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十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8:27:30

点击下载

作者:李克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键十年

关键十年试读:

前言

我国自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然而我国的人均收入到2011年才刚刚超过4000美元,和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35000美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继续发展经济以赶上发达国家,如何避免在将来经济发展成功以后出现可能因为简单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是政府、企业界、学界人士和关注我国未来命运的人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中国经济如何通过转型升级、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保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亚的日本经济取得增长奇迹,成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这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与其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激励和样板。尤其是1988年,日本人均收入超过美国,并且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在1991年前后破灭,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通货紧缩和衰退,至今20余年尚未能彻底走出困境,日本的企业制度、金融体系、市场结构、官商关系的种种弱点和弊病暴露无遗。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日本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这套由海外知名经济学家李克教授主编,由旅居日本、欧美的华人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完成的“日中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丛书”,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日本、美国以及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社会、银行、企业、养老、风险投资、市场营销、税收制度、货币以及个人信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目前的转型升级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和建议,很值得我国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学者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读者朋友们阅读、参考。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前言

我们都知道,未来的中国经济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仅政府,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如果通过合理的规划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将会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否则,中国将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矛盾将会不断涌现,经济衰退也将离我们不远。

要想解决未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如今中国依然陷在“世界工厂”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中,依然有“GDP情结”。针对于此,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中国梦”应该如何实现?如今的中国只能算是“经济大国”,离“经济强国”的目标还很遥远,我们长期以巨大的资源、能源为代价为世界生产大量廉价产品后,得到的利益却最少,这是为什么?面对如此的境地,我们要如何转变?未来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能成功改变目前境况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国际经济环境。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成为转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推动力量,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虽然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发达经济体系的增速减慢,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转型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然而再看当下我国国内的经济环境,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食品安全问题、楼市股市等问题都在不断地挑战经济承受的极限。相对于发展机遇来说,中国经济更多的是面临着艰难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国企角色”、“经济转型”、“城镇化”等问题更是引起了国内外专家们的热烈争论。中国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通常强制性地介入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于是中国政府掌控了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政府的过度介入,导致了中国式的“投资大跃进”,这主要体现在房地产、金融债券市场以及过去的“招商投资”工作中,甚至在如今的创新经济发展中,政府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多年来,政府更多的是关注GDP的增长。然而一个靠GDP衡量的大国远远比不过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强国。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想要做“经济大国”也很难,因为出口、消费、投资上都产生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有勇气转变“世界工厂”模式,改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我们是否有胆魄解决未来经济发展中制度层面的问题。

要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十年,就必须了解未来十年内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大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对国家结构的重大调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的成功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改革红利。城镇化还有助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人口在城市集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成本。而且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较高,这种优势可以为城市集中更优秀的人力资源。推进城镇化就是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就是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中国的经济将滑进无法逃脱的深渊。第二件事情是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在哪里?通过中科院的讨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环保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第三件大事就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保证。第四件大事是政府体制改革。中国要提升经济品质,就必须走出经济怪圈,避免盲目投资。经济怪圈主要是体制问题,投资决策应该由市场主导,政府控制是行不通的,如果总是依照政府的意图办事,中国的经济就不可能走出怪圈。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型升级、制度变迁。目前,中国进入了高成本时代,“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转型,突破“世界工厂”模式,尽快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最终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还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将更多的权利还给市场。政府的功能需要根本性地变革,从而防止职能的无限制扩张;政府更多的是要投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上,要做市场的监督者,而不是过度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作为经济领域中的一份子,我希望大家可以从本书的分析之中有所思索。我希望在未来十年中,中国的经济转型能有显著的成效,并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章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怎么样?来十年,外部环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首先,未来十年,经济全球化程度会进一步加深,这将有利于我国进未一步利用外部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外资,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有利于提高我国国内技术,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有利于通过能源进口,参与国际能源开发等方式来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但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会使我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影响的程度逐步加深,使我国经济主权独立性遭遇挑战,同时可能会造成我国与其他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未来十年,绿色产业将在全球蓬勃发展,这将会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等提出挑战;未来十年,美元国际地位动摇,人民币有机会发展成为国际性货币,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任重道远;未来十年,世界经济格局将继续变革,我国要想提升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要抓住机遇,提升自身实力,通过利用外部有利条件来实现综合国力的提高。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则是经济全球化水平将进一步深入。经济全球化深入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活动进一步全球化,传统国际分工进一步转化为世界性分工。国际分工由市场自发进一步向企业,特别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机制来发展。世界性的生产网络逐渐成熟,这一网络将世界各国都纳入世界生产体系当中,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环。世界性的国际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各国优势,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全球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贸易更为自由。随着全球货物、服务以及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更为迅速,全球贸易自由化程度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三,跨国界进行的金融业务、贷款、证券发行、并购等已较为常见,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已经形成并且进一步发展。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外汇市场已经发展成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全天候市场。

第四,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将进一步合理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早已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大规模跨国界转移。各国在科技研发方面将会广泛合作,各国在技术标准等方面逐渐趋同化,这为跨国公司垄断技术标准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攫取到巨额的利润。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情。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机遇。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发展在城乡、区域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城镇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保障水平都比较高,而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在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潜力,无论是要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速度,还是扩展就业的需要,都必须要实现对外部市场的充分利用。而经济全球化,无疑为我国利用外部市场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将会吸引更多的外资,而大量国外资金的注入,将会很好地满足国内对资本的巨大需求,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将会获得有效缓解。

另外,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全球化为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高端人才,为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国内技术的进步,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经济全球化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使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中,增加就业几率,提高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并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随着外资企业特别是沿海贸易加工企业的发展,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这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可以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扩大我国对外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我国也可以利用扩大的国际市场,通过进一步开放稳定出口,通过增长贸易顺差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自然资源具有相对不足的特点,对于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国必须要依赖国外进口,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对外依存度将会进一步提高。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通过贸易获得进口能源,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从而实现我国能源资源供应渠道的多样化,保证我国能源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我国经济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和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造成全球经济的不稳定。面对全球经济不稳定的状态,我国经济也将随着进一步参与到国际市场而越来越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我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会继续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同时,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将会遭遇更为严峻的挑战。

第三,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贫富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全球竞争必将更为激烈,发达国家是资本以及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他们因掌握着资本以及技术而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这些发达国家会凭借自身优势积聚起更多的财富。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则会拉大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距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也将会进一步拉大。

另外,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时,发达国家往往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出偏向于发达国家的规则。他们在世界市场进行巨额投资后,就会以贸易自由为口号,对我国贸易壁垒发动攻势,来维护他们的超额利润。一旦我国廉价商品进入国外市场,冲击到发达国家国内产品,影响到发达国家一些产品的行业利润时,发达国家就会打着贸易保护的旗号,或者通过技术和环保壁垒来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入,影响我国的经济利益。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处于保护自身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目的,会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那些污染高、消耗高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并破坏当地的环境。而产业转移现象是经济全球化深入所不可避免的,我国为了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为了扩展就业,也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为发达国家生产产品。而成为发达国家生产基地的后果是,我国在给发达国家输送大规模低廉产品的同时,还要面对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除了积极参与、主动适应,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的形势,我国可以从完善市场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重视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做出努力。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尚且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做出完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要转变职能,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水平和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要建立多元市场环境,提倡公平、开放、有序地进行竞争,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我国是经济和贸易大国,在受到国际市场影响的同时,也对国际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进一步引进外资,但也应注重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要通过我国民族工业与外来资本或者企业的竞争,来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水平。对于有条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产业和部门,国家应该引导它们直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促使他们提高生产效率,从国际市场赢得巨额利润。国际市场有着充足的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我国对这些资源充分利用,可以起到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的作用,并有利于我国自身创新能力、民族工业经济层次以及我国品牌的提升。只有不断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竞争水平,我国才有机会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最高端,获得更多利益。

对于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国家一定要引起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我国的开放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家在密切关注国际游资动向的同时,还要加大经济监管的力度,否则,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就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未来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必须要继续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从而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避免我国对外依赖程度的加深。我国市场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发展空间难免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挤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守住我国的国内市场,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确保本土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继续争夺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深入,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我国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就必须要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水平,一方面以此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上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未来十年,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要在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积极地提升自身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实力,使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等都能够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规避经济全球化深入带来的风险,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来赢得长远发展。2.绿色产业方兴未艾,转型升级新契机

目前,绿色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而在未来十年,它还将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绿色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广义上则是指对环境和人没有危害或者危害非常小,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够实现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产业。绿色产业包含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环保工业和绿色服务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涵盖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

绿色农业以生产绿色农产品为目的,产品符合绿色标准,生产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对环境造成化学化合物的污染;绿色工业是指工业产品在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或者较少产生对环境和人有害的物质;环保工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工业和生产环保设备的工业;绿色服务业是指提供清洁、卫生的服务和产品,比如生态旅游就属于绿色服务业。

绿色产业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第一,绿色产业兴起与资源供给有关。产业发展以资源供给为基础。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惜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非再生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了使已经稀缺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须要推进产业的“绿化”。

第二,各国政府都以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会在法律、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这就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第三,消费者绿色观念大为增强。他们用这一观点来选择商品,而消费决定生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结构也导致了生产和产业结构的“绿化”,促使绿色产业发展起来。

第四,由于国家对绿色产业的政策倾斜、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业的预期利益,使企业界也投入到绿色生产中,他们进行绿色营销,并推动了企业绿化进程。企业组成了产业,企业的绿化自然会对整个产业的绿化产生推动作用。

第五,由于国家政策扶持、企业或个人投资者在绿色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使得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如今高速发展的技术也解除了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限制。在资金与技术都得到支持的条件下,绿色产业必然会获得迅猛发展。

第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一国的产业发展必然是在一个开放的条件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每个国家都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对改变该国产业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方面受到“绿色浪潮”的冲击,各国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必然会促使国内产业结构向着“绿色”方向发展。

第七,产业的绿化与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消费者开始提倡绿色消费,生产者也有了绿色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国家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强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得以形成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开始从行动上推动“绿化”进程,使得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开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产业体系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但仍然存在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等问题。因此,要想使我国经济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工业结构以及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健康稳定。无论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优化产业结构都势在必行。而绿色产业的兴起,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绿色产业主要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展开,这些国家通过发展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来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这些国家的绿色产业也必将影响到各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因此可以预测,未来十年,绿色产业将会成为全球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而绿色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首先,发展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不仅起到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还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突破口。

其次,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刚刚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未来十年仍然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实现经济实力和地位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契机。所以,我国可以根据新一轮的全球产业来调整步伐,使本国产业的调整与全球同步。在不久的将来,绿色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点,而我国在绿色产业方面的调整,可以使我国抢先一步占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将能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扭转我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不利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向高端有利的地位发展。

最后,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绿色产业的发展,可以使我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新的市场需求的产生。

我国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从工业上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通过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产业体系也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3.美元国际地位动摇,人民币能否迎来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后,全球经济逐渐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主要依托加工制造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由于在金融领域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因此,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我国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元汇率呈现不稳定之势,影响到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并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消极影响。要想提高我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改变对美元的依赖形势,增强我国对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就必须要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转变。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要在确保国内金融安全稳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加快推进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进程,从而使人民币尽早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可完全兑换,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也将对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金融强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人民币地位上升的同时,美元的地位却有削弱的趋势。特别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到国际资本净流入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已经大为减弱。未来十年,美元有进一步贬值的趋势。美元的贬值为我国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机遇。

首先,美元在国际市场地位下降,将会成为刺激国际储备货币加速多元化脚步的重要因素,也会为人民币地位的提升提供更大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继续增强,我国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金和金融项目上的顺差势态继续发展,再加上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等因素,都为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实现人民币的可完全兑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币完全有能力最终发展成为国际货币,与美元、欧元等并驾齐驱。

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改革要求,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些新兴大国在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和公平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具有推动作用。

最后,为了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国际社会开始寻找更为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再加上国际社会对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视,这为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创造了条件。在美元贬值为人民币提供成为国际货币有利机会的同时,我国也要抓住机遇,通过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等方法,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做尝试与努力。未来十年,随着美元地位的继续削弱,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会获得进一步提升。

未来十年,美元国际地位将进一步削弱,我国经济实力将进一步提升,这就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我国政府已经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采取了一些试探性的措施,这可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而为了继续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就应该明确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以及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第一,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有效应对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提供了信心保障。人民币通货膨胀率历史指标显示,我国除了在1989年和1994年前后发生的通货膨胀较高外,还没有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信心,同时警示我国,要想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就一定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除了良好的通货膨胀记录外,我国在经贸项目上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而且我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任,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发育良好,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样有深度、广度以及弹性的国际市场,使参与者可以预测交易价格以及资产价值,不仅能保证持有人民币的收益性的同时,还能减少通货膨胀对人民币的影响。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对的巨大障碍是,人民币资本与金融账户尚且不可以实现自由兑换。未来十年,随着条件的成熟,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将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会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一步扫除障碍。

第三,未来十年,要在培育一个区域性人民币结算网络的基础之上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是否已经得到一些国家的认可。如果人民币在较大范围内得到认可,那么这种形势必然会带动更多国家接受人民币。因此,我国应该继续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试点工作,通过政策倾斜等措施来培育人民币跨境使用网络。一旦这种区域性人民币结算网络建立,人民币就能获得在更大市场与当前国际货币进行竞争的机会。从当前国际贸易的结算状况来看,各国对人民币的持有率太低,这种现状决定了,我国要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必须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通过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人民币结算网络,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

第四,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意味着我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历史上,美元国际化进程的首要任务是克服英镑的网络外部性,如今人民币要想实现国际化,最主要的任务是与美元和欧元两种国际货币展开竞争,这就增大了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如今,美元和欧元之间的竞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美元地位的动摇,也能够削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阻力。但美元和欧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共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克服的就是美元和欧元两种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显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难度更大,过程也将更为漫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削弱,欧元的前景也不是特别明朗,而我国经济一直以持续稳定的速度增长,彰显了我国经济的活力。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地位将进一步发展,而美元地位也将继续削弱,我国应该利用这一时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在面对美元国际地位动摇带来的机遇时,我国也应理智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货币国际地位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事情,这就要求我国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做足准备,有条不紊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4.世界经济重新洗牌,我国经济格局如何应对

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的同时,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呈现强劲增长的势头,并预测201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比发达国家高1.3个百分点。报告还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可观,并预测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要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国家。显然,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原来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的地位已经动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削弱,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速度减慢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有所下降两个方面。而我国经济却实现了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并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这种局势将继续发展,和平与合作仍然是时代和各个国家的主题。在全球化继续深入的大环境下,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迎来了提高国际地位的良好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茅,对外贸易规模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辅助下,我国连续十多年都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榜首。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多。然而,尽管我国经济地位已经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并没有体现在话语权和投票权上,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机构中的投票权都非常有限,这种现状使得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的地位,长期陷于被动,这对我国发挥应有的国际影响力产生了消极影响,也不利于我国维护自身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经济重新洗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革,发达国家的势力削弱,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则有所上升。未来十年,主要新兴经济体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获得进一步提升,这就为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了一些机会。首先,随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他们必然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变革提出要求,要求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际机构的投票权。而一旦国际机构进行改革,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都将有所提高,这样就能够扭转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不利地位,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其次,二十国集团正逐步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事务中最为重要的对话磋商协调机制。七国集团是由发达国家组成,二十国集团则是由八个发达国家、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以及欧盟组成,我国也包含其中,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集团的机制提高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再加上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与包含我国在内的新兴大国的“8+5”对话机制不断获得发展,由我国和印度、巴西、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的对话协商逐步向机制化方向发展,都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金融事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最后,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经济秩序会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在看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为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智,要清醒地看待我国的发展趋势,认清我们自身发展的不足,并利用外部有利条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自己。我国距离世界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就要求我国继续增强自我实力。具体来说,我国应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要继续深化改革,通过改革使中国变得强大;第二,要加快我国城镇化步伐,通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来提高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缩小我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第三,要平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第四,要实现自主创新,通过在技术、管理体制、劳动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来提升我国综合实力。

总而言之,未来十年,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既要认清自身发展的潜力,放眼未来,积极谋划和应对,又要认清自身的不足,通过自身的经济变革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实力,通过自身的强大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第二章未来十年,国内环境与制度变迁有机会成功吗?来十年,我们将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国将处于什么位置?当前,世界经济体系正发生着巨大的变未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大的调整。未来十年,是国内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从“中等”迈向“高等”这个过程中我们仍将面临更多更大、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阶段,国内收入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匮乏等现象涌现,这些都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无法逃避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全人类所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国内的改革任务艰巨,成功或失败,都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1.中产阶级能否成为未来的社会主流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很多大型国有企业被重组,很多小型国有企业倒闭、被出售。在这个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层。同时,1979年经济改革之前尚属违法的私营企业开始在国内每一个角落成长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增长力量。

西方人对中国这种现象感到困惑。那么,“官僚主义”的国有企业是如何转化为追求利益的公司的呢?1991年,中国当时有两家股票交易市场,一家在上海,一家在深圳,交易市场的成立意在尝试以市场的力量运营。尽管股票市场有很多限制条款,但是仍然可以募集到百亿的资金。1997年,政府决定进一步发挥股票市场的作用,几乎所有的限制都被放宽。之后,国有企业所有权开始重组,国有股份开始缩减,经理人开始拥有大部分股权。政府几乎从所有的中小型企业中撤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百万人丢掉了“铁饭碗”,从国有企业下岗。他们其中也有部分人投入到了私有企业中。到了2007年,中国私有企业雇佣员工超过了2亿人,占据国家所有工业产出的三分之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私有制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目前,中产阶级的定义是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专业素养,对其劳动的对象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同时,他们公德意识比较强,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推动者。从政治、经济、文化上来看,他们居于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国中产阶级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时,高考制度恢复,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都为中产阶级的崛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高考制度恢复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就体现了出来。传统的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使得知识分子进一步扩大,这为中产阶级提供了精神文化的基础。

另外,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主要工作已经由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国内社会的分层,从而促进中产阶级的成长;改革开放实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造就了更多的中产阶级;近些年,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与支持也催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家对人民经济生活干涉的弱化是中国中产阶级成长的重要条件。社会科学院杨建华表示,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工细化,从而导致结构的变化,而中产阶级正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社会人群的构成呈“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中间是庞大的中产阶级,富翁与穷人都是少数,其主流是以大多数的中产阶级为主体。而在发展中国家,人群的构成是呈“金字塔型”的,富裕阶层处于最高处,中低等收入阶层处于下面,他们占据了绝大多数。中国现阶段就是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下层社会的人数会越来越少,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向中间靠拢。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的中坚力量,成为“秩序”的最大拥护者。中产阶级更多的是依赖奋斗与创新精神,所以他们会推动社会的变革。因此说,中产阶级的出现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标志。

社会学家刘玉能表示,中产阶级将成为未来的社会主流,因为他们是国家富强程度的体现,代表着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中产阶级比较富有,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所以中产阶级的壮大,是中国实现富强的根本。

就当前来说,我国的中产阶级中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虽然现代教育日益职业化,但是人文、自然科学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仍然造就了一批有思想的年轻人。中产阶级不神化政治领袖,他们具有履行公民权利、参加民主活动的能力,也具有参与政治领袖选举的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走入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参政参议就是很好的体现。中产阶级为组织服务,但并不愚忠,他们会追求变革,同时也有科学、理性的世界观,这些是构建一个理性、民主的社会所需要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政治不稳定的本质是由中产阶级的不发达造成的。从阶级斗争来看,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时,国家就会分裂成贫富两派,由于穷人与富人在政治上是很难妥协的,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治”和“乱”的社会,周期性的动荡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如果中产阶级没有形成强大的局面,富人在与穷人的斗争中一旦得势就会将中产阶级与穷人隔离在政治体系之外。所以,中产阶级的壮大,将会很好地缓冲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另外,中产阶级最大的作用就是带动消费。我国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中产阶级的壮大将会对社会的消费起到很大的刺激,市场的需求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生产消费市场从而被带动起来,国民生产总值当然就会得到提高。中产阶级对教育、房子、车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对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如今这个物质消费时期,每个人的生活中多少都有点“中产阶级”的因子,中产阶级的影响如今已经渗透到消费文化的各个领域。近些年,中产阶级的前卫消费已经很大程度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每年旅游黄金周的推出,就是很好的证明。在日常生活中,中产阶级与名车、名表、高尔夫球、酒吧等联系起来。中产阶级的消费力量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政治稳定,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比如,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虽然也被击倒,但却是恢复得最快的国家。韩国之所以可以重振雄风,重要原因就是韩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我国的税收也可以得到保证。国家就有能力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底层的人群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内,从而缓解社会的冲突。然后,一部分人会在社会保障体系内努力达到中产阶级,这样绝对的富人与穷人将会是社会的极少部分,整个社会会长久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美中两国学者表示,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表示,这个阶层的作用将主导中国的未来,推动中国发生巨大的变革。历史证明,中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肯尼思·科伯索尔认为,如今没有什么比中国国内的变化更重要了,这些变化将决定中国的未来,变化之一就是中产阶级的发展。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威廉·柯比用“复兴”一词形容我国的中产阶级。他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很难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中产阶级都很年轻,他们喜欢旅行,喜欢投资。肯尼思·科伯索尔还表示,这些群体还舍得在教育上投资,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后也没有减少。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促成了中产阶级的壮大,这支新兴的队伍已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将会成为政治改革的推动力。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因此,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十分关键的十年,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艰巨十年,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改革必须要在相关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体系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也不可避免地将面临重大的调整。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迎接世界经济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实现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内中产阶级群体在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比如国民收入差距的拉大、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形成等等,这些因素都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阻碍。“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所关注的问题。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中国需要面对的,也是世界各国都不能忽略的问题。

1995年,政府通过了“九五”计划的实施。实现“九五”计划的关键是实行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政府当时没有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观点,但是“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却包含了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在于,经济增长速度要与结构相匹配,这必然要求发展方式的改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两个转变”与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本质要求是统一的。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市场大规模扩大,国内经济迅速摆脱了亚洲经济危机的阴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在这个阶段,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而居民消费率却持续下降。这表明,脱离国内消费增长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民生的改善,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日益迫切。因此,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从十七大对这一问题的提出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凸显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要性。所以说,如果忽略国内发展方式转变这种内在要求,过分关注外部环境,寄希望于世界来摆脱危机走向复苏,必定会阻碍国内经济结构的改革进程,从而加剧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所隐藏的冲突。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改变。在市场条件下,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的协调,在总体上决定了创新动力机制。其中,消费是根本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投资是消费需求衍生出来的中间需求,出口则由海外需求决定。由于外需关键取决于国际市场状况与国际合作,所以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应关注于内需结构,即消费、投资结构。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消费增长速度虽然较快,却长期低于投资速度,使结构日益恶化。据统计显示,我国消费率自1981年以来基本呈下滑趋势,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48.6%,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相比明显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2008年已经低至35.3%,大大低于世界平均60%的水平。同时,国内的投资率却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3年到2008年之间连续在40%以上,远高于世界平均22%的水平。

从国内发展阶段来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没有结束,较高的投资率具有合理性,但是高投资率并非完全基于国内的发展进程,过分追求增长也是造成投资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投资最终要以消费为支撑,没有消费需求,经济就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国内的投资率还与国外需求相关,我国的投资形成有很大部分是国外需求牵动的,也就是说国内高投资率的形成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有关。当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而国内消费需求又不增长时,供给过剩就会出现。所以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改变过于依赖于投资的发展模式,在坚持扩大内需的策略下,同时重视国内消费需求,扭转需求结构中消费率下降的局面。因此说,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逐渐提高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让消费主导取代投资主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否有效,主要是看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是否得到相应的提高。

很多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数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消费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国际上也是较快的,所以说不可能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也不能通过政策刺激、干涉消费增长。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警示性,但是并不能表示国内需求结构的合理性。其一,居民消费率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概念而并非单纯的消费增减问题。没有消费率的提高,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持续。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在于,消费的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是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投资增长过快。而这正是消费率长期处于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其二,即使仅从消费增长率来看,增长较快也不能解决消费结构方面的问题。近些年来,带动消费的汽车、电子产品、住宅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占据较大人口比例的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的人等待脱贫。如果按照联合国贫困水平的标准,我国有相当多的人依然处于贫困状态。其三,提升居民消费率并非是一个通过短期经济策略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战略的问题,是关乎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成功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通过刺激消费的经济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结构的调整一直是困扰中国的基本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但是要实现这一任务是非常艰难的。1997年亚洲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就提出了扩大内需的策略,但是最终实行的依然是扩大投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从实际执行来看,效果很不理想。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涉及面广,因此短期内作出调整难以见效,更关键的原因是体制惯性与重重阻碍使得政策难以执行,甚至与计划政策相背离。因此,在未来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改革的中心,而且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样的改革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是,改革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紧迫,而且必须要克服以往的困难向前进。

以转变经济发展为改革中心,意味着改革必须要纠正以往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过分追求投资扩张的发展倾向与理念。通常来说,一定的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只有在经济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条件下,经济维持快速的增长才可能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是在经济发展结构扭曲,社会不能普遍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效的情况下,单纯地追求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种畸形增长。这种畸形增长将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结构的扭曲,甚至会致使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严重失衡。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的改革与促进发展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相统一的,只不过前者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心,更符合未来十年我国的基本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国外需求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可能再现早期那种快速增长。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依然使外需不断增长,但是寄希望于通过外需的大幅度增长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越来越艰难。国内需求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结构,在如今资源压力日增、国外需求下滑的趋势下,将越来越不合理,因此,必须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结构。消费需求的提高,尤其是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虽然不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挖掘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的改革,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注重国民同享,能够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与规模的缺陷。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会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资源调配优化的基础上,能够逐渐改善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在这样的前提下,以转变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不仅容易达成共识,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施的可能性。3.深化改革,小心“中等收入陷阱”

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系在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发展问题积聚爆发,造成产业升级困难、腐败风气蔓延等社会冲突现象。从全球范围看,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是随后掉进了“陷阱”,有的甚至在中等收入阶段停顿四五十年,至今不能迈进高等收入国家。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郑秉文在中国改革论坛上就“中等收入陷阱”发表观点。他认为中国必须要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十年中国必须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对未来十年转变发展方式所面临的挑战他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社保为国企改革、摆脱低收入级阶段,即“贫困陷阱”、抗击金融危机、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作出了贡献,但是在未来的十年改革之中,中国的社保将面临很多艰难的挑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