于公元1716年去世,经年94岁,他的学生将他所著的文章编辑成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著作多达数十部。梦想小启迪毛奇龄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他刻苦读书,勤学苦练,写出了许多名文佳作。我们也是一样,从小就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仅仅有理想还不够,还应该像毛奇龄那样刻苦读书才行。

野丫头成了女作家

有一个小姑娘,生活在沪沽湖的母系氏族社会。虽然家乡山清水秀,但她还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对阿妈说:“我要去城里!”阿妈被她的固执的眼神吓坏了,不知所措,伸手就给了她一耳光。

小姑娘捂着脸哭着跑出了家门。那是她出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她在原始森林里走啊走,可是森林好大啊,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

饿了,她就摘野果吃。渴了,她就捧泉水喝。晚上怕遭到野兽攻击,她就躲在山洞里或睡在树上。感觉孤独和恐惧的时候,她就给自己唱山歌。

走了几天几夜,终于走出了大森林,走到了县文化局门前。

正好,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县里招生。她以动听的歌声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毕业时,她跑了30多趟北京,最后终于去了中央歌舞团。后来,她又去了美国深造,课余时间就在一家歌厅打工赚生活费。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歌厅还没开始营业。一个老伯伯急匆匆地过来避雨,全身湿漉漉的。她见老伯伯很冷,就热情地招呼他进来。等老伯伯坐下,她问他要不要喝点东西。老伯伯拒绝了。好心的她想,老伯伯可能没钱,就主动请他喝果汁。老伯伯走的时候,她还送了把伞给他。没想到,那位老伯伯竟然是个大富豪。

为了感谢她,送给她一幢漂亮的别墅和一张支票。老伯伯对她说:“谢谢你,你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这个姑娘名字叫杨二车娜姆。如今她是一位有名的女作家,出了好几本书。梦想小启迪切合实际的梦想,会让生活变得阳光般明亮,会让人生变得充实积极,充满希望,最终创造了奇迹,杨二车娜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要你努力的方向是对的,这世界上便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韩信受胯下之辱

汉初名将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

起初,他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的母亲死后,他穷得无钱办丧事,却硬要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说,那坟地的四周要大到可以安顿得下一万家,才有资格安葬他母亲。

韩信曾在一个亭长朋友家吃闲饭,久而久之便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时常指桑骂槐地数落人。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无奈之下,韩信只好在城下以钓鱼为生。

河边有一老妇人经常在这里洗纱,见韩信饿得可怜,时常给他一些饭吃,一连数日都是这样。

韩信对这位老大娘十分感激,对她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的”。

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为了让你报答我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见韩信整日落魄无依,很看不起他,就想侮辱韩信。他轻蔑地对韩信说:“别看你身材高大,整天带着长剑,其实你是胆小鬼。”

他还当众嘲弄韩信说:“如果你真是大丈夫的话,就把我刺死。如果不敢杀我……”年轻人高傲地仰头看了看天,接着说:“那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大怒,怒目而视,有心拔剑挺身而上,但转念一想,为此事杀人而废弃终生抱负,不值得。

因而,他注视了对方许久,眼光渐渐由狂怒变成平和,最后显得不以为意,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了出去。

在一片哄笑声中,韩信昂首挺胸而去。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梦想小启迪试想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从无赖胯下爬过去,受尽市集上的人的嘲笑,这就是“大忍”,是“能忍常人不能忍”的表现。这说明韩信的志向高远,不愿与小人计较。

韩信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楚军稍占上风。为打开僵持局面,汉军大将韩信率军对魏、赵、燕、齐等国进行征讨。

战争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很快便收降了魏国,进而进军至井陉口,准备进攻赵国。

赵国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粮道。他认为,汉军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必然溃败。但大将陈余不听,坚持要与汉军进行正面作战。韩信命令部队在离井陉30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韩信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

接着,他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迷惑赵军。赵军将领望见汉军背水摆阵,不禁哈哈大笑,议论纷纷。

要知道背水摆阵,是兵家大忌,等于断绝自己的退路,使自己陷于绝境,自取灭亡。

韩信见陈余中了圈套,心中不禁暗喜。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韩信率领一支精兵,向赵军进攻。

不一会儿,韩信带领的部队假意退到河边,跟原来背水列阵的主力会合了。赵军全部出营追赶。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全部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没有退路,唯有拼死作战。

赵军渐渐不支,正要回营,发现营中已遍插汉军旗帜,顿时全军溃散。结果,陈余被斩杀,汉军大获全胜。梦想小启迪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身处绝境,往往能激发出人的不可思议的勇气。生活中如果陷入困境,不要慌张,只要奋发向上,必能绝处逢生。

朱买臣负薪勤读书

朱买臣出生于西汉年间,从小老实厚道,苦读诗文。

但是,他在20多年的苦苦努力中,屡次遭受挫折,家境也日渐没落,最后潦倒到无以为生的地步,只得砍柴度日。这时,妻子崔氏不高兴了,时常与朱买臣吵吵闹闹,还常说些伤感情的话。朱买臣百口莫辩,只得耐着性子忍受。一天,朱买臣心事重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只见他瘦瘦高高的个子,衣服破旧,50岁不到的人,头发稀疏,早早地就花白了。想想也恨自己,除了读书什么也干不了。爬到烂柯山上砍好两担柴,再挑到集市上去卖,就疲惫得连叫卖都没劲儿喊了。

前一天又偏遇着一个泼妇强赊走了两担柴,说好今天在集市上还钱,白白等了一上午也不见她送柴钱来。朱买臣心想,崔氏又要跟他吵闹了。

果然,朱买臣回家后刚一开口,崔氏就大骂起来:“看你那穷酸的样子!难道让我一辈子陪你受冻挨饿不成?你还是趁早休了我吧!”

自从被崔氏逼写休书后,朱买臣一边砍柴谋生,一边更加发愤读书。他在乡绅王安道、杨小先的资助下,到了京城,终于凭着自己的才华一举成名。

后来,朝廷委任朱买臣担任了会稽太守的职务。梦想小启迪朱买臣出身贫寒,靠卖薪度日,最终一举成名。在困难面前,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它,不断激励自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贾岛专心推敲诗句

贾岛是唐代诗人,曾经出家为僧。

后来,韩愈读了他的诗,劝他还俗。他屡次考进士没有成功,到唐文宗时才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

他的一生始终在穷困中度过,写诗喜欢写荒凉枯寂的境况,其中以贫寒苦难的言辞居多。他的诗以五律见长。

贾岛写作态度严谨,注重词句锤炼,讲求对仗,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贾岛诗句“僧敲月下门”而来。

一天,他骑在驴背上想出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写完后,他思索良久,感觉应当把“推”字改为“敲”字。但考虑再三,他还是不能取舍,于是,坐在驴背上低吟起来,并时时用手做势。这时,韩愈的官车就在旁边。贾岛因为精神高度集中,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不知不觉竟然撞了上去。直到韩愈的部下们围在了他身前,他还在做手势,定不下该用“推”还是“敲”。

韩愈的部下把惊恐万状的贾岛押到韩愈面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梦想小启迪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先贤,研究学问无一不是专心致志,专心不二。我们要想自己的学问有所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陆游的“书巢”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著名学者。

他从童年开始,就热爱读书。先秦两汉以来的各种重要著作,他无不阅览钻研。他白天读,夜里思考,坚持不懈。

他是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里长大的。敌人的残暴,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激发了他的爱国精神。

陆游发愤苦读,并且给自己住的房子取了个形象的名字:“书巢”。

有人问他:“喜鹊在树上结巢,燕子在梁上结巢。上古有巢氏,是因为那时还不会修房子。帝尧时代,老百姓也曾经结巢而居,因为那时洪水泛滥,平地上无法居住。你现在幸而有房子可以住,门啊,窗啊,墙垣啊,应有尽有,和一般人的房子一模一样,却偏偏叫做‘巢’,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回答说:“在我的房子里,柜中装的是书,面前堆的是书,床上枕的、铺的也是书。总而言之,一眼望去.除了书还是书。偶然想走动走动,却被乱书包围起来,简直寸步难行,往往自己也笑起来。这岂不是我所说的巢吗?”客人不信,陆游便带他走进“书巢”看看。起初,这个人被书挡住了,进不去,后来,好不容易钻进巢,又被书围得水泄不通,左冲右突,出不来。

于是,客人哈哈大笑着说:“一点儿也不假,这个书屋确实像个巢,像个巢!”

陆游的诗产量极多,经他自己删汰之后仍有9300多首。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的诗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梦想小启迪陆游为寻求救国之道发愤读书,房子里堆满了书,就像一个鸟巢。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不是也应该激励自己,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而发愤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呢?

庞安常耳聋行医

庞安常是北宋时的医学家,医术非常高明,别人都称他为“神医”。

小时候,庞安常就特别聪明,很早就能认字读书,书读过一遍马上就能记住。

他的父亲是个医生,不仅教他记医学上的口诀,还拿名医扁鹊的治病方法来教他。没过多久,他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并且还时常提出自己的新想法。

在与父亲发生分歧时,他据理力争,直到父亲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意见,他才罢休。父亲通常十分惊异,因为当时的庞安常还是个孩子。

后来,庞安常幼年时患下的耳病发作,听力逐渐减退,以致耳聋,与他谈话,不得不用笔谈。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妨碍他对医学进行愈来愈深入的研究。正因为他耳朵听不见,倒能够更加专心于研究,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庞安常年方20岁时,医名就传遍江淮间。他性喜读书,即使寒暑疾病也不释卷。他生平讲侠义,也爱斗鸡、走狗、击球、博奕音乐,等等。他为人治病,不分贵贱,招待住食,尊老慈幼,就像是病在自己身上一样;其中不治者,必定如实相告,不再治疗;病家持金来谢,也不尽取,其医德高尚可称。

当时他的医名传遍全国,许多学者在笔记中常常提到庞安常的事迹。

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写道:“庞安常善医而愤,与人语,书在纸,始能答。东坡笑曰:‘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而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庞安常虽然耳聋却聪慧过人,别人拿纸写字,没写几个字,庞安常就透彻地了解了写字人的意思。我跟他开玩笑说:‘我用手来作为嘴说,您用眼睛来作为耳听,我们俩都是这个时代奇异的人啊。”梦想小启迪庞安常虽然耳朵聋了,但是这丝毫没影响到他对医学的深入研究,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激励着他,那就是自信。相信自己,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时,即使身体残疾,依然能够获得成功。

章学诚笨鸟先飞

清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章学诚。

他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私塾念书时,别的孩子很快就能将功课背得滚瓜烂熟,而他背起来则感到十分吃力。

每天放了学,别的孩子高高兴兴地玩耍去了,章学诚却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当天的功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