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全新修订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9:17:1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尚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全新修订版)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全新修订版)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全新修订版)作者:李尚龙排版:KK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08-29ISBN:9787559608789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6)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时间打磨完一些东西,也会留下一些东西,留下的,都是最好的。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青春。与众不同,不是你错了。很多时候,英雄都是孤独的。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行动这件事,从来不需要等到什么好天气好状态,此时此刻就是永远,此时此刻就是一切。如果你第一步不迈出,就永远不知道你的梦想是多么容易实现。[推荐序1]保持对于“我”的热情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著名生涯规划师 古典

我浏览完龙哥所有文章的开头,边看边乐——前10篇里有9篇都在第一行出现了“我”字,最近是第二个字“在我看来”,最远的也只在第二行。

我想,一个多么自恋、热情又有洞察力的家伙才会这么写作,就着自己的故事看人生,就着自己的人生谈别人的人生(当然我病得更重,请看开头)。尼采应该是这么写的祖师爷,他的《看哪,这人》里直接从目录开始写“我”:一、我为什么这样智慧;二、我为什么这样聪明;三、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好书。

但是,好在这是一本很真实的关于“我”的书。

马克·吐温曾经谈论自己的写作方式——他常常会面对一张白纸好几个小时,写了又划掉,一直到有一句“真实的句子”被写出来。然后他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写出来一句,我一定能写出下面一句。”一直到完成整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也是这样写就的。

这是一本关于青年人“我”的书,所有的故事都从“我有一个朋友”开始,到“我发现”,然后以“我觉得”结尾。借着这些故事,龙哥在书里讨论“你只是假装很努力”,宣布“我已经长大了,放手吧”,告诉你“告别的时候要用心一点”,讨论“谁是对你好的人”和“别和太爱的人结婚”。有时候我会感叹,一个九零后,竟然有这么有趣的思想……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城乡街道里长大,在中学、大学里压抑地度过残酷的青春,在复杂的社会里闯荡,兜里还揣着梦想,这些问题你就避无可避。就像抱着一只心爱的兔子挤地铁的人,这些问题如面目模糊的陌生人向你迎面挤来,你避无可避,只能迎击。

所以,这是一本真实的书。故事都是真实的,观点不管对错,也都是真诚的。以做学问的角度去看——这些“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无名无姓,面目模糊,很难成为立论的证据。但读完体味,又觉得其真实而丰满——你几乎马上能对应出生活中的人来——就像你讲的那些关于“我的一个朋友”的笑话,听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你自己啊。

我也曾特别端着地写:“从生涯规划专业的角度,很多地方还需打磨——有些观点还有些冲突,有些思考缺乏体系。但是这样的思考难能可贵。”这样显得我比较理性和专业,后来我也把这句话划掉了——因为这个说法不真实。

真实的青春,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青春是无知的,等我们中年回头时,我们发现,原来我们对于人生、社会、感情其实一无所知。但那个时候,请保持这种宝贵的无知。

我们虽然不了解这个世界,但莫名其妙地觉得可以走遍;我们虽然不理解爱情,但是每一次都全力以赴;我们虽然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但是我们乐观得要死,认定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而改变。

最后,这个世界真的就因为这样的人改变了。

这种宝贵的无知,最有力量。

纪伯伦说:“你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计,没有余暇去求知,而知识忙于寻求自我,无法享受生活。”所以年轻就要轻狂一些,中年要稳健一些,老了就端庄一点。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轻狂,老了又憋不住了,这就是耍流氓。

所以我觉得读这本书,比读一本虚头巴脑、不讲人话的《人生20个你不可不知的哲理》之类的书要畅快得多;比读一本不知道从哪里翻译过来,以“在扎克伯格小时候”或者“麦克斯是硅谷××公司的CEO”开头的成功案例集要接地气得多——别说硅谷了,翻译这本书的人连中关村都没去过。别讲理论,别说别人,就说你自己。你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痛,才最有力量。

别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做你自己,这个世界需要的,就是你做你自己。

请保持这种对于“我”的热情,这种年轻时宝贵的无知。

因为,世界就是因为你这样的人改变的。古典[推荐序2]看似忙碌的人生《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作者 卢思浩

2010年我在日记里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而我们离想象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在一点点地辜负自己。

关于焦虑,我发现我们或多或少地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叫:我们看似忙碌,实则焦虑。我们总是心血来潮想学习,于是买了很多单词书,再也没有翻开过;我们总是备受刺激想健身,于是找了很多攻略,再也没有动过;我们总是信誓旦旦地要读书,于是买了很多书,再也没有打开过。

我们总是花很多时间在社交网络上,把认为有用的东西“另存为”,直到你的硬盘存满了资料,你还是没有看过。

我们忙碌,可我们却没有真的去了解那些自己精挑细选留下的内容。我们花时间收集,却忘了最重要的其实是花时间去消化。

你说你想当自由撰稿人,可从不见你努力写稿;你说你想考研,可从不见你背单词做题;你看到学霸时嗤之以鼻地说这样活着没意思;你看到有人旅行又不屑一顾地说这只是随大溜。我开始怀疑你挂在嘴边的是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我开始怀疑你是不是在一遍遍的逃避和自我安慰中变得惴惴不安。

一本书买了不看,也不过是印着字的纸而已;单词书买了不背,充其量就是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下载的演讲公开课不听,也只是一堆无用的影像,可能你只是随手下载了,就再也没有去看过。于是有一天你发现,堆积的东西已经看不完了。

你看着一个个公开课、一本本单词书,因为无从下手而越发焦虑。拖延和等待,是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

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有多少,但是我可以肯定,每个人身边几乎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做一些事情,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或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他们想让自己忙碌起来,可以让自己看起来不被别人落下太多。

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做得好,就去尝试做什么,因为每个人表现给你看的不一定就是全部。很多时候你跑到别人的轨道上了,才发现那个不适合你。看起来光鲜的,其实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苦楚。要看到全部后,再谨慎地做选择。

那么怎么打败焦虑?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

翻完尚龙的书,让我忽然想到了以上的文字。

这本书的文字,让我有了久违的感悟,我希望你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也会有所感悟,会真切地去做身边的每一件事。你知道,行动这件事,从来不需要等到什么好天气好状态,此时此刻就是永远,此时此刻就是一切。共勉。于墨尔本自序[1]

你们好。

这本书写作于五年前,那时我和你一样,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对未来充满着渴望。

因为无知,所以更加敬畏,因为不懂,所以更想去探索,因为年轻,所以义无反顾。

我记得那年,在线教育蜂拥而至,我刚从新东方辞职,对互联网教育一无所知。

于是,我和我的两位好朋友成立了考虫,又和另几个朋友成立了电影工作室。那时,我用光了所有积蓄,觉得破釜沉舟,才有可能共进退。

青春里应该吃的苦,其实一次也逃不掉,我依稀记得连房租都交不起的日子,也记得下馆子点菜永远看价钱的时光,那些日子,让我明白,渡过生存期,才能谈梦想。

就在那个时候,我写了这本书,这是我平时对青春的思考,对生活的随笔,有些在网上传播得很广,有些只是我写给自己看的心得。

这些稿子,汇成了一本书。

当时,出版社找我出书,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在现在写书,写书应该是老年人干的事情,我还这么年轻,不想英年早逝。

后来经济的压力还是让我屈服了,出版社给我结算了四万块钱,那成了我应急的收入。

谁也没想到,往后的日子里,这本书成为许多青年人枕边、公交车上、课后、宿舍里的读物。

因为真实,所以更加被人珍重。

许多人告诉我,这本书对他们的意义重大,改变了他们的习惯,有些人从来不读书,在读完我的书后他们开始读其他的作品。

因为文字,他们变得更坚强;因为阅读,他们觉得不孤单。

但他们不知道,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更重大。

这本书带我走进了文学的世界,我开始明白,通过记载,通过书写,可以留下当时的思想,可以让自己进步。

这些年我写了三本书,主编了一部作品。

回看这本书,也有一些不成熟的见解,但所有内容都真实勇敢,像极了我那时的青春。

这些年,我已经从一个英语老师变成了青年导演,财务自由的同时,我依旧喜欢喝酒,依旧喜欢和朋友聚会,依旧喜欢在马路边的大排档吃串,依旧每次读到第一本书的文字时,都能想到一无所有的时光。

我记得这本书刚出来时,我自费跑遍全国各地的场景。

我记得我和我的助理小宋蹲在一所学校门口吃着拉面,吃完就进教室演讲的场景。

我记得一场签售会只来四十个人却身处可以容纳三百人的教室的场景。

我记得我抱着粉丝送我的一只大熊挤地铁的场景。

我更记得那些面孔:一位老者说给他孩子签个名,一位军校生说他想过另一种人生,一位女士说她会一个人带着孩子走下去……

有人说感谢我的文字,但我更想说:

谢谢你们的陪伴,因为有你们,才有了现在更坚强的我。

在这本再版书中,我又加了一些新的文字,修改了现在认为不太成熟的观点,当这本书的封面再次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开始明白:青春一直在,只要你还在勇敢地努力。那么,见字如面,就让这本书里的文字,陪着你共同成长吧。

李尚龙2017年7月27日自序[2]

五年前,我拿着一个刚写好的剧本给投资方看,和他们喝了一个下午茶,聊了很多。我走出咖啡厅,僵在脸上的笑容却再也舒展不开了。的确,我被拒绝了。

那时的我,在大街上痛苦着。心想,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人能认可我的故事,这世界靠努力还有用吗?凭什么他们的出身条件比我好,不用为生存期发愁?凭什么他们有这么好的机会,而我没有?凭什么!凭什么!

我到家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打开灯的刹那,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抱怨没用,为何不收拾行囊继续启程?既然积极向上是一天,自暴自弃也是一天,为何不充满希望地活着?既然无可避免地到了晚上,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手把灯打开?

我更明白了,其实自己曾经的那些努力,都只是一些假象,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看似每天都去自习室带了很多书,却还带了手机;看似晚上学到很晚,却只是在发呆;看似在健身房锻炼,却仅仅拍了两张照片发朋友圈……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浪费时间,没有目标的努力都只是自己骗自己而已。

逐渐地,我开始每天给自己写计划,每个月给自己设定目标,不为别人不为表象地努力。路一步步地走,走得很慢,但没有停。

直到今天,我终于懂得了,那些曾经的动力,那些过去的用心,其实都是有回报的。只是,你是真的走心了,还只是做做样子?很多时候,一个跪着行走的人,不代表他今后一定会站起来,但一个思考过自己为什么现在会跪着的人,今后一定会像巨人一样,潇洒地立起来,俯瞰这个世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自我检验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而我觉得,不明不白地努力,更不值得。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一个坚信靠自己的双手能改变命运的人,那么,你应该会喜欢我的文字,喜欢我的观点,喜欢我给你讲的故事,喜欢书里的这些人。

这本书中,很少有一些无济于事的心灵鸡汤。很多鸡汤,只是在为你现在的颓废状态找借口,为你的迷茫寻觅理由。其实并不是每件事都能慢慢来,并不是每个人上天都会给他最好的安排,并不是每个傻傻努力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的文字,没有无聊的励志,都是发生在自己和朋友身上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倒映着生活,倒映着我们。它们会告诉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生活状态是可怕的;它们会告诉你,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不要口不择言,因为“再好的朋友,也经不起你过分的直白”;它们会告诉你,逆境并不可怕,不要为了合群而合群,因为“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青春”……

写的这些人,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些不普通的故事。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默默地看着这些平凡而不平庸的故事,安静地想着这些孤单但不孤独的情节,时而感动,时而热泪盈眶。李安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需要讲故事,要不然生活就会像π一样无止境下去。”很荣幸,我有机会见证他们,并记载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背井离乡追梦的月月,名校休学的小女孩,抛弃稳定生活的南,对爱不离不弃的飞……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经常在夜晚,或许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在夜晚。台灯照着每一个努力的面庞,照亮了内心的宁静,或许也照亮了你的泪光。其实没事,谁没有在深夜痛哭过?但你要相信,正在努力的你并不孤独,其实,努力的人从来没有孤独过。

所以,或许你和我一样,都相信努力奋斗的价值,都坚定地明白青春就是用来折腾的,都清晰地知道梦想是多么伟大。那么,如果有梦,梦要够疯,够疯才能变成英雄。

当得知这本书能出版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充满暖暖的感动和感激。感谢喜欢我文字的每一位,因为你们,这本书才能拨云见日,也因为你们,我的码字才有了意义,感谢你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李尚龙Part 1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

看起来起那么早去上课,却只是在课堂里补昨天晚上的觉;

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

看起来去了健身房,却只是在和帅哥、美女搭讪。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苟且一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看见身边一个西装革履的大叔瞬间流下了眼泪。他拿出手机狠狠地拍了张窗外的照片,照片上印着家乡的风景,像火车开动,他就很难再看见。他坐的是一等座,从穿着打扮来看,他应该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一双发亮的皮鞋,一个名牌包证明着他的地位和身份。

那他在哭什么,为什么会流泪?是不愿意离开家,还是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路上,是我先打开了话匣子,一聊就聊high了。

他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总,十年前到北京打工,到北京前刚结婚,结了婚就异地,老婆生孩子时自己不在身边,因为他正在谈一桩很重要的生意。

那时他年纪轻轻,长发飘飘,只知道拼工作,却不知道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在妻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不在她身边,后来妻子大出血,没有保住孩子,那成了他一辈子的悔恨。

他说:“现在工作稳定点了,把妻子接到了北京,她在北京不适应,待了两周就回了家,现在啊,自己就想多回家陪陪家人,可是工作还是忙,每次走都有点不舍得。可能过了今年就好了。”

他操着一口没有乡音的普通话,完全听不出他从哪里来,他工作在北京最繁华的国贸,那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他出行有司机,回家有保姆,早已衣食无忧,却一直想着远方的妻子,无能为力。下车前,他跟我说:“尚龙,其实我还是想回家,在外无论多么光鲜,其实都不过是看起来而已,那些看不到的苟且,都只有家人能体会到。”

他说这句话时,我心里很酸,忽然想到几年前看过的一句话:看到的都是光鲜,可是,看不到的都是苟且。

可是,那些苟且,却只能被最亲的人看到,或者烂到自己的肚子里,没人知道,像蜡烛,心在烧,却照亮着周围,温暖着身旁的人。二

这些年我特别受不了别人讲一句话:“他不过是运气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尤其受不了他再加一句,“我要是有这种运气……”

这世界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所谓的运气好,不过是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而已,那些苟且的时光,那些苦痛的日子,他们不是没有经历,而是你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就闭嘴,尊重那些人曾经默默的努力。

2008年,我认识了瞿哥,那时瞿哥还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顾问,每个月的工资交了房租就只勉强够吃饭,交不起女朋友,甚至不敢和朋友出去聚餐,每次聚餐前都会问清是不是有人请客。

这些年在北京我们互相照应,我看着他一点点地进步,为了一个单子在大雪天去客户家,为了一个项目开会到凌晨,为了一堂课去很远的地方出差。

几年后,他调到上海,接着,又升职到杭州,成了一所分校的校长。

去年我签售,到瞿哥单位“践踏”。

我刚到他办公室时,从远处再次听到瞿哥又在大声地说着今年的计划,我心想:这暴脾气,还没变呢。

开完会,员工们从我身边走过,一个员工小声地说:“瞿总认真起来真帅。”

另一个员工不满地说:“还不是运气好,我要是有他这么好的运气,我现在也是校长……”

我看了一眼这位员工,笑了笑,摇了摇头。

那天晚上,瞿总跟我叙旧,我们聊到了那时的一无所有,聊到了艰难时刻的希望,他给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无法忘怀:“跪着的生活不可耻,重要的是现在跪着,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站起来。”

的确,现在做的所有不愿意做的事情,现在经历的所有难熬的日子,都是为了以后能在人群中发光。人们会看到那些光芒,而不会看到你之前受过的伤。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总要渡过生存期,才能谈生活和梦想》。

在刚起步时,不要总是虚无缥缈地想着去搭建空中楼阁,因为所有没有经济基础的梦想,看起来都那么不靠谱,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才是更应该选择的。

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那些到了远方的人,却没看到他们背后做的准备,每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是一笔说取就取的款子。

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那些企业家花钱如流水,却没看到他们也曾经在大城市的夜晚骑着自行车,一个单子一个单子地跑着。

我们总容易被光芒吸引,却不知道每个人前显贵的人,背后跪过多少次。

那些倒霉的日子,我们往往看不到,可不代表他们没有经历,不代表他们没有看清。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嫉妒那些光亮的人,更没必要自怨自艾,那些不过是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过去,都会更好,只要你还肯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生活能靠双手改变。

打不倒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强。放弃无用的批判一

我走在灯火辉煌的台北街头,路过101大厦的购物中心,门口的一对情侣正在吵架,准确来说,是男生在骂那个女孩子。

男生骂道:“就是你,使劲买吧,最后一班捷运(地铁)没了吧?”

女孩子委屈地说:“对不起啊,还不是因为钱包不见了。”

男生继续骂着:“你每次都没有时间概念,天天浪费时间,买起来就忘我了,上次你也是,上个月也是你慢了,你到底要怎样?还有,你的钱包不能放好吗?总是乱放,什么都乱放,丢了吧,你再看看上次……”

女孩子继续道着歉。

男生不依不饶,翻着过去的事情,谩骂着。

终于,女孩子也生气了,喊了一句:“你是不是男人?”

他们继续吵着,任凭路边许多空的士飞驰而过,女孩子持续辩解着,男生忘我地批判着。我插着兜,看着这个滑稽的情景继续着,忽然心想:明明已经晚了,当务之急应该是打一辆车走,或者报警找钱包,翻过去的事情,谩骂责备身边的人,有用吗?

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都不懂得这些无用的批判其实是最有害的。

其实也好理解,这个时候,责备身边的人,是最容易的。

同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情侣中,也发生在许多家庭和公司里。

一个孩子拿着考了59分的卷子从学校回来,把卷子给父亲看,父亲放下筷子,拳打脚踢,母亲高压加棍棒,孩子被打得鼻青脸肿。第二次你以为孩子就能及格吗?

不会。孩子会把卷子藏起来不给家长看。

一个优秀的下属因为失误得罪了一个客户,一桩生意被毁掉,他回到公司被领导劈头盖脸地骂,当着所有人的面羞辱着、责骂着。可是,这样那个客户就会回来吗?

不会,客户不仅不会回来,公司还会损失一名优秀的员工,多一个竞争对手。

你看,无用的批判导致的就是恶意情绪的蔓延,接下来,恶性循环,戾气泛滥、叠加。

所以,什么才是有效的批判呢?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批评别人时都带着情绪,只要带着情绪批判别人,就很难对事不对人。

因为人是能感受到情绪的,而事情不会。

有效的批判应该是这样的,责骂前首先思考:这些批评,会不会对结果有帮助?

比如那对情侣,如果男生在发作前先思考一下:我的发作会不会让我们找到钱包,能不能让时光倒流赶上捷运?

如果不能,就赶紧想其他解决方案。

过分地发作,一定会让彼此更难过,女孩子受到责骂后,心情更不好,自然也就发飙了。

她晚上睡不好,第二天上班精神状态不好,工作失误,继续被领导骂,恶性循环,让一件事情变成另一件事情。

有人说谁说骂那个女生没用,骂她可以让她长记性以后别这样了!

太可笑了,丢了钱包和错过了捷运已经足够让那个女生长记性了,公开场合责骂女人只会让路人觉得这个男人没有担当。

可是,如果那个男生没有批评这个姑娘,而是选择去安慰她:钱丢了没事儿,我们找找,找不到我来赚,都会解决的;捷运错过了,下次我们一定看着点时间,这次我们打车回家吧,刚好咱们好久没打车了对吗?刚好我们好久没看过台北的夜景了对吗?

如果这样,结果会不会更好?

还有那个考低分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不想考低分,谁不愿意皆大欢喜呢?

他愿意把分数给父母看,是因为他想让父母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下次怎么考高分,而不是听父母的责骂、受父母的鞭笞。

打骂能改变过去的分数吗?能改变将来的分数吗?

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明白,棍棒下不会出孝子,责骂下不会出天才,只有鼓励、表扬和爱,能让一个孩子茁壮成长。

有人说,考这么低,还好意思让我表扬?

可是,孩子考试出问题,家长没责任?

这种无效的打骂,除了爆发了情绪,一无所用,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我,只爱分数了。

再说说那名丢了客户的员工,每个公司都会有同样的问题,失误常常有,任何优秀的员工都会有出问题的时候,何况,得罪客户,还不一定是员工的问题。

当员工丢了客户,一个正常领导不应该立刻责骂,而应该思考两件事情:一、怎么丢的;二、是否可以挽回。

分析怎么丢的,为了下次别丢了,如果能挽回,就尽全力去挽回。

责骂员工,只会给员工一种领导唯利是图、胳膊肘向外拐的感觉,这种领导,用一次次的责骂,证明了自己的无能。

这才是大忌啊。

有人说,可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想骂,怎么办?

其实很多时候,在批判别人之前,自己找个没人的角落,深深地吸一口气,闭上眼冷静一会儿,效果真的能好很多。三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负能量鞭笞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正能量是鞭笞不公后提供解决方案。

两者就差一步,就变成了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本质差别。

我再讲一个故事:

在一个饭桌上,我和一位名嘴聊起了天,他从台湾地区领导人到街边摊都骂了一通,他骂得兴起,周围的人不敢得罪他,就看着他骂,只有我问了一句:“那您有解决方案吗?”

他愣了一下,没说话。

我继续说:“可能您没在那个位置,说不定那些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和逻辑。”

他没理我,继续骂着。

饭后,另一个朋友小声跟我说:“听他喷人这么久,你今天这句话终于让我找到他的病根了。”

我说:“什么病根?”

他说:“批评别人必然是简单的,挑别人的错也必定是容易的,只是,批评本身应该是为了提供解决方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如果为了批评或者为了凸显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别人,真的好讨厌哦。”

我点点头。

这些年,我们在网上看到了许多人对一些事情的点评和批评,他们批评得起劲,甚至人身攻击,胡乱抨击,坐在键盘前表达着自己的意见,可是,这些批评并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只是在发泄情绪,弄得网络世界乌烟瘴气,成天用道德审判着别人。

那些批评,不仅没让世界变好,反而变坏了。

得不偿失啊。

所以:

不以改变结果为目的的批判,就是无效的批判。

不提供解决方案的责备,就是无用的责备。

放弃无效的责备和批判,也是一种传递正能量的方式啊。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一

大学时期我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进入赛场后,评委走来说:“今年的赛制变了。”

在此之前,比赛的逻辑很简单,你演讲结束,评委和嘉宾开始打分,按照分数高低去评判,每个人在出分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名次。

可是那次,比赛规则全部变了。

评委的面前,只有两盏灯,一盏叫作通过,另一盏叫作离开。

没有中间选项,没有待定,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那次比赛之后,我仔细观察了许多电视节目,几乎都变成了这个模样,要么入选,要么淘汰。

观众看得简单,评委选得艰难,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总体的趋势都变成了一个样子:yes or no,I want you or I don’t want you。

我曾经问过一个电视人:“为什么这么残忍,搞个待定让人舒服一点不行吗?非要这么残忍,直接就yes or no了,搞得人那么下不了台。”

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永生难忘:“难道生活不就是这样残酷吗?”二

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残酷,人就是这样,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没有中间选项。

现实中总有一些中庸的片段,让人能舒服一些,可是这些中庸的片段增加了我们生活的温度,同时也增加了复杂性,揭开这些中庸背后的逻辑,背后从来都很残忍。

我的一个朋友来北京找工作时投了几份简历,他最喜欢的是一家做风投的公司,那次面试结束后,他听到对方说:“你回家等消息吧。”

他回到家,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其他几家公司都给他发来了offer,希望他尽快入职,但他依旧没有等到那家公司的邮件。他发邮件给那家公司,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回复,直到他通过那个公司内部的朋友得知自己早就落选了。

他很生气地抱怨:“为什么不给我发个邮件明确告诉我我被拒绝了?明确告诉我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拖着我,害我差点把别的公司拒了?”

我想,这是大多数公司的逻辑,没有消息就是被拒绝了,可是,难道发一条拒绝的消息这么困难吗?难道说一句“不好意思你出局了”这么艰难吗?后来我发现,确实很艰难。拒绝意味着敌意,敌意代表着树敌,所以,在找工作这个领域里,除了出众和出局外,多了第三个选择:待定。

待定的逻辑,其实基本就是没戏了。这项选项本身不存在,但是因为怕得罪人,所以才给了别人一线希望。

但这线希望背后,将有可能是更大的失望。

同样的逻辑还存在于恋爱中,这些年,我见过许多条件不错的男生女生都有备胎,备胎逻辑让我一直十分不解,对于一个被追求的男生或者女生,难道不应该喜欢就答应,不喜欢就直接拒绝吗?

不是。

我们还有第三个逻辑,就是待定。我见过一个女生跟男生说:“我不讨厌你,但如果你愿意等我玩儿够了再回来,我们到时候就在一起。”

天啊,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逻辑吗?

更诡异的是,那个男的还同意了,不仅同意了,还屁颠屁颠地接了盘,两个人结了婚。

我所得知的是,后来男人在结了婚之后的几个月就提出了离婚,理由是他也没玩儿够。

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简单的,要是喜欢,就奋勇直追,要是不喜欢,就别吊着别人,尽快拒绝。中间选项害人,让人上不去下不来,你明明可以改变情感导向去喜欢另一个姑娘,可是你一想,你的女神还给着你机会呢,你要好好表现,老实地等,当好备胎,不就能在一起了吗?

等着等着,等到了女神结婚的消息。

所以,真实的世界里,没有折中选项,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折中的选项,让世界变得复杂,甚至让人迷茫,你可以表达这种思想,但你千万不要相信,你总要站一边,要不然就更迷茫。

就比如我曾经问一个朋友:“你想吃什么?”朋友说:“随便。”我说:“那你想去吃肯德基吗?”他说:“肯德基有什么好吃的?”我又问:“那麦当劳可以吗?”他说:“麦当劳有什么好吃的?”我继续问:“那你想吃什么?”他说:“随便。”

那么,这就不是随便。

你有想法,就要表达出来,就好比别人问我:“李老师,您有什么忌口吗?”我一定会说:“不好意思,我不能吃辣。”

我一定不会说:“随便。”三

你可能说我极端,说我们就是在这个极端的世界里变坏的,所以,中庸永远是最好的方式。

的确,看起来应该是这样,可是,我们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和思维下变得迷茫的,变得里外不是人。

比如我们晚上要加班,女朋友又闹着要一起吃饭,你到底应该选择什么?

中庸的逻辑就是你加班到十点,然后陪女朋友吃夜宵。

你以为两个人都不得罪,其实老板会怪罪你,为什么其他人加班到十一点,你提前了一个小时走;女朋友会抱怨,为什么你这么晚才来陪自己。

其实我们真的可以跟女朋友说:“不好意思,今天加班,明天我一定陪你。”也可以跟老板说:“我女朋友今天生日,她对我更重要一些,你随便扣钱吧。”

看似得罪了一方,其实自己减少了很多痛苦,你完全可以协调得更好。注意,我没有否认中庸,只是当世界本身就复杂时,你选择走中间的路,却难走了很多。

有时候,减少几个选项真的能帮你很多,人就是一个不停纠结、不停选择的动物,年龄越大,越应该在生命中做减法:减少一些不走心的朋友,减少一些没必要的信息,减少一点让自己不开心的生活方式。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顾及每一个人,你要学会去做选择,选择,能让你减少很多麻烦。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条路,应该怎么选择。

许多人都在两条路上徘徊着,或者自己开辟了一条中间的路,走得累,走得慢,还走得痛苦,为什么不能选择一条,勇敢地走,忘掉另一条呢?

要知道,最坏的选择就是不选择。

有人会问,如果两条路,非要选择一条,不让我走中间,走错了怎么办?

其实这就是人生,选择了就拼命往前,放弃了就不要后悔,何况,没有一条路是白走的,有些路就算没有理想的结局,这条路周围的风景,也是这辈子最美好的记忆。

所以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你必须暗示自己: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这样义无反顾地前行,才会有更好的收获。四

再举一个例子。

曾经有许多学生问过我应该考研还是应该工作,而且他们问我的时间,往往是在10月份,要知道,12月份就要开始考研。

他们放弃不了不上不下的工作,也放弃不了已经迷糊复习两个月的考研,时间又很紧迫,于是,他们选择折中的方式: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白天工作疲惫不堪,晚上看书三心二意,到头来,被领导辞退,考研还失败。

许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又什么也不肯放弃,寻找着中间选项,然后小心翼翼地前行,这样的结果就是患得患失、没尽全力。

可是,你是否发现,当你最后几个月背水一战,或者咬紧牙关努力工作时,胜算率自然就大了很多,当然你可以说,要是我这么做都失败了怎么办。

但至少你尽了全力,不后悔了,总结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擦亮武器,迎接下一场战斗。

另外,你这么年轻,为什么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大不了大器晚成。

所以,其实这就是年轻时最好的选择: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选择了就坚持,放弃了就别后悔,选择一条喜欢的路,义无反顾地走,哪怕遍体鳞伤、鼻青脸肿。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生活没有中间选项,没有捷径,就算有,也是你走到终点时,回头隐约看到的那条小路。

可是,无论路多么绕,路边的风景,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最美的经历。要学会避开弱者思维一

前些天忍无可忍,终于拉黑了一个朋友。

朋友是亲戚介绍的,来北京半年了还没找到工作,其实不是找不到,而是眼高手低,好的找不到,差的不愿去。

我很喜欢把我的朋友互相介绍,毕竟在一个网状结构的朋友圈里相互认识,才不会在大城市里变得那么冷漠。半年前,我带着他参加一个哥们儿组的局,哥们儿年轻有为,是一个公司的CEO,人很厉害,刚刚26岁,就有了自己的团队,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盈利,我希望和他的谈话能激励这位朋友。

我像个小学生在一边取经,他也打开了话匣子,继续说着。

忽然,朋友问了一句:“那你爸妈是干吗的?”

哥们儿说:“地方的公务员。”

结果朋友竟然大声笑了:“你看吧,我就说,你爸妈要是农民哪里有启动资金?你只能给别人打工,还怎么可能创业?”

他说这番话时,我很尴尬,在场的许多人都很尴尬,聪明的哥们儿调侃了几句就过去了。

活动结束,他继续絮叨着:“要不是他有个好爸爸,他能有今天?”

我有些不满地说:“人家爸爸就是一般公务员,没什么钱。”

朋友说:“那他肯定有个厉害的什么叔叔舅舅的,我啊,也就是没有这么靠谱的亲戚。”

那天我头也没回,上了车,在路上就把他拉黑了。

因为这早就不是第一次了。

我和他认识半年多,他的逻辑和思路永远是那么让人讨厌:一个人事业有成,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如果没有好爸爸,就有个好舅舅好叔叔。

一个女生开着豪车,她一定是被包养了;没有被包养,就一定有个好爸爸;没有好爸爸,就有个好舅舅好叔叔。

一个人升了官,涨了工资,要么是有关系,要么是跟老板有一腿;如果没有,就一定有个好爸爸;没有好爸爸,就有个好舅舅好叔叔。

他从不分析别人是怎么成功的,是怎么通过奋斗改变生活的,他永远在强调客观的因素,然后用“我弱我有理”的态度去批判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用阴谋论的眼光看着每一个进步的人。

总是强调客观原因,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总觉得别人运气好,自己总是怀才不遇。

总觉得世界对他不好,却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一个人儿时有多么缺爱,才会觉得全世界都是好爸爸?一个人要多么没能耐,才会有这么损人不利己的弱者思维?二

同样的弱者思维还有很多。

一次一个朋友跟我说过一段话,我印象很深,他说:“每次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爆红,你立刻会发现两批吃瓜群众:一批忙着批判,另一批忙着研究。”

忙着批判的人把别人批得一塌糊涂,用各种社交媒体换着法子去谩骂,骂完别人,自己长舒一口气,然后继续骂下一个目标。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生活已经一塌糊涂了。可是忙着研究的那批人呢,他们脑子里在思考着一件事:他是怎么红的?他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能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启发?

前者暴躁地原地踏步,后者安静地进步前行。

我的一个朋友每次见面都喜欢说自己运气不好,痛斥同事、责骂领导、鞭挞时代,一开始我还会觉得他挺有趣,敢说那么多实话,可后来每次见面他都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说着,终于把我们说烦了。

有一次我问他:“你这么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你有没有想过辞职呢,或者换一个更好的环境?”

他说:“没钱啊!没本事啊!”

我说:“那你与其抱怨,还真不如想想怎么赚钱,怎么磨炼出一技之长。”

他说:“还不都是他们把我害得没有一技之长的!还不都是这个社会害我没存款的!这个时代啊……”

他又开始了,不停地说着,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人不思改变,又不停地发牢骚,这种弱者思维必然会禁锢他,让他故步自封,难以前行,最终困在圈里飞不出去。

你可能会说难道我们就永远不能说这个世界的丑恶吗?不是,我们之所以要去书写不公平,去评论这个世界的丑恶现象,是因为我们想要改变。可是,一味地责骂抱怨,其实无济于事。

世界由人组成,有时候把自己变好,影响了身边的人,世界就能好那么一点点。

从自己做起,永远比指责别人要管用得多。三

说回这个朋友。

几天后,他继续跟我抱怨,说同事升职了,自己没升职,然后他安慰自己说道:“我也懂怎么升职,我只是没做而已。”

接着他闷闷不乐地说:“他不就是运气好吗?”

真的是这样吗?运气真的那么重要吗?

其实不是,运气很重要,但一定不是起主导作用,那些所谓的运气好的人,无非是时刻准备着而已。

你以为你懂得道理,只是没去做而已,真的是这样?

其实不然,纸上谈兵再出色也不如带兵出征学得多,前者只是理想中的状态,而后者却是脚踏实地地行动。

你总以为别人做的事情简单,总以为你也懂这些道理,可是你就是不做,你不做,就永远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多么复杂。

你总想找个最佳的状态迈出第一步,却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最佳状态,然后迟迟迈不出第一步,最后你安慰自己:听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那不是废话吗,你从来没行动,只是听道理、懂道理。

懂道理的人,永远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但凡人开始行动,总会有瑕疵,可是,人就是在这样的瑕疵中成长起来的。

光想不做,光说别人不反思自己,光强调客观原因,不去自省反思,这种弱者思维,只会让一个人原地踏步,迟早会害死一个人。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垂头丧气地跟我说:“老师,我考了四次四级,还没过,究竟是为什么?”

我说:“你做了真题吗?单词背了吗?”

她拿出已经翻破了的真题,跟我说:“你讲的所有题目我连答案都记得,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过不了?”

这是一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其实英语四级考试是一个超级简单的考试。据说,每年通过率有百分之八十几,那些没过的百分之十几,还包括了裸考和“放弃治疗”很久的学生。我想,一个人要多有“毅力”,才能一直保持在那百分之十几坚定地不过,并且连续四次。

可是,看着这个学生满满的笔记,我心想,看起来是很努力啊,没理由不通过啊,这孩子会不会是脑子不好使?

聊了很久,无解。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医生知道病人有病,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医治他一样。于是,我只能使出大招:“你这么努力,放心吧,下次你肯定能过的。”

那个学生讪讪地说:“但愿如此。”

对这个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果是没有因的,即使现在看不出原因,它也一定是存在的。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那个女孩子,她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结课那天,我来到她的位置旁,指了指她的空位置,问她身边的一个女孩子:“你认识她吗?”

她说:“认识,她是我同学。”

我说:“她为什么总是逃课?就第一次来了。”

她笑笑说:“她事情比较多。”

就是在那天我找到了病因。这个女孩子是学生会主席,同时兼几个社团的团长,参加组织活动很积极,朋友也很多。唯一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就是独处。可学习英语其实是一件特别需要独处的事情。而她只是做了一套真题,草草地对了一遍答案,然后冲出自习室继续做学生会的事情了。至于这套题,在她脑子里只留下了“我这么努力地做了一套题”的回忆,其余的什么都不记得。就像她告诉很多人自己报了一个班,可是几乎从来没有上过课;就像她找很多人探讨怎么学英语,但是从来没有真正记住点儿什么。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可是,骗这个世界有点儿难。

我想起了一个女孩子小白,她总是喜欢让我给她推荐一些电影和书,还要求是格调很高的,因此,我每次看过的书都会给她拿过去让她看。她每次看完后,都会发一条微博,下面无数个赞。

有一次我跟她闲聊时,问她:“你告诉我一下,上一本书你看完后记住了什么?”

她说:“忘了。”

回到家,我看她在朋友圈里说又看完了一本书,我赶紧给她的朋友圈点了一个赞。

另一个朋友小路,特别喜欢去自习室,而且每次在朋友圈都会看见她的文字:最近很累;快考试了,最后几天拼了;早出晚归……

她写下的生活,总是那么波折、努力。她给别人看的日子,都是那么具有正能量。

可是,该不过的,还是过不了。她所有的考试结果,似乎都充满波折和无奈。

因为毕竟,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给别人看的,重要的是这些努力是否真正到达了内心,变成了提升。一次和她一起自习,看见她带了会计书、英语书、考试卷子……还有手机。

她一上午的时间其实都是在刷朋友圈、刷微博。这种所谓的努力,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看起来起那么早去上课,却只是在课堂里补昨天晚上的觉;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看起来去了健身房,却只是在和帅哥、美女搭讪。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笔记记得很认真的人,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总有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看起来并不怎么认真的人。很多人把后者定义为聪明人,其实他们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摒弃了诱惑,一心一意地在努力,虽然那些努力没有让别人看到,但那段时间没有被干扰。

这种感觉不一定要让别人知道,有时候你也在深夜痛斥这个世界的不公,你说为什么那个谁看起来一点儿也不用心,最后却有了很好的成绩。可是,他们在背后和你在背后,究竟做了什么?你的生活和别人看到的你的生活,是不是一样的呢?因此,你要知道,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真的头脑风暴过了吗?真的走心过了吗?真的问心无愧了吗?或者,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青春

写这篇文字,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那天,一个学生告诉我,一个宿舍四个人,他是唯一不玩游戏的,可是他们群起而攻之:“学习有什么用啊?装什么啊?你不加入我们,今后怎么可能会有出息啊?”那天我特别郁闷地想起了我的大学生活。

其实,在那个群体里面,我过得很难受。

我忽然明白,来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合群,而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梦想,然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群体。

这种感觉就像你是一个篮球高手,为什么非要在一群英语学得好的人中间合群呢?无法选择自己的室友,但是你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你能决定自己的理想境界。合该合的群,寻觅自己要的,无论是理想,还是朋友,这才是大学四年该做的。

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有八个人。每当宿舍里的八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组织一个游戏,就是把八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三个人,一起打牌,剩下两个人就打开电脑,打起了DOTA(一种网络游戏),或者拿出手机不停地刷着网页,或者躺在床上拿着PSP(一种玩游戏的工具)等待着接替他们。

然后,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八个人里面,一定会有一两个人混得还可以,但是也一定会有人混得差。混得可以的,在大学四年活得多么假,因为他组织别人堕落,自己却坚定地向前,表里不一,活得多么难受。而混得差的,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根本不知道,他就是跟风了,可是不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最近的课堂上,我不停地跟我的学生强调一点:大学期间,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室友,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因为,最近我开始发现:寝室,是堕落的开始;合群,是淘汰的起点。

在好多人的字典里面,四个人,三个人不停地下载着某女星出演的电影,第四个人不看,就是不合群。

四个人,三个人打着游戏,第四个人不玩儿,就是不合群。

人是怕寂寞的,于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合群。

可是,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自己的青春;你以为你交了朋友,当你毕业了一无是处时,谁还会把你当朋友;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没有另一半时,你会更孤单。

有人说孤单痛苦,那谁又说过,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会痛苦?

我在短暂的大学期间,目睹了太多为了合群而合污的惨剧。

记得大一时,总有人叫我打游戏,我也打,可是留下的,是和他们一样的空虚。

记得大二时,当他们拿着手机不停地下载新的游戏时,我却在角落拿着单词书背单词。

记得大三时,寝室七个人对我集体发起攻击,说我不合群。更有人到处说我傲气逼人,到处说我坏话,但是我明白,与众不同不是我错了,最后我只有申请换寝室。

现在,我已经忘记了当时说我不合群的那些人的名字叫什么。我知道,他们中有可能还有人惦记着我。但是我只想说,他们惦记着我,说明他们的生活里面不能没有我,而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说明我的生活里面可以没有他们。

直到今天,我认识了许多人,有些是有名的大导演,有些是知名的演员,有些是很牛的实业家,有些是金融、政界的大亨,有些是当初都不会正眼看我一眼的美女,最重要的是,我交了一帮好朋友。此时此刻我才会感激,当初我没有合群,现在,我才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群体中,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当初我合群,现在身边又会是谁,又会是什么景象?

我一直坚信,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小喽啰才扎堆。“二八定律”永远适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百分之八十的人,为百分之二十的人服务。

尤其是男孩子,大学四年,一直合群,一直在寝室,一直不打开视野、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这一切,总会在今后走进社会的某一时刻,一次性地还给你。

而女孩子,更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出独立的人格,依靠一个男人,永远比不上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未来踏实。

但是,我想说,我这里说的不合群,不是结仇,不是桀骜不驯。至少,千万不要得罪人,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不代表连话都不讲,或者恶语相向。你可以支持他的生活模式,只是你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

无论如何,那些有点儿成就的人,他们的内心,也总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喜欢静静地思考,并一直向理想迈进。以赚钱为目的的兼职,是最愚蠢的投资

2010年年末,那是我当老师的第一年,我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在人民大学经济系读大一的学生。我一直觉得,人民大学经济系是超级牛的专业,因为很难考,加上我很渴望知道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一直巴结她,好让她给我讲一些知识。我们总是在咖啡厅约着喝两杯咖啡,因为我已经开始工作,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出钱。直到有一天……

她跟我说:“龙哥,你能不能在什么英语培训机构介绍一个兼职给我?”

我说:“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最近很缺钱,老让你请,我也挺过意不去的。”

我说:“那你考过四六级、雅思、托福了吗?”

她说:“我才上大一啊,当然都没考啊。”

我说:“是啊,你才上大一,着什么急赚钱啊?”

她停顿了五秒钟说:“你真不是好朋友。”

后来在她的软磨硬泡下,我把她介绍到了一个专门教小孩儿的机构教少儿英语,她的学生都是小学生。她上课时,对学生们讲着字母表,说着Father(父亲)、Mother(母亲),然后和学生们玩儿老鹰捉小鸡。

第一个月,她赚了四千多元,十分开心地请我吃了一顿饭。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个大一下学期。她存了一些钱,所有人都为她叫好,认为她真励志。

可是,我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因为如果你一个月从一个公司拿走四千元,那么你至少应该给他们赚到两万元,至少应该每天搭进去八个小时。你的一个月才值四千元?

后来我才知道,她每天备课的时间高达十个小时,除去吃饭、睡觉的八个小时,她只剩下六个小时用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算这六个小时真的全部拿去学习,都已经不再是专职学生,而是一个兼职学生。她在备课上高达十个小时的输出,远远大于不到六个小时的输入。在最该输入的时候选择输出,大学四年的意义何在呢?

那天我和她深聊了一次,她感谢了我,说:“龙哥,你说得对,我写辞职报告吧。”

接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主管跟她谈话,因为她表现优异,工资提高了一倍。诱惑摆在面前,于是她接着干了一年。

那一年,我不忍心打扰她,只是跟她吃饭的时候发现她跟我聊的经济知识越来越少,而英语培训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我弱弱地问她:“你以后是想成为英语老师吗?”

她说:“不啊,我学经济的,以后当然会成为经济学家,像郎咸平那样。”

我愣在那里,说:“可是你做的所有事情,都不会让你成为经济学家,你以后只会成为一个英语老师。因为你现在做的一切和经济无关啊。你虽然没有感觉到,但是这些东西就隐隐约约地决定着你的未来。”

她说:“不可能,我赚完这笔钱就停下来。物质基础很重要嘛!”

我再次沉默了,只是希望自己说的是错的。

大二那年暑假,很多银行给他们经济系提供实习机会,她的同学几乎都得到了offer(邀请),而她,因为忙于工作,竟然连四级也没过,更别说跟经济学有关的证书了,连文化课都挂了两科。而她获得的唯一技能,就是怎么逗孩子开心和如何同家长交流。

这个故事的结果还好,因为这个孩子今年毕业已经去美国深造了。但是每次聊到这个话题,她都会告诉我,那段时间她赚着一份不错的工资,但是感觉像温水煮青蛙,一不留神就会死去。而且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是努力地走向一个深渊,什么也没学到。

大学四年是吸收知识最密集的四年,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要去赚钱呢?以后有的是时间去赚钱,却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学生期间,穷很正常,它更能让你保存志气和战斗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而有些兼职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削弱着你的斗志。

我在大学期间,去当过家教,当时特别开心,觉得有钱啦。后来发现除了每个小时赚了一百元钱之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干了两周,就辞职了。

还有一些职业,比如说服务员、快递员……我没有歧视这些职业,只是你为什么要浪费你宝贵的读书、学习时间,去做这些谁都能做的事情呢?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继续上大学呢?其实,如果你不读研究生,这四年是你最后密集学习的四年。这四年,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你可以不上课,但是你不能不读书;你可以不拿学位证,但是你不能不学习;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你不能不交朋友。你以为在大学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全可以浪费,心想,我不就兼职一下,比在宿舍玩游戏、睡觉好多了。我告诉你,你在度过这些你认为的鸡肋时间的同时,有无数的学生正在努力地背单词准备出国,也有无数的学生在图书馆读着自己喜欢的书。他们毕业后,会把这些知识和一技之长全部变成工作所需,赚到更多的钱。

直到今天,我依旧感谢自己没有被赚钱冲昏头脑,我认为年轻人就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地活着,而要更多地去学习,去了解这个世界。几年前,我决定用空余时间学习电影制作:剪辑、分镜头、摄像、特效。于是在拍了几部影片后,和优酷合作了《断梦人》。我也很感动,年轻的时候,没有因为不停地工作赚钱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而丧失了这么多可能性。

最后,想认真地跟大家说:那些有工作、有钱人的生活,不要羡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迟早会有。但是,那些你有而他们没有的东西——时间、青春,其实格外重要。因此,不要因为干一些无意义的兼职而浪费了大好青春,要知道,这是不值得的。最好的休息

我认识的网络红人A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男人,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时间:写书、讲课、看书、参加各种节目,他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很多个小部分,今天这个部分干什么,那个部分干什么。这些部分被分割得很细致,以至于每天的时间都不浪费。一年之内,他的事业突飞猛进,认识的人也开始越来越多,粉丝数量多得吓人。每次看他的微博,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你怎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呢?你不需要休息吗?你是铁人吗?”

他的回答很简单:“做不同的事情,就是休息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今天学习了三个小时的英语,好累。于是,犒劳自己一下,睡了一下午,换来的是晚上的头痛不已,接下来什么事情都无法继续做。这种事情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明明睡了一下午,偏偏不解乏,依旧觉得累,做事效率不高。原因很简单,因为休息的方式根本不是疯狂地睡大觉,而是换个脑子去做其他的事情。重要的是,他们不比那些天天睡觉的人累多少。

我的好朋友H的故事是我一直难以忘怀的。我刚开始北漂时,和他一起住了一段时间。那段日子,他自学考研课程,准备年底奋战考研。因为我是英语老师,身边有很多学生:刻苦的、打酱油的、效率不高的、天才的。虽然我不喜欢把人分类,但是我见过很多学得很刻苦但是不痛苦的,也见过很多看似学得非常痛苦但最后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学生。好朋友H属于后者。

一天,他做了两个小时的英语题,背了一些单词,翻译了几个句子,累了。他伸了一个懒腰,接着倒在了床上,就像粘在了床上一样无法自拔,打了几个滚后,睡着了……我弄醒他,说:“你还考不考研?”

他说:“我休息一下再学。”

他睡了一个小时,起来后,效率低得吓人。书一直翻在那一页,一个多小时之后,还在盯着那几行看。我走近一看,才发现他已经拿出了手机翻阅着网页。

他考研考了两次,都失利了。有一次他问我:“我是不是已经老了,总觉得睡眠不够,白天困,晚上还失眠,学习效率还不高。”

和他做室友这么长时间,我非常明白,他一天超过十个小时的睡眠,肯定是够的。于是,我告诉他:“你试试不用睡觉来放松。学累了,去跑跑步。”

在我的号召下,他和我一起办了一张健身卡。那段时间我在努力减肥,于是带着他一起去健身房,他本来疲惫的身躯,在跑得汗流浃背后,精神不仅没有萎靡,反倒变得更加有活力。那天,他学到了晚上十一点,没困。当他做完了最后一道题后,伸了个懒腰,困意袭来,睡着了。那天晚上,他没有失眠,我听到了他的呼噜声。第二天,他给我打电话:“尚龙,去不去健身?”

第二天,他继续跟我去了健身房。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觉得很困,却在床上睡不着。其实,不是因为我们老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合理地运用时间。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不去规划着用,很多所谓的休息时间,根本不是去蒙头大睡,而是去调整生活状态,换个大脑。睡觉只是众多放松方式的一种,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方法。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是北大学霸,在考研中,他每天的时间都被自己计划得非常详细,每天英语学了两个小时后累了就开始画画,因为学英语用的是大脑记忆背诵的部分,而画画用的是大脑创作的部分。他画画累了,就继续去背政治。坐累了,他就站起来跑两圈,跑得出汗了就继续学习。他每天让自己的学习不那么单调,生活不那么无聊。虽然考研的日子不会好过,但至少能做到不那么痛苦。

可汗学院的老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成人的注意力每次集中的时间也就15分钟。如果我们强迫自己的话,可以长一些。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去换个脑子,这样,坚持下去就没那么难了。

很多人在长跑的时候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脑子里面只有自己的脚步,那一步步重复的步伐无聊且沉重,不久就会崩溃。一个个坚持下来的,都是在用眼睛盯着一路的风景。你看,所谓休息,并不是睡大觉,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添加一些料,让它变得不一样,变得多彩一些而已。

回到我的生活。在刚当老师的时候,我觉得很新鲜,每天能遇到不同的学生,每天讲的课都不一样,去的地点也换来换去。可是,时间久了,不愿意备新课,讲的内容一样。即使学生不一样,但反应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