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雕塑艺术(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4:51:53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雕塑艺术(上)

世界雕塑艺术(上)试读:

前言

人类艺术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史研究应当为希望了解和探寻艺术秘密的人们提供一些答案,应描述和展现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懈的艺术追求轨迹,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把人们引向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中的艺术长征历程。

雅克·德比奇等人在所著的《西方艺术史》中说: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拉克罗瓦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这种持久性乃是艺术的一大标准,从中产生神秘感来。你会惊奇地断定希腊艺术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人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如同今日一样,令我们感受到艺术的诞生。起始时的灿烂令人目眩,艺术从来如此。在拉斯科洞穴之中,最打动我们的便是那种潇洒自在,自由驰骋!宛如一个生命在我们眼前苏醒。事实上,支配这一艺术的准则与其说是来自先决的密码,毋宁说是来自创造的天性,它的发展被视为生命一般。

在我们看来,艺术史是通过一些具有艺术持久性的伟大艺术作品和经过历史考验的艺术家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具有持久性的艺术品上。

豪塞儿在《艺术史的哲学》中说: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这事实上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辩证性学说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自然也渴望了解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历史。近十年来,人们对于交响乐、芭蕾舞、现代舞、世界绘画、世界电影等等,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求知现象。亚里士多德说:“求知乃人类的天性。”现在,时代的发展,把人们的求知的天性焕发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知识需求。作为21世纪的文明人,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文化艺术的修养。他不但应该懂得文学,而且应该懂得艺术;不但应该懂得中国艺术,也应该懂得世界的艺术。特别是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和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只是为了工作需要,就是日常生活,也应懂得一些世界艺术历史的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这些,都越发激励了我们编写《世界艺术史话》的信心。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作为一部世界艺术史,东西方艺术均属描述和探讨范围。在处理两者的比重上,编写者也力求给予比较恰当的安排。作者基本上按照编年史的方法,对它们作并行的叙述。因此,这套书客观上具有比较艺术史的色彩,为读者在比较中对东西方艺术进行一些对比性的联想和思考提供了方便。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这样一部近三百多万字的世界艺术通史著作,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同时又有意识地以非专业读者作为主要读者对象,因而从专业读者的眼光来看,有些问题上写得不深不透的缺陷是存在的。但是就大众读者而言,这样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套丛书还有着一些缺点,希望在出版后,能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以便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成为一部受到读者信赖的书,一部真正的常销书。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一、原始雕塑

欧亚石器时代的雕塑

在欧洲西南部与中部,通过考古发现了最早的人类雕塑作品,这些地区的雕塑品主要是旧石器时代的洞穴艺术中的浮雕和一些小型雕塑品。中国的陶器艺术,尤其黑陶与彩陶艺术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是原始时代最为重要的雕塑艺术品之一。欧亚地区的史前艺术品艺术价值很高,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雕塑,出自洞穴艺术和器具艺术之中。欧洲洞穴艺术主要集中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前30000年~前10000年)。洞穴艺术中存在着数量很少的一些岩壁浮雕,表现的内容是女性裸体像和动物像。这些女性裸体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是在法国罗塞尔遗址中,制作于奥瑞纳文化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中一个较早的阶段)的浮雕《持号角的妇女》。这是一个高40厘米正面像,裸女右手拿着一个大角杯。裸女的体态丰满,乳房、下腹、臀部等处的女性特征被夸张性地加以强调,女像的身体上隐约可见原先所涂的红色颜料的痕迹。浮雕《拥抱像》也是罗塞尔遗址保存的较为珍贵的原始浮雕,这件浮雕中有两个头紧挨在一起,其中一个明显是女性,而另一个已经模糊难辨,据推测可能是一个男性像。

在昂古莱姆一个深溪谷中,有一个被推断为祭祀场所的长方形广场,广场岩壁上,有一片属于索鲁特文化时期的动物浮雕群。被表现的动物主要有猛犸、马、猪、鹿和牛等,它们各具形态,栩栩如生。而这些浮雕最引人注目之处一是大部分浮雕表现的是怀孕的雌性动物,二是所有动物的形象几乎都是倒过来的。对于原始雕刻家们如此处理的原因,目前人们的解释是原始人类祈求被食动物的大量繁殖,并想借助巫术和咒语将动物捕获。在法国卡卡·布兰一个开阔广场前的岩壁上,也有类似的浮雕,其内容包括7匹马,还有驯鹿、猛犸和牛。7匹马中最长的达2.3米,整个浮雕长12米,看上去十分壮观。

马德格林文化时期(前20000年~前12000年)的洞窟深处有一些黏土质浮雕,这些浮雕由于比较难以保存,而较少遗留下来。数量极少的这类作品中,以法国基库·道贝巴尔洞窟发现的粘土浮雕《猛犸》最为出色。这件作品表现了两只猛犸在即将交配前兴奋的场面,两只猛犸激烈运动的形体被表现得非常准确。这件浮雕是高浮雕,因而形象突出,具有了较强的体积感和重量感。

在欧洲非常广大的区域内通过考古还发现了数量丰富的小型圆雕,表现的是女性雕像和动物雕像。它们属于器具艺术,即原始人类在日常器具上所创造的艺术形式或是用于日常生活用途的艺术品。

器具艺术品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迄今发现的60多个圆雕女裸体像。这些小型圆雕是制作于奥瑞纳时期。它们通常是用质地较软的石灰岩、泥灰岩等雕刻而成,如人的拳头一般大小,这样小的体积可能是为了方便携带。1909年在奥地利的维仑多夫发现了石灰石女裸体小雕像,被称为“维仑多夫的维纳斯”。这件雕像塑造的女人虽然体积较小,但她的身体形态肥胖,显得壮硕有力,具有一种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它的面部没有五官。双乳硕大下垂,臀部肥胖,腹部隆起,阴部明显,整件雕刻象征着旺盛的生育力。据推测这种女神像可能是原始部落中神圣的生育神,它的存在,反映了原始人对人类生育能力的崇拜。到奥瑞纳文化后期,女裸体圆雕作品在造型风格上更趋简练,但仍然采用夸张的形式强调其女性特征。

这一时期的小型圆雕除了女裸雕像外还有许多动物雕像,其中有长毛象、熊、犀牛、马、鹿等,它们的大小也都不足10厘米。有的是用砂岩、兽骨、象牙等雕刻而成,有的是用红土捏塑成形后烧制而成的。法国马达齐尔洞窟中发现了一个投矛器柄是用一个驯鹿的肩胛骨制成的,根据肩胛骨的形状,雕成了一只小羊,羊的四条腿站立在一个点上,头转过来看着自己的尾巴。这种动物雕刻具有表现性,并在动物的形体塑造的准确性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反映出原始人对于动物的身体结构和习性的深刻了解和他们高超的模仿造型能力。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巨石构筑物。这些构筑物所用的巨石通常体积巨大,有的甚至重达百吨,它们所形成的构筑物,气势十分宏伟。这种巨石构筑物的形式繁多,多数属服务于宗教目的的原始建筑形式,而最简单的一种被称为是“门希尔式石柱”的巨石,却同雕塑的关系十分密切。“门希尔式石柱”是将细长型的天然石块垂直竖立起来,它们或被单独竖立,或成排地竖立在一起。这些巨石的作用据推测是用来标明地界,同时它们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此外一些坟墓上也立有这种巨石,作为墓标。这种“门希尔式石柱”,有的未经任何加工,有的则刻有浮雕或是人形图像,刻功通常较为粗略。但这种巨石雕刻被认为是后世大型人物石雕的先驱。

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了较为成熟的原始陶器工艺。当时制作的陶器多是生活日用的各种器皿,但不少陶质器皿上有巨象造型的陶塑装饰。还有的器皿的外形就是动物的雕塑形象。

这类陶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可略举出以下几件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鸟兽形器盖钮和陶器器壁上的蟠蛇浮雕、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陶壁虎器饰残片和鸟头形器把手。这些被装饰在器皿身上的动物造型准确,神采生动。中国的陶制雕塑多表现动物,尤其是对家禽、家畜的表现更为普遍。这同中国较早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物外形的陶器较为著名的有: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和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狗形鬲;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杯(鼎)和武功出土的鸟(兽)形壶。这些陶塑器皿塑造的动物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但面目传神,富于雕塑造型的体积感,并将审美功能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特点在中国以后的青铜器上得到了发展。

陶塑器皿部件表现人物的例子不多,但也可略举出几件较为著名的作品。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一件瓮的口沿下用堆塑加锥刺的办法,塑造出一张丑陋而带着笑意的脸,造型手法非常泼辣传神;甘肃秦安大地湾一彩陶瓶的瓶口,用粗略的手法塑出一个少女的头像,在甘肃地区这种人头形器似乎比较流行;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陶塑人头是一件人形器残存的口部,这件陶塑人头表现的是一位年轻女性,这件陶塑的手法较为细腻,面部的体面转折相当明确,她的双目似乎在凝视着什么,嘴巴张开,表情非常自然。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也有不少独立的动物和人物陶塑。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猪,憨态可掬;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陶羊高仅5厘米,但温顺可爱,形神表现相当鲜明。独立的陶塑人物发现较少,最为重要的作品是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中发现的几件裸女陶塑。这些女裸雕像都没有头部,其中两件为孕妇立像,孕妇腹部凸起,一只手臂放在肚子上。这些女裸雕像被认为是在原始部落中受到崇拜的生育之神。

热带非洲的大部分居民至今还生活在氏族部落社会,这些原始民族可以被看作是史前社会的残留者,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也通常被作为原始艺术来进行研究。

非洲史前时期的岩石艺术,主要在岩石上进行线刻和图绘,表现的内容多数是各种动物和人类的狩猎和战争,而几乎没有发现独立的雕塑和比线刻更进一步的浮雕形式。非洲的原始民族主要集中在热带非洲,即西非地区。在这些原始民族中传统的木雕是他们最主要的雕塑艺术形式,这些雕塑为村落和宗教服务,用于教育青年、赞颂死者、安抚凶神、表现神明,但有时也仅仅是为了娱乐。木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面具,一是小雕像。

非洲的气候炎热,古代木雕保存下来的很少。考古发掘得到的古代木雕历史最长的不超过200年。但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原始部落发展较为缓慢,古老的传统通常是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因此可以推测现在可见木雕作品基本保存了原始非洲艺术的大部分特征。

非洲木雕是用一根完整的木头雕刻而成的。在创作木雕前,雕刻家要先去树林选一根合适的木头,然后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去雕刻,以使木雕产生神力。用刚砍下来的木料做成的雕塑,在木料变干后会产生裂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雕刻家要不断为雕像涂油或用烟火将雕像烤干,这样就使木雕的表面变得异常漆黑光滑,有的甚至泛出金属光泽。

木质小雕像在热带非洲被视为神物,是死者灵魂的居所。出于对死者的崇拜,雕刻家在创作这类雕刻时,心理状态可能非常紧张,他们力求以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手法来为死者的幽灵创造一个栖身之所。

佩带面具举行宗教性质或巫术性质的仪式,是热带非洲从原始时代开始延续至今的一项重要的部落集体活动。这些面具为木质雕刻,造型奇特,夸张怪诞,通常是用程式化的手法表现的动物和人物形象。

非洲的雕塑艺术是世界上最富于创造性的雕塑艺术。它的造型简练、淳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非洲雕塑惊人地丰富多彩,从全然抽象到接近镜中人般的真实,样样俱全。

班巴拉族生活在现在的非洲马里,这个部族的雕刻人像的突出特点是乳房呈圆锥形,位于上身显著的位置,身躯呈细长的圆柱形,身体上有金属钉式的装饰。班巴拉族还有一种羚羊面具顶饰非常有特色,羚羊是班巴拉族的象征,其形象通常被班巴拉艺术家进行了各种大胆的变形。

多贡族是生活在尼日尔河流域的非洲部族,这个部族有一种叫“特勒姆”的雕像,塑造的是举起双臂的人像,这种雕像多用硬质的木料制成。较为近代的多贡祖先雕像,多用几何体构成雕像的造型。

巴加族是从尼日尔河流域迁徙到几内亚的部族,他们的雕刻概括洗练。巴加族有一种负在肩膀上的雕刻面具叫做“巴姆巴”,很有特色,它的表面光滑,有铜钉装饰,是在收获季节或在举行葬礼时佩带的。

丹族生活在几内亚湾西岸,丹族面具朴素动人,表现女性的面具比表现男性的面具制作更为细腻。

阿散蒂族也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这个民族的文明水平较高,他们善于创作金属,尤其是黄金工艺品。科菲·卡卡里王保存的一件黄金面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表现色彩,雕塑技巧成熟,工艺细腻精湛。近代欧洲殖民者对这个民族居住的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掠夺,阻碍了这个部族黄金艺术的发展。

约鲁巴族是在尼日利亚西南居住的一个较大的黑人部族,约鲁巴的木雕非常著名。他们的木雕作品被用来装饰建筑,如制作雕花柱和雕花祭祭坛;也制作独立的人物雕像。约鲁巴族的雕像通常嘴唇丰满突出,双目圆大,女性的乳房丰满下垂。

美洲和大洋洲原始雕塑

公元前30000年左右的美洲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建立了高度的渔猎文明,他们的雕塑富于形式美感和象征意义。他们制作的木雕图腾柱、面具和社团标记,涂有色彩鲜艳的颜料,雕刻表现技巧精湛。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墨西哥湾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奥尔麦克文化。奥尔麦克人非常擅长雕塑艺术,而且尤善制作陶器和石雕。他们在潮湿的拉温塔小岛上制作了巨大的石雕头像,这些石雕头像由整块玄武岩雕刻而成,雕刻手法纯熟,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在圣洛伦索遗址发现的青年头像重三十多吨,高十多英尺,表现的是一个戴着沉重头盔的青年,他的鼻子扁平,嘴唇厚重,头盔上雕刻有花纹装饰。这件作品作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400年。用于雕刻这一巨大头像的巨石来自60英里外的石矿,这种雕塑令人产生敬畏之感。它的具体用途现在还没有定论,但可能是与宗教有关。

奥尔麦克人的一些小型石雕像,高多为几十厘米,具有成熟的写实风格,这类雕像中男性裸体像最多。一件发现于墨西哥普里瓦塔的男性裸体像,被称为“大力士”,这是一件玄武岩雕刻,高60厘米,人物的姿势很奇特,他盘腿而坐,双臂作用力合抱的姿势。

发端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玛雅文化的建筑雕刻成就突出。玛雅浮雕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艺术,浮雕的形态包括人像、象形文宇、纯装饰性纹样以无穷的变化的图案构成,展现出一种精巧华美的风格。

阿兹特克所信奉的宗教带有某种程度的残忍性,他们的雕刻程式化,构型非常复杂,并带有某种邪恶不祥的美丽形态和神情,但一些阿兹特克雕刻也是相当优美的。例如,那些刻画天真无邪的玉蜀黍女神、雅致的音乐舞蹈和恋爱之神霍契比里的雕像等。

秘鲁莫契文化的最盛期是在公元前3世纪,这种文化从公元后的头几个世纪延续至今,范围在厄瓜多尔南部和智利的北部。莫契文化最富于特色的艺术品是陶器艺术。莫契人大量制作的陶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陶制雕塑。莫契人常常将他们的日常所见和心中想到的形象捏塑成各种陶像。这些陶像有各种动物、男女老少各种人物、神像以至房屋、船只等。这些陶塑像的表现手法都非常写实,涉及的题材几乎涵盖了莫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官吏坐在高高的台子上接受礼物。首领乘坐轿子、残酷的战争场面等。莫契陶塑像也有一些表现了超现实的内容,而一些莫契陶器形式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如壶口呈马镫形的陶器被认为象征了莫契人的形状。因而莫契陶塑也并不完全是一种写实性的艺术。

大洋洲的原始雕塑是生活在大洋洲大陆和众多岛屿上,至今仍过着原始渔猎生活的部落民族所创造的雕塑艺术形式。在大洋洲的众多原始部族中,毛利人的雕刻最富特色。他们用一种近于紫杉的纹理细密的木材作材料,用当地产的青石制造成的锐利工具进行雕刻。毛利人在独木舟的船首、船尾、柁桨和水斗上作装饰雕刻,这些雕刻非常细致精美。在柏林世界民族博物馆中珍藏的毛利族战舟,船头雕刻成毛利族战士的脸,战士的眼球是用贝壳镶嵌而成的,雕刻上还被绘彩。船尾的装饰是吐舌的神像,形象也很生动。这些装饰雕刻为这艘战船平添了勇猛的战斗精神。

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小岛。同任何大陆之间都相隔几千千米,在这个岛上发现的巨大石像是用整块的巨石雕刻而成的,这些巨石一般重4~5吨,高4~5米,最高的9.8米。这些巨像表现的是人的全身或半身像,其头部巨大,双目深陷,表情严肃。它们大约完成于公元600年~1680年间,其创作者至今没有定论。复活节岛石雕是大洋洲水平最高的雕塑艺术品之一。

二、古代雕塑

古代西亚和埃及雕塑

两河流域是一个没有地理屏障的地区,那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发达的农业文明,但这一地区经常受到来自四周高原的游牧民族的攻击,历史上曾先后被许多民族占领,政权交替频繁。那里形成的最早文明可从青铜时代算起,直至苏美尔乌尔第一王朝(前2700),这段时间被学术界称为“迦勒底文化”。之后闪米特王朝建立,公元前2450年萨尔贡一世统一苏美尔人、阿卡德闪米特人,建都阿卡德,并建立了巴比伦城;公元前2250年库提人入侵,牧人王库迪在拉格什建都;乌尔第三王朝于公元前2000年被埃拉米特人所灭;巴比伦第一王朝从公元前1830—公元前1530年;亚述帝国是从公元前1000公元前612年,首都在尼尼微;阿黑门尼德波斯从公元前6到公元前4世纪。它从政治和艺术上继承了亚述人的成就。

苏美尔人最早的雕刻作品体现了他们对母神的崇拜,在乌鲁克出土的一个大型雪花石膏祭祀瓶上雕刻着一个庄严的宗教场面,可能是母神的婚礼。陶瓶横向分为四层,第一层表现的是奴隶们向母神进献礼品;第二层表现的是全身赤裸的奴隶捧着贡品列队向前,下面两层是肥壮的羊群和长势旺盛的庄稼。

乌鲁克的瓦尔卡还发现了一件大理石制女神头像,与真人头等大。这个女神头像的面形柔和。头发用黄铜和黄金制成;眉毛和眼睛用蓝宝石镶嵌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眉毛联成了一条线,这是两河流域人像雕塑的一个特色。女神的眼睛很大,目光深不可测。同一处还发现了一个头部为母狮形象的石灰石女神像,她的身体肌肉结实,充满威严和力量感。

苏美尔人善于用被挖出的带有许多凹形图像的陶质圆柱体,在湿泥版上滚动,留下连续不断的图案。这些图案表现的是各种动物的形象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异兽,这些完全由艺术家想像出来的动物非常富于生气。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家对于动物形象的丰富变形创造曾激发了伊朗、拜占庭、罗马艺术家在这一方向上的灵感和想像。

在特勒·阿斯马尔的阿勃神庙的地窖里完好地保存了一批苏美尔人的圆雕人像。这些站立着的人像大小不一,其中有高大的阿勃神和一位女神。它们的基座上铭刻着他们的身份。在神的对面是大小不一、服饰各异的供养人和祭司像。所有的雕像都双眼平视前方,耸肩抬头,表情虔诚,双手紧握举在胸前,身躯呈圆锥形和圆柱形。

早期王朝的后期,动物雕刻十分出色。在哈发杰出土了一件小公牛雕刻,小公牛卧在地上,它的头扭转向后方,嘴上戴着假胡须,眼神显得天真可爱,它的身体富于弹性,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阿尔乌巴德出土的一件铜制高浮雕中,有一只狮头鹰身的怪兽,它通常被称为英杜格。它展开双翼位于构图的正中。在它双翼的下面对称地站着两只小鹿,仿佛在受英杜格的保护。这种雕刻所反映的内容含意至今还没有被完全弄清楚。

阿卡德王朝雕塑

公元前2340年,闪族人在他们领袖萨尔贡的率领下推翻了苏美尔人的王朝。建立了阿卡德王朝。阿卡德文明源于苏美尔文化。

阿卡德的国王们为巩固王权,用坚硬的闪长岩和青铜制作了大量的帝王肖像和纪念碑,运往各地,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和威严。阿卡德第三代国王梅尼希吐什对雕刻艺术兴趣浓厚,因而他统治的时期雕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他从海上运来闪长岩制作雕像,这种石头非常适于雕刻,石质软硬适度而细腻。

阿卡德的肖像雕刻水平较苏美尔人有了提高。统治者的雕僚充分表现出了其威严,有较强的写实性。尼尼微地区发现的一件国王的青铜肖像,国王脸上的表情威严庄重,他的头上结着皇冠似的发辫,雕像的眼眶里原先嵌有珍贵的宝石,现已损坏,肖像的双眉与鼻梁上方连接在一起,显得目光深邃,这件肖像雕刻原先是涂彩的,股部为深黄色,头发为黑色。雕像面部的这些特征显示了苏美尔艺术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纪念碑雕刻通常用来表现帝王的战功,其雕刻手法接近于圆形印柱的雕刻手法,人物形象没有个性特征,仿佛是书写的符号,人物的裙子上刻着名字,标示出人物的身份。

纳拉姆·字纪功碑,约凿刻于公元前2250年左右。它是这类纪念碑中代表性作品。这座石碑高2米,为红砂石质地。它记载的是国王纳拉姆·辛远征山区少数民族的历史事件。石碑刻画的场面雄伟壮观,雕刻家精熟于描绘人们在战斗中的不同动作。石碑的顶部是高大的纳拉姆·辛屹立在山顶上,他手拿弓箭,神态高傲。他的脚下遭受致命打击的敌人正在哀求饶恕,一些被标枪刺中的敌人仰面倒在地上。而阿卡德的两排士兵个个精神抖擞,高仰着头,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国王,使阿卡德国王成为整个浮雕画面的中心。

阿卡德时期的印章雕刻中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仍然极富想像力,但较之苏美尔人的时代,更加注重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描绘形象。并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和动物的肌肉,加强了对体积感的表现,对其动态的表现也富于戏剧性色彩。

古地亚雕塑

公元前2220年到公元前2104年间苏美尔人以拉伽什为中心恢复起其往日艺术。这一时期的雕塑是将苏美尔人的装饰趣味同阿卡德王朝粗犷的自然主义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时期的雕刻多采用坚硬的花岗岩材料,雕刻技巧熟练精湛。完成的作品又经过了精心打磨,变得光滑明亮。

伽拉格什出土的最杰出的圆雕作品是《牧人库迪像》,这座雕像用闪长岩雕成,并被仔细打磨光滑,他表现的是一位首领膝上放着神庙的设计图纸,他似乎正在思考。雕像身穿薄长衫,裸露着右臂,他的手臂肌肉结实,富于力量感;衣衫下面健壮的肌肉组织非常清晰;衣纹的刻画也十分精致逼真。雕像的座椅上铭刻着楔形文字。记述了神庙的修建过程。

巴比伦雕塑

公元前2003年后闪族人建立起巴比伦王朝,并逐步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巴比伦文明仍然继承了美尔·阿卡德文化。

巴比伦时期留存下来的雕刻作品很少,现藏卢浮宫博物馆的汉穆拉比法典石碑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这块石碑曾被埃拉米特人运到苏萨,后来被法国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出来。法典石碑刻在闪绿岩石柱上。碑体上刻满了用楔形文字记录的280条法典全文。在法典石碑的上部雕刻有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穆拉比授予法典。太阳神身穿长袍,正襟端坐,向国王汉穆拉比授予象征最高权力的魔标和魔环;而汉穆拉比头戴阿卡德式的王冠,举起双手宣誓。整个场面庄重严肃。这件石碑雕刻的比较细致,表面也被高度磨光。

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595年灭亡了古巴比伦王国,统治了西亚地区。赫梯王国的首都在哈图萨斯,都城的两侧建有坚固的城堡。又称卫城。城堡的大门两边装饰着各种狮子、神兽及守护神的雕像。

在距哈图萨斯1.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露天神殿,露天神殿内部的岩壁上布满了浮雕作品。这些浮雕表现了神的婚礼,场面庄重,并充满华丽的装饰。在主要场面之外是由诸神和宫女组成的长队。这件浮雕上还有象形文字。说明这个场面的来龙去脉。在另外一个神殿也布满了浮雕,这些浮雕长卷是赫梯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1935年在哈图萨斯附近的小城市阿拉加·呼耶克发现了一些古代陵墓建筑,在建筑物的门口有高浮雕的守护神,它们是一种狮子和怪兽的形象。赫梯人所表现的野兽在庄严威武之外还具有仁慈可亲的特性,这种独特风格后来成为安那托利亚地区艺术的重要特征。在赫梯王国的西面的特洛伊也发现了赫梯人的遗物。

在哈图萨斯大神庙内发现了一只水盆,水盆上雕刻着一只狮子,从侧面看它是表现狮子正在迈步行进的浅浮雕,而从正面看又是一件狮子昂首屹立的高浮雕。为了取得这种效果,雕塑家为狮子雕刻了五条腿。这件雕刻应当是亚述宫殿前巨大的守门神兽的祖先。

亚述雕塑

亚述人是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公元前1230年起亚述人统治了整个两河流域。亚述艺术最初受到苏美尔艺术的影响,之后又汲取了巴比伦和赫梯艺术的营养。

亚述的王权统治非常强大,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宫殿内的墙壁上布满了浅浮雕,这一点是继承了赫梯艺术的传统。赫梯人的浮雕高度在1米左右,而亚述人为增加浮雕的宏伟感,将其尺寸扩展到两米左右。而在后来的萨乐贡王宫中浮雕的高度竟达到了3米半。这些浮雕多表现战争功绩、狩猎活动、宫廷宴会和祭祀活动。表现宗教活动的浮雕歌颂了王权的神圣威力;而那些战争场面通常是将国王的显赫战功编成连续性画面,用铭文分成不同的情节。

亚述的青铜雕刻也相当发达,在英格尔·恩利尔古城的神庙门上,装饰着铸有凸纹形的青铜饰板。而在横向的长带上雕有传统的故事。这些青铜浮雕中有一个场面描写的是为国王雕刻制作胜利石柱的情景,这种题材在西亚雕刻中是较为少见的。

亚述圆雕在技巧上要逊于浮雕。圆雕刻画的人物往往采取僵硬的正面的姿势,亚述那帕二世及其儿子的两座石灰石雕像是亚述圆雕的代表性作品。雕像表现了正在虔诚祈祷的国王。这两座雕像一座被放置在卡拉赫城的尼纳塔神庙中,一座被放置在亚述城门口,以供广大臣民膜拜。

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之间亚述艺术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公元前800年萨尔贡二世在霍尔萨巴德修建了一座王宫,称为”杜尔·沙鲁金宫”。这座宫殿的护门神兽是一对石灰石雕刻,它是集人头,狮身、牛蹄于一身的怪兽。这个怪兽被称为“谢都“,长3到4米,形体近似于高浮雕。怪兽的头上戴着华丽的高冠,双目炯炯有神,它的胸前垂挂着编结精美的长胡须。巨大的羽翼展翅欲飞。这个怪兽有5条腿,在正面看它两腿直立,威风凛凛地守卫在门口,侧面看它四腿岔开,缓缓起步。充满神威。这件雕刻既表现了静态同时又表现了动态,成为其独到之处。在“谢都”的背后是英雄吉尔盖什的浮雕像,他用一只手扼杀了狮子。在他的身后又是有翼的人物和有翼的公牛的形象,这一连串宏伟的浮雕作品形成了一个饰带。它们耸立在大门的入口处,气势浩大,雄伟壮观。

这座宫殿的外墙上装饰了浅浮雕饰带,这些浅浮雕的总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浮雕表现的奴婢。臣仆和诸侯手捧贡物,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向大门。在宫殿的内部也装饰着大量浮雕,浮雕在宫殿装饰中处于中心的位置。浮雕的内容是记述萨尔贡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宛如一部浮雕编年史。这些浮雕有的涂着颜色,有的是用烧制的琉璃砖拼接而成。

萨尔贡二世的儿子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将首都迁到了尼尼微。在尼尼微的宫殿的装饰中浮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浮雕主要用来表现政治事件。辛那赫里布的孙子对尼尼微的宫殿进行了扩建。这时的亚述艺术家开始用复杂的动态去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在《亚述帝国战争浮雕》图中国王亚述巴尼拔率军攻打一座城堡的战争场面,被表现的极为惨烈。沙场上战车飞驰,尸横遍野。亚述王勇敢地屹立在战车上,向敌人射箭,城堡中的敌军负隅顽抗,用密集的弓箭射向亚述军队;亚述王身旁驾车的战马已经有一匹中箭倒地,然而亚述王毫无惧色,镇定地奋勇作战。这件浮雕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手法,构图宏阔。浮雕对于人物服饰、兵器及建筑物的各种细节都刻画的十分精细。浮雕上还刻有铭文,对战争的背景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在动物雕刻方面,这一时期的亚述雕塑家表现出了他们最高的成就。亚述人善于狩猎,他们在表现动物的形象时高度逼真,被猎取的动物逃窜或陷入绝境的情态被亚述雕刻家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雕刻的动物充满了野蛮的活力。大理石浮雕《负伤的牝狮》(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高1.68米。表现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王阿苏尔那希帕狩猎狮子的场面。牝狮身中数箭。鲜血淋漓。它的下身已经瘫痪,但仍用力撑起前身,发出最后的怒吼,它的前腿肌肉绷紧,凸起,给人一种垂死挣扎,万分痛苦的感觉。

亚述艺术是西亚艺术史上的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给后来的新巴比伦、波斯及伊斯兰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基础。

新巴比伦雕塑

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人攻陷了尼尼微,并在公元前609年最后消灭亚述帝国,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定都巴比伦城。在巴比伦城建立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其中宫城的大门称作伊什塔尔门,大门墙面上覆盖着彩色琉璃砖,在蓝色瓷砖上。镶嵌着狮子、公牛和蛟龙浮雕。大型宫殿建筑中也有大量的浮雕装饰。宫殿的内壁通常有狮图案的浮雕。

古代埃及雕塑

古代埃及包括从史前时代至公元前332年的漫长时期,其间埃及经历了早期王朝(前3100年~前2686年)、古王国(前2780年~前2280年)、中王国(前2040或2134年~前1778年)、新王国(前1570年~前1320年)、后期王朝(约前1090年~前332年)几个历史时期。埃及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文化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

早期王朝雕塑

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现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下埃及经过长期的战争,上埃及取胜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在上、下埃及不断征战,渐趋统一的时期,埃及雕塑最初的基本特征逐渐形成。调色石板本是用来碾磨化妆颜料的工具,上面通常刻有装饰性动物图案。后来它被作为宗教献祭物和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碑。现存的这种石板有《动物石板》《战争石板》《蛇王碑》等。而《那尔迈石板》(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是调色石板浮雕的集大成者。这件浮雕高64厘米,作于公元前3000年,表现了上埃及国王征服下埃及的场景。岩壁两面的浮雕刻画了5个场面。其中一面上埃及国王头戴峨冠,下颏是棍状胡须,他右手高举权杖,左手压在敌人的头上,浮雕的左上方是一只鹰,站在人头底座的6支纸草花上。鹰是上埃及的保护神霍鲁斯的象征,6支下埃及盛产的纸草花标志着上埃及俘虏了6000下埃及士兵。浮雕最上端的两个人面牛头像,是整个埃及信奉的塞特神。浮雕的下端是望风而逃的下埃及人。岩板的另一面分为3个部分,上部分是庆祝胜利的庆典,法老戴着上下埃及的综合王冠,在臣仆的引领下检阅被斩首的敌人尸体,浮雕的每个场面都相对完整,同时又是整个构思的组成部分。浮雕中人体的比例基本正确,通过不同的表征,如服装、头饰、形体大小,表示人物的不同身份。人物和动物的分别从不同的视点来描绘。这件象征性雕刻从内容到形式奠定了以后埃及美术的基本原则。

古王国雕塑(前2780年~前2280年)

古王国时期包括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古王国时代的埃及人深信国王是自古以来统治这片土地的神祇的后裔。宗教信仰在埃及人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认为陵墓是人永久的栖身之所。它甚至比宫殿更为重要。古王国时代的雕刻几乎全部出自陵墓和神庙。埃及人认为在陵墓中仅仅保留了国王的木乃伊还不够,国王的雕像可以保证国王能够更加可靠地永远存在下去。雕刻家们用坚硬的花岗岩制成国王的头像,放进其坟墓,使国王的灵魂可以寄寓于雕像之中获得永存。在埃及语言中雕刻家一词的本意就是“使人生存的人”。

在墓室中除了国王的雕像还有大量仆人和奴隶的小雕像。他们的形象多姿多彩,共同构成了地下现实世界。起初只有死去的国王的雕刻肖像,后来王室贵族也在自己的坟墓里放置雕刻肖像以使灵魂能够安居。

古埃及的雕塑始终坚持着正面式法则:人物的脸是只看得到一只眼睛的侧面,上半身是正面形象,双臂紧贴着身体的侧面,下半身又是从侧面看到的呈行进姿势的双腿。这种正面式的造型原则,有助于将对自然的犀利观察同规整的几何形式结合起来,符合埃及雕塑所追求的从容优雅的理想,因而在整个埃及艺术发展过程中被贯彻始终。这种程式化的造型原则在古王国时代得到了初步的完善。

古王国时代的埃及雕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点,这一时期的雕塑家已经能够凭借高度的技巧。较为真实地再现人物和实物外形。古埃及雕塑家所取得的这种高度成就是经过长期探索得来的,他们最初从死者的脸上拓下模子,然后翻铸成型,再用石料摹写加工。如此逐步掌握了一套塑造人像的技巧。

古王国时期的雕刻所用的材料包括石头、木材、象牙、铜、陶土等。埃及雕塑家可以雕刻任何尺寸的作品,从小型木制雕刻到庞大的狮身人面像。大型雕刻多用花岗岩、闪绿岩、玄武岩等,一般雕刻用石灰岩或砂石岩,小型雕刻用木头和铜等,而各种雕像的外表几乎都涂有颜色,男性用赭红色,女性用淡黄色。

古王国时代的雕刻代表作有《蛇王之碑》《哈夫拉法老像》石灰岩雕像《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费尔特坐像》《书记像》,木雕《村长像》等。《蛇王之碑》(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一件石灰石雕刻,高250厘米,宽65厘米,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900年间作,是上下埃及统一之初的浮雕杰作之一。蛇代表已故的法老,置于一个表示宫殿正面的长方形框里。蛇的下面用两个大门隔开的三座宝塔,分别象征着天堂、人间和冥府。长方框的上部是一只隼鸟。隼鸟是一种凶猛的鸟,在埃及被奉为索罗斯神,是法老的化身,尊为王权的守护神。《哈夫拉坐像》(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以带白色条纹的黑色闪绿岩制成,高1.68米,雕刻十分精致,显示了雕刻家在坚硬材料上进行加工的高超技艺。法老端坐在宝座上,两眼直视前方,双臂紧贴身体,两手放在并拢的膝上,右手握拳,略微夸张的肩膀和胳膊的轮廓线给人以扩张的力感。雕像塑造的人物身体比例准确,写实,富于力量感。整个造型和谐、简洁。法老的面容庄严,拥有睥睨一切的风度。法老的头后部有神鹰霍尔斯栖息在法老的座椅上,它张开双翼保护着法老的头。座椅的腿上雕刻着狮子,显示着法老的威严。法老极度安静的表情和端庄的姿态,体现了他永恒的统治权力。法老的宝座取整块石料,不作镂空处理,侧面雕刻着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浮雕纹样,这件作品是集中体现埃及雕刻艺术规律的典范作品之一。埃及雕刻中出现的法老永远是年轻而理想化的。《门考拉和王妃像》(现藏波士顿美术馆)粘板岩雕刻,高142.2米。它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健康朴实的法老夫妇。人体的解剖关系准确,胸部丰满美观,四肢修长,他们左脚向前略微迈出一步,但并不是采用前进的姿态,而是将重心落在两只脚上,这种姿态具有稳定感。法老两臂垂直,双手握拳,王妃左手臂扶着法老的胳膊,右手臂围着法老的腰,这是埃及夫妇像的标准姿势。虽然法老夫妇的身体姿态有些僵硬,但他们都面含微笑,双目炯炯有神。表情非常生动,给人以安详而富于智慧的感觉。《书记像》(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一件着色石灰石雕刻,高53厘米,约作于公元前2680年~公元前2565年。书记在埃及是地位相当高的官员,这个人物盘腿而坐,他的膝上展开纸草卷,面孔朝向正前方。仿佛在抬起头,凝神谛听,他瘦长的手,紧握着芦苇笔(芦苇笔已经残缺),似在振笔疾书。这座雕像的表情尤其生动,它的眼睛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黑水晶作眼球,使眼睛专注的神态惟妙惟肖,这种细腻的表现手法,反映出埃及雕塑家对逼真写实的追求。这类作品在埃及发现了很多,但这件雕刻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件。

在吉萨金字塔附近的马斯塔巴中,发现了20个被称为“备用的头”的头像,它们均用石灰岩制成。这些头像中,尤以一些女子头像引人注目。这些头像没有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面孔,个性鲜明。这些头像的眼睛不是镶嵌而成的,而是雕刻出来的,使头像的表情生动。这类作品反映了古王国前半期雕塑中写实倾向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雕刻中还有大批作为陪葬用的奴仆小雕像和从事各种劳动的组合圆雕。这些雕像由于表现的是地位低下的奴仆,因而在处理上不受固定的程式限制,显得相当自由,可以大胆、如实地表现对象。这类小雕像常常是几个一组,有时还被放置在木制的作坊模型中。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的《酿酒的女子》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作品。这是一件石灰石雕刻,高26.7厘米,它表现一位劳动妇女,裸露着上体,她的胳膊粗壮,乳房丰满,体格结实,正在用力地揉着瓮中厚厚的面团。妇女的下身和陶瓮几乎结合在一起,使这件小雕像的结构异常紧凑。《基泽的狮身人面像》是古王国时代最大的一座石雕像,高20米。长57米,它的面部高5米,鼻子高1.7米,耳朵高2米,是由整块石灰石雕刻而成。约作于公元前2680年~公元前2565年。这座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以东。它的头部是哈夫拉的雕像,身体是探出一只前爪的卧狮,两只伸向前方的巨爪是用石块砌成的,在巨爪的中间有一座小神庙。狮身人面像戴着法老的条纹头巾,它的前额雕刻着圣蛇,下颏上原有胡须,据说拿破仑侵略埃及时将其毁坏。人面像的鼻子、眼睛现已损坏,脸部的细节已经看不清楚了。但在风沙弥漫、日尽黄昏之时,从远处望去,人面像残破的脸上会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和莫测的微笑。

在法老韦塞尔卡夫祭庙发现了一件《韦塞尔卡夫头像》也是一座巨大石像,它是除了狮身人面像之外,在法老陵墓中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巨大红色花岗岩巨像。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浮雕同绘画十分相近,浮雕多为线刻,并涂有色彩,可谓是一种浮雕绘画。浮雕绘画的内容极为广泛。古代埃及的浮雕是以侧视为基础的、背衬墙壁剪影式的作品;形象的细节是用凿刀图绘式的暗示,而不用雕刻的手法。尽管如此,形象的轮廓仍非常富于表现力。

中王国雕塑(前2134年~前1778年)

中王国时期包括第七王朝到第十二王朝。中王国时期的正统艺术严格模仿古王国时期的传统,一些高级官员的雕像就是这种类型的作品,他们显得陈腐而空洞。而同一时期的一些肖像雕刻中流露出了不断增长的现实主义倾向,代表了这一时期雕刻艺术的新成就。

古王国时期的法老像通常是在法老去世后创作的,被安放在法老的陵墓当中。中王国时期开始为活着的法老制作雕像,放置在庙宇中,以增加法老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和影响力。这就要求雕塑家既要保持传统法老像的端庄静穆,又要用写实的手法刻画出法老的真实容貌。

这一时期最出色的肖像作品是法老谢努塞尔特三世的一系列肖像。这些作品中,古王国时代法老雕像所具有静穆、庄重、自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心充满不安和紧张的精神状态。还有一些肖像雕刻试图刻画出人物的情绪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谢努塞尔特三世肖像(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高29厘米,灰色花岗岩雕刻。仅存一个有些残缺的头部。这件雕刻没有对法老的面容进行美化。而是用写实性的手法再现了法老的真实容貌。这位法老的脸上阴云密布,他的眼睛有些肿胀,沉重的眼睑低垂着,透露出疲倦和忧郁情绪。在以往的埃及雕刻中,从没有如此大胆地将法老表现为这样一个饱经忧患。充满厌世思想的形象的先例。法老谢努塞尔特三世的其他一些肖像,如现藏华盛顿的另外一件残缺的头像和一件庄严的坐像等,都具有这种复杂的情感表现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一时期新的雕刻形式还有大量小于真人尺寸的团块式雕刻,供从奉使用。这种雕刻将人体缩入方形功圆筒形的石块,雕刻细致的头部和双脚露在外面,而身体的其他部分用石块上刻出的轮廓线指代或用围裙遮盖,这种石块上通常刻有象形文字,这种雕刻一直存在到新王国以后,《荷太普像》就属于这类作品。在这件雕刻中,荷太普的身体双膝并拢,蜷坐成一团,双臂交叠放在膝盖上,头部从石块中探出,而身体的后半部被包隐在石材当中。周像的两腿中间和左右铭刻着象形文字,铭文为“大臣荷太普”。

中王国时期的陵墓雕刻中,奴婢和侍从的雕像充满了生活气息,出现了不少佳作。此时的人物雕像的身体比例同古王国时代相比有所加长,使人物显得更加轻盈。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一件搬运贡物的少女木雕,高104厘米,她左手扶着头顶上的斗状容器,右手提着斑鸡。似乎在款款前行,她的身上穿着紧身长衣,全身的色彩艳丽,体态十分优美。

这一时期陵墓雕刻中流行的小型木雕,有的精致写实,饶有趣味。其中发现于阿西尤特一位将军墓中的80个通高40厘米的列队战士木雕像最为有名。

中王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凹进平面的雕刻,所雕刻物体低于石板表面,这种浮雕的代表作品是卡维特王后石棺浮雕。

新王国雕塑(前1570年~前1090年)

新王国时期包括第十三王朝到二十王朝。新王国时期的陵墓雕刻反映了这个时代雕刻趋向华丽的发展倾向。这个时代的法老像仍然保持了理想化而不失真实性、严谨而不失优雅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雕刻的细腻,将雕刻高度磨光,使人物的形体显得更加柔和。对人物服饰的细部施以线刻,以获得韵律感和装饰美,也是这一时代雕塑的重要特征。

新王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倡导宗教改革的国王——埃赫那吞,他强行推行一种新的太阳神教——阿吞教,埃赫那吞在艺术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他统治时期的艺术打破了埃及千年不变的造型程式,采用了新的表现方法,这一时期的艺术被称为阿马尔奈艺术。埃赫那吞所推行的新艺术只持续了二十多年,但却使埃及艺术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并在埃及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蒙霍特普四世像》(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是一件砂岩雕刻,高4米,约作于公元前1360年。它被陈放在卡尔纳克的阿吞的阿蒙霍特普神庙。塑造的是埃赫那吞的形象。这件雕刻具有不对称的面容和病态的身材。雕像的躯干纤细,腹部肥大隆起。双手持象征王权的笏板和枷链,显示出国王的威仪。这件雕刻是阿马尔奈雕刻美术的代表作之一。《那菲尔提提王后头像》(现藏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高48厘米,石灰岩雕刻。约作于公元前1360年,表现了一位矜持美丽的王后。王后的头颅很重,但雕像没有底座,头部的质量都由细巧的长脖颈支撑,这样大胆的处理在埃及雕塑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这位王后具有东方女性特有的魅力,她五官线条柔和,面部结构的变化丰富细腻。这件雕像涂绘了鲜艳的色彩,浅红色的皮肤衬托着浓黑的眉毛和鲜红的双唇,眼睛是镶嵌的,黑白分明,显得极为生动而美丽,而王后高高的峨冠和华丽的胸饰使她显得更为高贵。这件作品代表了阿马尔奈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阿马尔奈雕刻中有不少表现了法老埃赫那吞一家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法老和他的家人的形象都没有被美化,而且还出现了法老同妻子亲昵或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等在传统雕刻中没有的题材内容。这些雕刻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因而非常生动感人。

在被发掘出来的阿马尔奈宫廷的雕刻作坊中,发现了许多石膏模型和雕刻作品。这些作品显然是参照模特进行创作的,它们显示出了逼真传神的共同特色。在这个雕刻作坊中还发现了从人脸上拓下来的模子和根据这些模子制成的未完成作品。

阿马尔奈美术只存在了20年就被重新恢复的传统浪潮所淹没。在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征服努比亚后,建造了几个巨大的阿蒙石窟神庙。在尼罗河岸的伊布桑蒲尔悬崖上开凿的石窟神庙中有4尊高20米的摩崖巨像,其中一座雕像已经被毁,它们表现的都是法老拉美西斯本人。这些雕像属于纪念性雕刻,但面部为肖像雕刻,具有写实的特点。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凸出于千岩万墼之间,高踞于尼罗河最高水位的水面之上。尼罗河恰好在雕像面前转弯,河中航行的船只在很远就能从正面望见巨大的法老雕像,使过往的人们感到法老的巨大威力。法老巨像的两腿之间和旁边有法老王族的立像,其中包括王后像。巨像的脚边是神庙的入口,入口的上方雕刻着太阳神的立像。进入神庙内部,大厅中立着8尊高5.5米的奥西里斯神像柱。大厅的墙壁上是歌颂拉美西斯战功的浮雕。

阿比多斯的西提一世的神庙中保存着埃及最优秀的浮雕,被称为“埃及最华丽的殿堂标本”。浮雕遍布于神庙建筑的墙面和柱子上,色彩艳丽,浮雕中的人物凸出于背景之上,立体感很强。

新王国时代建立起来许多巨大的建筑,作为建筑装饰的浮雕和各种大型雕像也增加了。由于雕刻的数量众多,尺寸巨大,而且多为千篇一律的军事题材,这使得雕刻家们只能偏重雕刻的大效果,而疏于对细节的精心琢磨。十八王朝末到十九王朝保存下来的雕像,高度达到5米以上的很多。这些雕像意在夸耀法老的威仪,但由于过分夸张,反而降低它的崇高性,艺术质量也相对低落了。这一时期的著名雕刻作品有塔尼斯神庙高达18米的巨大神像、卢克苏尔神庙高6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像等。此外在一些花岗岩、云斑岩等岩石矿上,发现了可能是正待搬运的巨像和方尖碑,其中一些尚未雕刻完工。

拉美西斯二世坐像(现藏都灵古代美术馆)高194厘米。黑花岗岩雕刻,是十九王朝雕刻中的精品。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较为写实,反映了阿马尔奈艺术的影响。他头戴峨冠。微微俯首低垂视线,似乎是在接见他的臣民,他身上穿的是一种很薄的蛇纹服装,显示出了他健美的体魄。在这件用坚硬花岗岩制成的法老坐像中,雕刻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在拉美捷姆神庙出土的一件石灰岩半身女雕像是十九王朝女性雕像的杰作《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这件雕刻高73厘米,据推断表现的是拉美西斯的王妃。这件雕刻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雕像的王冠和冠带是用无数细密的线条雕刻出来的,胸前佩带着用象形文字排列的五层重叠的胸饰。王妃的发髻也非常的繁复细密,而她的乳房前端露出有菊花纹样的装饰,用以显示衣服的轻柔和紧贴。如此华丽的装饰显示了这一时期雕刻的新特点。

后期埃及雕塑(前1090年~前332年)

随着第二十王朝的终结,埃及国势衰落,艺术也开始走下坡路。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到三十一王朝(前1090年~前332年)之间国家分裂,外族入侵,国势衰危。埃及艺术也在这段时间缓慢地走向衰落,但这一过程持续了1000年,其间埃及艺术在二十六王朝即赛易斯王朝还经历了一次小的复兴。

在这1000年中埃及的若干艺术中心趋向衰落,埃及先后被亚述人、希腊人所征服。入侵的外族钦慕于埃及艺术,但埃及的造型艺术却开始大量模仿希腊艺术。同时埃及艺术对地中海东部和西亚地区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埃及从第二十五王朝开始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发展,金属雕刻也有了很大发展。当时的人像和神像是经过分段铸造,然后拼接起来的。

新王国时期法老的棺木开始采用金属,其金棺表面有大量精致的雕刻,这些雕刻大多包含了死者的雕像。到二十二王朝后许多青铜像留存下来。这些青铜雕像通常是经过整体铸造,而后加以雕刻制成的。当时家家都供奉着青铜小神像,这些青铜小神像的制作也具有了商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