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经典名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9:47:06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世经典名曲

传世经典名曲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后来流传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传播美德师旷作阳春白雪

初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蔚蓝的天空中,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朵悠然飘过,衬托着明亮的阳光。一阵晨风吹过,隐隐带来迎春花的香味。荒野一改枯黄的面貌,露出了点点新绿。

人们走出家门,伸展着身体,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院落中有晚开的梅花,顶着一点残雪,在风中微微颤抖,徐徐地绽放着最后一点清香。缠绵的柳丝温柔地垂下,有黄鹂在树枝上鸣叫,声音婉转悦耳。

大地复苏、万物复生、欣欣向荣。除了早早露出头的野花,荷塘中的鱼也不安分了起来。有调皮的孩童拿着竹竿大叫大笑着跑来跑去,老人们从屋中慢慢踱出门,心满意足地晒着太阳。

师旷从房中走出,被书童搀扶着走到院子里的一张藤椅面前,轻轻坐下。他闭着眼,感受着春风的吹拂,心里分外惬意。

院子外传来孩童们玩耍嬉戏的笑闹声,师旷仍旧闭着眼睛,向站立在身边的书童挥了挥手。书童心领神会,立即回房去端了一盏热气腾腾的茶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师旷的手中。

师旷啜了一口香茶,满足地微微叹了一口气。也许不会有人喜欢失明带来的黑暗和沉寂,但他师旷不一样。自从失明之后,师旷明显能感觉到身边的每个音符都被放大了,这对身为乐师的他而言,无疑是一种享受。

即使眼前一片黑暗,师旷却分明能看到院中的花草被微风吹拂,轻柔摆动的样子,也分明能看到顽童拿着竹子做竹马玩耍、彼此戏弄的笑颜。侧耳细听,他还能听见自家仆人在准备午膳时从厨房弄出的碗筷叮当作响的声音。

在聆听的过程中,师旷回忆起了前日卫国的乐师师涓,为晋平公和卫灵公表演献艺的情景。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但一想起来,他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那一天,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就率乐工前去祝贺。卫灵公一行来到晋国边城,晋平公在新建的王宫里摆上了丰盛的筵席,热情地招待贵宾。

宴会上,卫灵公在观赏晋国的歌舞后,便命师涓演奏曲子助兴。师涓为了答谢晋国的盛情款待,便遵命理弦调琴,使出浑身解数弹奏起来。随着他的手指起落,琴声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诉。

当时,坐在陪席上的晋国掌乐太师师旷面带微笑,用心倾听着。不一会儿,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神色越来越严肃。

师涓将曲子弹到一半时,师旷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师涓的手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

卫灵公原本是来给晋平公祝贺的,听师旷掌乐太师这么一说,吃惊地愣住了。师涓更是吓得不知所措,十分尴尬地望着卫灵公。

晋平公见喜庆之时,本国掌乐太师突然插一杠子,弄得卫国国君一行人下不了台,忙责问师旷道:“这曲子好听得很,你怎么说它是亡国之音呢?”

师旷振振有词地道:“这是商代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时,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

所以,这音乐一定是在濮河边听来的。这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定会衰落。所以不能让师涓奏完这支曲子。”

晋平公很不以为然地说:“早已改朝换代了,我们现在演奏,又有什么妨碍呢?你还是让贵国乐师弹下去吧!”

师旷摇摇头,执拗道:“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身心振奋,亡国之音会使人堕落。主公是一国之君,应该听佳音美曲,为什么要听亡国之音呢?”

晋平公见卫灵公一行人面有难色,便命令师旷道:“你快松手,让乐师弹下去!别扫了大家的兴!今日是大喜之日,怠慢了贵宾,拿你是问!”

师旷执拗不过,只能松手,师涓终于弹完了那支乐曲。但师旷始终面带愠色,久久难以忘怀这件事。

师旷一向认为,音乐可以来传播德行。具有远见卓识和博大的胸怀的他,也一向喜欢用音乐来传播值得赞颂的美德。

如果让靡靡之音盛行于世间的话,这世道会乱成什么样呢?为什么人们就要沉醉于那种消极的音律之中,而不能学会静心欣赏自己身边的美好呢?

思绪到此,师旷猛然醒悟,自己此时此刻所处的景色之中,不就是值得赞颂的吗?这种安然美好的情怀,不就是值得被众人所记挂的美德吗?想到这,师旷立即招呼书童拿出自己心爱的古琴,创作出了《阳春白雪》。知识点滴据说,由于师旷听觉极聪,辨音能力极强,加上他高超的琴技,有很多关于他奏乐的神异故事。传说师旷能听见天庭的声音,还能通达于神灵,经常演奏《阳春白雪》为天上的众神听。曾经有一次,在师旷演奏《阳春白雪》的时候,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人们就看到有16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一边伸着脖颈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师旷能赢得此誉,足见其技艺不凡。

春意盎然的天籁之音

《阳春白雪》也叫《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此曲是由民间器乐曲牌《八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也是吟咏赞美景色的名曲。《阳春白雪》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后见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养正轩谱》以及汪昱庭传谱的《阳春古曲》等版本。这些版本在发展演变中,取材及结构安排均有所区别。

后人称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10段与12段乐谱为《大阳春》,乐曲以富于层次变化的音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地回春,万物生辉和一派生机勃勃、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景象。

汪谱全曲共有7段,少于李氏谱的10段和《养正轩谱》的12段,因此有人称汪谱为《小阳春》,这首乐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冰雪融化的初春景象。因乐曲的速度处理得较快,又名《快板阳春》。《小阳春》全曲有独占鳌头、风摆荷花、一轮明月、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东皋鹤鸣7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4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其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没多大关系。“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17拍的“八板头”变体,在以后3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是全曲各部分“合头”。

在原《八板》的旋律上,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技法,以“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音响效果独特有趣,并使乐曲的旋律更加生动活泼、明快愉悦,表现出清新有力、欢快明朗的性格,以此奠定了全曲的基调。“承”部共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团锦簇,结构也扩大了,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显出一种勃勃生机。“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在这3个段落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的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的节拍和强烈的切分节奏。

其二是运用“摭分”、“扳”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道院琴声”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整段突出围绕正徵音的一串串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是“承”部的动力性再现,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使全曲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知识点滴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于《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的结论是,“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原是古琴曲,后来多为古筝弹奏。“高山流水”最先出自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列子·汤问》中,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说世上再没有了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船上抚琴偶遇知音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郢都,有位名叫“伯牙”的人随有名的琴师成连先生学古琴。伯牙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10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于是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这下你就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和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但可惜的是,伯牙当时创作出的《高山流水》,听众只觉得琴声美妙,却没人能听出伯牙在音乐中描述的高山流水的景象。

伯牙虽是楚国人,却在晋国任上大夫。有一天,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伯牙讨这个差使的原因,一来是个大差,不辱君命;二来是他思乡心切,正好可以趁机回家乡看一下,一举两得。

伯牙当时朝见楚王后,因为想念故国江山之胜,希望恣情观览一番,就对楚王撒谎说:“臣不幸有犬马之疾,车马颠簸,实在是不方便,希望您能为我安排舟楫,乘船而归。”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两艘,一正一副,正船单坐伯牙,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十分齐整。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乘坐的船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楚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伯牙行至汉阳江口。

当时天气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只好停泊在山崖之下。过了一会,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了一轮明月。雨后的月亮,光芒更加皎洁。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就命童子在香炉内焚香,并说:“我想抚琴一番,排遣情怀。”

童子焚香之后,就为伯牙献上了他的瑶琴。

于是,伯牙开囊取琴,弹出一曲。但是曲子还未弹完,指下一声响,瑶琴的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想到:“古人说若是有人盗听琴声,琴弦就会断,否则就是不祥之兆。难道这附近有能听懂我琴声之人?”

伯牙连忙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此时正停留在什么地方?附近有人居住吗?”

船头答道:“因为风大雨大,我就把船停在山脚下了。这座山虽然有些草树,却并无人家住所呀。”

伯牙更惊讶了,自言自语说:“如果这里是城郭村庄,倒是可能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我的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断声绝。可是在这荒山下,怎么会有懂得听琴之人呢?难道是有仇家派来的刺客,或是山贼强盗想来抢劫我的船?”

于是,伯牙吩咐手下说:“你们快来随我到岸上搜查一番,想必是有盗贼藏身在附近,若不在柳荫深处,就一定在芦苇丛中!”

手下们听从吩咐,正要开始搜查时,忽然听见岸上有人说:“舟中的各位大人们不必惊慌,我并非盗贼,只是一个打柴的樵夫而已。因为打柴晚归又遇上这暴风雨,因此在这山中躲雨。偶然听到一位大人的琴声,就冒昧走近来欣赏了。”

伯牙不以为然地说:“你只是一位山中打柴的人,也敢说你赏得了琴声?”

那人又在山崖上高声说道:“大人您这样说就错了!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您要是说山野之中不可能有听琴之人,但此时夜静更深,您不也是在这荒崖下抚琴的人吗!”

伯牙见此人出言不俗,觉得他也许真的是一位懂得赏琴的雅士,就又问道:“既然您能赏琴,刚才也曾听了我的演奏很久,那请问您知道我弹的是什么曲子吗?”

那人笑着说:“要是连曲子都听不出,我也不会来听琴了。您刚才所弹奏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歌词是‘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您的琴弦就断了,没来得及弹出第四句来,但我还记得第四句的词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听到后十分惊喜,大声说:“您果真不是一般的凡俗之人,请下山来见面,我们细细攀谈一番吧!”于是伯牙对手下吩咐说:“咱们把船停得近一些,请那位先生登舟来与我见面。”

这名樵夫进船舱拜见伯牙之前,尽管已经摘下了斗笠、蓑衣,放下了柴刀、尖担,并且将脚上的泥水也蹭干净了,但伯牙看着这样一个粗布衣衫的乡村青年,还是有几分怠慢。

伯牙又见他施礼,落座,不卑不亢,更添几分不快,于是决定考一考他。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既然你说刚才听琴的就是你,那你必定很了解琴的出处。你来说说,这把琴由谁所造?你对它了解多少?”

樵夫回答说:“此琴乃伏羲氏所琢,伏羲氏见到凤凰只吃竹实,饮醴泉,栖息于梧桐之上,就知道梧桐树必定是树中之王。于是,伏羲氏找到一棵高三丈三尺的梧桐树,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为了天、地、人三截。“伏羲氏发现,最上一段的梧桐木声音太过轻灵,最下面一段的梧桐木声音又太过混浊。只有中间的那段梧桐木,清浊相济,轻重相兼。“于是伏羲氏将这段木头在流水中浸泡了七十二天后,又选了良时吉日让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因为这种乐器声音美妙好似瑶池的仙乐,因此命名为瑶琴。”瑶琴按周天三百六十度,共长三尺六寸一分,前阔八寸,后阔四寸,厚二寸。瑶琴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其中,金徽按照十二个月份分为十二个,还有个按闰月设立的中徽。瑶琴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来因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凭吊自己的孩子伯邑考时满心忧伤,就为瑶琴添弦一根,因为其音清幽哀怨,就叫做文弦。“在后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因为其音激烈发扬,就叫做武弦。“瑶琴先是有宫、商、角、徵、羽五弦,后来加了两弦,因此称为文武七弦琴。“瑶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六忌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弹里,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八绝指的是,清奇幽雅,悲壮悠长。将瑶琴抚到尽美尽善之时,就算猛虎听见也会停止咆哮,啼声哀怨的猿声也会啼住,这就是清雅之乐的迷人之处啊。”

伯牙见樵夫对答如流,又问他说:“古人说,孔仲尼曾经在室中弹奏瑶琴,正巧颜回外出归来,听出孔仲尼的琴声幽沉,有贪杀之意,因此心存疑惑询问孔仲尼。孔仲尼回答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一只猫在捉老鼠,心里着急,怕它捉不住,因此这贪杀之意就流露了出来。’由此可见,即使是圣人的微妙心思,瑶琴也能表露出来。那么如果我抚琴时心中有所思念的话,您能听出来吗?”

樵夫回答说:“《毛诗》里曾经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先请您弹奏一首让我听听看。”

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开始抚琴,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索性叫来童子重添炉火,再爇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结为兄弟。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两人誓言要以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伯牙在兴奋之中邀请子期同行,子期推辞说:“并非是我不想与您同行,只是我家中尚有父母。《论语》有说,‘父母在,不远游。’,恐怕我不能去了。”

伯牙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说:“贤弟真是位至诚君子。算了,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昨夜是中秋节,此刻天明,是八月十六了。贤弟,明年我还是会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份,就是爽信,不为君子。”

子期听后笑着说:“既然这样,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恭候,不敢有误。天色已经亮了,恐怕我要离开了。”

说完,子期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两人洒泪而别。

光阴迅速,转眼又是一年。伯牙心怀子期,想着中秋节近,就告假还乡。八月十五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就吩咐船头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

夜色清明,船舱内有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山色苍茫,明月的光辉之下,万顷茫然,水色亮如白昼。但是寂静的夜色之中,伯牙却始终寻不到子期的身影。

伯牙等了一会,想道:“如今江边来往的船只这么多,我这次所驾的早已不是去年之船了,子期必定是因为认不出我的船才迟迟没有现身。不如我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子期要是听见了,必定会找到我的。”

于是,伯牙命童子焚香设座,取来瑶琴,调弦转轸。瑶琴音律的商弦之中,饱含哀怨之声。伯牙一边弹奏着瑶琴一边吟唱着:

商弦哀声凄切,我的贤弟必是家中有祸事啊。去年他曾说家中父母年事已高,只怕是出了什么意外。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信于亲,所以不来。来日天明,我要亲自上崖寻访探望。

伯牙一夜未眠,第二天带着随从走到山谷之中,路遇一位老者,就对他打听钟子期的住所。

老人听到他的话后放声大哭起来,说到:“子期是我的儿子啊!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上了晋国上大夫伯牙先生。他们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时,伯牙大人赠了我儿子黄金两笏,我儿子日日辛勤,早上采樵负重,夜晚归家就买书攻读,由于心力耗费染了疾病,已亡故了。”

伯牙一听,泪如涌泉,说道:“我昨夜泊舟,还以为子期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说完,伯牙请子期的父亲带自己去子期的坟墓那里祭拜一番。

伯牙的到来惊动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的黎民百姓,不论行的住的,远的近的,听说有位朝中大臣来祭拜钟子期,都涌来观看。

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琴声一出,那些围观的人都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钟子期父亲说:“老伯,下官抚琴是凭吊令郎,众人为何而笑?”

钟子期的父亲无奈地回答说:“乡野之人不懂音律,听到琴声以为是取乐用的,因此大笑。”

伯牙感慨万千,一边抚琴一边唱道: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吟唱完,伯牙从衣间取出压衣刀割断了瑶琴的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瑶琴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子期的父亲和书童都很惊讶,问道:“先生为何摔碎如此珍贵的瑶琴?”

伯牙泪流满面地说:“子期已逝,故人已去,他不在了,我的琴声又有谁能懂呢?世间寻常朋友常能得到,但能寻觅到真正的知己岂是什么易事!”后人用诗词形容伯牙的话时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知识点滴后人为纪念伯牙和子期这一对挚友,建了汉阳龟山琴台,又名伯牙台。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的月湖东畔,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古琴台建筑群,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我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代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两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气势磅礴的山河颂歌

《高山流水》是古琴曲。据《神奇秘谱》所记载《流水》的解题: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后来流传的《流水》多为清代琴家张孔山所传。它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流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有淙淙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用真挚的感情,热情地歌颂了壮丽的山川。《高山流水》全曲共9个小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全曲的引子由缓慢的速度以散音奏出。这个引子音乐气氛静穆,接着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

整个“起部”曲调节奏明朗,情绪活泼轻快,清澈的泛音犹如“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抒发了在深山茂林息心静听流水淙淙时的愉悦心情。

承: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细流。

这一部分用实音演奏,音乐进一步展开。音乐写情多于写实,“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转:用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等手法,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高山流水的“转部”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在前面一部分中,旋律出现大幅度的上、下滑音,犹见“激流中之洄澜,飞溅之浪花”。

后一部分连续运用“拂”、“滋”等复杂的演奏技巧,“盖右手滚拂略无停机,而左手实音动宕其中,或往或来无窒碍,缓急轻重之间最难取音”。

这些演奏技巧使得乐曲形象地描绘出流水“极沸腾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使听众似“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只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一连串的在高音区先降后升的泛音群过后,江水已不是那样的汹涌澎湃,而是“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变化中再现了“承”、“转”部分音调,并引进了一些新的音乐材料,它在速度和力度方面比前面快而强,因而音乐比以前更为激动。

曲子中还用泛音演奏节奏欢畅的短小乐句,从属音到主音终结全曲。人们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心旷神怡。《高山流水》全曲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是一曲对壮丽河山的颂歌。知识点滴古琴在唐代,尤其是盛唐之时,造型肥而浑圆。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厘米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

不同派别演绎各自特色

《高山流水》为古筝曲的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3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是3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山东古筝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手法。山东筝曲富有刚劲、优美、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恰似山东人淳朴憨厚,热情爽朗,粗犷豪放的性格。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

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

因此,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菏泽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出过不少民间说唱和戏曲,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

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标题性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没有很大差异。聊城地区的古筝传人和古曲数量较少,它的传统筝曲主要是聊城地区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传下来的。由于聊城地区的传统筝曲未能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流传,它的历史、传谱等尚待进一步整理、发掘,因此人们对于“山东筝”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菏泽地区的古筝。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8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68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

山东筝曲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个侧面的音乐形象,比如《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4首小曲就是作为连缀演奏的套曲。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和《叠断桥》。

曹植有诗道:“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生动地刻画出了当时古筝艺术盛行的景况。山东筝曲根据地方说唱、民间小调改变乐曲,它结构精炼简洁,节奏富于变化,旋律优美柔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并运用简洁有效的手法,使作品在民间风味中散发出时代气息。

山东筝过去一般都习惯用的是15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被誉为“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在演奏《高山流水》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河南筝派主要流传于河南境内,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清末民初,有人将鼓子曲中易于传唱的小曲、杂调作为民间歌舞踩高跷的曲子,名为“小调曲”,也就是河南曲剧的前身。

小调曲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但在清代以后渐渐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并有新的发展,为有别于“小调曲”,而称新曲种为“大调曲子”或“南阳大调曲子”,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传统的河南筝曲正是主要来源于这“河南大调曲子”。“河南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从明代中叶至清代乾隆年间流行在开封的小曲为基础逐渐演化而来的,后流传于洛阳、南阳等地。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古筝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叠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300余板的大曲牌。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像。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形式出现。

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表达有幸与知音相会的意思,并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将这首板头曲改名为《高山流水》。

除了这些,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板头曲,也正是通常被人们称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的,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逐渐形的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

后来的小调曲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

河南筝曲在风格上以浑厚纯朴见长,明朗粗犷,泼辣高亢,富有地方韵味。演奏上要求运指有力,滑音鲜明,按音准确。

有一首《掐筝诗》形象地概括了河南筝派独特的演奏技法:

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

被称为“中州古调”或“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讲究“以韵补声”。所谓的“以韵补声”,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地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做大幅度的揉颤,让音乐表现得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这样的技巧被称为“游摇”。

河南筝派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都不刻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是以浑厚淳朴的风格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在西晋初年文学家傅玄所著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浙江筝派所使用的浙江筝也叫“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就已经传入建康,也就是后来的南京了。到了唐代的时候,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

浙江筝曲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

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四点”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都不如浙江筝派用得突出。浙江筝派明显地将“四点”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经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后来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浙江筝曲和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在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比较多地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浙江筝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古曲,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如《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凡十三套,无一不能”。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较丰富,例如双手抓筝的技巧。

浙江筝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杭滩”为源,因此曲目的板数早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曲发展到复杂的乐曲结构。在演奏风格上,浙江筝派一般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高山流水》这一名曲,虽然各地都流传很广,但其最早的流传地正是浙江一带。因此,《高山流水》也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又流传着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

浙江筝派演绎出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要跨3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的中部,右手要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但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4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也有称《高山流水》的。知识点滴我国把传统的筝乐大致分成南北两派,细分的话就有八大派。除了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以外,其余的5个筝派也都各有特色。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因此第一派陕西筝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促,激越中有抒情。第二派潮州筝则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第三派客家筝也是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的传统音乐之一。第四派福建筝也称为闽南筝,与河南板头的“中州古乐”很相似。第五派蒙古筝也叫雅托葛,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也都与传统古筝不同。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尚无定论,资料可追溯至唐代白居易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此曲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一代霸王项羽血洒乌江

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

刘邦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亲率自军主力30万于刘邦本部军20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10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是,楚军处于绝对劣势,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而且,项羽孤军10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农历十二月的大冬天,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着夏秋装,寒冷饥饿,士气溃散。并且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地,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就算突围出去,楚军离江东家乡距离遥远,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韩信30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合兵一股,向盘踞于垓下困守的10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