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计教学情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1:06:06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设计教学情境

怎样设计教学情境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语文教学的故事运用

1.趣味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感到苦恼,如错别字呀,标点符号的不正确运用呀,文章的平淡无奇、空洞抽象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尤为突出。对于这些现象,教师们苦口婆心、反复纠正,但却收效不佳。如果变换一种方式,也许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好得多。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穿插思想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小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一经验进行尝试,确实受益非浅。

从前,一个用钱买得官爵的财主,为了玄耀门庭,夸富乡里,除夕夜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个秀才看了非常气愤,晚上提笔将对联中的某些字添了几笔。第二天早晨,财主开门又一次欣赏对联。不看则罢,一看气个半死。原来,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秀才仅仅在“士”、“夫”、“人”三字上作了改动,就使整副对联面目全非,让穷人看了拍手称快。通过类似的故事,或者说是笑话,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至少会悟出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字一个形、一个义的道理。书写不规范,或者多笔划,就会闹出笑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同音字很多,运用不慎,也会给人留下笑柄。从前,有个县官上任。当地乡绅听说县官喜欢枇杷。为了巴结县官,乡绅就买了枇杷派人给县官送去,并附上封信,大意不外乎是说,听说大人喜爱枇杷,特意献上一些,敬望笑纳。县官拆信一看,见把“枇杷”写成“琵琶”,觉得好笑,随即赋诗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在作文批改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标点符号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因此,在一篇作文中要么不用标点,要么一逗到底,结果使文章不能正确表情达意。通过下面的故事,或许能使学生认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占领了一个村庄,写出一条威胁老百姓的标语:“有粮不卖给八路军吃!”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用笔悄悄在标语中加了一个逗号,标语成了“有粮不卖,给八路军吃!”仅仅一个逗号,使标语的意思与敌人针锋相对,爱国之情尽在其中。旧时,有这样一副对联:“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一看就给人不吉利的感觉。有人分别在上联的“安”字后面和下联的“好”字后面加了一个逗号,这副对联就变成吉联了。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定得有,并且要用得准确无误。有时一个标点符号的妙用,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同学的文章语言贫乏,词汇干瘪。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妨用下面的故事开导开导学生:有个学生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作文,通篇都用“天亮了,起床了,上学了”之类的语言。老师看了觉得厌烦,提笔批道:“当用了,不用了,不当用了却用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今后少用了。”这样的故事能使学生明白,祖国的语言词汇是相当丰富的,要写好作文,必须不断积累词汇,才能反映错综合复杂的事物,表达丰富深邃的感情。

有些同学的作文言之无物,空洞抽象。下面的故事也许能帮助他们克服这方面的缺点:清代郑板桥的诗文很有名气。一次他和老师郊游,发现河面上漂浮着一具少女尸体。老师诗兴大发,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桥桥一听,发觉老师这首诗有两处明显错误:一是主观,没有调查就断定年龄是“二八(16岁)”,没有亲见就断言是“风吹落”的。二是抽象、空洞,“三魂”“七魄”是迷信的说法,看不见,摸不着,不具体。郑板桥于是对这首诗作了几处改动。将“二八”改为“谁家”,“风吹”改为“何故”,“三魂”改为“青丝”,“七魄”改为“粉面”。这样一改,全诗就显得客观、具体,而且形象生动了。

文章讲求精练,以情动人。明代徐文长的作品就有这方面的特点。一次徐文长得知一个年轻寡妇多次向官府呈交要求再嫁的诉状,都未得到允许。徐文长很同情这个女子的遭遇,为她写了诉状:“十五嫁,十六寡,公鳏叔大,花少叶,叶缺花,嫁呼?不嫁?”状子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把这个女子的不幸遭遇和处境叙述得清清楚楚,难怪乎县官接状后连批“嫁嫁嫁”。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语林趣话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轻松辅助手段。但是,必须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使用类似上述的趣味性故事,必须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穿插,恰到好处,绝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故事课,吹牛课。

2.故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思考

语文,一门充满着趣味与智慧的学科,她欣赏让人潸然泪下的散文、讲解让人匪夷所思的小说、感悟充满人性思考闪耀人性光辉的诗歌。由此看来,语文课堂应该是最活跃的课堂。但是,在很多初高中,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语文成了呆板、乏味、无聊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课改适时地被提出来了。课改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改变以前语文课堂呆板的形式、沉闷的气氛,教师要使用一些讲课的技巧,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语文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从教以来,面对语文相对于数学、英语的弱势地位,我一直都在想如何把自己的课堂调整得既轻松而又富有知识。

新环境需要故事教学法

进入新世纪,我们面对的是新新新人类,他们是吃着汉堡,喝着可乐,听着音乐,看着动漫,冲着网浪长大的一代。上世纪末有研究学者提出一个概念叫读图时代,如今,看看学生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图片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对图片有较强的解读能力,但是对文字却有点麻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语文课不受欢迎,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字相对于图片不够直观,理解起来属于费力运动。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喜欢使用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课件中的图片直观、形象,加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但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华丽的背景图片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要传递给他们的文字信息。那么,语文课怎么办?难道要改成美术课?其实大可不必,语言有语言的优势,她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图片不能比拟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展现语言的魅力,如何让语言成为吸引学生眼球的有力武器呢?讲故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大语文观强调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和熏陶。讲故事教语文,不仅符合这种教育思想,而且对教师上课,对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好处。

教师讲故事,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回想上世纪80年代,有多少儿童是守着收音机、听着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长大的。后来,条件好了,可以看电视,又看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等老艺术家的电视评书。教师讲故事,学生还有很多收获。增加课外知识的补充,知道一些原本不知道的人和事,通过教师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一些事情要有自己看法和观点。

同时,也可以变换讲故事的人,尝试着让学生讲故事。学生讲故事,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想讲好一个故事,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讲的故事才生动,才能吸引人。而在什么时候讲什么样的故事,则考察了一个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故事教学法

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过故事教学法,但收到的效果却不一定如预期般的那么好,下面就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故事谈一谈个人的几点思考。(1)想讲好故事,备好故事是前提 课堂上讲故事,不是休闲活动,不是侃大山,不能天马行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要分析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需要,预设故事效果来选择合适的故事。

①选择合适的故事创设背景 要交代课文背景的时候,讲故事比单纯的时间概念、历史名词要好得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例如讲韩愈的《马说》,如果教师只简单介绍《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当时韩愈初入仕途。学生肯定体会不到韩愈写《马说》时的心情,但是,如果讲一讲韩愈曾三次落榜、三次自荐于宰相、三次被拒于门外的故事。学生听后都同情地发出了叹息。那么,《马说》的思想,不用教师讲,学生也明白了大概,就是对统治者不能发掘人才,只能埋没人才的行为的不满和愤懑。还有《紫藤萝瀑布》,如果不讲一讲文革时期著名文人(如老舍)的遭遇,学生是很难理解蕴含在文中的思想的。

②选择合适的故事帮助分析人物精神 如果讲到人物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人物精神,讲些故事也是必要的。《我的信念》是一篇好文章,但是单独拿出来给中学生读就显得有点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妨将居里夫人的故事给学生讲一下。当学生听到居里夫人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且在不同领域的时候,那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居里夫人的两位女儿都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时候,学生几乎都发出了惊呼。这时候,告诉他们《我的信念》就是支持居里夫人取得这么卓著的成就的精神支柱时,学生的阅读热情完全被激发起来了,想不让他们读都不行了,理解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多了。因此,在分析人物精神时,可以选一些这个人的故事讲一讲,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③选择合适的故事拉近课文与生活的距离 新课程强调要面向生活。许多教育家,无论是外国的杜威还是我国的陶行知都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或“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有些时候,生活中和课文类似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下,作为参考和延伸。在讲《斑羚飞度》的时候,我就运用了两个有关动物的故事,一个是森林大火中的蚂蚁,为了使种族可以延续下去,它们抱成团的故事;另一个是母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小羚羊而向猎人下跪的故事。学生很多都知道这两个故事,都说有时候动物会表现出超出自身能力的一面。这时候,再去分析课文就容易一些了。当分析课文的思想时,经过一点提示,学生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超能力是被逼出来的。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延伸学生的探究学习。(2)想收到预设的效果,讲好故事是方法 针对课文,选准故事,组织好书面故事,备故事的工作就完成了。但是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讲故事不是读故事,是教师用语言讲出来,因此讲的功夫也要到位。

①要过语言关 讲故事,除了发音要准确、口齿要清晰以外,还要要根据情节而调整语速,即兴使用一些对偶句、排比句等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很多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觉得差不多就好,一些词语的读音就出了问题,这样故事的效果就会打折扣。而有的教师则在语速上出问题,从头到尾,一个调子、一个语速,讲得人昏昏欲睡,故事结束了,很多学生还在等下文。因为根本就没分清高潮在哪里。有些时候,即兴发挥一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要懂得使用肢体语言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不是守着收音机听。因此,为了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更好的将故事所蕴含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关键时候加上一些适当的肢体动作,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语文课虽然不是表演课,但讲故事的时候,确实需要肢体语言来帮忙,才能将信息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表现主人公高兴时的眉开眼笑,忧愁时的眉头紧锁,吃惊时的张大嘴巴,生气时的急促甩袖,都是对语言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③要适当的点评或提一个思考问题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讲课而服务,因此在故事结束之后,一定要有教师的简评或设计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余时间,很多学生也在看课外书,但是看过之后就是没有什么收获。也和几个学生聊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读过之后没有印象?答案几乎是一样的,很无聊啊!但是,当教师试着根据书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这本书还有些意思。如果继续分析下去,学生就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如同教师给学生讲课是一样的,备课的时候,总觉得没什么问题,都很简单啊。上课时,个别学生的问题却常常使老师尴尬,但也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教师的进一步思考,从而解决了一些隐形问题。教师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往往高于学生,因此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教师设计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入到更深一层的思考,让故事余音绕梁,还可以直接导入到要讲的课文,使课堂的衔接自然而又紧凑。(3)在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讲故事是一门艺术,从这种意义上说,和讲课是相通的,因此,在语文课上讲故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讲故事的语文课,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思考,勇于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特别适合下午的语文课或体育课后的语文课。而从学生的收获来看,听故事,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视野,同时一个讲故事高手可以将语文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提高了语言运用水平,长时间坚持下去,作文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另外,从课改提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方面来看,也有不错的效果。

当然,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万能的。语文课上讲故事,如果控制不好,也会对教学产生一些副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对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了解 一次在讲《孙权劝学》的时候,为了突出吕蒙的谋略,前面需要关羽作铺垫。没想到学生只知道关羽的名字,而不知道关羽的故事,结果关羽“占用”了半小时,后面的课文分析就只剩下15分钟。一堂语文课变成了一节故事会。另一次,讲了一个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的故事,结果开了头,就结束了,很多学生也没有认真思考余下的问题,好好的设计最终只能草草结束。

②要在上课之前能自己给自己讲一遍 学生在演讲的时候,经常因为紧张而忘词。或者在背诵的时候,丢词落句。教师讲故事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至于忘了人物和情节,但是个别词语使用会卡壳也是常事,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学生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甚至笑场,从而影响故事的预设效果。

③要注意某些细节,是否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对一些男女生话题、个人缺点等非常敏感,某些成人认为没什么的话题、情节,在他们的脑袋里或心中就会有另一番景象。因此,在讲到某些故事的时候,某些学生就会一脸坏笑;某些学生遇到一些敏感的字眼,则会表示出紧张、不自然,这都是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故事教学法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在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只是很少有教师单独研究它的使用方法和意义。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故事教学法必将会引起更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在教研方面只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关注故事教学法、研究故事教学法,使故事教学法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做个会讲故事的语文老师

读书漂流,一本厚厚的《张庆文集(文史篇)》漂到了我手中。

俗话说得好,“文史不分家”,事实上,我们在语文课本及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涉及文史知识,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不能加以辨析,就有可能误人子弟、影响教学效果。读这么一本书,确实很有必要。

文史篇包括三个部分——文史丛谈、古语考释、小学语文教材答疑。其实,这就是一个个关于文史的故事,我一边阅读,一边就在想,如果能将这些故事都讲给学生听,一定特别有意思。“广州为什么叫羊城?”这是文史篇中一个小小的故事。不记得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课本中,某一个练习里就有城市及其别称的教学内容。当时我在教学的时候,只是大概地说了说,当然这个地方也并不是难点,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将城市和它们的别称铭记于心。可是现在看来,就是那个时候,在孩子的脑海中,我已经将“广州——羊城”变成为了一个符号。“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广州有个地方教楚原,一天,有五位仙人从天而降,他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衣裳,骑着不同毛色的神羊……”如果,当时能够这样教学,课堂变得鲜活了,语文也不再那么枯燥了。“腊梅”“蜡梅”,你分得清是何là吗?分清之后你又知道为何是“蜡”而非“腊”吗?呵呵,反正我是有点晕乎晕乎的。当然,我们的孩子也不会例外。这学期教学《早》一文,文中以蜡梅喻鲁迅,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总是把“蜡梅”写成“腊梅”,一次次地纠正,一次次地错,没办法。后来正好在文史篇里看到了“腊梅为什么改作蜡梅”一文,原来,还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关呢!于是,我花了两分钟的时间向孩子说了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嘿!这个字还真没孩子再错了!

此刻才发现,一个会讲故事的语文老师对孩子学习语文该有多大的帮助啊!说到这里,不禁想到了上学期学习的一篇课文《师恩难忘》,文中的田老师就是个很会讲故事的语文老师。不知道其他孩子如何,反正咱们班孩子倒是挺喜欢文中的这个田老师的,当时还没细细琢磨原因,现在想来,原来如此啊!

上个星期教学了练习3,在教学“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的时候,学生噼里啪啦能报出很多,我估猜这都是预习时课课通的功劳。随后,我忍不住和学生交流了一些书法名人的故事,王羲之入木三分、怀素芭蕉叶练字、虞世南和唐太宗的“戬”字之事等等。原计划用一节课完成练习3的教学,可惜被这些故事“耽误”了。但是,在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听得很认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这些故事的兴趣。其实,这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啊!

一个语文老师,若能把故事讲得好,讲得娓娓动听,讲得学生身临其境,讲得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而发,终身难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是要知道很多故事的,再将这些故事与我们的教材和语文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继而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学生,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孩子学到知识,更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但愿一个会讲故事的语文老师能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4.讲故事能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李振村老师关于用故事说话有一段精彩阐述:“学会用故事说话,不一定是简单地给学生讲故事而是追求教育过程的情感性、形象性。假如教育是一条河流,情感就是这条河流中碧波荡漾的水;假如教育是一片天空,情感就是这片天空中灿烂明亮的阳光;假如教育是一个大花园,情感就是花园里鲜花赖以生存的土壤;假如教育是一种行走,情感就是伴随我们匆匆步履的歌声和梦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之路,回头看看身后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脚印,虽然有歧路但却很坚实,其间最大的收益就是从一个浮躁的追随者变成了一个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学者。如果说教学中有一些做法能与大家分享,我最愿意说的一句话是:故事——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巧借故事让教师反思自我

一年级新生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走进新校园,期待着语文老师的开学第一课。盼望着,盼望着,语文老师来到了教室: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新学校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让我们先认识新校园……这样的场景我想老师们一定非常熟悉,因为多少年来我们遵循着教材的安排不断重复着开学教育常规的老三样——认识校园,认识同学,制定规矩。这样的老三样绝对符合一个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是否问过自己——这是同学们的第一节语文课,从语文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第一课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吗?我们该怎样上好第一语文课?

我曾经这样尝试着借用《老外学汉字》的故事上过开学第一课:有一个外国人想学习汉语,但是又觉得中国汉字太麻烦太难学,于是他给一位中国朋友发了一封email,意思是请中国朋友用最简单的方法告诉他中国汉字值得学习。这位中国朋友想想就在email里这样回复:我给你发过去两个汉字,一个表示伤心地“哭”,一个表示开心地“笑”,请你认真看看,如果你能分辨出来哪个是哭,哪个是笑,你就明白为什么该学习汉语了!

一边讲故事,我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哭”“笑”,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能分辨出来吗?假如你以前就认识这两个字,更要想想为什么?教室里不认识的同学们歪着脑袋认真地思考着,认识的同学则在偷偷地笑,一副很得意的样子!几分钟后,我问同学们,看出来了吗?学生的手大多举起来时我告诉他们那个老外也盯着看了很久发现了这两个字的区别。你们谁愿意代替老外说出来,我有意识地指名那些原先并不认识这两个汉字的同学来猜测,当他准确地指认出来后,我故作惊讶地问:“你又没学过,怎么猜出来的?”他得意地说:老师,你看,那个“笑”字嘴角弯弯的,就好像一个人在微笑;那个“哭”字就好像人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在那里伤心地哭呢!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哇!真了不起!在大家的惊叹声中,我趁热打铁:“那个老外也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他发现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于是下定决心学习中国汉字。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的语文就是有一个个神奇的汉字组成,让我们再接着猜一些字谜……”

于是“人在树下休息——休”“三加一不等于二——王”“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个个字谜由我和同学们不停地说着猜着,大家兴致勃勃,尤其是一个同学居然还讲了“男”“女”的来历,古时候男人是在田里出力干活的人,“男”字就是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力”,女人是盘腿在床上做活的人,所以“女”看起来就像是人盘腿坐在床上。当同学们在一个个猜字谜,解汉字活动中,兴致勃勃地感受着汉字乐趣时,其实已经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特点,已经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为完成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后来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还会不时运用到本节课提到的一些字谜,一些故事。由此可见,这样的第一节语文课由于故事的巧妙引用,既满足了一年级新生强烈的好奇心,又为学生学习汉字打下了基础,乃至于当下课铃打响,他们仍不愿走出教室还要追问什么时候再上语文课呢!

十年课改,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吗?我们是否“手持旧船票”在一日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语文教师基本上都兼带着班主任,开学第一课,我们往往只考虑了班主任的职责,忽略了语文教师的职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在语文课上一定要认认真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千万不要让班主任工作占据语文教学时间,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不是单纯的班主任。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浓浓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当我们和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时,一定要精心准备,在见面初就让学生从你身上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感受母语课程的的魅力!与书为友,与书作伴,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素养,让自己先成为“故事大王”!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巧借故事让学生学会坚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学文如聚沙”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于是一般情况下,一到三年级,我们就让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坚持天天摘记。但是往往学生非常抵触,怎样让学生意识到摘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

三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我给同学们讲了《鹅卵石的故事》:“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故事讲完,我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大家的话题基本集中在后悔上:多可惜呀!到手的钻石竟然这样白白丢掉!我趁热打铁:“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许多眼前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随意地丢弃了,然而,忽然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迭。同学们,升入三年级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坚持做一件事——摘抄。这样的任务是常规性作业,没有要求,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感受到鹅卵石变成钻石的快乐!”

于是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的摘抄学习,当他们的作业本上,课堂发言中不断有精彩语段闪现时,我不断地赞赏——你又多了一颗“钻石”!这样的语言我和我的学生心领神会,大家不断品尝着摘抄的乐趣!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一个月,因此,每周我都格外关注孩子们的摘抄情况,适时鼓劲,一定要坚持!第三周结束时,我刻意让大家在周记中谈谈自己对摘抄的看法,以便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批改周记时,我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在为老师唱赞歌,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让大家满意而又受益终身的事。就在批改快要结束时,一本周记题目直逼我的眼球——《我对“摘抄”深恶痛绝》。还有这样敢和老师公然唱反调的学生?我耐着性子认真读起来,发现这位同学之所以反对摘抄是反对重复走别人的路,觉得做人应该有创新精神!小小三年级学生居然写得文笔老道!我很欣赏。于是作为本周讲评重点在全班宣读,当我把题目一念出来,教室里居然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望望大家,其实心里已经明白——大家都不想写摘抄,但又不敢违抗老师!我笑眯眯地对大家说:“你们的掌声已经道出了你们的心声,但是为什么周记本上我就没看到呢?看来你们是心口不一呀!好了,咱先不说别人,先听听“深恶痛绝”的周记吧!”

写这篇周记的一雄同学早已把头埋到胸前,大概觉得“死到临头”!我微笑着念完,像往常一样请大家点评。我的笑容使大家敢于畅所欲言,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摘抄提出了更合理化的建议:比如不用天天抄,不用限制字数,一周不少于5篇即可……我们合理地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并请大家大家再次聆听,同学们忽然发现虽然一雄同学写得是对摘抄深恶痛绝,但是他在周记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以看出来他把摘抄已经内化于心,活学活用了!这正是摘抄目的所在!讲评基本结束,在全班更为热烈的掌声手中一雄昂起头拿回了自己的周记本,他的周记使大家都明白:一定要敢于说真话,老师会理解大家!摘抄的同时必须学会记忆,必须学会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为丰富,真正拥有更多的“鹅卵石”!

语文教师不能只埋头于课堂上的字词句作业,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积累意识与坚持意识,“成功贵在坚持!”这样的理念要渗透在平时点滴教学之中。课堂上,我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苦口婆心地讲摘抄的好处,或者因为学生不按时完成摘抄作业而大发雷霆,逼迫学生在高压下被迫地完成摘抄,结果往往事半功倍!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多储备一些经典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此外,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坚持还必须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去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真言”,尤其是更要学会保护敢于和我们唱反调的学生,要善于从“反调”中获取正面信息,既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巧妙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巧借故事让学生学会关注“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动情地朗读声中,一凡同学的养蚕日记在学生中传阅着,他生动地描写带给大家内心深处一次情感的萌动——“老师,咱们养蚕吧!”“对!成立个养蚕小组,咱们也感受一下养蚕生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可以看出,他们此时一个共同的心愿:养蚕!对,从生活入手,鼓励他们在养蚕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了解蚕的生活过程,感受蚕的奉献精神,体会蚕一生的不易……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良好契机吗?我相信只要引导得法,孩子们在这次养蚕活动中收获的绝对不应该是几只蚕,几个蚕茧,他们在寻找蚕子,采集桑叶,喂养小蚕的过程中,将会对自己的人生体验添上有力的一笔。

第二天班里的窗台上就多了一个装有三只蚕宝宝的纸盒,它成为了我们班的新成员。一下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奔到窗台前,观看它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是蚕呀,和‘吊死鬼’差不多大。”“快看,它身上有小黑点。”“数数看,它有多少条足?”“它那么小,怎么吃桑叶呢?”……孩子们兴奋地观看着、议论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小小的窗口似乎难以满足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蚕宝宝呢?孩子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了,于是……

第二天,琪睿一进教室就高兴地喊起来:“快看,我也有蚕宝宝了!”大家蜂拥而至,“哇!好大的蚕呦!简直是个大力士!”“真多呀,从哪里弄来这么多蚕?”“给我一条行吗?”孩子们羡慕的眼神中中流露出一丝渴望。“琪睿,咱俩可是好朋友,你快给我一条吧!”他的朋友阳阳首先发话了,“给你三条!”琪睿大大方方地说做就做,马上拿起桑叶,拣了3条大蚕送给高阳,“给一条就行,匀给我们一条吧!”有人抗议着。“不懂了吧?蚕应该群居,一条蚕怎么能养活?至少也得有个做伴的!”琪睿得意地宣讲着自己的养蚕经验。别的同学那种羡慕的眼神马上转向了阳阳,似乎他们在后悔平时为什么没有和琪睿成为好朋友。望着大家渴求的眼神,我觉的又是一次教育良机:“大家都那么想拥有蚕,仔细想想其实你身边就有一些人能帮你实现这个梦想,也许就是你的邻居,也许就是你的小伙伴,认真想想,你该怎样做才能拥有蚕呢?”孩子们思索着,但我看得出,有人已经朦朦胧胧地懂得了与别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这种评价比老师直白的教育强多了。

后来,班里的孩子陆陆续续地找到了蚕,并且“蚕”成了孩子们谈论的主要话题,“桑叶一定要吃新鲜的,所以采回来桑叶要放在冰箱中保鲜,但是吃的时候一定要把残留在桑叶上的水擦干,否则蚕吃了会拉肚子的。”“在蚕小的时候,一定要给它吃嫩叶,这样它才能长得快。”“小公园的桑叶都快让咱们采光了,管理员叔叔不让进了,怎么办?”孩子们的难题又出来了,我没有多参与,只是希望大家出谋划策:“我的蚕已经断食一天了,我不养了。”有人灰心丧气地说着,看得出他在打退堂鼓了。“这还不简单,从墙上爬过去!我已经试过一次了,偷偷采了一堆。”“调皮鬼”得意地炫耀着。“那不行,既不安全也有损形象。”女孩子反驳着。“我有办法!我知道育才幼儿园里有桑叶,昨天我请看门房的老大爷帮我采桑叶,爷爷夸我懂礼貌,他一边采桑叶还一边教我养蚕秘籍呢!”“怎么可能呢?”“妈妈说是因为我有礼貌,爷爷喜欢我!”“真的吗?我们也去试试。”

这次小小的议论中不难看出这次活动的又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合作,遇到困难能相互协商,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自我认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家的蚕吐丝了!”“我的蚕已经结茧了!”一周过后,有人陆续地向大家传递着他们成功的喜悦,望着他们热情洋溢的笑脸,我觉的这比任何评价都有效果,因为成功的喜悦是写在他们每个人脸上的,那是发自肺腑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我趁热打铁,利用作文课时间请学生把自己的养蚕日记搜集整理写成作文,一向烦感于作文的孩子们在那节课上却异常兴奋,他们似乎笔下有流淌不完的话语“刷刷”地写着,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在他们笔尖流淌。

这次养蚕活动前后经历了大约三周时间,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学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情绪饱满,富有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他们懂得了蚕的生活习性,学会了细致的观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表达,他们懂得了在课堂上老师无法用语言传授给他们的许多知识。这次偶然的活动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对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明白要把学生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但是又往往错失良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火眼金睛,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努力捕捉语文教育资源,更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生活大舞台,语文大世界!我们要多增加点敏感性,随时把可以引进的资源引入语文学习中,让学生与我们一起享受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顾泠沅老师曾经说过:“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讲故事——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多听教师讲教学的故事,教师应该多听学生讲在学习过程中的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我们受到很多启发,从中产生教育的灵感。”教育,因故事而精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有故事素养的人!有故事素养不单纯是会讲故事,更需要我们在关注生活中,学会用故事说话,因为故事传递情感,故事打动心灵,故事改变世界!

5.让语文教学故事化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底蕴。汉字是中国语文的载体。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蘸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琼浆。从汉字文化的视角,让语文教学具有丰腴之美、灵动之美、愉悦之美。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教育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天地。”

传统美学理论认为,文学应该是作者独特心灵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创造的结果。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人物等具有客观意义的东西,是文学无尽的矿藏或特殊的载体。而东方的传统文学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称它是纪实文学,即使是文史分家而自成体系后,也仍然是以事为文。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这种故事性因素,多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注意教学内容的故事性。综观教材,无论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还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等,都是由一个个故事聚合而成的人物形象。他们本身的性格是鲜明的,是受广大读者所钟爱的。然而,离开了他们传奇性的经历或叱咤风云的人生,只剩一个赤裸裸的躯体,又有什么文学性可谈呢?论证性文章、说明性文章也是这样,对某种观测点的分析论证是故事性的,对某种事物、事理的解说同样是故事性的,只不过这些故事性多了一些理性分析而已。

其次,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故事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借说话写文章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借听读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不听不读不积累丰富的词汇,就不能准确领会语意。说,言不达意,语无伦次;写,冗繁粗糙,味同嚼蜡。听多了,读多了,积累多了,说与写也就“有戏”了。说得好,听者众;写得好,读者多。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故事性材料来进行的。其实呀,我们平淡的一生,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故事。“文学是人学。”语文教材正是将生活加以浓缩,并使之更具典型性、系统性和丰富性,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再次,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传授方式,即用讲故事来组织教学。有人说,传统语文教学就是“读一读,背一背,段落层次和大意;写好字,立好意,写了命题写日记”。但是我们确实不能够让语文教学陷入机械化和教条主义。语文教学方法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讲故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用心构建适合学生科学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教育,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学语文才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灵气,为学生所欢迎和接受。

语文教学应该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把文章内容故事化,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让知识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学生心田,使同学们如沐春风,岂不快哉?

6.讲故事和语文教学

孙敬修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许多人都把童年和少年时期听孙爷爷讲故事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并且成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许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正是孙爷爷的故事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有些人对听评书入迷,象单田方、袁阔成这样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让许多精神生活并不丰富的人们得到了一种心灵的满足。评书是故事的扩展和深化,但我觉得,在本质上二者是有相通之处的。这也是有效的教育形式,在一定角度上说,这也是一种语文教育。所以,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听故事是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事的兴趣依然未减,其中自有奥妙在。从另一个角度说,讲故事是传递信息和表述世界的重要方式,许多作家就是讲故事的高手。因此,探讨讲故事的形式对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具有情节的连续性,能够抓住听众;故事更有利于听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讲法,一篇课文或一册教材为什么不可以有多种讲法呢?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场景不同,心情不同,教学的方法也应该灵活、变通地运用。只要充分张扬主体的个性,发挥个体的才情,不拘泥于固有的、恒定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教学所固有的真实、鲜活、灵动、情趣。

讲故事可以形成一种开放的格局,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可以形成开放的格局?一方面,我们要打破语文教学的围墙,使语文真正与生活交融,让语文课堂源源不断地涌进生活的清泉,把多彩的生活当作语文的广阔课堂,引领学生在与语文亲近中体悟生活,在对生活的体悟中亲近语文。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建立开放而科学的评价体系。

每一个故事都可能存在着一种最有效的讲法,语文教学这座资源充裕的矿藏也有一种最有效的开掘方式。那就是形成一种开放的格局,创设一个广阔的、没有既定答案和发展流程的背景,让学生身处其中去参与、去感知、去想象,让他们大胆去构建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双向参与和互动的做法要比封闭式的单向传输和接受的做法更符合学生心理和现代教育理念,也更能让学生在民主氛围里通过主动思考和亲身实践学得高效。

7.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法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最初给学生们讲故事,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把它作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我发现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二个学期我进行了反思,并作了归纳总结,把实践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更加有计划,更加科学地给学生讲故事。

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下午的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开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时,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因为我们学校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学生的阅读面是非常窄的。而且农村里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有就是学生们在初中时,被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束缚,一到高中,教学有所变化,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于是,每当上下午的课时,我总会花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故事。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常讲故事的目的

我给学生们讲故事的主要目的如下:(1)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 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有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感到上课非常地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束缚。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还有的时候,上完一个单元,要讲练习了。这些练习是学生做过的,而且我也改过的,但还没有讲过。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或没必要讲了(通过考查证明不是),但我总要让他们巩固一下。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厌烦,于是故事就上场了。(2)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 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