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苍穹:科幻世界漫游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2:47:48

点击下载

作者:汪诘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迷途的苍穹:科幻世界漫游指南

迷途的苍穹:科幻世界漫游指南试读:

前言

最近这一两年,科幻在中国突然热了起来,先是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三体》,其实在2006年《三体》的第一部就完成了,第三部也是在2010年就完成了,但一直到2015年才真正地在全国火了起来,这中间差不多就隔了八年。这几年好莱坞拍出的一系列的科幻电影在全国也是大受欢迎,既叫好又叫座,比如说《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等。而到了2019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火爆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多人把这一年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现在中国人对科幻的热情就好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大有走进黄金时代的势头。

作为一个资深的科幻迷,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科普作家,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当然也是非常高兴的。在高兴之余,我也很想为这股科幻的热潮推波助澜一下,我想你有可能是一个刚刚开始喜欢上科幻的读者或者电影的观众,你或许很想了解科幻作品背后的科学知识,你或许很想知道那些经典的科幻作品到底经典在哪儿,你可能想知道哪些科幻作品是值得一看的硬科幻,哪些作品又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伪科幻。我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带你在科幻世界来一次漫游。

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浩如烟海,那么我的选取标准又是什么呢?第一,我选取的小说和电影都是真正的科幻,而不是奇幻、魔幻,每一部作品都必须要有科学性,都不能明显违反已知的物理法则,至少不违反创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已知的科学定律和观测事实。第二,要好看!有很多经典的科幻作品虽然意义非凡,但是它们已经达不到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了。第三,当我给你讲完这部作品涉及的科学知识后,你会觉得它更好看!总之,我努力想做到的是我介绍的每一部科幻作品,如果你没有看过,那么你看完我的文字,就可以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大谈特谈这部科幻作品,人人都以为你看过了。如果你已经看过这部作品,你就会有冲动再去看一遍。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那么我就觉得自己成功了。

你可能会问看这本书有什么用。现在的人似乎功利心都比较重,有人建议,你可以说这本书可以在社交中增加谈资,是父母必听、培养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等这些功利性的理由。但我没有同意,我说这本书只需要卖给识货的人。我只想找到一群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和吸收知识的人。

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并非都是因为有什么用,它恰恰就是建立在对各种看似无用问题的探究上,当然这个“无用”其实是要打引号的。然而这些看似无用的学问,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人类文明的面貌,构建出了我们的现在,也必将继续影响我们的未来。而科幻则是基于科学土壤生长出来的一朵奇异之花,它兼具科学的养分和大胆的想象,正是普通人感受科学力量的一个绝佳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普通人用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待我们的世界和宇宙,来理解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这是别的文学题材难以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幻的作用无可替代。

所以我要说:我的这本书可以满足你对科幻的好奇,锻炼你的理性思维;不一定马上就能有用,但一定很有趣,很有启发性。我承诺给大家的就是四个字——全是干货!

这本书还有一个音频版本,全部由我亲自播讲的,除了本书的正文,还有很多期本书没有包含的听众问答节目。你如果嫌看文字累的话,也可以扫码收听,伴你入眠最是合适。

我自己的第一本科幻小说选集《精卫9号》也已经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我本人的创作风格比较接近科幻原教旨主义,必须是硬核的,欢迎各位读者走进我营造的科幻世界。古典时代的巅峰《世界大战》从小说到广播剧到电影的传奇(上)

普遍认为,1818年是世界科幻元年,因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发表了,它的作者是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此处不仔细讲这篇小说,因为毕竟是200年前的作品,就好像人类发明的第一支雪糕,尽管意义很重大,但让今天吃过了哈根达斯的人再去吃几十年前的冰棍,真正觉得好吃的人恐怕也没几个。但毕竟是开山鼻祖,我有义务介绍一下小说的情节,全书采用当时非常流行的书信体,说有一个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是一个生物学狂人,他从停尸房弄来了一堆人体的尸块,组装成一个新全尸,然后再通过电击把它给弄活,于是两个人展开了一场恩怨,最后在北极同归于尽。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哪吒闹海》,大家还记得哪吒是怎么复活的吗?也是用了一些人体的残肢加上点莲藕之类的植物,然后太乙真人仙法一施,哪吒就活了。二者的差别就在于是用仙法还是用电击。可以说《封神演义》与科幻小说仅有一步之遥。最终因为这部小说,“弗兰肯斯坦”这个名字在西方成了怪兽的代名词。但比较冤枉的是,弗兰肯斯坦其实是那个科学家,而不是那个人造人。那个人造人在小说中没有名字,通篇只是用the monster(也就是“怪物”)来指代。之所以把这部小说当作是西方科幻小说的鼻祖,是因为现代科幻小说几乎所有重要的特点都能在这部小说中找到根源。在科幻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作“科学怪人”派,往往都是讲述一些疯狂科学家与他们的疯狂发明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就是这类科幻小说的开篇之作。

玛丽·雪莱之后,终于在法国诞生了一位被后世称作“科幻之父”的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称他为科幻之父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一说起外国的科幻小说,恐怕绝大多数中国人脑子里出现的名字就是《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等,这些小说全是凡尔纳的作品。想想也真是悲哀,凡尔纳的这些作品距今都已经有120~150年了,但依然是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幻小说作品之一,要不是出了《三体》,可能就是唯一了。我在25岁以前,说起科幻小说,除了凡尔纳的还真说不出其他,而且我还无知地认为,科幻小说的顶峰大概也就是凡尔纳的那些小说了,我根本不知道还有“科幻三巨头”,还有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我的开篇第一集本来也是计划讲凡尔纳的小说,但是似乎他的小说更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而且从科学性上来说,可以讲的东西不多,他在小说中描写的东西,当时看来是科幻,但是今天看来是很普通的,比如汽车、潜水艇、火箭之类的。一方面这是凡尔纳超级厉害的体现,他能准确地预言未来的科技发明;但另一方面,从我们现在来看,汽车、潜水艇、火箭都太不科幻了。所以,虽然我知道凡尔纳对于科幻小说的重要性,但我不打算讲凡尔纳了。

按照科幻小说的时代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古典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现代,而整个古典时代的科幻小说都有我前面说到的凡尔纳小说的特点,虽然很重要,但推荐给现代人去完整阅读的价值不大,但如果跳过古典时代,直接进入黄金时代,作为一本谈科幻的图书,似乎也说不过去,所以我决定介绍一篇古典时代的科幻作品——威尔斯的《世界大战》,虽然它无法完全代表古典时代的优秀作品,但他的确创造了古典时代科幻作品的一个小高潮,这部小说以及由小说改编成的广播剧、音乐剧、电影在整个西方的知名度非常高,围绕这部小说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值得说。

它的作者威尔斯是英国人,1866年出生,比凡尔纳小38岁,很多书上把他和凡尔纳并称为“世界科幻之父”,他们两人代表了科幻小说古典时代的最高峰。他在1895年,也就是29岁那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穿越小说《时间机器》,一举成名。同名的科幻电影也被翻拍不止一次了,最近这一次翻拍的导演是他的曾孙。此后,他基本上就以一年一部科幻小说的节奏稳步创作,每一部作品都畅销,而且都受电影编剧的青睐。比如《隐身人》这部小说也是被翻拍了多次,最近的一次翻拍就是好莱坞大片《透明人》。我要重点和大家聊的是他在1898发表的小说《世界大战》,请大家记住1898这个年份,时代背景非常重要。

我们去读一部科幻小说的时候,如果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有一个了解,会极大地帮助我们去体会当年第一时间看到小说的人的感受。从1898年往前再推21年,也就是1877年,天文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意大利天文台台长夏帕雷利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说他在火星上发现了水道,后来又以讹传讹成了运河。因为夏帕雷利在当时天文学界的威望很高,所以社会上都很信他说的话。夏帕雷利当时确实观测到了火星表面有一些细线,连接着火星的亮区和暗区。到了1892年,法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法国天文学会的首任会长弗拉马里翁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火星》。在这本书中,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火星世界的种种奇观。弗翁饱含深情地写道:“火星上的亮区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沙漠的中间是一个一个的绿洲,这就是火星上的暗区。英勇不屈的火星人为了和干旱做斗争,修建了庞大的运河系统,从火星的两极引水灌溉他们的绿洲,这些运河就是在望远镜中若隐若现的细线。火星文明是一个比地球还要古老的文明,他们勤劳、善良,他们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明,总有一天,我们会和火星人携手共建美好的明天。”然后到了1895年,美国天文学家帕西瓦尔·洛威尔也出版了一本名为《火星》的专著,这本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在书中,洛威尔展示了一系列他绘制的火星详图,图中被他标示出来的火星“运河”有500条之多。不但有运河,在运河的交汇处还有巨大的绿洲,绿洲上“农作物”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美国人洛威尔的《火星》一出版,风头立即盖过法国人的那本,一时间洛阳纸贵,引来粉丝无数,从民间到学界都把他奉为“火星研究第一人”。

我们今天都知道火星上其实并没有运河,他们所观测到的细线也都是各种视觉幻象导致的,但是在当时有这么三个大咖做背书,火星上生活着火星人几乎就成了从民间到学界的共识。

而当时正在英国写科幻小说的威尔斯,正是看到洛威尔的《火星》之后灵感大发,提笔创作了《世界大战》。这是威尔斯的第三部长篇科幻小说,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科幻小说。“世界大战”这个中文名其实翻译得不对,威尔斯的书英文名是《the war of the worlds》,注意最后用的是复数worlds而不是world,因此正确的译法应该是《两个世界的战争》,这就和书的主题扣上了,这是地球世界和火星世界的战争,而不是发生在地球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上只有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的战争就很科幻了,除了地球世界,就只能是外星世界了。

我先给大家介绍威尔斯的原著小说。

故事发生的年代就是威尔斯生活的年代,19世纪末,当时正是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称霸天下的时候。小说里面出现的全都是真实的地名,写作手法是用一个劫后余生的目击者回忆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强的代入感,就好像一个老朋友九死一生以后跟你讲他的历险经历,惊心动魄,绘声绘色。

整篇小说的开篇有点像是一篇科普文章,用了几千字介绍火星以及地球以外智慧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我给大家截取一小段,一定要记住,这是在100多年前。火星距离太阳平均1.4亿英里远,围绕太阳旋转,它从

太阳获得的光和热不到地球所获得的一半。如果太阳系由星

云形成的假说是正确的话,那么,火星一定比我们这个星球

古老,而且早在地球岩石化之前,火星表面就一定开始了生

命的进程。火星的体积不到地球的七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它

的冷却速度会比地球快得多。另外,火星拥有空气、水以及

其他维持生命所必须的一切。

以上这段文字是标准的科普文字,非常简短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天文学家对火星的研究成果。接下来,威尔斯这颗科幻作家的脑袋开始运作了,他继续写道:既然火星比我们地球古老,它的面积又不到地球表面的

四分之一,而且比地球离太阳更遥远,那么,火星这颗星球

已经到了它的晚年。总有一天,我们地球也会步火星的后尘。

我们已经知道,即使在火星的赤道地区,中午的气温也才接

近我们地球寒冬的气温。火星上的空气比地球稀薄得多,它

的海洋已经收缩到仅仅覆盖其表面的三分之一,它的季节交

替缓慢,南北两极附近的冰盖周期性冰冻和融化,定期淹没

它的温带地区。资源耗尽的最后阶段对我们来说遥遥无期,

但已经成了火星居民的现实困扰。紧迫的生存压力磨砺了他

们的智慧,增强了他们的力量,同时也使他们变成了铁石心

肠。他们借助于仪器,凭借着我们连做梦也难以想象的智慧,

透过浩渺的天空,在离火星最近的地方,也就是朝太阳方向

仅仅3500万英里远处,看见了一颗希望的辰星,上面绿色

的是植物,灰色的是水域,云雾弥漫的大气层显示出肥沃,

他们还透过朵朵浮云瞥见大片大片人口稠密的土地以及狭长

的海域里船只来往如梭。

这段描写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绝对是非常科幻的。当然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漏洞很多,就算火星人有了我们现在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也不可能看到地球上的船只。威尔斯甚至都无法知道,从太空中看过来,地球是蓝色的。不过我们不能对威尔斯苛求,在那个年代,能做出这样大胆的科学幻想,绝对是了不起的。

然后,威尔斯又写了一段话,我个人感觉刘慈欣应该会很有共鸣。威尔斯这么写道:正如猴子与猿对我们来说是低级的异类,我们人类,居

住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物对火星人来说也是低级的异类。地球

人的智慧承认生命就是无休止的生存斗争,似乎这也是火星

人的信条。他们那个星球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冷却进程,而我

们这个星球却仍然挤满了生命,但在他们眼中,我们只不过

是低级动物。看来,火星人要逃过毁灭的宿命,唯一的出路

只能是往太阳方向燃起战争烽火。

接下去,威尔斯就开始以第一人称视角讲故事。他用一种新闻报道似的笔法描写了火星人用超级大炮向地球发射他们的飞船,这个创意很明显是受到了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的影响,凡尔纳早在威尔斯写《世界大战》30多年前就设想了利用大炮把人送上月球。火星人的战舰到达地球后,就好像现代的坦克大炮开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地球人的所有武器在火星战舰面前就好像原始人的木头棍棒,丝毫不起作用。

在小说中,威尔斯对火星人的科技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比如说,火星人的武器是一种热光和黑烟,威尔斯的时代离激光发明还差得很远,但威尔斯已经设想到了激光武器。热光所到之处,人类所有武器都灰飞烟灭。另一种武器是黑烟,火星人用黑色的粗管子发射弹筒,从弹筒中冒出烟团慢慢扩散到四周,黑烟进入血液后,会和血液中的某种元素结合,从而致命,这和后来的化学武器非常相似。而火星人的战争机器是一种三足步行机。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威尔斯对火星人的描述细致到解剖级别。小说中的火星人被描述成一个直径4英尺的大脑袋(大约200~300千克重),没有身体,嘴的周围有长长两排像手一样的触须,通过它们来行动。如果把威尔斯笔下的火星人画出来的话,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脑袋下面长着无数的触须。火星人的头颅中大部分是大脑,说明他们的智力非常发达。火星人只有一个类似肺的结构,没有消化器官。火星人的食物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鲜血,他们把血液直接注射到自己的血管里。他们不睡觉,不疲劳,没有性别,生殖是通过出芽,寿命估计有150~200岁。实际上,现代生物学中有一个分支就是外星生物学,这是一门严肃的学问,研究在与地球不同的重力、大气等环境下,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可能会长成什么样子,进化出什么样的器官和生存本领,等等。威尔斯称得上是外星生物学的祖师爷,在他的这部小说中,如果把所有关于火星人生理特征、结构的文字全部摘录出来的话,可以编成一本火星人的生物学手册。而且威尔斯还不是瞎想的,他描述的火星人的生理特点都是有根有据的。

火星人的战舰很快就摧毁了地球人的抵抗,全世界所有的大城市都一一陷落,当然威尔斯主要描写的还是伦敦的陷落,他花了非常多的笔墨来描写人类的军队怎么在火星人的进攻下不堪一击,土崩瓦解。他还描写了难民潮的宏大场面,无数难民逃离伦敦,以及人们在危机面前表现出来的种种人性丑恶。

故事的结尾有点儿冷幽默的感觉,情节也是突然来了个大反转。在人类束手无策之际,故事的主人公“我”躲在一个地窖中避难,过了很多天,他偷偷跑到地面上,发现一片死寂,当他以为全世界就剩下他一个幸存者的时候,突然发现到处都是火星人的尸体,火星人突然都死绝了。火星人被地球上的微生物杀死了,因为他们的生理机制对地球上的病菌毫无抵抗力。威尔斯带着点冷幽默的口气写道:人类对火星人黔驴技穷,无可奈何,但火星人却栽在了

上帝英明地赐予地球的最卑微的生物手里。自从混沌初开以

来,这种病菌不知道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然而,在人类的

自然选择过程中,我们逐渐获得了免疫力,没有哪种细菌能

轻而易举地打败我们。而火星上却没有细菌,因此侵略者一

到达地球,我们的微生物联军就大举进攻,置他们于死地。

人类数十亿年生命的代价买到了在地球上生存的特权,即使

火星人再强大十倍,生存权仍然只属于人类。

威尔斯写下这段话不到20年前,人类刚证实某些疾病是由于微生物导致的,5年前细菌学家科赫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速度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可见威尔斯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威尔斯的这段幻想在我看来是很了不起的,微生物确实是地球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甚至可以说地球的主人是微生物,而不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生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生命统统算上,微生物占到了总量的80%。如果把地表下面的微生物统统都挖出来堆到地面上,可以在地球表面覆盖一层相当于4层楼高的微生物层。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进化,一般都会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一旦有来自系统之外的生物入侵,很可能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种生物入侵彻底改变某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再怎么折腾,也不会破坏整个地球的生态圈。可是一旦有地球生态圈以外的生物入侵地球,造成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假设在其他行星上也存在生物,那么地球上的生物对他们而言就是外星生物,地球生物的入侵一样也有可能对外星球生态圈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早在1967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成员国都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该条约明确规定,各国在从事空间探索活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防范两种污染:一种称为向内污染,也就是把外层空间的生物体不受控制地带入地球;另一种称为向外污染,也就是把地球上的微生物不受控制地带入外层空间。全世界所有的航空航天器和宇航员在上天之前,以及返回地球之后,都要经过极为严格的灭菌程序。宇航员返回后甚至还要隔离至少一周以上,以观察是否有可能被外层空间的微生物感染。微生物的生存能力超乎人类的想象,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月球细菌事件。1969年11月24日,阿波罗12号从月球返回地球,带回了2年多前发射到月球上的一个无人探测器上的相机,当科学家们打开照相机镜头后,惊讶地发现了竟然活着的细菌。人们刚开始还以为这是月球细菌,后来才发现这是从地球带到月球上的一种链球菌。它们在经过火箭发射,太空真空,2年多暴露于月面辐射环境,以及月面-253℃的超低温环境考验之后仍然生存了下来,这期间它们没有任何食物、水或其他能量来源。

在威尔斯的小说中,火星人入侵地球非常可怕,但在现实中,恐怕更可怕的是地球微生物入侵火星。人类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证实火星上是否有微生物,我们决不能不受控制地把地球上的微生物带到火星,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在科幻研究的学术圈中,威尔斯一般被认为是软科幻的代表人物,他不像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凡尔纳会大段大段地描述技术细节,但是威尔斯普遍被认为是非常有内涵和思想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都含有一定的现实讽喻,最典型的就是《时间机器》,实际上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世界大战》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这么明显的批判倾向,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段原文中看出他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在将火星人视为洪水猛兽之前,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自

身不仅无情地毁灭了已经绝迹的欧洲野牛、渡渡鸟等动物,

而且还无情地灭绝了比我们低级的种族。塔斯马尼亚人在欧

洲移民发动的种族灭绝战争中,短短50年间就遭到了灭顶

之灾。(塔斯马尼亚人就是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

的土著人。)

威尔斯的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对当时的人在思想上造成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威尔斯也开创了外星人入侵地球题材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从此成为科幻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流派,《三体》也是这个流派。

说到这里,《世界大战》的传奇只是刚刚开始,威尔斯自己肯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部小说将给49年后的美国带去一场巨大的恐慌和骚乱,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古典时代的巅峰《世界大战》从小说到广播剧到电影的传奇(下)

人类历史进入到20世纪后,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整个地球世界进入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从1914年一直打到1918年。一战结束后,这个世界也没有消停下来,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还在酝酿中。当时间推进到了1938年,在亚洲,中日战争在前一年全面爆发,整个亚洲陷入一片火海。而欧美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一触即发,美国人的神经绷得紧紧的。就在这一年,在美国发生了一件奇事,这也是整个人类广播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件奇事,而这就与威尔斯的《世界大战》相关。

我们先来看一下1938年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整个20世纪30年代,美国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的破败和战争的阴影使得美国人民个个都像惊弓之鸟,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紧张兮兮。在那个年代,电视机刚刚发明出来,离普及还差得很远。但是广播已经完全普及开了,在美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收音机,美国广播业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各大广播公司为了争夺听众,像今天的视频网站一样,使出了浑身解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简称为CBS,是当时全美最大的广播公司之一,到今天,CBS依然是全美三大广播电视网之一。1938年10月30日,这一天是万圣节,CBS播出了一个广播剧,而这个广播剧正是改编自威尔斯的小说《世界大战》。巧合的是,广播剧的编导、主播奥逊·威尔斯,中文姓翻译过来完全一样,只是在英文名字中比写小说的威尔斯多了个字母e。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剧、导演、演员,代表作有《公民凯恩》《历劫佳人》等。这个1938年的广播剧只是他的牛刀小试。接下来如果不特别指明,威尔斯都是主播威尔斯。

威尔斯编的这个广播剧后来成为传播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他第一次采用了从头到尾都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来演这个广播剧。他演播的这个广播剧逼真到了什么程度呢?根据普林斯顿大学一项正式的调查报告,当时整个美国有600万人听了这个广播剧,其中有170万美国人信以为真,其中又有120万人产生了恐慌情绪。在广播剧播出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广播站、警察局和报社咨询情况,很多住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美国人甚至把家里值钱的家当都装上汽车,逃离这个地区,因为广播中说“‘火星人’目前集结于新英格兰地区”。

还有大批的人跑去教堂祈祷。一些美国工厂紧急生产防毒面具,各地孕妇流产和提前分娩的报道急剧增多,有些地方甚至报道有人因此自杀。相当多的人变得歇斯底里,他们觉得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还有一些英勇的美国人拿上枪支杀到广播中播报的火星陨石的坠落地,准备和火星人拼命,结果他们看到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几位地质学家,正在四处勘察所谓的“陨石”,幸好这些人类战士没有朝自己人开枪。但是看到当地农民的水塔时,他们却误以为这是火星人的三足步行车,于是朝这些“火星战车”疯狂地开枪射击。

在纽约,有许多人用手帕捂着脸拼命逃离住所,他们认为自己遭到了毒气袭击。还有很多人聚集在附近的公园里祈祷。这一情况甚至波及加拿大,一些加拿大人呼吁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抗击“火星人入侵”。

广播刚一结束,《纽约时报》总机就陆续接到了875个电话。有人甚至问:“是不是世界末日到了?”最搞笑的是,布朗克斯警察总部当天晚上接到的第一个报警电话是“火星人正在轰炸新泽西州”。当警察问他消息来源时,他说是从广播中听来的。

到了广播剧的最后阶段,除了CBS还在演播这出广播剧,其他各大美国电台都在辟谣说CBS那个是广播剧,不是真的,但已经无法阻止恐慌情绪的蔓延了。这次广播剧事件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广播剧播出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如实报道了这起因广播引发的大规模恐慌,报纸的观点竟然是:威尔斯的广播创造了多项奇迹,他使得大规模的人群恐慌、宗教仪式中断、交通堵塞和通信不畅,这是传播学上的奇迹。威尔斯从此一战成名,身价倍增。虽然也有不少民众对他提起了诉讼,但都没成功。

很多读者肯定会很好奇,想知道这个广播剧怎么会这么厉害。我简短介绍一下这部将近一个小时的广播剧。

8点整,广播电台宣布:“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及其附属电台将要播出由奥森·威尔斯演播的《世界大战》,这部广播剧改编自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

然后,威尔斯开始演播:“我们现在知道,20世纪初,地球被智慧生物密切监视着,它们比人类更为先进。”

说了一大段看似很有哲理的话之后,一则气象预报突然插了进来。

然后又播放起了音乐,放的是一首世界名曲,也说不清是西班牙还是古巴的民歌——《鸽子》,总之,旋律你绝对耳熟。

不一会儿,音乐突然被打断,一个特别公告宣布,芝加哥詹宁斯山天文台的教授报告观测到了火星上的爆炸。

音乐再度响起,片刻之后音乐又突然停了下来,此刻新闻更新为对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天文台天文学家理查德·皮尔逊的采访。

天文学家皮尔逊教授告诉听众,他刚刚递交了一份简要报告,说在普林斯顿附近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撞击,他认为这可能是陨石。紧接着,另一份新闻公报宣布,有一块陨石跌落在新泽西州一处农场。又是一段短暂的音乐后,就有记者从现场发回报道。大多数听众们压根就没有想到这一连串的事件怎么可能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

广播剧的紧张气氛开始于陨石突然开了一个洞,从里面爬出了东西。

记者很紧张地继续现场报道,大意是说:“这是我见到的最可怕的事情!有什么东西在缓慢移动,这是某种生物!它们挪动的样子就像灰蛇,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它们的身体像熊那么大,眼睛如同巨蟒一般,嘴巴是V字形的,唾液从嘴唇中流出。”

广播剧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大约18分钟,记者发现火星人携带着可怕的武器,广播中发出了惨叫声,记者报道说:“我能辨认出有一小束光。但那究竟是什么?喷射的火焰扑向行进中的人群!整个农场都燃烧起来!它们在我右侧只有20米了。”话音刚落,广播里顿时寂静无声。我请大家来感受一下广播剧的紧张气氛。

几分钟后,一名广播员严肃地宣布:“我刚刚接到了格罗弗岭打来的电话。就在数分钟前,包括州警官在内的至少40个人,死在了格罗弗岭村东边的一个农场上。他们的尸体被烧得严重变形,已经无法辨认。”

接着,广播声称州国民警卫队派遣了7000名官兵前去进攻“火星人”,不料被“热射线”全部消灭。然后就有一个很像是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声音,在广播中向全国发表演说:“我们要团结起来,靠着勇敢和大无畏的精神,来抵抗残暴的敌人,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但是,人类的抵抗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广播中传来各个前方的报道,全都是坏消息。火星人已经攻陷了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他们不但有可怕的热线武器,所到之处还散布致命的黑烟。一名记者在绝望的报道中倒地身亡。

然后一个声音宣布:火星人入侵纽约市,5个大型装置部署在哈德逊河边,向纽约发射毒烟。附近的人群像兔子和苍蝇一样四处逃散。在结尾,一个绝望的声音从广播中传出:呼叫纽约站,现在还有人在广播站里吗?还有人在广播站里吗?还有人在吗?

广播剧结束后马上就声明:以上您听到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由奥逊·威尔斯演播的《世界大战》,改编自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

但此时已经无济于事了,席卷全美国的恐慌和骚乱已经发生。这个广播剧让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再次火了一把。

时间推进到了1964年11月,这是一个绝佳探测火星的“窗口期”,美国人发射了“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经过七个半月的漫漫飞行,“水手4号”终于在次年7月成功到达了火星,第一张近距离的火星照片被传回地球,困扰了人类一个多世纪的火星人之谜终于被揭开:火星是一个荒凉的戈壁滩世界,布满了陨石坑,虽然有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但火星的地表几乎就是“裸露”在严峻的太空中的。这里没有运河,没有绿洲,没有农作物,更没有火星人。“水手4号”让科学界欢呼,它是第一个成功造访火星的人类探测器。但它却让全世界的科幻作家捶胸顿足,从此以后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再也没有办法驾着飞碟从火星奔来,只得从远得多的其他恒星系飞来。因为距离的数量级变化,外星人飞临地球的技术难度也增加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科幻作家们不得不头疼地给恒星际航行寻找科学原理,其难度和成本也是大大增加。

1965年从而也成为科幻界“外星人”的分水岭,在这之前,我们地球人还有一个同为“太阳系人”的同胞“火星人”,地球人和火星人可以并肩战斗,抵抗“外太阳系人”的入侵。在这之后,地球人只能孤独地代表太阳系文明与其他星系的文明接触。

接下去就该是拍电影了。这部小说被翻拍过很多次,第一次翻拍是1953年,最近一次翻拍则是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版本。在这一版本中,斯皮尔伯格没有直接说外星人就是火星人,否则就显得太不严肃了。虽然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讲,其与1953年的版本不可同日而语,但影片的得分却不高。2005年的这个版本对原著的改编很大。斯皮尔伯格把故事的重心全部放到了一个父亲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伟大的父爱上。阿汤哥演一个父亲,有一个10岁左右的女儿和十六七岁的儿子,情节主要是在这对父女身上。阿汤哥为了保护女儿,真的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虽然各大电影网站上对这部电影的评分都不是太高,但我自己很喜欢这部电影,看了三四遍,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你一定要和另外一部电影连起来看才过瘾,那就是1996年的美国年度票房冠军《独立日》,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多遍。《独立日2》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带女儿到电影院过了一把瘾。我女儿问我:“爸爸,这部电影讲什么的呀?”我回答说:“痛打外星人。”

为什么两部电影要连起来看,因为这两部电影从情节上来说互补。《独立日》是从官方的视角来讲述人类如何面对外星人入侵,而《世界大战》则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看外星人入侵。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外星文明怀着恶意跨越漫漫的星际空间,想要消灭全人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他们的目的无外乎三种:

第一,就是为了好玩儿;

第二,掠夺资源;

第三,星际殖民。

这三种目的是不是都靠谱呢?

先来看第一种目的:外星人消灭我们纯粹为了好玩,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偶尔路过一个蚂蚁窝,看到一群蚂蚁正在那里忙忙碌碌的,于是一个邪念在脑中一闪,对着那个蚂蚁窝撒了一泡尿。于是整个蚁穴瞬间崩塌,无数的蚂蚁被泛滥的“黄河水”冲得七零八落,垂死挣扎。会不会某一天,一支外星人的舰队偶尔路过太阳系,看着人类你争我夺,觉得很不爽,一个邪念闪过就把人类给灭了。对于能进行恒星际航行的外星文明来说,我们地球人确实就像是虫子。

虽说这种可能性不能百分之百地排除,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种可能性确实非常低。

首先,以我们目前天文观测的证据来看,虽然我们认为宇宙中技术文明的总量很大,但是这个宇宙更大,这些技术文明散落在广袤的宇宙中就会显得非常罕见和稀有了。试想,一支远征的外星人舰队在宇宙中长途跋涉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偶尔遇到一个技术文明,不说感动吧,至少会觉得这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就这么随手给灭了,似乎不太合乎逻辑。

第二,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最宝贵的东西无疑是能源,而能源的补给必须是在一个恒星系中得到补充,例如最符合逻辑的恒星际航行的燃料是氢元素,通过氢元素的核聚变来产生巨大的能量。宇宙中最多的物质就是氢,氢元素的丰度是74%,因此外星人的星际飞船靠采集宇宙中的氢元素作为引擎的燃料是最有可能的。但别看夜空中繁星点点,好像星星密密麻麻的非常拥挤。实际上,星际空间是非常空旷的。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太阳缩小到一个硬币大小,那么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比邻星)也要在563千米之外,差不多就是从上海到徐州的距离。你把50枚硬币平均分布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这差不多就是银河系中恒星的密度了。在这样一个空旷的宇宙中,能源该是多么宝贵啊,外星人仅仅是为了好玩,就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给飞船减速,然后又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摧毁地球,这个好玩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一点。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目的,也就是外星人是为了掠夺地球的资源而要消灭人类。这种想法初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一分析,我们就会得出一些出乎意料的结论。

首先我们来想想何为“资源”,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要称为资源,必然是宇宙中相对较为稀少的物质才有掠夺的价值。像宇宙中最多的是占到可见物质总量99%的氢和氦,这两种物质显然不会成为外星人长途跋涉跑到太阳系中来抢的东西。在天文学家的分类中,氢和氦叫作轻元素,凡是原子量大于氦的,都叫重元素。重元素在宇宙中是相对稀少的物质,只有1%多一点。当刚刚发现宇宙中所有重元素都源于超新星爆发时,人们普遍认为重元素在宇宙中是非常罕见的。但是随着对超新星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在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中,平均每100年会诞生一颗超新星。银河系的历史超过100亿年,也就是说在过去,至少有1亿颗超新星爆发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近的观测数据已经证明,重元素遍布于我们的银河系中。并且其他恒星系也跟太阳系一样,遍布着各种形态的行星。

因此,外星人如果真的需要掠夺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宇宙中到处都是宝贝,根本不需要“掠夺”,只需要开采,地球上没有什么宇宙中罕见的矿产。再退一步讲,即使是在我们的太阳系,地球存在的元素也一点都不稀有,在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上可以找到地球上能找到的一切元素。外星人犯不着非要冒着和地球人作战的风险来地球开采,尽管我们很弱小,但数量众多,也不是太容易对付。

不过,地球上确实有在宇宙中非常稀少的物质,那就是有机物以及蛋白质,但要说外星人大老远跑到地球上就是为了伐木和打猎,这个也说不通。因为即便以人类现在的技术文明,也可以轻易地合成蛋白质。而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等在宇宙中遍地都是。一个能达到星际旅行水平的文明,用几万年的时间跨越广袤的星际空间,来到地球上就为了掠夺一点蛋白质,这个很难让人从理智上接受。

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碳基生命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才繁衍出来的稀罕物质,从我们目前的天文观测中可以证实生命物质在宇宙中肯定是不多见的,人类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任何外星生命形式,哪怕仅仅是一个单细胞生命。由此也可以推断出,越是复杂的生命形式在宇宙中就越是稀罕。

前面就说过,只有稀罕的东西才能称为资源。如果外星人确实是到地球上来掠夺资源的,那么最大的可能(或许是唯一的可能)就是掠夺“人”本身,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外星人把我们抓走有什么用,但我们人类本身确确实实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生命形式,也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奇迹,我们的诞生至少要经过10亿年以上的进化。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外星人是抱着掠夺资源的目的而来地球,那他们要掠夺的资源不是别的,就是你和我。

最后来看第三种目的,外星人是为了殖民而来。这是三个目的中最有可能的一个,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宇宙中确实是非常独特的,无数的机缘巧合才诞生了这样一颗奇特的行星。如果外星人真的是抱着这个目的而来,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非常合理的推测。既然是殖民,那么他们就是看上了地球的环境,这就意味着外星人跟我们地球人差不多,需要大气、需要水、需要氧气,适应1G左右的重力加速度,等等,我们可以基于殖民这一点做出很多合理的推测。最重要的一个推论就是,想殖民地球的外星人最大的可能性也是像人类一样的碳基生命,而不是像变形金刚一样的硅基生命。黄金时代的来临走进阿瑟·克拉克的太空史诗(上)

科幻的古典时代是属于欧洲的,法国的凡尔纳和英国的威尔斯基本上包揽了这个时期的所有成就。但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四个人将美国的科幻创作水平带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峰,甚至有些人认为他们所开创的时代到今天为止依然是科幻小说的顶峰,称为科幻的黄金时代。这四个人是美国《惊奇杂志》的主编约翰·坎贝尔,科幻作家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后面三位则被称为黄金时代的“科幻三巨头”。当然,整个黄金时代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仅只有这三位科幻作家,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家共同支撑起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海因莱因是三巨头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成名最早的,他的小说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是《安德的游戏》(因为有同名的好莱坞大片),但原著科学性方面相对来说差了一些。如果大家只看一部他的科幻作品,我会推荐你们看《异乡异客》。故事说的是首次登陆火星的地球探险家全部遇难,只在火星上留下一个孤儿。25年后,第二支火星探险队将这个被火星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带回了地球。按照地球法律,男主人公成为火星的拥有者。于是,从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男主人公觉得地球世界简直不可理喻,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这里没有爱,只有冷漠。后来在一个地球人的开导下,男主人公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召唤这个世界,用爱战胜邪恶。他将成为一名先知,等待着他的是无数先知的宿命。海因莱因和他的作品也是获奖无数。而且他是黄金时代的开创者,也是他引爆了美国的科幻市场,没有他的这些开创性贡献,后面的克拉克和阿西莫夫恐怕也没有出头之日。

克拉克其实是个英国人,常年居住在斯里兰卡进行创作,不过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美国发表,因此他依然被认为是美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克拉克是刘慈欣最为喜爱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原话是:“我的所有小说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当然,我觉得他过谦了。

刘慈欣还在另一篇文章中这么说:“1980年的一个冬夜,一位生活在斯里兰卡的英国人改变了我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书是《2001太空漫游》。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一种文学,能够对我展现宇宙的广阔和深邃,能够让我感受到无数个世界中的无数可能性带来的震撼,在当时现实主义的黄土地上,那种文学与我所知道的文学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我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当我翻开那本书时,却发现那梦想中的东西已被人创造出来。”

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刘慈欣对克拉克的由衷的钦佩,正如我对阿西莫夫的钦佩一样。我和刘慈欣一样,也有一个近乎执拗的偏好,甚至可以说是偏见,我认为科幻就应该是描写漆黑深邃的宇宙、冰冷白色的航天器、神秘莫测的地外文明,只有写了这些,我感觉那才叫科幻,写个生物怪兽、病毒扩散之类的,都是小儿科。克拉克满足了我对科幻小说的全部期待。更重要的是,克拉克写的是真正科学幻想下的太空题材,而不是把战马改为飞船、左轮手枪改为激光炮的太空牛仔片。有些科幻小说会这么描写太空中的追逐:“警务飞船紧咬着走私飞船,掠过了一个又一个星球。走私飞船一直找不到一颗合适的星球藏匿,只好回头看看越来越近的警务飞船,咬紧牙关继续向前飞。”在这些小说家的笔下,太空与警匪片中的小镇没区别,飞船也与出租车没区别。这些不是科幻小说,并不是有了太空飞船就成了科幻小说。

如何真正理解宇宙的宏大和深邃?如何真正理解一光年有多远?阿瑟·克拉克是那个年代中第一个真正写出了宇宙宏大的科幻作家。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作品几乎都是太空题材的科幻小说,其中有两个系列作品最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太空漫游”系列,一个是“拉玛”系列,全都是在太空和地外文明这两个大背景下的史诗级巨著,尤其是“太空漫游”系列,这个系列一共有四部,除了《2001太空漫游》,还有《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和《3001太空漫游》,它们已经成为所有太空科幻迷心目中《圣经》一般的存在。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从“太空漫游”系列的第一部小说《2001太空漫游》开始,走进阿瑟·克拉克的太空史诗。

我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人类历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太空题材科幻小说,也是一部不把人作为文学主题的文学作品。熟悉文学评论的读者大概都听过一句话:一切文学都是人学,但这条文学界的金科玉律不适用于科幻文学。在《2001太空漫游》中,主角不是人,而是宇宙,小说中的人只有一个符号化的意义,小说真正描写的是宇宙的神秘、太空的浩瀚、人的渺小以及当人类面对神秘宇宙时产生的恐惧、孤独和敬畏。刘慈欣说:“记得20年前的那个冬夜,我读完这本书后出门仰望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就像是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我阅读之后的感受几乎和这是一样的,也是这种感受让我萌生了要以《仰望星空》为题写一本讲述星空故事的科普书。

我们先来讲一下《2001太空漫游》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1964年,美国正在和苏联开展太空竞赛,“阿波罗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人类即将在5年后首次登陆月球,美国人都对太空充满了热情。这一年,传奇大导演库布里克突然决定要拍摄一部科幻电影,熟悉库布里克的读者都知道,这位传奇导演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必属精品。库布里克找到了他心目中最会描写太空的作家克拉克,希望克拉克能为自己量身定制一部太空科幻剧本。克拉克欣然接受邀请,于是这两个天才聚到了一起。据说他们买来了几乎所有过去拍过的科幻电影,每看一部就会说一句“太烂了”或者“完全不符合科学”,然后扔掉。最后,他们决定以克拉克之前写过的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岗哨》为蓝本,将其扩写成一部科幻电影剧本。因此,《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电影创作是同步进行的。库布里克是一个极端完美主义者,为了把太空中的场景和失重的状态拍摄得逼真,电影的上映日期一拖再拖,以至于投资方实在忍不住打电话给库布里克,问他“你说的那个电影名称到底是指片名还是上映日期”。但库布里克不管,坚持按照连克拉克都受不了的苛刻标准来要求影片。这部影片直到1968年才上映。虽然刚上映的时候毁誉参半,但到今天已经无人否认这是科幻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即便在今天看来,它的画面也毫不过时,很难想象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它的电影特效远远超出了同时代,毫无悬念地获得了1969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我们先来讲小说,再讲电影。

这部小说叙事之宏大,超越了之前任何一部小说。克拉克从300万年前的人猿开始,一直写到2001年。全书描写了三个看似相互独立,但实际被同一神秘事物串联起来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300万年前的非洲,一群人猿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他们饱受饥饿、疾病和猛兽的威胁,随时都有灭种的可能。我最初翻开小说的时候,看了一页又一页,全都是在讲人猿怎么生活,心里就一直在犯嘀咕:“这哪里是科幻小说啊,分明是动物世界的解说词嘛。”耐心是欣赏这部小说的第一道门槛。一直到第三章出现了那块著名的黑石板,才让小说看上去有了科幻的味道。一天早上,人猿的居住地附近突然出现了一块一人多高的黑石板,就像一双冷峻的双眼,静静地打量着面前的这群人猿。此时的人猿们并不知道,一股神秘的力量已经在悄悄地影响着他们的智力。似乎在一瞬间,人猿们突然明白了骨头和石头可以当作武器,他们用这些最原始的武器狩猎,攻击另外一群人猿,于是,从这一刻起,这群人猿不再是猿,他们变成了智人,人类文明无可避免地诞生了。如果说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第一个故事结束。这是太古第一夜的故事,也是文明曙光出现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一开始便是300万年后的2001年,此时的人类已经在月球上建立了很多个基地,具备了行星际航行的能力。在一个名为“第谷陨石坑”的美国基地中出现了神秘的强磁场,深入挖掘后,人们发现,在月球的地底深处,竟然有一块神秘的巨型黑石板,地质年龄是300万年,这正是磁场的来源。这块黑石板表面绝对平坦光滑,至少以人类的科技,无法观察到表面的任何凹凸不平,它的长、宽、高的比例在人类能掌握的任何精度下测量都是精确的1:4:9,这三个数字刚好是1的平方、2的平方和3的平方。这显然不是人造的物体,它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傲慢地藐视着人类的科技。于是,美国政府派出航天评议会主席佛洛依德前往月球调查此事。

为什么克拉克的科幻小说是真正的科幻?因为在克拉克笔下的太空航行是真正的太空航行,他最擅长的就是细致描绘在宇宙飞船中的各种奇妙体验。当然,大多数太空飞行中的装置设备都是克拉克幻想出来的,阅读科幻小说的一个很大乐趣就来自用科学的思维去幻想未来的事物。比如,在克拉克的笔下,太空飞船上的厕所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一个物理知识不扎实的科幻作家,一定不会去描写在太空飞船上如厕的细节。但克拉克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对类似的细节描写乐此不疲。在克拉克的设计中,一个人进入太空厕所,首先是将自己在坐便器上固定好,然后按下一个启动按钮,整个厕所便会旋转起来,于是产生1/4个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微重力场,这时候人就可以正常大小便了,结束后,再按下停止按钮,厕所旋转到初始位置停止,人起身走出厕所。

在真实的空间站中,宇航员上厕所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今天真实的解决方案不是靠旋转产生微重力场,而是用一根管子把大小便吸掉。比起克拉克的方案来,虽然经济便捷了许多,但是舒适程度上就差远了。在克拉克的小说中,飞往月球的太空飞船是一次商业飞行,飞船上还有空中小姐为乘客服务,舒适度当然是商业上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再给大家截取一段小说中的文字,这也是真正的科幻作家才能写出来的“硬科幻”:一个在地球上体重一百八十磅的人到了月球,会发现自

己才重三十磅,他也许会觉得挺高兴。因为只要保持均衡的

速度,沿直线行动,他就会感觉到一种神奇的漂浮感。但是

一旦他要想转弯,或突然停步——那么他就会发现,自己

一百八十磅的质量所产生的惯性丝毫不减。质量与重量不同,

质量是恒定不变的,无论是在地球上、月亮上还是太空中,

大小其实都是相同的。所以,在正确适应月球生活以前,人

们必须懂得:一切物体的惯性实际上要比重量高出五倍。这

一点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冲撞和严重磕碰才能体会,月球上的

老兵们看到新来的人总是躲得远远的,他们很清楚这些新兵

蛋子在习惯月球的重力之前都会干些什么。

总之,阅读这种文字就是我看克拉克小说很大的乐趣来源。在他的小说中,类似的描写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克拉克不愧为书写太空科幻小说的第一人。

回到小说上来,当佛洛依德和其他科学家来到黑石板所在的现场进行研究时,黑石板突然向土星射出了一束强烈的电磁信号。就此,一个巨大的悬念展开,黑石板是不是在跟一个外星文明通讯?为了解答这一谜题,人类派出了“发现号”宇宙飞船远征土星,去寻找答案。第三个故事由此展开。

土星任务正是本书的主轴,书名《2001太空漫游》指的就是这一段前往土星的旅程,真正的大戏都将在这一段旅途中发生。“发现号”宇宙飞船的成员一共有六名,两名清醒着的飞船驾驶员普尔和鲍曼,三名冬眠中的科学家,还有一名其实不是真正的人类,而是可以控制整个飞船的超级人工智能HAL9000。有意思的是,克拉克给这台人工智能取的名字是HAL。这明显是在隐喻IBM,因为H的下一个字母是I,A的下一个字母是B,L的下一个字母是M。克拉克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出现还不到10年,那个时候的计算机主要还是极为笨重的晶体管计算机,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只是刚刚在实验室中出现,IBM公司是当时计算机研发领域的领头羊。克拉克笔下的HAL9000并不是一个人形机器人,它只是一个运行在飞船计算机中的程序,可以利用飞船上的扩音器与人对话,并且可以利用飞船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来观察飞船内外的情况。克拉克的科学素养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最能体现,他并没有像普通的科幻作家一样给HAL9000设计一个人形的躯体,这是非常正确的。要知道,宇宙航行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对于飞船来说,每增加一克的载荷,就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支出和额外的能源消耗,因此真正的宇宙航行必须尽可能地节省每一克质量。对于这次飞行任务来说,HAL9000的任务就是协助宇航员控制飞船,当然也包括和他们下棋、聊天、解闷,因此是完全没必要具备一个躯壳的。1997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首次战胜了国际象棋的人类冠军卡斯帕罗夫,我猜克拉克听到这个消息时,应该是会微微一笑的,他30年前就已经写到HAL9000和人类下棋,并且可以轻而易举地取胜,甚至克拉克还生动地写道,为了不打击人类的情绪,HAL9000胜率被设定为是百分之五十。

但就是这台人工智能HAL9000却在飞行途中出现了精神错乱,险些毁掉整个任务。原来,对此次土星任务的真实目的,两名驾驶员普尔和鲍曼是不知情的,而HAL9000和三名冬眠中的科学家是知情的,至于为什么美国宇航局要向普尔和鲍曼隐瞒任务的实情,克拉克并没有交代,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小瑕疵。但接下去,就发生了一系列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惊人情节。HAL为了隐瞒真相,不得不向宇航员撒谎,一开始是一些轻描淡写的小谎言,为了圆一个谎言就不得不撒更多的谎言, HAL也像人一样不断地被迫升级自己的谎言,到最后他被迫撒谎说飞船外部的一个器件坏了,必须修理,于是普尔就出舱去更换那个坏了的零件,这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为了不让自己的谎言被戳穿,HAL竟然操纵飞船弄破了普尔的宇航服,将他暴露在了真空中,一下子就弄死了普尔。在这个情节的设计上,克拉克虽然没有明说,但这显然已经涉及人工智能开始具备自我意识这个题材,而自我意识则是他之后“机器人科幻”的一个最重要的题材。HAL变得越来越疯狂,祸也越闯越大,他接着又弄死了三名冬眠中的科学家。鲍曼不得不和这个疯狂的人工智能斗智斗勇,最终人类还是战胜了机器,鲍曼成功地拔除了HAL的记忆体,夺回了飞船的控制权。

地球方面得知了这一系列的变故后,不得不向鲍曼和盘托出此次土星任务的真相:在土星的一颗卫星土卫八上发现了一个异常的亮斑,而月球黑石板发射的强烈无线电信号就是朝这个亮斑发射的,“发现号”的任务就是调查土卫八上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地球方面希望鲍曼不要放弃,继续独自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鲍曼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漫长的太空飞行之后,鲍曼独自驾驶着“发现号”抵达了土卫八附近。

在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对太空奇景的细致描写,比如,他对土星的光环是这样描写的:当“发现号”到达土星附近时,太阳正在多条光环中缓

缓落下。这时的光环,就像是横跨天际的一条细长银桥;虽

然光环很稀薄,只能使阳光微微有点减弱,但光环中成千上

万颗晶体却把阳光折射成使人眼花缭乱的璀璨烟火。当太阳

走到那几千公里宽的轨道冰流后边时,寒冰的幻影交叉移过

天际,使整个天空形成一片游动的焰火。最后,太阳落到光

环的下边,好像穿越一道道拱门,漫天的烟火也就渐次消失。

随后,在太空中又出现了一块巨大的黑石板,形状和比例与月球上的那块一模一样。当鲍曼驾驶着飞船慢慢靠近这块黑石板后,竟然发现这块黑石板与月球上的那块不同,它其实是一扇门,通向另外一个时空,如果用科学术语来讲,黑石板是一个虫洞。鲍曼的飞船直接穿越了虫洞,也与地球失去了联络。克拉克细致描绘了穿越虫洞时的奇景,当然,这完全是凭想象的,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科学理论能够让我们推测出虫洞中的真实情况。实际上,虫洞现今也依然只是理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