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幼儿园一本通(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5:22:51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幼儿园一本通(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幼儿园一本通(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幼儿园一本通(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排版:青杨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5-11-01ISBN:9787510075070本书由北京千秋智业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紧扣最新考情 直击核心考点 提升教学能力 扫码听微课,名师伴你学,科学备考,实用高效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实行“国标、省考”的标准参照性考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改革试点省市的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不足三成。一方面显示了教师资格“国考”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准入标准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显示了广大考生没有真正转变观念积极备考,未能掌握通过考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教师资格考试,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于2012年推出了具有实战意义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此后,图书研发人员联合一线师资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最新真题特点,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帮助越来越多的考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了考试。本套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特色一 针对性——紧扣最新考情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查教师资格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考试真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依据各科考试大纲命制。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点评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等。

本书编者紧跟最新考情,深入研究了近年来试点省份的真题,依据考试大纲和真题情况,确定了图书内容。本套图书对考试大纲进行了专业解读,深入分析了考试的命题原理和考查重点,全面总结命题规律,科学预测命题趋势。从考生角度出发,对考生的复习方法进行合理点拨,使考生准确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助力考生赢取满意分数。特色二 实用性——直击核心考点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秉承两个标准,即“依据大纲内容”和“紧扣真题考点”,对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考点进行系统统计,对考点出现的频率和难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全面梳理了考试的所有考点、能力要求和题型类别,最终架构起以考试大纲为中轴线,合理串联重要考点的知识体系。

本书主体内容为双色设计,考试重点用绿色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生快速抓住核心内容。高频考点后添加了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等内容。真题再现板块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情;知识拓展板块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章后的“能力提升训练”提供适量的模拟题,方便考生进行自我检测,有效提升应考能力。特色三 高效性——微视频答疑解惑

本套图书为考生提供专业、全面、细致的售后服务,以帮助考生尽可能地提升应试能力和实战水平。本书真题均有高清晰微视频讲解,扫描试题旁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在线视频学习,在名师的帮助下轻松掌握作答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所有视频均由具有多年授课经验的一线师资录制,深入透彻地讲解考点和命题规律。考生可随时随地得到中公名师指导。购买本套图书,还可在线视听网校精心研发的精品课程,在线体验专项练习、全真模拟等模考练习,更有中公名师定期举办考试讲座,讲解考点、解惑答疑。特色四 科学性——多途径训练拔高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根据每个备考阶段的复习特点,推出了笔试教材系列、标准预测试卷系列、高频考点速记系列、真题大全系列、题库系列、考前命题预测试卷系列、面试系列图书。通过理论讲解、真题解读、基础练习、专项特训、模拟练习、考前冲刺多种途径,满足每位考生各个备考阶段的需求。所有习题均由教师资格研发团队精心研制,题目难度和知识点设置均与考试真题高度契合,讲解清晰透彻。相信各位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稳步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考试,早日圆梦三尺讲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上篇综合素质(幼儿园)重点导读与备考方略

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以及教师基本能力五大部分。它要求考生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以及基本素养。考查的方式灵活,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综合素质这一部分,需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本篇内容全面详尽地讲解了综合素质的知识点,并根据大纲分析了每个知识板块的考点。考生需要结合“考点聚焦”,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重点和考点,结合“真题再现”和“考题预测”的题目,准确把握真题的考查形式以及命题思路,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学会应用,提升解题技巧。第一章 职业理念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 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 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 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第一节 教育观考点聚焦

1. 本节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 在历年考试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途径方法是考查重点,考生应加强对此部分内容的备考。考点梳理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二)素质教育观

1. 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真题再现【2014年上半年幼儿园真题】某幼儿园分班布置画展,张老师精心挑选部分“好的幼儿作品”展出,李老师则将每个孩子的作品展出,两位老师的做法中( )。名师讲解A. 张老师对,应支持优秀儿童的绘画表现B. 李老师对,应支持每个儿童的绘画表现C. 张老师对,班级画展需要体现最高水平D. 李老师对,班级画展需要平衡家长关系【答案】B。(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较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相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为他们提供更好地教育措施,对他们进行更好地测量与评价,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知识拓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至少可以划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有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真题再现【2013年下半年幼儿园真题】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名师讲解A. 促进学生专业发展B.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C.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D. 引导学生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只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发展,存在片面性。故本题选A。

3. 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教育,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素质教育在外延上,甚至超越了学校范围,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学校教育范围中,素质教育从纵向上看,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从横向上看,素质教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受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预科班。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 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四)幼儿素质教育

1.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幼儿教育的巨大意义不仅表现在个体发展上,由于在个体发展的同时,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必然受益,因此,幼儿教育也必然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幼儿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的身体正在迅速发展,幼儿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力量,并在不断的活动中显示这种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还极不成熟,动作发展还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差,易受疾病、事故的伤害。(2)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大脑与智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儿童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对智力的影响特别大。若在这一时期内,对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智力水平能得到明显提高。(3)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时期,儿童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他们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因此,幼儿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4)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产生性别意识,这是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幼儿能够正确将自己的性别与社会要求的性别角色对应起来,他们的性心理就能够正常发展。(5)培育美感,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6)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适应学校生活做准备

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偏重某个方面诸如智力的发展这样的片面教育。

研究表明,真正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的并不是在学前期所习得的读、写、算等学业知识技能,而是与人交往、相处的社会性交往技能以及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社会性发展以及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贯穿于整个学前期的任务。因此,幼儿教育应当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写算知识技能的训练。

2. 幼儿教育的特点(1)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

对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以外,还应培养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但是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2)游戏化

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本质上来看,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由自发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3)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

对幼儿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可理解的学习。(4)潜在性

从本质上讲,幼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学习领域,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程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

虽然怎样创设环境,怎样支持幼儿的探索学习,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的,但这些内容、目的和要求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幼儿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5)启蒙性

幼儿园是3~6岁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所以,幼儿园教育主要是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经验,为幼儿的一生奠定根基。

3. 幼儿素质教育的特点(1)基础性:幼儿阶段是为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2)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促使每一个教育对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3)自主性:受教育者主动发展,教育者需进行引导。

4. 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1)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教育者培养幼儿品德的活动,其内容就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2)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培养幼儿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的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使幼儿既掌握相应的知识,也发展其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与情感等。(3)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幼儿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活动,以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心理的健康发展。(4)审美素质教育: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活动。真题再现【2015年上半年幼儿园真题】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名师讲解A. 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B. 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C. 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D. 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答案】B。解析:幼儿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与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增加小学的内容违背了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基本目标。

5. 幼儿素质教育的策略(1)从小事抓起,培养幼儿积极成功的心理情绪。(2)以导为主,以教为辅。(3)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第一,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

第二,强化幼儿习惯的养成。

第三,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

6. 幼儿教育的原则(1)保教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保育和教育不是分别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幼儿生活时,忽视随机地、有意识地实施教育,结果,无意识地影响了幼儿的发展。这可能助长了幼儿的依赖思想,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可能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发展自己的权利。(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①教育的活动性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

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不同内容、形式的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幼儿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等)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

①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无论是幼儿吃喝拉撒睡一类的生活活动,还是作业课、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②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幼儿发挥影响力的。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真题再现【2013年上半年幼儿园真题】在幼儿园工作实践中,一些老师认为上课是传授知识、发展幼儿智力的唯一途径,组织幼儿进餐、睡眠等只是保育工作,这种思想有违( )。名师讲解A. 循序渐进原则B. 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C. 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D. 尊重幼儿原则【答案】B。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

1. 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那么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行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2. 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化,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独立面对社会,介入周围世界的主体。

3. 造就平等的公民

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而中小学教育又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基础教育有必要根椐现行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确定自己的现实目标。

4. 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着重于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具备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5.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并且愿意自我学习。

6.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我国已开始向法制社会迈进这一事实,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真正具有法制意识和观念。对中小学教育中的学生来说,法制意识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使守法、用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7.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现代技术的根源是科学,而科学的本质是对真理的追求,对事实的尊重。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尤其要着重变革的一个方面。(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面向全体

我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让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应该把知识融入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政府只有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知识拓展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提高园长与教师队伍的水平

园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是教师的榜样,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有高素质的园长。园长不但要成为幼儿园管理的高手,而且要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能手。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知识水平,还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等优良品质;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有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

为让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必须变“注入”教育为“启发”教育。幼儿园教师应采用各种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使幼儿主动、活泼、愉快地学习和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幼儿园教师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从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注意个性发展的教育。

2.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 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能够带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如果不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之中,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幼儿素质教育可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和游戏来进行。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色彩鲜艳的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具,可以创设和谐的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耍。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多给幼儿提供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机会。(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幼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无论大小事,教师都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幼儿,做幼儿的楷模。

在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只有将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保证幼儿健康茁壮成长。(五)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儿童学习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儿童参与教学,不教儿童如何学习,是影响教学质量深层次的问题。

1.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偏重某个方面的片面教育。虽然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幼儿教育不等于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幼儿教育要以“成长”为取向,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促使每一个幼儿成长为一名完整的儿童,除智力发展外还应包括身体、情感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把幼儿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开始读写算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训练,不仅会给幼儿带来压力,降低学习兴趣,还会给其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2. 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善待幼儿的质疑

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善待幼儿的创造力和质疑。

想象力、创造力是不能传授的,这是一种素质。幼儿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要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为其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这是发展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真题再现1.【2015年下半年幼儿园真题】绘画时,飞飞在纸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太阳。对此,李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名师讲解A. 批评飞飞的画不合常理B. 耐心地询问飞飞的想法C. 替飞飞把太阳涂成红色D. 要求飞飞重新画红太阳【答案】B。解析:李老师要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创新,所以B符合题意。2.【2014年下半年幼儿园真题】课堂上杨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学生指出后,杨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该学生善于思考,具有质疑精神。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名师讲解A. 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B. 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C. 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求异能力D. 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答案】B。解析: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杨老师鼓励学生质疑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

3. 注意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形成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民主、自由的环境,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主见、喜欢争论等独特的个性。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工作、劳动、游戏和学习等实践活动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促使其不断探索,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等。真题再现【2014年下半年幼儿园真题】材料:东东有一双系鞋带的鞋子,他非常喜欢,但是他自己不会系。午睡起床时,他怎么也系不好鞋带,又着急又难过。华老师安慰他:“别着急!老师教你,你一定能学会的。”华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教了几遍,但是东东还是没学会。华老师知道这是因为东东性子急,观察不仔细。为了让东东掌握系鞋带的步骤,于是华老师自编儿歌,将系鞋带的动作进行分解:第一步要把系鞋带的两个头拉得一样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两个线儿一样长,两个线头儿交个叉,后面线头儿往下钻。”第二步打活结时按照“一个圈,两个圈。换一换,一只蝴蝶飞起来。”这种具体形象的方法,让东东很快的学会了,怕东东忘记,华老师还将这些步骤用图画出来。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价华老师的教育行为。名师讲解【参考答案】华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了幼儿发展,是值得赞赏的。首先,华老师的行为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各方面全面发展。华老师通过耐心指导和编儿歌的方式,调动了幼儿学习系鞋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让东东很快学会了系鞋带,使他在体和智的方面均有发展。其次,华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育活动中,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材料中华老师通过创新性的编儿歌的形式使幼儿的实践能力获得发展,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再次,华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着重于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具备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材料中华老师通过编儿歌方式让幼儿学会系鞋带,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了其基本素质的发展。总之,华老师的行为促进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教会了东东系鞋带,很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第二节 儿童观考点聚焦

1. 本节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 在历年考试中,“育人为本”的儿童观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应在全面理解“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基础上,把握幼儿教育实践中的保教活动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考点梳理一、儿童观概述

儿童观是幼儿教师实施幼儿教育的思想基础,直接决定着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作为幼儿教师要正确看待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这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保证。

儿童观作为一种指向儿童的观念,有内在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儿童观的结构,必须从儿童作为人的整体生命出发,把儿童理解为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的统一。(一)自然构成——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儿童的身体组织是长期在自然界的制约下进化、发展的产物。作为生物个体,一方面具有独立性、个体性和完整性,有自身生理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具有对外部世界和周围事物的依赖性。(二)社会构成——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儿童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生命属性。由于儿童的存在,社会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才更加绚丽多彩。儿童作为社会的存在,要求教师能够在两个方面看待儿童观的特征。一是儿童的自然性决定着儿童的发展问题;二是儿童的社会性决定着儿童应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因此,儿童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构建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三)精神构成——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儿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崇拜的偶像,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处事方式和交友方式,儿童精神世界之间有独特的结构。因此,儿童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情感、独立人格、形成的个性,要正确看待儿童的活动需要、儿童的差异。二、全面发展的儿童观(一)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的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片面化、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达到了顶点。(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二)全面发展儿童观的内涵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三)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

1. 幼儿体育

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幼儿实施有效的体育,有益于增强幼儿的体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 幼儿智育

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3. 幼儿德育

幼儿德育是年轻一代德育的最初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为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打下最初的基础的教育。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

4. 幼儿美育

幼儿美育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中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表现美和初步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培养其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三、“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一)“育人为本”的涵义

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拓展

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一,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长才有保障。

第二,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三,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第四,育人为本就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容

1. 儿童是发展的人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指儿童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不同于成人,正处于发展之中。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成长特点。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儿童需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要提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依据儿童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儿童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

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自躯体中心向外围、自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规律、远近规律和大小规律,体现在每一个儿童身上。

再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髓鞘化。

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真题再现【2012年下半年幼儿园真题】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 )。名师讲解A. 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B. 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C. 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D. 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答案】D。解析:儿童发展的顺序性指的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先行后续特征适时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做法有悖于儿童发展的顺序性。故选D。

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儿童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发展之间一般不出现突然的中断,阶段之间具有交叉性。

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在学前期的不同时间内,儿童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关键期和危机期就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或者临界期,指的是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段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就很难弥补。

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就是儿童期。人的最初的发展对于整个发展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儿童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存在最佳期,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最大,即脑被环境和经验修饰的可能性最大。

危机期是指儿童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儿童3岁、7岁、11~12岁就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④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种表现在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例如,相同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也有明显差异。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且环境和教育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和不足起到一定发挥和弥补的作用。这一特征也是实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基础。

以上四种规律从总体上概括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同时这些规律也反映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

第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第二,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儿童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

第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2)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儿童的发展潜能极大。在胎儿期,孩子就有了听觉、触觉、记忆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反应能力。出生后几个小时就有了视觉偏爱、能分辨出声音和气味,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在0~6岁期间,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辨别能力,其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力的有意性开始萌发,并初步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师应当把儿童看作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倡导对儿童进行形成性评价。

从本质上讲,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当避免只关注儿童的现实情况,要挖掘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实现对儿童成长的全局性把握,甚至全人生的指导,坚信每个儿童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位儿童充满信心。同时尊重儿童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儿童自由意志,把儿童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相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儿童的人格与权利。(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和全面性

儿童身心的发展速度极快,变化很大,因而具有未定型性。儿童身心的各方面都是可以改变的。幼儿教师不能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幼儿现有的身心特点和水平,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儿童的身心发展尽管很快,但他们毕竟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期,因此具有幼稚性。幼儿身心的各个方面都非常不完善,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应努力地呵护、照料和关心他们。

儿童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是完整和谐地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题再现【2015年上半年幼儿园真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