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9:19:0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2018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复习指南

第1章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大纲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3.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5.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三、试卷结构表1-1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1)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  )。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2)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2)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3简答题(1)我国中学应贯彻哪些基本的教学原则?(2)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4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

问题:

①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

②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第2章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技巧

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较多,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各有关章节,要记住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巩固知识,做好应试准备。(一)做好复习笔记的要点

1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提炼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还要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

2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可圈可点,可增可减,边看边做。这一过程既是读书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二)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攻略

1复习计划

有必要制定一个适宜的复习计划,严格规定每天的作息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攻克所有难点,背熟重点笔记,牢记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大家的标准解题格式、标准解题内容和标准解题方法。

提示:背资料方法——背资料要长期背才能记住,短期背大量信息是很难记住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第一天猛背,第二天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埋怨自己笨的原因。“少而精”是人类大脑记忆信息的方式。世界最新记忆科学研究再次证实,即使短期记忆也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因此不是笨的问题。

2强化总复习

临考前几周,根据复习计划,对照考试大纲和笔记,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和复习过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再回忆一遍。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以前没有发现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对新发现的难点、疑点尽可能攻克,但由于离考试时间很近,不要钻进牛角尖儿出不来,费时太多,贻误“战机”。

3考前准备

考试前一天,去熟悉一下考场环境,将考试必需品(包括准考证、身份证、钢笔、圆珠笔、橡皮、尺子等)集中到一起,以免赶考时忘带,同时要记得考点地址、自己的考场号、座位号,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导致迟到而影响考试情绪。

4稳定情绪

进入考场以后,首先要稳定情绪,认真填写卷头,检查试卷印刷质量,如遇不清、错印、漏印、破损等情况,举手报告监考老师。

5审明题意,弄清答题方向

审题对于回答各类试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

6答题要规范、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对主观题型,切忌动笔就写,信口开河。应在答题前理出思路,拟定一个结论性的要点,然后才动笔作答,避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得不到分数却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

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保持卷面整洁。

7先易后难,尽量少留空白

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保证时间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题目先把分数拿到手,做完整个试卷后再回头将难题攻克,不轻易放弃是拿高分的关键,能解几步就写几步,争取分步得分。但注意不要仅仅为了填充空白而漫无边际乱写一通(胡乱作答,会影响判卷老师对你的水平的判断且浪费时间)。

8认真检查,确保无误(1)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2)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3)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总之,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勤奋、刻苦地学习,在应试答卷考场操作过程中必须沉着、冷静地应对,始终态度认真,作风严谨,这样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第1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考纲解读】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核心讲义】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动物界中的模仿训练与人类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其信号系统是属于物理世界,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借此符号系统,人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人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3)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2)教育活动目的的特殊性。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这种目标上的定位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3)教育活动以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呈现,是在尊重生命,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地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方式,它不同于监狱等其他规训方式。(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1)非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2)形式化教育

①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②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形式化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活动场所和设施,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并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3)制度化教育

①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指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延伸到大学,除了包括普通的学术性学习机构之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多种多样的专业学习机构。

②制度化的教育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1)学校教育

①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学校教育以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其他方面发生联系,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保证对青年一代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2)家庭教育

①家庭教育是同家庭同时产生的,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

②家庭教育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教育子女是家长固有的职责。(3)社会教育

①定义

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②特点

a.对象的全民性,几乎包括了社会的每个年龄阶段的所有成员;

b.地点的广泛性,社会教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

c.内容的实用性,选择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

d.时间的终身性,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

e.形式的开放性,注重方式的灵活多样,注意运用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4)总结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

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显得非常简单和原始,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②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的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③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同一、对象的同一和目的的同一。(2)古代社会的教育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学生及专门的教育场所即学校,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逐步发展为有机的系统。

古代学校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②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③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④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实践;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⑥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3)现代教育形态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以下特点:

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三)教育的基本元素

1教育者(1)定义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决定谁是教育者,是根据各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来决定的。

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育者;

②社会中的长者,工厂中的师傅及一切符合“有意识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是教育者;

③学校教育中的教师,以及学校中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被看成是教育者。(2)教师

①教师的作用

a.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b.教师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c.教师是科学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指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造,也指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②教师工作的特点

a.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不仅指对象——学生和教育中介的复杂,也指教育任务的复杂,有时还表现为工作的反复性;

b.教师的工作富有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加工,也表现在有创造性地用特殊的方法实施于特殊的个体身上,更表现在创造出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师工作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d.教师工作的效果具有滞后性、长期性,教育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

2受教育者(1)定义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①在家庭教育中,子女是受教育者;

②在社会生活、社会教育中,若某人受到某种教育影响,那他就是受教育者;

③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专指学生(包括研究生、成教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人。(2)特点

①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具体表现在:

a.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参与或回避的选择,能对教育影响进行评价,然后作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取舍;

b.受教育者有自己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追求,受教育者在获得判断能力后,他对教育影响的挑选也就越来越明显;

c.受教育者能对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行适应或改造。

②受教育者具有社会性

a.受教育者有在生理、智力、文化背景、才能、倾向、志趣诸方面的差异;

b.受教育者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尊严,自身独立的与他人平等的人格,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与周围人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教育中要注重发展个性,弘扬个性,培养“个性化”的人,要真正地把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培养和尊重。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中介

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1)教育的物质中介

教育的物质中介是指教育中的器物。必要的教学设备,如教育场所、粉笔、课本以及各种电教设施与传媒(如影视、计算机、报刊、杂志等)等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起中介作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教育活动的物质中介。(2)教育的意识形态中介

①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主要中介,书籍、报刊、杂志是这种内容意识形态物化的载体,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呈现,书籍当中的教育内容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

②一些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等尽管不在书本中呈现,但也属于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

③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也是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3)教育的行为中介

教育者的个人行为、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及对学生公平与否的态度等都属于教育活动的行为中介,同样对受教育者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4)总结

在教育的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在学习化社会中,有时中介也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人口

1教育与人口数量(1)教育与人的生育有着内在的联系。一般来说,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率越高。(2)人口的生育受人口生产模式的制约。影响人口生产模式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因素,在社会因素中,教育因素有着特殊的作用。(3)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如果人口数量太大,教育需求太旺盛,超过了社会提供的经济条件能够承受的极限,或者教育超越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那么,政府及办学实体就会无法扩大或缩小教育规模。(4)人口数量影响人均教育资源投入。在国家财政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钱物就越少,学龄人口的增加,不仅使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减少,同时给学校基建带来了困难,而且也给教师队伍建设带了一定难度。

2教育与人口素质(1)教育与人口素质之间呈正相关

①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②人口素质的提高又可促进教育的发展。(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口的质量高,表现为人口的遗传素质良好、智商高、身体素质好、进取精神强,那么教师在教这样的学生学习时就比较容易,而且这样高质量的学生接受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强,学习效率也比较高。(3)物质基础是保证

人们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做保证,就保证了教育的投入,形成教育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3教育与人口结构(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阶级、文化、性别、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

①人口的阶级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地域结构和民族结构决定了国家要安排各种结构之人口受教育的类型、规模与层次。

②通过教育,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结构、阶级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通过教育,使人们对社会需要合理的人口结构的意识逐渐增强,如人们逐渐理解了社会需要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社会需要男女比例协调的结构、社会需要人才结构多层次多门类等。(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①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把越来越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每个工作者的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这就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条件。

②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资金保证,但资金的来源并不是学校自己创造的财富,而是来源于国家、生产单位、家庭和个人的投资,特别在基础教育方面,更是如此,这都有赖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即提供多少劳动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剩余时间,以及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多少教育经费。

②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具体包括需要的劳动力的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培养人的规格要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规格要求,要受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社会按生产的技术形态分类,从农业社会到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劳动者逐步由消耗体力为主向消耗智力为主转变,说明生产过程对科学知识和人类智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设立什么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即培养多少简单劳动力,多少复杂劳动力,都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都受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①在生产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直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很少,大多是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②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逐步为适应经济发展而反映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代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①只有通过教育,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技巧才能越来越熟练,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越来越高,他创造的财富才越来越多。

②在现代社会,教育部门并不直接进行生产,而是提供生产中必须的各种技术人员、情报人员、服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教育是生产中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掌握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如果没有教育,科学技术不可能继承和发展,许多创造发明也不可能出现。

②通过教育可以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更多的人更快地掌握科学技术,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①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在人类社会中,掌握政权的阶级必然掌管着社会生产资料,从而必然掌握着精神生产资料,也就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b.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教育内容,派遣和任命教育行政人员、教师,控制教育经费,按照其政治思想要求去影响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教育控制的权力。

②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受哪种学校教育,受多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政治决定的。(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上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政治所决定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①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它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教育制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治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它制约着教育体制系统及其管理权限,制约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①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是指学校不能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而为政治经济制度所左右,不能放弃学校自身的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②教育必须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教育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向前发展。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①统治阶级都要通过教育来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它所需求的政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社会政治的发展要求全体人民关心、参与国家政事,共同享有管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②任何政权的延续和巩固,在政治斗争和国家管理上都需要一批专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育来完成这一任务。(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①在政治斗争中,必须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使政府制定的政治纲领、方针、政策、路线为群众接受。

②学校的政治局势常常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对社会政治舆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①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②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越高,人民的文化知识越丰富,公民的政治意识就越强,就能真正认识到民主的价值,促进民主措施的实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助、合作的关系,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推动政治的改革与进步。(四)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

①教育与文化都由经济与政治决定,处于同一层次上;

②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内容,每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

③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化活动的构成。(2)两者的区别

①范围与形式上的区别

a.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能成为教育内容;

b.即使有一部分文化内容可以构成教育内容,也还必须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加工,完成文化内容向教育内容的转换。

②活动对象与活动功能的差别

a.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

b.文化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和享用这些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其主要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要满足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在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各级各类教育必然十分发达。(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①随着文化发展,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将会多种多样,受教育的层次将日益上升,受教育的内容将大大拓展。多种多样的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拓宽了教育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人员的联系。

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之外,在学校以外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渠道接受教育、学习文化。

③随着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中校内外活动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在校外活动中,除文化和科技活动外,往往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或者是通过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来接受各种信息。

④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社会文化越发展,学校越要加强同社会的联系。既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又努力控制和削弱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扩大学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校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①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的第一个表现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

a.增设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如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在中小学里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课程、未来课程、环境课程、人口课程等。

b.删去或压缩课程中已陈旧或相应显得简单的内容,如近年来数学、生物课程的改革。

②社会文化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的第二个表现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a.它使课程的总结构发生变化,其总趋势是自然科学的内容迅速增加,文理渗透加强,智育在课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b.与智育相关的知识性课程,其结构也随文化变化而变化,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程度越来越高,与社会生产、生活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适应这一变化,又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于是在课程结构中出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

c.每一门课程的内部结构,也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①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与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尤其是传递文化的手段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每个个体来说,由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如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进入一般学校和家庭,个人独立获取信息的可能也大大加强。

②这一切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教育内容的扩展与加深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化,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技术前提。

③这不仅使教育内容变得更形象生动,易于接受,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①教育既是文化得以保存的工具,也是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通过传递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够经济而高效地占有社会文化,通过上一代将社会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社会文化得以保存、积累和发展。

②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和传递过程,也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过程。教育通过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文化导向,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①社会文化交流是多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传输过程,具有双向性和多向性。在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②教育在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既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从世界文化中吸取营养,糅合其他文化中的合理内容,传递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实现本民族文化的革新与发展。(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①教育通过培养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人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可以形成新的社会因素。

②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对各种文化素材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倡导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通过教育过程中的科学研究进行文化创造,成为促进文化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军。

③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动力的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

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①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②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a.身体方面的积极变化是指个体有机体的各个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b.心理方面的积极变化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等)的积极变化两个方面。

③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a.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b.只有社会环境因素作为个体的活动对象,才会映入个体主观意识,与个体的动机、需要、情感等发生交互作用,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联系起来。如果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好的客观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也没有作用。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a.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b.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如果说环境、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那么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部因素。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中所付出的精力。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起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a.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b.针对人的身心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无法补偿。(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其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①在生理方面,躯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②在心理发展上,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①定义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②现代心理学对人的发展的阶段划分

a.婴儿期(0~3岁);

b.幼儿期(3~6岁);

c.儿童期(6~11、12岁);

d.少年期(11、12~14、15岁);

e.青年期(14、15~17、18岁);

f.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③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

①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个体差异性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区别,这些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发展的方面和水平上的差别。

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a.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b.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①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a.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

b.互补性表明,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等,又称遗传素质。(2)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遗传素质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

b.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a.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b.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谈不上发展;

b.但是,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活动,因此,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①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

②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

③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①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和困难的工作。

②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利用环境,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②环境决定论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是错误的。

3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从过程结构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

①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

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和工具;

③行为程序、结果;

④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2)从活动水平看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①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a.它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

b.在生理活动中,人自身各种器官就是与环境沟通的直接工具,其过程是新陈代谢,直接结果是人体的生长、发育或衰退。

②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它是每个个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活动。其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它满足个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和自我控制的需要。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a.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具有社会和群体发展的意义之外,对个体还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

b.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大小与活动过程结构中诸多因素相关,也与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关。

4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②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3)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①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②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①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

②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个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5)“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是没有条件的:

①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

②教育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③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独特作用。(三)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其教育对象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①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于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②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③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教师应该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①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②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③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