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探索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5:02:22

点击下载

作者:四川省银行业协会编

出版社: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银行业探索与实践

银行业探索与实践试读:

前言

近两年来,四川银行业在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指引下,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稳步推进银行业改革和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过去的两年是四川银行业历史上的最佳发展时期,资产质量持续优化,盈利水平大幅提高,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监管的有效性持续增强;二是服务经济实体的措施落在实处,新型银行产品不断涌现;三是银行风险内控能力有序提升;四是诚信经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川银行业在近两年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银行业务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研、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涌现了不少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银行业探索与实践——四川银行业从业人员辅助教材之一》(以下简称《银行业探索与实践》)汇集了2012年以来四川银行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科学性。有的文稿对各项业务活动的趋势和规律建立了数理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科学可信。二是操作性。有的文稿利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所研究的业务领域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描述,对策、建议落地较好。三是借鉴性。有的文稿对本单位开展业务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归纳、演绎,系统性地分析业务的流程、优势和不足,对它行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入选《银行业探索与实践》一书的文稿基本涵盖了目前四川银行业所开展的业务活动,也包括了银行业改革转型、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等热点问题,还总结了银行业内部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成果。我相信,该书对四川银行业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银行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研究银行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首先是在四川银行业内部营造学习业务、钻研业务的氛围;其次是集中行业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导从业人员在从事银行业务活动时,不断总结经验,思考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四川银行业内部营造素质营销、专业营销、知识营销的氛围,在四川银行业从业人员中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研究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上展示银行业的精神风貌,将银行业的行业优势转为素质优势。

纵观未来,金融业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四改并举”的新形势,银行经营环境愈发具有挑战性。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信贷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兴起等,正在改变着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环境,银行业转型迫在眉睫。面对新的挑战,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理性银行必然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斯大林说过,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希望四川省银行业协会继续推进《银行业探索与实践》的收集整理工作,相信四川银行业将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成果供银行业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士学习、分享,使《银行业探索与实践》成为向社会展示四川银行业研究成果和精神风貌的新平台!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2015年7月

01.关于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几点认识

王筠权

内容提要:10年来,四川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趋好,为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成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成为中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在向纵深推进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定位,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重点。一、“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提法好

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做出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成都国家级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此前多年,四川一直的提法是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现在加上“重要”二字,既继承了以前的基本思路,又展示了友邻周边的胸怀。目前,西部多个城市,包括重庆、西安、贵阳都提出建设金融中心,四川省委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提法明确为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定位更明确,包容性更强,更能得到西部各省(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二、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主体是市场

经济决定金融。把四川尤其是成都的实体经济建设好,是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最重要、最核心的前提。而把实体经济建设好的科学准确定义则是把四川的现代经济建设好。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国有经济,讲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做起,针对阻碍发展的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努力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通过运用市场手段和差别化政策,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能够公平竞争,更大程度上激发全社会各个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让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竞争让供求关系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企业产能、实现优胜劣汰,让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主要通过市场方式来消化吸收;通过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推动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并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我省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培育壮大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七大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培养更多有行业号召力和规模优势的本土大企业、大集团。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也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大力推动,通过市场环境、诚信环境、政务环境、信息环境建设以及医疗、教育优势,依靠金融产业集群自身产生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经济效应,使得集群内信息与资源的传递更加快捷便利,资源共享更加广泛,经营成本更加经济,分工协作更加专业,创新动力更加充沛,从而实现更加科学快速的发展,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资源,加速信息聚集。三、做强做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由于具有先天的本土优势和地方特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其数量与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和保险机构稳步发展,但发展质量和经营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为重点,继续做强做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贯彻落实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切入点,系统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按照“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思路,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确保改革质量。要继续积极培植产品对路、服务城乡的本土保险法人机构,力争做强做大几家证券期货法人机构,在全国打造证券期货业的“四川品牌”,扩大四川金融的辐射能力。此外,还要抢抓先机,进一步推动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吸引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法人机构,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四、建设品牌硬、实力强的本土金融中介机构

目前,四川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在中西部已经确立了优势地位,但金融业是一个链条,具有很大的杠杆性,还有互通互联的因素,要让整个金融业链条里面所有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中介机构的角色非常重要。现在四川的品牌性融资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与东部省份相比还很缺乏,没有评价能力突出、市场影响力受到业界公认的评级机构,企业股权交易中心的作用也尚未真正有效发挥,这是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薄弱环节。要通过鼓励引进资金、人才和管理模式,引导中介机构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实力强、信誉好、层次高的担保、评级、审计、律师服务等中介机构。同时,要把中介机构发展纳入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快区域中心城市中介机构发展,构建具有四川产业特色的中介服务产业链,切实发挥中介服务在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互联互通作用。五、强化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必须要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工作。金融创新对于提升金融市场运作效率,提高金融资源利用和配置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银行、证券、保险产品的优势。四川在人口及人才资源、通信、物流、商业等方面在中西部城市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科技、教育相对发达,人才集聚,这为把成都打造成重要的金融创新中心创造了条件。在金融创新的着力点上,要充分利用和结合四川的经济特点和自然禀赋,找准发展方向,要围绕四川的航空航天、电子科技、川酒川茶、天然气化工产业、川菜上下游产业、医疗健康服务、软件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通过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释放发展活力。六、持续加强对内对外开放与合作

要提升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就必须以非常包容和非常开放的态度,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要强化四川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战略定位,继续加强与西部省(市)的经济、金融合作,持续推动与重庆、陕西、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市、区)的经济、金融往来,共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特别要重视发展成渝同城化服务,使成都在信息服务、数据处理和应用、交通、资金融通等方面成为资源汇聚和流动的中心,让西部省(市、区)认识到四川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对于推进整个西部大开发和各省(市、区)共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适应金融对外开放新形势,积极争取设立西部内陆自由贸易区,充分利用四川全域开放和成都72小时免签等诸多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的外资、港资、台资金融机构来川发展,从而聚集全球化的金融理念、金融人才和金融产品,推动四川金融服务转型升级,并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七、切实加强法治和诚信环境建设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法治和诚信环境建设既是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基础,起着凝聚人心、吸纳外援、招商引资、聚集人气和财气、推动发展的关键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要继续发挥信用建设的表率作用,带头严格依法办事,带头培养诚信文化,营造诚信环境,深入推进法治和诚信环境建设,为金融市场的各类参与者特别是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和诚信环境,为金融市场稳健持续运行提供持续动力。这样,不管是国外还是省外的机构、企业、人才和资源都愿意聚集到四川来,使四川真正成为“财富”汇聚之地。八、凝聚力量,强化省、市、县共建

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不仅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工作;不仅是成都市的工作,更要凝聚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党政、社会各界和8900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48万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的纵深资源,以及各方面改革发展的成果,并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这是四川比西部其他省(市、区)具有的明显优势。通过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调动全省各地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好各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做优做强,把证券、保险业务发展好,把金融政务环境建设好。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持续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改革良性互动,我们就能够实现建设以成都为主要载体的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本文曾在四川银监局《监管工作信息》2014年第15期发表,编入本书时有修改)(作者单位:四川银监局)

02.运用大数据理念构建银行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冯文军 蒋汶芯

内容提要:财务信息管理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基础性管理活动,在目前大数据处理火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挖掘数据背后的因素将财务信息从分散、凌乱、逻辑关系不强变成集成性高、因果关系明晰的决策信息,如何将财务信息由“养在深闺”的专业性较强的信息转换成各级经营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易懂的经营决策信息源,成为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利器。本文应用大数据管理相关理论,浅谈如何通过提升财务信息价值有效促进中国银行实现“做最好的银行”的目标。

财务信息管理是银行重要的基础性管理活动,它通过对财务信息的编制、分析和发布,将银行一定时期的经营管理信息提供给相关的利益主体,以便他们进行决策时参考。它的使用者包括外部投资者、外部潜在投资者、监管部门以及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前三类人员所需的财务信息的提供,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一级分行及其以下基层分支机构内部财务信息的运用进行探讨。做好数据的挖掘,帮助他们找出数据背后的因素,将原来较为分散、凌乱的数据转化为集成、因果关系较强的信息,将专业性很强的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信息,使财务信息由“养在深闺”变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利器。一、目前财务信息的价值没能充分体现

银行财务信息是由一系列数据表现出来的经营管理信息,是银行重要的无形资产。从形式上看,可以区分为财务数据(即未加工的零散的财务信息,是一种初级产品)和财务信息,只有在对它们进行加工挖掘后才能成为银行的资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财务信息的内在价值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一)财务信息获取难度大

一是信息来源分散。目前中国银行各经营机构财务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报告系统、核心银行系统、PA系统等多个渠道,它们从不同角度提供各经营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等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如要了解某机构的全面信息,必须从不同的系统提取数据。

二是财务信息主要采用表格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各级管理者通过邮件或纸质提供。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存在信息保存不系统和不连贯等情况,尤其是在进行前后期数据对比、不同机构对比时,需要管理者或财务人员根据需要进行重新加工处理。(二)财务信息挖掘不充分

一是在信息的挖掘上更多地采用对比分析,如与上期比较、与预算比较,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同比增幅或预算完成率,对于完成得好与差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挖掘,或挖掘力度和深度不够,没有分析出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二是财务信息对业务的前瞻性指导不充分,尤其是在多重约束条件下的经营决策方面。银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基层人员在叙做业务时面临更多的约束条件。应通过算账找出业务发展的优选方案,如对成本较高的核心存款是否叙做、季末月份贷款是否投放等。(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素质不高

财务信息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反映,要求信息提供者必须对银行业务有较为全面的掌握,才能分析出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提出适当的经营建议。但目前基层机构尤其是二级分行以下机构财务人员结构老化、配备不齐,由于其自身素质等原因,使其所提供的信息在质量和时效性上不能满足管理决策需要。

基层机构管理人员是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对财务信息的运用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中的部分人员财务知识较缺乏,存在对本机构财务信息“不知其然”或“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财务信息难以成为他们拓展业务和加强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二、大数据运用能提升财务信息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银行每日产生和存储的数据量正在迅速增长,以数据记录、核算为主的财务工作面临严峻的大数据处理问题。“大数据”不单单是一种财务管理的方法,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技术,只有基于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才能为银行带来增值价值。

对于“大数据”(Big Data),研究机构Gartner曾经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丰富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为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信息的“增值”。

大数据下的财务信息管理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领域,原本不属于传统财务范畴的数据进入财务管理视野,向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延伸和渗透。大数据时代,以交易、业务记录、核算、预测为主的传统财务信息工作有可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很多之前在信息收集、储存和分析上有难度的工作,如预算管理等,将不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财务管理在寻找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改进管理流程、节省成本等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大数据的提出,让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多种分析报表,通过建模预测未来数据,利用大数据解决过去看来很棘手的问题,用科学数据代替直观感受,取得更为优化的效率,最终实现各项财务指标改善,利润持续增长。中国银行的财务管理部门不应该仅限于提供月末常规报告,或者仅限于成为账务报销处理部门,而是应该利用好财务管理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数据,甚至结合业务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及挖掘,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加工,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利润表现,切实强化内生动力机制,做到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

大数据有助于减轻工作量。大数据可以让财务人员从编制报表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业务理解、数据管理、建模能力提高以及探索挖掘能力提升上面,从而增强数据服务能力,从被动提供数据服务到主动提供解决方案,损益与客户、业务数据相互勾连,能更好地实现算账经营,避免决策偏差。这让财务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决策中饰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进而促使我行又好又快发展。

大数据增强了银行管理洞察力。大财务由于大数据的技术支持,可以在银行决策时用数据挖掘技术掌握很多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降低常见的错误,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使政策传导更加有效。同时,增强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能力,能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三、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设想

构建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是大数据模式下有效提升财务信息价值的方法之一,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大数据管理理念,可以切实解决目前财务信息在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中运用不充分的问题。(一)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报表发布

由于监管部门、内部各级经营管理者需求,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编制大量的报表及报告。由于报表是人为编制的,难免出现财务人员自身疏忽大意,直接导致了报表的错误,影响了报表质量,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建立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多个系统中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整合,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告诉美国驻华大使,他更喜欢通过三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的经济动向: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以挤掉统计数字的水分。这种方式被国内外媒体称为“克强指数”。这种决策者不再依赖某个单一表面数据,而是通过研究多个内在相关数据,从而更好地把握发展走向的方式,值得各级管理者借鉴。在大数据平台搭建后,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根据自身需求,选定数据项目,实现多个日期间数据对比,实现多种不相关项目数据查询,满足不同经营管理者的个性化数据需求。(二)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全面预算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一种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对财务结果及未来经济活动发展方向进行全面、充分的筹划和预测,并对整个过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战略目标,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

对于财务管理而言,全面预算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全面预算管理能否顺利执行,在于预算的精确性。以利润编制为例,财务管理人员不但需要对应付职工薪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折旧摊销、各项税费有一个全盘的考虑,还要对当年存贷款发展、中间业务收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计,同时还要兼顾利润与费用的关系,即是否满足监管或政策需要。而在执行过程中,获取数据往往有较大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各级管理人员,导致在市场上反应迟缓,错失先机。

在预算的编制上,大数据可以通过历史数据信息,建立模型测算下一年各项数据的可能范围,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同时,建立大数据平台后,二级分行以上的单位均根据参考数据以及自身判断自行编制预算,数据向上累计,形成全行预算,可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为感觉的偏差。

在预算执行情况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发布。通过自上而下发布的数据,形成全行一盘棋的模式。发布数据及时有效,采用周报甚至日报,随时清晰了解各机构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的表现,帮助各级管理者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决策修正和改善。(三)利用大数据平台,助推绩效考核提升

绩效考核是上级行向下级机构传导经营管理导向的工具,下级机构通过研究绩效考核办法,可以从中了解和掌握上级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年度工作重点和下一步的经营管理方向。财务信息运用平台建设要以绩效考核为核心,通过建立模型、分析结果、提供改善方案等形式提升财务信息的指导性。

使用推演功能,通过What if假设分析,建立各指标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得分测算模型,定期发布考核测算结果,引导各机构关注绩效表现。在绩效考核办法确定后,可在月初进行数据加工,测算并发布相关考核指标的得分结果,如得分情况、得分率情况、与上期得分比较的增减情况。

对影响绩效考核指标的因素进行分析。考核得分仅仅是数据上的表现,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多,需要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去挖掘出这些因素,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如对利息收入和支出要分解成业务量的变化、平均利率的变化;还可采用对比分析法,如存款量大体一致的经营机构却在经营效益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比去分析存款结构的差异,如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定期存款的期限结构等。(四)借助大数据平台,积极发挥数据的作用

大数据对于决策具有较大意义。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存贷款、中间业务进行穿透分析,通过对比银行的实际数据和预算数据,为当年的经营管理设计较为符合实际的发展管理方案,实现贷款资源的优化分配,促进获取利润最大化。

大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数据提供或是利润解决方案方面,它更多的是改变决策者思维。大数据提供全部数据,而不需要随机样本;大数据只要关联关系,不要因果关系。银行决策者通过大数据的相关分析,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直接做出决策,而不需要银行业务特性的因果分析。

大数据可以通过建立模型,为银行节约成本。如,大数据可根据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我行当地网点数量及布局、客户状况等因素判断网点或离行式ATM选址是否合理,减少产生低效网点的概率,节约建设成本,从而节约费用。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点尾箱备钞量,对不同网点、不同节假日采取差异化库限管理,减少尾箱备付资金,降低银行成本,等等。

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可以建立各种较为科学的收益率曲线,重新使用全额FTP的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对各种产品进行精确的收益测定,方便各机构外出营销收益测算,有利于推进全行算账经营。同时,在经济资本运用上,可以细分至最小产品层级,使得在业务叙做的同时充分考虑收益与资本占用的关系,提高RAROC(风险调整资产收益)表现,做到资本节约型发展。参考文献

[1]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M].周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大数据催生财务变革[J].中国总会计师,2014(1):55-58.(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

03.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傅宁佳

内容提要: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稳定与否对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是正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保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概念界定及判断方法,然后根据我国1985—2014年间的经济金融数据,结合数据分析法和时间分析法对我国银行体系在这些年份的稳定性进行了判断,接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解释变量分为三组: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变量和其他变量,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增长率、M2与外汇储备之比、每元资本产出的实际GDP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均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金融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例如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银行业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等。这些金融危机的破坏力之强、影响之大,给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人们开始意识到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一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少学者也开始对银行业的稳定性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我国是正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有其本身的制度性特点,因此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正确认识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从预防和化解银行风险入手,保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国内外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判断

国外学者Diamond和Dybvig(1983)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微观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银行体系之所以会产生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存款者的流动性要求不确定,以及银行的资产比负债缺乏流动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也对政府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提出了需求。Patrick Honohan(1997)研究了24个国家的样本,对其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贷款比率、外债、信贷增长率以及政府从银行借款的比率均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Asli DEMIRGüç-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1998)在研究银行体系危机的决定性因素时选取了三组控制变量,采用多元Logit模型对45个国家(不包括经济转轨国家)在1980—1994年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银行体系的危机是由宏观经济因素、国内金融状况和外部冲击三方面的合力造成的。他们在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银行体系的危机与过快的金融自由化有关。Kaminsky和Reinhart(1999)认为,许多发生了货币危机的国家,在其外汇市场遭到冲击时,也会发生程度相当的国内银行危机。Beck、DEMIRGüç-Kunt和Levine(2004)研究了银行集中化、银行法规和国家制度对发生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影响。他们发现,银行业危机不太可能会发生在集中化程度较低、银行竞争和经营限制较少即国家鼓励竞争的银行体系当中。因此,没有证据表明激烈的竞争会破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极少出现银行破产倒闭的事件,而且近年来国有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国内金融机构在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控制风险等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未来不会出现银行危机。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稳定与否对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现阶段物价普遍上涨,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银监会自2003年成立以后才开始按季公布不良贷款的相关数据,而此前的不良贷款数据则散见于国内外学者或机构的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中,或是监管当局直接、间接发布的研究报告以及相关领导人的讲话稿中。但是由于学者或机构的研究方法各异,所以其估计出来的不良贷款数据间的差异较大,因而笔者认为DEMIRGüç-Kunt和Detragiache提出的不良资产率,不适合作为判断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主要指标,但可作为参考指标。

目前,对我国的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判断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在金融脆弱性度量中包含对银行稳定性的度量。如在伍志文(2002)的研究中,将18个指标分成金融市场子系统、银行系统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和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四个部分,再根据一定的临界值,加权计算金融脆弱性指数。另一种则基于宏观经济指标来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直接判断,如韩俊(2000)从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通货膨胀率以及投资和消费的周期性波动三个方面来判断银行体系是否稳定。

本文采用文献法、计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在界定银行稳定概念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在判定我国银行体系不稳定年份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对选取的指标采取定量分析,又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在研究不稳定性的影响因子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量化分析,找出对稳定性有显著影响的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获得的困难,本文在韩俊研究的基础上,选择1985—2013年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通货膨胀率、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来判断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同时采用Kaminsky和Reinhart与DEMIRGüç-Kunt和Detragiache的判断分析方法,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践改革发展进程,判断银行业稳定或不稳定的年份。将两种结果对比,以后者弥补前者数据上的缺陷,从而得出判断结论。三、我国银行体系的实证分析(一)选择解释变量

DEMIRGüç-Kunt和Detragiache在1998年的一项研究中,使用多元逻辑斯特模型对65个国家系统性银行危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选取如下经济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表1 Demirgüç-Kunt和Detragiache的解释变量选择

资料来源:ASLI DEMIRGüç-KUNT,ENRICA DETRAGIACHE.The Determinates of Banking Crises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R].IMF Staff Paper,Volume 45,NO.1,March 1998,Pages 81-109.

本文在这些解释变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选择了三组变量,即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变量和其他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世界银行网站和《国际金融统计》(IFS)。根据研究需要,对当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了相关处理。其中,在计算实际GDP的增长率(GDPR)和GDP平减指数变化率(INFR)时,分别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和1978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得到,以排除价格水平因素对模型的影响。此外,为了便于计算,所有描述增长率或者变化率的解释变量均在其原本基础上扩大了100倍。(三)建立模型

由于银行的危机是否发生是一个二分类因变量,最好使用非线性函数对其分析,而最常用的函数是logistic分布。因此,针对银行体系危机的计量分析,本文选取的模型是logistic回归模型。将银行体系稳定性作为虚拟变量,稳定的年份取值为“0”,不稳定的年份取值为“1”。

运用SPSS软件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以wald统计量作为变量进入或者剔除的依据,采用向后步进的方法逐步筛选,进入概率为0.05,删除概率为0.10,经过九个步骤的运算之后,得到以下结果,其中各变量的标准差和显著性如表2所示:表2 模型中解释变量的标准差和显著性

进入模型的七个自变量的p值<0.1,表明在90%的置信度下,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增长率、M2与外汇储备之比、每元资本产出的实际GDP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均与银行的不稳定性显著相关。(四)模型检验

1.模型的优度检验

模型汇总和Hosmer -Lemeshow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 模型汇总和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

从模型整体来看,调整R方为0.132,考虑到实际情况,认为拟合程度良好。从模型的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看,P=0.498,因而不能拒绝对于模型拟合数据很好的假设。Nagelkerke统计量为0.703,表明模型解释了被解释变量70%的变动。

2.相关性和共线性分析

将进入模型的七个解释变量进行共线性判断和相关性检验,得出结果如表4所示:表4 变量的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结果

由于这几个解释变量的容差(Tolerance)均大于0.202,均超过了学者陈希孺提出的0.1的标准,方差膨胀因子(VIF)均远远小于学者陈希孺和王松桂提出的10的标准,因此认为这几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可以作为描述银行稳定性的显著性解释变量。

从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增长率、M2与外汇储备之比、每元资本产出的实际GDP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这七个解释变量的偏相关来看,对模型的偏贡献大小依次为: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M2与外汇储备之比>;每元资本产出的实际GDP。四、实证结果分析(一)进入方程的变量分析

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增长率、M2与外汇储备之比、每元资本产出的实际GDP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显著性影响。

由于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发生比Odds =(危机发生频数)/(危机不发生频数),发生比率Oddsratio= [发生概率/(1-发生概率)],因此本文的模型按事件发生比的形式可以改写为:

1.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

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性,表明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增加会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也与实际的经济情况相符。消费的过热往往会出现经济的过热,企业纷纷扩张生产,银行放松贷款,出现泡沫经济,而这恰好又给银行埋下了不良贷款的隐患,增加了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2.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

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负相关性,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在维持银行体系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银行体系的稳定,政府不惜财政赤字来达到这一目的。危机越严重,政府采取的救助措施就越快越严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银行发生危机时,政府要尽快地使银行恢复正常的经营活动,就需要更大的财力支持,这是一种全面的紧急救助而不单是针对局部的有选择性的干预。

尽管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政府过度的财政支出恶化导致了债务危机从而触发金融危机引致银行破产倒闭,但是我国目前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仍在世界公认的安全线以内,而且国债负债率也未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不会引发全局性的金融不稳定。相反,我国的财政赤字会减弱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忽视它对银行体系的危害。历史上早有教训,财政赤字过大将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引发银行挤兑。

3.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性,说明实际利率越大银行的不稳定性就越强。商业银行以存贷款的利息差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之一,实际存款利率的上升,自然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性,从而影响其稳健经营,出现危机。反之,实际利率下降,企业就会增加银行贷款,扩大投资规模,而银行融资成本下降,会放宽贷款条件,社会的总产出增加,经济增长,这为银行的经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体系的稳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常常会出现较高的实际利率,因此实际利率也被认为是金融自由化的表现之一。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这一结论对于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时的决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但可能同时也会带来实际利率的急剧上升。由于过高的实际利率会增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所以政府在设计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方案时,还应附带一个对国内银行体系影响的评估,以防万一。如果银行体系已经出现了危机,那么政府在决策时就应当仔细衡量治理通货膨胀所能带来的好处和引发银行危机可能带来的成本。

4.居民储蓄增长率

居民储蓄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负相关性,这表明居民的储蓄越多,银行体系越稳定。各项存款是支撑商业银行资产运作的极为重要的来源,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的资产负债表,“居民储蓄存款”这一项为287211.93亿元,占总负债的40.78%,可以看出居民储蓄存款在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旦发生存款流失,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和对存款的依赖,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根据模型的结果,这一解释变量对模型的偏贡献也是最大的。

5.M2与外汇储备之比

M2与外汇储备之比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性。在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国家中,资本突然外逃可能导致银行系统性问题的出现。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这是一种钉住单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少对该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有非常大的影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均与外汇储备的耗尽有关。

6.每元资本产出的实际GDP

每元资本产出的实际GDP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负相关性,表明资本利用效率越高,则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越低。若资本的利用效率高,那么企业投入生产、流通领域的资金周转速度就快,企业偿债能力增强,从银行借贷来的资金形成不良贷款的概率相应降低,银行的稳定性增加。因此,提高我国的资本利用效率对稳定银行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7.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

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呈负相关性,说明对外资利用的增加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采取激励政策,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外资的流入会带来经济的繁荣,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银行贷款,社会产出增加,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促进作用。(二)未进入方程的变量分析

1.宏观经济变量

在宏观经济变量中,未进入模型的有实际GDP的增长率、投资增长率、GDP平减指数变化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率。在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年份里,这几个变量都大致处于波峰或者波谷,个别年份例外。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可能由经济衰退引起,也可能由经济过热引起,但许多实体经济变量值在衰退期和繁荣期却截然相反。这部分宏观经济变量未进入方程,可能与模型设定有关,也有可能是由于这些变量值在经济衰退或者繁荣时期的表现不一,导致软件在筛选变量时将其剔除。虽然这部分宏观变量没有进入最终模型,但其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金融变量

按常理来说,未进入模型的金融变量即信贷增长率和流动性储备,应该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最终模型里没有表现出这一点。这可能是由于近20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背后又有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使人们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信贷增长等指标重视度不够,银行是否发生危机也不完全取决于这些指标。但事实上,流动性作为银行经营活动的“三性原则”之一,和银行的稳定经营有相当大的关系,而信贷的过快增长也极易带来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引发银行体系的危机。

3.其他变量

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是未进入最后模型的其他变量。在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年份,这两个变量也处于低谷附近或者高峰附近。出口不振和进口减少往往暗示着国内的经济环境不好,这不利于银行体系经营活动的稳定性。进出口增长率对我国的银行体系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较小,我国的银行体系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要大些。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进出口的变化对银行的稳健经营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三)模型评价

本文的模型只是一种尝试,虽然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显著,从Hosmer-Lemeshow检验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也不低,一些直接反映宏观经济状况或者银行流动性的指标却并未进入模型,模型自身仍然存在着缺陷。①样本数据不足。logistic模型使用的是最大似然估计,如果样本规模小于100,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的话,估计风险就会较大。②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较粗略。本模型主要着眼于会破坏银行体系结构的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上,但法律法规完善程度、银行产权结构、投资环境、存款保险、谨慎监管等制度性变量,都可能会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却没有被引入回归方程。同时由于数据的缺乏,判断我国银行体系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不良资产比率,也无法带入模型,减弱了模型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说明效果。③数据的获得有出入。虽然原始的数据都来源于各个权威机构,但由于来源不同,统计口径也可能不同,从而会对计量分析的结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④在因变量的确定上有一定主观因素。在判定1985—2014年间我国银行体系是否稳定时,虽然结合了数据分析和时间分析方法,但在判断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可能会对模型的最后结果产生不利影响。五、小结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方法上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一组与银行危机爆发紧密相关的变量,包括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变量和其他变量。这些结论对于认识银行体系的危机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银行危机属于罕见事件(小概率事件),而现有的研究都是以相对少数的几次危机为对象,而且不同的银行危机还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理解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如何受到宏观经济、市场体系、制度变量等的影响时,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实情况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难以用一两个计量模型描述清楚并解释其发生原因,所以对得出的结论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必须在实际经济中得到检验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

虽然本模型所选的解释变量可以传递与银行体系不稳定性有关的大致的经济环境信息,但是不能反映个别银行或某类银行的具体情况,因此就不能及时发现由个别银行的不稳定波及其他银行而导致的整个银行体系动荡不安,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定量研究只可以作为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判断的补充,而不能取代其他判断手段。

此外,要提高回归模型的契合度,就要完善对银行危机的定义。银行危机可能是长期问题暴露的结果,也可能是严重的外部冲击所引起的突发事件。由于这两种情形的发生都源于银行自身的潜在结构性弱点,有相似的表现形式,区分这两种危机有助于明确和完善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我国的银行业问题大多是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引起的,这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项改革相互作用影响的必然产物。201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出现了不良贷款率增长较快、盈利能力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流动性有所降低等问题,这是银行自身的脆弱性表现。虽然它们没有引发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但是如果不能改善这种现状,一旦受到猛烈的外来冲击,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很大的危机压力。参考文献

[1]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87-123.

[2]邹薇.银行体系稳定性——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7,220-225.

[3]张旭.金融深化、经济转轨与银行稳定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14,114-123.

[4]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3-85.

[6]卡尔-约翰·林捷瑞恩,等.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M].潘康,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7]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J].经济科学,2002(3):5-13.

[8]罗建.银行体系不稳定性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27-30.

[9]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7):3-10.

[10]张雪兰、何德旭、李睿.宏观经济波动与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15-29.

[11]张桂霞.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的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7(2):84-87.

[12]刘锡良,董青马.我国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分析——基于银行与政府关系演变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8(9):1-8.

[13]李麟,索彦峰.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09(6):55-63.

[14]胡祖六.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1998(6):13-17.

[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16]GRACIELA L KAMINSKY,CARMEN M REINHART.Financial Cris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Then and Now.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No.2,May 1998:444-448

[17]ASLI DEMIRGüç- KUNT,ENRICA DETRAGIACHE.Monitoring Banking Sector Fragility:A Multivariate Logit Approach.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4,2000:287-307

[18]ASLI DEMIRGüç-KUNT,ENRICA DETRAGIACHE.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ies of Systemic Bank Distress:A Survey[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March2005.

[19]HONOHAN PATRICK.Banking System Failures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Diagnosis and Prediction[R].un -publi she dmanuscript.University College,Dublin,1997.

[20]DOUGLAS W DIAMOND,PHILLIP H DYBVIN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41,June 1983:401-419.

[21]ASLI DEMIRGüç-KUNT,ENRICA DETRAGIACHE.The Determinates of Banking Crises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R].IMF Staff Paper,Volume 45,NO.1,March 1998:81-109.(作者单位:招商银行成都世纪朝阳支行)

04.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电子银行

招商银行成都分行

内容提要:电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依托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公共资源以及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来实现与客户之间联系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是一种虚拟的银行。电子银行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全电子化银行,所有的业务处理都依靠互联网进行;而另一种则是指在传统银行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的互联网,借助互联网技术开拓银行的业务,上网用户可以通过它管理个人的资金,进行购物和投资,同时也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例如柜台服务、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等。无论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电子化银行的电子银行,还是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开拓电子银行业务,都是互联网的发展为银行业提供的一种新环境,将成为21世纪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电子银行带来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和快速进步的时代,银行业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技术和资金,而是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如何使银行业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转变比对信息技术的单纯应用更重要,因为这种转变必然会给传统的银行业带来变化。(一)电子银行的应用会改变传统银行业务的处理方式

业务操作方面,由银行柜员操作转为客户操作;业务处理方面,处理时间由受限制(每天8小时)变为不受限制(每天24小时);服务范围方面,由本行、本地区转为跨行、跨国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客户联系方面,由面对面、一对一的人与人沟通改为通过手机短信或者Email给客户一条反馈信息,告知交易处理的情况,同时以此保持银行与客户的及时联系,避免客户与银行发生不必要的矛盾,了解客户的需要。这种改变无条件促使银行的管理模式产生变化,要求银行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及通信领域的高新技术,把知识和信息作为推动银行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发展动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从中把握市场动向、评估投资风险、预测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及时贯彻执行,以在激烈的现代银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要求银行经营和管理应逐渐脱离传统模式走向新管理经营模式,强化营销观念,注重银行业务创新、拓展,使银行的组织架构以及原来管理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管理传统银行兼营电子银行的管理模式,管理目标也将随着电子银行的产生而逐步进入完善的网络经营管理,重视管理的内涵,追求经营的质量,以效益作为衡量银行经营活动成败的标准,加强功能部门建设,拓展电子科技应用能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推动银行业整体发展,促使市场竞争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竞争,促进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变革。例如,曾经在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富国银行,其50%以上的业务都是通过电子银行和手机银行来实现的,不仅提高了操作的效率和成功率,也为业务的办理节约了成本。(二)促使银行业务走向全球化和多元化

通过电子化和网络化,银行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得以大幅度扩展和加强,各项存款、授信、金融投资以及代理等业务,均可自动进行,突破了时间、地点、方式等传统因素的制约,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全方位银行服务。首先,在资本流动、业务处理和信息资源全球化的趋势下,资金的流出和归集已经跨越了国界,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额资金划转,整个支付和结算的过程也都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同时,依据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大数据的获取、应用和分析,可以为银行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开发相应产品提供有力的数据资源。其次,在业务经营多元化方面,对于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完成交易的双方来说,银行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从整个电子商务网络的发展来看,企业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易,需要通过银行提供支持支付的手段等各种方式来完成。比如,对各种金融业务交易的查询(如账户余额查询、市场行情查询、投资顾问咨询等)、各类电子商贸的支付和结算支持等。这些中间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为银行提供新的利润点,同时也使客户与银行保持密切联系,银行可以随时跟踪客户信息,了解客户的需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