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记忆40年: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优秀作品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8:04:06

点击下载

作者:2018年上海市民写作大赛组委会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海城市记忆40年: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优秀作品集

上海城市记忆40年: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优秀作品集试读:

编委会

顾问

尼冰 赵丽宏 郝炳权 王珏 杨扬

主任

王春明 萧烨璎

副主任

顾忆红 吴榕美 钟经纬 刘军

主编

钟经纬

副主编

陈璟妍 杨绣丽 史晓风 冯赟 何旋

编委

李雨宣 叶静 申莹莹 殷俊洁 王迪

尚明彩 周俞 张艺 吴剑锋 黄文静

刘蓉蓉 马衍 孙慧珺

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存照

——序《上海城市记忆40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活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四十年来,我们的城市由萧条变繁华,我们的河流由浑浊变清澈,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家庭,每个从这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能以真切的体会强烈地感知这种变化。文学是时代和心灵的产物,文学家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用各自不同的文字,有声有色地描绘着这个万象更新的时代。《上海城市记忆40年》以独特的形式,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文本。

本书收录了上海40位作家、学者、媒体人和40位普通市民书写上海的文章。他们大多长期在上海生活,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见证者,他们笔下的上海风情,林林总总,五光十色,无论是追溯历史、介绍掌故、素描人物,还是回首自己的人生道路,检索自己的文学生涯,读者都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上海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岁月带给他们的欢欣和沉思。上海,在他们的笔下,是意蕴丰繁的连环画,是蜿蜒流淌的母亲河,是从未熄灭的灯光,是晶莹璀璨的宝玉,是于无声处的歌唱,是文学创作的沃土,是可亲可近的凡人琐事,是飘漾着书香的气味,是永不过时的佳肴,是秋夜看话剧时神秘绚烂的奇遇,是不同的桥梁和街巷,是棚户区的消失、老洋房的新生,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和抵达,是可以被俯瞰的大地、被仰望的星空,是条条道路都可通达的老家……这样点点滴滴的印象、记忆和遐思,如同万涓归海,汇合成波澜起伏的时代潮涌。

这本书中,还有40位名家推荐的40本书。这些书,都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出版业有了巨大发展,这样的发展,与创作的活跃和繁荣是紧密相连的。这四十年中,出版了难以计数的有影响的新书,几代作家都写出了他们一生中重要的作品,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40位作家每人推荐一本书,以寥寥数语,点出他们推荐的理由。这样的推荐,只能是百里挑一,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书单。这份书单中,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纪实作品,虽然只是繁花盛开的文坛中的几束花朵,但从中可以窥见改革开放给文艺创作带来的活力和繁荣。荐书中也有纵论政治、历史和经济的文集,它们都是作者对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思考。一个变革发展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便是思辨和表达的自由,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接近真理。

中国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许是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伟大事件,编这样一本文集,不可能描绘这个伟大时代的全貌,但这也是为这个时代存照。从一滴晶莹的水珠中,可以映射旭日的辉煌;从一束沉甸甸的稻穗里,可以感知丰收的来临。赵丽宏2018年11月于四步斋

市民说上海

上海不是一日建成的

郭泽宇

打开窗,汽车的鸣笛声纷然响起。不远处,巨型施工器械“隆隆”地响着,在通道蜿蜒交织的地下埋入一条新的轨迹。午后的阳光洒落在高层建筑的玻璃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然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四十年来的奋斗与发展。

四十年前的上海究竟是怎么样,我从未亲眼见过。但从过往岁月留下的文字中,兴许可以略知端倪。1978年的上海,同样是令人欣羡的一线城市。“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繁华。诚然,四十年前的上海是一座“大城市”,但在很多方面也就仅仅限于“大”为止了。副食品奇缺;人们住在狭窄简陋的弄堂里,大雨天常常是水漫金山;自行车的购买并不简单,而上下班,又需要“挤”电车;未开发的人民广场成了足球爱好者们的乐园;在外滩的防浪堤对岸,光秃秃的,不见人烟。这样的上海尽管居于全国的高位,却依然难望发达国家城市的项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开始了。四十年来的风风雨雨,造就了今日的上海,这样一座熠熠生辉的城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我出生于2002年,即便是在我有感受的十几年来,我也能明确地感受到上海的发展。小时候,看课本,看到中国的经济等各方面的指标总是在世界平均水平徘徊。那时候,“争强好胜”的我总是心有不甘。然而,未曾想到,不到十年,数据已然焕然一新,在那节节高升的排名背后,中国的发展跃然纸上。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上海,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自然不言而喻。真正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一点,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人靠衣装”,小时候从未听闻的衣服品牌,如今已是司空见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依据自己的喜好,追随最新的潮流;外出就餐也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从最高端的宴请,到家常的小菜,都可以在餐厅里享受到,而这,都已显得稀松平常了;小时候,住的是外公家的公房,是单位分配的,五六十平方米的小屋子,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如今,父母的房屋的面积早已翻了一倍不止;从前的上海是“大”而“远”的,外出去好几公里外的目的地是谁也不情愿的,而今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上海的时空距离前所未有的近,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最远不过一两个小时,你便可以到达上海的每一个角落。我特别关注的,是上海近年来的文化发展。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上海作为对外交流的前沿,外来文化潮涌般地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今,我们不仅可以轻松看到国外最新的影片,玩到最热门的游戏,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也渐渐为我们所熟知,所接受。甚至,在欧美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发展出不同的思考模式,真正地存同求异。

上海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是日新月异的四十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上海更是如此,在这繁华的背后,是改革开放的号召,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与汗水。上海的明天也会是进步的明天,在2050年前,上海必将会率先实现现代化。而这宏伟的美好未来的蓝图,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安可心

我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小孩,我经常跟好朋友们说,上海是我的第一故乡,河南和山东是我的第二故乡、第三故乡。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爸爸来自河南,妈妈来自山东。我呢,生于上海,长于上海,这不就有三个故乡啦!

爸爸妈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爸爸妈妈和《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主人公一样,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学习,从农村走进城市,考上大学,留在上海工作,成了新上海人。“我们给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希望你站在父母的肩膀上,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们经常这样跟我说。

什么是更好的平台?我可没有感觉。我从小在上海长大,跟身边的上海小朋友一样,上一样的幼儿园和小学,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有的兴趣班我喜欢,有的我真不喜欢。不过妈妈可不管这些,她认为兴趣班“有用”就好,我有没有“兴趣”不那么重要。“多学学,你就会有兴趣了。”妈妈经常用这个理由说服我,而我每次都信了。

如果说我跟身边土生土长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搬家比较频繁。从我有记忆以来,我们家已经搬过五次了。爸爸妈妈赤手空拳来到上海,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不仅没能力帮他们,还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俩就拼命攒钱,生活很节俭,从不买奢侈品。就这样,攒啊攒,在我出生那年,他们终于攒够首付,买了一套小小的房子。不过房子太小了,只有一个房间,后来爷爷奶奶到上海照顾我的时候,家里明显不够住了,爸爸妈妈就把小房子租出去,再去租个大点的房子住,就这样过了好几年。

我跟爸爸妈妈住过一楼,有一段时间上海天气不好,潮湿多雨,我住的朝北房间靠门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朵蘑菇!我当时目瞪口呆,一夜之间,屋子里怎么会长出蘑菇这种生物?我们还住过6楼,要爬高高的楼梯,我年龄小,爬楼梯没关系,爷爷奶奶经常爬得气喘吁吁。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爸爸妈妈的收入都增加了,又攒了一些钱,终于在我8岁那年,卖了小房子,换了一套三房。买房时,妈妈说我长大了,也有主见了,问我对买房有什么意见。我想了想说,要买带电梯的房子,而且不要买一楼。妈妈哈哈大笑,说这个可以满足。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搬家了。

在换房之前,我们家还买了一辆小汽车。爸爸妈妈一直犹豫要不要买车,直到有一次,我发了高烧,他们带我打车去医院,扬招了大半个小时还没叫到车,这件事让他们很受刺激。我病好了后,他们飞速地去买了一辆汽车。我们家一直很庆幸做了这个决定,这辆开了好几年的汽车如今虽然不怎么值钱了,但当年一起买的上海汽车牌照和固定停车位价格却涨了不少。这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啦。

对他们说的这个买车理由,最近我有点怀疑:“妈妈,你手机上不是有打车软件吗?叫不到车,为什么不用打车软件呢?”妈妈说:“傻孩子,当年还没有这些打车软件呢。”何止打车软件呢?平时妈妈总喜欢在微信朋友圈秀我的图片,有一天我问她,我刚出生的时候,拍的照片是不是很萌?有多少人点赞?妈妈笑着说,你出生那会儿还没有微信呢,谁给你点赞?

我以前一直认为,上班上学坐地铁、开汽车,出去旅游坐高铁、游轮、飞机,平时买东西用淘宝,不想走路就骑共享单车,这是生活的日常,但爸爸妈妈说,这在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时代变化太快了,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普通通通的人只要足够努力,只要不懈奋斗,日子都会越过越好。他们的奋斗故事也许平淡无奇,但是,他们微小而坚定的每一步,都使得这个时代更加闪亮。

我们何其有幸,出生在这个时代!

我们何其有幸,出生在这个国家!

为时代欢呼,为祖国喝彩!

亲切的上海

冯逸婷

北石路街道上的书报亭,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

和其他的书报亭不一样,它这里长了许多藤蔓,趴在顶上的,挂在檐上的,缠在门上的,爬向地面的。在周围的小店铺的衬托下,这个小小的书报亭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了。

这是个有生命的书报亭,里面还坐着一位老爷爷,穿着汗背心和大裤衩,手持一把大蒲扇。

来来往往的客人其实蛮多,大多在傍晚,大人们吃完饭出来散步的时候,总会在此驻足停留。拿起一本杂志,抑或一份报纸,借着街上路灯的微光,伴着蝉鸣,悠闲地享受夜晚到来之前的幸福片刻。

有时碰到认识的邻居,总会带着上海方言亲和地聊上几句:“哎哟,老张,侬吃好晚饭啦?”“是额啊,侬也出来散步啊!”

而那个老爷爷总是看着来往的行人欣慰地笑着,像看电视剧一样。也许这三三两两的人已经全是老爷爷的“老熟人”了吧。

这是我小时候记忆里的场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住到奶奶家,过了十多年后,我又再一次回到这个地方。

书报亭拆了,周围也都变了样。

我问:“妈,这里的书报亭呢?”

她说:“早拆了,已经破得不得了了,看看周围的店都开得灵伐。”

是啊,原来那些小小的店铺都变了样,一家家店都挂着彩灯,打着广告,从前傍晚借着路灯看报,现在这大晚上的,街上被店铺的灯光打得敞亮,空调的冷气也总会从门店里窜出来。小区门口的街道上热热闹闹,花园里的广场舞也不停歇。购物的购物,夜宵的夜宵,跑步的跑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这是上海的夜生活啊,明明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一直习惯于当下的生活,让我没有察觉到变化已经有那么大了。

看着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那十年前的书报亭了,想着那些吃完饭的爷爷奶奶出来散步聊天的样子,那段舒适的时光着实让我非常怀念……“诶,侬吃好饭啦,王阿姨。”“对额呀,侬看看这的店开得都老灵额喏,方便来。”

那是穿着Polo衫的老头和穿着连衣裙的老太太,脸上的笑容和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与十年前的一模一样。

蝉鸣很响,和街上的音乐一起流淌。

好像也没有变,这座让我会发自内心微笑的城市。

带着那份仍然存在的上海市民的亲切感,这座越来越发达的城市,在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我们的书本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曾提到过,发展的特点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但是我们在习俗和文化方面却依然保持着传承的思想。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只经历了十八年,却已经看见了上海显著的改变,上海在发展,在进步,但市民的亲和力却没有随之改变。

这里是我爱的上海啊。

小冰棍,大上海

张诺

炎炎夏日,最少不了的“美味”一定就是冰淇淋了吧!

爸爸对我说,在他小时候,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那时候的冷饮大多是盐水棒冰、赤豆棒冰、奶油雪糕等,偶尔也有冰砖和三色杯。尤其是那些个冰棍,简直是小朋友们眼里的“夏日最爱”了!小贩们用棉被包着冰棍,放在木头箱子里保温,然后背着这种自制的“简易冷藏箱”,手拿一块小木板一边敲,一边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走街串巷地叫卖……当吆喝声传到孩子们耳中时,便立刻成了“天籁之音”。爸爸告诉我,每每此时,他都会翻箱倒柜急急忙忙拿出零花钱,“噌噌”窜到楼下买支冰棍吃。还会有小伙伴一起,于是大家伙边吃着冰棍边玩各种弄堂游戏,即便是酷热炎炎的夏天,有了冰棍和游戏,也会变得其乐无穷……

而在我小时候,情况便不同了——那时候已经听不到小贩的叫卖了,取而代之的是楼下小卖部中的扩音喇叭,装冰棍的小木箱也早已改成了电冰柜,对于卖冷饮的店主来说,这可比以前边走边叫来得方便多了,冰柜里的冷饮品种也不仅仅是原来的那老几样了。我记忆中吃的第一个冰淇淋,就是当时流行的香草火炬杯,那时还年幼的我们,每天聊天的主题就是冰淇淋的各种口味,有小伙伴买到了好吃的还绘声绘色地讲给我们听,叫人直流口水……每当爸爸妈妈买了冷饮回来,我便拼命黏着他们,活像一只叽叽喳喳嗷嗷待哺的小鸟。于是,就这样,我小时候的夏天,就在吃冰淇淋和等吃冰淇淋的交替轮换中过去了……

现在的上海,买冷饮则更不同了——夏天买冰淇淋,我会选择去设有空调的便利店,因为这样能让我花更多时间精心挑选好看又好吃的冰淇淋,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不管哪种挑一根吃就完事儿了。便利店里的冰淇淋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什么冰棍、冰糕、甜筒、冰淇淋球……还有网友们推荐的“网红”冰淇淋,无一不是既好吃,又好看得叫人喜爱!买冰淇淋也极其方便,手机一扫就可以拿着冰淇淋潇洒离去。跟爸爸的童年相比,早已是大相径庭!尽管如此,有趣的是,哪怕是现在,在冰柜里还是能找到爸爸说的盐水、赤绿豆棒冰、奶油三色杯,这些老几样依旧被人们喜爱着……

拿着冰淇淋走出便利店,高楼林立的商业街人来人往,穿行在人海中,我并没有体会到大人们口中所说的身处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那种“孤独感”!反而从一支小小的冰淇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变化——人们变得富裕了,生活条件更优越了,大伙儿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发现人们在改变的同时,好像也在守护着什么——这些人们一直守护着的“东西”也同样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不让人迷失。就像是我们手里的冰淇淋,虽然口味愈发多了,但记忆里的味道还是没有被人们厌倦,我们依然为此而感到快乐!也许,这个就是所谓的“传承”吧!

小小“冰淇淋”的四十年象征着上海变化的四十年,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四十年!我们在不断发展求新的同时,那些美好的传统也随之前行……就像是人们依然对单单纯纯的盐水棒冰的那份执着!“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一个创新与传承和谐共存的新时代!

远洋山

周昕怡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爸爸是个很严厉的人。

爸爸是一名海员,我目前人生所走过的日子大可分为两类:爸爸公休在家的日子和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每次爸爸回来公休,总是嫌我没规矩,觉得妈妈没有调教好我,拿我太皮为借口,总是对我很凶。所以那时在我的印象里,爸爸是既陌生又可怕的人。哦,对了,就凭着他英语不错,还老喜欢盯着我背英语。

但是美好的回忆也有不少。只要爸爸的船停在洋山深水港,妈妈就会按爸爸的要求买好零食、水果和瓜子,带着我一起去爸爸的船上。大人把这事称为“探亲”,我称之为“一日游”。

要去洋山深水港,必经东海大桥。刚上桥时,从起点就可望见整座桥。桥蜿蜒曲折地卧在海面上,而另一端的洋山更是显得遥不可及,就像遥远东方的梦一样。

看了一路的大海、栏杆还有风车,车终于驶入了一个到处都是集装箱的地方。穿过沿海的车道,远处的巨轮变得越发清晰,港口两旁停靠着一艘又一艘的货船,码头上还有许多用来搬运集装箱的大型人工驾驶机器,是亮橘色的。

车在某座“巨型怪物”旁边停下,那船大概相当于几千个我了吧!小小的我望着它。毕竟,一个集装箱就可以装30顿左右货物呢。船上有楼梯是沿船舷放下的,连接到岸上,也不知是船牵起了岸,还是岸紧攥着船,让我震撼。在其底下分布着看似很结实的网,但那网一直随风飘荡着,感觉要是掉下去它一定会被戳破的。走近楼梯,才发觉它的“独特”——两格阶梯之间的空隙足够我跌倒时滑下了!那时的我死活不敢走,妈妈也无奈,就在岸头等爸爸下船来抱我。

等着等着,终于——爸爸出现了!他身着亮橘色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轻快熟练地走下了楼梯,又带着一副略有些得意的神情来到我们跟前。我的内心其实并没有很激动,只能说是新奇,虽说有了爸爸,我就可以顺利登船了,但感觉总是有隔阂卡在我和爸爸之间。

我一直以爸爸的职业是一名船员的事实为傲,其实也只是因为我拥有和别人不同的各种经历,无论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比如能参观只可在新闻里看到的用来运输的大型船只,还能在里面吃顿饭,睡上一觉。

然而越往后,爸爸的形象才在我心中越发鲜明起来。

上小学时,爸爸每天在车站等我,常常带我去卜蜂莲花。他买肉买菜时我只好装作很有耐心的样子在旁边发呆,而买鱼就不同了,那鱼可是活的,会游来游去的,无论多久我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我上初中后,叮嘱我背英语的那个爸爸变成了陪我打羽毛球的爸爸。为了和老爸打羽毛球,周五布置的作业在周六我就能完成,腾出时间周日和爸爸一起去和平公园打羽毛球。有一次,爸爸还在垃圾桶里捡到了一只很脏的麻雀幼崽!爸爸泡了米饭,一粒一粒塞给它吃,但就是不让我来喂。听奶奶说,爸爸小时候养过一只仓鼠,奶奶要扔,爸爸舍不得,就晚上拿手电筒照着藏在被窝里头。嘿嘿,原来老爸也曾“傻乎乎”过!和平公园还有个麦芽糖小摊,以前是3块钱一串,后来是5块钱。老爸在船上的日子,我自然没怎么去过,现在听说都涨成10元了。

不知在哪次课堂,政治老师提到了党的十四大提出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而洋山深水港正是上海成为航运中心的重要部分,上海港的吞吐量也一直居国内首位。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在2007年以15413.5百万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列世界500强第488位,在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第327位。上海,乃至整个中国,都在不断地发展着、奋斗着,沿强国之路向前走去。无论是技术领先世界的中国高铁,还是“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质”的飞跃。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愈加雄厚,更是在国际层面上宣告着沉睡的雄狮将不再沉睡,咆哮之际指日可待。此后,地理老师也提到过中国的航运与洋山深水港。

我不禁想到了老爸身着亮橘色工作服的样子。原来老爸的职业并非那么轻松,而是肩负着祖国的殷殷期望。现在,我依然以老爸的职业为傲,却多了几分崇敬和严肃——因为老爸一直为祖国坚守着自己艰苦的事业,而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跃发展,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为国奋斗的人。能拥有这样的父亲,能见证上海如此巨大的改变,真是万幸。

中秋,老爸的船停靠在大连港,要转到洋山港登船。他事先让妈妈买些日用品,靠港后他回来一个晚上。“就一个晚上?”我问。“是,第二天清晨他跟你一块儿坐地铁走。”妈妈说,“今天据说也要凌晨才到,你别等了。”

闭起眼,再一睁,就可以和爸爸一块儿上学啦。

第二天早晨,果真家里突然冒出个老爸。妈妈说他回来后一直在理行李,说是一个晚上,其实连半个晚上都没。地铁上,老爸给了我一瓶水,说是大连火车站发的。这水在上海没见着过,来自西藏,纯透纯透的。

爸爸牵着厚实的拉杆箱又启程了,面前仿佛又呈现出一道亮橘色的光彩,映着触手可及的东方的梦……

我与廊下共成长

彭文玺

我生在廊下,长在廊下,在白墙黛瓦里,在绿树野村边,阵阵莲湘声中,我换下了第一颗牙,一笔一画的每一幅农民画都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牙牙学语,我稚气未脱。此时,廊下只是一个小乡镇,中国万千乡镇之一。

我的外婆家在中丰村,在我为数不多的记忆里,外婆一大早就要起床去赶集,她会在头上随意围一块说不清啥颜色的布,骑着自行车经过门前泥泞的路。如果天气不太好,下雨了,那么那条路便会如同沼泽一般,然后外婆就只能穿着套鞋一脚一个泥坑地走去买菜。我和表哥就跟在外婆身后在积起的水洼里抓泥鳅。

后来村里开来了一辆大卡车,外婆扛着家里最大的铲子就出了门,后来门前的小路就变成了石子路,虽然不能抓泥鳅,但是我和表哥可以捡门前小路上的石子打水漂儿。

后来,后来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但是我已经回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铺的水泥路,因为那时我早已搬去了大街上的奶奶家。

我十五岁就离开了家,离开了廊下。我会悄悄想念田里的菜花香,我会记得农家乐的风筝,我会忆起和表哥在泥路上抓泥鳅,弄得灰头土脸,然后回家被妈妈骂。那些幼稚又可贵的青葱岁月,一帧帧、一幕幕都在我的笔尖心上。

廊下是我的家,无论它是怎样的穷乡僻壤,至少它在我的年少懵懂里孕育了理想的种子。

而当我如今回家时,外婆家完全变了个模样。从村委会到我家的大马路旁种满了桂花。秋桂飘香时节,我好似置身百花丛中,伴着蝴蝶的翩跹,那些袅袅娜娜的、数不尽的花朵让我完全看不出曾经这里只是农村的一隅。离我外婆家的不远处,是如今远近闻名的枫叶岛,整片整片的枫叶林使廊下变成了游客常来的旅游景点,不仅促进了廊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当地村民拥有了额外的收入,也促进了廊下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不知道我错过了廊下怎样的进步,但是当我在慢慢成长时,廊下也在慢慢发展,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廊下田园小镇的建设实践充分利用了廊下的土地优势,结合生态旅游小镇的理念,在倡导“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今天,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使廊下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与祖国共同成长。

即使廊下新农村的实践如今已取得圆满成功,但是领导人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廊下镇的一员,更要以复兴为己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祖国共同成长。

四十年的春风

王姝雯

四月的春天里,顾村公园的樱花开得正烂漫,远远望去,仿佛一大团一大团柔软的粉色云霞,叫人看了心中不禁欢喜起来;微风吹皱了园中湖的一池春水,鸟语花香、游人们的欢声笑语与波光粼粼的湖面交织成一幅温暖可亲的春景图……我站在顾村公园里,周围春意融融,我的心也一点点地跃动起来。

春光无限好。

行走在明媚的阳光中,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放松。“小菜买好了伐?”“唉,还没,等歇一道去好伐?”“好额呀!”……旁边的阿姨奶奶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菜价,不远处是一群一边在下象棋一边在聊天的大爷们,有的手里还拿着《新民晚报》,当我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只听得“经济”、“新闻”几个字,忽然,有一位大爷激动地拍了拍手:“……改革开放真额好啊!”此时,我才反应过来,今年,已经是改革开放第四十个年头了。

改革开放给全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间,全国人民如沐春风,它也在点点滴滴地渗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得不说,提到宝山,许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宝钢。宝钢不仅在钢铁生产方面有着傲人的成绩,在其发展的同时,管理人员也十分重视环保的理念,废气、废水都有专门处理,相关部门每年都在这方面投入巨资,各种环境测试设备24小时监控废弃物的排放,始终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努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确,作为宝山的代名词,是宝钢带动了宝山的经济发展。在我幼年的印象中,宝山购物的地方很少,去市中心购物还要乘很久的车。现如今,万达广场、宝乐汇、正在建设中的宝龙广场……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商业大楼展示着宝山的新风采。想要去市区也方便了很多,952B公交车直达人民广场,还有距离我家不到百米的三号线地铁站……宝山,真的变了很多啊!

正当我感慨之时,忽然看到一个坐在凉亭里看书的少女,她文静而又亭亭玉立的模样比起身边的樱花也不遑多让,而她的手中,是一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会心一笑,想起了不久前在宝山图书馆借阅的那本相同的《人间词话》。细想起来,宝山图书馆的新馆好像还是在2012年的时候才正式对外开放的,在此之前,我只去文化宫上面那个小小的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借过书,但后两者是完全没法与前者相比的。新馆现有藏书约60余万册,读者座位约1200个,采用云计算平台等先进的电子技术,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从前放假时,一个人在家太无聊,我和小伙伴们想要一起出去学习,却都不知道哪里比较安静,最后只能选择放弃,现在有了这个图书馆,当真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学得累了,还可以去图书馆后面体育馆的操场上散散步,或是去体育馆后面的电影院看场电影放松一下心情——学习、休闲两不误啊!

不知不觉间,我已走到了公园的出口处。顾村公园的美景使我深深迷恋,也难怪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景。我不禁又想起了吴淞那边的炮台湾国家湿地森林公园,那里品种繁多的迁徙水鸟以及郁郁葱葱的参天树木曾一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市委书记李强4月16日在宝山调研时来到此处所说的:“像炮台湾这样的湿地公园,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上进一步做精做优,更好凸显生态品质、景观美感,使之成为上海生态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市领导对其寄予如此厚望,由此可见,宝山的公园,也不一般啊!

踱步走向车站,在乘车回家的路上,看着一栋栋建筑物在我面前闪过——再不是从前那些低矮的平房了,我的心头不禁涌上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欣慰、期盼、激动……改革开放四十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上海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对于未来,我展开了无限的憧憬……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佳话!

我爱宝山!我爱上海!我爱中国!

尘封的记忆在改变

陆领苗

世界以痛吻我,我忍报之以歌。而那些血淋淋的伤口,则见证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茁壮成长。——题记

我们生活在上海,而当这里的发展、生活条件日益完善时,那些曾经的岁月也随着时间尘封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犹如紫霞在至尊宝心里留下的那滴眼泪,当你讲不清这种淡淡而又莫名的忧伤时,才会恍悟它是你心头的朱砂痣。

你们还记得当年把粮票紧紧握在手中时的紧张吗?你们还记得当年搬着板凳去看露天电影时的欣喜吗?你们还记得当年收到友人来信时的兴奋吗?你们还记得当年看到老板手中拿着大哥大时的羡慕吗?我想,这些有趣的记忆应该早就尘封在每个80年代人的心中了吧。

如今,我们的上海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科技的便利。但有一天,我突然不再幻想未来,我扭过头去寻找从前。在这寻找的过程中,我一路上走走停停,像是寻找到了,又像是什么也没寻到。于是我带着满腔的好奇心去询问在上海生活的老一辈人。

我们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到如今的2018年已有四十年的时间了。这四十年来,我们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跨越。

老一辈人说在改革开放前,老百姓心中最大的三个困难便是交通、经济和通讯。“那时,如果家在郊区,想要进市中心的话,必须得很早出发,途中还要转几趟车,麻烦得很。而且那时交通管理不好,路上有自行车,有汽车,有行人,杂得很。还有旅游,在那时根本就是不敢奢望的。”“对啊,那时我们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都不好,但用钱的地方还是特别多。特别是孩子上学的问题,那时的孩子大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不能继续去上高中和大学,这也成为了在那时长大的孩子的一大遗憾啊。”“嗯……哦,还有那时的通讯也是十分糟糕。基本上大家都是用书信,当然也有公共电话,但是很是舍不得花钱去打一个几分钟的电话,所以我们那时就很羡慕有手机的老板们。”

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那时的场景,尽管我没有经历过,但通过老一辈人的描述,我能知道那时人们的日子很艰苦,大家都很无奈。“但所幸的是,大家都挺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如今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啊。”这是一位老爷爷的自言自语,但在场的人都听到了,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可不是嘛,在这四十年里,中国的变化迅猛,而我们上海的变化也大到让世界震惊。

现在的上海有了飞机场,有了地铁站,家家户户也几乎都有一辆私家车,从前要花半天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从前不敢奢望的旅游现在你可以随时开始,从前杂乱的马路现在经过交通大整治后变得井然有序。

上海的经济近年来一直大幅度上升,人均GDP也在直线上升,上海从少数人富有到现在几乎全民小康,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上不起学,没有文凭了。

现在的上海已经进入了5G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通讯最主要的工具,QQ、微信、微博,一个“发送”键一键搞定。

那些尘封的记忆依旧在持续地改变着。我们有了摩拜单车,我们有了世界第一的深坑酒店,我们有了超便捷的地铁轨道,我们有了迪士尼旅游度假区……

但是你会可惜吗?可惜那些曾经的记忆的暗淡。我想,怀念还是有的。但是如果可惜,这世界上需要可惜的事情太多了。记住:你所喜欢与向往的东西,总有一天会以最好的姿态回馈给你!

尘封的记忆在变,这个城市在变,世界也在变。

或许再过个几年,几十年,这个城市会以另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后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干一凡

四十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四十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四十年,泪珠汗水与坚持不懈,终应了那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四十年,上海转变为了一个国际大都市。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四十年前的老上海,弄堂像是一个标志,它像网丝一样遍布了整个儿上海。

老上海的弄堂拥有着别样的韵味,那就是质朴、古老。

弄堂老,老在历史,老在居民,老在斑驳的砖砖瓦瓦。那是被岁月沉淀过的白墙黑檐,那是缠连在一起的整整齐齐的一排老房子,悠长狭窄的过道纵横交错,连接了一户又一户。

弄堂里的老人都还记得那些已经消逝的时光,那是他们对逝去岁月的美好回忆。每每清晨,随着“当啷当啷”的摇铃声,家里的女主人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了,切菜的声音、下锅的声音、出门的声音,总之静谧了一夜的弄堂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活力。出门时邻居的问候,买菜回来时和街边邻里唠唠家常。傍晚,一家烧饭满弄堂的香,一群小孩子能掀翻整条弄堂的顶。饭毕,一家人拿出小板凳开始“乘风凉”,享受着这自然风的清爽。夜半的打更声,清晨的吆喝声……生活好不惬意,弄堂生活也就是如此质朴,古老。

老上海的弄堂就是如此洋溢着和睦的邻里关系,儿时的嬉闹,惬意的生活……这是每个老上海人抹不去的浓重记忆。这些美好的回忆勾勒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弄堂文化,这是历史厚重的沉淀,这是文化相承的血脉。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今日的上海,已经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处处显现着她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外滩边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的现代摩天大厦,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菜肴,各式各样的精彩。夜幕降临,霓虹闪耀,点缀着整个上海。现在的上海,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

在这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放慢脚步,依旧能体会到这繁华外表下的温馨和美丽。是漆黑的楼道里突然亮起的一束温暖的灯光;是公交车上突然站起来的学生扶着老人坐下;是车辆纷纷向车道边靠拢让出一条宽敞的过道,只因远处传来的救护车的急促的警报声……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愈加繁华,愈加发展。电梯楼房里,老人不必再迈着艰难的步伐;小区花园里百花齐放,青藤椅在轻轻摇摆,蒲扇轻轻摇着,老人和孩子享受着优美的环境;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孩子还在拉动着琴弦,悠扬的小提琴声弥漫在温馨的空气中;主妇们熟练地使用着电饭煲,开始做菜,眼里的宁静和唇角的微笑也静静绽放。

这些新时代的记忆勾勒出一幅发展与繁荣并存的生活图景,这是梦想的开始,这是便捷的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动力。

上海,闪烁在城市上空的阳光,越过高高的大厦,流淌在人们的记忆里。我想我们应当回望过去,遥望未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学会感恩,燃复兴之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鹊桥

唐秋奕“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我和外婆相隔两岸,滚滚长江水怒浪涛天,祖孙俩彼此的思念就如断了线的风筝,纵使飞得再高,也会被长江的一袭巨浪拍灭殆尽。

什么时候,这滔滔的长江水上能够凌驾一座鹊桥,把这间断的两岸、遥遥相对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题记

乌云压得低低的,空中不时响起几声低沉的闷雷,明晃晃的闪电从积压的云层中劈出,是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先兆。好似天地合一,融合成一片灰蒙蒙的色调,荒诞而恐怖。

我心里默念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无怪乎听见妈妈摇着头叹息:“这种天气,外摆渡怎么开得了呢?这下又去不了外婆家了!”

在当时这种通讯设备简陋的条件下,想见一面外婆,只能穿越这条江。除去恶劣的气候、妈妈的工作日,能够见到外婆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而从市中心出发,途中换车就要换两次,再在摆渡船上颠簸上足足三刻钟,最后还要再乘一班车,兜兜转转,一路上的车马劳顿,最起码也要持续两个半钟头,对于年幼娇贵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往往在打的去郊外港口的路上,我就呕吐得天昏地暗,年轻的妈妈不得不一边照顾我,一边左右手来回交替提好沉甸甸的行李和礼品,同样苦不堪言。“为什么不去造一座大桥或是隧道呢?像纽带一样紧紧将上海和崇明岛联系在一起。”

摆渡船在长江上乘风破浪,江面上风口浪尖,船舱里难免又是一阵剧烈的晃荡,站立的人稍不留神就会摔倒。我还没从晕车的劲儿中缓过神来,胃里又翻涌起了晕船的苦水。舱里卖的无非是方便面、茶叶蛋这些勉强能填饱肚子的食物,举目窗外,满目萧然,皆是一起一伏的黄色波涛,自然是没有什么闲情雅致来享用便当了。“上海的泥沙太松散了,别说什么隧道了,就是大桥也建不起来啊!”

殊不知,若干年后,在上海和崇明相隔的江面上横空架起了一座“鹊桥”,美观轻盈地在碧空下形成一道雪白的抛物线。白色的栏,墨黑色的道,笔直地通向前方。天好像被洗过一般,阳光很暖,江水静静地流淌,沙鸥在起舞,长江大桥的景色壮观得无以复加。而我们在路上,在通往温暖的路上,在通往亲人怀抱的路上。从此不再遥远,不再有所阻碍——它是近在咫尺的。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路可言,无论是陡峭的高山、干旱的沙漠,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走过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路。再没有什么能阻挡血浓于水的亲情。我高声吟诵起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我无疑是生在这个年代的幸运孩子。因为“鹊桥”(上海长江大桥),诞生在属于我的年代,造福着两岸的人民,让爱连接。

总也跟不上的教材修订

张振芝

我从2001年退休时,就一直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工作。人们都说编教材很辛苦、很繁琐,其实辛苦繁琐的不只是编写,而是编好后并非万事大吉,还要不断地修订、修订、再修订。不过,我觉得这种辛苦是快乐的辛苦,这种烦恼是幸福的烦恼。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参与编写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信息紧密联系。祖国的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我们的教材要与时俱进,当然也得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

就以五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走在大路上》一课来说吧。这是一篇反映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课文。在编写时,我们已经引用了当时能引用的最新资料:高速公路里程2007年达到5万千米,居世界第二位;铁路里程已达9万千米,机车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电力机车,不断更新。但教材的使用是一年一个年级推进的,到了五年级使用教材时,这些数据早就成“老黄历”了。于是我们立即运用最新的发展数据对教材进行修订:把高速公路里程改为13.1万千米,把铁路里程改为12.4万千米,还添加了高速铁路里程6552千米。修订后,我们自己以为很得意,终于让教材与时俱进了。可是到今年一看,与实际又脱了一大截:高速公路里程已占据世界首位,高铁营运里程超过2.5万千米,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于是我们赶快再修订,谁知材料到了老师手里,还是抱怨教材内容滞后,虽然我们已把原来电力机车的照片换成了和谐号动车的照片,可是现在的复兴号动车又比和谐号更先进了。我们再修订教材也来不及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奔月的理想》一课,编写时已运用当时最新信息:杨利伟坐神舟5号飞船上宇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进入载人飞行的新纪元。可是这个信息很快就被新的信息替代:神舟6号、7号、8号等相继成功发射,航天员还出舱行走,还进行天地对话,还实现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我们对教材再怎么修改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啊!

再如《开放的中国》一课,编写时已经列举了当时我国融入世界的最新事例: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相继成功,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中国召开……但现在这些事例早已不新鲜,因为前两年就承办了20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有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以跑步的速度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教材再怎么修改也望尘莫及啊!

更振奋人心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宏伟目标的不断丰富、发展和推进。在2006年版教材中,“明天会更好”栏目下是这样表述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党的十九大把这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具体,更可操作了。我们就把这一段内容改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有人对我说:“教材又不是报纸、电视,再修改也跟不上形势,何苦呢?”我说:“我乐意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修订,因为在修订中,我听到了祖国母亲年轻的心脏在强有力地跳动,听到了中华民族在复兴大路上前行的脚步铿锵作响,看到改革开放的捷报飞满神州的盛世景象。我愿意一次又一次地为她记录,为她点赞!”

沙的眷恋

黄玉昌

岛上的人爱说“沙”。鸭窝沙、金带沙、潘石沙、圆圆沙、瑞丰沙……老辈的人耳熟能详。

沙小,不过一颗尘埃。尘土扬起,漫天黄沙,落归何处,都是道不清的偶然;沙也大,江河之洲即为“沙”。方圆几十里,月寒烟笼,就此成了故土。

沙,“禁锢”了母亲一生。

小时候,母亲说外婆家在很远很远的北沙。一年到头,只在寒冷的冬天,母亲会带着我坐船,坐车,再坐船,一路向北。北到天涯,才到北沙。

记忆中,每年都去北沙。去了北沙,才知道,北沙不是北沙,是江苏海门,只是人们就一直叫它“北沙”。外婆告诉我:“要不是没有米吃,你娘才不去鸭窝沙。”

记忆中,每一次,在鸭窝沙码头,母亲抱着我提个包裹上船时,哥哥总是哭得天昏地暗。母亲赶他回去,母亲不让他去北沙:“那么远,怎么走!”“我去看娘,你去干啥!”“弟弟小,你大!”

记忆中,每一次在青龙港,母亲牵住我的手,提着鼓鼓的包裹上船时,外婆总是泪眼汪汪:“过完节再回吧,啊?”“不了,家里还有三个,不放心……”小姨搀着外婆:“姐,多住两天吧!”母亲背过身子,只管走。外婆缠着小脚,拉着小姨,颤颤地跟在后头。船开出老远,母亲才会回头,定定地出神,任凭风吹泪流。这一路回程,又是天黑走到天黑。

鸭窝沙种水稻,鸭窝沙有米吃。母亲随着一批姐妹到鸭窝沙讨生活。沙尘扬起,只看见母亲在田间稻垄孤独而忙碌的背影,如同散落于四野的一颗尘埃,在苦苦地讨着她们这一辈的生活。早几年,一同前来的姐妹多少有些联络往来。时间久了,各自忙开,能顾上的只剩各自家里大大小小的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母亲逐渐学会了在北沙从未做过的农活,母亲成了彻彻底底的鸭窝沙人。母亲说,做沙上人好,她喜欢沙的性格,随遇而安,不事张扬,不行抱怨,踏踏实实,落地生根。

到我略微懂事的时候,家里几乎很少看见母亲的身影了。

沙上人都在江边。汛期的时候(沙上人叫“大汛”),江潮凶猛,沙的四围堤坝坏得严重,甚至出现决口。汹涌的潮水从天边涌来,“涮”得沙上人家一片狼藉。小汛的时候,还得围圩造田。在江边滩涂上围出一块一块良田,把“沙”与“沙”之间连成一片。沙上人不分日夜,挑泥堵漏,挑泥筑坝。

沙上人家挨家挨户摊派劳力。因着父亲常年在外,哥哥姐姐也小,母亲一副泥络,一根扁担,加入到滚滚的人流中去。你能想见,堤上岸下,几千几万个身影来来回回,几千几万根扁担晃晃悠悠,几千几万声号子轰轰烈烈。滩涂上,一方方青黑色的沙泥,滴着江水,混着汗味,堆积起来,夯实起来,宽宽的,高高的,像城墙般连成蜿蜒曲折的百里大堤。从此,堤外是滔滔的江水,堤内是平安的家园。母亲和许多像她一样的“沙”一般性格和命运的人,硬是用肩膀向老天“讨”成了一个生活!你可以轻视一颗沙土的卑微,但你又怎能忽略,无数颗卑微的生命聚集在一起时,所凝固成的那般无穷力量?这是沙的力量!“沙”是天然形成的,“圩”是母亲这一辈人向老天“讨”来的。围成一片的“沙”和“圩”形成了一个卧蚕形的绿洲,那便是长兴岛。

长成和母亲一般高时,我和哥哥也挑上了担子,随母亲一起去吴淞卖橘子。以前一直叫的鸭窝沙码头,官方称呼就是马家港码头。候船室内人山人海,到处是出外卖橘子的乡里乡亲。

十年沙洲,田间乡里,宅前屋后,种上的橘树繁茂成荫,终于开花结果。“鸭窝沙”是早已忘记的名字,人们渐渐习惯称之为“橘岛”。当初,村里动员农户改种橘树。在人们犹豫的眼神中,母亲一口气多要了几块地。外婆捎信过来,说,这沙地上橘树能成活吗?橘苗在不结果的头几年,家里怎么活?

母亲说,熬过头几年就会好。母亲学着别人的样,在橘苗边上的空地,种上西瓜、洋萝卜;母亲带着全家种蘑菇,种西红杮;母亲多方打听,一人坐车去常熟摸索着进牛仔裤;母亲成了凤凰街上最早一批摆地摊卖服装的人……母亲的性格变得愈发刚强,说话做事也风风火火起来。

母亲用她顽强的性格和勤劳的双手,为那段艰难的日子打满了幸福的补丁。在这片沙地上滚过生活的人,很少戏沙,也不哭沙。煎熬的岁月里没有赋闲,有的只是印刻在骨子里的沙的情怀: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富有韧劲,柔软细腻。待到橘树上硕果累累的时候,母亲的脸上终于也盈满了笑容。

几十年的风雨如沙画般铺开又抹去,我终于可以搀扶母亲的手,陪她静静地望穿斜阳。眼前,万亩的沙地,滋润了一切,静静地美好。

如今,岛上产业结构已然发生巨变,一座现代化的海洋装备岛呈现在世人面前,岛屿地容地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桥南隧,交通变得十分便捷。从岛上去海门只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问母亲什么时候去海门看看,她枯瘦的指尖掠过银丝发际,笑容同天边的夕阳一样温和。长兴岛成为沙洲不过百年,老辈人多数来自崇明,来自启东,来自海门……风沙掩不尽他们的乡愁,但是,他们都把自己定格在了这一片生命的绿洲。

只是,再和小辈们谈起厚卜镇,谈起长凤圩,很多都是茫然的表情。新港樊老先生说,记得也罢,淡忘也好,但是,世世代代长兴人骨子里印刻的“沙”的性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但愿如此。应该如此。

一路风景绽墙门

王伟英

70年代时,这还是一条土路,是村里的主干道,南北走向。旁边紧傍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垄沟,每逢夏季,沟里灌满了水,成了一条流动的小河,“哗哗”流向无数的水稻田。人走在路上,似乎能听见秧苗“刷刷”长高的声音。

土路周边有许多细细的小路连接着家家户户,也连接着外村,因而每天热热闹闹的,大人到村里办事,学生去村里上学,外村的人在这路上南来北往。

很小我就知道,走亲戚是靠双脚走的。年幼时,牵着奶奶的手,跟她走回娘家,跟她走到干巷乡下的姑妈家;牵着母亲的手走去外婆家,都是沿着这土路走啊走,走得小短腿发胀发酸。虽然这几段路程如今开车不过几分钟,最远的干巷也就十多分钟。

那时,路两边长满野草,放眼四望,周边散落着低矮的平房,灰扑扑的,像个刚从田里结束劳作的老农。地里种着单一的庄稼,应季出现水稻、小麦、油菜或棉花。

土路,因一场连绵的雨,有我难忘的场景。

是小学时,一日午饭后,我穿着套鞋往学校赶。天阴沉着,像课堂上老师严肃的脸。我费力地走着,路上的烂泥像土黄色的漆泼洒开来,铺展开去。踩上去,烂泥像油一样滑,脚总要向前溜一截才停住,然后烂泥紧紧粘在套鞋上。我用力拔着套鞋,只听见咯唧作响,却不见鞋子移动,再用力,“吧嗒”一声,套鞋没拔出来,一只脚却脱离套鞋踩在烂泥里,我气恨。环顾四周,垄沟里的水很浅很静,大路空荡荡没有人影,离学校还有一半路程,黏稠的烂泥一路延伸。想着下午的课要迟到了,心里着急。又狠命地拔另一只脚,越着急越拔不出来,双脚好似都被胶水粘住了。

我站在路上发呆。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从后面赶上来,背起我朝学校走。我委屈地对他说:“爸爸,这路太难走了,往后下雨天该怎么办呀?”

父亲安慰我说:“你可以走田间的小道,上面被野草铺满了,不容易滑。”又说:“不要急,以后要铺成石子路呢。”我的心期待起来。

等待的日子总是飞快,一两年后,工程终于完工了,底下是大石块,中间是大石子,最上面用淡青色的小石子铺洒,石磙压过,路面平整而结实。曾经令人头疼的烂泥,被石子严严实实覆盖了。路两边种上了一米多高的水杉幼苗,精神抖擞像活泼朝气的少先队员,天天目送我开心地上学放学。

十多年一晃而过。因留恋家乡,毕业后我回到镇上的市属单位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又在石子路上南北往返。

多年的雨水冲刷,路面小石子消失不少,裸露着四角嶙峋的大石子,时常戳破自行车轮胎。我中招了多次,好几回大热天里走得满头大汗。结婚后经常带孩子回家,走着走着,有细石粒溜进他的小凉鞋里,硌得他脚疼,他恨恨地跺脚:“外婆家的路太破了。”言犹在耳,路已修筑好,今年春节他乘着汽车直到外婆家门口。

一个柳外莺声碎的午后,我又漫步在这条路上,一路向北。

石子路早已成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路面拓宽了一半,东边一排的树成了中间的隔离带。四十年了,树长得粗壮挺拔,有十多米高,枝叶葳蕤在空中相接,阳光从树叶间漏下来,在路面留下斑驳的光影。路灯静默着,每当夜幕降临,就散发柔和的灯光,照亮过往的车和行人。天蓝似水,鸟儿欢快地飞在空中,盘旋,鸣叫。

很多房子已翻建成别墅,造型漂亮,白色栅栏围成小院,里面停着小汽车,“绿杨庭院,暖风帘幕”,一幅春天的写意画。狗懒洋洋地半卧在院子门口。栅栏前,黄瓜、丝瓜、豇豆等各色蔬菜正开着花结着果。高高的南瓜藤架下,放着一盆盆花草。花香味与瓜果味在空气里弥漫着芬芳。

河流蜿蜒而去,仿若一条白色的绸缎镶嵌在田野间。防滑步道顺河而建,不少人在那里散步。岸边是一排高高矮矮的果树,此时正桃花红,杏花白,李花浅白开自好,还有好几棵向日葵生长着。远处,一座小木桥横跨两岸,倒影在清澈的河面上,构成一个满月的圆。更远处,稻花飘香,风吹麦浪阵阵香。

一长溜小汽车停靠在草莓大棚边,不少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采摘草莓,笑声不断飘到路上。梨园在它斜对面,枝上梨花层层似雪,仿佛鲜果满枝的景象就在面前。梨园南面农耕文化基地一片秀美风光,幽深的木质风雨长廊绰然婉约,幽美的小池塘倒映着雪白的马头墙,两只秀气的白鹭在悠哉嬉水,大小不一的菜地一块连着一块。

我步入一条隐藏在绿荫里的健身道。这片占地10亩的墙门里公园,树木浓郁,花草茵茵,是村里一处休闲娱乐的文化活动场所。树叶扶疏间,两座有江南传统特色的凉亭若隐若现。中心的圆形广场有300多平方米,两边安置了健身器材。入夜,这是村里最欢闹的所在,跳广场舞的、健身的、溜娃的、逗狗的、闲聊的,好似繁华城市的一角。

公交车来了,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俱一脸欢喜。

抬头,“墙门里”古朴拙劲的字映入眼帘,门楼下是小时候常走过的十字路口,是建农路、建谔路、建八路的交汇点,而今路面开阔平整,四通八达,可以去到无限远方。“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四十年日新月异,一切还会改变,路将越走越宽,一路风景将更美更好。清风徐来,村景如画,春风从四面八方涌来……

啊,苏州河

陆兴安

苏州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横贯上海市区,通向苏州。上海开埠后,“苏州河”的名字应运而生。

民间一般认可的苏州河河段是北新泾至外白渡桥河口,流经普陀、闸北、虹口、黄浦四区,河道曲折多变,有急转弯9处。河面上,风格各异、线条流畅的31座桥梁连接起南北城区。

我第一次见识苏州河,是在70年代初。那时我是船长兼驾驶员,为供销社装运西瓜。

接到这张运配单,驳船上的船员听了无不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可以撑开肚皮吃西瓜了,但我却忧心忡忡。为甚?苏州河是一条“吃人”的河啊!来来去去的潮水像放了闸,有一泻千里之势,眨眼之间,水位落差一米开外,潮水汹涌湍急,不亲眼所见,断然不会相信。船只这头进桥洞,那头出不了闷在洞里时有发生,险象环生。苏州河,不知有多少无辜丧生其中。我们公社就有一艘小机船因麻痹大意,船沉苏州河,船老大暴饮臭河水,丢了卿卿性命。我肩负船长使命,一旦发生不测,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不去冒风险,是最明智的。领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