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3:14:1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辨析题(每题8分,共40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建构。

2实践活动的本质活动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双向运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发展和运动的联系区别。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

4为什么说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新时期深化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2论述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5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建构。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

综上,认识的本质不是主体对客体简单的能动的建构,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活动的本质活动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双向运动。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1)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内涵

①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2)主体客体化的内涵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这也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主体化的运动。(3)客体主体化的内涵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这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

综上所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1)商品价值量的内涵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内涵

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而衡量劳动量的尺度则是劳动时间。所以,社会必要劳动量也称之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综上,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综上,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2)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综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不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二、简答题(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发展和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答:(1)发展和运动的内涵

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发展和运动的联系

运动和发展在不同层次上表示了世界的无限过程中客观世界的存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无限过程的存在。运动和发展,共同揭示了世界的无限过程。(3)发展和运动的区别

①唯物辩证法把运动理解为世界的一般过程、一般的变化,它有运动、变化、发展等固有属性和特点,不限于机械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物质的固有属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

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性质的变化,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社会劳动是指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包括:(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②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③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将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④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⑤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①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②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

③在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数千年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

④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将归于消失。

⑤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将达成和谐。在共产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将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⑥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②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③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觉的旧式分工得以消除,人们摆脱了“奴隶般地服从于分工”的情形。

④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⑤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⑥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4为什么说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1)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2)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性

①矛盾分析方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②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古代思想家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过矛盾观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对我们掌握矛盾分析方法也是有启迪作用的。例如,“物生有两,相反相成”“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等。西周史伯有句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是指不包含差别的二者的绝对统一。史伯认为“和”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他主张“尚和去同”。这些思想都体现出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3)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

①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习近平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体现了矛盾分析方法在改革和发展问题上的运用。

综上,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具体阐释如下:(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阶级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

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阶级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阶级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三、论述题(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新时期深化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答: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新时期深化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观念,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清除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私有制商品经济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所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2)深化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对生产性劳动进行了分析。从自然属性角度,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产品是该过程的结果,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从社会属性角度,认为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否是生产性的,并不取决于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服务,而取决于劳动能否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作出新的认识和界定。

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匹配,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还可以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的位置。

③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2论述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