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7:28:29

点击下载

作者:孟祥昕,常海龙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试读:

前言

燕赵文化是中国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燕赵文化以其富有历史意义的内涵和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中华文化的繁荣提供着丰富的营养,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韩愈所谓“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便生动地概括了燕赵文化对人们思想性格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燕赵文化历史悠久、品格卓越、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燕赵人文精神,燕赵人文精神发展到当代,就演进成为河北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根本的文化精神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人文精神。燕赵人文精神是在燕赵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燕赵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炎黄时代的合符文明,到战国末期,逐渐成熟。燕赵文化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和一批又一批名垂青史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孕育了具有燕赵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人文精神。燕赵人文精神传承了燕赵文化的精华,是需要承继的珍贵的精神遗产,同时对当代社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等院校也不例外,历来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原有的教育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改革和创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侵蚀着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体制缺陷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积淀。近几年,河北省一直推行“善行河北”战略,与此同时,还要挖掘、整理和弘扬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资源,把燕赵文化独有的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组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逐渐引导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这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将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将对促进河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影响,为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友善的新河北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本书首先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为研究的逻辑线索,认真梳理各个时期、历史阶段燕赵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涵,发掘燕赵文化的本初底色和价值内涵以及燕赵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并探寻两者融合的学理基础;其次,全面分析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意识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再次,阐述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以河北红色文化为视角,对燕赵人文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管窥;最后,阐述传统燕赵文化中的精华与缺陷,针对当今时代特点对传统燕赵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并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在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中对燕赵人文精神进行适当的筛选、继承与创新,并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西柏坡精神为例,把燕赵文化的人文精神合理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切实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

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参阅了部分同行的文献与研究成果,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不严谨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在使用中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本书的修改和完善。第一章燕赵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挖掘、整理和弘扬地域人文精神资源,将地域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比如,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积淀。河北为燕赵故地,燕赵现为同一省域范围,现在的河北文化称为燕赵文化无人置否。燕赵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中华人文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人文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因此,燕赵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神财富,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鲜活教材。本章在厘清燕赵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基本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并对燕赵人文精神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探寻,以为将燕赵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一节 燕赵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探析一、燕赵文化的精髓与内涵(一)燕赵的区域划分

厘清燕赵的区划是概括总结燕赵文化精神的内涵,或者说区别燕赵文化精神与其他地域文化精神特征的前导问题。所以,研究燕赵文化内涵的学者均对燕赵的区划做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判断。对于古燕赵地域的界定,学者们大致取得了共识,认为古燕赵地域以燕山山脉为北界,南至黄河,西起太行山脉,东至渤海,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山西、山东、辽宁、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古燕赵区域也可以叫作广义的燕赵,与之相对的则是狭义的燕赵概念,专指今河北省。“河北”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据史料可考,学者一般认为其出现在唐代,但孙继民在《盛唐光环下的河北道》中否定了这一观点,并详细考证了“河北”名称的由来及唐代以前“河北”行政区划的变化。该文认为,“河北”作为地名的使用首先是用于自然区,其次是大军区,最后才是大政区。作为自然区,“河北”一名的含义非常浅显易明,因为位于黄河之北而得名。然而“河北”作为区域名称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与其含义相同的“河内”一名则出现较早。《春秋》和《左传》均不见“河北”一词,却有“河内”一名,《左传》定公十三年即有“锐师伐河内”一语。“河北”作为大军区的名称则始于东汉末年,最迟在北魏末年孝庄帝时期开始作为行台区的名称。隋代也曾设置河北道行台区,称“河北道行台尚书省”,时间自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不过此时的河北道行台尚书省辖区非常大,不仅包括今河北省大部,还包括今山西省。时光行进到唐代,河北道的名称和地理范围才趋于稳定。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诸道开始具有了政区的性质。河北采访使驻治于魏州(今河北大名),河北道也成了真正的政区。唐代的河北道尽管不是最早冠以“河北”之称的一级政区,但从此以后这一区域的名称和地理范围基本趋于稳定,维持了几百年的时间。今日的“河北省”一称即直接来源于此。(二)燕赵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燕赵文化精神,是指在河北这一京畿腹地由古至今所逐步形成的,以慷慨悲歌、豪放任侠为特质的地域人文传统,经过历代名家名作的反陈复述,燕赵文化精神之内涵最终确定,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该地域的人文传统,慷慨悲歌、豪气任侠之精神随燕赵之士代代自许、脉脉传承。燕赵文化精神的形成,是与广袤的燕赵大地之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民俗风情乃至优美的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河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活动于先秦时期就已经繁盛异常,由典籍文献记载可知,自夏朝之易氏,商朝之孤竹国,至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战国时期“三家分晋”而来的赵国,加之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山国,三大诸侯国军事力量难较高下,逐步于列国之中称雄,尤其是燕、赵二国,名列“战国七雄”之中,如是,河北地区一直称之为“燕赵”,以致沿用至今。

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河北之地域文化风情做出如下概括:如描述燕赵之地的种、代一带之风俗说:“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司马迁由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俗文化特征来揭示出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以“豪气任侠”“悲歌慷慨”概括之,这个结论即使今天看来也是比较科学的。“剽悍”“矜懻”“好气”“任侠”这不正是燕赵之地民风民情的真实写照吗!这种民俗风情的形成,与燕赵之地处于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相过渡的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于是便有了在司马迁看来介于胡虏与汉地之间的边缘性抑或过渡性。正如史料所载,中山之国即由北方少数民族——狄建立,所以燕赵人民自定居于此便广泛且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接洽、来往乃至融合甚至通婚,必然受胡虏风气的熏陶,耳濡目染其强悍、尚武的胡风豪气,最终形成了其慷慨豪放、豪气任侠的民俗文化风情。另外,整个燕赵地区既有耸峙巍峨的高山高原,又有低洼平坦的平原草原。河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为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部有山地、高原,且海拔较高。正是由于河北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很大,地貌千姿百态复杂多样,才使得生长在这里的人民长期面对险峻的生存环境,容易产生慷慨不平之气,更易形成豪迈磊落的胸襟。

在燕赵文化精神的内质中,除具有慷慨豪迈、任侠好气之风之外,还有着尊崇儒家之尚质、求实精神的传统内涵,而且这两者又有着天然的关联性。河北地区不仅出现了儒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荀子,还有西汉时期以“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学说著称于史的大儒董仲舒,以及古文诗学“毛诗学”的权威传授者毛亨、毛苌父子,也还有三国时期的经学家崔骃、卢植、刘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家束皙、高允等一批儒家正统思想的传承者。直至今天广大燕赵之仁人志士对儒家传统的求实尚质思想也奉若经典受益匪浅。

正是得益于这种慷慨豪迈的燕赵地域民风以及儒家求实尚质的传统,慷慨豪迈、豪气任侠的燕赵文化精神得以生成,其内涵得以传承,并逐步形成了燕赵大地的主流文化传统,对后世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意义。二、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人文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人文“人文”一词在汉语中最开始出现于《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这里所说的“人文”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礼教文化,用文明规范人的行为。根据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的研究,在西方文化中与“人文”一词所对应的单词,主要来源于拉丁词humanitas的英文词humanism,大体指的是人性修养,同时具有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意思。古希腊人认为“人”的根本是“自由”,而中国儒家把理想人性规定为“仁”。中国的“人——文”是由“仁——礼”构成的,那么古希腊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就是“自由——科学”。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存在的关注与探索及人的存在价值的思考,表现为对人的价值、人的命运和尊严的关切,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人类的终极哲学思考。

2.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一种与科学主义根本对立的主张。人本主义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从人自身出发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理论。古典人本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的费尔巴哈时期,呼吁人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追求人的自由和权利。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如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等问题,也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问题。但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推崇人文科学的同时贬斥自然科学,虽然也肯定自然科学给社会带来的物质财富,但认为科学技术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会把人类社会引向歧途。

人本主义不同于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否认科学理性,不承认科学的客观性,而只以人的情感、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来观察对象,用直觉、经验及信仰来把握世界。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工具理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来规范和改造科学,与科学主义根本对立,抹杀了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将现在存在的许多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归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片面地夸大了当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从而开展了对科学的激烈批判,因此带有反科学主义的色彩。

3.人文精神

从辞源学上来说,“人文精神”一词是由人文主义演化过来的。所以,“人文”一词虽然古已有之,但“人文精神”一词却仍是外来的概念。大约在15、16世纪,西方学界提出“人文科学”概念,用以和神学相区别。后来,人文科学逐渐演变为对人类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包括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从人文科学上讨论人的问题,注重对人的真、善、美的追求,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神学和经院哲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长期积淀的精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升华。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关注,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时代背景的不同,人文精神所包含的内容也就不同。总的来说,人文精神就是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去展现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位,体现对人的关怀,人文精神把人的利益和发展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其最后归宿就是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人文精神的主旨是关注和弘扬人生的态度和人的价值取向,概况其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精神

人文关怀是以价值为目标。人文精神存在的基础是价值,关注的是能不能做的问题。人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对客观世界进行价值评判,符合人类利益的才是有价值的。人文精神所关注的并非仅仅是研究我们所处的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还关注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的,而在对自然或世界的观察中,总是渗入了价值的关怀。人文是一个价值体系,与人的情感世界密切关联,它不满足工具理性,最重要的是价值理性,即生命的自我内在价值。

2.人本精神

人文是以内在的主体的人为尺度的,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尊重人、关爱人,追求人的幸福和自由,这是人文精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本关怀。人文精神源于对人之何以为人的反思,是对人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终极思考,体现了从人的发现到人性的逐渐成熟的过程。“以人为本”指以人为目的和尺度,把人当作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点。人是一切活动指向的中心,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主要表现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上。

在个体层面,人文精神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承认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欲求的合理性,肯定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给人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使人能以人的方式生存,体现人的平等和尊严,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人作为高级的生命形式,是集动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于一体的类存在物。作为动物性的存在,人有解决温饱的生存需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有接受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人有不断追求完满的、理想的人性,获得高尚的人格境界的需要,有精神愉悦的享受的需要。人的需要越丰富,需要的层次越高,说明人的发展就越完善,对“人应当是什么样”的目标也就越清晰。

在群体层面,人文精神体现为关怀人类的整体利益,思考、规划人类发展的未来的理想状态,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承认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性,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甚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考虑全球性问题,关怀人类的整体的终极命运。其具有明显的类意识思想指向,是一种全新的哲学维度的理论思维方式,是解决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维理络,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相一致。

3.自由精神

人的自由是所有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标,如果没有了对自由的追求,人类的所有活动就会失去目标,从而变得没有意义。这里所谓的自由,包含两个层面:身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人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有不断学习和独立研究的可能;而只有在精神上自由发展,才能有思想的解放和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被称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各个文明都涌现出了伟大的思想。不论是奴隶制开始瓦解的古希腊,还是分封制即将消亡的春秋战国,人们普遍拥有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古代,每当太平盛世、思想高压时,原创精神就相对缺失,而每当分裂动乱之世,则思想相对解放,原创跌出。例如,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思想自由、创新不断涌现的伟大时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摆脱现实世界的各种桎梏,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大,人也就越来越自由。自由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和发展的。自由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它给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个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4.求善求美精神

人文的目的不只是求真,更是在真的基础上求得更善更美。人文精神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如果真实性破坏了这种美好的情感,在人文追求中就可以不向真实逼近,而是可以逃避真实。人文精神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力图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各个层面上都能够达到真、善、美三者最大程度上的和谐与统一。首先在个体层面,个体要有自爱、自强、自立、自主的精神,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个体要自尊而非自我独尊、骄傲自负,要自爱但不要只爱自己、利欲熏心,要自我发展、自立自强、善待自己,求得身心和谐。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要追求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尊敬、善解人意、维护和平,而不要相互残杀,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相助他人,善待他人,维护人际和谐。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个人要服从社会,每个人都应关心社会,为社会服务,身为社会的一员要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要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将人类放在自然界中正确的位置上,维护好生态平衡,实现最美家园的建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燕赵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内容

燕赵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生活在燕赵大地上的河北人,凭借着聪明睿智与勤劳勇敢,创造了“泥河湾文化”“磁山文化”“三祖文化”等闻名遐迩的文化典型,形成了特有的崇尚求实务实,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尚武尚义,力求平和发展等文化内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河北先民留给我们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中,有光彩夺目的物质财富,它们是千百万燕赵人的聪明才智及其创造力的物质体现和具体象征;更有指导人们奋斗、开拓,从而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因素。这些精神因素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挺立于中华民族精神之林中的一株生命永恒的常青树。(一)燕赵人文精神文化溯源

燕赵人文精神的形成是由燕赵之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燕赵人文精神天生的刚烈。燕赵古属冀州,冀州自古有白壤之说,土地贫瘠,加上蝗灾、旱灾和黄河像一个喜怒无常的母亲常常泛滥的水灾,给燕赵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同时,古燕赵之地一直是农耕人与游牧人争斗的前沿,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燕赵之地处在一个必须时时防范掠夺战争和没有规则的时而干旱、时而水害的逆境里。这样的环境,培育了坚忍不拔、勇武任侠、坚定刚毅的燕赵人文精神。燕赵人文精神是多元的。燕赵之地处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中间地带,频繁的战争和凶险的自然环境带来的“人物凋耗,土地荒旷”,使移民代代不绝。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移民大量入籍河北。各民族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以及四面八方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还带来了学术交流和文化繁荣局面。不仅恢复和发展了河北的社会经济实力,也不断地给河北人文景观带来新的变化。此外,燕赵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也决定了燕赵人文精神的多元性。河北是全国唯一兼具高原、山地、平原、盆地和海洋的省份。平原文化、草原文化、水乡文化在这里都能得到自由发展。燕赵的先民们在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天赋的生存环境中,积极、系统地创造了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农业文化,化育出刚柔相济的文化精神。战争与和平、流徙与安定、灾祸与康宁、痛苦与欢乐,优化、强化着燕赵人文精神。

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但不被重视,特别是两宋以后,燕赵处于边塞之地,不仅文化开始向周边、向南转移,而且环境气候也开始由温暖转向寒冷。对优良生态环境的希求,对经济上处于附从地位、政治上得不到保护的无望,使燕赵人更加渴求和平、安定、和谐的生活,更加注重建设、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在这种浓郁的求实氛围中,世代生存、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用勤劳智慧以及千百代的艰辛劳动,播下了无与伦比的古代文明,涌现出了大批在中国文明史上甚至世界文明史上占一席之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数学家、医学家、建筑家、文学家、艺术家。在他们的身上和他们的实践中突出而引人注目地传递着燕赵人文精神的色彩,表现着不同时期燕赵人文精神的特色,并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影响深远。(二)燕赵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

河北人文精神,是以河北省大地为依托的历代先民在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河北人文气度、人文情结、人文品格、人文理念、人文价值取向的凝结与升华。谈起生活在古燕赵大地的河北人,人们自然将他们和慷慨悲歌联系在一起。几千年的河北历史铸就了河北人的人文精神,河北人发乎性情而形成的慷慨悲歌的民风,随着历史前行的脚步,逐步升华成大气坦诚、重信守义的人文情结。

1.先秦两汉时期的河北民风

河北地处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的中间地带。北方地区冬季的寒冷和凛冽的北风,使河北人的生命中充满多气的色彩。河北人多气的性情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河北历史文化主题的变化,悄然变化着自己的内涵。

最早对河北人“慷慨悲歌”的民风进行概括与总结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写道:“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赵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概括赵人性格:“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汉书·地理志》描写邯郸风俗:“其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燕人风俗“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在两汉学者的心中,河北民风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剽悍轻为奸;二是率直仗义、任侠、重承诺;三是不事农商,仰机利而食。慷慨悲歌,可以说是先秦两汉河北民风特点的高度概括。

先秦两汉的河北民风,粗野而不失淳朴。其率直仗义、重承诺的特点,在先秦时期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抒发了河北人胸中的郁郁悲情,锻造出了河北人大气、率直、粗犷的鲜明特性。发生在廉颇、蔺相如之间的将相和的故事,凸显了河北士人的大气与坦诚。

不事农商,仰机利而食之民风的形成,与先秦两汉时期河北百姓的经济发展观念密切相关。早在磁山文化时期,河北省农业既已比较发达,虽地处华北平原,但这一时期的河北人并没有形成重农意识。《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全国各地风俗,重农意识较强的只有陶地和关中,陶地风俗“好稼穑”;关中之民“好稼穑,殖五谷,地重”。河北人不事农桑,其追逐财富的手段,更多的是依靠冶铸业,或投机取巧,犯法为奸,掘冢抢掠。慷慨悲歌在表现河北人大气、率直、粗犷特点的同时,也包含有许多粗俗低劣的成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悲歌慷慨”,描述的是河北人情感的真实宣泄。汉人荀悦撰《前汉纪》,开始使用“慷慨悲歌”一词,用以描述项羽充满悲情的英雄气魄。唐代,“慷慨悲歌”一词,已没有什么贬义色彩,《唐才子传》记述沧州诗人高适:“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汴京遗迹志》卷十五载:“唐杜甫从李白登吹台,慷慨悲歌,为一时所慕。”慷慨悲歌之士,已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

2.韩愈《送董邵南序》与河北民风之演变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所作《送董邵南序》中,以河北士人感慨悲歌为由头,用含蓄的笔法劝说怀才不遇的董生,不要投靠对朝廷存在着重大威胁的河北藩镇。其文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于古”方从阁本作“于吾”,“云”或作“闻”而无“邪”字)?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这篇名文,文笔精妙,按其叙述顺序,四次提到河北士人之风,每提一次,其含义便增深一层。其首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中的“古称”二字,看似为历史的追溯,实为后文埋下伏笔。燕赵士人之风的两面性,也隐含于此。“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燕赵之士感慨悲歌,重友情,尚义气,这是对燕赵士人之风积极方面的肯定与称赞。细品此文旨趣,颇有讥讽之意。此不赘言。“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二句,既呼应全文开始“古称”之句,又暗中指出慷慨悲歌之士风所包含的消极因素,以此勉励董生,语言婉转而主题鲜明。韩愈委托董生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日屠狗者乎?”明确阐明了自己对燕赵士人感慨悲歌二重性的看法,点出全文创作主旨。全文以董生谢韩愈之言结束,再扣主题。

韩愈所言河北士人风俗,以汉代文献记载立论,至于唐代河北风俗,韩愈并没有明言。河北人慷慨悲歌之风中所包含的“剽悍轻为奸”“不事农商,仰机利而食”等消极成分,从两汉开始,随着历史的前行,逐渐消逝。《畿辅通志·风俗》描写定州风俗:“俗敦淳朴,人务农桑,有勤俭之风,多慷慨之气。”正定府藁城风俗:“藁居太行之东,人物豪雄,多慷慨,尚义节。”“居民急农桑,崇礼让,输纳不敢愆期,服役如趋父事”;易州风俗:“民风质朴,男不惰游,女不冶容,专务力于农桑。”河北的民风,开始转化为多气,勤劳,不仰机利而食;慷慨而尚义,服役如趋父事,不轻犯法。对于河北民风的这种变化,学者也曾有过很好的总结,《畿辅通志·风俗》:“汉以后史传多谓习于燕丹荆轲之遗风,慷慨悲歌,尚任侠,矜气勇,然其性资之质直,尊吏畏法,务耕劝织,则历代所不易也。”《畿辅通志·风俗》引《巨鹿县志》:“昔称忮诈稚掘,今则急上而力农;昔称弹弦跕躧,今则纺绩而宵作。”又引《迁安县志》:“务本力作,不习奸伪,古心未凿。”明清以后,与先秦两汉时期相较,河北民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河北民风在两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因素,便是儒学在河北地区的教化作用。西汉时期,河北大儒董仲舒力行儒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对河北民风产生很大影响。《畿辅通志·风俗》引《景州志》:“州人习董子‘正谊明道’之训,至今人尚质行,户多弦诵。”董仲舒倡导儒学,其教化功用被及后世。自董仲舒开始,河北之地名儒辈出,隋代刘炫、刘焯,唐代孔颖达,宋代邵雍,明末清初孙奇逢,清代颜渊、李塨、崔东壁等,均为名扬当时、声及后世的大学者。儒学提倡修身养性,教导百姓遵从社会规则,这对河北民风中粗俗的内容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河北儒学学者多力行儒学,其示范作用更为明显。随着河北民风中“剽悍轻为奸”“不事农商,仰机利而食”等粗野成分的消退,其率直仗义,任侠,重承诺的特点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畿辅通志·风俗》引《顺天府志》:“士人文雅沉鸷而不狃于俗,感时触事则悲歌慷慨之念生。”西汉渤海人隽不疑、鲍宣,均以刚直见称当时。晋朝,中山魏昌人刘琨“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范阳遒人祖逖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唐代名相巨鹿曲城(今巨鹿县)人魏徵、邢州南和(今南和县)人宋璟,宋朝名将真定灵寿(今灵寿县)人曹彬、幽州安次(今廊坊安次区)人吕端者,均以性情刚强、直言极谏著称。明末以刚直不阿、正直傲岸见称的高邑人赵南星,“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成为代表正义的东林党人的杰出人物。刚直、充满正气之士,在河北历史上不胜枚举。舍生取义、英勇不屈成为河北人的典型特点。

3.大气坦诚、重信守义的现代河北人文情结

伴随着河北历史由远古走向现代的脚步,河北人的悲歌慷慨由一种自然的民风衍化为一种感大义、急国难、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中华民国”文学家高步瀛“宁凋龚生之年,不食黔敖之食”,宁死不接受敌伪组织的聘请。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河北人民不怕牺牲,谱写了一曲曲感人泪下的英雄史诗:藳城英雄郝梦龄,在忻口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牺牲;迁西县人魏春波献出全部家产,又献出全家4口人的宝贵生命,最后壮烈牺牲;血溅铡刀的赵文哲,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在充满血与火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河北人文情结,再一次得到新的升华。

4.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确立

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是相对于河北人文精神而言的。它是在河北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河北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为促进河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提出来的,是河北人文精神在新时期的新体现。中共河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界定了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

坚韧质朴就是坚韧淳朴、自立自强、拼搏奋进、埋头苦干的顽强意志。坚韧质朴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民族智慧,是一种民族文化,展示着河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劳动生活观,传承了河北深厚的历史风貌和灿烂的文明,构成了河北独具风味的深厚文化底蕴。

重信尚义就是注重诚信,崇尚正义,勇于担当责任的品质。重信,要把过去与朋友的“信”,扩展到人与企业、人与国家,使诚实守信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准则。尚义,必须维护正义,重情义而不搞宗派,树正气而不搞意气,讲原则而不搞盲从,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要从全省的最高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样才能维护和发展河北的大好局面。

宽厚包容就是度量宽宏、厚道包容,是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胸怀和气度,是团结协作、共存共赢的意识和心态。宽厚,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彼此和谐的人际关系。包容,最重要的是敞开胸怀,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克服封闭狭隘的排外思想,使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才都能在河北找到一席发展之地,建立一个多元并存的新河北。

求实创新就是敢于创造、善于求新的精神,就是敢于打破因循守旧、缩手缩脚、闭关自守、落后挨打的精神。求实,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创新,要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消除因循守旧等影响创新的人为因素,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不迷信前人,不盲从已有经验,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用创新推动河北的改革和发展。

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内涵的核心是求实创新精神,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浓缩,也是弘扬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带有预置性,它是正在形成和未来导向形成的河北人文精神,其中有些内容还没有真正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

现如今,河北在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更是注重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2012年推出的“善行河北”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根植于深厚的河北地域文化,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燕赵风骨,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善行河北”是河北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全新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聚焦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加强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善”指存善念,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行”指勇于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其主要内容包括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孝老敬老等,都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时期具有独特的社会实践价值,对于河北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牢牢地把握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燕赵大地生根发芽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

另外,河北省教育行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质和核心。立德树人是育智和育德的辩证统一,其中,育德是主导方面,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加强和改进河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抓手、新视野和新领域。在高校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意义重大深远。

五千年河北文明史是一部充满激荡与变迁的历史,历史的风云际遇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豪迈雄浑。慷慨悲歌的河北人,经过无数次坎坷、历练,形成了新时期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河北人文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一人文精神将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彰显新时代的意蕴。(三)燕赵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植根于燕赵大地的燕赵人文精神内涵深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慷慨悲歌精神

慷慨悲歌精神形成和成熟于战国时期,隋唐时期发展成为燕赵文化的主脉,到元明清时期形成体系,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得到高度升华,前后已持续了两千余年。长期的、牢固的、含蕴极其丰富的慷慨悲歌精神,一直内在地、稳定地决定着燕赵文化的发展走向,成为燕赵文化中最优秀、最有积极性、普遍性的精神,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明史的进程。不畏强权、不甘屈服的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是慷慨悲歌精神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精神在历史文学中可寻到许多的记载:如蔺相如负荆请罪,祖逖的闻鸡起舞,刘备、张飞、关羽的桃园三结义等。“义”字为先,忧时济民、仗义行侠。“义”的精神由他们而纵横燕赵大地。到了近代,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强音把慷慨悲歌与爱国主义联系到一起,高奏出抵御外侮、反抗侵略、勇于献身的慷慨悲歌。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燕赵儿女,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出了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同仇敌忾、追求民族解放的河北抗战精神,用热血和生命浇铸了千古不朽、熠熠生辉的燕赵慷慨悲歌精神。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民主的斗争中,燕赵慷慨悲歌精神再度在燕赵大地沸腾。马本斋、董存瑞、李大钊……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燕赵人文精神在舍生取义上,再一次显示了对“义”的执着。在燕赵文化的人文景观里,人都是正义的人,事都是正义的事,到处洋溢的是一股正气。燕赵人以生命去告诉世人什么是正义,以死去证明人生的价值,让正义战胜邪恶。当展开完璧归赵、胡服骑射等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画轴时,燕赵人忍辱负重、自强不息、自然朴质、风度翩翩的文化性格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刺秦失败了,但它的精神并没有因失败而丧失。从荆轲刺秦王开始,重诺信义、慷慨赴义、视死如归的气概在燕赵大地世代承传,形成了一种舍之不去的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牺牲精神。长期以来燕赵人的血液里都有这种不卑不亢、勇猛向前的文化精神,成为燕赵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求实务实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赋予了燕赵人朴实勤勉、吃苦实干、恪守诺言的品质。形成了燕赵人从天时、地利、人事的实际出发,安土重迁、脚踏实地的求实务实精神。这种精神在代代传承中凝聚为燕赵学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博野人颜元、容城人孙奇峰、南皮人张之洞等等,都在他们的学术文化思想中,高扬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代代传承中化作燕赵人不尚幻想、步步踏实的发明创造的科学精神,培育了思想家荀子、董仲舒,文学家关汉卿、曹雪芹,科学家祖冲之、郭守敬等巨大的人才群体,在历代科学家、思想家坚持不懈的务实实践的洗礼与催化下,燕赵务实精神不断升华,对河北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至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勤俭持家、慷慨行事的艰苦奋斗精神

勤俭持家、慷慨行事,是燕赵人民赖以生存的一大精神支柱和处世方式。这与燕赵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在古代,燕赵西部山高水深,遍地荆棘,猛兽出没;平原地带虽适于耕作,但土质与黄土高原不同。黄土高原的土质为经典性黄土,其柱形纹理和高孔隙性有很强的“毛细血管”作用,能使蕴藏在深层的无机质上升到顶层,为作物根部吸收,这就是所谓“自行肥效”。河北平原的土质是冲积而成的“次生黄土”,缺乏经典黄土的“自行肥效”性能。所以,直到秦汉时期,燕赵的农业仍未获得长足的发展。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就记载了赵地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民生动荡的情况,讲到燕地的物产也只是鱼盐枣栗,并有“中山地薄人众”之语。这说明,燕赵虽气候湿润,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农耕却长期落后于关中地区。在这样生计艰难、战火频仍的环境里,人们很自然地养成了不畏艰险、勤俭持家和不尚奢华的风气。由生存的压力造就的安贫乐道、吃苦节俭的文化精神,以及这种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形成的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是“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4.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

开放精神在燕赵人文精神中主要表现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河北自古就是民族大融合之地,入主者的剽悍雄风,异域文化的别样风采大量地被燕赵文化所吸纳,使燕赵人文精神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如把诸子百家学说创造性地熔铸于儒学体系之内的董仲舒,融合汉、魏、晋、南北朝、隋经学为一说的集大成者孔颖达等。特别是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博大宽宏了燕赵民性的胸襟,极大地冲击了宗族制度,淡化了排外心理,开拓了人们广阔的视野,最终使燕赵人文精神形成了具有普遍性和广大包容性的伟大文化体系。元明清以后,河北作为直属中央的京畿腹地,全国各地域文化的聚合、交流和北京往全国各地的文化辐射,都必经河北大地。因此,河北受京都文化的熏染和影响,在时间上要早于全国其他地区,在程度上更深于全国其他地区。成为全国最具开放精神的区域,并一直生动地演绎到今天。

5.发奋图强、无私奉献的开拓创新精神

河北人的开拓创新精神表现在诸多方面。从旧石器时代泥河湾遗址的建立到新石器时期磁山文化的确立,从商代藁城台西村遗迹的发现到战国时燕下都遗址的发掘,燕赵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沉淀和积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渐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创新精神及实践,是在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氛围下,冲破中华民族自我封闭意识,吸收、改造、融合四周各种文化,以壮大自己的精神表现。远在金元时代,河北就已是杂剧盛行的中心。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多天才同时同地把精力和才华倾泻在同一种面向全民的艺术创造上,将燕赵艺术推到了一个峰巅,成为燕赵创新精神在世界“燃起的新的火焰”的一种精神。今天依然活跃在河北大地上的河北梆子、评剧、老调、皮影戏、秧歌等河北地方戏以及众多的曲艺等,也都是创新精神的优秀花朵。它们都是或从异域艺术形式中脱胎而来,或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量吸纳了异域文化的精华,但又独树一帜的。所有这一切,都说明燕赵文化已经形成不惮躐等破格的进取、不分此畛彼域的开放、不厌追新逐奇的创新的精神体系。但是长达数百年的直隶情结,磨折了河北人的锐气,压抑了河北人开拓创新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河北的振兴,需要找回开拓创新的精神。

6.和睦和谐、团结友爱的顾全大局精神

燕赵是典型的华北平原区内群居式大村庄生活。生活环境造就了燕赵人合群、心直口快、讲究信守的美德;以农为本,以水为生,共同的生存利益和治水斗争,使燕赵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形成了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性格特征。燕赵的儿子——李大钊的性格是典型的燕赵文化性格。他出面调解了大有土崩瓦解之势的《新青年》同人的分歧,先后促成了国共的合作……他一生注重团结,讲求合作,待人宽厚,与人为善。“团结”无论是对他的性格还是对他的政治生涯都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燕赵作为阻止北方游牧势力南下的一道屏障,常常以自己的牺牲保证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政治传统带给燕赵的压力而形成的顾全大局精神,历经数千年而不失,成为燕赵人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撞击与洗刷下,顾全大局的品格在与现实的结合上显得更加沉着、从容,在现代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日见显著。求和谐、和睦是顾全大局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在燕赵人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中,也体现在燕赵的许多建筑布局及其人文景观之中。如承德避暑山庄、保定莲花池、正定隆兴寺等,这些集宗教、民俗、历史于一体的古建筑,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的和谐精神,至今深深地感动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

这六种人文精神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燕赵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体系,大致包含了燕赵文化千年一脉的生命精神,体现了燕赵文化主旋律的色彩,为中华文化“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增添了束束飞溅的浪花。四、传统燕赵文化与新河北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及人文精神的支撑。2006年11月,中共河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把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提炼概括为“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十六个字,并将其视为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河北的精神支撑。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既是对传统燕赵文化的风骨和神韵的传承,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传统燕赵文化精神的创新性总结和升华。有人认为,“燕赵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没有断代的时间概念,是河北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既包括该区域内的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又包含现今留存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特指某一历史阶段内的文化。但是,文化是有生命的、发展的,任何文化在其历时性上均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性。因此,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是燕赵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到战国中期开始形成,到战国后期趋于成熟,以后持续二千余年,逐步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燕赵文化传统。“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提出,就是为了突出燕赵文化的时代内涵与特色,赋予传统燕赵文化以新的生机与活力。无疑,传统燕赵文化对当今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燕赵文化与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还是有区别的,有必要加以辨别,厘清其相互关系。(一)传统燕赵文化是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文化根基

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与传统燕赵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不同。传统燕赵文化形成于封建社会和战乱年代,是一种农耕文化。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是在新世纪、新时期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文化。二是,文化依据和国民素质不同。传统燕赵文化形成于封建礼教和专制统治思想之上,具有明显的不公平、不平等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国民的愚昧随处可见。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形成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之中,具有科学和现实依据,国民知识水平明显提高,主体意识空前自觉。三是,价值诉求的境界不同。由于历史上燕赵之地师旅屡兴、战乱频繁,传统燕赵文化的价值诉求是建基于小农经济之上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开放的胸襟追求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

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与传统燕赵文化在地域、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上具有诸多共同的特征。传统燕赵文化是构建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点。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深刻体现了传统燕赵文化中优秀而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质。其中,“坚韧质朴”是传统燕赵文化人文精神的本质,反映了燕赵人民一以贯之的勤劳淳朴、坚韧智慧、刚毅负重的优秀品德,凸显了传统燕赵文化尊重规律、注重实干、讲究实效的理性。“重信尚义”是传统燕赵文化人文精神的魂魄,反映了燕赵人民由来已久的豪爽刚烈、贵义尚武、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凸显了燕赵文化慷慨坦诚、爱憎分明、好气任侠的文化特质。“宽厚包容”是传统燕赵文化人文精神的基调,反映了燕赵人民永续不断的重乡乐土、患难相扶、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凸显了传统燕赵文化崇尚和谐、乐善好施、共融共生的价值准则。“求实创新”是传统燕赵文化人文精神的力量源泉,反映了燕赵人民历久弥新的注重实践、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凸显了传统燕赵文化不尚空谈、善于学习、追求创造的深邃智慧。正因为较好地诠释并传承了燕赵人民的性格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才真正有可能获得广泛的群众认同,并进一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成为促进河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二)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是传统燕赵文化的理性升华

毋庸讳言,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传统燕赵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传统燕赵文化传统中,“坚韧”体现的是燕赵人民不畏艰险、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但是由于长期战乱环境的影响,在其背后也有崇尚武力的盲目和霸气逼人的鲁莽。“质朴”包含着老实、朴直的思想,但因为小农经济的脆弱与封闭,同时也渗透着偏狭、愚昧与保守。“重信尚义”表现为重诚信、讲义气,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慷慨豪迈,但同时也表现出生硬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不辨是非、不计利害的轻率。“宽厚包容”的思想传统,易于形成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并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易于在文化和技术层面兼容并蓄,广泛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域外因素,但又不可避免地会牺牲个性,流于仰赖与依附。“求实创新”精神无疑是传统燕赵文化得以形成发展、传承至今的内在动力,然而不能不承认这却是传统燕赵文化中最为薄弱的方面。

毫无疑义,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是对传统燕赵文化创新的结果,即在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鲜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传统燕赵文化的理性升华。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与传统燕赵文化的创新关系,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创造性地实现了对传统燕赵文化的现代性转换。这种转换或者说扬弃,就文化的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而言,突出表现为: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了由传统燕赵文化作为适应型文化向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作为引领型文化的转换;弃保守求创新,实现了由传统燕赵文化作为因循型文化向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作为创造型文化的转换;去斗狠、尚和谐,实现了由传统燕赵文化作为尚斗型文化向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作为尚和型文化的转换;破偏狭、兼天下,实现了由传统燕赵文化作为内敛型文化向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作为开放型文化的转换;除依附、崇自主,实现了由传统燕赵文化作为应激型文化向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作为内驱型文化的转换。近而言之,从传统燕赵文化发展到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是当代燕赵人民向着更高层次跃升、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成果,是当代河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培育的新的文化增长点。(三)发挥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家、民族如此,一个地方亦然。厘清传统燕赵文化和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充分发挥传统燕赵文化特别是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对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引领与精神支撑的作用,同时还包括将这种人文精神引入高校,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燕赵文化曾经是河北发展的地域品牌和精神文化优势,是河北人民的生活、奋斗、创造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贵在稳定,重在积累,在稳定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提出正是传统燕赵文化在应对时代挑战过程中,在深刻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的一次合乎规律的文化变革。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既有传统燕赵文化的深厚与古雅,又有科学、民主等现代文明理念的特质与清新,实现了时代特色与传统风韵的辩证统一和完美结合。

文化是人创造的,但文化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塑造人。文化是人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而人则是文化实现其功能和作用的物质力量。发挥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必须切实加强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自身建设,从理论研究、宣传教育、行业发展、社会活动、文明规制、社区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弘扬和贯彻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使之社会化、大众化,深入到民众内心,落实到民众生活,并进一步转化为全省人民建设沿海强省、文化大省的自觉行动。

需要强调的是,注重发挥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仅不是基于地方本位和地方文化本位的立场,反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统一,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相协调的理念。弘扬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是要促成河北经济社会实现特色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断融入全国的发展潮流之中,特别是融入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历史进程之中,使河北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