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创意产业空间与网络结构:基于北京和上海的实证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2:38:35

点击下载

作者:朱华晟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城市创意产业空间与网络结构:基于北京和上海的实证研究

大城市创意产业空间与网络结构:基于北京和上海的实证研究试读:

前言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一词最早来源于1997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上台后成立的新政府,其初衷在于拯救曾经作为制造业大国英国面临困境的危机。在随后的短短八年内,英国培育了12万家创意企业,每年产值高达600亿—700亿英镑。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占全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英国创意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这股创意经济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内,以其独特的方式,生产出众多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突出的变化是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比重在增加,并且有大量的创意产品(如影视作品、时装等)涌进中国市场。

时下,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缺少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品牌积淀。这个不争的事实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张较快,带动经济高速增长,遭到某些国家的觊觎;另一方面,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在价值链源头的技术创新环节和末端的产品功能衍生或内容提供环节处于劣势。与此同时,单位工业产值的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严重,社会经济的后续潜力令人担忧。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巨大转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意产业是很有前景的发展领域,并成为内城复兴与城市增长的新兴部门。这为我国相关部委制定政策以及为某些发达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例如,2005年文化部采取六大举措促进动漫电子游戏产业发展。为了鼓励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截至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已命名了19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

实际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领域面向市场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十一五”之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规划。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 “规划建设一批知识密集、多元文化、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也早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列入了其“十一五”规划当中,而且它在全国城市当中(除香港和台湾地区之外)率先制定了适用于统计及政策管理的文化创意相关活动分类标准。

由于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创意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和跨国巨头开始在亚洲寻觅智力产业外包,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将抢滩中国服务业市场。各地兴起的创意园区将成为继高科技园区之后,我国招商引资的又一个热点,是通过创意产业扩大服务业吸收利用国外资本的新模式。伴随而至的问题是,外商进入无疑加速国内创意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是我国借势助推制造业突围的一次战略机遇,然而,某些原本就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国内企业,更将面临国外创意产品大军压境的困境。对于这样一个尚显脆弱的新的产业系统,又面临结构复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政府管理部门通常无法完全按照过去的模式或照搬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来加以调控和引导。

当前,国际学术界对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研究还刚起步,而且主要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蓝本,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国内外研究也滞后于发展实际,尤其是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着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势。由于缺乏对创意产业发展动态与内在规律的清晰认识,各地在政策制定及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方面基本沿袭高科技产业的旧经验,在集聚区选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鉴于此,作者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立足中国区域发展的实践,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另一方面,为城市创意环境建设以及创意空间规划布局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创意企业区位规律,以及企业网络的空间结构与网络创新绩效的差异,有助于城市规划部门及政策制定机构不仅关注改善设计企业集聚的微观环境,还逐渐注重协调创意企业集聚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城市与关联地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实现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城市的发展目标。

本书从选定主题、内容设计、撰写成文到后期出版发行,得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殿廷教授、周尚意教授,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徐步政老师、孙惠玉编辑的大力帮助,借此深表感谢!由于作者的学识和时间均有限,书中内容还不成熟,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出。朱华晟第一章国内外创意产业研究进展第一节国外研究动态一、创意产业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相继发生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变革,即所谓的“知识价值革命”,人们不再追求对资源、能源、农产品的更大消费,而转为追求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即对“知识价值”的大量消费。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把人们平时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产业化后形成价值,并带来就业的产业。创意产业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一词源自英国,1997年由前首相布莱尔首次明确提出,意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具体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影、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览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布莱尔政府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旨在以此为政策导向,发挥英国经济的传统优势,推动英国经济持续发展,并复兴英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随后的短短八年内,英国创意产业局就培育了12万家创意企业,每年产值高达600亿—700亿英镑,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占全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随着这股创意经济浪潮席卷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内,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发出众多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在增进就业、扩大进出口贸易、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发展领域。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不仅是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更新和再生的推动者。近年来,亚洲地区政府积极发展创意产业,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大阪市的案例表明文化创意和社会包容有助于城市再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内地和英国的报道都显示,创意产业是少数仍能达到正增长的行业。正如学者的研究表明纽约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对金融危机存在抵抗力一样,美国369个大城市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创意型员工的失业率低于普通劳动者的失业率,创意能够给予企业和产品生命力。二、主要研究议题“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先由政界提出,虽然有学者对其学术规范性提出异议,但是毋庸置疑,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学术界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结果相继出现。目前,国外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本书作者基于收集到的国外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报告、智囊机构的研究报告以及明确以“创意”(creative)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与著作,分析当前国际在此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总体上,时下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图1-1 创意产业的构成(一)概念之争

尽管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新的概念,然而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很多产业活动早已存在,而且在此前后,不同的国家冠之以不同的名称,比较常见的有“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等。甚至在很长时间内,美国官方仍不接受“创意产业”这一称谓,而坚持自己的“版权产业”。昆士兰州(Queensland)则比较概括地勾画了版权产业、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之间的界线,从范围上看,版权产业的内涵最宽,创意产业是其下游分销产业以外的部分,而文化产业仅属于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它的内涵远窄于创意产业(图1-1)。英国关于“创意产业”的界定及部门分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但是,仍有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自己的定义,在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上与英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例如德国将其分为15个部门,澳大利亚有35个,新西兰则有11个。

在学术界,有研究者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等同对待,另一些人则认为,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但是,在“文化和创意产业之间存在着连续性”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分歧。国外学术界在“创意产业”研究方面影响较大的两位学者——凯夫斯(Caves)与霍金斯(Hawkins)在这个概念上的观点最有代表性,构成当前各种概念版本的两极。凯夫斯将这个概念主要圈定在艺术与媒体两个领域内,而霍金斯的定义则较为宽泛,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囊括了所有科学、工程与技术部门。目前,多数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对创意产业部门的定性分类上,但是已有少数研究开始选用定量指标作为划分该产业的标准。例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则将“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确定为创意产业的三个基点之一。这种分类实际上打破了把创意产业圈定在某些特定行业的做法,而更强调行业内部的创意活动强度。

由于创意产业的界线尚未划定,国际标准尚未建立,甚至很多国家连专业的统计方法和标准都没有形成,因此创意产业的经济数据很难获得。再加上统计口径千差万别,造成各国对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缺乏可比性。(二)产业特性

正如对概念的争议一样,目前关于创意产业的特性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所选的产业门类而强调创意产业的某些特性。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凯夫斯颇具代表性,他从创意产品的艺术商业化的角度,对该产业的八个特征做了细致且系统的分析。综合现有的研究来看,创意产业大体上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首先,智力密集和持续创新。在该产业领域,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智力劳动,需要持续的创新而不是重复的技术和体力劳动。虽然其他产业把科学技术创新看作创造力(creativity),但创意产业除了需要多种混合的技术之外,还需要以艺术和文化的创造思想为根本。艺术和文化是创意的摇篮,但是它们又并不是创意产业的印钞机,在艺术文化与产业消费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其次,高附加价值。传统产业依靠他们的生产规模作为增加价值的途径。而创意产业不需要太多的土地用于生产设施,其繁荣主要依靠文化创意的投资,其产品价值高。第三,柔性雇员密集。在创意产业,许多工作都具有柔性较大的特点,频繁使用合同工,出现一些独立创业的专业人士,从而使得该产业成为年轻人、妇女、兼职人员、自由工人等人群比较密集的领域,而且不同职业之间也频繁出现劳动力的相互流动。这将是未来劳动力市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