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之八:2010—2013年 行为和生活方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3:43:06

点击下载

作者:刘爱玲,丁钢强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之八:2010—2013年  行为和生活方式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之八:2010—2013年 行为和生活方式试读:

前言

为了及时反映在膳食模式变迁与疾病谱改变的关键时期,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和变迁,原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决定将10年开展一次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改为常规性的营养监测,2010—2013年组织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分阶段完成了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5个监测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全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年对全国150个监测点分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四层的6岁及以上居民开展了营养与健康监测,2013年对全国55个监测点的0~5岁儿童和乳母进行了专项监测。本报告依据2010—2012年完成的31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150个监测点居民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调查数据,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水平的食物消费、就餐、饮酒、营养素补充剂消费、即食食品消费、身体活动模式、吸烟以及医学体检等行为和生活方式状况。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次调查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等。第二章,描述我国不同地区、年龄和性别居民的十四类食物消费行为,包括米面杂粮、薯类、蔬菜菌藻类、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类、奶类、大豆及其制品、坚果类、油炸食品、休闲食品、饮料、茶水等。第三章介绍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居民的每日三餐率、就餐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第四章描述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居民的饮酒率、危害饮酒率、有害饮酒率、饮酒类型以及不同酒类饮用状况等内容,并与2002年进行比较。第五章描述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居民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率以及不同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情况。第六章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居民即食食品消费频率,包括熟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生食水产品和生食蔬菜等。第七章详细描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居民身体活动模式及变化趋势,包括职业性身体活动、交通方式、闲暇锻炼、家务劳动,同时也描述了居民闲暇静坐活动和睡眠的情况及变化趋势。第八章描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居民的吸烟、戒烟以及被动吸烟状况及变化趋势。第九章描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居民的医学体检行为,包括是否参加医学体检及其原因等。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是在原国家卫计委的领导下完成的,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感谢全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组织实施;感谢各省级工作队及150个调查点项目工作队的调查队员的辛苦付出;感谢全国内地广大调查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国家工作队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刘爱玲 丁钢强2018年8月监测现场工作组成员(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丁钢强 于文涛 于冬梅 马冠生 王 寻 王 杰 王 睿 王志宏 王丽娟

王京钟 王惠君 毛德倩 田 园 付 萍 朴建华 刘开泰 刘爱玲 许晓丽

孙 静 苏 畅 杜文雯 李 敏 李 婕 李卫东 李文仙 李丽祥 杨丽琛

杨艳华 杨振宇 杨晓光 何 丽 何宇纳 宋鹏坤 张 伋 张 宇 张 坚

张 兵 张 倩 张继国 陈 竞 庞学红 房红芸 孟丽萍 赵 彤 赵文华

赵丽云 胡小琪 胡贻椿 荫士安 段一凡 贾凤梅 贾珊珊 徐海泉 郭齐雅

黄 建 黄振武 赖建强 满青青 霍军生第一章 绪论一、调查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为慢性病)是全球主要死因,每年致死人数比所有其他病因致死人数的总和还要多,2012年全球总死亡人数5600万,其中3800万死于慢性疾病,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68%,而2008年这一占比为63%。引起死亡的主要慢性病分别为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些慢性病的发生率以及由此造成的死亡率一直在逐年升高,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慢性病的总死亡人数将会在2030年激增到5200万。对于社会、家庭和国家而言,慢性病的经济负担均会加重,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慢性病会对人们的健康及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2010年卫生总费用中,因慢性病产生的费用为12 910.77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69.98%,比例相当高。中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预计到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人口老龄化、迅速无序发展的城镇化、经济全球化、关键危险因素发生率高等助推慢性病高发,而慢性病关键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有害饮酒、缺乏锻炼以及不健康饮食。慢性病已达到流行病的程度,WHO指出,可通过在全人群中采取干预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因素,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大幅降低其发病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民的膳食结构、出行方式等也在发生着巨变,老龄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疾病谱中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2012年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全部死亡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2013年慢性病总死亡人数较1990年上升了33.5%。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和吸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行为危险因素。而通过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疾病能够得到很好的预防效果。“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是将与慢性病紧密相关的生活方式如食物消费行为、就餐行为、吸烟行为、饮酒行为、身体活动、营养补充剂消费行为等综合在一起的全面调查,对于进行人群干预,预防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二、调查目的

了解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就餐、饮酒、营养补充剂消费、即食食品消费、身体活动、吸烟和医学体检等行为的现状,为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防治慢性疾病提供基础性资料。

1.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各类食物消费行为。

2.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各餐次就餐比例、频率及就餐地点分布。

3.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饮酒率、频率、类型及饮酒量。

4.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营养补充剂使用情况。

5.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各类即食食品的消费率、频次及消费量。

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职业性身体活动、交通、家务、闲暇锻炼、静坐活动及睡眠情况。

7.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吸烟率、吸烟频率、吸烟类型、戒烟率以及被动吸烟情况。

8.描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居民的医学体检情况。三、调查对象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的150个监测点(34个大城市、41个中小城市、45个普通农村和30个贫困农村)中抽取样本住户的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并生活在一起(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如亲戚、保姆等其他人),如果单身居住,也作为一个住户调查。每个监测点共调查6岁及以上居民1000人。入户调查中若调查人数不足需要适当补充。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样本评估总体。由国家统计局应用2009年人口普查数据,在我国城市和农村抽样框中,直接完成了样本县(市、区)和村(居)委会的抽样工作。再由县(区)级疾控中心项目工作组按照国家项目组制定的统一抽样原则完成样本户的抽样。抽取的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并具有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的四层代表性。同时,以等容和等比为基本条件,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抽取6个居(村)委会的450户约1000人作为监测点的最小样本量进行调查。四、调查内容(一)食物消费行为

食物消费行为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

问卷收集了6岁及以上居民在过去12个月内11大类100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

主食:包括大米及其制品、小麦面粉及其制品、油炸面食、薯类、玉米面和杂豆。

豆类:包括大豆、豆浆、豆腐、腐乳、腐竹类和豆制品类。

蔬菜菌藻类:鲜豆类、茄果类、瓜类、葱蒜类、茎类、块根类、甘蓝类、叶类、腌制蔬菜类;银耳等食用菌非蘑菇类、蘑菇类、紫菜和海带。

水果类:柑橘类、仁果类、核果类、热带水果类和瓜类。

乳类:包括奶及奶制品(全脂液体奶、低脂脱脂液体奶、全脂奶粉、低脂奶粉、酸奶、奶酪),其中,奶及奶制品又细分为了液态奶(全脂液体奶、低脂脱脂液体奶)、奶粉(全脂奶粉、低脂奶粉)、酸奶、奶酪和冰淇淋。

肉类:包括鲜(冻)肉、熟制肉、肉制品(香肠、火腿、午餐肉等)、猪肝、猪肾和其他动物内脏。

水产品:包括淡水鱼、海水鱼、虾、蟹和软体动物类(海蜇、贝类、螺类)。

蛋类:包括鲜蛋(鸡蛋/鸭蛋/鹌鹑蛋)、咸鸭蛋和皮蛋。

小吃、零食类:包括面包、饼干、奶油蛋糕、其他糕点、巧克力、油炸小食品、膨化食品、蜜饯、凉果、果脯、话梅、九制陈皮、其他话化类、果丹类、果糕类。

饮料、调味品:包括碳酸饮料、鲜榨果蔬汁、果蔬汁饮料、乳酸菌饮料、配置型乳饮料、咖啡、茶饮料和茶叶(不含水),以及辣椒制品。(二)就餐行为

就餐行为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人员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过去一周,早、中、晚三餐的就餐次数,三餐在餐馆、单位/学校就餐次数。(三)饮酒行为

饮酒行为采用“个人健康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过去一年内是否饮酒、饮酒频率及平均每次饮用量。将酒分为低度白酒(≤38度)、高度白酒(>38度)、黄酒、米酒、啤酒、葡萄酒和其他酒等7类。(四)营养补充剂消费行为

营养补充剂消费行为采用“营养素补充剂服用情况记录表”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收集了6岁及以上居民(孕妇、乳母除外)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服用过蛋白质、矿物质(钙、铁、锌、硒、钾)、维生素(A、D、B、B、C、E、尼克酸、叶酸)或其他复合产品,以及以12补充营养素为主导的保健食品的使用率。(五)即食食品消费行为

即食食品消费行为采用“即食食品调查问卷”,包括过去一年是否吃过熟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生食水产品和生食蔬菜,以及进食频率、平均每次进食量。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

熟食肉制品指在外购买的散装的熟肉成品及真空包装熟肉制品,包括熟制猪、牛、羊及禽肉、熟制动物内脏、肉制品、中式拌菜(荤)等8类。中式凉拌菜是指以动物性产品为原料,含有(或不含有)生蔬菜,辅以各种调味品的凉拌菜,如红油肚丝、夫妻肺片等。

速冻熟制米面制品是指在商店购买的采用速冻保存的熟制米面制品,如速冻馒头、速冻豆沙包、速冻肉包等。

生食水产品指不经任何加热处理能直接生吃的水产品,包括河虾、海虾、海蟹、河蟹、海螺、海产贝类、牡蛎、鱼等8类。

生食蔬菜是指没有经过加热烹调,直接生食的蔬菜,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芹菜、甘蓝、香菜、大葱、圆白菜、中式凉拌菜(素)、西式沙拉等10类。中式凉拌菜(素)是指以生蔬菜(水果)为主料,辅以各种调味品的凉拌菜,如中式的大拌菜等。西式沙拉是指以蔬菜(水果)为主料,放入各式色拉酱。(六)身体活动模式

身体活动采用“身体活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日常生活中职业性身体活动、交通方式、闲暇锻炼、家务劳动以及闲暇静坐和睡眠时间。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

职业性身体活动是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在工作中进行的身体活动,包括学生上课情况、在职人员的工作天数、时间和强度、农民在农忙和农闲时的劳动时间和强度等。

出行方式指最近3个月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包括所有交通方式共花费的时间。

闲暇锻炼是指在学校上课或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的中等强度和重强度体育锻炼情况。

家务劳动包括在家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照顾老人和孩子。农村学生包括干农活时间。

闲暇静坐时间包括闲暇看电视、使用计算机、阅读及玩电子游戏等的总时间。

睡眠时间包括晚上睡眠时间及午睡时间。(七)吸烟行为

吸烟行为采用“个人健康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收集了1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情况,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包括了调查对象现在是否吸烟、吸烟类型、吸烟量和被动吸烟情况以及戒烟等方面的内容。(八)医学体检行为

医学体检行为采用“个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包括是否做过医学体检、医学体检的频率及做医学体检的原因三个方面内容。五、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监测的组织领导和保证调查质量,在原国家卫计委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组成国家质量控制工作队,负责确定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统一调查方法和调查表格,组织各省(市)调查工作队开展培训、进行现场调查技术指导及调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各省(市)成立本省(市)质量控制工作队,按抽样、询问调查、膳食调查、数据管理项目设立省级质控员,按项目在抽样、询问调查、医学体检、膳食调查、数据录入数据清理等各环节、各阶段确定质量控制方法。六、指标定义及评价标准1.每日三餐率

指过去一周早餐、午餐、晚餐均达到7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2.在外就餐率

指过去一周至少有一次在家之外就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3.饮酒率

过去12个月内有饮酒行为的人占总人群的百分比。4.危险饮酒率

具有危险饮酒行为者(男性日均酒精摄入量≥41g且<61g,女性日均酒精摄入量≥21g且<41g)占饮酒者的百分比。5.有害饮酒率

具有有害饮酒行为者(男性平均每天摄入61g及以上纯酒精,女性平均每天摄入41g及以上纯酒精)占饮酒人群的百分比。6.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率

过去一个月曾经使用营养素补充剂者(使用单一维生素、复合维生素、单一矿物质、复合矿物质、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补充剂中任何一类者)在总人群中的百分比。7.闲暇锻炼率

闲暇时间参加锻炼人群在总人群中的百分比。8.睡眠不足率

睡眠不足(6~12岁:<10小时/天;13~17岁:<9小时/天;18岁及以上:<7小时/天)人群占总人群中的百分比。9.现在吸烟率

过去30天内有吸烟行为者在总人群中的百分比。10.戒烟率

戒烟者(至少连续两年不吸烟)在所有曾经和现在吸烟者中的百分比。11.被动吸烟率

被动吸烟者占不吸烟者的百分比。12.医学体检率

在本次调查之前参加过体检的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七、数据处理和分析

采用统一编制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系统平台”进行录入,并统一转化为SAS格式进行清理格式。通过检验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变量的频数分布、查找变量的异常值和极值、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考虑年龄、性别差异)数据清理后,对异常值返回原抽样点进行核查,进一步修正后建立数据库。

均值和率的计算都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使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本次调查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定为城市地区,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定为农村地区。第二章 食物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居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可能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譬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了解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情况,可以为合理引导居民改变膳食结构提供帮助。

食物消费行为包括是否食用、食用频率及食用量。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使用“一年回顾性食物频率调查表”收集了我国居民100种食物的消费情况(是否食用、食用频率)。将100种食物分为米面杂粮、薯类、蔬菜菌藻类、水果、肉类、蛋类水产类、奶类、大豆及其制品、坚果类、油炸食品、休闲食品、饮料、茶水等14大类,进行分析描述。一、一般情况

共调查了6岁及以上居民74 344名的食物消费情况,其中城市38 146人,农村36 198人;男性34 971人,女性39 373人,见表2-1。表2-1 食物消费行为样本人群分布(人数)续表二、米面杂粮

将我国居民米面杂粮消费频率分为每天食用≥3次、2次、1次和<1次四级,各级比例分别为52.7%、35.7%、9.6%和2.0%。城市居民的比例分别为46.6%、38.3%、12.3%和2.8%,农村居民的比例分别为59.1%、33.0%、6.7%和1.2%,城市居民每天食用米面杂粮≥3次的比例低于农村,其中普通农村比例最高,大城市比例最低。男性米面杂粮每天食用≥3次、2次、1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53.1%、35.4%、9.5%和2.0%,女性分别52.4%、35.9%、9.6%和2.1%;女性米面杂粮每天食用≥3次比例低于男性。我国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米面杂粮每天食用≥3次比例分别为47.8%、49.6%、50.5%、57.0%、59.0%,食用频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见表2-2。表2-2 我国居民米面杂粮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续表三、薯类

我国居民薯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每周1~3次、每周<1次的比例分别为9.9%、5.4%、40.8%、43.9%。城市居民食用比例分别为6.9%、5.1%、45.4%、42.6%,农村食用比例分别为13.1%、5.9%、36.0%、45.1%,城市居民每天食用薯类≥1次的比例低于农村,从大城市到贫困农村比例逐渐升高。男性薯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每周1~3次、每周<1次的比例分别为9.8%、5.4%、40.4%、44.4%,女性食用比例分别10.0%、5.5%、41.2%、43.3%,男女之间差别不大。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薯类每天食用≥1次比例分别为9.5%、11.0%、10.8%、9.6%、8.9%,其中13~17岁居民比例最高,60岁及以上居民最低,见表2-3。表2-3 我国居民薯类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续表四、蔬菜菌藻类

我国居民蔬菜菌藻类每天食用≥3次、2次、1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32.6%、25.9%、29.3%和12.2%。城市居民各食用频率比例分别为38.4%、26.6%、25.9%和9.1%;农村居民比例分别为26.4%、25.2%、32.9%和15.5%,城市居民每天食用蔬菜菌藻类≥3次的比例高于农村,从大城市到贫困农村比例逐渐降低。男性蔬菜菌藻类每天食用≥3次、2次、1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32.3%、25.6%、29.6%和12.5%,女性食用频率比例分别32.9%、26.1%、29.0%和12.0%,男女之间差别不大。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蔬菜菌藻类每天食用≥3次比例分别为29.9%、35.5%、35.1%、32.3%、30.6%,其中13~17岁居民比例最高,见表2-4。表2-4 我国居民蔬菜菌藻类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续表五、水果

我国居民水果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31.8%、28.1%、29.0%、11.1%,城市居民食用频率的比例分别为42.3%、28.8%、22.0%、6.8%,农村居民比例分别为20.6%、27.4%、36.3%、15.5%,城市居民每天食用水果≥1次的比例高于农村,从大城市到贫困农村逐渐降低。男性水果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30.6%、28.2%、29.7%、11.5%,女性频率比例分别32.9%、28.1%、28.3%、10.7%。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水果每天食用≥1次比例分别为41.5%、39.9%、30.0%、24.9%、22.5%,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见表2-5。表2-5 我国居民水果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续表六、肉类

我国居民肉类每天食用≥3次、2次、1次,每周4~6次、1~3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4.2%、10.0%、31.4%、22.6%、22.9%和9.0%。城市居民食用频率比例分别为5.7%、12.8%、37.0%、21.8%、17.7%和5.0%;农村居民分别为2.5%、7.1%、25.5%、23.4%、28.4%和13.1%,城市居民每天食用肉类≥1次的比例高于农村,从大城市到贫困农村逐渐降低。男性肉类每天食用≥3次、2次、1次,每周4~6次、1~3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4.7%、10.8%、31.9%、22.4%、22.1%和8.1%,女性食用频率比例分别3.7%、9.3%、30.9%、22.8%、23.6%和9.7%,男女间差异不大,男性肉类每天食用≥1次比例高于女性。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每天食用≥1次比例分别为52.1%、56.1%、46.68%、39.0%、34.3%,13~17岁居民食用频率最高,成年人食用频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见表2-6。表2-6 我国居民肉类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续表续表七、蛋类

我国居民蛋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28.0%、14.1%、42.2%、15.7%,城市居民食用频率比例分别为35.6%、16.3%、36.9%、11.2%,农村居民分别为19.9%、11.9%、47.9%、20.4%,城市居民每天食用蛋类≥1次的比例高于农村,从大城市到贫困农村逐渐降低。男性蛋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28.2%、14.6%、42.0%、15.2%,女性食用频率比例分别27.7%、13.8%、42.4%、16.1%,男女间差异不大。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蛋类每天食用≥1次比例分别为33.6%、28.3%、23.8%、26.1%、27.6%,其中6~12岁居民食用比例最高,见表2-7。表2-7 我国居民蛋类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续表八、水产类

我国居民水产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7.1%、12.1%、33.2%、47.5%,城市居民食用频率比例分别为11.2%、17.5%、39.6%、31.7%,农村居民分别为2.9%、6.5%、26.4%、64.2%,从大城市到贫困农村逐渐降低。男性水产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7.2%、12.4%、33.6%、46.7%,女性分别7.0%、11.8%、32.8%、48.4%,男女间差异不大。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水产类每天食用≥1次比例分别为8.3%、9.1%、6.3%、6.3%、5.7%,其中13~17岁居民水产类每天食用≥1次比例最高。见表2-8。表2-8 我国居民水产类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续表九、奶类

我国居民奶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22.2%、9.6%、19.3%、48.9%,城市居民食用频率比例分别为32.5%、12.5%、18.9%、36.0%,农村居民分别为11.4%、6.5%、19.7%、62.4%,城市居民每天食用奶类≥1次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从大城市到贫困农村逐渐降低。男性奶类食用每天≥1次,每周4~6次、1~3次、<1次的比例分别为22.2%、9.1%、19.1%、49.5%,女性分别22.2%、10.0%、19.5%、48.2%。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居民奶类每天食用≥1次比例分别为38.4%、32.6%、11.7%、11.9%、16.9%,儿童青少年明显高于成年人。见表2-9。表2-9 我国居民奶类的食用频率分布(%)续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