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商业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2:36:17

点击下载

作者:程浩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益商业思维

精益商业思维试读:

前言

精益商业思维:应对不确定的世界

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无论是国际形势、经济周期,还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仿佛被一股无形的洪流推动,高速向前,上扬、俯冲,甚至有时颠簸,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惊”和喜。

商业创新也是一样:2017年区块链成为热点,连出租车司机都在谈比特币,之后一段时间慢慢趋于沉寂,最近又开始“翻红”。2015—2016年兴起的VR/AR同样因为技术不成熟,热闹了一阵,后来也平静下来。

每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实际落地应用,到真正形成产业链,几乎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蝶变过程。包括今天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互联网,也曾在2000年年初,酿造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科技泡沫,之后才出现了Google、Amazon、Facebook这些伟大的企业。

所以从宏观上看,不确定性和变化是商业创新的常态。从微观上看,对于初创和成长期的公司来讲,也是如此。

前些日子,我给老朋友吴世春的一个课程当嘉宾,其中一位同学问道:“吴总,你天使轮投资的一个项目发展得特别好,想问一下在CEO融资时给你讲的故事和今天他们做的事情有什么变化?”世春的答案是,除了团队没变,其他都变了。做企业确实如此,很少有哪家公司未来做大的事情和创业时想做的事情是相同的,基本上都发生了变化。

那么,我们如何在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中,掌握未来商业的主动权?

核心就是精益。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比起其他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精益商业思维。

特别是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而言,不论是创业早期还是企业和业务做到一定规模时,都可能会触碰到阶段性的天花板:可能是外部环境变了,市场空间并没有创业之初想象的那么大;可能是巨头突然免费杀入,一下封死了全部利润空间;或者业务根本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给别人打工做得很苦很累;也可能是随着高速扩张,在公司治理、技术选型、产品落地等环节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这时候企业有没有办法转型摆脱瓶颈?在转型中如何平衡好创新业务与主营业务间的关系?如何管理好创新业务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些都是一直困扰CEO们的问题。而建立起短、平、快的精益商业思维,能让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以上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

我在2001年加入百度,从而进入互联网行业,到今年已经整整19年了。作为一名中国互联网的老兵,经历了迅雷这十几年来并不平坦的创业和发展,拥有十多年企业一线管理的实战经验,特别是完整经历了创业企业从零开始到在美国上市的全过程。因此,我对精益创业和精益管理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或者听说过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TheLeanStartup)一书,内容非常精彩,是初创期企业管理人员必读的一本书。不过稍稍遗憾的是,里面大部分的案例都是国外的,很多案例我们都没听说过,由于对案例不熟悉,也就很难感同身受。

所以,我结合中国互联网行业十几年来的起起伏伏、潮涨潮落,通过从“三大门户”时代到“BAT”时代再到“TMD”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完整行业观察,对“精益”这门学问做了丰富解读,带入了很多的实操经验,以及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观察思考。

因此,这本书中会有许多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案例,而且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国内公司的案例,力争讲得有趣,给大家讲好精益这门商业艺术。

我曾作为创业营的导师,给国内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讲过精益相关的课题。令人感动的是,每一次学员都给了最高分,大家的反馈是,课程非常实用和接地气,这给了我更大的动力,想把这门课程分享给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从投资人的视角看,现在很多企业的项目都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痛点不痛、刚需不刚”,也就是需求找错。我们想象中的用户需求,往往和实际的用户需求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谷歌眼镜,后文会和大家分享。另一类是解决方案做错。即使面对一个真正的刚需、一个特别痛的痛点,解决方案和理想方案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也正因为如此,“精益”应成为每位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必修课,它能够帮企业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去逼近有效的方案,而且这个尝试简单、快速、低成本。

通过这本书,我把这19年来在互联网行业一路走过的“坑”,以及总结的干货分享给更多人。我会与大家分享什么是精益、怎么才能做到精益、常见的不精益都有哪些、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危害、企业如何进行有效创新、未来的创新机会在哪里等内容。

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大家在企业管理和创业创新方面,少走弯路,做到事半功倍。第1章 未来商业即精益商业

在认识精益商业之前,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很多热门的风口项目都惨淡收场?

O2O经历了千团大战,99%的项目已停掉了。

一度突破4万亿规模的P2P网贷行业,在2018年集中爆雷后,最终落得一地鸡毛。

曾经的共享单车“双雄”,一个被收购,一个面临破产。

无人货架历经疯狂盛宴后,受困于货损率高,已有大批企业倒下。

……

归因都是:在资本的助推下,这些企业背离了基本的商业常识,都是“不精益”带来的问题。1.1 精益商业思维:回归常识、保持聚焦

什么叫基本商业常识?就是要做一件事情,先在小规模、小范围内把这个商业模式验证好,再继续扩张,也就是先追求效益、后追求规模,这就是精益,也是常识。但是在资本热潮下,这个常识经常会被大家忽略。

拿共享单车来举例。共享单车这个项目非常有价值,我几乎天天都会骑,但发展得似乎并不好。我觉得资本过热绝对是其中一个原因。

假设让你来运营共享单车这个项目,如果钱不多,你通常会怎么做?肯定会花很多时间仔细把产品打磨好。例如,这个车到底能不能变得更轻一点?成本能不能低一点?车能不能再皮实一点?要不要换智能锁?要不要实心胎?你一定会花很多精力打磨产品。

除了产品之外,你还会花很多精力把一个城市的模型跑出来,通过运筹学的建模方法,把详细的财务模型优化好。例如,一辆车每天骑多少次,每天营收多少钱,车的成本多少钱,运维成本是多少等,先把这笔账算清楚,才知道这个模式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城市。

上述情况发生在公司钱少的时候。假如钱很多,你很可能不会这么做。很可能在没有算清细账的前提下,就开始扩张了,为什么?因为只有扩张才能融到下一轮投资。

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城市还没有盈利,就一下扩张到了100个城市。就像一个人一样,只有1个伤口的时候还能止血,如果同时有100个伤口在流血,那是止不住的。在一个大城市放50万辆单车,所有人都能盈利,但如果放200万辆单车,那么谁都无法盈利。

问题就在于资本市场太热了,让大家背离了精益的做事方法,如果资本市场没那么热,很可能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大家都会回归常识。

再比如几年前的P2P。P2P从2018年开始大规模爆雷,跟过去几年资本市场过热也有关系。因为在资本市场热的时候,P2P企业的创始人,特别是有互联网背景的创始人,都开始盲目追求规模。因为只有追求规模才能融到下一轮投资。

如何追求规模?毕竟优质标的是有限的。追求规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低风控标准。降低了风控标准,规模自然会上来。

而且P2P行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便今天的风控有问题,等到真正出事也在一年以后,因为一年以后才需要还款。如果在这段时间企业能顺利地拿到融资,就可以持续扩大规模,用新钱补旧钱,这就是资本市场过热带来的问题。但结局大家都看到了,一旦资本遇冷,就成了一地鸡毛。

所以,我认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资本寒冬,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而言,反而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那些舍命狂奔的创始人冷静下来,回归常识:先追求效率,先把商业模式搞清楚,再考虑扩张,而不是反过来先追求规模、后追求效率。这正是精益商业思维的价值。

保持聚焦,是精益商业思维对企业家提出的另一要求。对于创业者来说,这很容易理解。在资本市场钱少的时候,你可能融不到钱,或者本来想融资1000万元,却只融到了200万元,你想不聚焦都不行。

以迅雷当年的经历来看,第一年1分钱没融到,第二年融到了IDG资本投的200万元人民币。有限的资金,让我们想干多余的事情也不可能。事实上迅雷前3年就只做了一个产品,迭代迅雷1.0、2.0、3.0直到5.0。

因此,我们给迅雷下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后来众多的竞争者,网际快车、Bit Torrent、腾讯旋风等,都被迅雷打败,就是因为我们够聚焦。

假如当年资本市场太好,融资非常容易,还融到了很多钱,会带来什么问题?正所谓得到的容易,失去也会容易。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拿钱太容易,那么一定会花的很容易。

比如说,你一个月辛辛苦苦挣2万元工资,想要买个1万元的包,你会很犹豫。你会仔细在各个网站比价,然后看看哪家优惠力度大。但如果说这2万元是你在赌场赢来的,那么买个1万元的包你一点都不会犹豫,你会很快把这笔钱花掉。

从创业者角度来说,要想把钱快速花掉,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正是做事不精益,说白了就是本来验证一个需求用10个人试错就够了,可你非要招50个人做这事。但这还不是最烧钱的,烧钱更快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多元化。

你觉得一个产品线不够,非要同时上8个产品线,同时做8件事。虽然资本市场好时融到的钱多,但你的管理带宽被严重稀释了。可能会导致这8件事每件都做得半半拉拉,在每个领域都不领先,这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给大家举个非常熟悉的例子,就是乐视。乐视这家公司的发展历史,非常颠覆传统的创业方法论。传统的创业方法论是什么?我们要找到一个细分市场,把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无可超越,然后垄断市场,使其产生正向的现金流,最后再向四周有战略协同的领域扩张。

你总得有个“现金奶牛”业务吧?BAT都是这样,百度垄断了搜索,腾讯垄断了即时通信,阿里巴巴垄断了电商,都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它们都是有了绝对领先的主营业务的支撑,再进行扩张。

但是乐视却完全不一样。乐视上市时,我非常惊讶,感觉突然冒出来了一家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的视频公司,而且还上市了,更奇葩的是这家公司居然还有利润。大家都知道,当时做视频网站亏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需要高价购买大量的版权内容,并且在早期用户还没培养出会员付费的习惯。

而乐视后续的那些产品,包括手机、电视、汽车以及共享出行等,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 在各自的领域里面都不是NO.1。

● 没有一项业务是“现金奶牛”业务。事实上,每一项业务都非常烧钱,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 这些业务之间没有什么战略协同。可能只有门户业务和电视业务之间有一些关联,其他业务像手机、汽车业务等,都是单打独斗。

乐视为什么能够这样多元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资本市场太热了,“生态化反”虽然你不信,总会有人信。如果贾跃亭当初没有融到那么多钱,资本市场都像如今这样理智,我相信他也没有机会把摊子铺得这么大。

所以说,精益商业思维能够帮助创业者保持聚焦,而聚焦是初创公司对抗大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1.2 每个人都是精益主义者

对于如何把精益用在商业方面,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而且有人会觉得精益只和商业有关,离生活比较远。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精益主义者,只是平时没有意识到。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假设你由于工作原因需要搬家,从深圳来到北京,那么你就会面临一个买房的问题。通常在买房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清楚:首先这个地方的治安好不好,如果你已有小孩,还会考虑学区怎么样。当然还有交通问题,上下班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你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平均为90分钟。如果我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来回只要30分钟,那么我一天就比你节约一小时。24年后就多出一年。还包括生活设施是否便利,买菜、在周围饭馆吃饭是否方便,附近有没有大型购物商场,周末是否方便去看电影,等等。

现在房价这么贵,除了真正的土豪,可能没人刚搬到北京马上就买房。那该怎么办?

肯定是先租房。无论是治安、交通还是生活便利程度,通过租房都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租了一阵子之后,各方面感觉还不错,然后再决定是否买房,正常人一般都会这么做。

这其实就是精益——用一个很小的代价做尝试,万一这个地方不好可以再搬走,反正是租的房子。但如果买了之后感觉不好再搬,那可就费劲了,好不容易刚装修完……浪费的不只是钱,还有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再举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精益案例——那就是吃自助餐。我相信没人一进自助餐厅,上来就盯着一样东西把自己吃饱。大家通常会先转一圈,扫一眼都有什么东西。然后找几样平常喜欢吃的,各选一点,等都尝完之后,再精选1~2样做得比较好吃的,再使劲吃。这其实就是精益!

我举这些例子,想说明的是,大家虽然对于精益思想不太熟悉,但其实大家在生活中都是精益主义者。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就是在社会实践中精益也是无处不在的。还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有几句非常有名的口号。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还有一句话和精益很相关,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描述的就是精益创业的过程,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包产到户”。在“包产到户”之前,中国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很多地方的农民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砸了,到生产队一起干活挣工分,跟生产队一起吃饭。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适用,都吃大锅饭,大家出工不出力。

如果这时提出“包产到户”,各管各的,肯定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是不是又走资本主义回头路了?这是第一个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包产到户”后,粮食的产量就一定比以前好吗?如果效果有限,那我们是否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简单来讲,政治风险很大,实际的效果也不确定,那应该怎么办呢?

找个地方试点呗!先从小岗村做起,我们都知道小岗村是在安徽凤阳。为什么要选安徽凤阳试点?主要就是因为那里最穷。哪儿最有打破大锅饭、实施“包产到户”的动力?当然是最穷的地方。这跟精益创业一样,谁最痛谁最有尝试的动力。

此外,精益思想的社会实践案例还包括在大力扶植民营经济方面的尝试。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干部聘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全不同。还有后来的企业股份制改革,此前大家都没尝试过、都没干过,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次的试点是在深圳的蛇口。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成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先行者。

总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实践层面,精益都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精益主义者,只是以前没有太明确的感知。简单总结一下,精益的精髓是什么?第一个是Fail Cheap,就是很便宜地试错;第二个是Fail Fast,就是很快地试错。1.3 精益商业的方法论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对任何一门生意来说,什么是第一重要的?

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说赚钱;当然还有人会说要有好的产品,为消费者、为社会带来价值;还有人会说商业模式最重要,也有人说找人组团队最重要。这些其实都没错,但如果回归到商业本质,我认为被需要是第一重要的!

做任何一门生意,被需要绝对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只有被需要,你才能做后面的事情,比如怎么组团队、做产品,怎么赚钱,怎么扩大营收,怎么增长,怎么做大做强回馈社会。但如果没有需求,那么其他都无从谈起。

虽然我们知道需求很重要,但在做生意的时候,往往想象中的用户需求或痛点,与实际的用户需求有很大的差别。正如图1-1所示,想象中的用户痛点是一个圆,真实的用户痛点是另一个圆,它们的交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