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节俭(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23:41:56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劳节俭(下)

勤劳节俭(下)试读:

徐特立克己为民

徐特立同志是我党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老教育家。他一生寻求人民的解放道路,始终保持平易俭朴的作风,不事铺张,不图虚名,为革命事业忘我劳动,奋斗终身。党中央在祝贺徐老七十大寿的信中曾赞扬他说:“你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

徐老早年在长沙,是各校争聘的名教师,兼课钟点多,薪水高,但他除了开支一家生活费用外,全部用来买书和办学,不事积蓄,不搞应酬,更不请客送礼。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担任过几个师范学校的校长,社会地位比较高,但他一贯粗食布衣,不吃珍馐,不着绸缎,不使用精美物品,自奉俭约。

当时,长沙城里的中等学校很少,一般的中学教师,多是社会上“有体面”的人,他们保持着绅士派头,到学校上课要坐“三丁拐”(三个人抬的轿子),似乎不这样就显得寒酸,会被同事学生看不起。而任校董兼教员的徐老,来校上课时,却常穿着“钉鞋”,撑着雨伞,挟着讲义,每天返往八九里,总是步行,从来没坐过轿子。后来,这种作风也影响了其他教师,一个图画教员,本来生活不太宽裕,还雇三个轿夫,经济上感到吃力。一天,他对徐老说:“你不坐轿子,学生仍然很尊重你,以后,我也要学你。”这样一来,不少教师都不再坐轿了。

徐老在修业学校兼课时,正值袁世凯的爪牙汤芗铭督湘,他破坏教育,克扣教师薪水,一度使许多学校陷入困境,那时,徐老薪水也很微薄,甚至不发薪水,但是,当他看到因生活困难而难以继续学习的学生,就常以金钱物质相助,他的钱除买书办学外,多半都接济穷苦学生了。那时他把家留在乡下,距长河城八十里,每次回家返城,都要走一整天,他连路上的午餐费也省掉不花,只从家里带些炒好的红薯片,在路上充饥。

参加革命以后,徐老更加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凡在他身边工作和生活过的同志都对他朴素勤奋的工作情景历历在目,缕缕可述。

徐老51岁入党,参加长征时,已经58岁了。长征途中,条件艰苦,组织上和同志们都想多照顾他,可他从不愿给大家添麻烦,他和其他同志一样。头上戴的帽子,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破了自己补;米袋、伞套自己缝;还用羊毛编织手套衣袜,用羊皮缝衣袋。

白天行军,快到宿营地的时候,他总是边走边拾柴,或拔些野菜,用扶手的棍子挑着。一到宿营地,就搬两块石头架起水盆,自己烧热水洗脚,烧开水喝,有时还煮点面糊或者野菜吃一顿。

组织上为了照顾他年老,配给一匹马,还派了饲养员。可是,一路上他很少骑马,不是让给战士们驮东西,就是让给伤病员。硬是用两只脚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和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在环境极其险恶,生活极其艰苦的日子里,粮食蔬菜十分短缺,他常常吃草根树皮过日子,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送给患病的同志。

徐老常说,俭朴的生活能锻炼坚强的意志,陶冶崇高的品质。他说:“我过惯了俭薄的生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愉快。”的确如此,长征胜利后,徐老担任了较高的领导职务,但仍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

在延安,徐老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当时的边区教育厅,设在延安城里天主教堂旁边的一个小院子里,徐老就住在这个小院后面的一间破旧的、狭窄的房子里。在这个房子里,有一个小炕,这是徐老和他的警卫员睡的地方;炕前摆着一张没有油漆的小方桌,是徐老的办公桌;房子的另一头,放着徐老唯一的木箱,装满他在江西苏区编写的教材和资料。木条条做成的窗棂上糊着的窗纸已发黄破旧,徐老就是在这样十分单调简陋的条件下,为发展边区教育事业,终日辛勤地工作着。

1938年,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60高龄的徐特立同志奉党中央之命到长沙任国民党革命军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驻湘代表、高级参议。作为八路军的首席代表,他完全有资格享受应有的待遇,但他除了忘我工作之外,生活上没有丝毫特殊。

为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宣传我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国人民的抗日任务,他常常外出到各地演讲,到国民党上层人物和民主党派人士中去做工作,无论到工矿、学校、农村、码头,他都是步行,从不乘车。每天他都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同志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军装。那时,由于徐老是教育家,声望很高,许多关心国家生死存亡的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八路军办事处聆听他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论白天黑夜,徐老都热情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从日中谈到深夜,晚上还要为《救亡日报》等报刊写文章,整日没有休息,就连吃饭都时常不能准时。有时在外做报告回来晚了,办事处同志都吃了饭,没有菜了,炊事员要替他做菜,他却自己动手,一边装饭一边说:“你们不要炒菜,只要用开水一泡就可以吃了。”

有一次,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为他举行宴会,徐老仍是穿着他平日穿的,也是仅有的那套普通的灰棉布军装去赴宴。当他步行到省府门口时,警卫不肯禀报,说张主席今日有事,概不会客。徐老从工作着想,跑回住处,取了名片,第二次来到门口,当他递上名片时,警卫才知道他是今天宴会上的首席客人,又是惊讶,又是钦佩,赶紧请他入内。共产党高级干部的俭朴作风,使国民党官兵也深深为之感动。后来,徐老回忆在长沙工作的情景时,曾说:“我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两年,只开支五元酒席费,为请法国记者宴会。我的节俭作风自儿童时代养成至今,已成了自然。我一生节衣缩食,勤俭朴素,当时才能做些社会事业,后来参加革命就能艰苦奋斗,克己为公。”

全国解放后,徐老到了北京,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委员,条件比延安时好多了,但徐老仍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戴的帽子还是延安时发的,被子是用旧棉衣上拆下来的棉花和土布做的,棉衣已经穿了好几个冬天,拆洗时,短了、破了就用布接上,补好又穿,他仅有一双皮鞋,只有参加外事活动或宴会时才穿一穿,过后立即换下来收好。他吃的也是粗茶淡饭,总是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连一个白菜头也不随意扔掉。八十岁那年,他的许多老同志、老朋友、老学生都想给他祝寿,庆贺一番,但他不同意,就趁开会的机会,提前去湖南和广州,在火车上度过了生日。

在北京工作期间,他的办公用品,爱人生病住院的治疗费,都是自己花钱,从不向公家报销,他写了许多文章,也不要稿费。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过后,给他发了一百五十元钱,是人大代表的补助费,每日五十元,一季度发一次,他老人家当即把钱退了回去,并让秘书写了封信说,人民代表应该为人民办事,不能增加人民的负担。他到各地视察工作,都不允许请客送礼。

85岁时,他曾写过一首词发表于《长沙日报》:“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发愤图强。”这些话,是徐老一生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精神的写照,也是留给我们的座右铭。

王震在南泥湾参加大生产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根据地财政经济出现了极大困难。为战胜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决定发扬勤劳节俭、埋头苦干的精神,动员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1年春,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开赴南泥湾,在王震旅长亲自率领下,全体将士搭起帐篷,挥舞镢头,开荒种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震旅长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劳动。

有一天,他挑着担子,嘴里哼着陕北小调,给地里的战士们送水。

王震脚步飞快,当他走下陡坡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滑了一下,把脚扭伤了。他忍着痛,平稳地把水桶放了下来。这时,战士们纷纷跑了过来,把他搀扶起来。王震的脚扭伤得很厉害,经过医生的治疗,一星期之后才消肿。

他在养伤期间,还十分惦念着大生产的情况,经常听生产进度的汇报,还再三嘱咐把那段路修好,以便于同志们行走。干部和战士们都很受感动和鼓舞,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倍增。在王震旅长养伤期间,开荒种地的进度更快了,大生产运动更加热火朝天。

王震带头参加劳动的模范行动,有力地鼓舞了正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奋战的千军万马。359旅的全体将士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南泥湾这片荒原,到1943年,开荒已达138000亩,把草莽丛生的南泥湾建设成陕北的江南,使这昔日的荒山野地变成了陕北的米粮仓。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面打仗,一面生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解放区军民渡过了严重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黄克诚的勤俭“家规”

黄克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他与彭德怀元帅一起离开了领导岗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折磨和摧残,“四人帮”垮台以后,在陈云的领导下,他担负着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重要工作。

他年愈古稀,多病缠身,双眼因严重的白内障而失明。对他这样一个功绩卓著,而又备经坎坷的老同志来说,晚年过过舒坦日子,享享天伦之乐,按说是“理所应当”的了。可实际上,黄克诚同志一点儿也没这样做!他按照党的优良传统和严明纪律,一丝不苟地要求着自己。

这一年,他的小儿子黄晴要结婚了,家里准备为他俭朴地举办婚礼,既没有置备什么“高档”的家具,也没有打算摆多少桌的“喜宴”。临到新媳妇该过门了,有的工作人员向黄克诚说:眼下,新媳妇过门要靠小汽车来接,普通人家还往往是一长串小车排着队呢!建议派一辆小车去接新娘子。

黄克诚听后,摇摇头没答应。因为他早就定了“家规”:小汽车是党分配给自己办公事用的,家里不能私用。他对黄晴说:“新娘子年纪轻轻,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一样能来嘛!”黄晴听父亲的话,骑了自行车去接新媳妇。

黄老有个孙子,叫黄健,他可算得上爷爷的“掌上明珠”了。夏季的一天早晨,大雨倾盆,院里、街上都淌得如同小河。小黄健卷了卷裤腿,撑把雨伞,“吧叽吧叽”跑过院子去上学。司机王伯伯看到了,心疼地说:“小健,伯伯开车送你一趟!”黄老的夫人唐大姐看到这情景,忙提醒孙孙说:“小健,不坐爷爷的车,这是咱们家的规矩。你爸爸、妈妈都没有自己坐过小车,你这样做……”小黄健听了,想起爷爷平时和自己说的许多话,痛痛快快地向王伯伯摆了摆手:“我不坐了!”然后蹚着雨水大步向车站走去……事后,司机老王感慨地说:“我在黄老这儿开了这么多年车,这是我唯一一次自作主张用小车送趟孩子。没想到还碰了壁!”

黄克诚以84岁的高龄,告别了人世。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他晚年为我们党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永垂青史;他在家庭生活中严格要求儿孙们的事迹,也给人们留下了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

陶铸廉洁奉公

陶铸出身于一个贫苦的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苦,六口人全靠父亲教书的微薄工薪度日,虽然节衣缩食但还是朝不保夕。贫苦的家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俭的习惯,以至他参加革命后成为国家领导人,但他仍保持着勤俭的良好作风。

陶铸在广州工作期间,正值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他每天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可在生活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坚持以身作则,节衣缩食,不要特殊照顾。他规定家里吃的肉、油、米,“要和老百姓一样”。有一次厨师找到点瘦肉,炒了一碟他爱吃的瘦肉辣椒端给他。他发了火,批评厨师说:“这个月我的猪肉已经吃完了,我说不多吃就不多吃。”说完坚决要把这碟菜退回去。这使厨师很为难。后来这碟辣椒炒肉只得端给工作人员吃了。事后,厨师说:“首长真厉害,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干了。”那期间,他始终坚持不搞特殊化,还常对家人说:“有碟辣椒,再来碗青菜就够了。吃东西以填饱肚子为原则,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怎么接近群众呢?”他对穿着也从不讲究,他的内衣裤总是补丁叠补丁。但他始终忘不了群众的饥苦,并把家里的衣物寄给灾区群众,他常说:“我们身上穿暖了,不能忘记老百姓生活还很苦。”

陶铸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勤俭节约,做到一丝不苟,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他经常告诫周围的人:“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有丝毫的特殊”。他回家乡祁阳,总是穿着粗布衣,吃大锅饭、蔬菜、豆腐乳,绝不准许为他搞丰盛的饮食。五一年那一次,县军管会曾为他办了一桌“接风”酒席,他连门都不进,多次催请也不去,却到祁阳一中和师生们一起用普通餐,叫人把办酒席的物品卖掉了。他六一年来祁阳,更是严令不准招待,不吃鸡,不吃肉,不吃鱼,只吃素菜,发现超过规定的饭菜,立即令人撤去,态度十分坚决。他无论到哪里一贯廉洁奉公,生活简朴,坚决抵制那种慷公家之慨,用来请客送礼的坏风气。1958年,陶铸带领一些干部到粤东检查生产,有的县大摆筵宴,表示“欢迎”,他见到这种场面非常气愤,匆匆吃碗饭就退席了。从此以后,他每次到各地调查、访问,总是事先“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说了还不够,还要随身工作人员督促检查,具体落实。这个“约法三章”,后来实际上成为一条严肃的戒律,谁也不敢在他面前搞什么特殊照顾了。

陶铸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在工作上艰苦深入,有时简直到了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地步。整风整社时,他到番禺县大石公社住了一段时间,坚持同其他干部过一样的艰苦生活,每餐吃的都是见不到多少油花的萝卜、白菜,别的同志有时还可以加一点鱼、肉,他坚持不要,拿出自备的辣椒、腐乳佐餐。长期的艰苦和劳累,使得他经常吐血,体质比较虚弱,同志们见了莫不为他的健康耽心,都说:“他宽阔的心胸中,确实只有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陶铸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对他的亲属也同样如此。他母亲长期住在农村,陶铸每月给寄15元生活费。有个时期老人埋怨钱给少了,不够用。陶铸一再恳切地对母亲说,目前群众生活水平还不高,我们干部家属生活上不能脱离群众,人民给的钱,要讲究节约,直讲到母亲思想完全通了为止。他还经常教育他的至亲要安心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勤俭节约过日子,在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那年石洞源修水库,包括陶铸的母亲、堂弟在内的一些社员需要搬迁住房,陶铸约法三章,教育亲属搬迁住房要先人后己,厉行节约。做到:一不准比别家早搬一天;二不准所盖新房比别家高一尺宽一寸;三不准建房材料比别家好一分。后来这些亲属虽然都是最后搬迁的,但其中堂弟一户实盖成的新房略为高大些,陶铸严厉地批评了堂弟,要他跟别的社员调换。陶铸这种胸怀宽广,心底无私的高贵品德,赢得了周围群众的钦佩。大家都说,陶铸爱亲人,但他更爱广大劳动人民,他决不因为自己职务高而给予亲属半点特殊的“照顾”。

陶铸家住的房子是一所年久失修的旧房,一下雨就会漏水,阴天进去非开灯不可。在国家经济困难的那几年,机关几次提议要翻修,他都不同意,直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才在机关两次三番地要求下同意翻修,并具体规定了翻修的用费。那时他和夫人恰巧都不在家,机关翻修时把标准提高了。他看到后,很不高兴,说是修得超过了他定下的标准,又说:“既然是给我个人修的,我就该自己出钱。”于是要警卫员小曾送去了他积存的几乎全部工资。机关觉得公家维修房子,私人出钱,这既无先例,也不符合收支规定,表示为难。他说:“那就算是我捐献给公家的吧”,硬是不让退回。这件事在当时震动很大,许多同志都深受教育。然而翻修好的房子,他连一天也没住上,就奉调北京去了。

陶铸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一生勤俭为民,做到心底无私,廉洁奉公,不愧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彭雪枫勤劳节俭二三事

彭雪枫,河南南阳人,是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44年9月11日他牺牲于淮北前线。彭雪枫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穷苦的生活给他养成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好习惯。月下打草鞋

红军胜利地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刚会师于陕北的时候,当时物质补充非常困难,特别是没有鞋穿。因为交通不便,加上敌人的封锁,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当时虽是数九寒天了,部队中很多人还是光着脚。为了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任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的彭雪枫号召大家打草鞋,他是全师首先打草鞋的一个。

一天晚上,师部通信班长姜国华担任内卫值班,当他走到师首长住的院子附近时,在淡淡的月光照耀下,发现杏树下坐着一个人,两只手不停地活动。他很诧异,心想,这是谁?为什么深更半夜还不睡觉呢?于是,他紧了紧手中的枪,轻轻走了过去,仔细一瞅,原来是彭雪枫政委正忙着打草鞋,他就忍不住说:“政委同志,你整天工作,晚上该好好休息休息。鸡已叫了好几遍,天都快亮了!政委同志,快去休息吧,你穿的草鞋,让我们来打。”彭雪枫却不听这一套,仍是不停地打着自己的草鞋。停了停,他说:“白天不能用工作时间来办私事呀!姜国华同志,你想想,我是一个领导者,如果光动员下级打草鞋克服困难,自己不以身作则,那不是言行不一致吗?不行,我们共产党人,说到就要做到,否则就会脱离群众。”

第二天早晨,地上下了一层薄薄的霜,师直属部队照例到操场集合出早操。彭雪枫出现在操场的中央,几百双眼睛,几百对钦佩和赞誉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他脚上穿的那双崭新的草鞋。

后来,彭政委月下打草鞋的故事,就在师直属部队传遍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掀起了一个打草鞋的热潮。不到一个星期,部队没鞋穿的困难就克服了。换衣服

有一天,部队向陕东南进军途中,天忽然下起大雨来。同志们身上所有的衣服都淋透了,连放在骡子上的东西也没有一点干的。

彭雪枫本来有个斗笠,但在路上,他看见有个病员淋着雨坐在路边,难以行走,就把斗笠给了他,自己和大家一样淋着雨行军。走了70里,到达宿营地,刚一进房子,就在一个小小的炕上坐下来,衣服鞋子都不换,又开始他的工作了。

其实,并不是他顾不上换,而是没得换。他的全部家当,除了一床薄薄的灰粗布被子,一个破了几个洞用白布补好的灰军毯,就只有一套灰色单军衣和一件衬衫。这两套衣服还是从江西出发时就穿上的,都已经破得不象样子,补丁摞补丁,根本不能下水洗,一洗就一块一块地掉。但他还是舍不得丢掉。去年发衣服时,本来给他发了一套,他坚决不要,硬叫通讯员送回供给处去了,并再三叮嘱说:“告诉供给处的同志,不要过于照顾我。在困难的情况下,一切应先从战士出发。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行军、打仗、站岗、值勤,比我们辛苦多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干部,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根据这些情况,现在要叫政委换衣服是很困难的。但是又不能让首长穿着水淋淋的衣服工作,于是通讯员就到供给处要套衣服给政委换。

供给处的同志也是熟知彭政委的脾气的。就对通讯员说:“衣服倒还有,可都是新的,你要劝得咱们政委穿上一套新衣服,真算你有本事”。通讯员说:“好,咱们试试看!”

通讯员拿着一套新军衣,飞快地回到政委住的房子,政委正弯着腰在拧裤脚上的水呢!发现通讯员进来,就马上又停下了。通讯员赶紧走向前,把衣服递上去,说:“政委同志,你先把湿衣服换换,用火烤干再穿!”他连忙摇头:“不要紧,马上就会干的。”通讯员坚定地说:“不行,还是换换吧!”他仍是拒绝说:“你自己换了吗?”通讯员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换了,你不是看见了吗?”他又问:“你们班的其他同志都换了吗?”通讯员肯定地回答说:“都换了!”他手向门外一指,又说:“好,那你拿到伙房去,叫炊事员同志换换,他们和大家一样行军,住下来还要给大家做饭,起早贪黑,真够他们苦的了!”叫政委这么一说,通讯员就急了,一时答不出话来。这时,政委的警卫员来了,看到这种情景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他赶忙说:“大家都换了,没换的也用火烤干了。现在就剩下你一个还穿着湿衣服。政委同志,还是把你的湿衣服脱下来,让我拿去烤烤吧!”看到我们似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政委笑了笑,然后轻快地说:“嗬!据你们这样一说,那我落后啦!好吧,谢谢你们,我就换换吧。”叫政委这么一说,他们心里真像放下了千斤重锤那样轻松愉快,就顽皮地对政委说:“你要再不换,我们就要到特派员同志那去汇报了!说你不爱护自己的身体!”政委又哈哈大笑:“真厉害!一汇报,那问题就严重啰!”

彭雪枫同志一生俭朴,直到他牺牲时,陈列在灵堂里的还是他那床补了补丁的破被子。

方志敏的清贫

1935年1月,苏浙皖根据地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在率领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途中被捕。当时,抓住方志敏的两个敌人暗想:这么个大官口袋里一定有很多钱,这下可发大财了。结果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什么也没有。

从腐朽没落的反动阶级的眼光看来,方志敏这个共产党的“大官”,竟然身边连一个钱也没有,的的确确是非常奇怪的。但是方志敏,作为一个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党员,他这样清贫,却真正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政治本色。他不仅在被捕的时候身上没有一个钱,就是在根据地比较兴旺的年月里,他尽管职位很高,权力很大,又何尝有过什么钱!

在大革命的时期,方志敏虽然掌管着江西省农民协会的办公经费,可从来不滥用一分一厘,出去开会办事,常靠两条腿走。在赣东北,他是工农民主政府的主席,经手的钱有几百万元,却一点一滴都用在革命事业上。他的生活跟普通战士一样,每天除了粮食,只有四分钱的菜金,袋子里也不剩下一个铜板。他从不允许办事人员在生活上给他一点额外的照顾。他的一条裤带,用了好多年,断了又接,接了再用。他的身边人员劝他说,“您再换一条吧!”方志敏说:“东西只要能用,就不应该丢掉”。

北上之前,方志敏留在赣东北的唯一财产,就是藏在深山里的几件旧汗衫和几双缝着补丁的线袜。他自己在生活上这样艰苦廉洁,对家里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的家庭是一个光荣的革命家庭。他唯一的弟弟叫方志慧,是红十军的一个团长,很早就在战斗中牺牲了。一个姐姐也已出嫁,剩下年老的父母,在家里过着艰难的生活。有人劝他捎点钱照顾一下家里,他笑着回答说:“我管的都是公款,一分一厘都要用在革命事业上!我个人哪来钱寄给家里呀!”

方志敏就是这样艰苦地奋斗着,工作着,生活着。他说得好:“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老红军李承祖回乡参加劳动

早年参加红军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李承祖,不讲功劳,不要待遇,于1959年离开了部队,把行李背回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第二天他就到公社去报到。年轻的公社书记在满头花发的革命长辈面前,面有难色地说:“老李,您看搞什么工作合适?”

李承祖爽快地说:“一切听从党安排!”

公社书记想了想说:“公社鲜鱼加工场,您愿意去吗?”

李承祖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从小生在水乡,知鱼性,识水情,合适,合适。”

从这天起,李承祖担任了这个场的场长。他这个场长并不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每天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很快就掌握了场内的生产情况。

几天过去了,他开始对工场的工作进行改进:鱼缸要分类排队;晒鱼要大小分开;晒鱼和收鱼都必须注意卫生等。他每天都参加加工场里的劳动,剖鱼、刮鳞、盐腌,他样样在行,而且干得比别人还快。大家都说:“他呀,还是当年红军那个样,劳动本色没有丢!”

后来鲜鱼加工场停办了,他又去澹水河上摆渡。站在澹水河边,他想起了当年和战士们划着竹排抢渡金沙江的情景。心里想,那时是为了革命胜利而“抢渡”,如今,是为人民的方便而“摆渡”,一定要拿出当年的劲头,撑好这只船,不能让人民感到有一点不便。

他撑船极为尽心,把铺盖也搬到了船上,还让老伴把饭送到船头。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有人要渡河,他就什么时候把船划过来将人送到对岸。

越是节日来临,船就越忙。李承祖从不肯休息。1965年的中秋节,李承祖的孩子得病死了,他把孩子安葬后,就含着眼泪上了船。下午他的姐姐来了,老伴几次催他回去,可他只顾在河中往返地划着船,直到两岸不见一个人影才离开。

在这条河上,在这只木船上,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李承祖不居功自傲,不求特殊,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寒暑,在风风雨雨中,一摆渡就是5个年头。有人扳着手指算了一下,这5年间他渡送客人达20万人次,在水上走了25000多里路。

人们都称赞李承祖,说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上又走了一个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英雄郅顺义埋头苦干

老英雄郅顺义是董存瑞的战友,是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作为师级首长他从不脱离劳动,越是艰苦的劳动,越是抢在前头。

在他担任管理科副科长的时候,有一次,他带领一支小分队破冰打鱼。当时,正值数九隆冬,滴水成冰,天气十分寒冷。他一边指挥战士们破冰,一边挥动着冰穿子干得满头大汗。捞鱼的时候,防护手套不够用,他就把自己的手套给别人戴,自己却光着手干,手上沾的水被西北风一吹,结上了冰渣,两手都冻得又红又肿,不知有多疼呢。第二天,他照样又干了起来。郅顺义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了全队战士,他们艰苦奋战了两个多月,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战士们都说:“和老英雄一起干活,我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郅顺义担任师后勤部副政委时,他带部队到某工厂执行任务。他很少坐在办公室中,而是经常深入车间,在车间里同工人一起劳动。有很多活他都很在行,因而,与工人之间的感情很亲密。老英雄郅顺义不论担任什么职务,不论走到那里,都是这样以自己的亲自劳动带动大家。下厨房,他争着淘米做饭;到了养猪场,他抢着煮猪食、起猪粪;住在招待所,他主动打水扫地。勤劳节俭,埋头苦干,是他的革命本色。

熟悉郅顺义的干部和战士们都说:“老英雄总喜欢和我们一起劳动,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孟泰仓库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人。他从旧社会的奴隶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对党有着极其深厚的阶级感情。在鞍钢恢复生产的日日夜夜里,他以主人翁精神始终战斗在工作岗位上。他亲手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英雄谱里,永远记载着他光辉的名字。

鞍山解放初期,由于日本侵略军撤退时毁机器、炸高炉,妄图使工厂变成一片废墟,用经济卡我们的脖子。国民党接收大员们后来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预感到末日到来,拆机器,卖机床,中饱私囊,把钢铁厂糟踏得更加破烂不堪。当时留用的日本技术员曾断言:“你们要恢复生产?还是把炉子拆了种高粱吧!”

面对日本人的嘲笑,孟泰心里像着了火。他想;工人不出铁,就像农民不收粮食。他整天在厂里徘徊,从他那焦虑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恨不得把冶炼铁水的火种立即投入炉膛,让高炉立刻燃烧起熊熊烈火,流淌出通红的铁水。他在高炉转了一圈又一圈。忽然,不知踏到什么东西上。他弯下腰捡起来一看,是一个三通水门。顿时他眼睛一亮,似乎想起了什么,马上连踢带扒,不一会儿,找到了好几件备品。这些已是修复高炉所急需的宝贝。此后,他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跑遍了鞍钢几十里厂区,刨冰雪,抠备件,扒铁堆,找材料,手碰破了不喊痛,脚冻坏了不叫苦。每天,他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拣了成千上万个零件,在高炉脚下一座过去存放工具十分简陋的铁房里,建起了全国闻名的“孟泰仓库”。在全国瞩目的决定鞍钢恢复生产的第二号高炉修复中,他提供了各种型号的三通水门1300个,加速了二号高炉恢复生产,使帝国主义预言家“鞍钢只能拆了种高梁”的断言彻底破产。

二号高炉出铁后,他的劲头更足了,不管是雨天、雪天,还是白天、黑夜,他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他满不在乎,仍然是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地干,每天他都手提肩扛回来一堆旧材料。

大面上的废旧器材回收的差不多了,费劲的就是寻找那些被遗忘在旮旯里的器材了。一些破的东西扔得到处都是,但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是好找的。一些好的备品备件,被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接收大员们败坏得不成样子。特别是临解放时,这些坏蛋把一些好的备件划拉一起,有的拉走卖掉,有的被运到国外,而有的却被工人们不忍心让这些宝贝都落到坏人手中,把它们藏起来,甚至挖地三尺埋起来,扔到深水坑里。时间一长,也就忘掉了。孟泰便多方打听,寻找线索,只要一有线索,他便下深水坑捞,挖地三尺找,也要把器材找到。

仲秋的一天,孟泰来到铁厂西面的厂房附近。当时,这儿是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所谓有山,无非是些土包包;所谓有水,只不过是水泡子罢了;而花草呢?却是没腰深的野蒿荒草。孟泰来到这里,这里静悄悄的一片。没腰深的草丛里,时有野兔子窜蹦跳跃。他望着附近的其他几座高炉,心情非常沉重:现在国家钱少,购买器材困难。2号高炉出铁了,可还有好几座高炉出不了铁呢!

他看了看小山包和蒿草丛,心想:没准这里藏着“宝贝”呢!于是,他猫腰钻进草丛里,开始了“寻宝”行动。

秋季的蒿草从中,蚊蝇起舞,小咬成群。他顾不了这些,在草丛里用脚氾着,用手拨拉着。突然,他的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拨开密草,见竟是一个三通水门。孟泰真是喜出望外,一下子把三通水门捧在手里,象捧着珍贵的宝物一般,乐得合不拢嘴。接着他又继续寻找,又找到一个大阀门,又找到一个小螺丝……

孟泰把这些“宝贝”用衣服兜着,用手拎着送到一块空地处,又钻进蒿草丛中。不知不觉西半天已被夕阳染得血红。

孟泰钻出草丛,浑身上下沾满了草刺,简直象个“刺猬猬”。脸上、手上也被蚊虫叮咬得一个个小包,一片通红。他用粗糙的大手抹了抹脸,看着这些“战利品”,裂开大嘴笑了。

孟泰转身刚往回走,突然发现水泡中有一个小铁角露出水面。“这是什么东西?”孟泰心想。“我得下去看看!”他把鞋一甩,衣服一脱,就跳进水中。刚走几步,水就已经没到大腿根了。孟泰不会水,他不敢往前走了。心说:这大把年纪的人了,不能冒冒失失的。便又上了岸,抓了一块石头和树枝试探了一下水深,约摸水泡中间的水只能没腰,就试探着向铁角靠去。走到跟前用手一摸,是个大阀门。这下可把他乐坏了:“这个大阀门再修高炉时准能派上用场!”

他开始用双手去搬,可一猫腰,头就进到水里了。他就蹩足了一口气,把头探进水里,双手猛猛劲搬阀门。搬了几次却没搬动。

正巧有几名工人遛跶到这里。看见老孟泰在水里的狼狈相,便逗趣地说:“孟师傅,你在摸鱼呀?”“你咋跑到这里来洗澡呢?小心凉着。”孟泰可没有心思开玩笑,他认真地说:“快来帮一把,这里有‘宝贝’呀!”

听到有“宝贝”。大家不再开玩笑了。两名青年工人急忙跳进水里,连拉带拽把“宝贝”拖了上来。嗬!好一个大水门!“我当是什么宝贝呢?原来是个大水门呀!”一位小青年嘀咕着。“这不是宝贝吗?过些日子修复1号和4号高炉,它是宝中之宝呢!”

孟泰和工友们把这些宝贝运回来时,夜幕已经降临了。他们相互看看滚得象“泥猴”的样子,禁不住笑得前仰后合。

一天,孟泰来到厂部,听说公司决定在近期修复1号、4号高炉,厂领导已为缺少资金和难买到设备器材而发愁。孟泰赶忙来到厂长办公室,进屋二话没说,拉着厂长的衣襟就走,其他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随他们一起来到小铁房前,孟泰神秘地说:“厂长,你把门推开看看!”厂长推开门一看,不禁又惊又喜,满屋子都是修复高炉所急需的器材,厂长感动得紧紧握住孟泰的手,久久不放松……

果然,孟泰仓库在修复高炉中创造了奇迹,修复高炉用的管线,没花国家一分钱。这年8月,孟泰在鞍钢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英雄孟泰和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孟泰精神象一面闪光的旗帜。指引中国工人队级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