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中国电影的韩式解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5:22:13

点击下载

作者:(韩)金惠媛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韩流:中国电影的韩式解读

韩流:中国电影的韩式解读试读:

序言

1998年,在香港的大学中,香港科技大学首开先河,开设了韩语讲座,讲座由我主持。香港的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韩语?他们刻苦学习英语或汉语等,其动机不外乎为了未来的就业。我丈夫的一位学弟虽然专业是工科,但由于酷爱德国歌曲并跟着学唱,开始很热衷于学习德语。偶尔会有人努力学习一门与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外国语,如果不是喜爱该国文化,是很难有这番毅力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国感兴趣,便会看这一国家的电影或去这一国家旅行、交这一国家的朋友。一旦感情进一步加深,下一步就会学习这一国家的语言。也就是说,即使与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也愿意主动学习这一国家的语言,这是喜爱这一国家的表现。跟我学习韩语的香港学生,就是怀有这种心态。

2001年,我到香港城市大学就任时,校报把我介绍为来自于“隐士之国”的韩国。现在确实难以想象,在十几年前,香港人眼里的韩国还只不过是个隐逸的国家,几乎无人问津。后来随着韩国的经济复苏、举办世界杯足球赛、“韩流”涌入等,港人开始认识到韩国是个颇有魅力的国家,想学习韩语的学生猛增。当然,起初学习韩语的大部分学生并非为了考试,而是因为对韩国文化感兴趣。为此,这些学生自然要向我提出有关韩国文化的各种问题。这就是主修法国文学专业的我,为何继韩语之后开始讲授韩国文化的直接原因。

可是,最初给香港学生讲授韩国文化并非易事。首先,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当时已有的介绍韩国文化的书籍,大部分都以西洋人为对象。对于西洋人来说,只介绍韩国人的节日有农历新年和中秋节、主食是米饭而非面包、崇尚儒教传统等即可。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作为韩国文化讲授给中国内地或香港的学生,反而有可能招来误会。不久前,以中国网民为对象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对于“韩国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的提问,最多的回答是“歪曲历史”。“歪曲历史”这句话,原本是韩国人对日本的印象,现在却反而变成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韩国人为自己的祖先曾向日本传授过许多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时对极力歪曲这一点的日本人感到愤慨。同理,中国人觉得自己也向韩国传授过许多文化,但却遭到漠视,所以对韩国人感到愤慨。因此,为了给香港学生介绍韩国文化,我首先需要学习中国文化,以便向他们讲解两国文化的相似之处,以及有何差异。

不久前,与来自台湾的一位教授同事闲聊时,她突然问我在韩国的历史课上是否讲“孔子是韩国人”,这种无中生有令我当时非常吃惊。从类似情况来看,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对韩国产生了误会。其实,由于韩国人和中国人的民族主义都很强,互联网上相互挖苦的各种传闻和诽谤比较泛滥。而且,和日本人一样,韩国人也确实没有认真思考过从中国学到了什么。以前,作为超级强国中国的邻邦,韩国自然从中国学到许多东西,这一历史事实当然令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同样,韩国人也没有理由为此感到羞耻。古罗马时代,英国曾是公认的最边缘的国家,但英国人从未对此感到过羞耻,反而最积极地从事罗马时代的历史研究。总之,在诽谤对方之前,有必要先确认事实真相,这也是我觉得应该正确比较中韩文化的理由。

2008年,我在香港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韩国文化与社会”。由于要求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太多,不得不限制人数,可见这一课程深受学生们的青睐。从2009年开始约两年间,我精选了当时的讲义内容,以《中韩文化比较》为题每月在《香港文学》上连载。《香港文学》是纯粹研究文学的评论杂志,除特殊原因外,几乎不接受连载文章,我是第一个能在两年的较长时间内连载二十多篇文章的人。之所以能连载,也许是因为目前韩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获得香港知识分子的关注,而我所选择的角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起初是为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写的有关韩国文化的文章,并没有只有在博物馆或民俗村才能找到、连韩国人也感到生疏的有关韩国传统的内容。为了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虽然也探讨历史上的演变,但大部分都是讨论整容手术、街头啦啦队、“韩流”、炒米糕等当今为人们所熟悉的主题。我以前的专业是法国文学,但过了40岁以后改换专业,选择了韩语、韩国文学博士课程。因此,在比较中韩文化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谈及曾体验过的欧洲文化。我希望这种尝试能有助于从第三者立场上,更客观地观察中韩两国。

西游记

对我来说电影是……

从能给欣赏者带来感动的意义看,电影本身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体裁。我为了获得感动也经常看电影。有时看电影只是觉得挺有趣,有时看电影是觉得可代替读书,尤其我看很多电影是为了了解那个国家的文化与社会。即使是把纯属虚构的故事拍成电影,电影里也必然会有那个国家文化与社会的缩影,对外国人来说可以做优秀的视频教材。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一直在香港的大学里讲授韩语和韩国文化,对于想要了解韩国文化与社会的学生来说,韩国电影是很好的教材。同理,为了理解中国与香港的文化,我也很认真地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很想向这里的香港人以及中国内地人,讲一下我眼中的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面貌。也许我能发现一些本土人平时觉得太平常而忽视掉的重要内涵。我希望自己的这种努力能对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的比较和相互理解有一点帮助。

“公路电影”

电影里有一种体裁叫做“公路电影”。主人公因为某种理由踏上旅途,历经各种险阻而逐渐成长。快要到达目的地时,主人公变得比较成熟,平复了过去的心理创伤或解决了矛盾。根据专家的说法,这一类影片的原型来自于希腊古典小说——荷马的《奥德赛》。与特洛伊的战争结束之后,主人公(奥德赛)本来想返回故乡希腊,但由于一些神的嫉妒和忌恨,意外地遭遇到诸多艰险,最终靠智谋和勇气克服困难回到故乡,与可爱的妻子团圆。《奥德赛》的叙事结构,可以在西方大部分“公路影片”中找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88年上映的《雨人》。在该片中,主人公与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驾车旅行,在横穿美国大陆的过程中,历经各种各样的险阻。最后,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之中的主人公,变得更为成熟和智慧。

可是,通过旅行使“个人”成长的影片或故事,按东方人的思维,显得过于“个人主义”。走出日常生活而踏上远途,自然会有自我省察的好机会。而且,通过前往陌生之地获得新经验,是自我实现的优良滋养剂。但是,通过旅行历经艰难险阻而得到成长和发展,顶多局限于某个人的人生。对于身为韩国人、东方人的我来说,还是情不自禁地觉得这完全属于西方式或现代式。那么,从哪儿能找到东方式“公路影片”的原型呢?东方式“公路影片”与西方的《奥德赛》在叙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小说《西游记》是东方式“公路影片”的原型。《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也是结伴“旅行”。对于能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来说,去西天就像“旅游”那么容易。但是,他又要保护唐僧完成取经。惹是生非的孙悟空,结束这次“旅行”之后也成熟起来。然而,其原因并非自我发现之后的实现。孙悟空表面上的任务是保护唐僧,实际上他却帮助过在途中遇到的许多有难的人。通过这种善行,孙悟空变得更为成熟,最终得以觉悟(孙悟空的“悟”,就是“觉悟”的意思)。这是与西方不同的看法。

奥德赛将军的旅行,对其本人和家庭都很重要;而孙悟空的旅行,则对其本人乃至整个社会上的其他人都很重要。取经归来之后的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他协助唐僧从西天取来的佛经,起到了普度众生的作用。孙悟空这次旅行,不仅与个人相关,更重要的是关涉到社会以及该社会所坚守的价值。

《天下无贼》

不知道为什么,2004年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2009年才在韩国上映,我也是最近才看到。在影片中,我看到了《西游记》的叙事结构,与《奥德赛》有所不同。电影的男、女主人公王薄(刘德华饰)和王丽(刘若英饰),是专门干扒窃的一对小偷夫妻。他们偶然地和乡下来的傻根(王宝强饰)坐上了同一列火车。傻根是相信“天下无贼”的纯朴青年,身上带着自己多年挣到的血汗钱。主人公夫妻不但不偷傻根的钱,反而想尽办法保护他不被以化妆术出名的老贼(葛优饰)偷。

为什么王薄和王丽要保护相信“天下无贼”的傻根呢?在2001年上映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里,我找到了答案。在这部影片里,17岁的农民工在北京赖以生活的唯一出行工具——自行车被盗。在电影的结尾,他虽然找到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自行车已经损坏到无法再骑了。谁偷了他的自行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像他丢了自行车一样,中国(北京)也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经济迅速增长的后遗症是,地区和阶层间的差异成为现在主要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种社会问题,中国政府似乎想从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找办法,把“和谐社会”这一儒家思想作为主要政策。所以,我觉得《天下无贼》很有可能是冯小刚导演对《十七岁的单车》的回应。

王薄和王丽坐火车从西藏拉萨到北京,目的地正是17岁农民工丢自行车的北京,出发地则是佛教圣地拉萨,众多信徒苦行朝圣的地方。一如

孙悟空

帮助三藏法师把佛经从西天取回大唐,王薄也从拉萨到北京一直保护着纯朴的傻根(和他的钱)。那么,王薄不惜生命也要保护的傻根,象征着什么呢?也许是“相信人、相信社会”这一传统价值观吧?孙悟空

正如也曾是妖怪的孙悟空和想吃掉唐僧的其他妖怪斗法一样,小偷王薄也为了保护傻根而与其他小偷厮杀。这似乎意味着通过与自己争斗而实现修行。王薄不是警察,他拼力保护傻根,这在两个方面显得很重要:第一,现在的小偷虽然是施害者,但同时有可能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成为受害者;第二,只靠抓小偷不可能成就无贼的天下。就像孙悟空去西天的征程一样,王薄刚开始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任务是什么。不过,当他知道王丽怀了他的孩子,为了即将出生的宝宝,想要至少做一件好事,于是为了保护傻根,不惜生命与歹徒搏斗。因此,王薄的行为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留给下一代更美好的社会。

最后,傻根平安到达北京,而小偷都被抓获。失去王薄的王丽却伤心不已。尽管傻根(中国传统价值)到了北京,也改变不了什么。虽然王薄的牺牲换来了傻根的平安和小偷的被抓,可是单凭这点,是无法一举创造和谐社会的。这只是个开始。电影里最后的场面是:在北京的某家饭馆里,王丽流着眼泪仍不停地吃着北京烤鸭。临近分娩的她,虽然失去心爱的人痛不欲生,但为了即将出生的宝宝,仍勉强自己吃下去。这是因为她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有希望。《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用金箍棒降妖除魔,可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荒唐”的故事。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些偏见认为《西游记》是为孩子编的童话。它的确也是儿童最喜欢的古典作品,其中的人物成为漫画中的角色。孩子长大后,读完中国另一古典作品《三国演义》,也会大爱。这是因为,从《三国演义》中可以学到社会生活的“处世”哲学。但是,我们生活在混乱的现代社会之中,对我们来说,真正需要知道的不是“应如何处事”,而是“为何而奋斗”。我们成年人通过《西游记》能否学到这一点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化,不少人在生活上遇到各种苦楚。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的电影导演和作家必然有很多话想要表达。中国有着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如何克服目前的成长之痛,也许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关注中国电影的原因之一。韩国的领土只不过是中国的百分之一,坐火车不到半天就能去任何地方。而且,韩国三面环海,剩下的一面又被朝鲜堵着。相比之下,中国很辽阔。我希望能看到现代版的孙悟空故事,记录行者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的旅行。如果孙悟空坐火车从香港经广州和上海到北京旅行,我很想知道:他会在旅途中经历什么?他努力带到北京的重要东西又是什么?

香港式爱情故事

1990年代香港式爱情故事

您或许听说过电影《秋霞》(Chelsia,My Love)吧?这个电影1976年在韩国首映时,非常卖座,取得很大成功。虽然影片是由韩国和香港合作拍摄,但在韩国人的记忆中,这是部香港电影。受到电影的影响,女主人公陈秋霞曾作为韩国男人的梦中情人而被长久铭记。她因绝症而弥留的最后场面,深深地打动了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香港电影,确切地说,第一部香港爱情电影。自那以后,除武侠或黑帮电影外,香港的爱情电影想再在韩国叫座,还真不容易。

除了王家卫导演的比较独特的一些电影外,令韩国人感动的香港式爱情故事影片包括:1996年的《甜蜜蜜》和1999年的《玻璃之城》(Try To Remember)。这两部电影都是情节比较曲折的爱情故事,与恋人的离别和重逢有关。在《甜蜜蜜》中,两个主人公均是中国大陆移民,而《玻璃之城》的两个主人公则是曾在同一大学念书的同学。在这两部电影中,具有相似背景的两对主人公,在年青时的美好年华相爱。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彼此分离,较长时间后才又重逢。

一般来说,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中,相爱的两个恋人因误会而分离,通常在电影快要结束时才解除误会重聚。但是,在《甜蜜蜜》和《玻璃之城》中,并未遵循“因误会而分离,通过理解而重逢”的公式。《甜蜜蜜》的女主人公为了报答身处困境时曾经给过她帮助的男人,选择留在他的身边,却不能追随心中真正所爱,男主人公也理解了她的苦衷。也许因为这对恋人有相似的背景,所以不是误解而是相互理解,分离也不足为怪。在《玻璃之城》中,男主人公去了法国留学,为了不连累为他艰难地留在香港的女友,不得不与她中断联系。她理解他的这番心思,结果只能彼此分开。这也是没有误解而只有理解的离别。这种离别并非来自于不可抗力,(如果不理解回归前后的香港社会)似乎难以有同感。凑巧的是,两部电影都由黎明饰演男主人公,他在电影里表现的没有自信的表情,代表了当时香港男人对爱情过于小心谨慎的心态。

曾经相爱的恋人虽然已经分离,但他们仍然保有共同的记忆。《甜蜜蜜》和《玻璃之城》中,两对恋人分离后彼此思念不断,但并不为重逢做出任何努力。他们的重逢只是偶然。当《甜蜜蜜》的男主人公觉察到恋人已来到自己居住的纽约时,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四处寻找。可是,使这对恋人得以重逢的是播送邓丽君死亡消息的街头电视。他们俩能够重新相遇缘于曾一起欣赏邓丽君歌曲的美好记忆。正如《玻璃之城》的英语片名“Try To Remember”(要尽量记住)所示,主人公都没有忘记学生时代彼此相爱的记忆,所以即使分别很久之后,仍然能够重逢。

这两部电影中的恋人重逢,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微妙的对照。香港回归中国之前拍摄的《甜蜜蜜》中,两个主人公离开香港在美国重逢;而香港回归中国之后拍摄的《玻璃之城》中,男主人公从美国回到香港,与留在香港在某一私立语言学院讲授普通话的恋人重逢。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使香港人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小的动荡。在这两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为了顺应环境,彼此相爱的恋人不得不离别,但总有一天会团圆”的故事情节,使当时经历巨大社会变化的香港人深有同感。

《游龙戏凤》是2000年代香港式爱情故事吗?

那么,香港回归中国以后的十多年里,香港式爱情故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怀着这种疑问,我看了2009年初上映的港产爱情电影《游龙戏凤》。《游龙戏凤》的男女主人公分别由刘德华和舒淇饰演。舒淇在《玻璃之城》中饰演女主角,与黎明搭档。在《游龙戏凤》中,搭档换成了刘德华,他给人充满领袖气质的印象,人们期待他在电影中展现勇于面对爱情的香港男人的风貌。影片中,刘德华扮演拥有赌场、大饭店的富商森(Sam),舒淇扮演白天在森的赌场里当发牌人、晚上在小剧院舞台上当舞女的米兰。就像很多其他同类的电影一样,女主角在不知道男主角是富豪的情况下,真心对他好,男主角被这纯真的爱情所感动。场地背景是让人梦想一夜暴富的赌城澳门。这部电影是富男寻找真正爱情的故事,而不是虽穷却真善美的灰姑娘的故事。

片中,除了富商与穷困舞女的爱情之外,还有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一对是森的朋友兼司机成哥(林嘉华饰)和贫穷的未婚母亲霍湘如(张歆艺饰);另一对是森的女秘书Jo(何韵诗饰)和技工林九(张涵予饰)。Jo从美国留学归来,虽有能力但缺乏女性魅力;林九来自山东省,纯朴正直。电影中的Jo与林九,似乎各自代表(拟人化的)香港和中国,显得很有趣。在英国殖民时代,香港就已经作为国际金融都市名声在外。但是,香港存在着城市的局限性,就像有能力但仍有不足的Jo一样。中国内地虽然不及香港优雅,经济也较落后,但爱惜香港之心无人能及,这可从林九的朴实举止中看出来。电影中的Jo理解林九的坦率,并接受了他的求爱。从Jo的这种姿态中,可以看到回归中国后,香港人把中国视为祖国的真实心境。

总之,电影中出现的三对恋人,双方的社会地位与背景都很悬殊,影片似乎意在说明:真正的爱情就是要克服这种差异。不同背景的两个人相识之后,爱情能否持续,取决于双方为相互理解付出多大的努力。电影中反复讲述关于“破碎的玻璃球”的寓言。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任何人都无法同时拥有一切。换言之,背景不同的三对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应该放弃自身的一部分利益。那么,他们为了获得爱情,到底应该放弃什么呢?

森确信自己已找到真爱,向米兰亮出真实身份并求婚。但是,森的母亲让米兰在同意书上签字,以防备她在离婚时要求金钱补偿。米兰对此当然感到非常困惑。另一方面,当成哥尚未确信爱情而犹豫不决时,霍湘如误解了他对自己的感情,对他开始疏远;Jo与林九的爱情也不太顺利,林九怕她不接受自己的爱情而隐而不露,让Jo受尽心理上的折磨。把他们从爱情危机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的是叫做《幸福是要争取的》的电视节目。就像十多年前的《甜蜜蜜》中,街头电视让分离的两个恋人相遇,《游龙戏凤》中三对恋人也是借助电视节目解除了误会。

变与不变

在《甜蜜蜜》与《玻璃之城》中,两对恋人把顺应周边环境视为理所当然,在争取自己的爱情方面却采取消极的态度。正如可以从《游龙戏凤》中的电视节目《幸福是要争取的》看到的,香港人追求真正的爱情(或幸福)还是不太积极。只有山东人林九主动尝试上台,剩下的5个广东人仍处于被动状态。就像电影中常常提到的玻璃球寓言,谁也不能同时拥有一切,森除了爱情之外已经拥有一切,但实际上并不清楚为了得到爱情应该放弃什么。另一个香港男性成哥,也因为左顾右盼、犹豫不决而差点错失爱情。对于谨小慎微的香港人来说,热烈而盲目的爱情似乎是不值一顾的。

在2007年的电影《生日快乐》中,也可以从侧面看出香港人面对爱情的过于谨慎。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小时候因母亲离家出走而受过心灵上的创伤,害怕再被所爱之人抛弃,因而对爱情缺乏信心,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男主人公理解这一点,一直等她,不幸的是,他突然离世,给他们的爱情画上了句号。换言之,虽然理解和关心对方,但由于害怕给对方或自己带来伤害,就不向对方表达爱意,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这就是香港式爱情故事的特征。

有相似经历和想法的人往往会堕入爱河。这是因为可以相互理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