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07:23:52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下)

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下)试读:

前言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人们常常能看这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同学也很用功,他用的时间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二倍到三倍,但是他们最后的成绩却总不如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并不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若学习方法不对路,那就只会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重视和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则是“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也是爱因斯坦对其一生治学和科学探索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正确的方法在成功诸因素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方法盲”。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方法教育极具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这样学习最有效”图书,包括《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的方法》、《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学生上课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学生考试的方法》、《学生文科学习的方法》、《学生理科学习的方法》10册,本套书包括提高智力的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方法和各科学习方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但要说明的是:“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施以不同的方法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金钥匙,从而终身享用。

第一章 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理论指导

1.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可以借助工具书和参阅有关资料去独立获取知识、研究问题,不会的可以自己去探索,会的可以进一步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学好英语这门学科,同时也有利于学好其他各科知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从口语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语音、语调是朗读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多听电视、收音机的英语节目,学生通过收听这些节目,模仿英、美纯正的发音、语调,既练习语音、语调,同时又练习了听力。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一词一顿或几词一顿,读错的地方很多,如发音不到位,加音、吞音,有时为了换气,在不该停顿的意群内停顿。

这样,即使读完一个段落,听者仍不知所云。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朗读的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朗读训练。因此,开展朗读活动,加强朗读训练,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句子重音、意群划分和基本语调。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新知识的准备,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课前预习,预习中应做些什么。

第一,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浏览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对课文中不会的词汇、句子采取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方式进行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参考书的方法学习。具体说,在第一遍阅读时,还看不懂的知识,可以通过查字典或查看参考书来解决,查阅参考书时,要将有关背景知识、文章体裁、中心意思等方面的情况弄清楚。

第二,学生准备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回答教师问题,在不会的地方要作记号,以便在课堂上听讲或请教老师求得知识。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佳,做好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发挥,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基本了解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减少了课堂阅读的困难,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在阅读训练中,鼓励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启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等。对于学生来说,课堂阅读重点应加强理解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的训练。

理解性阅读要求学生精读、细读,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尽可能多地了解内容和作者意图。评价性阅读要求学生对所读材料作出鉴定和判断,同意、赞赏、不同意、贬低还是延缓表态。评价性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通过设置有关教材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还可以提出有争论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指导学生读一些短小精悍的幽默小故事等,并进行默读技能指导,读书笔记指导等。通过课外阅读,大大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

总之,自学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关键在于教师思想重视,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工作,从实际出发,反复训练,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了很好的培养。

2.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自学是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自学能力是人才成长的必要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着不会看书阅读,自学能力薄弱,影响着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学生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主动涉猎,自行解决问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转变观念

任何一项教育行为都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当教育思想和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教师的行为还是沿袭旧的方式和作法。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直观把握。

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上“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学生则由反感发展到厌学,知行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能解决明天的问题。因此,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明确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善于确定学习目标

一个会学习的人,往往是善于确定学习目标的人。学习目标对人们的学习活动具有激励、导向调控的作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励人们努力学习。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才会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准确了解学习效果与不足,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使自己的学习按照规定的目标前进。

因此,政治教师要动员学生确定学科学期目标,引导学生大目标结合小计划,周打算结合日进程,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技能,重点难点在哪里。

同时,政治教师要挖掘思想政治课内涵,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各种类型的学生能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不断追求。

掌握自学方法

学生自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要培养自学能力。自学的两个重要环节是读书和思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那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1)预习阅读来依标自学

预习阅读是指在老师上课前,自己先阅读新课内容。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一堂课要学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老师来上课。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自学能力的主渠道。课中阅读则是教师随着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相关段落。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老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留出学生自学时间,设计好学生自学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上课时要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并指导自学的方法。(2)“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质疑。

比如,在高一讲《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提出“既然是按劳分配,为何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付出等量等质的劳动,其报酬却不尽相同,这是否违背按劳分配原则?为什么?”

在讲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则提出“既然上册教材中讲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无关,那么,为何在这里又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这和教材上册中的提法是否矛盾?为什么?”通过上述设疑,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思考教材。

又如,“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几个概念的表述极为接近,学生在掌握时容易混淆。但如果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数学中的“韦恩图”,就可以形象地、清晰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从属、兼容关系,学生对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联系与区别就能正确地把握。

因此,课堂教学中自学不可以没有,但也不能过度,更不能无指导,无提示,无具体要求,由学生一看到底。

①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授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教师帮助学生从教材的知识结构着手,强调概念、原理、课题及课节之间的横向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阅读,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比如,复习高一第二课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我要求学生以“生产力状况所有制分配制”为线索,透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层次关系。

在复习高二思想政治《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该课的内容提炼成“两点一法和区别”。“两点”是指两个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法和区别”是指一个根本方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区别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这样概括的内容不但简单,而且便于记忆。

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课文的第一节总的讲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以及物质的概念,第二节着重讲述什么是意识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三节着重讲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方法论上的要求,即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四节总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对立,而划分的依据就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这样,揭示出各节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把握课本知识的框架,逐步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②课外阅读。通常是在参加课外实践的活动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阅读课外参考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每年、每一时期都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大大增强和认识易走极端,思想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

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消除学生思想困惑,比如:先后组织了学生感兴趣的“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如何看待腐败现象”和“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等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

学生为了在讨论中展示自己,在课外积极进行准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时政专题讲评,引导学生用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去分析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热点问题,撰写政治小论文。

同时,还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体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总之,课外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检查评价反馈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无评价反馈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上新课时,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提问学生,了解自学情况。

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讨论,再由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合理成分,指出不足,予以鼓励。对学生写得较好的小论文,在年级各班予以介绍,获奖论文予以表彰。以上做法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学的价值,从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自学习惯。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学习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1)养成课前预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的了解,既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又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2)养成爱思考和质疑的自学习惯

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读一读,顿一顿,学一学,页页顿,节节顿,课课顿,天天顿,每学必有顿,善于发现疑点,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成为“爱思考、会提炼、能总结、多条理”的人。

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3)养成学生博览群书的习惯

中学生单从课本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政治学科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比如,《半月谈》、《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通过摘录、剪贴等形式做好读书笔记。

由于各人的笔记是有差别的,为使同学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组织同学间互相交流笔记的活动。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以问导其思,以身导其行”,多鼓励,多帮助,只有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深刻领会学习过程,对知识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情况,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常与课文内容,观点,术语相脱节;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活动经常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在讨论问题时,往往启而不发,进展缓慢。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认真分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安排学生阅读自学,未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1)大力宣传倡导自学

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产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出时间安排自学环节,让他们有自学的愿望。(2)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

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3)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

在学生阅读自学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即时组织学生讲座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自学的确使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自学的良好习惯。

掌握阅读自学的良好方法

地理课本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地理课的自学是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本知识,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途径实现的。根据地理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地理科的阅读自学有以下几种方法。(1)“语意式”阅读法“语意式”阅读法主要适合于课本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中地理下册的一些章节。

使用这种方法自学时,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要领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关键词,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

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采取“语意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2)“提纲式”阅读法“提纲式”阅读法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就可列出自学提纲。(3)“习题式”阅读法

所谓“习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

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总之,建立自学和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把阅读自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学生在认识到阅读自学的价值后,也会自觉拿起阅读自学这个武器,去提高地理学习成绩,从面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自学能力,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

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养成自学习惯,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自学热情。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对学生讲道理,明确学习目的,只有有了自学能力,才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向纵深开拓,将来才能有所创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生物学已经渗透在许多领域中: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医药、能源及人口控制、优生等。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更有重要的意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科学,提高自身素质,对国家才能做出更大贡献。

指导学生会阅读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对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过去,不少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教学,只能消化教师“嚼碎”了的知识,口、耳、眼以及思维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不会读书,也不习惯读书;不会发现问题,也不善于解决问题,大大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影响生物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各章节的特点出发,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学有所得。

如指导学生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亲子鉴定的依据是什么?有位哲人说过在世界上找不出同样的两片树叶。这是为什么呢?一般同学们会回答,这是DNA分子决定的。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神通呢?由于进行阅读前的启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想知道DNA到底是什么,怎样的结构,又怎样在遗传变异中起作用。又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一节时,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有机物,绿色的青蛙为什么不能?那么叶子是怎样施展它那惊人技艺的呢?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也就给学生自学实践、独立思考创造了机会,增添了阅读热情。(2)设计思考性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读书,领会课文精神,先编写自学提纲,提出思考性问题,比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节中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再让学生自拟学习提纲,归纳整理学习笔记,即对知识内涵及重点、难点找出答案和写出结论。凡是学生懂的,不讲或少讲,尽可能留有余地,做到手脑并用,让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学能力。这样既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又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去更新充实知识体系。

组织好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讨论课的内容一般选择教材的重点、易混淆的概念和学生的共性问题。课前要作充分准备,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看书习惯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讨论时要各抒己见,相互辩论。

这样,就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颜色很相近,一个为蓝绿色,一个是黄绿色,学生容易混淆又不好辨认,所以在实验中,展开讨论,加以弄清。

又如,“生物的生殖”一节中,讨论极体和极核是否同一概念,有的同学说:“是,极体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极核是植物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因为胚囊内卵细胞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极核。”有的同学不同意上述说法,争辩说:“极核在植物有,动物没有,但极体在植物和动物都能产生。”也有同学认为:“极体是减数分裂产生的,而极核都是有丝分裂形成的。”

经过这样的讨论、争辩,再加上教师对这一难点的点拨、分析,弄清了它们的区别,同时称赞参加讨论并踊跃发言的同学,并鼓励人人参与,不要怕错,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注意的问题

指导学生自学,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由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不同,新课的自学和复习课的自学不同,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强弱的之分,指导学生自学要从实际出发,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特别注意应因材施教,不应强求一律。对优秀生可提出高一点要求,让他们的能力和智力有更充分发展的余地,对差生要进行个别辅导,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帮助,让他们能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5.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的人,会比那些获得大量细节知识的人更能适应科学的进步和变化。”

因此,自然课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那么,在自然课教学中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呢?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那么,在自然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行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呢?(1)充分准备良好的观察材料

应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准备良好的观察材料,是学生观察的物质前提。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所观察的材料一定要典型。

在自然课教学中,教师要把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对自然事物的基本认识在这有限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有效地转化到学生的认识中去,就必须精选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才能减少学生探索的历程和难度,才能使他们较容易发现共性东西,获得新的知识。

比如:在讲《茎的共同特征》这一课时,我们准备的观察材料是:芦苇的茎、高粱的茎、柳树的茎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材料,它们的特征都非常明显,同学们观察一会儿之后,很快总结出茎的共同持征:茎上都有节。在这里,如果所利用的观察材料不典型,很可能会造成“盲人摸象”的局面,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行观察时,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材料。(2)要讲清观察什么

要讲清观察什么,有时还要讲清观察的顺序等。在准备了典型的观察材料之后,还不能急于让学生盲目地观察,必须向同学讲清具体观察什么,使他们的观察有的放矢。还举方才那个例子,在准备了比较典型的茎之后,还必须告诉学生:观察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有明显的针对性,不至于无的放矢。

培养学生自己实验的习惯

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努力上好实验课是每位自然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上好实验课呢?我认为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验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比如,《电磁铁》的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在制作电磁铁的时候,为学生准备了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大钉子、电池等实验材料,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电磁铁,并指导他们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做吸铁实验,从而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接着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南极和北极,仍然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这不是一种好办法,所以又开动脑筋,另想办法,有的同学把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接近指南针的一个磁极,结果发现他们之间既有相吸又有相斥的作用。那么,钉帽和钉尖究竟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呢?

最后学生根据磁铁的同极互相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判断出与指南针的南极相吸引的那端是北极,相斥那端是南极。还有电磁铁的南北极随线圈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不同而不同等知识,这些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反之,如果这些知识只凭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既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也谈不上形成什么能力,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更不可能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在自然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行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自行观察、自行实验以及其它教学活动中,对事物的感知认识往往是因人而异,众说不一的,其中有些观点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正确的结论最终一定要来自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自然课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观察、实验、总结等方面必须使学生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6.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迅速。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不会通过自学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那么要不了几年,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未来的社会,自学已是每一个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途径了。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教师,与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填鸭式的满堂灌,不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自学,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如何产生自学兴趣呢?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同学有直接兴趣,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兴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了解计算机技术,老师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

比如,讲“用word制作贺卡”这节课的时候,可以结合某个即将来临的节日,如圣诞节,春节,母亲节等,告诉学生们学完这节课便能自己制作一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贺卡送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并且可以先展示出一些精美的电子贺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会浓厚得多。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收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效果,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界面的时候详细讲解,在随后的教学中讲excel2000软件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习过的word软件自学,找出它们的界面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对excel中特有的编辑栏进行具体讲解。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教会他在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候如果能举一反三就能事半功倍。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特点,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中做”,有了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后,学生入了门,就可以进行提高性的教学。设计一个任务,由学生们完成。任务的内容有教师明确要求的,也有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

比如,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上课教师发邮件”的任务,在任务中“给教师发邮件”是确定的内容,而邮件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获取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老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老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

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能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只有教给学生如何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他们独自面对新的知识、新的事物的时候,才会少一些惊慌,多一点沉着,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已经信息化了的社会。

7.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现代教育的高速变迁,将迫使人们终身学习。人要学会生存,先要学会学习。过去的应试教育,学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会学习”上,而是让书本、分数牵着走,一切围绕升学的指标转,结果导致小学生的素质低下,大多数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学习指导。而进行学习指导,则必须进行学习方法的知道。小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概念界定

自学,是指学习者独立的学习活动。在学校教学中的自学,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的学习活动。发挥小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是自学的本质。可见,广义上的自学,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只要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独立观察、独立阅读、独立实验等,都应属于自学的范畴。

就小学生而言,自学主要是指对书本的独立阅读和学习,因而可以成为狭义自学。孟子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其左右而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而,我们把自学能力的概念界定为:独立学习、独立观察、独立探讨、独立推论、独立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能力是在获得智能的前提下,在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自身的、外界的学习条件、手段,进行无师辅弼、点拨指导的独立学习、思考和作业,进而有选择的、有计划的获取大量新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智能活动的能力。运用这种能力,便可主动研究、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具有学会生存的能力与素质。

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自学能力是解决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的连接与突破口。自学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他将为日后的创造发明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知识大厦赖以支撑的基石。(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它必然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告诉国人:中国必将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

现在的小学生就是未来这个伟大时代的主人,未来的社会不只要求人们掌握了解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摄取并处理所获得的知识。而自学能力正是构成这种摄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因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使他们具有搏击奔腾的科技洪流的本领,也只有具有这种本领,方可成为社会发展潮头的弄潮儿。(2)多方面提高知识质量的需要

学海固然浩瀚,但是如果小学生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则可以在浩瀚的学海中尽情遨游,自由地汲取。不管知识更新的周期怎样缩短,都可以迎头赶上,适应周期变化,从而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遇到的新问题。

同时,因为具有自学能力,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速度必然如天马行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则如“笨鸟”,即使先飞,也赶不上具有自学能力的人,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所用学习时间相对加长,其知识的质量也远远不及具有自学能力的人。(3)竞争社会独立工作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工作、独立研究、独立处理纷呈复杂的信息,如果没有自学能力,何以独立工作与研究?未来社会竞争必烈,这种激烈竞争虽然是方方面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在于素质竞争,素质竞争就是自学能力高低的竞争。在人才方方面面的素质中,自学能力是第一性的,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因此,我们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理解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意义和功用。

8.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制宜(1)要抓住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5岁前儿童的智力获得50%,5岁到8岁又获得30%,还有20%则在8岁到20岁获得。九年基础义务教育期内,正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观察与表达的自觉性和精确性日益提高。第二,意义记忆和词的抽象识记日益发展。第三,抽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在发展。第四,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所提高。第五,自我意识增强,理想开始确立。所以,教师必须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对小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切莫坐失良机。(2)要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知识面窄,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的方式、手段各异,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因此,教师要对其身心教育的状况进行调研和剖析,这样可对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3)要依据小学生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

差别总是存在的,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学情调查,要“解剖麻雀”,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同时建立卡片档案。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而减少盲目性。

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学习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其思想的支配。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势必受其思想的左右。因此,教师欲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国家昌盛、民族振兴而学习。

同时要提高小学生对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认识。思想是内因,教师的教学与培养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小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样可使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情绪,对学习有一个持续而浓厚的兴趣,为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加大课堂教学体系改革的力度

目前,在许多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思维形成定势,教学方式方法仍是老一套: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课程,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为分数和升学而学,不求学法……

这种极不科学的教学结构体系,既不指导自学,又不重视学法,更不考虑能力的培养,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放任自流。这种教学习惯于死记硬背,学生有疑而不质,有难而不问,根本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第一,调整教学中的讲授时间和学生自学时间的比例,前者须减,后者宜增。第二,变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结构体系为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体系。第三,采用“教师先列教学提纲,由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模式。

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师生两轻松,何乐而不为?

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预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学知识、技能为新课做准备的自学活动,是学生自学求知、主动探索的重要步骤,其步骤在于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为教师的教创造条件。

可见预习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预习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这个要求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印发提纲。这种提纲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图表式的。预习方法或浏览探讨,或个别钻研,或小组交流。

复习,是指每讲完、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的复习。“温故而知新”,揭示了复习的意义与作用,复习能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起到反刍消化的作用。

预习、复习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可以放手不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离学生左右,有错即纠,有漏即补,有疑释疑,有难解难。这样可保证自学效果,同时也保证了学生自学的科学性、思维性,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给小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大脑对书本进行有效加工的过程,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学习中具体运用,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任何课程,“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学习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用不着再讲再教了?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达尔文说得好:“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给小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这如同交给小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关于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第一,南宋时期的学者朱熹的二十四字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本察、着紧用力、居教持志。第二,目前在美国乃至于世界盛行的“SO3R”学习方法,即纵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五步骤。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包括:纯正的学习动机、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信心、顽强的学习意志、勤奋的学习精神、谦虚的学习态度等等。人们对这些非智力因素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这里我把它们合在一起做一个比喻,如果说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达到美好彼岸的聪明才智之舟,那么这些非智力因素就是舟之舵、舟之帆、舟之桨。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小学生的学习如果有“坚忍不拔之志”,学习一定好。换而言之,如果我们老师有这种“坚忍不拔之志”,那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定可以成功。

9.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改变越来越予以关注。如今听课时常会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这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然而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课堂上又如何实施自主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现代学习论认为,无论是最聪明的教学法还是最愚蠢的教学法,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是自学,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自我建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学习行为的自觉性《标准》明确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纬度纳入教学的整体目标。语文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人,要立足于人的发展,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语文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语文的生命在于它对主客观世界的生动反映与表现。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品质,缺乏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形不成自觉、清醒的“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没有产生自身的心理需要,那就无法去能动地“反映”和“表现”主客观世界,也无法顺利地参与人际间的沟通。“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学习是他们有目的的自觉行动,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从始至终都必须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明确的目的意识和积极能动的主体状态。《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帮助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随时都能清醒、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从而大力释放自身的生命潜能。

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有我之境”,让他们把语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在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读书时,能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把课文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一个言语的“范型”,一个可供观察、认识的对象和借以进行实践对象,自觉调动背景知识和已有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灵活转换视角,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作文时,能站在交际主体的地位,从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表达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同时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和对方意识,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和目的,选用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真写实练,学习以致用。(2)学习活动的自为性《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以“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这就使语文本体的根本属性“交际性”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现代儿童语言教育应将儿童看作语言的使用者,明确儿童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和发展”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也无法代替,学习过程本来就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遵照《标准》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实践,让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既充当实践的主体,又充当思维的主体。

现代语文教育强调语文主要是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学行为,语文教学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习语文是一种主体内化、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将表达思想的言语同自己的思想联结成为一体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不是靠看词典的注释和听教师的讲解,而是靠个体心灵对于语言材料或言语行为的直接接触,亲身感受与体验。书要靠他们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他们自己去感悟,语文能力要靠他们自己去建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要靠他们自己去积淀。

一句话,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主体内化、自我建构的原则。有人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语文教学如同一个人的吃饭与长大,“吃”是自身行为,“吃什么”、“吃多少”是自主选择。别人的活动诸如进食环境的创设、食物种类的提供等,充其量只是一个外部影响罢了,是不能代替这个人的吃饭、长大的。

在这里,“吃”就是实践活动,没有“吃”永远长不大。这是一个十分简单、人人皆知的常识。遗憾的是过去许多所谓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恰恰颠倒了这一关系,将教师的“教”放在了主要位置,学生的“学”放在了次要位置,“学”从属于、依附于“教”,学生完全沦为“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陪衬。这就等于是用教师的“吃”来代替学生的“吃”,于是教师“吃”得津津乐道,学生却饥肠辘辘,这样怎能健康地长大。

众所周知,儿童学前口语学习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儿童口语能力是在广泛的言语交际实践中,不断听取,不断体悟,不断模仿运用,大胆试讲并及时矫正,在不知不觉中习练成功的。这是一个不断接纳外在语言,通过内化转换、从而生成自己语言的过程。

以书面语言为主的学校语文学习,同样离不开言语实践。由约翰·巴博编著的《英语教科书》编者《导言》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要求活动的书。”编者还写道:“在你读这本书时,你需要与其他人合作:朋友、父母亲、家庭成员等等。因为使用英语绝非一个人孤立的工作,即自己对自己说话、听话不是很滑稽吗?编者就是这样用平易、亲切的话语,告诉孩子言语的交往性功能的。”

书面语言的“学得”,说白了就是通过以读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再经过内化转换,生成创造自己的精神和言语的过程。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言语功能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实现。语言必须也只能在使用语言的交际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不论是“习得”还是“学得”,儿童都是通过运用语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语文运用能力的。现代儿童语言教育将儿童看作语言的使用者,认为儿童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自主式的语文学习,强调对文本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对语文案例进行加工处理的行为,也就是把语文案例作为原材料,按照语文学习的要求,让学生予以调整、制作、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是改变了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语文案例的状况。

语文学习引入加工行为,是让学生站着面对课文案例:圈注、分类、截取、重构等,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即由遵从走向驾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小心识记走向大胆建构。(3)学习过程的自控性“自控”是人的天性,人从事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服从现实,而是为了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即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把握和控制外部现实的要求。戴森和加尼斯说过,“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帮助儿童在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时,体验到‘控制感’,能通过运用语言来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也就是说,使儿童成为一个具有交流能力的社区成员,或更广义的说,社会成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由教师全盘操纵,教师一相情愿的“他控”行为实在太多。语文教学过程应由教师主宰的“他控”为主,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控”为主转变,应提倡由“计划经济”、“卖方市场”,向“市场经济”、“买方市场”转化;由“配给制”和“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向“自助餐”、“超市式”的主动获取转化。

逐步还学生以学习活动的主动权、选择权与自控权。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建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要想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自控”,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地位,必须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而有了方法,对知识的获取就是无限的。

要根据学习过程的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进行“元认知”和“元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方式、特点及效果进行知觉、体验、调节、监控和把握。

要尽快帮助学生掌握一套学习语文的基本“操作流程”,使他们在学习活动的每一步,既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又懂得该怎样去干。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常规老套”,比如语文课文的初读,如何正确阅读、理解词句、把握主要内容等,应尽快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放手让学生去自觉运用。

课堂上的大块时间和空间将由学生自己主宰,教师不再既当导演又当主演,可腾出手来,居高临下地进行“宏观调控”,专心关注那些“特殊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那些疑难问题。这样,长期困扰我们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格局就会被彻底打破。

最后必须说明一点:学生的“自为”、“自控”是相对的,课堂教学是有指导的学习行为,绝不能因为提倡“自主性学习”,就放松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那种“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说法是欠妥的。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该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最早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在内的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依据认知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的罗杰斯以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他认为,当代世界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教学目标是培养独立人格,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人。(4)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

元认知体验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认知活动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使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主体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的意义(1)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