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二十四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21:58:29

点击下载

作者:龚学刚(编著)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轻松读懂二十四史

轻松读懂二十四史试读:

前言

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厚重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兴亡盛衰,感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荣辱与得失。中华民族一直有着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使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得以汇集成书,从而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学遗产。

在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很多史书,但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史书被遗失,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被人遗忘。二十四史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数以万计的史书中脱颖而出,随着历史的脚步而来。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共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约四千万字,经过两千多年逐渐发展集结而成。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些史书大多数是官修,其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总结前代兴衰的规律,并引以为戒,用来加强和维护当代的统治。《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它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开始,止于汉武帝后期,记述了我国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为东汉班固编撰,记事始于汉高帝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为纪传体东汉史,由南朝宋范晔编撰,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元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计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三国志》由西晋陈寿创作,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晋书》是房玄龄等人受唐太宗的指示修撰而成,是一部官修史书,记载了自司马懿早年到晋恭帝元熙二年期间的历史。《宋书》由南朝梁沈约著,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终于宋顺帝升明三年,共记载了刘宋王朝六十年的历史。《南齐书》由南朝萧子显编撰,记载了南齐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计二十三年的历史,原名《齐书》,因到了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为《南齐书》。《梁书》为唐代姚思廉著,记载了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的历史。《陈书》仍由唐代姚思廉著,记载了陈朝五位皇帝共三十三年的历史,记事始于陈武帝永定元年,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魏书》是北齐魏收著,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北齐书》为唐代李百药著,本名《齐书》,宋时才加“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五十多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周书》为唐代令狐德棻主编,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历史。《隋书》为唐代魏徵等著,记载了隋朝三十七年的历史。《南史》为唐代李延寿著,记事始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北史》也由唐代李延寿著,记事始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和隋朝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旧唐书》由后晋刘昫等编撰,记事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新唐书》由北宋欧阳修、宋祁等合撰,其记述的历史时期大致与《旧唐书》相同,涵盖了整个唐朝时期。《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记录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历史,由北宋薛居正等人修撰。为了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遂改名为《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为北宋欧阳修创作。他用春秋笔法将五代历史杂糅到一起,成为唐代以后绝无仅有的私修史书。《宋史》、《辽史》、《金史》均为元朝所修,编撰者署名是元朝宰相脱脱。其实,当时参与编撰的人很多,其中翰林学士欧阳玄出力最多。《宋史》记事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终于南宋末代皇帝宋昺祥兴二年,记载了北宋和南宋两朝三百二十年的历史。《辽史》记载了辽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也兼述了辽代建国以前契丹族及辽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的历史。《金史》记事始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到灭亡,约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元史》为明代宋濂等编撰,记载了自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及灭亡的历史。《明史》为清代张廷玉等编撰,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全面展示了历朝各代的兴衰变迁,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然而,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其内容博大精深,加上古文晦涩难懂,一般读者要读通这些史籍是有一定困难的。鉴于此,本书精选了大量的历史故事,用轻松明快的白话文展开叙述。除此之外,本书在每篇文章的后面对相应的历史事件做了客观的评价。

希望本书能让读者在更多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以史为鉴,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李鑫、刘作越、马海峰、宋华、陶也、王帅、金跃军等人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二十四史的博大精深,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上篇

|商汤用饭喜得贤才|

[1]

商汤是夏朝时商国的国君,他的祖先契是帝喾 的儿子,曾跟大禹治理洪水。禹念其治水有功,赐其姓氏,并把一块叫“商”的地方封给了他。契就在封地建立了商国,商国是夏朝的属国。夏桀继承君位后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恨透了他。而这时候的商国,正是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执掌国政。

据说,夏桀身体强健,文武双全,可以赤手将铁钩拉直。但他自恃勇猛无敌,以为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因此整天只知道寻欢作乐。他嫌弃宫殿过于简陋,与他的身份不符,于是投入大量钱财,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耗时七年,终于修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夏桀的爱妃十分喜欢听丝绸撕裂的声音,为了讨她的欢心,夏桀命人将宫中所有上乘的布帛搬出来,天天撕给她听。夏桀嗜酒如命,每当醉酒后,他都会拿人当马骑。倘若有谁表现出不乐意的神色,他便立刻命人将其杀掉。夏桀的昏庸残暴使得所有人都与他离了心,都盼他早日灭亡。商汤见夏朝气数已尽,决定顺应民心,起兵灭掉夏朝。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觉得时机尚不成熟,还缺少一位富有谋略的贤士来辅佐自己成大事。可是,贤士从哪里能得到呢?为此,商汤整日忧心忡忡。

一天,负责商汤饮食的奴隶伊尹为他送来饭菜。商汤举箸一尝,发现几个菜不是淡得没有味道,就是咸得发苦,叫人难以下咽。他不由一阵恼怒,当即叫来伊尹,训斥了一番。谁知,伊尹不但不慌乱,反而从容不迫地说:“我也知道做菜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只有把佐料放得适当,吃起来才可口。今天我故意把菜做得有淡有咸,是在提醒大王,治理国家和做菜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松弛懈怠,而是要松弛有度,才能把国家治理得兴旺发达。”商汤听后大吃一惊,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这番话竟然出自一个做饭的奴隶之口。他沉吟了一番,便让伊尹讲述自己的身世。原来,伊尹曾在莘国做过公主的教师。莘国灭亡后,他被迫四处流亡。商汤越听越被伊尹的经历所打动,同时也发现伊尹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胸有壮志,对夏朝的暴虐统治极其不满。商汤明白,伊尹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贤才,于是马上下令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拜他为相。

随后,伊尹便给商汤出谋划策,让他历数夏桀的种种罪行,规劝被夏朝统治的部落反叛夏朝,归顺商国。那些部落审时度势,认为商汤是仁义之君,便纷纷前来归附。唯独葛伯族不肯归顺,商汤便发兵消灭了葛伯族。同时,伊尹建议商汤给那些犯错之人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对于这些建议,商汤都一一听从。很快,商汤的美名传遍四方,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这时,伊尹觉得讨伐夏朝的时机到了,便建议商汤起兵。于是,商汤整顿军队,举行了誓师大会,然后挥师[2]伐夏,在鸣条 与夏军展开决战。最终,商汤大获全胜,而夏桀在[3]溃逃中死于南巢 。[4]

夏朝灭亡后,商汤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 。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勤政爱民,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鼓励官吏为百姓多做好事,一定要做出成绩来,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因此,商朝初期,政治清明,官吏遵纪守法,没人敢贪污受贿,社会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商汤死后,伊尹辅佐其子外丙继位。外丙死后,中壬继位,伊尹辅佐中壬治理国家。中壬死后,太甲继位。只可惜,太甲继位后沉迷于酒色,常常不理朝政,百官为此十分担忧。伊尹果断将太甲软禁在桐宫,让他悔过自新,自己则代他掌管朝政,治理天下。三年后,太甲幡然醒悟,决心一改从前,重新做人。伊尹听说后非常高兴,亲自将他迎回宫中,并将朝政大权交还给他。

后来,太甲励精图治,成为一代贤君。而伊尹因“放太甲于桐”的故事被一时传为佳话,名留至今。【故纸挥尘】

商汤任人唯贤,大胆任用奴隶出身的伊尹为相。伊尹确实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辅佐商汤成功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五六百年的大好基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用人能从需要出发,不受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不存在世俗偏见,所以往往能慧眼识才,发掘出一个难得的人才。

|欲擒故纵郑伯克段|

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夫人武姜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叔段。生寤生时,武姜因难产差点送了命,于是十分讨厌寤生而偏爱叔段。兄弟俩长大之后,武姜经常在郑武公面前夸赞叔段如何贤明,劝说郑武公废长立幼,把叔段立为太子。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由,断然拒绝。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寤生顺利继位,即郑庄公。武姜见[5]小儿子叔段既无权力又无食邑 ,心中十分不平,便对郑庄公说:“你继承王位,尊贵无比,而你的亲兄弟叔段却无权无职,你身为兄[6]长于心何忍?我作为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你看把制邑 封给叔段如何?”郑庄公连连摇头说:“制邑是我国最险要的城池,先王临终前再三嘱咐寡人不能分封给任何人,儿子怎能违背父命呢?”武姜见[7]郑庄公不肯答应,便退而求其次说:“那就把京邑 分封给叔段。”京邑也是一座比较重要的城池,郑庄公也不情愿分封,但又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只能沉默不语。武姜见状,勃然作色道:“你若是再不答应,那就将叔段驱逐到别的国家,使其另谋生路!”郑庄公无奈,只[8]好将京邑分封给了叔段。大臣祭足 劝道:“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京邑土地肥沃,百姓众多。更何况叔段是太后的爱子,如果赐封大城,时间久了,恐怕会有肘腋之变。”郑庄公无奈地说:“寡人何尝不知道这样做不妥,但母命难违啊!”

叔段前往京邑之前,入宫向武姜道别。武姜屏退左右,嘱咐叔段说:“你哥哥不念及兄弟之情,对你一向刻薄寡恩。今日因我再三恳求才将京邑分封给你,日后必然会反悔。你到京邑后,一定要招兵买马,筹备军粮。等时机成熟,我们来个内外夹击,一定可以夺取大权。你如果能取代寤生登上君位,我就是死也没什么遗憾了。”叔段大喜,立即领命前往京邑。刚到京邑,叔段就加高、加宽城墙,还夺取了边境军队的指挥权,接着又托名出猎,攻克了两座城池。就这样,他采取诸多措施,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

郑武公之弟公子吕对叔段积极扩军并显露出反叛的行为十分不满,他劝谏郑庄公说:“如果您不及早除掉叔段,后果不堪设想。”郑庄公却微笑不语。公子吕又说:“臣知道大王您念及兄弟情谊,对叔段十分信任。可他自持京邑易守难攻,日夜训练兵马,已有篡国夺位之心。成大事者岂能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还望您早日做决断。”郑庄公见公子吕对自己忠心不二,十分高兴,便对他说:“叔段虽然不忠,但未公然反叛。如果寡人现在诛杀他,母后必会从中阻挠,别人也会说寡人是个不友、不孝之人。所以,寡人故意隐忍不发,任他胡作非为。等他按捺不住而起兵造反的时候,寡人再出兵攻打他,将他的罪行昭告天下,就没人敢站出来为他说话了。”公子吕听后大吃一惊,忙说:“原来大王您早就有所防备。”于是,二人又密议一番,商量除去叔段的计策。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二十二年),郑庄公假传诏令说自己要去朝见周天子,面君辅政,命大臣祭足监国。武姜得知后大喜,她马上派人通知叔段起兵。而实际上,郑庄公已经派公子吕带兵埋伏在京邑附近了。等叔段率兵离开京邑后,公子吕让军队扮作商贾模样混入城中,轻而易举拿下了京邑,并四处张榜安民。榜中宣扬了郑庄公的恩义大度,斥责叔段的忘恩负义。满城百姓议论纷纷,都在谴责叔段犯上作乱的罪行。

叔段行至半路,忽然收到京邑被攻占的消息,顿时大惊失色。他立即命令军队返回,日夜赶路,企图重新夺回京邑。叛军将士见归路已断,开始军心大乱,又听说郑庄公贤明仁义,而自己则是助纣为虐,于是纷纷溃逃。叔段见军队跑了一半,知道无法夺回京邑,便只好逃[9]到鄢邑 闭门死守。郑庄公也亲率大军与公子吕合兵一处,不费吹[10]灰之力便将鄢邑攻破。于是,叔段只好出逃到共国 。正因为如此,他也有了另一个名字“共叔段”。【故纸挥尘】

对于共叔段肆无忌惮的行为,郑庄公心知肚明。但因顾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郑庄公采用“任其发展,陷其不义,后发制人”的策略,故意放纵对方以争取舆论的支持,最后顺利平定叛乱。相对抢先一步来说,后发制人往往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抢先一步虽然厉害,但如果不能一招制敌的话,则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这就给先退一步的人制造了反客为主的机会。生活中,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前进,却忘记了身后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最终将会走入一个极端而碰得头破血流。所以,知进不忘退才是真正的智者。

|智叔詹空城退楚军|

叔詹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相,郑国君主郑文公的弟弟。他贤明有德,富有谋略,一心一意辅佐哥哥治理国家。[11]

有一年,楚国的令尹 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去世后趁机掌控了朝政大权,还想占有美丽的嫂子文夫人。他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去讨好文夫人,但文夫人始终不领情,对他冷若冰霜。于是,公子元便想在战场上建立功业,以显示自己男子汉的气概和能耐,从而博得文夫人的芳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率领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地杀向郑国。[12]楚军一路攻克郑国数座城池,兵锋直指郑国都城新郑 。由于郑国军事力量较弱,不足以抵挡楚军的进犯,群臣顿时慌得手足无措。有的主张割地请和,有的主张拼死一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一时间吵吵嚷嚷,莫衷一是。郑文公不由得一阵心烦,便摆了摆手,群臣立即安静了下来。这时,叔詹上前一步奏道:“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一个可取的方案。郑国刚与齐国订了盟约,郑国有难,齐国不会见死不救的。这次公子元伐郑,无非是想建功图名以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取胜,但又怕兵败。现在老臣有一计,可退楚军。”郑文公大喜,当即下令朝中文武官员都要听从叔詹的调遣。

叔詹下令让城中所有士兵全部埋伏起来,没有命令不准擅自行动,令商铺、集市照常买卖,又大开城门,做出一副完全没有防备的样子。楚军先锋到达新郑城下时,见城中百姓往来如常,没有丝毫慌乱的神情,又听见集市上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不禁起了疑心: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楚军不敢轻举妄动,便离城五里安营扎寨,等公子元前来决策。不大一会儿,公子元率主力赶到,部将把城中的情形向他讲述了一遍。公子元听后也觉得好生奇怪,便亲自到高处眺望新郑城,见城中虽然空虚,但隐隐地看到郑国飘扬的旌旗和威武的甲士。公子元看后也觉得其中必然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准备派人潜入城中探听虚实。

此时,齐国已经收到郑国被围的消息,于是联合了鲁、宋二国,发兵前来救援。公子元闻讯大惊,和诸将商议道:“倘若鲁、宋联军断我后路,与郑军形成合围之势,楚军以一敌三,如何能取胜?不过好在我也打了几个胜仗,现在撤军还能保全名声。”于是暗传号令,人衔枚,马裹蹄,连夜拔寨撤退。为了防止郑军追击,公子元命令留下军帐,高挂旌旗以疑郑军。

为了以防万一,叔詹亲自督促将士巡城,一夜未睡。天亮的时候,叔詹看了楚营一眼,如释重负地说:“楚军已经撤走。”众将士一看楚营营帐连成一片,旌旗随风飘扬,不信楚军已撤走。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鸟栖息在上面呢?”说完就派人前去查看,楚营果然空无一人。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空城计”。【故纸挥尘】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中国古代兵法讲究用“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创于叔詹的“空城计”,不仅是完美的计谋,也是一场对局博弈。这场博弈体现了叔詹的足智多谋,临危不乱。他善于分析和运用信息,也善于揣测敌方的心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应敌之策,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生活中,我们若能领悟“空城计”的思想,试着分析事情的细枝末节,往往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柏举一战吴国破楚|

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互相征战不休。吴王阖闾(hé lǘ)继位后雄心勃勃,立志称霸天下。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任用军事家孙武为将军,积极训练兵马。几年之后,吴国大治,国富兵强。

公元前506年,楚国起兵攻打吴国的附属国蔡国,蔡国慌忙向吴国求助。吴王得知消息后,认为破楚的机会到了,便打起锄强扶弱的旗号,任命孙武、伍子胥为将,以胞弟夫概为先锋,率领三万大军,[13]分坐战船,由淮河 溯水西进,直趋蔡国。

见吴军来援,楚军便解围而归。蔡国之围虽解,而孙武却突然传令全军舍船登岸,由向西改为向南进发。伍子胥不解其意,便问孙武舍船的原因。孙武说:“逆水行舟,速度缓慢,楚军肯定会加强防备,到时候就很难破敌了。”他又以三千五百名吴兵为先锋,迅速地通过[14][15]了楚国北部的三关 险隘。不出几日,吴军便挺进到汉水 东岸。[16]

听说吴军来攻,楚昭王大吃一惊,急派左司马 沈尹戍和令尹囊瓦倾全国兵力二十万,赶至汉水西岸布防。囊瓦求功心切,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率领楚军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孙武知道吴军千里奔袭,不宜长久作战,正思虑进兵之策,忽然得知楚军主动出击,便立即传令全军由汉水东岸后撤,引诱楚军来追。囊瓦见吴军主[17]动后撤,以为吴军胆怯,便率军猛追。吴军在小别山 迎战楚军,[18]楚军大败。囊瓦率领残兵败将连夜奔驰,一直跑到柏举 才停了下来。

囊瓦不甘心失败,他重新整顿兵马、安营扎寨,准备与吴军决一死战。吴军很快追了上来,囊瓦忙传令全军列阵候敌。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人贪婪又没有仁义,人心尽失,楚军将士没有人愿意为他卖命。如果我军发动突袭,楚军必会一触即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一定能彻底打败楚军。”阖闾不许,夫概只好告退回到营地。但他对部下说:“现在是击溃楚军的绝佳时机,如果错过这次机会,等楚军援兵一到,我们就危险了。更何况,为臣者就应该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于是率领本部五千兵马奔袭楚营。楚军全无防备,顿时大乱。阖闾见夫概突袭楚营成功,便马上率领主力攻打楚军。楚军很快败下阵来,开始溃退。[19]

吴军一直将楚军残部追到清发水 ,趁楚军渡河刚渡到一半时,突然发动猛烈的进攻,又一次大败楚军。楚军残部继续逃跑,吴军紧[20]追不舍,结果五战五捷,一直追到楚国都城郢都 城下。

听说吴军兵临郢都,楚昭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在几名亲信随从的保护下出逃。消息传到前线,楚军军心大乱。于是,吴军彻底击败楚军,顺利攻入郢都。【故纸挥尘】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吴国以三万兵力击溃楚军二十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战争之初,吴、楚两国的兵力悬殊。楚军虽有二十万军队,但将领用兵无方,屡次采用错误的计策将弱点暴露给了吴军。吴军乘势猛攻,不给楚军留任何喘息的机会,最终大败楚军。面对屡战屡败的敌人,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应该乘胜对其穷追猛打,通常都能大获全胜。

|选承嗣赵简子出题|

赵简子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大臣,他膝下有很多儿子。公元前500年(晋定公十二年)的一天,有个叫姑布子卿的人登门拜访赵简子。因此人善于相面,赵简子便把所有儿子叫来,请他给儿子们相面,看看谁更适合继承自己的爵位。

姑布子卿仔细看过赵简子所有的儿子后摇摇头,对赵简子说:“您的这些儿子都没有福分继承您的大业。”赵简子听后十分沮丧,连忙反问道:“那你的意思是,我赵家注定是要衰亡了吗?”姑布子卿忽然眼前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说:“刚才我在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孩子。我看他的模样与您十分相像,大概是您的儿子。请把他叫来,我给他相一面,或许还有希望。”赵简子四下一瞧,发现确实还有一个叫毋恤的儿子没来。

毋恤的母亲是位异族婢女,身份卑微,赵府所有人都看不起她。[21]毋恤也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庶子 ,而且长相普通,不得父亲欢心。因此,他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以至于赵简子都忘记有这么一个儿子。

赵简子忙派人叫来赵毋恤。姑布子卿仔细一相面,不禁拍案而起,高兴地说:“恭喜!恭喜!此子就是能继承您大业的人选!”赵简子一听,不仅没有一点喜悦之情,反而冷淡地说:“这孩子的母亲地位卑贱,是个洗衣做饭的奴婢。他又生得貌不惊人,你是如何判定他就是继承我大业的最佳人选的呢?”姑布子卿微微一笑说:“这是上天安排好的。他的母亲虽然地位卑贱,但他终有一天会富贵的。”

送走姑布子卿后,赵简子想了半天,对姑布子卿的话依然半信半疑。当时,赵简子已经立伯鲁为太子,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看错人。一天,赵简子把所有儿子叫来,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伯鲁和其他儿子唯唯诺诺,语无伦次地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唯独毋恤喜欢独立思考,又善于观察,说起来头头是道,很圆满地回答了赵简子提出的所有问题。从此,赵简子开始关注毋恤的一举一动。

又有一天,赵简子在两块木简上写了同样内容的训诫之辞,分别交给伯鲁和毋恤,要求他们牢牢记住。此后,赵简子对木简之事只字不提。三年后,赵简子突然让伯鲁背诵木简上的训诫之辞。而伯鲁早把木简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更别说记得上面的训诫之辞,只是站在那里一脸茫然。而毋恤倒是个有心之人,他知道父亲此举必有深意,得到父亲所赐的木简后便将上面的训诫之辞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当父亲提问时,他能一字不漏地背出并将珍藏了三年的木简呈上。赵简子非常高兴,从此对毋恤刮目相看。

经过思考,赵简子决定再次考察伯鲁和毋恤的才能,获胜者将继承他的大业。他把伯鲁、毋恤和其他儿子叫到一块,对他们说:“我[22]在常山 山顶上藏了一道宝符,你们去寻找吧。谁最先找到,我重重有赏。”众子一听,个个兴奋异常,欢呼雀跃,各自骑马向常山奔去。看着兄弟们四处乱窜寻找宝符,毋恤暗想:常山又高又大,假如藏一件东西,是很难找到的,父亲为什么要把宝符藏在常山而不是其他地方呢?猛然间,他忽然意识到这是父亲在考验他们。

伯鲁和他的兄弟们最终空手而归,纷纷向赵简子述说寻找宝符的艰辛。毋恤看见赵简子一脸失望,便知道自己猜对了,他走上前来说:“父亲,孩儿已找到宝符。”赵简子急切地催促说:“快把宝符拿出来给我看看。”毋恤说:“从常山的山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代国与赵国紧挨着。我们完全可以占据有利地形,一举攻破代国。父亲让我们去常山的目的并不是寻找什么宝符,而是让我们到那观察地形,为以后攻取代国做准备。”

经过三次考察,赵简子觉得毋恤才智出众,就废除了原立的太子伯鲁,改立毋恤为太子,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襄子。赵襄子掌握赵家的政权后,毫不犹豫地灭了代国。之后,他又联合魏桓子、韩康子共同消灭了强敌智伯。赵、韩、魏三家分晋,春秋时期从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故纸挥尘】

知人,就是了解一个人的长处和秉性;善任,就是善于量才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知人不善任,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结果必然会流失掉一部分人才;知人乱任,就会导致其在位而不谋其政,结果会更加严重。赵简子因毋恤的母亲出身卑微,就断言他不会有出息,甚至忘记他的存在。但经过别人的一番提醒后,赵简子对毋恤进行了三次考察,最后决定废伯鲁而立毋恤,这说明赵简子具有很高的知人善任的能力。

|知进忘退文种殒命|

这一年,吴国刚刚称霸四方,就被身后的越国捅了一刀。太子被杀,吴国求和。吴王宫里,王座上的夫差愁白了头发,叫道:“伍子胥呢?快传他来见寡人。”“大王,您又忘了,伍子胥已经死很久了。”旁边的侍从小心翼翼地提醒说。“哦,寡人真是老了啊。”夫差一手扶头,一手叩打着王座的扶手。“嗒、嗒、嗒”配合着夫差手里的节奏,门外的长廊响起一串脚步声,夫差阴云密布的脸上转而浮现出欢喜的神情。只听得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传来:“大王如日中天,青春正盛,如何得老?臣妾半日不见大王便十分思念,禁不住寻了过来,万望大王莫怪。”“西施你来得正好,陪寡人出去散散心吧。”夫差紧蹙的额头竟然也搓出几条笑纹来,他大袖一挥将眼前的美人揽入怀中,衣襟在大殿掀起一阵微风。此刻,越王宫里正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功宴,越王勾践的面容在火光背后忽隐忽现。他冷冷地看着宴会上那些醉颜酡红的臣子,随身佩带的宝剑光华耀眼。

四年后,越国的国境线上再度杀出无数带甲之士,他们手握长剑,肩负盾牌,神色凛然。长剑所指之处,又是西方的吴国。此时吴国的精锐大多在对齐国和晋国的战争中损耗,国力空虚,民生凋敝。越国的将士突破边境,一举杀到吴国都城,围城三年。

吴王请降,派出大臣向越王请罪:“臣夫差知道自己的错了。当[23]年在会稽 得罪了君上,不敢违抗天命,把君上放了回去,君上能否像上次在会稽一样放过臣下?”越王欲允,手下大臣范蠡不允。范蠡亲自擂鼓进军,越遂灭吴。

那个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勾践最终完成了夙愿,报了当年会稽之仇。宿敌夫差也已经自我了断,留下遗言说:“我在黄泉之下是没有脸再去见伍子胥了。”当初,勾践在会稽被俘,伍子胥多次劝说吴王杀了勾践,但吴王一直没有答应。至此,越国军队横行江淮之间,各路诸侯无不逢迎,尊称勾践为霸王。

越王宫里,又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功宴。觥筹交错间,范蠡提前溜了出来。他回到家中便开始修书,随即带着家人和收拾好的细软悄悄离开了越国。

大夫文种是勾践的心腹大臣,在灭吴的过程中出了大力。在范蠡离去不久之后,他收到了那封并未迟到的信。范蠡在信中对他说:“飞鸟飞尽,良弓就要藏起来了;狡兔死光,走狗就要被煮杀了。越王为人脖子长而嘴巴尖,只能与他同患难,不可与他同富贵。你为什么不离开他?”文种看完信惴惴不安,从此称病不去上朝。某日,越王使者来到文种府上,赐剑一把和王命一条:“你教寡人七条征服吴国的妙计,现在寡人只用了三条就把吴国打败,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地下教先王吧。”文种很无奈地接过剑,想起范蠡的那封信,一声叹息,举剑自刎了。【故纸挥尘】

范蠡和文种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他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的道理,便在灭吴之后不久就隐退江湖,从而避免了灭顶之灾。大夫文种自以为功高,没有及时撤出权力中心,最终被越王赐死。识人、知人是交往的基础,人在社会上走,多少要懂点识人术。我们可以用对手来衡量自己,也可以用朋友来衡量自己,但是首先,你要懂他们。

|田忌赛马孙膑展才|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曾和庞涓一起拜在鬼谷[24]子 门下学习兵法。学成之后,师兄弟二人辞别恩师,先后去了魏国效力。庞涓是个嫉贤妒能之辈,他见师兄孙膑的才华在自己之上,生怕自己在魏王面前失宠,便设计陷害孙膑。魏王听信谗言,挖掉了孙膑的双膝盖骨。为了保住性命,孙膑装疯卖傻,寻找机会逃离魏国。

孙膑本是齐国人,而齐威王又知道孙膑是个难得的人才,听说他的悲惨遭遇后便和大将田忌设了一计,派使者出使魏国,暗中将他救了回来。齐威王大喜,用十分隆重的礼仪接待了孙膑,并想拜他为大夫。孙膑认为自己初到齐国,未建寸土之功,受之有愧。同时,他也担心庞涓得知后不肯放过自己,会派人来追杀,于是婉言谢绝了。齐威王是个聪明之人,知道孙膑有他的苦衷,也不好勉强,便让他住在田忌家里,尊为上客。田忌也十分爱孙膑的才华,不仅尊敬他,而且对他言听计从。

当时齐国王公贵族中非常流行赛马的游戏,齐威王每有闲暇,总会召集群臣,与他们以赛马赌博为乐。田忌的马都不如齐威王的马,因此每赛必输。一天,田忌带着孙膑到围场观看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雄健善跑,不是很差,可是与齐威王的马比赛却三场皆输。他灵机一动,悄声对田忌说:“将军明日可再与大王赛马,我保证将军能赢。”田忌大喜道:“先生若能助我获胜,我愿意以千金和大王做赌注。”孙膑微微一笑说:“请将军尽管下赌注就是。”于是,田忌便对齐威王说:“臣与大王赛马,屡赛屡输,臣心有不甘。明天,臣愿意出千金与大王赛马,一决输赢,不知大王意下如何?”齐威王爽朗大笑道:“好,寡人答应你,明天一定叫你输得心服口服。”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赌千金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大街小巷,[25]整个临淄 城为之轰动。第二天,前来看热闹的王公贵族和百姓将围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时,田忌有些不安地问孙膑:“先生的必胜之术何在?这赛马赌千金可不是小事。”孙膑附在田忌耳边说:“大王的马可以说是马中之王,将军的马与大王的马相比实力悬殊很大。如果将军每场都要获胜,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能以技巧助你获胜。现在将军与大王各出三匹马,将军用下等马与大王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与大王的中等马比赛,用中等马与大王的下等马比赛。这样一来,将军会输掉第一场,但另外两场,将军必然会胜出。”

田忌听后,大喜道:“先生此计绝妙!”于是,他依计而行。在第一场赛马中,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结果输了。齐威王大笑,田忌说:“下面还有两场比赛,等臣全输了,大王您再笑臣也不迟。”结果,下两场的比赛中,田忌全都胜了。齐威王大惊,忙问其中原因。田忌说:“今日之胜,非臣马之力,乃孙膑所教。”于是把孙膑的计谋详细地讲了一遍。

齐威王听后,感慨道:“从此等小事中,就能看出孙先生的才智之高,非常人能及。”从此,他对孙膑更加尊敬了。【故纸挥尘】

孙膑教田忌赛马,以下对上,以上对中,以中对下,这虽然只是一个用来赌博取乐的游戏,却能给人带来很多启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顾全大局,不能计较眼前的得失。为了赢得最终的、更大的胜利,必要时必须果断舍弃局部利益。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如果能学会舍弃,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至少能免去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而幸福的真义就是舍弃不属于你的东西,才能永久拥有你不该丢失的东西。

|火牛阵田单复齐国|

田单是齐国田氏宗亲,只是关系已经比较疏远了。在齐闵王时期,田单作为都城临淄的市场管理人员并没有多大的名气。等到燕国大将乐毅攻打齐国时,田单才浮出水面,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公元前284年的一天,听说燕国大军向安平城开来,城里的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外出逃命。田单也带领着族人准备逃跑,但他没有急于上路,而是先让族人把车轴两头的尖端部分削去,再用铁箍紧加固。当燕军追杀过来的时候,齐国人为了抢道,车轴在半路上都相互撞坏了。他们被追赶上来的燕军俘获,而只有田单和族人因为车轴包铁的缘故得以逃脱,跑到了即墨。

当时,燕国大军长驱直入,连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即墨 [26][27]和莒 这两座城池没有被攻打下了。得知齐王在莒,燕军向莒城发起猛烈攻击。齐闵王被假意前来救援的楚将杀死,他的儿子法章于公元前283年在莒城被拥立为王,即齐襄王。燕军又对即墨发起攻击,守将不幸战死。即墨人说:“安平之战中,只有田单带领族人用铁包车轴逃了出来,足见他懂得兵法。”于是,大家一致推荐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城。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儿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在当太子时曾和乐毅产生过摩擦和误会,继位后对乐毅是用而不信。田单知道后便使出了一招反间计,他派人在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死了,就剩两座城没有打下。大将军乐毅担心被杀而不敢回燕国,他名义上是在继续攻打齐国,实际不过是想在齐国称王。即墨之所以没有被打下,是因为乐毅故意放缓了进攻。如果燕国派别的将领来,即墨就危险了!”燕惠王深信不疑,便派亲信骑劫代替乐毅。而乐毅因害怕回到燕国会遇害便去了赵国,燕军士兵因此感到十分气愤。

见反间计第一步取得成功,田单便让城中百姓吃饭前必须先在庭中祭祀祖先。这吸引了大量觅食的鸟儿在即墨城上空飞舞,还不时下去啄食。燕军见了感到十分奇怪。于是,田单向外声称有神人下凡来教他,他告诉城里的人说:“城里会有神人来当我的老师。”一个士兵说:“我可以做老师吗?”说完就往回跑。而田单急忙把那个士兵拉回来,请他上坐,当做老师来侍奉。士兵偷偷告诉田单说:“我欺骗了您,其实我没有那个本事。”田单说:“此事你知我知,你千万不要再说破了。”他照样把士兵当做老师侍奉,每次发布命令都说是神师的旨意。田单扬言说:“我最怕的是燕军在打仗时把割掉鼻子的齐国俘虏放在前面和我们作战,这样即墨必败。”燕军得知后,便按照田单说的那样做了。

看到城外的同胞被燕军割掉鼻子并驱赶在阵前,即墨城中的齐人都十分愤怒,他们一个个都誓死要坚守城池,不想让自己成为俘虏。田单又说:“我最怕燕军把我们城外的祖坟都挖掉,把尸骨刨出来,这会让即墨人十分痛心和害怕。”燕军又像上次一样照办了,他们把城外即墨人的祖坟都挖了,还焚烧死人。即墨人在城上看见了都忍不住痛哭流涕,他们这时的愤怒已经超过了之前的十倍,都纷纷请求出战。

田单看见士气高涨,知道决战的时候来了,于是亲自修筑城防工事,还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也编入到队伍中,把自家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犒劳将士。同时,他将精锐士卒隐藏起来,让老弱妇幼登上城墙,派人向燕军请求投降,燕军都高兴地大叫万岁。他又让即墨的富豪拿着民众捐出的黄金去贿赂燕军的将领说:“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将军带领士兵入城时不要伤害我的家人,让他们安宁。”燕将大喜,答应了这些请求,从此也更加懈怠。

田单又收集城中上千头牛,给这些牛披上绿布,画上诡异的龙纹,在牛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挂着浸泡油脂的芦苇,再用火点燃。即墨人在城下挖了数十个大洞,晚上赶着牛出城,五千名壮士跟在后面。牛尾上绑着火把,照见牛身上全是龙纹,燕军大惊。牛尾被烧热时,牛群发怒,狂奔到燕军的阵营里,所到之处非死即伤。五千壮士悄悄地跟在后面击杀燕军,城中敲鼓助威,老百姓也把家里的铜器拿出来敲打,一时间助威声震天动地。燕军又惊又怕,阵脚大乱,大败而退。大将骑劫被杀,燕军混乱逃走。齐人在后面掩杀,一直往北追去,所经过的被燕军占领的城池纷纷归顺。田单的兵力越来越强盛,最终追到了黄河附近,将燕军彻底打败,被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悉数光复。

于是,齐人在莒城迎接齐襄王法章,把他送到原来的都城临淄处理政事。齐襄王知恩图报,封田单为安平君。【故纸挥尘】

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田单力挽狂澜,凭借超人的智慧和毅力,将强大的侵略者赶出家园,光复祖国。田单将局面扭输为赢,每一步都十分谨慎小心,看似很平常的策略却勾勒出了一幅胜利的蓝图。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知道:成功的艺术在于细节。

|示弱小赵奢巧用兵|

公元前270年,秦王任命胡伤为将,率军攻打韩国,秦军驻守在[28]阏与 。韩国得知秦军压境,连忙派使者向赵国求援。赵惠文王召集百官,商议该不该发兵去救援。大将廉颇说:“去往阏与的路途遥远,秦军所驻守的地方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恐怕难以取胜。”将军乐乘也赞同廉颇的看法。赵惠文王听后,又征询大将赵奢的意见。赵奢说:“去往阏与的路途确实很远,阏与的地形也确实很险要,但这就像洞穴里有两只老鼠相争,结果必然是勇敢者取得胜利。”于是,赵惠文王派遣赵奢率领五万军队前去救援。

当赵军离开赵都邯郸仅仅三十里地时,赵奢就下令停止行军,安营扎寨,并传令三军说:“谁要敢向本帅谈论进军之事,本帅定斩不[29]饶。”这时,秦军已经到了武安 城西,准备攻取武安。秦军发动进攻时,击鼓呐喊声响彻云霄,附近人家的屋瓦都随之震动。有一位军士劝说赵奢进军,帮助武安军民抗击秦军。赵奢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将其斩首示众。赵军驻守营地二十八天,重新加固了堡垒,没有前进一步。

秦将胡伤听说赵国派兵救韩,十分紧张,但很长时间过去了也没见到赵军的影子,心中十分纳闷,便派探子去前方打探。结果得知赵国确实派出了援兵,主将是赵奢,只是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地后就停止不前了。胡伤听后更加困惑,便派使者出使赵军以刺探赵军虚实。

秦使到了赵军后,赵奢亲自出迎,备上丰盛的酒宴,盛情款待。酒足饭饱后,秦使辞别赵奢,返报胡伤说:“赵奢还在不停地修筑营垒,看样子像是要长期驻守,不打算前进了。”胡伤这才信以为真,大喜道:“赵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敢前进了,竟然还修筑堡垒坚守。很显然,赵军是惧怕我军啊,看来真的没人来援助韩国了。”

赵奢送走秦使后,马上命令全军收拾行装加速前进。急行军一天一夜后,赵军就抵达了阏与。赵奢命令军队在离阏与五十里处安营扎寨,修筑堡垒。正在围攻韩国的秦军闻讯大惊,忙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前来攻打赵军。这时,赵军军士许历请求与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同意了。许历说:“阏与只有北山的地势最高,将军若能抢先攻占此地,就能占据主动地位,一定能大败秦军。”赵奢高兴地说:“本将正有此意。”随即命许历率领一万精兵迅速占据了北山。

秦军到后,企图与赵军争夺北山。赵军居高临下,用箭射退了秦军。胡伤大怒,指挥将士四下寻路。就在这时,杀声四起,赵奢亲率大军杀向秦军,杀得秦军无处躲藏,大败而逃,顺利解了阏与之围。【故纸挥尘】

赵奢率军救援韩国,却先躲在远处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摆出一副畏惧秦军的样子。等秦军麻痹大意,不防备的时候,赵奢急行军到前线,占据有利地形,将秦军一举攻破。主动向敌人示弱,不仅是军事上的谋略,更是立身处世的技巧。生活中,锋芒过于外露必然会遭到别人的嫉妒。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巧妙地、不露声色地暴露自己的一些缺点,让别人觉得你不是十全十美的人,这样一来,就能消除彼此的隔阂,化敌为友。

|谋保国苏代勇赴秦|

[30]

公元前260年,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 坑杀赵军四十万,导[31]致赵国主力尽丧,濒临亡国。接着,白起乘胜直逼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上下一片恐慌,情势十分危急。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苏代不愿坐等亡国,便主动向赵王请命,说自己愿意冒险赴秦,从中斡旋,使秦国主动退兵。赵王与群臣商议后,觉得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便决定派苏代出使秦国。辞别赵王后,苏代带着厚礼直奔秦国而去。

到了秦都咸阳,苏代去拜见秦国的丞相范雎。苏代对范雎说:“武安君经过长平一战名扬天下,现在他又准备围攻邯郸。一旦消灭了赵国,他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秦王也就能称帝了。武安君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啊!他先后率军攻取了韩国七十多座城池,南面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北面俘虏赵括四十万大军,即使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召公、吕望,他们的功绩也不过如此。如今,我是为您担心啊!虽然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但如果有一天,他帮助秦王统一了天下,那您就不得不位居其下了。据我所知,武安君为人倨傲,常常会利用手中的权势打压与他作对的人。这些情况,想必您比我更清楚吧?”苏代巧舌如簧,一语击中了范雎的要害。范雎沉默不语,过了好大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什么应对之策。苏代沉思一番说:“赵国现在兵力空虚,不足为虑,您何不趁机劝说秦王同意暂时退兵讲和。这样既能剥夺武安君的兵权,又能巩固您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范雎听得动了心,马上入宫面奏秦王说:“秦国将士常年征战,疲惫不堪,需要休整一段时间。不如暂时罢兵,同意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秦王一听,觉得范雎的话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就这样,赵国以献出六座城池为代价让秦国退了兵。

身在前线的白起突然接到秦王班师回国的诏令,十分惊讶,他觉得如果放弃这次消灭赵国的机会真是太可惜了。但君命难违,白起只能奉命撤军。回国之后,白起才知道这是范雎的主意,尽管十分气愤,却也无可奈何,两人从此产生了嫌隙。

公元前259年,秦王决定再次攻打赵国。白起这时卧病在床,秦王只能改派王陵率军围攻邯郸。这时的赵国吸取长平之败的教训,重新起用了老将廉颇。在廉颇的严密防守下,秦军不仅无隙可乘,反而伤亡了不少将士。秦王闻讯大怒,再次命令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将军廉颇身经百战,善于用兵,不是当年赵括所能相比的。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突然违反盟约进攻赵国,会失信于天下,以后诸侯肯定不会再信任秦国了。所以,此番出征不容易取胜。”

秦王无奈之下,又派范雎去游说白起。白起见范雎来了,便以病势沉重、不能担此大任为由,坚决不肯答应带兵出征。范雎只好如实报告给秦王。秦王听后,叹了一口气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就无将可用了吗?”他又派王龁为将,率军进攻邯郸,可战事进行了五个月仍然毫无进展。秦王又一次命白起出征,但白起仍然以病体尚未康复为由,婉言拒绝了秦王。秦王见白起软硬不吃,气得暴跳如雷,便削去他的官职,贬为庶民,又将他赶出咸阳。

为了永除后患,范雎向秦王进言说:“白起身遭流放,一定心怀怨恨。如果让别的国家得到他,必然是秦国的心腹之患。”秦王秉性多疑,听范雎这么一说,急忙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杀。白起被逼无奈,只好接剑自刎而死。【故纸挥尘】

秦将白起大破赵军,灭掉赵国指日可待。危机之中,苏代挺身而出,挑起秦国大臣范雎的嫉妒之火,让范雎与白起产生争斗,结果使秦国攻打赵国的计划流产。由此可见,干大事需要同僚之间齐心协力、互相信任,共同朝一个方向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为大业秦王纳忠谏|

秦庄襄王死后,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尊其母亲赵姬为太后。因嬴政未及弱冠,不能亲政,朝中大权便由相国吕不韦执掌。而赵姬本是个风尘女子,耐不住宫中寂寞,时常让吕不韦入宫陪她。时间一久,吕不韦担心嬴政会有所察觉。为了避免引火烧身,他找了一个登徒子嫪毐,扮成太监,入宫伺候赵姬生活起居。赵姬生下两个儿子,又封嫪毐为长信侯。

嫪毐仗着赵姬的宠信,威焰日炽。在一次与朝中大臣的聚宴上,嫪毐喝得酩酊大醉,与大臣们发生了口角。嫪毐高声怒骂:“你们是什么东西,敢顶撞我?我乃秦王假父,连秦王都要听我的话。你们有眼不识泰山,还不知罪吗?”大臣们一听,纷纷退下,往报嬴政。

此时,嬴政在位已九年,历练得成熟了很多,而且也掌握了朝中大权。听到这种丑闻,他自然怒不可遏,命人秘密调查。结果得知嫪毐并非太监,和太后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而且他们还生了两个儿子。很快,嫪毐得知了消息,知道大祸将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或许还有活下去的机会。于是,他与赵姬暗中串通,伪造玉玺,假造诏书,调集周围军队,发动了宫廷叛乱。嬴政早就有所准备,很快平定了这场叛乱,将嫪毐五马分尸并诛其三族,又将赵姬的两个私生子杀了。因赵姬是自己的生母,不便处死,嬴政便让她离开咸阳 [32][33],前往雍城 居住。吕不韦将嫪毐引入宫中,本该连坐,但嬴政念及他侍奉先王有功,不忍杀他,便免去他的相国之位,并令他返乡,[34]没有诏令不得入都。但吕不韦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被迫饮鸩 自尽。

此事在秦国传得沸沸扬扬,举国上下议论纷纷,都说嬴政刻薄寡恩,连自己的生母都不放过。其中就有几个正直的官员入宫进谏,请嬴政迎回太后。嬴政余怒未消,现在又有人前来劝谏,更是火上浇油。他当场发作,命人将他们处死,并下令说:“有敢以太后之事劝谏者,一律处死!”但还是有几个不怕死的入宫劝谏,嬴政毫不留情地连杀了二十七名谏官,并将他们的尸体堆在宫门外示众。

齐国人茅焦知道此事后,入宫求见嬴政。嬴政派使者提醒他说:“不准再为太后之事进谏。”茅焦说:“我正是为此事而来。”使者警告他说:“你难道没看到宫门外的二十七具尸体吗?他们都是为此事而死的。你又何必枉送性命?”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星宿二十八座,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座,我此番前来就是要凑够二十八之数。我若是贪生怕死之辈,就不会来了。”使者如言返报。嬴政气得脸色铁青,大怒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是故意来违背寡人命令的,速速将大鼎烧热,寡人要将他煮了,看他如何横尸宫外去充数?马上传他入宫!”说罢,按剑而坐,一脸杀气。左右无不惊恐失色,都暗中为茅焦担心。

茅焦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走进大殿,向嬴政行过礼后说:“臣听说长寿之人不忌讳说死,享国之人不忌讳说亡国。忌讳说死亡者命不久,忌讳说亡国之人不得保全。生死存亡的道理都是贤明之君迫切想听到的,不知您是否愿意听一听?”嬴政见茅焦没有提及太后之事,便怒容微敛,问道:“此话怎讲?”茅焦放胆而言:“大王您杀了假父和两个弟弟,幽禁生母,残杀谏官,这是和夏桀、商纣一样实施暴行。倘若天下得知此事,就没有人会拥护秦国了。臣担心秦国会因此亡国,所以才向您说这些话。我的话说完了,请大王将我煮了吧!”说着便解下外衣,等待就烹。

听了茅焦一番话,嬴政大受震动。他急忙下殿,握着茅焦的手说:“寡人知错了!请先生穿好衣服,寡人愿意向你请教。”随后,拜茅[35]焦为上卿 ,并令他将太后迎回咸阳。【故纸挥尘】

秦始皇脾气暴躁,不通人情,最后却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除了他非凡的才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闻过则改。一个人若是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却不愿意改正,这是偏执,对今后的发展是毫无益处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能拿出勇气承认,然后努力改正并以此为戒,永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汉高祖醉酒斩白蛇|

[36][37]

秦朝时,沛县 有一位叫刘季 的青年,长得很英俊,有着高高的鼻梁和一把帅气的胡子。他喜欢结交朋友,乐善好施,在当地有很好的人缘。

刘季不喜欢从事生产活动,从来不做家里的农活,长大后在别人[38]的举荐下当了亭长 ,常常取笑和羞辱同事。他喜欢喝酒,在酒铺欠下很多债,喝醉了就躺酒铺里。酒铺老板见他身上常常出现怪异的龙纹,感到十分奇怪。每次刘季来喝酒,来买酒的人都会多很多。等到年底结账时,酒家就把债务都给他免了。

有一位外地人吕公,和沛县的县令关系很好,为躲避仇人就把家安在了沛县。沛县的豪杰人物听说县令家来了重要客人,都前往结交。当时,萧何在沛县担任主吏,掌管进出之事,定的规矩是贺礼不足一千钱的坐堂下。刘季当时身为亭长这样的小官,平日里就看不起那些当官的,此时也前去拜访,声称带了一万钱的贺礼,其实一个钱也没有带。萧何说:“刘季就喜欢说大话,没干成什么大事。”

吕公在众人之中看到刘季时十分惊讶,赶紧起身将刘季迎进门。原来这位吕公十分擅长相面,他见到刘季的相貌后十分敬重,因而请刘季入座。刘季一边戏弄着宾客,一边走向上座,一点也不谦让。

当酒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吕公给刘季打眼色,让他留下来。于是,刘季就一直喝到了最后。酒尽人散后,吕公对刘季说:“我年轻的时候就给人相面,不知道见过多少人了,却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相貌的,但愿你珍惜自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希望让她成为你的妻子。”

吕公的老婆知道这事后很生气,她对吕公说:“你不是一直很稀罕咱们的宝贝女儿,想把她嫁给贵人吗?沛县县令和你的关系那么好,想娶咱们的女儿,你都一直不肯,却为什么就这样许配给刘季?”吕公说:“这件事不是你们女人家能懂的。”[39]

后来,刘季刘亭长押解犯人去骊山 服刑。犯人们在路上都逃得差不多了,刘季估计要是到了骊山这帮犯人都得跑光,按照秦朝的法律,自己这个亭长会被处死,于是到了丰西泽就停下来喝酒。到了夜里,他把犯人们的枷锁都解开,并对他们说:“你们都各自逃命去吧,我也要逃得远远的了。”于是,多数犯人都逃了,只有十几个愿意跟随他的。

刘季喝得醉醺醺的,想从大泽中抄近路,便让一个人走在前面探路。不一会儿,探路的回来告诉大伙说:“前面有条大蛇挡着路,我们还是换一条路走吧。”而醉酒的刘季却说:“大丈夫行路,怕个什么!”于是自己带头走向前,一剑将大蛇砍为两段,路就让开了。刘季走了数里地,酒劲上头,就躺在地上休息。跟在刘季后面的人路过他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位老妇在那哭泣,便问老妇是何故。老妇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白蛇出现在这里,刚刚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故而哀哭。众人以为这老妇人在欺骗他们,想教训教训她,没想到这老妇人忽然间又不见了。众人受了惊吓,赶紧跑去找刘季,把这事告诉了他。刘季听说后心中暗自欢喜,众人也越来越敬畏他。

秦始皇曾经说过东南方向有天子之气,于是东游,意图压制住这股天子气。刘季怀疑是自己,便躲到了山里。然而,他的妻子和朋友想去找他,每次都能把他找出来,这让他感到很奇怪。妻子对他说,是因为他头上有一朵云,只要找到了那朵云就能找到他。刘季听了又惊又喜,而沛县子弟们有的听说了都想去依附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季想想自己的奇遇,于是一狠心,也走向了反抗暴秦的道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刘季最终[40]取得天下,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庙号 高祖。【故纸挥尘】

刘季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亭长,当他发出“壮士行,何畏!”的豪语之后,便再也不是那个混吃混喝的刘季了。在秦末风云突变、豪强逐鹿的乱世之中,刘季也不愿安于现状,在决心起义之后再也没有畏惧,他成为了真正的壮士。即使是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还记得当年的豪情:“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剑夺得天下,这难道不就是我的命吗?”

现实之中,我们应该像刘季这样,珍惜每一次机遇。刘季不屈服于上天安排的命运,赢得了自己的天下,这不仅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还需要机遇。当时必然会有很多像刘季这样的人存在,只是刘季在不断的机遇之中成功了,所以我们现在才能提到他。

|忘旧情陈胜除故交|

陈胜是秦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自幼家境贫寒,没有谋生的本领,只能受雇于人,和几个同伴一起给地主耕田种地。[41]

一天,陈胜在田间劳作有些累了,便坐在田埂 上休息。看着不远处大腹便便的地主,他不由得想到自己堂堂七尺男儿,竟然还要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免长吁短叹。同伴见他落落寡欢的样子,便问他怎么了。陈胜答道:“你们且不必问我,他日我若得志,一定会与你们共享富贵,不会相忘!”同伴们听了,都嘲笑他说:“兄弟,咱们天生就是干苦活的命,还想什么富贵?”陈胜感慨地说:“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九百余人被征调去[42][43]戍守渔阳 。行至大泽乡 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以至于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律法,延期要被处斩。陈胜与吴广本是故交,现在又是患难兄弟,于是彼此密议一番,决定铤而走险,揭竿起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