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6:51:5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娟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物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知识试读:

前言

知识的伟大在于它的博大和精深,人类的伟大表现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这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发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变迁: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色彩斑谰的现代生活;从古代社会的结绳计数到现代社会垄断人类生活的互联网;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上世纪中叶的月球着陆,火箭升天。人类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技术更新,知识爆炸,信息扩张……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巨大的社会进步面前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青少年朋友,在对现有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充满着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无限渴望。

人类的智慧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正放射出耀眼光芒,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引导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朋友了解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将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

为此,我们组织多位经验丰富的学者精心策划、编写了这部《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本套丛书分海洋、航空航天、环境、交通运输、军事、能源、生命、生物、信息、宇宙等十册。收录词条约五千个。涉及知识面广阔且精微。所包含的内容:从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深海乌贼、聪明剑鱼……到地核风暴、冰期奥秘、动物情感、植物智慧……;从登陆火星、探访水星,到穿越极地,潜入深海……既有独特的自然奇观,又有奇异的人文现象;既有对人类创造物的神奇记述,又有人类在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的无奈、局限,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自然对人类的警告……这是一次精彩的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历程,是每一位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青少年朋友与大自然的一次真诚对话,它将使青少年朋友自觉地意识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类不是主宰,而是与一切生灵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当人与大自然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个美丽的星球才是完美的、永恒的。

这样一套科普知识阅读词典,摆脱了以往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呆板平直、味如嚼蜡的叙述方式,拆除了青少年朋友全方位学习和掌握各类知识所筑起的一道道壁障。采用词典的编纂方式,更便于检索和查询。

本书中,凡是青少年感兴趣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奥秘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容。真正做到了庞而不杂,广而不糙。

我们用青少年朋友乐于接受的方式,以细腻生动的笔触、简洁明了的叙述、深入浅出的将各个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来,营造出一个适应青少年的阅读氛围,将最适时的信息传达给广大的青少年朋友。这是本套丛书的一大特点,相信每一位拥有本套丛书的青少年朋友对此都会有所体会。

科普读物从来不拒绝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三者的完美统一,它强化生动性与现实感;不仅要让青少年朋友欣赏科学世界的无穷韵律,更关注技术对现实生活的改变,以及人类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本丛书的出发点正是用科学的眼光追寻青少年心中对这个已知和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关注。

本套丛书的编辑对知识的尊重还主要表现在不断追随科学和人类发展的步伐以及青少年对知识的新的渴求。希望广大青少年通过阅读这套丛书,激发学科学的热情,以及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了解人类社会,插上科学的翅膀,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勇攀科学的高峰。

愿今天的青少年朋友,都成为明日的科学探索之星,愿人类所居住的这个美丽星球更加美丽、和谐。2008年9月10日

A

Arp复合体

Arp复合体(Arp:Actin Rrelated-protein)是一种能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肌动蛋白则是真核细胞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它起到模板的作用,促进肌动蛋白的多聚化。Arp复合体由Arp2,Arp3和其他5种蛋白构成,也写成Arp2/3复合体。

ADCC效应

ADCC效应中文名称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指抗原在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带有了表面标记,而引发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的攻击,进而清除抗原。

当IgG抗体通过Fab段与靶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表面FcγR Ⅲ结合,从而使NK细胞对靶细胞产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即ADCC作用。

暗反应

暗反应是二氧化碳固定反应,简称碳固定反应。在这一反应中,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这两个高能化合物分别作为能源和还原的动力将二氧化碳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由于这一过程不需要光,所以称为暗反应。碳固定反应开始于叶绿体基质,结束于细胞质基质。

暗反应是光生物学反应,是由光量子为生物色素吸收的时间极短的光反应过程,和为光所激发的色素在暗处引起的一系列暗反应过程所组成的。暗反应是激发分子的热力学的缓和过程,是电荷的分离、电子的传递、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间体形成等多种基本过程。F.F.

B

lackmann(1905)是最早指出光合成是由光反应和暗反应组成,因此后者也称为布氏反应。B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表型

表型又称性状,指个体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表现,如身高、肤色、血型、酶活力、药物耐受力乃至性格,等等。

白细胞

白细胞,或称白血球,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血液,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他组织中。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肌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各种白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细胞为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病毒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1)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2)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被膜

被膜是结缔组织膜,表面有间皮细胞被覆。包裹于病毒核衣壳的外侧,具有以双脂层为基础的膜状结构物。见于由出芽方式生殖的病毒中,通常外部表面上排列着小突起状的结构物。在化学上,它是由受病毒核酸控制的病毒膜蛋白与来自寄主细胞的脂质构成的。被膜的脂质有的是按照被其进行出芽生长的寄主细胞膜的脂质来构成的,有的不按此方式构成。

捕食性真菌

捕食性真菌是寄生在线虫、变形虫、轮虫等小动物上的真菌。它包括形成或不形成捕捉器官的种。狭义的捕食性真菌指能形成捕捉器官或分泌粘性物质的真菌。如捕虫霉目的无柄霉属、梗丛霉属和泡囊虫霉属;丝孢目的肋孢属、隔指孢属和节丛孢属;水霉目的轮虫水霉属的一些种。壶菌目的囊壶菌属、根生壶菌属,虫霉目的擒虫霉属,丝孢目的杀虫孢属的一些种不形成任何捕捉器官,而是靠孢子经寄主的口腔感染。

捕食性真菌广布于有机残体、粪堆、朽木、土壤或水体中,在苔层下面特别多。它们在捕捉线虫时有粘捕和套捕两种方法,前者又称化学捕捉法,后者又称物理捕捉法。粘捕法是靠分泌黏性物质的菌网、菌钮、菌枝、菌丝和孢子粘捕猎物,例如囊胞顶孢霉形成稠密、黏着的捕食网,椭圆隔指孢形成多黏液的菌钮、菌丝和孢子。套捕法是靠菌套套捕线虫,例如绞套节丛孢可形成能收缩的菌套,从而套住线虫;白指孢形成的菌套不能收缩,它是靠整体进行捕捉的。捕虫真菌在黏住或套住线虫以后,与线虫接触处便长出一根细小的穿透枝,它穿透线虫的体壁,在线虫体内形成侵染球,从侵染球再长出充满线虫体腔的营养菌丝,吸收线虫体液作为养料。

本地种

本地种亦称地方种或乡土种,指某一地区内原有的,而不是从其他地区迁移或引入的植物种。可为发源于该地区的固有种,如大白菜、大豆等为中国的本地种,也可以是特有种或残遗种。

白蚁

白蚁有1700个不同的种类,同蚂蚁一样是群居的社会性昆虫。它们住在巨大的巢穴里,那是一种由沙子、动物粪便与唾液混合黏固而成的巢穴。巢穴的形状取决于建造它的白蚁的种类。

蚁群中最重要的成员是蚁王与蚁后,它们的社会阶级分为蚁后、蚁王、兵蚁和工蚁。

由澳大利亚北部的罗盘白蚁建造的楔状巢穴,高达3.5米。其宽大平坦的两面分别对着东面和西面,这或许是控制巢内温度的一种方法。平坦的面可以吸收早晚太阳的温热,而东西朝向则使它不会吸进中午太阳的毒热。

白金环

白金环是钩取少量微生物的用具。通常是把0.5毫米粗细、7厘米长的白金丝插接在普通玻璃棒的一端,做成白金针,然后从针的一端将之弯曲成直径1~2毫米的圆环,即为白金环(白金耳)。对载有一定量细菌的白金环称为标准白金环,另外白金针也用于穿刺培养,且使用时要将其顶端用灯(煤气灯或酒精灯等)烧红灭菌。

北方铜鱼

北方铜鱼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鸽子鱼、沙嘴子、尖嘴水密子、黄头鱼(古名)。体长,粗壮,前端圆筒形,尾柄部高,稍侧扁。头小,稍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吻尖而突出,口下位,马蹄形,略宽。唇较发达,口角处稍游离。须1对,粗长,末端超过前鳃盖骨的后缘。鼻孔大于眼径,眼小。侧线鳞55~56个。胸、腹、尾鳍基部具有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背、臀鳍基部具鳞鞘。背鳍位于体中央的前部;胸鳍宽长,但不达腹鳍基;尾鳍上叶略长。体轻灰略带黄色,体侧具青紫色斑,腹部银白色略带黄,背鳍灰黑色,其他鳍灰黄色。

北方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亦称泰加林,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由松、杉类植物形成的森林,长有寒温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简单,树冠整齐,层次分明,乔木以松、云杉、冷杉、铁杉和落叶松等属占优势,多为单优势种森林。林中典型动物有驼鹿、驯鹿、猞猁、雪兔、松鼠、松鸡等。由于其生长地气候寒冷,土壤有永冻层,不宜耕作,故自然面貌保存较好。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分布带相当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世界木材产量的一半来源于此林。

北极熊

美国俄州托莱多动物园,一头北极熊每天都在同一条小路上徘徊,休息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前掌按在同一位置上。研究动物行为的专家认为,这种行为显示动物感到厌倦和紧张,心情郁闷。为了舒缓北极熊的情绪,该动物园兴建了新的北极馆,试图使北极熊获得置身北极的感觉。

新馆被命名为“亲近北极”。馆内建有北极风格的溪流和洞穴,扩建了一个4英亩的水池,比原水池大了近30倍,水中游弋着活鱼,使北极熊可发挥自己的本能,嬉戏觅食。动物园哺乳类动物主任弗伦奇说:“野生北极熊本是游牧一族,但在这里我们为它们打理一切,它们的手掌无所事事。”

不过,从北极熊迁入新馆1个多月来的情况看,它们郁闷的心情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缓解。比如3岁大的“马蒂”,每到傍晚仍然用身体堵住从它的居室通往水池的门,它不喜欢管理员晚上关门。有时它还会在门缝里塞些东西,试图让管理员关不上门。“争取动物权益组织”的人认为,即使有数英亩大的场地,对北极熊这样身形巨大、喜欢广阔冰原而又十分聪明的动物来说还是太小了。

北极果属

北极果属落叶小灌木。叶互生,具柄,簇生枝顶,无托叶。顶生短总状花序,花2~5;萼4~5裂,裂片小;花冠壶形,具4~5小裂片;雄蕊8~10,花药背部具2附属物;子房4~5室,每室1胚珠。浆果状核果,熟时黑色或红色。

北极果属有5种,主产亚洲北部、东北部,北美西北部,环北极地区。我国4种,产于东北、西北和西南高山地带。

半合子

虽然具有二组相同的染色体组,但有一个或多个基因是单价的,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等位基因,这种合子称为半合子。例如,果蝇雄体系是由一对不同的XY性染色体所决定的,在雄果蝇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细胞中只有一套,所以成半合状态。这时由于隐性基因的作用可以表现出来,所以具有一个白眼基因w的雌果蝇(w/♀)是红眼,雄果蝇(w/♂)则是白眼。含有这种基因座位的染色体部分发生缺失的染色体在发生交换重组后也同样呈半合状态,这时雌果蝇只带一个w基因而表现为白眼。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1910年,摩尔根在无数野生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1/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外孙。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斑马的条纹

斑马原产于非洲,全身长满了黑白相间的光滑条纹,很像一幅人工描绘的图案,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美丽。斑马是一种珍贵的观赏动物。

斑马的条纹实际上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在阳光或月光的照片下,由于斑马身上的黑白颜色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不同,能破坏和分散它身形的轮廓,远远看过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如果它站着不动,就是距离很近也很难发现它。这样可以减少被猛兽侵害的机会。这种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条纹不明显的斑马逐渐被猛兽吃掉,篥纹显著的就被保存下来,一代一代的遗传下来,就成了现在这样斑纹分明的斑马了。斑马身上条纹的宽窄与种类有关,美丽的条纹也可以为同种之间相识的标记。

孢子

孢子是植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孢子一般微小,单细胞。由于它的性状不同,发生过程和结构的差异而有种种名称。植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直接由营养细胞通过细胞壁加厚和积贮养料而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休眠孢子”等。孢子有性别差异时,两性孢子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前者大小相同;后者在大小上有区别,分别称大、小孢子,并分别发育成雌、雄配子体,这在高等植物中较为多见。

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刺又有粗细、大小、长短和疏密之分。

孢子丝

孢子丝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上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多样,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是放线菌定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分生孢子。

孢子囊

在小型叶类型的蕨类植物中,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叶腋或叶的基部,通常很多孢子叶紧密地或疏松地集生于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strobilus)或孢子叶穗(sporophyllspilte),如石松和木贼等。大型叶的蕨类植物不形成孢子叶穗,孢子囊也不单生于叶腋处,而是由许多孢子囊聚集成不同形状的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sorus),生于孢子叶的背面或边缘。

孢子囊的细胞壁由单层(薄囊蕨类)或多层(厚囊蕨类)细胞组成,在细胞壁上有不均匀的增厚形成环带。环带的着生位置有种种形式,如顶生环带、横行中部环带、斜行环带、纵行环带等,这些环带对于孢子的散布有重要作用。

孢子囊壁由多层细胞构成(厚囊蕨亚纲)或一层细胞构成(薄囊蕨亚纲),孢子囊壁的细胞中往往有部分细胞的胞壁不均匀增厚,它们排列成带状,称为环带。环带有顶生,横行中部、斜行、纵行等类型。

多数蕨类植物产生的孢子在形态大小上是相同的,称为孢子同型,少数蕨类如卷柏属和水生真蕨类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和小孢子的区别,称为孢子异型。产生大孢子的囊状结构叫大孢子囊,产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大孢子萌发后形成雌配子体,小孢子萌发后形成雄配子体。

孢子囊常集生成孢子囊群(堆)。孢子囊群的着生方式有多种,原始类型生于枝顶特化的孢子叶上而成穗状或圆锥状的孢子囊穗,进化的类型方式有:边生孢子囊群,指孢子囊群着生于羽片的边缘,顶生孢子囊群,生于羽片顶端,脉端生孢子囊群,生于细脉先端,脉背生孢子囊群,系生于细脉中部,穴生孢子囊群,系生于羽片所形成凹穴处,也有布满于叶背者。孢子囊群有者具盖,有者无盖。孢子囊群有圆形、肾形、条形等各种形状。

孢子体

孢子体指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苔藓植物的

孢蒴

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孢蒴

孢蒴是苔藓植物孢子体顶端产生的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圆柱形。藓纲植物(如葫芦藓)的孢蒴由蒴盖、蒴壶和蒴台三部分组成。蒴盖由一层细胞构成,覆盖在孢蒴顶端。蒴壶构造复杂,为孢蒴的最主要部分,其内的孢原组织产生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在蒴壶口部有内外两层蒴齿存在。蒴台为孢蒴基部与蒴柄相连的部分,表皮以内有2~3层薄壁细胞和一些排列疏松并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时,位于蒴盖与蒴壶间由一圈厚壁细胞组成的环带自行卷落,蒴盖随之脱落,暴露在空气中的蒴齿随空气中干湿度的变化而伸屈或变形,孢蒴中成熟孢子被蒴齿弹出。苔纲植物(如地钱)的孢蒴缺少蒴盖和蒴齿,但蒴壶中有螺旋加厚的弹丝产生,孢蒴成熟后,其顶端不规则裂开,孢子借弹丝的屈伸运动被散出。

的断尾再生能力

壁虎有许多种,像其他种类的蜥蜴一样,受到敌人袭击时,壁虎也能脱去自己的尾巴,但很快会有一条新的尾巴长出来,及时替代原来的那条。有时尾巴并未完全脱落。这样的话,当新尾巴长出来时,原来的那条又伤愈了,壁虎就有了两条尾巴。壁虎最大的体长约35厘米,而最小的只有3厘米左右。它们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我们能在树上或是岩石间看见它们。

壁虎对人类无害,有的壁虎就生活在室内。它们最爱待在那些有缝隙的地方,在那里隐藏起来。被灯光吸引来的昆虫是它们主要的食物。

为了捕获昆虫,壁虎可以沿着墙爬行,横穿过天花板。因为脚趾下面长有很多细钩和鳞片,它们甚至能在窗户玻璃上爬行。

变性作用

在高温等物理因素和强酸、强碱等化学因素作用下,胶乳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变性作用。

高温,强酸,强碱,某些变性剂,能破坏DNA中的氢键,使有规律的螺旋形双链结构变为单链无规则的线团状,此为DNA的变性作用。

蝙蝠的回声定位法

蝙蝠利用超声波来“看”东西

蝙蝠的喉咙可以发出很强的超声波,(如果一种声音振动每秒钟超过两万次,人耳就听不见了,这就叫超声波。)通过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遇到物体时超声波就被反射回来,被蝙蝠的耳朵所接收。蝙蝠根据回声来判断物体的种类、大小和距离,区别是敌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然后从容不迫地决定自己的行动是躲避还是追捕。

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来探测物体的方法叫回声定位法。蝙蝠的耳朵很大,内耳特别发达,能够接收频率很高的超声波和低密度的回声。令人吃惊的是,蝙蝠竟然能在一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0组的回声,而且分辨率很高,就是极其微弱的回声信号,它也可以据以区别各种物体。

蝙蝠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的能力。一个岩洞里,千百只蝙蝠同住在一起,都是使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却不互相干扰。正因为如此,蝙蝠捕虫有着惊人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不愧为“活雷达”。

变形虫

变形虫又音译为“阿米巴”。细胞膜纤薄,由于原生质的流动,使身体表面生出无定形的指状、叶状或针状的突起,称为“伪足”,身体即借此而移动。身体的形状轮廓也会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伪足间可自由包围融合,借此包裹食物进行消化。大变形虫可吞噬草履虫。在长有水草的池塘中取水,连同水草和腐烂的茎叶一起采集。将池水和水草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放置3~5天,液面上便会有黄色泡沫浮现,此时便可从泡沫处发现变形虫。变形虫之所以能改变形状,是因为细胞膜没有细胞骨架,膜骨架。

C

雌雄异株

雌雄异株指在具有单性花的种子植物中,雌花与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株体而言。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仅有雌花的植株植株称为雌株,仅有雄花的植株称为雄株。有的植物雌株与雄株的染色体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苔藓和蕨类植物雌雄两性的繁殖器官是分别在不同的株体上形成的。最初的有性世代也称为雌雄异株。

超数排卵

排卵率可以通过药物的方法进行控制。应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发卵巢多个卵泡发育,并排出具有受精能力的卵子的方法,称为超数排卵,简称“超排”。

超二倍体

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时,称超二倍体。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促进扩散

促进扩散也称协助扩散,是一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其运输特点是:(1)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2)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3)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错义突变

错义突变是指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经碱基替换以后,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使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错义突变的结果通常能使多肽链丧失原有功能,许多蛋白质的异常就是由错义突变引起的。

虫霉目

虫霉目是接合菌纲的一目。本目成员菌丝体多核。无性繁殖时,菌丝体形成隔膜,然后断裂成虫菌体,或是在孢子体的顶端形成单生的单核或多核孢子,待成熟时强力射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基物或寄主,可不立即萌发生出菌丝,而多次重复形成能再次强力射出的次生孢子。有性生殖与接合菌纲的其他种类大体相同,可形成接合孢子,也可不经过融合而形成无性接合孢子。

本目真菌大多寄生在昆虫或其他动物上,一小部分可以寄生在植物上,或者腐生在土或粪中。

出糖树

在北美温带地区,有一类能分泌糖液的槭树。这种出糖槭树以加拿大最出名,从加拿大国旗上有糖槭树叶子便可得知了。

糖槭树分泌液中含糖3%~5%,有的资料说含糖0.5%~7%,高的可达10%。一般15~20年的糖槭树便可供采割糖液。在每个树干周围钻1~4个孔,孔深约46厘米,每孔一年可流树液20加仑左右,连续采集时间可达50年以上。据说槭树糖营养价值可与蜜糖媲美。

成都鱲

成都鱲属鲤形目,鲤科,亚科,鱲属。成都鱲体长,侧扁,腹部圆。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稍钝,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仅达眼前缘垂直下方;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无须,眼较小,位于吻端。鳞小,侧线鳞60~67。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中央;臀鳍发达,雄鱼最长鳍条达尾鳍基;胸鳍尖长,末端达腹鳍。体背黑灰,腹部银白,体侧有10余条黑横纹,其间具红斑点。背、尾鳍灰白,具绿斑点,其他鳍带红色。

叉角羚科

叉角羚科属偶蹄目的一科,是北美洲特有的有蹄类,其起源介于牛科和鹿科之间,角也介于二者之间,似牛角分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脱落,但是角却像鹿角那样分叉,角鞘则每年脱落。叉角羚科在史前时期是北美洲非常繁盛的有蹄类,种类繁多,现在仅存叉角羚一种,原本数量较多,后被大量捕杀,受到保护后则又有所恢复。叉角羚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长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叉角羚科动物曾经是史前北美食肉类动物北美猎豹、短面熊、恐狼、美洲拟狮等动物的主要捕食对象。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拉布雷沥青坑中发现了大量的叉角羚科动物化石。

长臂猿

长臂猿是猿类中行动最快捷灵活的一种。我国有4种长臂猿,即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它们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长臂猿的前臂特别长,身高不足一米,双臂展开却有150厘米,站立时手可触地,故而得名。长臂猿生活在高大的树林中,采用“臂行法”行动,像荡秋千一样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树枝的反弹力可以达8~9米,且速度惊人。但是它们在地面上却显得十分笨拙。

长臀鮠

长臀鮠属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长臀鮠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面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下颏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颏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侧线直线形。背鳍很高,尖刀形,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很长,臀鳍条26~34;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

长颈鹿科

长颈鹿科是偶蹄目中最独特的一类,牙齿为原始的低冠类型,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头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头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长颈鹿科现存仅分布于非洲,有2种,而史前分布较广泛,可以分成古麟亚科(古长颈鹿亚科,古羚亚科)、长颈鹿亚科和西洼兽亚科。古麟亚科是长颈鹿科的原始类型,体型较小,四肢和颈均较短,生活于森林中,史前时期分布较广泛,我国也能见到。古麟亚科至今仍有一个代表生存,即霍加狓,分布于非洲刚果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保持着很多原始特征。长颈鹿亚科是生存于稀树草原地带的长颈鹿,由于稀树草原的树木多为伞型,树叶集中在上层,长颈鹿进化出较长的颈和四肢,可以吃到树叶。长颈鹿亚科现存仅长颈鹿一种,广布于非洲的稀树草原地带,是现存身材最高的动物,也是人们最熟悉的非洲动物之一。西洼兽亚科是比较特化的长颈鹿,体型较粗壮,角大而扁,现在已经全部灭绝。

长麦穗鱼

长麦穗鱼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长麦穗鱼体纤细,近长圆筒形。头小,甚尖,几近楔形。吻尖细,平扁,口极小,上位,口裂几近垂直。唇薄,无须,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鳍起点位于体中央;其他鳍均短小。体银灰略暗,中轴宽黑纹自吻端达尾,其上方具4条细黑纵纹,背中央1条。背、尾鳍具零散小黑点,尾鳍基具1大黑斑。

长身鳜

长身鳜又称长体鳜。属鲈形目,鮨科,长身鳜属。长身鳜体较细长,近似圆筒形,其长为高的5倍。头长,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临近头背缘。口裂大,稍倾斜,下颌明显突出;上颌达眼下方,两颌及犁、腭骨有尖齿,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犬齿外露。前鳃盖骨后缘有十多枚细锯齿,腹缘有向前倾斜的鳃盖骨棘2枚。鳃盖后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较小的短棘1枚。鳃膜左右分离且不联于峡部。鳃耙退化为痕粒状。肛门近臀鳍。体披弱小的栉鳞。头及前腹面无鳞。侧线前端位较高,至尾柄处为侧中位。幽门盲囊5~10个。背鳍条Ⅹ Ⅲ-Ⅹ Ⅳ-10-11;臀鳍条 Ⅲ-7;腹鳍近胸位;偶鳍与尾鳍圆形。体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黑斑,腹侧灰白,各鳍黄色。

长毛象

长毛象全身长满了长长的黑毛,特别是脊背上的毛更长。长毛象动作迅速,性情凶猛。不像一般的大象那样行动缓慢,性情温顺,专家认为,长毛象很可能是一种已在泰国绝迹多年的大象的后代。

长毛象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全盛时期是从上一次冰河期到10万年前,它们的活动范围遍及整个北半球。这些庞然大物重约6到8吨。现代大象,无论是非洲象还是印度象,都是长毛象的“表兄弟”。不少科学家相信,人类的过量猎杀、疾病或自然灾难是长毛象灭绝的原因。

长薄鳅

长薄鳅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

长薄鳅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一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长薄鳅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黏附在石上孵化。

超级水稻

1960年代以来世界水稻产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亚洲人口增长的速度。在这期间,稻米的价格已下降了50%,许多人预测要发生的灾难性饥荒也没有发生。取得这样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新的高产品种水稻。这些高产水稻品种中的第一个品种叫IR8,是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推出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是设在菲律宾的洛斯马尼奥斯的一个独立机构。IR8是由一种矮生的中国稻和印度尼西亚的一种水稻杂交而成的。它改变了植株的结构,它的茎较短较壮,因而在增加施用氮肥使稻穗长得较大时不致倒伏。接着又于1982年推出了IR36,它是用13种亲本稻育成的,具有对15种害虫的遗传抗性,生长期只有110天,而一些传统的水稻品种则需要180天。这样,一年就可以种三季作物。这种水稻是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广的作物品种。

IR36的培育者是古尔德夫·库什,他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作物育种家。他认为,在今后10年内,采用现有技术能使水稻产量增加25%至30%,根据预测,世界人口至少在今后30年内将继续增加,到那时,全世界将有43亿人以米为食。

为了养活这些人,从现在起直到今后30年这一段时间内,世界的水稻产量至少必须每年增加1000万吨。

库什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培养一种新的超级稻,它能使比较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一般的水稻有20~25个分蘖,而这种超级稻只有3至4根分蘖。其中每根分蘖上都将长有一个异常大的圆锥花序。它将需要比较茁壮的茎秆,深绿色的稻叶具有较多的叶绿素,因此生长较好,更加发达的根系,并具有对多种病虫害的遗传抗性。

D

DNA测序技术

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与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目前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大鸨

大鸨又叫羊须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通常成群活动,乍一看,这种鸟呆头呆脑,其实十分机警,常昂首观察周围动静,以防敌害袭击。

每年4~5月间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此时,雄鸟常把尾部的羽毛朝天竖起,脖子和翅膀上的羽毛也直立起来,同时将胸部鼓成球形。在雌鸟面前一摇一摆地来回扭动,并发出“咝咝”的声音。经过短暂求爱之后便进行交配,完毕各奔东西,“生儿育女”的重任基本落在雌鸟身上,雌鸟每次可产2~4枚卵。

大袋鼠

大袋鼠是有袋类动物中最著名的一种。在澳大利亚辽阔的草原上,人们常见到的是红棕色和灰色的大袋鼠。它们站立起来比人还要高。袋鼠的上身瘦小,下身显得肥大。两条前腿像两只短小的手臂,而两条后腿则强健有力。它有一条一米多长的尾巴。雌袋鼠的下腹部有一个育儿袋,好像口袋一样,乳头也包在里面。

袋鼠妈妈怀孕30天左右,小袋鼠就要出生了,这时候袋鼠就忙着用它那长长的舌头打扫育儿袋,把口袋里的脏东西一点一点地清理出去。袋鼠妈妈还在自己的尾巴根到育儿袋之间,用舌头舔湿一条湿漉漉的“羊肠小路”。这条“羊肠小路”,也可以说是幼崽的生命之路,因为幼崽刚出生时只有2厘米多长,浑身肉乎乎、光溜溜的,虽然它连眼睛都睁不开,但却能用那桨一般的前肢在这条“羊肠小路”上顽强地攀爬。最后奇迹般地爬进育儿袋。

袋鼠的乳房也是一种特殊的肌肉。靠这种特殊肌肉的自动收缩,乳汁就像自来水一样自动喷出。幼崽只要唇部紧裹乳头,乳汁便能源源不断地流进口里。幼鼠在妈妈温暖的育儿袋里,一住就是8个月,然后才爬出口袋,看看外面的世界,跟着妈妈蹦蹦跳跳。一有惊动,它立刻又钻进妈妈的育儿袋中,好让妈妈带着跑。这样一直到一年以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妈妈的育儿袋,去独立生活。

貂熊

貂熊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在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身体不大,连头带尾长约80~100厘米,体重达8~14千克。身体和四肢粗壮像熊,但有一条长尾则像貂,尾长18厘米左右;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尾毛黑褐色,蓬松粗大,呈丛穗状下垂;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随着亚种的不同,一般分布区越靠近北部的体形越大,分布区越靠近南部的体形越小。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

貂熊的毛色随着季节而变换,每年要脱换两次,10月换上的冬毛颜色较深,4~5月换上的夏毛颜色较浅,无论冬毛还是夏毛,都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一致,形成较好的保护色。

动物自己治病

有些野生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治病。比如热带森林中的狮子,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会去啃咬金鸡纳树皮。这种树皮中含有金鸡纳霜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湿敷是医学上的一种消炎方法,猩猩也懂得用这种方法来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后,就把湿泥涂到脸上或嘴里,等消炎后,再把牙齿拔掉。

有些动物吃了有毒的食物后,能够自己寻找催吐的草吃,把肠胃清洗干净。贪嘴的野猫吃了有毒的东西,又吐又泻。它会急急忙忙去寻找一种带苦味的有毒的藜芦草,食后引起呕吐,把有毒的食物吐出去,病就好了。原来,藜芦草里面含有一种生物碱,它有催吐的作用。吐绶鸡被大雨淋湿后,它会吞下苦味的草药——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狼和山犬的胃肌能够自动收缩。当它们疑心自己吃了有毒的食物的时候,便立即收缩胃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防毒死。猫和狗常常用舌头舔疮面或伤口,因为唾液中的酶素有杀菌的作用。野牛患了皮肤癣,它长途跋涉来到湖边,它在泥浆中“沐浴”一阵,然后爬上岸,将泥浆晾干。过不久,它又去湖边再次“沐浴”,一直把癣治好为止。喜欢这种泥浆的还有犀牛、河马等,除了治病,还有防病的作用。这样,可以使那些寄生在皮肤缝隙中的虱子没法待下去。

有不少动物能够为自己做“复位治疗”。肚子被划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们能将内脏塞进去,然后躲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去“疗养”,等待伤口愈合。有只青蛙被石块击伤,内脏从口腔露出来。这只青蛙会始终蹲在原地,慢慢地吞回内脏,三天后,它基本复原,又活蹦乱跳了。

大熊猫

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竹林里。尽管人们尽了很大努力来保护它们,但如今在野生状态下生活的大熊猫数量仍然很少。另一种红棕色的熊猫称为小熊猫,但它们属于浣熊科。

大熊猫是素食动物,而且基本上只吃几种竹子。当这几种竹子开花死亡后,问题就来了。因为这时没有可吃的食物了,它们通常只能挨饿。

大熊猫是独居的动物,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觅食上。它们的前爪上长有一个特别发达的大脚趾,有利于抓住竹枝,剥下竹叶。大熊猫不常繁殖后代,喜欢独身,这是它们数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大鳍鱼

大鳍鱼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大鳍鱼属。大鳍鱼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头后背部平直;胸鳍前方体显著隆起,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几乎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鳞极细密,体端排列极不规则;侧线平直,侧线鳞稍大,为108~110枚。背鳍位后,与臀鳍相对;臀鳍基长,鳍条超过20;胸鳍长于头长,末端尖;腹鳍短小,位近腹棱;尾鳍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余银白色;各鳍淡黄色。

大鳍鱼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平原区清澈的河流内,喜生活于水的上层,为肉食性鱼类。在东南亚地区大鱼体长达500毫米以上,在我国云南景洪曾捕获体长280毫米的个体。

大乌桕蚕

大乌桕蚕又名大山蚕,属于吐丝结茧的昆虫之一。

当想吸引配偶时,雌性大乌桕蚕会释放出一种叫作信息素的化学物质。其他的动物觉察不到这种物质,而雄性大乌桕蚕的头部具有一些特殊的感觉器官,它们的触须能将这些信号接收下来。雄性大乌桕蚕的触须大而柔软,状如羽毛,有多达1万个接收器,非常敏感。利用它们,雄虫能收集到雌虫远在1.5千米以外释放出的化学信号。

大型真菌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达氏鲟

达氏鲟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2对。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生长速度较快。生殖群体雄性4~7龄、雌性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千克。产卵季节在10~11月,少数延至12月。性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产卵,卵为沉性和粘着性。卵粘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大头鲤

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所以得名“大头鲤”。

大头鲤体形似鲤,尾柄细长。体长9~12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千克。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尾鳍下叶为橘红色。背鳍的起点大约于腹鳍相对,距尾鳍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离略近。背鳍颌臀鳍硬刺的后缘均具锯齿。尾鳍呈深叉状。鳔具2室。

大头鲤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

大眼卷口鱼

大眼卷口鱼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大眼卷口鱼体呈圆筒状,头后隆起,腹面较平直,尾柄粗短。头短而宽。吻圆钝,10余条具侧枝的流苏,流苏短小,其基部具多数圆锥状小乳突。下唇边缘和腹面有许多短须状突起。口小,下位,呈“∏”型。上颌尖,与吻皮分离;下颌圆,与下唇分离;上下颌边缘均具发达的角质。须2对,短小;吻须较长,末端至多伸达眼前缘。眼大。侧线平,侧线鳞37~41个。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近吻端;臀鳍长。体暗绿色,背及头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鳍灰色。老鼠鱼,头尖,红眼,唇前留须,与老鼠像,因而得名。喜静不喜动,终日卧于水草叶上,作呆滞状,缺氧时方才冲向水面,游速迅猛,群鱼为之一惊。

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又名大理弓鱼,属于鲤形目鲤科。大理裂腹鱼体长180~285毫米。头小,嘴略尖。身体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大理裂腹鱼在静水中觅食,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分布于云南大理洱海中,中国特有种。质细嫩,味道鲜美,有重要经济价值。由于近年来洱海引入外来种与大理弓鱼之间的竞争剧烈,同时山溪小河筑堰引水,大部分产卵场遭到破坏,致使其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需加强保护并积极驯养繁殖以恢复其数量。

电鳐发电

电鳐身体内部有一种奇特的放电器官,可以在身体外面产生很强的电压。这个电器分布在电鳐的胸腹部两侧,样子像两个扁平的肾脏,是由许多蜂窝状的细胞组成的,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

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

发电器最主要的枢纽是器官的神经部分,电鳐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它完全能够自己掌握。电鳐还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10~16秒的时间里,每秒钟放电150次,每次放电电压有80伏特。南美电鳐放出的电压小些,只有38伏特。非洲最大的电鳐能产生220伏特的电压,功率达3000瓦,足足能够击毙大鱼。

电鳐是用发电器官来杀死或麻痹猎物的。在梯斯河口捕到的两条电鳐,其中一条的胃中有一条900克重的鳗鲡和一条450克重的鲽鱼;另一条的胃中有一条重2200多克的鲑。所有这些被猎食的鱼,身上都有伤痕。电鳐发出的电流强度有强有弱,这同电鳐的大小和电板的多少有关系。人如果不小心踩着海底的电鳐时,它放出的电足够将一个成年人电倒。

动物能预感死期

在自然界中,有不少动物具有预知自己死期的本领。

狮子若患上重病,便照例要躲进一个平日没有涉足过的洞里,并准备好食物放在身边,食物吃完之日,便是狮子死亡之时。大象预知自己将要死后,会选择一块最神秘的地方,到那里去等死。生活在刚果高原的黄毛狼,它们在临死前,都要挖好墓穴,一旦跳进了墓穴,不出半天就死在里面。

动物能预知自身的死期,这是由它们的生理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动物有了病,生理就发生变化,它们根据这种变化的强烈程度,能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动物预知自己死期,并不神秘。

鸟纲,隼形目,鹰科,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雄鸟体长63厘米,雌鸟约70厘米。体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属光泽。尾上、尾下覆羽均缀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飞翔中或伏于地面捕食,取食鱼、蛙、鼠等动物,也食金龟子、蝗虫。在高山岩石或乔木上筑巢,用树枝、树皮筑成盘状,每窝产卵1~3枚,多为2枚,卵呈淡白色,大小为61~51毫米。孵化期42~44天。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新疆。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土耳其、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国北方;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印度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或迁徙经中国南方,不常见但定期出现。

单倍体

由一个染色体组所构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相当于二倍体的半数体。它的基本性状虽然和二倍体相同,但一般比较小,而且比较纤弱,植物的单倍体几乎都不能形成种子。由于单倍体中没有同源的染色体,所以在减数分裂时仅仅出现一价染色体,它们分向二极;不过也有全部一价染色体移向一极仍旧保持完整的染色体组,这时就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产生种子;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子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不完全,所以也就成为高度不育的原因。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它在遗传上是稳定的,不再分离,相当于同质结合的纯系。而从杂交到获得不分离的品系只需要两个世代的时间。1921年,A.D.伯格纳在曼陀罗中发现了单倍体植株。此后,人们又发现了一系列自发产生的单倍体。60年代,有许多人工诱导单倍体植株的方法问世,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的时间。

从1970年开始中国应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已成功地培育出小麦、小黑麦、小冰麦、玉米、辣椒、油菜等花粉植株,有些品种在世界上还是首创。其中春小麦新品种花培1号,经云南等地试种,表现出抗寒、早熟、多穗、质好等优点。

蛋白质

机体组织细胞成分主要为蛋白质,体液也含蛋白质。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在于它的各种氨基酸。组成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余种,其中有数种不能在人体与动物体内合成,而必须获自食物,这些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即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此外,幼儿生长还需组氨酸,禽类如鸡还需精氨酸和甘氨酸。除这些必需氨基酸以外的其他氨基酸,因为都能在机体内合成,故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是不相同的。有的蛋白质缺少某种必需氨基酸,如明胶蛋白不含色氨酸,玉米胶蛋白不含赖氨酸。因此,评价一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应视其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量是否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不足时,机体就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其他种氨基酸只能经脱氨代谢,生成糖(糖原异生)和作为燃料供给热能。由此可知,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是决定其质的优或劣的关键。现在国际上以全鸡蛋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或人乳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或根据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量提出的假设模式,作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法。另外,还有生物评价法,是根据食物蛋白质在机体内的利用率作出营养评价。常用的有“蛋白质生理价值”(为体内存留氮量与吸收氮量的百分比)、“净蛋白质利用率”(为体内存留氮量与摄入氮量的百分比)、或“蛋白质效能比值”(为摄入每克蛋白质的体重增加量)。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

多肽药物

酶法多肽这一名词起源于中国多肽科学家邹远东。他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获得了多肽,并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而且形成了产业化,他将用酶法获得的多肽定名为酶法多肽。

一个多世纪以来,多肽科学一直局限和重视多肽激素(多肽药物)的研发、生产,出的产品也不少,如干扰素、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Ⅰ、白细胞介素 Ⅱ、白细胞介素 Ⅲ、胸腺肽、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等。这些多肽药物(多肽激素)是用来治病的,只有有病的人才能吃,而且一种药物只能治一种病,无病的人是不能吃的。治病用药时还需特别小心,因它们基本上是从动物的腺体、组织和血液中分离提取的,弄不好会出现排异(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但只要对症和小心使用,多肽药物(多肽激素)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是比较确切的。

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由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球蛋白,这就是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抗原通常是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的,由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由一个B淋巴细胞接受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单克隆抗体混杂在一起就是多克隆抗体,机体内所产生的抗体就是多克隆抗体;除了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以外,同样一类抗原决定簇,也可刺激机体产生IgG、IgM、IgA、IgE和IgD等五类抗体。

东北生物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标本馆始建于1954年,是目前东北地区标本保藏量最大、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生物标本馆。现藏有各类标本52.1万份。其中,维管束植物标本26万份,苔藓标本12万份,地衣标本3万份,高等真菌标本1.5万份,昆虫标本6万份,病害标本1万份,微生物菌种2.5万株,木材标本1千份及土壤标本2万份。此外还收藏生物分类区系方面的文献资料一万多册。

对节叶

对节叶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茎方形,下部红褐色,被淡褐色细柔毛。叶对生,有长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4.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偏斜,下延,边缘有浅锯齿,上面散生短毛。花序梗腋生,苞片大,卵形;萼5深裂,裂片线形,长1~1.2厘米;花冠紫蓝色,内面有深色斑纹。对节叶生于水边或阴湿草地。

代谢工程学

代谢工程学来自于发酵学,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生体内之代谢路径改变,通常改变生体内化学反应之酵素。代谢工程技术目前以微生物利用为主,改变工业微生物之代谢路径,生产所需要的化学物质,如抗生素。

毒蘑菇

食用菌含有高于一般蔬菜的蛋白质,其中不仅具有常见的氨基酸,而且大多数种类含有人类身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食用菌还富含B1、B2等多种维生素和矿质营养,其中至少有30种还具有抗人体肿瘤的活性。而毒蘑菇是食用菌大家族中的害群之马。

纵观有关书籍记载,误食毒菇发生中毒的现象屡有发生。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跟采食者麻痹大意、草率从事有关。有些人不熟悉当地野生菌蕈的种类、形态特征及其分布状态,初来乍到,凭其在其他地方积累的采菇经验误食毒菇。有些人土生土长,自以为对当地菌蕈状况了如指掌,但他们不太了解原来可吃的蘑菇,年代一久会变为毒蕈;有的蘑菇对有些人有毒,另外一些人吃后却安然无恙;还有的毒蕈只是天天食用才会中毒。他们不知道一种毒菇常含有多种毒物,一种毒物又往往存在于多种蘑菇中,如采食时期不同,食后危害症状变化颇大;更不知道吃蘑菇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常跟是否中毒及中毒程度轻重有关,所以对同一种野生蕈,因为吃的方式改变了就会意料不到中毒,这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这些情况也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国内外至今仍然经常流传一些欠科学的说法和做法。比如,有的根据菌蕈的形状特征,提出颜色鲜艳形状好看的或菌盖上长疣或条纹奇特的菌蕈有毒;有的根据地菌体的味道,认为凡是有腥、辣、苦、麻、臭的或散发刺激性、不愉快气味的有毒;有的说,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有的说菌体破损后伤口容易变颜色的有毒;也有的说,煮时使银器或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此外,还有人尝试从菌体生长的生态小环境推测有没有毒。说法不一,难以下一个定论,所以对于不认识不了解的蘑菇千万不要食用。

地龟

地龟生活于山区丛林、小溪及山涧小河边。它是半水栖龟,不能进入深水(水位不能超过龟壳自身高度的2倍)区域,否则,将有被溺水的可能。

地龟体形较小,成体背甲长仅120毫米,宽78毫米。其头部浅棕色,头较小,背部平滑,上喙钩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侧沿眼至颈侧有浅黄色纵纹。背甲金黄色或桔黄色,中央具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齿状,共十二枚,故称“十二棱龟”。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间借骨缝相连。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指、趾间蹼,尾细短。卵生,6~8月产卵。

雌龟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后缘较近;雄龟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长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远。

低温保存花粉

1886年,曼根等研究了80多种植物花粉在室温条件下的寿命。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冷冻技术研究体系的发展日益加速,在低温、超低温(-196℃)条件下较长时间地保存植物花粉和建立花粉库已变为现实。日本在建立的花粉库中,桃的花粉保存10年还有生命力。至1980年,该库已保存桃的60个栽培品种和品系的花粉。中国自80年代开始研究玉米、麦类、桃、梨等花粉的保存技术,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在超低温保存玉米花粉和桃、梨花粉冷冻前的预处理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动物的印记学习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康拉德·劳伦兹曾经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灰腿鹅生的蛋分做两组孵化。第一组蛋由母鹅孵育,孵出的幼鹅和母鹅生活在一起。第二组蛋在人工孵化器里孵化,幼鹅出生后不让它们看见母鹅,而是让它们最先看到劳伦兹本人。结果,这些幼鹅将劳伦兹当做母亲而形影不离地追随。如果把两群小鹅放在一起,用一个箱子将它们扣住,过一会儿再把箱子提起,受惊的小鹅朝两个方向跑:由母鹅养育的小鹅朝母鹅跑去,而由劳伦兹抚养的小鹅则向他跑来。劳伦兹把幼鹅的这种学习行为命名为印记。印记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幼龄动物追随生活环境中某一合适物体的学习现象。除了雁鸭等鸟类,很多昆虫、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幼龄个体同样具有印记学习能力。

印记学习只在特定时期才发生,我们称这个特定时期为敏感期。不同物种的敏感期长短相差很大。一般来讲,哺乳动物和其他生命周期长的动物的敏感期长,人类婴儿的敏感期可从第18个月持续到3岁。生命周期短、性成熟快的动物敏感期较短,往往只局限于出生或孵化后头几小时或头几天。如果在这个期限内剥夺动物进行印记学习的机会,那么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学习。印记学习是一种局限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其不可逆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习形式的重要特征。

F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从精子和卵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

放线菌

放线菌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基质菌丝匍匐生长于营养基质表面或伸向基质内部,它们象植物的根一样,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有些还能产生各种色素,把培养基染成各种美丽的颜色。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肺鱼

大家都知道鱼类是用鳃呼吸的,这里我们要介绍一种鱼类,它同人类和高等动物一样是用肺呼吸的。肺鱼是一种和腔棘鱼类相近的淡水鱼。古代时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现在仍有少数保存着其种族的特性而遗留下来,可以说是一种“活化石”。肺鱼的“肺”事实上是由发达的鳔特化而来,因此部分种类即使没有水也能呼吸空气而生存。在水中,鳍能像脚一样支撑着身体。肺鱼类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纪中期的双鳍鱼。在此基础上,肺鱼类在晚泥盆世至石炭纪曾经比较繁盛,至今只有少数极特化的代表生活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

飞蛾趋光之谜

夏天的晚上,人们常常看见有三五成群的小青虫、甲虫和蛾子等昆虫飞近灯光,围着灯光打转转,直到碰死、热死,或者烧死为止。

如果灯光熄灭了,这些小昆虫就会很快飞散。可是,当灯光又重新点亮时,成群的昆虫又会从四面八方飞来。原来,不同种类的昆虫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有些昆虫依靠食物、同类个体的气味,或者依靠湿度大小、温度高低来确定活动的方向,有些昆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在夜间飞行时利用光线来辨认方向。

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赶,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飞蛾看到灯光时,错误地以为是“月光”,因此,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光距离地球太遥远,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竭而死去。

飞鱼

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航行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种会飞的鱼,它叫飞鱼。它们跃出水面,能够在离水面四五米的空中飞行几十米,有的甚至能飞200多米。飞鱼又叫燕鳐、文鳐鱼,头上长着一对乌黑闪亮的大眼睛,身上长有一对又长又大的胸鳍,伸展开来就像鸟儿的两只翅膀一样。它的腹鳍紧贴在身体两侧,尾鳍的下叶比上叶长。

飞鱼起飞前,先挥动鱼鳍,尾巴左右猛烈地拨水摆动,快速地游泳,尾巴划出一条锯齿形的曲折水痕,这时候,鱼还没有飞行,只是在水面上滑行,以便加快速度。滑行开始,胸鳍一离开水面,身子平衡了,也不再摇动,全身就腾空飞起来。飞鱼前进的速度每秒10~18米,飞行的持续时间一般只是几秒钟,最多也不过40秒钟,有时还会改变飞行的方向。

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鱼类,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每当遭到敌害攻击的时候,或者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刺激的时候,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可是,这一绝招并不绝对保险。有时它在空中飞翔时,往往被空中飞行的海鸟所捕获,或者落到海岛,或者撞在礁石上丧生。有时也会跌落到航行中的轮船甲板上,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肴。

封闭蛋白

封闭蛋白是微丝两端的“帽子”。当这种蛋白结合到微丝上时,微丝的组装和去组装就会停止。这对一些长度固定的蛋白来说很重要。

凤梨科

凤梨科为单子叶植物纲姜亚纲的一科,多为短茎附生草本,但有时也为陆生耐旱植物(如菠萝)。叶互生,在短茎上形成叶丛,或有时散生于稍长茎上,狭而具平行脉,时具刺齿。

凤梨科花两性或有时单性,形成简单或复合的穗状,总状或头状花序,通常具艳色苞片或稀为单花。萼与花瓣各3,花瓣分离或微联合,常在基部边缘具一对鳞片状密腺。雄蕊6,2轮,3心皮联合成3室,上位子房或全部下位。果为浆果、蒴果、稀为肉质聚花果(凤梨),种子有时具翅或羽状冠毛。约有51属2100余种,主产热带南美洲。凤梨通称菠萝(波罗),为有名的热带水果之一,于19世纪传入中国,已为台湾、广西、广东和云南热带的习见栽培植物。该科还有许多种供室内盆栽观赏。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1)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是用化学的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整体水平乃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问题。而分子生物学则着重在分子(包括多分子体系)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普遍规律;(2)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学着重研究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核酸,脂质体系以及部分多糖及其复合体系。而一些小分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则属生物化学的范围;(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整个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即生命现象的本质;而研究某一特定生物体或某一种生物体内的某一特定器官的物理、化学现象或变化,则属于生物物理学或生物化学的范畴。

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是一类蛋白质,它们的构象会随着与ATP和ADP的交替结合而改变,ATP水解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引起马达形变,或者是它和与其结合的分子产生移动。就是说,分子马达本质上是一类ATP酶。例如肌肉中的肌球蛋白会拉动粗肌丝向中板移动,引起肌肉收缩。而另外两种分子马达: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它们能够承载着分子“货物”——如质膜微粒,甚至是线粒体和溶酶体,在由微管构成的轨道上滑行,起到运输的作用。

肌球蛋白是微丝结合蛋白,最早发现于肌肉组织,1970年代后逐渐发现许多非肌细胞的肌球蛋白。其家族有13个成员,每个成员在结构上都分为头,颈和尾部三个部分,形似豆芽,而组成上则有轻重两种链。其中的调节轻链是肌球蛋白接受调解的位点,就是说,调节轻链的磷酸化/去磷酸化状态影响着肌球蛋白的活性。其中Ⅰ和 Ⅱ型是研究得最彻底的分子马达。一些细胞具有突变的肌球蛋白,它们能正常伸出伪足,但是却不能成功移动。Ⅰ型肌球蛋白是单体,Ⅱ型和V型则是二聚体。趋向微丝的+极运动。蛋白的头部能就尾部作屈伸运动,并在“屈”的时候拉动微丝相对向后运动。肌球蛋白除了参与肌肉收缩外,还被认为是细胞迁移所需的重要分子之一。肌球蛋白非常可能参与了“前进的四个步骤”里面胞体收缩一步。另外,在细胞突出一端也可观察到肌球蛋白,它可能是帮助运输粘着所需要的蛋白质,提高粘着效率。

分子探针

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技术均用探针来检测具有互补序列的核酸序列。探针既可以是克隆的或PCR扩增的DNA分子,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或经体外转录的RNA分子。探针必须是纯一的,不含有其他不同的核酸。为了保证通过碱基互补来检测目的基因,探针必须为单链分子。所以双链的DNA探针在应用前必须变为单链,一般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双链DNA探针变性,原为单链的寡聚核苷酸和RNA探针的RNA分子无需变性处理即可使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则杂交分子可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进行观测。近代,人们发展了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系统,常用的探针标记系统是用甾类化合物地高辛配基标记探针。

非密度因子

如果一种因子在任何种群密度下均其有同样的影响,那么,我们称这种因子为非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虽对种群增长率产生影响,但实际上对种群的增长无法起调节作用。因为调节意味着是一个内稳定的反馈过程,其功能与密度有密切关系。但非密度制约因子可以对种群大小施加影响,也能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影响之大,可以使得任何密度制约调节因素的影响变得难以察觉。一般说来,由环境的年变化或季节变化所决定的种群波动是不规则的,而且多和温度、湿度变化有关。

非洲獴

非洲獴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锋利的牙齿,是一种机警而灵活的哺乳动物。它们因搏杀毒蛇本领高强而闻名于世,成为杀蛇高手得益于其闪电般迅捷的动作和极大的勇气,以及对蛇毒的免疫力。

过去,非洲獴曾被人带到很多岛上,希望它们能控制那里蛇的数量。不幸的是,它们还会吃几乎所有的小动物,包括昆虫、蜥蜴、鸟和各种老鼠。它们也攻击鸟类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使那里的许多动物都濒临灭绝,影响了生态平衡。

非洲象

非洲象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态性(雌雄两性在体形或身体特征上都有所不同)。雄性肩高约3米(9.8英尺),重约5000~6000千克(11000~13200磅),而雌性肩高约2.5米(8.2英尺)重约3000~3500千克(6600~7700磅)。平均寿命60~70岁。非洲象的皮肤厚厚的,呈灰色或棕灰色,皮肤上长有刚毛和敏感的毛发。为了保护皮肤不受阳光灼晒或蚊虫叮咬,非洲象经常在泥中打滚,或用它们的鼻子在身体上喷洒泥浆。非洲象体形大过于亚洲象,最长可达1.5米(4.9英尺)的扇子一样的耳朵也比亚洲象的大。非洲象的背上还有一道凹进去的曲线。雌性和雄性非洲象都长有象牙,非洲象的象牙一生都在生长,所以年岁越大象牙越大。非洲象使用象牙采集食物、搬运、作为攻击武器。

非洲象用它们的鼻子来闻、吃、交流、控制物体、洗澡和喝水(它们并不直接通过鼻子喝水,而是用鼻子吸水再喷入口中)。非洲象鼻子的前端有两个像手指一样的突出物(亚洲象只有一个)来帮助它们控制物体。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种的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制。其特点是:(1)先天就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3)具有种的差异性。即人与动物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有天然的不感受性。(4)在抗感染免疫中出现早,作用快,而且反应强度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物的次数多少而有所改变。

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成分很多,主要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系统、补体系统及体液中的其他抗菌物质等。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进行人工免疫的基本条件。在抗感染免疫中,首先是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随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两者互相配合,扩大免疫作用。因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非洲猪瘟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DNA端交叉连接,病毒粒有一个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在猪的单核细胞生长适应后,可在多种细胞中繁殖,常用Vero细胞株培养病毒。病毒粒有红细胞吸附性。在非洲至少有8个血清型,欧洲还有一个型。由于病毒变异,现有许多亚临床慢性病例出现。非洲猪瘟症状似古典猪瘟,但两者无血清学关系。受感染猪长期带病毒。还无预防本病的良好疫苗。本病见于非洲、南欧、西欧、古巴、中美洲。

腐生

腐生是生物体获得营养的一种方式。凡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的生物都叫“腐生生物”。大多数霉菌、细菌、酵母菌及少数高等植物都属“腐生生物”。土壤中的腐生生物的有氧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

典型的腐生生物有蘑菇、香菇、木耳、银耳、猴头、灵芝等,它们大都生活在枯死的树枝、树根上或富含有机物的地方。曲霉、青霉等霉菌也都是腐生生物,它们的身体是由菌丝构成。蚯蚓也是腐生生物。腐生霉菌大多可以致病。

复总状花序

复总状花序是无限花序的一种。主花轴分枝,每个分枝均为总状花序,故称复总状花序。又因整个花序形如圆锥,又称圆锥花序。如水稻、燕麦等的花序。

G

盖度比

盖度比CR(Coverage Ratio)指某种群的盖度/样方中最大盖度种群的盖度。

盖度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后来又出现了“基盖度”的概念,即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2.54厘米高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高(1.3米处)断面积计算。盖度可分为分盖度(种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和总盖度(群落盖度)。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通常,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是由许多扁平的囊泡构成的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细胞器,又称高尔基器或高尔基复合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称分散高尔基体。最早发现于1855年,1898年由意大利人卡米洛·高尔基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银盐浸染的猫头鹰神经细胞内观察到了清晰的结构,因此定名为高尔基体。因为这种细胞器的折射率与细胞质基质很相近,所以在活细胞中不易看到。高尔基体从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进行关于高尔基体的形态甚至是它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细胞学家赋予它几十种不同的名称,也有很多人认为高尔基体是由于固定和染色而产生的人工假像。直到20世纪50年代应用电子显微镜才清晰地看出它的亚显微结构。它不仅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而且也存在于原生动物和真菌细胞内。

歌唱家猿猴

猿猴大都生活在树林里,最早用双臂在枝干上东荡西跃,攀缘往来。后来,它们的前臂变得慢慢能捡拾东西或握东西了,甚至会操纵物体。有些猿猴从树上转到地面生活后,两臂已经显露出能使用简单工具和武器的能力。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生理方面有些同人相似,它们会发出各种叫声,甚至会表达一定的“感情”。

猿猴是猴类的歌唱家,每当晨星初落,天刚破晓时,一声猿啼划破了寂静的长空。接着此啼彼鸣,群猴们蹲在树枝上一齐唱起“迎晨曲”来,直唱到太阳从东方升起。音调高亢嘹亮,其他猿群便四下呼应,猿猴的歌声响彻山谷。它们停了唱,唱了停,啼声连绵不断,就如大合唱团在歌唱一般。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狗是人最早驯化了的家畜,同人的关系由来已久。狗具有许多先天的特殊性能,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所以狗对环境感觉灵敏。它们嗅觉特别发达,因此警犬被广泛用于各种刑事案件的侦察活动。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覆盖着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面积仅有5平方厘米左右;而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12500万~20000万个,有的品种数量还要多,例如一种牧羊狗的嗅觉细胞竟达22000万个,这些嗅觉细胞在鼻腔上占的面积达150平方厘米左右。狼狗的嗅觉灵敏度比人高出40倍以上,而且其鼻孔长而大,适合于分析空气中的微细气味,有的嗅觉极为灵敏的品种,其嗅觉甚至比人灵敏100万倍以上。据专家测定,狗能感觉到200万种物质发出的不同浓度的气味。一般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有268亿亿个气体分子,只要其中有9000个油酸分子,狗就能嗅出味来。在一桶水中滴入数滴碳酸,狗也能分辨出来。有人还发现,狗对人脚汗中的脂肪酸十分敏感,如果每天人的每只脚分泌的汗液为16立方厘米,其中千分之一穿过鞋底透出来的话,狗就可以嗅出人的踪迹。

狗的听觉系统也很发达,能听到10万赫以上的声音,而人只能听到3万赫以下。狗的视力在夜间比人强,狗的肌肉、骨骼也很发达,使它特别健跑。

蝈蝈

“蝈蝈”是非常典型的昆虫——它的身体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长着单眼和复眼、口器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有两对翅。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位于腹部。骨骼长在身体外部。外骨骼为柔软的内部器官支起了一层防护铠甲。

蝈蝈儿有三种:草蝈蝈儿、山蝈蝈儿和麦茬蝈蝈儿。

山蝈蝈儿也叫铁蝈蝈儿,顾名思义,其个头大,颜色深,叫声响,特皮实,雄蝈蝈儿还有两道若明若暗的金眼圈儿。

蝈蝈儿是一种杂性动昆虫,以杂草灌木的嫩叶和各种小昆虫为食,森林害虫对它望而生畏,同时,它们又为各种鸟类所喜食。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古生物学全面地研究了古代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活方式、生存条件和地史分布等,古生物学还阐明了生物进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和规律。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岩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通过对化石的考察,配合对含化石岩层的了解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地质问题的研究,就能解释古代生物中的各类问题。古生物学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验证大陆漂移学说。另外,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也沉积着不同的沉积物,通过对其中化石的研究,可推断当时的古地理和古气候,而且有些矿产,如煤、石油等的形成与生物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可了解这些矿产的成因。

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是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所有部分,是植物体本身合成的一种调节生长发育的色蛋白。由蛋白质及生色团两部分组成,后者是4个吡咯分子连接成直链,与藻胆素类似。光敏色素不是开花刺激物,但可以促发开花刺激物的形成,或激活或合成开花刺激物,为一种间接作用。所有具光合作用的植物(光合细菌除外)均含有,含量极低。从不同植物中分离出的光敏色素,分子量范围为120~127千道尔顿。

光敏色素的类型

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近代研究认为还有若干中间型):一为红光吸收型(Pr),最大吸收峰在666纳米;另一为远红光吸收型(Pfr),最大吸收峰在730纳米,两者可以很快的相互转变,Pr为生理活跃型。它以Pr状态合成,并在黑暗中积累,所以黄化幼苗中有Pr无Pfr。在红光或白光照射下,大多数Pr转变为Pfr。Pfr可发生降解、在暗中缓慢的逆转为Pr及参与反应。因此,Pr在光中的总量比暗中少得多,有实验指出,在暗中生长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幼苗中的含量比生长在光下的幼苗高出30至100倍,在纯溶液中,用红光照射后,Pfr为81%,Pr为19%。远红光照射后,几乎所有Pfr转变为Pr,Pfr仅留存2%。在日光下由于Pr吸收红光比Pfr吸收远红光更为有效,所以在自然光照下,Pfr比Pr为多,Pfr约占总量的60%。2者的比例随太阳的入射角、云层厚薄及地上林冠的变化而变化。曾有人指出生理活跃型的Pfr与另一未知物(X)形成复合物[Pfr·X]。由于X化学性质以及∗2者比例的不同,[Pfr·X]复合物将引起种种生理反应,如控制开花、打破某些需光种子休眠、下胚轴弯钩的伸长、幼叶和子叶变绿及展开、

含羞草

的感震运动和抑制花色素苷的形成等。

共建种生物群落

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物种。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单优种群落”。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为“共优种群落”或“共建种群落”。热带森林几乎全是共建种群落,北方森林和草原,则多为单优种群落,但有时也存在共优种,如由贝加尔针茅和羊草共建的草甸草原群落。

骨唇黄河鱼

骨唇黄河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黄河鱼属。俗称:大嘴鳇鱼、鳇精、小花鱼、黄河鱼。骨唇黄河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略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角质发达并向口腔内部倾斜,形成不很锐利的截形前缘;下唇较发达,不分叶,表面光滑无乳突;唇后沟连续,两侧深,中间浅,无须,眼稍大,体裸露,仅在肩处有少数不规则的鳞片和腹、臀鳍间的臀鳍。侧线鳞在体前部为皮褶状,后部不明显。背鳍硬刺强,具深锯齿,起点位于体的前半部,在腹鳍起点之前;尾鳍呈尖叉状。体背侧灰褐色带黄,腹侧银白,体侧具少数暗斑块,各鳍浅灰色或黄灰色。

骨唇黄河鱼适应生活于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喜在河流干支流清冷水域的缓流区的上层水体中活动,也能进入附属水体静水环境中生活。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硅藻为食。于5月份繁殖。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

孤独基因

孤独基因是成串重复序列衍生的单个分立基因,或是在成簇的基因家族中通过染色体重排而分散到其他位置上的成员。

鳜属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鳜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鳜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鳜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岗松

岗松是桃金娘科灌木,高30~150厘米。叶对生,条形或条状锥形,长5~8毫米,宽0.4~0.6毫米。花单生于叶腋,两性,黄白色,基部有2枚小苞片;萼筒钟形,5裂,宿存;花瓣5;雄蕊10;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小,上部裂;种子有角。

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和江西。生于山坡酸性红壤上。枝叶可编扫帚,也可提取芳香油及制栲胶;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去湿、止痛。

改变小麦性状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孟山都公司的科学家在1922年首次用遗传方法改变了小麦性状。

科学家们导入小麦的外源基因产生了一种酶,它使许多杀伤力很强的除草剂变得对小麦无害。这样,可使用现代除草剂来控制杂草但不损害小麦。这种小麦将在没有杂草争水和争营养物质的情况下茂盛生长。科学家使用一个0.22毫米口径的“基因枪”,把外源基因射入小麦细胞。在数百万个金尘或钨粉显微粒外面包了基因,被射入由数百万细胞组成的小麦粒组织。

冠鼠亚科

冠鼠亚科是啮齿目仓鼠科的一亚科,仅包括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冠鼠。冠鼠身上的毛较长,有时会竖起形成冠状,冠鼠尾部的毛也较长,看起来尾巴比别的仓鼠类更粗。冠鼠体型粗壮,颇似豚鼠,体重可达2.5千克,是鼠型亚目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冠鼠白天躲在洞穴中,晚上爬到树上觅食,虽然身体看似笨重,爬树技术却很高超。

高效肥料

1990年初日本开发了一种生物肥料,它是把鸡类和各种植物抽出液加入有90种以上细菌群的发酵菌中,经过发酵而制成。这种肥料每克含放射菌1亿个,其他细菌10亿个。其活菌疫苗含量为以往微生物肥料的3~8倍。在这些微生物中包括可抑制病原菌繁殖的放射菌、可固定空气中氮的固氮菌、根瘤菌、酵母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等。生物肥料就是利用这些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使之产生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这种生物肥料不仅具有给农作物提供养料的功能,还具有增强农作物抵抗寒冷和病虫害的能力,提高水果含糖量,消除作物连种产生的不利影响等功能。使用这种生物肥料,还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西班牙全国冶金研究所利用冶炼钢铁的废渣制作肥料获得成功。办法主要是把铁矿渣加工成粉末。这种肥料可以有效地中和土壤中的酸性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能使受工业酸雨侵蚀的树林和植物很快恢复生机。与其他肥料相比,矿渣肥料成本很低。德国柏林附近有一个温室,用天然气供暖。它建造了一个系统把锅炉房烟筒排出的气体用过滤器净化和流动水冷却,然后把净化后的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与温室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和作肥料使用。这种气体状肥料灌进温室,可以提高温室中植物光合作用的活性,使西红柿、青菜、黄瓜生长茂盛,产量提高40%。

H

虎总是让人充满恐惧同时又使人着迷,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们生来就是出色的杀手。虎通常捕猎像鹿和野猪这样的动物。它们的体色非常适合追踪和伏击猎物。

虎的斑纹模糊了它的外形轮廓,使它不易被察觉,特别是在草长得很高的地方。虎低低地蹲伏着,抬着头。直到猎物与它之间的距离不足20米时,它才跳出。只需跳几下,虎就可以越过与猎物间的这段距离,将猎物扑倒在地。尽管它很努力,但捕获猎物对虎来说并非易事。通常10只猎物中有9只未受伤就逃脱了。

虎曾经遍布亚洲,但现在比以前少多了。它们的森林家园正在变成农场。由于人类想获得虎骨、虎爪和虎皮,它们遭到了捕杀。在许多国家,买卖虎制品是非法的,但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如此。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印度,开辟了专门的保护区来保护老虎。含羞草

含羞草是一种很有趣的观赏植物,当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它就会像害了羞一样,把叶子合拢来,垂下去。你触得轻,它动得慢,折叠的范围也小;你触得重,它也动得快,不到10秒钟,所有的叶子全折叠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产生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一个充满水分的叶枕。当你用手触摸含羞草,叶子振动了,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于是,叶枕下部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瘪下去,上部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似的鼓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当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作合拢运动的同时,产生一种生物电,将刺激信息很快扩散到其他叶子,其他叶子也依次合拢来。不久,当这次刺激消失后,叶枕下部又逐渐充满水分,叶子就重新张开恢复原状。

花鳗鲡

花鳗鲡又称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花鳗鲡体形似鳗鲡,体长,前部粗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圆锥形,较背、臀鳍始点间距短。吻平扁。口角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中央无齿;两颌前端细齿丛状,侧齿成行。唇褶宽厚。鳃孔小。鳞细小,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于皮下。侧线完全,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距鳃孔较距肛门近。背鳍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胸鳍圆形。无腹鳍。脊椎骨100~110块。体背侧及鳍满布棕褐色斑,体斑间隙及胸鳍边缘黄色。腹侧白或蓝灰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

虹彩病毒科

感染幼虫或离心沉淀的病毒团块外观呈虹彩光泽的一类病毒,称虹彩病毒。本科成员为二十面体大病毒粒,有包膜,直径125~300纳米、氯化铯浮力密度1.16~1.35。基因组为线状dsDNA(双链DNA),分子量100~250106,有些病毒可能有2个DNA分子,有些具数种酶。本科有5属:虹彩病毒属、绿虹彩病毒属、林蛙病毒属、非洲猪瘟病毒属和淋巴囊肿病毒属。前两属见昆虫病毒,后两属的属名尚未确定。

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

豪猪

豪猪又叫箭猪,从它的背部到尾部,均披着猪所没有的、像簇箭一样的棘刺。特别是臀部上的棘刺长得更粗、更长、更多,其中最粗者宛若筷子,最长约达半米。每根棘刺的颜色都是黑白相间,很是鲜明。

花香能治病

构成花香的主要成分是一些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极易挥发,能够随同花香散发到空中,在人们呼吸时进入人体嗅觉器官,刺激嗅觉神经,使人感到香味的存在。如檀木发出的优雅檀香味,是一种含有檀香醇的有机化合物;白兰花浓郁的香味伴随着一些有机酸类化合物;还有我们常常嗅到的薄荷清凉香味,主要成分是萜类物质。在闻花香的同时,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发生作用,起到消炎、消毒或缓泻等作用,能够灭菌驱虫,达到治病的效果。

花香疗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如同吃药打针一样。因为各种香气的化学性质不同,药理作用也千差万别,甚至有些花香还含有剧毒,一旦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引起过敏或休克。

黑猩猩

黑猩猩对于人类可谓劳苦功高。自从上个世纪以来,由于黑猩猩的功劳,数以百万计的人生命得以延续,健康得到了保障。

黑猩猩是人类最亲的“亲戚”,正因为这样,许多新药和新的外科手术,比如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疫苗都是首先在它们身上做试验;在人类的许多重大技术突破中,从潜艇到宇宙飞船,都有它们的巨大贡献。不幸的是,人类却很薄情寡义。不但那些在试验中死去的黑猩猩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感激,就连有幸活下来的,其生活待遇也很差,被关在狭窄的笼子里或实验室里,营养常常不足使这些自然寿命与人类相当的动物往往“英年早逝”。

鉴于上述情况,美国一些动物保护人士正在发起一场运动,以建立更多的黑猩猩保护区,使它们能过上更为自由,更有尊严的生活。动物行为研究员琳达·科伯纳是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多年来她一直在研究黑猩猩离开实验室后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目前她正想方设法在路易斯安那州建立美国第一个大规模的黑猩猩保护区——“黑猩猩天堂”,让那些从实验室退休的黑猩猩能安度晚年。

黑熊冬眠的秘密

黑熊又叫狗熊,一般身长近2米,重300多千克。它浑身乌黑,只是胸部有一道V字形的白纹。当它站立走路时,远看仿佛胸部挂了个白环。它会爬树,又会游泳。黑熊颈短、眼小、嘴长、腿短,别以为它模样儿笨拙,其实很聪明,奔跑起来速度还相当快哩!

一到秋天,黑熊就忙着准备过冬了,每天用20个小时不停地吃食,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贮藏营养。它把身体养得胖胖的了,就跑到深山岩洞或者树洞里,安稳地冬眠了。不过黑熊的冬眠,跟失去知觉冬眠的两栖类、爬虫类动物不同,它虽然不吃不动,整天睡大觉,但是,它的听觉却很灵敏。周围一有动静它就会惊醒过来,同对手搏斗。而且仍和平时一样,力大无穷。

冬天,黑熊能足足睡上4~5个月,不吃食,不喝水。有趣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它的体温几乎保持不变,也从不排泄维持自己生命的代谢物。进洞时体重比平时的体重通常增加40多千克。

黑熊在冬眠期间肾脏几乎不产生尿,有很少的一点尿,也被血液吸收了,对肌体一点儿也没有威胁。冬眠后的黑熊血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尿素、尿酸和铵的浓度不变。黑熊睡了一个冬天,春天一到,就很快醒来,醒后浑身依然是劲,行动自如,如果继续两周不吃不喝,也不会觉得饿。

有些黑熊冬天躲进树洞或深坑里休眠时,会用树枝、树叶封住洞口。在它的洞口常会看到“白霜”,这是黑熊呼出气体遇冷而凝结的“霜”。

会变色的鼬

鼬的身体很长,腿却很短。奔跑时,它们看上去像是沿着地面在不断起伏。它们是敏捷的猎手。为追击猎物,它们会进洞、钻坑道、上树和下水。它们是完全的肉食者,专吃兔类、鼠类和鸟类。红褐色的毛只要3天就会褪去,所以这种动物的颜色似乎一夜之间就变白了。穿上白色冬装的鼬就是我们所知的貂。

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都有鼬。在冬季下雪的北部地区,鼬的颜色会完全改变。通常,它们背部是红褐色的,腹部则为黄色。这使它们能巧妙地伪装起来,使自己的颜色同捕猎时所处的树林和灌木丛的颜色一致。

冬季,在旧的皮毛下会长出一层新的白毛。这样,它们的身体又成了与雪同样的白色。春天到了,白毛又会换成原来那种熟悉的红褐色。

海椰子

海椰子属棕榈科。相传在塞舌尔群岛被发现以前,岛上椰果随印度洋季风漂到印度和爪哇等处。渔民捞到了椰果的空壳,见它硕大无比,以为是海底椰树结的果,故名海椰子。后来人们在塞舌尔群岛的第二大岛普勒斯兰岛发现了原始椰林,才找到它的故乡。

海椰子雌雄异株,雌雄树总是并排生长在一起,树干高耸挺拔,树叶硬而扁平,长达6米。雄树高达30米,比雌树高6米多,一高一低,形影不离。

海椰子生长缓慢,生长25年后才结果,再经过7年果实才成熟。一次结果几十个,能连续结果850年,树的寿命长达千年。雌树雄树都结果,但果实形状不一样。雌树果大而圆,横宽35~50厘米,重达25千克,外面是海绵状纤维质,剥去外壳才是坚果。坚果好像合生在一起的两瓣椰子,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双瓣椰子或复椰子,塞舌尔人将它誉为“爱情之果”。雄树果为长棒形,略弯曲,长1米。有趣的是,当地人常在厕所门上分别画上雌雄椰子,以区别男女厕所。

海椰果成熟后,汁液香醇,可作甜食。果壳坚硬黝黑,可雕刻成工艺品,叶子可制席、织帽和作建筑材料。

海豚注意自我形象

1998年,在纽约水族馆正在进行一个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在馆内培育的两条大鼻海豚身上,先用真的墨水笔在海豚身上胡乱画一些圆圈和三角,再用装了水的墨水笔假装乱画一气,每画一次都放它们到水里游一会儿,这样没有规则地重复,真真假假全算在内,每条海豚被画了16次。

泳池里安装了镜子,研究人员发现,海豚每次身体被画后,都会到镜子前“驻足”良久,它们扭转身子,务求看清面颊上和身上的图纹。而在真被画上花纹后照镜的时间,又比被虚画后照镜的时间为长。研究人员因而推断,海豚跟人类、猩猩一样,有自我意识。

纽约州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曾对猴子、大象和非洲灰兔等动物作了有关研究。最初这些动物会对镜中的自己不是表现冷淡,就是狂急得像凶神恶煞。在适应了镜子后,它们会窥视镜子四周的情况,而非审视自己。只有数种猩猩被发现照镜后意识到镜中的形象是自己。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能证实大鼻海豚确有自我意识,则关于脑和智力进化的理论就有可能重写。因为灵长类动物的脑和海豚的脑进化相差6000万年。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核内有丝分裂

核内有丝分裂指核腊不消失,也不形成纺锤体,仅染色体直接在核内发生有丝分裂变化的现象。在正常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正常复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时,核膜仍未破裂、消失,也无纺锤体的形成,因此,细胞分裂未能进入后期和末期,没有细胞质的分裂,结果细胞内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形成了四倍体,即核内有丝分裂。

盔蜥亚科

盔蜥亚科属美洲鬣蜥科的一科。有时把盔蜥亚科独立分出来成科,与美洲鬣蜥科并列。盔蜥亚科有3属9种,分布于墨西哥到厄瓜多尔,体型较大,大者可接近1米,是行动敏捷的树栖蜥蜴,也擅长游泳,并可以在水面上用后肢奔跑一段距离。

蝴蝶兰属

蝴蝶兰属是附生草本。根肉质,发达,从茎的基部或下部的节上发出,长而扁。茎短,具少数近基生的叶。叶质地厚,扁平,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通常较宽,基部多少收狭,具关节和抱茎的鞘,花时宿存或花期在旱季时凋落。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直立或斜出,分枝或不分枝,具少数至多数花;花苞片小,比花梗和子房短;花小至大,十分美丽,花期长,开放;萼片近等大,离生;花瓣通常近似萼片而较宽阔,基部收狭或具爪;肟瓣基部具爪,贴生于蕊柱足末端,无关节,3裂;侧裂片直立,与蕊柱平行,基部不下延,与小裂片基部不形成距;中裂片较厚,伸展;唇盘在两侧裂片之间或在中裂片基部常有肉突或附属物;蕊柱较长,中部常收窄,通常具翅,基部具蕊柱足;蕊喙狭长,2裂;约床浅,药帽半球形;花粉团蜡质,2个,近球形,每个半裂或劈裂为不等大的2爿;粘盘柄近匙形,上部扩大,向基部变狭;粘盘片状,比粘盘柄的基部宽。约40种。

怀头鲇

怀头鲇属鲇形目,鲇科,鲇属。怀头鲇体长,尾头侧扁。头长,平扁。吻钝圆。口大,亚上位,上颌较下颌为短,后伸超过眼后缘;上颌须1对,伸达胸鳍;下颌须2对,前须较后须长。眼小,侧上位,体无鳞,背鳍小,无硬刺;胸鳍硬刺较弱,前后缘光滑,伸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方,伸达臀鳍;臀鳍基部长,臀鳍条83~90,略连尾鳍;尾鳍圆截形。体背侧淡黄灰色,腹侧较淡。

怀头鲇喜生活于主河道及支流中,不喜到湖区及泛滥地带,为中、下层鱼类。性不很活泼,白天多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则居于深水或在污泥中越冬。冬季摄食强度减弱。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性成熟年龄为3冬龄或更大。生长速度较快,2冬龄的体长可达50~80毫米左右,3冬龄可达675~685毫米。据记载最大个体体长达2米,体重40千克。

黑龙江茴鱼

黑龙江茴鱼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斑鳟子、红鳞鱼、鱼华、海罗茨。黑龙江茴鱼体长而侧扁,尾柄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大,鳞细小,侧线鳞80~98,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圆凸,呈旗状;脂鳍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赤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消失。腹部色淡,整个体色较鲜艳。

黑龙江茴鱼系冷水性鱼类,为北温带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鱼类,游动范围较小,常年不进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离的生殖、适温及索铒的春季洄游,以及一个为躲避干旱和冰冻的秋季洄游。茴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捕食时间多在夜间,夏季喜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时亲鱼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产卵,卵常黏附着在河底的砾石上面。

J

几丁质

几丁质一般指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分泌的一种物质。结构为β-聚-N-乙酰葡糖胺。这种物质含碳水化合物和氨,性柔软,有弹性,与钙盐混杂则硬化,形成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几丁质不溶于水、酒精、弱酸和弱碱等液体,有保护功能,但可溶于浓盐酸、硝酸和硫酸。在强碱作用下分解成脱乙酰几丁质和乙酸,脱乙酰几丁质进一步在浓盐酸的作用下则水解成葡糖胺和乙酸。

几丁质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含氮多糖类生物性高分子,主要的来源为虾、蟹、昆虫等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器官(例如乌贼的软骨),以及真菌类的细胞壁等。其蕴藏量在地球上的天然高分子中占第二位,估计每年自然界生物的合成量可达11011吨,仅次于纤维素。

基因定律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从生物的性状出发,最先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孟德尔之后,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及其合作者,又通过果蝇的杂交试验,揭示出了遗传的另一个基本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基因体学

基因体学是讨论解析基因功能,了解基因和基因间关系,来提供医学、农学以及生命科学上种种之利用的科学。人类基因体序列定序完成,加上许多动物、植物的基因序列也相继定序完成使基因体学得到了进步的发展。

结构基因

结构基因是一类编码蛋白质或RNA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的基因调节系统中有3个连锁在一起的结构基因。LacZ基因是决定β-半乳糖苷酶的形成,而β-半乳糖苷酶将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作为细菌代谢活动的碳源。LacY基因是决定β-半乳糖苷透性酶的合成。该酶的作用是使乳糖易于进入E.coli的细胞中。LacA是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乙酰基转移酶,此酶的功能尚不清楚。这3个结构基因具有两方面的特征:(1)它们彼此紧密连锁。按ZLYLA顺序排列,而且在一起转录形成一个多顺反子的mRNA;(2)只有当乳糖存在时,这些基因才迅速转录,形成多顺反子的mR⁃NA,并翻译成相应的酶,所以这些酶就是由乳糖诱导产生的诱导酶,其活性的产生和活性的提高不是已有的酶被激活所致,而是在诱导物的诱导下酶的重新合成,并随着合成的进行,酶的浓度迅速增加的结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