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历程回顾文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0:05:28

点击下载

作者:刘洪才、王佩芳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历程回顾文选

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历程回顾文选试读:

前言

为进一步发挥离退休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作用,让更多广电老科技工作者参与续写广播电影电视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广电分会组织五十多位老专家撰写了《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历程回顾文选》第二集。

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广播电视技术;第二部分为电影技术。其内容丰富,涉及并涵盖了有线电视,广播发射与传输,广播电视天线、录像等相关设备的研制,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电影洗印工艺和洗片印片等技术,以及广电技术的基本建设和回忆或怀念老专家等多个领域多个学科。文章作者通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技术领域或不同的专业技术岗位,满怀深情地书写再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同阶段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向我们展示了老科技工作者在那过去年代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从创建、发展到建功立业的一幅美丽生动的历史画卷。读者不仅从书中能了解广播电影电视技术发展的历史,还会为老专家们爱岗敬业、科学严谨、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

感谢主编为该书的出版所做的大量编审和组织工作。感谢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团体会员单位领导和文章作者给予的大力支持。中国老科协广播电影电视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2年1月5日第一部分广播电视技术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组建历程回顾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 袁文博“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广播电影电视分会”组建起来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回忆十年前发起筹备、组建的艰难历程还记忆犹新,看到今日的发展、壮大感慨颇多。记录下来也算是对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的一份交代吧。

我于1999年10月退休后,被聘为设计院的高级顾问。一天,我的邻居原中央台总工阎凤仑同志对我说,有位邮电部的朋友赵永源有些关于广播电视工程设计的问题想咨询一下,我欣然同意并约相见。见面后得知赵永源同志退休前是邮电部基建局局长,现在是中国老科协邮电分会的副会长。他说全国有个“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下属有很多行业分会,还介绍了邮电分会的组织和活动情况,这次找我就是为邮电老科协的一项国外工程的事,还说欢迎我参加邮电老科协的活动,等等。送走赵永源同志之后,我就想我为什么参加邮电老科协的活动呢,我们设计院以及广电系统那个时期刚好有一批同志到了退休年龄,大家都为广电科技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是不少人退休后并没有什么具体事情做,知识和经验都没用了。我们是否能组建自己的老科协,发挥老专家的余热,继续为广电事业作贡献呢?带着这个疑问,按照赵永源同志给我提示的中国老科协在北京魏公村的地址跑了一趟。

说来也巧,在中国老科协的办公室遇见了我在中央党校的同学田光华同志,她当时担任中国老科协的副秘书长。她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介绍说:中国老科协是由离退休老科技人员组成的群众组织,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全国的会员有四五十万人,第一届的会长是李国豪,第二届会长是吴阶平,1999年换届,第三届的会长是钱正英。中国老科协除了有省市地方分会之外,还有铁道、兵工、电子、农业等十多个行业分会,还真没有广播电影电视分会;等等。

我很有兴致地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觉得我们广电系统完全有可能像其他行业那样组成中国老科协的广播电影电视分会。我把这个想法首先告诉了刘洪才同志,老刘积极支持,并商量如何筹办。我们两人先写了一个报告给张海涛副总局长,为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我们建议组建老科协广播电影电视分会。张海涛副总局长将建议报告批给了科技司,时任科技司司长的陈智教同志找我们了解了情况,并于2000年2月以科技司的名义正式写了《关于组建老科协广电分会意见的报告》报给张海涛副总局长。

我和洪才同志商量:第一,推举章之俭同志为领头人共同筹备;第二,刘洪才同志发挥其曾担任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长和中国电子学会广电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优势,提出名单,联络一批基本成员;第三,由我与中国老科协联络,了解申办组建的必要条件和手续。

章之俭同志很支持,愿意和我们一道积极筹办,于是我们组成了筹备组,章之俭同志担任组长。1999年前后总局系统有一批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都到了退休年龄,刘洪才同志提出了一个49人的备选名单。我则进一步与中国老科协联络,了解到申办、组建新的行业分会的条件是:(1)有行业主管部领导的批件;(2)有明确的挂靠单位证明;(3)有办公场所和开办费用的证明;(4)有分会的章程草案等。

按照中国老科协的要求我们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寻找联络挂靠单位,但由于当时正在整顿社团的管理,为此所去之处都是碰壁而归。最后我还是找到我最熟悉的设计院,好在接任我担任院长的许家奇同志很支持,不仅同意设计院作为广电老科协的挂靠单位,还同意出具证明,提供广电老科协的办公场所和开办费。

为了起草广电老科协的章程,我又跑到中国老科协办公室找来中国老科协的章程作为依据,还参考了其他协会的章程,编写了广电老科协章程的草稿。

2000年3月21日,张海涛副总局长对科技司的报告作了批示:“同意。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咨询、参谋方面的作用很有必要。”这样,申办组建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所必需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在2000年5月以广电老科协筹备组的名义,盖挂靠单位设计院的图章,向中国老科协正式提出了《关于加入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申请报告》,报告附上了张海涛副总局长对科技司报告的批件;分会章程草案以及办公场所、开办费的证明等。

2001年5月,我们在专家楼食堂召开了第一次有20多人参加的全体会议。会议向大家汇报了广电老科协的筹备情况,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广电老科协的章程。选举了章之俭为理事长,袁文博为副理事长,刘洪才为秘书长等。这样,就算把大家组织起来了。组织起来后当然就要开展活动,没有钱可就什么也干不了。我们也曾找有关部门和领导请求支持,可都是原则上同意,具体落实又十分为难。我们也希望发挥老专家的技术优势,承担一些广电技术服务的项目,搞一些创收,还专门制定了一个技术服务收入的分配办法,但是一时又拿不到项目。正在为难之时,我们打听到国家计委下达给广科院一项“数字电视实验室”的项目,该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我们积极找到主管该项目的广科院高少君副院长,了解到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由电子部第十设计院和总局设计院共同承担。我急忙又找到设计院主管该项目的时任副院长姜文波,经请求、协商并报许家奇院长同意,该项目由我以广电设计院的名义参与和电子部第十设计院共同完成,其收入算是老科协的。这样我在广播大楼为该项目工作了十多天,共收入五万元,落在设计院的账上,归广电老科协使用。这应该算是我们广电老科协的第一笔收入,心情十分激动。拿了这笔钱,我们置办了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的必要设备,使我们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基本办公条件。

在我们进行筹备的过程中,多次向中国老科协办公室询问我们的申请是否得到批准,答复是我们的申报材料是符合要求的,但要等一批申请单位同时报民政部批准。这样,一直到2001年9月中国老科协通知我们,正式批准、接纳我们中国老科协广播电影电视分会。至此,我们才正式成为中国老科协的下属行业分会,名正言顺地挂了牌子,逐渐地开展了各项活动。2005年中办发[2005]9号文件下发之后,工作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并进行了多项富有成效的活动。这是后话,这里就不赘述了。饱蘸夕阳著华章——记老科协广电分会的十年历程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 刘洪才 张敏欣

满首银发精神爽 饱蘸夕阳著华章

天近黄昏仍伏枥 老有作为铸辉煌

光阴似箭,转瞬之间,中国老科协广播电影电视分会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借此《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年报》创刊出版之时,回首老科协广电分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十年历程,记录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继续为广电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一、成立老科协广电分会,把老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

2000年2月15日,原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文博、原广播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洪才,两位刚从岗位上退休不久的老科技专家,满怀着“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把离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继续为广电事业做贡献”的极大热情,向总局领导呈交了组建“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的请示报告。张海涛副局长很快做了批示:“同意。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咨询参谋方面的作用很有必要。”2000年3月,总局科技司对老科协广电分会的组建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之后两位老专家马上开展了筹备工作。

2000年5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原副总工章之俭同志受邀参加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筹备组,并担任组长。筹备组起草了《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章程》等有关文件,拟设了广电分会机构,经与中国老科协联系,提交了“申请加入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报告。2000年9月,“中国老科协科技工作者协会广电分会”得到中国老科协的正式批准(2005年7月在国家民政部注册)。

广电分会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总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司的具体指导,设计院积极为分会解决办公地点和经费的困难。经过章之俭、袁文博、刘洪才等同志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于2001年5月25日召开了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首届理事会。1.组建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首届理事会

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首届理事会于2001年5月25日召开,到会人员33人,会议通过了理事名单,选举了常务理事,确定了五个工作部。

名誉理事长:徐崇华

高级顾问:何大中、许中明、孙芳垂、姚世荣

理事长:章之俭

常务副理事长:袁文博

副理事长:于纪恺、王佩芳、孙迎年、刘国典、刘宜勤、刘洪才、

陈智教、张金城、常振铮

秘书长:刘洪才(兼)

理事:39人

五个工作部:(1)广播技术部(2)电视技术部(3)电影技术部(4)广播电视工程部(5)科研与科普工作部

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首届理事会的召开,标志着广电分会的工作正式启动。2.选举产生了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第二届理事会

2006年12月7日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

名誉理事长:张海涛、章之俭

理事长:郭炎生

常务副理事长:袁文博、刘国典、陈德泽

副理事长:于纪恺、王佩芳、孙迎年、陈智教、张金城、胡立平、高风吉、

周铜山、程林、黄邦周、鲍林岳、杨步亭

秘书长:刘洪才

高级顾问:常振铮

理事:32人

荣誉理事:16人3.发展团体会员单位

广电分会自2006年开始发展团体会员单位,至2010年底共有广电总局无线局、监测中心、规划院、洗印厂、传媒大学、总局机关、设计院、广科院、工业协会、科影厂等10个团体会员单位,会员总数254人。二、学习落实中央[2005]9号文件,开创老科协工作新局面

200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中办发[2005]9号文件,文件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在收到中办发[2005]9号文件后,立即组织分会的常务理事进行传达、学习。大家如获至宝共同认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老科技工作者的最大关怀,也是我们广电分会开创新局面的根本保证。为贯彻、落实中办文件,广电总局人教司向有关部门人事处长传达了中办发[2005]9号文件,并发文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有关要求。但我们觉得要解决具体问题,把有关要求落到实处,还得要向主管领导直接汇报。2005年9月9日,副局长张海涛同志专门听取了我们关于贯彻落实中办文件的建议和要求,张海涛副局长充分肯定了广电系统老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和贯彻落实中办文件的重要意义。为了帮助老科协广电分会解决具体问题,创造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张海涛副局长主持召开了有广电总局人教司、科技司、计财司、离退休干部局、机关服务中心、总局科技委等部门领导以及“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人员参加的局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支持广电“老科协”开展活动,并于10月17日以局办纪字[2005]22号文发布了“局长办公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指出:广电系统的老同志特别是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验,是广电系统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笔财富和资源。广电事业改革日益深入,在一些重大决策与项目论证中尤其需要“冷思考”,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建议,借鉴他们的经验,对于减少失误、促进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是从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出发,还是从总局的实际工作需要考虑,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老科协”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离退休专业人员的作用。

会议纪要对“老科协”的挂靠机构、办公地点、经费等几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做了明确规定,并对“老科协”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建立老干部人才库、编纂广电行业专业发展史回忆录和编写广电知识科普读物、组织开展技术咨询工作”三项任务。

为了落实局长办公会议上对我们“老科协”的工作的要求,我们召开了全体理事会。会上进一步传达、学习了中办发[2005]9号文件,传达了局长办公会议的精神和落实情况,研究、制定了编纂广电行业专业发展史回忆录和编写广电知识科普读物的具体方案。会议气氛热烈,大家深受中办发[2005]9号文件的鼓舞,更感受到广电总局领导对老科协工作的支持。会后,“老科协”的同志们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贯彻[2005]9号文件精神,落实“三项任务”的工作之中。他们主动与总局各有关单位领导联系,宣传[2005]9号文件精神,汇报“老科协”的工作设想和方案,得到了总局计财司、离退休干部局、人教司、电影局、设计院、无线局、广科院等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开创了老科协工作的新局面。三、组织会员开展多种活动,关注广电科技发展,增进相互沟通1.召开了《参加广播电视科技工作五十周年座谈会》

2002年9月,“老科协”组织召开了《参加广播电视科技工作五十周年座谈会》,老副部长徐崇华深情地回顾了与这批老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光辉历程,张海涛副总局长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老科技工作者50年来为广电科技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并对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原广电部总工程师何大中、副总工程师章之俭、许中明等70多人参加了老科技工作者座谈会。2.组织参观监测台、卫星地球站、电视台,了解广播电视科技新发展

2006年4月,我们组织“老科协”部分理事参观了总局监测中心573监测台和无线局卫星地球站,2008年5月我们再次组织理事参观了监测中心573监测台,受到了监测中心、无线局领导和台、站同志们的热情接待,他们详细地向老科技工作者介绍监测和卫星传播技术发展的现状。

2010年4月,我们组织理事和各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参观了北京电视台新址,大家看到电视台的新设备和高科技的应用,深切感受到广电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3.参观CCBN展览会,亲身感受高科技成果

自2009年开始,我们已连续两年组织团体会员参加一年一届的由总局主办、广科院承办的CCBN展览会。参观活动受到了老科技工作者的欢迎,更是让他们全面了解、亲身感受广电高科技成果的极好机会。广科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派专人接待,院领导亲自带领参观场馆并做讲解。参观活动使老科技工作者对广播电视新设备、新技术、新发展有了全面了解和深刻感受,同时增加了老科技工作者与年轻科技人员的沟通。4.参观影视基地,了解电影事业的发展

为使老科技工作者了解电影事业的发展,2007年组织老科协理事和部分会员参观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电影洗印厂。2009年4月组织老科协会员100多人来到中影集团怀柔影视基地,参观了亚洲最大的摄影棚,了解了现代电影制作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亲临了新版“红楼梦”拍摄现场,感受了我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家认为参观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很有意义。5.开展会员活动日,增进相互沟通

从2008年起,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已经成为老科协全体会员的集体活动日。2008年10月,奥运会刚刚结束,我们组织全体会员参观了奥运场馆。老同志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大家既看到了盼望已久的鸟巢和水立方,更见到了许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老同事。他们兴奋地说:“老科协组织的活动太好了,单位组织活动只能见到本单位的同事,老科协组织的活动让我们见到了更多的老朋友、老熟人。”

为体现重阳节登高望远、身心健康的寓意,2009年重阳节我们组织全体会员参观了中央电视塔。中央电视塔管理中心的领导亲临现场介绍情况,派专人细心组织、热情接待。大家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塔》电视宣传片,参观了安全监控中心、电力中心和播出机房,参观的老同志中有的就是中央电视塔的总设计师、筹建负责人、总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们。他们旧地重游,在体验自己付出智慧和心血的成果中,展望广播电视播出事业的美好前景,既感欣慰、又充满为广电事业再做贡献的信心。90名老同志在238米高的塔台上登高远望,俯瞰北京全景,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2010年的10月15日,我们组织全体会员近100人到北京鹫峰森林公园开展秋游登山活动。有20多名老同志精神抖擞地登上了400多米的鹫峰最高处,大家呼吸着新鲜空气,聊着说不完的话题。

会员的集体活动,体现了“科学认识自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丰富了老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增进了相互沟通,增强了老科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四、积极参与咨询与考察活动,为事业发展建言献策(1)2001年2月科技司召开西新工程总体方案论证会,到会人员有徐崇华、章之俭、许中明、陈智教、郭宝玺、张学田、刘洪才、袁文博、周国材。2001年3月科技司召开西新工程技术方案论证会,到会人员有温亚林、葛鸿章、张学田、刘洪才、周国材。与会者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2)2004年6月,受广电总局“西新工程办公室”的委托,老科协广电分会组织了两个西新工程考察小组,分别到海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6项西新工程进行了考察,并写出了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成绩,赞扬了“特别能战斗”的西新精神,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受到总局领导的好评。(3)三次向广电总局提出建立广播电视博物馆的建议,论证了建立广播电视博物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初步方案。(4)2009年受总局法规司委托,多次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参加《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立法研究座谈会,专家们为《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立法研究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材料,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五、承担标准和资质评审任务,为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再做贡献

2006年7月,总局计财司委托老科协广电分会开展以下有关广电工程建设标准和资质评审工作:

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定额)报批阶段的审查工作;

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资质的评审工作;

行业优秀工程设计评优活动及推荐国家优秀工程设计的评审工作。

五年来,老科协广电分会受总局规划财务司委托完成的优秀设计评选、工程建设标准审查、设计和咨询资质评审项目有:(一)2006年度进行部级优秀设计评选

共评出优秀设计一等奖2项:

公安部办公楼

北京音乐厅内外装修改造工程

二等奖3项: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中心

西新工程第三阶段第一期2022台

阿尔巴尼亚广播发射基地工程

三等奖3项:

解放军电视大楼

浙江传媒学院演播楼

秦皇岛市体育场扩声系统工程

建议一、二等奖的项目申报为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二)参与的设计和咨询资质评审项目(1)中广电设计研究院设计咨询资质(2)中广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资质(3)规划院咨询资质(4)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设计资质(5)解放军通信工程设计院设计资质

等共13项。(三)参与的工程建设标准审查项目1.已发布实施的标准(1)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建设标准(建标126-2009)(2)广播电影电视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规程(GY/T 5006-2010)(3)广播电视工程监理规范(GY5080-2008)(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94)(5)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GB 50371-2006)

等共23项。2.在编标准(1)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修订GYJ34-88)(2)广播电视微波站(台)工程设计规范(修订GYJ31-87)(3)广播录(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新编)(4)卫星广播地球站建设标准(修订、行标改国标GYJ 44-1991)(5)广播电视工程工艺接地技术规范(新编)

等共28项。

以上工作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撰写科技书刊,为广电科技再著华章

撰写科技图书是最能发挥老科技专家作用的一项工作,也是总局领导赋予老科协广电分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老科技专家们了解历史、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技术精通,他们对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更是深有感情,满怀热情。为此,在众多老科技专家积极参与和在职科技人员大力配合下,分会组织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总结科技发展历史、普及科技知识方面的图书。(1)2004年1月编辑出版了《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历程回顾文选》(91万字)一书。该书由90多位广播电影电视界老专家撰写,他们深情地回顾了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精神财富。(2)2007年3月完成了《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67万字)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广播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约40万字,下册为电影专业技术发展简史,约20万字。该书的出版凝聚了50多位老专家、老教授的心血,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填补了广电专业技术发展史的空白。(3)2008年10月《广播电视技术——干部必读》(44.5万字)一书与广电行业的工作人员见面了。此书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普及性,受到了总局领导的肯定和各级管理干部的欢迎。(4)2009年1月出版的《村村通广播电视技术》(50万字)一书是为广大“村村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了解相关技术、更好地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和维护工作而专门撰写的培训教材。此书对做好卫星、有线、无线技术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工作很有帮助,对各地“村村通”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有较强的指导意义。(5)根据广播发射技术的不断发展,2010年3月编辑出版了《广播发射新技术》(52万字)一书,为广播电视传输中心、监测台等部门主管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技术骨干提供了新技术培训教材。《广播发射新技术》一书是老科技专家不断学习、跟踪广播发射技术的新发展与年轻科技人员的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6)启动了《中国广播电视塔》一书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一本记录我国广播电视塔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的图书,对中国广播电视塔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与回顾,彰显为电视塔作出贡献先行者的业绩,也为今后电视塔的建设提供借鉴,是多年来老一代广电科技人员的心愿。为了填补这一空白,2010年老科协广电分会启动了《中国广播电视塔》一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总局领导的批准和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目前,由分会牵头,与总局设计院、中国高塔协会联合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塔》编委会,拟订了编书宗旨、内容、编写计划和要求等,向全国28个高塔单位发出了征集材料的通知,目前在收集了大量调研材料的基础上,编写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于2011年上半年出版。(7)创办《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年报》。为进一步增进各团体会员单位之间和老专家之间的科技信息交流,更好的参与和了解老科协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经广电分会理事会研究决定,自2010年起每年出版一期《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年报》,作为老科协内部交流刊物。其内容包括总局领导有关老科协工作的讲话、广电科技工作动态及广电科技事业发展信息、老专家的科技论文及对广电科技事业发展的建议、对广电科技事业发展历程或科技工作经历的回顾以及健康保健的体会和方法、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等等。七、编写技术培训教材,为基层科技人员服务(1)除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技术》、《广播发射新技术》两本书作为培训教材外,老科协广电分会还组织人员于2007年编写了《数字微波研讨与培训教材》(20万字),2009年编写了《广播电视卫星数字传输技术》(10万字)等技术培训教材,共约30万字。(2)老科协广电分会与总局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文化传媒中心、内蒙古广播电视局、青岛浩华文化传播公司、中国电子学会广电分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培训班7次,参加培训人员约500人次。分会负责提供教材,聘请老专家、教授到培训班讲课。

2007年5月,老科协广电分会和河北广电局联合在北戴河举办全国广电微波数字改革研讨与培训班。总局科技司、无线局及河北等省(自治区)的主管领导发表研讨论文,并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和老科协的专家讲课。参会人员有十几个省(市、区)80余人,大家交流了数字微波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经验,对进一步开发利用数字微波设备能力增强了信心,研讨与培训的效果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

2009年11月老科协与青岛浩华文化传播公司合作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广播电视微波与卫星数字传输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各省市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微波站、监测台等部门的主管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培训效果反映较好。培训结束后,有些台站还向老科协购买了培训教材。八、编辑出版《文库》,弘扬传统作风

为了如实地记录、总结、展示老科技专家为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弘扬他们科学认真,艰苦奋斗的老传统、老作风,在总局领导的鼎力支持下,老科协广电分会于2008年4月正式启动编写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老科技专家文库》工作。并打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年陆续出版老专家文集。(1)2009年完成了《广播电影电视老科技专家文库》第一辑16位老科技专家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历时1年8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单位推荐、审查批准、材料收集、扫描录入、设计编辑、三次校对、最终审定、排版印刷等工作程序,在2009年12月全部出齐了马长华、刘国典、刘洪才、孙芳垂、孙延录、李倜、张学田、金孟申、周铜山、胡立平、施正宁、郭宝玺、章之俭、阎凤仑、韩伟、温亚林等16位老科技专家文集。(2)2010年编辑出版了《广播电影电视老科技专家文库》(第二辑)5位部级负责技术工作老领导文集。编写董林、卢克勤、徐崇华、许中明、何大中等5位部级负责技术工作老领导文集的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抢救工程。这5位领导是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有功之臣。为怀念5位老领导,同时又可以激励教育后人,分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组建了文集编委会,通过发布征稿启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向广电系统内广泛征集有关5位老领导的纪念文章和照片。编委们走访与老领导工作过的老同事,到档案管理部门查找历史资料,联系家属收集文章、照片。经过编委们克服了编撰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历时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0年11月份完成了出版5位领导文集的全部工作。《文库》的字里行间,真实地记录了广播影视老科技专家们的奋斗足迹,清晰的展现了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科学严谨,至诚至忠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安贫乐道的传统作风。《文库》的出版,为广播电影电视科技事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在工作在广播影视科技战线上的“后生”们,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回顾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十年的发展历程,有开创初的艰苦,有奋斗中的激情,有收获时的喜悦,更有贡献后的欣慰。老科协广电分会的十年历程,充分展示了老科技专家为广电事业再做贡献的精神风貌。他们对广电科技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广电科技事业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感情,继续用他们的知识、经验为广电科技事业再做贡献是老科协专家们由衷的心愿。满首银发仍伏枥,饱蘸夕阳著华章,正是对老科协专家们的真实写照。忆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建台的前前后后广电总局科技司 郭炎生

2010年11月16日是《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广播电影电视部第2号令)颁布2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年来,我国的有线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拟到数字、从分散到整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是受众收看电视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的发展,入户率的激增,使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内蒙古有线电视台从1993年4月11日筹建到1993年8月28日试播,前后四个多月的时间。我作为内蒙古有线电视台筹建负责人、第一任台长,经历了建台的全过程。每每想到那艰辛创业的时日,想到那些并肩战斗的同事和战友,我都心潮澎湃,不能自抑,一种“豪气”便油然而生。其中的苦与乐,尽在不言之中。一、建台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有线电视开始在美国一些中小城市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继而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也发展起来。开办有线电视的目的是通过转播邻近大城市电视节目,解决看电视难、节目内容少、质量差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的起步,经历了从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非常艰难的发展历程。自90年代,《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广播电影电视部第2号令)颁布之后,中国有线电视进入了比较快速、规范、法制化管理的发展轨道。从各自独立的、分散的小网络,向以国家、省(市)为中心的传输干线网整合,并成为全球第一大有线电视传输网。

在有线电视发展起来之前,受众都是以收看无线电视为主的,但是无线电视其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发展,诸如无线电视受频率资源的限制,节目套数少;受接收条件影响,节目质量较差等问题。仅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为例,只能收看到6套无线电视节目,而且收看的信号质量较差。此时的无线电视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无论是全国,还是内蒙古,迎来了有线电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二、欣然领命

在全国有线电视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时候,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党组意识到了有线电视发展的必要,于1993年4月11日,决定筹建有线电视台,委任我为筹建负责人。并决定有线电视台实行“企业化管理,自筹资金、自收自支、自我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国家不下拨经费,不下达人员编制。

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决定开办有线电视之前,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广电局已于1992年12月建立了有线电视台,开办了有线电视业务,是450MHz邻频调制器同轴电缆传输系统。1993年5月20日正式试播。建台半年,发展用户近2万户,传输12套电视节目,自办有线电视节目一套。其时,呼和浩特约有120万人口,近20万户家庭,市区、郊区大约各占一半。从用户角度讲,内蒙古有线电视台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呼市有线台采用同轴电缆的模式进行传输入户,鉴于呼和浩特地区特殊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再采用同轴电缆的传输,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时间不允许,二是在财力、物力上也无法与对手比拼。因此面对如此成熟、先行的竞争对手,内蒙古有线电视台采用何种技术方案、如何快速发展用户、如何多快好省的建台,已成为开办成功的关键。此时,已建成播出的北京有线电视台的MMDS系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思路为之开阔,信心倍增。

MMDS是英文Multi-channel Microwave Distribution System(多路微波分配系统)的缩写。MMDS是一种通过视距传播为基础的图像分配传输技术,工作频段一般为2500~2686MHz。在发射天线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将电视信号直接传送到社区楼端,使用直径约30公分左右的小天线集体接收电视信号,再分配到家家户户。MMDS设备重量轻、体积小、安装调试方便、投入少。MMDS很适合中小城市或郊区有线电视的覆盖和传输。但由于电磁波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不适宜在山区使用。

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之后,我认为开办有线电视台,采用MMDS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于是我欣然领命。

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党组给予了我们各方面的巨大支持,如借给部分启动资金;腾出有线电视台需要的机房和办公室;允许在全厅范围内招聘工作人员及使用内蒙古电视台、电台的节目等相关政策。三、倾力建台:奋战140天1.招兵买马,组建工作团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建好有线电视台,必须要有高效的领导班子和工作团队。1993年4月下旬开始我们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内部公开招聘。报名人员争先恐后。经过认真选拔,组建了以23人为骨干的工作团队。分别组建了办公室、技术部、编播部、用户部等部门。这些人员主要来自局总编室、技术处、电台、电视台、直属台管理部、微波处及发射台等单位。后因工作需要,面向社会招聘了部分工作人员。此工作团队依照市场体制建立,用能力说话,改变了吃大锅饭的旧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工作效率很高。2.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电视台是重装备、高投入的单位。要建立一个有线电视台,所需要的资金是可想而知的。没有原始的资金投入,不可能有后来的高产出。所以资金问题可以说是建台首当其冲的大难题。这个难题,在建台初期曾紧紧地困扰着我们,真是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处去求爷爷、告奶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通过赊、借、贷的方法共筹集现金100万元左右;向美国COMVAVE公司(MMDS设备商)、北京电视设备厂(前端及用户端设备商)等厂家赊欠设备款约300万元左右;初期予收用户初装费大约200万元,这才解决了建台的启动资金问题。3.运筹帷幄,制定《总体规划》和《技术方案》

在组建团队、筹集资金的同时,我们认真听取了系统内外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制定了《内蒙古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总体规划》、《内蒙古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内蒙古有线电视台采用成本低、投入少、成效快的MMDS的传输方式,实现对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地区的覆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4.赴京求援,考察学习

当时北京建成近100万户的有线网络,是采用MMDS开办有线台的成功典型案例。我们赴京学习求援,得到了时任北京有线电视台台长金国钧、总编辑刘敏、技术部负责人吴瞻民热情接待和大力的支持。事隔近二十年,每当想起这些,我都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内蒙古有线电视台的今天。当时,北京台每周将节目录像带无偿地供给内蒙古台使用,通过火车发送到呼市,播完了再通过火车发送回来。参观学习期间,我们除了考察了北京有线台的实务,还在他们的介绍下与美国COMVAVE公司MMDS设备厂商有了接触,初步确定了合作事宜。

在京期间,我们向广播电影电视部科技司汇报了《内蒙古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总体规划》和《内蒙古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指导。我们还与北京电视设备厂接触,该厂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刘瑞英、焦方性同志也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让我至今难忘。5.与美国公司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

在北京有线台的介绍与帮助下,我们与美国COMVAVE公司进行了接触和谈判,最终与COMVAVE达成了不用交预付款,两个月后呼和浩特交货,安装调试验收之后再付款的协议并签订了合同。如何达成如此优惠的合同?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COMVAVE公司是美国专门生产MMDS的小公司,和内蒙古的合作有利于他们打开中国市场,二是有北京有线台支持的强大背景,三是对内蒙古台的信任。达成这样的协议,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资金缺乏的大问题。6.开拓市场,建设用户网络

与技术准备同时推进的重头戏就是发展用户。当时内蒙古有线台采取了宣传车、做广告、打标语、发宣传材料等方法进行促销、宣传推广,以期尽快地跑马圈地,争取用户。此时,有用户就等于有钱了。截至1993年8月底,内蒙古有线台已发展签约用户近3万户左右(呼市有线台此时也大约有3万用户)。当时我们的初装费按210元/户(呼市有线台则按220元/户)。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有时候会发生两家有线台在居民小区里碰在一起,真有些“剑拔弩张”的味道。7.改造机房,购置设备

1993年8月10日,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卫星接收设备安装调试工程竣工。同期完成了发射机房与录播机房的改造,并购置了必要的播录控设备。8.赴美考察,进行设备初步验收

1993年8月初,我和党组书记白朝蓉、有线台技术副台长祁传志(已故)、技术部云小平(已故)、韩英等五人组团赴美考察。本次赴美考察商讨了设备的出厂指标、验收、运输、维护、培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得到了美方的理解和支持。比如设备的运输,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考虑得不仔细,就会发生问题。因为当时呼市飞机场只能降落小飞机,而MMDS设备,尤其是发射天线庞大,必须从美国起运就要考虑到呼市机场的降落问题。经过协商,决定把发射天线分成三段运输,确保了万无一失,设备安全准时运抵呼市。1993年8月21日,美国COMVAVE公司主要技术人员邵耀康先生亲自到呼市进行安装调试,经测试、收测,验收完全符合标准。1993年8月28日,内蒙古有线电视台按时播出。实现了我们对用户的承诺。系统传输4个频道的电视节目(4主1备),用户网络采用共用天线混合方式把当地6套开路天线信号混合进入用户网,网络用户可看到10套电视节目。

从1993年4月11日筹备建台到8月28日内蒙古有线电视台正式播出,前后140天时间,内蒙古有线电视台成功建立并开播,完成了内蒙古广播电视的一次发展与跨越。

1993年11月30日,我奉调赴广播电影电视部工作。

1994年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又进行了MMDS扩容,实现了系统内播出20个邻频频道节目的功能。同时利用贯通全区的微波干线蒙古语电视节目波道传输空隙,向全区传送了内蒙古有线台一套自办节目(《综合频道》)。1998年上半年,内蒙古有线台对MMDS系统再次进行了扩容,播出频道由20个增加至24个。同时在系统内初步实验成功MMDS调频立体声广播光缆传输系统。至1998年底,呼和浩特地区入网用户达7.5万户。

2001年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撤销有线电视台,编播部门并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成立后,其他人员整体并入网络公司。该公司负责经营呼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呼和浩特用户总计为214 075户。当年底,呼和浩特地区的原内蒙古有线台MMDS用户基本转为HFC网用户。2009年12月底,呼市地区数字电视用户为330 399户。四、体会与思考

20世纪90年代前后,当广大受众不再满足于只有几套无线电视的收看时,有线电视在我国悄然兴起。“民众的需求永远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说的是何等好啊?它的兴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是,在我们系统的决策层中认识并非一致,不时发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和批评,什么“建有线电视网是重复建设”“无线电视还搞不好呢,搞什么有线电视?”什么“有线电视是乱播乱放的根源!”“有线电视不许自办节目,不许做广告,不许……”“有线电视是无线电视的延伸和补充……”我国的有线电视事业就是这样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缺乏投入、困难重重、跌跌撞撞地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有线电视事业在体制、规划、标准、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乃至成为有线电视发展的重大障碍。1996年,以孙家正部长为首的广电部党组,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加速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决定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跨上新台阶。不少同志曾设想,如果高层领导都能像孙部长那样高屋建瓴、因势利导,力挽狂澜地支持建设有线电视网络,那么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如今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2001年,高层领导的一声令下,要求各省(区、市)广电局将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合并。全国数千个有线电视台全部撤销。经过十几年的市场竞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有线电视台,打破了无线电视台的垄断,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它的取消让人深为惋惜,历史是一面镜子,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内蒙古有线电视台从筹建、播出、发展到撤销近十年光景。它只是我国数千有线电视台中的一个,也是数千有线电视台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我们毕竟为此奋斗过,往事历历在目,我十分怀念那个时代。感谢那些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起奋斗的同事、那些曾经热情帮助过我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已然作古的同志,我想念他们。

谨以此文纪念《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广播电影电视部第2号令)颁布20周年。广电部“2号令”发布前前后后广电总局科技司 江澄

20年过去了,但我国早期的有线电视从业者对广电部发布的“2号令”(《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仍有着深厚的情感。

我从1986年初到1993年底,八年时间在广电部地宣局任副局长(后改为地方管理司)。这八年,刚好是我国有线电视兴起和大发展的时期,我有幸参与有线电视宣传和事业管理工作,并参加了部“2号令”的起草、发布和贯彻。现在回忆起那阶段的工作,还历然在目。一、“2号令”制定的背景

我国有线电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历了共用天线——闭路电视——企业有线电视网——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过程。有线电视既可改善无线电视收视效果,增加节目套数,又可被地党委和政府所利用,而且无需国家大量投资,深受各方青睐。20世纪70年代中期,共用天线系统进入实用阶段,在一些城市高楼、住宅楼安装了共用天线系统,改善了当地无线电视台电视节目信号的收视质量。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远离城镇的大型企业开始在共用天线系统基础上建成闭路电视系统,以后又建立了有线电视台站,转播当地无线电视节目,并开办企业新闻、职工教育、娱乐及服务性节目。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有线电视是我国有线电视的主体,它为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探索了道路,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为什么我国有线电视首先在大型企业创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其原因是,这些大型企业大多位于远郊或山沟,收不到或收不好中央、本省和当地的无线电视节目,职工文化生活贫乏,很希望有一种新的传输手段来解决电视信号收视难的问题;大型企业规模大、企业领导迫切要求一个现代化传播工具来传达政令、指挥生产、沟通信息、服务职工。由于无线电视频率资源少,在政策上不允许企业开办无线电视台;当时,企业是被允许办有线广播站的,而有线电视具有大容量、传输距离易控制、不需申请无线电频率等特点,自然被大型企业选中。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型企业有较强的实力来兴办有线电视事业。1985年3月,广电部地宣局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有线电视经验交流会。会议重点交流了大型工矿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和部队办有线电视的经验。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有线电视开始形成系统。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网在沙市、佛山、金华、丰台、闵行等一些中小城市(城镇)陆续建立。湖北沙市有线电视是我部确定的全国城市发展电缆电视的试验工程,1989年9月试验成功,实现了300MHz频段同时播出10套电视和3套调频广播节目。该系统的建立和试验成功,为我国城市有线电视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积累了经验。到8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办城市有线电视台的热潮,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由以企业有线电视台为主向以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台为主的发展阶段。据1990年底发布的统计资料,经省级广电厅局同意开办的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台有314座,用户121万户;企业有线电视台782座,用户230万户;加上共用天线等用户,全国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1 110万户,约占当时全国电视机拥有量的6.1%。

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政策指导,有线电视发展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特别是有一些有线电视系统出现了“乱、滥、差”等现象。1990年3月,我作为部地方管理司副司长组织了15个省级广电厅局的同志到广东佛山,对该市的有线电视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加强对有线电视管理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很多共识。

为加强对有线电视的管理,从1987年到“2号令”颁布前,全国有21个省(市)已陆续制定了有线电视地方法规,对有线电视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法规,使各省已出台的有关法规的权威性显得不够。当时,广电部政策法规司、地方管理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对全国有线电视发展进行调研,对其节目播出加以引导,并从1987年起开始酝酿起草全国性有线电视管理法规。1988年,国务院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有线电视由广电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据此,我部正式起草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草稿)。该法规的起草和修订由部政策法规司牵头,地方管理司、科技司、音像处等单位参加。该草稿多次征求了各地广电部门的意见。1989年底,我部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审批稿)上报国务院法制局,进行了将近一年时间的协调和审定。

在长时间的协调中,个别部委对有线电视由广电部统一归口管理提出不同的意见。为此,我部政策法规司多次向国务院法制局陈述了有线电视必须由我部归口管理的理由。最后两次,由我带队,政策法规司和地方管理司多人前去国务院法制局汇报和参加辩论。我们从有线电视的性质、地位,论述了它和无线电视一样应办成党和政府的喉舌,有线电视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必须由广电部统一规划和管理,不能将有线电视只看成是文化娱乐、教学和信息传播工具的理由,得到了国务院法制局的肯定。不久,国务院于1990年11月2日批准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并授权广电部发布施行。当年11月16日艾知生部长以部“2号令”发布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二、“2号令”的学习贯彻“2号令”的发布,是我国电视事业建设的一件大事,对我国广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1)标志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进入了系统发展的新阶段。“2号令”规定,我国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一样是广电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线电视同无线电视一样纳入广电事业总体规划和系统管理。(2)标志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进入了法制管理轨道。“2号令”使我部对有线电视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系统管理得到可靠的法律依据。(3)明确赋予电视行政管理部门重要职责。“2号令”规定,广电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全国和本行政区域的有线电视。根据责权一致的原则,广电行政管理部门有了管理有线电视的权利,也相应承担了职责和义务。

我国的无线广播和无线电视,以及有线广播都是自上而下规划和发展起来的。与此不同,有线电视恰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到了“2号令”颁布,才真正走上了系统管理的发展道路。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偶然:一是有线电视作为新的传媒技术,有许多优势。而且,有线电视是一个封闭系统,一个城市的系统不会对相邻城市的系统产生干扰。因此,一个单位、一个城市建立起有线电视系统,不会受到当时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的约束。二是在1988年、1989年,广电部内部(包括部党组)对有线电视的认识有一个统一的过程。开始,一部分人认为,有线电视是一项新技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下面自发兴起的有线电视这一新生事物要关心、支持、引导和管理。时任副部长的徐崇华就是热情关心和支持有线电视成长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无线电视频率还没有用好,还去发展什么有线电视?更有一部分人将有线电视等同为“乱播乱放”,认为如顺其发展,就会影响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收视。而当时省级广电厅对有线电视的认识,应当说是比广电部领先,而且率先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这正是他们更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之故。随着有线电视的迅猛发展,部党组组织过多次调查,特别是1990年11月,沙市有线电视节目受到了在沙市视察工作的中宣部部长王忍之等领导的赞扬,最后部党组基本统一了认识,认为有线电视的发展“势不可当”,应当正确引导,使其稳步、健康地成长,但还是对有线电视的发展作了很多限制。“2号令”颁布后,经部党组批准,地方管理司(当时广电部的有线电视管理归口单位)会同办公厅、科技司、计财司、政策法规司和音像处,于12月20~23日在京召开了《全国有线电视管理会议》学习和贯彻部“2号令”,全国各省(区、市)广电厅局和部门代表共80多人参会,这是我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有线电视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由地方管理司司长韩庆余主持。分管副部长王枫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稳步、协调、科学、健康地发展有线电视事业”的报告。我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贯彻《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管理,使有线电视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的报告。办公厅主任郭宝新、科技司司长章之俭也讲了话,最后由韩庆余同志作了会议总结。三、“5号令”的出台

在“2号令”颁布前,由地方管理司牵头,我部已着手起草《〈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韩庆余司长和我具体主持了《实施细则》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经过大家充分讨论,由周才夫处长执笔起草。在1990年12月21日召开的“全国有线电视管理会议”上,对《实施细则》(草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之后,地方管理司又将《实施细则》(修改稿)送各省(区、市)广电厅局征求意见,最后上报部党组。1991年4月20日,广电部颁布了“5号令”,即《〈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5号令在“2号令”颁布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出台了。《实施细则》是部的规章,它是对《暂行办法》内容的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还是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