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按摩速学速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6:28:12

点击下载

作者:《家庭生活快易通》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足部按摩速学速查

足部按摩速学速查试读:

第一章 健康始于足下

足部按摩简话

通俗来说,养生是为了祛病健体、延年益寿。如果说睡眠是养生的根本,食补是养生的枝干,那么足部按摩等经络疗法就是养生的叶子。

足部按摩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和足部腧穴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保健、强身的目的。我国的足部按摩保健法从最初的推广到如今的产业化用了十几年时间,现在也由当初的高消费养生保健项目日渐进入普通百姓生活。

足部按摩古已有之,民族医学中关于按摩的记载最多最全面的是《黄帝内经》,里面就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还详细介绍了其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指出,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穴位,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如对涌泉穴的记载就表明它是一个与人体保健密切相关的重要穴位。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家们又发现了人体各器官在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通过进一步研究,甚至能够利用这些反射区预测、诊断和缓解全身疾病。这种方法迅速得到推广和赢得人们的青睐,联合国卫生组织也极为肯定这种疗法,称为“自我疗法”。

现代研究也证实,养生从足部按摩开始,一是可以保证脚的宽松和舒适,二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使无病者得以健身长寿、有病者得以祛病养身,即补“根气”、理“精气”、益“宗气”,功效十分卓著。√足部保健法延续至今,颇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多用于防病强身。

足部按摩的保健作用

调整阴阳平衡

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要符合阴阳平衡的规律,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阴阳的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密切相关。体内各种激素的正常水平是保证机体各器官功能平衡协调的重要因素,通过足部有关分泌腺反射区的按摩,能调整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从而恢复其阴阳平衡状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因此,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反之,按摩刺激足部的穴位也能对相应脏腑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足部按摩能够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起到预防和缓解疾病的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

足部按摩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生理反射,如活跃细胞、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尤其是对脾和淋巴结等反射区的按摩,可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并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激活T、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补脑提神

补脑提神是足部按摩最显著的功效之一。困倦之际,按摩足部大脑、额窦、脑干、垂体等反射区,对脑力劳动者解除疲劳的功效显著。因为按摩足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含氧量、促进代谢、调节心律。所以常按摩心、肾上腺、血压点等反射区,对年老体弱者和心脏病患者可有补脑提神之功效。

增强食欲

不思饮食之时,按摩足部片刻,可顿觉饭甜菜香、胃口大开;常按摩足部的胃、肠、胆、胰、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可健脾助运、增加食欲。另外,腰酸腿软、夜尿频多、阳痿、早泄者常按摩肾上腺、肾、生殖腺、前列腺等反射区,可益肾壮阳、重振雄风。

畅腑通便

足部按摩对体弱多病者有“补不足”的作用,对体壮证实者也有“泻有余”的功效。这是因为足部按摩能调节肝脏功能,加速人体抗病排毒的能力,并能畅腑通便。腑实内热、肠道麻痹或习惯性便秘患者经常按摩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等反射区后,可见肠蠕动明显加强,从而有畅腑便通之效。

活血排毒

有人说,足部在人体血液循环中起的作用相当于“第二心脏”。由此可见,足部的血液循环对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巨大的影响。足部按摩首先改善了肾、输尿管、膀胱等排泄器官反射区的血液循环,使得相应脏器的功能得到改善,淤积在体内的有毒物质就可以从尿液中排出。其次,足部按摩改善了肺和支气管的功能,某些积聚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呼吸功能的加强而排出体外。因此,可以说足部按摩改善了血液循环,促进了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足部按摩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我国的脏腑学说密切结合,对足疗的辨证施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足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中医认为,足与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相连接的。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足部是经络循行最关键的区域之一,经络中有11条经脉或络脉均循行或起始于足部,约70个穴位分布于双足上。因此,足部按摩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起到舒经通络、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正气水平、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对全身各系统疾病产生广泛的改善效果,对老年机体起到防老抗衰的作用。

神经反射学说

人体各器官在足部都有相应的反射区。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协调运动的动态平衡,而神经调节是一种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所以按摩足部的某一个反射区时,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和相对应的部位发生联系,对相应部位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气血循环理论

足部位于人体最低的位置,距离心脏最远,血流速度最慢,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未被利用的无机盐较容易沉积下来。所以当人体器官功能不正常或患病时,由于病理反射的影响,足部末梢循环更为不良,废物更易沉积。足部按摩可以驱除这些沉积物,使血液循环畅通,再通过血液循环将这些废物带到肾脏,最后经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生物全息理论

胚胎学观点认为,在受精卵分化为体细胞的过程中,DNA经历了半保留复制过程,所以体细胞也获得了与受精卵相同的一套基因,它也有发育成一个新机体的潜能。全息学说认为,每个机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人体的双足就是一个全息胚,足部每个反射区与同名的器官都有着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因此,按摩反射区可以协助诊断部分病症。当某个器官有疾病时,就会在同名反射区有所反应。所以,足部按摩可以调节和改善各器官的功能,达到预防和缓解疾病、增强体质的功效。

养生小贴士

足部按摩注意事项

◎饭前30分钟、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进行足部按摩。

◎老年人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小儿皮肤柔嫩、骨骼柔细,因此给他们按摩时均不可用力过度,以免造成损伤,最好用指腹轻揉足部的反射区和穴位。

◎按摩后,多数人会出现一些与平时不同的变化,如胃口变好、大便次数增多、排尿量增加等。这些都属正常现象,无需担心。

◎在按摩大小肠、直肠、肛门等反射区时,直肠至肛门反射区不能顺向按摩,必须从肛门向直肠逆向按摩,以免产生脱肛现象。

◎按摩时,双足不要直对电风扇或过堂风;按摩后,双足不要立刻接触冷水,要注意双足的保暖。

◎按摩者的手要保持温暖。天气寒冷时,先将两手搓热或将手泡在热水中以使双手暖和。

◎按摩者在操作前一定要修剪指甲,并保持手的清洁卫生;还要拿下戒指、手链、手表等硬物,以免划伤被按摩者。

◎按摩者在按摩每个反射区前,都应测试一下疼痛敏感点,以便有的放矢,在所需部位着力按摩。

◎按摩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并保持空气流通,不要使被按摩者受凉、受寒。

◎一般情况下,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300〜500毫升温开水。但严重心脏病、肾病患者及儿童、老年人在按摩前后饮水最好不要超过150毫升。

◎足部按摩前,被按摩者最好先用热水或中药泡脚20〜30分钟,以增强敏感度,提高按摩效果。

足部按摩的手法与技巧

足部按摩的基本手法继承了我国推拿学的操作手法,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足部按摩法仅着力于足部,而足部的面积比躯干、头颈以及四肢的肩、臂、髋、股等部位的面积小,故两者又有所不同。足部按摩手法的主要特点是给按摩区域以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地刺激,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等目的。足部按摩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推法

【方法】“推而行之”谓之推。用单指、多指、掌根及大小鱼际等着力部紧贴于足的施力部位皮肤后,作单方向直线移动或弧形推进。推法主要包括指端推法、指腹推法、指侧推法、指关节推法。

◎指端推法:着力点是手指的顶端,一般用大拇指。拇指远端指节垂直于接触面用力向前推进(图[1])。主要用于颈项、膈及横膈膜等反射区。

◎指腹推法:着力点是指腹。主要用于肩胛、前列腺(子宫)、胸椎等反射区。

◎指侧推法:着力点是指节的桡侧。一般应用于跖骨间狭小而深凹的部位,也可用于甲状腺区纵段、胸部淋巴结等反射区。

◎指关节推法:常用食指,着力点是其第1指间关节。多用于肺、小肠等反射区。【技巧】

操作时指掌紧贴体表,用力稳健,速度缓慢均匀,应沿骨骼走向施行,且在同一层次上推动。【适用区域】

适合于多个相距很近且需要同时按摩的穴位或反射区。

点法

【方法】

与推法相似,但施力部位较小、力度较强,用于面积小的区域。将食指弯曲,拇指轻靠于食指末节,给食指以向上的力量,保持食指指骨同手掌、前臂、上臂呈一条直线,以便于固定着力点,同时可省力。以第1指间关节为着力点,垂直点压(图[2])。多用于肾上腺、垂体、脾等反射区。【技巧】

用力要均匀、渗透,使刺激持久。食指关节按压时,压1次提起1次,有利于解除压力。有些带状反射区,可先用力压下,待患者感到疼痛后,再慢慢移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适用区域】

此法适用于足底部、足内侧面、足外侧面和足背的穴位及反射区,主要包括小脑和脑干、额窦、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腹腔神经丛、大肠、小肠、心、脾区等反射区。

按法

【方法】“按而留之”谓之按。按法分为指腹按法、指关节按法、拇指尖施压法。

◎指腹按法:着力点是指腹,一般用拇指。用于腹股沟、内外侧肋骨等反射区。

◎指关节按法:着力点是第1指间关节,常用食指。手指屈曲,用于盲肠、肛门等反射区。

◎拇指尖施压法:拇指尖端固定于足的施力部位后,拇指关节在足部皮肤上弯曲成直角,着力点在偏离指甲尖端中央2~3毫米处,垂直用力按压,用力先轻后重,不在局部皮肤表面移动(图[3])。待达到所需力度时,持续一定的时间,以酸胀为度,逐渐减掉按压之力,手指放松,手指伸直与患者皮肤平行,这样,一个动作就完成了。减力时着力点仍应紧贴施力部位,呈垂直方向,不脱离皮肤表面。【技巧】

手指不要离开皮肤,每做完一个动作,拇指就稍前进几毫米,不要后退,也不要左右移动。动作要不间断、有节律、轻柔。拇指按压足底时,其余四个手指置于足背上;拇指按压足背时,其余四个手指置于足底上。久用此法,由于拇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患腱鞘炎。因此,可与其他手法交替使用。【适用区域】

此法初学者常用,可用于足部各个穴位和反射区。

揉法

【方法】

手指或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部吸定于施力部位后,不在皮肤表面移动和摩擦,通过腕关节轻轻摆动或做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环旋转动,带动施力部位的皮下组织做缓和的回旋揉动。揉法又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

◎指揉法:以手指螺纹面吸定于穴位或反射区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手指做轻柔和缓的摆动或旋转,将力量通过手指达到所揉部位(图[4])。

◎掌揉法:以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吸定于穴位或反射区上,操作方法同指揉法一致。【技巧】

动作要连续,力度由小逐渐增大,再由大逐渐减小,均匀、持续而轻柔地旋转回环,动作宜轻宜缓,并避免触打或跳跃。【适用区域】

此法适用于按摩区域较大的部位和反射区,如内外侧肋骨、扁桃体、胸部淋巴结、内耳迷路、足外侧部生殖器、足内侧部子宫或前列腺等反射区。

叩法

【方法】

常用食指叩法和撮指叩法。食指叩法是拇指与食指指腹相对,中指指腹放在食指指甲上,三指合并捏紧,食指指端略突出,利用腕力上下动作使食指指端进行点叩。撮指叩法是手指微屈,五指端捏在一起,形如梅花状,利用腕部弹力上下动作使指端进行点叩(图[5])。【技巧】

应以腕部为支点,用力要均匀。【适用区域】

一般来说,食指叩法适用于足部各个穴位和反射区;撮指叩法适用于足部肌肉少的穴位和反射区。另外,足跟痛时运用叩法敲击,其效果会比较好。

擦法

【方法】

用单指或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部附着于足部,紧贴皮肤进行往复、快速地直线运动(图[6])。【技巧】

腕关节应自然伸直,指擦的指端可微微下按,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指掌作往返直线移动。亦可视部位不同分别以腕部、指掌关节及指间关节为轴施行。

着力不滞,迅速往复,以出现温热感为佳。一般常用于开始按摩或足底操作时。【适用区域】

此法适用于按摩足部区域较大的部位或反射区,如胸部淋巴结、内耳迷路、足外侧部生殖器、足内侧部子宫或前列腺区等反射区。

捏法

【方法】

主要是用拇指和食指,一个置于施力部位,另一个置于施力部位的相对面,两者相对用力进行挤压捏揉(图[7])。【技巧】

着力点为食指和拇指的指端或指腹,操作时两者同时相对用力。在做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循序渐进,均匀而有节律。【适用区域】

此法非常适合用于按摩足部的耳、眼等反射区。

踩法

【方法】

主要将双足足跟踩踏于施力部位上,再略微上下挤压(图[8])。【技巧】

踩踏过程中,按摩者应注意平衡重心,且不宜将身体重量全部施力于按摩者的脚掌,以免用力过大。【适用区域】

适用于脚掌或脚趾等部位。

第二章 足诊的方法

望诊

望诊最好在日光灯下进行检查。仔细观察

足部骨骼

的构造、组织形态、皮肤的形态及纹理。健康的脚形态正常、健壮有力、色泽光华、无畸形、

趾甲

无变形、皮肤结构无变化、无淤斑、无鸡眼及胼胝、无疤痕及窦道、无溃疡和湿疹、无静脉曲张和水肿等。

足部皮肤

●色泽

中医上的望色,是指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推断出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足部乃人体下肢远端,也属人体较为重要的部位,机体脏腑气血改变也会在其色泽上有所变化。这一点与五色、五脏的关系及五色代表病症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为:

除观察表面色泽外,还需观察其反射区的变化。我们观察足部各反射区时,如反射区的气色与脏腑本色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其脏腑可能发生了病变。五色代表了不同性质的病邪。白色主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红色主热证,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及惊风,黑色主肾虚、水饮证、淤血证,足部色泽的改变与五色主病是相对应的。

健康足色

正常的足部皮肤润泽、白里透红。

非健康足色

拇趾色

◎足拇趾趾腹发紫,说明大脑缺血、缺氧;有黑斑点,可能为胆固醇偏高;若为暗红色,多为血脂偏高。

◎足拇趾有出血点,可能是在提示脑血管有病变。

足底色

◎足底皮肤颜色发青,多为气滞血淤或外伤、静脉曲张,还有可能是脑卒中先兆或肝风、手足拘挛症等。

◎足底皮肤颜色发红,为多血质体质,患实热证、炎症居多,发热时也可能出现此现象。

◎足底皮肤颜色苍白,多为虚寒证、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是肺气虚。

◎足底皮肤颜色发黑,为疼痛、淤血,多见于脉管炎患者。起初多为足趾发黑,即表现出足趾皮肤或肌肉发黑症状,轻则为深红色,重则为紫黑色。

◎足底皮肤颜色发黄,则为肝炎、湿热、脾病等症的提示。

全足色

◎足部出现青绿色,多为血液循环不良,常表现为血黏度高、酸度高、血管弹性差。

◎足部出现黄咖啡色、紫红咖啡色,应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看是否为恶性肿瘤。

◎足部出现血点或淤斑意义甚大,尤其出现在十个脚趾头上,即头和额窦反射区,或者出现在心、肾、肝、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可见其对应的器官有病变。

●异物

◎皮肤粗糙、干燥,甚至有带刺感,可能患有慢性疾病或肺功能不好,而且排泄器官功能下降,特别是大肠功能下降。另外,足部皮肤干燥,则发生干燥的部位有具体的诊断意义,如肾、输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肠等反射区的皮肤干燥,且纹理碎乱,则相应的器官有异常。

◎青年人若足部干燥少汗,多见于内分泌失调、体弱多病等。

◎足部皮肤溃疡大,多见于糖尿病晚期患者。

◎足部出现水泡或湿疹,多见于足癣。

◎左足第五趾的跖骨关节部位出现鸡眼,则提示肩部有损伤。

◎右足第1、2趾趾间长鸡眼,则提示右眼有障碍。

◎足癣等出现在反射区上,则说明其关联部位有功能性障碍。

脚掌曲褶纹对孕妇有重要意义,根据其在脚掌上的分布状况和以足趾向足跟部延伸的程度,可判断胎儿的妊娠月数,这对于胎儿尤为重要。成年人的脚掌上一般无明显褶纹,如果出现,往往属于病理性表现。比如,先天愚型患者在脚掌的第1、2趾之间常会出现一条明显的曲褶纹,有人称之为“便鞋或凉鞋褶纹”。而在足底见到几条深沟纹或皱褶沟,则常是第8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的特征。此外,某些其他染色体畸变患者偶尔也会在足底出现深沟纹。√足部皮肤发生异常者应及时处理。足部骨骼

正常的足型掌背曲线柔和丰满,足趾整齐、柔软、有弹性,趾头圆润且有光泽,趾甲光亮透明,甲下色红润,足弓正常,弧度匀称,足掌前部、外缘、跟部、掌垫规整,无异常增厚或软薄,趾间无足癣,掌背无赘生物。若足的骨骼构造发生变化,就意味着足部各反射区能量分配不均。也就是说,足部骨骼构造的变化与机体有关器官、组织出现异常有密切关系。

●足弓

足弓平坦为扁平足,提示可能脊柱侧弯、走路易疲劳等,多有胃肠疾病及失眠症状,易出现神经衰弱与身心疲惫,肩部也会有不适感。

◎左足扁平提示可能有心脏异常或颈肩综合征。

◎右足扁平提示肝、胆功能可能有障碍。

●足趾

◎五趾向中间靠拢,拇趾外倾弧度适当,而且紧并第2趾,趾甲、足弓、掌垫等均正常,无足癣和足部实质形状变化。此种足形者的身体各脏器功能均正常,抗病能力强,不易因被外邪侵袭而感染疾病。如果足部柔软、韧性好、活动灵活,则预示健康长寿;若足趾小关节僵硬,则应注意预防心、脑系统病变。√足趾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预兆,应多加注意。

◎五趾向外散开且不能合并,足部整体显得瘦小;趾甲透明度降低;足弹性不强,掌弓下陷,掌垫扩大。此种足形的人身体机能不是很旺盛,体质虚弱,容易患上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容易感冒。

◎拇趾短窄,第2趾突出,各趾明显向一边歪斜,足中部鼓宽,足呈钝梭形;趾甲不透明,甲色不均匀。此种足形的人一般体质较差,常见于慢性肾炎及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如果鞋不合适,长期压迫足部等,也易造成这种足型,应与病变有所区别。

◎五趾无肌肉感,骨形突出,趾甲无华,甚至产生褶皱或重甲。此种足形的人一般营养吸收不好,常有疲劳感,多见于脑力劳动过度或性生活过度,损伤肾精者、长期慢性病患者也可见枯型足。枯型足是不健康的足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拇趾上翘,其余四趾向下扣,足背可见青色血管。趾甲厚而无华,趾甲下呈淡粉色,拇趾下常见掌垫加厚。此种足形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和性生活无度者,常伴有头晕、腰痛、视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拇趾外翻对甲状腺和颈椎反射区有影响,多见于甲状腺肿大患者和颈椎、肩部等方面的病变。

◎足趾变形与头面部疾患有关,第2、3趾肥大则多有眼疾,第4、5趾肥大则多有耳疾。如长期穿鞋不合适,可使脚趾变形,同时伴有头痛的症状。

◎若足拇趾经常肿胀,可能患有糖尿病,应到医院做仔细的检查,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足拇趾异常饱满充盈,发白或发黄;趾甲则薄软或厚滞;掌垫增厚;纹理磨蚀严重,常常表示身体器官负担过重,多见于高血压、血管病变、脂肪肝等病症。

◎足趾不对称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头部有问题,因为足趾是人体头部的反射区。二是内脏可能有问题,因为五个足趾又分别代表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的反射区。

◎第2趾弯曲,说明脾胃可能有问题。

◎小趾变形,说明泌尿及生殖系统有障碍。

◎足趾弯曲,趾端扣向地,且有鸡眼或老茧,外观看不圆滑,被压平,或者拇趾被第2趾压住,额窦反射区形成尖状等。有此症状的多数人患有头晕、头痛等症。

◎若第2、3、4、5趾的额窦反射区都痛,则提示身心俱疲和失眠,此时睡眠极不好,极易疲劳。当自感周身不适,如感冒但不发热时,则先检查足趾额窦反射区。如果痛,再检查甲状腺及上、下身淋巴结区。若皆有痛感,则可确诊为长期免疫力低下。

◎足背每1跖趾关节处均有明显的突出,甚至大如半个棒子,多见于颈淋巴结结核或甲状腺肿大。

◎两个足拇趾趾腹都有出血点,犹如用针刺过,若不是外伤,则要考虑大脑有问题,多见于脑血管脆弱而溢血。

◎足拇趾部位凹陷,提示成年人的小脑萎缩处于早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凹陷会加深。若足拇趾发紫、发青或发黑,多提示小脑有异常。

●足部外形

◎内踝下有隆起,提示可能有尿道或阴道炎症。

◎内、外踝水肿与肾脏或心血管疾患有关。

◎内踝肿大对盆腔有影响,说明淋巴液回流有障碍。

◎足部反射区出现鸡眼或脚垫,往往表明相对应的器官有慢性疾病。如足部斜方肌反射区出现老茧或鸡眼,多提示患有肩周炎。

◎反射区凸起多为实证,反射区凹陷多为虚证。如有些脏器摘除者,在相应反射区内会出现凹陷。趾甲

健康人的趾甲呈粉红色,表面平滑,有光泽,半透明,甲根有半月形的甲弧。而如果身体有疾患出现,往往会反映在脚趾甲上。

●趾甲的形状

◎趾甲变得不平、薄软、有纵沟,甚至剥落,说明人体可能出现营养不良。

◎趾甲横贯白色条纹,要警惕糙皮病、慢性肾炎或砷、铅中毒。

◎趾甲呈汤匙形,易患结核病,同时也可能是甲癣、钩虫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之一。

◎趾甲增厚,可能患有肺心病、银屑病、麻风、梅毒、外因性淤血等症。

◎趾甲扣嵌入肉或呈钩状,通常患肝气郁滞,可能会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神经衰弱或脉管炎等症。

◎趾甲凸凹不平时,应检查肝肾有无慢性疾患。

◎趾甲动摇脱落,可能患有肝病。

◎趾甲易变形、脱落,多是静脉炎的表现。

◎趾甲青紫且裂开,常为脑卒中先兆。

◎趾甲麻木,则为心血管疾病的表现。

◎趾甲变形,提示头部和牙可能有疾患。

足姿

身体的健康信息不仅可以从足型、足色的变化中透露出来,也完全可以从足姿中看出。足姿的变化虽然微妙,却大有学问。因此,平时要多留心自己的足姿,体会一下其中的奥秘。

●健康足姿

两脚大小差别不大,走路时两脚持重一致,跨度相等,起足时先提足跟,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两脚平正;俯卧时,两脚尖向内侧倾;仰卧时,两脚尖向外,呈60°分开。

●非健康足姿

◎单脚外转:仰卧时,只有一只脚向外侧倾,这种人同侧的腋下淋巴结易肿胀(图[1])。

◎屈膝直立平放足:喜欢仰卧、屈膝,将脚掌平放在床上睡觉的人,可能患有消化道疾病(图[2])。

◎双足长度差别过大:双足长度不一,悬殊过大者易反复感冒或患有胃病,女性则易发生痛经。

◎脚腕转动困难:脚腕的粗细不一,甚至脚腕向内、向外转动不灵活者,易患肾病。如左脚腕粗,转动不灵活,可能是左侧肾脏不好;如右脚腕转动不灵活,则有可能是右侧肾脏不好。

◎脚掌不能合拢:仰卧,将两足心对称合到一起,足尖对足尖,足跟对足跟,掌心合拢。有专家认为,两脚掌不能合拢的女性易患子宫肌瘤、子宫癌、痛经、子宫移位、难产、不孕、性功能减退及其他子宫、卵巢、输卵管疾病(图[3])。

◎足尖右向:俯卧时,双足足尖向右倾斜者,为右侧肾脏有病或心脏功能差。这类人也易患颈部淋巴结核,且面色常晦暗无光。

◎足尖左向:俯卧时,双足足尖向左倾斜者,为心脏有病的表现,且为左心有病。有时也可能是左腿有病,但左腿有病的人同时会有面色红的特征。

切诊

对足部反射区及穴区进行触切,可发现异常压痛点、肿胀、条索物及结节等,说明其相应器官有病变。另外,如发现足部发凉,应考虑到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我们按压被按摩者的足部反射区时,若出现酸、胀、刺、痛、麻的感觉等阳性反应,则该反射区所对应的组织器官可能有病变。

检查方法

◎查病顺序:为了防止遗漏,一般先查左脚,后查右脚,再依脚底、脚内侧、脚背、脚外侧的顺序,对各反射区逐一进行按压检查。把有阳性反应的反射区记录下来,以供分析和判断。

◎记录方式:阳性反应可分成四级,分别用+、++、+++、++++符号标示四种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

◎分析判断:按压足部某一反射区时,若有阳性反应,则该反射区所对应的组织器官有病变的可能。但是这样做还不够,还应同时考虑其他有关反射区的反应,甚至要根据被按摩者的性别、年龄及其自诉症状等现实情况综合考虑,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判断方法

●经络判断

◎抓捏跟腱:此部位疼痛表明性腺、膀胱经、肾经或阴脉、阳脉及其所属脏器中有一部分或几部分功能失调(图[1])。

◎握住足跟:在此部位用手指深深地按压(埋入肌肉)探测。若疼痛,说明性腺功能失调。此法能消除背痛及膝盖僵硬,同时可改善性功能(图[2])。

◎上下振动足趾:用手上下快速扳动每一个脚趾,刺激始于和终于脚趾的经络。如疼痛,表明所属经络及其对应的脏腑功能作用失调(图[3])。

◎掐压足:掐住拇趾两侧,捻压拇趾,可同时刺激肝经和脾经(图[4])。深压右脚背部跖骨间,如果感觉不舒服,可能说明肝功能低下,长期刺激可改善肝功能(图[5])。用拇指指腹深压肾经上的涌泉穴,左右脚位置相同,可检测人体肾功能及身体强壮程度(图[6])。

◎抓足趾:抓捏足趾根部,诊断并消除鼻窦及眼部疾患(图[7])。抓住脚趾上下运动,以改善相应反射区功能(图[8])。

●反射区异物感判断

根据反射区理论,足部反射区所出现的变化或异常是相应器官或部位存在病变的反映,而该器官或部位病变的轻重不同或症状不同,反射区所出现的变化也不同。异常情况列举如下:

◎胃、肠病患者在相应反射区内可在皮下摸到颗粒状小结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十二指肠反射区皮下可摸到条索状物。

◎子宫、卵巢如有病变,触摸相应反射区时有水流动的感觉。

◎小腿内侧坐骨神经反射区的中段皮下若有结节,则提示患有糖尿病。

◎心脏不正常的患者在心反射区可见明显的结节。

◎脏器如有肿瘤,在其相应反射区皮下有时可摸到小硬块或结节。

◎脊椎有损伤的患者,在反射区的相应部位皮下骨骼处可摸到类似骨质增生的结节或条索状物。

◎在颈项反射区的脚心内侧边缘有条索或颗粒状,是正常结构。在脚心这面的颈项反射区发现气感,则多见于落枕、颈部受风或椎管狭窄;若出现颗粒或索状物,多数是颈椎增生,也可能是外伤或手术所致。

◎在脚背面颈项反射区遇到气感,可能是腮腺炎、颈淋巴结肿大等,严重时可出现颗粒。若手感并没有气体或颗粒,而是与脚部其他区域比较,此反射区的皮厚实且僵硬,触不到关节缝,可考虑颈项强直、落枕等,严重的话可为颈椎骨质增生。

◎手摸拇趾,大多能感到气感、颗粒与条索,很少遇到块状。气体的感觉如捻发样,可出现在拇趾趾腹的任何部位,多见于感冒、失眠、头晕、头痛、高血压、低血压等症。手摸拇趾感觉到颗粒,则多见于长期脑血管病、脑卒中后遗症、癫痫、脑炎后遗症等;条索样感觉多见于脑外伤、头部曾经做过手术及头部陈旧性疼痛或脑震荡后遗症等。

◎用拇指刮压拇趾趾腹,观察血管部分供血是否良好。当刮压时出现颜色不均匀或有出血红点时,多见于血管性头痛或其他脑血管病;此反射区外形应该很丰满,如出现皱纹,则多表示为早期脑萎缩。

◎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用拇指指端按压并稍向后施力。如碰到一小骨尖,为颗粒;骨尖不光滑,很粗糙,也可认为是颗粒气体。若发现颗粒,可见于运动神经的损伤、语言障碍、半身不遂、脑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

◎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用拇指指端按压,气体多在骨尖处向后推按时才能用手感觉到,呈微小水泡感。若遇有气体,则多见于痴呆症的早期、小脑萎缩、头晕、臂丛神经障碍等;也可能是酒精中毒、颈部疾患的表现。

●痛觉判断

反射区疼痛判断

在切诊按摩过程中应集中精神,注意手下的感觉。有时需反复对比,如左足与右足对比、相关反射区对比等,再结合望诊的结果,才能做出判断。皮肤痛判断自己能够感觉到皮肤疼痛,并能指出哪里最明显。一般来说,如疼痛范围较大,常因肌肉纤维组织炎、关节炎或外伤性疾病引起。

动痛点判断

觉得疼痛不适或在做某动作或姿势时疼痛明显,这便是“动痛点”,常由软组织损伤引起。

穴位压痛判断

自己平时感觉不到疼痛,在检查按压穴位时才能发现存在压痛反应。这种穴位压痛反应主要是由内脏病变引起的。

◎有压痛感并伴有梭状、粗条索阳性反应物出现,则可能为急性病。

◎有压痛感并伴有扁圆形和细条索阳性反应物出现,则可能为慢性病。

◎在同一个穴位上出现不同形状的反应物时,则表示有不同的疾病;在足部的不同反射区,用力点压疼痛明显者,则说明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炎症。

养生小贴士

足部按摩的常用介质

将需要按摩的部位均匀适量地涂上按摩介质,不仅可以减少摩擦,保护皮肤,便于操作,而且还可借助于药物作用增强疗效以及预防皮肤皲裂和真菌感染。常用的按摩介质有以下几种。

◎按摩膏(油):起润滑、消毒、活血的作用,可保持按摩过程中的渗透力。

◎按摩乳:含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可以增强局部按摩后的舒适感,提高按摩的效果。

◎精油:将调和过的精油涂抹在身体某个部位进行按摩,能够使精油轻易渗入肌肤,进入人体的血液中。同时,通过精油按摩,有放松心情、舒缓压力、排毒、美容、减肥的功效。

◎外用药酒:当归尾、桂枝各30克,马钱子、乳香、没药各20克,血蝎、广木香、生地黄各10克,冰片1克。将上述材料浸泡于1500毫升高度白酒中,两周后使用。有行气活血、化淤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及软骨退行性病症。

◎蛋清:将鸡蛋扎一小孔,取蛋清使用,有清凉祛热、化积消食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症。

◎香油:运用“擦”法时涂上少许香油,可加强手法透热的效果,提高疗效。常用于刮痧疗法中。

◎白酒:对发热患者有降温作用。一般用于急性扭挫伤。

◎葱姜汁:由葱白和生姜捣碎取汁使用,亦可将葱白和生姜切片,浸泡于75%乙醇中使用,能加强温热散寒作用。常用于冬、春两季及小儿虚寒证。

第三章 足部图谱及详解

足部生物全息图

足部反射区图谱及详解

足底反射区图谱

足背反射区图谱

足侧面反射区图谱

足底反射区详解

1.头(脑)【简明取穴】位于双足拇趾趾腹处。右半部大脑反射区在左脚上,左半部大脑反射区在右脚上。【缓解病症】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昏、头痛等。

2.额窦【简明取穴】位于双足五趾靠尖端约1厘米直径的范围内。【缓解病症】脑卒中、脑震荡;头痛、头重、失眠等疾患。

3.脑干、小脑【简明取穴】位于双足拇趾根部外侧靠近第2趾骨处。左半球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右脚上,右半球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左脚上。【缓解病症】脑震荡、失眠、头痛、头晕;高血压;肌肉痉挛等。

4.脑垂体【简明取穴】位于双足拇趾趾腹的正中央,在脑部反射区中心。【缓解病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脾功能亢进、胰腺炎、糖尿病等。

5.三叉神经【简明取穴】位于双足拇趾第1节的内侧处。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上。【缓解病症】面神经麻痹、失眠、头痛;耳、眼、鼻、牙的疾患。

6.鼻【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拇趾远侧节底部的内侧处,左鼻反射区在右足,右鼻反射区在左足。【缓解病症】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鼻窦炎、鼻息肉等。

7.颈项【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拇趾骨间关节处,即小脑反射区后方。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足,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足。【缓解病症】颈项部扭挫伤、落枕、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病等。

8.眼睛【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第2、3趾骨后端之间,右眼反射区在左足,左眼反射区在右足。【缓解病症】视神经炎、结膜炎、角

膜炎、近视、青光眼、白内障等。

9.耳朵【简明取穴】双足足底第4跖骨与第5趾骨的后端,右耳反射区在左脚,左耳反射区在右脚。【缓解病症】中耳炎、耳鸣、耳聋、重听、外耳道疖肿、腮腺炎等。

11.斜方肌【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在眼、耳反射区后方,成一横带状区域。【缓解病症】肩背酸痛、菱形肌劳损、手指麻木无力、肩关节疼痛等。

12.甲状腺【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第1、2趾骨之间及第1跖骨远端部连成带状的区域。【缓解病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慢性甲状腺炎等。

14.肺和支气管【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斜方肌反射区的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1横指宽的带状区域。右肺反射区在左脚,左肺反射区在右脚。【缓解病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咳嗽、肺气肿、胸闷气促等。

15.胃部【简明取穴】位于双足底第1跖趾关节后方约1横指处。【缓解病症】胃脘痛、胃酸过多、胃溃疡、消化不良、胃下垂等。

16.十二指肠【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第1楔状骨与第1跖骨关节的前方,胰反射区后方。【缓解病症】消化不良、腹部饱胀、十二指肠溃疡、呕吐反酸等。

17.胰脏【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与胃反射区交叉。【缓解病症】糖尿病、皮肤瘙痒、胰腺炎、胰腺囊肿、高血脂等。

18.肝脏【简明取穴】位于右足足底第4、5跖骨间,在左肺反射区的后方。【缓解病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胸肋胀满、肝功能不佳等。

19.胆囊【简明取穴】位于右足足底第3、4跖骨间,在肝脏反射区内。【缓解病症】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等。

20.腹腔神经丛【简明取穴】位于双足底中心,第3、4趾骨中部,分布在肾脏反射区和胃反射区附近。【缓解病症】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胃痉挛、呃逆、反酸等。

21.肾上腺【简明取穴】位于双足底第2、3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靠近外侧处。【缓解病症】心律不齐、昏厥、心悸、心慌、哮喘、关节炎等。

22.肾脏【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中央第2、3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后方中央凹陷处。【缓解病症】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功能不全、水肿等。

23.输尿管【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肾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呈一斜线状的区域。【缓解病症】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输尿管狭窄;关节炎、痛风等。

24.膀胱【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内侧舟状骨下方,拇展肌内侧。【缓解病症】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水肿等。

25.小肠【简明取穴】位于双脚掌足弓向上隆起所形成的凹陷处。【缓解病症】胃肠胀气、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26.盲肠(阑尾)【简明取穴】位于右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及升结肠反射区相邻。【缓解病症】下腹部胀气和疼痛、阑尾炎、盲肠炎;还可用于缓解手术后遗症等。

27.回盲瓣【简明取穴】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端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前方。【缓解病症】消化系统障碍性疾病。

28.升结肠【简明取穴】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外侧的带状区域。【缓解病症】便秘、腹泻、腹痛、腹胀及结肠炎等。

29.横结肠【简明取穴】位于双足足底的中线上,横贯足底成一横带状。【缓解病症】腹痛、腹泻、肠炎等。

30.降结肠【简明取穴】位于左足底中部,沿骰骨外缘下行至跟骨外侧前缘,与足外侧线平行成竖条状。【缓解病症】消化系统病症,如腹痛、腹泻、急慢性肠炎等。

31.直肠和乙状结肠【简明取穴】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呈带状区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